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

第1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化解医疗危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务科将一如既往的在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工作发展全局,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扎实的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提高医政水平,不断将各项医疗工作推向深入。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质量

1、完善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实施、考核及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即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死亡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同时规范落实转院转诊制度及院外会诊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使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章可循,服务过程程序化、标准化。

(2)逐步推进临床路径工作,修订完善临床路径相关文本。达到或超过区卫生局要求我院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

2、医疗技术管理。

(1)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以维护人的健康利益、促进医学科学进步、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工作目标,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随访评价。定期监督检查,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价值、社会价值、应用能力、临床疗效、综合效益、不良反应、伦理道德、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的缺陷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反馈改进,对改进情况追踪检查。

(2)医疗技术风险及突发事件预案。医疗技术风险及突发事件预案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要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医疗技术损害,保护患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

(3)对实施手术、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评价。按照我院手术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对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评价。

(4)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按照新技术建档制度对新技术的技术原理、实施方法、质量标准、操作要求、场所等条件,运行情况、评估、中止,患者例数、病情、并发症、记录在案,及时整理归档。

3、坚持文书质控各项举措,提升医疗内涵质量

病历质量管理。加强环节质量的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病历质量,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病历中查房、病例讨论、医嘱病情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注重提高终末病历质量,每月对抽查的终末病例进行点评,不断提高病历质量。

二、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的重点。医疗安全工作长抓不懈,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切实做好医疗安全工作。

1、继续抓好医疗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依法规范行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及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适时在院内举办医疗纠纷防范及处理讲座、培训。

2、加强医疗安全防范,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对于给医院带来重大影响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不良事件,要进行责任追究,着重吸取经验教训。

3、做好疫情常态化工作。加强对新冠肺炎的学习培训,要求每位临床医护人员做好流调工作及排查工作,不放松警惕。

4、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强化疑难、医源性损伤、特殊、危重、严重并发症、纠纷病人等的随时报告制度。

5、加强医疗安全院内巡查,每周固定周二至周四汇同护理部及院感办分别对三大临床科室进行医疗安全检查.定期召开医疗安全会议,通报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情况,总结经验。

三、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

1、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继续加强业务学习管理,并进行考核实际学习情况。积极派人参加州市组织的各种培训及讲座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每年要邀请州内、市内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技术指导、学术报告。

2、继续强化“三基”培训,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加强考试考核内容,以“三基”为基础,加强医务人员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和考核。同时加强对《抗生素使用原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及《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要求全院人员都能够掌握。

3、根据目前医务人员现状,尽可能的选送医师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对外出学习返院医师增加科室考核环节,写出学习体会,在科室内组织医务人员听取学习汇报。涉及多学科时,可在院内举办讲座。

四、临床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非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环节医疗质量监控与管理,强化核心制度落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2)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3)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落实医院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4)加强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2、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除了类同非手术科室管理外,重点监控。

(1)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2)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及时沟通并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输血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3)严格执行卫健委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指南。

(4)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3、门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医疗文书书写及质量监控。

(2)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处理预案,落实各种预案与措施。

(3)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4、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落实首诊负责制,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科间配合密切,保障患者医疗服务连贯性。

(2)保障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第2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一、为什么要开展区域卫生规划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笔者认为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医疗机构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不适应。二是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

(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地大于群众的医疗需求:从1980年到1995年全国的医生数从115•3万增加到191•8万,增加了66•3%,其中西医师的数量从44•7万增加到118•6万,增加了165•3%。县及县以上医疗的床位数1980年为119•2万张,1995年增加到205•3万张,增加了72•2%,全部医院床位(含乡镇卫生院)从1980年的198•2万张增加到1995年的283•6万张,增加了84•6万张[1],可见增加的床位数全部为县及县以上医院所有,其它医院的床位总数还减少了1•5万张。在80年代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群众医疗需求的增长速度,到了90年代,在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人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床位和人员仍在增长,以至人均工作量和床位使用率多年来在连续下降。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2•7%,1992年下降为78•6%,1995年则进一步下降为66•9%,其中卫生部门为70•2%,工业及其它部门仅为59•2%[1]。卫生管理学界一般认为床位使用率以80%~85%为宜,何况我国的平均住院日较长,从这些指标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无论是结构与分布,还是人员、床位数,都明显超过了现阶段群众的实际需求,那么到底超过了多少呢?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饶克勤、陈育德同志根据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认为,依照需求法测算医生数多出87•5万人,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6万人,依照需求法测算病床数多出101•6万张,依照需要法测算多出11•5万张[2]。(注:需要是指病情需要,需求是指在经济条件约束下实际表现出来的购买量)饶、陈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可以再商榷,得出的数据也可以再讨论。但是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从总规模上超出群众的现实需求,已是可以明确的事实。值得提及的是,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的贫困农村缺医少药也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认识,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对全国一百多个贫困县的实地调查,贫困农村卫生机构和人员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严重。有病不能看医生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医少药,而是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失灵。(注:计划失灵和计划失误不是一个概念,计划失灵是指计划机制和要达到的目的不适应所造成的错误和偏差)而且计划失灵造成的局面还比较严重。改变这种局面可以依靠两方面的办法,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二是重新做出合理规划,并且付诸实施。在现阶段完全依靠市场是行不通的,因为医院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财政和政策生存的,经营收入少的医院可以得到较多的财政和政策性收入生存下去。因此调整卫生资源还需要有计划手段,所以区域卫生规划是调整卫生服务达到供需平衡所必需的。

(二)医疗机构与人员的结构不合理:我国正处在由第一次卫生革命向第二次卫生革命转变的时期,非传染性疾病正逐渐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在我国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而有效地建立起来。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一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队伍也还没有被培养出来。(目前在许多地方正在积极试点)

(三)卫生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其表现形式有两个,①卫生经费投向城市比较多,而投向农村比较少。在农村我们传统的把经费统统投向供方,支持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做法正在被重新考虑,目前已经逐步看清贫困农村的主要问题不是卫生机构和人员不足,而是农民的医疗购买能力太弱,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后转为主要从需方支持医疗需求,即采取给贫困农民发放有价医疗券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医疗支付能力,同时保证这部分卫生费用的封闭运行。②卫生经费投向医疗部门的比较多,投向预防部门的比较少,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了。以上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区域卫生规划予以调整。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卫生规划其基本规划单位为市(地)级行政区域、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省级机构负责本省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规划不宜由(市)地配置的卫生资源。中央有关部门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原则[3]。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涵义是:

(一)强化属地管理和全行业管理原则,打破现有的按隶属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卫生服务体系,依照区域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属地内的所有卫生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二)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一个行业行为,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指导性计划为辅。各级(省、地)区域卫生规划机构将会有同级政府领导挂帅,计委、财政、卫生、劳动等部门将共同参与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中的有关事务[4]。

(三)区域卫生资源将进行横向的纵向两个方向的调整,即同级卫生机构之间的调整;医疗服务资源与预防资源之间的调整;不同级别的卫生机构之间卫生资源的调整;卫生行业和非卫生行业之间的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将包括分析形势、确定问题、制定目标、决定对策和措施、组织实施、监督与评价这样一些步骤或阶段。

三、医院的各级管理者应当怎样对待区域卫生规划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编制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政策,是深化卫生改革的必要措施,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需要。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过程中,在医院工作的部门同志个人利益会做出调整,甚至可能会牺牲某些个人利益,同志们要确立全局观念,自觉地以局部服从全局。

第3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2015年,全县卫生和计生工作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和美丽海岛建设,推进全县卫生和计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启动实施浙江省卫生强县和卫生应急示范县的创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强县和卫生应急示范县,建立高效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健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程序、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强化应急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积极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社区防控工作。通过浙江省卫生强县和卫生应急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使我县的卫生总体工作和卫生应急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解决卫生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全县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和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医疗保障等各项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创建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好相关的创建指标和工作要求。

(二)继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深化阳光用药工程,加强医疗费用控制。继续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实施医药费用总量和人均门诊住院费用控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的比例,严格控制药品金额在业务总收入中的所占比率。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加强临床技术能力建设,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能够在县级医院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进一步加强《腹腔镜技术推广》、《中医针灸推拿学科建设》等5个临床学科建设项目。完善省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机制,提高县人民医院的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学科建设水平。加大医疗机构设备投入,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硬件建设,争取磁共振(MRI)项目落地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制。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为签约群众提供连续、综合、有效的个性化服务,签约人群覆盖率巩固在30%以上,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医生预约诊疗,完善一站式服务,逐步引导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争取有效签约服务经费单列,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积极性。

(四)继续提升慢性病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与体制建设,完善“疾控中心负责牵头、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体系,逐步提升慢性病防控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内涵。

(五)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舟山群岛网络医疗与网格化健康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任务书内容,加快建立具有海岛特色的远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居民健康管理的有效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课题研究为契机,建设全县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集成现有应用软件的数据,实现对全县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包括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成本核算、疾病谱分析等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效果。从知识的产生、医疗质量的提高、个体化医疗和临床决策等多个层面推动医疗模式的改变。

加强人口统计平台建设,加快卫生和人口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六)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完善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着重在再生育人群中开展优生检测等咨询服务活动,建立新形势下人口预警机制,发挥再生育服务绿色平台作用。研究现行政策对我县人口现状的影响,适时提出更趋可持续的政策建议。按照省市的考核评估要求,认真贯彻计生工作“三个坚持”,因地制宜地抓好全县计划生育责任制考核工作,严格执行计生“一票否决”制度,努力发挥责任制考核的工作杠杆作用。

(七)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机制建设,注重区域协作和部门协同。深入开展“幸福驿站 爱在流动”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对接。进一步开展增进计生关爱促进家庭幸福活动。以落实渔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制度为重点,做好确认、监督、发放、补助等工作,确保资金到位、程序到位、发放到位。进一步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先优惠,争取更多的便民利民政策向计划生育群众倾斜。

(八)进一步加大公

共卫生各项工作。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继续加大以手足口病、结核病、霍乱、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力度,严防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整合执法资源,进一步理顺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实现卫生计生的综合执法。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保持“打非”高压态势,坚决遏制游医、假医、“黑诊所”等的回潮,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净化医疗市场环境。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探索实施饮用水在线监测。加快县妇保所和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的整合工作,推动正常有序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深化母婴健康工程,全力确保孕产妇安全,杜绝因孕产妇保健工作不到位和产科直接原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依法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着力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率。规范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幼专项,整合优化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探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新模式,规范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落实各项免费、安全、有效的避孕服务,加强科普宣传,减少非意愿妊娠,提高服务可及性。(九)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工作,要以中医药传承人才、中青年临床骨干和基层中医药人员为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争取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

第4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规划开篇即言简意赅地指出,“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方便群众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信息化史无前例地“登堂入室”,成为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

时光回溯到五年前,在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信息化”的只言片语;如今,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不仅充分肯定了信息化的地位,更对今后五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蓝图进行了全面描述和具体部署:“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3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与之相适应,一些卫生信息化先行和经济发达省份,闻风而动,纷纷同步制定了结合当地实际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事实上,2010年卫生信息化建设已经呈现出了快速井喷的发展态势,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都已遍地开花,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由点及面、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意识到,应该抓住机遇,以信息化支撑医改各项工作,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提升决策水平。

“卫生信息化的春天来了!”“卫生信息化即将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业内很多专家纷纷发出如此感慨。政策引导、领导重视、财政投钱,正在将卫生信息化推向新高潮。

共同欢呼:不曾有过的“大机遇”

“十二五”规划带有国家配套资金的支持,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换言之,卫生信息化有望从整体上告别资金极度匮乏的年代,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对于‘十二五’,我想做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战略机遇期;二是服务模式转型期。”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于广军如是说。

为什么叫战略机遇期?于广军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是政府重视,把医疗卫生提到民生和公共产品的高度;其次是需求旺盛,患者、医生、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三是投入增加,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和发改委都对卫生信息化非常重视,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27亿元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个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介绍,在国家层面,卫生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2”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两项工作。

在省(市)级层面,各省(市)也都在制定本区域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而且都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北京市在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二三工程”。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卫生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基于北京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上海市则提出了“两个任何”的响亮目标,即“任何一个上海市居民,到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诊疗健康记录都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同时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更新和实时变动。”于广军还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医联工程的三个重点项目:一是医联扩展项目,要把医院范围从23家扩展到34家,覆盖上海市所有三级医院;在覆盖内容上,除了处方、检验检查等,还要把心电图纳入进来,并建立一个临床路径知识库和模板。二是移动医疗项目。三是基于医联平台的自助就医服务项目,实现从单个医院服务到联网医院的跨医院服务。

浙江在全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感知健康、智慧医疗”工程,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建立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省级医院为龙头、市县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广东省则提出“1248智慧健康工程”。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奕明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1张网,即全省医疗卫生专网;2级平台:省、市二级平台;4个“行动计划”:“院院通”行动计划、“健康一卡通”行动计划、“绿色医院”行动计划、“电子病历”行动计划;8大系统:综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新农合、基本药物。

南京市正在热火朝天地搞“一卡通”就诊。据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殷伟东介绍,目前,南京已经选择了6家医院推行就医“一卡通”。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作为首家试点医院率先实现市民卡在医院的就诊功能,接下来还将陆续为市民卡用户开通医疗自助服务功能(挂号、缴费、打印检查单、查询既往记录、电子钱包、预约挂号等)。

在医院层面,各大医院也都制定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据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介绍,“十二五”期间同济医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将有两亿元的规模,主要任务是打造三个层面的平台:一是基础楼宇管控信息平台,包括监控、门禁、能源计量、温度调控、数字化手术室等;二是业务平台,整合各个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PACS、LIS、物流、质量安全等业务系统;三是管理决策平台,该平台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前两个平台,重点是解决数据的决策分析,同时也包括一些管理业务系统,如OA、医教研系统等,各个职能科室的管理系统都在这个平台上,该平台涵盖了外网、办公网、业务网。

在我国卫生信息化领域一直保有强势地位的军队卫生系统,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中长期卫生信息化构想也已成型并付诸实施。

顶层设计:理想与现实落差怎弥合

困扰卫生信息化前行的标准化之路依然漫长。“标准化是信息共享的必由之路。单纯的交换技术解决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3I’:Interchange(互交换)、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Integration(整合)。”王晖如是说。

《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标准”与“顶层设计”:比如,《规划》首先分析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功能强,但医疗机构之间的总体协同效果差。标准化建设薄弱,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强,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通。”

总体思路是:“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

在重点任务中,加强标准化建设成为“任务”之一:“以解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制订符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架构和业务活动实际的卫生信息参考模型、共享电子文档信息模型。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制定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制定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

在推进步骤中,第一阶段(2010年〜2011年)就是要加强标准与基础建设。具体内容是:“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研发,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标准体系。”

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卫生系统行政业务领导参加的信息化现场交流会。尹力副部长提出要借鉴国际卫生信息化的经验,“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以典型引路,加以推广。”尹力还举了美国的例子,美国一直将标准化作为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为其IT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医院不同系统由多个公司开发导致信息共享困难。美国通过171个退伍军人医学中心构建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国防部和州属医院共享退伍军人的信息,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没有人可以否定标准的重要性,但是标准化的道路也确实异常艰难。有业内人士称:“实用化的标准对我们来说更加具有价值,标准不需要太繁琐了。HL7明显不适合中国,因为该有的没有,很多不用的一大堆。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真正的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应该来自参与广泛实践的医院的各个部门,当然也包括IT厂商的参与。”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启动后,卫生部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何将这些纸面上的标准和规范落地?如何将其转变为各地卫生行政机构、各医疗机构的真实系统?如何将其转变为各IT公司的真实产品?它们对于医疗机构和IT厂商的影响力恐怕还要画上一个问号。诚然,标准的落地是一个过程,IT公司根据标准进行的产品研发也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标准化,卫生部应该更有作为,不仅出台相应的标准文档,更应扶持甚至主导研发、推广符合标准规范的产品。标准不能脱离软件,在卫生信息化的标准化道路上,“军字一号”堪称是一大典范,当前推行电子病历系统,应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有专家认为,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技术和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更新和维护。张晓祥表示:“标准是有更新的,卫生部会根据各地的意见反馈对标准进行修订,然后进行版本升级,比如1.0版、2.0版等。针对整个标准体系的维护,卫生部也在立项,确保实现良性循环。”

在标准的推广上,张晓祥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而标准是由其中几匹马写出来的,要把标准规范到所有马的时候难度自然是非常大的,因为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必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另一方面,与“标准”具有同样分量的是“顶层设计”,但是关于顶层设计目前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现在,卫生行业上下对‘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都很认同,但是又都认为找不到好的方法。”广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王小明如是说,“如何让‘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成为空谈,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王小明主张:“可以对本区域内所有的医疗卫生业务进行分类,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将这些业务和信息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业务规范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进行整合,最后提出具体的顶层设计。但这是一项很细致而且工作量很大的工作,不仅要求区域的主要领导人重视这项工作,指派有专业水平的内行牵头,组织有关的专业人员(既精通业务又懂信息化)成立项目小组,还要立项、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人员潜心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研究,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区域卫生信息化,应该先做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先做标准化,指望ESB(企业数据总线)、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等纯IT技术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王晖认为,“顶层设计不仅仅是做规划,应该是由信息工程理论指导。顶层设计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落地和具体实施在卫生行政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顶层设计不能完全依赖厂商或咨询商来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明白该干什么,指望厂商或咨询商搞清楚、弄明白,是不可能的!”

资金:不差钱但部门争利太多

国家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目共睹。就在前不久,财政部安排2010年新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专项资金119亿元用于支持医改工作,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但实际情况也未必如此乐观,各地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资金的申请和保障上仍有很大隐忧。

一是政府能否持续投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表示,“正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发改委对卫生信息化的重视,这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对卫生信息化的持续投入。

二是资金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在《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步骤中,第二个阶段(2010年〜2013年)的重点就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尹力副部长在11月15日于上海召开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交流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注意整合卫生信息化的需求和资源,建立各方广泛参与的机制,上下一致、各方联动,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避免走弯路和造成资源浪费,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

据业内人士称,在之前的27亿元专项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很多省市都在以各种理由“争抢”资金,希望自己能分得一杯羹。27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投到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卫生室,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有疑虑:“一是乡村卫生室人员的IT技能有待培训;二是我们恐怕还没搞清楚要从乡村卫生室抓取哪些数据。”

钱多了,抢钱的也多了。不少利益链条纷纷启动,都想在新医改的浪潮中捞点油水,于是抢课题、忽悠事、炒概念、画大饼、拍胸脯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说抢课题,谁能拿到课题并不是靠课题本身,而是要仰仗“课题公关”,这已经成为严重侵蚀学术科研和创新工程的潜规则。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审批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浪费和不公,是对资金分配的重大考验。

三是投入渠道单一。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吴珏处长曾表示:“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短期看会有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运有问题,难以贴近群众实际需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执业、监管和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相关政策措施。而且,中央财政已下拨补助资金5.5亿元,专项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这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及其信息化无疑是一股春风。但也有人称,在更为细化的配套措施出台之前,投资者可能仍会观望。

组织保障:业务与IT不再“两张皮”

2010年,武汉同济医院在院办下增设了信息管理科这一部门,编制3个人,负责医院信息化的整体协调、规划和需求调研。信息管理科与张晓祥领导的计算机中心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计算机中心主要还是提供技术保障。

为什么要成立信息管理科?“计算机中心是一个技术保障部门,在跨部门的协调力度上总感觉还不够大,我们都认为,有必要在院办成立一个部门来对全院信息化工作进行总体把握和协调。院办的协调力度更大,因为它代表院长。”张晓祥表示,“一年尝试下来,两个部门配合得很好,相互之间能够呼应。其实国外医院也有类似的机构设置,翻译过来叫信息策略管理委员。”

卫生部对行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运行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卫生部办公厅、医政司、规财司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它们的工作格局是:由办公厅牵头,协调各业务司局明确需求、制定规划;由规财司提供资金支持;由统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摆在卫生行业信息化组织机构面前最急迫的任务,当然是有效协调各方积极性,既明确责权,又能有机衔接,真正做到一个声音、一套体系。否则,将对各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机构推进信息化带来很大困扰。

有了组织之后,紧接着是“人”的问题。信息化人才在卫生行业长期不受待见,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IT部门从业人员的集体伤痛。

“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技术机构建设存在职能定位不清、资金缺乏保障、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缺乏既懂卫生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规划》开始正视这一现实问题。

在《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有两条专门针对机构与人才问题:“提升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提高卫生队伍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能达标考核。”

在《规划》的保障措施章节,针对机构和人才问题分别提出要“加强国家、省、地(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研究制定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扶持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建设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大力抓好卫生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和普及工作。建立持证上岗、业务考核和职称考核制度,促进信息化专业人才能力提高。”

在省、市级层面,当前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大都建立了卫生信息中心,但普遍面临编制紧张的情况。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设置?职能如何界定?如何加强其信息化建设能力?在医院层面,医院大多设置了“信息科”、“信息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信息科的级别却不一样,普遍感觉“协调力度不够”,所以有业内人士强烈呼吁:“医院信息科是职能部门,参与医院管理,而不只是技术支撑部门!”医院院长们也将日益面对这样一个问题:CIO是水电工呢,还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图注:患者在使用自动查询终端

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张晓祥:“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好比是万马奔腾,标准的落地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不能强制。”

每周卫事

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

为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卫生部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09〕130号)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来源:卫生部网站)

北京将成立医管局

3月28日,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成立医管局是北京市医改要走的第一步。该局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医院的基础管理、分级管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据介绍,北京医管局将对北京市属22家大医院实行人财物和运行的统一规范管理,推进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和服务流程,实现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专业化与精细化管理。

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事分开,是北京市医改第二步的内容。另外,从今年开始,北京将力争5年完成居民电子病历建设,对遏制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规范医疗行为发挥积极作用。(来源:中新网)

东华与IBM共同举办“公立医院改革信息化深入应用研讨会”

第5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计生工作

全县总人口81,680人,流动人口19,349人,出生人口347人,人口出生率4.25‰,自然增长率0.70‰,计划生育率99.76%,出生婴儿性别比100:123.9。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党政领导亲自参加,并与5个乡镇、27个县直主管局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状。对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与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开展全县流动人口、出租房屋进行清理整顿工作,清理出租房户2263户,与出租房屋户签订计划生育协管合同2263份。免费办理《婚育证明》1532个。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活动月”,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服务活动月”的活动方案》。

2.加强阵地建设,设计宣传载体,提高计生宣传质量。

设计包装了县电视台计生专题栏目,在客运船只设立计划生育固定宣传阵地,印制6万余份计生宣传品,举办了文艺晚会、军民计生板报展和手抄报展,健康家庭才艺比赛等。启动“走近贫困女孩行动”,实施了“关爱女孩”创新项目。与贫困家庭、贫困女孩结成帮扶对子32个,捐款1万余元。

3.建立海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出台了《关于对实行计划生育的非农业无工作已婚育龄人员实施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和《关于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两项政策,建立了海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完成了全县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特殊家庭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工作。同时还完成了2006年全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181名扶助对象的年度审查工作。

4.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三级联创活动。

继续推进优质服务“三级联创”活动,县、乡镇为全县使用药具14598人提供了服务,其中流动人口2378人。药具发放率达100%,发放“三送”物品269份。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对已婚育龄妇女共检测15627人,免费46881元。四术349人,免费29273元。

5.加强乡镇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基础统计质量和水平。

督促各乡镇为30个村(社区)的计生专干配备了专用微机。县、乡镇、村(社区)对2004年以来统计质量进行自查。

6.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深入开展“计生协拓展年”活动和艾滋病项目工作。

全面开展诚信计生工作。与流动人口签订“诚信计生”诚信承诺书6000份。完成了中国计生协“在渔民中普及性病和艾滋病知识,提高安全套使用”项目终期评估工作。

7.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保证计生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争取各乡镇政府对计生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整,村、中心户增加12名计生部,提高计生干部工资待遇。

8.认真做好计生技术服务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人员素质。年初,组织局机关全体和县技术服务站有关人员及各乡镇助理、专干参加了市计生委举办的培训班;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全县计生助理和专干进行有关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服务、各种表格的填报及电子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对乡镇计划生育干部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进行手把手的培训。半年来共为5363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生殖健康服务,为15627名育龄妇女做孕环情检测,检查各种妇科疾病1516例,发病率为9.7%。

(二)卫生工作

1.突出县乡医院改革,卫生服务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深化县乡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局2006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为确保此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县乡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不但涉及到我县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局对县乡医院近几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广泛征求了县乡医院院长、部分专业技术骨干的意见,并在县事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是积极抓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针对04年事改后县乡医院出现的问题,结合部门会议、与专业技术骨干座谈、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和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强抓院内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人员职责,为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我局在以往对县乡医院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综合考核细则,使综合考评工作更趋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计划实施。

今年是全面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建设任务较为繁重的一年,为确保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市县推进计划,全面实施项目建设。一是乡镇卫生院项目已进入后期工程建设阶段;二是县妇幼保健所办公楼项目市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现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可以保证年内投入使用;三是县结核防治中心项目现进入积极研究论证等前期工作;四是诊疗设备配套工作已全部按市局要求完成统计上报工作,并保持与市局的经常性沟通,待市财政部门完成集中采购后,即可按计划调配;五是城市医生下乡工作已正式启动,上半年,三名市级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已到我县县乡医院开展帮扶服务。:

3.强化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今年是“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加强年,按市局的整体部署,我局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核心内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医院管理评价机制,加强“医院管理年”评价工作。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促进了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6月份,我局对县乡医院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二是强化卫生法制建设,依法执业、规范执业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开展“365天安全行医”活动,不断规范执业行为,建立了医疗风险和医疗事故的预警机制,加强了对品和一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是从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和提高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适时选派专业人员参加省市短期培训,拓宽了医务人员的视野,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4.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大长山、小长山、广鹿进行鼠密度监测,春季鼠密度大长山1.52%,小长山1.03%,广鹿2.38%。6月1日各医疗卫生单位肠道门诊全部开诊,并组建了7个霍乱防治机动队。为提高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增强我县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诊断治疗能力,举办了传染病防治培训班。1-6月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种,报告总例数85例,发病率为113.52/10万;免疫接种工作开展顺利,1-5月完成接种6088人次,各类疫苗(脊灰、麻疹、三联、乙肝、流脑、卡介苗)接种工作,接种率均达98%以上,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分管副县长为副主任、31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调整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在冬闲季节开展以渔船民为重点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大长山岛镇7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知晓率达69.6%。对47名羁押人员进行HIV检测,共发放宣传品5万余份。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通过了省级专家组验收。

5.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

重视食品安全和预防食物中毒工作,开展了以健康检查、年度审核、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卫生监督工作,对18户新扩建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卫生学评价、卫生标准审查,对408家卫生许可证到期业户的卫生标准和卫生条件进行了审查验收,并换发了卫生许可证。较好地完成了“两考”考生、“县党代会”、县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等用餐的卫生监督和现场监厨工作。对60余家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的负责人进行了预防食物中毒卫生知识培训,对22家重点餐饮单位进行了以食物中毒为主的专项检查;对12家医疗机构的消毒、采购、登记索证、诊疗科目进行了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

6.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认真落实“一法两纲”和市妇幼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强化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为重点,加强两个系统管理,降低死亡率,巩固爱婴医院成果;严格规范县乡医院的接生能级,进一步加强了催产素使用的管理;对全县从事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了适宜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医院的产科服务质量与水平。上半年,全县产妇总数为219人、孕12周建册率为82%,系统管理率81.1%,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发生。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100%,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81.1%和9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2.5‰和22.5‰。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按照“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三网合一的监测标准,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了质量评估,确保了监测信息的准确、可靠、及时。

7.行风建设工作全面加强。

制定并下发了全年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重点。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纠正三不合理现象;控制医药费增长;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增加医务公开透明度,尊重病人知情选择权;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制定并印发了《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进行自查自纠,建立健全防止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开展送健康、惠民行动,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等八项工作。使广大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卫生服务的社会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6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院;统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1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制定和修整医院的工作目标时,卫生统计资料是重要的信息依据,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医院卫生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统计方法落后、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等,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探讨新时期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十分必要。

1新时期医院卫生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统计方法落后[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卫生统计工作也结束了人工操作的方式,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来完成,可尽管如此,一些医院尚未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方法依然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例如,一些医院没能充分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医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还是单机运行,不能与医院HIS系统数据有效整合,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低下,不能共享,一方面会导致数据的一致性差,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临床医疗活动与病案统计管理工作相互分离,增加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量。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统计方法落后仍然是制约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因素。

1.2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2]目前,虽然医院已经认识到吸纳人才的重要性,在卫生统计队伍中也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但是在一些医院中,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仍然参差不齐。例如,有些医院对卫生统计的岗位没有硬性上岗要求,人员安插较随意,要求不严;有些在招纳卫生统计人员时,对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虽有严格的要求,且也有符合标准要求的统计人员,但由于受岗位待遇低、岗位工作不理想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不愿从事医院统计工作;有些虽然愿意从事卫生统计工作,但认识不到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缺发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少了再学习和钻研业务的动力,业务素质不能提高;甚至有的医院,还存在卫生统计岗位是用来安插老、弱、病、残等的照顾对象的现象,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来上岗,也是导致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另外,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繁杂,牵涉面广,工作忙碌,无暇学习新型的统计技术,加之没有定期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等,也是导致统计人员素质跟不上的原因。

1.3对医院卫生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在一些医院中,院领导对卫生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不重视卫生统计人员的待遇,向卫生统计工作投入的设备和资源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例如,有些医院的领导认为卫生统计工作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只是一项辅助工作,没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卫生统计工作缺乏基础设施,另外,由于重视不够,医院统计人员的待遇相对偏低,致使统计人员对本职工作不够敬业和重视,也是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例如一些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付了事,不按照标准的流程来进行操作,加之院领导对医院的整个卫生统计工作流程督管不够,不能给予有力支持,最终导致卫生统计工作不理想,不能为医院决策提供有利保障。

1.4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 目前在医院卫生统计工作中,尚缺乏统计的工作标准,严重制约了工作质量。例如,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划分界限;再比如,大型手术、中型手术、小型手术应该如何区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再者,一些医院将会阴侧切列入手术范围,而另有一部分医院没有把会阴侧切纳入手术范围,这就导致两医院的统计数学没有可比性。由此可见,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应该要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确保统计工作有据可依。

2解决新时期医院卫生统计问题的对策

2.1革新统计方法[3]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因此医院卫生统计工作要革新统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及时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建立一体化的网络系统,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使病案管理以及卫生统计工作相互协调,减少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此外在建立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应该实时报送各项统计结果,让医院管理人员掌握权威的数据资料,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到医院的工作动态,从而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

2.2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医院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要求统计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不断学习统计技术,并且要懂得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现代化医院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而才能满足新时期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首先,医院在招纳卫生统计人员时,应该实施严格的考核,避免出现“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另外医院要定期对卫生统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不断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统计技术,确保医院卫生统计工作能够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与时俱进。其次,为了保证统计人员能够对工作有足够的热情,认真负责,医院应该加强对卫生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了解到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用制度和责任来约束统计人员的行为,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性。

2.3加强领导对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 为了提高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院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卫生统计工作,从医院卫生统计基础工作的各环节入手,严格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卫生统计人员的待遇,定期与统计人员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要加大对卫生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确保医院统计队伍人才稳定,提振统计人员的工作信心,更好地保证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顺利推进。

2.4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4]为了确保各个医院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加强统计结果的交流和应用,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标准,明确各项指标划分界限的一致性。例如前文提到,一些医院将会阴侧切列入手术范围,而另有一部分医院没有把会阴侧切纳入手术范围,导致两医院的统计数据缺乏对比性,因此在统一的工作标准中要对此类情况做出明确规定,确定会阴侧切是否属于手术范围,这样才能使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有据可依。

2.5加强统计结果分析[5]前文提到,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医院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为医院决策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那么统计工作再规范也意义不大。在医院卫生统计工作中,应该将统计分析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定期对统计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发掘各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各科室以后的工作安排提供依据,另外要对医院的整体业绩进行汇总,如果发现诊量减少,应及时寻找原因,分析单病种治疗效果、诊疗费用等,据此来设计医院以后的发展规划。

3总结

医院卫生统计结果是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6],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医院卫生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中,医院卫生统计工作应该革新统计方法、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领导对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建立统一的工作标准、加强统计结果分析,进而保证统计工作具有规范性,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伟利.分析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07):211-211.

[2] 陈静娴.对医院病案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7):2177-2178.

[3] 赵洪茹.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统计与咨询,2012(06):56-56.

[4] 陈海霞.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17-117.

第7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一、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围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落实相关任务与要求。

(一)认真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配合做好其他医改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做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工作,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政策等,指导和督促各地落实改革措施。

(三)积极参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开展药事费、处方费、护理费等专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及“*”规划纲要编制准备工作

在前期6个专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立“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综合研究组,邀请社会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制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适时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对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期向国务院汇报。经批准后正式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

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为编制“*”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

三、组织开展卫生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

在各项目省提前开展自查工作的基础上,年内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部内相关司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执行总体情况、项目方案实施情况、项目组织领导情况、设备采购、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执行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标准、工程进度与质量、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农村卫生机构人员培训、业务开展和运行管理等。

四、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组织实施好2009年中央专项投资建设项目。积极督导各地严格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加快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鼠疫防治、职业卫生防治以及儿童专科医院等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按照成熟一批下达一批的原则,尽早研究下达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预算。

(四)协调、指导对口支援省市和灾区省加快推进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完成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维修加固,全面启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重建工作,力争年内能有一大批项目完成改造、建设任务。

(五)开展危房排查处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建筑安全。

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强化对部属(管)单位的财务、内控、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收入分配、对外投资与合作等方面的监管,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二)探索卫生项目绩效评价新机制,积极开展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建设工程等审计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

(一)尽快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版)》的全面修订工作,并下发各地执行。

(二)在东、中、西部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监测工作,掌握医疗服务成本动态变化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三)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收费,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七、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装备管理,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一)加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装修标准、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促进公立医院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部属(管)单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以2009-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阶梯配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三)全面完成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的清理工作,继续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制度,调整管理品目,严格新型设备配置准入。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资产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制度

(一)研究修订《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公立医院收支监管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内部分配管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继续完善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推动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建立新农合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新农合基金支出监管,开展基金管理情况专项检查,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九、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按照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全面推行以省为单位、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抓好文件落实,做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

指导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和PET-CT等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

第8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5年时间,努力建立基本设施较为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较为相适应的卫生服务队伍,建立与我县农村实际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民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加快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一)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建立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在县、镇、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当地实际,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设置,调整布局,明确功能定位。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立卫生机构建设,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保证农村居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下,保护和扶持农村民办医疗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民营医疗机构有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

要集中力量办好县级医疗机构,对其他医疗机构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可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改制改造,做大做强。增加卫生资源,原则上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鼓励办专科专病特色医院。鼓励县、镇、村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支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办镇卫生院,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保证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功能的前提下,探索股份制,、托管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鼓励县级以上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到镇卫生院、镇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开展服务,以充分发挥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

(二)明确农村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县级卫生医疗机构既是农村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中心,也是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急救等服务以及对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等职责。要按照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加快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步伐。将镇卫生院分为防保型卫生院、普通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南岭、好义镇卫生院为防保型卫生院,古竹、蓝塘、龙窝镇卫生院为中心卫生院,其余15个镇的卫生院为普通卫生院。防保型卫生院主要功能是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和一般性常见病的治疗;普通卫生院除达到防保型卫生院主要功能外,还应基本具有综合性医疗服务的功能;中心卫生院除具有并且强化普通卫生院的功能外,还要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普通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每个中心卫生院覆盖3—5个普通卫生院,约10万人口左右。

(三)改革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根据我县镇合并情况,每个镇保留1间政府占主导的卫生院,其余的要进行资源重组或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镇卫生院的管理。每个镇卫生院要核定2—3名专职人员,从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

(四)深化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在全县或者更广的范围内选拔聘用镇卫生院院长,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考核制。镇卫生院院长原则上要具有中级以上卫生技术职称资格,且懂业务、善管理、有责任心,*年下半年起实施。要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镇卫生院,对镇卫生院卫生技术岗位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在*年前全部清理。*年底以前,镇卫生院中不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临床医疗服务人员,以及不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原则上要转岗分流。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将员工收入与岗位、任务和业绩相挂钩,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

(一)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年底前,完成县疾控中心大楼、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大楼的建设,以提高处置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加强疾病预防工作,重点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人禽流感、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防止各种意外伤害。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地方病患病率达到国家消除或控制标准。

(二)抓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着力发展骨干专科,各镇卫生院要设置妇产科,配备妇幼保健人员,进一步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管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以上;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25‰和15‰以下;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以县为单位下降到1‰以下,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巩固初保达标成果。在巩固我县9个镇市初保达标成果的基础上,其余11个镇要积极做好申报准备工作。*年规划*、好义、柏埔、临江镇申报,*年规划苏区、上义、*、*镇申报,*年规划南岭、敬梓、*镇申报。至*年,全县以镇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部达标。

(三)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的准入管理。依法加强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的监督检查,严历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健康权益。依法加强对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重点对医疗操作规程、医疗安全与质量、合理用药、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农村居民医疗安全。

(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抓好农村的改水、改厕,整顿农村卫生环境,搞好农村的美化、绿化,开展“文明卫生城镇”、“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

县人民医院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中心,是农村卫生科研的阵地。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努力办好,提高其治病救人的能力和对本县卫生医疗工作辐射力、牵动力。加强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镇卫生院服务水平,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按照省扶持改造农村镇卫生院的要求,从*年起,根据三类镇卫生院不同的功能要求,用4年时间分批分类改造我县16所卫生院,每年改造4所,具体安排:*年改造义容、苏区、上义、中坝镇卫生院,*年改造柏埔、*、*、*镇卫生院,*年改造*、*、*、*镇卫生院,*年改造*镇卫生院。列入改造的镇卫生院,省财政每所给予补助20万元,市财政每所给予补助10万元,县财政每所给予补助15万元。镇卫生院的改造资金主要用于业务用房建设和添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改造后防保型卫生院至少有800m2的工作用房,普通型卫生院至少有2000m2的工作用房,中心卫生院至少有3000m2的工作用房,消除危房。镇卫生院的改造由县卫生局负责总体规划、安排资金,卫生院具体抓好落实。

加大村卫生站建设,每个行政村至少设1个村卫生站,个别较大的行政村可设2个卫生站,承担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工作。村卫生站从业人员要符合《乡村医生管理条例》规定的从业资格,在《条例》公布前进入卫生站的乡村医生必须取得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并取得医学中专以上学历或在村卫生站连续工作20年以上;在《条例》公布以后进入卫生站的乡村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加强组织管理。县成立由卫生、财政、监察、农业、民政、发计、审计、食品药品监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负责具体工作。各镇要指定1名以上专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工作的人员。*年起,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县办县统筹。

(二)抓好宣传发动。县电视台、电台要开辟专栏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义和作用。与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力量到村到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与镇干部的年度工作考核挂钩,把合作医疗的组织发动落到实处。*年起全县农业人口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要达60%以上。

(三)努力筹集资金。*年,市、县二级财政和镇政府分别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人均2元、5元、2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合作医疗扶持资金,农民个人每年每人缴费不低于10元,年人均筹资总额不低于29元。从*年起,市、县二级财政和镇政府对参加合作医疗人数的人均扶持资金不少于10元,力争年人均筹资总额达到30元以上。各级政府要按照《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制订实施细则,尽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患大病的贫困

农民提供一定医药费用补助,对患特种传染病的农民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四)严格资金管理。县财政部门要组织制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会计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好、用好基金,不得挤占挪用。对挪用或贪污浪费基金等行为,要依法查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县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农民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县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六、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医学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全县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成人大中专学历函授、脱产等形式的医学教育,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再学习、再培训,努力提高医技人员的学历和业务水平。同时,大力吸收大专以上学历专业人才。到*年,全县村卫生站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有卫生中专学历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镇卫生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从*年的8%提高到16%,人数约达162人;中级职称从*年的3%提高到6%,人数约达54人;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从*年的18%提高到36%以上,人数约达240人;中级职称的从*年的14%提高到28%,人数约达190人;高级职称的从*年的1%提高到2.5%,人数约达10人。

(二)积极开展挂钩帮扶活动。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及市卫生局关于卫生支农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挂钩帮扶支农工作。衔接落实好省派三级医院对口扶持工作。抓好每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帮扶1所镇卫生院工作,一挂三年,验收合格后方可脱钩,具体安排:县人民医院挂扶*镇卫生院,县中医院挂扶苏区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挂扶敬梓镇卫生院,县卫生监督所挂扶南岭镇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挂扶好义镇卫生院,县慢病站挂扶*镇卫生院。做好选派在职医务人员进修培训工作,要求中心卫生院每年3人以上,普通型卫生院2人以上,防保型卫生院1人以上,选派到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培训。落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高级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

(三)大力引进急需的中高级称职人才。努力吸收具有较高学历的医学院校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卫生队伍。要为引进中高级称职人才构筑好平台,做好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推动专科技术水平提高。各医疗单位因业务发展需要,需引进特殊的高级职称人才,应经县卫生局同意后报县政府批准,并享受政府人才津贴每年1.2万元;不属引进的高级职称人才,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对聘任的高级技术人才,报卫生局同意后,可参照政府津贴的标准,由各用人单位发给人才津贴。对新进入卫生队伍的医学院校毕业生,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为切入点,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七、大力发展农村中医药

(一)抓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中医事业,重点解决好中医机构设施、人才及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问题。要做好农村中医工作的试点工作,确保*年依期达标,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中医药传统卫生服务。

(二)办好县中医院。到*年,基本完成县中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的更新任务,努力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标准。县中医院要办成继承传统和创新中医药发展的基地,成为研究推广中医药的业务培训指导中心。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高诊疗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重视发展镇卫生院中医科。镇卫生院要按照国家有关建设标准设置中医科,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使中医药技术服务参与到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卫生院,特别是中心卫生院,要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突出中医药专科(专病)特色。与此同时,要重视收集和运用农村民间中医药的良方、良药,推动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第9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范文

一、充分认识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近3年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受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农村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逐步缓解农村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近几年来,卫生部与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项目”等一批面向农村基层的人才项目,其中,“三支一扶”计划就是这些重要人才项目之一,对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在中央、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支一扶”计划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三支一扶”大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3年来,共计为农村基层选送支医大学生17266人,特别是去年选送了9850人。支医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克服困难、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质优、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广大农民看病就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计划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的矛盾,而且锻炼了大学毕业生的品格,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对群众的感情,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为群众服务的理念。

二、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实施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2009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各级卫生部门要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广大医学毕业生宣传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使广大毕业生了解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不断得到改善,那里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开展支医工作。要密切配合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及时收集需求信息,确定需求数量,安排好工作岗位,遇到情况及时沟通,协商解决,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对于医学专业“三支一扶”大学生在第一年没有执业医师资格的问题,要认真按照2007年卫生部办公厅和原人事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医“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农村基层服务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妥善解决。选派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专业“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的第一年为试用期,试用医疗机构为当地县级以上医院或配有能够指导大学生开展医疗活动的高年资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试用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安排合适的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加强对试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确定年资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的执业医师指导他们开展临床工作,提高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基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