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精益生产培训精选(九篇)

精益生产培训

第1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益生产 企业 员工管理

一、精益生产概述

(一)精益生产的起源

精益生产源于丰田汽车制造企业。20世纪5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喜一郎在参观、考察福特工厂之后,与大野耐一进行商讨并得出结论:日本国土小、需求复杂、劳动力获取困难,不适合采用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由此,大野耐一开始寻求适合日本的生产方式,他最初采用的目视管理法、一人多机等现场管理方法即是丰田生产方式的萌芽。

(二)精益生产的含义

精益生产中“精”表示精细、精良、精确,即少而精,企业只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除此之外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益”表示效益,即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产生价值增值、要对企业有利。Womack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定义精益生产为: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系统相比,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产品以准确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精益生产中员工的地位和作用

(一)员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

作为丰田生产模式的精髓,精益生产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主导者。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需着眼于全体员工,并围绕全体员工展开,强调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关注员工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精益生产方式下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发生交叉:员工不再仅处于被动地位、不再仅是命令的执行者,而是成为了问题的解决者以及新方法的创新者,员工参与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决策或者辅助决策的作用;管理者所担当的决策者、指挥者的角色变得模糊,企业需要其承担更多的是资源协调者与员工支持者的角色。

(二)员工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的基石

以丰田企业为首的日本企业,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机会,运用精益生产模式,将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使企业实力得到充分展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并向欧洲蔓延。可见,日本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势地位的主要利器就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对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继承、吸收和融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与文化,其中的精髓即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力,人的因素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能够顺利运营的基础。

(三)员工是企业精益理念的践行者

精益理念并非只是管理层的理念,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层面。精益理念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只有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精益,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益,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并非简单的推进几个项目或改善几项业务,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员工的工作――具备精益理念的员工,通过对日常工作长期不断的改善以及对工作尽善尽美的追求,逐步推进企业整体精益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精益生产方式的员工管理措施

(一)树立精益理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是行动的导向,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精益生产方式是企业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包括人、技术以及经营思想。企业构建和贯彻精益生产方式,需以相应的企业经营哲学和人文环境为基础,而这些企业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精益理念的促进和强化。纵观精益企业不难发现,相比于物质资料、技术等的精益转变,企业在组织和文化方面的精益转变更加困难。

(二)采用柔性化管理,有效识别并消除浪费

“减少或消除浪费”是精益理念的核心,包括生产资料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以精益理念为指导,通过落实精益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资料的浪费逐渐缩减,但是在员工管理方面,仍存在人员闲置、岗位安排不合理、员工工作状态消极等现象,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即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显著。企业可以通过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有效识别并减少或消除浪费。

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倡导平等、民主,通过人性解放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优良的业绩,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据此,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控制体系,通过柔性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评估;提供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尊重员工意愿,安排与员工性格、能力相符的岗位,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规则或管理方式;建立弹性工作制,实现工作设计的柔性化,为员工提供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三)构建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故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是企业能够提供给员工满足其基本生存的物质条件。企业若想吸引并留住人才,需要在给予员工合理工资、根据员工业绩优劣实施薪酬分配、使员工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为员工创造有一个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发展空间,包括让员工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对其进行职位的晋升以及提供培训机会等等。

(四)合理规划员工培训,强调全员参与

精益生产需要全员参与,要求企业从上至下都具备更高的素质,包括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如车间主任,作为基层管理人员,既要有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以帮助员工解决技术问题,必要时应能够顶替某些空缺岗位。为使员工素养符合精益生产的要求,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层首先应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企业培训,在综合考量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员工个人发展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培训。员工则应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培训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改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力争达到企业培训评估机制的要求。

总之,为员工提供合理、多样化的培训机会,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实现员工的一专多能,推动企业高素质员工团队的建立,满足了员工成长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2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关键词] 精益管理;适宜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推广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8-0111-04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是国家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的重要举措。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率,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作为浙江省首批妇女儿童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率先将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引入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推广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我院向基地外联合体单位推广该项技术,主要推广方式有:①举办讲座、小讲课及产科技术相关培训班;②接受相关人员在本科室进修;③基地人员前往联合体单位实地指导;④对联合体单位配备相关新生儿抢救设施(如新生儿咽喉镜、羊水吸引器、胎儿心率血氧饱和度仪等),配发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2]。考核方式: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2009~2011年共培训4轮,间隔时间6个月,确保各联合体单位全部相关人员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2011~2013年我院将精益管理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推广中,对推广方式进行革新。

1.2 研究方法

2011年年终考核时,我们派指导教师携带模型及复苏设备前往各联合体单位进行实践考评,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程》(第5 版)[3]中的“积分测评表”作为评判依据。所有医护人员随机抽签,每次由医生1名、助产士1名在模拟人及气管插管模型配合操作并录像。指导教师利用精益管理的原则,与医护人员共同对录像中抢救流程进行分析,群策群力进行讨论及改进[4]。通过分析录像,我们绘制出窒息复苏流程图,以改善窒息复苏为中心进行流程评估,重点聚焦复苏中应答时间和复苏效率等关键节点,提出了能够较快减小、短期内可改善的3个问题:①准备阶段器材准备失当。药品及急救物品摆放顺序欠妥,使用频率和摆放位置不一致,增加了获取物品时间。如早产儿窒息抢救时,应选取较小的呼吸面罩,在初期评估阶段未能提前准备,急救过程中需更换面罩时急救车中物品摆放凌乱,数种型号呼吸面罩摆放在急救车的最下方,在获取合适的呼吸面罩中发现时间浪费。未能仪器专用,在检测新生儿心率时,未有专门的听诊器,需另外获取。新生儿辐射台与抢救车之间距离失当,有的放置太近,在儿科、麻醉医师协助抢救时空间拥挤,不利操作。有的距离太远,药品配置及取放时间较长。②人员急救素质层次不齐。尽管经过2年推广,所有医务人员已经确保接受过至少1次复苏培训,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较多医务人员难以完全正确地完成抢救。更有年轻的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犯诸如忘测心率、早产儿复苏中球囊忘记接氧气,仅予空气复苏,甚至ABC抢救程序颠倒等常识性错误,与经验丰富的小组存在显著差异。③团队合作欠佳。在复苏过程中助产士工作包括紧急呼叫医生,准备复苏设备、药品,医生到达后先评估、判断病情,呼叫儿科医生,评估病情并进行复苏抢救操作处理[5]。有些助产士或医生在抢救工作中分工不明,复苏设备、药品准备不及时,有的单位麻醉科、儿科未能有统筹安排,呼叫儿科、麻醉科医师到场抢救时间层次不齐。

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与联合体单位人员集中研讨,鼓励团队全体人员群策群力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①因地制宜。不同单位人员培训、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分娩量少,既往新生儿窒息主要集中于分娩过程的单位,培训主要集中于高危妊娠、产程异常的识别、助产士及产科医生的相互配合。对于分娩量大,既往新生儿窒息基于高危妊娠、妊娠合并症、早产、产程异常等多种原因者,除了相关知识培训,团队协作,尤其是助产士、产科、麻醉、儿科医生的团队协作的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6]。②科学规划抢救设备放置 按照抢救中物品的应用频率依次摆放。对于面罩、气管插管按大小、型号依次排列,期间加用分隔便于取用,及时补充。抢救车内的设备、药品、物品做到“五定”(定位放置、定数量品种、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定时消毒)[7]。根据使用的频率、有效期设计摆放位置,固定区域,标识醒目,方法统一,达到摆放目视化,使检查者过目知名知数知位,避免抢救患者时查找急救物品费力费时,耽误抢救时间。抢救车、辐射台最佳摆放位置予以标记固定,便于放置。为儿科、麻醉科配备24小时畅通的值班手机,确保呼叫时能够第一时间到达。③改“叫上来”为“走下去”,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指导”。不再在基地单位安排大规模集中培训,改由基地单位推广人员定期下乡现场指导,就在联合体单位进行模拟培训,每次培训均现场录像,培训后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使每次窒息复苏过程做到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1.3 观察指标

收集2011~2013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重度窒息占窒息的比例,窒息死亡占围产儿死亡比率[8]。应用精益管理后对培训人员的参与度、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参与度(%)=实到人次/应到人次;满意度:应用满意度调查表共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为参加人员评价满意度百分比[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评价标准数据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1~2013年在应用精益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指导老师共下乡指导6次,人员参与度96.3%,满意度10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下降明显,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2011年的16.86‰降至2013年的13.83‰,重度窒息占窒息的比例由2011年的10.57%降到2013年的5.88%,窒息死亡占围产儿死亡比率由2011年的10.00%降至2013年的4.76%。见表1。

表1 2011~2013年窒息情况

注::2011年vs 2013年χ2=2.23,P>0.05;:2011年vs 2013年χ2=1.59,P>0.05;*:2011年vs 2013年χ2=0.43,P>0.05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成功地完成一次窒息复苏,抢救者技术规范、抢救流程通畅、团队协作高效三者缺一不可[4],任何一环异常都会造成时间浪费,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效果。精益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其核心理念是“精细化管理”[9],强调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浪费。近年来,精益管理在医疗系统部门配合、统筹管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4,9]。我院作为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拥有联合体单位6家,年分娩率30~5 000例不等,分布区域遍布乡镇村落,联合体及基地间单位规模、技术力量差别巨大,窒息发生时抢救条件、人员配备也不同[10],既往粗放型一视同仁的推广方式效果不佳。精益管理通过观察复苏完整流程,发现并了解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延误、低效和浪费,绘制典型流程图,系统地识别浪费并加以归类,团队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改善方法,创造更好的新流程图。本次应用精益管理依次改进的不同节点有:①规范抢救技术。以往培训为粗放型模式,以大班授课、培训为主,培训后人员理论成绩达到90分以上,新生儿模型上能熟练完成呼吸道清理、呼吸球囊复苏、胸外按压等实践操作,但在年终考核仍有许多人难以完全正确地完成窒息复苏抢救流程。分析原因,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多,人员参与度降低。徐韬等[12]总结发现,科室、职称、培训时操作练习时长以及是否参与新生儿复苏抢救是影响医务人员操作考核得分的主要因素。练习时间越长、分组练习时每套教具使用人数越少,操作考核得分越高。国外研究也提示相同结论:以讲课为主的大班授课效果显著低于操作示教为主、每个教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员的小班授课[13]。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粗放型培训为精细化推广,改“叫上来”为“走下去”,改“大班授课”为指导老师到联合体单位“小班现场培训”,提高了人员参与度及满意度(2011~2013年6次培训参与度达96.3%)的同时提高了培训效果,避免了集中培训引起的人员、时间及资源浪费。②考核中我们发现单个人员操作熟练的程度并不直接决定窒息复苏效果[13,14],流程通畅与否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技能的操作培训,医生、护士分开培训,缺乏协调性,不利于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且在临床急救时,即使个人急救技能高超,人员充足,但具体分工不明,场面混乱,最终延误抢救最佳时机[15]。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仅有效指导了需要做什么,但是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怎样合作,也未指导如何进行有序、高效的团队抢救配合及培训 [16,17]。而优化工作流程,避免时间浪费,完成高效的团队配合正是精益管理的目标,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强有力工具[18,19]。应用精益管理,在流程的执行阶段,重视职工个体的大胆尝试,鼓励他们寻找可以被广泛采纳并实施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以便其他职工面对相同问题时予以借鉴。这种通过试验方法形成、普及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是促使新的价值流图得到修正并获得一致认可的过程[19-22]。窒息复苏培训通过指导老师与卫生人员共同对复苏流程作出评估与改进,极大发挥了每名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人员都能认清并正确完成在复苏过程中的任务,流程顺畅、高效,抢救成功率提高。③窒息复苏过程是一个立体、网状、多节点的过程[23],往往要小儿科、麻醉科、妇产科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精益管理的思想也指出,仅仅追求单个部门绩效最优并非明智之举,只有优化整个流程,才能使医院真正得到实质性的持续绩效提升,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必须杜绝“急救属于某个单一部门”的部门思维方式。故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场操作不能局限于妇产科团队内部的流程改进,需要对相关科室的共同改进才能真正改善流程[22,23]。复苏过程模拟操作包含了对相关科室有效呼叫与应答的训练,形成一个执行、考核和反馈的精细化控制回路,控制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员错误和管理漏洞,循环改进[24-26]。

乡镇医院医疗机构人员匮乏,流动性大[27]。如何将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持续有效实行是推广这一适宜技术的难点。精益管理概念的引入既改进了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将粗放型的大班授课改为精细型的小班培训,也改进了适宜技术的学习方式。通过实地模拟,群策群力,运用各个联合体单位自身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人力物力浪费的同时也维护了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总之,精益管理可以增强团队协作的有效性,细化管理流程,使适宜技术推广更加高效、流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鸿瑁. 继续深入开展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7):129-131.

[2] 徐韬,王惠珊,宫丽敏. 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中期效果评价[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9,12(6):409-412.

[3]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 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7):415-419.

[4] 耿仁文,林加兴,朱宏. 引入精益管理创新医院文化[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289-291.

[5] 陈青林. PDCA 循环法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理论,2013,2(2):63-64.

[6] 李小勤,童本沁,唐兆芳,等. 医护合作模式在急诊团队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 31(5):852-855.

[7] 查冬云. 急救药品、物品一览表在抢救车内的管理与应用[J].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10,13(12):1888.

[8] 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 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7):4765-4767.

[9] 易利华,赵阳,胡敏敏,等. 构建精益管理链提升我院管理品质和服务的探索[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3):174-176.

[10] Anne CC Lee,Simon Cousens,Stephen N Wall,et al. 新生儿复苏培训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效能分析:文献综述,meta分析与Delphi法的应用[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2):85-95.

[11] 杨伟霞. 遗忘曲线在护士单项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09-211.

[12] 徐韬,宫丽敏,王惠珊,等. 医疗保健机构80所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3):150-153.

[13] Kattwinkel J,Perlman JM,Aziz K,et al. Part 15:neonatal resuscit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909-S919.

[14] 赵洁,潘曙明,董艳,等. 模拟案例教学在医学生急救团队技能培训中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9):10-11.

[15] 李怡,吴涛,王晓红,等. 模拟教学法在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3,2(15):171-173.

[16] 覃爱开,周宇凤,郭靖. 产科医护团队合作的急救培训模式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11,18(9B):17-20.

[17] 陈来舒,陈明黎. 交互式教学在新生儿科新护士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3):71-72.

[18] 杨骅,陈剑伟,潘耀良,等. 精益管理在大医院门诊检验流程改造中的应用与实践[J]. 中国医院管理,2010, 30(7):27-28.

[19] 朱群娥,李循,高峻珂,等. 构建医护合作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75-78.

[20] 陈险峰. 门急诊流程再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7-118.

[21] Ng D,Vail G,Thomas S,et al. Applying the lean principles of the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o reduce wait tim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CJEM,2010,12(1):50-57.

[22] Christopher S,Kim David A,Spahlinger Jeanne M,et al. 丰田汽车公司实施精益管理对医疗行业的启示[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77-80.

[23] 周全斌,芮永军,朱建栋,等. 通过精益管理优化急诊手术流程的实践[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2):116-119.

[24] 涂建锋,蔡文伟,张美齐,等. 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1057-1060.

[25] 朱宏,廖四照,王晋豫,等. 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292-293.

[26] Mclellan MB,Testimony of Mark B,McClellan MD,Administrator,before the house ways and means subcommittee on health on value-based purchasing for physicians under Medicare[M]. Washington,IX: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2005:100-102.

第3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首先是让我知道了精益生成模型是如何搭建的:企业基层员工使用精益工具,立足于点的改善;中层干部的作用在于建立精益流程,比如生产流程、维修体系、管理方式等,立足于线的改善;高层重在构建符合本企业的融合了精益理念的战略和文化,拟在从面上建立精益未来,建立企业的方法论。精益管理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各层级人员各司其职,才能有效推进企业的精益管理工作。

精益管理使丰田生产方式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生产方式是属于世界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运用好的管理方法及流程提高企业竞争力呢?就要改变陈旧思想、运用创新方法、采取有效实践,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记得韩国三星电子集团公司全球革新负责人李永奎先生所说的一句话: tps 是一种哲学,简单模仿丰田公司会失败,要采用吸收原则并加以思考,量身定做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面对推进精益化管理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关于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我有一些想法:

一、培训非常重要。这次在分公司的培训,让我看到各基地同事对精益管理的认同,以及普及精益生产知识的重要性。今年我们推行精益化管理,着眼点首先是生产现场的改善以及广大员工的学习,让他们了解精益管理的益处。如何让其他员工理解、认同精益管理,我想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培训让大家了解精益、学好精益、用好精益,把精益管理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正常生产经营中,这才是做好精益工作的基础。

第4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精细化管理之浅见

企业管理最能保证效率的方法就是精细管理,这也是成功企业的管理之道。但很多时候一些设计精良的精细管理规则,却难得到良好的实施,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其操作性设计的得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执行人的反应,最后导致精细化管理只能停留在纸上、口头上、表层上。

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方面需要注意持续发展,把管理看成一项日常而且独立的工作,从上到下,由粗到细,逐步分解,以最优秀的企业为标杆,保证管理体系本身的领先性。加强动态管理,通过实施检查、考核、奖励、处罚等手段引导、培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大家管理精细化,但在考核方面,激励方面没有先进一步,与精细化接轨,也必然导致精细化落不到实处。

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煤炭资源开采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成安全生产经营任务。克服长期存在的粗放管理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为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近几年来,由于实行标准化管理,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与管理科学的要求相比管理粗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有的管理单元太多、层次太多,造成管理的不到位,有的考核指标缺乏科学的量化和可操作性,还存在形式主义,大而化之的现象。有的管理主体责权利不统一,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虚拟化,责任随着利益的不落实,同样得不到落实。因此必须狠下决心摒弃粗放管理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对症下药,改革创新,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现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贯穿到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一是细分管理单元,把管理对象尽可能细化到最小工作单元,管理责任具体化、并落实到位,使细化管理单元的过程成为深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二是量化考核指标,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单元,都要有明确的、量化的、科学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考核指标,把单位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岗位、员工身上,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三是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建立起与管理主体劳动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使每名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能根据其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激励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多做贡献。今年以来我区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以6s行为的养成4e标准,abcd四卡的管理。“四工”并存为内容的基本框架,把精细化的静态标准转化成动态的管理考核,由始至终贯穿到安全生产,利益分配的全过程,营造出了一种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竞争激励机制,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和各项工作落实的执行力。

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着力抓好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第5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益生产 推进方法 持续改进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是一种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同时也是锤炼企业管理文化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资本、劳动、材料等充分利用的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等。

一、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导入准备

1.成立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三级推进组织。推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的系统工程,强有力的推进组织是推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成功实施和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之初,必须把建立健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组织网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企业应该成立公司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各分厂/生产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等三级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组织,并要以公司红头文件形式明确各级组织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

公司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一般应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相关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部长为组员,主要职责是负责资源的调配、把握推进方向、批准推进计划书、审议和决策公司推进工作的重大事项等。相关职能部门一般包括:生产部门、计划管理与考核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物料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工艺技术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

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是精益生产推进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设计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整体推进方案、策划制定精益生产推进目标和计划、主导整体推进活动以及各项活动任务的部署、协调处理各种与推进活动相关的其它事项等。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是整个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的中枢神经机构,其成员的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心智模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过程的进度、实施质量,乃至决定推进实施的成败。因此,必须选拔具有生产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等专业背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骨干人员进入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担任精益生产推进专员,专职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人员的选拔最好通过公司内部竞聘方式,将本公司内真正具有精益生产推进实施能力和潜质的人选拔到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

各分厂/生产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由各分厂厂长/生产车间主任担任组长,工段长、班组长为组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精益生产推进方案的具体实施。

2.全员培训和宣贯精益生产理念。精益生产是一种现代、全新的生产管理理念,它与传统的生产管理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是对传统生产管理理念的颠覆。因此,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初期必须要做好精益生产理念的全员培训和宣贯,转变员工现有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其心智模式,这也是决定精益生产理念能否在企业落地和深入人心的关键。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益生产管理咨询专家为员工进行授课,从公司总经理到一线员工全员分批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背景及意义、精益生产基础知识、精益工具和方法、精益生产的推进实施效果等。培训形式一般包括理论讲授、案例研讨、沙盘模拟、红牌作战、特训营等。特训营是一种互动性强、竞争性强、实践性强、效果立显的培训形式,该种培训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参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协以及将精益生产理论进行实践运用的激情。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应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组织由各分厂/生产车间领导和一线员工共同参加的精益生产专题特训营,每次特训选择一个特定主题,比如5S、TPM、标准作业、生产看板等,引导全员切实感受到将精益生产理论运用于实践所获得的成就感。

另外,还应通过条幅、橱窗、展板、企业内刊、企业OA办公系统等公司内部媒介对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的战略意义、精益生产相关知识和理念、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的成功案例等进行宣传。同时,要通过召开誓师会、动员会、主题班会等对广大员工进行动员,引导广大员工主动和积极参与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推进实施。还可以通过举办精益生产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益文化氛围。

3.制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方针目标和工作程序。方针目标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导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行业和产品特点,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需求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总体方针,并依照总体方针制定明确的、可量化的、可测量的、可达成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目标。在制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方针和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生搬硬套、不切实际。

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为使推进工作有序、扎实、高效,企业应在导入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之初就设计好推进工作程序,将推进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按照一定的时序展开排列,使之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程序》,并以公司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下发,保证其权威性。事实证明,科学的推进工作程序有利于目标计划、管理运行、效果评估、检查考核等一系列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行为连贯有序、协调一致、高效运行。

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推进实施

1.以5S管理和TPM管理为突破口,夯实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基础。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是制造型企业一切改善的基础,企业应该把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作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突破口之一。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首先要重点整治生产现场的“脏、乱、差”,并对现场所有物品物料按着时间和空间优化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定置定位,设置区域和物品标识牌,实现生产现场定置化、秩序化、标准化管理。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面生产维护 )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以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设备,是制造型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基础,因此,企业也应把推行TPM管理作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突破口之一。推行TPM管理, 要首先重点整治设备的“脏、松、缺、锈”和“跑、冒、滴、漏”等现场设备顽疾,并积极开展好设备预防保全,提升设备综合效率,实现设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通过5S管理和TPM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快速改变生产现场和生产设备管理现状、实现现场管理和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可以快速改变员工心智模式、规范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增强员工搞好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并通过5S管理和TPM管理的持续改进,让生产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设备状态和生产秩序得以保持,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成功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2.选择典型分厂/生产车间为推进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公司横向推广。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生产分厂/车间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试点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试点推进工作,让精益生产的推进成果尽快显现。

精益生产管理体系试点推进成功后,企业应该及时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成果图片展等形式将试点生产分厂/车间的成功推进经验横向推广和植根于公司其它生产部门,以起到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作用。

3.坚持目标拉动,实行周例会和周报制度,做好过程控制。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应该依据本企业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总体计划,按周分解制订《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周推进计划》。为了确保推进计划的上传下达、贯彻落实、效果评估、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在一个闭环的平台上运行,企业应该实行周例会制度,每周定时定期召开由精益生产推进专员、各生产分厂/车间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组成员参加的周推进例会,会议主要内容是逐项检查本周推进任务完成情况、安排下周推进任务、协调解决各单位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推进计划等。

另外,各推进实施单位每周应编制《精益生产推进周报》,内容主要包括本周精益生产推进计划达成情况、成果亮点、本周工作难点及下周计划等,每周定期报送至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便于精益生产推进办公室做好整体过程控制。

4.建立健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相关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为使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应制定并持续完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文件,使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形成长效推进机制。需要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有《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程序》、《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考核办法》、《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办法》、《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例会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既是衡量工作质量的尺度,又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与上述规章制度相适应的检查评估体系,防止规章制度只停留在管理层面上,没有落实到生产作业现场。

5.实施政策激励,激发员工参与精益生产推进的热情。为了激发员工参与精益生产推进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企业应该把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考核情况与员工绩效考核、工资分配、优秀员工评选、职称晋级、职位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推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热情,有力促进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快速、高效推进。

三、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

1.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动态管理与持续改进。为保证推进效果和效率,企业可以采用精益生产推进目视化管理看板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动态管理。精益生产推进目视化管理看板主要内容包括“精益生产推进组织机构及职责”、“推进步骤及项目分解表”、“精益生产推进相关改善提案”、“精益生产推进成果展示”等,使各个推进阶段的工作内容、管理目标、实施过程及目标达成情况快捷、准确地传递给广大员工,让广大员工切实感受到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实施所带来的真实变化。同时,要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按照PDCA思想,实施持续改进。

2.持续做好精益生产知识全员培训和舆论引导。在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企业应持续做好精益生产知识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全员参与的精益生产知识培训,引导员工形成“精益生产,势在必行”、“精益生产就是市场竞争力”、“精益生产,从我做起”、“精益生产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等全新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提升广大员工对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认知。同时,要通过不定期举办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表彰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广大员工理解领悟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精神实质,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全公司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的大气候,塑造精益文化,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精益生产管理体系能否成功推进、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

四、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就是在科学、系统分析精益生产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由组织机构、管理职能、方针目标、规章制度、精益工具方法、效果评估与考核办法、持续改进机制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管理的实效性如何,取决于这个体系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

陆南耀(1960—),男,汉族,上海人,本科,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第6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转眼间离开学校以近四年了,当初因为没有考上学校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磨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公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这行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和现实的残酷,感觉做管理最重要的是经验和能力,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诚恳相待,热情大方,同时态度也很重要,但是我感觉机遇还是蛮重要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亲爱的同事们,希望今年我们的工作都顺顺利利,事事都顺心,每天好运多多,心情每天如雪碧,月月乐百氏,希望我们都能做出更好的成绩来,都一起加油,一起奋斗哦!!相信我们的未来的不是梦,在不久的将来,希望我们都能混的很好哦。

2月20日—25日,我参加了flextronics开展的赢在尊重胜在信任。人员管理(一)。人员管理(二)。ehs。lean(精益生产)。纪律等方面进行培训活动,目的是培养我们的现场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以及传授我们的工作管理经练。

经过这几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精益生产模式下“赋权”的重要性。它是给下属更大的工作责任,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自己做决定,询纳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给他们分享我们的知识和技能。

记得在开课的时候kang liu老师这样问我们大家,你们几十名学员一起坐到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时很多人都回答说是为了升职加薪。我认为不只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我完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积累更丰富的工作经练。

第7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Liu Zhenshi

(Baoding Tada Cooling Equipment Co.,Ltd.,Baoding 071000,China)

摘要:本文对企业大力推进精益管理和精益生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ctively promoting the lean management and lean production for enterprises.

关键词:精益管理 精益生产 可行性 必要性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lean production;feasibility;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22-01

0引言

2010年是集团公司实施“211”战略的第一年,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是落实“211”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部署,各工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力度,努力开创精益管理的崭新局面。

1总体目标

各工业企业全面扎实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评估全面达到1.5级以上水平,SQDCME(Safety安全,Quality质量,Delivery交付,Cost成本,Morale 士气,Environment环境)以及管理信息化应用等进一步得到提升,务求取得更大实效。分行业具体要求为:汽车整车企业达到2.5级以上;摩托车整车企业、各零部件企业及输变电和新能源企业普遍达到2.0级以上;其他企业普遍达到1.5级以上。

2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的工作要求

2.1 集团公司总体工作安排

2.1.1 层层落实精益管理责任制,进行目标分解①集团公司精益管理领导小组和精益管理办公室将加强统筹规划、系统部署、指导检查、协调推动、评估考核工作。发挥总部各部门协同作用,创新方法,积极助推集团公司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工作。②充分发挥专业公司(事业部)的协调推动作用,加速建立精益产业联盟。长安集团、摩托车事业部分别组织所属企业全面、深入推进;西南地区部组织西南地区企业(除汽车摩托车企业以外)全面推进;其他板块企业要积极主动推进。③发挥工业企业主导作用,按照集团公司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考核办法,精益管理考核结果与企业领导人的薪酬挂钩,促进各企业领导更加重视,参照“4+6”要素模块,全面深入推进。企业要提供充足的预算和资金支持,保障推进精益管理所需费用。

2.1.2 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集团公司精益管理专家库,定期交流研讨新型管理技术及工具应用。举办基层班组长培训,推进班组标准化管理、目视化、标准作业、TPM等精益管理工具的应用。

2.1.3 组织对工业企业的督导检查及典型推广活动集团公司按片区每季度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检查指导,专项开展督促。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典型,利用视频、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交流、推广。组织专家对精益管理工作进展缓慢的企业进行诊断和指导。对检查过程中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证、剖析、整改,对问题集中的企业要给予通报,组织现场会进行检讨。

2.1.4 开展全面达级评估和考核集团公司在四季度组织考核组,对各工业企业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推进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检查和正式考核,主要从精益生产体系、重点工作、结果确认、精益行为及工作小组有效性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考核打分,评估结果纳入对工业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同时,企业要不断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学习管理经验。

2.1.5 建立精益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宣传和经验交流在金戈网等开辟精益管理信息专栏,共享各层级培训文档,满足各工业企业之间运行机制、系统规划、最佳案例、最佳作业方式及先进管理经验交流的需要,发挥学习、培训、交流的重要功能。以信息化促进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通过信息化手段大张旗鼓宣传精益管理,营造更加浓厚的精益氛围。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内部媒体广泛介绍和宣传;积极参加国内有关精益管理的论坛、学习等活动,同时展示本工业企业的精益成果。

2.1.6 推进精益班组建设集团公司推进班组标准化及五星级班组评定工作,制定班组标准化、五星级班组评比等标准。开展班组长课堂培训。推动班组长远程培训。以班组为基础,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班组的业绩评估、满意度及有效性评估。营造全员参与识别与消除浪费氛围,持续全面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2.1.7 以信息化推动精益管理上新水平建设推广ERP、SCM、HR、财务管控等系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广泛应用CRM、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应用CAD、CAE、CAM、PDM、CAPP、MES等,提升企业研发制造能力。通过信息化技术与精益管理的充分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2.1.8 建立精益推进信息季报制度,进行动态监控集团公司制订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季报的规范格式和内容,企业每季末之前填报季度报表。集团公司汇总分析,进行排序和点评,建立电子警示看板。

2.2 各行业板块工作要求

2.2.1 汽车整车板块全面深入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探究其有效性,逐步向全价值链精益方向发展;总结推进各阶段的经验做法及精益化的标准化文件,树立集团公司精益标杆企业;深入推进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活动,提升一线班组自主改善等业务能力,深化精益工具的应用效果。

2.2.2 摩托车板块在2009年生产线改造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各要素/模块具体工作,落实推进责任分工,协同推进;持续优化精益文件体系,做到文件体系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推进过程中关注精益行为及班组管理有效性。

2.2.3 零部件板块在2009年试点生产线改善推进基础上,全面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要求企业领导层及各部门全员参与,以生产流程改善、生产现场改善、6S、设备TPM、物流优化等方面为重点,完善企业基础文件体系,促进SQDCME各方面指标持续提升。

第8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战略;路径

作者简介:王锋(1972-),男,贵州德江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侯长林(1962-),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66-0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是现阶段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和现实选择。如何选择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是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关键。因此,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和路径,发挥职业教育整合人、财、物等扶贫开发资源的功能,促进贫困对象的公平发展,对现阶段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推动全面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和路径的内涵

战略就是作为组织对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项进行的谋划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全局性策划和指导。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指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反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w脱贫致富的谋划和方案。路径是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路径就是指如何实施精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手段,让贫困对象接受精准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途径。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有待加强

从当前来看,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面较大,对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还不够。目前,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主要是依靠基层扶贫开发办公室统一的家庭贫困情况登记认定,就读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学生家庭贫困认定申请表,学生所在基层单位盖章认定,学校就按照相关补贴标准申报补助。对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对象则通过各类培训,让其接受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实际上,在认定过程中,对于规定贫困区域内外真正贫困对象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使脱贫帮扶措施过于笼统化,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有待改进

从当前来看,虽然全国各地探索并构建了“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贫开发由“输血式”逐渐向“造血式”转变,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贫困对象的脱贫意识不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扶贫开发方式未能有机结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就业帮扶等举措还缺乏精准性等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从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措施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因此,职业教育培训理论上应该要把教育培训的超前性、导向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灌输先进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但是,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深入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充分调研,只重视职业教育规模而不管市场就业形势,许多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二次就业和后续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势必造成生产和市场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从而最终影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三、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战略选择

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凸显职业教育脱贫功能,通过职业教育的整合功能,实现人、财、物等要素有机集聚,在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说,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构建与选择。

(一)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1]

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是指对不同贫困条件和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实施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措施和扶贫支持,通过部分贫困地区或部分贫困对象率先脱贫进而带动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战略,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和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确保此项战略选择取得实效。

针对贵州省贫困区域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对象文化素质差异大等现状,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要结合贵州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全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发展机遇,对不同贫困对象开展分类培训教育。即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和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促进这部分贫困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或者到附近的农业园区就业而迅速脱贫。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第三产业的培训,鼓励贫困对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使其迅速走上岗位实现脱贫。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提高职业能力。对家庭贫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中职和高中毕业生,鼓励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系统性培养学习,使之成为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二)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指打破城乡分割、分离、分立的状态,加大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通过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城乡职业教育互动,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农村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脱贫能力差距,从而协调推进城乡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既体现职业教育扶贫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性。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着力加强城乡统筹,要把面向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农村产业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标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和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相对均衡,才能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当前,一定要根据《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建设的同时,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乡村依托现有的中小学建设农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优势,整合相关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定点帮扶、就地培训等形式,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化的程度,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投资短缺和教育投资效率普遍偏低的两大难题。同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树立优化、高效的意识,对新增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全面考虑资源配置后的社共享化程度,尽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其反贫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

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就是通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技能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效益上实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反贫困的功能和效益达到最大化、持续化的发展战略。

实施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战略必须以现有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考虑贫困对象的需求现状,特别是要认真处理好贫因人群与环境双边恶性循环的关系,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开发为支撑,促进互动互补,才能确保既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又促进产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贵州省来说,低于全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多数贫困对象长期面对贫脊的土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封闭的自然条件,造成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贫困对象对战胜贫困已经丧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贫困对象受传统多子多福等影响,形成部分地区贫因人群与环境的双边恶性循环关系。人口环境承载力相对过剩,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更加艰难,导致贫困升级。因此,必须要结合贫困对象的现实需求,围绕本地现有产业优势,选择技术程度低、培训时间短,就业需求大,效益较好的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使其尽快上岗就业,尽快提高收入实现脱贫。

四、贵州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当前,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首先要针对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按照精准贫困对象标准,由扶贫部门牵头,建立省、县、乡三级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着力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民政等部门资助帮扶贫困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贫困补助、培训就业等有关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各类资助、培训等信息进行并网监控管理,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实时贫困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状态,确保贫困对象识别不错位、不遗漏。职业院校要建立贫困学生的识别机制,进一步甄别贫困对象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针对性资助和培训措施,防止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权利和义务的不均等,从而确保各类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脱贫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劳动准入制度,鼓励各用人单位根据各类岗位的准入条件,优先录用既取得学历文凭,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2],提高贫困对象增收致富能力,带动部分贫困对象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不良习惯,主动接受各类技能培训,真正实现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职业教育脱贫成效。从贵州省来看,要在现有高职院校36所,中职学校262所(其中技工学校33所)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加强中高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着力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转型,构建以应用本科为龙头、高职专科为核心、中职教育为重点、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吸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和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分类分层的中高职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有机结合,为各类贫困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三)完善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为保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加强对同行业的指导与统筹,强化同级各行业、各部门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资源的整合,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和评价的统筹,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落实。加快出台相关激励措施,构建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机制,共同担当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同时,对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且完成质量较好的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给予各种奖励,尤其是对认识到位,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不断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对象要给予重奖,带动其他贫困对象积极谋求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员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扶贫工作合力,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四)增加职业教育扶贫经费投入,确保扶贫工作成效

针对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问题,要建立政府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履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在认真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职业院校校舍建设标准》、《职业教育专业设备配备标准》等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通过信贷、资助等多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拓宽职业教育融资渠道,提高职业教育整合资源谋求发展能力,破解职业教育经费瓶颈问题。从贵州省来说,要在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基础上,加大《贵州省职业教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加快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并逐步提高贵州省贫困线标准,加大扶贫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和奖励力度,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扩大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的服务能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五)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产教联合扶贫

职业教育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贫困对象就业脱贫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际上离不开地方产业的发展。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职业教育将是无水之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将是无水之鱼,要实现根本性脱贫也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动职业教育精史銎豆ぷ鳎必须大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脱贫机会。同时,要推动职业教育瞄准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对贫困对象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产教联合扶贫。从贵州省来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全省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态等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能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和战略性新产业等优势产业,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拓宽脱贫渠道。同时,着力引导职业院校围绕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保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提高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对象识别、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资助措施、就业帮扶、跟踪调整的“六精准”,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着力加强内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通过组建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定职业院校办学章程,吸引行业企业负责人进入职业院校理事会,形成职业教育办学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分类培养考核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择优引进或招考兼职教师的制度,吸引校外优秀兼职教师到职业院校授课。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加大青年教师下企业(或基地)实践锻炼力度,合作培养一批双师素质能力和实践教学胜任力强的专任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第9篇: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效益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技能鉴定等功能。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好坏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但迄今为止,国内对中职学校实习、文训基地的专题调研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地带,鲜有可供借鉴的依据和标准。

一、实训基地的功能探讨

1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根据多所学校的成功经验总结,现将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三点。

(1)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因此,时间、空间、设施以及规则等要素必须以实现教学功能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

(2)实训基地应具备某些专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功能,尤其是某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及技术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这对于实切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训基地要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只有具备生产经营功能,学生的实训项目才可能达到实战性的要求,而且生产可以为教学解决材料、工具不足的问题。

这三大功能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这就要求决策者正确处理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打好基础。

2.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对于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现仅根据主流意见和观点将部分内容整理汇总后列出,以便抛砖引玉,供大家深入探讨和研究。

(1)技能培养功能。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工位胜,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2)能力转化功能。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工作中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能力与知识二者并不等同,需要有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另外,应用性人才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尤其是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需要在各种实践性环节中获取。实训基地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技术训练可拓宽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动手实践功能。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保证职业学校实施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是应用性人才必须掌握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

(4)师资培训功能。实训基地引入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因而,实训基地应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进行“双师型”师资培训。现代中职学校对师资的知识能力储备要求较为全面,实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应用能力,这是搞好中职教学的重点。为此,实训教师首先应在实训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不断提高操作应用能力。

(5)素质教育功能。实训基地还应该在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实际操作、工程项目、生产实践等实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3.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

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出发,实训基地应该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功能。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以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根据研究的结果,目前国内主要有几种功能拓展的思路。

(1)社会培训功能。部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起点较高,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城市新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项目。基地除面向职业学校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包括企业职工的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2)资源共享功能。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一市或一地区的中职培训基地、市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社会(例如,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和其他院校已有的设备和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各个学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3)加工服务功能。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利用新购置的生产型先进设备,除满足学生“真刀真枪”实习的需要,还能为企业或社会加工生产某种产品。基地营造的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4)技术交流功能。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基地还可以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

(5)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二、实训基地的效益研析

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如何影响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笔者所在的项目组经过反复论证以及多次认真讨论后认为,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实训基地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其中,影响综合效益的几个关键问题必须明确:选准一个称职的负责人是关键,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是重点,开拓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强化成本控制是手段。另外,实习实训宜小班化,合理应用仿真软件、技能型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安全工作应列为当前中职学校发展的研究课题。

1.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实训基地最好作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基地运行质态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个基地负责人称职与否。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基地运行虽具有独立性,但学校对基地负责人必须具有可控性,以确保基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发挥。这种控制不是直接干预或消极制约,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来积极引导。

在遴选基地负责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条件(某校的做法):既要精通教育教学,又要谙熟企业生产管理;既要热心人才培养,又要有市场经营头脑;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有踏实苦干的品质。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是重点。企业担负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至关重要的一步。

某校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必须是合法经营的中型以上的企业:有员工训练绩效;设施、设备、技能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工作所需的技术内容不低于专业实习课的80%;有完善的生活设施保障和一定的学习、娱乐场所。同时具备以上四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企业必须有合作的要求,有适合工学结合的空缺岗位。

(3)企业负责人认同工学结合模式,并能积极支持。

(4)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协议。

另一所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要求合作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以下服务: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

3开拓市场,效益广阔

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服务市场的广阔性。要向企业开放,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推进消耗型实训向经营型、生产型实训转变;要向农村开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的任务;要向社区开放,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再培训;要向职业学校开放,开展职校学生专业证书培训和技能等级鉴定。

力争将实训基地建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城市社区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师生技术创新和制作基地。唯有如此,实训基地才有生命和活力,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成本控制,小视不得

实训基地运行成本控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及时地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1)成本控制日常具体做法(以某校为例):首件检查。实训教师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

1)监督设备。按工艺流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展实训。

2)限额发料。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料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发料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投料,监督标准的执行。

3)耗材账目。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管理员要及时填好耗材账目,做到心里有账,财务有账。

4)统筹分配。资源共享可节省成本开支。一些实训可以跨专业进行时,尽量由学校管理部门统一分配,避免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和积压,节省设备购置经费,节约管理人员费用。

(2)成本控制,做好长远规划。在进行专业实训的成本核算时,要根据学校的财力做好各专业实训设备投入的长远规划。在制定三年中职实训教学计划时,穿插安排教学见习、校内实训、企业培训和产品初加工等措施,以此来减少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提高实训效益。某校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本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先安排到企业见习,使学生通过企业的教学见习稳定专业思想,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状况。

2)校内实训通常可安排在入学的第二至第四学期进行,半年理论、半年实训,轮流交替,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3)企业职工培训及学生应岗就业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承接产品初加工任务,降低实习成本。采用的宣传方法通常有:在网上可承接的项目;委托经纪人;发动学生;主动外联等。

5)实训人数多时,可在材料的重复利用上做文章,可考虑专业实训耗材的多次重复使用。实际做法是:采用记名编号、按人发放、用完上交、分批使用等手段。

(3)实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实训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订的标准严格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实训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它有四项内容:成本定额控制、监督成本形成、及时纠正偏差、制定奖惩制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