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

第1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作风

前言

企业是构成社会的元素之一,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好与否,职工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性的强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途径,不断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1、转变观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计划生育工作

随着形式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由以往仅就计划生育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为主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从更加人性化的高度,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但对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来讲,尽管口头上讲“两种生产”一起抓,而实际上只顾抓生产、抓安全、抓效益。在企业体制改革、机构调整,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变革中,计划生育工作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削弱了。有些职工群众错误的以为国家的人口计生政策宽松了,可以任意满足生育的愿望了。针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地转变观念,纠正错误认识,调整工作思路,科学有序的人口发展目标就不能实现,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因此,必须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当前继续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转变观念,是新时期新形势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讲,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自觉加强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和理解计划生育工作,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真正负起总责,关注本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培养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计生工作者;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把计生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真正做到“两种生产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2)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全体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因此,企业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计生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新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引导职工群众按照国家和政府的人口政策、法规,规范个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行为;帮助解决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提高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

2、以人为本,用优质服务的态度解决育龄群众的需求

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计划生育工作在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曾取得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从过去单一依靠行政手段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在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依法管理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把职工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把引导节育与自愿节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开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1)文明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安全避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在以往开展的计生科普教育基础上,增加艾滋病、性病等一系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宣传教育的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新时期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不仅要懂政策、有热情,更要掌握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医学知识,为职工群众解疑答惑,把科学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科普教育融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营造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服务和谐企业氛围。

2)优质服务。

在继续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孕情普查、妇女病普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技术相关的优质服务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奖励机制。应该真心实意的从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帮职工所需、解职工所难,把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发挥激励职工、服务职工的作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优质服务,科学管理,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诚心诚意地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让计划生育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积极作用。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企业是社会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因此,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科学理念,强化服务,改进服务,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职业教育受我国经济转型期多重挤压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仍然是无序运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着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职业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门颁布了一些实施细则外,总体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职教法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职教办学机构管理办法、职教拨款和经费筹集制度、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职教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等),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总体对职教的定位,在理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据。(2)缺乏对典型的,有全面推广意义的办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提高及推行。(3)政府机构调整还未顾及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呼声很高,但实施中碰到许多困难,政府职能的定位还须等待;各级政府在政府行为上受某些领导偏见或认识不足的影响,法规制度形成的动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专项研究,政府对制度的建设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意识不够等。从管理法规,到政府的管理职能、政府管理机构组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观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计划经济由政府包办“计划驱动”的那一套,又有新时期市场经济产生的“需求驱动”那一套,还有转型期“计划、规划前瞻不准确”的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还在教育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还被作为衡量标准套用于职教。(5)各种独立的职教管理标准、规程、制度,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修订;质量考核标准,国际规程等没有全面引入职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见,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

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他们虽然对照搬苏联50年代的经验有反感,但又对现代市场经济不理解,把资本主义30年代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混淆起来。他们的心态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动往往是投机的。职教机构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师资受普通高校传统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他们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技能教学;他们欣赏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传统三段式教学,鄙视“以能力为中心”的职教试验;他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对实验教学、示范教学、研讨式教学不适应或看不起。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的产业不可能一日之间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取代。这就存在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取代的转型过程。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我国职教师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师资知识老化,实践技术技能缺乏,习惯于传统学科学术教学、对产业及相联领域工艺流程、管理技术了解不够。况且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提高措施也缺乏联系新生产工艺、技术的渠道和参与生产实践的要求,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合资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许多师资对之甚少了解或毫无接触,对国际规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不熟悉,当然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谈不上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职教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如果我们的职教不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还在灌输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则这种职教当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工场、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只能“纸上谈兵”。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和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职教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一种教育。在整个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冲突相当突出。传统普通教育,以课堂讲授学科知识为主,以应试作为教学动力的驱动和最终评价途径。了解普通教育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的许多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在实践中感到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抵触,反对。大多数人还未转过弯来或虽有所认识,没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时注重实践环节的,通过学习、实践,很快就适应了职教环境;一部分平时注重学术理论探讨的人,或习惯于普通教育教学的人,教学现还未改变;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过渡时期、渗杂新旧。在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业、产业专门人才为中心;而在走向市场经济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思想应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中心。教育方法上过去主要是课堂讲授,职教和普通学校职业化课程,应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特别是职教技术技能教学,主要通过示范教学、学导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厚基础,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职教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与传统普通教育距离拉大。在这个转型期,教育思想的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突,不仅在社会,在整个大教育,而且在职教机构内部(包括教师)在论争。也只有通过论争、试验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适应职教教学的要求,真正办出职教特色。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

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转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目前,应重点研究经济国际化中引发的高、中职教育与国际接轨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人才国际化”两大问题。职教机构要以国际眼光来培养人才,为增强我国各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服务,实现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对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全国各地参与国际竞争也将逐渐扩大。以广东为例,进出口占全国40%,大量企业不仅从专业,而且从素质上;不仅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而且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都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质量都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来增加竞争力;用国际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既将之作为营销手段,又作为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制度。为此,这些行业、产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应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观念意识,而且应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才能。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竞争相比,国内行业、产业、企业间的竞争更趋火热,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从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变成过剩经济(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要生存,要盈利,必须从管理、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控制、营销手段方面优胜才行。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除了给受教育者“竞争”意识教育外,同时应教会他们掌握尽可能新的技术、知识、工艺还要注意技术文化的养成和创造给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挤压下的转型期职教,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1.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引进“CBE”,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科学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型态进行分析。

实用型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影响,在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有一个口碑是“管用、实用、够用”。这个口碑在我国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但是,这个“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根据的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型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在该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被市场经济取代时,职业学校与就业企事业间是“公对公”的关系,所实行的就业政策是国家分配,不存在失业问题。在当时企业生产科技变化不很大的情况下,职业技能教育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比较长,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校与企业的关系的改变,科技发展使职校职业技能训练对社会职业和企业生产的适用周期逐步缩短,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对职教人才的技能、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强调基础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档次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合作关系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尽管如此,“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模式经过中国式的改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符合四个合作关系条件下的中等职教,还在继续试验。

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有些已经办出了职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电机专科学校、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惠州大学等);有些则还没有从传统普通工程专科教育中脱胎出来,分不清“高职”与“高专”。

模块型

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受教育者根据个性选择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学习,教育机构也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来选择课程模块,达到预定的“能力要素”。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CBE产生于60年代。鉴于该时代科技发展,经济发达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职业岗位为对象,对制式训练和科技度不那么高、变化不那么大的专业教育比较适合,许多高、中等职校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有关专家认为,CBE模式在有选择的使用在某些传统专业、制式专业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专业,经过改造创新、有较大的发展意义,但对高新技术产业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应采取“基础型”型式。

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以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在研究世纪之交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产业“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后,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我国本科、研究生高职人才培养的先河,代表着我国职教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趋势。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实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学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学科、学术本位”教学和职教“能力本位”教学后,从大职教的观点(普通高教是广义职教的一部分,专门教育是重要的职业教育,狭义职教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发,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论是普教专业或者是职教专业(狭义的),不论是普教职业化或职教基础化专业;或者各种介于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专门教育专业(如律师、农艺师、医生的法学、农学、医学等有关专业),不要刻意去强调普教、职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划分某一种训练是职业训练还是技术训练,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专门教育??而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舍。

问题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与职教(狭义的)之间专门人才的教育问题,就去否定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狭义的)统一规律和特性呢?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观规律对它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对专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注意的是须对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采取对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教学要求,不能将广义职教的理念与狭义职教的理念借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各级政府和各个职教机构已经逐渐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中清醒过来,企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问题是还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与硬套之宫,不去研究这些模式的精髓,长处、短处、适用环境,从而使办学实践走弯路,阻碍了职教改革的健康发展。

2.快速发展中的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滞后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和教材建设问题单纯计划经济时代,职教专业的产生是根据国有企业、事业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派生出来的。随着改革开展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和发展,转变了经济结构的组成成份(根据97年统计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为乡镇企业和外贸、合资企业),也改变了职教人才需求的组成格局;随着经济建设的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的增大,职教各类、各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职教根据行业、产业变化的专业设置也随人力资本市场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政府宏观调控中,计划调控有时显得无所做为,有时又受办学单位利益驱动的左右;市场调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场、缺乏论证、预测、造成决策错误,一方面是过份短视,听任利益的驱动。“热门”专业: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出现了“紧缺??一哄而上??过剩??调整”的过程。这个调整是教育在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对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学费。

第3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的竞争越发激烈。抢占生源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生源根本谈不上发展。今年在学院七届五次教代会精神的指引下,高职院招生办以年初制定的招生计划为重点,积极落实完成招生计划。为保证年初计划顺利的完成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扩大教育市场和合作办学情况

为保证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更好的发挥我院在矿业学科的特有优势,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市场,拓宽办学领域,我们先后到内蒙古教育厅、哈尔滨市煤炭工业公司、鸡西矿业集团及所属建井处、地测处、租赁站及城市规划局等多家企事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科技人才极大短缺,大量技术人员需要在职提高,考虑到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我院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我院先后与上述单位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满足了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年我们重新在佳木斯建立了办学点,同时在巩固以有函授站的基础上,我们积极联系新的合作伙伴,我们去牡丹江职工大学联系合作办学,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而且对合作办学很有诚意,下一步工作是根据牡丹江地区的实际需求设置招生专业,与牡丹江职工大学的合作将为我院在牡丹江地区的招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成人招生计划落实情况

05年省厅批准我院成人招生计划为1470人,比04年增加22.5%。我院实际共录取本、专科1923人,超计划30.8%。2006年我院成人教育拟招生1800人,其中专升本计划招生800人,专科计划招生1000人。今年我院成人高等学历专升本新增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城市规划。专科新增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俄语、物流管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供用电技术、煤田地质与勘查技术、固体矿床露天开采技术。

三、高职6个专业及成人的招生策略及宣传情况

根据近几年成人教育生源变化形势,今年我们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一是普通高职专科招生与企业互动,先后跟鸡西矿业集团、哈尔滨市煤炭工业公司、内蒙大雁矿物局签约定向订单式培养人才协议,为今年普通高职招生开辟了新的途径。今年我院普通高职专科计划招生140人,在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建筑经济管理四个热门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矿山机电、煤矿开采技术两个热门专业。为顺利完成今年普通高职专科的招生工作,我们将在近期着手,带领招办的同志到各高中宣传,招收普通高职学生。同时我们会认真分析往年的生源分布,抓住重点地区、学校,有中心、有层次地开展好招生工作。

二是为保证我院成人教育招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巩固已有教学站点的基础上,积极依托煤炭行业和省内工业企业,我们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送教上门,我们的实际行动使他们深为感动,先后与内蒙教育厅、哈尔滨市煤炭工业公司、鸡西矿业集团及所属建井处、地测处、租赁站及城市规划局等达成共识,为其培养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门人才,为他们解决了人才紧缺的需要,同时也为我院今年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开创了好的开端。

三是招生宣传工作方面,我们总结以往经验,变阶段招生为全年招生,为确保生源入口繁荣,我们给自己做了如下要求:一要善于总结,摸索招生宣传的最佳时机、最佳切入点,借助报纸、电视、宣传版、各类招生简章等方式加大对我院普通高职、成人教育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我院的影响力;二要进一步理清招生宣传工作思路,力争在宣传形式上有所创新;三要利用好今年我们有高三毕业生的条件,稳定四个长线专业的部分生源;四要在学院营造全员参与招生宣传的氛围,动员全校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招生。目前,我们已在普通专科计划下来的最短时间内,制作了普通高职专科的各类宣传简章,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到学校,我们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走一个学校,就把这个学校的工作做好。招生工作是龙头,宣传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将积极充分准备,为今年及以后的招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我院下设教学站已23个,但发展不平衡,有的明显生源不足,要根据今年招生情况,进行调整、巩固和提高。

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做好普通高职专科的宣传工作。

第4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导语】2017年山东烟台中考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10日至11日,招生录取志愿分四个批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报考学校,预祝大家考入理想中学!7月10日至11日,烟台市中考志愿填报工作正式启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志愿分四个批次,四个批次均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14科总成绩录取。有所变化的是,艺术素质测评成绩今年作为普通高中自主特长招生的参考,不计入考试总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新生的参考。请考生及时登录平台填报。一旦录取不得改、退录。如忘记密码到县市区招生办重置。普通高中的志愿设置详见下发的说明书根据市招考中心的录取办法,我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志愿分四个批次。第一批次为初中起点“3+4”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设2个志愿,其中鲁东大学初中起点“3+4”高等师范教育本科、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为提前批志愿,其他初中起点“3+4”本科招生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志愿。每志愿考生只可选报其中一个院校,不设院校调剂。烟台高级师范学校设专业服从调剂,其他院校专业不设服从调剂。第二批次为普通高中,有关具体志愿设置,各县市区高中志愿说明已经下发,考生仔细查看。第三批次为五年制高职和三二连读高职,设2个志愿,鲁东大学“2+3”高等师范教育和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三二连读高职护理专业列为提前批志愿,考生只可选报其中一个院校。剩余院校为其他院校志愿,可填报3个学校,为平行志愿。每个学校均可填报2个专业。院校和专业均不设服从调剂。第三批次五年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征集志愿可填报2个学校,为平行志愿,每个学校可填报2个专业。院校和专业均不设服从调剂。第四批次为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设一个学校志愿及三个专业调剂志愿。填报志愿时间从今天开始直至11日,期间每天8:30-17:00。网址同成绩查询一致,http://www.yt-edu.cn/或http://221.0.94.168:7001/signup/。填报志愿结束后次日要到原初中学校打印确认表市招考中心提醒考生,可根据规定和个人学业情况,任意选报1个或多个批次,每一批次可按规定选报1个或多个学校。已被普通高中自主特长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填报任何报考志愿。此外,考生完成志愿选择后,要点击“提交保存志愿”按钮,显示成功后按退出按钮正常退出。成功提交后每名考生只有三次修订机会。考生填报志愿以规定时间内最后一次填报(修改)确认的信息为最终有效志愿。如原登记的联系电话有误或已更改,考生填报志愿时需重新登记联系电话。拟报考鲁东大学“3+4”高等师范教育本科、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三二连读高职护理专业的考生须进行面试,市招考中心将按成绩和招生计划1:1.2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名单,面试名单在填报志愿网站公布。“3+4”本科面试时间为7月13日至14日,三二连读高职面试时间为8月1日至2日,面试工作由学校组织和实施,具体面试要求请咨询院校。7月12日,即填报志愿结束后次日,考生须到原就读初中学校打印志愿确认表,由学生和家长签字后交原初中学校。如考生未到学校进行志愿确认,不能参加初中起点“3+4”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五年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同高考志愿一致,中考志愿也必须由考生本人或家长填报,不得由他人代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误导、阻碍考生自主选择志愿。因考生本人泄露密码或由他人代报而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未经授权的志愿代报及信息修改将产生法律后果。考生填报志愿务必慎重,随意、盲目填报志愿带来的后果只能由考生本人负责。为方便提示考生,今年市教育局将继续通过考生登记的手机电话进行免费短信提醒,请考生务必保证手机号码准确。已被录取考生一律不能参加下一批次录取为期两天的志愿填报结束后,将进入录取时间。第一批次为初中起点“3+4”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录取,时间是7月13日至19日。其中第一批次提前批面试时间为13日至14日,录取时间为15日至16日;第一批次“3+4”其他高职本科录取时间为17日至19日。7月21日至7月30日将进行第二批次普通高中录取,统招生录取具体安排为:7月21日-23日: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牟平区、开发区和高新区;7月24日-25日:蓬莱、长岛和莱州;7月26日-27日:招远、龙口和栖霞;7月28日-29日:海阳和莱阳。第三批次为五年制高职和三二连读高职录取,时间安排在8月1日至10日。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批次提前批有面试要求院校的面试时间为8月1日至2日,录取时间为8月3日;第三批次五年制高职和三二连读高职批次录取时间为8月5日至7日;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8月9日;征集志愿录取时间为8月10日。第四批次为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录取时间,在8月11日至12日。录取工作由第一批次开始依次进行,已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不能参加下一批次录取,也不得改录。即:被第一批次“3+4”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录取的考生,无论成绩高低将不能参加第二批次普通高中录取,依批次类推。录取期间,考生如有疑问可分别咨询相关部门,咨询电话可登录填报志愿网站查询。普高统招生按成绩分批次从高到低录取具体的录取办法是,四个批次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和生物实验操作14科总成绩录取。艺术素质测评成绩今年作为普通高中自主特长招生的参考,不计入考试总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新生的参考。其中,“3+4”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2+3”高等师范教育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划定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五年制高职和三二连读高职按生源和计划数确定最低录取控制线。达到要求的考生填报志愿后按考生成绩高低和招生计划数录取,其中鲁东大学“3+4”高等师范教育本科、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和三二连读高职护理专业只招收面试合格考生。投档录取过程中分数相同的依次比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和生物实验操作的科目分数,优先顺序科目成绩高者优先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总成绩高者优先按顺序检索平行志愿学校。自7月3日起,公办普通高中自主特长招生开始展开,已于8日完成。公办普通高中统招生将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生志愿,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批次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民办普通高中在招生计划内自主招生,不得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第三批次五年制高职、三二连读高职征集志愿录取。分数线执行如下规定:首次投档计划满额的不得低于本院校首次投档最低分,首次投档计划不满的,执行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生志愿依次录取。

第5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一: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七五普法规划的启动年。2016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和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做好 七五普法启动,推进普法依法工作发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局属各单位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真依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把七五普法启动年的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为七五普法开好局,为创建法制机关、法治社会,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确保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2016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安排如下:

一、明确职责,建立机构

负责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研究决策、布置和安排;水政科负责组织落实,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水务局成立以局长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计划,督促各部门认真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各科、室、队、站、中心负责人,本部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施。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推进依法行政,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重点在于推进依法行政。目的于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依法治国目标。各科、室、中心、站、队全体工作人员,务必深入了解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准确掌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广泛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三下乡活动、行风热线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简报板报、报刊专栏、宣传车、横幅条幅、上街摆摊设点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法律法规、节水维护知识,不时增强广大市民的水法制观念和节水维护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水、维护水资源、维护水环境,自觉服从于水资源、水土坚持、水利工程、河道砂石、防汛与抗旱统一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不时提高队伍素质,切实搞好自身学习培训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培训2次以上。各部门要灵活安排时间,2016年。组织职工集中学习讨论,并鼓励职工积极开展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写出学习心得。同时,要协调好工作,认真组织职工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保证在2016年底前,完成行政机关在编人员全部培训任务。全局兴起学法之风,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切实增强依法治理能力。逐步建立懂法律、守纪律的行政管理队伍,为建法治政府、法制机关打下基础。

四、切实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水政科要强化管理和监督,各科、室、中心、队、站要进一步细化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制。及时了解工作机构依法行政情况,及时纠正不合法、不适当的行政决策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因工作组织不力,出现社会影响恶劣、妨害社会稳定,严重违法行政行为的决策人和行政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科、室、中心、队、站,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依法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法律权限界定清晰。

立足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根据《市2016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局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全面落实七五普法,立足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发展,立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时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切实做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责任追究制,以及规范性文件审查制。确保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规范性、合法性。

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深入启动七五普法规划,推动辖区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坚持开展普法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四进活动。把辖区公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区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辖区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坚持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教育。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领导干部法律学习活动不少于2次。

3、加强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保证在校学生得到基本法治教育。通过校园广播、法治文化墙、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模拟人民调解室、法治绘画、法治作文、法治演讲、法治夏令营、法律知识欢乐答等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丰富校园普法活动,促进中小学生与法同行,健康成长。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4、开展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法治教育。健全企业员工法治教育制度,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法治培训。根据企业员工特点和需求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结合劳动执法检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活动,把谁执法谁普法落到实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二、编写七五普法规划,推动七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5、深入开展七五普法规划调研。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家、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精神,紧密联系**实际,开展规划制定前的调研工作,为制定好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6、新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制定好规划。贯彻国家、省、市七五普法规划精神,联系实际,围绕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组织作好七五普法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

7、坚持开展法治挂图普展。在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83个社区开展法治挂图普展,发挥在法治挂图、海报宣传上的优势,开展覆盖全部社区的宣传活动。

8、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握3.8妇女节、3.15消费者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以特定的法治内容开展面向特定群体的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普法活动形式。

第6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推进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网络。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中央和省关于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监察,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机关党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3.加强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深化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4.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龙头,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完善。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等市开展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

5.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招生计划管理,推进研究生培养高校退出专科层次教育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口招生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规模,分批将技能型特色名校纳入高职单独招生范围,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注册升学制度。推动市级教育部门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统筹管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保持职普比1:1。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适时开展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程序。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录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等。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公平公正。

6.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中课程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课程公示制度,强化薄弱课程的开设。深入实施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坚持能力本位,全面推行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出台管理办法,加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落实校企合作财税激励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双学位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高校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等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7.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宣传、贯彻《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严格教育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编制并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抓好学校卫生、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国防意识。强化教材、教辅材料建设和管理,完善义务教育教材政府采购工作,组织开展高中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工作。

8.着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优质发展。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启动普通高色创建活动,努力转变同质化倾向。出台“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计划”,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合发展。落实“选课制”,推行“走班制”,扩大学生通过选择课程来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自主性。

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探索建立防止辍学监控机制,完善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标准和办法,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避免因调整过度造成学生入学困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工作。结合各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经验,研究和论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由重条件向重内涵、重配备向重使用转变。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0.推进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积极落实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大初中探究实验室试点力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就餐条件改善和体育器材更新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学生体育健身条件。

11.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07处。加大对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力度,扩增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及认定工作,落实乡镇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力度。出台《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办园行为。

五、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

12.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全省分市编制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方案,推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确保区域内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启动中职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签订责任书,采取奖补结合方式,在全省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职学校。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和专业点分级认定,继续规范学校名称,清理不合格学校和专业点,确保所有中职学校年内达到合格标准。完成第一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推进第二、三批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继续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部级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监测机制。

1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成56个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启动部分中职教育新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建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启动中职教育专业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并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作,分专业类别完成省级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联盟。启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坚持以赛促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成立高水平技能训练协作组织,提高组赛、竞赛水平。

14.全面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组织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举办主体和专业点论证、审核和备案,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扩大教学联盟试点范围。研究出台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培养实施办法,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认可的联合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建立完善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抓好试验区“3+4”应用型本科试点,组织实施高职和本科学校联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扩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技工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

15.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启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及学分互认试点,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途径。成立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成人高等教育15个品牌专业和80门特色课程建设。落实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与评估标准,统筹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示范乡镇。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出台《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

六、全面推进高校分类建设

16.切实优化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完善教育服务蓝、黄两大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服务支撑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办学层次和学科结构,出台《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继续做好普通高校更名和升格、民办专科学校升本工作。以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重点,严格控制设置数量。积极探索高职与技术(技师、高级技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强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平稳过渡。按照高校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要求,核定高校在校生发展规模。

17.继续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探索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考核,遴选第二批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起草出台《特色名校建设管理办法》。

18.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加强教学评估工作,制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规范,开展专业合格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院校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学籍学历管理,规范办学秩序和行为。加强就业工作队伍、指导课程和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完成大学生入伍预征和选拔大学生应征入伍任务。

19.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评审认定20个左右“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遴选申报2013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十二五”重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争取更多科研平台进入省级和部级行列。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十二五”重点学科进行中期评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七、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2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资助建设4所省级、20所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推进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管理办法。制定中小学教师转学科培训实施办法,并抓好实施。继续组织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工程,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薄弱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特点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特教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突出以师德、业绩、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评价规律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完善特级教师考核管理制度,组织好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支教力度,督促市、县(市、区)建立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1.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推动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支持学校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研究出台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将专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作为准入条件。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中职教育系列)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领军人物。进一步推进“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建立知名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学校授课制度。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扩大、调整、认定省级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基地,组织骨干教师、校长等各类培训3000人次,建立中职师资信息数据库。

22.努力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扎实推进高校领域泰山学者和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泰山学者工作室”“泰山学者主题沙龙”“泰山学术论坛”等,推动学科横向交融,激发创造活力。推进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制度。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二期工程,重点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评选表彰10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个省级教学团队。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省属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做好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引领健康学术风气。协调省编办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并核定编制。做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八、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23.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提高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严格落实教育法定增长和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巩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经费分担责任,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新华字典》。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200元。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职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扩大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支持规范化、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省属高职生均经费定额提高1000元,全省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建立高校化债长效机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完善中职学校助学金制度,把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城市学生。

24.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25.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推动修订《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制定《省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工作。完成《省幼儿园管理办法》《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修订工作。落实教育普法规划,开展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26.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学习贯彻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级督政机制。筹备成立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召开第六届省督学换届大会。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促指导市、县搞好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出台《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继续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数据信息平台,积极发挥督导保障作用。

第7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年教育十项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970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农村(山区)中小学3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工程(未央区试点建设)。从年起,我市与未央区政府联合对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到年,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36所定点学校改造建设及50所学校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更新60所学校的教育实验设备。其中年计划投资14435万元,改造中小学18所。到2017年,完成100所中小学校的改造任务。

3.阎良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年,计划总投资4012万元,新建校舍24330平方米,改造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57600平方米;年,全区规划定点小学全部改扩建到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面完成。年,完成新布点小学、九年制学校建设,启动新布点高中建设。

4.莲湖区民族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规划建设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年,启动一期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将市25中打造成为标准化高中,利用贡院门小学旧校址建设一所市一级标准的民族幼儿园。二期工程:一是按照一级标准打造鼓楼小学和洒金桥小学,二是加强合并后的贡院门小学建设,三是继续办好回民中学。

5.市启智学校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市启智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启智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投资200万元,对原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进行改建,设立康复中心;投资500万元购置康复、教学、后勤设备。启智学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并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智障教育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6.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基地在市102中学基础上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承担军训﹑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和基础教育课改等活动。基地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年,拟建设5379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楼公寓楼、7170平方米的餐厅报告厅、300米环道训练场,扩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建设6500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

7.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分别建设市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文理学院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育电视台建设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其中,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已基本确定。年,建设总面积9.9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8.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549亩(净地),总建筑面积23.9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其中:一期建筑面积15.05万平方米,总投资3.42亿元;二期建筑面积8.94万平方米,总投资2.48亿元。

9.市教育科研大厦建设工程。为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立教育支撑体系,启动建设“市教育科研大厦”。“大厦”将容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电视台、市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单位,占地12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

10.文理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市政府决定投入1.8亿元实施文理学院二期工程(第二教学楼)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年市推动教育发展八项改革措施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以调研检查为手段,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能力、课堂教学、学分认定与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推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以及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使高中课改成为我市高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契机,成为促进高中教育再发展的强劲动力,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学校,树立、推出一批能走出、迈出省界的著名课改专家、校长和教师,形成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课改及教学管理经验和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课改研究成果。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筹备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

3.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招生模式改革。通过局部试点,分步实施,努力促进生源均衡配置,不断降低择校生比例,逐步建立起以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差额投档、分批录取、扩大选择机会、多样化招生、网络支持、管理规范、社会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公正、透明的高中招生模式。

4.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新路子。

5.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保持普通高中适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公开招聘、专家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培养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支教工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和区域内的科学合理配置。

第8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左右,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人左右。

重点发展农村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就巨大。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前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3.6%,初中毛入学率达94.1%;2005年都已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位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00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333万人,是2000年的2.4倍,研究生在学人数82万人,是2000年的2.7倍,毛入学率达19%。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知识贡献。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走出低谷。2004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3649万人,是2000年的1.45倍,毛入学率达到48.1%,2005年在校生接近4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2%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调整中加快发展。2004年招生566万人,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万人),在校生达到1409万人。

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得到发展。全国毕(结)业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18.4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6198.3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0年的96.9%、87.1%、68.4%和59%提高到2004年的98.3%、93.8%、79.6%和71%,普通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29.5%提高到35.8%,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有90%的高校、3.8万多所中小学、近6000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改革迈出新步伐,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素质教育实施取得进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1999~2004年新建大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此前建国后五十年总和的2~3倍;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教育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4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4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机构)达到7.85万所,在校生达到1769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从2000年的32所增加到226所,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达249所,在校生总计达到134.5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达10%以上。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超过800多个,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

认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累计审批助学贷款153万多人,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约420万人次。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中西部地区近3000万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实行了“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005年实施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了教育公平,得到良好社会反响;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教育部提供)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瞩目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渐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教育上来,并于2003年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加强农村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新时期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全国共有小学39.4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37万所,占94%;小学在校学生1.125亿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4%。全国共有初中6.3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5.43万所,占86%;初中在校学生6475万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3%。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达到2765个,全面完成“两基”验收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增加了12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8.6%,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含县镇)总投入达1644.77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79.52亿元。其中预算内拨款达1325.88亿元,增加了231.57亿元,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达80.61%。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比2003年增长72%。各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安排了农村义务教育专款,大部分已制定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明显好转,农村教师的国标工资基本上得到保证,农村中小学大多数现有危房得到了改造,近年来因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明显减少。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央拨款10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几年前的14个百分点缩小到7个百分点,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今已完成工程的五分之三,共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建成96,600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4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2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极大地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这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切实为农村孩子上学排忧解难,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农村教育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努力解决农民群众集中反映的教育问题,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安排资金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免费教科书资金27.8亿元,地方财政主要是省级财政安排免杂费资金27.2亿元,寄宿生生活补助8.6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000万人。同时,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免除了杂费,395万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补助。积极治理教育乱收费,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一费制”的推行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40亿元。(教育部提供)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党 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迅速提高,教育资源快速扩张,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各类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5年初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25万人,是2000年1230万人的1.65倍,居世界第一,其中:

――全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82.0万人,是2000年30.1万人的2.72倍(其士生16.6万人,硕士生65.4万人)。此外,还有各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约20万人。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1333万人,是2000年556万人的2.4倍(其中本科738万人,专科595万人)。

――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420万人,也比2000年的354万人大幅度增加。

――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也取得巨大发展(2004年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本专科在校生242.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76.8万人)。

这一年研究生招生32.6万人,其士5.3万人,硕士27.3万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66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47万人,成人高校本专科招生221万人。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是2000年12.5%的1.52倍。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录取率从2000年的54%提高到62%(有不少省、市、自治区已经超过70%)。

三、高等教育办学资源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4年,全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2000年的1041所净增69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此外,还有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49所;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

高校办学条件建设不断加强。“九五”以来,在全国高校陆续建立了200多个理科、文科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各省市也分别建立起了大批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校园建设力度普遍加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基本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普通高校校园占地面积183.7万亩,比2000年的71.8万亩增长了1.6倍;教学行政用房20382.7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7548.4万平方米增长了1.7倍;教学仪器设备1017.9亿元,比2000年的373.0亿元增长了1.7倍,图书10.1亿册,比2000年5.7亿册增长了77%。

高校普遍加强了吸引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工作,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脱颖而出。启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28个学科共聘任了413个特聘教授、33名讲座教授,对吸引、遴选、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带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工程、跨世纪人才计划、优秀教师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85.8万人,比2000年的46.3万人增长了8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5.8%,比2000年的29.5%有明显提高。

四、以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高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大力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据统计,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含科技、人文社科)拨入达到368.7亿元,比2000年148.9亿元增长了1.5倍。高校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60%和55%。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文化建设。

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国家始终坚持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成立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开始了五年一次的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各地高校出台了许多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全国2236所高等学校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30所,地方所属高校2106所。全国1731所普通高校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11所,地方所属高校1620所。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和管理的权限迅速扩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教育部提供)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经历了“九五”末期到“十五”初期连续几年下降后,从2002年开始逐年增加,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66万人,在校生1409万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招生237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在校生597万人。我国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2001年的85.4%提高到2004年的95%,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由2003年的56%提高到2004年的61%。“十五”期间,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毕业生,培训城乡劳动者约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重点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工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培训的规模明显扩大。目前,参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有700多所,企业达1400多家,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2004年全国职成教系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共培训3146万人次。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革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探索出了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路子。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会议和文件,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院校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密切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我国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真正起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教育部提供)

艺术科研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十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艺术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渠道进一步理顺,科研队伍稳步发展,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艺术科学管理思路进一步明确,科研渠道逐步健全。“十五”伊始,省级艺术科研规划职能相对薄弱。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建立健全省级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这一要求在各地普遍得到了落实。如,福建省成立了省艺术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成立了省文化艺术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浙江省成立了省文化科研规划领导小组,黑龙江省成立了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贵州省成立了省文化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山东省成立了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等。这项工作使艺术科研管理外部条件逐步改善,为构建多层次、各具特色的艺术科研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艺术科研管理逐步规范化。“十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办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指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办法》、文化部《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修订,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各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十五”期间,立项课题从2001年的99个,逐步增加为2003年的120个和2005年的140个,平均资助经费额度从2001年的3万,逐步增加为2003年的3.9万和2005年的5.7万。涌现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二十世纪中国油画》、《音乐史》、《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等一批优秀成果。

艺术科研队伍稳步发展,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艺术科研关注现实、指导工作的应用性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艺术科研队伍稳步发展,专门艺术研究机构与高等艺术院校构成了艺术科研的主力军。同时,艺术科研人才的社会化趋势得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设有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600家左右,集中了一批艺术科研力量,并与专门艺术科研机构间形成了流动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以教学和科研并重的高校中,课题申报得到了校方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申报非常踊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的课题申报量,从2001年的457个上升为2005年的近1198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得到高度重视,历时25年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完成了近5亿字全部省卷的编纂工作,标志着这一宏伟工程基本竣工。(文化部提供)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初步建立

建 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是“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总揽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5年来,为加快推进工作新机制建设,国家人口计生委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改革意见,组织试点,以点带面,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经验。近年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高度重视,抓紧落实,切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理论、思路、方法和机制创新,使“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法制建设方面,积极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十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为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了基本规范。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计生委提供)

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集中下岗失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问题,将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下岗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各地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劳动力大的服务业作为重点,形成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就业较大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5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将接近2.7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200万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十五”期末,三类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6.5:22.5:31,与“九五”期末的50:22.5:27.5相比,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十五”期间,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与培训补贴、主辅分离等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明显效应。“十五”期间,有1800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370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进一步总结、扩展、调整、充实了积极就业政策。为全面解决转轨时期历史遗留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确立,城乡统筹就业开始起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确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承担起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了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了一定增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初步实现了技能人才评价与就业、使用、待遇相衔接。到“十五”期末,全国有60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了70%,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开始起步。(劳动保障部)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建立

“十五”期间,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断完善政策,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十五”期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调整变化,在重点做好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参保工作的基础上,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向其他人群扩展。劳动保障部陆续制定了《关于妥善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指导各地按照“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探索农民工医疗保障办法。截止2005年11月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67万人,是“九五”期末的3倍多。其中在职人员9862万人,退休人员3705万人。

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针对近年来困难企业职工、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缺乏医疗保障等突出问题,加大政策研究和协调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以保障大病医疗为重点,采取适当降低缴费率,先建立统筹基金等办法,解决了部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十五”期间,各地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范围不断扩大,方便了参保群众就医购药。目前,全国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达到5万多家,定点药店3万多家。各地不断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等,初步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逐步研究探索反欺诈工作机制,医疗服务管理得到加强。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得到了保障。

适应不同人群多方面的医疗需求,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了妥善处理改革前后的待遇衔接,满足参保人员多层次医疗需求,“十五”期间,各地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普遍实行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多数地区落实了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实行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一些地区还对社会特困群体采取了社会医疗救助措施。(劳动保障部提供)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各地把城市低保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使城市低保工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较好地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较为规范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保障范围的确定、保障标准的制定与调整、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审核审批程序的规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完善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框架。

实现并巩固应保尽保成果。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03年以来低保对象人数一直稳定在2200万左右。其中,特困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属约占96%,是城市贫困人员的主体。

操作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完善。全国各地围绕城市低保工作,先后建立起包括民主评议、社区公示、社会发放、民主监督、规范备案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

资金投入加大,救助水平提高。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大幅增加城市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救助水平,确保了城市低保工作的顺利运行。2001年至2005年11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低保资金645亿元,年度平均每人每月实际补助金额由2001年的30元逐步提高到2005年1~11月的70元。

探索、创新救助机制。比如,开展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给予重点救助;探索研究城市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探索实施低保与再就业联动、低保渐退等制度,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等等。

第9篇:职教中心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过去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五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2003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91号),提出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灵活开放和规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四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纲要①。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广东职业教育一直立于潮头,实现了规模发展和改革领先。今天,广东又一次肩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争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使命。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出符合广东职业教育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各类权威典籍对学制都有解释。如《辞海》:“学制,全称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简称学制,又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等的规定。”这些都是学制的广义涵义,我们把以上几种涵义概括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学制的狭义涵义指学习年限。在职业教育范畴,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就是职业学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涵义可概括为“各级职业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及其学制。第一,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中职到专科、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都很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很完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伴随产业发展及其转型升级,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立起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全省中职学校765所,在校生23809万人;高职院校81所,在校生7165万人;两所本科院校若干专业进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研究生学位已有35个类别。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发展重心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但完整的学制系统尚未建立,未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多样化、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未能满足广大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渴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健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的同时,都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目前,支撑国内现有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生源主要依靠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如果要实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目标,仅靠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难以为继。一方面,不是所有普通高中毕业生都能适应以学术型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而不适应这种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学课程又不能较好地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是巨大的。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既是现代化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服务于经济的使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设计好科学的学制系统。然而,广东以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为主题的研究不多,以法律形式把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确定下来的地方立法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广东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实践呼唤科学的学制理论引导。发展职业教育,在内部关系上,首要问题就是应研究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教育层次衔接,而一旦涉及教育层次,就应研究学制系统问题;在外部关系上,首先应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人才结构、人才成长的要求,这实质上也是学制系统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制系统问题既是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基本实践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

二、台湾地区可资借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与台湾地区的理论和经验,如美国的“学分互认”、德国的“双元制”、台湾的“灵活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粤台职业教育交流特别活跃,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给广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3年5月,“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召开,我们有幸与台湾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的特点。广东要成为职业教育示范区,就应先行先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制系统的理论和经验,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全国提供示范。广东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学历搭建,当属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的责任。建造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中职学生个人的教育规划、学历提升、终身学习开辟多样化、个性化通道,是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翘首以盼的教育改革。

(一)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结构

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他们特别关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学合作的经验。如德国职业教育推动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的经验,他们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范例。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借鉴、消化、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基本框架,见表1。

(二)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特点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对大陆及其广东来说,更容易学习借鉴。

一是自成体系。台湾技职教育架构完整,囊括中等职业教育至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层级。从理论上说,青年学生可以沿着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铺设的轨道,完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学业,包括中职、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系统很完整,本科及其之后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与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很接近,与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更有异曲同工之效,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人才适应性更强。

二是灵活多样。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灵活多样,有初中毕业之后的5年制大专(职高+2专),简称5专;有高中毕业后的2年制大专,简称2专;有高中毕业后的4年制本科,简称4技;有专科毕业后的2年制本科,简称2技。无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亦或专科毕业,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升学继续接受技职教育的通道。这跟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的灵活多样基本一致。德国中职教育属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录取时不设置入学门槛和条件。而一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可以申请就读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

三是衔接顺畅。台湾技职教育学制衔接有序,模式多样。每完成一个学历教育,都有多种升学的衔接,初中毕业如果不选择普通高中,可以选择3年学制的职高,也可以选择5年学制的专科(职高+2专),亦可以选择7年学制的本科(职高+2专+2技,或职高+4技,或5专+2技)。本科后即可以申请研究生教育。

四是产学融合。台湾产学合作特色鲜明。2002年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的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技职教育突出产学合作课程衔接,建立产学合作教学平台。职业院校提供系科本位课程,企业提供工作岗位,进行在岗训练,建构真实的就业职场,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台湾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台湾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

三、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

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应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经验,重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政府推动。正如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所说,“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教育改革,在改革中注入创新精神,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注重解决面上带有根本性、源头性、基础性的问题。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在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任务、层次基本是明确的,如学校性质是职业院校,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也包括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发挥),教育层次及其学习年限中的中职、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确立;其他要素须建立健全,如学制系统要构建完善,入学条件要进一步放宽,应用型本科要加快推进,各教育层次沟通衔接要进一步确立健全。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广东已具备条件。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制比较成熟。经过30年的积淀、调整、补充、完善,广东中职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基本稳定下来,但入学条件应进一步放宽,教育过程应加强监督管理。二是高职院校学制正在形成。尽管高职院校的入学制度已经多样化。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高职院校学制尚未完全从普通高等教育学制系统中分离出来,除了普通高考外,主要有三种入学制度:第一,高职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招生22万人;第二,“三二分段”制度(试点),即经过三年中职教育,符合条件的转入高职院校,只有03万人;第三,“3+专业技能证书”招生制度(“3”指语数英),招生18万人。这三种入学制度招生合计43万人,只占全省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的18%,而82%的招生计划依然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即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语数英+文科综合”和“语数英+理科综合”的考试分数择优录取。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制正在探索。广东只有两所高校的若干专业进行试点,入学制度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一样,中高职毕业生还没能与之招生衔接。四是专业研究生学位制度已经形成。广东共有35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源基本上来自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本科毕业生,当然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学制衔接的本意之一。但由于应用型本科还没建立起来,中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只能通过进入普通本科或成人教育本科及自考本科之后才有条件考上专业学位研究生。

广东应设计好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以适应省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教育层次、学校层级、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专业学位五个方面进行基本框架设计,见表2。

(二)建立多样化的入学条件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成熟的职业教育入学制度,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结构),而是纵横系统(结构)。如着重建立多样化的入学制度,把同等学力、职业资格、职业年资作为一种入学条件。表2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中高职的入学条件中,除了毕业文凭外,还可以有同等学力的条件、一定年限的职业年资。在应用型本科可以有多种入学条件,其中4年学制的,如参加“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择优录取;参加普通高考,择优录取;凭高中毕业文凭和毕业成绩,注册入学;同等学力加3年工作年资。应用型本科可以有2年制的,招收高职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加三五年职业年资,择优录取。

入学门槛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如凭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申请入学。1999年国家颁发职业分类大典;同时颁发就业准入职业标准目录;2002年颁发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2000年至2008年,先后分行业十九批次印发887个职业(技能)资格;2002年印发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②,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资格体系,推动了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鉴定。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广东省中职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证率保持在65%以上;201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783%;技能大赛获奖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均居全国前列③。2012年广东省规定对参加高考,在全国职业院校、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毕业生,按不同奖项和等级,分别给予免试、加分及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政策,以此开启了宽门槛的端口④。以后,政府部门认可的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证书也可以考虑作为入学条件。

(三)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

广东普通高校应加快分层定位。一方面,应选择一批教学型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称应用科技大学。另一方面,新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公办、民办的高职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都应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招生计划应面向中高职毕业生。只有这样,中高职毕业生才有可能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直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构成真正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题中之义。

(四)建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形成规范、有序、顺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重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职业能力要求与学业要求并重。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在课程上,既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使之顺利就业,学校不因学生有升学机会就放弃强调职业能力训练的传统;又要考虑学习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沿着职业教育轨道顺利就读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在专业大类范畴建立课程体系和学分制。目前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有3种,第一种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有13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录;第二种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没有军事学外,12个学科门类与第一种完全相同;第三种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学科分类(参考)》,有19个专业大类,没有与第一种、第二种的学科门类完全一一对应。应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出发,结合本科、专科和中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度。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计划。根据学制特点特别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科学安排实习实训,消除目前存在的实习无关专业、无关指标考核的弊端,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和实习实训效率。

(五)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剥离

剥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剥离出来,逐步扩大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第二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起来之后,其招生计划也应剥离。这两个层次的招生计划剥离之后组成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招生计划,同时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两者的招生逐步做到相当,这既有助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也能吸引学业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实践证明,只有综合素质高,学业、技能都比较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才有能力进入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中职输出端与高职、专业研究生接入端是有可能契合的,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的轨道是可以铺设好的。

(六)建立产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广东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已经非常普遍,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产学融合的学制,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如提供的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条件、实训时间,主导的实训科目、实训考核、实训成效。二是建立企业导师带教资格证书制度。企业负责带教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可以由合作院校培训,使之取得带教资格。三是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应以立法来规定,并且制定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七)以立法形式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07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全国人大正在修订,这是有利时机。广东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立法,建议分两步走。一是制定政府规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政府规章,把成熟的学制要素确定下来。同时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下的教育评价和跟踪统计。二是地方立法。在政府规章完备、实践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启动立法程序。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立法,可以由职业教育发达且有地方立法权的广州市、深圳市着手先行先试,然后在省级层面立法,扩大权限范围和效力层级,从而建立广东省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法律,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广东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①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四项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分别是2006年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2007年颁布的《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粤发[2007]11号);2011年作出的《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14号);2011年印发的《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1-2020)》(粤府办[2011]39号)。

②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关于印发(第一批)组合机床操作工等28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关于印发第十九批矿山救护工等22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培就司发[1999]17 号、劳社厅发[2000]14号、劳社厅发[2002]14号、劳社部发[2002]21号、劳社厅发[2008]6号。

③相关数据分别由广东省教育厅规划处、中高职处提供,2013年12月。④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粤教职函[2012]153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统一考试考生单独录取工作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1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应届毕业生2013年报考高等职业院校有关事项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2号)。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50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02-4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480.

[4]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广东省2012/2013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R].2013(5).

[5]徐昊杲,林清南.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规模扩张现状初探[A].台湾:2012技职教育永续研讨会,2012.

[6]吴娜,徐纯,曹大治等.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9-23,108-116.

[7]陈建民,陈建胜.大陆专科毕业生来台就学之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2013:125-128.

[8]罗伟其.在广东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暨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