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精选(九篇)

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

第1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行各业,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其成为人们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媒介,打开了人与世界的窗户。尤其对于小学生,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影视资源,更能够丰富小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影视资源的特点

影视,是电影作品和电视作品的统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包括电影、电视、视频资料等;具体表现形式为声音、图像以及色彩相融合的,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影视具有形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从电影摄像机发明以后,人类就开始利用电影机记录世界,并改变世界。影视资源能够将抽象的不清晰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的是具体的能看到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让人感觉就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临其境一般。比如对太阳系、太阳、月球和地球关系,这种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太过于抽象,难以理解,但借助影视资料就能够形象具体地体现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

综合性则是指影视资料所能引用的素材广泛,影视资料的素材来源于方方面面,有记录真实的生活,也有专门制作的动画资料,这些资料通过后期的剪辑和制作,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能够直观的看到,清楚的听到,甚至能够发挥想象力,想象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感情。

二、影视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影视资源搭建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平台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内容题材也是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获得教学资源,尤其是最新颖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现有的教材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多元的阅读平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阅读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影视资料塑造出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2、通过影视资源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过于局限,通常是由国家统一抽调人员专门进行编纂的,但现代小学对小学生的要求不仅限于此,所以,小学教材应该向课外延伸。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多读好书。可以通过影视资源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看法,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考习惯。

三、影视资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影视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模仿训练

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模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自发的模仿学习,带着兴趣学习,自然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公众场合自处,如何和家人相处,如何与朋友相处等,均可通过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

2、利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影视资料更多的是提炼于生活,其中包含最真实的生活情境以及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故事情节,也因此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素材。在此影视资料可以起到情境再现,言传身教等示范作用,丰富了教学素材,例如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文学作品,就可以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加深理解,也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

四、影视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影视资源利用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可以紧紧锁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丰富课上的有趣性,增加课堂内容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兴趣,比如在写作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故事性题材,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引发内心深处对于童话故事的灵感。

2、利用影视资源丰富写作题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无论是接触的范围还是深度都不够广泛,缺乏生活体验,也就造成学生写作无材可取,无话可说,灵感匮乏。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影视资源,来帮助学生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增长更多的见识,也会产生更多体悟,通过影视资料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故事的跌宕起伏,来体验这个世界,间接地获得人物的情感,丰富自己的写作题材。

五、应用影视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第2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学生一写作,嘴里就念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烦心。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作文也要靠积累。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字、词、句要积累,写作材料更要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写出佳作来。由此可见,写出佳作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首先,生活的积累。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那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伞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灯光,都会成为令人感动可写的内容。关注生活,还可以积累生活中许多鲜活的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课本的积累。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经过许多知名专家深思熟虑,反复筛选检验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美语言为学生积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课本里有抒写认识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课本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人间的亲情伟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袤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求学生去背诵,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来自课本。比如:2000年广东一考生作文《答案》这样写:“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有人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像这样运用课本材料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更好地说明;丰富的课本积累能让学生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阅读的积累。这里提到的阅读是指课外书籍的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学生就有必要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取更多更好的积累。尤其是阅览名著,可博采众人之长,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积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以及当代美文,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既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又不至于在书海中迷失方向。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为写作夯实了基础,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传媒的积累。当前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应该就是电视。由于看电视,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加强,电视中有很多节目令学生大开眼界。他们通过电视的广阔视野,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底细不亚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给他们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电视中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探索发现”、“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的五味生活,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在观看电视过程中,可以积累和品位自己喜欢的节目导语、歌词、流行广告等。把他们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别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学生生活的范围较狭窄,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身感受体验生活,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发现、理解、感悟积累下了,把观察所得变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读的,所看的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第3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料 跨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一、中国旅游资料英译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国际旅游活动,不仅可以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英语论文了解和探究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传统,而且可以进行极有意义的学术交流、艺术交流以及商谈贸易,购买土特产品或工艺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壮丽景色的国家,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许多美丽的景点和历史遗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得以形成和保存下来。有壮观的古建筑群,以及大量的历史遗迹,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它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多样,东西南北景色各异,高山大川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无数自然景观。1985年中国加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协定;从1987年至1998年,中国有21 个景区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单,其中的3 个世界遗产为自然风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赛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还有3 个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泰山、黄山和乐山大佛。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丰富而宝贵的多姿多

彩的民族风情(民族歌舞、戏曲、习俗和饮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另加浓郁的宗教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1]。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的入世对于宏扬中国旅游文化提供了机遇。通过信息和通讯,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如此一个信息社会浓缩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人们交往更直接,更方便,随着全球化的出现,世界不同文化日益归一,我们在因特网上可获取大量信息,而且不同社会、文化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起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英语,故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缺少。为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对中国旅游业和旅游资源有更清楚的了解,展开大规模的国际旅游市场促销活动,把“中国的世界遗产——21世纪的世界级旅游景点”的品牌作为中国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把发展旅游作为入世后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作为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一直是外国游人神往的地方,那么如何向海外游客推荐我国旅游品牌?这就显现出最重要的媒质——旅游资料跨国界、跨文化翻译的迫切性、重要性。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的中、外对比

中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前者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特殊动植物等可供人们休养、游览、观光和考察等旅游活动的天然资源;后者则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古建筑、革命纪念地、民族传统节日、社会文化风貌、特殊的工艺品和烹调技艺、文化体育活动、现代建筑和美术等能够吸引人们旅游的古今人类活动的文化成就,它是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要把中文旅游资料中的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翻译并传达给外来游客,让他们了解中国景观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国外游客,有必要了解旅游资料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分析型、表意文字、声调语、隐含性语法、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毕业论文分析和综合型、拼音文字、语调语言、外显性语法、重形合。

2、文化对比:(1)、语用意义的差异: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

义。如:动物类“猫头鹰”的汉语象征厄运、倒霉而英语象征智慧和刚毅;“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甲子,叽叽喳喳的人;“狗”[2]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俗有爱屋及乌;“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植物类“杨柳”在汉语中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而在英语里却象征悲惨命运。颜色类“白色”汉语京剧中代表奸诈、宗教里代表好的、善的而英语代表清白;“黑色”汉语京剧代表正直和廉洁、宗教为坏的而英语代表邪恶;“红色”汉语代表喜庆、京剧中表忠勇而英语为人脾气暴躁;“黄色”汉语京剧为豪侠,象征腐败堕落特指色情,而英语中含儒弱、卑怯、胆怯外还有煽动和出租车的内涵。(2)、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指狮子。

3、心理对比:(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整体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个体,即汉语的形象性、笼统意义和英语的功能性、具体性。如:在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一⋯⋯”,一匹马、一朵花、一堵墙、一面镜子等等,译为英语仅为a;汉语“笔”,译为英语则是pen ,pencil, ball pen ,colorpen or a piece of chalk这类具体分析型词。(2)、强调谦虚和褒扬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如:贵国、令尊、令堂、高足、蔽国、高见、础见而其英译your country ,your father, yourmother, your student, my country, your view, my opinion etc没有完全对应着表达出汉语中的隐含义,造成“语用失效”[3]。(3)中西习俗不同,如中餐的第一道菜是冷盘,最后一道菜为汤;而西餐以汤开始,以甜点结束。再有在中国不主张小费,而西方则极为普遍。

三、旅游资料翻译原则

中国旅游资料的译文,是跨国界、跨文化的旅游宣传形式,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料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旅游资料的翻译属“呼唤鼓动”文稿,有宣传鼓动、施加影响的功能,这是不可忽视的语用因素。旅游资料的文字介绍以优美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诱人的信息,达到令游客心驰神往,欲一睹为快的祈使功能,迎来大批观光览胜的海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及旅游资料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在其汉译英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4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急切需求。要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开发、传播知识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必由之路是实现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其现实意义是或激发长期沉淀的知识tc古为今用”的生命活力;或横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以开拓读者的广阔视野;或高瞻最新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而引领读者站在科技发展的最高点位。

当代社会是信息带动政治、经济、科研发展的时代,信息量的增加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信息和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传统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诸如共享性、信息更新快、检索功能强大等多种优越性。

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主要途径的图书资料馆,用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已显得非常被动和低效,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急切需求。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开发、传播知识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充分并快速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已成为新时期图书资料馆加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追求高效优质服务效果的最高目标。

要达到这个“最高I+I标”,必由之路就是实现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所谓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将古代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中文的和外文的;正式出版的和非正式出版的等各种纸质图书资料包括作者、出版单位和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社会影响以及在同类作品中所占的地位等等基本情况用文字符号反映在电脑上,使附着于纸质上的知识变成为无纸化的电脑知识:第二步是通过电子网络、电子邮箱等载体把无纸化的电脑上的知识输送给读者,让读者能最快捷、最方便地进行阅读、研究和采取。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最鲜明的目的性:为各行各业读者现实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服务。实践证明,它所提供的知识经过读者的开发、利用完全可以顺利达到其服务目的。因为这些知识具备达到其目的的鲜明特点:(1)这些图书资料所传播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杜撰的,不是虚幻的;(2)这些客观存在的知识在时问和空间上是变化的,不是停滞的、僵死的;(3)这些变化的知识是最新的,不是陈旧的;(4)这些最新知识对读者工作是切切实实有用的,不是“插花”摆相的。[1]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及其传播的知识的特点说明:在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纵视大量长期沉淀的知识并激发其“古为今用”的生命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是人类从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三大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结晶和升华。

在一般情况下,三大实践的知识积累越多,人类文明的程度就越高。如同其它的生命物质一样,知识也有它发挥作用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历史上的许多知识在彼时彼地发挥作用后,有可能在一定的时空里被隐去,以至挟裹在故纸堆中长期“冬眠”。“冬眠”的生命一到春天就会振奋起来,成为春天最有活力的一种因素。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把各种长期沉淀的图书资料变成活跃的“历史证据”以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在国际方面,挖掘一个长期“冬眠”的历史文件可以很快解决某些国家相互毫不退让的争端。在历史方面,在故纸或地下文物中发现一条沉淀了很久很久的记载可以纠正人们某种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在科学技术方面,启开了被泥土封闭深埋的某个实验可以使现代还在摸索的某项技术茅塞顿开,大受启迪。在思想认识方面,找到历史上的某个经验或教训可以使人的头脑豁然开朗,得到宝贵的借鉴。这里所说的“挖掘”、“发现”、“启开”、“找到”等都是人们各自为战、大海捞针,耗时费力,速度慢,效力低,与时展的迅猛速度不相适应。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则能尽可能地把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贯穿一线,让它们在各自的时间空间傲然矗立,熠熠发光,充分显示其历史地位,也彰显其对于未来发展的积极贡献,激发其“古为今用”生命活力。任何科研创新都必须对相关文献作出充分的研究,通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人们可以更为快捷的找到着手研究的相关文献。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认真吸取“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以为当今的现代化服务。

2.横观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以开拓读者的广阔视野

大干世界,思维多元,姿态万千。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各种图书资料馆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大干世界及其知识的某些状态。但某一个图书资料馆只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点,这种狭窄的视角难以对整个世界知识作扫描。要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个方面丰富而复杂的知识,就应该打破各自为馆的拘囿局面,尽可能地联合多家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图书资料馆对其资源共同开发、共同享受。过去有的省市高校图书馆发放过通用图书借阅卡,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读者查找稀缺资料难的问题。但它毕竟是比较原始的落后方法,耗费时间多,效率低下,注定它会自然停止。“资源共同开发、共同享受”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只有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才能承担。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即电子信息系统把各个图书资料馆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各种不同学科的图书资料知识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现代信息。[2]还可以把世界随时随地出现的最新知识及时收集整理成“动态信息”并与图书资料信息系统连为一体,扩大其系统的容量,增强其系统的鲜活生命力。这样一种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网罗、统揽了世界各地各种各样形态的知识。读者面对这个信息网罗系统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可以宏观大干世界丰富多彩、干变万化的知识形态,可以包罗万象于胸中。因而可以说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在帮助读者增强统揽全局的意识、启迪创造性思维等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3高瞻最新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而引领读者站在科技发展的最高点位

纵向(历史)的和横向(现实世界)的知识错综复杂、多种多样、变幻莫测。这些知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层次的。从知识结构七,可分为高层、中层、低层;从作用上,可分为巨大的、一般的、暂时无用的;从紧急程度上,可分为急需的、待用的、暂缓的,等等。实践证明,某些知识只有在特定时空和特定事件中才能发挥作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证明,无论何时何地何事,起决定作用的总是那些在某个领域站得最高、发挥作用最大的知识。如何发现这些知识?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具有望远镜的作用。它可以站到社会发展的最高点位高瞻远瞩,视通古往今来,纵览五湖四海,准确发现在某个领域出现的最新的、使用价值最大的知识。人类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知识,特别是人类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都是在占有大量最新而有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组合或改革而发展起来的。[3]这种“占有大量最新而有用知识”是无法用传统手工操作方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创新,就是帮助读者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源于读者对大量丰富知识的掌握、理解、消化,更源于他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孕育、萌发、结晶和升华。大量成功者的创造思维都是被某个领域占据最高点位的新思维燃烧起来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向读者展示占据点位最高的知识,因而它可以引领读者站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位以进行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赵映诚秘书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5

第5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一提到大海,你一定会想起那蔚蓝的海水和海底世界里那五彩缤纷的景象。前年暑假妈妈带我到“西安曲江海洋世界”去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水池,碧蓝碧蓝的池水像一块无暇的蓝翡翠。随着音乐声聪明伶俐的海豚时而跳跃,时而水底翻浪。而海狮表演顶球,套圈和跳舞,最后,海狮成功地倒立着向观众们鞠个躬,赢得了全场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接着,我们走过八十米长的海底隧道,看到了海洋生物和鱼类。哇!我真是惊呆了!玻璃橱里游着成千上万条大大小小的鱼儿,它们颜色不一:红如火炬;黄如金子;绿如草茵;白如雪花......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又扁又长,像海草,又像彩绸;有的身子圆鼓鼓的,像个大气球;有的满身银点闪烁......真是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遐接。

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我嚷着让妈妈带我去看大海。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去年,妈妈终于带我去了一趟海南,亲眼到“天涯海角”去看大海。还没走近大海,先听见大海的涛声。抬头一看,天水之间,白茫茫一片。走近大海,只见那浅蓝色的海水激起了雪白的浪花,美丽极了!低头望去,看见像蜘蛛一样的小螃蟹,横着爬来爬去,真有趣!海滩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形状千奇百怪。有红的,白的和花的......颜色非常漂亮!沙滩上还有许多游人,有的拣贝壳,有的拾海菜。还有的下海游泳,热闹极了!当海水涨潮时,海水中的波涛一个接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动的小山。有的撞到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我看着大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虽然不能到海底探个究竟,但从所查的资料中,我知道海底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有:身体晶莹透明随波逐流的水母;艳丽无比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海葵;顶盔贯甲的虾,蟹;喷云吐雾的乌贼;名贵的海参;古老的海龟;憨态可掬的海豹;更有聪明灵巧的海豚;巨大无比的鲸;昂首挺胸的海马;海中霸王鲨鱼;海中鸳鸯的蝴蝶鱼和最美丽的神先鱼......各种千奇百怪的鱼类不下四百多种,我国海洋的生物种类约20278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1%,海洋占地面积约7%。我还从资料中得知海洋是21世纪的药库,海洋是矿物资源的聚宝盆,海洋还是未来的粮仓。另外还要向海洋要淡水,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这些都需要科学家们去研究开发。这就是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将来用我们的双手把这些理想一一实现。

啊!我爱大海。爱大海的蔚蓝,爱大海的浩瀚,爱大海的一望无际,更爱大海丰富多彩的资源!

第6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汽车行业广告主投放居首

搜狐在世界杯报道方面获得网民认可。Cr-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用户对搜狐世界杯报道表示满意。新生代市场监测调查发现,对“信息报道及时性”表示满意的用户比例之和为98.8%,对“信息全面、丰富程度”表示满意的用户比例之和为96.9%。另外,对“图片丰富精美”、“视频丰富精彩”、“评论精彩独特”、“活动丰富多样性”、“漫画杂志专题策划”等方面的满意度均在70%以上。

基于网民的满意以及优势的报道,搜狐在世界杯的营销价值获得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可,一些传统的知名品牌广告主均纷纷就搜狐世界杯重大事件营销上进入深度的合作。如中国电信、阿迪达斯、百威啤酒、海尔等一线知名品牌企业,都在世界杯期间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放。中国电信作为搜狐世界杯整体报道活动的总赞助商,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世界杯开赛以来中国电信共在搜狐投放不同广告创意91个,投放天次达2955天次,其中世界杯相关广告占到43%。搜狐已成为广告主认可的优质网络媒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世界杯期间,在搜狐所有广告投放中汽车行业广告主位居首位,如东风日产、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北京现代等。除了传统的广告投放外,客户们更加看重原创栏目的营销价值。东风标致雪铁龙看中了搜狐独家策划的央视名嘴云集的《顶级评论》,而北京现代则为动感十足的足球宝贝征选活动《非常天使》买单。据艾瑞调查显示,汽车行业广告主在搜狐近一个月期间的投放天次达107次,居所有行业广告主之首,其他行业依次为服饰类、零售及服务类、消费类电子类、食品饮料类,这也体现出搜狐用户以中高端人群为主。

互动事件成

搜狐世界杯营销法宝

根据艾瑞《2010年世界杯热点营销研究报告》调研数据显示,网民对于世界杯营销活动的偏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偏好态势,赛事结合兑奖、世界杯口号和运动理念等相关活动以及体育明星代言广告,都是与世界杯主体密切结合的营销主题。其中,网民更加偏好世界杯主题互动营销活动。

针对学生和刚跨入职场的年轻人,联想与搜狐在世界杯期间共同打造了世界杯主题活动《司马TA燃情世界杯》,主打情感牌“你最想和谁一起看球”,并通过搜狐博客、搜狐微博、搜狐社区以及搜狐白社会,上传忆旧文字或图片,以丰厚的奖品吸引网友参与,并鼓励网友与自己同事、同学分享,相约在线观看精彩世界杯赛事,结合线下看球活动,吸引大批网友参加,实现了广告主与网民的双赢。

此外,搜狐为国美在世界杯期间策划了“家庭球迷计划”互动平台,以球迷表情DIY征集为主要内容,吸引网上球迷参与互动,再通过照片墙展示网罗更多受众,传递国美品牌信息,再配以网上抽奖促销的方式,吸引了网友的广泛参与,同样取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原创、高清视频凸显平台价值

搜狐在此次世界杯报道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整合视频资源,除了向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购买南非世界杯决赛阶段64场比赛、开闭幕式、赛事集锦及相关央视自制节目的互联网视频点播权益外,还精心策划了《Goal !大牌》、《世界杯三人行》、《解码世界杯》、《赛场风向标》等自制世界杯视频节目。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在世界杯半决赛期间网民看过的网络视频节目中,搜狐的《世界杯三人行》居于首位,《解码世界杯》居于第四位,世界杯网络视频内容全面超过竞争对手。CTR央视市场研究调研数据显示,搜狐世界杯视频的“原创视频丰富”、“赛事视频丰富”、“视频效果清晰”、“播放便捷”等满意度指数都非常高。在此次世界杯期间,清扬―联合利华选择作为搜狐世界杯视频的首席赞助商,并且赞助费占其在视频媒体上投放费用的95%,凸显了搜狐视频的营销价值。

搜狐微博军团备受关注

在世界杯报道中,除了传统图文报道和视频报道外,搜狐还采用了微博、主题漫画《世界杯浮世绘》、电子杂志《世界波特刊》、3D呈现进球、世界杯数据库等多种形式,获得了网民的热捧。

在本届世界杯上,搜狐组织了“阵容豪华”的搜狐微博军团奔赴南非,在“第一现场”多角度展现世界杯盛况。同时,崔永元、刘建宏、贺炜、白岩松等专家名嘴组成“微博评球团”对每一场赛事进行同步评球。Cr-Nielsen调查数据显示,搜狐世界杯频道用户满意度86.2%。

【相关链接】

第7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在第一次美术课上,我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美术?近七成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就是能画画,标准就是像不像,他们对美术课的认识是单一的,总是哀叹自己画得一团糟,固执地声称没有“美术细胞”。导致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学生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甚至我们一些美术教师也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

学生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新课程、丰富新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包含了生活经验知识、间接知识(听父母、同学讲的知识)、看到的知识、其它学科的知识等。如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对于学生构建新知识、丰富课堂教学,丰富课程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走近学生生活,能够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机整合,使新课程更丰富、更完善。

一、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二、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如果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课的一开始便充满兴趣,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美术创造,以趣乐学,让学生处于一个自己要做,促进自己做好的一种状态。

如教材中《民间剪纸》一课,从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体验到的民俗文化入手,将学生带进几千多年中国文化中,让他们切身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教学的内容看,剪纸艺术对渴望猎奇、喜欢尝试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更好地借助美术课程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本课。如中国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家里还有谁会剪纸?等等。另外课前我还要求学生查找、探索与剪纸有关的人文知识,相互间的交流成为知识共享的首要方法。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剪纸制作的一般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进行剪纸制作,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生尝试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运用现念制作具有艺术效果的现代剪纸,。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使剪纸艺术是更有创造性,更有想像力。

三、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现实生活,了解具体的人,了解生活是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所以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当然也意味着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使得人得以完整地发展。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

第8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现实意义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的与时俱进,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文化知识的发展是与图书信息息息相关的,而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其服务方式和效率也显得异常被动,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相比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诸如共享性、信息更新快、检索功能强大等多种优越性。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信息资源等技术的发展,逐渐的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渴求,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开放,也促进了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信息资源的网络组织和相应的技术发展也为满足用户开放化信息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具有完善的更新体系。信息网络化通过互联网实收集资料,及时的将当前所产生的新知识永久的存储于互联网中,这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社会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更使读者及时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此外,图书资料的网络服务具有各种强大的功能、方便灵活的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检索网上各类信息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改变了传统、单一、落后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的滞后性相比而言,现代图书资料的网络数字化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方便、快捷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知识获取的需求。

二、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把各个图书资料馆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各种不同学科的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充分的把知识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有系统的现代信息。还可以把随时出现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图书资料信息相结合,扩充知识的容量,增强其鲜活的生命力。更方便读者开阔视野,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的知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是与网络脱离不开的,网络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互网遍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若我们脱离了网络数字化,这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阻碍。而图书资料网络数字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网络数字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普及,图书馆图书自助式的查询,不仅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也极大的为人们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打破了传统图书阅读的局限性,有效的解决了人们的难题,如时间、地理、人文上的限制问题。

数字化技术在保留了图像扫描和人工录入方式的优点时,还完整保留原版图书的全部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同时支持全文检索等多样化的检索方式。

三、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的知识活动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都层出不穷。纵观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知识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知识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人们可以运用网络数字化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划分。

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的发展和应用不但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向网络式、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图书馆业务方式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日趋全球化,网络技术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不开。因此要不断的研发引进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信息时代,要不断扩充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和知识含量。通过建立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为读者展现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就是创新,就是帮助读者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源于读者对大量丰富知识的掌握、理解、消化,更源于他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孕育、萌发、结晶和升华。大量成功者的创造思维都是被某个领域占据最高点位的新思维燃烧起来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向读者展示占据点位最高的知识,因而它可以引领读者站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位以进行新的创造。我国已经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图书资料信息网络数字化促进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向高效节能的方面转化发展。图书资料信息的网络数字化摒弃以纸质文献进行资料信息的储存方式,转向于互联网的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节能减耗,促进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随着互联网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以后的世界就是一个网络与信息自由传播和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要加快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建设和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网络化中的建设,尽快实现服务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读者的需求特点,以知识创新为动力,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和管理。使图书馆摆脱传统的只能在图书馆借书浏览,让图书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的浏览和传播。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信息建设和发展以后也成为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彭春林.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与信息素质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2).15-16

[2杨艳飞.多媒体与科技图书馆资料信息检索技术.科技资讯[J]2015.03(03).13.

第9篇:丰富多彩的世界资料范文

【关键词】 培养;创新;思维;打造;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有个明确的要求。即“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是每个化学教师急需探讨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一、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有了创新意识,才有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学科整合。在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穿,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我把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课堂,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堂上学生阐述了二氧化碳带给人类的利与弊,深刻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我把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的形成结合起来。让学生课前搜集环境污染资料、图片、数据等。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走近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宝贵的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改变了过去学生听教师讲的模式,形成了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在学习《分子与原子》时,让学生登陆网站,查阅图书搜集相关资料。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形象的结构模型给学生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有对分子、原子发现历史的探讨,有对原子结构的概说,也有对生活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分析着微观世界,比较着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的异同,不断地收集整理,不断地创造展示。通过《水的组成》感悟化学世界的神奇;通过化学与生活,探讨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感到化学的世界这样精彩,化学离我们太近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解决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动力问题,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新的某种精神源泉。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地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科技,与现实紧密联系。如在学习《离子》时,我制作模拟课件,播放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的模拟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这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讲解新课之前,我总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然后适时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然后引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碳酸钠浓溶液,浓盐酸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同时还可设置如下习题:1.如何清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2.如何在大理石上刻字?3.如何清洗装石灰水的容器?这样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实施研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①探索性实验。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已不满足于仍停留在实验现象的简单描述及对反应结果的验证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并对一些简单的单项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能有效地调动全班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达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为他们创造增长才干的环境。②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大胆地提出猜测,围绕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步骤,自主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得出更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真正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二)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关注解题结果的正误,很少关注解题过程是否简练,解题思路是否有创意,这样一来学生极易形成狭隘的思维方式,不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考虑问题,无法形成发散式思维,更不能进行创新。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组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宋庆伟.浅谈高中化学[M].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