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民族团结教育精选(九篇)

民族团结教育

第1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好“三爱”教育

为使教育月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指挥部党委专门下发通知,制定了详细实施方案,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使教育月活动有落实、有成效。一是两级党委宣传部门及时征订《“三爱”教育读本》,发放到机关部门和基层队站,方便干部员工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三爱”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向全体干部员工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指挥部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干部员工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社会主义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员工的“三爱”教育,钻井二公司以党支部为单位,结合庆祝建党86周年系列活动,对党员群众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实行老党员给新党员讲,新党员给群众讲的方式,为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油建公司、供水供电处、物资供应处等单位结合实际,通过专题讨论会、报告会、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织干部员工学习讨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三爱”,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扩大了“三爱”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围绕中心,搭建载体,搞好主题实践活动

在活动期间,指挥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寓“三爱”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宣传报道了6个“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建设和谐企业的先进典型,真正做到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钻井一公司、井下公司、录井公司分层举办民族宗教政策知识讲座,强化对一线干部员工,特别是新招员工的民族宗教政策知识教育,使广大干部员工能自觉尊重当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更好地爱护文物,保护好生态环境。钻井二公司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倡导“三爱”教育,以座谈会、撰写安全家书、组织女工为钻工洗衣等形式,使更多的回、蒙、藏等少数民族青年切实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

指挥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认真做到“三个结合”: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国“两会”、集团公司工作会和指挥部“三会”精神结合起来,激发干部员工立足岗位、创造和谐发展新成就的工作热情;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维护油区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构建和谐油田做出新贡献;同“三大一提高”、文化大赛、庆“五一”等活动相结合,组织了“唱响‘三爱’,和谐发展”读书送书活动,石化厂、保卫处选购了一批“三爱”教育读本发给员工进行学习,供水供电处将300多册图书补充到阅览室,供广大员工阅读。

三、履行责任,搞好共建,促进企地和谐发展

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指挥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了企业与地方的和谐。

坚持企地共建,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日常工作中,指挥部始终坚持“发展自己、奉献社会”的理念,按照“宁肯自己吃亏,不让地方为难”的原则组织生产,形成了企地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指挥部领导定期听取有关企地和谐发展的汇报,多次指示要就近依托社会资源,解决好企业生产生活需要,为实现企地和谐发展作出了表率。钻井一公司50555队在民族聚居区吐1井施工作业时,给当地居民发放《石油钻井安全宣传册》,讲授硫化氢气体防护、防高压触电等知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称赞。同时,为保护作业区耕地不受污染,所有井队都采用了水泥加固、塑料薄膜隔断等安全防渗漏措施。井下公司驻巴里坤县三塘湖乡施工人员,始终把附近*村作为民族团结联系点,开展多层次的共建活动,定期和他们进行交流,促进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谐,为在民族地区顺利进行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搞好献爱心工程,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环境。活动期间,各单位都深入扶贫助学对象中,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切实为少数民族同胞办实事、办好事。供水供电处机关党支部的党员代表,第7次来到七克台中学看望10名受捐助的贫困生,为他们送去了学习书籍和生活用品。油建公司16名团员青年代表公司10个团支部,与鄯善县台台尔民族小学10名维族贫困小学生签定了“一对一”帮困助学协议,承担了他们今后2年的学杂费。送去了学习书籍和生活用品。老乡们都喜笑颜开,话题都集中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油田好”等一连串“好”字上。

第2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要想发挥民歌优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先吃透民歌,准确把握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并且紧扣这些因素来教学,才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以下两点。

1.正确锁定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教材中的民歌虽以汉民歌居多,但反映其他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也不少。这些民歌,有许多是反映中国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也有反映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例如: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这首民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苦干、支援抗战的伟大胜利;《北京有个金太阳》这首藏族民歌,反映了藏族人民心向共产党、忠心在的英明领导下,走向胜利的前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锁定教育重点,指导学生正确领会歌词意义,深刻感悟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各族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理应精诚团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走向民族振兴。

2.紧密结合时事用好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歌多是反映历史题材的,在过去特定的背景下,表现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今天,许多民歌表达的思想在新时期出现的事件中,仍然具有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活力。因此紧密结合时事,用好民歌中民族团结的教育因素,也能让民歌在新时期中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强大力量。

比如,在不断升温的事件中,在海峡两岸同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蓄意挑衅,不怕牺牲,共同保岛的情形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让学生明白这首歌反映了高山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明白和台湾岛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领土完整不容践踏。使学生深刻明白只有维护民族团结才能维护领土完整,才能实现民族和平统一的道理。

二、在“渗透”上求突破,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民歌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育学研究表明,课堂既是传授知识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民歌教学中,为了提高民族团结这一思想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应该注重在渗透上下功夫,让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途径。

1.情感铺垫,引入民族团结教育之境

学习民歌之前,我们常常会结合民歌内容收集一些相关图片、视频、故事呈现给学生,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铺垫,再引入学习内容,往往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2.点拨开化,明白民族团结之理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如果空口说教,泛泛而谈,效果定会甚微,而且讲得过多过滥,还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有些学生,缺乏民族团结意识,认为中华民族中汉族是老大,只要汉族人团结一致就大局已定,社会主义建设也只是汉族人的事,与少数民族不沾边,这个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所以在教唱民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思想上关于民族团结意识存在疑虑和梗阻处,用说理来加以点拨开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化民族团结意识。

3.说唱迁移,感受民族团结之美

有些民歌虽然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并不十分明显,但都流露出对祖国各地美丽的山川、河流,对少数民族美丽动人的风俗民情的赞美之情。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乌苏里船歌》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这些歌曲里面也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意义。在传授这些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些民歌展现少数民族的地域美景,说一说少数名族兄弟的美好生活。让孩子在说中产生爱少数民族的感情。然后再让孩子们来唱这些民歌,在唱中迁移入心,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美好与幸福。

三、在“结合”上求深入,围绕民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光靠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从课堂向生活延伸。在发挥中小学教材中民歌优势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应从课堂走向生活。

1.结合歌咏比赛,让唱民歌讲团结教育在波澜壮阔中深入人心

针对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的歌咏比赛,我们规定每个班级必选一首民歌。在比赛期间整个校园民歌回荡。可见,活动的力量是巨大的,紧密结合活动,可以使唱民歌讲民族团结教育在波澜壮阔中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2.结合课间生活,让唱民歌讲团结教育在生活细节中深入灵魂

第3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__*镇20__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总结今年五月是自治区第2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在全镇范围掀起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热潮,切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好、民族团结好、好”的主旋律,我镇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更具特色,各类活动丰富多采。回顾和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及时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宗教、民政、计生部门为成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使教育月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二、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活动,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以这次教育活动为契机,利用板报、举行知识竞赛、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一步激发了__*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宪法》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学习纲要》的热情。宣传月期间,共发放宣传单1800余份、出板报7块、悬挂横幅12条、举办《宪法》知识讲座5期,受教育群众达800余人次,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转变定向宣传方式的格局,走区串户,详细了解民族贫困户的情况。一是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在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下,各社区、村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共送去衣物20__余件、为孤寡老人做好事32余次,让他们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城镇各小学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座谈会、以及互学语言、互通思想等交流活动,进一步体现了“三个离不开”思想。三是利用“百日文化广场”文艺晚会活动为载体,教于乐,把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深入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期间,我镇把民族团结教育月的集中教育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全镇领导干部中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宪法》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学习纲要》的热潮,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起“三个离不开”思想。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深入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以及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扶贫帮困等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和回顾,今年我镇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教育月以活动为载体,使群众性参与面不断扩大,各项活动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不断为我镇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__*镇人民政府20__年5月30日

第4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03-0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是促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同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各高校都能够不同程度地结合地区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教育活动。然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成为民族地区高校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的困境分析

(一)民族团结教育社会背景复杂

一是利益新整合与民族地区社会政治问题相交织。少数民族作为特殊群体,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诉求。当社会整合与其现有或潜在利益相冲突,或者利益权威性分配主体没有很好整合少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时,少数民族对资源利益权威性分配主体的认同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民族地区社会政治问题便会随之出现。二是价值多样化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状况相联系。少数民族个人作为利益主体,在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诉求不断高涨情况下,民族认同能否始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并向着“国家认同”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i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地区国家安全稳定相联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失败是导致民族地区不稳定的重要诱困,民族国家不善于处理多民族的治理,从而激化国内民族矛盾,危及安全稳定。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定位模糊

教学内容和功能决定课程的目的和性质。民族团结教育一股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一直没有摆脱尴尬境地。其一,除了国家民委所属的民族院校对民族团结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课)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明确的课程性质定位外,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等上级机关在这方面从没有下发过明文规定。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下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小学中年级、高年级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做出明确规定,但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却没有涉及。其二,如果将民族团结教育定位为政治理论课,以“05方案”为标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没能把该课程的建设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也没有对课程性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教学内容和目标也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同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颁布后,部分高校才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但是仅仅局限于在公共课里渗透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和教材,课时也得不到保障。课程性质和定位等原则性问题混淆不清,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严重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对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力度。基于此,探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定位,做到课程有所属管理部门、有所属课程性质、有所属学科地位,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面临诸多困难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开展民旅团结教育关键是广大人民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目前,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面临诸多困难:

1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受功利主义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功利主义色彩在教育中日益浓厚。专业课程设置市场化导向增强,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育缺失或弱化;大学教育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学时分配上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忽视了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知识和历史的学习。高校自身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往往表现在对其总体精神的提倡上。部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仅仅是形式上“应对”中央的要求,多限于将学生活动冠以民族团结教育之名。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只能有大致的、概括的、笼统的了解,但究其深处,学生对民族团结理论了解甚少。

2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专题教育相距较远

目前政治理论课教材所包含的民族团结的内容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主要分散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相对独立的教材之中。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相关的专门教材并不多见,这种状况难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形成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框架,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民族历史和现状做出全面的理解和判断。同时,部分高校将民族团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实际作用的发挥。

3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对教学资源挖掘不足

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环境”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理应成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凭借。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开发层次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开发利用机制,对于民族团结教学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开发重视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支持”与高校实际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形成强烈反差,已成为制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发的“瓶颈”。而且,各高校挖掘出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闲置状况依然存在,课程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4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相互脱节

社会转型加速使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理论学习的固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实践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民族状况、考察民族地区、增长民族知识、增强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民族地区新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突出体现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环节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部分院校并没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将实践活动视之为“应付差事”。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满足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社会实践、道德体验等重要环节,造成大学生在民族团结理念与行为间的脱节。

5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与网络时代不相适应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是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显著特征,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范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网络媒介时代,“舆论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的能量和作用,同时亦唤起公众自身的自主意识。不知不觉中,舆论变得十分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舆论的波动,无论是各种情绪表现、纷纷议论,还是公开的言论和行动,都会进而影响整个的社会进程”。网络媒介具有以下对应特征:信息传播内容是理性和非理性、虚假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信息传播方式是隐匿性和可知性、单一性和交互性的统一。基于此,网络媒介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认知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笔者认为应该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高校民族团结专题教育理论体系。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部分学生毕业后在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是民族地区院校的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论述,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具体内容包括:(1)阐明民族问题的基本内涵,讲清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与阶级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2)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依据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精神,系统概括民族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3)分析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党的民族政策,并阐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国家认同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

国家认同教育是以思想道德为视角,使各民族在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成捍卫国家和整体国家利益的主体意识。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是以法律修养为视角,依照我国的法律层次,有步骤地对民族地区群众进行涉及民族团结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教育。具体内容包括:(1)阐明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2)指出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地位,论述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攻为民的根本要求。(3)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涉及民族团结的法律法规,强调依法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问题,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

3 民族团结史与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民族团结史教育主要是以史实为基础,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对青少年进行的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对民族团结史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坚定遵循和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现代化成就教育是以现实为基础,通过阐明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鲜活的实践素材。具体内容包括:(1)简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民族团结史,特别是岭南地区民族团结史教育。(2)正视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3)论述党和国家为民族发展出台的政策举措,展示民族地区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构建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高校活动性课程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将彼此割裂的知识、技能整合协调起来,使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④。基于此,构建活动性民族团结课程总体特点是突破学科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理论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出发点,强调主体与客体通过直接的相互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1 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打造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物质基础、智力因素和精神意志,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程中,“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打造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其主要原则包括:(1)活动性课程要依循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围绕其教学目标而展开,不能盲目进行或自行其是。(2)活动性课程要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求的学习机制。(3)学生活动性课程要围绕涉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或民族关系中的若干问题去开展,否则,活动性课程很可能流于形式。(4)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以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能力为宗旨。

2 健全课程制度安排,保障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利进行

“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对整个高等学校管理、建设以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基于此,笔者认为,保障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健全制度与机制。(1)健全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领导机制。健全领导机制是保障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组织保证,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2)完善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动力机制。各高校要将活动性课程纳入教学工作量之中,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精神鼓励与物质待遇的形式。(3)建立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各高校要加强对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和财力支持。(4)建立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评估机制。各高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科学的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评估方案。

3 构建课程教育网络,丰富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

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它既是整个社会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于校园外部活动的相互影响。所以,“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作为民族理论创新与宣传的阵地,应该加强与外界交流,构建渗透校园内外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1)高校可以积极参与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拓宽教育渠道、扩大覆盖范围,把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广大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和军营等基层单位,覆盖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覆盖到各行各业和各族群众,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生动局面。(2)区内各级少数民族自治县(旗)、自治乡,涉及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博物馆、历史人物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应该为高校民族团结实践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3)要注重高校教师在理论界、教育界、知识界的影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全面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更好地发挥正确引导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三)建设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认知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和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属于显性课程,与之相对,即为隐性课程。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的影响民族观念和情感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隐性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日标、课程计划等要求,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等方面构成的具有民族团结教育意义的教育资源。

1 开发校园物质形态的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校园物质形态外延比较广泛,校园周边环境、校内物质景观(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标志性雕塑等),还包括校园各种徽章、条幅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精心设计校园物质景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民族团结信息。例如校园的人物雕塑可以选择历史上为民族发展、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爱国者,这些精神通过雕塑无声传递,融入学生的精神,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2 开发课堂教学形态的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指出:“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学活动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讲授,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利用课堂教学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教师本身就是隐性教学资源,其本身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态度和理解程度会对学生造成重要影响。同时,注重发掘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内容,例如,在文史哲教学中,可以注重讲授历史和现代先进人物,特别是与广西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人物,在维护民族团结中曾起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提升民族团结意识。

第5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摘要:云南民族学院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了“四个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重点教育与广泛宣传相结合、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相结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六个摆在突出位置”的启示,即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和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科学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维护边疆安全稳定和国家统一摆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与启示;云南民族学院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24-03

云南民族学院建院初期,只是一所开展短期轮训少数民族党政干部的学校。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高校。65年来,它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培养了10万余名党政干部和一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云南民族学院的发展历程,总结它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对我们今后继续办好民族教育、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一、云南民族学院的建校背景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云南民族学院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要、特殊使命。

(一)云南民族学院建立的深刻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它们放到关系国家兴衰、革命事业成败的高度来看。其时,云南已经和平解放,但刚刚建立的新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境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时刻威胁国家安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仍很尖锐。民族问题是当时事关云南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权,巩固各民族团结、互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是云南省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云南民族学院肩负的重要、特殊使命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赵旱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为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云南省政府决定建立云南民族学院。经过8个月的辛苦筹建,云南民族学院于1951年8月1日正式成立。

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云南的民族问题,为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平等,为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政治上可靠、专业上过硬、能够“用得上、干得好、站得稳、留得住”的人才,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走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创建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它肩负着重要的、特殊的使命。

二、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回顾云南民族学院走过的历史进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但由于它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使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民族团结教育在其中所具有极端重要地位。它的一些基本经验,尤其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云南民族学院坚持对师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另外,还经常组织师生深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体验生产、生活,了解社情、民意。为了让各族学生了解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学校就组织他们前往昆明附近的工厂、农村参观,让大家近距离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开展好阶级教育,学校就组织学生参观农村和群众控诉大会。通过实践教育,师生们感觉收获很大,认为“真正学到了新道理”,知道了各族劳动人民是一家、只想着发展本民族思想很狭隘,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觉悟到“没有各族人民的解放,本民族也解放不了”。

自1952年起,云南省委先后派出3支民族工作队赴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工作,云南民族学院的大批师生被选调。他们随着工作队走进山乡村寨,“做好事、交朋友”,一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一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云南民族学院还有大批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参加民主政权的建设工作,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了贡献。

(二)坚持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

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是云南民族学院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为了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学校坚持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切实落实各族师生在政治、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平等权利;组织开展各种民族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走访慰问各民族师生;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及时妥善地处理那些可能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尊重各族师生的风俗习惯,分别建立了藏、彝、回等民族的食堂和基督徒、佛教徒、回教徒等的礼拜堂。

20世纪50年代,云南多次对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云南民族学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认真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自查,并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通过此次活动,广大干部和师生增强了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能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中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尊重、关爱、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师生良好传统。

(三)坚持重点教育与广泛宣传相结合

云南民族学院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和各族学生身上。建校初期,学校经常邀请各级领导如周保中、张冲等来校作民族团结教育的报告,宣讲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使各族师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引导他们对党和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怀感恩。学校要求干部、教师、管理人员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到言传身教,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对师生中的民族上层人士、宗教界上层人士、各民族代表人士等,学校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与党和政府合作共事,在民族关系疏通、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改造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配合重点教育学校开展了广泛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悬挂标语、校园广播、张贴宣传画、制作黑板报等方式,广泛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风土人情,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民族团结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方式,加深各民族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融洽各民族师生的心理与感情。

(四)坚持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相结合

云南民族学院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校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表彰活动,广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个人的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还在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竞赛、订立团结互助公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民族团结进行关注、思考与实践。

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不光看你怎么说,而且看你怎么做。因此,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对、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言行、思想倾向进行批评纠正,要明确一切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是民族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直观体现者,要以身作则。事实证明,教职员工、管理人员谦虚谨慎、耐心细致、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活教材”,也是民族团结教育最好的方法。

三、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及对今天的启示

正确认识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必将为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办好民族教育带来重要启示。

(一)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在突出位置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s发展,这一创举是亘古未有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大学能够在今天发展成为一所区域性的高水平大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在突出位置,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云南民族大学才能继续创造辉煌。

(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摆在突出位置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奠定做好民族工作、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也才有了理论自信和实践指南。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云南民族大学既是由党的民族政策所铸就,也是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所成全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民族大学将继续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等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把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摆在突出位置

边疆民族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落下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必须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服务边疆、献身边疆。云南民族大学要坚持把培养各民族的优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实,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过硬政治素质、较高专业水平的接班人,培养出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心一意为边疆人民谋幸福的优秀人才,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干部的人才储备库。只有这样,才能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权益得以实现。

(四)把科学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民族院校应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民族地区提供可靠的政策咨询、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解决突出的困难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应坚持把科学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事关民族团结的重点问题,并且这种研究应当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科学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着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

(五)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摆在突出位置

多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积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大力开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今天,云南民族大学更要充分肯定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将它摆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要积极营造文化认同的学术氛围,为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文化养分。

第6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关键词]科学民族观;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64-0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民族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关于民族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要加强科学民族观引导,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一、促进人们科学民族观的形成

科学的民族观是具有正确的民族意识、高尚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认同,也即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要具有自己的正确的民族认识,从而形成鲜明的民族观点和明确的民族态度。这些科学的民族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社会实践获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促进人们的科学民族观念形成的教育,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升华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第一,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民族存在的客观反映,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同社会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意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是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存在的反映,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族意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社会主义民族意识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无产阶级的民族意识。即使在同一性质社会中的民族,其民族意识也不尽相同,因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社会,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等民族意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我国是多民族经过融合、分裂和斗争之后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都存在差异。尽管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已经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但具体到各个民族,他们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的、自发的民族意识。所以,在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各个民族人们的民族意识,形成科学的民族观。第二,升华人们的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一定的民族认知的基础上,对本民族形成的爱憎和好恶的情感态度体验,包括民族情绪、民族激情、民族心境和民族情操等。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才能提升对本民族的民族情感,形成高尚民族情操,即民族义务感、民族羞耻感和民族荣誉感。这样,人们才能够自觉担负起民族的义务,把民族的发展和兴衰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民族苦难产生强烈的内心谴责、焦虑和愧疚等,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具有强烈的自豪感。所以,高尚的民族情操是以民族意识为基础而形成的先进民族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活动的结果。第三,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自我认同、民族态度、民族归属感等多种民族意识的总和,我国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即各个民族的人们形成对共同民族发展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而当今,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部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有所淡薄,出现了一些崇洋的错误民族意识;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时时刻刻不忘利用和鼓动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们进行分裂民族和国家的破坏活动,对民族团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只有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才能使得我国境内的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二、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科学民族观教育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民族实践的具体情况和我国具体的民族情况,而制定的处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它是我国关于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形成和发展全部民族政策的基础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实施方案:“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我国依据这个基本的民族制度,制定了多项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进行了民族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人们正确的理解民族区域制度,认识到它是我国长期民族建设和伟大实践中形成科学制度,它既坚持了党的领导,维护了民族的统一,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平等治理、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和要求;认识到民族区域制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需要和它在我国民族建设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科学地认识到民族自治不是民族独立,而是要求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助于推动民族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我国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制度法》规定,制定了诸多的民族政策,如民族经济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风俗和的政策等,它们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根据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个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民族经济政策,如积极稳妥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利用民族优势,搞好边境开放,坚持对口援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等。民族教育对于民族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通过了多项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先后恢复发展了地方民族院校,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民族班等,形成了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办学规定、人才培养等一套完整的民族教育政策。根据宪法的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先后制定了多项民族文化的专项法规,如民族文化管理和建设机构设置政策,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和抢救整理民族古籍的政策,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经营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文化经费的来源、使用和管理等政策。另外,还制定了民族风俗和的政策,形成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有保持或者改变该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坚持自由的政策,既保证人们的不信教自由,也保证人们信教的自由。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使人们了解这些政策,自觉按照政策的相关规定处理民族事务,同时监督民族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

第7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通过研究,找到新疆中职学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各民族中职学生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具备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充分发挥新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关于如何搞好新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研究讨论,多是围绕着新疆的高校、中小学而展开。中职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研究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对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注能为我国教育机构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形成有力补充。也可以为新疆中职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发展,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工作实效,也能对更多中职学校进行经验的推广与借鉴。

2国内、外学术研究发展情况

2.1国外学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指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而要使他们的利益能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压迫民族的奴役和统治,以争得民族的独立和自主,剥削者的压迫和剥削,以争得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民族团结的条件和基础,提出了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列宁也非常重视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一文中明确表明这个观点,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2]。在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更能阻挠无产阶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对少数民族多让步一些,多温和一些,比让步不够,温和不够要好些。”指出了民族团结的相关问题。美国学者塞缪尔•韩丁(SamuelHinton)在《民族多样性,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研究中提出:“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同样的意义的道德观,不论其种族团体或如何,也一直保持56个团结的民族。因此,任何形式的教育国家都需要统一,应该强调和促进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目的,是尽量减少各民族之间的对立、境内群体对立和冲突。每个国家都试图维持一个坚持,所有公民共享的概念、共同的人性、需求、希望和恐惧,不分民族、种族、语言或。”[3]从中也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文中还以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为例,分析中国民族多样性及中国民族团结相关政策处理。可见,国外学者对中国,尤其是对新疆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关注。

2.2国内学者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论述

近几年,民族团结教育主题被国内理论界广泛关注,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很多国内学者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理论及实践研究较多;对高校、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问题研究较多,并提出了有效对策;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较为系统,从宏观上研究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发展,提出了对策及措施。但学者们对中职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较少,只在少量文章中提到了有关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思考与实践。

3对做好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在新疆政治环境的新变化、新发展中,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也会有新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从中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去应对历史发展,适应时代需求。

3.1从历史经验总结角度开展研究

对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研究,既要研究不同时期的经验,又要把各个时期的经验联系起来研究。可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重点的变化,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例如,以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发生为划分标准,将各阶段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0年、2009年以后的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变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开展的实践经验及其特点。同时注意将各阶段历史经验联系起来,找到不同阶段工作实践中存在的连续性,从中找到在新疆中职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找到合理途径。

3.2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角度开展研究

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多次相关文件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给予理论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又于2009年12月2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条例总则中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4]故新疆中职学校可结合党中央及自治区相关政策文件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以此指导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3.3从具体教育实践角度开展研究

新疆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历史实践中,多数是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并掌握汉语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组成部分来抓。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相互的团结,如何在汉族学生主动学习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发展,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结合每年5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对中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新疆具有民、汉合校特点的中职学校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8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

[作者]蒙运芳,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051-00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如何开展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缺陷分析

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由来已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族分裂,企图从根本上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他们组织的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高校大学生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分清大是大非,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而弱化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或者注重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反而轻视对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教育。

二是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很多教育者不是很清楚。有的也许是简单的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目的,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和平相处、合作共事共学的要求。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低层次的,没有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思考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其结果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达到国家中各民族团结一起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

三是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材料的状态上。

四是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还停留在原来的教育手段上,如作报告、讲座、出宣传栏或标语等。这些教育手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难以使受教育者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为相当多大学生对听报告讲座的形式已经感到厌烦,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更是难以静心坐下来听,他们有的会一边听报告讲座,一边听音乐或发手机短信,或看课外书,或交头接耳在下面聊天。不是我们的教师讲得不好,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听这样的报告讲座没有意思,很厌烦。

五是教育内容不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可谓众多,教育部也只是针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作了规定:要求小学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而对于普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要求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理论教育》。非民族高校面对广泛的教育内容,教育者难以明确针对本校的大学生实际应该宣传哪些内容比较适合有效。所以往往会出现,当遇到民族团结问题时才大张其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到宣传月时才作一些主题的宣传。同时,在宣传教育时,往往也比较注重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或紧迫性的认识,但轻视具体内容的讲授宣传。

六是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淡化。有的教育者认为,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为何要搞什么民族团结教育,这样反倒是多此一举,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倒是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在普通院校,即使是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也没有进行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

七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表现在有的高校不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存在着空泛、抽象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这种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只会起到口号、形式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思维,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产生以上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形势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观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创新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应创新教育的思维对象、方向、模式、手段和趋势等方面。

(一)从弄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性入手,实现思维对象的创新

如前所述,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侧重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甚至是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国家教育部和民族委员会所要求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要求对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仅指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要对汉族大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对广大的教职工进行教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民族团结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而且他们今后都是社会各行业中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民族团结,而汉族大学生轻视或破坏团结,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也是难以形成的。同时,现时期要想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

族分裂的企图不得逞,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比较强烈,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相对较淡薄。正是这一强一弱形成强烈的反差,汉族大学生就会无意识的触犯或违背民族团结。因此,如果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似乎是因为他们违背了民族团结,所以要加强教育,这样做更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在各普通高校(包括民族高校)广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多民族国情的了解。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好民族团结教育,首要的关键的是要教育好广大教职工。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师表”作用影响教育大学生。

(二)从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性入手,实现思维方向的创新

思维的方向有单向也有多向,有狭义也有广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民族团结教育思维方向指的是民族团结教育在思维方向上一方面要具有中华民族性的特征和目标,而不是低层次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不同的民族大学生教育的要求与方向应各有所不同。如对汉族大学生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少数民族人员(包括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风俗人情与文化等,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其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反对民族分裂与敌对。同时对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藏族、维吾尔族与对其他少数民族就应有所不同。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应侧重在对其进行反民族分裂的教育,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则侧重在对其进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良好传统的教育。当然,不管是对汉族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是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三)从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模式入手,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重视各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运行。根据系统思维理论,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或分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系统的结构又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结构合理的系统,才是优化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功能。但是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很多高校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构建教育模式,大多还是采取“散打”的方式,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有时也有成效,但却有形式主义的作风。没有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本人认为,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将平时渗透教育与重点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由团委或学工处牵头负责,其他宣传部门、思政教学部门、各党支部等齐抓共管;同时根据各校实际,以一种教育形式为主,其他教育形式为辅,每月每学期都有活动形式及总结考核。总结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座谈会谈体会,也可以是演讲、辩论等方式来考核等等。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关键是能达到教育的有效性,避免走过场。因此,构建和实施教育模式时,必须认真仔细,将该模式做大做强,做出实效。如在我院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我院针对汉族学生多,少数民族中壮族学生多,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而且在广西自古以来壮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长期融洽友好相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我们伟大的祖国对的藏族同胞、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对我区壮族同胞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对壮族同胞如亲兄弟般的友谊,来教育本校大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各民族要团结友好,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其中又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教育。如20lO年上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做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以班为单位的座谈会谈民族团结教育体会,有全院的民族团结教育征文比赛,有宣传部门和各班团委出的宣传板报,有院级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等。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注意长期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给大学生播放各少数民族省份发展成就并召开座谈会和写心得体会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这一主题为切入点的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服务祖国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从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方式入手。实现思维手段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斗争、强制的方式;一种是同一、协调的方式。采取斗争强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斗争思维”;而采取同一、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和合思维”,即在承认事物间存在有矛盾差别的前提下,以求事物共生、共处、共立、共达、共荣意识为指导,协调解决各种关系、各种规范的思维方式。至于一个矛盾的解决要采取何种思维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应地,民族团结教育有强硬压制、灌输的方式,也有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但在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争取人心的认识过程,必须采取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在高校,强硬灌输的方式往往采取的是“听”教师在课堂讲授或礼堂、学术报告厅讲座、报告的形式,将民族团结的作用要求等硬生生的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则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效果往往很差。因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简单地采取这种说教“听”讲授的方式,大学生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是“唱高调”,特别是那些狭隘“民族意识”很强的大学生抵触心理更强,教学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教育的手段必须打破“一张嘴”话民族团结的教育状况,而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如参观教育基地、宣传展览,看网络视频、电影、录像,举办民俗文化节,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种教育方法配合使用,使之相得益彰。教育方法的生动、形象、直观,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让大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也有所行。正如俗话说的“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教育手段一方面没有让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其狭隘的“民族意识”没有被唤醒,或者原来有狭隘“民族意识”的大学生也会转化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意识。

第9篇:民族团结教育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深化和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7—2018学年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根据上级对民族团结工作的要求和学校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促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和创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我校民族团结发展,使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继续开展教育质量年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墙报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2.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口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领导、有布置,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依计划而行。

3.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 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2)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形成团结、友谊、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