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古代文学经典精选(九篇)

古代文学经典

第1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典是必要的。阅读文学经典时,首先是注意端正阅读态度;其次是采取课下教师指导,师生共读,讨论交流,深入阅读的方式。最后,对于阅读结果不做苛刻的评价,达到人人阅读,身受影响即可。

关键词:古代文学 经典文本 阅读态度 深入阅读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功利心很强,这也使得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因此古代文学因为短期实用性不强而日益边缘化。加之,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也使得教师们更加注重古代文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淡化文本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不太注重文本阅读。然而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比起文学史中的知识系统更能形象而又深刻地体现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一.端正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动倾向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态度的三个因素中,情感是核心,起决定性作用。阅读文本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基本方式,因此古代文学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经典文本的阅读态度。因此,在学习古代文学文本前,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1.确立非功利意识,培养情感。

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学生要明确自己对它的看法: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化具有非功利的特点,阿诺德曾说:“文化是一种慢功夫,来不得浮躁,因为它着眼于转变人的内心,而不是急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古代文学经典文本是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也要明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的心态必须是无功利的,自愿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它要求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正如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谈到阅读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其二,就努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情感,就是对而培养情感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对待古代文学,尤其是文学有一番诚意,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其三,明白文学文本经典,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极具艺术魅力,淡化重知识轻经典的思想,这些都为日后平心静气的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做了一定的铺垫。

2.持之以恒的阅读态度。古代文学距离现在时间遥远。其语言系统与现在完全不同。这使得文言文功底不深的青年阅读文学经典带来一定的难度。再者,现在的文化特点虽来源于古代,但是与古代文化毕竟有不同之处。即使在古代,每个时期的文化特色也是不同的,人们的思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透过艰涩的文言文理解与自己时代思想、文化有差异的古代思想与古代文化,难度是很大的。而古代的文化与思想恰体现在文学经典中,因此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系统地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才能够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与思想精髓。

3.科学求真的阅读态度。

对于古代文学经典要坚持科学求真的阅读态度。其表现有三:首先对于经典本身的语言阅读,要准确的弄懂经典语言的含义;其次是要联系作者的时代、思想、系统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三是结合经典本身及其有关因素,对它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做到这三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于文学经典要吸取精华,避免就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做出片面的评价;二是要相信自己,避免盲从。

二.深入阅读经典文本

在端正了阅读态度之后,最重要的是进行古代文学经典的文本阅读,这些经典内容过多,大多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授,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经典文本,在课外深入阅读。在阅读时,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教师按照自己的教育角度,选一本经典,提供指导方法,学习要求,师生课下共读。比如在先秦文学中,《论语》是一本比较重要著作,但又不适合教师课上详细讲授。因此布置学生课下深入阅读,其教育目的是了解我国的儒家思想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而古代文学中本身就有论语内容讲授。因此在上课前布置论语深入阅读。要求一个学期完成。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一门功课,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方法。虽然,我们并不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指导课下所布置的文学经典,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身上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刚开始,我们在讲授古代文学时,有意的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工具书的使用方法传授给他们。这样他们就能进行论语文意的疏通了。在讲孟子、荀子时,有意地点出孟子思想特点及有关经典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与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深一步理解。也使得他们有从经典中理解人物思想的意识。

3.作业深入。作业对于学习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因此古代文学课的讲授中也有作业要求。对于文本经典的阅读,也需要老师做出一定的作业设计。分层次,按步骤,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地布置作业。如古代文学的整个学期的作业,可以围绕经典而作。比如要求学生阅读论语,可分为如下几步:首先,要求在上《论语》前搜集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等到上课时,准备讲课。之后进入文本阅读,选择较好的论语文本,如论语译注。教之文本阅读方法。其次是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文意疏通与零星感悟;再次是让学生分类总结论语所反映的思想;最后是让学生搜集资料看一下,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与文人的影响,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4.讨论交流,活跃思想。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人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每个人关于文本经典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经典文本讨论,在讨论前,可以让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老师先收集学生的发言提纲,将观点相近的分组,让他们进一步融合观点,选一人发言。分成几组。课上先让每组代表发言,陈述观点。然后再由其他组的人进行品评。

5.选修课升华认识。如果学校开的有相关经典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深入阅读经典后,选上该选修课。如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论语》,学校开的有《论语解读》,学生可选上,也会有一定收益的。

在深入阅读文学经典时,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文学经典,人们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之根,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内心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他们的内心。

参考文献

[1]高宝营.大学生心理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汤丽萍.阅读经典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研究[D].杭州师范学院,2006.

[4]杨春福.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法”对师生的要求[J].内蒙古教育,2008(4).

第2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古代;经典文化;循序渐进;阅读兴趣

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民族教育犹如火炬,照亮了千千万万求知上进的民族青少年的拳拳之心。而传统文化经典的光辉更像闪耀在熊熊火炬之上的熠熠光辉。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富裕起来的民族孩子也与时俱进,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00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难免青少年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 ,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故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深处山区的民族孩子,要怎样才能有兴趣的阅读古代经典文化,严峻地摆在从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选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趣引领。

(一)简述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

我国在古代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首,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历代文选》等都在文学史中首屈一指、彪炳千秋。

(二)古代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古代的知名人物,精彩有趣的战例、故事,由浅入深的介绍、讲评给民族青少年,让其产生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神秘深奥,妙趣横生的,且产生浓烈兴趣,积极置身于古代文化经典的钻研、学习中去。

二、坚定信念。

(一)承认差异。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传承的不同,确实存在差异,有一定的困难。但并不等于就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应该坚信一定有路可走,有法可循的。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棒定能磨成绣花针。通过多看、多问、多请教,好人为师,不耻下问,一个字、一个问题的攻克、积累,请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二)成功者的诠释。用其知名的民族文学家、歌唱家、艺术家,以及身边知晓的名人、教师、医生等的奋斗历程,激励其坚信自己也会成功,也能取得成就的斗志。

(三)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成功信念,再辅之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学习,一本书、一道难题的攻克,要成名成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也并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难事了,完全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顶点,定会成功的。

三、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

首先,要注重民族特色。考虑各民族的风俗文化不同,语言差异,习惯性格等,达到相互融通,渗透参详,使之习惯于经典学习,触类旁通,领略经典文化之精要。其次,从初级读物读。如《弟子规》,“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取其精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规范,成为具有一定修养的文明人。又如:《三字经》、《增广贤文》、《易经》等,领略求学上进,自强不息,明了事理的核心内核。再次,逐渐加深知识难度,循序渐进,由简至难。如:《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理解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哲理。最后,从单一到多层次的阅读。从儒、释、道、诸子百家的思想性著作阅读到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研究,古代精华的传承,归纳总结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古为今用,让其闪烁出现代精华的光辉。

第3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1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 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 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 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第4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中国现代的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却把中国古典语言视如敝屣,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一个外语四级的中国大学生,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我们又从何骄傲自豪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悲剧?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封建糟粕”,不过是封建文人因时所需,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我们现在不必拾人牙慧,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中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自然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 ——《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大汉族主义。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

第5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影响

1.前言

现代文学是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受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而自然形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现代文学说:“符合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锢中国的民族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爱国明理、诚信守礼、勇敢自强的核心是历经时代幻化而永恒不变的,是文学歌颂和赞扬的主题。现代文学的产生对古典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和内容与形式上的革新的关系,在保持古典文学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又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现代文学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发展自身,因此说古典文学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成就斐然,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和意义。自之后,白话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现出了大批的现代诗人,他们使用白话文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现代诗从诗歌的意境、韵律、形式上看,大多却来自传统的古典诗歌。

2.1对现代文学诗歌意境的影响

意境是指诗歌创造中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诗歌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层次上引起共鸣。古典诗歌尤为重视对意境构造,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诗圣杜甫可谓是对意境的描写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维更是被人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营造了一种山间秋夜宁静而有生机的意境,石上流动的清泉,松间照耀的明月,归来的泛舟渔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脱俗的精神追求,读者仿佛是路过的游人,此种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人对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成就了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现代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他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通过营造花儿绽放背后的苦楚,表达人们成功的得来不易。徐志摩的诗句“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简单的几句写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这中创作手法以是古典诗歌的意境创作为基础,进行了现代的创新和改变。

2.2对现代文学诗歌韵律的影响

古典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严格,有其必须要遵守的规律,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十分讲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诗在社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对押韵和对偶的运用也较为讲究。比如杜甫的《三绝句》,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飞”和“稀”同属平水韵,在今天读来不押韵,但其实是押韵的。俞平伯和闻一多创作的现代诗歌最具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俞平伯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来自古典诗词的。湖畔诗人也曾经创作过一些具有格律特点的诗歌。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实用美。除此之外,在诗歌的创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以宗白华的诗歌为例,特点尤为显著,简短凝练,琅琅上口,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3.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小说产生的影响

古典小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现代文学小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时古典小说的一些主题表达和小说结构被沿袭了下来,甚至古典小说的内容也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翻版和创新。

3.1对现代文学小说主题的影响

在古典小说中“仁义礼智”、“爱国思想”等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是当时社会人们追求境界的一种反应和体现,通过作家的笔赞扬了社会的传统风气,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表达对当社会黑暗的控诉。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受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以暗喻和讽刺的手法表现时代的主题,给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从诞生一直到今天,依旧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热捧。小说里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浓缩了历史的变迁。对封建贵族的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红楼梦》的主题在现代小说中经常有所体现。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3.2对现代文学小说结构的影响

小说的结构对表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尤为明显,比如《红楼梦》采用的章回体的结构,其他小说的特点在现代小说中经常被模仿。比如张爱玲的《沉香屑》、《倾城之恋》在古典小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描写的场景极易使人联想到古典小说中的情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运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记叙手法都来自古典小说,《金粉世家》、《吕梁英雄传》的小说结构则继承了章回体的手法,

4.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散文产生的影响

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断的传诵和研究,如先秦时期儒家的《论语》、历史散文《左传》,两汉司马迁的《试剂》,唐宋时期的《古文观止》等。现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响,对现代散文进行创作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古典散文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4.1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

散文风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特性,与作者的个性和表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的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上较为含蓄,语言大多较为清新秀气,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文学的清新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冰心的散文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响,并将这种风格特点与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语堂在创作散文时经常用到文言词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对仗等方式的运用,也可以看出现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风格的影响。

4.2对现代文学散文体制的影响

散文体制是指文章的类型,根据文章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将散文分成几种类别。先秦时期便创立了我国文学的议论与叙事的散文体制,汉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称,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视,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古代散文体制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记》,属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过对环境的夸张渲染,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现代散文依旧保留着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体制,并集古典散文之众长,融合了百家散文体制的特点,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张晓风的议论散文《行道树》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础上对现代散文的体制进行了创新,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古典散文的影响。

5.结束语:

古典文学成就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也是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共同研究的话题,探讨古典文学的构成因素和精神内涵对发展现代文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除了本文阐述的在诗歌、小说、散文方面的影响之外,对话剧、戏剧等均有影响作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J]. 学理论,2013,02:164-165.

[2]卢晓霞. 论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9:45-46.

第6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一)解读古典文学的现实困境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懂古典文学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字。中国古代采用繁体字,还有部分文学作品融入了古代民歌,所以真正能读懂古典文学作品的也只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人员缺乏是目前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又一大困境。

(二)现代研究古典文学典籍的原著少

首先,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都对古典文学有所研究,如:《红楼梦》的解读版本有《王蒙的红楼梦》等,这些书籍都带有后人自己的见解,并不是原著。其次,原著正因为出版少,所以很难找到。一般就算能找到原著,价格也是相当高,还有部分原著的复印版本印刷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文学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

(三)现代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书籍都开始在网上刊登,印刷书籍少了,我们在网上所知道的名著都是简体版的,是被人译过来的,细心的人也可以发现不少网上免费阅读网站刊载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有错别字,不少还带有括号备注,掺杂了打字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时容易受其影响,无法正确解读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信息时代下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又一大障碍,这易导致原著与译著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研究古典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献保存不够完整

首先,这些古典文献经历的时间比较长,难免会有一些破损,比如:部分地方字体缺失、书本缺页等,这些都是影响文学研究的部分因素,甚至部分文献历经历朝历代的文人抄写,同一本书籍也有不少版本,研究文学的资料不够完整,很难准确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其次,历史毕竟是后人书写的,历史背景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这就导致了作品写作背景的不确定性,还有些文人的作品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破坏,好的作品都没有被保留下来,只是剩下现在残留的部分文卷。虽然这不是现代人的原因,但对于文学研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现在只有少数人爱研究古典文学

首先,现在有不少人一提到古典文学,第一感觉就是晦涩难懂;其次,也有人认为读古典文献很无趣,毕竟它要通过思考才能读懂它,长时间跟古人作品打交道感觉人也会变得很迂腐,同时也会与追逐潮流的朋友产生隔阂;再者,了解古典文学的主题思想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历史,在文学中还存在与野史相关的作者,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又是一大难题,鉴于这些客观和主观原因,现在很少有人想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三)现代学术研究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时代有它自己对时代的认识,时代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文革时代,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不能涉及政治观念,文学研究也遭受摧残和打击。

三、古典文学研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对政治经济的意义

文学作品一般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当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文人学者对当时社会政治所采取的态度。在部分现实主义作品中,还能反映出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它对当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中国政治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在经济上也有利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二)对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弘扬民族精神

以古诗为例,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大多都反映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离世情怀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现在不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时刻保持自我的节操。同时,我们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是来自《离骚》,而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因此,为了延续中国传统美德及弘扬民族精神,我们需要学习古典文学。

2.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为了赶上时代潮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光芒,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取其精华,为中国本土文化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古典文学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如孔子学说中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往来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为中国在世界舞台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四、现代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举措

(一)采取现代化科学技术保存好古典文献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输入设备恢复古典文献文字内容。还可以建立一些文物保护政策,将珍贵的古典文学书籍纳入保护对象之中。历史因素造成的文献不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文献的态度,重视古典文献的保护,为文学研究准备好资料。

(二)改变人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大力培养研究人员

促进古典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每个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要想促进古典文学的研究,首先,我认为应该改变人们对古典文学的看法,了解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来源,开展一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诗词歌赋解读等活动,广泛宣传传统文学,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进行适当地翻译简化,还可以通过相关作品的电视剧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来培养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

(三)坚持贯彻学术自由方针政策

在建国初期就曾有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政策,现在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政策,学者可以自由发表评论、自由表达想法。

第7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古典文学 研究方法 综述

古典文学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是志士仰天长啸的一首歌,是文人邀月共饮的一杯酒,是侠客仗剑扼腕的一腔血;是一幅画,是一个梦,是一份情。

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一个割不断的历史过程。回顾19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从《诗经》、《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在这个政治思想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没有像文学创作那样引人注目。首先这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和新文学创作相比,古典文学的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它面对的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变革的当下和发展的未来。这使得从事该领域的学者多遵循前代的老路,仍做着考证、注疏的传统工作,同时仍在沿用传统的诗话、词话或评点等方式对文学典籍进行解释。概括来说,做19世纪中末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多数人属于旧式学者。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良好的学问功底,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封建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人,外来文化还没有对他们的学术产生影响,他们的古典文学研究还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尚未显现太多变革的气象,他们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守旧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也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是显学,它传统深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取得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成就。回顾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内涵,大致可以归为两方面,一是西方性,二是人民性。西方性是指古典文学研究者多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及文学研究方法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这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传统,应该说,西方视角和方法构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传统,对古典文学研究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性是指“五四”以来,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古典文学研究者从平民大众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风气。“人民性”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个特有的概念与术语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概念,构成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内涵。到90年代后期,古典文学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研究格局。此时,“创新”与“特质”成为主要方面,即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个性,在评价标准上试图有新突破。“无用之用”的研究目的进入研究者思想,多元化格局由此大显。

进入21世纪已有八载,古典文学研究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推进很快,一批中年学者成果坚实,年轻学者锐利四射。可以说,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与断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新世纪里,古典文学研究的态势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即宏观研究方法、微观研究方法和打通古今中外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方法更多注重思辨色彩,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有三个出发点:一是研究我国民族文学特点以继承优秀传统;二是了解文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三是研究民族文化特性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宏观研究是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倡这种研究原因之一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在宏观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其二,宏观研究中理论比重较大,推进古典文学研究,开创新局面,需要对几十年来研究领域中一些重大理论观念问题作一番清理;其三是希望抓住带有全局性的课题,促进古典文学研究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研究对于打破旧的研究格局有很大帮助。首先,人们尝试用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其次,在方法论上有重要意义。宏观研究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来研究,更多考虑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等问题。

适合用宏观研究方法的人,首先要有灵气,思想比较活跃;其次,知识面要广,知识积累丰富而且牢固;再次是必须对某一事件有深入而且独到的思维;第四是要有独特的方法。宏观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点会层出不穷。缺点则主要表现在,主观的东西太多,缺乏有力的证据。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有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等。

微观研究方法,又叫传统国学(中学、汉学、国粹)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词章之学(如训诂学等)、考据之学(历史范畴)、义理之学(如古典哲学、宗教等)和经世之学(曾国藩提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的功底相当扎实,资料丰富,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微观研究的格局过于狭小,启发性也较小,固步自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使用此种方法的,建国前有王国维等;建国后有傅玄宗、袁行霈等。乾嘉学派主要也是利用这种方法,注重从字词句章进行微观研究,从考据入手。

第8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纵观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及文化流变的相对复杂性(南宋以后,传统古典舞已渐渐融入戏曲而失去独立品格),如今存在的“中国古典舞”,乃是今人对中国传统古典舞蹈的复兴与再造。它启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此,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前冠之以“当代”二字。

当代中国古典舞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已成为当代舞蹈文化建设的理性依托。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重建与发展既融合了外来的艺术元素,也结合了时代的审美需求,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的表现。虽然冠以“当代”的字样赋予“时代”的气息,但是中国古典舞仍然立足于“古典”二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艺术形式。

重建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要继承与传扬民族文化,提炼审美特质。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为直接产生母体,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舞的重建是以继承与传扬民族文化为根基的。我们认识到,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尽管有了很大的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当代体系,但是作为“古典舞”的属性注定其不能脱离传统的审美特质。如果对时代感过度强调,将使中国古典舞冲淡原有的传统审美特质并逐步远离传统,从而造成中国古典舞风格属性的模糊与流失。因此,确立传统审美特质的鲜明性,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返璞归真的意义。

当代中国古典舞要想发展,首先必须要扎根于传统之中,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是当代性运作不可脱离的历史基础。抛弃传统的当代性,只能是水中捞月、沙上建塔。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恢复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陈迹或把戏曲、武术奉为根源,不断去丰富完善其他艺术种类,而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重建来为新古典舞事业服务。客观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的方向。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既要避免全面复古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又要防备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要提炼优秀特质。落实到当代中国古典舞如何面向当代这样的实践性课题上,是要坚持“立足于传统才能够面向当代,只有面向当代才能深入研究传统、继承传统挖掘传统的审美价值的基本立场”。因此,“所包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取当代中国目标的发酵剂,即如何使传统发生正面的功能。”笔者认为,对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认识和实践,仍需要进一步地挖掘探索。

中国古典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开始对古典舞有认知上的突破――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舞蹈的风格,并不是简单地模拟戏曲、武术的动作,而是在完成了对外在动作形式的模仿之后,透过肢体来凸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这才是中国古典舞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始“从‘形式’上继承传统转向了从‘审美性’去继承传统的思路,从‘套路’上和‘动作’上去整理传统转向了从“提炼训练元素”上来建立教材的设想。“舞蹈者们更多地去关注动作的“规律”“韵味”“气息”和“神态”等,从而为“身韵”的创建以及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又通过对西方芭蕾艺术的科学借鉴,真正了解东西方艺术在审美上的区别。我们通过比较来学习西方芭蕾的科学方法,不仅仅学习它的训练方法,更多的是它审美标准整合提炼的方法,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以及教学、创作、演出的结构方法。用西方的方法来整合我们的文化财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与吸收外来因素,加快自我发展的进程。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舞的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体系。由提出“以戏曲为基础创立崭新的中国舞蹈艺术” 的崔承喜开始,到“从东西方舞蹈比较中研究中国舞蹈”的叶宁,到“戏曲舞蹈为基础建构中国古典舞”的王萍,“从武术中吸取元素”的张强,到“里程碑式”的人物唐满城、李正一,标志着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这个中国古典舞体系可以分为“教学训练体系、表演体系和创作体系以及理论体系”四个大的部分。其中最为成熟的是教学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它们所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原则,引导了本学科在“教学、科研、创作、演出”诸领域中的主要方向,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感与科学性的古典舞蹈主流。

目前,中国古典舞的学科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完善构建的状态,一方面在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上,已经日趋完善(当然其中都还有可以继续开发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还处于一种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积极进行思考试验,要以“和”的品格对待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多样追求,多元发展,为当代中国古典舞蹈体系构建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德国现代舞蹈艺术家玛丽・魏格曼曾说:“舞蹈是表现人生命情调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这“生命的情调”就是“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邓肯语),这“活生生的语言”就是以人体为媒介的动作姿态。所以,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根本特征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舞蹈的语言就是舞蹈化了的人体的动作姿态。与其他的表演艺术相比,舞蹈艺术具有更强的虚拟性和象征性,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和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舞蹈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然而,当代中国古典舞在重建创作的层面上,由于在作品中过多地直接“引用”教学训练中的技法性语言,从而导致了剧目的大量雷同,有些剧目仅仅是大量的技巧的炫耀而不顾及是否与艺术表达相符合,似乎古典舞的剧目不展现演员的功夫就不是古典舞。于是我们不断地在舞台作品中看到控腿、搬腿、旋转、跳跃等一味追求高难度的技巧,李、唐也对“单纯技术观点”的现象发出警示;还有一些剧目陷入悲悲切切地追求深沉的风格模式中,似乎古典舞的“古典” 要这样才是“艺术”,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舞台作品都徘徊在压抑悲闷的氛围之中,“怨声载道”的冤魂充斥着古典舞的舞台。除此之外,有些剧目盲目地运用现代的编舞技法而忽略了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呈现,在技法的玩弄中消解了传统的审美特质,使得古典舞偏离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四不像”。面对着创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只有进一步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作中题材和内容的局限与雷同问题。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有它特定的结构;艺术语言也一定是民族的,有它特定的审美。那么如何才能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呢?

首先,要提炼和巩固现有的中国古典舞语言,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程式化、规范化的那些舞蹈语言。这些语言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并且通过作品的呈现积累下来的,属于经典的语言,也是古典舞的标志性语言。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和巩固这些语言中的传统审美特质,维系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文化标志性。中国古典舞“身韵”则是本土地道的古典舞语言系统,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加工更多属于本舞种自己的语言系统。

其次,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学习芭蕾系统科学的整合方式,对我国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整合,拿来为我古典舞所用,广大的民间,生生不息的民间将会给我们的古典舞提供源源不断的语言素材。应该重视这个环节,一方面要学习总结出把丰富的民间舞蹈元素“古典舞化”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用“发明”“试验”的态度对待艺术元素,用古典舞的方法和标准来重新排列组合这些元素,使他们成为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古典舞标准的舞蹈新语言。

第三,我们要有探索与追求的态度,从历史宝库中挖掘丰富的古典舞语言素材。以敦煌舞学派的高金荣和汉唐舞学派的孙颖为代表的学者,就是在建立了大量的古典舞审美标准的基础上,以古代壁画、美术作品、雕塑以及诗词歌赋等为线索,挖掘整理出大量鲜活的古典舞语言形态来。这些语言形态由于有根有源,而且往往带有那一时代强烈鲜明的特征,成为古典舞语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语汇。

第四,笔者觉得还可以在有所依凭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创造。其实现在很多古典舞作品中大量使用现代舞、当代舞等多个舞种的语汇来作为造型和造型之间转换,或者成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这就是编导渴望的创新古典舞语言的一种表现方法。古典舞蹈语言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审美标准,有了这个尺度,才可以有章可循,才能使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当下舞蹈理论与其教学、表演体系相比是比较滞后的,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学科的进步,笔者对当代古典舞的重建与发展的研究,希望能唤起更多舞蹈理论研究者对当代中国古典舞重建与发展的重视。

第9篇:古代文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古代;典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4-02

一、时间上的一段,空间上的一块

中国古典舞应该是中国“高雅舞蹈”的中流砥柱,是传统的最有力的捍卫者。立足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建设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不同的文化形态造就不同的艺术形态。就中国古典舞而言,以时间为纵向,空间为横向重建中国古典舞,不同的历史分期,要顾及不同的空间范围,中国古典舞落在空间上的内容就是文化。中国的断代历史,通过中国古典舞之“古”的时间考证,中国古代可划分为九个主要的历史分期:(一)原始社会中后期,(二)三代――夏、商、周,(三)先秦――春秋战国,(四)两汉,(五)魏晋,(六)南北朝,(七)隋唐,(八)宋,(九)明清。弄清楚每一个时代社会形态、哲学礼法、、人文习俗、民族演变以及文学艺术所体现的该时代共同的审美特色,分时间上的一段,空间上的一块,建设中国古典舞,丰满中国古典舞不失为一种途径。结合现有的古典剧目,有清朝时期“道”文化的满族舞蹈《纨扇仕女》表演在宫廷、唐时期的“释”文化《闻法飞天》表演在宗庙、“儒”文化汉族舞蹈《秦王点兵》表演在宫廷等等,如此看来中国的古典舞蹈庞大的历史根基,还有大片的空白需要填补,重建才刚刚开始。九个历史分期、不同的文化形态,再继时空间的建设之后,我们还可以从、表演的舞蹈场入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另外不能遗漏的是,在我国古代历史,曾有形成国家形态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所以蒙族、满族等民族舞蹈也是我们需要挖掘建设用以丰满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对象。

此外中国古典舞之“中国”在为古典舞蹈圈定地理领域的同时予于了其国家的政治色彩。中国古典舞如若固步自封,沉溺在自己的领地里“闭门造车”,何以冠上“中国”之名?所以“中国”建设还要与世界接轨,遵守世界古典舞蹈的立场不可违背。比如俄罗斯古典芭蕾舞蹈的立场:(一)排除粗俗的舞蹈语言,(二)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三)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四)讲求理智与共性,(五)追求技巧和程式化,(六)对于传统保持尊重和承袭。凡此种种,是有全球化理念与实践的参照的。[1]

二、追根溯源,向前走往回看

中国历史虽然断代,但古国文明却不曾断层错位,古典舞蹈作为时空间的流动艺术,以一种画于图壁、载于典籍的形式流传下来。激活舞蹈的局限和困难,以经典审美文化追求作引线往回追溯,不失为一种策略。在探究古典民俗,源流关系的同时,要研究流传不变的传统精髓,也要追根溯源了解不同时期变故的缘由,将中国古典舞作为与社会、历史、民族紧密相连的文化去研究,继而追寻到舞蹈文化主流、支流的关系。

此外,中国古典舞的建设还要活在当下。以现代人的身体演绎保存中国古典舞,以防厚今薄古,把握传统文化是重中之重;(说完全“复古”是没有可能)但拿捏古今也要避免传统主义,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长流。所以刘青弋老师在其《中国古典舞代表作的重建和思考》中概括古典舞构建的概念标准,谈其文化首先应该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典范的,并且还要是被现代人所认可接受的。所以历久弥新的文化典范是建设根基,也不能忽略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三、原生文明的纵向裂变、横向互动

除了以规划时空间丰满中国古典舞体系建设以及追根溯源的建设途径,中国古典舞的重建还需要把眼光放眼于世界,将遗失的舞蹈文化从曾经输出国外的地方,比如朝鲜、日本找回来。台湾舞蹈学家刘凤学博士早已先行一步,为了追寻遗失的舞迹,刘老先生脚踏历史回唐朝,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和精力,从唐传日本的文献和中国民间古乐入手研究唐燕乐文化的背景、历史源渊和乐舞制度,重建了唐乐舞大曲《春莺啭》、《苏合香》、《皇帝破阵乐》,中曲《兰陵王》、《昆仑八仙》,小曲《拨头》等等,开创了新古典舞学派。

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遗失在外,保存在异国他乡,刘凤学老先生从日本找到依据回台湾后悉心研究,一招一式、一拍一节都力求经过若干步骤后形成动作,但由于台湾的历史渊源,新古典舞蹈在形成的过程里必然无形中植入了不同于中华本土的,台湾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借鉴之时的取舍十分重要,如何提取精华,保留和把握属于中华文明本土的传统,剔除被植入的异化文化,并加以实践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以笔者的一己之见,人类文化本同源,原始部落文化之后产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四大原生文明,其中生长在黄河流域的中、韩、日、台各地文明是黄河原生文明裂变出的次生文明,在原生文明延续的同时逐渐本土化。例如,中国古代主流舞蹈在周代时即已定型,其专职的“礼乐”与“宴乐”恰好构成了“中正方圆”和“长袖善舞”的两极状态。它们对东亚舞蹈形成辐射,像朝鲜半岛高丽时期由中国传入的儒教仪式乐舞和“唐乐呈才”[2]。(东亚舞蹈:在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因受到中国主流舞蹈周代时专职礼乐与宴乐,中正方圆和长袖善舞的影响,由中国传入的儒教仪式乐舞和“唐乐呈才”演变而成,发展中逐渐本土化)。如从东亚舞蹈中找寻中国古代舞蹈的身影,我们可以以朝鲜文化为依据除去表现鲜族审美文化追求的舞蹈成分,以原生文明的主流文化为依据保留原生文明主流文化特质的舞蹈成分。

此外,原生文明之间除了纵向的裂变还有横向的互动,例如印度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佛教舞蹈及其舞蹈的支系敦煌舞蹈,并且“这种佛教艺术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幻想中的天国景象”[3],所以探究中国古代舞蹈文化也可以从横向互动的文明之间找寻黄河文明的主流文化开始。

中国古典舞之“中国”建设是文化的建设,扎根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把握文化。中国古典舞不是“自在”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它的古典之名,注定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扎根文化之中国建设,更注定古典舞蹈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当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候,偏离民族、偏离文化,就会导致中国文化的塌陷。再不从政治角度评估古典舞存亡对整个舞蹈发展形势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正统的舞蹈文化立不起来,何谈当代舞、现代舞的文化,如果中国的舞蹈都成了脱离文化的自由艺术,那舞蹈作为艺术的意义价值何在,舞蹈成为一小撮人的孤芳自赏,未来的发展可想而知,如是发展,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参考文献:

[1]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60.

[2]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音烦霭嫔纾2004:2-3.

[3]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