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

第1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然。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第2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加注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依法执纪、依法办案,更加注重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要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一、深刻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此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文秘站 -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在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仅靠反腐倡廉来推动,但如果忽视或放松反腐倡廉工作,不坚决铲除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理顺群众情绪,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更直接的是看身边的党员干部的工作是否踏实,是否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前,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现象,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支持和拥护;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创优经济发展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其次,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第三,从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看,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崇尚廉洁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促进社会稳定,效果较为明显。

3、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特别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始终保持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思想支配行为,纪律约束言行,加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一是要针对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大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学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慎微、慎权、慎欲、慎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的监督,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想办法,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2、健全反腐长效机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有效发挥制度的“防火墙”作用。首先,要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整合完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处理、诫勉谈话、询问和质询等党内监督制度。其次,要对照党政纪条规自查自纠,找出现有制度和机制中存在的弊端,予以改进。

第三,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3、规范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抓好行政审批权。本着“能减则减”的原则,大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对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依纪依法加以规范。二抓好干部选任权。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制度,探索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制度。三抓好物资分配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中的行为,以有效防止权力的不正当使用。

4、严查违纪违法案件,促进党风政风好转。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反腐倡廉的部署,做了大量工作。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例,20__年,全国清理拖欠、截留、挪用农民征地补偿费175.46亿元,已偿还95.5,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36亿元,已偿付97;查处教育乱收费4.75亿元,清退3.15亿元。一批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清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保证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1、强化领导,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以身作则,敢抓敢管,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全面负责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动协调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共同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每年要对本人执行责任制情况做出汇报。承担反腐败工作任务的牵头部门,要实行“一把手”交帐制,对承担的任务要主动协调配合,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第3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政党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38-03

政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用来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是促进公共权力(也即国家或政府)和公民社会互动的一种最主要形式。政党通过这种互动(主要体现为政党功能)来建设政党文化,以提高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执政党的政党文化更能引领社会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同时,执政党的政党文化渗透于政党建设的全过程,影响和制约执政党的建设,进而影响和制约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建设政党文化对执政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执政能力包括执政的硬能力和软能力,相对于执政党来讲,政党文化是党的执政软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关于政党文化的理论鲜有见到,文化无意识思想渗透较深,以至于政党文化一直没有作为一个政党建设的概念被提出来,也很少从政党文化的角度进行过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现代政党政治建设科学化的进展,传统的党建理论已成过去。政党文化作为因子渗透到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因此,政党文化建设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已是必然。政党文化包括三个要素:政党意识要素、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和政党形象要素。同时,政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过程。所以,建设政党文化应该从深层次、从其内部三个要素进行分析,而不能止于表面,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从政党意识要素看:以塑造政党意识建设政党文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党的意识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执政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符合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对于合法性的定义,迪韦尔热认为:“合法性指的是一个集体的大多数人认为一种权力、一种权威和一种等级制是合情合理的,即符合价值体系的。”[1]92其实,合法性就是一种社会认同。有效性是指在政治实践行为过程中对社会认同的适应,即包括行为的适应,也包括效果的适应。其实质就是对社会认同的保持和延续。对执政党来讲,就是一种执政能力。合法性与有效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合法性是有效性的基础。合法性强,执政成本就会降低,执政效率就会提高,执政有效性(执政能力)就会增强。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有效性是合法性的保障。只有执政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政党的合法性,才有助于执政合法性的增强。随着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合理循环,有效性(执政能力)必成为巩固政党合法性的源泉。所以,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使得执政党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合法性),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有效性)。显然,以塑造中国共产党政党意识建设政党文化,必将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从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看:以注重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建设政党文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包括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是政党意识的外在转化。政党执政的本质在于将政党意识以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组成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表现出来。通过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要素体现对合法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实践,是政党运作公共权力的手段。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作为手段体现政党对于公共权力的价值取向,体现对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认同和执政能力的体现。可见,注重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政党文化的标识要素,有助于分享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执掌公共权力的有效性的统一。自然,有助于提高政党的执政能力。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标识要素,在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党的建设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3.从政党形象要素看:以重视政党形象建设政党文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党形象往往反映了民众对于政党合法性与执政有效性的认可程度,是推进政党自身改革的基本判断依据。政党形象是旗帜。同时,良好的政党形象有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与示范功能,是一种无形的政党软实力。政党形象是生命,关系到政党的兴衰存亡。可见,重视政党形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我国,共产党政党形象既是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评价要素,也是对共产党党员的一种教育和召唤,有利于激励党员牢记党的宗旨、纲领和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二、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推进学习型政党的构建

建构学习型政党,指通过党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党有组织地持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以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简言之,就是通过学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是政党发展、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是创新学习。要在重视弘扬我们党的优良学习传统同时,变革过去不合时宜的学习教育观念、方法、制度,确立适应时展要求的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其次要全面学习。要在全面、科学学习观指导下学习,既注重理论学习、知识获取,又重视党性修养和行为更新。政党文化是体现政党生命力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标志,是党的领导艺术和执政能力在文化层面上的体现,也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依托。

1.以提高党员素质建设政党文化,推进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党员是政党的主体性要素,党员的素质状况决定政党发展的状况,是学习型政党构建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党员素质的提高决定了政党形象的合众性,推进了政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关键是加强党员自身的学习,要让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2]。可见,增强理想信念是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党员素质、促进政党文化的建设、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核心问题。在学习氛围中,党员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政党文化的建设,才能推动学习型政党文化的构建。

2.以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建设政党文化,推进学习型政党的构建。法国著名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安排本集团某类成员应担任的角色,是集体成员的角色构成。党组织的合理性,能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组织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党文化。党组织吸引力来自于政党文化氛围下党组织的能力。政党意识的政治合法性和执政的有效性的统一,是党组织巩固的基础和运行的强大动力。制度规范和执政方式在政党运作层面上是党组织运行的形式。科学的制度规范和执政方式能规制党组织的行为,获得民众的信赖。政党文化贯穿于政党建设的全过程,是政党的软实力,是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政党的构建。构建中国特色学习型政党就是体现和弘扬中国特色政党文化。

3.以构建党的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政党文化,推进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建设一个长效、高效党的建设机制是党的建设重要目标,也是学习型政党构建的主要任务。“只有经过一个文化适应过程才能确立并维持共同意志,这个过程的目标是让本集体所有成员都接受和消化标准、方法、价值和角色”[1]82。可见,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通过建设先进的政党文化和学习型政党文化,使全体党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达到形成善于学习创新的服务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之目标,来构建党的建设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党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我国,政党文化是参与文化,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党内民主制度就是其中的体现。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来自政党文化的党内民主价值观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三、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显得尤为重要。建设政党文化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过程,是以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政党建设。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行为标准和角色。政党文化也具有文化的属性,是在政党运作的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标准和价值体系。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内容要素之一,政党行使公共权力的效能是人们评判政党形象的重要标尺。可见,政党行使公共权力的效能是建设政党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党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着政党的建设和党的作风的改进。

1.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在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中,思想作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志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1094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有赖于政党给党员创造的氛围和环境,特别是政党文化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价值标准决定政党思想作风建设的方向,为政党思想作风建设提供了可供选择而又不得不选择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思想作风,资本主义价值观决定西方政党的资本主义思想作风。可见,价值标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阶段。行为模式是工具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供方法和路径。建设政党文化促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是必然的。

2.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学风建设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树立正确的学风是至关重要的。同志认为,在党的作风所包含的多方面内容中,学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风问题是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3]813。在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形势下,建设政党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可见,组织机构不能与文化因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截然分开。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严谨、威力和影响,是有助于共产党团结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加强了共产党的结构,同时自身也得到加强”[1]165。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加强了党的团结,同时也促进了党的学风建设;其次,树立正确的学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的政党文化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为党提供了良好的学风环境和促进党的学风建设。

3.建设政党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志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4]我们知道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政党意识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和执政有效性统一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党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判断标准。首先,认识方面。政党文化是在对政治制度的认识上形成的。这种认识是一种集体意识,即存在于人们之外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的承担者。随着教育机制的发展,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不必求助于集体意识而存在下来。也就是说,政党文化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政党制度,推动政党的建设;其次,感情方面。政党文化是在个人同领袖和机构的关系上建立的。社会认同是这种关系稳固的基础。我们知道,政治文化和结构之间的适应性是确保制度稳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两者之间出现裂痕,那么这种制度的运转就会受到威胁,影响政党的建设。这就需要领袖的协调,加强政党建设,增强社会认同;再次,判断方面。政党文化是对政党政治现象的价值判断,任何政党文化都不是铁板一块的。因为旧的政党文化从来不曾被新的政党文化全部摧毁和取代,所以政党价值和政党行为不会脱离社会领域中的其它价值和行为。这表明政党文化要与社会文化相适应,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政党文化增强了对政党政治现象的价值判断,从而加强和改进了政党在工作中的作风。

参考文献:

[1]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3.

第4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胜利回应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迫切要求全党以对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重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好能否执政、如何执政的重大课题。

首先是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挑战和考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在如此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大变化中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改革那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相对封闭状态中所形成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尤其是体制和制度,真正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适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提升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现代文明内涵,以真正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其次是经济市场化深刻变革迅猛发展的挑战和考验。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正在全方位地加快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仅仅是走了第一步。究竟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究竟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公有制的生机和活力?究竟如何把现代市场机制追求经济效率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既有高效率又有真公平的社会主义真正优势?如此等等,都是摆在我的党面前的,既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大局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是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挑战和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思想文化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多样化、甚至某种利益矛盾剧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以上三大挑战和考验,都涉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以高超的能力和水平执政兴国。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对待发展变化着的实际,而且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以及一系列运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来适应形势,承负起时代的考验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鞭辟入里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一精辟论断,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党内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尤其作风问题,都可以从制度层面找到原因;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虽然直接地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然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积极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就是必须在党的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由此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者获得制度保障和张扬,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者受到制度制约和谴责。否则,某些制度中的堕性,某些体制中的漏洞,就有可能形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强大滞障力量。******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三大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关键因素又在于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切实地推进党的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很难有大的突破,甚至有可能因某些制度的阻碍而扼杀创新理论的生命。这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循的原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归谁所有等基本问题外,关键是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保持清正廉洁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尤其是权力运行制度。否则,权力运作制度不严谨、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漏洞,则有可能直接诱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这也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党的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更直接地包含着制度建设方面因素,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动活泼局面,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这样一种规律,同样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党风建设的实质是制度建设。

从当前在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看,也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作风建设始终。因为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中的弊端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这些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体系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思想平庸者和懒惰缺乏应有制约力。再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些都与现行的某些干部选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甚至出现领导干部集体****的严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和体制方面深入思考、寻找原因。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官本位”的体制弊端。“官本位”即是一个意识问题,又是一个体制和制度问题;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弊端;“官本位”意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官本位”的体制和制度。以上分析深刻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党风建设的要害是制度建设。

(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同志在多处场合强调政治文明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他又一次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明确提出与实际推进,表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封建政治残余的深重影响,由于民主政治实践还较短,我们在政治领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和弊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我们,不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政治,实现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地合理配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最关键部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1)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运行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服务。(2)民主原则。即按照民主程序实现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并施之以严格的监督。(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而产生的****政治和“暗箱操作”行为。(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程序化状态。(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其结果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

第5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紧把握住时展的主旋律,进一步探索和拓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新思路。

首先,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切实践行科学发展的高度之上,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和农村工作的特殊性。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如何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的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牢牢把握和谐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辨证统一关系。

其次,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不断明确和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积极研究和运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从思想上破除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摆脱那些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那些只善于从传统的角度、经验的角度、计划的角度,而不善于从经济的角度,创新的角度、人民群众的角度权衡利弊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熟悉并正确掌握新形势下对有关经济行为的法律、纪律的评判标准。

第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还必须从新时期党的根本目标这个角度来确立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目标,防止就党风廉政抓党风廉政,工作基点要放在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正确分析利弊、牢固树立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各项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从而对党风廉政建设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作为基层政府必须正确分析,兴利除弊,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情况下,积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给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得到实惠,国泰民安,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文明和好转。

二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是推动农村社会整体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能够为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内的整个党的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强的政策性、持续性,它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平等、竞争、监督意识,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机遇。

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客观上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化、契约化、法律化、这有利于人们法制观念的形成,是推动国家依法治国和健全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强大动力,能够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制约机制,有助于走出一条依靠法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也会出现对党风廉政建设具有消极意义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经济、商品货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我党倡导的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是冲突的。

二是市场经济允许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驱动下,不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下级和上级、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

三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客观上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从而使党风廉政建设增加了尖锐性和复杂性。

四是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调节手段,本身具有自发性和后发性,必须要有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当前市场经济还在发展过程中,新旧体制正处于转换、交叉时期,法制还不够完备,一些问题、政策的是非界限不清,监督和管理上薄弱环节及漏洞还很多,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研究对策,标本兼治,把党风廉政建设逐步推向深入 。

1、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实践证明,搞好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在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同时,要努力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不断树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改革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效能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保证基层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走在改革前列,站在发展的潮头。党内教育中还要注意抓好典型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树立大胆改革,清正廉洁的典型和榜样,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的表率作用。

第6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党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对党的忠诚。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党的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业建设的自觉探索。面对新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这一历史性课题,把改革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押运到党风建设的关键位置。一、以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60年前的运动,开党的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之先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理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根源,而且注重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研究问题,总结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制度根源,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在全党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高度统一,合全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仍然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针对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文集》第8卷第291页)他认为,只有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党内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健全的制度确保优良的作风,可以说是从到执政初期我们党在党风建设的探索中的一条重要经验。50年代后期直至“”的十年浩劫,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关键也是由于制度方面出了漏洞。“”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总结,特别注重于制度层面。他深刻指出,党内存僚主义等等不良风气,以至使党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切产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革履,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可以说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新的境界。在新历史条件下,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注重制度建设的思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他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制和监督机制。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今年5月31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精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即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针。二、党风建设的任务和现状警示我们,关键在于制度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都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的,但是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现实问题、指导新的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获得制度保障,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受到制度制约。否则,某些制度和体制中的惰性和漏洞,就有可能阻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切实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党遵循的准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的权力动作制度。权力运作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漏洞,就会直接诱发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党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也直接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活活动局面,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上来。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也迫切要求在作风建设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客观地讲,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上的弊端密切相关的。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过程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平庸者缺乏应有的制约力,可以说,这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作风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也与现行干部选任制度的弊端有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任领导干部的民主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讲民主规则和程序,欠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很难贯彻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去,这样,就容易导致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作风和自由主义,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较突出,这也与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贪图享乐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就更需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寻找原因,推动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腐败,就对的权力绝对地滋生腐败。以上分析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相联系的,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三、切实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根本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制度建设促进党风建设的方向。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在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包括:(1)民主原则。即人民群众按照民主程序对从事政治和社会管理理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督。(2)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同社会进步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科学民主程序。(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用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施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愿和民利的实现。这两个层面是相成、有机统一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同志深刻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地、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完善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贯彻到干部的选任过程中,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保障党员民利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权力,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既积极稳妥而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任何挑战和考验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第7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传统文化渊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话语转化为显著标志,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深刻反映着思想的承袭与创新。话语转化与思想演变是亦步亦趋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我们不能思的东西;因此也不能说我们不能思的东西。”〔1〕话语究其本质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话语不仅是思想的表达介质,同样也是思想本身,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话语的转换与思想的发展具有统一性,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思想的与时俱进具有密切关系。积极探究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机制,对于当前构建群众路线教育长效机制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话语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一)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时代的变迁推动着作风建设思想话语的变迁与转换。

1.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员和党的形象展现与观念的传递,是党的成员、组织和干部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达形式,从结构上讲,包括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多年历程中,作风建设理论在继承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话语转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的演进。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思想作风的建设,思想作风的价值呈现表现在理论的实现,理论建构作为一种应然应当对作风建设的现状和规律倾注更多的关照,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是规律发挥作用的场所,话语转换的视角为作风建设的良序推进提供了实然基础上合规律性的切入点。

2.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

当前对话语一词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在此不对话语的多学科界定进行赘述。简言之,话语作为语言的实践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基于一定语言规则和规制条件表达出来的符号系统,其使人处于主体地位来描述、沟通和建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2〕。话语理论将人置于主置,这对于从作风建设主体角度探究理论建构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便于将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和归宿真正统一起来。话语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建构性,可以对社会结构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同时话语是解释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正是话语所具有的建构性和能动性决定了话语在理论实现中的价值。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自福柯以降,话语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话语理论在中国的渐次接受,这一重要分析思想为我们分析现实形势与党的作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透过话语转换的视角深入探讨和创新作风建设的新机制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历程

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作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演进来看,作风建设的话语在沿袭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作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皆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首位和关键,始终贯以先进性建设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党风的塑造来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态势和建设格局也是各有侧重,话语转换的脉络客观深刻地展现了作风建设的时代特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党的作风建设首先与军事斗争存在紧密的关系,井冈山斗争时期处于初步探索和感性认识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引导下,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正式提出了从思想上作风上建党,将红军与党内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升到战略地位,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或战胜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从而建立起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和无产阶级政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革命时期的鲜明体现。在思想作风方面,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认为“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以及对主观主义的整肃,为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重新阐释也体现了作风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在学习作风方面,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在领导作风方面,基于革命战争的需要,通过“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来最大限度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在生活作风方面,强调“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从思想教育方面打造革命的党、革命的队伍。这些方面全方位反映了革命时期作风建设的“革命性”,这是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是党的历史自觉性的表现。到时期的系统性建设和中共七大“三大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作风建设理论的成熟,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话语的“革命性”。

2.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在革命即将胜利,面临建立新政权之际,审时度势提出“两个务必”,要在进京赶考时考个好成绩。这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为执政能力建设做思想准备。“赶考论”以及在建国初期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第二次结合”,体现着自信和忧患意识并存。这一时期作风建设的话语向执政能力方面转换,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观念培养,也是预见性的作风建设的过渡。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对作风建设的严重摧残,邓小平在高度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认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指出:“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6〕并进一步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7〕“存亡论”的话语转换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废弛所带来的深刻危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同志认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8〕。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并开展“三讲”运动。“形象论”的话语呈现,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显著成果的前提下,如何对党自身进行调试以适应经济体制转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形势下同志针对党执政作风的隐患提出高度警惕“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或多或少与作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关系,精神懈怠关乎理想信念思想建设,能力不足关乎领导作风,脱离群众关乎工作作风,消极腐败关乎生活作风和廉政建设。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高度,提出要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新作风。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危险论”话语转换体现了基于国情对剧变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和自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同样面临着对“中国道路”的挑战和检验。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9〕。当前党所领导的事业不仅有“危险论”的存在,更有“成败论”的考验。甚至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0〕,进而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集中解决“”问题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11〕新时期作风建设话语的转换深刻反映了形势倒逼的紧迫性和党自身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自觉性,同时话语的大众化、生活化也促进了作风建设的积极调适。作风建设的永恒性体现在先进性建设的接续性上,而作风建设的时代性则体现在现实任务的阶段性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2〕。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对社会需求和现实任务的回应,是中心任务引导下的阶段体现和作风建设内涵的丰富。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和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存在多维动力因素,这是时展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积极调适和主动转型的内在本质,在多维因素推动下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时代变迁的体现和理论发展的标志,同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

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种以党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语言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时是教育的存在方式,毫无疑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作风建设科学建构的必要条件。

1.实践发展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培育党员干部优良作风思想观念的过程,还是一种作风建设主体认同、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必然要以话语作为媒介,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创新势必推动作风建设话语体系的演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党员干部由潜移默化的不自觉地接受特定作风观念的影响转变到主动通过学习获得这种优良作风,这需要借助话语的与时俱进。尤其是随着实践发展的变化,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时代和人民更加需要一个在作风建设上继往开来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外部因素,而党自身先进性的要求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因。

2.党的先进性要求

历史使命的肩负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意味着党必须保持和发扬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力因素,也是话语转换的根本原因,实践发展的需要作为外在条件,其动力机制也是通过这种内因发挥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3〕。加强作风建设是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明,保持党的与时俱进的品质需要党的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在作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它成为这一推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理论实现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实现是以话语作为教育载体的,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无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目的的完成进度就是作风建设理论实现的程度,体现着党的历史责任的担当和对民意诉求的回应。“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就是从党自身出发,将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主要领导人关于作风建设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党员之中。理论掌握群众需要话语作为中介,作风建设的理论掌握广大共产党员更需要科学系统理论化的话语。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其必然性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所处环境提出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及其做出的反映,同时也要研究党的作风建设思想与话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转化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效内化并合理外化的客观需要。

1.理论价值

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利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是作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最为显著的表现。长期以来,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我们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理论和教育形式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于作为作风建设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从个体角度认知作风问题缺乏关注。在教育活动中,单向性话语的实践很难收到切实的成效,党的作风建设应该是从两个维度着手,一个是理论建构维度,另一个是价值认知维度。作风建设的价值观念真正为认知主体所认同,作风建设理论才能真正体现出现实力量。因此话语转换不仅是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还是理论实现的需要。作风建设不仅有理论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先进性理念和优良传统的内化,话语转换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在作风建设理论建构主体和认知主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就是共同的话语场域。这对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作风建设实效性的提高。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思想传递和价值表达的工具,话语作为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在理论的接续发展中成为一种界标式的思想标识,一方面延伸了语言的内涵,另一方面普及了思想的价值。话语转换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话语转换是党的作风建设发展调适的结果,关键是促进全体党员对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认同和内化。语言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通过沟通、交流、表达等形式关联人的情感、思想、观念,话语联结起来形成精神世界,作风建设对党风的塑造和对民风的引导都要借助这一表达工具。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话语的转换,作风建设的切实推进其根本是共同话语体系下的共识建构和价值认同。

3.思维转变

由只重视理论建构向价值认知和理论建构同样重视转变,由只重视单向性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向教育实践和话语转换同样重视转变,不仅是对作风建设思想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作风建设不是形式导向,而是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的结合,优良作风的真正树立和作风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才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话语转换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由重视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转变。

三、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探究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作风建设话语转换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深刻把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和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秉承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和根本目的,积极探讨话语转换基础上的理论构建和价值认同机制。

(一)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就是要真正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核心要求,切实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并落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核心要求,这也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16〕的必然要求。作风建设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作风建设话语要坚持大众化的路径,话语的转换和表达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价值认同,同时健全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一方面话语转换体现对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彰显作风建设的价值归宿;另一方面要坚持时代要求和民意诉求导向,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在新时期的需求层次构建作风建设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思想和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和充分体现时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理论实现以实践为桥梁,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时代背景为依据,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本身体现着时代性,二者不可分割。话语转换不仅是理论实现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必经环节。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就应当深入研究作风建设价值观念在党员群体中的认同机制,一方面要有精炼的作风建设语言,以便于主体接受和内化,避免话语的空洞化、复杂化以及囿于学术范围;另一方面从认同主体的思想层次和心理状态出发,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价值性宣传和表达,实现认同主体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的转变,最终达到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实现价值内化和思想外化的统一。

(三)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与时俱进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这就要求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方式,“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17〕。作风建设话语要贴近时代和生活,改变宣传文风,精炼教育内容,力戒官话套话和空洞无物的宣传话语,同时保障群众知情权,坚持作风建设透明化,民主生活会是一种鲜明的实践方式;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载体,应当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提高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吸引力和参与力。

作者:杨彬彬 杜保友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5.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

〔3〕〔4〕〔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109,115.

〔6〕〔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358.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8.

〔9〕.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2.

〔10〕.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

〔11〕〔1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75,377.

〔12〕.在陕西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7.

〔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第8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从严治党;作风建设

一、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有效统一。全面从严治党,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坚强领导力量。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由“从严治党”上升到“全面从严治党”,以全面、整体、系统、协调的理念管党治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三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进而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二、从严治党的现实状况

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对党建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动态地调节与治理。我们党一直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但是,五大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全面治理五大建设的各个细节,没有从机制、基础等环节全面从严治理。出现各种党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革命精神、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出了问题,要从政治工作的角度进行反思,认真研究怎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三、作风建设的核心作用

作风建设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到党员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关系到党组织能否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关系到能否建设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各项制度,关系到党能否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关系到党的各项建设的成败。党风不正,盛行,乃至消极腐败现象泛滥,则会使其它各项建设难以进行,或者只能以扭曲形式出现。因此,抓住了作风建设,就抓住了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就能巩固已有的党建成果。

四、作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9篇:能力作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狠抓司法行政机关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一)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抓好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武装工作。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宽发展眼界,增强发展意识,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效服务中心工作。 (二)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加强对新时期如何提高机关党组织工作能力的研究。一是贯彻落实hjt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遵守、贯彻、维护与研究新的形势下机关党组织的定位、职能、工作方法和如何把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等结合起来,增强全局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二是围绕提高服从服务大局的能力、服务基层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我局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研究;三是及时总结、推广研究实践成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年”等中心工作进行了调研,全年完成了四篇调研文章和经验材料。

(三)积极推进机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使每一个支部成为战斗力强、党员信赖、发挥作用好、活力和凝聚力强的坚强堡垒。按照的要求,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党员的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的自觉性,把对党员的要求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改进组织生活方式,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因局领导班子变动,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总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保证局党总支工作的连续性。

我局总支所属的机关支部在规范化建设中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党员学习室”等硬件设施和软件台帐,做到了硬件设施完善,软件资料规范整齐。使党员活动有场所、学习有场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在区直机关工委对我局机关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检查中,得到了检查组的好评。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积极参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按照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自觉的公仆意识、主动的服务意识、真诚的助人意识,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机关角色心理转变;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品质,全面提高机关效能和工作水平。

(二)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八项规范》,坚持开展“双深入”工作。重点是完善和落实“双深入”工作机制,推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特别是对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实施监督,[此文若非在中文名为在大=秘=书=网的网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欢迎举报]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以干部作风整顿为契机,抓住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在党员干部中培育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政为民的风气和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发挥、高效率工作、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观念,把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推动工作和发展中。

(三)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纲要》和两个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协助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做好责任分解,强化责任考核,落实责任追究;结合政法系统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争创一流”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全区开展的干部作风整顿和“创建优质服务单位活动”。加强法纪教育,让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做违纪违规的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作用。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我局党员、干部、职工中全年无违纪情况发生,单位无重大违规事件和案件发生。

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局党总支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和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职工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先进文化在机关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力、感染力,提升机关文化品质,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努力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机关工作局面。继续在局机关开展了文明科室、文明职工、“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大力塑造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风尚。

(二)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资料。以职工卡拉OK演唱会的形式学习、宣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局干部职工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五个专题中,学习了中央政法委书记****的讲话、司法部长吴爱英的讲话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每人都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三创”目标,创新精神文明宣传教育的形式,挖掘城市精神深刻内涵,开展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创文明单位,做人民满意公仆”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扎实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和“创建优质服务单位”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牛敏书记5月10日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区委关于“创建优质服务单位活动”的通知及有关资料。对照xxxx方面问题和xxxx重点,结合实际,从思想道德、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学习态度、遵章守纪、完成任务等方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写出了剖析材料并进行自查自纠,自查自纠面达10xxxx,经民主测评满意率达10xxxx。通过学习,自查自纠,相互沟通,干部职工之间增进了解,增强了团结,为促进工作打下了基础,达到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目的。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新鲜感、真实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建设,完善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分析机制,形成党组织和群团组织齐参与的多形式思想教育格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坚持用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干部职工头脑,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到机关工作每个环节,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开展《公务员法》学习宣传和以“做文明、诚实、守信公务员”为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政令畅通、心齐气顺风正、团结友善、务实创新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单位与单位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连通的创业氛围,推动司法行政整体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党建工作的不断发展

以增强领导班子“五种能力”为重点,深化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想,坚持以增强领导班子“五种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成都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领导班子“四好”活动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创“四好”(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活动。增添、完善了创“四好”活动的措施,落实了创“四好”活动内容,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