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精选(九篇)

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

第1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出钱”还是“出人”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副处长郭长虹坦言,中国博物馆发展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其最重要的动力,恰恰不是文化,而是经济或政治。

在西方,博物馆的人事任命制度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由博物馆理事会讨论通过。而我国“官本位”的事业单位体制大大束缚了博物馆的发展,管理者人事任免被蒙上了“政治”的色彩,缺乏专业背景导致博物馆管理落后,有些博物馆甚至成为用来安排各种领导、干部家属的“养人”单位。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属于“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单位”,归属文化部管理,享受财政全额拨款,并按照文化部党组指示,实行“院长负责制”,即故宫博物院各岗位责任人逐级向上级领导汇报,最终对“单位”的最高领导负责,而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此次人事任命前,一直是行政人员,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一职。

这种将人权、财权、管理权、监督权全部归属于政府的“官本位”管理制度,逐渐催生了故宫博物院在管理上的官僚色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幽泓认为,在“官本位”的制度下,故宫博物院成为了官僚体系的一部分,下级向上级行政长官负责,而不是向公众负责。

一位已离开故宫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改革开放以后,故宫内部管理安排曾多次变动,从最早的十几个处室,发展到现在近30个处室的规模,但核心业务部门始终维持在七八个,其余皆为党政、行政、后勤等等“国家机关”性质的处室。该人士称,由于故宫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并不高,所以越来越难留住真正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精英人士,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靠各种“内部关系”进入故宫工作的,“‘专业背景’越来越薄,‘政治背景’越来越厚。”该人士坦言。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文物局只对其直属的博物馆有人事任免权,地方博物馆的馆长均由当地政府任命,国家文物局只负责开展业务指导。而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家标志性部级博物馆则是由文化部管辖的副部级博物馆,管理人员由文化部直接任命,由于其过高的级别,很少有人能对其实施监督。

财力保障仍存缺口

在资金管理方面,官办博物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与“官设”、“官管”同样,财政为博物馆全额埋单也存在诸多弊端。

作为享受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故宫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收”的部分主要是门票收入,去年达到5.9亿元,全部上缴国库。“支”的部分,即故宫的修缮、改造和日常运营,由中央财政拨付。

一位故宫工作人员透露,“每天故宫还没关门,运钞车就早早停好等着要把当天的收入提走。”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导致博物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让一些博物馆修缮、改造等项目搁置。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曹宏表示,收支两条线中对“收”的部分定义并不明确,除门票外的博物馆自身经营收益,如筹展费、场地出租、商店餐厅等服务项目收入是否被纳入“收”的范围,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位外展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以合同制签约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薪酬低于国家个税最新的起征点,“外展的筹展费等经营项目的收益非常可观,但相关负责人的薪水是按照劳工合同规定发放的,与经营项目完全脱钩,至于收益是否上缴国库还是由博物馆自行安排馆内工作,那是领导的事,我们不清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博物馆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然而财政部一位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对于故宫、国家博物馆两家文化部直属的博物馆,中央财政是大力度支持的。“一个是故宫,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一个是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地位相当于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可以说他们想做的项目,财政基本都予以满足了。”该人士称。

财政部曾明确表示,对于部级博物馆,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帮助其提升馆藏条件,加强馆际交流和举办展览等;地方所属博物馆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而对于博物馆免门票,财政均给予补助和奖励。

为了完善免费开放相关制度,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财政部近年来先后安排近40亿资金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即便是这样规模的投入,对于博物馆的庞大支出也是难以全部覆盖的。

“尽管免费参观的成本已由财政承担了,但是缺乏激励机制,看不到效率,博物馆自身也因而失去了精心策展、改善服务而吸引观众的动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曹宏对记者说。博物馆在资金使用上缺乏主动权,也难以调动积极性,而财政难以无条件全额负担,博物馆自创经营“财路”,其中又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导致博物馆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监督机制失效

“官本位”的博物馆管理体系、财政的单一投入和刚刚起步就遭遇尴尬的“市场化”探索,使得博物馆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机关化”的作风更难让博物馆事务得到社会监督。

公众对故宫事件发出了重重“拷问”:文物损毁的瞒报、问责结果的秘而不宣以及违背规章制度的有恃无恐。这些都暴露了博物馆监督机制的缺失。

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了一份对于83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报告,在所有的得分中,博物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向社会沟通这一项的得分最少,一些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很陈旧,更新速度很慢,更不用说建立博客或者微博这样的新沟通渠道。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三名博士生先后向故宫、财政部递交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两单位公开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门票收入及使用情况,希望将数据进行对比,核实双方财政收支情况是否一致。故宫和文化部均表示已经收到信息公开申请,但故宫方面一直未对公开申请做出任何回应。

第2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文史参考:请详细谈谈故宫即将开放的区域都包括哪些?这些地方原来的用途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地方被占用至今?

单霁翔:目前,即将开放的区域主要有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代,清沿袭明制,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举行庆贺仪式。

慈宁宫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寿康宫,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是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也在此处居住,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

修缮后的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都会还原之前古建筑的风貌,不会破坏整体布局。

文史参考:您提出故宫开放建筑群的中期目标是增加到76%,以应对故宫限流难题。文物古建的大规模开放必将带来或多或少的人为破坏,古建“保护与开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单霁翔:我们体会到,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环境造成的。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必将持续增长,这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并且,参观故宫的观众群体在活动规律上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这正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开放服务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解决问题必然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同时入手。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开放区包括开放展示和游客服务,未来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还有,故宫博物院将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改善故宫周边环境、优化参观路线等方法提高参观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开放与保护的矛盾。每遇旅游高峰期,院里都会提前做好参观接待预案,调整参观游览线路,加强开放路线特别是售票处、御花园等重点监控场所执勤管理人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做好观众疏导工作。确保古建文物安全,维持良好的参观秩序,保证观众的参观安全。

故宫博物院不像现代建筑的博物馆那样处于封闭的楼宇环境中,而是由8000多间分散的房屋组成,还有更多的室外开放空间和复杂多样的地面环境(诸如高低错落的城墙、假山、河道等等)。在不影响古建筑本身的情况下完成对展览的陈列,对我们的考验是十分严峻的。最大的难题是古建筑本身的特殊性,传统古建难以符合恒温恒湿等现代展览的要求,为此,院里早在项目策划前期探索开展现代化展览的思考,以寻求文物保护和藏品展示之间的平衡。比如午门展厅,就是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在城楼内部加装与古建筑本体软连接、可逆的、密封钢结构设施,构成了一个既可以满足现代化展览温湿度控制需求,又不影响观赏古建筑之美的展厅,从而解决了这一矛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物保护创新奖”。又比如武英殿书画馆,由于武英殿体量大,通过空调控制室内空间温湿度很难达到书画展品的苛刻要求,因此,我们从展柜本身做文章,通过加装展柜内控制系统,保证每个展柜内独立控制温湿度,解决了珍贵的书画藏品安全展示问题。

文史参考:您到任后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能谈谈故宫大修的情况吗?

单霁翔:必须承认,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于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我的工作从调查研究开始。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熟悉故宫博物院各方面的工作情况。首先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了解所分管工作的情况。二是分别到故宫博物院的32个部处进行了走访,体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接触在第一线工作的同事,听取情况介绍,讨论工作,交换意见。三是利用节假日,走访故宫博物院在职和离退休的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指导和建议,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很大。四是走访相关单位和部门,感谢他们以往对故宫博物院的支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继续指导。

通过调研我有了三点深刻体会,一是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二是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三是深深感受到全体员工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感情。所有这些,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郑欣淼院长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同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克服了很多困难,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两岸交流、科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

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即将启动。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安排年度文物建筑修缮,一如既往地坚持进行科学严格的设计、论证和施工。继续加强修缮过程中的管理,加紧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撰写和出版工作,加强科研意识、课题意识。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还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注重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文史参考:2011年故宫屡屡爆出负面新闻,对于故宫目前的藏品存放和文物管理工作,您愿意打多少分?为什么?

单霁翔:故宫院藏文物管理制度从建院开始历经多年逐步完善,主要通过藏品日常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和陈列展览工作等利用环节中的管理三个方面,以及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对文物安全的保障。应该说从制度建设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但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因此,要保证文物安全,应进一步强化员工日常管理和教育,常抓不懈,并加强问责的力度,以最终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经过故宫博物院这么多年的努力,馆藏文物特别是馆藏珍贵文物的保管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90年和1997年竣工的一期、二期地下文物库房,建筑总面积共21900平方米。文物库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空调系统、文物运送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等,共保管文物80余万件。但也应承认,在实现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类别多、级别高、价值大。其中相当数量的珍贵文物藏品对于保管环境有特殊要求。但是,故宫的文物库房使用年代久,与近年来一些新建大型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相比存在差距。文物库房的文物柜具、陈列展厅的文物展柜,不能适应文物保管和陈列展览的实际需要,不能有效地密封防尘、防震防爆。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批次的更新。为了提升文物藏品保管环境,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分轻重缓急,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文史参考:您曾说自己是郑欣淼院长“故宫学”的忠实听众和阅读者,您怎么看郑院长的故宫营销理念?

单霁翔:郑院长所提到的“营销”,指的不是一般商业意义上的营销,对故宫来说,通过“营销”这一途径,真正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坚定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念,提供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要求的优质服务。博物馆营销就是博物馆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博物馆文化的推广传播。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文史参考:您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对古建筑一定有特殊的感情,还记得您第一次来故宫的情景吗?能不能讲讲你和故宫的渊源?

单霁翔:故宫对于我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记得过去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时候,单士元先生还带着我考察了故宫博物院的不少地方。后来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工作,很多方面的工作与故宫的文物保护、博物馆管理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但是一旦走进故宫,成为“故宫人”,仍然感到故宫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正像专家们所说,故宫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国家文物局的工作更注重宏观政策和监督管理,而故宫博物院作为具体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任务种类繁多,更加需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

文史参考:故宫是中国最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2012年,故宫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将有哪些举措?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将有哪些?

单霁翔: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也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突出地位。

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努力开拓新的对外交流局面,促进多层面、多门类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联络促成我院专家学者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国际多边学术活动,将故宫文化弘扬海外。在“走出去”的同时,邀请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博界同行来到我院,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为我院科研学术工作带来新气息。

今年,我院将继续扩大与世界其他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交流机制。我院已与伊朗国家博物馆签署合作意向书,并正在积极与印尼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商讨达成合作意向。

第3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更是世界人民向往的文化圣地。

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还是世界的;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保护故宫丰厚的文化资源,对于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1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部级综合性博物馆。自1925年建院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藏品最丰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故宫博物院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地位。112公顷的用地和8000余间房屋共同构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目前,故宫博物院拥有文物藏品总数为180多万件(套),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种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其中珍贵文物168万件、一般文物11万件、标本7500余件。在藏品结构上珍贵文物占93.2%,呈现出极为珍贵的“倒金字塔”结构,这在世界博物馆中也极为罕见。

如何使故宫博物院成为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典范,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与提升的一大课题。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开展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国际合作、两岸交流、科学管理,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感受故宫文化,感受故宫文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故宫作为一家博物馆,承担着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责。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更加亲民的博物馆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根据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制,我们主要设置了以原状陈列、常设展览、临时主题展为主体的展览格局:

第一类是原状陈列。主要有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使其真实反映前朝、后寝的原状,再现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历史场景和特定环境。

第二类是常设展览。这些展览根据故宫藏品的特点,比如瓷器、书画、碑帖、玉器、铜器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陈列展览,以展示这一类藏品的整体面貌。如珍宝馆、钟表馆、书画馆、陶瓷馆以及将来的雕塑馆等。

第三类是专题展览。随着故宫古建大修工程的开展,先后开辟了午门、神武门等展厅,主要用于举办各类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建立在院内学者、研究人员长期而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使观众能够在某一专题上对故宫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明永乐宣德文物展”、“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兰亭特展”等。

同时,依托丰厚的藏品、扎实的研究水平,故宫博物院开拓创新,举办各类涉外展览,还支持兄弟博物馆举办展览,年均展出文物近1万件,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数千万观众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机会。

我们还让故宫博物院走下神圣的殿堂,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学校举办各类公益讲座,让故宫文化“走出”紫禁城,走进更多普通观众的身边;把观众“请进来”,在紫禁城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更好地了解故宫,了解传统文化,感受紫禁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实施大型文化项目——去年在首都机场揭幕的“文化国门——故宫印象”文化展示项目,以及正在努力推动的大型城市文化主题剧目《紫禁城》,不断丰富的“数字故宫”各类文化展示项目的建设……都是我们正在开展和不断加强的文化传播工作,都是我们为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3

故宫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但是故宫博物院的知名度并不高。从2005年起,故宫博物院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众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外合作领域不仅限于文物展览,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也在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地位。

2011年,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是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2011-2015年合作协议重要内容之一,中法两国元首亲自见证了协议的签署。该展览的举办是第一次在卢浮宫这一西方最主流的古典文明的核心地带高水准、大规模展示中华文明遗产,也打破了中国文物在巴黎展出时只能在吉美博物馆等东方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惯例。

2012年,故宫博物院在日本举办了“地上的天宫”展览、在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金昭玉粹——清代宫廷生活艺术展”等,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年,赴日本的“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吸引了25.8万观众参观,众多政要、学者、文化界知名人士也专程前往参观。

此外,为增强同国外博物馆、文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我们特别邀请驻华使节走进故宫,感受故宫文化;通过接待瑞典大使、意大利大使、美国大使等外交使节,与各国外交使馆建立广泛联系;通过接待国际博物馆馆长,加强与各国博物馆同行的交流。

第4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文博大家

杨伯达先生1948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系,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工作室,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诸先生习画,并从事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的研究。也因这段经历,1956年他被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任副主任,后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在文博战线一干就是40余年。1997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壮心不已,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工作,并担负重要的社会职务。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也许因为杨伯达先生在古玉鉴赏和研究方面的名气太大,外界对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知之不多,仅仅把他看作中国古玉的鉴定专家。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杨伯达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博领域涉猎面很广,且有很高的造诣和不凡的表现。他对中国书画史、工艺美术史、陶瓷发展史以及西方美术史等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在进行学术探讨、攻克难关时,能高屋建瓴,将各学科的知识稔熟于胸,融会贯通。他的专著和论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与田自秉合著,1992年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清代院画》(1993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珍玩雕刻・鼻烟壶》(1993年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清代官窑瓷器》(1994年香港徐氏艺术基金会出版),以及由他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和《中国美术全集・元明清雕塑》(198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等,都反映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杰出成就。比如,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产生于明代景泰年间的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是中国人发明的,并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工艺之一。但是,杨伯达先生1956年一到故宫,在筹备明清工艺美术展览时,发现故宫珍藏的景泰蓝没有统一的规格,器物的风格迥异,珐琅的质色也不一样,这引起他的怀疑。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反复地进行比对,又借鉴了他在陶瓷鉴赏方面从花纹、釉子、款式来区分不同时代的经验,参考了他多年研究西方美术史的知识,才找到了答案。西方人崇尚宝石,为解决宝石稀有的问题,于是就发明珐琅彩工艺,以珐琅制品代替宝石,这种工艺很早就在英国、巴尔干半岛及伊斯兰国家流行开来。于是他了几个世纪以来对景泰蓝的错误看法,提出这种工艺技术是元代蒙古骑兵西征时从西方带回来的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件令我十分感动的事情。2004年10月,我们进京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约稿,准备在《收藏》杂志上推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玩专号。应邀撰稿的专家学者对这个策划很是赞同,但建议我们最好请一位资深老专家从工艺美术史角度为清三出概论,这样可以起到总揽全局、厘清脉络、提纲挈领的作用,提高清三代文玩专号的学术水准,并且推荐这个角色非杨伯达先生莫属。当时杨先生不在北京,又担心他社会活动繁忙,能否有精力完成?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他取得联系后,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这令我十分感动。不久,反映中国清代尤其是清三代百余年历史、4万余字的论纲:《推陈出新与开拓创新的康熙朝美术》《恭造式样进一步发展的雍正朝美术》《盛极而衰的乾隆朝美术》寄到了西安,在《收藏》杂志2005年第8、10、11、12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在这三篇论文中,杨伯达先生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角度纵谈阔论,条分缕析,向人们展示了清三代工艺美术的重大成就和时代特点,从中可见杨老深厚的学养和精辟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在谈到乾隆朝美术时指出,经过顺治、康熙两朝7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所恢复,到乾隆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美术亦得到同等发展,当时在全国形成了三个地方美术中心,即以苏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美术中心,以扬州为代表的士庶美术中心和以广州为代表的富有西方异国情趣的美术中心;各少数民族美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各地民间美术和民族美术的熏陶之下,乾隆朝恭造美术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清代院画出现至盛期,宫廷珐琅得到全面大发展,宫廷玻璃器取得突破,漆器工艺继续繁荣,皇家丝织品争奇斗艳,官窑瓷器出现转折,玉器雕刻缓慢繁荣……

玉伴人生

杨伯达先生和玉器结缘一生,他在中国玉器研究和鉴赏方面的成就是众口皆碑的。令我特别钦佩的是他刻苦钻研、开宗立派的创新精神和他注重实践、勤于调研的务实作风。

杨伯达先生是幸运的。他从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吴仲超老院长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清代皇宫遗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古玉器。自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那种战乱环境下,故宫只是重点对书画、瓷器、金银铜器、古籍善本等传统大项进行了整理归类,并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览活动,此后又忙于文物的南迁西移,而对玉器的整理一直没有提上日程。这其中既有工作安排上的轻重缓急之分,也与人们对玉器的重视程度在当时还不完全到位有关。比如老一辈鉴赏家除重视礼器用玉以外,将其他的全归于而不予理睬。这也给杨伯达先生留下了机会。面对历代皇室遗留至今、数量如此众多、过去外人根本无法见到的玉器珍宝,如今杨伯达先生可以亲自上手,一件一件地细细欣赏,他感到喜悦和自豪。而当这一大堆既没有定名,又没有年代,还不知功用的玉器需要他们逐件解读归类整理时,杨先生又感到知识的不足。当时故宫博物院还没有专门的玉器专家,从事清理古玉工作的除杨伯达以外,还有两人,一个是老的古玩商,一个到故宫时间较长一点,虽然他们过去都不是研究古玉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有经验,杨伯达先生很注意向他们学习。他是个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人,他认为古玉研究和鉴定如果只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他要为中国古玉的研究和鉴定找出一条新路来。

杨伯达先生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将中国古玉鉴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其开宗立派的历史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杨先生的科学赏玉观内涵丰富,笔者不揣浅陋,仅从方法论上概括如下:

⒈ 研究古玉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功用层面上,还要从其矿物学、地质学、宝石学、工艺学、材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⒉ 古玉研究要同考古学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器物在艺术风格上往往有相通之处。更由于出土文物可以进行明确的断代,其相伴出土的玉器在古玉鉴定上可以发挥标准器的作用。因此,古玉断代可以从考古材料中找证明,从出土文物中类比年代。

⒊ 古玉研究要重视文献的考证。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的古文献都有记载,当然对这种记载不加分析全盘接受的观点不可取,但是也不能对这种记载缺乏信任而不去学习体会其含义。以正确的态度研究考证历史文献,可以为古玉鉴赏寻找出相关证据,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

⒋ 研究中国玉文化还要从神学、美学、伦理学、哲学诸方面阐述其外在特点和内涵精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玉、尚玉,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崇玉推至极致就认为玉是天地鬼神的食物,于是玉被作为祭神、通神的神物;尚玉的最高境界是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标榜为君子的化身,以玉的美德规范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和行为。

从这种科学的赏玉观出发,几十年来,杨伯达先生特别注重古文献的学习、考证以及对古玉出土地和古玉产地的考察。为此,他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画不画了,舞不跳了,电影不看了,甚至连家庭生活也淡化了。下了班就在单位挤时间看书,一看就是晚上九、十点,到人家要关门的时候才回家休息。当然这种学习研究是同他亲自上手过目的万余件故宫玉器紧密联系的,是有的放失的。在丰富自己学养的同时,他经常深入全国重点文物考古工地实地考察,出土了重要古玉器的工地更是留下了他的身影。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古玉产地,他也无一漏外,有的还去过多次。尤其是新疆和田玉产地,他更是多次光顾,以致近十余年来,他还不顾年事已高,几次深入戈壁腹地考察,主持和田玉学术研究会,亲自给学员讲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伯达先生在玉学研究方面成果是丰富的。他先后几十篇,出版有《古玉考》(1992年香港徐氏基金会出版)、《关氏所藏中国玉器》(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古玉史论》(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还担纲主编了《中国美术全集・玉器》(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玉器全集》(6册,1993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华夏玉器――鉴赏篇》(12册,1996年美国中华艺文基金会出版)、《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1~3编)(1998~2005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中国和田玉玉文化研究文萃》(200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玉学界泰斗式的地位。

藏家挚友

杨伯达先生是文博大家,但他并不以“专家”和“权威”自居。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学者和长者,是令人尊敬的师长和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他在文博收藏圈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曾数次与杨老同时参加国内的文博和民藏聚会,也有幸两次与杨老同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全国政协常委徐展堂先生邀请赴港参加文博展事活动,我发现他在藏界的朋友很多,有全国各地的,有港澳台的,也有海外的朋友。杨老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荣誉顾问、香港徐氏艺术馆顾问,他同香港最有影响的收藏团体“敏求精舍”有广泛的联系,该组织的许多轮职主席和会员都是他的朋友,他曾经多次在那里授课,与会员切磋学问。我也因得益于杨老的引见,对该组织进行了采访,较早地在《收藏》杂志上对其作了介绍。

杨伯达先生从1996年1月就应邀担任《收藏》杂志的顾问,他对这份在中国内地创办最早、又有广泛影响力的藏界刊物表现出由衷的关爱和支持。他将自己在玉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及鉴赏辨伪知识撰写成专文,通过这本刊物集中概括地向广大民间收藏爱好者进行传授,先后发表的有《仿古玉和伪古玉》(1996年6期)、《传世古玉辨伪综论》(1998年2~3期)、《宋元明清玉文化概述》(1999年5~7期)、《和田玉文化论纲》(2001年7~8期)、《巫・玉・神简论》(2004年10期)。《收藏》杂志还曾经在1996年1~4期连续转发了他撰写的《清代官窑瓷器》《从徐氏艺术馆藏品看清代官窑瓷器》。《收藏》杂志社主办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西安民间收藏国际研讨会、新世纪民间收藏发展趋势华山论剑会,创刊十周年北京联谊会等,他都在百忙中拔冗出席,予以支持。《收藏》杂志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举办的数期文物鉴定培训班,杨伯达先生都是主讲教师之一。

第5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丹江口大坝景区――沧浪海旅游港――小太平洋景区――静乐宫――丹江口博物馆

【上午】:参观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了解大坝建成的动态过程。参观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标志性建筑、控制性工程AAA景区――丹江口大坝,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壮举和汉水文化的古老传奇(约1.5小时)。后到AAAA景区――沧浪海旅游港乘船至小太平洋,一睹一望无际、碧波万倾的小太平洋风光,亲身感受“一江清水送北京”(约2.5小时)。中午返回丹江口城区在丹江渔港品尝鱼宴。

【下午】:中餐后参观武当山“九宫之首”――静乐宫(AAAA景区),领略武当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武当道教建筑的宏伟气势,由静乐宫道长亲自讲授道家敬香礼仪,并尊享入大殿敬香礼遇。后入静功堂在道长亲自演示教授下体验在宫观内打坐参禅,静心修心。观看武当内家拳法,学习一套简易太极养生功法,体验道家养生文化的玄妙神奇(约2小时)。然后到AAA级景区――丹江口博物馆(周一闭馆)参观近万件从旧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具特色从未断代的历史文物(约1小时)。结束愉快旅程。

B线 水都休闲观光之旅

丹江口市博物馆――沧浪洲湿地公园――砂石遗址体育公园――松涛山庄

【上午】:丹江口城区乘车出发,参观丹江口市博物馆具有浓厚的鄂西北山区和武当色彩的3800多件藏品。后参观沧浪洲生态湿地公园,欣赏一江两岸滨江景观、九孔桥、植物园、白鹭栖息地、芦苇荡、天然浴场等,享受“曲水芦苇荡,鸟息白杨林,万顷烟波美,人鸟乐游悠”的意境。然后到砂石遗址体育公园参观。

【下午】:午餐后参观国家水利风景区松涛山庄,听涛、览景、戏水、望江。结束愉快行程。

C线 太极峡探秘之旅

丹江口二桥――太极峡――玉皇顶果园场――江口橘乡

【上午】:乘车从丹江口城区出发,沿途参观亚洲第一深孔桥――丹江口二桥,然后到太极峡景区,参观双龙舞太极、双龙洞、九龙湖、龙女石等景点,领略丹霞地貌之奇特,探索峡谷幽静之美妙,感受天然太极之神奇。石鼓镇午餐品尝农家特色风味。

【下午】:参观玉皇顶果园场,品尝丹江有机柑橘,远眺小太平洋风光。返程时到凉水河镇江口橘乡参观钓鱼基地。结束愉快旅程。

D线 均州怀古之旅

丹江口大坝景区――旅游港――龙山宝塔――太子岛

【上午】参观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标志性建筑、控制性工程AAA景区――丹江口大坝,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壮举和汉水文化的古老传奇。然后乘快艇抵达均县镇,沿途欣赏九龙岛、生态纪念林风光。登上龙山宝塔。均县镇午餐品尝丹江口库区生态有机鱼。

【下午】前往太子岛,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结束全天愉快行程。

E线 静乐宫道家养生体验之旅

【上午】静乐宫内换上汉服,游览静乐宫,领略武当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武当道教建筑的宏伟气势。在玄帝殿,由静乐宫道长亲自讲解教授道家敬香礼仪,并尊享入大殿进香礼遇。进入静功堂,由道长亲自演示教授道家打坐静功,游客亲身体验在宫内打坐参禅,静心修心。后由道长演练武当太极拳,并亲授武当太极拳养生秘功。中午走进武当道家学院品尝道家素斋,深入了解武当道教养生文化。

【下午】回到静功堂打坐午休,抄写经书。随后习练太极养生功法。后到静乐湖参加放生活动。在道教学院吃完斋饭后结束一天的养生体验。

F线 民俗文化之旅

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南神道景区

【上午】:从丹江城区乘车出发,参观六里坪伍家沟故事村,听民间故事。然后到达官山吕家河,吕家河午餐现场欣赏吕家河民歌表演。

【下午】:参观AAAA景区――南神道景区,探秘武当后山神道,然后参观红三军司令部遗址。结束愉快行程。

G线 武当峡谷漂流之旅

武当峡谷漂流――浪河清末庄园――武当花谷

第6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手段;展览;观众

1 引言

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最新的博物馆定义中,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转换自身职能和服务的侧重点。博物馆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公众服务,增加公众的知识。展览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但目前,社会对博物馆内展览的认可程度是有限的。除了一些规模大、采取合作办展模式、展品等级高、运作效果好的“重磅”级展览被社会熟知外,相当一部分展览还处在:“闭门造车”、“门厅冷落”的自我欣赏状态。这些展览尚未在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宣传不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1]

所以,博物馆要想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来,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一定要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并爱上博物馆。正如TimothyAmbrose和CrispinPaine所言:“成功的博物馆一定要向‘市场’做‘推销’。”[2]信息,是博物馆吸引目标观众、培育潜在观众、服务虚拟观众的第一步。博物馆需要避免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弊端,凭借信息优势寻求效益最大化。博物馆公开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充宣传手段。

2 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手段

博物馆在展览开展之前,应根据展览的特色,预定展览的宣传群体,并将其一一细分,从而制定相应的社教活动,策划出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目前,博物馆的宣传手段主要有有以下几种:

2.1 报刊

通常对于重要展览和活动博物馆会选择有影响力的报纸做专版报道,报道既有展览和活动本身的内容,还包括许多外延知识和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展前宣传更侧重新闻点的策划,以新鲜有趣的新闻点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产生期待观展的心理。

2.2 电视、广播

许多博物馆基本都与当地电视台、报社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博物馆的重大展览和活动都会邀请这些新闻媒体参与报道。电视收视率高,影响面大,视觉效果强,是十分有利的大众传播媒介,但荧幕上一条简单的消息并不能满足观众对展览的了解需求,因此应进一步在报纸上做一些深度报道,这也是纸质媒体所具有的优势。广播依然是博物馆宣传的重要媒介,通过广播进行博物馆有关信息宣传、知识的竞猜活动较之其他媒体更具趣味性、参与性。

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和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博物院展出,成为博物院最大的参观热点,参观总人数超过80万人次。浙江省博物馆在“合璧展览”宣传策划过程中,不失时机,推出了一系列社教活动。例如,2011年与福建电视台名牌纪录片一栏目《国宝档案》合作拍摄专题宣传片《残画传奇》;陈浩馆长赴央视参加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中国记忆》,井录播国际频道《海峡两岸》特别节目;与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录制广一播剧;披露合璧展览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编写《山水合璧》宣传册等。这些宣教活动配合合璧之旅的重要节点进行宣传,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合力聚焦,最终将这一博物馆界的文化盛事推到了宣传的最顶峰,取得了轰动效应,浙江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3]湖南省博物馆在展览的宣传推广上,得益于湖南广播电视业繁荣发展的本土优势,媒体宣传极大地提高了馆内展览的社会知晓率,而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也极大地帮助媒体提升自身品味,继而占领市场份额。除让媒体有序配合展览宣传的节奏,进行实时新闻、专题访问、专刊报道外,为配合展览的举办,湖南省博物馆与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合力打造了品牌栏目《博物馆翻箱底》,与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天天向上》等栏目合作制作展览专题节目,保证了各个阶段社会公众对展览的持续关注度,形成了双方共赢局面。[4]

2.3 网站、微博、微信

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且正在一步步地向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渗透的今天,博物馆网络宣传的开展变得尤为重要。由于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且宣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从而接触的人将更多,产生的宣传效应将更大。国内多家博物馆都设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博物馆可以借助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把自己的展览信息、展览风格、藏品特点、研究成果等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传递,使观众如身临其境。除了自身的宣传,博物馆网站还可将展览新闻推送至中国博协网站、中国文物信息网等业界重要网站,有助于提高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博物馆界的知名度。

新技术应用和文化创意让古老的故宫与时俱进。故宫博物院微博一改往日人们对故宫高高在上的印象,以轻松幽默的回答方式对故宫文物、历史典故等一系列观众关注而平时又无从获知的问题进行轻松解答,通过一段文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把历史、文物知识和展览、教育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让公众知晓,通过微博的相互转发,迅速转播扩散,让几百万观众分享,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宫哥”这一故宫微博的代言人名称也迅速传开,这是过去只有传统大媒介才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力。[5]故宫博物院微博经营用心,粉丝已达212 余万,“微故宫”也保持与展览同步更新。近年,故宫博物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使故宫“萌”起来,借助网络平台推广优势,产生了极大地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微博以其共享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正在改变公众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对品牌的期望。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找到博物馆的目标受众,并以积极的方式与之交流互动,微博就会由此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影响力、网站流量、观众忠诚度等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博物馆还应继续加深利用微博与观众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互动。例如,首都博物馆今年备受瞩目的春季特展《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为了满足更多观众需求,将展期延长了近一个月。展期的改变则来自于一条家长的微博私信,原来展期和孩子高考时间有冲突,家长希望博物馆可以延长几天展期。工作人员及时将民意传达给高层,高层很快给出指示:表达对家长的敬意,表达对孩子的祝福,表达我们会考虑此事。而展览真的居然因为这条私信而延长了展期!这一举动不仅是博物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观众沟通反馈的成功案例,也拉进了机构与民众的距离,吸引了更多前去参观的观众。

2.4 APP

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配合展览推出相关手机APP,拓展不同的宣传渠道,以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例如,在2013年5月24日零点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款App《胤G美人图》中,古朴的界面、流畅的操作、优美的音乐,雍亲王胤G的美人屏风被裱为12幅皇家生活场景的曼妙挂轴。只要指尖轻触,不但可以360度互动观赏宫廷文物藏品,还可以透过12幅美人屏风画像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App《胤G美人图》于5月24日零点上线,两周内下载量已经超过20万。[6]

2.5 各类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都是利用博物馆资源,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以影响其思想和行动。所以,博物馆对外宣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利用媒体做广告。配合展览的讲解、讲座、教育活动等都是对外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和对外宣传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例如,山东省博物馆在“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期间,与媒体合作举办了四期“孔子文化少年行”大型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入泮仪式、参观展览、品尝孔府宴、国学课、三孔游学等活动,以文化体验的形式向青少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合作媒体为此次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制作了主题网站并进行跟踪报道。另外,展览期间还举办了一次由观众直接参与的“传统服饰展示活动”,以动态的真人展示诠释了展览独特的文化和审美特质。展览期间还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让观众来到博物馆参与并分享社会文化成果。[7]

组织有效的社会活动让观众参与其中,更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在“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开幕前夕,辽宁省博物馆特别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在展览期间扮演拿破仑时期的士兵。这一活动引起了广大市民争先恐后的报名,大家既希望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展览,又希望能够参加这一意义非凡的社会活动。报名的观众从学生到教师、从工人到工程师,各行各业年龄不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展览宣传效果。同一时期,在展品运抵之后,馆方组织了文物开箱仪式,一方面吸引媒体记者进行“先睹为快”式的揭秘性报道;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吊起观众的胃口,让观众跃跃欲试,期待展览的开幕。[8]

2.6 印刷物、出版物

博物馆通过创办学术刊物、专业报纸,出版各种介绍藏品、展览的导览图录以及专业研究著作等形式,发挥着对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的职能,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宣传特色。印刷的宣传折页成本低,纪念品可以自由选择,便于及时向社会各界传递展览的信息,宣传效果立竿见影;展览图录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它提供的信息量大,能够满足专业研究人员及服饰文化爱好者的求知需求,不仅能够服务当前的展览,还能为以后留存完整的展览资料。同时,博物馆商店中的纪念性文化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复制仿制品,相关的书籍和电子出版物等也成为目前博物馆着力开发的一项收入来源。

2.7 馆际合作

在现代各种休闲娱乐竞争激烈的社会,博物馆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赴博物院参加“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盛事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空前盛举,具有巨大的新闻性,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跟踪报道,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可借鉴国外博物馆的一些经验,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和特拉华州北部地区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为了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联手打造出一个公共关系集团促销联盟,共同承担和分享在联合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时的风险和利益。[9]

2.8 户外广告

博物馆可与政府合作,寻求支持,在博物馆临近的道路两旁悬挂广告牌、宣传画,上面注明展览标识、名称、时间、地点等;在城市火车站、机场、地铁车厢、商业中心等人流量较大处投放广告:这些都能对观众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造成一种感觉:如果我到这个城市没有去参观博物馆,是很遗憾的事。广东省博物馆不仅在地铁内投放广告进行宣传,还在微博上发起“xx展览地铁海报随手拍”的互动活动,人们可将地铁中的展览海报拍下上传至微博,就有机会获得博物馆提供的礼品,激发了大众参与的热情,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如果我们不能让一个大街上的普通人走进美术馆,那么至少可以让美术馆中的画作走上街头。”这一想法让英国成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画展。2013年8月12日至25日,一项名为“艺术随处可见”的公益活动在英国全境推出。两周时间内,57幅由民众投票选出、英国公共机构收藏的知名艺术作品被印制成海报,出现在英国各地的2.2万个广告牌上,约90%的英国人欣赏了这些作品。在伦敦,约2000辆市内公交车和1000辆出租车的外壳也被艺术海报装饰一新,成为街头的流动风景。同一时间开展的还有摄影比赛。人们只需用手机拍下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广告牌,上传到活动的官方微博即可。英国雕塑家科妮莉亚・帕克认为,“艺术随处可见”是同类公共艺术展览中最优秀的一个。“我很喜欢这次活动的创意,人们不用购买,只需观赏,很多平日里不去美术馆的人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帕克说。

3 结语

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必须打破以往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的观念,强化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活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工作很难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的模式,因事制宜,灵活多变的宣传策略才能让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工作真正做到有形有质,有声有色,发挥博物馆文化独有的社会效益。再次,主动开拓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让宣教工作独具特色、丰富多彩。最后,做好特色活动的工作总结,重视观众体验及反馈,因为受众参与的相关数据是博物馆对外宣传效果最有力的证明。及时积累和汇总工作经验,提高宣教工作的理论水平,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下一个对外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但是作为社会机构,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是博物馆的使命。实现观众数量的最大化,并使得博物馆的资源在最广泛的人群得到利用,是博物馆最终能够达到的最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博物馆展览宣传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宣传为例[J].中国博物馆,2009,04.

[2]TimothyAmbrose,CrispinPain.徐纯译.博物馆实务基础入门[M].台湾省文化基金会.1994.

[3]陈浩.打造博物馆文化宣传平台 树立博物馆文化品牌形象――浙江省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12,04.

[4]张锋,王树金.博物馆展示推广实践刍议――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民族论坛,2012,16.

[5]谢晓婷,陆军.沟通与互动――“微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化推广.中国博物馆,2012,01.

[6]王珏.首款App《胤G美人图》上线用交互设计讲述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3-07-18.

[7]练洁.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策略与实践探索――以《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01.

[8]杨静坤.博物馆展览宣传的推广模式与实践探索――以《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23.

[9]NeilKotler,PhilipKotler. 潘守永,雷虹霁,王剑利,宋培等译.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M].燕山出版社,2006.

第7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院积极开设新部门开展文创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坐拥”大量文化基因的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上并非像想象中那么风光,或是一帆风顺。

IP时代:当“大英百物展”遇见故宫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先是落脚中国国家博物馆,再落脚上海博物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大英博物馆100件(组)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

在这个讲究IP的时代,“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天然是博物馆文创的大IP。自三月来到中国,各类相关文创产品层出不穷。电子阅读器Kindle开发了几款保护套,应用到的元素有古希腊文明的陶瓷碎片和古埃及文字记录的托勒密五世登基诏书等,一经上市就拥趸无数。生活品电商野兽派根据“贵族游戏”的天鹅棋盘开发出几样很多人看起来美丽而无用的东西:丝巾、纸镇、荞麦枕。

将“百物展”系统性开发文创的是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其自半年前开始酝酿并自主研发了近50种涵盖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的文创产品,它们被命名为“世界的故事”。这些产品除了笔记本、冰箱贴等,还包括“狼人杀”桌游,虎符军令、日本艺妓等形象都被纳入牌面。同时,上博的茶室还供应与展览相关的蛋糕、咖啡、曲奇饼干等可以吃的文创产品,你可以坐下来点一块“伊西斯”慕斯蛋糕,配一杯“芭丝特”拿铁,或再加上一块“赛克迈特”巧克力(伊西斯、芭丝特、赛克迈特为埃及女神),作为观看展览的延续。

相关数据显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衍生品销售额在18天内已达300万元。除了上博自主开发的产品外,还有部分自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等漂洋过海而来。芭丝特和阿努比斯玩偶、刘易斯棋子周边等都是迅速脱销的网红产品。这种“文创盛况”并非中国式意外。根据2015年的统计,大英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年均高达两亿美元。

在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博物馆文创IP大约非故宫莫属。

“故宫博物院研发的8600余种文化产品中,针对观众需求制作了成系列的各类文化产品,尽量满足观众对故宫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10亿元,还打造出“雍正”等文创网红。

据记者观察,故宫的文创产品首先在故宫内的商店内有售。几乎每一个景点、展览附近,都有相关的文创商店。同时,故宫文创在电商和微信等不同平台均有销售,其品类也有所偏向。比如,天猫旗舰店的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物及商务型衍生产品;微信平台上有一家故宫文化珠宝,海水江崖、故宫玉兰等元素被应用于丝巾、手包和各类首饰上,与领域内的品牌和更专业的人联名设计,因此你可以看到陈妍希的项链、芭莎珠宝的手包等。淘宝店则更倾向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比如同样是扇子,店里既有脱胎于《千里江山图》、秀气的真丝团扇,也有雍正手书“朕甚是想你”、略显中二的折扇。店里的明星产品是各类胶带,“紫禁城营造”系列甚至可以拼凑出一整个紫禁城。还有一家隶属故宫的淘宝店叫做“朕的心意”,产品都是各类“宫廷点心”。在各种精致酥糕之外,有一个产品类目叫“典籍活化”,目前在售产品是灵感取自《海错图》的曲奇饼干。

实际上,故宫在研发文创产品时,也不是一味讨好市场。据单霁翔说,文创产品也要带着博物馆的尊澜入市场。样品打样常规在四五次以上,往往每件产品都需历经数月磨合才得出品,有一些文创产品已经变成了“国礼”。

为何人人爱文创

博物馆文创产品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火。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又有时尚创意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主题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开得也是如火如荼。如何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再购买一两件有纪念意义的商品,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正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共识。

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商店被称作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在这里,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实物化,进而转化为文化消费。中国博物馆文创在多年沉寂后迅速爆发,则首先得益于政策红利。

自2014年开始,我国各部门出台各类政策,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及至2016年5月,文化部等部门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确定92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鼓励试点单位探索通过博物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2016年也因此被认为是博物馆IP运营元年。

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地域名片,同时也是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院都跃跃一试,积极开设新部门开展文创开发工作。

比如,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最重的金器。1982年,这个分量十足的家伙被当地农民一锄头挖出来后,以其憨态的模样、精良的工艺赢得了众多粉丝。除了复制品,金兽还被开发成橡皮等文具,可欣赏把玩。

苏州博物馆的热销产品是“衡山杯”和“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衡山杯”为汝瓷作品,杯底造型似一枚文征明印章。“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则来自苏博内文徵明手植藤这一独特馆藏资源,其种子被采集并予以特别包装,限量发行1000盒,推出首月即销售一空。

博物馆文创在山东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后,国家文物局选出92家单位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其中山东有4家入选,分别是山东博物馆、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和青岛市博物馆。

据记者走访发现,相关单位都已经在文创研发方面做出了尝试。

2016年的“第六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东博物馆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博物馆展览元素参加此次盛会,现场展示中山东博物馆以香、茶、琴为主题的观众互动活动,文创产品与十几个展览主题相呼应形成系列产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开拓思路,探索吸纳多种供应合作方式,推出了文物复仿制品、文具、邮品、生活用品、服饰等几十类产品,兼具实用性及一定的收藏价值。

济南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其在成为试点单位之前就已经开始在文创产品方面进行了尝试,设计、生产了多种适合少儿的文创产品,而且和博物馆的馆藏结合紧密,能充分显示出济南市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厚度,对于济南市博物馆的宣传也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此外,山东其他很多和文创产品有关的文化单位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工作。如山东美术馆推出的倪萍画作《温暖的季节》定制款限量纱巾,产品长3米、宽90厘米,观众十分喜爱,已几次断货。山东省图书馆曾利用珍贵古籍文献资源策划了限量版图书《十美D》《圣谕像解》《济南“五三”惨案资料汇编》《齐鲁儒学文献珍本丛刊》等,这些图书是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需加大整理力度并向文创产品转化。

第8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中国的首都,中国的故宫,中国人心之所在。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而在这十四年的艰苦中,故宫不知经历过了多少场大火,多少场灾难,但是,中国人不怕艰苦,毁了又建,这正是中国人那顽强的意志!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故宫旅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1今天,我们史家小学的5·9班荣幸地代表全校学生去参加博物馆日活动。本次目的地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故宫。

首先我们进行了博物馆日活动讲座。讲座的内容多姿多彩。先讲解了钟表馆,里面有许多展品:有金碧辉煌的象拉战车、有神奇的向上滚钟、还有最能体现出古人智慧的机器人写字,我也最喜欢它,它仅仅是一个钟表,表上的机器人却能写出两行毛笔字,据说它的创作过程持续了好几年,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故宫游记

然后我们主要讲了珍宝殿。那里隐藏着千万亿的财富故宫游记。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的财富呢?因为它里面的珍宝个个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就说皇后的头冠吧,就用了九百多颗珍珠三百多颗红宝石以及表面上覆盖了翠鸟的羽毛,你能说那不是无价之宝吗?

该到讲座的放松时间了!故宫游记我们两校各显才艺:先由他们表演了京剧,唱得跟成年人差不多,细小的嗓子里竟能爆发那么洪亮的声音,还有腔有调。我们也不甘示弱,由近十名同学现场表演书法,有楷书、有隶书、有草书……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等“小书法家们”都写完了展示的时候,赢得了大家的赞许,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可在表演之前辛苦的练了一个星期。在有奖竞猜中,我们学校派出了六个人,他们学校派出了十八个人,分别进行竞猜。我校以一分的成绩战胜了他们故宫游记,毕竟重在参与,给了我们参赛者每人一个奖品。

我们参观了一会儿故宫就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它的大门故宫游记故宫游记。我没想到故宫会这么有意思,下次我还会来的。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2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清、明朝时称紫禁城,1925年开始称作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今天,我们就来到了这里。

故宫不愧是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虽然烈日炎炎,但是前来参加的人依然是人山人海,我们沿着故宫的中轴线开始游览,故宫真大啊!听说它占地72万平方米,光屋子就有9999间半,一个接一个的雄伟大气的宫殿令我目不暇接,但美中不足的很多都是关闭的`,真是有些遗憾。

不过有个地方让我大开眼界,那就是故宫游览必去的珍宝馆,里面陈列着一个又一个做工精致,价值连城的皇家宝贝,金的、银的、玛瑙、青铜、白玉、水晶……,我还第一次看到了皇上用的印章,每个上面都雕刻着飞舞的龙,这些一个个都是能工巧匠用上等的材料制作而成的。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想:皇帝不愁吃、不愁穿,有那么多的宫殿和财宝,还有庞大的权力,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很自由。可是我想错了,妈妈告诉我:“皇帝虽然在万人之上,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比如光绪皇帝,4岁的孩子都还在父母身边撒娇,但是他却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入宫继承皇位,年幼的他还没有桌子高,所以一大桌子的菜,他每次都只能吃面前的几道菜,而其它地方基本上每餐都没有变化,有些放了都发霉了,他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叫,不能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你觉得当皇帝快乐吗?”听完妈妈的话,我不再羡慕皇帝的生活了,因为有什么能比快乐和自由更好呢?所以我们要一定要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3紫禁城,又称故宫,外形像一座古代的城市,有城门、角楼,被称作“城中之城”。故宫坐落在北京,一条贯穿北京的中轴线穿宫而过,象征古代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穿过天安门,我来到午门。从电视剧中听到的那句:“来人啊,把他拖出午门斩了!”其实,午门并不怎么阴森,古代常作为庆典的场所。皇帝钦定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以后,才有资格从这里出去。我望着午门,心中充满对这饱经风霜的宫殿的崇敬,也隐隐的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

过了内金水桥,参观了东六宫,就到了养心殿。养心殿是清朝末代皇帝居住之地,它的面积不及一座普通王府。养心殿是十几间房间围成的正宗的四合院,一进正门有一道影壁,正殿西间是历代皇帝收藏奇珍异宝、字画古玩的所在地,东边一间就是当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处。我从积满灰尘的窗户朝里张望,靠西边有一张金制宝座,慈安和慈禧太后则在这里听政,而东面的宝座却没这般华丽,甚至扶手也没有,也许当年同治、光绪就在这里听命西太后操控。两个宝座之间隔着一条薄薄的黄布,这可是举世闻名的那一条帘子哦!面对眼前这些物品,我不由得万分感慨,它记录了垂帘听政的历史,记录着慈禧太后的无道,记录着不堪回首的往事。

长春宫后的御花园,也是一处别致的景观,它虽不十分精致,但却显露出一种大气。我踏进了御花园,就见到庄士傅先生的住宅,系英国风格的建筑,在古代建筑中显得十分抢眼。庄士傅先生是清朝末代皇帝傅仪的家庭教师,享有特权住在这座宫殿里。御花园里的春秋亭,显得十分华丽,这里用于储放佛像,历代皇帝都相信佛教,这现象也特别有趣!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4今天我跟妈妈参观了故宫。在我小的时候,我的记忆中恍惚有一些记忆好像我去过似的,但是那时候还不懂事,只是觉得单纯的好看,被家人背了一圈后就出来了。现在我大了一些,明白事理了,终于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故宫”的含义了。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听导游说:“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一进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我买了故一张故宫的全景图,十元钱,不过是手绘的,这样还有点意义,所以我认为这十元钱的地图也不是白买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我又来到了御花园细致的观察了一下,根据字面理解御花园应该是皇上观赏用的花园,果然是这样。一进去就看到一株老树,我猜这株树应该活了一百年多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树,就是不见花。我想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所以这个季节没有花吧。

今天,我参观了故宫。我了解了祖国的文化,了解了历史。今后我还要了解,了解一切一切。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中国,长大为我的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故宫旅游心得体会5今天我带你们游览一下独具特色的景点,它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门万户,楼阁高达,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素有金色的宫殿之海的美称。您一定猜到了,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故宫博物院。

你知道吗?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有52米宽的护城河和10米高的城墙环绕着,四个角各有一个角楼,在古代为重兵严格把守。

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这时故宫的入口,在过去,午门是专供皇帝走的门,这个地方也是行刑的地方。进了午门,壮观的故宫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传说,故宫有9999。5间房子,这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有讲究的,就拿门口的石桥来说吧,有五座石桥,中间的栏杆上刻有龙,是专供皇帝走的,而两边的上面刻有荷花,则是大臣们走的。

另外,故宫屋顶上的瓦都是黄颜色的,为什么呢?在中国,屋顶的颜色有三个等级,最高的为蓝色,象征蓝天,只有在天坛才可以看到;第二等是黄色,象征皇帝;第三等是绿色,象征大臣,是大臣家允许用的颜色。而普通人家的屋顶只允许用灰色瓦,如果使用其他颜色,就是犯罪,会被杀死的。怎么样?是不是也感觉到了皇家的威严?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参观了各个庄严的宫殿和秀美的景点以及以前我们未知的皇家知识,现在走出的这座高大城门叫神武门,是故宫的后门,至此宫内的游览结束了,但故宫的建筑并未结束,我们趁着游兴登上43米的景山山顶——万春婷。俯视故宫。看看这金碧辉煌的世界奇观。西北面有湖光塔影的北海公园;西面是碧波层层的中南海;东面有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现在站在北面的景山上,这里是故宫的屏障;南面是天安门广场,这代表着什么特殊意义呢?它是新中国的象征,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此冉冉升起。

第9篇:故宫博物院景点讲解范文

单士元(1907―1998)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老实人。老老实实治学,老老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半个多世纪来,他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常说:“我半个多世纪都在故宫。故宫博物院的院龄,就是我的工龄。”实际上,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成立前l0个月,他就已在故宫工作了。

辛亥革命后一直住在故宫后半部的清逊帝溥仪,1924年11月5日被逐出宫。当年12月,单士元就和北京大学一些教授、同学来到故宫,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公私物品的工作。当时,他18岁,是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旁听生。邀他到故宫参与清点工作的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著名教授沈兼士。“故宫,处处有历史,随地是文物。”沈兼士这样嘱咐他,“在故宫,要对一砖一瓦、一殿一宫都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它,认识它。”

1925年10月10日,以故宫为院址的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单士元就一直留在故宫,连续工作了近70个年头,成为我国闻名的清史专家、文物专家和古建筑学家。

单士元的第一专业是明清史。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他继续在沙滩北京大学学习,专攻明清史和金石学。听课的时候去学校,没课的时候在故宫工作。

初进故宫博物院,他在张继、沈兼士先后任馆长的文献馆工作,仅仅整理清代军机处档案兼编《史料旬刊》等3种刊物,就整整工作了8年。

清代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1730),终止于宣统三年(1911)。每天经办大量名目繁多的文件,逐日封存一包,每半月合成一大包存档,称为“月折”包,18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因而积累下来一批数量十分可观且又最机密的清代档案。

这批档案,原来存在故宫方略馆。民国3年(1914),被北洋政府国务院接管,移存于国务院集灵囿楼上,十几年间从未整理利用过。1926年1月,故宫博物院根据理事陈垣的建议,致函国务院,要求收回这批档案,整理利用,编辑成书。经当时国务院总理许世英批准,于1926年1月28日由单士元等人运回,贮存于故宫大高玄殿内雷坛殿东西配殿。文献馆随即调集人力进行整理。他们清除尘垢,理顺散包,分类编目,写签编号,撵码上架……工作十分繁重艰巨。馆长沈兼士、著名史学家陈垣,以及年轻一代的档案工作者单士元、张德泽等人,自始至终参与了其中的编目、整理工作。

1929年2月,易培基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开始编辑出版与故宫业务有关的期刊、丛编及其他出版物。单士元参与编辑以发表清代档案为主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掌故丛编》。这些出版物至今为研究中国史,特别是研究清史的学者所珍视。

文献馆一方面大量公布清代档案,一方面向史学界和各界学者专家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前来查阅档案,摘抄利用。于是,单士元在整理档案、编辑书刊之外,又增加了一项接待任务――为来访的学者专家介绍清代档案内容,协助他们查阅史料。七八年间,他亲自接待并为之提供档案史料的学者专家就有吴蒸绍、妙丹法师、蒋廷黻、顾廷龙、陶孟森,商鸿逵、刘半农等人。在接触中,他加深了和这些学者专家之间的友谊。其中很多人都成了他治学道路上的老师及写作上相互蹉商的至交。也就从这时起,单士元陆续写了不少有关明清档案的文章,如有重要考证价值的《档案名称渊源初探》、《清代档案释名发凡》、《清代题本制度》,《清代奏事处考》、《清帝起居注》、《清代实录考》等。

1936年,中国图书馆博物馆协会在青岛召开成立大会,单士元在会上宣读了《清代档案释名发凡》一文。这是他针对当时查找、利用清代档案的学者专家日多,每每苦于档案数量过大,类别繁多,茫茫然无从下手的现状,因而提出建立档案目录学的设想,以及重视档案释名的问题。这个设想颇为远见卓识,会后,故宫文献馆即把档案释名列为整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使档案工作又提高了一步。

单士元在档案方面的著作奠定了他的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的地位。从1930年起,他先后受聘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解放后,他又受聘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讲《中国档案史》。

单士元的另一个学术专长是中国建筑史。

他不是学建筑的,只是在北京大学上西洋史课时,受到一位教授的激励,才立志涉足这个领域。

那位教授讲:“中国建筑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惜的是,外国人写的世界建筑史中,从来不提中国建筑艺术,因为他们不懂,也因为我国在国际上地位低,更缺乏专门研究建筑的人才,因此被人瞧不起……”

从此,单士元在钻研明清史、金石学之外,开始涉猎中国建筑学。他从清代档案和文献中搜集有关中国重要建筑沿革、布局规划等史料,在北京地区对著名古建筑、古园林进行调查,同时对照紫禁城内的各类建筑,对比研究,每有所得,即随手写成札记发表。

1929年,朱启钤在北京创办了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从国外归来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学教授刘敦桢和刘致平先后参加,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研究。国内各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建筑方面的课程;欧美及日本有志于研究中国建筑的学者,也与营造学社开始了学术上的交流。随着影响和业务的扩大,营造学社决定物色人才编书,编社刊。1930年,单士元经人推荐, 进营造学社兼任编纂, 同时继续在故宫文献馆工作, 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学习。三者兼顾, 分外忙碌。在北大,他按照导师的安排,写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年表》,填补了问世不久的《清史稿・表》中的遗漏部分;对故宫和营造学社的工作,哪头事急,他先顾哪头,或者同时兼顾。

在编纂工作之余,他又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建筑史及古代建筑工艺技术,先后写出《清代建筑大事年表》、《明代宫苑考》等专题文章。为增长工艺技术方面的知识,他钻研文献、档案,熟读天津北洋大学的结构力学讲义,遇到难解处,便找老师请教,为此常常出入于当时留法归来的名建筑师汪申、朱兆雪二位教授门下。

单士元一天天长进,对当时研究建筑史的现状,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研究建筑史,不能仅仅侧重历史素材和实物调查而忽视建筑理论的研究;只着重建筑布局和造型艺术的探讨而不讲工艺之学、工具之学,就无法全面理解祖国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无法构成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他最先提出,把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研究,纳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范畴之内。

当时,大学毕业的建筑系学生,主要学现代建筑,对古建筑工艺不甚了解。建筑学界研究建筑艺术、建筑史的多,而研究古建筑工艺技术的却凤毛麟角。单士元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

可惜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单士元的研究被迫中断,几年间辛勤积累起来的资料也大多散失。

单士元的工作转到故宫建筑上,是在解放初期。他对建筑史、建筑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终于在故宫的实际工作中派上了用场。这是单士元工作上的一个新起点。这时,单士元已经在故宫工作了近30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曾对开放参观路线上的宫殿、道路略加修葺,而未兴较大工程。解放初期,也只是对中路各殿屋顶及皇极殿、养心殿等处陆陆续续做过零星修缮,未能顾及其他宫殿,以致不少房屋漏雨、倾斜,油漆彩画成片剥落;不少庭院杂草没肩,积水难退;一些偏僻角落更是垃圾成山,脏乱不堪。

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找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请他推荐一位能够管理故宫古建筑的专家。梁思成说:“用不着我推荐,故宫现在就有一位――单士元。”郑振铎又把单士元郑重推荐给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吴仲超。

1956年,吴仲超根据单士元的建议,成立了建筑研究室,以单士元为主任。不久,又组成古建管理部,下辖工程队、琉璃砖瓦厂,仍以单士元为主任。

单士元首先抓了古建部和工程队职工队伍的充实和提高问题。为提高职工基础理论和工艺水平,他从建筑科学研究院聘请结构学教授李风翥,地基结构教授铁天石到院讲课。他向职工反复阐述研究古建工艺的重要性,并以紫禁城门扇上的门钉为例,说明不能只注意建筑艺术而忽视工艺技术的道理。他说:“紫禁城城门,每扇门板上排列9行铜门钉,上贴金叶,门身满涂油,门扇高大而不显呆板,但觉辉煌绚丽,庄严肃穆。从表面上看,这些金叶门钉只是一种装饰,其实不然,它是工艺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结合。那9行门钉原是为加强门的结构强度而设的,是一种加固手段,是用来加固门扇背面横设的木辐的。这些门钉实际是大门的构件之一,只是通过工艺技术手段美化了,因此就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装饰。”

单士元陆续请来一些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裱糊等主要建筑工种的老师傅,到工程队传授技术。这些老师傅身怀绝技,有不少来自世袭匠作,以家传技术为操作法则。单士元恳切地要求每个老师傅:“带动培养工程队里的年轻人,使他们都能成长为专门人才,行家里手……”他自己只要有空,也跟着看老师傅操作,听老师傅讲解。

1958年,单士元出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仍然主管古建部、工程队、琉璃砖瓦厂,兼顾院里其他一些业务。

1958年下半年,一项繁重而紧迫的大修故宫古建筑的任务布置下来了。大修专款是国家划拨的,要求赶在1959年10月之前完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国10周年。

全面领导规划这次大修任务的是单士元。他很振奋,期待已久的事情终于实现了。但是,他也明白,专款要花在刀刃上,更要结合故宫古建筑的现状、特点,切实遵循文物保护法中修缮、保养古建筑的原则,分清缓急,规划好施工方案,组织好施工力量。在他主持下,方案改了又改,几经反复,才把整个大修方案定下,重点是从午门到神武门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和门座、庑房、崇楼的修缮、油饰及路面的平整。

列在大修任务头一项的是三大殿、太和门及周围庑房、崇楼的油饰。三大殿及太和门位居故宫中心,地位重要,解放以后经常性的保养维修从未间断过,建筑本身并不需要大修,只是外檐彩画绝大部分残坏脱落,非重绘不可。一个突出问题是:太和殿与太和门当时的外檐残存彩画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粉饰的,粗糙无章,与清代原有外檐彩画极不相称,当然不能作为这次重绘彩画时的依据。

单士元查了有关的清代文献资料,一次次向著名彩画老专家何文奎和张连卿请教,最后决定按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后的太和殿内檐和玺彩画型制,重施太和殿外檐彩画,做到内外檐彩画一致,恢复康熙时期的原状。

作为重施彩画工作的第一步,单士元首先安排何文奎、张连卿两位老先生带上一些工程队年轻工人,把太和殿内檐彩画摹拓下来,作为重施外檐彩画的依据。

其实,这项摹拓彩画的工作,早在1956年以单士元为主任的建研室成立后就已开始了。两位彩画老先生就是那时被单士元以临时工名义延聘到故宫来的。何文奎原是南城九龙斋画店的著名画工,张连卿原是鼓楼文翰斋画店的著名画工,两人来到故宫后,单士元就安排他们从故宫现存彩画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彩画,带领建研室及工程队一些人一一实测,按比例缩小尺寸,照原色摹绘出来。这次摹绘太和殿内梁架檩枋上的内檐彩画,任务更加艰巨。要攀上高高的脚手架,或蹲或站实测,要仰头悬臂一笔笔仔细临摹,常常一天工作下来,两位老先生擦汗的毛巾都湿透了。

单士元感激地向他们说:“故宫彩画多数是清代遗留的,也有明代的。现在若不抓紧临摹,那褪色、剥落的就会更多,有些彩画就会失传。如今有了这些彩画小样,今后故宫古建筑需要重做彩画时,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太和殿外檐彩画开始重绘后,在木构件上逐层敷涂油灰垫层(即地杖)时,以及在地杖上涂油面层(通称油皮)和在贴饰金线或遍金地(统称贴金)时,单士元都曾攀上高高的脚手架,亲自指点每道工序的要点,指出着色是否适当妥切。

按照单士元的安排,在太和殿外檐重施彩画的同时,又为殿内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重新贴了金。这6根金柱竖在宝座前东西两侧,各高3丈,两人才能合抱,柱上各有沥粉线条粘绘的巨龙一条。龙身自海水礁石中升起,在柱身上缠绕几圈,腾入云层,尾在下,头在上,昂首张口,全都朝向宝座。整个柱身外面贴有薄浮一层金箔,金光闪闪,气势磅礴,把处在太和殿中心的金銮宝座映衬得华丽庄重,肃穆尊严。

整修工程十分复杂,难度很大。单士元多次到现场仔细检查,特别嘱咐节约金箔:“金箔要贴牢、粘严,不张嘴,不鼓包,碎片要拾起……”如今这6根金柱依然金光闪闪,夺目生辉。

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内的大片石板路面,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铺成后,经过近540年的岁月,早已坑洼不平,损坏极大,不少石板裂缝、破碎、掉角,行路走车都不方便。这次大修也列为一个项目。最难筹办的是铺垫用的大量石板,经单士元多次奔波,才由有关方面把天安门前铺路用剩的石板拨给故宫,铺垫到神武门内广场上及南三所前红影壁前后的通道上。

在单士元领导下,故宫大修工程到1959年9月底全部竣工。

在摹绘彩画小样过程中,很有一些意外发现和收获。比如,在维修乾清门东尚书房时,发现夹室中有明代或清代初年彩画;在坤宁门西排房中的敬心斋中,发现了卧金地彩画,用料讲究,画技高超,显然出自彩画高手。在维修保和殿东庑时,发现一扇窗子的塌板背面,有明代嘉靖年间的完整彩画,更是非常珍贵,很难见到的。

彩画小样摹绘工作,从1959年大修工程竣工后,又继续了几年,一共绘出故宫现存明清彩画小样近200幅,一直保存到现在。工程队里参与这项工作的几个年轻人,都已成了油饰彩画的能手。

在这次大修工程前后,由单士元延聘到故宫工作的技术高手中,拔尖的有10位,人称“十老”。大修工程告竣后,单士元把他们留在故宫,继续传授技术。他给3名木工高手安排了一项他早就想办、直到这时才有条件办的工作:为故宫3座古建筑精心制作木结构立体模型。他要求:“要有切面,跟真建筑一模一样,但尺寸缩小,要严丝合缝,所有木结构部件一个也不能缺;要经得住搁,不变形,不松架……”

3个木结构模型交工了:第一座是西北角楼的一角,大小是原结构的四分之一;第二座是钟粹宫正殿歇山殿大木结构的一角;第三座是御花园四柱八角顶井亭模型。把3个模型放在故宫陈列展览,观众围得密密层层,古建筑专家啧喷赞叹,夸奖模型做得好,夸赞几百年前营建这些建筑的建筑师和巧匠能工的精湛技艺,也夸赞单士元是位有心人。

转眼到了1960年,故宫要精简人员。有人提出遣散“十老”,因为他们是临时工,不在编。单士元舍不得,说:“这十老,有这等技术,留下来还能发挥大作用,怎么能解散?”可反对的声音哨哨响:“没有谁地球也转!没有他们,工程队照样能把一切活路拿下来!”

虽再三争取,单士元也没有能留住“十老”。最后,他以主管副院长身份,决定继续和“十老”保持联系,给每人每月若干酬劳,钱由工程队劳务费中出,什么时候院里需要,他们随时回来;有问题请教,他们随时解答。平时,外边有活做,他们尽管去做,故宫不干涉。

单士元本来计划把故宫全部古建筑测绘一遍,可工作仅仅开了一个头,由于精简人员,这项工作没能干下去。

“”期间,身为副院长的单士元和院长吴仲超及其他副院长、研究员、专家,一无例外地被打进“牛鬼蛇神”行列,陷入苦难的大旋涡。

单士元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子,沿着故宫红墙游街。小礼堂里,挂出了他当年带领何文奎、张连卿以及古建部郑连童等人绘制下来的苏式彩画小样《唐皇游月宫》和其他部分小样,说他“搞帝王将相”。造反派主张把这些都烧掉。幸好有理解这批彩画小样真正价值的人出来劝阻,才没付之一炬,得以作为档案保留下来。“十老”辞退后,有关按月付酬问题、制作3座古建筑模型问题,也都成了“罪名”。造反派还指责单士元:“放着副院长不好好当,倒当了拾破烂的,随便什么破烂,都当宝贝捡回办公室!”

后来,故宫新领导人上台掌事,单士元被放出“牛棚”,请到新设的研究室里,坐冷板凳。

单士元坐得住。他照样按时上下班,面对北窗,钻研线装本的《易经》和看风水用的大罗盘。他认为中国的风水术不完全是迷信,有其一定的科学内涵,涉及到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

故宫之外,气候瞬息万变,终于一股和煦的暖风开始吹到单士元身上。1976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院内外学者专家编写卷帙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一个分册《清工部工程作法评述》,约请故宫博物院组织人力编写。故宫院领导同意,指定单士元参加。第二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另一分册《中国建筑技术史》编写组,又聘请单士元为顾问。

又是两度寒暑,单士元官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之职。1979年,他成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一时间,访问他、请教他的人陡增,请他参加社会上各种活动、讲座的也多了。一个个新的头衔,落到他头上。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年会上,单士元再一次提出了他早在七七事变前就已提出的倡议,主张把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民间建筑及工艺技术等等方面,力求其全;对研究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也作了透辟的阐述。会议之后,单士元又忙于筹办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合办的古代建筑展览。

1982年5月,展览开幕。展品有实物、木结构模型、大观园模型,圆明园烫样、彩画小样、图片,建筑工具等,其中不少展品是单士元在初期遭到痛斥、受到批判的所谓“罪证”。

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宫博物院的人也来了一批又一批。面对这些展品,人们想到单士元当年因此而遭到的屈辱和辛酸,不由悄声问他:“还记得当年批判你的那些话么?”单士元笑着摇摇头:“不提了,不提了。”他是从来不谈自己那段日子的遭遇的。

至于单士元“拾破烂”问题,拾倒是常拾的,破烂则未必。不是跟紫禁城沾边的东西,他不拾。只要沾上边,不管是残砖断瓦、旧门钉、锈铺首,或是半扇旧柜门、一件木雕花、半个琉璃小兽,也不管是扫进垃圾堆的,还是从内金水河淤泥中挖出来的,拆房子拆下来的,他都当宝贝似的拿回办公室,等积攒多了,就交到古建部资料室去,叮嘱说:“都有用,当文物留着,别当破烂!”

单士元“拾破烂”的“积习”,后来一直难改,比如在他办公室里就有陆续拾到的3件宝贝:

一件是块方砖,是故宫1986年修厕所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形式类似金砖而质地糙些,正中印有“细泥足尺七”5个大字。单士元搬回办公室,要研究出是何时何处造的,砖质又如何。

第二件是一扇两尺见方的嵌花旧窗格,明代遗物,1987年修建紫禁城内马神庙时拆下的,已堆在锅炉旁准备当柴烧。单士元拾了回来,说这叫“万福万寿窗格”。

第三件是块高丽纸,是从马神庙拆下的破旧天棚上掉下来的。纸产自高丽,细绢般薄,有韧性,历时600多年仍然白净。单士元把它包好,收在立柜里。为拾到这块高丽纸,他特地吟诗一首,题在纸上:“明代遗构留旧纸,有司不识视等闲。弃之不惜如扫叶,拾得片断记因缘。”

从1979年起,在担任五、六两届政协委员的近10年间,单士元不顾年高劳累,每年都要长途跋涉去外地视察几次,看古建筑,看古代文化遗存,看新出土文物,并献计献策,坦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身体行么?”有人问他。他笑着回答:“不去看看,心里安定不了。”

他去过3次的福建漳浦县宋城赵家城,在他和另两位政协委员罗哲文、郑孝燮共同建议下,已被有关部门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歙县潜口镇,是从歙县前往黄山路上的第一站,在单士元的建议下,小镇保留了皖南古老村镇的原貌,从歙县拆迁到小镇附近坡地上的7座明代民居也取名“明村”,和小镇一起组成一个游览景点。

1987年,单士元与罗哲文到四川乐山视察大佛及附近早已辟作中学的一座文庙。文庙的配殿已拆,正殿也准备拆除。单士元等仔细查看,发现正殿每个柱础的立柱下都垫着一圈木质构件,而在一般建筑上很少见到。他和罗哲文仔细研究之后,认定这是3000年前殷墟柱础上垫铜质构件的做法,这就赋予了这座正殿以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为中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两人向陪同参观的人建议:保留正殿,另辟途径解决校舍不足问题。校长很不理解,说:“我们要拆,是古为今用;你们净替死人办事,不管我们活人啊。”单士元笑着说明:“我们不是为死人办事,而是要保护好死人留下的有用东西,包括这上面反映的古人的聪明智慧,供我们活着的人借鉴,来创造适合我们社会主义今天需要的文化。我们正是为了活人,才主张不拆。”

罗哲文也笑着解释:“我们主张不拆,为的是保存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作为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是要把古代积累下来的建筑经验留下来,供今天的建设者参考。这就是我们说的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