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社区建设的特点精选(九篇)

社区建设的特点

第1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近年来,我们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全局,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环境舒适,群众安康,友善诚信,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型社区,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经过几年的认真工作和积极努力,截至目前,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居民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的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力的促进了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开创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保证,创新理念机制,和谐社区建设蓝图构建

我镇十分重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把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作为 一项长期目标、远景规划,始终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统筹规划,不断推进,使每个人都充分明确创建特色社区工作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我镇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写入年度的工作报告,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还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特色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发动组织驻地单位、居民参加共创和谐社区。形成了以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共建、共创的工作体系。

工作中,我镇十分注重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抓好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以及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社区干部进行全员专题培训,提高了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使社区干部明确了和谐社区创建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创建过程中, 采取以点带面,以创建促特色,以特色强品牌,通过树典型,促提高的工作方针,积极打造品牌社区,全力向和谐社区目标迈进。

二、强化服务载体,搭建创建平台,和谐社区建设亮点频出

我镇不断加强社区班子建设,通过规范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居委会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居委会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特别是在 2013年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后,新当选的各社区负责人在工作思路上不断创新,工作理念 不断突破,将“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作为和谐社区创建的主要载体,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并与各项工作有机联系,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主题突出、特色各异的创建活动,使我镇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初见成效,亮点频出。

(一)突出服务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我们始终牢记“和谐、奉献、创新、发展”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把“替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创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 断创新社区党建载体,精心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加快现代新型和谐社区创建步伐。一是积极构建党建强基平台,突出“惠民服务”品牌。社区先后与结对单位和辖区单位合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建设。开展了警民联手共促“连心织网”工程、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计生服务安全进社区等工作,切实为居民开展服务。社区党支部还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党员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制度,重点帮扶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同时,结合网格化工作开展,以走家入户和网格信息平台汇集社区民情民意,解决居民群众生活中的难题。切实解决了居民生活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提升了社区惠民亲和力。二是结合涟水好人评选活动的契机,构建特色文明平台,打造和谐家园。社区认真分析形势,抓住创建重点,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入,涌现出特色文明家庭的创建高潮。

(二)实施五心服务,推进和谐建设。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创建领域,充实创建内容,成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将工作人员形象牌、岗位职责公布上墙,深化“五心服务”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深化“热心接待、细心倾听、耐心解答、尽心服务、诚心办事”的“五心服务”,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社会救助、计生指导、综治调解、户籍办证、咨询接待等服务体系,开展全方位便捷为民服务工作。充实服务工作班子,强化“五心服务”工作。明确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断提高社工业务技能。

(三)加强平安保障,建设温馨家园。我镇十分重视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在辖区范围内大力实施“平安工程”,将创建平安社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多年制定下发了《镇社区治安群防群治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党政副职以及辖区内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社综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专职治安员为主体、 兼职治安员为辅的治安巡逻队伍和由乡镇、社区(辖区单位)、联组长三级信息员网络队伍,充分发挥由保洁人员、 低保人员、 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兼职治安队伍的积极作用,全面构建起覆盖全镇的防范网络。同时,各社区也与辖区派出所密切配合,在防范体系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即办公标牌统一、办公设备统一、 规章制度统一、档案资料统一,正是在这种牢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影响下,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保证了辖区的安全稳定局面,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园。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素质,特色社区建设方兴未艾

第2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3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24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在理论和实践中仍有不同观点。《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将新型农村社区定位为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聚居点。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就是为农民提供的一个生活空间复合单元。一般认为,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指以分布于镇域范围的农村村庄居民点为空间载体,通过城乡规划指导,相关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使得分布零散的村庄居民点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最终形成具有规模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农村新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农村农民广泛的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公共设施及齐全、村民生活水平较高、居住外部环境优美、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的新型社区。由于其居住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小区。首先,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社区的主人,主要的管理者和居住者,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应当体现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社区。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村庄和村落的重要区别在于新型社区中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设施,能够给社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再次,农村新型社区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稳定的收入和精神追求。再次,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良好宜居、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应是同步推进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的进步,新型农村社区必须是与城市协调动态发展的新型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的内涵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传统的乡村村落改建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绝不是拆几间屋建几栋楼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完备的政策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着重从社区建设规划、农民权益保障、基层组织运作、多元资金投入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还是农民权益的保障。社区的建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建楼盖房上,而是应从衣食住行诸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让他们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内涵的生活。其次,必须重视社区规划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在社区中,不仅仅是一间屋子一张床,而且应有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场所、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便民服务、金融服务、计生服务、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等,让社区居民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最后,最重要的,也是农村社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必须构建完善的物质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和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机制,农民才能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的维系,必须以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后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理性探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号召,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随着十八大后我国掀起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巨大风潮,广大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也得以不断推进,但是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缺乏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牵涉诸多领域、影响地域广泛、建设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支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偏重于房屋建设,大拆大建,对短期内提升村庄形象的面子工程着重笔墨,而对于事关新型农村社区长远发展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却甚少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合理政府政策规划指导的资金投入将会陷入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整体规划方向与现实实际需求脱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于政府机关和领导政绩考虑,一些地方盲目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盲目提高建设标准,甚至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投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扭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图。有的地方社区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农业养殖区与居民点混杂,影响社区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低,建设滞后

我国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小型自然村为主,其特征即是分布零散,加上部分地区主要是山区丘陵地区地理地貌条件的约束,限制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环卫等公益性设施的配套水平。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山区因交通条件限制,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即使部分通过政府强推建立起新型农村社区,但是无法接受上级行政区域的辐射,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完全无法与新型农村社区相匹配。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导致乡村地域特色的缺失

我国的农村乡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社区规划设计者对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知之甚少,盲目模仿或简单照搬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不考虑农村的实际,导致原本各具特色的农村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被磨灭逐步丧失,从功能上割裂了农村生态系统内部特有的联系。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对策与思路

新常态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应坚持“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的建设思路,着重从长期公共政策落实、社区建设规划、基层组织运作、地域特色发展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人口、土地、财政和社会保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及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与大拆大建不同,长期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农民身份和地位真正转变的根本保障。注重发展农村社区的基础教育、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社会认知和技术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建设,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保障,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政策,调整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过程,要综合考量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早已形成了格局各异的地域特点。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农村当地的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既有利生产又方便生活的区域。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活休闲的不同需求,通过社区建设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策,扩大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途径。但是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唯一途径即使扩大投入,迅速促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主体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村文化产业政策,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独具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要考虑当地的人文风情,结合相关村落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将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衔接,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将传统的农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和亮点予以保留。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特色旅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旅游业建设,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五、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道路能否长远走下去,取决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并引导基层政府正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 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注释:

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2.

周祥胜、赵嘉新、秦晴.城乡统筹视角下“镇域总体规划”编制探索――以四会市江谷镇为例.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第4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环境艺术 对应统一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光辉。在多元化设计观念的现代社会,文化性的介入势必不可少的,而文化介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社区环境艺术的概念、色彩、空间以及陈设方式等设计,都能体现并影响当地的社区文化建设,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暗示性和叙述性。那么,实际工作时,如何做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统一对应?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社区文化融入到整个设计当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什么是环境艺术,真正理解了两者才能有效地将两者对应起来。

一、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

社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社区环境为重点的文化。社区文化出无处不在,体现了浓烈的文化氛围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例如在社区公共场所使用的标语、宣传布告等都是体现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其宣传形式。每个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程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影响物业管理的档次。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传统上简单地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其整体的环境建设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一大重要内容。社区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能够有效启发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这也是现代化社区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特征和未来所要坚持的发展方向。

二、环境艺术的概念

环境艺术是指为了解决社区内人们的居住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采取的多种装饰手法。环境艺术能够鲜明体现社区环境空间的特点,反映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环境艺术其实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根据以往的质量评价以及合理的改造活动基础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工程实践中所积累的在环境装饰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环境艺术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部分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始终贯穿于人类长期发展的客观社会状态中。由此看来,环境艺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环境艺术具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历史悠久:人类最早的装饰历史能够追溯到其居住岩洞的时期,人类祖先留下的岩画以及现代出土的各种骨、贝化石等都是早期环境艺术有力的证物;(2)强烈的社会性:环境艺术具有强烈的阶段性,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的造型、色彩、陈列设计等,都能鲜明地反映出不同社会等级的不同社会地位和阶层;(3)限定性:环境艺术要有相应的载体,因此特定的环境艺术存在限定性特征;(4)多样性:现代在环境艺术已经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多样性的装饰已完全深入到环境艺术涉及到的各个层面。

三、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对应

如何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相对应,关键在于环境艺术设计能否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各种需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能为体现文化氛围盲目地做文化。任何空间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社区文化也可以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不能强制社区文化去适应环境的空间特征,也能为了环境空间去创造文化,而应该在所设计的空间中根据空间特征在符合需求的前提下融入社区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如果忽略了文化功能需求的考虑,未能做到社区文化融入的考虑及满足需求造型的有感而发,环境艺术就不能很好地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应。设计人员可以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极有特点的饰品,但必须考虑所用饰品是否符合环境艺术追求的文化特征。这样的融入就不会导致文化氛围单纯地停留在设计表面。另外还可以采取时间空间化方法,将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历史风格、样式融合社区文化需求进行重新的编排组合,并使其在同一空间中呈现,将一切可以利用信的息资源融入到相对应的两者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社区文化与环境艺术相对应,在环境设计中必须把人们对社区文化的功能需求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环境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还能够体现鲜明的文化特点,因此,在环节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在设计环境艺术时不仅要做到尊重人和空间,还应懂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诠释文化需求和空间而不只是简单地创造、改变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M],山西师范大学,2013,04

第5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的定义: 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构成一个社区,主要包括地域、人口、组织结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等基本要素。社区按照多元综合的标准,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从九十年代初在城市大规模开展,至今社区发展已比较成熟。农村社区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前不久,我县黄粮镇已正式成为省民政厅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这是__县继榛子乡后第二个试点乡镇。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行政(自然)村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设施,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完善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我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地域面积较大的城区,但农村的发展与城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上级部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存在差距,这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有效的抓手和载体,它可以依托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把基层党员和农民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并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挥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同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村民自我服务和社会互助等,从而逐步把城市的管理服务向农村覆盖,把城市的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成果。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困难

我县农村有101个村,在农村行政村中开展社区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它不同于县城社区建设。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都是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二者的相同点,主要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基本相同。第一、是一个实体。农村与城市社区都是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的基地,并以此建立多种社会关系,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口和地域,而且包括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它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第二、具有多重功能。农村和城市社区与其它目标单一的社会组织不同,它都具有社会管理服务和社会整合、民主自治、文化等多重功能。第三、是聚落的承接体。农村和城市社区,不仅是社区成员居住的场所,而且都有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产和生活设施,这是社区的依托和物质载体。第四、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农村和城市社区都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既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也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场所,都需要有相应的活动设施。第五,基层自治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都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点和特点。一是农村社区地域面积大,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城市社区地域范围小,受地理和资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农村社区有农民赖于生存的土地等资源,不仅地域面积大,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产业规划等不同,社区与社区之间差别大。如我县90个村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沿河两岸和海拔较高地带,村与村之间地理和资源条件差别比较大,这些差别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的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因此,必须根据分布在不同区域村的特点来策划和建设农村社区。二是农村受地理障碍,服务配套设施简陋。城市社区不仅各项设施、服务比较完善,而且能充分享受到城市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而偏远地区的农民主要依托乡镇政府的服务,其服务配套设施又相对缺乏。同时在城乡环境下,城市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保障都由政府埋单,而农村主要靠乡镇转移支付解决。因此,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从体制上突破,建立城乡统筹的投入保障机制,并充分考虑农村偏远地区的特点,逐步建立完善能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三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社区资源缺乏。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集中,人口密度高,而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主要以村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心,而且都分散在自然村落和独立农舍中,比城市居民的居住要分散的多。所以,在配置农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经费时,要根据社区服务对象的人数和空间范围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四是农村社区村民具有明显的认同感,同质性强。城市社区居民来源不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阶层相异,居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农村社区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经济活动简单,是一个生产生活的共同体,村民之间比城市社区居民联系更加紧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村民之间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村民自治意识比较强。因此,必须提高社区民主管理的水平。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县90个行政村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村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而在相对偏僻的村组,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较低。如在全县90村当中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占95%以上,大多数村村民靠打工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济农作物如:柑橘、蔬菜、烟叶

、核桃、板栗等规模不大或不成片,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是阻碍我县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村里缺少资金的投入和支撑,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些地区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和生产、生活垃圾的排放处理都没有得到解决。虽然绝大多数的村进行了整治,但长效管理的制度措施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另外,农村基层的办公等硬件设施简陋,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建设、管理体制障碍,虽然政府在对农村乡村道路、基础建设等方面有投入,但对一些经济比较薄弱村的支助力度也不够。如近几年实施的“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等工程,财政部门采取落实策给予一定补助,但离实际的资金缺口相差还是很大的。而一个村的整治,总资金一般都要100万至200万元,有的所需资金会更多,对有些经济薄弱的村,要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只能靠贷款,致使村里背上债务。

3、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但这部分农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从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看,普遍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而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农民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难于实现职业转移。二是自身素质与心理期望的矛盾。一些农民虽有求职意愿,但普遍是“眼高手低”,对乡镇和劳动部门介绍的岗位,只要是工资、岗位层次偏低或苦一点的工作都不愿意干;有的村民对政府出钱组织的技能培训也不愿意参加,宁愿在家打牌、搓麻将、喝茶;有的靠买菜或做点小买卖,生活条件比较宽裕的农民,则更不愿意从事一般岗位的工作。

4、农村建房问题突出。多年来政府对农民建房规划控制停止审批后,这一矛盾就格外突出。而农村一些家庭因孩子长大、结婚分家等都要建房,有的旧房、危房要进行翻建。但政府在控制建房的同时,由于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于是在农村出现了违章建房,而且互相影响,还有就是在听到我县将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等要征地,想在将来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的房屋拆迁补偿,也借机跟风进行装修、建房,以致农村有的地方违章建筑比较普遍。

5、阵地建设需要加强。虽然农村的文化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一方面,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够,目前农村基层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由村里负责投资建设,县有关部门配备相应的设施、器械、图书等,而一些经济困难的村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建设,基层文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现有的基层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有的也没有充分的利用,村里没有基层文体骨干来组织开展活动,村民平时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与之相反,农村一些地区,宗教迷信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村民聚在一起就是。针对这些现象,既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更要注重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

6、医疗卫生有待加强。目前我县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但基层的卫生室(站)建设有待加强。按照有关规定,村卫生室(站)用房由本级乡镇解决,但从实际看,有的是乡镇解决,有的则是卫生室(站)承担本室(站)的用房租金,由于农村基层点多、面广,增加了卫生室(站)的资金负担。村民平时一般都到村卫生室看病,这些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基本都是过去农村的赤脚医生,其法人代表是村里,实际是个人诊所,在医疗安全上存在一定隐患。另外,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虽然农民基本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现行的医保筹资金额较低,农民看病实际能报销的数额较少,大部分费用还要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7、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特别在农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陋习一时难于改变,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的村民在绿化带里种起蔬菜;有的村民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在利益的驱动下,借政府开发建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层层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三、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

农村社区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目标,以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为宗旨,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行政村为基础平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部门牵头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健全农村村民自治机制,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搭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公益事业服务,美化社区生活环境,完善帮困救助体系,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治安,努力把农村基层建设成为服务完善、村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新型社区。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由于其基础和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要借鉴我县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特点来开展社区建设,在现阶段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好社区建设:

1、建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农村社区的定位。根据我县目前行政村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建议按照以下两种不同类型建立社区:一类是以“一村一社区”的定位建立社区,按照这一定位建立,这是因为农村行政村是相对独立的共同体,虽然一村一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其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但有利于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二

类是多村合并建立社区。主要是对部分规模较小的村,原则上在200户住户以下的村,且与其他村相邻,进行行政体制调整合并为一个村,建立社区。这样可以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多村一社区的规模,一般控制在800户以下。社区建立后,设置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要本着精简机构的原则,既要理顺关系,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又要保证村委自治组织的性质不变。根据现有村级组织,建议在原村级组织设置框架的基础上,将村党组织改为社区党组织,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建设向驻地单位延伸和覆盖,更好地整合农村社区的资源。社区党组织与村委会班子成员可交叉任职,不再增设其它机构。社区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委会及其它组织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社区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和社区其它组织应服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并依法照章开展工作。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主要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的领导和工作指导,开展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建立社区工作机制。在政府业务部门和村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搞好社区的各项管理和服务。 2、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环境。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安全饮用水、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要把实施农村环境建设工程与优化社区环境结合起来,并在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抓好经常性的管理,建立完善社区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由县、乡镇、村三级落实经费保障。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要依靠自身力量,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建设美好家园”等活动,组织动员村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改善社区环境。

3、构建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要借鉴宜都市的先进做法,立足于方便村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为民服务,形成县、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同时,为社区农民提供农资采购供应服务、生产技术咨询指导和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要继续抓好农村卫生室(站)建设,各乡镇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卫生室(站)的用房,县卫生部门要加强指导。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建议逐步提高农民医保筹资金额和报销比例,对个别经济比较薄弱、农民参保率较低的村,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资助,使农民应保尽保、医病有保。要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就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根据我县发展旅游、化工等产业,以及当地产业发展的岗位技能需求,组织定班、定专业的菜单式劳动技能培训,也可以与相关职业院校合作办班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

4、积极营造文明新风。重视抓好农村基层文体队伍建设,建议县文化体育部门和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社区文体骨干开展各类培训,指导帮助基层活跃社区文化;注重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社区民间文化团队和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文体活动,变“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形成社区文化。同时还应依托我县拥有这方面特长的民间艺人帮带广大农村文艺骨干自教自乐,积极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开展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素质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素质,并引导村民增强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

5、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要从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入手,对达到建立基层党委规定的,建议建立社区党支部。要把社区党建工作向驻社区单位企业延伸,并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调动驻区单位企业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要加强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改善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6、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要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直选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村级重大经费开支、纳入低保、项目建设等重大村务,推进村民民主和村务公开建设,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新载体,提高村民自治的管理水平。

7、切实维护农村基层稳定。积极抓好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开展以案讲法系列教育,以及“送法上门”、“送政策上门”的咨询服务活动。要完善社区综治工作站的硬件设施,强化一线力量,特别是治调委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其基层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要加强治安联防工作,群策群防,建议成立社区治安巡逻队,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社区稳定。

(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根据我县农村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不同任务和目标,以指导社区建设。

2、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乡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规划起点要高,要凸现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对社区的规划用房,可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并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留足社区配套建设的空间,并适度超前。

3、建立社区建设保障体系。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要把筹建农村社区“工作站”、配套服务设施等社区建设资金,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预算。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市政府及对口部门,争取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上的支持。要整合好新农村建设资金,对县政府相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调整提高确定薄弱村的村级可分配收入标准,同时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标准。要积极探索构建政府服务、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引导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社区的服务事业,逐步建立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拓宽社区村委干部培养、选拔和推荐的路子,特别对乐于为家乡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大中专毕业生,鼓励和吸引他们回乡建设家园。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干部交流机制,相互借鉴经验,拓宽工作思路。

第6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措施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所谓的社区群众文化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划分,以社区认同感为纽带的文化组织体系,其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度,加强社区的管理秩序和服务质量,改善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生活水平、人际关系等。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其和谐稳定性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

1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文化活动丰富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居民积极参与到各项社区文化活动中,并自主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加了社区生活的多样性,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活氛围。

1.2社区文体设施完善

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在社区内实施。当前我国的大多数社区都已经配备了一定的问题设施,可供居民们随时休闲、锻炼。此外,还有不少社区配备了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设备,一些社区的文体活动管理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健全的文体设施为居民的文体生活提供了很好地基础,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1]。

1.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通常,社区内的文化队伍都是业余的问题骨干组成的,在社区内形成一定的组织后,文体队伍的凝聚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快速上升,队伍规模也持续壮大,为文体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社区文化队伍的规模和素质在地区上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文化队伍在素质和规模上都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而有些地区的社区文化队伍在人员上还不够完善,人员的管理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1.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地域特色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建设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少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都能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利于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这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成员的多样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推广等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积极鼓励各个年龄层的居民都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2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良好的社区群众文化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极大的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群众文化的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社会文化建设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社区都响应中央的号召,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完善,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到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群众和政府共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改善。

2.1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资金都是来源于政府,因此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大。一些新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不够及时,文化建设项目数量少,建设资金也明显不足[2]。

2.2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设施还难以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限制了文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居民有参加文化培训班、文化产业班的意愿,但是这类活动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群众提高自身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

2.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一些地区的社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在一些社区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建设好的文体设施遭到了居民的破坏,而很多被破坏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地维修后就会报废,这极大地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本。

3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根据地区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好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计划,并以城镇和农村为重点展开文化建设工作,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3]。

3.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社区群众的建设需要群众和相关部门的共同配合,在资金投入方面,以政府为主,社区集体筹资为补充,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使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

3.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精神文化水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地区的社区都针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方案,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艺术形式、民族工艺等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依靠群众的宣传力量扩大这些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整体文化水平。

4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寻找社区群众文化的新方法,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山[J].文学教育,2010,(10):53-55.

[2]张良.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山[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2011,(1):93-95.

第7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应坚持以点带面的建设原则,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进行构建。首先,需要示范带动。广大社区干部、党务、各级政府、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组织和发动工作,在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中,身先士卒,建立示范性社区,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在社区实行先行试点,全面铺开,由点及面的地实现建设目标。其次,引导全民参与,作为居民共有的家园,社区建设需要浓郁的学习氛围,并对特色品牌教育进行构建,在居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凸显特色,注重创新,提升社区软文化能力,提高社区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打造社区品牌建设、开展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开展和组织社区教育工作时,应更好地创新开拓、与时俱进,促进社区的品牌特色建设。以盐都打莲湘为例,在苏北里下河地区一座古老集镇,名叫楼王镇,那里人杰地灵、水美物肥,特别以民间舞蹈而闻名遐迩,曾被授予“十佳特色文化乡镇”。

随着时代的变迁,楼王镇因为民间舞蹈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其中莲湘舞独树一帜,它不仅时代气息浓厚,而且继承了传统的舞蹈特色。经过20几年的时间,通过对莲湘舞的来龙去脉的整理和挖掘,并经过不断的提高和充实,无论是节奏和形式,都彰显了时代的特征。如今,无论是各种游艺活动还是市县的庆典,都抽调该镇莲湘舞参加表演,莲湘舞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品牌,令观者无不为之拍手叫绝。其节奏明快的音乐、斑斓的服饰以及精彩的舞蹈,让人赏心悦目。打莲湘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还极富民族特色。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生活水平,打莲湘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文体活动,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到了20世纪末,在当地的各个中小学中,已经普及了莲湘,学校将它作为特色文化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打莲湘的技巧,同时农村也相继成立了莲湘队。莲湘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县领导也曾多次观摩表演,评价极高。进入21世纪,楼王莲湘舞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牌文化彰显在世人面前,莲湘舞逐渐演变成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保障品牌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对品牌建设做出保障,在对社区教育品牌特色进行构建时,还应积极开辟场地,完善管理机制。如构建社区教育中心,组建管理队伍,以社区成员和政府领导组成,对社区教育经费进行落实,完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对有特色的教育场地进行开辟。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各项活动需求,组织艺术队、合唱队和书画社等,上下联动,更好地开展社区特色教育工作。

第8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驻点社区团支部团建工作情况汇报

驻点社区团支部团建工作情况汇报南市街新文化花园社区团支部成立于9月,自团支部成立以来,积极进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充分依靠和服务社区团员青年,探索出了一套五位一体创建厅堂文化,服务社区团建,促进社区和谐的工作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一、抓特色,找准社区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新文化花园社区是大型高档物业管理社区,辖区面积32万平方米,由典雅秀丽4个组团组成。居民1407户,4230余人,其中团员青年1220人,占总人数的29%。流动人口中团员青年345人。社区青年中心150平方米,作为多功能综合大厅,设有舞蹈房、亲子活动室,青少年维权岗和培训室。经过研究分析,社区团员青年具有三高四多的鲜明特点,即:文化水平高、家庭收入高、综合素质高;工作流动性大的多、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多、在学校和单位担任班干部和骨干的多、生活在事业单位家庭的多。针对社区团员青年的这些特点,社区团支部确定了共青团工作的两个切入点:抓文化团队,促进社区团建;抓五位一体创建楼门厅堂文化。二、抓基础,完善社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建带团建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把“党建带团建”作为新时期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近几年,共有10余名团员青年相继来到社区工作,并向社区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社区党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社区团支部不断规范自身制度建设。社区团支部成员积极学习街道团工委下发的《团务知识实用手册》,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团建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自查、年底有总结,使社区团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一方面,社区团支部积极与辖区“两新”组织团组织加强联系,广泛吸引企业内的团员青年参与街道、社区团的活动,投身街道社区建设。三、抓创新,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创建体现青年人特点的特色楼门厅堂文化。组织团员青年带头参加厅堂文化建设,敲门入户向居民发一封信,让团的声音进门入户。充分发挥社区团员青年的聪明才智,设计创建了厅堂文化四姐妹楼门:文化驿站、文化艺苑、文化艺林、文化艺轩。创建了书之韵、梨园菊韵、自然之韵、翰墨之韵和春之韵。基本做到了“一厅一品、一堂一品”,并由社区青年设计制作了象征和谐、祥和,团结进步邻里互助的主题标志牌。把楼门大厅办成各种形式的“展览馆”、“文化墙”,办成体现人性化、知识化,融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群众性为一体的艺术长廊。二是吸纳社区广大团员青年共同参与社区团建工作研究。积极发挥社区学校优势,努力发挥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先后邀请专家学者为社区学校学生和社区青少年举办法律进社区、消防进社区、环保进社区、安全进社区、金融知识进社区等专题讲座,得到了团员青年们的欢迎。四、抓载体,提高团建工作的整体水平逐步由重点抓社区团组织自身活动,向整合辖区资源、共同开展活动延伸。社区团支部先后与**市青少年宫、第二南开中学、建行新文化支行、天广广告有限公司、**市南开大学等单位团组织建立了活动共建关系,并适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有效地在团的工作中实现了辖区资源的共建共享。近年来,团支部充分利用墙报、标语、社区之窗等宣传阵地不断丰富社区团员青年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开展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百家肴”活动邀请了聚富圣会、小肥羊的厨师长前来为活动做评委,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在社区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迎奥运趣味运动会”活动中,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团员青年积极参与,融入社区活动。“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互动活动,使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家长沟通,怎样和同龄人相处。此外,通过建立社区文化团队,培养广大团员青年的兴趣爱好。利用社区青年业余爱好广泛,有一批文化名人的特点,在社区成立了京剧社、模特队、书画苑、忘年交诗社等13个文化团队,得到了广大社区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第9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示范社区党组织揭牌仪式。首先,我代表市委、市社区党工委向获得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光荣称号的8个社区党组织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支持社区建设的企事业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今年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通过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研究,探索社区党建工作经验,树立社区党建工作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对于这项工作,在今年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就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市委组织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示范社区党组织标准》,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党建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党建格局调整、社区功能发挥”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创建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根据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了创建内容,明确了创建方法,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在各街道党工委、县区委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基础上,市社区党工委办公室按照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标准,制定了百分制考核细则,并组成专门检查组,对基层推荐上来的15个示范社区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经市社区党工委研究,最后确定8个社区党组织为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社区党支部为代表的市级示范社区党组织揭牌,标志着我市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党建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前,我市正处于“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起步阶段,也是城市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全党上下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新形势新任务给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保证工程来抓,作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工程来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党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建设社区”的思想,以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推进机制为保证,以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动力,以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社区功能为目标,大力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下面,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

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发现典型,培植典型,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既解决如何认识社区党建工作的问题,也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思路、创造经验,解决怎样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问题。今后一个时期,仍要把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每年都要评选一批示范社区党组织。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活动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全力推进。

第一,要注重实效,创造性地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达到示范效果,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全力推进。创建示范社区党组织,要从基础抓起。重点抓好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的管理体制、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的城市布局分散,城区之间的基础条件有很大差别。在社区建设上,不能片面强调整齐划一,搞“一刀切”。要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各县区、各街道和社区要根据地区特色和自身特点,开展创建活动,不断积累、总结适合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树立各具特色的典型,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发展模式。要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抓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工作要实实在在,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不能图表面轰轰烈烈,要严格按照《示范社区党组织标准》的要求,参照标准创建,对照标准检查,超越标准提高。要采取有效措施,上下齐心协力,巩固提高现有示范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继续创建新的高标准的示范社区党组织,逐步增加示范社区党组织的数量,最终实现全面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目标。

第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社区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典型经验引导,要善于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推进工作。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就是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推动、带动面上的工作,促进整体工作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典型。实践证明,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最富有创造精神,许多疑难问题,基层的同志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解决了一个制约性问题,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典型。我们一定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用以指导全面工作。要善于培养典型。发现典型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捷径,培养典型是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要选择一些基础比较好、优势比较强的社区,有重点的进行培养,给予政策倾斜,给予人力、物力支持,帮助研究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帮助完善提高,帮助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三,要严格考核,加大对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开展示范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需要我们做大量扎实有效、深入细致的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尤其要善于抓苗头,善于抓超前性的工作,善于解决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具体推进计划,落实有效推进措施。要定期督促,适时检查,有效指导,推动整体工作全面发展。市委也要组织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评选管党先进县区委的重要依据。

二、把握关键,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社区各项工作的关键。各县区委要充分认识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一是要立足于提高领导水平,切实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街道领导班子是街道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主导力量,要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尤为重要。要积极拓宽选人渠道,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城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街道班子中来,不断改善街道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要进一步强化街道班子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武装头脑,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领导、指导社区工作的能力。我们在前阶段到街道社区调研时发现,街道党工委领导、指导社区党建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社区虽然党的工作也做了,但不够深入,甚至连工作思路、想法都不清楚。街道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领导、组织、指导、协调社区工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的思想,充分发挥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担负起指导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职责。

二是要立足于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石,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不断改进社区党组织设置。对城市新建小区,要在成立社区居委会的同时,同步组建社区党组织;要消除党建空白点,在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覆盖面,及时将各类新兴的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党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党委或总支的社区,可以以居民楼院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尽可能由社区党委或总支委员兼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作风扎实、奋发有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合理调整和不断改善社区党组织的班子结构,特别要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大力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提倡通过合法程序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人兼任。要科学管理,跟踪问效,对不胜任的干部及时处置,使社区党组织领导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防止和克服社区党的工作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立足于提高工作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工作的内涵逐步扩大,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做好社区工作迫切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要把好社区干部入口关,把政治素质好、热爱社区工作、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选入社区。要根据社区干部成份新的实际,以各级党、干校为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理论、社区党建、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干部开拓创新、综合协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的综合能力,每年必须保证对社区干部普遍轮训一次,时间不能少于一周。要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选举和聘用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社区干部选配机制。要建立以目标责任制、群众评议制为重点的管理机制,群众满意率两次达不到60%的社区干部要坚决淘汰。要从政治、经济上关心社区干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的街道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注意加强培养锻炼,促其尽快成熟。

三、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社区工作是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都很强的工作,在社区中各种组织同在,各类党员并存,各项工作庞杂,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利用社区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形成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必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起完善的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健全和完善党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社区党建常规制度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制度建设。

一要深化党建协作区制度。推进社区党建协作区建设,是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的有益尝试,在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党建协作区117个,占市辖区社区总数的65%,参加协作区的党组织有523个,但还存在着有的辖区单位不支持、个别社区建不起来协作区的问题,下一步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推进。要加大党建协作区的组建力度。对于现在仍然没有建立协作区的社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查找主观因素,又要分析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沟通的沟通,需要协调的协调,尽快把协作区建立起来。要扩大协作区覆盖面,使更多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加到社区党建协作区中来,在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把社区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延伸。要研究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要在辖区单位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单位、评选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以及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要拓展共建内容,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精心设计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联手共建,有效实现双赢,使协作单位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社区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意识,开创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