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医学免疫学试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免疫学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免疫学试题

第1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学;PBL;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

1.引言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侵蚀,我国传统医学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知识本位色彩。一般而言,传统医学教学仅仅是相对知识的系统化积累而言。一方面,传统医学的学习是独立于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缺少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片面的注重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其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是完全背离的。而PBL教学法的提出是基于问题的产生,以一定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及探究。因此,传统医学与PBL教学法的结合既满足我国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知识领域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学免疫学过于保守与固化的现状,通过对其教学的创新性探讨,实现了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2.1医学免疫学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

作为一门有关人体免疫体系研究与疾病防治的科学,医学免疫学不仅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职业的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从业资格。可想而言,医学免疫学必然集结了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其内容繁杂与宽泛可见一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加深及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医学知识的更新也呈现出跨越式进步。那么对于免疫学这种知识交叉融合且复杂多变的学科其学习的难易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一些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对于免疫学知识的学习处于艰难摸索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只进行简单的知识要点解析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追赶教师教学进程的同时仍处于朦胧的学习状态,晦涩难懂的知识依然不能得到完全克服,这就是PBL提出的时代背景。

2.2免疫医学探究的需要

首先,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探索完善的过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能做到对新知识与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策略也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水平,我国免疫医学的发展已处于停滞阶段。在全球化及互联网高度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免疫学教学模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号召,使人们迫切希望进行一定的教学制度变革,从而彻底的解决我国免疫学教学前进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了PBL教学法。但纵观历史发展,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与原有制度产生一定的摩擦与碰撞,但其本质又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意味着新思维、新发展的产生。因此PBL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否定,而是将传统与现展的优势进行了良好的融合与创新,做到传统教学扬弃的同时实现PBL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全面促进免疫医学研究的前进步伐。

3.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

3.1实验探索过程

下面我们以我校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究。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与实验效果测试阶段。首先,为了更鲜明的看到实验结果的明显区别,我们设置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实验单位,每组10人,且这两组学生都缺乏一定医学免疫知识,以便对学生实验后知识的考核,同时教材统一使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一版作为参考。其次,接下来就要开始对这两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了。在对实验组进行课程教授之初先对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灌输与积累,通过教学学生们对免疫知识有了确切的了解并熟悉了一些基础且核心概念与理论。而后针对实验组的学生教师需要创设相对真实的医学临床诊疗环境,向学生们提出疑问的同时进行边讲解医学免疫知识边实践的模拟诊疗,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引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并鼓励其进行自主实践的探索,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另外一个实验组教学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的讲解更加偏重于对知识的讲解与单纯的知识体系创建。最后,实验效果的检测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自我测评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其中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仅指的是试卷类型的考核,还要将临床试验的具体实践分析加之其中。

3.2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学生试卷成绩。从两组学习小组的试卷成绩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表明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第二,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实验组在面对实际的医学分析时比较从容镇定,能够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治疗。但对照组的同学虽然有着同样的知识储备,却没有做到将脑海中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其自主能力也相对较差。第三,学生自测。通过两个小组的学生反映,实验组的同学掌握的探究能力已完全超越了对照组,其基本临床探究及分析能力也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经过传统教学与PBL结合的教学的实验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同时已对临床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独立探究。而对照组只是在观看教师实践的同时进行了知识脉络的调整及梳理,使其更加清晰化与系统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与PBL结合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不仅是医学探究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免疫医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在传统免疫教学的基础上,做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其医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蕴,何秀娟.传统教学结合PBL或结合文献汇报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

[2]杨婧.LBL结合PBL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

第2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准确性;治疗;检验手段;干扰因素

医学免疫检验方式作为现代医学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和医学检验意义。目前,许多事实证明在医学免疫检验的过程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实现合理的控制和确定,因为对其干扰的因素复杂难测[1]。如何加强医学免疫检验的结果精准性,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将试着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我院的122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研究检验,分析受到的干扰因素,研究解决对策,提高医学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文具体检验方式和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的检验对象为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检验,对照组有61例,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有61例,使用强化免疫检验方法。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17例;年龄范围在28至48岁之间,均龄是36.8±1.5岁。观察组男41例,女20例;年龄范围在26至52岁之间,均龄是38.8±2.4岁。这些数据内容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61例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医学免疫检验,观察组的61例患者使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式进行。试验对采用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法进行的样本中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的均数统计记录,对其结果的差异比对,探究准确性。首先,做好血清标本的管理准备,保证标本的新鲜度、无病毒感染,做好质量监督。对医学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质量监控,设置好标本监控的时间节点。其次,准备好消毒的止血带,使用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血时摆好正确的姿势,然后进行采血。备好恒温箱、水箱等相关仪器工具,使用前检测到位,确保质量合格,性能完整[2],反复调试仪器的指数精度,保证零失误和零偏差。最后,临床免疫检验的时候,按照相关标准,对样本的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数值、甲胎蛋白进行试剂检验,进一步将结果统计分析,记录下来计算出均值,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2.1两组临床医学免疫检验对结果准确性的比较本次医学检验结果显示,强化医学免疫检验方法的准确性高于常规方法的结果。试验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1.2.2两组样本的平均差异指数检验对比本次医学检验对两种样本进行比对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胰岛素抗体数、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的均数,四类数值分别是46.6±3.8、39.9±5.9、39.4±1.8、28.8±3.7,各数值都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如下表2

3讨论

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式对临床诊断具有可靠的结果准确性和数据客观性,对医学检验实践的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次医学检验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的结果表明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的方法强于常规检验方法,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值得推广使用。综上所述,强化医学免疫检验管理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给的真实准确率有所提高。医学免疫检验专业属于新兴医学检验门类,从开始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备受关注,可见其重要性和临床价值,虽然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积极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这种检验方法的不断完善,日后会为医学检验提供更大的帮助,毕竟从实践意义讲,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2]赵海建,张传宝,汪静,等.全国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系统质量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4,12(5):545-548,552.

第3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摘要:根据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及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已出版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基础上,对各章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编制了教学大纲,同时亦统筹考虑了我校学生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而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将现代免疫等知识与传统医学融于一体,加之采用多媒体、愉悦案例或病案扩散式等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面、联系基础与临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教学探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需求,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融于一体,灵活应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2008年起,率先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来的教学探索发现,开设此门选修课程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模式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弥补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求知欲。总之,该门选修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阔,交叉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值得推广。本文拟就《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实践探索略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不孕不育与免疫》进入中医院校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1922年,免疫性不孕尽管被Meaker首次提出,但当时很少引起临床的关注,时隔20年后,因Wilson(美国)与Rumke(荷兰)两位研究者分别在男女不育不孕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抗体(凝集素)以来,免疫性不孕不育

症的地位才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1-2]。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记载,但在古医籍中,散见有“不子”、“无子”、“绝产”、“断绪”、“不育”等篇章中的描述,这些可归属于广义不孕不育症的范畴。自从20世纪60年代免疫系统发现确立后,免疫学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从免疫学的角度发现有些男女不育不孕症与其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而笔者将已编辑整理成系统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深入应用研究,是祖国传统医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第二,让学生熟知不洁的性开放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元凶,危害极大。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概要性介绍了免疫系统与生殖的关系;说明了免疫性不孕不育发病的原因与病原性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其检测的手段方法;重点指出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精要之处,着力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疗技巧和用药特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及医案之作,从而为医学生研究和运用带来方便。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免疫知识与传统医学于一体,既有基础知识介绍,又有临床实践治疗与医案总结,可谓有血有肉系统地介绍了该领域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最新发展。该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交叉学科点多,涵盖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病、诊断、治疗、病案研究方面系统地给出了思路、方法参考,对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这门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按照每章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第二,是对《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内容的设置。

三、《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仅多种关联学科多媒体材料、视频的收集整理及准备工作,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材料牵涉生殖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织胚胎学,生殖系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学,生物发育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妇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适当联系在一起,方成《不孕不育与免疫》这门选修课的授课PPT。PPT课件制作的完成,为这门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除多媒体讲授外,还插放了相关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试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

该门选修课程是围绕不孕不育、免疫为主线,辅之以其他多门关联学科展开教学讲解与讨论,加之课时有限的关系,每个讲座后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材或图书馆资料中查找答案,这便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结束时,为了对教学效果有一客观的评价,我们选用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让每位同学在教材中或自己平时所做的作业中将考试思考题90分钟内独自完成。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试卷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对此我们于2008、2009及2011年课程结束后,对报选该门课程的430名学生分别发放了教学问卷,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问卷分析后结果发现,大多低学认为该课程使他们能熟悉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67%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32%的同学对该门课程是满意的;87%的同学认为该选修课的内容设置是适当的。总之,学生对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认为是良好的,值得肯定。

五、对该门课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的展望

这门选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将基础与临床联系结合于一体;是将中医与西医融于一体;是将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也是该门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况还有现成的教材,使授课的难度大为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不断构思改进提升,所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多,牵涉的内容与知识面广,所以在授课中只能通俗简单化的讲授,好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一领域的概况。然而,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尤其是中医院校在对该课程完善后,建议能否将该课程开设为正式的必修课,可为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科学之一,其不但已成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且已渗透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1]。

1.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主要为知识点繁杂琐碎、内容系统性极强,同时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尚未系统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相关临床疾病的联系知之甚少。最后,现代免疫学理论及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而繁杂,学生理解难度大。如仍沿用传统 “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引起其厌学情绪,最终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何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求知欲是医学免疫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2. PBL教学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首先创立的,其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较之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不同之处: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②注意将问题引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③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中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培养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恰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欠缺与亟需的,因此,我们结合了PBL教学及传统教学法,进而引入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收效良好。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学生对象为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由于我校医学免疫学教学为大班教学,因此,选择了1,3大班为实验组,学生人数为192人;对照组选择2,4大班,人数为195人;两组对象总体往期综合成绩相当;两组学生使用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学免疫学》(第6版);学习内容为超敏反应;学时总数为6个学时。

3.2 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结合的方法。先进行2学时传统教学授课,将相关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介绍,而后进入PBL教学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贯穿整个6学时教学过程。

3.3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3.3.1. 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收集并整理临床病例及问题,制定教学进度表及教学计划。

3.3.2. 小组自主学习 每个大班所辖小班分为3~4组,每小组人数约为10~15人,小组的成立为随机组合,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长需组织组员收集材料、讨论及汇报。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一周,预先将问题发放给每个小组组长,要求每位组员就所得问题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查阅、整理及分析资料等,时间为一周。

3.3.3. 组内讨论 各组组长在一周查阅、整理文献时间到达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汇总;同时,就所给问题及病例从发病机制、疾病类型、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讨论;要求讨论过程中各组要进行详尽记录。

3.3.4. 总结与汇报 经过小组讨论后,组长应就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制作相应汇报PPT,在最后一节课时对小组的学习结论等进行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与总结,并根据各组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给予评价。

4. 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考试评价,两组均采用同一试卷考核,比较两组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成绩采用t检验分析;此外,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学生能力等方面。

5. 结果

5.1 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全部参加期末考核,缺考人数为0。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5.2 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192份,收回192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0%以上学生对PBL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表示赞同(见表二)。说明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行的。

6. 讨论

6.1 PBL教学体会

近年来,大量教学同行的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更能接受PBL教学,教学效果较好,与我们的发现是一致的[4]。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氛围活跃,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综合分析能力。此外,由于PBL教学采用了学生分组的形式,在资料查阅、组内讨论等过程中均需较强团队协作意识,因此,通过PBL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相关知识,并且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联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者”或“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及综合水平均有较高地要求,促使教师需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6.2 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需要较好地控制能力,才能使教学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过程中,往往由于讨论或汇报等内容较多导致时间的延长,从而使得课时安排较为紧张;第二,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且工作量大,导致不能很好地顾及全面,势必造成有个别学生积极性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总而言之,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综合,取两者之所长,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PBL教学值得深入研究、改进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亮,陈丽华,金伯泉. 医学免疫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机遇与困境 [J]. 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10): 724-726.

[2]韩超峰,陆元修,李天亮,等.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5):456-457.

第5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 临床免疫检验; 影响分析;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70-02

临床免疫检验的范围包括化学发光免疫、酶免疫、放射免疫、抗原抗体反应与抗血清及免疫原的制备等,其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断疾病种类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所以临床检验的结果必须保证其准确性[1]。但临床免疫检验工作中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控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本次实验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的免疫学检验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对有可能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标本因素,如标本采集、保存、处理等,以及测定之前相关试剂的准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免疫学检验的资料,其中检验项目包含的传染标志物有:乙肝五项(HBsAb、HBsAg、HBcAb、HBeAb、HBeAg)、TP-Ab、HAV-Ab、HIV-Ab、HCV-Ab。数据包括检验结果与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共计17600份样本。

1.2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如下,(1)实验标本:采集、保存、处理等;(2)试剂:平衡时间、储存等;(3)实验仪器:校准、维护情况、规定操作、故障与维修等;(4)实验室环境:湿度、温度、卫生;(5)实验员素质:学历、职称、专业资质、从业时间等;(6)实验操作:显色反应时间、洗板、加样等;(7)质量控制:室内质评合格率、质量控制率、室间质评合格率。

1.3 质量控制

1.3.1 临床免疫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的前提是保证标本的质量,同时还需全方位考虑标本采集的时间、采血姿势以及止血带的使用。在采集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患者的血清时,医师需注意患者变化以及血清采集时间等情况,避免生长激素、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等激素峰值的出现。同时标本的保存过程中要对不同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存,如热敏感标本需冰冻送检,血栓素、心钠素等待测物质需加抗凝剂。免疫检验开始前需对仪器,如水浴箱、温度计、恒温箱、酶标仪、分光光度计、比浊仪等,进行核对与校正,同时还应定期检查吸晕管、稀释棒、微量加样器及反应板等,以尽可能减少试验误差,除此之外免疫检验的仪器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更换制造商的现象。

1.3.2 临床免疫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措施:每一季度均做一次卫生部及省临检中心下发的标本,并严格依照要求对标本进行检验。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使用第三代夹心法酶免试剂盒,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等进行检测。试剂选择时需注意试剂的有效期与保存条件,同时尽量避免频繁选择不同厂家的试剂盒。在选用医院自行配置的试剂时,所选试剂的配置过程必须是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的,且试剂必须鉴定合格之后方可使用[2]。

1.3.3 临床免疫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所有检验样本都需要进行初检,并且检验人员需对初检结果进行审查,若初检结果为阳性或者可疑样本存在异议,则还需进行复检,且每次检测均采用室内质量控制血清。同时,检验室需保留标本以及检验结果一段时间,做好检验记录,方便以后查询。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临床数据均由笔者所在医院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专门收集与整理,初步数据录入EXCEL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完整数据导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P

2 结果

经过分析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0.06+0.02字1+0.004字2

+0.016字3+0.030字4+0.037字5。标本质量、试剂平衡时间、洗液更换情况、实验室湿度与温度以及实验员素质均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得到巨大的进步,临床免疫检验工作也逐渐成为医院诊疗的重要部分。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断疾病种类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好坏,所以临床检验的结果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因为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检验试剂的选择、仪器设备的核定与校正、外源性干扰、内源性干扰等,因此为从根本上确保免疫检验的质量,健全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和全面可靠的质量控制程序是必不可以少的,同时从事免疫检验的医务人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树立起牢固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

表1 线性回归结果

变量 标准差 非标准化回归系数 标准化回归系数 t值 P值

常数 0.029 0.660 - 5.45

试剂平衡时间 0.001 0.002 0.432 6.99

实验室湿度、温度 0.002 0.004 0.132 3.39

洗液更换情况 0.004 0.016 0.172 4.04

实验员素质 0.006 0.030 0.217 5.36

标本质量 0.007 0.037 0.411 5.72

3.1 干扰因素

3.1.1 外源性干扰因素 实验室湿度、温度、标本质量、洗液更换情况、试剂平衡时间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均是免疫检验中的外源性影响因素。免疫学检验样本一般都是血液类样本,因此标本被细菌污染、凝固不全、长时间放置以及标本溶血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防止标本发生溶血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劣质的采血器具及采血时的某些不良习惯等均是导致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因血红蛋白中具有血红素基团,使之具有类似于过氧化物的性质,所以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标记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中,若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极易在温育时出现吸附固定相的现象,而后与HRP底物发生显色,干扰检验结果[3]。同时实验观察过程中,采用电化学发生免疫分析法检测神经院系特异性酸醇化酶(NSE),溶血现象对NSE检测结果影响较为明显。当溶血程度达到1 g/L Hb标准时,NSE检测结果将被明显提升,同时溶血程度即血红蛋白水平越高,NSE检测结果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一般溶血程度上升1 g/L,NSE检测结果会提升15~35 ng/ml,因此当溶血程度过大时,最好重新进行采血,以免误差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1.2 内源性干扰因素 内源性干扰因素一般包括:异嗜性抗体及某些自身抗体、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补体、交叉反应物质以及类风湿因子等。一般情况下,常规临床使用的血清标本中都或多或少的含有上述内源性干扰因素,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可能为假阳性。为了防止ELISA测定中类风湿因子的干扰,现在通过稀释血清标本的方法,使非特异的类风湿因子的浓度度降低到极低,从而减弱类风湿因子等物质对ELISA测定的干扰。因类风湿因子降低到了极低,对测定的干扰几乎不存在,保证了相应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临床价值。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改变酶标抗体,先用变性的IgG封闭标本中的类风湿因子再测定抗原,同时也可向测定标本中加入还原剂或者特异性鸡抗体LgY,使类风湿因子降解,从而消除干扰[4]。

3.2 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质量控制:(1)实验显示,酶标板置入孵箱的温度在4 ℃和25 ℃,它们之间的显示时间相差大约10 min,同时当实验室湿度低于40%时,因明显的静电作用,塑料器皿吸附带电微粒,致使标本污染。因此实验室湿度应控制在30%~60%以内,温度控制在18 ℃~25 ℃[5-7]。(2)标本应尽量避免出现反复冻融、细菌污染、长时间放置、溶血以及凝固不全等现象。(3)注意采血器物的选择,不可用劣质器物放置标本。(4)注意试剂平衡时间,检验之前将试剂在室温下平衡足够长时间(≥30 min),确保试剂温度与室温相一致[8]。(5)检验结束之后,将洗液倾出洗液桶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同时要及时更换洗液[9]。(6)提高免疫检验人员的实验操作水平,并且加强检验人员的个人素质,避免采血过程中不良习惯的出现[10]。

综上所述,全面控制免疫检验过程的实施,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从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等过程到检验结果产生等诸多环节,要求检验人员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同时还需加强实验室湿度、温度、试剂平衡时间、标本质量、洗液更换情况、实验员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员素质等重要因素的控制,只有这样才可使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质量显著提高,使其更加具有准确性、可靠性,为医师判断疾病种类以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玮.临床免疫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14-315.

[2]张玲.探析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7-8.

[3]许海军.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外医疗,2013,31(7):173-174.

[4]杨雪梅.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J].当代医学,2013,19(12):25-26.

[5]温洪周,章翔.150例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91-92.

[6]朱中梁,汪宏良,马娟.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32-1333.

[7]胡海燕.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1.

[8]庄婧.临床免疫检验的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96.

[9]姜邦荣.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5):1141-1142.

第6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 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7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中实验教学占有一半的比例,可见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一直以来《免疫学检验》在实验内容上基本停留在验证理论、演示现象的水平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1];而在知识的应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却相对薄弱。为此,我们教研室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个学科中,目前,医院检验科约2/3的项目由免疫学新技术完成,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出现,是医学检验发展最活跃的一项技术和研究领域。但目前《免疫学检验》的教学实验内容多数还停留在经典免疫学技术,内容陈旧,有些项目临床上早就淘汰或被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所代替,面对应对新世纪医学检验技术的挑战,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新增了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标本制备等新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检验系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还要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另外,由于免疫学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更新快,我们定期带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让他们了解一些先进仪器的性能及应用,便于他们将基础学习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同时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关免疫学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传播给学生。另外,我们还把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使他们到临床后对此一无所知。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临床免疫检验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为今后免疫检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一般根据安排的实验内容,将实验目的、原理、主要仪器及试剂、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向学生讲述清楚,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导致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明显不足[2],因此我们在实验课上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即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3],此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运用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在业余时间, 实验室向学生全开放,学生自己选择时间进入实验室,训练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己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配制,实验条件选择,实验结果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等。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其思维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4]。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免疫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主要由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组成,整个实验教学没有一个独立的考核体系,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通过施行实验考试改革,能较好地改善此现状[5]。目前,我们通过笔试、技能操作考试、实验报告和实验课表现,形成比较完整的实验考核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实验操作训练,认真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对实验进行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能较好地将教学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能培养一批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为一体的高素质、高质量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伟红,赵卫平.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45-46.

[2]王芳,潘世扬,王彤等.医学检验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8,133(1):46-47.

[3]王胜军,仝佳,苏兆亮等.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实验课程改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04-1005.

[4]韩峻.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53-55.

第7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免疫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是容易受到攻击的靶器官,在其他器官系统尚未观察到毒作用时,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受到损害,如免疫病理学改变、细胞免疫异常、体液免疫异常、特异性免疫改变或宿主抵抗力下降等。因此,免疫系统的效应变化是某些危害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中较为敏感的指标,而选择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早期健康危害效应将会极大的提高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例如,美国有毒物质和疾病登记局(agencyfortoxicsubstanceanddiseaseregistry,ATSDR)在制订砷、狄氏剂、镍、1,2-二氯乙烷、2,4-二氯酚的安全限量时,就采用了免疫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结果。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相关部门相继尝试制定免疫毒性的评价策略。其中有关杀虫剂和药物的免疫毒性评价方案最早出台。欧洲(欧盟、荷兰等)和美国(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NTP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都进行了早期的免疫毒性试验指南的制定。但由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高度复杂性,以及免疫毒物毒作用的靶细胞和靶分子的多样性,目前尚未有一种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能够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全面反映外源性化学物对整个免疫系统的影响,因此国际上一般采用一组试验多项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而且分级筛选的试验方案也逐渐被多家国际机构所认可,成为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的精髓,目前各国将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方法的重点放在分级试验策略的优化和国际间的协调统一上。

1美国的免疫毒性评价程序

1.1美国FDA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1982年美国FDA颁布了红皮书I,就免疫毒性评价而言,内容仅涉及在一般毒理学试验中进行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以及免疫器官脾的组织病理学检测。考虑到所要监管的产品可能具有免疫毒性,1993年FDA颁布的红皮书II《直接食品添加剂和着色剂的毒理学安全评价指南》中将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方法纳入其中。2007年修订的红皮书2000中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方法继续采用1993年版的内容。该指南适用于食品添加剂、药品、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等的免疫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推荐采用个案处理原则。制定了标准试验,同时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试验或指标。试验分为两个水平:水平I,无需向动物注射抗原,可以采用标准的毒理学试验进行免疫指标的测定;水平II是免疫功能试验,通常需要多个系列组,每个系列组用来进行不同的试验。水平I包括基础指标和扩展指标,基础指标通过标准的动物短期和亚慢性毒性试验测得(主要的免疫毒性指标包括血液学指标:白细胞数及其分类;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白/球蛋白比;组织病理学:淋巴器官如脾、胸腺、淋巴结、骨髓等),以及啮齿类动物发育毒性试验(包括:a.母体发病率和死亡率;b.组织病理学:胎体的肝脏、胸腺和脾脏;c.F1和F2代的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器官重量和体重等);扩展指标:血液学指标中外周血或脾脏B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血生化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细胞因子如IL-1、IL-2和γ-干扰素、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等;组织病理学:动物脾脏以及淋巴结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组化,脾脏生发中心和动脉周围淋巴鞘的精密测定,淋巴结中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的精密测定,胸腺皮质和髓质的形态学测定。体外免疫细胞的功能测定:NK细胞活性测定;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巨噬细胞功能试验;骨髓干细胞测定。水平II也包括基础指标和扩展指标,基础指标包括T细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迟发型变态反应等,扩展指标包括宿主抵抗力(PYB6肿瘤细胞、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1999年美国FDA的医疗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enterforDevicesandRadiologicalHealth,CDRH)颁布了免疫毒理学试验指南,这一指南用于指导医疗器械及组成成分的免疫毒理学评价,提出最佳的试验方案。包括一个流程图和三个表格。流程图用于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毒性试验(G95-1/ISO10993),如果某种医疗器械与已合法上市的医疗器械的材料、与人体接触方式、剂量和接触时间一样,或其有长时间使用历史但无毒性结果,或文献报道其无毒性,则不需进行免疫毒性试验。如通过流程图建议进行免疫毒理学试验,则通过三个表格的指示来进一步选择所要进行的免疫毒性试验,对免疫抑制、慢性炎症、超敏反应、免疫刺激和自身免疫进行评价。表格1列出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类型、与人体接触途径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免疫毒性试验;表格2包括关键指标和非关键指标,组织病理学是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关键指标,而是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和免疫刺激的非关键指标;体液免疫是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免疫刺激和自身免疫的关键指标,而是炎症的非关键指标;T淋巴细胞免疫分析均为关键指标;NK细胞活性和宿主抵抗力仅是免疫抑制的关键指标;表格3则列举了表格2中关键或非关键指标的具体方法。2002年美国FDA的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enterforDrugEvaluationandResearch,CDER)公布了审查新药的免疫毒理学评价行业指南。该指南较为全面和详细,涵盖了免疫毒性概念中的所有内容如免疫抑制、免疫原性、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和不良免疫刺激。免疫抑制筛选试验首先进行标准毒性试验,通过动物重复剂量试验测定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和白/球比)、组织病理学(脾、胸腺、淋巴结和骨髓)、免疫器官重量和脏体比以及动物感染和肿瘤发生率;扩展试验对免疫功能进行测定如对绵羊红细胞的初级免疫应答、对绵羊红细胞的次级免疫应答、NK细胞活性测定、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试验、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宿主抵抗力试验、骨髓祖细胞功能试验、巨噬细胞功能测定、中性粒细胞功能测定、免疫细胞表型及标志物。免疫原性用于测定药物引起免疫反应的可能性,但采用非临床毒理学试验手段仍困难重重,因此CDER未推荐明确的方法。超敏反应分为I型-IV型,该指南主要针对小分子药物进行评价。

I型超敏反应的评价方法包括:主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主动全身过敏反应试验。但上述方法对于确定是否具有潜在的I型超敏反应仍十分有限,并未正式推荐使用。目前尚无标准的非临床试验可以很好预测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但CDER认为如果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可能异常即推荐按照“个案处理原则”进行深入研究。IV型超敏反应推荐的方法包括:Buehler封闭斑贴试验>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PigMaximizationTest,GPMT)>局部淋巴结试验。目前尚未制订标准的试验方法用于测定药物的自身免疫毒性和不良免疫刺激。该指南同时提供了一个流程图用于指导免疫毒理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主要考虑了药物的给予途径、免疫抑制方面的证据、针对人群、针对的疾病、药物代谢物是否在免疫系统有蓄积等因素。

1.2美国EPA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1982年,美国EPA最早出台了农药免疫毒性评价指引,要求对新农药按照两级筛选程序进行评价。但当时该指引所推荐的方法和动物模型没有被标准化和验证,是不成熟的。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多次对早期版本进行了修订,曾先后提出了OPPTS800.3550、880.3800和870.7800等指南用以指导免疫毒性评价。1996年美国EPA修订了免疫毒性试验指南OPPTS800.3550,该指南主要针对农药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免疫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尽管超敏反应、免疫刺激和自身免疫也是免疫毒性的重要内容,但该指南仅限于免疫抑制。作为受试物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的I级筛选试验,包括标准毒性试验和免疫功能试验。标准毒性试验即进行动物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小鼠和大鼠是首选试验动物,可选择单一性别的动物,但必须保证该性别动物对受试物更为敏感,每组动物至少10只,连续给予受试物至少30天。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中、高3个受试物剂量组和1个卫星试验组。测定血液学指标(白细胞数及其分类、红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生化指标(血糖、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白蛋白、总蛋白等),组织病理学(脾、胸腺、淋巴结、骨髓、肝、肺、肾、肾上腺、脑垂体、性腺),免疫器官重量及其脏体比,脾、胸腺和骨髓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免疫功能试验中体液免疫包括抗体空斑形成细胞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细胞免疫包括混合淋巴细胞试验、迟发型变态反应、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试验;非特异性免疫毒性试验包括NK细胞活性测定、巨噬细胞活性测定。如果以上试验出现一项阳性结果、结果无法解释、有资料显示该受试物具有免疫毒性或与其结构相关产品具有免疫毒性,均需进行II级筛选试验。

随后美国EPA公布了OPPTS880.3800,本指南为II级筛选试验,如果OPPTS800.3550I级筛选试验中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出现异常则必须进行宿主抵抗力试验,另外可采用其他的试验如血清补体、抗体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反应、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粒细胞功能测定、骨髓功能测定、细胞因子测定、空斑形成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体内注射异源淋巴细胞后腘窝淋巴结增大反应、激素、免疫系统发育、巨噬细胞发育及其功能试验。

1998年美国EPA制订了OPPTS870.7800,该指南主要针对农药和有毒有害物质重复暴露的免疫抑制评价。并且引入限制试验的概念,即如果受试物经口摄入量至少1000mg/kg或经呼吸摄入量达到2mg/L仍未观察到毒性反应,则不需设计3个剂量,只需依据人体暴露量进行较高剂量的试验即可。小鼠和大鼠为首选试验动物,可选择单一性别的动物,但必须保证该性别动物对受试物更为敏感,每组动物至少8只,连续给予受试物至少28天。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受试物剂量组。进行免疫功能试验如抗体空斑形成试验、免疫球蛋白(SRBC免疫动物后4天测定血清IgM)、NK细胞活性测定、血液或脾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

1.3美国NPT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1988年LUSTER等提出外源性化学物和药物小鼠免疫毒性评价方案,被美国多家毒理学机构及实验室采用。此方案分两级,第一级筛查可能的免疫毒性物质,包括七类十余项指标;第二级包括四类八项指标,对于第一级试验中的一个或多个试验有影响的化合物需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1.4美国NRC推荐的人群免疫毒性检测方案

人群免疫毒性检测对于确定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NRC)提出的人群免疫毒性检测方案分为三级,所有接触免疫毒物的人均需进行一级检测,在一级检测中发现有异常的所有人或选择部分接触人群进行二级检测,如发现异常则需进行三级试验。

2欧洲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1983年欧盟首次提出对新医疗产品进行免疫毒性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虽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仅对免疫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但引发了学术界和官方管理机构对新医疗产品的非临床免疫毒性评价的广泛关注。欧洲医药评价署(EuropeanAgencyforEvaluationofMedicalProduct,EMEA)的专卖医药委员会(CommitteeforProprietaryMedicinalProducts,CPMP)在1998年首次引入免疫毒性的新概念,即免疫毒性评价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免疫抑制,明确强调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也是免疫毒性评价的重点内容。2000年CPMP了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指南,其中第6部分对上述免疫毒性指导原则进行了更新,可适用于人用药物如生物技术衍生物、疫苗、抗癌药物等的毒性评价。一般选用两种哺乳动物进行试验,其中必须有一种为非啮齿动物。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3个不同剂量组,试验周期为28天。初级筛选试验中进行血液学检测、免疫器官重量及其脏体比、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测、骨髓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NK细胞活性测定。如任一结果呈阳性,则需进行体内或体外免疫功能扩展试验如迟发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巨噬细胞功能试验、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的抗体反应以及宿主抵抗力试验。

EMEA更名为欧洲医药署(EuropeanMedicinesAgency,EMA)于2005年加入了“人用药物免疫毒性研究ICHS8”,并于2006年实施。

该指南用于对人用药物的非临床免疫抑制和免疫刺激的评价,而不包括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值得一提的是,该指南并不适用于ICHS6所评价的生物技术衍生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品。试验包括标准毒性试验和追加试验。2008年EMA下属的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ommitteefortheMedicinalProductsforHumanUse,CHMP)的“基因治疗药物临床使用前的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指出,有些基因治疗药物可能携带可编码对免疫系统具有影响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或大分子的基因,要评价其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需进行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试验。

3日本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在欧洲医药署和美国FDA的指导原则出台之后,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于2004年了免疫毒性评价指南草案,基于这两家机构的指导原则,MHLW也采纳了分级筛选的评价策略。首先进行标准毒性试验,通过动物重复剂量试验测定动物体重及脏器重量(脾、胸腺、肾上腺)、组织病理学(脾、胸腺、淋巴结和骨髓)。如在常规免疫毒性试验或其他研究中发现毒性时,需要在开始I期临床试验前进行初级抗体反应试验并选择性进行NK细胞活性试验。如出现阳性结果时对免疫毒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骨髓细胞计数,免疫细胞表型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抗体水平,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试验,血清补体,细胞因子,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功能试验,迟发型变态反应,宿主抵抗力试验,关节腔淋巴结反应(lymphnodereactionofarticularcavity),速发型超敏反应,自身抗体,尿蛋白。MHLW也提出超敏反应的检测方法包括GPMT、贴片试验(patchtest)和Buehler试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试验组合:Draize试验、佐剂和斑贴试验(adjuvantandpatchtest)和Buehler试验;弗氏完全佐剂试验(Freund’scompleteadjuvanttest)、开放皮肤试验(opencutaneoustest)、最优化试验(optimisationtest)和裂口辅助试验(splitadjuvanttest)。

4国际组织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4.1ICH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1997年国际协调委员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Harmonisation,ICH)制订了人用药物登记技术要求的生物技术衍生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指南S6[18],其中涉及免疫毒性效应的有免疫抑制、免疫原性、自身免疫。考虑到药物对人体产生免疫原性的可能性,应进行抗体反应试验、抗体水平测定、补体活性试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测。常规毒性试验不足以对生物技术衍生药物的免疫毒性进行评价,还应涵盖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一指南并未系统提出免疫毒性评价的具体方法。2005年9月15日,ICH了专门针对免疫毒性评价的ICHS8指导原则即“人用药物免疫毒性研究”,对于国际免疫毒理学来说是一个极具里程碑的事件。ICHS8将欧洲医药署(EMEA)、美国FDA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以及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三方关于免疫毒性评价的观点中一致的方面统一起来,即关于免疫抑制和免疫刺激的评价。该指南主要用于人用药物的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评价,但不适用于ICHS6中涉及的生物技术衍生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品的评价。初始筛选试验包括对啮齿类动物的标准毒性研究和非啮齿类动物的慢性毒性重复试验,试验方法涉及血液学(白细胞数及其分类)、血生化(球蛋白和白/球比)、免疫器官重量和组织病理学、血浆免疫球蛋白、感染和肿瘤发生率。然后对初始筛选试验结果、药物药理学特性、潜在目的人群、与已知免疫毒性物质的结构相似性、药物在人体的分布以及临床信息等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决定是否进行追加试验。追加试验包括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DAR)、免疫细胞表型分析、NK细胞功能、宿主抵抗试验、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试验以及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等。新的ICHS8指导方针指出如果恰当的评价标准试验终点,可以检测到大多数药物的潜在免疫抑制作用。ICH三方关于免疫毒性指导原则的进度和方式各有不同。对于是否在常规的标准毒理学试验中加入免疫功能性试验存在争议,只有EMEA要求常规筛选试验中应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NK细胞活性的测定。2010年初ICH又了ICHM3,即“药物在人体临床试验和上市授权前的非临床试验指引”,该指引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达到共识,并且希望能对药物的非临床试验方法达成国际间协调,尽量减少各国和地区间的分歧。对免疫毒性评价仍采用个案处理的原则,并依据ICHS8指导原则进行。

4.2OECD的免疫毒性评价指南

目前为止,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尚未单独制订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指南,但在后期修订的一些非啮齿类或啮齿类动物28天经口毒性试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90天经口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等指南中阐明应观察免疫系统的毒性反应。对免疫器官脾、胸腺和淋巴结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这是免疫毒理学安全评价的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缺乏必要的免疫功能检测,而后者在预测免疫毒性方面更为敏感。

第8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2014 年重大动物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策略

为了预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每年我国都会对相关动物进行禽流感、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强制免疫。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采购疫苗质量问题,强制免疫政策饱受养殖户质疑,在3 月25-26 日召开的“2014 年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培训班上”,来自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负责人齐聚重庆,参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培训,并共同探讨当前强制免疫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作为农业部指定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养殖场疫苗经费补贴”试点省份,来自山东的代表特别报告了在“强免补贴”实施两年来的进展情况,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分析。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将专家报告内容与读者分享,并对质疑环节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本次培训班上,来自重大动物疫病(禽流感、口蹄疫、猪瘟、蓝耳病)防控岗位的专家也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并与读者分享。

一、试点背景

2011 年,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数起以“强免疫苗遭弃用”为主题的新闻,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国内动态清样第3949 期《部分养猪户拒用免费疫苗 监查防控体制需完善》报道中,山东省部分养殖场(户)、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疫苗生产企业人员现身说法,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姜异康书记、刘伟副书记,省政府贾万志副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调研,妥为处理。

2011 年3 月、9 月,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联合省财政厅先后组织开展2 次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养殖场(户)、村级防疫员和基层兽医工作者等意见,并深入了解了强免疫苗管理使用等情况。2011 年7 月14 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监管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11〕45 号),提出养殖场确有需要可自行采购强制免疫疫苗。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省防控工作实际,为满足规模养殖场对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的多种需求,有效提升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山东省开始探索创新强免机制。

一是及时掌握全省规模养殖场强免疫苗自购和使用情况。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下发了《关于报送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用疫苗自购、使用情况的函》(鲁牧动监字〔2011〕4号),要求各地对辖区内规模养殖场强免疫苗自购使用情况进行逐一调查,详细全面掌握,实事求是的摸清底数。

二是联合省财政厅起草印发了《山东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强免疫苗和疫苗资金的管理及使用。

三是改变了以往依据统计局数字“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实行了依据畜禽实际饲养量“自下而上、层层申报”的方式。各市根据本辖区内实际需要上报下一年度本市免疫计划,省畜牧兽医局在汇总各市免疫计划的基础上形成下一年度全省免疫计划,并报财政厅审批后联合批复各市。

2011 年12 月,据各市上报2012 年强免疫苗计划情况看,全省共有13 个市开展强免疫苗自购试点工作,共有规模养殖场473 家。

2012 年,农业部组织部分省份召开了强免疫苗自购试点工作研讨会,对山东省自购备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积极探索创新强免疫苗经费补贴机制。

为有效调动规模养殖场积极性,有力推动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工作开展,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探索开展了规模养殖场强免疫苗经费直补试点工作。

2012 年9 月,省畜牧兽医局组织起草了《山东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养殖场疫苗经费补贴试点方案》,并先后多次下发通知、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试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努力确保试点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012 年11 月,省畜牧兽医局联合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实施2012 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自购备案补贴项目的通知》,对2012 年各市符合补贴条件的备案规模养殖场进行了试点补贴。

2013 年,在总结2012 年山东省规模养殖场强免疫苗经费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省畜牧兽医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2013 年山东省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贴试点方案》,进一步对重大动物疫病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养殖场疫苗经费的补贴原则、补贴范围、补贴品种和标准、补贴养殖场条件和义务、项目运行和程序及监督管理等给予了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实施试点补贴。

至此,山东省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及疫苗经费直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二、基本情况

从近3 年试点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自购企业给予补贴;二是仅对自购企业备案,没有给予补贴。

2011 年8 月5 日,省畜牧兽医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监管工作的通知》(鲁牧防发〔2011〕37 号 ),要求各地对强制免疫疫苗自购规模养殖场实施逐级备案。其后,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省畜牧兽医局先后下发多个通知,安排部署强免疫苗自购备案监管工作。2014 年,全省共有11 个市开展自购备案,涉及163 个规模养殖场,21 家疫苗生产企业,拟自购强免疫苗6500 多万毫升(头份、羽份)。

按照全省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贴试点方案要求,经逐级审核,实际补贴数量:2012 年:总补贴125.38 万元。全省4 个市,13 家养殖企业,共自购强免疫苗1212.31 万毫升。2013 年:总补贴341.85 万元。8 个市,38 家养殖企业,共自购强免疫苗2265.23 万毫升。针对自购强免疫苗备案规模养殖场,山东省每年至少进行2 次全覆盖免疫监测和3 次重点抽查。从2012 年总体情况来看:流感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6.47%,自购猪瘟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0.46%,自购猪O 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3.08%。2013 年,全省春秋防两次抽样检测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为100%、猪O 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6.67%。

省级重点抽检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猪O 型口蹄疫、牛羊双价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为100%、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79.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合格率73.3%。各市全年两次监督抽样检测结果显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7.16%、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5.13%、牛羊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2.89%、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90.1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93.22%。

个别企业免疫抗体不合格原因分析:

1. 部分采样个体为仔猪,免疫注射与采样检测间隔时间短,抗体尚未达到有效保护水平;

2. 个别规模场为降低动物应激反应,选择临出栏生猪采样,因免疫时间过长,抗体已无有效保护力;

3. 个别规模场可能存在购买疫苗质量低劣、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注射技术差等现象,导致动物免疫抗体水平低。

根据抽检结果,我们及时督促养殖场对免疫效果达不到要求动物进行补免,切实加强抗体监测,确保有效保护。

总体来看,山东省自购强免疫苗的免疫效果基本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70% 的群体免疫合格标准。从统计学分析结果看,自购强免疫苗和政府采购苗的免疫效果差异并不明显,这也说明自购强免疫苗既能保证畜禽免疫保护水平,又能满足规模养殖场根据畜禽生产和防疫的需要选择适合于本场畜禽免疫所需疫苗,能够有效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质量。

三、主要做法

(一)切实抓好强免疫苗自购规模饲养场备案 严格做好强免疫苗自购规模养殖场备案条件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严格落实备案制度,并对所有自购强免疫苗规模养殖场及自购疫苗的种类、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批号等情况进行逐级备案。

(二)切实抓好防疫责任承诺 省畜牧兽医局统一制定了《山东省规模养殖场自购强制免疫疫苗承诺书》。各地结合辖区实际,及时与自购备案规模养殖场签订了动物防疫承诺责任书,督促规模养殖场每半年按规定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次,有效落实了规模养殖场的防疫主体责任。

(三)切实抓好规模场的巡视监管 各地不断加强对强免疫苗自购备案规模养殖场的巡视监管,落实监管兽医和监管责任,责任到场到人,及时督促养殖场建立健全疫苗购入、运输、储存、使用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疫苗采购使用记录、畜禽免疫记录和养殖档案建设,认真做好免疫、饲养、消毒、检测、无害化处理等记录,切实强化疫苗管理和免疫检测,严厉打击转手倒卖疫苗、采购使用非法疫苗等违法行为,确保畜禽有效保护。

(四)切实抓好免疫效果监测 严格实施规模养殖场全面自检、市县全面抽检和省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检测方式。

企业全面自检:每季度委托当地通过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的实验室或具有相关检测资质的兽医实验室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

市县全面抽检:每年春防、秋防结束后,各地组织对本辖区内所有自购备案企业实施全覆盖监督抽检,每次每场检测样品数量不少于20 份,并且要求分别于每年7 月15 日和12 月15 日前分别向省局报告检测结果。省级重点抽检: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根据全省春、秋防工作开展情况,对部分企业实施重点抽检,并对检测结果进行通报。各地根据抽检结果,及时督促养殖场对免疫效果达不到要求和新补栏畜禽的补免,确保有效保护。

强免疫苗直补试点

(一)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

各级兽医部门、财政部门间不断强化协作,明确职责、强化沟通、落实经费、夯实措施,共同推进自购强制免疫疫苗补贴试点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自购强免疫苗饲养企业监督抽检经费和疫苗补贴经费,加强自购强免疫苗补贴经费的使用监管,切实保证试点工作有效开展和资金规范使用,坚决杜绝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现象。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自购强免疫苗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切实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试点养殖场进行每年至少两次的免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及时掌握试点企业免疫状况。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加强对试点养殖场的巡视监管,监督试点规模饲养场健全各项防疫制度,落实综合防控措施。

(二)严格养殖场补贴条件

一是对直补试点规模场的规模作了明确规定:蛋(种)禽存栏5 万只以上,肉(禽)年出栏20 万只以上;种(母)猪存栏1000 头以上;生猪年出栏5000 头以上;牛(奶牛、种牛、肉牛)存栏1000 头以上;羊存栏5000 只以上。二是规模场应具备下列条件:1. 规模饲养场已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2.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3. 取得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4. 有专职兽医技术人员;5. 具备与疫苗储存相适应的运输、储藏条件;6. 具备完善的疫苗采购、运输、储藏、保管、使用、核对等管理制度;7. 具备完整的疫苗入库、领用、使用和免疫效果监测记录,建立规范的免疫档案、饲养档案,并按规定保存;8. 该年度内尚未享受到国家关于该种疫苗补贴政策;9. 以及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每年9 月份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提出下年度试点书面申请,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试点养殖场书面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和现场核实;经核实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报市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将批准的试点畜禽规模养殖场汇总后,作为下一年度重大动物疫病强免疫苗计划的一部分,每年10 月31 日前报省畜牧兽医局和省财政厅。

(三)严格补贴申报的审核

自购强制免疫疫苗补贴经费实行先免疫后结算的方式。

试点规模场申请疫苗补贴时需提交下列材料:1. 自购强制免疫疫苗经费补贴申请表;2. 专职兽医技术人员资格证明材料;3. 批准为试点规模养殖场的文件复印件;4. 自购强制免疫疫苗采购合同与发票,以及相关兽药制品生产企业或销售单位的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5. 自购强制免疫疫苗出入库台账;6. 养殖场免疫档案、饲养档案;7. 全年《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复印件;8. 具有相应资质的兽医实验室出具的相关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报告原件,当地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具的相关强免疫苗免疫抗体检测报告复印件,并且畜禽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等。

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并确定试点规模饲养场疫苗经费补贴数额后,在当地相关媒体向社会进行至少7 天的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市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汇总后向省畜牧兽医局和财政厅报送试点规模场强制免疫补贴经费申请。

(四)严格补贴资金发放

自购强制免疫疫苗补贴经费按照山东省强免疫苗补贴政策,由中央财政与省、市、县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各市、县要于每年10 月15 日前组织辖区内试点规模饲养场提出自购强免疫苗补贴经费申请。省畜牧兽医局、省财政厅接到市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关于试点规模饲养场疫苗经费补贴申请后,根据规定按程序将省级以上财政补贴经费下达市级财政部门;各市、县财政主管部门按照疫苗经费补贴比例配套后,于12 月31 日前将补贴经费支付各试点规模养殖场。

(五)严格加强疫苗经费的监督管理

为加强疫苗经费的监督管理,山东省先后制定了《山东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各地不断加强对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场的监管,准确掌握疫苗使用情况,做好疫苗资金核算,严禁在疫苗备案、申请、核实、使用过程中弄虚作假、倒买倒卖,一经查实,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四、几点体会

2011 年以来,在深入推进强免疫苗自购备案和经费直补试点工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关监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归纳相关经验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三点经验

1. 企业欢迎和认可。参与试点的企业一致认为,强免疫苗自购试点是对现行防疫工作机制的一种创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防控工作实际,自主选择强免疫苗,还能申请疫苗经费补贴,既简化了疫苗逐级调拨程序,减少了疫苗中转运输时间,又能继续享受国家强制免疫的惠农政策,充分尊重了企业强免疫苗使用自主权,有效维护了企业权益。

2. 进一步落实了防疫责任。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体系中明确规定“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现行强免工作中,畜牧兽医部门要负责组织开展强免疫苗计划管理、 招标采购、逐级调拨、免疫注射等各项工作,提供 “买、发、打”一条龙服务,基层防疫人员工作强度大、 压力大、责任大。开展强免自购备案和经费直补试点, 可以有效落实规模养殖场的免疫主体责任。同时,规定试点企业必须开展抽样监测,对于保障基层兽医实验室有效运转、提升检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开展强免新机制试点,改变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 ,政府工作更多转向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提升了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二)四点问题

1. 现阶段,实施强免疫苗备案的多、真正补贴的少。市县财政积极性不高,认为实施强免疫苗补贴要财政多承担一部分经费,增加财政负担。2. 养殖企业积极性不高。按照山东省直补方案规定,需要定期开展免疫效果检测等工作,规模较小的企业相对得到的补贴相对较少。

3. 畜牧兽医部门积极性不高。实施强免疫苗经费直补需要额外做大量工作,并且基层缺乏相应工作经费、监测经费,任务十分繁重;

4. 补贴申请材料详实。补贴申请需要详实资料,需要经过省市县畜牧兽医、财政部门层层审核把关,符合条件并申请到资金的养殖场较少。

从总体情况看,对自购企业给予补贴,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试点的积极性,有利于畜牧兽医部门监管、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掌握面上免疫情况,更好的保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但是,大大增加了畜牧兽医部门监管、监测工作量和经费支出,如果在全省全面推开,畜牧兽医部门现有的机构、队伍、经费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和服务。

总结影响当前试点工作进一步 扩大范围的因素:备案规模养殖场的补贴额度偏低。强免疫苗自购备案企业免疫效果监测经费高。

现实工作中,为了有效构筑免疫屏障,提高养殖环境生物安全水平,企业购买疫苗的单价,远远高于山东省当年度统一招标中当地同类疫苗中标单价。而试点工作中,山东省自购强免疫苗补贴单价按照当地同类疫苗中标价格计算,补贴经费金额与实际购苗经费差距悬殊。同时,按照山东省规定,强免疫苗自购备案规模养殖场每年至少要开展4 次主动检测,按照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收费标准计算,由于山东省中标疫苗价格较低,养殖量偏小的备案规模养殖场所需的检测经费远远超过其获得的疫苗补贴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备案规模养殖场的积极性。

第9篇:医学免疫学试题范文

一、要坚定不移地把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兔疫接种作为重点,为实现我国控制肝炎战略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自*年1月在全国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以来,总的形势是好的,进展是顺利的,在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地卫生防疫部门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根据今年6月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接种评价情况表明,*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城区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许多地区在做好城市免疫接种推广工作的同时,在农村甚至边远地区也开展了此项工作,取得了进展和经验。

但是,一些地区还存在没有优先保证新生儿接种的用苗现象,其他人群开的口子多,面铺的大,接种率重点不突出,计划欠严密,缺少监督检查措施,疫苗供应时有脱节,供应渠道还不稳定等问题,为此,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领导工作。

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部门要紧紧围绕新生儿乙肝疫茵免疫推广工作这个重点,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新生儿免疫接种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新生儿的接种率,要有长远打算,决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谁给钱就给谁种,甚至为了一免点眼前的利益而犯战略性错误。在今后的推广工作别是疫苗的供应安排上,一定要首先考虑新生儿的免疫,不断提高新生儿全程接种率。要进一步强化对疫苗销售的管理监督。对非法经营甚至制造假劣疫苗、牟取暴利者一经发现,要依法及时查处,同时各级卫生部门要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逐步纳入EPI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卫生部决定,今年底明年初开展对城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推广先进单位的表彰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推广和巩固城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并促进在农村的推广。

表彰活动以省会市、计划单列市为单位,评选出36个先进单位,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负责筹集15万人份乙肝疫苗用于表彰奖励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茵免疫推广工作。

二、加强对甲肝疫苗的试生产和人群免疫效果考核和管理工作

甲肝减毒活疫苗是经浙江省医科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两个协作组多年研究的成果,并于*年先后被批准发给了“新生物制品证书”,由昆明所、长春所、浙江省医科院试生产,试产期为2年。

为考核此疫苗的安全、有效性和有效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继续抽验其样品的同时,组织部分省市15个单位进行了免疫效果考核,上海医科大学牵头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该疫苗的流行病学调查,浙江省卫生防疫站也做了一些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反映出,该疫苗虽然对人群免疫有一定效果,但在分装量、滴度、稳定性甚至免疫效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同时,当前疫苗销售、使用、价格等相当混乱,直接影响了疫苗的考核工作,疫苗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鉴于以上情况,甲肝疫苗目前尚不具备批准转入正式批量生产条件。为此,卫生部决定,甲肝疫苗试生产单位及承担现场考核的单位要重新按照试生产的规程,严格管理,依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疫苗中试工作,同时,卫生部将于近期召集有关司局和单位专题研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近几年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逐渐普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控制传染性疾病、预防医源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部分劳动负担等方面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普通接受和使用,随之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

其一,无证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合格率低。

其二,流通领域混乱,大量的无证、假冒、质量低劣的产品,通过不正常的经济手段,如拿回扣等,进入医疗机构,而医疗采购部门又没有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

其三,大量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不能完全进行销毁和无害化处理,医源叉感染隐患难以消除。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首先从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着手,加强对生产、供应和使用各个环节全面管理。为此,必须重申对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管理,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消毒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统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重点把好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卫生质量关,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的产品,并应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四、加强对血源的管理

目前我国丙型肝炎感染严重。根据调查表明:血站和单采血浆站、血库、医疗是造成丙型肝炎流行的高危单位;供血、输血、静脉吸毒、经常静脉注射的人群等为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和发生病毒性肝炎,极其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