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第1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教学策略

引言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历史课程教学不断革新,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模式与合理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推进着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合理确定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历史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需要等情况合理确定。历史教学目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与现实性等特点。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不当陈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混淆。在新课改背景下,确定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历史有效教学为价值取向。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应当能够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其次,系统规划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目标划分为四个层次:《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间的关系,理清四个层次目标的顺序,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第三,历史教学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只有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在教授“美国国父华盛顿”相关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逐层递进的教学目标:最低层次目标为掌握华盛顿的活动经历;接下来的目标是掌握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的贡献价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华盛顿美国人们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华盛顿对美国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华盛顿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思想觉悟。通过逐层递进的教学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导式讲授策略

历史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即教师通过口头表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讲授必须改进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应当采用引导式的讲授策略。历史引导式讲授教学,是指教师口述再现基本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规律,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引导式讲授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流畅、连贯、自然,合理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关联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对重点部分进行充分阐述,并起到学生将讲授内容和原有知识进行联系,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采用巧妙的讲述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抒情独白”的讲述方式,展开课程内容。在教授“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重困难下中国的外交将如何发展。

(二)探究式问题策略

通过问题展示,设置教学悬念,创设相关的历史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形成双向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问题,立足于历史学习材料,自主探究问题结论,以提高学生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问是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关键,提问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直接影响。在探究式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呈现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阶段提出适宜的问题。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提出的问题也应当一定的差别。在教学导入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教学开展做好准备;在教学讲授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评估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以指导课程教学进行的调节;在课堂教学首尾阶段,呈现问题是为了归纳、总结本节课所教授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强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次呈现以下问题:你了解吗?对社会造成了那些负面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加强?

其次,呈现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历史教学中提出问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匹配。只有适应性较好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回答的热情。例如,在教授“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适应性较强的问题:英国殖民者为什么会不远万里的发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是否还会暴发?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决定因素是武器落后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扩展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推动了历史教学的革新、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地尝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式讲授教学和探究式问题教学等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瑞琪.兰化三中高中学生历史课程有效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2007.

第2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发展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其学科综合运用技能水平。在优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尊重学生的历史学习发展需要,激活学习潜能兴趣。(2)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历史课程知识。(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策略思维,增强综合分析探究运用能力,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一、优化历史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探究意识,能够更好开阔学生课程知识视野和激活学习潜能。针对学生在学习认知中的不足,以优化学习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更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素材过程中,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补充形式来优化学习过程。首先,可运用互联网络来查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历史事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原因以及过程。其次,利用图书、杂志、网络等资源来查阅与历史知识要点相关的背景知识,深化认知感悟。再次,利用现代最新历史研究资料来搜集整理有关历史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优化历史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川教版(下同)八年级第九课的“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学习中,可利用学生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了解不够透彻,来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历史背景知识。首先,建议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要求学生能够归纳整理与该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其次,教师整理出中共历次召开的代表大会资料,尤其十五大以来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能够从图书或者其他电子读物中整理“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背景资料。再次,要求学生能够对“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探索,并能够利用现代研究资料来予以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习潜能兴趣

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探究的有效动力,也是彰显历史课程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来运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历史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激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历史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发展不同,运用情感激励和创设自由学习环境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首先,营造自由学习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从枯燥的背诵记忆学习历史痛苦中解脱出来,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形式快乐学习。其次,允许学生能够对历史学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鼓励学生运用探索搜集的方式来探究历史学习。再次,利用成果展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信心,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和兴趣始终保持高涨。

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在不断被尊重和信任的背景下,更能够予以激活。例如,在八年级第12课“红军长征”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影视资料、诗词歌曲、历史文物等方式来了解有关“红军”与“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可将学生在搜集整理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以实物展览的形式来体现,让学生能够对“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伟大决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感悟。同时,可通过撰写小论文形式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探究,激发学习潜能。

三、突出合作探究过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需要通过彼此学习交流与合作探究来予以表达。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知识要点要求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合作为学习形式,深入理解探究,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更利于加深其对历史学习的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围绕历史课程特点,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通过创设自由交流与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运用技能。首先,优化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历史学习探究话题,让学生能够可学习探究的内容。其次,运用互动交流和相互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中的难点,以加深理解。像在“全面内战爆发”教学中可就“内战爆发原因”和“中共采取策略”学习难点来设计相应思考探究题目。再次,建议学生能够运用书面表达形式来写出自己在历史学习探究中的学习理解所得,以提高其历史综合分析和概括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优化就是在体现课程教学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知识思维情感,提高其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教师不妨从学生学习主体需要和课程知识体系来突出学习方法思维和策略指导,培养其学科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毛志海.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0(13).

[3]谢向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第3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真人真事,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但是,如果历史教学失去有效性,将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大大降低,从而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完善带来极大的阻碍。鉴于此,本课题笔者在分析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便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现状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通常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较为方法显然已经过时,并且不适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追求。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往往还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便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使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1.2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离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在定位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材内容的灌输,侧重于学生掌握历史内容,而忽略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观的培养[2]。我们知道,历史这门学科是具备独特的魅力的,学习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由于教师侧重于应付考试,从而使得历史教学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偏离,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要想使教学工作得到有效完善,在完成教学之后,还需要设置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现状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便是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往往注重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历史知识,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九一八事变”课题中,教师会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什么?”,但是很少问“你从九一八事变懂得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后会进行反思,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点上初中教学过程却明显做得不够。

2.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1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构建自由质疑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充分尊重历史,还需要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增强。例如:在《中古欧洲社会》课题教学过程中,讲述的是丕平献土的故事,学生通过课题学习了解到西欧封建社会罗马教廷有着极高的权力[3]。针对这一课题,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比如“在我国古代为什么皇权能够凌驾一切呢?”这样问题的提出,便能够对我国古代社会与欧洲社会进行实质性的比较,从而使该课题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历史视频,从而使学生通过所观、所看、所想,有效地融入课堂学习当中,进一步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增强。

2.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要想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便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例如,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便是不错的方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诸多学习的机会,包括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及讨论会等[4]。让学生结合历史实际,从而编写出历史短剧,然而针对历史短剧加以表演。例如:在学习《经济大危机》课题内容过后,结合“罗斯福新政”展开历史短剧编写,鼓励学生以总统的身份上讲台进行演讲,参与演讲的学生演讲完毕之后,由全班学生进行投票,选出演讲最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该历史课题的理解及认识,而且还使学生的演讲口才得到了有效锻炼。

2.3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实现有效性,努力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阅读历史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与教师共同探究历史课题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历史资料均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首先让学生对“家务中日战争形势图示”进行仔细观察,通过图示能够让学生对该场战争中日军的行军路线有清晰的认识[5]。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便能够清楚地指导在这场战争中清军和日军各自所处的形势,进一步能够掌握清军惨白的关键原因。总之,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水平,能够使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值得教师合理应用。

2.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效性的实现有一大目标,即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显然,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了解他人的长处,看清自身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作用,为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欲得到有效激发,进一步使历史教学实现有效性。例如:在《蒸汽时代的到来》课题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两个词语,一个是“工场”;另一个是“工厂”[6]。细心的学生通过观察会马上联想到“工场”和“工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结合这样的问题,便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从而为教师开展《蒸汽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提供有效依据。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性的一大策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给予充分重视。

3.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强化便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这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比如: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相信做好以上这些,初中历史教学将更具有效性,进一步为初中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丰宪.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3:102-177.

[2]陈爱群.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206-207.

[3]罗安辉.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2:75.

[4]黄丽君.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J].学周刊,2012,22:105-108.

第4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策略;探讨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方面是由应试考试的弊端造成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导致自身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对此,教师应当探求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潜能

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把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

比如,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辩论赛,评价历史人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如秦始皇等;教师可以挑出一节课,让学生比赛讲历史故事,如太平天国的故事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抢答的形式,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可以获得相应奖励。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法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身,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再现了历史场景,丰富了课堂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把当时的场景用音频和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溪水旁,雅士们作诗论文,王羲之作《兰亭序》以纪念,教师在演示图像的时候放上一首古曲,让学生如临其境,进入历史场景之中,感受历史的非凡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和谐氛围,鼓励自主学习

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加高昂。教师应当促进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分封制时,教师可以演示分封制的示意图,补充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但统治者直接管理的城邦很少。学生在了解了初步的历史信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如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有什么缺点?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出一个结果,然后将总结上报给教师,教师从中评选出最优秀的讨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友好互动,并与教师达成一种信任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习热情

中国的成语典故博大精深,学习历史知识也应该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与军事战争有关的历史事件时,可以使用背水一战、力能扛鼎、望梅止渴、四面楚歌等成语。教师首先对成语进行解释,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然后再讲述历史事实,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许多典故中也都蕴含着历史故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难兄难弟、高山流水、成王败寇、大意失荆州等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典故,也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五、划分基本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知识比较庞杂,学生记忆时会遇到一定困难。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划分知识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唐朝的繁荣时,教师可以把唐朝分成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部分进行分析。政治上包括政治体制、中央管制等;经济上包括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文化上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外交包括与国外的往来等。教师对每个子目进行二级划分,二级子目下再分三级子目,通过划分结构,使知识点形成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探求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需要一个过程,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从日常教学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营造和谐氛围,鼓励自主学习、巧用成语典故,调动学习热情、划分基本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贯彻与落实,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历史学科,注重的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曾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认识,从中汲取经验,获取感悟。要想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在其教学中展开合作探究模式,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将学生都培育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是以“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单纯地只是接受知识的灌溉,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乃是当前社会的大势所趋,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点就尤为重要。而我们当前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历史学科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中发现问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这种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当前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二、开展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虽然很必要,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合作预习,课前探究

课前预习对于历史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达到预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实行合作预习的方式,进行课前探究,集思广益,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会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由于隋唐时期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现在要学习那时候的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去图书馆,先对那时的历史进行必要的了解。同学们可以一起去,共同合作,将每个人的查阅结果都综合到一起,再对其进行探究,如此一来,老师在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其中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小组合作,课堂探究

课堂上,为了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最大有效性,老师可以将班上的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小组分配任务,让小组内的所有成员搭档合作,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组的合作效果最好。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一课是《新文化运动》,历史老师在讲这一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以下任务:(1)总结“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发生的?(2)“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哪些新事物?(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老师都不给答案,让每个小组自己去寻找,相互之间合作探究,得出属于自己小组的答案,然后再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评出哪个小组总结得最正确、最完善。

3.课后交流,加深探究

课堂学习,学到的知识也许当时记得很清楚,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就有可能会忘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注重课后巩固。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无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维方式也都不一样。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大家一起借鉴学习,以求共同进步。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学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前,人们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这一结论,历史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查找资料、了解历史”的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调查父辈、祖辈的生活方式,可以知道: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益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已成为百姓饮食的“主旋律”。然后,在下一节课上把所有人的想法都综合到一起,让大家共同探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这样就能取别人思维之精华,弃自己思维之糟粕,达到共同进步的境界。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不好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他们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进步,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李顺衡.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生习惯[J].新课程:教研,2011(06).

第6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历史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体系中,初中历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成效卓著,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中历史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初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重要途径。

1树立历史核心的策略

也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明确指出,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缺乏充分认识,传统历史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如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有悖于新课程对历史教育的要求,阻碍了对中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求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中学历史教育核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即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因此,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学习,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创新策略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3激发策略

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对初中生的把握,初中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因此教师应良好把握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知识学习上,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不可强制死记硬背,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快乐。历史知识并不是独立的,历史知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历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

4参与策略

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的前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没有兴趣,便会丧失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初中学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教学的愿望强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不但可以使师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还有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历史课堂就会活力四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5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即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摆在历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突破。传统历史教学重视说教,历史教学很僵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历史教学缺失人文精神培养,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十分有益于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生活。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熏陶人格。除此之外,家庭与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也要积极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诸如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观历史博物馆,在特殊历史节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历史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历史问题讲座等,使历史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6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任务,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中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新课程要求,将人文精神充分地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尽快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旭阳,周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2]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3]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143.

[4]石志刚.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72.

第7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一、界定两个教学原则,确保初中历史教学有章可循

有人说历史教学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倒不是别的意思,而是想对历史事件形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就必须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实施教学,而不是随心所欲。因此,要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掌握好如下一些原则,才能让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明镜。

一是客观开放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研究历史事件不能囿于别人的认知,而应该看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是否符合当下的价值体系,是否能让学生在对此历史事件的学习中获得的认知,能够迁移到对其它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认识当中去。

二是长远发展原则。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以生为本正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我们更多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科学、客观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

二、注重两个教学策略,确保初中历史教学切实有效

教学论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种教学理念的实现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依靠教师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的。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笔者以为在注重以上两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如下一些实施策略:

首先是要平衡好考试评价与科学历史观形成的关系。客观地讲,作为今天的学校学习,不可能绕开考试评价这一关,用有些专家的话说“不注重应试,学生就过不了当下这一关”,但这位专家还提醒我们“不注意素质,学生将过不了未来的那一关”。显然,这里所说的“素质”在初中历史教学背景下,指的就是学生的科学历史观。

其次是要基于科学系统的历史观实施教学。历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因而也就不能不考虑知识传授过程中的系统性。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对教学研究的经验,我们发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进行分类,还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都会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系统性。但在教学中有时由于教材编排等需要,历史知识之间往往会被人为地分开,造成了我们在教学时容易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在类似的历史之间形成一以贯之的认识,也就造成了历史教学的一些不足。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提出教学中要注意无论是从政治发展,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都要以相同的历史观看待类似的历史事件。

在考虑这一教学策略时,一个很重要的注意点就是历史教学担负着帮学生获得正确历史知识,获得正确历史观的任务,而这往往意味着历史教学要更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来自于小说或故事中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形象,从这个角度看,上一原则中引用的东汉末年曹操例子中也具有这样的思维。而且,遵循这一原则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于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利用巧妙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认知失衡,让学生产生探究历史规律的内驱力。

三、反思两个教学关系,确保初中历史教学向前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两个教学关系需要反思,这样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一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历史教学必须是基于历史寻找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二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理顺前一关系,历史与未来才能更好地联结,理顺后一关系,学生才能与历史之间更好地联结。这两个关系亦是历史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限于篇幅,拙作不再赘述。

第8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主题渐进式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在高中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发展,主题渐进式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认可,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主题渐进式探究模式掌握模糊,导致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的记忆、题海战术等现象出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主题渐进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探究教学中的策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渐进式教学在历史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1.以“问题探究为主”,奠定探究教学的基础

问题探究策略,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一定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源自“设问”,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展开各类探究活动,因此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决定探究教学的效果,甚至成败。问题太浅或过深,都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探究都无法有效开展。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探究的空间,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教材只是列举了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观点,并没有深入分析,可设置如下问题:“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探究兴趣。

2.以“历史材料为主”,推动探究教学的发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历史不仅是存在课本上的文字,更应该是丰满的、鲜活可感的历史形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循序渐进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突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加深历史印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个性和课程的要求为主,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的历史原始材料,来指导学生发掘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中历史材料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历史纪录片以及历史题材影视等。比如:在学跃进运行与运动的内容时,鉴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与那个时代的背景结合起来,所以教师采用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来充盈学生的视听,如有“两年内超过英国”言论,运动宣传画以及《稻穗上的姑娘》图片等,让学生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掌握“运行与运动”产生原因、危害及历史教训。再如:《甲午战争》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甲午风云》影视作品作为历史探究材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甲午战争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以“历史专题为主”,优化探究教学的途径

所谓专题探究,即在一定的主题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策划,自主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社会、自然、生活等不同角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并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专题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注意:一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切入点进入;二是关注学生所选专题的深浅程度,如果所选专题太深,将不利于学生的发挥,如果学生所选专题太浅,将没有选择的价值。例如,针对中国对内改革的成就提出《改革――社会发展的前提》专题,既可以对历史上发生的历次变法活动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开展活动,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探究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现实情感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结束语

主题渐进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史实打上了一层趣味的光环,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积极投入到学生之中,同时这种教学策略利用教师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学习品质,为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赵莉莉 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2期。

[2]王福本 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年,37期。

[3]黄才明 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反思性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4]徐月清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信息反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研), 2010年,10期。

第9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兴趣;信息技术;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探究性自主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新模式的不断应用,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让课堂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而有效教学正是建立在“学生发展”基础上的,学生是否发展了既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尺,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而不是“一刀切”,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那么,如何保证有效教学呢?这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来作为保障。

一、巧妙导课,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兴趣的影响。兴趣作为个体的心理品质,将直接影响个体在某一件事上所投入的精力。若个体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钻研。而一旦个体失去对该事物的兴趣,外力所起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并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持,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时机,导好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促进探究有积极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导入的方法较多,故事导入、谈话导入、图片导入、问题导入、辩论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等都是常见方法。

如,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导入,让学生讲讲最远古的居民是怎么来的。于是有了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等传说,当然也有学生知道最远古的居民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样,借助学生的故事,整堂课便能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展开。再如,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导入为“在中国,有一所大学,被誉为是‘中国的哈佛’‘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它就是北京大学,而北大的崛起源于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到底是什么运动能让北大如此声名远播?这个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然后,结合教学目标设置探究问题,教学顺利进入讨论阶段。由此可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新课程理念注重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和历史中找到衔接点,以古为鉴,追寻并学会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确,书本只是一个载体,而生活才是真正的“历史”,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用一般规律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观才会步入正轨,也只有如此,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学中联系生活,就需要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再从历史和生活中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走向丰富的人生。如,在《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从学生身边的电器,如,电灯、电话、电磁炉说起,从汽车、飞机、火箭说起,拓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该说,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的历史课,才是生活中的历史。

三、学生主体,自主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从“知识学习”到“知识构建”到“技能形成”,让学习成为自主行为。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对待。如,在《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的教学中,教师可用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文明。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以“探究金字塔的奥秘”“文字的起源”等论题来进行论述,虽说不是很深入,但也说明了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其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进行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信息得到全方位的交流,学生个体借助团队作用,能更全面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比如,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以及大汶口居民的生活习惯、所使用的工具、当时制陶业、农业及畜牧业等的发展情况等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并且结合课本内容思考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形成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居民的生活状况。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有效增强,其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积极评价,引导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按心理学的观点,负面评价容易给学生造成压抑,而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式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成功的满足感中不断进步。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正是在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中不断进步的。教师又何必以“完美”的要求来衡量学生呢?为何不能让学生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呢?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中,教师要注重从正面评价,在评价的同时予以引导,引导学生发展。如,教学《秦王扫六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对秦始皇的认识,学生更多的是谈他的暴政,修长城、焚书坑儒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看看他关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巨大的贡献,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分析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等等。还可以组织一个小活动“秦始皇,我想对你说”,让学生充分谈论他的功与过。由此,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浓了,学习有劲了,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什么是有效,发展才是有效,历史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多管齐下,方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广银.初中历史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J].中国学术研究,2010(8).

[2]张德荣.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和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