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第1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明确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是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写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适当强化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人教版8年级上册的教材安排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兼顾,事理说明文学生写作有一定难度,事物说明文尤其是写一个建筑群学生易于掌握。基于此,设计了仿《故宫博物院》学写校园这一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基本知识写简单的说明文。要写说明文,首先得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亦如过河所摸的石头,虽沉于水底却让走路的人可以找到航向。其次有了航向就可以摸索着走路,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要求。阅读说明文时首先得明确该文的说明对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理清作者成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作时也一样需要掌握这些要领,这是写好说明文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

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写作。近几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已渐渐淡化了说明文这一文体,平时学生的训练几乎都是围着中考的指挥棒,记叙文、议论文训练有素,游刃有余,可说明文却很陌生,不知如何下笔。为此,让学生运用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出说明文自然就成了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仔细观察校园尤其是花园一角及本班教室。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说明文这种文体,懂得了要把一个事物说得清晰、明白,就要抓住特征,恰当安排说明顺序及正确使用说明方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说明文?(温故)

(投: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

思考: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代表性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投:《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知新)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好说明文之一――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起跑线上】

1.首先请大家来看一则《寻人启事》。

(投:男,个子中等偏高,剪短发。穿印有“……学校”字样校服,着运动鞋,背一书包。)(找学生读一读)

这样的《寻人启事》能找到人吗?(生:不能)为什么?(生:没抓住特征)

如果这样写呢?(投:男,身高1米63左右,体形稍胖。脸大而圆,布满青春痘,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时声音浑厚洪亮,中气十足,语言模仿力极强。背一挂有“海宝”挂件的蓝色书包。)(生:能)为什么?(生:抓住了特征)

师:看来抓住特征寻人是首要。写说明文也一样。

2.怎样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呢?

(1)观察三幅猫图,找出三只猫的瞳孔不同之处,并说明哪是早晨,哪个是中午,哪个是晚上?

(猫眼瞳孔可以自动放大与缩小。中午光线强烈,为减少强光进入会眯成一条缝,晚上捕鼠,增强视觉能力,瞳孔变得又圆又大,活像两盏小灯泡。而早晨瞳孔是椭圆形的。)

这一观察说明什么?(多角度仔细观察是抓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

(2)观察三幅图,辨别嘴的不同之处。

(鹰嘴勾曲锐利 鸭嘴扁阔 鹤嘴细而长)

这一观察又说明什么?(作比较是抓特征的又一方法)

(二)【精彩十分】

欣赏本校图片,概括特征。

1.(10张)解释:因条件限制未拍全,请仔细观察,说说校园相同类型的还有哪些?特征?(设备齐全)

2.(11张)特征?(环境优美)

3.(11张)特征?(育人摇篮)

总结:学写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写好说明文之二――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一)动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表示路线的词。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登景山(看故宫全景)《故宫博物院》

表示路线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在两边、在中间

总结:作者的立足点不断变化――“动点观察”。

虽然作者不断在移动立足点,但始终沿着一条线,这条线是中轴线(展示故宫博物院图片)。

2.【精彩十分】

我校也有一条“中轴线”――图片(林荫大道――振宁路)。

结合方位词:往左看――操场;往前走;往右看(学生自述,再结合图片解说);1号教学楼(行政区域及教学场所);1-3号教学楼中间的小花园;小花园后面是连接1-3号楼的2号楼(实验室);3号楼与图书馆、校史室、学生宿舍(2楼)阶梯教室、食堂、报告厅(1楼)中间是羽毛球场,其西边紧靠大道的地方是主席台(升旗之地)。

(二)定点观察

1.【起跑线上】

回顾《故宫博物院》“朱漆方台”一段方位词。

找立足点:朱漆方台、雕金蟠龙。

第2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三结合”;“三利用”;课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3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教师认为难教,教学时间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笔者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三结合”的教法

即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 结合训练重点:在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1)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2)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前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笔者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笔者首先是让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的教法

即利用工具书、多媒体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 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都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故宫的格局及其作用,对去过故宫的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对没去过故宫的孩子要让他们想象故宫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是很难的,为此笔者在课文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以“旅游”形式,让学生看故宫的视频,了解故宫的各个部分及功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第3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开放”故宫,这并不是一个新命题。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人们常用“日落紫禁城”这个诗意的短语来形容那次惊世巨变。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从1911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仍然住在紫禁城,沿用宣统年号,供养一批对他俯首称臣的遗老和太监宫女,还曾在张勋导演下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爬上宫墙看外面车水马龙的新世界,一道宫门,锁住一个凝固的时代,宫外与宫内差距之大,堪称“穿越”。

直到故宫博物院建立,宫门才第一次向民众敞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博物馆,成立80余年来,它伴随跌宕的中国近现代史,走过一段坎坷历程。无数革命者、学者、普通公民,为打开这座古老宫殿一道道沉重的门,付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每一道门的开放,其背后都可能蕴藏激烈的思想变革和观念交锋。

冯玉祥为公“逼宫”

第一个把宫门撞开的是冯玉祥。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将自己的军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进京之后冯玉祥发现自己很快处于旧势力的包围中,革命举步维艰,他决定索性干一件“心里搁了很久的大事”:把“小孩子”请出宫,免得今后有人再搞复辟。

11月5日上午9时半,冯玉祥派他的“五虎将”之一鹿钟麟等人直接深入隆宗门外,进逼养心殿,特派国民代表、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李煜瀛同去,以作见证。他们给养心殿内正准备开“御前会议”的溥仪发出命令,下午就得立即携眷搬出紫禁城。宫里当时就慌作一团。下午4时10分,溥仪与“皇后”婉容、“皇妃”文绣及亲王载沣等走出御花园,在冯军的“保护”下,登上已开到神武门内的5辆汽车,永远离开紫禁城。溥仪被告知“私产加锁,日后来取。”“至于宫内所藏历史文化物品,均系国宝,只能封存宫内,收归国有,不能归爱新觉罗一人一姓所有。”结果在上车前查验行李时,溥仪的铺盖卷内搜出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这大概是逊帝在惊变之时最想私藏的心爱之物,当即就被扣下。这两幅字画后来在战乱中几经辗转、飘洋过海,现在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冯玉祥以武力迫溥仪出宫,从发生的那一天直到现在,都是颇受争议的行为。赞扬者认为这是快刀斩乱麻除了复辟祸根,批评者认为此举毁弃民国政府承诺的清室优待条件,失信于天下,胡适甚至认为这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争议背后显示一个大难题:“皇帝”赶出去了,故宫怎么办?一座倾国倾城的殿堂,如何处理才能彰显中华民国政府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不同?几经辩论,成立博物馆是众望所归。既从客观条件上断绝复辟的机会,又通过建造现代文化事业,开启民智,冲击“家天下”的残余思想。

故宫博物院选择在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不是偶然,这一天正是中华民国“双十节”,说明改皇宫为博物院,不仅是重大文化事件,也是中华民国的政治宣言。神武门挂上了李煜瀛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把溥仪赶出宫的鹿钟麟在开幕式上得意地讲话:“大家听过《逼宫》这出戏。彼之‘逼宫’为升官发财,或为当皇帝;我乃为民国而‘逼宫’,为公而‘逼宫’。”

故宫在1925年4月就陆续开放了中路(御花园、后三宫等处)、西路(西六宫等处)及养心殿、寿安宫、文渊阁、乐寿堂等处,10月10日建院当天,又增辟古物、图书、文献陈列室。千百年来,老百姓连宫墙都不能靠近,而现在竟可堂而皇之参观内廷禁地,场面怎能不热闹非凡。开门第一天就涌进两万多人,第二天来了三万多。故宫虽大,一时间也人满为患,游人几乎无法自己选择方向,彼此挤着形成一股巨大的人潮向前缓缓流动。

人们都对皇家生活用品兴趣浓厚,对于更为珍贵的古器、建筑则不大关注。乐寿堂因为陈列有溥仪及其妻妾的大量照片,前往参观者最多。布展者也抓住了民众的心理,在储秀宫里,墙上挂的月份牌翻在溥仪出宫那一天,床上的被褥枕头也没整理,尤其是桌上还放着一个咬过一口的苹果。走之前,溥仪把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于荒乱中丢在地上,这个苹果在寒冷干燥的大殿里,既未腐烂也未遭虫吃鼠咬,竟然保存到第二年10月。既然民众对末代皇帝的生活状况这么感兴趣,那就通过宫原状展览让大家看看他被赶出宫时多么狼狈,用视觉冲击来瓦解皇帝权威。

徐志摩在1925年1月发表了一首《残诗》,用幽默的口语,表达了对末代皇家的嘲讽:

怨谁?怨谁?这是晴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第一笔捐款来自

1928年6月,北伐军光复北平,实现南北统一,南京政府特派原任摄政内阁教育总长的易培基接收故宫博物院。易培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因不愿随黎元洪追随袁世凯,辞职还乡,担任湖南第一师范的首任校长,教过青年三年国文课。1929年2月,易培基被正式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担任院长四年间,是故宫在1949年之前的鼎盛时期。各项业务走上正轨。每年10月,易培基都要在御花园绛雪轩举办招待会,还曾邀请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在漱芳斋上演昆剧《游园惊梦》,作为故宫建院的纪念。

易培基上任时,除了溥仪及妻妾、太妃们常年居住的养心殿、储秀宫、长春宫、钟粹宫等处情况尚佳,其余宫殿都年久失修,殿顶生草长树,殿阶栏杆倾斜倒塌。此前管理者不愿让故宫受制于军阀林立各怀私心的北洋政府,所以一直没向政府要钱,几乎全靠一人一块钱的门票费生存,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根本无力大修宫殿。在故宫工作的管理人员甚至衣服褴褛,三餐不继。易培基上任后便开始募集捐款。

第一笔捐款来自。1928年7月,来到北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到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灵柩,告慰总理“北伐大业”已经完成。随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和新婚妻子宋美龄专程到故宫参观了一天,陪同的故宫古物审查会专门委员吴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看得十分高兴,一路问着经过的情形,他看见许多破坏之处,我们趁势说穷,他便慨然地捐了6万元,写了手谕。”此后到故宫来的欧美各国公使、富商也纷纷捐款。筹到经费后,景仁宫、景阳宫、承乾宫得以重新翻建,慈宁花园中的主要建筑、御花园、宁寿宫区、咸福宫、英华殿和英华门等处都得到了大修。大修后故宫分三路轮流开放,西路增开慈宁花园,中路增设专项陈列室,东路新增承乾宫瓷器、景仁宫铜器、神武门城楼銮舆仪仗陈列等。每周中、西、东三路各开放两天,周二休息。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院里职工和军警有限,无力应付各路同时开放。

为了弥补院内开支,易培基经国民政府批准开始处理与历史文化无关的物品,比如金砂、银锭、茶叶、药材等等。当时故宫中仅茶叶就堆满了七大间房子,不知道存了几十年还是上百年,早已变质。茶叶虽然不能喝,装茶的锡罐还能卖不少钱。处理金器本是行政院批准的事务,几年后,却被易培基以前得罪的人诬告是盗卖国宝,易培基愤而辞职,打了几年的官司没有结果,含冤逝世。1933年10月,北京大学教授马衡接替了院长职务,1949年,马衡专门给董必武打报告,说明易培基案发生的经过。在易培基死后十几年,冤情终于昭雪。

文物南迁的奇迹与遗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平津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担心文物遭到劫掠毁坏,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议,决定选择精品,南迁储藏。从1933年2月到1949年元月,故宫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渡海迁台,迁徙时间之长、数量之大、路途之坎坷,在世界文物史上堪称之最。而数万件国宝历尽颠簸,几乎无一损坏,更是古今中外罕有的奇迹。

13427箱又64包,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无价之宝――文渊阁《四库全书》。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故宫专门请了琉璃厂老古玩商传授捆扎方法,为确保万无一失,还买了许多普通瓷器反复实验,确保毫发无伤才开始装箱。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车开进神武门,为安全起见,一直等到天黑,装满文物的车才悄然开了出来。从紫禁城到火车站一路,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军警林立。2月6日清晨,两列火车从北平西站出发,车厢内有持枪宪警,车顶四周架机关枪,沿途各地方军队奉命保卫,张学良的马队随车巡逻……这是故宫文物迁徙史上待遇最高的一段旅途,此后烽烟四起,举国再无多余人力物力协助押运,千难万险也只有故宫人独力承担。

文物运到上海保存了四年,后又转运至南京朝天宫刚刚抢建出的文物库房。不料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铁蹄一路南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刚刚脱险的文物又危在旦夕。故宫人决定分南、中、北三路将文物运往大后方。在故宫工作70年、当年亲身参与文物南迁的那志良回忆道:“我这才开始相信古物有灵,否则大家为什么总能在敌机轰炸、千钧一发时安然离去,翻车、翻船也都平安无事?”

只可惜,由于国共内战,这批文物中的2972箱于1948年底至1949年初运至台湾,保存于。同宗同源的国宝被海峡分隔,成为两岸故宫人乃至所有热爱文物的国人心头难解之结。

太和殿广场见证日军投降

文物南迁期间,故宫博物院被日伪接收。1943年,日军在全城大肆征缴铜品以供制造武器,竟要求故宫将宫内所有用来贮水救火的大铜缸交出。这些铜缸历经明清两代,是重要文物,大多按历史原貌摆放在参观路线显著位置上,早就被日本人盯上。留守北平的故宫人为保国宝花费了大量心思。他们将铜缸逐一点查,分类造册,统计出刻有明清款识的铜缸98件;无款识但铜色、式样类似明代所造的125件;无款识且式样不能断定年代的54件。最终,这54只铜缸被劫走,而其他精品铜缸幸免于难。1944年6月,已近穷途末路的日军又劫走照明铜灯亭91个,铜炮一尊。这些文物被运到天津,还没来得及运到日本,日军就战败投降了。故宫将文物追回,可惜部分已残破毁坏,1943年劫走的54个铜缸无处可寻。

194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太和殿举行了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其实,受降仪式原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但日军竟提出在仪式上佩带军刀、勋章,保持军国主义者的面子,这一要求违反同盟国共同规定,中方严辞拒绝。日军的无理要求刺激了饱受摧残的北平军民的尊严,华北受降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吕文贞将军突然作出一项惊人决定:把受降仪式改在紫禁城太和殿广场公开举行,让国人共享胜利的狂喜。这是故宫博物院永载史册的辉煌一天。10月10日天刚破晓,十几万北平民众早早赶来,挤满广阔的太和殿广场,午门、端门以至天安门中轴线上,也聚满屏住呼吸的人群。全场寂然无声,等待着庄严仪式的开始。10时10分,景山山顶军号长鸣,会场礼炮齐放、军乐奏响,抗日名将孙连仲走下太和殿台基,华北日军最高指挥官司根本博等20人由太和门左腋门入场,行至受降台前,向孙连仲上将行礼,然后签字、献刀,离开会场。乐队高奏国歌,此时,沉默良久的十几万人终于一齐爆发出欢呼:“中国万岁!”“胜利万岁!”古老的故宫沸腾了!处处是欢呼、呐喊、痛哭的中国人。

北平解放 故宫新生

1948年底,兵临北平城下。城外炮声隆隆,城内马衡院长忧心忡忡。此前,南京方面已经多次致电催他南下,他都称病拒绝。行政院又催促他装运北平文物南迁,他也一再拖延。终于支撑到北平被包围成孤岛,他下令闭馆关紧故宫大门,这下国宝不会离开故宫了,可他又担心战事一起文物仍旧遭殃。中共方面也在为保护古都做着不懈努力,1949年1月16日18时,中央军委电令、、聂荣臻:“此次攻城,必须做到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北平的大学及其他著名而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即使占领北平延长些时间,也必须这样做。”

经过反复谈判,傅作义将军终于接受和谈条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7日,在闭馆40多天后,故宫向一个全新的中国敞开大门。重开后的故宫迎接的第一批参观者是东北及华北。《马衡日记》记载,经过他与军管会干部的协商安排,从2月12日开始,每天1200名入宫参观,上午下午各进600人,三路同时开放,每一宫殿派一人导引解说。据参与接管故宫的罗歌回忆,参观的时候,全院600多人,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在参观路线做导引警卫工作,少部分人负责烧开水,烧水的燃料是宫内堆积如山的废木料,容器是皇宫原来用以烫猪的大铁锅,“十几口大锅一字儿排开,烈火熊熊,烧开一锅锅开水。故宫的同志们便一碗碗送给野战军解渴。”

1949年11月9日起,故宫博物院归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领导,局长郑振铎、副局长王冶秋拨出专款维修故宫古建,整顿脏乱环境。从1952年开始,全院职工动手,文化部、出车出人协助,全面清理了故宫参观路线之外场所的垃圾和蒿草,运出的渣土、碎砖乱瓦、垃圾达25万立方米。这些垃圾,有些甚至是明代末年遗留,历经整个清朝和民国都没清理过。在马衡院长的主持下,故宫制定了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计划。从1953年到“”前,故宫的大小维修工程达100多项。

1960年初,北京市民政局组织特赦战犯参观故宫。这支队伍阵容不凡,有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原高级将领,队伍的临时解说员则是这座宫殿曾经的主人――溥仪。1959年12月,战犯溥仪获得特赦,结束10年牢狱,回到北京。从1924年被赶出“家”门,36年一晃而过,当他走进故宫,只见雕栏玉砌犹在,恍如一场大梦。他连声说“真整洁,我都不认得了”。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溥仪这样写到:“我在这里发现了不少解放后又经博物院买回来或是收藏家献出来的东西。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经我和溥杰盗运出去的,现在又买回来了。在御花园里,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我相信故宫获得了新生。”

1961年3月,故宫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封闭五年 重启宫门走向世界

1966年,故宫的大门被迫关上,这一关就是五年之久。

“”风暴刚一开始,作为封建王权象征的故宫就首当其冲,成了“破四旧”的对象。1966年5月,一支军宣队开进故宫,大字报贴满宫墙。8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当晚就得知一群红卫兵准备第二天冲入故宫“造反”。他立即通知故宫博物院几扇大门紧急封闭。第二天一早,一队队红卫兵齐集神武门下,大叫开门。故宫工作人员一方面拒不开门,一方面加以劝说。红卫兵见冲不进去,只好呼喊了一阵口号离去。

从此故宫闭馆5年,只有奉先殿例外开放,因为这里从1966年9月开始展出大型泥塑作品《收租院》。这组反映大地主刘文彩盘剥农民的著名泥塑,起初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到三个月来了近50万观众,美术馆展厅实在承载不起这颗“美术界的原子弹”,这才提出迁到故宫。有人说泥塑要“占领太和殿”,理由是“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要扫除封建帝王的威风”,故宫文物专家坚决反对,双方激烈争执,最后互相妥协决定放在神武门城楼上,几个月后又改在奉先殿。殿前本来放着清代祭祖用的焚帛炉,泥塑搬进来展览后,焚帛炉正对着殿内的像,被认为与展览内容不符而被拆除。

造反派的冲击始终不断,1967年四五月间,命令北京卫戍区派一个营驻扎故宫“守城”,营部设在内阁大堂,战士驻在南三所、西华门。不久之后,故宫350多名员工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只剩下150人料理事务,但由于留守员工积极维护和强有力的军事保障,故宫建筑和文物在“”中基本安然无恙。

再一次开门,这座古老宫殿向全世界敞开胸怀。1970年,冷战多年的中美关系开始破冰,为向美国及西方国家宣传中国文化,故宫这张中国历史的最佳名片,担负起代言国家形象的重任,重新开放势在必行。总理召回了被下放劳动的原国家文化局局长王冶秋,任命他为国务院“图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把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系统的工作恢复起来。领导小组组织修缮了一些年久失修的宫殿,同时发动大批小学生、农民进宫拔草,他们编辑了一本名为《故宫简介》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1971年由明史专家朱金甫起草,王冶秋修改,呈交,6月26日上午阅后批示给郭沫若,郭、王于次日上午八时,在故宫漱芳斋召开专家审稿会议,请到夏鼐、白寿彝、刘大年、林甘泉、许大龄、黎澍、史树青等13名知名专家当场补充修改。郭沫若戏称这是一场“殿试”:“一个半钟头,十一时交卷。交完卷请到慈宁宫看出土文物展览。”

集专家意见的小册子最终于7月4日印刷出来,7月5日,在故宫恢复开放的这一天,与观众见面。在“”中饱受思想压制的民众对文化如饥似渴,小册子一亮相就卖得出奇的好,日售量达7500册。人们参观故宫更是十分踊跃,重开当天涌进4万人。从这天起,神武门上的匾额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郭沫若手书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期间,李煜瀛书写的匾额被造反派用纸包起来,上面写着“血泪宫”。重开宫门之前,为了除旧布新,改请郭沫若撰书,石工就在原来的大理石匾额背面刻制了新字。

第4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在以往的拍卖市场上,人们对于拍品往往使用“精品”这个词语来形容,但是在今秋的拍卖市场上,这个词语已经不能体现出拍品的珍罕了。

“博物馆级”拍品将现身

在中国嘉德的秋拍中,“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无疑值得重点关注。法书不同于书法,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传世的书法多,但能称为“法书”作品的少,本场作品除了均经过严格挑选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作外,还涉及历史人物,其中更有可称之为“博物馆级”的作品亮相,如:《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为朱熹、张景修等六段宋人墨迹,一段元人墨迹,原此卷中的一段楼钥题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翰海的秋拍中,宋代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无疑是一件奇品。贾似道刻《宣示表》是宋代赫赫显目的单行法帖,晚明出土于杭州葛岭的贾氏半闲堂旧址,此后辗转多家收藏并刊刻题记,流传有序。刻石正面为《宣示表》法书,小楷18行,一面为清朝金农题跋与金石大家张廷济题记。

原珍藏于沈阳故宫“迪光殿”内的乾隆《御制文溯阁记》玉册,则将出现在北京保利的秋拍中。此玉册当为纪念《四库全书》人存沈阳故宫“文溯阁”时,特别制作陈设于文溯阁旁之迪光殿内,以供乾隆及后代帝王崇膜经典、溯祖追宗。今天“文溯阁宝”玉玺和白玉板刻“御制文溯阁记”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北京保利本次秋拍的这套青白玉填金《御制文溯阁记》玉册则为同时期制作的一件于战乱中佚失民间的重要乾隆御制典章文物。

有钱何处买好货

“博物馆级”拍品,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需要投资者在平时能够做足功课。其实,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来看,除了零星出现的珍品之外,许多海外博物馆由于自身发展策略的需要,开始纷纷出售原先的藏品,这无疑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上,这样的专场并不少见。香港佳士得于2002年10月推出“日本万野美术馆藏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其包括由已故日本著名收藏家万野裕昭经50余年搜集的书画、瓷器、漆器、青铜器等74件中国艺术精品,成交50件,成交率达67.6%,总成交额5771.12万港元。

2008年春拍中,香港佳士得推出了15件来自日本根津美术馆的18世纪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珍贵时钟藏品。日本的根津美术馆馆中的藏品已逾7000件之多,其中有7件藏品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另外87件藏品获“重要文化财产”称号,还有96件藏品被指定为“重要艺术品”。根津美术馆可以说是日本最为著名的私人美术馆之一。出售这批藏品获得的资金可以达到“以藏养馆”的目的。最终,15件御藏钟表100%成交,总成交额达到了2.8亿港元,平均到每一具钟表的价格更是高达1873.07万港元。

第5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如今,他力求探索更加现代的工笔画风格,设色浓烈,雅俗共赏,描绘出带有北京特色的景色;

他就是工笔画画家崔西民。

少年宫的学画时光

崔西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6岁半被推荐到景山少年宫学习绘画。

在那里,他从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学起,10岁时开始学习国画。当时,正逢李可染、启功、田世光等大师被下放到少年宫,崔西民因此和同学们成了他们的学生。

对他来说,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几年的时间里,崔西民跟随老师们从最基础的勾线、白描开始学习国画。周末,到故宫珍宝馆看古代名画,到美术馆看展览;五一节前后,外出写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曾经在夏天最热的两个月里勾勒临摹《八十七神仙卷》。

谈起那段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崔西民说,老师们在做人方面对自己熏陶感染,也锻炼了做事毅力,开拓了艺术眼界。

“老师们不善言辞,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不光讲道理,而是以身作则。”比如,据崔西民回忆,由于那时候学生们的年纪小,常常画得忘记喝水了,老师们就给学生打水,还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喝水,为什么要尊师。慢慢地,学生也就学会自己给老师打水,学会了尊师重道。

这些书画大师们对艺术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那时候晚上我们不熄灯,一人一个小桌还在画,学生们废寝忘食,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创作的。”有一次周末,崔西民和其他学生到李可染家中拜访,当时李可染正在画一幅大山水画。“从下午3点开始画,我们就在旁边看着,后来我们去吃晚饭,叫老师吃饭叫了2次,到晚上9点半才吃饭。我们就问为什么,老师说,干什么事要干到底一气呵成,尤其作画,否则再画就连不上了。”崔西民说,老师们对艺术非常虔诚,自己也很怀念那个踏踏实实做艺术的年代。

当年,少年宫的后门一走出去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珍宝馆内的藏画一周更换一次。在那里,崔西民有机会观摩到很多大家的真迹。那时,没有能够拍照的手机,所以完全要靠现场临摹锻炼记忆力。

“古画里的营养非常丰富,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创作手法上,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画中的神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有时我会在一幅画面前逗留很久,体会画中的意境。”崔西民说。

老师传授学画捷径

田世光老师教导崔西民,画画要把基础打牢才能成“家”,而工笔画是基础,就像书法的楷书一样,从那时起,崔西民开始了自己画工笔画的艺术历程。

根据老师们总结的经验,有很多绘画的捷径,比如用色、勾线,都有技巧和诀窍,即便是小地方,也是老师们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教授给学生。

比如临摹,老师带着学生们在玻璃上勾勒临摹――将玻璃压在古画上,透过玻璃去临摹。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当时条件艰苦,可以节约纸张;二是在玻璃上勾线比宣纸难度大,在玻璃上勾得好,在宣纸上自然而然运笔更加自如。

崔西民主要临摹宋画,那是中国工笔画的最高峰。

他说,在临摹时,一是要读临摹的画:一幅花鸟画,画的什么花,用的什么颜色,有什么寓意。二是要把握精髓:为什么这么搭配,用的什么技法,在什么状态下画的,都要在临摹中体会。“老师告诉我们,怎么把握画眼、寓意、整体布局,就像作曲一样,绘画有序曲、高潮和收尾。”

再比如写生,崔西民说:“比如画花,要画出风情雨露,像人的喜怒哀乐一样。要亲自去看才能了解。所以那时候下雨天就打着伞、穿着雨衣去观察。但是一大片花丛,不知道从哪看起,老师们就教,要一朵一朵地看,找最美的角度。”在观察的时候,花开了多少瓣,像什么形状,要观察到位,写生之后,创作要有取舍,进行艺术再加工,画出景物最美最漂亮的那一面出来。

探索现代工笔风格

直到现在,崔西民仍然以工笔画创作为主。

对于古今工笔画的不同,他说:“宋代工笔花鸟不论大幅和小品,都是全景式布局或折枝式经营,境界都比较宏廓深远。有些只是用全景的一部分,就算是一个小枝头,也能被他们表现的淋漓精致,疏密得当,密的地方用一些小枝条也能让画面变得充实。空的地方就算不画也会和密的地方形成一个很好的空间,这就是宋代画的精彩之处。当代的工笔,色彩表现方法更加丰富艳丽,在画面的处理上有不少的装饰,还配有许多的肌理效果,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特别丰富,在视觉效果上夺人眼球,在画面上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感觉。”

20多年前,崔西民的工笔画很古典,风格传统、严谨,通过慢慢摸索,崔西民逐渐探索更加现代的创作风格。

在题材上,崔西民以画花鸟为主,也有人物创作。在风格上,他强调要雅俗共赏,设色比较浓烈,同时要有工笔画的“写意性”。

例如,在他的一幅花鸟画中,描绘了一只画眉鸟站在枝头上向远望的情景。画眉鸟使用钛白粉颜料,笔触非常细腻,而枝干则画得老一点,叶子糙一点,和画眉鸟形成了笔墨的对比,突出工笔画的虚实变化。在颜色上,除了小鸟使用了钛白粉,挂着秋天小果子的树枝使用了绿松石颜料的颜色,这些用色不同于传统。

传统工笔画用色少,而崔西民常使用英国汉莎的颜料、矿物质颜料,和传统画有所不同。同时他也借鉴民间泥塑的用色,比如兔爷、陕西泥塑的用色。用“民间的大俗大雅,搭配到位,雅得到位,俗得到位”的颜色,在创作时加以借鉴和使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用色L格。

崔西民的书画作品有“北京名片”之称,画作曾经作为国礼赠送各国外交官员。作为老北京人,他常创作有北京特色的银杏、香山红叶等题材的作品。在他眼里,北京是一个拥有无限美景的城市,雪覆紫禁城,春柳斜红墙,夏荷珠悬叶,秋红香山梁,这都成为崔西民笔下表现对这座城市无限热爱的题材。

对于未来,崔西民说,还将继续探索创作风格,尝试将南方画派的清秀细腻和北方画派的大气结合到一起,摸索艺术风格,探索艺术之路。

第6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古代绘画、藏品;经济价值;评估

一、背景情况介绍

中国古代绘画是传统艺术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文物的构成之一。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种种原因消亡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而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分散于民间以及各博物馆之中。

据统计,目前文物系统博物馆数量近两千家,它们中大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古代绘画作品。其中古代绘画馆藏量较丰富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旅顺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陕西省博物馆等。(1)

早在1983年3月,为全面、彻底地考察和鉴定大陆各博物馆与文物收藏单位所藏古代书画,文化部文物局曾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历时八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鉴定工作。这次工作鉴别了作品的真伪,区别出作品的优次,为今天我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评估势在必行

如今,二十几年已过去,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馆藏古代绘画量增多,而且一些事件也表明单纯的绘画藏品定级已不能解决诸多问题,需要对馆藏古代绘画进行经济价值评估。

(一)评估可为终止收藏时藏品出售提供参考依据

博物馆会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藏品终止收藏(2)现象:如已经入藏的藏品,又被发现不符合馆藏标准或无保存价值;博物馆收藏方针发生变化;拥有数件相同或类似的藏品;博物馆缺乏在藏品储藏和维护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经费不足,为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发展,需要换取资金等。(3)博物馆依法可以出售部分终止收藏后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中对禁止买卖文物范围的规定,可以认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依据国务院制定的处置办法处置不再收藏的文物时,有些是可以出售的,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之外的文物也可以出售。上海市人民政府2001年的《上海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更明确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保存的文物中,属于无馆藏价值需要处理的,应当经市文管委审核批准后,进行公开出售或者拍卖。”

合理进行估价在博物馆出售藏品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可以防止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有人从中渔利。

(二)评估可为资产清查提供依据

《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并规定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单纯依靠会计账面价值在资产清查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会计计价是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4)几十年前,人们急需解决温饱问题,少有人能有雅兴搞收藏,所以文物价格极低,花十几元、几十元钱就能买到一幅品相不错的古代绘画,但到了今天,即使增值再慢,恐怕市场价格也要翻上成百上千倍了。况且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是通过接受捐赠、移交、调拨等途径入藏的,最初便没有价格。要想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必须先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三)评估可解决外展中保险估价问题

当前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博物馆文物出境展览随之增多。但文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一定要对外展文物进行保险。由其是古代绘画类藏品,本身对温湿度要求极高。在《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文物出境展览的展品安全”一章中规定:“出境展览的文物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展品估价保险。”要进行投保就必须有个准确的估价。同时在文物出境展览项目的书面申请中要提及展品的估价。一般来讲,由外方支付保险费用,但由中方提出保险金额。如定价合理,不仅有利于体现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而且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还能得到合理的赔偿。

(四)评估可弥补藏品定级的不足

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内涵的丰富性,即便是属于同一级别的绘画作品,仍可区分出档次。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每幅古代绘画作品进行保护和利用,需要明确区分其价值的高低。

由于古代绘画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其鉴定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部分作品符合一级文物定级标准而未被鉴定为一级文物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少数博物馆存在思想顾虑,“或担心精品被上级部门和其它单位调拨,或害怕确认为一级品后在出国展览中受到出境限制,或担心一级品认定量多,会给文物安全和养护工作带来麻烦,”(5)所以宁肯将一部分符合一级品标准的文物以未整理或待定级为名,不提供给文物鉴定组进行定级。

在我国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外,大部分省也有地方文物鉴定机构。众所周知,绘画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如海派、京派、岭南画派),鉴定自然也存在地域性差别。比如某家博物馆中可能会收藏有某一画家的大量作品,因为数量多,所以被定级为一般文物,但在其它博物馆中因只收藏有这位画家的一幅作品,就很有可能定为珍贵文物了。

(五)评估可弥补藏品计件的不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有关于藏品计件方法的规定,但没有对成套藏品的确切含义做出进一步解释,仅笼统地提到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的区别。在汇总藏品数量时,都统一标准使用“件”这一量词,致使在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成套藏品中综合计件与分别计件等问题上产生混乱。

由于绘画作品自身的复杂性,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计件标准不统一,所得的统计数字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实际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三、评估可行性分析

如今要对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类藏品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具有可操作性。

(一)历史上早有古画买卖价格

有史可查的绘画买卖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说“(画价)分为三古,以定贵贱”,“董佰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一万五千;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宋朝著名收藏家米芾曾花七百金买到唐王维的《雪图》,八百金买到徐熙《桃两枝》。在明代一幅后梁荆浩的山水可卖到30万钱。(6)《听风楼书画记》中记载了清代古画的价格:唐宋书画几十至二百两之间,元人书画在二十两至一百两之间,明人书画几十两。张大千曾以2000大洋的高价买一张戴进的作品。这些例子表明历代都存在古画买卖,并且还有价位可供参考。

(二)作品创作时有润格

润格“又称‘润例’、‘笔单’,即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之谓也。”(7)润格多为书画家自己开列。郑板桥当年悬挂于厅堂中的《笔榜小卷》中写到“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可见现在的古代绘画作品,在当时画家作画时就有价格。

(三)古代绘画仿制品有价格

仿制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与原作并论,但观赏价值不相上下。近年不断推出的精仿品、高仿品售价均不低,如故宫博物院2006年对《雍正耕织图》(8)首次进行高仿制作,一册售价达1.98万元,其中第001号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再如由“中国书画复制研发中心”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售价为1.98万元。仅有观赏价值的仿制品尚且有如此高价,何况原作呢。

(四)购自拍卖会的藏品有价格

如果说以前博物馆收购文物的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价值的话,那博物馆在拍场上经过竞拍所得文物的价格则是市场价值的体现。1995年故宫博物院自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上拍得宋张先《十咏图》,开了国有博物馆在拍卖市场购买收藏品的先河。自此博物馆常在拍卖会上购得一些珍贵文物。

(五)私人购买后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品有价格

有些爱国人士花重金买下珍贵文物后捐赠给博物馆,这种藏品在进入博物馆之前也是有成交价格的。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当年张伯驹先生以重金收购后,捐赠给故宫的。

(六)“馆藏绘画”上拍场

在文物市场交易中,大量赝品、伪作混迹于其中,常有名为“古画”,实则仿造自博物馆藏品的现象。交易时买家是当作真品购买的,成交价格或可看作是该件藏品的市场价格。

可见,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藏品并不是与“值多少钱”完全不沾边的。不论在当时,还是千百年后的今天,绘画都是有价可定的。

四、评估复杂性分析

由于绘画作品独特的艺术性,不能像铜钱等文物一样批量生产,使这世上不存在两幅完全相同的古画,要在千差万别的古代绘画中寻找评定标准和规律,的确很复杂。

中国古代绘画与哲学、文学、伦理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关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尺幅间体现了多种书法、绘画、印章、文化历史内涵等因素。

在美学中,艺术品给人以审美愉悦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但问题是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绘画的认识因人而异,同样的一幅作品,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想整齐划一的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很困难的。

但不管怎样,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五、结语

任何事情开始时都存在不完善,在不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完善。但不管怎样,古代绘画藏品作为国家财富,都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正如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路东之所说:“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转型成更加资本化的社会,人们需要更直接的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多么文化,你都被迫需要和接受一个价值定位,一个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认可与使用的价值衡量。”(9)

总之,古代绘画类藏品评估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适用性,还任重道远,有待努力。

注释:

(1)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指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通过一定程序,把博物馆的某件藏品从藏品档案中注销,剔出去,使它永不或暂不作为该博物馆的藏品而存在。(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3)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张健:《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终止收藏中的道德问题》,《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1期,第53页。

(4)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第2页。

(5)李耀申:《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通讯》1993年11期,第9页。

(6)陈梦麟:《书画价格与书画收藏》,《文物天地》2006年第10期,第106页。

(7)吴晓丛:《品读“润格”》,《收藏》2001年第3期,第72页。

(8)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耕织图》是历代耕织图中的精品,乃是雍亲王特命数名宫廷画家以其本人及福晋等为原型,费时数年绘制后,进献给康熙帝的,每幅上都有雍正御笔题字。

第7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苏宗经;慎动斋文集;广西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11-06

苏宗经(1793―1864),字是程,号文庵,广西玉林人。清道光元年(1821)乡试中举。历任新宁州(今扶绥县)训导、平乐县教谕、梧州府教授、国子监丞等职。是清代广西著名文人、学者,擅长史地之学。《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有“苏宗经”条目,将其定性为“清代学者”;钟文典先生主编《广西通史》“第十八章广西近代文化”之“史学与方志修纂”一节中称:“谈近代广西史学,首先应该提到郁林州人苏宗经。”[1]其史学方面著作甚多,有《读史管见》《坊表录》《明史约编》《鉴史精华》等,又因《[嘉庆]广西通志》卷帙浩繁,故变其体例,析其条目,纂辑成《广西通志辑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披览,人称“善本”[2]。除上述史学著作外,尚有诗集《酾江诗草》《名臣百咏》,文集《慎动斋文集》。其诗集《酾江诗草》为学者所知见,学界对其诗作多有研究①。而文集由于文本的缺失,一直以来,学界对其知之甚少。笔者参与“桂学研究”之“桂学文献研究”课题,工作的内容之一是进行桂学古籍文献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慎动斋文集》抄本二种存世,且有一种已于2010年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出版。今据所知所见,将《慎动斋文集》相关情况介绍于下,以便学界对苏宗经及其著述的研究与利用。

1 《慎动斋文集》的文献记载

笔者对苏宗经《慎动斋文集》的文献记载进行了一番考察:

清光绪《玉林州志》卷十五“人物列传”有苏宗经传,言其著作时曰:“著作颇富,有《读史管见》、《坊表录》、《酾江诗草》、《名臣百咏》行世,其《广西通志辑要》为马中丞刊传”[3],未提及苏宗经之《慎动斋文集》。

苏宗经《慎动斋文集》见于民国及民国后的书目与其他著述文献:

民国间的文献记载,如近代学者王葆心编《虞初支志》,其1922初版甲编卷三选入苏宗经《存孤记》《王典史携骸记》二篇,并有按语云:“钞本《慎动斋集》十余卷,余于厂肆中得之,尚未行世,为摘出一二入此书。”[4]27 1934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印《故宫普通书目》,著录有苏宗经撰《苏文庵遗书》钞本,“遗书”共计四种,其中有《慎动斋文集》十一卷。同年出版的《广西近代经籍志》,著录有苏宗经著述,其中于“卷七・集部・四”之“《慎动斋文集》条”下有:“案:苏文庵先生《慎动斋文集》十八卷,刻于北京,未成,以八国联军之乱失其稿,不知如何转入罗田王葆心家。见王氏《虞初支志》。”[5]同年出版的《广西省述作目录》记:“《慎动斋文集》,故宫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俱存抄本。”[6]同年出版的《古今广西人名鉴》,记苏宗经著作有“《慎动斋文集》、《酾江诗草》、《史鉴精华》等,共八种”[2]。

当代书目及其他著作文献也有记载,如:1983年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历代广西文人著述目录》著录苏宗经《慎动斋文集》,不著卷数。1995年版《玉林市志》,1999年钟文典先生《广西通史》,均言《慎动斋文集》十八卷。麦群忠先生撰有专文《玉林学者苏宗经和他的著述》,发表于《广西文史》2010年第1期,亦称有文集十八卷。而2001年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于该书中《酾江诗草》条下记:“《国史馆书目》①载,又有《慎动斋文集》十二卷,钞本;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省述作目录》称,著《慎动斋文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藏钞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苏文庵集》二种,钞本,或即此集。”[7]

根据上述资料,可知:自民国至当代,有较多的书目或及其他文献、著录提及苏宗经著《慎动斋文集》,其卷数有“十余卷”“十八卷”“十二卷”之说。

2 《慎动斋文集》的成书与流传

据今所见《慎动斋文集》文本及其他文献,可大致推知该书的成书与流传情况。《慎动斋文集》中苏宗经自序云:“自学步至今,三十余年,稿堆箱箧,闲斋无事,聊为分类编次,除遗失不存及割弃之外,得文180余篇,分为十卷。”[8]359序作于咸丰三年(1853),苏宗经在新宁州学任上。今所见《慎动斋文集》,于苏宗经自序后,又有梁翰所撰《书慎动斋文集后》,为梁氏得读苏宗经“诗、古文若干卷”后作,文后题署“道光十九年己亥秋杪愚┝汉舶荻劣谄嚼盅д并识”[8]361,可知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早于苏氏自序。另外,苏宗经诗集《酾江诗草》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中,有梁翰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酾江诗草序》,序中也提及苏氏《慎动斋文集》:“读‘慎动斋’文,而服先生之学养纯矣!伏而诵其诗,抑何其坚定而和平也。”[9]梁翰序据上可知,《慎动斋文集》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即苏宗经在新宁州学任上将生平所作编辑完成。但在此之前,已有该书书稿在亲友间流传,梁翰得读后即作有《书慎动斋文集后》,后来被收录至《慎动斋文集》。书稿抄本也已流传于坊间:学者王葆心《虞初支志》选录《慎动斋文集》中的文章二篇,并于按语中记“钞本……于厂肆中得”。现有资料表明,《慎动斋文集》曾付刊,只是刊印末成:蒙起鹏《广西近代经籍志》即载记其“刻于北京,未成,以八国联军之乱失其稿”。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清代诗文集汇编》,于第582册影印收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慎动斋文集》抄本(《汇编》还收录苏宗经《酾江诗草》)。

3 现存《慎动斋文集》抄本情况

3.1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其抄本为该馆藏“苏文庵集二种”之一(另一种为《坊表录》)。前有苏宗经自序及梁翰《书慎动斋文集后》。抄本全稿今存十一卷,按序、论、记、说、跋、尺牍等文体编排,十一卷分别是:卷一序,卷二论,卷三卷四记,卷五传,卷六说、祭文,卷七祭文,卷八铭文、图赞,卷九跋,卷十呈状,卷十一尺牍。共计收录文章260余篇。每卷卷端钤“燕京大学图书馆章”。抄本各卷,有不同字体,盖非一人抄录。抄本卷一与苏宗经《慎动斋文集序》、梁翰《书慎动斋文集后》合并计页至“四十九”页处,又重新计页至卷二结束,而其他各卷均单独计页。卷三版心有“卷三”字样,而其他各卷未在版心标卷次。卷一、卷四、卷五卷端“d林苏宗经文庵著”之后有“男玉霖抄存”字样,其他各卷无此五字。

该抄本应为不全本:其“慎动斋文集卷之十一”之下,标有“尺牍一”,既有“尺牍一”,当应有“尺牍二”甚至“尺牍三”之编次,但现存抄本只见“尺牍一”,并无其他。以此推之,当是“尺牍一”之后文稿佚失,所存抄本已非全稿。

3.2 故宫博物院藏抄本

1934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印《故宫普通书目》,著录有苏宗经撰《苏文庵遗书》,抄本,四十册,其中《慎动斋文集》十一卷,《酾江诗草》十八卷,《粤西志辑要》十四卷,《坊表录》五卷。今查故宫博物院网站,有“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总目”之“古籍文献”目下,载记有“苏文庵遗书四种”、“40册”,可见该院仍藏《慎动斋文集》十一卷,为“苏文庵遗书四种”之一。因条件所限,不能翻检该集,其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本有何异同,不得而知。

今《慎动斋文集》所存两抄本均为十一卷,但苏宗经于文集自序中言“分为十卷”,可见现存本已非作序时的本子,或为以后续编,或为抄录者编次,非苏宗经自编。1934年出版《广西近代经籍志》、1995年出版《玉林市志》等,均言《慎动斋文集》“十八卷”,不知所据。将北京图书馆藏抄本之《存孤记》《王典史携骸记》二文与王葆心编《虞初支志》所录二文比校,发现个别之处的文字差异,可知王葆心所得抄本,与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文字或有少量不同之处。

4 《慎动斋文集》的内容与特点

《慎动斋文集》内容庞杂。有为人所作的寿序,如《陈母钟孺人七十有一寿序》《姻亲陈耀堂先生七十二寿序》等;有为人所作的墓志,如《族兄理斋公墓志》《从叔芸圃先生墓志》等;有为人所作的祭文,如《祭叔祖孟侯公文》等(寿序、墓志、祭文主要是为亲友所作);有传记,如《杨惕知传》《藤州知州陈竹村传》《尹元孚先生传》等;有为他人及自著书籍所作的序跋,如为其曾祖苏其菔稿作的《沁泉轩诗稿跋》,为自著述所作序有《明史约编序》《读史管见序》《坊表录序》《广西通志辑要序》《满汉名臣百咏序》等;有读书的札记、跋文,如《跋蒋文定公文集》《跋陈文恭公文集》;有书信,如《与五弟宗本》《复山西文水令文西亭》《复恒太守》等;有为地方事务呈州牧、巡抚等各级地方官员的呈文、状书,如《上劳抚台请准博白邹令兼摄牧呈》《上花藩台请修城记状》;有论、说之文,如《长儿玉霖字说》《次儿粹霖字说》,述说为儿子“取字”的意义,如《乐贫论》《廉俭论》等,阐明对人生的主张,如《元v党人论》《淮阴侯论》《介子推论》《牛李论》等,议论历史事件及人物。《慎动斋文集》中,涉及兴教劝学及地方公益事务事者尤多,如《重修d林州城琐记》《重修紫泉书院记》《紫泉书院田租记》《紫泉书院新增田租记》《考棚风雨亭记》《修平乐县学书籍记》《重修平乐县学文庙记》《劝捐修西望桥并序》《修西望桥并路记》《再劝捐童试宾兴序》,等等。

苏宗经《慎动斋文集》虽内容庞杂,但可一言以蔽之:文集是苏宗经一生经历、思想的记录与反映。正如梁翰所作《书慎动斋文集后》所说:“于说论见心术焉,于箴跋见学术焉,于行述家传见孝友焉,于呈状诸体见其维风化焉,于序记传文诸作,见其乐善爱人、阐幽发德,且以征阅历而知干济焉。”[8]360《慎动斋文集》前苏宗经自序亦云:“一生所读之书,所为之事,所历之境,所与之人,此中大略可见。”[8]359

苏宗经作诗为文,主张“伸己意,感人心”,十分强调诗文的社会作用。其《酾江诗草》自序中即言:“诗者,立言之一端也,或直言,或曲言,或隐言,凡触事、触物、触景、触情,意之所在,借笔以达之。流连婉转,味深而长,己之意得以伸,人之心可以感。此三百篇之旨也。”[9]自序其《慎动斋文集》自序则云:“文即言也,言者心之声也…… 后人见吾文可以知吾言,并可以见吾心。亦有劝善规过之微忱,而与八股之为敲门砖者稍异。”[8]359他又称:“凡见闻有一善之可师,必记录于三箧而不没。”[8]558所以,苏宗经为公益事业所作的“记”尤多。他作《利涉桥记》,就是因为他见道光二十年吴敏镛捐修利涉桥,为“近城诸桥之冠”,而“未有碑志”,并且在此之前,吴氏所做善事,亦“几十年而无碑以志”,苏宗经“恐善迹湮没不足以劝人”,于是作该记记之[8]452。文集中,作品多以扬善、劝善为归指,多记嘉德懿行,多述善行义举。“记”“传”一类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此类作品,记物、记人、记事之外,常予以论说指评,劝诫褒贬。如其《存孤记》,叙清初玉林绅士杨惕知,一家为贼仇所害,遇害前托其家乳母周氏、侍婢氏保全其子与家产。二氏不负所托,历经险难,十年后,贼众伏诛,携孤归故乡。记人叙事之后,大加感叹评论曰:“呜呼!杵臼程婴之事,诚大丈夫之所为,千古罕有,不意乃见于巾帼中也……使二氏生为丈夫,当家国急难之际,必能尽心竭力,拯救扶持,不负所托。彼食人禄者,无事则依阿取容,以为忠顺。及乎患难猝至,而脱身远避,袖手旁观者,闻二氏之风,能不汗哉!”[4]26褒贬之意,溢于言表。应该说,苏宗经的文章,劝善规过之旨,教化人心之意,表现是十分明显的,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苏宗经《慎动斋文集》的突出特点。

5 《慎动斋文集》的文献价值

5.1 《慎动斋文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苏宗经的文章,与其诗歌一样,无论从思想性上讲,还是从艺术性上看,均有可肯定之处。对于其思想性,如“劝善规过”,“教化人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于前已述。其艺术上的成就而言,梁瀚于《书慎动斋文集后》评苏氏之文曰:“其文绝不规模前人,而马之疏,班之密,老泉之断制,韩陆之剀切详明,柳州之修洁古峭,譬酿花成蜜,众美胥融。非学邃养纯充足而溢,焉能每一搦管,气倍词前,历历如道家珍,而G然之色、渊然之光,令人对之而起敬哉!”[8]360此为友人之评,虽有溢美之嫌,却也并非虚言。可以说,苏宗经的很多文章,都堪称佳文。其文集虽未刊印,仅见传抄,流传不广,世人不易得见。但以下事实仍可说明苏宗经文章的精彩,可见其文集的文学价值:学人易见的、收录于《虞初支志》的《存孤记》与《王典史携骸记》二篇“记”,又被收入柯愈春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并有研究者评赞后者“一唱三叹,有《史记》风味” [10]。因此,《慎动斋文集》是珍贵的文学遗产,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2 《慎动斋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5.2.1《慎动斋文集》是研究苏宗经一生的重要资料。前文已述,《慎动斋文集》是苏宗经一生经历、思想的记录与反映。故而,该书不仅是研究其一生文学创作的重要材料,而且是研究其一生历程的重要材料,研究其思想、学术、事功的重要材料。如苏宗经所著《明史约编》《满汉名臣百咏序》,今已不见存。但文集中有《明史约编序》《满汉名臣百咏序》,由此可了解两书大概。再如,文集中录有《酾江诗草序》,为其六十岁作,序中言:“至得举之后,年几三十……积累三十年,日淘月洗,除删割之外,得诗一千七百首……兹以周甲之年,目力腕力尚堪听用,蝇头小楷,亲手誊抄,分为十有四卷。”[8]387可见苏宗经60岁时,开始编订诗集,当时诗集编为14卷,录诗1 700首①。

正如苏宗经《慎动斋文集》自序中所云:“一生所读之书,所为之事,所历之境,所与之人,此中大略可见。”[8]359因此而论,《慎动斋文集》是研究苏宗经――这位清代广西重要的、有影响的文人、学者的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5.2.2 《慎动斋文集》是研究玉林苏氏一族的重要资料。苏宗经所在的玉林江岸苏氏,诗书传家、科第联绵、仕宦不绝、良吏代承、善士辈出,在玉林以至广西均有相当名望与影响,是广西著名的文化、书香世家。《慎动斋文集》中,收录许多记述苏氏一族有关情况,或涉及与苏氏一族有关情况的文章,如:卷五《先曾祖刺史公家传》《永淳广文家传》《宣化广文家传》,分别是苏宗经为其曾祖苏其荩ㄗ至倬牛号y堂,曾官陕西州知州)、曾叔祖苏其S(字豫九,号达堂,曾官广西永淳教谕)、叔祖苏献可(号孟侯,曾官广西宣化教谕)写的传记,记述家族三位先贤的嘉德懿行。卷十之《呈池宗师为先曾祖y堂公先曾叔祖达堂公先叔祖孟侯公请匾状》一文,是苏宗经请求广西学政池生春题匾表彰其三位先祖所上的呈文。阅以上家传,可知苏宗经三位先贤的事迹,阅以上呈文,可知苏宗经三位先贤的影响:呈文后附录有池氏的批示,该批示表明,池氏亲书“秦中遗爱”匾、“安定风猷”匾、“笃学力行”匾,分别表彰苏其荩苏其S、苏献可,并令将苏宗经所写“家传”收入“采风录”。再如,《苏氏族谱序》一文反映苏氏族谱的编修情况,《始祖光宗公祠堂记》反映玉林苏氏始祖祠堂的设立,等等。文集中,所载苏宗经为苏氏家族成员所作的寿序、书序、家传、墓志等,有相当的数量,对研究苏氏一族成员的科第仕宦情况,对研究苏氏一族的人文兴衰等,均有相当价值,是研究苏宗经所在的玉林江岸苏氏的重要资料。

5.2.3《慎动斋文集》是研究广西特别是玉林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苏宗经《慎动斋文集》中,有许多涉及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务、情形的文章,是珍贵的地方史料,如卷十中《请详复抚台呈》一文,反映了战乱摧残之下的玉林经济凋敝:自咸丰元年三月,广东高州信宜拜上帝会凌十八会率会党围攻玉林州城后,“连年土匪滋扰,乡村不克安居,几难耕种”,为抵御“匪寇”,“各村筑堡守御,其丸药器械养丁等费俱系按田抽谷”,“十余年间捐助军需实为不少”,以致民力困竭,“州内大富之家,都无十万,其一二万者,亦属寥寥……”[8]566而该卷《禀邹州牧转详道宪呈》一文,反映了玉林地方团练的情况:玉林自咸丰元年以来,历经凌十八、覃七、钟玉保等十余股“寇匪”陆续蹂躏,四年之后,“各村筑堡,随又联络乡邻守望相助,公举团总团副团长为之统率。而置戈戟买铅药则劝有力者捐资……而出丁助官剿贼者,其粮饷则于收割之后抽收田谷,每石抽一斗……”,但“收复北流,寇匪略静之后,抽收田谷,人亦不肯乐从,至于今,团练亦有名无实”[8]567。又如,卷四之《玉林蝗雪记》,记载玉林因一场大雪而止蝗灾,为前所未有之事:道光十二年秋,“有蝗自西北而来,飞可蔽日,息树木,相结成队,可折臂大之枝……”玉林被蝗灾骚扰三年,至“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夜,忽落大雪,约二寸许……蝗蝻尽绝……向云‘雪不过严关’,今竟至于极南之地……”[8]441。再如卷十《上花藩台请修城记状》与卷四《重修d林州城琐记》,详细反映、记载道光十二年玉林州城墙重修之事,是关于玉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其他如《重修紫泉书院记》《紫泉书院田租记》《紫泉书院新增田租记》《考棚风雨亭记》《议玉林宾兴田租规则序》《宾兴田租后记》《重修观文阁临江楼记》《修平乐县学书籍记》《重修平乐县学文庙记》等等,则涉及玉林、平乐地方教育及文物古迹等。苏宗经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慎动斋文集》中有许多涉及地方各种事务、情形的文章,并且,凡地方兴学、慈善公益等,苏宗经多亲自参与,故所记具体真实,极有价值。此外,苏宗经为他人写的传记、墓志、寿序等等,则涉及众多的广西特别是玉林地方人物,有助于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如苏宗经对玉林著名乡贤文寿华、杨惕知以及他的曾祖苏其荨⒃叔祖苏其S等人,分别写有传记,这些人物在《广西通志辑要》《(光绪)玉林州志》中都有传,但较简略,而《慎动斋文集》所载传记较详,可补《广西通志辑要》《(光绪)玉林州志》之不足。

5.2.4 《慎动斋文集》是研究清代地方士绅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资料。地方“宾兴”事宜、建桥铺路等,苏宗经等地方士绅或倡议,或组织、主持;地方纠纷、矛盾,他们居中调解,等等,在《慎动斋文集》中都有反映。其中卷十的“呈状”一类的文章,如《上花藩台请修城记状》《公举节孝状》等,则是苏宗经专门为各种问题呈巡抚、知州等,申述、表达意见,他甚至对地方官员的任用表达意见,该卷的《请博白令邹公兼理玉林牧》《上劳抚台请准博白邹令兼摄牧呈》《呈抚藩各宪请留署州牧邹公》等,是玉林绅民为知州之任上呈巡抚等官员的呈文。《慎动斋文集》真实反映、记录了士绅阶层在晚清社会治理地方社会各项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

5.2.5 《慎动斋文集》是当今社会教育的珍贵材料。苏宗经出仕为官,虽官职低微――一辈子只任过训导、教谕、学政一类的小官,却能以德行称颂于世,留美名于史册。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苏经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为地方兴利,为百姓谋福为己任,举义行善而不遗余力。文集记录了其热心参与劝学助学,修桥铺路等诸多社会公益事务。可以说,苏宗经虽为一介寒儒,又身处晚清之际的乱世,而能甘于清贫,坚守道义、良知,积极服务、奉献社会。《(光绪)玉林州志》称赞他“W官清正,居乡遇大兴作及团防事能不避嫌怨,共济于成”[3],《古今广西人名鉴》称赞他“独立特行,不随俗为府仰”,“居乡遇公益事,能不避嫌怨,共济于成”[2]。他留下的诗集、文集,即是他服务、奉献社会思想与实践的记录。可作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教育的好材料。有学者指出,其诗集是“详细生动地状写了苏宗经从道光元年(1821)到同治三年(1864)逝世,共计四十多年间的世道轮回、人生感受和心迹演变等长篇画面,它除了是一份用于纯文学性欣赏的美篇之外,更是真实呈现晚清岭南地方精英知人论世、经邦济世的好史料,更是今天促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安贫守道、砥砺廉耻的好教材”[11]。笔者认为,《慎动斋文集》亦是如此:其中的《乐贫论》《廉俭论》等,是其安贫守道心迹的直接表露,而更多文章则记载了他参与的诸多公益事务,真实记录、反映了他服务、奉献社会的理念,以及他乐于奉献的一生。

总之,苏宗经为清代广西重要的、较有影响的文人、学者,其《慎动斋文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文献资料价值。惜《慎动斋文集》未有刻本,一直以来流传不广,世人知之不多,学者见之不易。今《慎动斋文集》抄本收录入《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出版,为广大研究者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易得的文本,希望此重要而珍贵的文献能得学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二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687.

[2]广西统计局.古今广西人名鉴[M].1934:119.

[3]《(光绪)玉林州志》[M].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卷十五第二十三页.

[4]王葆心.虞初支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甲编卷三.

[5]蒙启鹏.广西近代经籍志[M].1934:卷七集部四第十五页.

[6]广西统计局.广西省述作目录[M].1934:99.

[7]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374.

[8]《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8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苏宗经.酾江诗草[O].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10]陈文新,毛伟丽.《虞初支志》所收文言小说提要[J].蒲松龄研究,2006(4):147―156.

[11]杨天保.“归途千里一空囊”――晚清玉林“第一廉士”苏宗经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58―63.

[收稿日期]2015-12-04

第8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CAI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83-01

CAI是英文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CAI课件。CAI进入课堂,对于语文教学尤其重要。它会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给语文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 语文课教学中应用CAI的意义

1.1 CAI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CAI声、图结合,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CAI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记忆、理解、掌握。

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学生对南极缺乏形象认识,难以对其形态、程度有具体的印象。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挑战极地,对个人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我充分运用CAI的功能,把知识图片、动画、音效结合起来。屏幕上,苍茫的南极、漫天的风雪便如在眼前。学生看到这些景象,产生了强烈的视听震撼,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窄到小小的课堂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挑战自然的伟大,也为冒险家们的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

1.2 CAI的形象性,更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CAI,可以营造气氛,再现课文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运用CAI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方面,诗歌教学体现得更突出。诗歌一般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电脑的虚拟手法,把诗歌抽象的意景形象化,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乡愁》,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感情丰富,如何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细腻的情感中,是教学的要点和难点。在教学本文时,我借助CAI演示出来的一段段优美图画,边讲边演示,并结合欣赏录音朗诵。图文并茂,音乐温馨。学生沉浸在动人的氛围当中,深深被诗人对亲人以及家国的深厚的情感打动,学习效果颇佳。

1.3 运用CAI,能缩短教学单元时间,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CAI的运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老师可以在疲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消耗中解放出来,认真思考如何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对一个从未参观过故宫博物院的初中生来说,对课文的理解与审美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在教学时,我通过CAI,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宫廷建筑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未见过者如临其境,见过其境者在审美方面更上一个台阶。一会儿工夫,学生就对文章的文本内容、说明的方法、顺序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长此以往,学习的能力也会愈来愈强。

2 应用CAI存在的几个主要误区

2.1 只有运用CAI才是好课的误区

上文已经谈过,CAI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手段,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也造就好像课堂不用CAI,观念就陈旧了,手法就落后了的思想。其实,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就语文科而言,文本才是教学的出发点,才是核心。CAI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由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是很正确的,但是,关键是什么样的课堂运用较好,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利用CAI教学。笔者曾有幸到山东省杜朗口中学观摩学习。该校以高效课堂的开展而闻名全国。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上《最后一课》。课型为讲读课,整个课堂没有用任何电教设备。教师先对该文的学法进行引导,指出文章的学习目的和重、难点所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们在揣摩中体会文章主旨,接着让各组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情感、手法等细节再进行分析、辩论。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激情一直高昂,学习效率非常之高,该课受到同行的赞誉,专家的好评。可见并非不用CAI就讲不好课,CAI在课堂中的运用要讲求适时造量的原则。

2.2 以CAI替代板书的误区

针对一些教师上课以CAI替代板书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教研者提出,利用CAI进行上课,应保留板书。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要知道CAI教学和教师课堂一样,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CAI只是起辅助作用,用来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CAI可以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功能,但在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等方面的作用,CAI就不一定能比得上板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重点、难点的知识再进行梳理,在黑板进行集中显示,其信息量不一定很大,但对于学生巩固知识点、落实考点,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3 全拿来和全制作的误区

现在,在一线教师和教学评价者之中存在两个相对立的误区。一个是一线教师全拿来的误区。制作一个优秀的CAI是一件要下大功夫的工作。个别教师,热衷于从网络上下载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在课堂上照搬照用。另一个是要求CAI全制作的误区,即一些教研者总是强调教师的CAI一定要原创,这样才更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笔者却认为,这两种观点和行为都有失偏颇。其实,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网上搜集和利用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基本的能力。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在语文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CAI,无疑可以更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求CAI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点,使语文课堂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书法时,他每每能够“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对此,康熙皇帝曾说:“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据《清史稿》载:“圣祖尝召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荃书之。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每侍圣祖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圣祖深嘉其忠益。所赐御书、凤管、蹄、貂袭、文绮、茗馔之属,至不可胜纪。其以是名动天下,与赵孟、董其昌相埒。”他的楷书,结字却以欹侧中求平正为主要特点,且行距颇疏,笔法温润,是从董书中继承、演化而来;他的行书,大体如楷书的行化,或参以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他的草书虽说是临怀素草法,其实仍是董其昌小行草书的典型面貌。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沈荃临米芾行书诗轴,就是他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临米芾行书诗轴》,绫本,纵110厘米,横72厘米,立轴,上书米芾《重九会郡楼》七言诗一首。其诗曰:“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舡,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之佳节,是日秋高气爽,黄菊红茱,竞相怒放。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名流云集,群贤毕至。他们诗词唱和,酒宴琴歌,论诗作画,品茗赏菊。米芾一时兴起,挥毫濡墨,创作此千古名篇,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重老的习俗。此幅亦在同样的背景下,也是为重九佳节而创作。故笔法潇洒,节奏明快,用墨浓淡相间,枯实互应,结体长于易位,清劲挺拔,章法或大或小,错落有致,笔势成熟稳健,收放自如,线条自由奔放,却得浑然天成、秀逸豪放之美。此幅虽是临米芾书作,但已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吸取米书纵逸丰姿的特点,再加上自己对书法的造诣和理解,使之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看似侧重形式上的表现,但秀雅之中已具神韵。或飘逸清劲、或圆浑厚重的点画,加以隽拔灵秀的结字和气韵畅融之章法,说明晚年的沈荃已基本上摆脱了以生拙为取向、以欹侧求平正的董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落款为“甲子秋八月临米学士为梅公年翁。沈荃”,此“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此时作者已六十一岁高龄,是其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作者即驾鹤西去,故而笔墨老辣,秀逸苍劲。下钤“沈荃之印”朱文印、“宗卿宫詹学士”长方印。

此幅上有收藏者篆额,上书“沈文恪公墨宝”六个篆字,其篆古拙苍秀,金石气味浓郁,落款为“南徐仲子篆”。右有收藏者题诗,诗中赞美了此幅作品,也赞美了沈荃的书品和人品。其诗曰:“三百季来几沧桑,鹅绫墨气尚含芳。米颠豪放思翁秀,融入毫端类凤翔。翰院清华垂直臣,民生利弊剀课陈。衡文一代摧宗匠,片羽流光笔有神。”落款为“己亥九秋手装,赋七绝二章志之,南徐戴中子题”。此“己亥九秋手装”为1959年深秋装裱,此“南徐戴中子”,即戴仲秋。据考,戴仲秋,号南徐仲子,江苏淮阴人。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动乱,是一位在动乱年代仍热心书画收藏的地方人士,一生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后随子女移居于江苏镇江,于“”后期病故。病故后子女将其收藏悉数捐赠淮安市博物馆,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此图上有他的装裱题记和题诗,说明此幅曾经戴仲秋装裱和收藏,是一件历经劫难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故而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