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

第1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素质教育实施中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1 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1 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2.1 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2 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2.3 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3.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3.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

3.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

4 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第2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M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

第3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一、发挥材料的引导性和暗示性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预设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需求,有的需要感知建构经验、有的需要再现新经验、有的需要延展已有经验,满足他们对于探究的不同需要,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步步深入、层层激起的材料,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三组不同结构的材料,第一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是否有关系;第二组材料为五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相同大小的物体,重的易沉,轻的易浮;第三组材料为五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易浮,小的易沉。这三组不同结构层次的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学生在探究中不断产生疑惑,不断发现,又不断否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

二、强调材料的典型性和结构性,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既要符合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又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结构性,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取感性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有利于学生认识、建立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使活动更为有序。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玻璃管(吸管)内液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往烧瓶内的清水中加几滴红墨水。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一位老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特意跑到小商品市场买来小巧的气球,代替学校实验室里的大气球,结果,把小气球套在锥形瓶口,热水倒下去,小气球马上鼓了起来;放入凉水中,小气球瘪了;再放入冰水中,小气球向内缩进了锥形瓶内,三种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深深吸引了学生。像这样典型、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避免同主题无关的活动出现,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探究目标。

三、注重材料的开发和创新,有效落实探究目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多媒体中的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材料的选择如果从学生周围的环境入手,更易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上《蜗牛》《蚯蚓》等这样的课时,教师可提前一周请学生准备好这些小动物,在寻找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生对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增长了不少相关的课外知识。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提倡低成本高回报。所谓低成本,即来自于生活,简便易得,有些实验材料可以一材多用,如普通的双黄连小药瓶,既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又可以插上一根吸管做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一些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缺乏,有时也可以用别的材料代替。教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课时,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后,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用铁丝代替铁钉,在铁丝下端盘好几圈,增大反应面积,学生容易发现溶液颜色变浅。

第4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化学;实验教学;科研课题;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在理工科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验课教学极为重要。在目前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设备欠缺、实验人员固定,学生的实验兴趣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1]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不仅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材料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仪器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创作性地将材料基础知识、化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能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化学人才,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成为主要途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激情、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化学人才。

一、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模式已逐步开展,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高校科研项目、学生实验条件、教师科研水平等的支持。而在目前的高校科研中,一些教育型高校的科研质量、所获的科研经费、教师水科研水平、实验条件等还不能大规模的开展科研实验教学。[2]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学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安排适当的课题、学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此外,教育部对教学型高校的科研申报应大力支持,帮助高校开展一些省市级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使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成为可能。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选择合理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特征,收集符合教学的相关资料,以此选择可供实验教学的科研课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依据具有明确针对性、体现科学性、具有一定创新性、适当难易度的标准进行课题选择,并对所实验的课题内容进行确定,对实验指导进行撰写修订。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院的要求,对实验模式进行确定,可先进行小规模、短学时的课程。对于课时的安排,应综合考虑实验难易度、经费等因素,合理调整科研项目内容,使实验符合课程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可对一个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合理调整,取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实验,也可将几个基础性的材料化学实验整合为一节实验课等。这样既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实验,也使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材料化学知识、科研实验知识等。

(二)、教师的合理的指导

在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极为关键,它是实验得以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实验学习、进行的依据。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收集整理有用的实验材料、结果,为科研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依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认真观察实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确保学生实验的可进行性,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与热情。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将实验结果、讨论写入实验报告,并安排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考,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考进行检查、评价,给予合理意见,更正实验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

在传统的材料化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独立完成任务,每小组的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实验打下基础。

(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开展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系,加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此增强学生的实验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可在一些化学材料相关企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此外,学生应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学生在所实习的基地进行科研实验,教师并定期的到实习基地,结合实习基地的实验条件、具体情况,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学可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联合的方式,学校、企业各派一名导师到实习基地指导。[4]由于学校、企业所排的导师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同,可使学生的材料化学理论知识、实际实验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在高校的材料化学教学中,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科研经费状况、师资水平等因素,合理科学地选择科研课题、实验内容、实验课时等,以此确保实验进行的可行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科研实验内容、模式,给予学生适度的实验指导等,使学生准确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俐,刘胜利,申少华,肖秋国,曾云龙,刘俊成.教学与科研互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70-72

[2]田俐,申少华,刘清泉,张欣,张馨.材料化学实验与科研课题结合的教学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6:131-133

第5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游戏;实践

教育游戏是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游戏,教育性与娱乐性并重,它将游戏作为实施教学的手段,并以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游戏的运用,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效果。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它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实验器材的种类与选择对实验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小学科学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然而,科学教学对实验有着高标准的要求,需要高品质、多样化的实验材料为实验探究提供服务。如果缺乏科学教材及相应的实验器材,就会对科学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2.课程设计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不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缺少科学教学素材,且资金有限,无法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导致科学实验无法进行演示,教师只能死板地讲述课本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师也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由于课程设计不合理,导致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认识、了解世界的新起点。但小学科学教学存在外界条件不能满足科学教学要求、实验器材不完善、实验材料不能采集与整理所需数据等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然而,教育游戏能模拟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完成科学实验,能满足学生学习探索的求知欲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为学生探索学习提供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游戏的重点在于有效结合教学内容与游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索学习。

三、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操作简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为学生设计操作简单的游戏。如果游戏操作过于复杂,不仅会让学生失去耐心,还会影响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效果。

2.创新教学材料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基础教学材料为依据,有效设计教育游戏。如在教学《自然科学中与气象灾害所造成影响》时,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展现相应的故事,运用游戏呈现故事的主要发展线路。结合小学生喜欢动画,教师也可利用动画片向学生阐述天气灾害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恶劣影响,让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师可采用教育游戏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拓宽知识面。如在教学《金属物体与塑料物体在传导速度方面的区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物体热量传导,让学生深刻体会金属物体与塑料物体在传导速度方面的区别。由此可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根据教学材料,设计恰当、合理的教育游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杨旭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小学

第6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切入点

小学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指的是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效率上要优于传统小学教学课堂。以素质教育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着手:

一、以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先导

在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构建中,结合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入教学内容是有效的教学方式。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从已知知识中找出与未知知识的连接点,解决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不能同化的新知识而出现的认知冲突。一个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相关的客观教学条件,如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协作共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知声音的产生原理,并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在本课教学内容引入之前,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下雨打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一样吗?”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探究热情。然后,教师准备教学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怎样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准备材料包括:小闹钟、塑料袋、水、玻璃瓶。实验方式:将已经定时的闹钟装入塑料袋做好密封放入水中。然后组织学生将耳贴在玻璃瓶上听瓶内的声音,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可以听到声音。借着学生产生的疑问来向其讲述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原理。教师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拓展实验内容,来让学生谈论“声音产生的奥秘”。实验实例:利用音叉在水中的发声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式:(1)将震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倾听和观察发声的物理现象――能够听到声音且水面有波纹;(2)让音叉停止震动在放入水中,同样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倾听――没有声音且水中没有波纹。从两次实验对比中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音叉的发生是因其震动而产生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问题情景创设引出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内容,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辅导学生完善实验内容并做好问题总结。

二、以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为前提

著名科学教学启蒙学家刘默耕先生曾讲到:就教学而言,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授知识,而是要为儿童的学习认知精心设计所学知识所必需的“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和重组,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认知能力,丰富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材料,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要贴近学生的社会实践认知,同时要融合趣味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互动的同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有趣的磁铁》一课为例:吸铁是磁铁的最基本特质,然而“能吸铁”并不等于“只能吸铁”。为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这一概念,教师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可探究材料:铁钉、铁皮、木块、纸片、铜丝、硬币等材料,在教学开展前让学生认识材料的各自特点。然后组织学生亲手操作,在活动中发现磁铁能吸引铁钉、硬币、铁皮等材料。然后,教师让学生讲述不同材料的组成元素,其中硬币为镍质材料,铁钉和铁皮为铁质材料。进而学生在操作认知和体验总结中得出:磁铁能吸铁而非只能吸铁。

三、以寻求最优化教学活动开展方式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有一句名言: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开展,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和认知方法。新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自我探索和开放思维。其中,实验教学也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转变。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索过程。以《认识光》一课为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借助已有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以谈话的形式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大世界,周围有很多美丽的事物。特别是我们生活周围的夜景,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夜景。(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农村或城市不同的夜景景象)

生:好美的夜景!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星光美、灯光美、街道美;

师:其中最美的是什么?

生:光的绚丽多彩。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光的知识”。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了它,我们将面临一片黑暗,所以我们要对光的知识要认真的学习和掌握,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光是怎样传播的。

然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配合完成实验内容,并汇报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最后,教师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实验操作,并仔细思考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入的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这对打造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四、以落实自主性探究为关键

自主探索是指在教学中以教材资源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能力,促使其养成自我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浮动和沉》为例,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重组。教学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所可能需要的材料,如,水槽、橡皮泥、硬币、水、盐、烧杯等、气球等。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以上材料完成以下实验内容:实验一:不借助任何辅的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实验二:借助多种实验材料使沉在水中的硬币浮出水面;实验三:设计多种方法使小潜艇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以上每一项实验都有着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从多角度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不同实验内容的探索思考和演示操作而总结出:可以通过改变物理形状、借助外力、增加液体浓度的方式来达到使物体漂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萍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评价之五要素[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12).

第7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实验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活动就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实验活动,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关注学生科学实验的细节,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既主动又规范,既积极合作又感到愉悦,让科学实验发挥更有效,全面提高科学实验质量。

一、精心选材,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不管何种科学实验,都需要教师事先考虑到,提供的材料能否让学生有效操作、合理搭配。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

(1)重视材料取舍,灵活加以运用。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小学科学实验呈现应有现象,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材料搭配是否精当。好的实验课堂教学由于选材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一课,我们在让学生自己准备剪子、指甲刀、锤子基础上,又为学生准备了杠杆尺、钳子、镊子、起钉锤等工具。学生要以通过讨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道这些工具是如何运用杠杆原理,同时也通过体验知道了镊子属于费力杠杆,其他工具属于省力杠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实验等形式,认识了生活中杠杆原理的使用,为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提示,会提供给学生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并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完成任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控制材料呈现,激发探究欲望。材料是实验的灵魂,一种材料可以就会有一个现象,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这种材料怎样,但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什么时候呈现等,都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由于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早发送探究材料,学生会分散课堂注意力,往往实验或观察等活动还没有开始,学生就动手了,教师所布置的实验内容和要求根本没听进去,容易使探究失去意义,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有效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等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从实验表象显现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结果是不是这样?既然出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好像无关;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改变物体大小、轻重来进行实验,深入探究物体的沉浮与这些因素是否无关呢?通过实验后给学生设置了悬念,确实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没有无关,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下一课学习埋下了伏笔,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中,介绍科学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关键一步,学生得到材料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在他们手中材料也就成了玩具,失去了材料的意义。如果学生知道了所选用的器材,但由于器材的可见度小,学生很难看清教师手中所拿的器材,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和麻烦。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或实物视频演示介绍,就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

比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二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开了》中就应该选择既有花蕾的,又有开一半的,还有全开的油菜花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

第8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虚席。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教师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知识,但学生的知识、经验始终在一定基础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就不可或缺。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不仅包括课前的备课,还包括课堂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启发引导,在探究后总结、精讲释疑,学生学习后的引导练习等。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正确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加有效。

以“身边的材料”的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准备了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材料和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课堂中以图片展示后提问“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引入新课,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3.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4.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让学生能快速而准确地掌握知识点,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

传统教学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

以“小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的教学为例,在第一课时中,通过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了解从出生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人体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了解人体的第二生长发育突增期;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的大致过程;在“悄悄发生的变化”的课堂教学中,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以“说悄悄话”的形式交流自己身体近期的变化;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应该出现哪些变化,对这些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变化建立全面、正确的认识;通过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为学生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试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将失去方向。而这也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新课改中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性,如果只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指导,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为空谈。

三、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学会上课,更要学会反思,只有在不但的反思中,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反思不仅包括课堂流程的反思,对合作探究的反思,对教法的反思,对学法引导的反思,对提问的反思等内容,还需要教师在反思后能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反思成果,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以对提问的反思为例:

案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问:教师出示马铃薯:小朋友认识吗?(马铃薯。)教师:又叫什么?(土豆。)

教师拿着两个马铃薯问:这两个马铃薯有什么特点?(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沉。)结果是不是这样呢?教师将马铃薯同时放入了水槽结果都沉了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放着水的烧杯问: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一杯水多,一杯水少,一杯水不干净,一杯水干净。)

教师:小的马铃薯放入大烧杯,大的马铃薯放入小烧杯,结果怎样?教师演示:放入大烧杯的小马铃薯浮了起来,放入小烧杯的大马铃薯沉了下去。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小的马铃薯为什么浮起来了?)

第9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科学,是一门包含了千姿百态内容的综合性的学科,想让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常识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其自身技能,提升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状态;同时,教师也应重视创新,不断渗透生活化的科学训练,以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与常识化。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常识性问题,比如:下雨之前的雷鸣闪电,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还是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们所应该知道的常识性问题之一。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进而产生继续学习与探知的欲望,最后知道其原因是光速比声速传播得快。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讲解声音的传播途径等等,学生会保持热情,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比如:为什么在空旷或比较安静的地方大喊会出现回声,这种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再引导学生搜一搜关于北京天坛回音壁的相关资料,实现课本知识的拓展,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

二、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一种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同时,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每一个过程,将其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神奇的水》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这样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平时,老师都很喜欢喝冰糖水,但冰糖完全溶解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谁有办法,能让我快一点喝到好喝的冰糖水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也会对这种比较熟悉的问题产生兴趣和解决的欲望,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如“:用热水冲冰糖,会更快溶解;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加快冰糖的溶解;将冰糖砸碎再放进水里,会快一些。立足于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亲切感,比较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进而对实验设计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小学科学教学材料的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有趣且富有探究性的实验,而实验操作也必然会借助一些研究材料,这也是支撑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学习与探究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材料的选取,尽量采用具有生活化的信息材料与实物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进而有效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建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实验室给予的材料是玻璃管与烧瓶,而教师则可以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可替代的常见物品,如小玻璃瓶与透明塑料吸管等,在节省了大量的实验器具准备时间外,也不影响实验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实验材料以及科学现象等,有效拉近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这样的生活化实验材料的选取,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有效将科学探究活动拓展于生活领域,帮助学生增强对周边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其学习知识与经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