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转换范文

语言转换精选(九篇)

语言转换

第1篇:语言转换范文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差异研究

一、引言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与语料库直接有关的新兴的语言学科。语料库是载有语言信息的大量语言资料的集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特点是以语料库为手段来研究语言,这和其他的语言分支不同,别的语言学科基本上都是研究有关领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例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社会与语言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地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把语料库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它们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研究理念

语料库语言学是针对实例或者真实文本中语言的研究。语料库中的语料可以是为了特定目的而收集的语言资料,也可以是为了一般语言研究的目的而收集的语言资料。最初,语料是靠人工收集,把需要的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再进行检索。而现在大部分的语料则是以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电子文本为构件的计算机语料库。

语料库语言学去除了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他的拥护者们认为可靠的语言分析必须是关于某一语场所收集的样本,是在真实的语境中,带有最小的实验性的推断。一个严格设计和建立的语料库包含自然文本和自然言语。言语实例在出现频率上的研究实际是语法系统的概率体现。以计算设备为辅助手段,语料库可以抽象地概括出语言使用的内在机制以便形成语法。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正好和乔姆斯基的研究观点相悖。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在一个结构中添加、删除或改变某些成分来生成另外一个结构,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们对讲母语人们的隐性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很少关注讲母语的人们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们依据的是自己的直觉。乔姆斯基注意到人们在现实中讲话时,经常会犯语言错误。而他认为人们这些语言行为上的错误和语言能力的研究毫不相关。

转换生成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三、研究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是对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目的是凭借大规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指导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Leech曾说:“语料库语言学倒是更应该被看作是从事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基础。理论上语料库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轻松结合:我们能够借助语料库研究语音学,句法……”

而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学研究也应该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归纳法。具体步骤是:首先观察并采集语言样本来证明这些假设,然后对这些假设进行纠正和完善,用来解释更多的新的语言材料,再论证。在研究中,这些假设就是规则,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就是语法。但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使句子脱离了段落、语篇和真实的语境,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这是它的一个局限性。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

四、应用价值

语料库语言学的实用价值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供真实语料;二是提供统计数据;三是验证现行的理论;四是构建新的理论。语料库语言学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编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今它已被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例如,语言研究(句法研究、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语音研究),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英语口语教学、翻译教学),语言测试,词典编撰,并且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

而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不仅对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探索人类大脑深层奥秘也有所贡献。

五、结语

无论是语料库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法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虽然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二者对于语言学及语言研究和教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Leech,G.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In J.Svartvik (ed.),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2:105.

[2]Thomas,J.用语料库研究语言――当代国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库.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第2篇:语言转换范文

[关键词]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 定义 分类

一、引言

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究挪威的方言时,发现说话人从使用某一方言转而使用另一方言是有社会意义的。在此之前,语言学家并不认识语码转换现象,研究语言接触的学者把在一段话里出现两种语言的现象看成是语言干扰的结果。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了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语法学及语用学等。许多语码转换研究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appeal & muysken 1987,myster-scotton 1993/1998,etc.)这些研究通过寻求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动机。这种研究的中心议题是语言选择如何反映权利和不平等,或者说如何成为某个社会集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指针(auer,1998:3)。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了语码转换的研究的视野,这些研究者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因素和社会规约的制约,这种对语码转换和社会因素之间宏观关系的探索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本文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语码转换的定义

关于语码转换这个术语,研究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对该现象的认识进行定义,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定义分成三类:(1)认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mixing )之间存在区别,这些学者的认知基础在于他们对被转换的语码的语言单位或者说语言结构的理解。通常他们(auer 1998,bokamba 1988,hamers & blanc 1989,haust &dittmar 1998, kachru 1983, kamwangamalu 1992, david li 1996,k.k.luke 1984, morrow 1987,sridhar and sridhar 1980, etc.)用语码转换来指称句间的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用语码混用来指称句内的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所以,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发生在句子内部。这种区分无疑揭示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在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是这种仅仅从结构和转换发生的位置来界定术语的作法往往无法面对所有的反例。(2)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学者(gumperz 1982,lederberg &morales 1985,clyne 1991,bhatia 1992,myers-scotton 1998, verschueren 1999,etc)放弃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区别,这些学者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用语码转换来概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这一类,比如,verschueren(1999:119)认为语码转换表示语言或语码变化是一个非常普通和受人青睐的策略。另一类用语码混用来囊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比如,grosjean(1995)。这些学者们对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不加区别,原因有二:首先,他们认为没必要做这样的区分,以免引起术语方面的混乱。其次,是在研究这种语言现象的功能时就更不必要了,比如,myers-scotton(1998:107)就不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而且认为没有必要在引入一个新的术语。(3)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比如,一方面,tay (1989)承认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在理论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一般说来,社会语言学家所说的语码转换不仅仅指自然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还应包括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广义的语码转换选择是指在一个多语码的社会对语码的选择和确定,狭义的则指个人在社会交际中对语码的选择。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定义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令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另一方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时讲某种语言中途却转换成令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

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的确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就没有必要了。笔者倾向于将语码转换理解为指在某一话语内(包括词、短语、小句和句子等层面)出现的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三、语码转换的类型

gumperz(1972,1982)曾把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blom& 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为两种: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auer,1998:156)。情景语码转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化线索,通过语码转换,交际者可以成功地理解和把握情景。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是在情景不变的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 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

四、结语

本问讨论了语码转换的定义和语码转换的类型,而且通过对不同学者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及分类的回顾我们认识到研究者对于语码转换有不同的理解。语码转换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多语或双语情况下的语码转换,也有同一语言的标准变体与非标准变体之间的语码转换,还有同一变体内的语码转换;有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椰油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coupland和jawoeski(1997:1)认为社会语言学具有双重任务,“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语言和通过社会语言学来研究生活”。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约束力,比如,“语言行为策略和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常取决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地位”(cohen 2001:389)。没有哪一种论述对语码转换这一社会语言学现象的描写是面面俱到的,但通过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了解。要构建一整套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理论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对语言的社会性感兴趣,他们从各自的理论出发够建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语码转换的研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gumperz,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59.

[2]clyne,m. g.. 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 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3]auer,p.a postscript: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37).

[4]grosjean,f.a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milroy,l and muysken,p.(ed.),1995.

[5]myers-scotton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m].in r.jacobson ed.1998.107.

[6]ronal wardhaugh.社会语言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rnold,1999.

[8]姚明发.50年来语码转换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9]蒋金运.语码转换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2,(9).

第3篇:语言转换范文

1. 单词转换,加强英语词汇的积累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进入了综合应用的阶段,但是英语课程的学习仍然离不开单词的有效记忆和词汇量的积累,因此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单词教学作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是通过中英文对照来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以应对高中升学考试的要求,这种方式的开展不仅其教学效果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通过高中的学习,英语基础水平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首先要通过英语单词信息转换教学,以英语解释英语,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单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记忆。

教师在单词转换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际语意的共同点,进行信息的转换,以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同时在转换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单词之间的差异性,以使得学生能够开展差别记忆,进而在有效记忆的同时获得单词量的科学提升。例如在crucial这个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句子Nothing is more crucial to playing than studying.以important来帮助学生对于crucial进行有效的理解,Study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laying.这种转换下,高中英语较难的单词在信息完整性的保障下可以获得较为简单的解释方式,进而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理解将更加的有效,英语词汇量的积累也更加的科学。

2. 短语转换,打好语句理解的基础

短语记忆是与英语单词记忆相同步的英语语构成要素的教学,在实际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短语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英语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含义,并对接触的英语语句有良好的理解。而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短语量非常的大,难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短语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英语语言信息的转换,进而加强学生对于短语的理解和记忆,以使得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应用基础。

So that语句由于其形式简单,使用的频率也相对的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掌握的非常的好,而与其有相同含义和用法的in order to这一短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的生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短语的信息转换,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3. 信息转换,推动应用能力的提升

高中英语语句的转换往往是在单词和短语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即使了解句中每一单词的含义,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翻译,这时候如果学生具备语言信息转换的能力,以句子的简化表示来加强其对核心含义的理解,则整个英语阅读的效果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仍然以单词转换中的例句为例,很多学生在面对Nothing is more crucial to playing than studying.这一句时,如果产生了记忆模糊的现象,会出现含义判断的错误,即分不清学习和娱乐在句中哪一个比较的重要。而如果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Study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laying.这一句的经典转换让学生加强对于句子的理解和记忆,则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根据实际的模板将句子进行转化,进而在简单的表述下,直观的把握句子的含义。

4. 词句转换,强化综合学习的效果

高中词句的转换是英语学习综合效果的体现,这一转换教学不仅仅在于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更期望于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真正的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进而能够在英语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效率,节省信息转换的时间。例如在Abacus这个单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A frame used for counting, it has rods with sliding beads on them.这一句来进行单词的解释,进而一方面让学通过语句的阅读来猜测单词的含义,另一方面,在学生明确单词含义后,了解英美事物描述的逻辑顺序,进而让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摆脱英语到汉语再到英语的机械模式,以清晰的英语逻辑思维应对高中各项考核。

参考文献

第4篇:语言转换范文

摘 要:语码转换现象在双语者或多语者中尤为常见。近年来,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成为双语认知加工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者运用不同研究范式对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进行了考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在阐释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语言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范式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该领域仍待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内容,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双语 语言理解 语码转换 转换代价

一、引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言语交际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众多学科关注的重点(范琳、李绍山,2013)。研究者采用不同研究范式考察了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双语心理词典的实质,也为双语词汇和语义表征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在阐释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语言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范式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该领域仍待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丰富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理论模型

关于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词汇的激活或抑制存在着“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language selective access hypothesis)与“语言非选择性提取假设”(language non-selective access hypothesis)两种对立的假说。

 

(一)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

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认为,语码转换过程中双语者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不受非目标语言词汇的干扰,从而有效地通达目标语言词汇。当遇到语码转换情景时,当前使用的语言词汇立即关闭,而需要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的通路会自动打开(penfield & roberts,1959)。转换机制或输入转换与该假设密切相关,它们将语言输入引导至语言特定词汇表征的合适位置(macnamara,1967),也就是说,输入转换将输入感知信息(incoming sensory information)引导至合适的词汇系统(olber & albert,1978)。

 

(二)语言非选择性提取假设

dijkstra等人(1998)指出,双语词汇识别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语言非选择性过程。语言非选择性假设认为,来自语言输入的初始前馈信息可以与来自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联系,这是由其词形或语音与输入之间的重叠所致。因而,来自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得以激活,它们由于词语层次的单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而相互竞争(midgley et al.,2008),这也是bia模型及其bia+模型的核心所在。

 

dijkstra和van heuven(1998)提出的bia模型是一种词汇识别模型,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双语者以何种方式从相应的心理词典中来检索词汇的表征,而且可用于解释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来源。它是一个包含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综合心理词汇的双语词汇识别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自上而下包括特征层(feature level)、字母层 (letter level)、词汇层(word level)和语言节点层 (language node level)。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被激活的双语词汇处于相互竞争状态,而位于最高层的语言节点自上而下地抑制了非目标语单词的激活,从而使双语者能够选择目标语单词。例如,由第一语言转换到第二语言,来自二语词汇层的输入激活该语言的语言节点层,该语言节点层又对一语词汇层产生自上而下的抑制作用,抑制了一语词汇层的激活。bia模型的交互激活观点解释了双语者词汇加工过程的语际激活现象;而最终决定词语语言归属的语言节点又合理解释了双语者对两种语言进行选择性运用和转换的原因。(sunderman & kroll,2006)

 

bia模型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该模型没有涵盖语音和语义表征,因而不能够解释跨语言的语音启动效用,也不能像修正等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一样圆满解释有关词语翻译的许多研究结果(brysbaert & dijkstra,2006)。此外,bia模型也没有详细阐明跨语言的同形异义词和同源词表征,对语言和非语言语境如何影响词语识别只做了有限的解释,也没有对任务(词语识别vs词汇判断)加以详细描述。因而,dijkstra和van heuven(2002)又对bia模型加以扩展,提出了bia+模型,这一模型是从早期语言加工的语境视角对抑制控制模型加以发展而来(kroll & tokowicz,2005;schwartz & kroll,2006)。该模型又将语音、拼写和语义特征纳入到词汇识别系统,并且明确区分了词汇识别系统和语言任务图式或者决定系统这两个不同的过程。bia+模型也强调语言任务图式的作用。语言任务图式控制着当前任务加工的具体过程,会及时抑制不符合当前任务定向的加工过程,以高效完成当前的加工任务。

 

三、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研究范式

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的研究多采用词汇判断任务(thomas & allport,2000;orfanidou & sumner, 2005)、语义归类任务(von studnitz & green, 2002)。研究者运用这些任务考察正字法特征、任务语言类型、反应特征等变量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代价大小的影响。词汇判断任务主要是从词汇形态层面,让受试对电脑屏幕上呈现的词汇形态加以判断,即当前呈现的刺激是真词抑或假词;语义归类任务通常基于语义概念层面,让受试对呈现于电脑屏幕上的刺激进行语义范畴的归类,主要涉及“生物—非生物”“具体—抽象”“天然—人工”等概念判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的相关研究发现,语言熟练程度、语言相似性、反应特征等因素对语言转换代价不对称性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者还采用跨语言启动(grainger & beauvillain,1988)、掩蔽启动(chauncey,grainger & holcomb,2008;midgley et al.,2009)等研究范式考察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不对称性和影响因素。跨语言启动范式主要是指启动词与目标词间启动线索的语言任务类型不同,较之启动词和目标词源于不同语言种类条件下,受试在启动词和目标词同属一种语言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这表明受试在语言理

解过程进行语言转换时产生了转换代价。此外,还可以利用该范式考察正反转换方向转换代价的大小(如l1-l2、l2-l1)。掩蔽启动范式通常是为了降低受试意识到启动词和目标词间关系的可能性,先呈现“前掩蔽”,随后呈现“启动词”,接着呈现“后掩蔽”,最后呈现“目标词”的一种范式。值得一提的是,该范式中“前掩蔽”和“后掩蔽”均使用相同的图形,且“启动词”的呈现时间应显著短于目标词的呈现时间,以降低“启动词”的视觉呈现效果,进而实现受试对“启动词”的无意识加工。

 

此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将脑成像等技术引入语码转换研究领域,使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研究达到更高层次。研究者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等手段考察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中大脑内部发生的变化(crinion et al.,2006;chauncey,et al.,2008; midgley et al.,2009),研究结果均表明一些特定脑区参与了语言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

 

四、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基于语言理解转换认知模型对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产生的原因做出了解释。grainger和beauvillain(1987)使用词汇判断任务,探讨了英法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正字法特征(orthographic specificity)对转换代价的影响,发现当实验刺激中的英语单词存在与之正字法特征相似的法语单词,法语单词也存在与之正字法相似的英语单词时,出现转换代价;反之,当实验刺激在另一种语言内不存在相似正字法特征时,转换代价就消失了。因此,转换代价与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有关,并且提出了语码转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内部成分间相互作用的观点。然而,thomas和allport(2000)等更加严格地控制了实验材料,发现尽管被试对具有语言特异性正字法特征单词的反应更快,但语言转换代价并未减小。他们认为grainger等的研究结果只是由于缺少控制条件所致,为此,thomas和allport在实验中加入一些词形具有语言特异性的假词,以阻止被试形成任务策略,并采用了语言包含(language-inclusive)和语言排除(language-exclusive)两种词汇判断范式。研究发现,转换代价仍然存在,并未因为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而消失。基于这一研究结果,thomas和allport认为,转换代价不是源于心理词典内部的正字法特征,而是受心理词典之外的任务策略的影响。jackson等(2004)发现,语言转换代价源于双语心理词典之外的因素。这表明两种语言的正字法特征与转换代价无关,可见有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语言熟练程度也会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产生影响。许多研究相继表明,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混合的条件下识别单词的速度比在单纯一种语言条件下要慢(kolers,1966;macnamara & kushnir,1971)。研究发现,在真假词判断任务中,双语者掌握的两种语言熟练程度不同,转换代价也不同(thomas & allport,2000)。对熟练语言英语反应更快,错误率更低;对非熟练语言法语反应较慢,错误率较高,二种任务语言转换代价差异显著。orfanidou和sumner(2005)的研究发现,语言与熟练程度交互作用显著,对“希腊语—英语”双语者而言,英语掌握相对熟练,则对英语词汇判断比对希腊语词汇判断快,英语掌握不熟练,则对英语词反应比对希腊语慢。sebastian-galles等(2006)对“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双语者进行加泰罗尼亚语真假词判断任务的研究发现,较之加泰罗尼亚语为强势语言的双语者相比,强势语言为西班牙语的双语者容易拒绝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真词,却在拒绝含有西班牙语字母的假词时表现出困难。但也有人发现双语者在进行代码转换时,不存在转换代价。例如,li(1996)采用gating技术和word shadowing技术考察了中英双语者对镶嵌在汉语句子中的英文单词的识别过程,发现他们识别英文单词的速度与英语单语者一样,即被试从中文转换到英文时并不存在转换代价。

 

研究者还从反应特征层面考察了其对语码转换代价及其大小产生的原因。von studnitz和green(2002)指出,如果语码转换代价受反应特征(如重复反应)影响,语码转换代价就不是来源于字词识别系统内,而是来源于与反应相匹配的过程。他们运用生物—非生物归类任务对英—德双语者语码转换过程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语码转换条件下,当要求重复反应时,被试的反应会明显变慢,反应时间会更长。这与在一般情况下重复反应时被试反应会加快的趋势明显不同(rogers & monsell, 1995),从而证实语码转换代价与反应特征有关。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无转换序列中,反应重复比不反应重复快,而在转换序列中,反应重复比不反应重复慢(thomas & allport,2000)。orfanidou和sumner(2005)在英语—希腊语双语者完成语码转换任务时,也发现转换代价与前后反应重复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无转换序列中,前后反应相同时,对反应有促进作用;而在转换序列中,前后反应相同时,却致使反应速度变慢。反应特征之所以对语码转换代价产生影响,可能是由于转换反应的方式,即无论哪种任务语言,若是真词就按某键反应,若是假词就按另一键反应。而且每次判断都在两种语言中进行,因此可能存在判断与反应之间的匹配过程,进而影响转换代价。

五、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某些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研究者还需在该领域进行更多实证研究,以期更好地揭示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实质。首先,语言类型距离远近在语码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考察了l1和l2同属印欧语系的拼音文字语码转换加工机制。汉语为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不言而喻,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双语者的语码转换加工机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可为建立更具普遍意义的双语词汇加工模型和语码转换加工理论模型提供启示。其次,以往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多集中于行为层面,国内外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神经机制研究相对缺乏,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不仅可以更好地揭示语码转换加工的实质,而且能够进一步明确哪些脑区参与了语码转换加工过程。因而,未来研究可以进行更多的双语者语码转换神经机制的研究。再次,国内外关于不同语系间多语者语言理解过程中语码转换机制的研究极为缺乏,因而,应该进行更多三种或多种语言任务转换条件下的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以验证和扩展国内外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及其代价的研究成果。最后,以往研究多基于词汇或亚词汇层面,未来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研究能否以短语、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脑损伤双语病人为受试加以考察,

以扩展其研究范围,这也是语码转换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本文对语言理解过程双语语码转换理论模型、研究范式、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梳理,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研究者采用词汇判断、语义归类、跨语言启动等范式及认知神经科学手段,对语码转换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加深了人们对这一认知加工过程的认识。该领域未来研究既要关注验证先前双语语码转换的研究结果,又要扩展研究范围;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间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也是研究者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可以预期,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仍将是双语认知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是浙江省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k2011052],宁波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基金项目[py20110010],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srip]项目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范琳,李绍山.汉-英-日三语者语言产出过程语码转换抑制加

工研究——基于刺激反应设置影响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58~68.

[2]brysbaert,m. & dijkstra,t. changing views on word

recognition in bilinguals[a].j. morais & g. d’ydewalle.bilingu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brussels:the royal academies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 of belgium,2006.

 

[3]chauncey,k., grainger,j. & holcomb,p. j. code-switching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a masked priming study wit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j].brain and language,2008,(105):161~174.

 

[4]crinion,j., turner, r.,grogan,a.,hanakawa,t.,

et al.language control in bilingual brain[j].science, 2006,(312):1537~1540.

[5]dijkstra,t.&van heuven,w. j. b. the bia model and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a].localist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to human cognition[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

 

[6]dijkstra,t.,van heuven,w. j. b. & grainger,j. simulating

cross-language competition with the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j].psychologica belgica, 1998,38(3~4):177~196.

 

[7]dijkstra,t. & van heuven,w. j. b.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2,5(3):175~197.

 

[8]grainger,j. & beauvillain, c. language blocking and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s[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7,39(2):295~319.

 

[9]grainger j & beauvillain c. associative priming in

bilinguals:some limits of interlingual facilitation effect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8,42(3):261~273.

 

[10]jackson,g. m.,swainson,r.,mullin,a., cunnington,r.&

jackson,s. r. erp correlates of a receptive language-switching task[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4,57(2):223~240.

 

[11]kolers,p. a. reading and talking bilinguall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66,79(3):357~376.

[12]kroll,j.f.& tokowicz,n. models of bilingual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looking back and to the future[a].in j. f. kroll & a. m. b. degroot(eds.),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3]li,p.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of code switched words

by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6,35(6):757~774.

 

[14]macnamara,j. the bilingual’s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 psychological overview[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7,23(1):58~77.

[15]macnamara,j. & kushnir,s. linguistic independence of

bilinguals:the input swit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1,10(5):480~487.

 

[16]midgley,k.,j. holcomb,p. j. & grainger,j. masked

repetition and translation prim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a window on the time-course of form and meaning activation using erps[j].psychophysiology,2009,46 (3):551~565.

 

[17]midgley,k.,j. holcomb,p. j. van heuven,j. b. &

grainger,j.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ross-languag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neighborhood[j]. brain research,2008,(1246):123~135.

 

[18]olber,l.& albert,m. a monitor system for b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a].in m. paradis(ed.),aspects of bilingualism[c].columbia,south carolina:hornbeam press, 1978.

 

[19]orfanidou,e.& sumner,p. language switching and the effects

of orthographic specificity and response repetition[j].memory and cognition,2005,33(2): 355~369.

 

[20]penfield,w.& roberts,l.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

[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21]rogers,d.r.& monsell,s. cost of a predictable switch

between simple cognitive task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5,124(2):207~231.

 

[22]schwartz,a.& kroll,j. f. bilingual lexical activation in

sentence context[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6,55(2):197~212.

[23]sebastian-galles,n., rodriguez-fornells, a., de

diego-balaguer,r. & diaz, b.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ental lexicon[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6,18(8):1277~1291.

 

[24]sunderman,g. & kroll, j. first language activation

during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process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6,28(3):387~422.

 

[25]thomas,m. s. c. & allport,a. language switching costs

in bilingual visual word recogni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0,43(1):44~66.

 

第5篇:语言转换范文

哪怕是同一种数学概念、定理,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重要的函数之一: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整式函数,日常用语为二次函数,符号语言是函数y=ax2+bx+c(a≠0,a、b∈R),而用图象语言则表示为一条抛物线。同样为二次函数,符号语言又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即除以上的一般式外,还有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表示为y=a(x-k2)+h,其中(k,h)为抛物线的顶点坐标等。

常用的这三种语言有着各自的特点:符号语言较简洁、严谨,有利于正确表达和进行推理;图象语言易产生清晰的视觉形象,能直观表示概念定理的本质及相互间的关系;日常用语较自然生动,它能将问题所研究的对象的含义在人们头脑中更加清楚地刻画出来。

【例1】有50名学生同时做两道数学题,第一题做对的有30人,第二题做对的有33人,两题都做不对的人数比两题都对的人数的三分之一多一人,问两题都对的人数是多少?

分析:设答对第一题的学生用集合A表示,答对第二题的学生用集合B表示,则两题都答对的学生用集合A∩B表示。题目由日常用语给出条件,但直接从这些条件中难以理出头绪,于是试图将条件换成图象语言,如图1:

(1)A的元素为30人,B的元素为33人。

(2)设A∩B的元素为x,可将日常用语转换为符号语言,集合A中打斜线部分为(30-x);集合B中阴影部分为(33-x);两题都答对的人数为x,两题都答不对的人数为(x/3+1)。以此可建立等量关系。

解:设答对第一题、第二题的学生分别用集合A、B表示,且A∩B的元素为x,由图1知

(30-x)+x+(33-x)+(x/3+1)=50,x=21(人)。

【例2】A={x|x2-2x-3≤0},B={x|x2+px+q<0},A∩B={x|-1≤x<2}。求实数p、q满足的关系式。

分析:A={x|x2-2x-3≤0}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将其转化为图象语言,用数轴沟通A与A∩B的关系。图2

若B={x|m<x<n},得n=2,m<-1,将这结果与已知条件联系,即可确定关系式。

解:B={x|m<x<n},又A={x|-1≤x≤3},A∩B={x|-1≤x<2}。由图2知n=2,m<-1,从而n=2为方程x2+px+q=0的一个根,所以p、q满足q=-2p-4。

【例3】若抛物线y=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1)日常用语:“连接M(0,1)、N(2,3)的线段”转换为“过M、N两点的直线在M、N之间的部分”,然后转换为符号语言:y=x+1,x∈[0,2]。

(2)日常用语:“抛物线y=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转换为符号语言:“由y=x+1与y=x2+ax+2,而且x∈[0,2]组成的方程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解:如图3,过M(0,1)、N(2,3)两点的直线方程为y=x+1,要使抛物线y=x2+ax+2与连接M(0,1)、N(2,3)的线段(含端点M、N)有两个相异的交点,必须且只须

y=x2+ax+2、

y=x+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即方程x2+ax+2=x+1当x∈[0,2]时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令f(x)=x2+(a-1)x+1,当f(x)满足下列条件:

0<-a-12<2,

(a-1)2-4>0,

f(0)=1>0,

f(2)=2a+3≥0,

第6篇:语言转换范文

一、借助几何直观,加强画图指导

“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史宁中)从中可以看出,几何直观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直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形直观是以明确的几何图形为载体的几何直观。图形教给学生用直观图示描述问题的方法,是发展学生直观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图形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关于画图策略的基础,笔者对五年级学生进行前测。题目如“一杯果汁,小明喝了一半,觉得有些甜,就兑满水。他又喝了半杯,就没再喝了。小明一共喝了多少杯果汁?多少杯水?”全班43人,按学生座位分成两组并完成问卷题目。A组要求“先画图,再解答”,B组“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大概用时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取,结果不做反馈。

前测结果表明,学生的自觉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但在根据要求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答题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比较准确地用图表达出题目意思,部分学生只是为画图而画图,达不到辅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目的,甚至正确率还低于不画图的B组。从前测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画图意识,还是画图能力,都有待提高。

基于调研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可在画图环节留足时间,不走过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明白题目意思,然后出示要求:1. 请画图表示题目意思。(搭配简单文字可使思路明晰)2. 请列式解决问题。3. 结合图与你的同桌讲v你的思路。

学生自主画图时,教师巡视及时发现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收集用作集体评析(图1)。展评学生作品时,应请学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追问,作为进一步开展教学的资源。

此题的情境较为生活化,画图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能够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有助于推理的顺利开展。而当学生还不善于画图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借助画图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从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重视语言转换,理解推理过程

这里的语言转换,指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以及数学语言内部的转换。本题以生活情境出示,充满浓浓的生活味,教师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兑”“一半”等字词在数学方面的含义。比如“兑”是为了让加水后的牛奶更均匀,避免引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时产生的无谓争议,而一半刚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虽然话语不多,但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然而,解决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语言的内部转换。数学语言不仅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它还可以促进、深化数学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文字语言源于自然语言,是用来描述其他几种语言的表述形式,直接但信息分散,适于学生在各种语言情境中展开联想;符号语言源于文字语言,具有形式化但抽象的特点;图形语言是指利用图形图表进行描述的语言方式,直观、形象且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在本课的教学中,图形直观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但引导学生实现三种语言的转换也是教学的一大着力点。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建立不同数学语言的对应关系,是进行数学语言转换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对相同数学内容善于用不同数学语言进行表示,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相互转换,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语言自身的数学意义,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

三、落实回顾反思,实现推理发展

人教版新教材倡导的“解题三步骤”,在高年级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前两个环节相对得到重视,而第三个环节“回顾与反思”,往往成了机动环节随意处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策略意识,属于教学的短视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回顾与反思”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片段】

师:结论到底对不对?可以怎样检验?(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可以从剩下的半杯兑过水的牛奶考虑,剩下的杯中有一半的纯牛奶和一半的水,所以剩下的纯牛奶是杯,所以喝了杯纯牛奶是正确的。

生:可以把两次喝的纯牛奶和最后剩下的纯牛奶加起来,刚好是一杯纯牛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

生:每次喝的半杯中都是剩下纯牛奶的一半,第一次喝的是整杯纯牛奶的一半,第二次喝的是剩下半杯纯牛奶的一半。

师:如果重复进行“兑满热水再喝一半”的动作,那么会是什么情况呢?比如第三次、第四次……分别喝多少牛奶,剩下多少牛奶?

出示前两次的结果整理,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探究的数据进行思考(表1)。

师:假设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过程,会是什么结果?

生:牛奶永远喝不完,这太奇怪了。

师:“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中有类似这种现象的记载,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相关的研究。

第7篇:语言转换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5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73-04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作为沿海城市,广东比邻港澳,对新事物、新词语的吸收和借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学习和接收外来新鲜事物、观念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时,广东的英语教学改革也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因此,基于广东的人文地理、可获资源和语言能力方面,外语,尤其是英语无处不在。走在大街小巷,各种夹杂着中英文的广告商标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一个普普通通的牌子配上英文名,顿时高大上起来;年轻人说话也时不时地冒出几个英文单词或英文句子,显得既时髦,又有文化。这种在一个句段或者语篇当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被称作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

为了使研究接地气,我国许多学者把语码转换的研究关注点放在了人们身边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纸媒新闻上。有些的学者并没有严格按照体裁分类对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而是笼统地把某一份报刊、或某几份报刊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如王素丹,伍金枝、黄国文、王瑾、韩玉平等。然而,有不少的学者把语料聚焦到了某一类,或某几类的新闻体裁上,如:吕黛蓉,黄国文,王瑾的论文选取广州中文报纸中的书面语码转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面语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及隐藏在语码转换现象之后的制约归类,当中对比了有娱乐、科技、体育、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等语篇体裁运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差异。更多的学者是从单个新闻语篇体裁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如:赵淑梅,秦秀白以广州地区主要报纸的娱乐新闻版面为研究对象,以顺应理论为依据,对娱乐新闻中部分语码转换现象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叶秀兰,秦秀白对广州地区报刊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是基于纸媒新闻,但是却很少对时尚类体裁新闻进行过语码转换的研究。有研究指出,语码转换的出现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语码转换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中。作为休闲娱乐的时尚类新闻,它的体裁形式和其他类型的新闻语篇有什么不同,如何用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把最新最潮的流行服饰、潮流趋势介绍给读者,如何用语言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以上种种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语篇体裁的语境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尤其是以功能语言学家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与语言所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关系,审视语言在语境中所起的交际功能,考察语言与语境的双向制约作用,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语言研究同样影响到了对语篇体裁的研究。

Hasan是首位将功能语言学运用到语篇体裁研究的语言学家,他认为,语篇体裁类型的确定不应以任何形式的单位为依据,而应从意义着眼进行分析,而且语篇体裁与语域位于同一层面上。他还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都应是从这个语类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根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文化决定符号潜势,即决定符号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符号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意义潜势是符号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语体和语域是属于同一范畴内的,是互相体现的形式,没有高低之分。

另一位功能语言学家Martin认为,语篇体裁应该位于比语域更高的层面,与文化这个符号系统相对应。体裁通过语域用语言来体现,体裁对语篇提供一个“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在语域、体裁之外还有一个符号层,那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谁能得到权势体裁、谁有权力来重新分配社会秩序中的权力。因此,在Martin提出的语境模式中,语篇共分为了四层,从高到低分别是思想意识、语类、语域和语言。

其他的语言学家也分别就语篇体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Eggins&Slade指出,语篇体裁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语篇体裁是互相协商的产物,也是一个社会目的的实现。黄国文指出,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起交际作用的,属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能看出其交际目的。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研究语篇的其中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即语码转换方面,绝不能割裂语类和语域分析,而应该把这三者综合起来全盘考虑,更应该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篇的生成和解读产生的规约性作用。

三、语料来源和分析

本文拟选取2014年12月5日《南方都市报》B特01-08版的题为“圣诞攻略”作为研究语料,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里面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语类、语域和语言这三方面出发,对时尚类体裁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结合语篇语境,进行科学分析。

(一)语类

语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Hasan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实际上就是某个语类在其意义结构上所具有的可能性。作为纸媒新闻,标题、正文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而时尚类新闻与其他语篇体裁结构最大的不同就是插图的大量使用,有时候插图甚至占了大半个版面,新闻正文反而成了配角。还有一个和其他语类新闻不同的就是插图还配有简介,即对图片的品牌、价钱和功能的介绍,篇幅较短。标题、正文、插图和插图简介契合了Hasan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的所有必要元素和选择元素。我们把对时尚类新闻语码转换的研究目光放在了其他语体所不具备的插图简介中。

时尚类新闻的版面除了少量的文字报道外,一幅幅精美的时尚艺术品占据了大半江山。从箱包鞋袜到名表钻戒、从护肤洁面到彩妆美妆,美酒美食等一应俱全。可是,光亮出美图还不够,加上作者的简介,让时尚物品顿时高大上起来。如,例1:

例1逼格BLINGBLING

(2014.12.4B特03版风尚生活)

每年圣诞都离不开金银色铜陵的悦耳铃声,因此,作者在该版面推荐了几款金色、银色的应景配饰,而其中的简介则采用了例1的标题。这个简介标题非常吸睛,首先用了14年的新词、热词一“逼格”,所谓“逼格”即“装逼”的档次。“逼格”越高,说明你处在“装逼食物链”的层次越高,能够凭借与低等级的人对比而获得更多优越感。单是这个词已经够别致了,而作者还觉得不够,别出心裁地在后面加上BLINGBLING,这是一个根据英文发音的象声词。这个语码转换巧妙之处已经超出了语域理论里面语式的制约因素。在语式因素中,新闻版面是以书面语的形式记录和报道新闻,一般在新闻版面出现口语体的语言形式非常少见。我们只能把这种语言现象上升到了时尚类语体的高度中来看分析,这个BLINGBLING映人眼帘的同时,也让读者的耳边回荡起了铃铛清脆悦耳的声音。在稍显枯燥乏味的纸媒报道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语域

根据Halliday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而影响语境变化的因素包括三个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我们分别找出对应的例子来阐述三个因素对语言的制约作用。

1.语场

语场指的是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通过对语料观察发现,以往在其他体裁新闻报道标题中绝少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在时尚类的新闻中标题则极为普遍。时政类新闻语篇由于受到内容严肃、语言规范和审核严谨的制约,标题中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几乎没有,就连正文的中英语码转换也是寥寥可数。但是在时尚、娱乐、体育类体裁新闻中,作者往往偏好使用中英夹杂的语言现象作为标题。如例2:

如B特01版,即该主题的首页正中就出现了语码转换。

例2圣诞攻略

GO GO GO

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2014. 12.4 B特01版风尚生活)

连续用了三个GO,从修辞手法上来看,重复使用同一个词,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圣诞节即将到来、催促读者们赶快行动,大家一起呼朋唤友,结伴同行去逛街购物,把一切世俗凡尘的杂事都抛诸脑后,及时享乐。如果转化成口语说出来,那么这三个单词应该是一个比一个重读,而且语速较快。虽然纸媒新闻只是白纸黑字地印在报纸上,无法跳脱出来,但是读者有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报刊时会默念文字,所以作者在标题中运用了GO GO GO,其实也是引入一种话外音,旨在呼唤读者行动起来,继续关注后面几版的报道,看看是否有什么时尚商品适合自己,吸引自己。

除了增加紧迫感,强调节日快要来临外,字体的选择也要颇费功夫。作者为什么不用小写字母,为什么要用大写字母,而且连续三个G0都是大写呢?根据语式的概念,运用大写字母来拼写就是要吸引眼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版面设计来看,在正中央使用三个大写GO能增强画面感,工整性。因此,基于时尚类新闻语体的话题定位,迫使它要制造一些独特造型来增强画面感。

2.语旨

语旨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语旨和谈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权势、年龄、教育程度等息息相关。时政类或生活类新闻受制于为广大群众提供党和中央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民生报道等,不能因为追求语言创新性就牺牲了百姓的认知性。而时尚类新闻语体的受众群体就要局限很多,主要是对时尚、新潮事物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大都懂英文,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

在对时尚类新闻语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语码转换现象,时尚类新闻出现的人名一般用英文或者拼音来代替,如例3:

例3 Wavwei每月都要去香港,购物方面最熟悉的就是美妆品了,这里整理了几条香港购买化妆品的经验心得,给铆足了购买欲望的姑娘们参考下。

(2014. 12.4 B特07版风尚生活)

使用英文名或者拼音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和时尚沾边,在一般人看来,使用英文名比中文名要洋气,配合时尚类体裁新闻的主题。同时也是起到了匿名的作用,低调、不显张扬,用流行话语来说就是不要被google到。还有一种考量就是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有点小资情调的英文名或者汉语拼音,让读者读起来似乎在说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毫无违和感。而且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感,究竟这位时尚达人会介绍什么东西给我们,勾起大家继续往下浏览的欲望。

3.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体结或渠道,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而作为纸媒新闻的报道,则被定义为书面语。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之间有着许多差异,口语交际允许存在打断、停顿、错误等语言特征,用词比较浅显、随意,句子较短,而书面交际用词相对严谨、复杂。但这也仅是针对一般语类的纸媒新闻,在时尚类的这个特殊语类下,我们发现了许多打破书面交际常规的特例。

时尚类新闻的语体特点之一就是文字很少,大篇幅地展示时尚流行商品的美图,因此,新闻里出现的报道少之又少。而在这屈指可数的新闻报道里面,偏偏又频繁地使用语码转换。如例4所示。

例4还有就是每年11月中旬开始的SOG0崇光百货等大商场的答谢周,Sofina、RMK、SHISEIDO、LUNASOL、Cle de PeauBeaute, iPSA、NARS、narciso rodriguez、ELIE SAAB、Jean PaulGaultier等各大品牌在香港崇光百货感谢祭都有特别推出的限量优惠套装,相当于平时6、7折的样子,也是扫货的最佳时机。

(2014.12.4 B特07版 风尚生活)

据观察,几乎所有的涉及各大时尚品牌的新闻报道中,连同品牌和商品名称作者都直接采用英文引用,而且没有翻译成中文,或者添加中文标注,这和书面语相对严谨、规范的语言形式不相符,也在其他类型语体的新闻报道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时尚类新闻报道能大量地使用英文呢?

从语类出发,一说到时尚,人们就会把另类装扮、发型独特、标新立异的年轻潮人联系起来。从现实转到纸媒传播当中,如何在语言文字中体现时尚的概念,这需要考验作者的智慧。从语域出发,时尚类新闻所涉及的话题轻松、休闲,适合用比较随意的形式表现。不少的品牌推广就是直接使用英文名字,本来就没有中文翻译,如果硬要加一个,反而不文不类,让人不知所云。

(三)语码转换的特殊语言现象

在语言系统中,意义由词汇语法体现,语类意义特征由体现不同类型意义的词汇语法结构体现。因此,语类成分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描述、展现。在上文对语类和语域的分析中,我们已经通过了很多例子展现了语类意义潜势如何通过语言来体现,在这个小标题当中,我们着重分析出现在时尚类新闻语体的语码转换规范方面。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语码转换现象可以归结为三类,分别是:1、中文(英文);2、英文(中文)3、直接引用英文,没有任何中文翻译。前面两种更常见,相当于是在原语言后面加上中文或英文翻译,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第三种情况也有出现,一般是直接引用英文人名或者是产品名等,频率较前两者低。

纸媒作者使用语码转换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可信度,体现作者的专业性,直接引述源目标语,证明来源可靠;第二,易于接受,尤其是源自于国外的新技术、新科技,很多没有统一的中文翻译,使用英文名称来进行描述会更加直截了当。第三,吸引眼球,在以中文为主导语言的纸媒新闻中,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英文单词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然而在对时尚类纸媒新闻的语码转换语言现象研究中发现,除了直接插入英文的表达方式,有的标题出现的语码转换是在中文标题之外,增加英文,如例5:

例5 fashion风尚生活

(2014.12.4 B特01版 风尚生活)

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之为冗繁,在时尚类新闻体裁这个例子里面,违背了上述在其他语类中所发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特点,它既不是为了补充说明而采用的中文(英文)或者英文(中文),抑或直接引用英文的表达方式,而是故意在已有中文的情况下再次用英文复述一遍。其实所有的这些语言现象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这个例子的解释应归结为使用外语,凸显异域风情,突出优雅的同时又吸引读者,强调了语言的创新性,不破不立的理念,这也是时尚类新闻语体的一个特点。

第8篇:语言转换范文

一、开发工具介绍

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进行沟通。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 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 版本,在Windows 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 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 Server的Windows NT版本;Sybase则较专注于SQL Server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应用。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 Server 7.0 版本优点的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 Windows 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 Windows 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Delphi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的城市名,它集中了第三代语言的优点,以Object Pascal为基础,扩充了面向对象的能力,并且完美地结合了可视化的开发手段。Delphi自1995年3月一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当年一举夺得了多项大奖。Delphi使用了本地编译器直接生成技术,使程序的执行性能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生成的程序,它还是真正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Pascal语言的严谨加上可视化的优势和强大的数据库功能,使得它有充分的资本和微软的VB相媲美。Delphi实际上是Pascal语言的一种版本,但它与传统的Pascal语言又有天壤之别。一个Delphi程序首先是应用程序框架,而这一框架正是应用程序的“骨架”。在骨架上即使没有附着任何东西,仍可以严格地按照设计运行。您的工作只是在“骨架”中加入您的程序,缺省的应用程序是一个空白的窗体,您可以运行它,结果得到一个空白的窗口。这个窗口具有Windows窗口的全部性质:可以被放大缩小、移动、最大最小化等,但您却没有编写一行程序。因此,可以说应用程序框架通过提供所有应用程序共有的东西,为用户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Delphi是全新的可视化编程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它使用了Microsoft 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许多先进特性和设计思想,采用了弹性可重复利用的完整的面向对象程序语言、当今世界上最快的编辑器、最为领先的数据库技术。对于广大的程序开发人员来讲,使用Delphi开发应用软件,无疑会大大地提高编程效率。

二、方案设计

本文借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继承思想,提出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载入技术实现多种语言的切换。(图1)

此方案把大量多语言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可缩短可执行文件长度,提高系统启动速度,而且在系统崩溃后,可以使用数据库恢复功能,得到原始数据,从而实现应用软件界面多种语言的正常切换。

三、关键技术

(一)数据库载入技术。在此方案中,第一,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语言种类编码表,对当前系统支持的语种进行编码。第二,创建一个应用软件界面列表,记录当前系统的界面个数,并为每个界面设置一个编码。第三,创建一个界面与语种的映射表,记录每个界面对应的语种。在系统登陆时首先选择语言,登陆成功后,无论进入哪个窗体界面,都在窗体的Onshow事件里根据系统当前语种编码查找每个控件的Caption,更改默认为新选择语种的Caption值。此方案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创建一个父类窗体,在父类窗体的Onshow事件里写入多语种界面支持程序,其他窗体可以通过继承该父类窗体实现多语种自动载入。当应用程序需要加入新的支持语种时,还需要设计一个专用的界面以提供对可视化界面窗体的语种配置。

(二)数据库表结构。在上述数据库中,用到语种编码表、窗体信息表、窗体控件语种配置表、Table字段配置表、Table字段列表、提示信息配置表等,以下是窗体信息表、窗体控件语种配置表的数据结构。(表1、2)

(三)多语种配置数据录入。可视化界面支持多语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多语种数据的录入。假如全部采用手工录入,工作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图2所示的专用多语种配置窗体frm_config,把每个子类窗体多语种界面数据录入数据库,大大减少了录入工作量。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通过手工记录每个窗体的信息至表1中;第二,在frm_config中用listbox列出表1中记录的所有窗体,每选中一个窗体,便自动读出该窗体所有子控件,这里可以使用窗体自带方法self.Controls[index]来获取,Controls[index]数组包含了该窗体全部子控件。(图2)

但是,并非所有控件都有Caption,所以需要对每个TCon-trol使用(TControl is Tbutton)或(TControl is Tlabel)等进行判断和筛选,具体筛选什么控件,可以根据可视化应用软件在界面上使用带有Caption属性的控件而定。当把带有Caption的控件筛选出来后,可以用String-Grid组件列出,第一列是原TControl的Caption(默认简体中文),需要创建新的语种时,根据默认简体中文Cap-tion的内容,将映射值录入到对应的第二列,录入完毕保存到数据库中。通常需要多语种化的控件如:Tlabel,Tbutton,TDBGrid,TPanel,

Tcheckbox,TRadiobutton,TPopupmenu,Tmainmenu等,这些由可视化应用软件界面的控件使用情况来确定。

(四)Onshow事件的实现原理。在父类窗体的Onshow事件中写入的多语种界面支持程序可以在其子类窗体重用,其子类窗体通过继承该父类窗体便可以自动实现多语种自动载入。OnShow事件实现原理是:根据当前界面语种编码和当前窗体名称读出当前窗体内控件的多语种配置记录,根据每条记录中控件的类型和名称,更新控件的Caption为当前语种下的值。

(五)DBGrid控件的多语种化。在可视化应用软件界面中,DBGrid控件的多语种化是比较烦琐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tep1:使用Table字段配置表和Table字段列表记录需要多语种化的数据;

step2:定义全局过程;

step3:过程调用。通过在任何含有DBGrid窗体On-show事件内调用这一过程,便可实现DBGrid表格中的多语种化。

上述过程定义如下:

procedure GP_UpDateTitleCaptionOfDBGrid(DataSet:TDataSet;DBGrid:TwwDBGrid;

TableName:String;xLgCodeID:integer);

//DataSet:相关数据集名

//DBGrid:要更新的数据表格控件

//TableName:相关数据库表

//xLgCodeID:要更新的语种

(六)提示信息的多语种化。在可视化应用软件中有时需要给用户提示信息。对此,提示信息全部由“提示信息配置表”给出,定义一个全局动态数组,在程序启动时,从数据库中载入xMsg[x]=′MSG′的即是提示信息,调用提示信息时,只需要知道当前使用的是什么语种和信息序号。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初始化全局变量的函数:procedureFS_LoadGlobalVar(xLgCode

ID:integer);该函数执行后将会初始全局消息队列(GS_MSG:ar-ray of String)和其他需要从数据库载入的变量初始值。当显示某个提示信息时,只需要给出他的序号。

例如:ShowMessage(GS_MSG[12]);

//第12号提示信息,各个语种的第12号信息含义一致

第9篇:语言转换范文

关键词: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高职英语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转换

一、前言

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欧美,十几年前盛行我国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大学校园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近几年开始出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对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这是语言学习的一次变革,也是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大冲击,带来了英语学习理念、环境和途径的变化,也意味着在全新的英语学习格局下,高职英语教师和学生必须重新定位各自的角色。

二、自主学习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指导学习或学习者自主,Henri 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的能力,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应具备两个基本功能:第一,提供自主语言学习材料,比如语法、听力材料,以满足自主学习者的使用需求。第二,通过鼓励学习者发展个人学习策略、反思学习过程及承担学习责任等方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既不同于普通的外语课堂教学,也有别于图书馆里的自学。

三、高职院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既没有深入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明晰他们的自主学习需求,也没有充分地与教师达成有关共识,明确教师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角色和任务,便盲目地购置大量书籍、资料和设备,匆匆兴建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使得供需双方产生错位和脱节,导致中心应有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由于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和目标缺乏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往往把工作重心投放在资料和设备的购置上,而忽视了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的配置,更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培训,导致高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放任自流,无所适从,浪费了他们有限的自主学习时间。

3.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大纲的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测试评估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一些高职院校把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与课堂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呼应和对接,没有形成系统的运作方法,更没有把在中心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体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David Gardner认为: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会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教师、学习环境(学校)、学习同伴(同学)及社会,而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的影响力举足轻重。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不尽如人意的初创阶段,高职英语教师应主动介入,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职责,扮演好自己新的角色,这将对高职院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1.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推介者

对高职学生来讲,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新生事物,如何让他们接受并适应新的语言学习方式,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延伸和补充,是高职英语教师一项新的任务。高职学生一般都有6―8年英语学习经历,客观地说,在他们的中学/中职阶段,限于高考应试,英语学习是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的,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2009年,为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我们曾对本院348名高职新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有109名学生从不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和听说,其比例超过了学生总数的30%,而每周用于课外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竟达292人,占学生总数的83.9%。

为了让学生走进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介绍中心的功能和特点,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引导和帮助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

2.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指导者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育和锻炼。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只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它的存在并不能保证自主学习的实现,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高职学生这一相对独特的群体来说,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自主学习的策略层面和语言学习的技术层面。

所谓自主学习的策略层面,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目的及动机等,分析各自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甚至还要指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自主学习计划。

而技术层面的指导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材料数量繁多、难度各异,学生很难作出合适的选择,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在学生进入中心之前,教师应帮助做好前期准备,包括自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有关设施的操作使用、如何查阅资料等,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一句话,高职英语教师既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又不能过早放手,使学生感到孤立无助。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训者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自主、更愉快、更容易转移到新的环境中而采取的具体行动。策略的本质是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策略的培训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相对较低,我们对2009级346个高职新生的调查印证了这点。本次调查我们运用了由著名语言策略专家Oxford设计的、目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结果显示(见表):六项策略使用的总平均值为2.5876(其中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也就是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总体水平为中下。这对他们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极为不利,尤其是他们元认知策略运用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会主动寻找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不善于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缺乏对自己英语学习的监督和评价能力,这将成为他们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阻碍。

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把学习策略的培训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加强高职学生的策略意识,并结合学习内容,利用真实语言环境开展课堂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境化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策略的应用和迁移,逐渐掌握如何安排和计划自己的英语学习、如何建立学习重点、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并适当调控等元认知策略;学会通过联想、拓展,利用声音、图像和语境促进单词记忆;掌握操练、分析推理、总结概括等认知策略;学会合理猜测、求助或迂回等手段来弥补自己语言技能的不足;通过降低学习中的焦虑程度、了解自身情感状态、自我鼓励来消除英语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4.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评价者及促进者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否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者只有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才能不断修正学习方法,明确下一步的目标。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学生们要做到准确的自我评价、适度的自我监控,以达到较高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教师的介入和帮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为了使自己的评价准确并具有权威性,高职英语教师应首先根据高考成绩和入学水平测试,掌握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对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查明学生课外学习、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使用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监控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促进他们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使学生们朝着各自设定的目标发展、进步。同时,教师要做到定期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通过作业、提问、测试等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不足之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最后,高职英语教师还应对传统的测试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把学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纳入英语成绩的评估中,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兴起,给高职英语教师的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潜心学习,不断“充电”,才能有足够的能量蓄积释放给学生,才能顺利地转换自身角色,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还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外语自主学习理论,并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研究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精髓,才能指导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英语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操作,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编写和提供方式,自主学习的管理和评价手段,自主学习者的培训方法和实际操作,等等。高职英语教师还应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通过与同行切磋交流,向有关专家咨询请教来调整自己的导学方案。而教师作为学习和研究者的另一层含义,体现在与学生探讨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感受上。每位英语教师都是由学生成长为教师的,他们多年的学习经历对高职学生来讲都是一笔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财富。

现代语言学家指出:教师的角色正经历着一个从讲师到教师再到导师的转变过程。高职英语教师能否成功地实现这一转变,决定于高职教育的前进与发展,也决定于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决定着高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健康、合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2]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1990.

[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