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管理学基础管理精选(九篇)

管理学基础管理

第1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实体,是高校师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基地[1]。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规模亦快速增大,硬件条件明显改善,这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事关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财产安全及高校教育的学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无论是从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还是长远发展,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

1基础医学实验室概况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安全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基础医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基础医学部下属学科众多,实验室分布广、数量多这一现状,基础医学部实行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制度,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负责人是实验室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要求所有代课教师都要严格填写《实验登记簿》,教师对实验室财产及所有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必须明确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安全状况。明确安全责任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是要追究某个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旨在促进安全责任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隐患的治理和日常的安全检查上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我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先后有8人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卫生局举办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部属各个实验中心都设置有兼职消防员,积极参加校保卫处定期开展的消防演练,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灭火技能;我部不定期邀请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官给全体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消防官兵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切实的感受,以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警示全体教职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化运作

安全检查对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自2007年以来,基础医学部坚持安全工作的月查制度,重点对各实验室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危险物品的保管与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各实验室一些高年资的教师组成,大多采取实验室之间交叉相互检查的方式,促进相互监督和学习。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对基础医学部难以排除的安全隐患,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根据《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对各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考核,年终评比年度安全先进实验室。目前,已有4个实验室先后获得基础医学部年度“安全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5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确保实验室安全

因我部实验室数量、实验类型及项目数都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突出工作重点。

2.5.1化学试剂使用安全我部各实验室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各种试剂,其中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试剂的使用量尤为巨大。我部对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各实验室严格执行“三废”回收利用制度,确保“三废”处理后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部分实验室空间不足,致使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试剂不能完全单独存放,基础医学部积极调整实验室房屋资源,设立化学试剂室,对各类试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通风和安保措施;针对部分实验室将普通的房间用作实验室,没有符合规格的通风设备,师生的身体安全隐患较大等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部积极协调,为相关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严格建立试剂的使用台帐,对各个学科每年低值易耗预算中化学试剂的采购量严格控制,要求各实验室必须在在弄清楚实验室药剂库存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严禁一次性大量购入试剂,导致库存积压、大量报废试剂,在严重浪费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危害。对于教学、科研中使用到的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等剧毒药物及国家管制的物[2],基础医学部实行专人管理,并统一配备保险柜保存。

2.5.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工作的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的独特性,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人类研究微生物的同时不断地受到微生物危害,甚至感染严重疾病,危害到生命安全。另外,不时出现不明微生物及遗传工程不断产生新的微生物,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难以预料对此类微生物进行实验的危害程度,因此受感染的危险性就更大[3]。基础医学部鼓励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生物安全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法令,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严格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为标准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p#分页标题#e#

2.5.3形态学科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形态学科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人体的各类器官和组织标本,标本可能有艾滋病、肝炎、麻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以及各种癌症等,且标本多为未固定的[4]。形态学实验室最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是腐蚀性强,易挥发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对人的粘膜、眼睛损害较大。我部各实验室高度重视各类标本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对送来的标本及时固定,用有盖的桶或封闭的容器盛装,取材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穿隔离衣服、带口包,开启所在间房的通风设备,并在工作完毕后能作必要的灭菌、消毒处理。因冰冻切片的组织都是新鲜未固定的,可能有强烈的传染性,我部实验技术人员严格防范,若发现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时处理,并对冰冻机进行清洁、消毒,以保证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形态学实验室切片机的刀片非常锋利,稍不注意会引起仪器的损毁和人员的损伤,我们要求实验人员用完的废刀片要放在收集利器的箱内,避免伤害其他人员。目前,我部形态学各科实验室未出现一起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带教教师被标本感染及实验器械伤人事故。

第2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 随着护生招收数的逐年上升和实验室建设的加快,做好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实验室除了要加强硬件建设之外,还需做好日常的软件管理,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层次式、科研指导式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析,就各自的内容和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实际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实验室;管理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4-02

[作者简介] 周艳(1978-),女,硕士,中级职称,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

1 概述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2/3的课程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操作训练来完成,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更加注重对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作为护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对护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2]。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护理专业招生力度的增大,护生人数逐年增长,为护生提供实习的实验室建设也呈现出大幅增加之势。实验室作为实习场地,良好的建设与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3]。护理学实验室作为教学的载体之一,它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探索新时期护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对于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有效推动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的革新。

2 三种《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 层次式管理模式

层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指由授课老师、课代表和技术员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层次式管理模式[4],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共同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见图1)。

这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其中,授课老师主要担负课前物品管理和课后督查工作。课前,老师会向全体护生交代本次实验物品的所在位置、具体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内容及步骤等等,而课后则重点是检查学生对于实验室内的物品使用及整理情况,并作出评价。课代表主要是承担课后的实验室训练室的组织演练,并协助老师做好实验室内物品、设备的检查登记以及卫生清洁工作,并及时将发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技术员负责实验室钥匙保管、实验前后的物品清点检查,负责安排人员进行轮流练习和管理,在实验室开放期间,还需要做好日常的巡视、技术指导等工作,一方面与班长和全体护生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要经常性的与授课老师做好沟通,以保证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以往的“物品管理”为主向“人才管理”为主,突出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其中,课代表发挥着上传下达的沟通协调作用,也是层次式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2 科研指导式管理模式

科研指导式管理,即将护生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融入到《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见图2)。

其中,铺床法、吸氧法、鼻饲法、皮肤实验法等等均可以被纳入到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中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护生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是向护生详细阐述本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具体阐述接下来的实验内容;第二步是根据实验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尝试和训练,做好相关实验结果的记录;第三步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写出具体的实验分析报告交由老师进行审阅;第四步是老师将审阅后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

2.3 “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开放式“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检查督促为辅的管理模式[5]。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任学生由其任意管理,而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行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辅之以必要的教学秩序上的监管和实验技术上的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先向全体护生阐明开放式实验室自我管理的要求和制度安排;二是要明确向护生告知教学的秩序安排和评价方式;三是发放技能操作流程和考核评价标准手册,并在实验室内放置必要的实验DVD供学生随时观看;四是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来负责本组学员的分工安排;五是实行报告制,即由小组长向学习委员报告学员的实验情况,日常的实验室钥匙管理和物品的检查摆放工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最后由学习委员将护生的全体实验及实验室物品情况统计汇总上报老师,老师每周抽查2~3次即可。不设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而是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

3 三种模式评析

层次式管理模式发挥了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合了以往实验过度依赖老师的心理,一个层次分为一个小组,可以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指导式使以往反复、机械的实验室护理实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对于提高护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思维都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则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锻炼机会极大地得到了释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改由教研室教学干事兼管,这样对于年轻的辅导实验室老师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4 结语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6]。护理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护理学基础实验室指导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验室管理能力[7]。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与高校实际结合起来,除了上述模式之外,各高校实验管理也要不断完善现有模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将人文管理与科学规范管理相结合,鼓励护生参与开发实验室管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管理潜能[5],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参考文献]

[1] 蔡宏亚,廖少玲,李红赞.高校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122-123.

[2] 张建,宋永慧,邓婷婷.加强实验室管理,确保《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3):1.

[3] 漆小凤,李芳,王晓燕.浅谈高校护理实验室管理[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34-135.

[4] 梁继娟,黄秀凤,韩俏英.《护理学基础》实验室“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2012(7):1901-1902.

[5] “学生自我管理”的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中医,2013,35(7):1073-1074.

[6] 顾琳琳,杨晓,洪华,等.护生自主管理用物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2):68-70.

第3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治安管理学 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 基本要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促进公安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公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以治安管理学为例,分析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要素,力求推动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一、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新兴的教育学科,是在教育技术学中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系统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著名的美国学者肯普曾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他认为,教学设计是采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各部分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乌美娜是我国教学设计方面的专家,她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战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们对以上两个定义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教学设计实质就是一个系统,其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通常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应实现教学设计系统要素整体组合与优化。同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科本身内容,并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和学员自身身心发展差异,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这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提高了,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上,还是学员本身的学习中,都应有所体现。系统理论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学理论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是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世界上关于教学理论提法很多,在我国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具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学观点,孟子的循序渐进、自得等精辟的教学论断。我们通过分析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设计的材料,发现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这些可以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

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认为,突出治安管理主体、客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的鲜明特色。治安管理学教学理论研究范围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应吸收学习理论新的科研成果。从广义上说,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其目的在于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并不断分析其形成机制。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环境,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应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课堂授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例如,认知学派对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是一个学员主动接受刺激和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习要依靠学员的主观效能,应该以原有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从而接受和理解新知识,进而形成最佳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以确保学员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学员特性的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认知结构等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授课内容的分析,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员认知结构的一致性,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员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对其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还应特别重视教学措施的制定、充分合理利用媒体,以确保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局面,更好地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员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策略。为了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学习活动过程。学习理论则恰恰阐述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是学习有效,什么是学习无效、为什么导致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四)传播理论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应该以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治安管理学教学信息传播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信息传递与交流系统。它通常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构成。在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它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信息反馈应做到及时、全面,教师应该了解各种层次学员的基本情况,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主次,抓住要点,根据教学进度进行控制。

二、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对象

治安管理学教学对象的分析,包括对教学对象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教学对象知识水平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在生理、智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分析。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本、专科学生,也有各种层次在职培训的民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对象,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起点或倾向,学员在接受新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准备,也就是学员的原有基础知识。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学员的原有基础可以看作是新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学习的效果;其次,应该分析学员应该达到的使能目标,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员一定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未完全掌握,而掌握这些新知识、技能又可以看作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公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从终点目标出发,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其使能目标。

(二)教学目标

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要尽可能用可测定的、可观察的行为术语精确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学目标也应该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首先立足于教育目标的特性,制定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个目标领域,分别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我们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公安教育实际情况,治安管理学教学目标可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教学策略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法和谋略,主要体现在“教”和“学”的交互活动过程之中。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应该怎样教”和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可以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通常是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的,它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这些思想往往深深印在授课教师的头脑中,促使教师较好地实现教学理论具体化,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授课科目的不同以及课程的特点做出选择,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传递策略,指教学信息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顺序传递给学员;教学组织策略,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进度管理和教学活动控制管理等方面。

治安管理学教学策略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设立的,因此,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涉及治安管理实训的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这一特征,并通过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来实现。

(四)教学评价

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是指依据客观标准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治安管理学教学评价开始于确定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失去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治安管理学常用的教学评价有三种,分别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它是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评价判断学员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主要原因;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通过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掌握师生自己的教和学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具体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对于没有理解的学生和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教学的初始目标;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这是一种“事后检查”性评价,通过考察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员对某一学科整体掌握的程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次数较少。事后评价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治安管理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梁惠燕.教学策略本质新探.教育导刊,2004(1)

第4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院管理;医学基础课程;高校教学;有效路径

为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优秀医学人才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学类高校不断响应新课改号召,深层次实施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探索中,医学类院校纷纷从内容、手段、方法等层面进行摸索,逐步摸索出综合教学纲要及综合课程设置的线索,从而构建出医学类院校基础课程框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出现新趋势,这便要求我国医学类院校改革传统医学基础课程框架,转变教学观念,由学院管理视角出发,制定出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及内涵

医学教育新目标及新发展的提出,要求医学类院校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因此,院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及学生学习规律,切合现代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层面上,应将纵向型模式转变为横向交叉型模式,有效删减重复内容,提升课程授课针对性,给予高校学生更多课业支配时间。更能使学生同时接触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医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整体课程做出大体了解,进而体会到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设置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能使学生对专业方向及学习属性进行深入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此外,以学院管理角度促成医学基础课程优化,能够有效赋予学院管理教育教学属性,从而使高校教学工作形成全维度、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进而使医学类高校学院管理成为支持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平台,从体制管理层面推动着我国医学类高校教学质量及效率提升,为我国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我国高等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范畴

学院管理是我国高校核心部分,与教学管理及安全管理具有同等管理作用,是促进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学院管理内容涉及高校管理诸多方面,如基本制度管理、领导管理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教师聘任机制以及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学院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系高校教学秩序与各项教学工作的枢纽,更把控着高校各项方针措施的制定与运行,推动着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我国高校仅仅将学院管理作为行政执行工具,在职能发挥上更倾向于制度维持与教学环境控制,无法有效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更无法从深层次及内在结构层面提升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水平。特别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方向,仅仅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将基础课程进行纵向排列,并未结合学生学习及认知视角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导致学生难以从错综复杂的课程体系中厘清学习思路,构建医学学习体系,甚至出现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程缺失等问题出现,极大限制我国医学生培养体系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三、基于学院管理的基础课程优化策略

1.整合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是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达到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首先应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对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病理学是研究常见疾病病因、病症及机体在应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代谢、功能与形态的科学;药理学是研究人体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应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有全面认识。在整合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传统纵向课程结构转变为与横向课程结合的结构体系。纵向课程结构,即根据专业教学方向,将每个课程模块进行纵向拓展,譬如在学习心脏理论基础知识时,可延伸到心脏传导性、节律性、收缩性、兴奋性,使课程结构深入,继而引导学生学习心电图,并能有效根据心电图判断心脏病理及生理状态。而横向课程结构指以课程内容宽度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将与专业具有相关性的其他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设置中,进而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5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和知识,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性质,使得该课程和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有比较大的区别,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组织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东西很虚,不实在,学生就会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进校的分数与本科生相比都较低,特别是文科生,相对学习基础更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愿意去思考和实践,教师讲授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基本是被动地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很少会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学习趋向于务实,表现为对稍微简单的实训课、实际活动感兴趣,复杂一点的活动就不愿意去做,对于虚的理论不感兴趣。而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理科生基本报考的都是工科类专业,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是文科生,这就对管理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现行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应达到的目标理解比较模糊。《管理学基础》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职能介绍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基层管理者所具有的综合管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责任意识、管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加上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管理学遥不可及,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教学方法不灵活。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讲授及案例教学法,教师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管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而且,教师所选案例主要是一些企业的案例,结合学生实际的较少,学生整体参与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很差,课堂上往往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其他学生选择沉默,为了使其他学生都能发言,教师只好点名,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案例分析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每次让不同的学生上讲台宣读小案例,培养学生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

(3)让学生参与案例的编写,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成绩的比例,我校达到50%。平时成绩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根据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情况、参与案例编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高职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高职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大学生活编写“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等。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自编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这些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参与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些物质奖励。

其次,通过校园专家行活动,邀请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例如我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邀请了安琪酵母集团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给学生做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大学生应聘方面问题的相关讲座等。让学生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总之,《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会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应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地安排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丽.管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

[2]王群.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3]刘晓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第6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院;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者;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67-03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模式和专业知识正在快速普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受到上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教学秩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保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教育发展理念、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一、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基础医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多、轨道多、课程门数多的特点,参照其它学院管理工作的共性及其个性差异的不同,形成了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其基本内容与其它学院是大致相同的。

1.教学计划的实施、运行与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运行和教学管理是学院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办学方针指导下,针对不同轨道、不同专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对专业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学法活动等总体安排,都进行科学管理与协调。各教研室严格执行课表安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须本人提出申请,教研室主任签字,经教务科统一协调,并上报学校教务处审批备案后执行。要严格健全考试制度,加强考纪考风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认真组织命题、印刷、监考、评卷、公布成绩等各个重要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教学运行的顺利实施。

2.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师生评价

科学有序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学校、学院督导专家、同行专家听课、学生网上评课等各种监督检查措施的保证下,增强教师教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正常运行。学院一贯对学科主任、教学主任、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实施听课制度、新教师岗位培训考核制度、新内容试讲制度、课前“三级提醒制度”、教学秩序检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只有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完整、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正常运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学性文件的管理与基础性工作

学校下发的各种教学文件、教学任务及通知,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统一接收、下发、存档,同时包括学院教学文件的起草存档工作。教学管理主要是服务与协调性的工作,必须保证学校、学院下达任务时,传达文件做到精神准确无误、落实工作做到畅通无阻,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学院更注重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加强对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秩序及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落实;另外,学院还需要掌握每一位教师的联系方式,既有利于沟通与交流,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态等信息,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

二、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高质量的教学管理工作,靠的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从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信念、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实践管理岗位的技能,以及自身修养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来体现的。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接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要学习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基本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各学科专业知识,便于从专业角度做好教学协调管理等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辜负党在新时期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厚望,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与社会。

2.强化合作协调意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教学管理人员要有顾全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团结协作,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健康教育、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共同维护学院的整体利益与荣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基础在教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是学院的宗旨。学院给每位教师不断创造发挥各自专长和技巧的平台,展示教学风采的机会,并着力培养管理人员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和过硬的管理本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运行畅通、协调高效。在不断的思考、学习与实践中,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提高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增强学科凝聚力

学院积极为每位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参加教育学术会议、进修学习深造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管理意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忙而有序。要确立共同努力、协同发展的目标,有力地凝聚教学管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吸引一批有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投身于教学管理队伍的行列,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的重心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它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约束、指导与激励等多种作用。

1.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发挥管理工作的职能

学院在建立健全“督学、督教、督管”三项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下,又不断完善和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教学运行监督与报告制度,教学检查与质量评估制度,教学信息与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督导专家与院长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评课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学法活动制度,课时费发放与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准绳,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提高了规范管理,使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全面性、权威性,并成为每一位教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及时了解掌握教学运行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才会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更有效地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

2.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和强化责任制度,能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效率低、责任意识薄弱和情绪消极的倾向,尽量减少人情关系,坚决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学管理人员,要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使之认识和体会到自身价值的意义,从而主动参加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科学、新技术,扩充新知识,扎实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要让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树立“校兴我荣”的全局观念,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发挥其独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对各项规章制度监管和监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使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尽快成为全国医学院校的领军人。

综上所述,对医学院校而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责任感;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监控措施。只有在稳定发展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建立教学管理责任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努力为学院培养一支责任心强、充满活力,精业务、善管理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扎实稳定、不断向前;发扬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知责任,长本领,守纪律”,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芬,尹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4,(4).

第7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第8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1. 开展军事训练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工作

我校每年招生四、五百人,这些学生总的来看思想素质较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纪律涣散,讲吃、讲穿、讲玩,依赖性强,自立、自制能力较差。而通过军训,则使学生逐步适应有规律、纪律严明的军人生活,进而学习军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继承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提高国防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以后学生的管理和搞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应针对新生思想上单纯、政治上幼稚的特点,应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请老英雄和老革命作报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提高新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良好道德风尚。

3. 抓好校规校纪学习和法制教育是严明纪律的重要手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明的纪律就形不成严明的校风。因此对新生加强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严明校规校纪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专门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基本法律常识,并制定一套符合校情的、奖罚分明的、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使新生明确执行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违犯纪律和法规的危害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强调一个“严”字,必须奖罚分明,不折不扣,不姑息迁就,把好入学第一关。

4. 注重专业兴趣培养是提高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新生一入校,所学专业也就确定了。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很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技术工人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工厂、企业等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加从事本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作报告,谈体会,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调动了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也就能脚踏实地的把学习搞上去。

总之,搞好新生入学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起点,也是学校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汇集了一批来自各地的新生,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环境,在思想学习、生活情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疑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困难。新学年开始,怎样才能使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不失时机地加强对新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开展军事训练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工作

我校每年招生四、五百人,这些学生总的来看思想素质较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纪律涣散,讲吃、讲穿、讲玩,依赖性强,自立、自制能力较差。而通过军训,则使学生逐步适应有规律、纪律严明的军人生活,进而学习军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继承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提高国防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以后学生的管理和搞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应针对新生思想上单纯、政治上幼稚的特点,应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请老英雄和老革命作报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提高新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良好道德风尚。

3. 抓好校规校纪学习和法制教育是严明纪律的重要手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明的纪律就形不成严明的校风。因此对新生加强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严明校规校纪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专门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基本法律常识,并制定一套符合校情的、奖罚分明的、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使新生明确执行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违犯纪律和法规的危害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强调一个“严”字,必须奖罚分明,不折不扣,不姑息迁就,把好入学第一关。

4. 注重专业兴趣培养是提高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9篇:管理学基础管理范文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安全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基础医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基础医学部下属学科众多,实验室分布广、数量多这一现状,基础医学部实行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制度,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负责人是实验室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要求所有代课教师都要严格填写《实验登记簿》,教师对实验室财产及所有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必须明确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安全状况。明确安全责任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是要追究某个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旨在促进安全责任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隐患的治理和日常的安全检查上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我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先后有8人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卫生局举办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部属各个实验中心都设置有兼职消防员,积极参加校保卫处定期开展的消防演练,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灭火技能;我部不定期邀请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官给全体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消防官兵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切实的感受,以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警示全体教职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化运作

安全检查对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自2007年以来,基础医学部坚持安全工作的月查制度,重点对各实验室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危险物品的保管与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各实验室一些高年资的教师组成,大多采取实验室之间交叉相互检查的方式,促进相互监督和学习。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对基础医学部难以排除的安全隐患,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根据《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对各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考核,年终评比年度安全先进实验室。目前,已有4个实验室先后获得基础医学部年度“安全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5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确保实验室安全

因我部实验室数量、实验类型及项目数都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突出工作重点。

2.5.1化学试剂使用安全

我部各实验室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各种试剂,其中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试剂的使用量尤为巨大。我部对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各实验室严格执行“三废”回收利用制度,确保“三废”处理后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部分实验室空间不足,致使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试剂不能完全单独存放,基础医学部积极调整实验室房屋资源,设立化学试剂室,对各类试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通风和安保措施;针对部分实验室将普通的房间用作实验室,没有符合规格的通风设备,师生的身体安全隐患较大等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部积极协调,为相关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严格建立试剂的使用台帐,对各个学科每年低值易耗预算中化学试剂的采购量严格控制,要求各实验室必须在在弄清楚实验室药剂库存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严禁一次性大量购入试剂,导致库存积压、大量报废试剂,在严重浪费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危害。对于教学、科研中使用到的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等剧毒药物及国家管制的物[2],基础医学部实行专人管理,并统一配备保险柜保存。

2.5.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工作的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的独特性,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人类研究微生物的同时不断地受到微生物危害,甚至感染严重疾病,危害到生命安全。另外,不时出现不明微生物及遗传工程不断产生新的微生物,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难以预料对此类微生物进行实验的危害程度,因此受感染的危险性就更大[3]。基础医学部鼓励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生物安全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法令,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严格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为标准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2.5.3形态学科实验室的安全工作

形态学科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人体的各类器官和组织标本,标本可能有艾滋病、肝炎、麻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以及各种癌症等,且标本多为未固定的[4]。形态学实验室最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是腐蚀性强,易挥发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对人的粘膜、眼睛损害较大。我部各实验室高度重视各类标本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对送来的标本及时固定,用有盖的桶或封闭的容器盛装,取材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穿隔离衣服、带口包,开启所在间房的通风设备,并在工作完毕后能作必要的灭菌、消毒处理。因冰冻切片的组织都是新鲜未固定的,可能有强烈的传染性,我部实验技术人员严格防范,若发现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时处理,并对冰冻机进行清洁、消毒,以保证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形态学实验室切片机的刀片非常锋利,稍不注意会引起仪器的损毁和人员的损伤,我们要求实验人员用完的废刀片要放在收集利器的箱内,避免伤害其他人员。目前,我部形态学各科实验室未出现一起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带教教师被标本感染及实验器械伤人事故。

2.5.4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基础医学部所有实验室的动物使用均由各实验室根据所开实验的需要,确定所要购置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由动物中心统一提供,不许捕获野生动物来替代实验动物,严禁通过不明、不正当的途径购置。实验动物在运输中应严格遵守运输规定,由专人负责运输全程,处理好动物的饮食、粪便的排放等问题。实验动物应在实验前一天内运至相关实验室,不得在实验室长期饲养,严禁将有病的动物运至实验室。若实验动物患有人畜共患性疾病,应立即隔离,视情况进行焚烧、销毁。实验室如有剩余的实验动物,不得随意处理,均需交回动物中心进行处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的尸体要统一收集,并由实验动物中心人员送到指定地点去焚烧,严禁随便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