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语文课本总结精选(九篇)

语文课本总结

第1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高效课堂 认真准备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3-02

语文是我国小学生所接受的母语教育,他们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语文教育,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此,人们便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概念。高效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所获得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J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是每个学生与老师都应该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深入分析教材,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并且预想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好应对措施,以免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课堂计划。学生在课前准备时,要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将疑问点进行总结与记录,以便讨论。在《难忘的启蒙》的课前准备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理念,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小学生能够学会本文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他们对老师的感恩。同时,小学生要预习本课,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尝试学习并理解新知识。然而,很多学生由于从小并未受到老师的过多关注,所以他们对课文所描写的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的理解比较浅显。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点之后,我以这些解决这些问题为主要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进行演讲,以此来唤起他们回忆,使得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了解本文情感与内涵。

二、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很难让老师兼顾所有的小学生,与高效课堂所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发展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便可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只要管理好数量有限的小组,然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管学生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另外,小学生在小组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在《藏戏》一课中,为了让小学生对藏戏这种传统的戏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藏戏有关的资料。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职责分工,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收集藏戏的起源与发展,有的学生负责分析藏戏的特色等。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小组内部要分析资料、总结资料,以自己的认知来表达他们对藏戏的看法。然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组说完,别组补充,老师适时点拨与总结。另外,在指导学生学习《藏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文中所提到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及作用?本文的表达手法是什么?等问题。

三、及时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探究过程等进行研究与分析,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及时改正问题的同时,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语文学习更有自信。另外,及时总结与反思,也能够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得整个语文课堂能够一直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课堂一直是高效的。任何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前,我都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我会重点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批评明显违法课堂纪律或者是参与度较差的学生。然后,我便会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对于我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表明改正的决心。学生在我的带领下,也开始进行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将他们渴望受到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表述出来。我也会考虑学生的建议,如果确实有教育价值,便会将其融入在下一轮的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是帮助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让语文课堂更有目的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要认真做好课堂总结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需求,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具有更加持久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2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二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二年级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们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年的教学工作作一总结。

一、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为了使我的英语教学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求、树立起新的育人理念,我对《英语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了解了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掌握了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明确了英语课程各级的总目标和各内容的分级目标、学会了一些科学评价原则等,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扎实备课,理清教学思路。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在备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前备课,做到“有备而来”。

我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既要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新知的横向衔接;既要突出难点,又要突破重点;既要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又要注意好各环节的过渡自然。并制作了各种有趣的教具,为课堂教学做好服务。

2、课中备课,处理“突发事件”。

课堂上的学生活泼可爱、思维敏捷,随时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提出无法预料的问题。这时“按部就班”显然不行,需要老师急中生智,当堂备课。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3、课后备课,总结教学经验。

每节课后,我都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和反思,写出教后感,肯定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探讨本节课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认真上课,体现以人为本。《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便要求,英语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为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1、巧设导入,培养兴趣。

每节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做游戏、唱英语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文结合,掌握新知。

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及肢体语言来启发学生,让他们参与获取新知过程,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游戏活动,巩固新知。

第3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中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对比分析

魏芬芬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237)

摘 要:英语课堂上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教师与中国教师所执教的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存在着以下异同:(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双方教师的问题类型也有差别。(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

关键词:英语课堂;中外教师;话语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对课堂话语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李悦娥[1基于课堂话语结构、范安平[2]基于话语语料库,以及周星、周韵[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话语分析。尽管如此,对于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析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拟对中外教师在中国学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话语进行描述与比较,分析教师话语与学生英语习得的关系以及不同话语特点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中教更加有效地调整课堂话语,为学生创造更多理解、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条件,使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中的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增加语言输出机会,最终促进语言习得[3]。

1 课堂话语和教师话语理论

“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分析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分支,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的语言教育界对“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的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基本一致,教学法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学者们迅速把研究兴趣转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师生交互分析(interaction analysis)及语篇分析的研究中[1]。

以Sinclair为首的伯明翰学派,在分析了英国小学课堂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课堂话语结构的描述框架[4]。它包括五个阶层: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其中,“课” 是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构成,以此类推,“回合”由若干个“话步”构成,一个或若干个“话目”组成“话步”。Sinclair和Coulthard [5]认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一个典型的课堂“回合”由三个“ 话步” 构成:启动步( initiating move)、应答步(responding move) 和反馈步(feedback move),这种回合模式称为IRF或TST。学生也可以启动话轮,如提问问题、主动发言等。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这种话语分析的框架,对中学课堂中中外教师课上的话语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应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教师话语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提问方式与教师话语量及学生话语量之间的关系。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然调查与部分实验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对上海某中学的一名中国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英语课堂进行录音(每位教师二节课,每节课50分钟)和随堂做记录,然后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对录音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录音过程中,在既不涉及教师话语也不涉及学生话语的地方(如学生写作、默读等)暂停。

3 结果与讨论

3.1 话语量

表1中的数据表明在中国教师的课堂中,教师话语量占到了90.3%,这只能说明该课堂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外籍教师的课堂不可能是语法或翻译教学法,但很明显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有一定意义的交际,更别说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3.2 提问类型

表2中的数据表明,两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无论是提问总数还是问题种类上都有很大差别。中方教师的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从问题的性质来看,中方教师的参考性问题也明显高于外籍教师。课堂提问,尤其是参考性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对话具有交互性。

3.3 会话结构

统计数据表明中方教师与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的会话结构很相似。其中在双方的课堂中具有IRF 结构的会话的比例分别是70%和63.1%。这说明双方的英语课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控制着课堂内容和操作。教师通常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就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供相关信息,然后学生回答,接着教师予以反馈与评价。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中外教师英语课堂话语的主要异同点:(1)双方教师的总话语量相似,但外籍教师话语量与学生话语量的比例明显高于中方教师。(2)中方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数是外籍教师提问总数的四倍多,且中方教师的参考性问题也明显多于外籍教师。(3)双方教师的课堂会话结构相似。以上只是对中学课堂一个外籍教师和一个中方教师英语课上话语的对比分析,但是由于研究的对象是中方教师的个体,所以普遍的情况是否这样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3] 周星,周蕴.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

第4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包括语文教学与内容的增减与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语文教育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语文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语文盛宴。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境。

我们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有效环境中。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就搜集了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与视频,在导入时播放,学生很快被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和热闹所吸引和感染,进而进入到课本之中。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分析眼前的北京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内容,还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语文创新的出路。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潜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才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端。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就应该首先从大胆质疑开始。在笔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懒得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质疑提问心理,笔者在学生学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进行深入性的质疑、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质疑氛围,尽可能地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栩栩如生,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现扎实高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重要性,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总结式的课堂结尾

所谓总结式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运用简单的言语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二次呈现,让学生了然于胸。总结式的课堂结尾一般以教师总结为主,所以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创造。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提问的方式予以配合,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总结不到的知识或者总结错误的知识点予以纠正,尽管学生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此方法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点,使学生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2.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

虽然当下的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就是作业,但是开放性作业显然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结尾手段。学生利用开放性的作业,延伸与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些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而且还适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笔者让学生写生活日记,调查自己周围生活与课本中的异同,写赞美母亲的小诗,记录节日风俗等等,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拉近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外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创新要立足实际、植根生活、放眼未来。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创新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师生平等、民主对话、相互交流,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小结;实践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小结是重要构成环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者知识与技能学习即将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学生整理与归纳本课所学知识,巩固与深化知识,升华情感,为其留下思考余地与探究空间,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课后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有效教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总结,方法单一,学生参与意识低,这就制约了课堂小结效果,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对此,笔者由如下方面谈谈课堂有效小结的教学策略。

一、优选课堂小结方法,实现课堂有效小结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若想实现有效小结,教师则需意识到小结的重要教育价值,把握课堂小结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来活用不同的课堂小结方法,如联系延伸法、拓展迁移法、回顾反思法、梳理归纳法、练习巩固法、悬念激趣法、诵读体会法等,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总结。如教学鲁迅的《雪》时,教师可运用梳理归纳法进行课堂小结。文中景物描绘对学生学写写景作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小结环节来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写景特色与技巧,由写景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技巧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把握写景方法。再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拓展延伸:学习本课后,给你们哪些启示?假设你是“我”,应如何做?假设是“我”的同学,又该如何做?为什么父亲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调动学生情感,有效学习。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机智,把握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探索出与不同课型相适应的课堂小结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如教学记叙文、小说类阅读时,教师可根据文章特点与实际教学需求,选用如下不同课堂小结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①联系人物性格特点与命运等方面进行课堂小结。在小说中以及叙事写人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则是人物。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由人物入手进行小结,以更好地认识人物特点及其内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如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教师可进行小结:鲁迅通过描写故乡以及杨二嫂、闰土的前后变化,希望告诉人们什么?这样由人物形象出发,引导学生发掘文本内涵,深化知识,升华情感。②联系文本的行文思路加以总结。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思路清晰的课文,我们会获得文章结构上的一些启示;而一些优美的描写语句等,又给学生写人写景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可由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行小结,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③赏析文本美点,加以课堂小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把握文本深意。因此,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赏析,提高总结归纳有效性。④紧扣作品主题进行课堂小结。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元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基于文意上,通过小结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实现个性化阅读。⑤对比相似文章,进行课堂小结。在知识学习中,只有经过顺应、同化,才可内化知识,完善认知体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对比阅读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二、注意教学预设生成,提高课堂小结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若要实现有效小结,教师则需精心预设,落实小结环节,以优化课堂教学。在备课时,教师若想备好课堂小结,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考虑是教师进行小结,还是学生总结归纳;思考是口头式课堂小结,还是书面式课堂小结;需要小结哪些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己所学知识;若是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则需思考应讲些什么,如何讲。而若是学生课堂小结,语文教师则应如何发问进行辅助,亦或调动学生的小结积极性;是否可以变化不同的小结方式等。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山的那边》等课文时,均与人生思考有关。但在准备小结环节,教师应树立统筹观点,需要结合文本自身特点,有不同的侧重点,以有效小结。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书面小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遇到过的难题,又是如何处理的,以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如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在小结环节中,可要求学生说说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山”,以升华情感。

第6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第7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第8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36-02

说到英语教学研究,不少英语教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以为“研究”只是专家、学者才能干的事,对一个教师可望而不可及。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研究”说到底是动脑筋,是人人都有能力进行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但是,不是动动脑筋就完全是英语教学研究了。英语教学研究是以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英语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本文主要探究英语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形式以及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英语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有利于学生发展

英语教师做研究,直接针对的是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满足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洋思中学就是在总结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成就了“洋思现象”。“课堂上教师几乎成了‘哑巴’,每节课上教师‘只能讲几分钟’,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或学生同伴之间互学”,课堂上学生是驾驶员,教师是引桥或路标,引领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实现了从师本走向生本的历史性跨越,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1.2有利于教师发展

英语教师做研究,能理解、掌握、学习运用新的英语教育理念和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形成英语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心理负荷,减轻教学劳动强度,构建自我反思意识,形成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获得成功的愉悦,体现人生价值,推动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我们有理由把“读书、研究、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主题,我们不仅要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来经营,还要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研究,更要把教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去追求。

1.3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做研究能促进学校发展主体(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率,形成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构建校内专家队伍,形成内聚力和辐射力,优化学校的社会形象,形成更积极的学校――家长关系。

1.4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我国的新课改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走过13个春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教科研,才能解决问题,推进新课改,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 英语教学研究的方法

英语教师做研究,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英语教育现象的记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叙事,也有初步的英语教学经验总结,然而要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就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反思法、比较法、系统法、控制性、信息法等。就反思法而言,反思法是杜威于1933年提出的,指的是“教师要思考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考虑达到教学目标的其它方法”,换言之,反思法是教师改变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摆脱过时的观念和过时的教学方法束缚的教学研究方法,它的整个过程为“查知―确定―判断―变革―行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

3 英语教学研究的形式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主要有校本教研、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以及常规英语教学研究等类型。由于理论研究大多由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因此我们英语老师主要进行校本教研、英语教学实验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研究。

3.1教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主体(学生、教师)的全面、终身发展为目的,以为了实现以上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呈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的工作主体(教师)为研究主体,基于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学校组织与支持,专家引导和协助,社会各种力量支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程序通常为:学校组织―制定计划―专家引领―发现与分析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开展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反思―开展新一轮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全校教师。

校本教研需专家引领,如果校内没有专家应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

校本教研中发现与分析的问题主要是发现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按计划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在一轮校本教研结束时,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新一轮的校本教研作好准备。

3.2英语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所谓实验,就是在正式开始做某些事情之前的尝试性活动。英语教学实验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开展有计划、有控制性的尝试性英语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尝试性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索英语教育规律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英语教学实验研究也称为英语课题研究。

英语教学实验研究首先应确定选题,选题就是选择问题,或者叫选择课题,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选题的价值

即所选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的教育教学价值,其它学校和老师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代表性。笔者于2010年选取《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申报当年的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此课题被成功立项并按期结题。选题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也彻底地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3.2.2选题的方向

即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否是未来中学英语发展需要先期解决的问题。

3.2.3选题的创新

即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我们可选择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原有课题,通过实验,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作为英语教师,发现学科“减负”的新途径就是一种创新。笔者主持的200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改理念下高中英语多层次递进式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成功结题,该课题从分层教学的角度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减负”另劈新径。

3.2.4选题的可行

即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可行,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比如我国从2011年开始加大教育投入,拿出GDP的4%用于教育事业,那么这块增大了的蛋糕如何分配就是个问题,是多往薄弱学校投入“雪中送炭”,还是多往优质学校投入“锦上添花”呢?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英语老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政策来解决,是决策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无法研究和解决。

课题选定后就应进行实验课题实施,课题实施可分为以下阶段:①编制实施方案。课题被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后即应启动实施方案的编制,实施方案应该按照实验周期从实验的开题到实验结束的整个过程设计,实验周期常分为前期实验阶段、中期攻坚阶段和结题评估阶段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应编制相应的实验目标与实验措施。②组织实验开题。进行实验开题就是要向实验老师详细介绍教学实验的背景、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要求等,使实验老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实验,以确保实验的顺利实施。③进行实验教师培训。为确保全体实验教师全面了解实验,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要求,避免一些非控制性的变量影响实验,开题报告会结束后,课题组应及时组织实验教师培训。④开展实验教学。开展实验教学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实验进入实施阶段的关键,将对实验数据的科学性产生直接影响。课题组应该要求实验教师尽快从其现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过渡到实验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课题组还要提醒实验老师:实现教学方法过渡的过程越短,实验教学与实验假设的正相关度就越高,实验假设就越有可能通过实验教学得到验证。课题组必须要求每位实验老师写好典型课例教学设计,上好教学实验课,做好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必要的时候邀请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并在课后进行体现实验教学思想的有针对性的评课。课题组还应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验教学进行动态的监控,以保证实验过程确实是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刺激变量的刺激确实能形成反应变量,同时也保证反应变量的反应确实来自刺激变量。⑤进行阶段总结。为保证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组应及时进行实验阶段总结,对成功的经验及时进行推广。⑥进行实验修正。针对阶段总结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应及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根据对策对教学实验进行必要的修正。⑦撰写实验教学论文。全体实验教师在开展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实验,特别是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假设的理论基础等,不断总结实验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新的成果,并将这些研究撰写成实验教学论文,一是促使自己对实验进行深度的思考,二是与其他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实验思想,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实验教学。⑧编制阶段性实验报告。阶段性实验报告应该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实验方向。

⑨编制实验结题报告。实验结题报告主要说明实验的过程与结论。

3.3常规英语教学研究

常规英语教学研究主要有说课和评课两种形式。说课是授课教师面对同行或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种教研形式。首先由说课人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策略。接着评课人对说课内容进行评议、讨论和切磋,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说课人参考评价意见,修改完善原来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上课。评课是在教师作课后,听课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分析评价的教学研究形式,它集思广益、操作简单、运用方便,是一种普通使用的英语教学研究形式。评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3.3.1评课的原则

①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又称提高性原则。英语教学评价应以改善英语教学,促进英语教师发展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目前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应积极倡导,从而规避评价的功利性。

②学习性原则。学习性原则又称借鉴性原则或实践性原则。听课评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可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英语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班的具体学情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的应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③尊重性原则。尊重性原则又称平等性原则,要从相互尊重的角度出发,平等虔诚地交流意见,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应对授课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④研究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又称反思性原则,应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等进行研究和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

⑤多元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集中表现在评价者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等等。课堂评价既要有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互评和学生评价,更要有教师自己评价;评价方式应包含评价量表式评价、对话式评价、研讨式评价等;评价内容既要关注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功底,更要关注教学效果。

3.3.2评课的要素

①教学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应与课程总目标保持和谐统一。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要求恰当,教学紧扣主题,能恰当地注意思想教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②教材处理。教师要从实现英语教学需要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适当的、创新式的取舍和整合。做到教学内容正确充实,分量适当,思想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反映学科前沿,突出重点,难点处理得当,层次清楚,结构合理。

③教学程序。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做到程序合理,妥善安排教学活动。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因课制宜,选择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和方法,注意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整合,合理高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⑤教学基本功。语言清晰、精练、确切、生动;板书工整、设计合理;教态自然、亲切,能灵活驾驭课堂。

⑥教学效果。课堂讲授感染力强,能当好平等中的首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当面检查面广,目标达成度高。

4 英语教研成果表现形式

英语教研成果表现形式一般有:教学论文、调查报告、教学经验总结、教学实验报告等。其中教学论文的格式为: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参考书目;调查报告的格式为: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参考资料等;教学经验总结的格式为:题目―引言―正文―结尾―附录等;教学实验报告的格式为:题目―单位―作者―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附录和参考文献等。

5 结语

教科研的根是苦的,但长出的叶子是绿的,开出的花是香的,结出的果是甜的。作为当下的英语教师,只有倾力打造有学校特色的教科研平台,才能为英语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策略

课程改革指出,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教师也要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的修养。本文总结了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调查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将具有特色的语文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连一般语文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语言水平都无法达到。

1.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缺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缺失严重,也有的总体良好,但存在部分缺失。

2.课堂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不够强。初入课堂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紧张情绪,尤其是出现意外情况时,会更加心惊胆战,手足无措。

3.课堂教学语言的个性不明显。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教学语言缺少自己的个性,使得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缺乏生动感。

4.课堂教学语言缺少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在文化内涵的介绍方面,语文课欠缺严重。照本宣科,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和调动课堂气氛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二、问题背后的原因

1.语文的学科地位不稳固。学生和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了,由于理科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校管理部门往往将理科作为教学重点,而作为文科的语文,由于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所以,从提高考试成绩的角度出发,教学的天平倾向理科而轻文科也就不足为奇了。

2.教学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当前体制下,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普遍按照陈旧的教法和课堂教学语言授课。特别是在文化内涵的传授上更是薄弱,不能主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也不容易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文化底蕴。

3.统一化、格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抹杀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固定、统一的的管理要求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个性,而且教师的教学个性也同样受到压制,无法使教学语言更具有美感。

4.示范院校中文专业对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语文教材法在示范性院校中是一门必修课,但是没有专门针对教学语言的课程,语言学习只是语言学的附属品。

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提升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①语文教师要有职业道德,要有职业责任感,应当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的价值所在。②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修养;其次,语文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最后,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③语文教师要注重日常语言训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也一样,没有多年的三尺讲台来磨炼,一切的语言技巧都是空话。

2.加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培训的建议。①学校举办各类辅导讲座,有针对性地加强语文教师语言学习。这些讲座可以谈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性原则或者一般经验。②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对语文教学语言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深入了解语文教学语言的特征,认真研究教学语言使用的技巧。笔者认为应当加入相应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交流内容。③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语文教师不断主动改善课堂教学语言。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首先,教学计划的课前准备。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确定所教课程的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和学生的水平及兴趣所在,并决定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其次,语文教师因具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过程上来的能力,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改正教学策略。

最后,教学结束后的反思策略。教学结束后的反思策略指的是教师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计划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如果语文教师能重视这一环节,就能将语文教学不断完善。

四、小结

总之,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素质,展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情趣,能够传播丰富的文化信息,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地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