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第1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量表对四川省3363名农村中小学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通过SPSS的统计分析,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性别差异、生源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年级组差异方面探讨了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根据研究结果与讨论内容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引言

目前,人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关注,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基于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Pl,本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0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R )对安徽、河南、甘肃和四川四个省的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主要对象为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中小学生。这里我们仅以四川省为例,分析和讨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对象及方法

2.1调查对象

主要以四川省德阳和遂宁两个地区的部分学校,以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农村学生中发放问卷3363份,回收问卷3257份,回收率是%.85%。经筛选问卷作答不全者放弃录人,录人数据2704份,根据效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视为无效问卷可剔除无效问卷137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81.19%。其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数比率如表1,其中小学生288人,初中生1078人,高中生1301人。本次调查,男生1261名,占总人数的47.28 70,女生1406名,占总人数的52.72% o

2.2方法

2.2.1评定工具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

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 )》作为测查材料[c2},该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各分量表以8分为临界分,大于8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该因子上显示阳性特征;全量表的标准分以64分临界点,大于64分表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阳性特征。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x.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同时,我们还附加了中小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2调查方法由巢湖学院教育系2007级部分

学生分赴各地实施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调查方式进行。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纸笔现场回答。

2.2.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统计方法。

一种是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八个内容量表和有关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分析附加量表,主要是分析学生回答“你认为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或经历有(按主要顺序列举五个)”问题的情况。

3结果

3.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表2)

表2显示:以分量表分≥8界定,1411名学生有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91%,是农村中小学生首要的心理问题。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学习焦虑52.91%、身体症状26.28%、过敏倾向23.43%、自责倾向14.96%、恐怖倾向9.15%、对人焦虑8.29%、冲动倾向5.5l%、孤独倾向3.45%,以总分≥65界定,检出率为1.76%,在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以上≥8分的中小学生共有1833人,检出率为68.73%。

3.2不同年级和年级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如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应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方法LSD功能分析结果为:学习焦虑方面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与高中各年级存在差异,其他各年级不存在差异;对人焦虑方面小学五年级与高一、高三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三年级不仅与小五存在差异还与高二、初二、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在孤独倾向上,小五与初高中各年级之间均存在差异;自责倾向方面各年级之间没有差异;过敏倾向上高一与小六及初一之间存在差异,高二与小五、小六、初一、初二之间存在差异,高三与小六及初一之间有差异,小五不仅与高二存在差异,与初三也存在差异,小六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都存在差异,初一与初二以上各年级之间也都存在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初一与高一、高二、小五及初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小五与高三、小六、初一及初二之间存在差异,初三不仅与初一之间存在差异还与高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方面表现在高三与小五、小六、初一及初二年级之间有差异;冲动倾向方面表现在初一与初三以上及小五各年级之间有差异;总体上差异表现在高二与高三及初一之间,高三与高二小五之间,小五与高三及初一之间。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组,也即是高中年级组、初中年级组和小学组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得分没有差异。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学习焦虑方面高中与初中小学都有差异,但小学与初中之间没有差异;对人焦虑上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初中与高中之间有差异;孤独倾向上小学与高中没有差异,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都有差异;自责倾向上初中与小学及高中之间没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倾向上三个年级组之间均有差异;身体症状方面只有高中与小学之间存在差异;恐怖倾向上初中与小学没有差异,与高中之间有差异,高中与小学之间也有差异;冲动倾向上是小学与初高中之间有差异,初高中之间没有差异;总体得分上是三个年级组之间都没有差异。这与前面表3所得到的各年级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各年级之间和各年级组阶段总体上都是存在着区别的,即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有差异,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与高中年级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在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上也能够体现出来。

3.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性别差异上,各个分量表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不存在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差异。

3.5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表6)

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事件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方面,人际关系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在学校主要面临学习压力,其发生的频率为19.57%,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且有2.06%的学生在学校因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受到影响;而在家庭方面,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来自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同时还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受到这方面的学生有23.62%,从家庭事件方面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外事件、经济状况等也体现了农村中小学生承受许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他们主要还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并不高,仅14.77% ,且不良社会经历只有1.16%,这可能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之中。

3.6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统计显示,父母无外出务工者有564人,占21.1%,父亲外出务工者691人,占25.9%,母亲外出务工者165人,占6.2%,父母都外出务工者1247人,占46.8%,父母有一人或双方都外出务工者有2103人,占78.9%。这反映了当前四川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者很多,大量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分析如表7。具体应用LSD复选项功能分析如下: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父母都外出务工者与父亲外出务工及父母没有外出务工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孤独倾向上父母有无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不显著;自责

倾向上父母都外出与都不外出及母亲外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上只体现在父母都外出务工与都不外出务工之间具有差异,反映了父母都外出对孩子影响较大,父母有一人在孩子身边,则孩子的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及身体症状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只有父母都外出务工与父母无外出务工者之间有差异。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双方无一人在子女身边的家庭,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父母亲对子女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影响不一。总体上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较大。

4讨论

4.1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检出率是1.76%,这个数字与国内其他学者调查结果相比也基本保持一致问。说明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至少有一项以上曾现阳性症状的学生1833人,检出率为68.73%,说明这些中小学生至少在某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n},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焦虑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高达52.91 %。这个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仍然具有相当繁重的学习压力。身体症状是仅次于学习焦虑的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重要因素。这体现了中小学生仍然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学校应该增开体育课程,创设健身条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从而以健康的身体来作为健康心理的基石,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提高学习的效率。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较为严重的指标,分别处在第三和第四的位子。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比较迅速,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是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产生的个体因素。

4.2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八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只有自责倾向不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是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进行附加量表的手工统计中也有明显体现。在对量表进行手工统计分析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事件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一些特酬表现。其中,高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比初中生和小等生的不良习惯明显较多一些,且高中生的自尊心夏强更敏感等。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剑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这些现身应该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在性别去异上,男女生之间只有孤独倾向不存在差异,其扭各项均有显著差异。这告诉我们,在四川省农村呼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性别上的差异。

4.3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负性事件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分析

对影响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跳负性事件分析中可知,人际关系是影响四川省农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且人际关系问题事件出现的频率高达60.59%,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负性事件,鉴于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展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另外,学生在学校还面临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学校中影响最大的负性事件,在家庭方面,他们受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的影响,这可能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艰辛比城市孩子深刻以及与社会接触还不多有关。关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从表7的分析可知,只有孤独倾向维度上,不存在父母是否外出务工的差异,其他各维度均有影响。

第2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困难问题;解决途径;教育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青少年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农村这个比例更高。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恐惧、任性、怯懦、孤僻等,重者则表现为偷窃、抢劫、自虐甚至伤害他人。2013年冬,重庆女孩电梯虐童并致其坠楼的新闻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心理健康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见,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难

现今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校方主观意识缺失和客观条件不足两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观念上的缺失

在农村,许多中小学校领导依旧持着“成绩才是一切”的旧观念,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概念。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有15.7%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只有8.5%,而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多数是作为科研的课题实验点,研究课题的结束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束。

2.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持

(1)农村中小学鲜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从教人员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缺乏对该项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的,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仅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成功的典范可以效仿,导致农村有些学校确实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无从下手。

(3)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时很难找到能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生的教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转变传统理念,深入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只有学校在精神上高度重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真正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其次,老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而把这项教育看做对资源浪费的旧观念。

2.加强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

加强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专业的社会人士,同时加强对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巧的培训,建成独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2)投入专项教育资金。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必然需要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提供相应的资源,就要求有专项资金做保障。

(3)尽量将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习环节。在没有材的情况下,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例如:课堂情景模拟、辩论等方式对学生耳濡目染。

第3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相对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家长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显重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对学生学习不重视,认为上大学的还不如做小买卖的挣钱多;开家长会教师点出学生的问题,家长会说:“我没有文化,数学我一窍不通,不听话你就打!”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的好与坏只是教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漠不关心;现代化教学设备少,教师多媒体操作能力差。这些现象在农村小学中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缩影,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碍。

虽然我们都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仍占目前教育的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丧失了个性,他们没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只会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逃学,这些情况看似个别现象,实则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普遍现象。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打工挣钱,他们长期不在家,其子女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抚养。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一般对生活关心较多,对情感学习关心较少。而这些学生又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使得这一时期本来很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如冷漠、自私、缺乏交际能力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状况,便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障碍。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和内在心理障碍,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成绩的关键,更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提高教育质量

1.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尽量消除外在障碍

我们利用手机,更快、更好地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报喜,委婉报忧。用飞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作业有哪些、每天的完成情况怎样,每天都表扬完成好的学生。在家校的联系中,我们感觉飞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不太配合的家长进行家访时,利用飞信感谢他们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特殊的感谢话让我们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2.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审题和检查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纠正学生的粗心大意的毛病,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书写、检查的习惯:①让学生读题时做到:手指着,眼睛看了,嘴巴读了,脑子想了,手再写。②认真书写,写完作业必须认真检查两遍。碰到不会做的,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先打个问号,待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请教教师或者别人。

(2)创设愉悦情境,调节厌烦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的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美等,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厌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好数学、体验快乐。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曾多次让学生观察纸盒,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翁,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3)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第4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宜宾县是农业大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数众多,使我们教育面临的困难倍增。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 ,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

1、心理偏差 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1)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子女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子女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子女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2)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子女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2、性格缺陷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调查数据中,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7.5%感觉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

3、耐挫力差 ,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有关资料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为留守子女对这些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如果这些(外)祖父母本身再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外)孙子女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

(一)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而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三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二)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完善村组的管理职能

第5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留守孩”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留下了大量缺乏父爱、母爱的未成年人,人们称之为“留守孩”。笔者最近对江西省于都县的“留守孩”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行差、纪律涣散、自私冷漠、忧郁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潜在危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冲击,给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于都县是赣州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总人口9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5万人,超过总人口的1/4。据2004年4月的调查统计,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有17.1万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6.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6.4%。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顾孩子的农村老人又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自我封闭、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等不良心理。2004年初在山镇全镇9所农村小学调查中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12%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表现在: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山镇中心小学,许多留守儿童在课余给老师写小纸条,里面充满了孩子们的困惑与苦闷;另一方面,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于都县银坑镇坪脑村的小陈,今年17岁,因学习成绩不好曾留过级,有一次,村里的医生陈平问他读几年级,陈觉得自己被人嘲笑,就用菜刀和不锈钢管对陈平及其妻子进行了报复。有一名留守儿童由年迈的奶奶带着生活,孩子每天都要吃肉,一天没买,就命令奶奶跪下,用棍子在奶奶后背敲打。另一名留守儿童,因为干了坏事受到爷爷责骂,便记恨在心,当爷爷在池塘边打水时,他突然跑过去把爷爷推下池塘。

农村“留守孩”是我国未成年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关爱农村“留守孩”,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刻不容缓的任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目前,一些山区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有这样一些错误认识: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障碍”是一种“富贵病”,只有生活富裕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心理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不适,而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经济上的相对窘迫、学习上的繁重任务已经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自然不会胡思乱想,所以纯朴、正直、善良的他们没有什么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在工作中把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学习、情绪、性格等问题简单归之为是学生的思想不纯洁,品德有缺陷;将学生偶尔表现的一些心理不适夸大化,认为这样的学生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基于上述认识,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

一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山区农村中小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在教师的配置上没有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安排,在图书资料的建设中没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总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席之地。

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淆,如在学校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一些本应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的问题德育化。在工作中表现为脱离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主观片面、牵强生硬的说教,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手段。于是学生的早期心理障碍未能得到及时地发现、及时地疏导。

三是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与精神病混淆。在农村社会中有一种错误观点,把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等同,认为看心理门诊的都是精神病患者,这种错误观点也影响到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容易将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视为精神问题,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因此,山区中小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校内校外、教师家长,都应当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科学的认识,以推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形成。同时,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和同学关系.

二、加强管理和协调,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制控点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把它只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事。事实上要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力量。一方面要在学校内形成一股合力,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个个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同时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应该建立引导家庭进行科学教育、引用社会力量进行积极教育的机制,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山区农村孩子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同时,使孩子与家长(监护人)一起学习,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学习到家长们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山区中如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与豁达的心怀,使学生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政府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此外,还可以设立由家长、学校、社区三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的会议,制定有关措施,加强三方的联系,形成“教育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共同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注重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日积月累从各项工作中积微成著。目前,在山区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校跟踪反馈矫正系统;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这些形式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最基本的因素。在山区农村中小学,由于交通的不便、信息网络的闭塞,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山区农村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应坚持以活动课的形式,充分考虑农村少年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纯理论的课堂学习形式。

其次,在学校的各科教材中已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师要做到:(1)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并为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进行教学。(2)要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3)要建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4)要转变教师的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平等的朋友、知己,尊重、关心学生的表现与行为。

第三,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编辑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开办板报专栏、征集校园广播稿、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等,让中小学生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努力营造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阔、整洁、优美的校园,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第四,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意识,帮助他们根除心理咨询“羞于见人”的错误观点,使心理不适的学生能大方地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便于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早期心理障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参考资料:

第6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第7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对其生活与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意义,然后简单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最后重点探讨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期改善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即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般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其正常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且善于思考。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导致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自卑、自闭,心理承受能力差,且自信心严重不足,以上问题对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均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进而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第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体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阶段,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要想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必须保证其心理品质健康,心理状态良好。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其想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为后期从事社会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2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只是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约束教育,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农村,一旦有学生被指出存在心理问题,几乎相当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所以不少小学生不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

2.2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

早在2000年秋季,教育部就明确要求,中小学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对于不少农村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都形同虚设。即使有的小学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考试课程代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仅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

2.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身边,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另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影响下,小学生容易受到色情、低俗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与教育,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心理健康

要想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心理疏导途径。例如,创设“心灵对话屋”,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了解其内心需求,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创新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教育者,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其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对学生可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同时,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温馨的工作环境,改善其心理状态,使其用更加饱满热情的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3重视家庭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是其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不同形式,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展开心理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并通过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虽然在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重重,但是只要社会各界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中各级力量上下齐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徐有助 单位: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茶城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黄泓嘉.当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2):264.

第8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我在小城镇的边缘乡下小学任教,我们学校和现在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学校一样,留守儿童、双亲离异儿童、隔代教育儿童占了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又相对落后:认识观念模糊、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我们必须从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组织、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师资培训、对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绝大多数学校几乎为零。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的盲目,影响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3]张明.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4]郑日昌.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6]教育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第9篇: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范文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农村学生思想意识的局限性,缺少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表达出内心的烦躁与压抑,学生又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状态,而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老师也往往只重视小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小学生厌学、缺乏正常的兴趣爱好、情感脆弱、个性化得不到健康发展等问题。

2.缺少专业老师,心理健康辅导极度缺乏。部分农村小学虽然在课程里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是由于地方经济、教育体制、周边环境、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老师缺少,相关资源不足,导致课程枯燥无味,甚至偏离教学目标。部分农村小学虽然也有相关的心理教育兼职老师,但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面对现实、个体的学生时却一脸茫然,加之学生对老师的角色看待,更是让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存在走过场、应付差事,过于形式化。

4.农村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文化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但是实际生活中,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受文化素养限制,在这个方面不能有效引导和教育子女。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务工,小学生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只是在电话里听到父母亲的关心,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爷爷奶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为孩子辅导功课或者帮助完成一些相关作业,甚至沟通有阻碍。再加上当今社会,离婚率不断攀升。一些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食粮,导致孩子厌学、辍学,甚至影响了将来的生活和个人感情的正常发展。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建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1.建立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我们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家长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子女。在社会层面上,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