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人才范文

互联网人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人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人才

第1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人才流失;现状;问题;对策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学习和从事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人才市场越发吃香,随之而来的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许多互联网企业依然存在用工荒、核心技术人才匮乏的情况。

互联网企业人才的流失,对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加重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容易造成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甚至机密技术的外泄,影响企业核心凝聚力,不利于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互联网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1.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国内大型知名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等,每年的人才招聘费用高达上亿元。由于互联网人才需求高涨,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企业人员的流动性,致使互联网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另外,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互联网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更加紧缺,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核心人才严重匮乏,成为了市场竞争的香饽饽。

互联网行业近年来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要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发展。而目前并不是缺少互联网人才,随着行业的热门,各企业相继成立,人才必将向此方向发展,因此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相应的人才。但是,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喊工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属于相当高的水平,普通的人才已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性较强而且各方面都具备的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的思维,还要具备管理、规划、软件的规划生产以及客观把握的能力等,例如程序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而现状却是,市场上多半是那种专业性不强,各项都有涉略而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2.人才流动性强

互联网是一个迅速发展并且不断变化更新的行业,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多偏年轻化、学历高、自主意识较强,一旦公司企业文化与自身追求不符,或者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员工便容易萌生跳槽心理。在许多大城市的互联网行业存在人才外聘或者外包现象,致使员工的归属感较低,人心不稳,员工流动性较大。

此外,由于国家出台了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将人才合理的分配人才,借以提高人力资源在社会中的分配效率。人才市场的大力建设为互联网企业人才流动创造了条件。而国家鼓励高新技术创业的政策又使得具有专业性及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自立门户,开始成立自己的互联网企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创业,原有企业的人才进一步流失。

三、互联网人才流失的原因

1.薪资原因

大部分人寻找工作是为了物质方面的满足,所以,薪资待遇直接影响着员工的离职和工作稳定性。经调查,我国互联网行业具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成熟程序员年收入大概在5万元左右,员工薪资水平相比国外属于较低水平,甚至与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相对比,还差的很远。互联网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其才能、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责任不能正比,员工的个人成就和人生价值无法得到全面满足,这种高投入低报酬的薪资待遇现象必然会引起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失。

再加上近年来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以及互联网技术竞争的加大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人才不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再多的努力也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即使企业的效益好了,领导层没有考虑到员工的付出与努力,更不用说福利待遇等的奖励。长此以往,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看不到企业未来的希望以及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收益。面对其他行业等的福利待遇,部分企业人才会选择跳槽或是转行。这样一来,互联网企业人才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人才的流失,甚至是造成了行业人才的流失。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关键,也是能否留住人才的重要指标。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员工年前普遍较为年轻,思想比较前卫,如果互联网企业缺乏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员工感受不到公司的社会价值,自然无法融入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关系着员工的去留,互联网行业从创业到发展及成熟都应该跟随时代脚步除旧迎新,建立健康完善的企业文化,给员工相应的归属感。

一个缺乏企业文化或是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是无法留住人才的,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员得以凝聚的核心,是员工跟随企业发展的信念,是员工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的缺乏将会使得企业的人员管理混乱,不仅仅是管理层,基层的员工也会寻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跟随企业发展的信念。久而久之,人才将会不断的流失,企业的经营效益将会降低,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3.管理制度

互联网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是决定企业人才是否长期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薪资是很多人才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也是员工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在企业中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所导致的企业人才流失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首先,企业对于企业人才绩效考核方面制度不健全而导致了企业人才流失。因为企业对人才的绩效考核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薪酬,而且关系到员工自身的价值以及企业对于员工工作付出的肯定与回报。不合理的绩效考核甚至是缺乏绩效考核制度就会导致人才对于企业产生不满的情绪,对于工作也缺乏了激情与动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人员的流失。

其次,企业对人才的培训与选拔制度也会影响人才对企业的看法。企业缺乏培训制度不仅会使现有人才得不到发展与进步,还会使得人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加的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人才就会考虑到自身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而选择离开企业。

4.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人均年龄在30岁左右,核心技术人才及管理层人才的平均年龄也不超过35岁,正是这种员工低龄化现象决定了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具有激情和活力的新兴行业。年轻人不安现状,一旦发现公司无法满足自身对理想和价值的追求,看不到发展前景,他们就会开始寻找新的、更高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一旦有更为合适自己的职位,员工便会辞去目前的工作去另谋高就,尤其是在工作岗位和内容与自己兴趣和专长不相符时,员工抱负无法施展,无法发挥其创造性,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选择更能体现他们认识价值的工作。

此外,部分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有时会考虑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而会考虑选择一种能实现自身价值以及潜力的方式来实现,例如考研。部分员工可能在进企业之前就考虑了在职考研的方法,而这种情况下一旦考上,人员将会选择离开目前所在的企业而选择向更好的企业发展,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流失。另外存在一部分人员,就是他们在进企业之前并没有考虑考研,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行业的压力以及市场的竞争力,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与价值而原则进修。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是否实现进修的愿望他们都会选择离开现在的企业。当然也不排除在职深造的情况。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由于人员自身的原因也会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解决互联网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员工的薪酬不仅仅是指工资,它还包含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奖金红利等各种福利。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不仅可以留住企业的人才,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激励人才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一般行业的员工工资构成比较全面的也就是基本工资+提成+奖金+补贴+社保,而互联网行业不同于普通的行业,因此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可以适当的调整企业员工的工资构成。例如,可以将员工的技术换算成企业的股份,这样一来员工就会持有不分的企业股份,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个人的薪资水平。而在企业经营效益较好时,员工也会获得现实的利益。

此外,多元化的薪酬制度可以使得企业内的员工实现内部竞争制度,实行一岗多薪、同岗不同薪等的多元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薪酬的安排进行动态化的考核与管理,可以鼓励员工不断地学习,提升员工的能力,并且能够留住人才。

2.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源于企业创始人的观念、思想等的组合,创办的初期或许只是简单地一个理念而成就了一个企业或是行业,而这一企业文化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后期的归纳与总结,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观念、信念、动力等等,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行为规范,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理。

企业文化有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部分内容,而它更多的是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环节与角落。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存在,企业才能持续的经营下去。而企业的人才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与带动下充满激情与动力。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持续经营,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企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健康。而一个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将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导致人才流动较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重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推进企业积极的向前发展,而这一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做出共同的努力。

3.重视员工的成长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时间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是比较短的,而众所周知行业内的人员大都是比较年轻的群体。互联网是属于一种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与突破,与此同时也为年轻群体的创业与发展带来了契机。但是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变化较快,对于人才的要求自然比较高,因此企业除了要接纳新人,对新人进行不断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还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不断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能力与素质,使他们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此外,建立完善的企业培训与学了可以提高员工的能力之外,更重的是通过这些培训可以更好的将企业人员相互凝聚在一起,使得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4.帮助员工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以后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可以规划的空间,让他们对于自身的价值以及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有明确的目标。

一般来说像互联网企业这样的额=知识型的人才,企业通常的规划方向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与专业素养;另外一个就是管理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与素质。两种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平行的两条线,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以及兴趣爱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这样才能够让员工看到自己的未来与方向,才能避免人才的流失。

五、结语

互联网人才的流失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人才流失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状。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原因。而作为企业来说如何留住企业的人才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员工成长体系的建设、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等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霞.IT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第以期,P23-P26.

第2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8602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统计,到2014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去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3倍。其中中国的宜信已经是美国最大Lending Club规模的数倍。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9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000万人。

互联网金融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的P2P平台达275家,与2013年76家问题平台相比大幅增加。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表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时期。无疑,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互联网必将会蓬勃健康发展。

2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

2.1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现状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急需专业人才。截至2013年10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过55%,这些职位包括了互联网金融经理、产品经理、产品研发等。2014年智联招聘旗下高端人力资源网站智联卓聘了《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报告》,该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业整体对IT互联网人才热门需求排名前五的岗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SEO/SEM以及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中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等岗位需求火热。2015年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继续走高,根据前程无忧近日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和金融行业用人需求最多,增加社会招聘的比例都超过了88%。而从无忧指数数据上看,2015年1月,互联网/电子商务及金融/投资/证券两大热门行业网上职位数共计55万余个,大约占全国总量的16%。

各大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都把竞争转向了人才争夺。这些企业包括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进军供应链金融的电商公司,以宜信宜人贷、众筹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包括转型中的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

2.2互联网金融人才要求

根据各类资料显示,在各类互联网金融岗位中,产品经理是最紧缺的。据众达朴信咨询公司的统计,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稀缺度最高,稀缺度在80%以上。此外,也急需“大数据人才”。

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互联网思维,又懂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集金融知识、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将会是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的人才。

一般说来互联网金融人才要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要具备金融基本知识。了解股票、基金、信托、期货、金融衍生品,掌握金融企业的运作思路。第二,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能把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到一起。第三,要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能熟练操作金融数据分析软件。第四,具备营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网络营销技能,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岗位。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创始人林立人先生,几年前就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呼吁大学要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供需状况,坚持培养市场需求人才,要求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及趋势有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武汉工商学院金融人才培养创新分析

3.1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概况

互联网金融实验依托于金融学专业,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院考核,每学年从金融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班级规模控制在40人―60人。

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金融、电子商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互联网金融渠道运营、理财业务顾问、移动产品经理、网贷产品运营及管理、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武汉工商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创新

3.2.1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多样化,一个实验班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培养互联网金融通才。因此,综合考虑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院在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战略时就明确,在通晓一般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精通互联网、数据挖掘的金融复合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总监、金融产品大数据分析专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等职位;另一类是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金融类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经理等职位。

3.2.2课程体系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实行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以实用性为主导,强调课程的整合,优化实践设计,增加实践课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科学培养、和谐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之外,更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开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前沿性的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模块如表1。

表1特色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课程名称授课方式公共基础课团队建设校内实训+校外拓展创新思维校内实训+专家讲座学科基础课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概论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主干课互联网金融专题研讨+专家讲座金融网络营销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数据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方向课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课堂讲授第三方支付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项目实训项目投融资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项目实训该部分课程一部分由学校教师承担,另一部分实践较强的课程将由校内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本行业的最新知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除了基础教学之外,每学期针对项目学生专门聘请业界专家、学者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和学术讲座,引领学生迈进行业的前沿领域。

3.2.3培养模式特色

(1)校内培养创新。

校内培养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行班级导师制。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成立班级导师,建立由教师为主的导师小组,导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与学生保持更紧密的沟通和交流,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二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实行就业、考研、创业、出国深造等分类管理。建立个人培养档案,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为每类学生指派1名导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是,建设自主实训、创业平台。成立若干工作室,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结合课堂实训项目,创立产学合作联盟,成立专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

(2)企业培养创新。

企业培养创新主要是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互联网金融领域所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联合培养模式。选择有良好合作基础与积极合作态度的企业。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专业实习或实践。

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3.2.4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管理结构。互联网金融实验班设置单独的管理机构,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同时成立由班级导师、专业教师、金融学系主任、学院有关领导等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部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实验班的建设规划、计划推进、项目成果验收负责,并对院务会汇报。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学管理。为保证实验班教学的高质量,选定相对优秀的教师任教,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师管理规定。同时为保证学生质量,实行学生淘汰机制。

4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专业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助一臂之力。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就决定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模式,需要各大高校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柳凌燕,任静怡等.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4,(11).

[2]丰翔,张艳英等.闽台校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3]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金融教育研究,2014,(3).

第3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个人理财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工具,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的新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金融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市场信息虚拟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来自于网络,使其自身就具有虚拟化。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金融行业虚拟化信息得到重视,金融行业信息虚拟化不断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息虚拟化快速发展。

经济运行高效化。传统金融市场下,受多种因素影响下,交易完成时间长,经济运行速度受限。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信息业务处理方式,自动化程度提升。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服务效率提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资源易获得性。传统金融市场下,银行服务层次高,某些金融行业无法享有部分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任何客户都可通过互联网寻求资金帮助,有着传统金融不可比的优势。

(三)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详见下表)

(四)互联网金融的管理

近些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缺乏行业自律性。第二,互联网金融业的控制力不够。金融业自身就有不可控性,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就其这一弊端仍有较长一段路。

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一)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个人理财最早出现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首先推出个人理财业务,自此以后其它银行也相继推出个人理财业务。直至发展至今,有以前的单一理财产品向综合型理财服务转变,面向个人的理财产品更加多样,储蓄、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互联网金融等多种选择。

(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理财,人们希望个人的资产保值增资,需要更加专业的理财规划。近几年,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主营业务之一,各金融机构把理财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

(三)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财业务同质化,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得到客户认可。第二,个人理财观念淡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相关从业人员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第三,缺乏行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页管理,限制客户在各类理财产品的分配与流通。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当前个人理财的转变

(一)个人理财方式的转变

选取黑龙江省不同消费水平的居民进行“居民个人理财与互联网金融”的调查问卷,得出及整理有效数据。23%的居民人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金融,14%的居民表示不会参与其中,另有63%的居民持观望态度,由此83%的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持看好态度,由此说明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着传统金融市场的占有率。调查考虑了年龄、学历、职业、年收入等因素的印象,得出老年人的闲置资金50%以上均投入理财风险低,收益低的银行中;中年知识分子闲置资金30%以上投入互联网金融;青年人投入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高达60%以上。有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居民理财中任不及传统金融,但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不排除将会超越传统金融市场的可能。居民正在由传统金融理财方式向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转变中。

(二)个人理财方式的展望

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居民财富持续积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良好。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大量拥有综合性业务金融机构的成立,使得个人理财更加的专业化、具体化,由此带来理财业务的良好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理财意愿不断增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正在悄然的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理财方式。另一方面,国家对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持鼓励支持政策的。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2013年是初始值年,2014年是调整之年,2015年是发展之年,而2016年将成为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稳定客户、市场,走向成熟和接受监督规范之年。互联网金融改革持续深化,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业将以创新为支点走向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明选.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影响的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学院,2015.

第4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模式

引言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对以前的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给每个行业都带来改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培育思想道德意识,应该将网络技术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相结合,使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育成效。

1中职化工专业以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有所改变,让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距离束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造成了影响,需要进行改革。以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伴随着时展,很多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不足会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不足最终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将影响,而对中职的化工专业方面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足主要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

1.1中职学校方面对化工专业的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人们的观念、看法也有所改变,对于学校思想教育的方法也有了不同看法,时代改变,教育方式却没有改革,中职的一部分学校对于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显得敷衍以及功利,而中职学校一般都还是初中刚刚毕业的孩子们,这对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育有很大影响。

1.1.1学校的教育方面的观念过于片面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是在社会上大家需要什么品质就是对这个方面的品质进行教育,用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强行灌输,不与现实生活中关联起来,关于德育的知识繁多复杂,内容不条理,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念,这对于才刚初中毕业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难构建出自己的一个道德观体系。学校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整个过程都是简单而敷衍,化工专业的教育本身就是比较注重技术的发展,而不重视思想方面,对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可能就是课堂上直接强行灌输相关的知识,还有就是将现实的实践过于简单化,最后也变成了灌输道德意识[1]。

1.1.2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是很看重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尤为重要的,帮助学生们可以拥有良好的素质。中职学校本身也比较重视对于技术方面的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却显得薄弱,而化工专业因为其行业对于技术的高要求,更尤其重视技术方面的教育,这种重视技术教育的,忽略思想道德的教育的理念会对学生的思想也造成影响,孩子们对于道德方面也不会怎么看重。学校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安排课程的时候,都是先对技术方面的课安排,然后再看道德教育课,并且很多道德教育课也没有落实下去[2]。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的老师在人员安排上并不是专门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而是其他技术课的老师同时也安排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都不是专业的老师,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还有就是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理念问题,化工专业一般是比较看重技术方面的教育情况,有的也还会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又一般只有对于爱国方面、集体方面的教育,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这些理念是不足的。除此之外,应该有更多的其他方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既要原有的理念,同时对于其他方面也要自己看法,这样才能形成自己一个思想道德体系。

1.1.3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师的专业水平不足学校对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而中职学校的进行道德教育的老师是由进行技术教育的老师兼顾的,自身的水平可能会存在不足,业务能力也可能不高。化工专业因为是一个比较重视技术的行业,老师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再加上进行德育的老师可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这个并不是需要教育的,就会很容易对这个产生一个敷衍的态度。还有就是学生的思想素养不够,老师教育的时候就会更加困难,然后老师就会对这个产生疲倦,这就会导致教师只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发展情况毫不在意,最终影响道德教育。

1.2家庭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和家长的素养有着很大关系,家长的整个素质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影响。有些学生的家长,就是自身道德素养不高,不讲道理,道德素质低,在这种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也会变得慢慢和父母一样,还有就是家长管教孩子的时候经常没有耐心,方式粗暴,让孩子最后心里也有了逆反心理,没有办法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家庭的各种具体状况都会有影响,单亲、离异等对其心理都会影响,从而影响思想道德。

2“互联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定改变

一般来讲,“互联网+”其实就是将网络和其他行业融合,具体怎样结合是根据其他行业特点来定的,不同的行业方法不同,利用网络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改变它以前的形式,让新的形式更适合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2.1网络与思想道德教育会对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像以前一样统治,而是需要平等的交流,在网络上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平等、开放,老师会变得更加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健康,这对于课堂上也会有好的改善,也会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3]。老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不再对学生严格控制,而是引导学生努力探究,自己主动学习,老师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以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者,现在主要是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然后引导其对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具体学习。

2.2“互联网+”会让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时的兴趣增高

化工专业重技术教育,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是会多有忽视,有时候可能是落实不到位,有的时候则是教育的整个过程是简单的、敷衍的,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是枯燥且无聊的,精神上自然不会有所提高。但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让网络设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这就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使得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也可以将知识更联系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也就自然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大大增加,老师也能减缓教育过程中的压力,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变。课堂的具体模式也会发生一些巨大变化,以前是学生听,老师直接讲的形式,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主要,让整个过程充满活力。

3“互联网+”背景下落实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3.1转变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理念

中职化工专业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与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才能在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正,从而达到落实的育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做好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设置思政的构建,围绕德育教学的目标,结合中职化工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化工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更能使德育的渗透更加彻底。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以落实德育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策划,关注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只有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才会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收获,从而达到落实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要加强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能够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教师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对授课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组合成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能发现学生关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落实德育教育才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3.2优化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学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化工专业教学拥有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在落实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够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教学,通过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掌握知识。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将德育教学贯穿于微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受潜移默化影响,感受德育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构建中职化工专业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落实德育教育。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有意识的进行情感教育,以微课的方式,能够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视频化,使其更加生动灵活。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以此感受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后复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将德育教育落实于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以德育元素培养职业素养。这样的方式不仅落实德育教育,更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4结语

中职学校会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这对于我国的行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化工专业也是一个尤其重视技术培养的一个专业,在现在“互联网+”的情况之下,不是单纯需要一个技术优越的人才,而是需要一个思想道德良好的高技术人才,这也会给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形式改变。老师也更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身的素养水平,增强专业性,对于网络的一些相关技术都要熟练掌握,也同时在学生使用网络的时候,对其正确引导使用。

参考文献:

[1]黄诗媛.“课程思政”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思考[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0(11):198-199.

[2]赵永兵.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146-147.

第5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创意+;服饰产品设计;人才培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服饰消费市场,但却不是最大的服饰设计消费市场。在“互联网+”成为服饰产品产业结构转型支撑条件的大背景下,要使设计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一个核心推动力,我们必须转变设计是产品附加值的观念,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着眼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的人才培养,以中国特色为背景进行文化创造与创新,并通过人才培养使设计成为服饰产业的核心价值。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服饰产品设计和服饰产品产业的关系与发展,重新思考服饰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互联网+”战略引发“文化创意+”概念。“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产物,文化创意+工业制造形成创意文化产品,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衍生出新型的产业形态。这些新的产业形态,必将带来对服饰产品设计人才新的需求,颠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互联网+”时代将催生全新的服饰产品设计知识结构。

一、“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思考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是设计师、产品与使用者或接收者之间进行的有效的视觉和体验上的交流。服饰产品是与人密切接触的产品,其设计的特性是由目的性和对象性构成,即每一个设计都是要达成某一种目的,都服务于某一特定对象,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可以说服饰产品设计是为了解决为使用者提供什么,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的问题。服饰产品设计就是为了提升消费者或使用者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抛开自我本位,从目标对象的角度进行思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品的概念也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知。电子产品的出现,特别是“iwatch”的出现,带出了互动界面产品,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设计教育者对服饰产品设计的思考。1.大数据推动产品设计的发展服饰产品设计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各类现实的问题,满足人们的各种服饰需求。服饰产品设计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并不只停留在设计层面,对产品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要借助艺术的手段赋予产品优美的且能够批量生产的外观形态,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产品和环境的融合共生,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在产品的两端,即设计与使用层面架构起畅通的信息桥梁,使设计师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满足市场需求是产品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为了获得相关的数据,设计师要借助各种方法对用户群体展开深入的调研,传统的数据采集通过人工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进行,由于受到提问方式、被调研者知识结构差异、调研场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科学性与严谨性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设计师对市场需求判断的准确性。“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使各类数据的采集变得越来越容易,海量的数据分析与累积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科学严谨的创作依据,通过数据让设计师有机会了解到用户的审美倾向、使用方式、服用需求等多方面的讯息,使设计师具备更广阔的跨界、跨领域的思维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要引导学生向互联网思维转型,主动创造而不是被动等待服务,引领服饰设计更多可能性。2.大数据引发的思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对服饰产品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大数据使得客户需求研究更加深刻和精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过程,挖掘客户的消费偏好、沟通方式、价格弹性、接触方式等,更加精确地对客户进行分类,从而跟踪定位每类客户的需求特征,让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成为可能。其次,大数据使得模糊的因素得以清晰地显现,为服饰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设计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尊重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从而把握服饰产品设计的实质,并引领服饰产品设计发展方向。总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服饰产品设计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传承文化、创新服务、创造产品,为文化创意领域的新发展和创意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制胜提供新的契机,也带给我们新的挑战。

二、“文化创意+”模式引发服饰产品设计的思考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等产品的新兴产业,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互联网的结合对文化产业升级具有有力的带动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和生活的强有力的渗透功能使文化产业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转型以及新技术的推动。1.网络新媒体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当代的产品设计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时间、空间、地域和媒体的界限,从而各种信息能够全天候、迅速、海量、互动式地在全球各地交流,这种传播特点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2.文化传承,科技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秉承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宗旨,并从传统工艺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设计与市场拓展等多个角度思考,在尊重承袭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生发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互动,探索传承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饰设计产品,探索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传承”和“跨界”的角度解读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如组织师生整理收集珍贵的民族手工艺,结合前沿的当代设计理念,运用科技手段,研发创意设计的精品,从而推进工艺美术产品的精品的设计和生产,让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让学生体会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促进开发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产品;与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签订培养新型产品设计人才的合作协议,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

第6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务模式;教学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IT创新发展迅猛,IT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旨在推动居民消费模式向信息消费发展,破解原子消费对我国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难题,促进“新四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融合与发展。我国信息消费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但信息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与创新能力还远不如西方国家,存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亟需开展与促进信息消费相关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以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随后,国家在201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导向上推动生产业,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尤其是通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生产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一环是工业制造新现代化,要求传统产业大力引进信息化、电商方面专业人才,支撑商务模式的改造与创新,这也对电商人才的培养提出进一步要求。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各行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商务”(广义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互联网+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商务模式,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明确了基于互联网商务应用与高端人才需求的重大趋势,对满足互联网商务模式设计、开发、构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本文聚焦于互联网商务模式教学上的核心问题,提出通识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研究教学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构建方案,并进一步从课程目标、教学形式、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能力素质提升指标这六个方面予以探讨,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培育满足各行各业需求的新型商务人才提供参考思路。

二、互联网商务模式

商务模式本质上是若干因素构成的一组赢利逻辑关系的链条,是商务战略生成的基础,商务战略是在商务模式基础上的行为选择。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价值实现等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商务模式。商务模式设计是创业机会开发环节不断试错、修正和反复的过程,是分解企业价值链条和价值要素的过程,涉及到要素的新组合关系或新要素的增加。

学术界,有关商务模式的研究大多与电子商务有关。Zott等的文献研究也证实其研究的49个商务模式定义中,四分之一同电子商务有关。但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Morris将商务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盈利观、运营观和战略观。盈利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 运营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配置,强调内部流程和基础管理;战略观认为商务模式应该从总体上体现企业的市场定位,跨组织边界的相互作用和发展机会,强调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教学实践中,Afuah 和Tucci认为,决定互联网企业业绩的因素有三个:商务模式、商务运作环境和变化。商务模式是一个系统, 整个系统运行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系统各个部分,还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商务模式各个部分的连接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产业中,公司必须对它们的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必须在其他公司迫使它们改变之前做出改变,这些能够引起公司改变的机制成为“动力机制”。Afuah 和Tucci随后将其构建的商务模式称为“互联网商务模式”,并建立了一个教学教材体系。

基于上述理论、实践、教学上的研究与探索,亟需对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为高校培养具有全局观、战略观、实操能力的互联网商务建设人才提供有效思路。

三、互联网商务模式通识教学体系建设

(一)课程目标

互联网商务模式教学目的是培养互联网商务管理人才的基础理论,并系统地讨论互联网商务业绩的商务模式、决定因素、价值网络、竞争环境、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组成、动力机制、评价方法及相关战略及其应用。通过系统训练,让授课对象充分理解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互联网商务相关内容的科学定义及其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参与互联网商务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

互联网商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且应用性很强,因此,应在教学设计上对互联网商务概念、原理、模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使学员理解应用互联网为何能获得竞争优势。并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经典案例讨论、实践操作、模拟演示、课堂思考等,启迪学员的思维,把握最新动向,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

1. 掌握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商务模式、价值网络与环境因素。

2. 掌握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组成部分、动力机制与评价方法。

3. 理解互联网商务模式竞争环境与宏观环境的作用。

4. 能应用基本概念、工具对互联网商务模式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战略。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1. 难点。互联网商务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商务模式分析方法;

2. 重点。互联网商务创业环境分析、商务模式变迁、商务模式结构组成分析等。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 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实践教学。

2. 考核方式。期末商业计划书与案例制作、平时考核相结合,采用1:3:6综合成绩评定体系。其中10%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参与;30%为课程作业,包括新模式观察与分析;60%为期末成绩,以课程论文或考试形式进行。

(六)能力素质提升指标

通过系统的训练与实践,学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见表1,从0~5表示能力素质从低到高。

四、互联网商务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课程目标

该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商务活动的创新能力与管理操作能力,掌握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方法,认识互联网商务活动中潜在的商机及陷阱,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新的商务模式并开展商务活动。课程系统研讨互联网商务业绩的决定因素、商务模式、价值网络、竞争环境、动力机制、评价方法及相关战略及其应用,提高学员参与互联网商务实践的能力。培养具备较好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运作能力的互联网商务模式开发与管理人才。

(二)教学形式

在教学设计上对互联网商务概念、原理、模型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讨,教会学员应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并获得竞争优势。同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讨论、实践操作、模拟演示、课堂思考等,启迪学员的创业思维,使学员了解互联网商务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捕捉知识经济环境中蕴藏的种种商机。

(三)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

1. 互联网创业环境分析。

2. 互联网商务模式结构组成。

3. 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构建。

4. 互联网商务模式的评价。

5. 互联网创业案例剖析。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1. 难点。互联网商务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商务模式构建方法、商务模式的驱动因素。

2. 重点。互联网商务创业环境分析、商务模式变迁、商务模式结构组成、价值网、战略分析等。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 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兵棋推演。

2. 考核方式。期末商业计划书与案例制作、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10%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参与;30%为课堂训练实效考察,包括新模式观察与分析;60%为期末成绩,以商业计划书编写或案例制作形式进行。

(六)能力素质提升指标

通过系统的训练与实践,学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见表2,从0~5表示能力素质从低到高。

五、互联网商务模式研究教学体系建设

(一)课程目标

该体系旨在培养面向互联网平台的商务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人才。训练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方法,认识互联网商务活动中潜在的机遇及陷阱,提升对竞争环境、动力机制、评价方法及相关战略的研究、分析、制定能力。

(二)教学形式

通过案例研讨、模拟演示、机会识别等,观察与分析互联网商务模式发展最新动向及趋势,撰写案例、培训材料及商业计划书。

(三)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

1. 互联网创业环境分析。

2. 互联网商务模式的构建方法。

3. 互联网商务模式的评价。

4. 互联网创业案例剖析。

5. 创新商业模式实训。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1. 难点。互联网商务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商务模式构建方法、商务模式的识别与创新。

2. 重点。互联网商务创业环境分析、商务模式变迁、新商务模式构建。

(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 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兵棋推演。

2. 考核方式。论文撰写、商业计划书、案例制作及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10%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参与;30%为课堂训练实效考察,包括新模式观察与分析;60%为期末成绩,以课程论文、商业计划书编写或案例制作形式进行。

(六)能力素质提升指标

通过系统的训练与实践,学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见表3,从0~5表示能力素质从低到高。

六、展望

互联网商务模式本质上是互联网利润点、客户价值、实施策略、动力机制等若干因素构成的一组赢利逻辑关系的链条,是互联网商务战略生成的基础,决定互联网商务业务的生死成败。高校通过互联网商务模式三层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践,培养商务模式的分析、构建与创新人才,为我国“互联网+”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经济业态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燕武,邓兴磊.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2]俞世峰.生态消费需求视角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15(04).

[3]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02).

[4]孙艳霞.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2(05).

[5]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theoretical root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C].IESE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WP-862,June,2010.

[6]Morris M,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01).

第7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互联网 +”时代是 20 多年来信息化进程的结果,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会计作为重要的商业语言与信息系统,必然在这样的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中受到影响,社会的变革推动会计服务的提升,这对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与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服务的载体与工具通过信息化网络与平台得以提升,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会计受到重视,职业判断与财务数据分析在会计工作中倍受重视,会计资源配置得以改善,并促进会计服务的国际化。根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会计师的核心胜任能力可以概括为职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对会计教育而言,随时代与经济发展变化的是知识,不变的仍是核心胜任能力(刘?h等,2014),但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师的核心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在新时代的职业胜任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种:第一,具有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对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治理与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能在分析其他信息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进行综合调控;第二,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这要求,会计师需要财务报告审计、财务会计报告、治理与风险管理、商业环境、税务、信息技术、商业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胜任能力;需要综合性的职业技能――例如综合的知识及其更新能力、全面的素质与专业技能,以及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的能力。同时,随着职业判断与分析的增加,网络经济的兴起,越发提高了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包括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会计师须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公众依赖行业和从业者的道德正义来保证职业的正义和公共利益。这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应有的独立、客观与公正,不趋附于有关势力的主观要求,不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使,不受获取自身利益的诱惑,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既可靠又相关的财务报告,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如果存在冲突,会计师需要正直独立地将公众的利益置于雇主及客户至上。

三、“互联网+”时代的会计大学教育

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人才摇篮的会计大学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

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事关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对于会计入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新兴的经济业务推陈出新且财务舞弊更加隐蔽的互联网时代。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专业责任,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如提升职业道德知识、发展职业道德敏感性、改进职业道德判断、保持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既有承诺,应在大学会计人才的不同培养阶段,贯穿会计大学教育各个层次系统培养,潜移默化地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责任心。虽然我国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也进行了对学生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当前会计考证横行、重专业轻德育的现实中,大学对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仍显不足。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形式上,除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嘉宾演讲与在线学习外,现场学习是重要的思想与实践碰撞的渠道。现场学习可以是学生会计实践的实习单位,也可以是言传身教的导师行为,它是学生重要的职业道德形成场所。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职业会计师面对工作中的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可以切身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益处以及违规会计的后果。此外,定期地对学生反馈的职业道德观进行分析与评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判断标准与应有的职业敏感性。

2.加强会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历练

为培养与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在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忽视对学生通用能力的教育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有限,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形成较多的重复内容,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会计、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教师加强交流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等模块,强调教学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潜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会计学生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杨政等,2012)。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会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入门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平台,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指引,以提高入门者成功的机会。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会计服务的国际化,大学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在课程中增加对国际商业环境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熟知中国环境,也应懂得其他国家的税法、商业法及会计准则,增强会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大学会计教育的要求。大学的会计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变传统上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会计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将传统会计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互联网+”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领域,声音、文字、图像的结合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无处不在的在线学习带来了更开放的教育环境,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边界的扩大使学生能更易获取知识,故教师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应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课程难点与重点的分析与讨论、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分析能力等方面转变,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时俱进地推进互联网会计教学改革,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8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02

Adapt to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for Higher Talent Education Quality

ZHU Jinwei, WANG Yangyang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o develop modern talent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terne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Interne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measure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0 引言

据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5.64 亿人,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高等学校,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受到了挑战。面对互联网条件下各种信息裂变式传播以及多元化的思潮,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时代人才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具有及时、多源头、多价值判断的特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冲击性。“微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倾向通过论坛、贴吧、QQ群及电子邮箱等方式交流政治观点、表达价值观念。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青年学生具有猎奇求异的心理特征,往往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如粮食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但是学生往往会更多地关心低基调、负面的信息。

1.2 互联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课堂、图书、期刊、报纸获取知识,获取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滞后性、权威性等特点。互联网出现之后,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更多地来源于互联网,这些知识具有及时性、易得性、碎片性、多元性等特点。以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室这一“实物”空间获得,现在更倾向于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取得;以前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促膝谈心的方式舒缓内心的困惑和焦虑,现在则往往通过互联网宣泄自己的焦躁情绪;以前学生遇到困难首先请教自己的老师,现在遇到问题则首先会向网友求助。所有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1.3 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出现了巨量的信息源。目前,发达国家开始了高质量的、以互联网课程为主体的互联网化教育,大型开放式互联网课程(MOOC)迅速崛起,其中 Coursera 上线四个月就形成了百万量级的用户数,苹果公司推出的 iTunes U 有超过 1200 所高等院校公开课程和私享课程。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封装在教师的教案当中,而是蕴藏在互联网信息里面。

1.4 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部分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工具,互联网中出现了一些谩骂、攻击、造谣等宣泄型的信息,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互联网交友等,导致其脱离现实世界,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

如何判断新出现的事件和思潮,教师能否在第一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否把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将成为新的课题。

2 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加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互联网时代,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互联网上形成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运用互联网工具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

学校要建立起互联网舆情收集、分析、监管制度,通过互联网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互联网动态。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坚定高校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向上。

2.2 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人才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通过建立起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系统、树立信息化培养理念,建立互联网化培养方案,从师资、培养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起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网络技术,将社会相关单位和人士联系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计划,形成开放的教学计划制定程序,让多方主体(尤其是用人主体)参与论证;要改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接触专业前沿;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平台和观念,避免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在教学计划中,要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改进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行业技能、互联网技能、跨文化底蕴的沟通和交流技能,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契机,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2.3 加强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

形成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多层次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库。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素材、信息和知识资源搬上互联网。在互联网教育实施过程中、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突出个性、激发潜能、突出特色,展示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注重时代性、及时性和应用性。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路径。互联网化条件下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建立以互动为特色、以互联网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上的教学活动,要以兴趣为导向,要通过模块化、可视化、互动化展开,知识点呈现点状分布。将教学内容切割为无数个模块化知识点,让更多的师生制作出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教学资源。

2.4 改进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工作,学校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促使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辅导答疑,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建立思考题和练习题库,学生就能够在网上找到所需的训练题目,巩固消化课程内容。

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中加入运用网络手段开展教育的指标,完善教学质量评审制度。通过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评估,发现互联网条件下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开发开放互联网课程,提供课程的互联网教学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结合中外互联网条件下办学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网络化时代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针对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改革,总结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积极探索理论创新。

创新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必要举措。在前期大力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高等学校应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宇缨.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22-225+228.

[2] 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11+28.

[3] 王景枝,王保华.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第9篇:互联网人才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 4G 人才策略 复合型

“移动互联网”对于中国新一代的宽带用户早已不陌生,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始于3G技术的成熟以及3G网络的发展。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4G终端已出现,4G的网络发展迅猛,已有取代3G的势头。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除了让人感叹,也让运营商对于人才的使用和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运营商已经具有一批高素质的基本通信专业人才队伍,这些宝贵的资源已构成了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4G全业务时代,运营商在人才储备与人才布局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复合型人才偏少

据调查,电信运营商在4G业务的开拓上最为需求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能力。他们能够既熟悉传统的电信技术,又精通3G与4G技术,既能够把握现有的客户的应用需求,又能基于4G应用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二、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近年来,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人才大量流失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从部门上看,近两年来,电信运营商人才流失最严重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数据业务部门,人才流失已成为运营商正常运营的不稳定因素。

三、忽略人才价值转化

一直以来,各大运营商一直把拥有多少博士、硕士、学士作为衡量人力资源的主要标准,却很少对拥有人才之后能产生什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留住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吗?企业内有很多人才并没有完全创造价值,其创造力和潜力只是被有限地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种无谓的耗费。

四、运营商的人才策略

在当前运营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运营商应从战略高度重视4G人才储备工作,合理引进、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同时增加企业粘着力,留住人才。

(一)引进、选拔人才

所谓发现人才就是结合运营商战略发展的各增长领域,开展4G人才类型研究,针对人才细分群体设计差异化招聘策略,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主要针对各增长领域的培植发展,研究分析不同领域所需人才的主要人群分布,探索这些人群的主导需求、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和求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设定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招聘渠道和主要吸引点等差异化招聘策略,使企业的招聘策略能更灵活地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招聘效率。

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不同人才的择业习惯,优化重组人才引进流程,以人性化服务感召人才,主要是改进、优化现有人才引进流程,通过为人才在引进过程中的不同关注点和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与咨询,构建专业的人才引进系统。

(二)合理培养使用人才,增加企业粘着力

所谓发展人才就是要利用专家通道、薪酬、培训、岗位管理等手段,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第一,加大4G人才培训力度,重点培养高层次4G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使员工增值,使员工与公司同步发展。运营商要根据战略发展的技能需要,实施科学的培训需求预测,制定培训体系发展规划,保证员工整体职业能力符合战略需求,要加强与科研单位、设备厂商等上下游单位紧密合作,建立培训资源共享的深度合作关系,以此开拓培训领域和内容,更好满足企业经营4G业务的需求。

第二,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创造珍视员工的使用环境。探索跨专业能力发展模式,制定专业间转移发展策略和多专业复合发展策略,积极培养满足4G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公司内部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上升的职业发展通道,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层次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各类员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第三,利用商业保险、期权、专业技术补贴等长、短期薪酬手段,在薪酬福利方面向4G人才倾斜,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目的。要结合4G骨干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个性化福利方案,使薪酬激励在企业留住人、用好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利用岗位的轮换等多种手段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尤其是4G网络核心技术人才,他们是公司重要资源,要结合公司的发展和个人能力、意愿,适当调整,做到“人岗匹配”,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加强人才满意度的改进工作,将改进重点融入绩效计划,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员工满意度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凝聚力。

最后,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塑造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吸引外部4G人才加盟。利用公众媒体和其他信息传播渠道专题宣传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成果,充分展示人才市场品牌形象。通过向外部企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和改革成果等各项信息,向社会更好展示自身的风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吸引优秀人才的同时,提升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