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能力发展计划精选(九篇)

能力发展计划

第1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家庭策略;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调控国家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平衡的制度安排。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人口调控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成效,有效化解了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制度,是存在一定的两面性的。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大,文章主要从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角度解读它的深刻含义,并进一步论述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的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背景下的家庭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我国的人口要素以及家庭结构、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结构以及功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发展能力。所谓家庭发展能力,从家庭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上来论述,指的是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所拥有的权利、对家庭的发展任务的决策能力,以及追求更好的家庭生活水平的综合能力。

家庭发展能力核心要素分别为家庭功能的发展、家庭策略的发展以及家庭禀赋的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不能够相互取代。家庭功能是家庭关系结构、家庭规模、家庭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家庭策略则主要指家庭成员对家庭资产的配置、生育的安排、家庭收入方式选择等实现家庭发展的行为;家庭禀赋则指的是家庭生存发展过程中有助于家庭功能完善的物质基础。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结婚率、离婚率、死亡率等家庭功能性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我国的婚姻家庭逐步朝向小型化、核心化和松散化方向发展。家庭成员的数量减少,家庭资源呈现一种集中化,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对家庭后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造成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里所有家庭资源集中在子女一人身上,这种过度的资源让许多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发生了不良改变,使得独生子女的性格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啃老族”的不良风潮,家庭的反哺模式弱化,家庭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成员性别比例进一步失调,导致了家庭生育功能逐渐弱化。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策略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人们的许多生活观念产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策略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由于子女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大部分都用来养育儿女,少量用来生活消遣。而当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子女数量减少,一方面,家庭养育子女的费用减少,在总的经济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家庭对于资金的自由分配能力上升,消费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子女的减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资源的投入会更多,父母在有限的资源下必须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效益最大化,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所占比重就会越高,而家庭收入多样性也会趋于增加。

计划生育政策下对于城乡采取二元分治的政策,导致了我国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生成。目前,我国通过对城乡普遍开放“二胎”政策,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实现城乡一元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进一步的改善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城乡家庭策略的差异性影响。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采用分阶段、有步骤的逐步过渡方式。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人口性别比,加快人口素质提升。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禀赋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家庭成员数量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家庭结构因此也发生了转变,例如在我国农村的传统家庭中,家庭土地一般是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家庭整体自然资本减少,从而造成了家庭面对生活的机会减少,对于家庭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足以应对,对家庭外部冲击力的回复能力也减弱。而在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长,虽然子女人数的减少,家庭结构相对更加稳固,但同时也出现了核心化和集中化的趋势,也就是所有的家庭资源集中在子女身上,但独生子女家庭大多面临着严重的空巢家庭风险以及失独家庭风险,这对于家庭的进一步发展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手段和具体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该政策控制人口生育率的根本宗旨并没有发生改变,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短期内有助于提高人们家庭生活水平和保持收入多样性,但是长期来看,该政策需要按照形势适当调整,以增强家庭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 2014(1).

[2] 田雪原.新中国60年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J].学习论坛, 2010(2).

第2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发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结构和前期政策消化的调整阶段,正在向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的新常态过渡。其中电力方面,需求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过渡,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和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崛起,原来的电力供需平衡模式被打破,火电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化石能源与环保约束的不断加强,国家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提出更为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国资国企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举措陆续出台,电力市场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2015年3月份,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出台,标志着电力体制改革开启了新的征程。本次电改的目的,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配置电力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并非着重于现有电网拆分,调度独立以及输配分开等市场结构问题。新电改将重塑发电企业,对其经营理念、发展空间、商业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发电行业长远将可能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局面,同时发电企业将进入售电侧和用户直接交易,将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公平、直接,电价机制将更趋市场化,分布式能源与新能源发展配套措施将更有保障,影响发电企业盈亏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多变。

二、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模式的展开,发电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发电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随之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本次电改重点之一就是引入“政企分离,公平竞争”机制,尤其是售电侧将逐步放开,这将给发电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由市场解决”的市场理念,发电企业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实现各项成本费用可控、在控,从而真正实现低成本赢得市场,获得更好更快发展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综合计划是发电企业制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依据,是企业加强集约型管理,细致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这种新常态和新一轮电改对发电企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开展好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如何制订科学有效的综合计划、如何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龙头导向作用,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三、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位

计划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它统一指导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计划与控制职能,才能指导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综合计划管理是实现计划与控制的必要手段,是发电企业的工作中心,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龙头。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企业内部达到最佳的协调配合,达到自觉监测并控制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从而打造出一个低浪费、高产出、工作高效、管理透明的现代化企业团队。

电力系统的格局正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涉及到了发电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的整体经济形势,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发电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保证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对较低的成本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促使电力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形势下,综合计划管理的作用将更为凸显,对综合计划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综合计划管理更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这样才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动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四、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几年,发电企业越来越重视综合计划管理,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好,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也日趋成熟。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综合计划管理仍存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综合计划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综合计划是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的年度实现目标,是对生产、经营、发展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综合平衡,是“通过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效益最优。但要真正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目标,公司从上至下以及各部门之间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本位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只有这样,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才会有根本保证。尽管近几年综合计划管理不断深入,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盘棋”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等现象。

2.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从广度来看,综合计划管理本质上要求对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等活动实施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广度不够,一些专项计划并未真正纳入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从深度而言,综合计划管理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分头编制,简单集成”、“重独立,轻协作”等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3.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有待细化

虽然综合计划管理要求各专业计划之间要达到协调统一,但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往往还是围绕部门专业计划进行“自转”,管理工作还存在壁垒现象,并没有与综合计划真正融合。另外,各职能部门在制定专业计划时,做的比较笼统,缺乏精细化的专业方案和措施,汇总到公司综合计划上,就使得综合计划也略显粗泛。

4.综合计划管理基础工作有待提升

从目前现状来看,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刚性约束作用发挥的仍不到位,和业绩考核、预算管理等工作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另外,对综合计划的事前管理和监督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综合计划管理改进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牵引、指导作用,我想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综合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一个企业而言,综合计划,就相当于对该企业年度发展、生产、经营的一个整体部署,是对各部门以及各基层单位在未来一年内的工作内容和目标进行全面的安排和布置。综合计划的管理就是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就是要有序高效合理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做到专业计划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保证,使其成为实现企业年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而综合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综合计划能进行全面实施的前提,综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及企业现状对企业未来的影响,要保证各专业目标与整体目标的统一协调,还要与风险防控相结合。

2.加强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协调管理

综合计划不是各专项计划的简单汇总和综合,而是对企业的全局性问题与各项计划的优化组合进行协调与平衡处理。从实践经验来看,各专业计划对综合计划编制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编制各专业计划时,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要将专项计划纳入到综合计划中去,使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真正融会贯通,以达到专项计划更好服务综合计划的目的,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3.注重综合计划的绩效管理的充分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绩效管理在发电企业中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从这一点上讲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绩效管理是统一的,发电企业计划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制定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层分解,将每一项工作细化,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的过程;而绩效管理过程也是从计划、设定目标开始,将企业考核目标分解到部门、员工。所以发电企业应当加强绩效考核与综合计划工作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对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和考核细则及时进行修正,实现计划与绩效的有效联动。

4.完善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管控机制

不断补充和完善综合计划管控机制,以达到保障综合计划的实施和不断提高各项计划的执行力。综合计划管控机制,可以监督专业计划是否符合企业综合计划,是否能够按时达到目标。对年度综合计划指标测算时,可以考虑把任务和责任同时落实到各职能部门,传达压力,减少博弈,提高综合计划的准确性。在强调综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时,也应讲究“刚柔并济”。所谓“刚性”,是指综合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并下发下去,它就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各部门和各单位均要严格执行,同时对完成情况根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兑现;但在坚持计划“刚性”的同时,也要讲“柔性”,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对计划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注重计划的过程管理与阶段完成情况分析,对外界的变化因素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要合情合理的调整计划内容或改变执行计划的保证措施。

5.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信息质量

纵观国内电力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企业内部各部门逐步引入相关技术软件应用到本部门工作中,从而出现了不遇部门对同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因办法各异而导致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对综合计划管理、分析和决策造成了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数据质量,这将有利于提高综合计划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为管理工作中的决策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数据。

六、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新一轮改革的新形势下,发电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发电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新变化,不断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企业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规避风险,实现发电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车小斌.浅谈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经营管理者,2014.

第3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十三五”规划;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49-06

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三五”规划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也终将服务于党的领导大局、党的执政大局。同时,为实现和落实“十三五”规划,对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推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样态、组织动员形态、政治环境生态,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党的领导不是虚空的、不是抽象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其中,党领导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是体现领导党角色、展示领导党功能、落实党的领导的重大生动体现。

在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是有序的、有计划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据此,列宁在其1906年所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概念。斯大林时期将社会主义经济明确定性为计划经济,并着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推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1932年,苏联开创性地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全部照搬苏联,对“苏联模式”高度推崇,其中就包括学习苏联的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及经验。新中国初期的1949―1952年,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根本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条件,所以这三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53年开始,在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基本好转的前提下,我们效仿“苏联模式”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那么,党的领导是如何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之中的呢?概括地说,就是每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形成之前,党都研究制定了《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最终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则是在党的“建议”的主导指导下编制完成的。党通过这种“建议”的形式,领导、主导、指导着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形成确立,并以党强有力的领导去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自全面执政与新中国成立66年来,我们党已经领导、主持制定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分别是:

1.“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正式通过由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并批准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3.“三五”计划(1966―1970)。1963―1965年,是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重创”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时期,当然党也无力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但是“三五”计划的研究和编制从1964年初就开始了。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4.“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5.“五五”计划(1976―1980)。1975年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着力安排了“五五”计划。

6.“六五”计划(1981―1985)。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中央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7.“七五”计划(1986―1990)。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交至1985年9月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8.“八五”计划(1991―1995)。1990年l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9.“九五”计划(1996―2000)。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我国在十四大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所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计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0.“十五”计划(2001―200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11.“十一五”规划(2006―2010)。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以“规划”取代“计划”。

12.“十二五”规划(2011―2015)。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十二五”规划。

13.“十三五”规划(2016―2020)。2015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中央领导制定这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有几个过程性变化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其一,我们党主要是效仿苏联搞五年计划的做法,通过提出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建议的形式,去着力体现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权。其二,“六五”计划(1981――1985)是一个重大分水岭。在这之前,我们党的“一五”到“五五”计划,仅仅是关注“发展国民经济”。从“六五”计划开始,我们在计划制定中不仅关注“国民经济”,同时还关注“社会发展”,而且将二者并列、整合起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建议”的形式进行呈现。其三,从“九五”计划(1996―2000)开始,每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固定为,本届中央委员会研究制定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其四,从“十一五”(2006―2010)开始,我们在提法上以“规划”代替“计划”。这既是因为在延展性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而规划却可以很好地应对变化;也同时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向市场经济靠拢,从表象到实质都致力于消除计划经济的影子及“后遗症”。

二、党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作的《关于的说明》,党的领导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形成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在对“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体系架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到位。

(一)党领导确立“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建议、编制及确立,都不能是空的,而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据此,党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的中心要义确定为:“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

(二)党领导确立“十三五”规划的原则遵循。“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确立了这一特殊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若干重大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牢记发展的起点是人民,终点也是人民,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六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领导保证。

(三)党领导确立“十三五”发展的理念遵循。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通常能够带来先进的行动。我们党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深谙此道,特别明晰地确立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遵循,即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一,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二,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其四,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因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五,要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因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党领导构建“十三五”“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个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我们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构建形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要涉及到,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等。其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主要涉及到,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等。其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涉及到,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等。其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主要涉及到,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等。其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主要涉及到,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等。

三、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

鉴于我们党的领导党、执政党地位,提出和形成确立“十三五”规划是党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同时,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部署,也毫无疑问关键在党。为使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十三五”规划的落地落实中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通过的《建议》,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和领导保证。

(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形态、工作模式。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决非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党领导经济社会面临的环境、形势、任务、使命等的变化,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否则,就会阻碍党的领导之实质内容的充分实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基于这样的客观形势,从更好地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地落实的角度出发,“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对此,《建议》就“十三五”时期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了新举措。一是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各级党委全委会是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执行机构,同时又对党代会闭会期间的党内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在党内政治权力运作中,由于全委会是一种会议性组织与功能性组织且有时处于虚置状态,因而由党委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党委常委会很大程度上代行了全委会的职权,使得全委会的权力与运行均被边缘化、“空壳化”。这与规定的全委会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各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明显背离,与党内民主精神明显背离,也造成党委常委会过分高度集权。因此,恢复全委会在运行中的应然地位势在必行。《建议》聚焦于此,明确提出要“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2〕力图推动党委全委会的权力回归常态。二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决策是行动的方向,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大的浪费。“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决策上不能犯错、也犯不起错,否则,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从中央层面讲,必须切实保证“十三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是正确的,地方各级党委也是如此。对此,《建议》明确提出,应着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3〕

(二)强化党的政治动员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广泛的政治动员、党内动员、社会动员,凝聚形成强大的政治合力、行动合力。对此,《建议》着力从以下方面加以强调。其一,就党内动员而言,必须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党的各级组织都投身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行动中去,重点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其二,就社会动员而言,社会动员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对社会各界的动员。从强化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社会动员入手,《建议》着力强调了以下举措。一是必须“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5〕。二是必须“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6〕。三是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7〕。

(三)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

实现“十三五”规划归根到底在人,这里所说的“人”,一个重要基本面就是领导干部和人才。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的看家宝。从打造过硬的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入手,《建议》提出了若干新思路。其一,在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上。依据“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建议》着力提出,应“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其二,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上。《建议》突出强调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进而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为党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其三,在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上。《建议》着力要求应重点聚焦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致力于提高班子的专业化水平。其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议》从党管人才的框架出发,着力提出:落实“十三五”规划必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8〕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一个良性健康的政治环境、政治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去干事创业。良性的政治环境氛围,意味着要不断优化现有政治生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此,《建议》强调指出,要从党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继续坚持高压反腐等方面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

(五)推进党的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自此,“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我国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基础理念。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切入,我们党特别强调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治理方式。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对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对此,《建议》在强化党的治理能力建设方面明确了以下路径。其一,突出依法治理。各级党委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始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其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会治理不好,国家治理也好不了。鉴于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所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功能势在必行。对此,《建议》着力强调指出:在社会治理的体制和格局上,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9〕;在社会利益的协调和维护上,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10〕。

第4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第5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制订 人力资源 计划

人才是电力行业竞争的前提,而行业竞争的中心动力就是人才竞争。所以,电力行业必须要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科学地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才能够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很多供电单位对电力人力资源计划都十分重视,电力企业的工作要以逐步建设人才队伍,推动人力资源计划的制订,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依据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中,科学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利用、获取、开发和保持的策略,保障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方面的需求,使个人和组织都能够获取比较长远的利益。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电力企业为了进一步谋求比较长期的发展和利益,就必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期完成发展的目标。即,电力企业要配置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确保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要有效地落实人力资源规划,全面地考虑单位中的个人利益,把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是实现对人力资源供求的科学预测。由于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和市场上提供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为了能够随时满足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并且根据科学合理的分析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安排和决策。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主要由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和实际的规划构成。人力资源规划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和政策,以及其他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子系统共同合作,确保电力人力资源能够实现供求平衡和人力资源管理各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时展的需求。现阶段,对电力系统进行深入的变革,主要是体现在电力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而任何的改革都必须要依赖于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当然电力管理的改革也不例外。所以,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很多的全能型人才也应运而生,在此环境中,电力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2.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力行业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还拥有较高的素质。正是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稳步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强大支持。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通过了解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的人才配置,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确保了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电力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电力人力资源计划是电力企业为了实现战术和战略目标,在未来能够满足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依照现阶段人力资源的情况,决定保持、引进、提高和流出电力人力资源所作出的预测和有关的工作。人力资源计划可以分成两种即:战术人力资源计划和战略人力资源计划。战术人力资源计划是对年度人力资源进行计划,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战术目标而制订出来的人力资源计划,主要考虑电力企业现阶段的发展和有关的经济微观因素。战略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时间达到三年以上的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制订出来的人力资源计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主要分为5步:确定憧憬、制定战略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编写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

1.确定憧憬。憧憬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时间上可以是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虽然可以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进行描述,但憧憬却十分的重要。如果电力企业缺少憧憬,那么就会缺少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就会缺少指引,再多的计划都会变得无效。

2.制定战略规划。在已经确认憧憬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必须首先做好战略的规划,明确全面地了解电力企业在这三到五年之内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3.制定年度计划。在制订好战略规划以后,还要做好电力企业的年度计划,将问题和目标更加地细致化,更加有针对性,使电力企业能够明确地了解这一年之内所要实现的目标。

4.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电力企业做好年度计划以后,就要开始进行人力资源计划的制订。制定人力资源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收集相关信息。主要对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收集。内部信息主要是指企业憧憬变化、企业发展的计划、人力资源成本变化、企业领导层更迭、生产流水线变化、融资能力变化和销售渠道变化等。外部信息主要是指本行业发展的前景、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主要竞争对手动态、政府法律和政策、劳动力的市场变化、人口的发展趋势、文化风俗的习惯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等。第二,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依照收集获取的信息,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进行较高水准的预测。第三,预测人力资源供应。依照收集获取的信息,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进行较高水准的预测。一旦出现需求小于供应的情况,就要考虑将部分人力资源进行流出;要是出现供应小于需求的情况,就要考虑将部分人力资源进行引入。所以,改变计划、培训员工和调整报酬系统等也是能够进行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计划。一份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计划最少要包括:计划实现的目标、计划的时间段、未来形势的预测、目前形势的分析、计划事项、计划制定的时间和计划制定人。此外,必须要附上行动的计划。

5.编写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很多的管理人员觉得人力资源计划可以没有行动计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行动计划是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缺少行动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就不完整。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主要是由项目细则和项目名称构成。项目细则主要包括项目的参与者、项目的负责人、实施的时间、检查的时间、项目的检查人和项目的预算等。有多少个项目就要有多少条的项目细则。所以,在做好人力资源计划之后,最关键的是进行计划的实施工作,但制订一份实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是进行实施的前提基础。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电力企业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前,必须重新检查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设置,对岗位信息进行梳理。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还要有效地结合业务发展的计划和工作的分析结果,也就是职位的说明书和组织的操作手册,杜绝把简单的问题进行复杂化。在科学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前提下,对有关的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客观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为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想要将电力企业推上更高的层次,就必须要科学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开始,也是行动的保障,这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有利于电力行业得到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华中.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保障企业持续性发展[J].安徽科技,2007(5):32-33

第6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规划设计;工作环节

电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电力工程设计是电力工程施工的基础,只有保证电力工程设计的合理,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电力规划设计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电力工程的概述

电力工程可以分为设计阶段、审核阶段、施工阶段等三个部分,其中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的具体功能及施工现场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对电力工程进行定位,设置电力系统需要的安装的各种子系统,确保子系统的安装和整个电力工程同步进行,从而有效的加快施工进度。审核阶段是对设计人员设计的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从而确定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审核阶段是为顺利施工做准备的,在审核设计图纸时,工程师必须认真、严谨的对设计图纸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对施工造成影响。施工阶段是将设计人员设计的图纸变成具体事物,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详细了解设计图纸,确保施工的连贯性,由于施工现场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施工的进度做好交底工作,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做好电井预埋工作,施工人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质量。

2 电力规划设计的主要工作环节

2.1 电力负荷预测和分析

电力负荷预测和分析是电力规划设计的基础,在进行电力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力负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对现有的电力工程、正在建设的电力工程、正在规划的电力工程进行电力负荷分析,了解负荷对整个电网运行的影响。常用的电力预测方法有序列预测法、专家系统法、模糊理论法等。

2.2 电源电力规划设计

在电力工程规划设计中,电源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环节,对于规划的电力工程,设计人员要了解电源的出力状况,设计和统计电源规划,从而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电源电力规划设计时,可以采用统调电源和地方电源两种方法,统调电源是指对电网系统属于的发电厂进行统一调度;地方电源是指对发电机组、各种小型水电站等进行调度。由于每个电源在不同时期出力状况不相同,因此,对电源出力状况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对电力规划设计有约束作用,通过对电力负荷预测和电源出力情况进行分析,对电力工程所在的地区、供电范围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状况进行计算,同时对平衡结果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电力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利用符合预测,将各水平年的系统最大负荷确定下来,根据电源出力状况,确定电力电量盈亏状况,确定电力系统发电设备的容量。

2.4 接入系统方案

根据电力工程所在地区的符合分布、网络特点、电网发展规划情况,确定电力系统中项目工程的作用,按照电网规划,确定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在确定项目接入系统方案时,要结合供电范围、用地面积、电网技术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2.5 电气计算

电气计算包括稳定计算、无功补偿计算、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等四个方面,稳定计算是指对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模拟计算,确定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能,利用稳定计算能确定接入系统的运行参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在电力规划设计中,通过无功补偿计算能减少传输无功功率造成的网络元件电能消耗;潮流计算是对电压分布状况和功率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潮流计算能确定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还能普查电力系统的主要元件;短路电流计算是对因故障造成短路,电气元件产生的不正常电流值进行计算。

2.6 电网设计考虑的因素

在进行电网设计时,要对影响电网正常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这些因素有设备的制造状况、当地的环境状况、影响投资的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因素等,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保证电网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7 方案比较

通过电气计算,对各项目接入方案的安全性、可靠性、可行性、发展适应性、经济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对各个项目接入方案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秀的方案,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 电力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

3.1 装备工作

在进行电力规划设计前,要了解附近电力系统的现状,掌握大网区的基本信息和特点,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开展电力规划设计工作前,要收集正在使用的统调电源、变电站、线路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当作电网现状网架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同时还要收集最新电力主网规划报告,掌握该地区电网的发展变化特点,并将这些资料当作规划水平年网架基础数据录入数据库中。

3.2 开展工作

时刻关注电力系统的变化状况,及时更新数据库的资料,并收集和分析各个地区的电力负荷状况及变化特点,收集大网内各个电场、变电站、电路的分布状况和各种数据资料,为电力规划设计做好准备,然后对电力系统进行电气计算,根据电力工程的目标进行电力规划设计,并对确定的项目接入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佳方案。电气计算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及时更新和完善数据库资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力规划工作时,特别要注意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只有保证数据库资料的完整性,才能确保电力计算的准确性,才能建立出最真实的数据模型,确保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总结

电力规划设计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设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力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性复杂工作,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相应的处理软件,有效的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电力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认真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科学、客观、合理、可行的进行电力规划设计,为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同时设计人员要认真的考虑各种影响电力规划设计的因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问题处理,从而保证电力工程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闫宏伟.浅析电力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主要工作环节[J].企业导报,2012(19).

[2]薛军.试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3(21).

[3]张云飞.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5).

第7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1导言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重视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我国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是主要解决办法和唯一选择。只有将生态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环保效果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求。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2.1有效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将城市的成长性这一原则应运于城市规划中,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个城市中的文化、建筑、经济、环境等作为一个生命体征对待,我们人类要尽最大的能力来维护生命体成长,不断帮助它发展壮大。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土地利用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应当用生态视角来探索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作者:高姗 单位:安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褚忠兴.浅谈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173.

[2]俸荣伟.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3:95-96.

[3]吴一真.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江西建材,2016,15:32-33.

[4]周力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33:50-51.

[5]赵悦.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120.

第8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全省科技大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努力开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新局面的一次重要会议。我首先代表省政府向获奖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广大的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对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国家人口计生委给予高度重视,江帆副主任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精神、做好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人口计生委相继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和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分别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这三个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确保人口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全省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在国家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计划生育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奖。2004年完成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抑第四次人口高峰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服务机构得到巩固和加强。省计生科研所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为稳定全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省份和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服务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以提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省先于全国7年实现低生育水平、连续15年保持低生育水平、30多年累计少出生5000多万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功不可没。目前,我们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应对人口老龄化,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要在提高现有避孕药具质量的同时,对带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形成种类齐全、方法多样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系列,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群众的健康水平服务。

总之,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相适应,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发展步伐

实现“*”人口计生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人口健康、保障人口安全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加快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科技问题。一是围绕*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人口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人口安全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以及人口安全预报预警制度。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专家主导、课题运作”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二是围绕《*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重点开展生殖、发育与衰老生物学研究,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研究”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三是积极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和生殖保健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继续完善以省计生科研所为龙头、以市指导中心为纽带、以县服务站为骨干、以乡镇服务站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计生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省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人才、仪器、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市级指导中心建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中心,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中心。要根据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要逐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要积极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参加科技合作计划,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办法,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纳入科技考核内容。

(三)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服务机构稳定。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阵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石。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各级要坚决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的指示精神,确保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稳定,不得随意撤并。要积极协调,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网络优势,确保育龄群众得到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实现“职能法制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人员职业化”的目标。

(四)继续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继续实施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一是要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根据育龄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不断开发、引进和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方便的新型避孕药具和技术,帮助育龄群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避孕节育方法。二是要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学习推广周村区等地的经验,开展包括婚前检查在内的优生优育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基础,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加大优生遗传检测工作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地要逐步向符合生育政策准备怀孕或已孕3个月内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优生四项病毒检测服务,努力实现到*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6‰以下的目标。三是要大力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结合查环查孕为育龄群众查治常见妇科病,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到人口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科技知识,不断增强科技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规律,善于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事部门要优先解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人口计生科技工作的特点,为计划生育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卫生部门要把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农村卫生区域规划,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医师执业许可证》注册要继续认真办理,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卫生工作中去;科技部门要把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评审和表彰奖励。

(二)加大对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着眼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把计划生育科技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逐步提高计划生育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使计划生育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在确保服务机构人员工资足额到位的前提下,为服务机构提供必需的科研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政府投入保运转,自我创收促发展”的原则,在做好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前提下,依法拓宽服务领域,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开展服务,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第9篇:能力发展计划范文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所有影响企业竞争力因素中,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很多大型企业逐渐将人力资源规划上升到战略地位,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系统与战略计划并没有有效融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本文以化工石化勘察设计院为背景,对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人力资源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供需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这就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现状来看,虽然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还未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公司战略之间的有效融合,没有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内部的关联与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1]。

1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概述

对于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分析,首先应该确定人力资源战略的要点,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变化,降低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面对到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而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正常进行,并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保障,能够对管理工作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管理。但是,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往往会存在问题,例如规划过于广泛,仅停留在工作表面,没有与企业实际发展向联系;或者细节过深,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度追求定量化,不但会增加工作量同时也会降低规划的可操作性[2]。

2 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点

2.1 确定出发点以及目的

动态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设计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联系,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应将重点放在对人才的管理上,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保证员工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设计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靠实力,如丰富的设计经验、拥有其他设计企业所没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等;二是靠人才,拥有各专业资深设计师及设计精英。这两点,归根到底,最后还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对人才的管理与运用至关重要,需要做到物尽其用,避免造成人才的缺失和浪费。另外,战略性规划还需要促进企业形成人才梯队,适当的储备人才,并及时对企业紧缺的人力资源发出引进与培训预警。

2.2 明确规划核心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从核心出发,不断丰富规划,以便有效的提升其保障性。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是企业人才管理,而核心人才的规划应按照要求进行。第一,明确核心人才定义与范围。以对战略所具有的价值性作为标准,可以将核心人才归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以及辅助型人才等,与其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为了满足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就设计企业而言,企业核心人才可以包括在该企业已有工作基础并从事技术管理岗位的总工、副总工、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带资质的资深主设计人员等等。第二,全面考察核心人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核心人才进行全面考察,确定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种类和数量,了解核心人才现状与所需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结合市场人才稀缺程度。对企业内所存人才的提升速度以及成长进度进行比较,掌握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其与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匹配状况。第四,在全面掌握所有核心人才现状后,确定现状与计划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才的培育做出详细的规划,例如人才吸纳计划、培养计划以及激励计划等。

2.3 根据需求不断调整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将会对企业整个经营发展过程产生影响,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现实与计划距离逐渐缩小的过程与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自身方面等因素影响,如果想要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就需要应现状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改善,通过不断调整与改进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在对人力资源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中以薪酬管理最为主要,企业薪酬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能否有效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资料表明,设计行业市场人才流动方向是向收入高的地方流动,每流动一次,收入能提升50%以上。因此,在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对薪酬制度的研究,对员工支付劳动报酬、奖励报酬等结构以及原则进行分析,确定其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保证能够满足企业员工需求,巩固企业对人才管理的有效性。

3 设计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策略分析

3.1 合理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获得飞速的发展,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外设计公司也纷纷来抢滩中国市场。近几年国家对经济结构做了些调整,石油化工调整格局已定,显现到设计行业会给化工石化勘察设计行业带来滞后反应。在此情景下,就更加需要企业根据外部环境条件,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计划相结合,具体操作即通过对单位发展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将要面对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计划能够满足单位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可操作性高的评价与监控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在制定管理规划时,如果将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相分割,实施战略发展过程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需要结合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相结合,即将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愿景、目标等相结合,并全面分析工作现象,对员工工作能力、工作任务以及任职资格等进行评估,了解市场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等,对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方案。通过规划的制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缩小现实与计划的差距,不断提高单位核心人才能力,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3]。

3.2 招聘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化工石化设计企业对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熟练掌握化工、石化与勘察设计等专业知识,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招聘具有更高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化工石化勘察设计企业仍然面对核心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除了内部培养为主外,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吸取更多专业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对应聘人员化工石化以及勘察等专业知识进行验测评估,同时还应注重考察其是否具备职业素养,例如保密意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既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信息的搜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并且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利用自身职位之便进行违法获利等。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设计企业,外聘此种方式较为适宜。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一两个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德高望重的技术专家来企业,负责工程项目带领团队,造就和培养企业骨干力量,以此达到提升队伍素质的目的。

3.3 建立有效绩效考评制度

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设计工作的实施效率。首先,应明确化工石化勘察设计战略目标,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依据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定位及职责要求,明确不同岗位职责与任务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考核制度。如对技术管理岗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还需强调技术、质量、带教方面的工作;对一般设计人员,更多强调的是日常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控制。对技术干部的考核,要进一步强化院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如对审定质量的把控、各类技术评审、审查、指导工作的考核等。在明确职责划分的基础上,优化和规范绩效考核流程,设计考核流程中的各类单表。其次,做好绩效反馈,即结合化工石化设计行业工作的特点,以及不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对每个员工工作现状进行考评后,由专业人员对其考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员工存在的优缺点,通过面谈使其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水平与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以便促进其不断前进,体现绩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优化绩效申诉流程和方法,体现公平公正,保证员工申诉的权利。

4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践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求能够不断提高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陈敬良.后危机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0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