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精选(九篇)

中美贸易战的论文

第1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奥巴马,政策贸易战,实质

 

2009年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防止其陷入严重衰退;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加快推进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①讲话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尚处低谷的今天,各国应该知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应对是正确抉择,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往往是越需要开放自由贸易环境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越是严重。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不受和少受冲击,纷纷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那么,何为贸易战及其实质呢?

一、贸易战与贸易战的实质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事实上小论文,外国对华贸易战至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英国用非法的贸易战手段——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的贸易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巴统”等组织对华打“经济封锁”的贸易战;1989年春夏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制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华贸易战更是常战不休:纺织品贸易战、对华反倾销战、对华反补贴战、对华知识产权大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韩“大蒜”与“手机”的大战刚刚平息,日本便对华发起了“蔬菜贸易战”…… ②纵观诸多的贸易战,其背后的实质是利益的争夺。这种利益依其类型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科技利益等,依其主体又可分为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而隐藏在贸易战背后的实质,即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破坏的是贸易原则,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一)贸易战争夺的是经济利益

有贸易就有贸易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没有盟友、只有争夺经济利益的“战争”。经济利益是贸易战表面上的也是最初的导火线。这种经济利益包括了国家利益、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实际上,中国早已身处贸易战中,并且国人已深受其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长期的经济封锁曾使中国错过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经济黄金发展机遇,使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推迟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外国自1979年开始对华的反倾销战已使我国损失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利益,按1亿美元的贸易额可以创造1万个工作岗位来计算,中国仅仅因为外国对华反倾销战就丧失了100多万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为何中国“下岗”人员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这是贸易战对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损害。

事实上,贸易战对公司的损害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公司在贸易战中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损失,更遭受着企业命运与行业的风险。正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在2002年福耀玻璃与美国的“反倾销案”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加征11.8%的关税主要是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福耀是行业内的最大厂家,一直以“为中国汽车玻璃工业树立典范”为己任,福耀的所作所为会成为别人的样板,而说这样的企业有倾销行为,对福耀是很大伤害。而相对于公司今年预计的14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这点保证金并不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他还一再强调,起诉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维护公司的合法权利,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美方以此理由制裁更多中国企业的判例。据了解,包括福耀在内的中国汽车挡风玻璃企业面临的反倾销,是继钢铁、温州打火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又一次大规模贸易战。③

(二)贸易战破坏的是贸易原则

如果说贸易战直接损害的是经济利益,那其间接损害的则是包括以公平、自由等为主要内容的贸易原则,还破坏了贸易协定、贸易伦理和国际惯例。“标志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达到了新高度并有了制度化保障是199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④但贸易的自由化与公平化总是理想化的东西,面对着渗杂着各种因素和利益于其中的贸易,总是在破坏着贸易的这些原则。特别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只从本国利益出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小论文,这既损害了贸易原则,又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拖累着经济的复苏。

胡锦涛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多哈回合谈判事关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我们应该共同坚守2008年7月有关各方达成的共识,在现有框架基础上继续前进,推动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⑤“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已经感觉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表示,中国政府主张开放公平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能够在磋商合作中妥善处理,不希望贸易战。

(三)贸易战掩盖的是政治图谋

当今贸易战爆发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贸易利益的争夺,常常是和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搅合在一起。有时纯粹的政治原因也会引发贸易战,这样就使贸易战爆发的原因趋于复杂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WTO),是人类共同在发展主义的大旗下,将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有意模糊后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换言之,WTO就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经济发展的世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一切贸易战,都只能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而非政治手段。这也是WTO成员国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表述的就是这种愿望。“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终归是愿望,这种愿望始终无法掩盖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最近,由美欧两大国际经济实力英雄先后挑起对中国纺品的贸易大战,虽说只是WTO平台上众多贸易大战的冰山一角,但却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除了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尽管中欧眼下已经针对一触即发的纺品大战达成了“停战协议”,但等待我们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各种各样贸易大战,都必须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愿望,而实事求是地站在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中全面审视经贸大战的实质,才能够使贸易大战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平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者他们背后的政治图谋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淡化“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愿望的选择,而全面考量发生在WTO平台上的国际贸易大战。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图谋,也许就能让我们看清楚贸易大战背后的政治实质。

二、奥巴马访华前中后政策的变化

《经济参考报》11月9日报道,“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这一切距离中美互相承诺不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才一周时间,距离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⑥

11月15日奥巴马如期访华。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设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奥巴马表示,双方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美国支持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美方愿与中方一道小论文,以建设性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并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奥巴马回国后立刻采取了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从媒体透露的全部信息来看,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唯一提出的要求,就是美国不要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此外中国再无其他公开要求。况且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这个要求,本来是奥巴马自己在G20会议上提出的要求,要求各个国家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帮助美国安全度过金融危机,特别是要求中国购买了美国大量过剩产品和淘汰产品,如购买美国大排量越野车等,就是中国应美国要求做出的牺牲行为。可是,当道·琼斯指数返身向上的上涨趋势刚一确定,美国立刻翻脸不认人,反手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巴掌。

三、政治图谋是奥巴马政府贸易战的实质

从访华前的大规模“双访”到访华中的“反对保护主义”再到回国后对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制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戏剧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政治上两面政策前提下产生的经济两面政策,再次暴露了美国政府掩盖在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图谋。

早在中美贸易摩擦初露端倪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江涌就谈到,中美之间利益广泛,早就坐到一条船上,不可能斗得连船都翻了。当时几乎全世界的舆论都质问奥巴马: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这回在全世界面前输了理,你如何面对G20峰会?怎么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戏剧性的是,奥巴马政府在G20峰会上竟拿出一份针对对美贸易的顺差大国的“可持续及均衡增长的框架”协议——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尽管中美双方曾表达过希望“同舟共济”的各种承诺、声明,但是如今,美国大闹特闹,快把“船”斗翻了,业内专家认为其背后有着更深的含义,即配合奥巴马访华,增加其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专家认为,在如此贸易战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显得尤为刺眼,它无疑将成为届时美方向中国施压的重点之一。早在10月24日,奥巴马在致函美国纺织团体协会时表示,中国必须停止操控货币的行为。致力于新兴市场的美国投行Roth Capital副主席DonaldStraszheim也表示,中国经济正开始下行路线,而美国对中国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满。

中美之间的任何贸易战,毫无疑问的是,美国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图谋,其次才是经济利益。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小论文,以对我施压。在美国的很多涉华报道中,经常出现将经济问题涉及到不相关的政治类事情上去的情况,甚至有时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美经常干涉中国内政,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不一样,某些利益集团的力量,往往会导致一国出现经济上受损而政治上通过的事件。”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在这个时候,美国人环顾世界,发现欧盟和别的国家进口到美国的产品锐减,而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总量虽然减少了,但占据美国从国外进口产品价值的份额却大幅提高。在很多美国生产商面临财务危机、工人面临失业时,我国出口的产品就成为美国民众情绪的“靶子”,包括轮胎在内的“中国制造”成了美国市场的假想敌。而奥巴马本人在选票和支持率上,对工会力量依赖颇深,所以这次特保案是奥巴马和美国政界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产物。

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其目的在于适应本国政治、经济需要,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另外,逐渐兴起的国际投资保护主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世界经济尚在低谷的今天,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国外贸的外部环境与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有效地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①⑤胡锦涛: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英国伦敦,2009年4月2日

第2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经济危机曾经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虽然自由贸易理论占据理论高地,各国在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时,却或多或少还是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对本国出口给予鼓励,对进口实施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尤其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不久爆发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基本上主导了西方各国的贸易政策。

一次大战后,西方各国试图恢复正常的贸易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于是一些国家试图恢复金本位制,并要求推进自由贸易。但是,更多国家是在要求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自己则千方百计对本国贸易实行保护。随1929年大危机爆发,各国都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结果,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元、英镑和法郎三个贸易和货币集团,集团间完全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并有严格的外汇管制,只是在集团内实现有限度的自由贸易。这种困境一直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的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也在客观上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凯恩斯在大危机后掀起了经济学的革命,在凯恩斯那里,出口贸易是促进本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贸易具有乘数效应,因此他主张政府通过政策刺激本国出口,保持贸易顺差来刺激本国需求,并且借助顺差带来的货币供应增加来维持低利率水平。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产业,但是其理论逻辑支持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二战后,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发生了变化。GATT建立后通过连续八轮的贸易谈判,将阻碍国际贸易的关税大幅度降低,并且在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将GATT升级为WTO,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改头换面,层出不穷,并且由一系列理论支撑。由于很多保护主义措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与历史上出现的保护主义有很大不同,因此也被称作“新保护主义”。又因为很多保护措施的目的不仅仅是本国工业,而是要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或者扩张海外的市场,又被称为“超级保护主义”。就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态看,主要是隐形保护方式、各种非关税壁垒,比如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可以被用来限制进口和保护出口。

从理论层面讲,二战后出现的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兰德、巴巴拉•斯宾塞和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由于战略性贸易理论否认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战略性贸易理论也就否定了自由贸易政策,它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战略性贸易理论同时也在另一个维度上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比如关于规模效应和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就为贸易扩大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理由。克鲁格曼本人后来也从政府干预贸易可能产生扭曲的角度,修正了贸易保护的理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自由贸易

尽管保护主义并没有偃旗息鼓,但是改头换面的保护主义终究无法正面否定自由贸易的理论逻辑,也无法名正言顺地宣称保护主义的合理性。这得益于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战后建立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也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国自由贸易政策提出了要求。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自由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在战后确立了主导地位,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以修正主义的方式对自由贸易理论作出补充和局部改进。

战后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特征,是世界市场空前扩大,世界经济整体性大大增强。一方面,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以自主形式参与到国际分工的行列,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世界经济的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原来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原计划经济国家通过改革转型也都陆续加入到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这也在客观上使自由贸易的力量得到增强,因为世界市场随着新兴和转型国家的加入日益扩大,贸易迅速扩展给所有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机会,各国福利的增长也从来没有像二战后那样迅速而惊人,尽管在利益分配中不平等、不均衡始终是一个困扰全球化的难题。

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自由贸易虽然不断受到形式多变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并且有增强的趋势,但是战后的贸易理论主流和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仍然是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扩大世界市场的同时,也通过产业的全球布局和转移,将原来存在的国家间的生产体系打破重组,改变了原来的商品交换体系和格局。尽管这种生产和交换格局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在生产和贸易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的本质。但是交换,也就是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毕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不再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而是将生产过程转移出去,并进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而变成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当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是整个价值链的主导者。但是原来发达国家内的利益格局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改变,发达国家原来的制造业者和工会就成了这一改变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就演变成为商品自由贸易的反对者。同时,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利益集团由于其利益重点已经转移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其他领域,比如与贸易相联系的投资活动和金融活动,他们也不太在乎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他们需要在新的领域制定自由贸易的规范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贸易保护主义难成主导

历史上经济形势恶化时期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二战后保护主义也没有被完全克服,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衰弱,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利益趋向发生了变化,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增强,但是,还不能因此作出保护主义抬头并将压倒自由贸易、甚至将中断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样的判断。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是,贸易保护主义虽有所增强,但难成主导;经济全球化高潮已过,将迎来经济全球化在低潮中发展的时期。作出这一判断的基本原因如下:

第一,尽管美国提倡“公平贸易”的主张属于“超级保护主义”的范畴,奥巴马上台后也一定会增强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但是美国对外贸的依赖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利益,使美国任何一届政府都无法公开反对自由贸易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政策精神。美国在WTO和一系列国际组织中承担的基本义务,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利益也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美国全面地从原来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义务中后退,美国的霸权利益也将受到损害。所以,美国会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主义措施,加强双边和区域的互惠贸易安排,但同时会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在相对下降。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可能引起报复并最终损害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以邻为壑的特征,所以,美国已不具备实力大张旗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不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尽管各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存在意见分歧,但是世界各国采取了合作态度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并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这充分说明,共同的利益让大家不得不选择合作和共同的经济政策。

未来国际贸易分歧和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会有增强的倾向。但是,自由贸易不会被轻易否定,国际合作的基本方向不会逆转。在经济衰退背景下,世界各国还是需要通过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滞,而将是在低潮中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通过维护全球自由多边的国际贸易体制来保护中国国际贸易利益,因为,自由贸易旗手的责任早晚会落到中国这一制造业贸易大国的肩上。

(摘自2008年12月6日《文汇报》)

点评

全面退回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已不可能

贸易保护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居支配地位。19世纪之后,随着经济学主流认识的传播和普及,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自由贸易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正确选择,故自20世纪之后,自由贸易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随之全世界贸易量也大幅度增长。这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然而,尽管从基本经济原理上来看自由贸易有很多优长,但每逢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贸易保护主义就不时抬头,成为西方各国政治家们选举拉票的政策选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目前美国经济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衰颓期。在此情况下,人们担心新当选的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后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3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作者言:“回顾2003年末以来的中国贸易行动,似乎美国以‘保护主义’的攻为主,而中国在屡屡挨打后,仍坚韧地表现出‘和为贵’的思路。但无论如何,中国在频繁打压下仍创出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面临严峻的形势,过渡期的许多承诺将兑现,不仅关税要进一步降低到10.4%,而且各种非关税措施要取消,加上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更是对出口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显得格外重要。处理中美贸易摩擦不能简单地以彩电论彩电,以乳罩论乳罩,散兵散打,而应具备一套战略和战术。2004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确定和战术部署。”

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63亿美元。其中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到338.6亿美元,增长24.3%;出口约924.7亿美元,增长32.2%,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接近600亿美元。不仅中美贸易规模在扩大,从贸易结构上也在发生变化。2003年,中国主要进口产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光学、照相、医疗器材和设备、农产品和钢铁及其制品等;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家具、玩具、服装、鞋类产品、钢铁和塑料制品等。

然而,中美贸易纠纷却从未停止过,中美双方你来我往,时而冲突升级,时而刻意缓解。2003年11月12日,中国经贸代表团表达了缓和贸易摩擦的愿望,在美达成67亿美元的采购合同,使得美国商家喜笑颜开,然而,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却宣布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把进口增加率限制为7.5%。11月21日美国通过决议,认为来自中国的可锻铸铁管件侵害了其国内相关行业的利益,决定征收反倾销税。24日又对中国彩电贸易倾销一案作出初步裁决,裁决认定中国部分彩电厂商向美国市场倾销其产品,对中国彩电倾销幅度的计算结果分别是:长虹45.87%、厦华31.70%、康佳27.94%、TCL31.35%;其他5家中国彩电企业将统一为40.84%。12月,中国在国内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一片不满之声中,又一次派出了大豆采购团。2004年1月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在美国以低于公平价格的售价倾销,作为原告的美国家具生产企业要求美政府对中国家具征收高达440%的反倾销关税。而就在这个保护主义大棒尚未落地时,1月13日,在距离白宫不远的华盛顿“五月花”酒店,中国第三次献上了大礼,与多家美国高技术企业一气签下11笔、总额达23.2亿美元的信息产业设备采购合同。这次采购团成员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等中国国内知名企业,美方卖主则包括摩托罗拉、朗讯科技、思科系统、英特尔、北电网络和爱立信等。

回顾2003年末以来的中国贸易行动,似乎美国以“保护主义”的攻为主,而中国在屡屡挨打后,仍坚韧地表现出“和为贵”的思路。但无论如何,中国在频繁打压下仍创出了良好的出口业绩。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面临严峻的形势,过渡期的许多承诺将兑现,不仅关税要进一步降低到10.4%,而且各种非关税措施要取消,加上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更使对出口不利。纺织行业预测其2004年利润总额将下降2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显得格外重要。处理中美贸易摩擦不能简单地以彩电论彩电,以乳罩论乳罩,散兵散打,而应具备一套战略和战术。2004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确定和战术部署。

战略把握: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的全面考量

处理中美贸易关系需要远见卓识的战略。这种战略从空间方位上来考察,不仅仅是当前的几件贸易纠纷,也不仅仅是点燃这几起纠纷的经济“火柴”,还要从社会心理、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上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政治上进行分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既要分析造成这些贸易纠纷的“政治惯性”,即政治体制运行模式,也要分析引起这些纠纷的“当前的”政治因素。这样看来,这种战略应该包括经济(国内产业状况、贸易状况等)、社会(民众社会心理、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政治(政治体制运行方式、政治焦点等)乃至外交(军事利益、全球定位等)等领域。

从经济上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到这是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挑起的,并且今后还会不断增加。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增加的主要原因可以包括:首先,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的贸易政策长期以来是建立在“出口增长”理论基础上的,即在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国际贸易条件下,把扩大出口看作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目前布什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政策上逐步退缩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布什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002年的钢铁201措施,农业补贴和今年的中美彩电、纺织品纠纷都是这一系列措施中的典型代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不仅仅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也引起了欧盟、日本等国的强烈不满,保护主义成为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符号。连格林斯潘也出面指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阴云日渐明显,它造成的代价将是使全球经济的灵活性受到侵蚀。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阻止保护主义的蔓延”。

其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直接原因归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在美国,贸易逆差是个敏感话题,往往会衍生出国内许多的辩论。2002年美国全球贸易逆差达到49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对华贸易逆差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1%,居各国之首。这--成为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对华发难的借口。

第三,美国国内产业调整过程中的阵痛不断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来缓解。以纺织品行业为例,北卡罗莱那州在过去的三年里丧失了14.7万个工作岗位,其中有3.75万名失业工人来自当地纺织厂。2002年,在伯林顿(Burlington)或附近地区至少有12家纺织厂倒闭。当地企业家表示,纺织业面临着1929年以来最残酷的环境,这一切是在最近3年内发生的。这种现象说明美国纺织品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面对低工资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保护美国国内苟延残喘的这类行业,当然是贸易保护主义了。

从社会角度分析,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中部的产业工人缺乏对中国的真正了解,又简单地相信政府的舆论导向容易成为布什政府的突破点。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上的差距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怀疑论”,这些又使美国人容易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布什政府在大选前频频出手,利用媒体扩大声势实际上就是在误导公众,为其失败的国内经济政策寻找解释。美国人似乎很容易看到“事实”,中国人在美国谋生的越来越多,中国货在美国市场上越来越常见,于是,中国问题成为美国国会的焦点,也要公众的注意力成功地牵引到这个焦点上。2003年10月15日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工作组对国会的报告中谈到了加强美国纺织业的四点主要方法,其中两点是针对中国的,可见,中国成了美国纺织业能否发展的关键。10月15日的报告中,与中国无关的两点计划,其一是加强纺织品方面的多边和双边的贸易谈判,其二是在TFA谈判中加强原产地原则和海关合作的条款,特别提到了和越南的谈判要加入数量限制条款。这无疑是应付国会的措辞,或者说是中长期的方法。而涉及中国的两点对策却具有实质性,包括使用对中国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条款,和打击纺织品走私。

许多人把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和当年的中日摩擦相比较,这种比较忽视了一个美国社会的基本认知,那就是日本是美国的盟友,而中国不是。美日关系的脆弱之处是可以解决的,美国国会和和行政部门会在感情上提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政策或方案。而中美两国在有共同基础的问题上可以密切合作,但两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不同和安全关系的复杂,有时候不利于贸易争端的解决。因此,中美贸易争端的爆发更能煽动民心,更具有政治价值。

从政治上分析,贸易政策的选择从来都离不开政治因素。美国在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行不公平贸易的同时,却对其不合时宜地加强其出口管制政策,限制高技术流向中国,从而引发了今年中美在高科技领域内的贸易摩擦升级。实际上,出口管制政策最能体现美国贸易政策中的政治因素。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完全是美方根据其国家利益单方制定的。《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中的条款写道“凡是对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它道出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目的的实质,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至少30年的领先地位。

从当前美国国内政治角度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不可避免性。2003年11月份,中美贸易纠纷升级之时,我正在美国各地走访。这段时间,在美国媒体上见到最多的话题是2004年总统选举,共和党和后选人推出各种计划以争取选民。贸易政策是众多政策工具中最具有煽动性的,它容易使选民切身感到。2002年,布什政府为了确保中期选举,使用了201条款来保护钢铁,就意在争取钢铁工人的选票。而今年的保护主义措施,也处于同样的“政治惯性”,要为2004年的选举服务。虽然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成为布什竞选的作秀工具,但中美贸易摩擦并不直接指向中美政治关系的核心,中美在反恐、朝核等敏感政治问题上的合作决定了中美政治上的破裂不可能。

处理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把握,从时间方位来考察,当然重点是现实,要全面精确地认识现实,把握现实。对现实的把握强调要全面,不能根据一种现象,一点材料就下结论,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不能把纺织品设限孤立地、单独地去看,这样才不能误导战略决策。除注重现实外,还要研究历史。这个历史不是我们思维模式中的历史。而是与今天贸易纠纷有关的历史,看看在历史上类似纠纷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背景,又是怎样解决的。从中引出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未来趋势,是构成战略的时间方位上的重要方面。科学地预测未来趋势,不仅决定战略目标,也决定着战略手段和措施。

2002年,美国钢铁保护案件发生时,我就指出,该案发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回顾美国近几年的贸易史,哪一年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保护?只是具体措施不同罢了,可能是用反倾销,可能是保障措施,可能是201条款。如此把握钢铁问题,就在战略上解决了我们处理钢铁案件的顾虑,我们可以针锋相对地应付它,甚至动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今年,美国再次把中国放入违背知识产权“重点国家”的301黑名单中,而这也是历史的重演,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已经多次上了黑名单。但是,对当前战略的把握,要求我们在熟悉历史的同时,更能准确地估计现实,预测未来。比如说,WTO已经在不久前判定美国钢铁保护措施违背WTO规则,那么,美国是否会执行判决?欧洲已经威胁动用报复措施,中国是否要准备启动报复机制?再如,美国在公众舆论中加强对制造业的强调的同时,不声不响地把中国放入2003年知识产权表现最差的两个国家之一,其下一个战略重点是什么?我们应有能力去把握对方的战略意图,并确立自己的战略重点。

综上所述,中美此次贸易摩擦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我们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把握应有一分为二的认识,准确把握摩擦可能扩大的限度。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以及中国的迅速发展,这些就是决定两国经贸关系状况的基本因素。中美两国经济发展差距造成了两国在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可以为美国提供广大的市场。同时,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美国在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以及禁止贩毒和环保等方面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两国经贸关系会继续稳定发展。

中国总理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总结了中美交往50多年历史的三点经验:第一,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第二,中美两国有着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第三,中美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亚太地区,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博鏊论坛中曾说,在1999年两国达成中国入世协议和其后一年关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辩论之后,到2000年,两国政府事实上已达成一个新的、相当稳定的共识。这一共识是三个因素的总和:对两国关系一旦发生根本性问题将产生的后果,两国政府有清醒的认识;对双边贸易及中国经济改革的长期成功,两国有强烈的共同利益;在亚洲金融危机、朝核问题、中亚问题等一系列地区性问题上,两国有共同的立场。在这样的共识下,两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带来了美中关系15年来的第一个持久的平静阶段。

但是,中美贸易稳定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会增加,两者对美国都需要。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将在不至于导致双边关系破裂的限度内发生,这是因为在战略上美国需要中国。就中国而言,慎重地处理好中美经贸关系,是我国的长期战略。那么,我们长期战略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在巧妙地处理和美国贸易纠纷中,保障国家利益的实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企业和百姓服务。

战术部署:需具有预测性防御能力

处理中美贸易摩擦需要炉火纯青的战术。所谓炉火纯青,是指熟悉程度。首先,这种战术是服从和服务于战略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所采取的每一步,即采取每一个战术步骤,都服从和服务于中美关系的总战略,不能离开,更不能损害总的战略部署。其次,这种战术应该是机动灵活的,不能总是被动地被美方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即使纠纷首先是由美方挑起,我们也要利用这一机会,把自己变得主动而置对方不利被动的地位,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战术选择上也要通盘考虑。贸易纠纷是表层的,最容易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战术不应是表层的,应是顾及全局的,具有预测性防御能力的,也应该是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对症下药的。

第一,政治运作。67亿美元的巨型采购是中国主动缓和矛盾的做法,但并没有阻挡美国实施保护主义的决定,为什么?停止第二批采购计划过于针锋相对,却也是实实在在地起到了警示作用,但这一战术成熟吗?郎咸平曾感慨道“中国在采购美国农产品以及其它产品时不能像现在一样无目的地的乱买。我们必须聘请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些公关公司帮我们策划如何利用对美采购取得美国参众议员的支持,而他们才是美国决策的主体。美国商务部长只是执行单位,在美国政界起不了太大作用。”我读这段话的时候,十分感慨郎教授对美国政治运行体系的熟悉,同意他的看法。解决贸易争端,实际上不光牵扯经济问题,忽视政治和社会运作的战术选择只能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在战略部分,我分析了贸易政策与政治的关系,那么,战术上,就要求我们熟悉美国的“政治惯性”,熟悉操作渠道。在美国,政府是行政执行机构,而政策出台更多地操纵在议员、产业(协会)手里,郎教授建议中国政府采购计划要找美国公关公司策划,意在指出,我们在战术运用上要找对门路,了解政策出台的运作途径,直接运作议员,别费力不讨好。

任何政治运作离不开制造声势。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不是有媒体牵引吗?我们也可以。美国《华尔街日报》19日刊发的《胸衣大战》一文指出:“我们必须以毁坏自由贸易来挽救自由贸易,或者挽救别的什么东西。”文章认为,由于美国已经没有生产胸衣的工厂,因此限制中国胸衣进口以保护美国就业的说法就令人感到“特别奇怪”。这种有利于我们的呼声要尽量运用。中国要宣传我们不是美国经济停滞的替罪羊。我们要告诉美国的普通百姓,中国庞大的市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美国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亦有庞大的需求。美国商会会长多诺霍指出,目前75%的美国公司在中国处于盈利状态;在去年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出口却增长了14.4%,这就是说,对华贸易增加了美国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中国还可以考虑增加从美国进口,把中国大量进口需求的信息疏通给美国商界,以提高其公司向中国出口的信心--长远来看,这恐怕比派出巨型采购团更有效;调动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做其政府工作,利于在美国国内拓宽支持中美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通盘运筹。中美贸易纠纷会在不影响长期关系的情况下频频爆发,这一认识是我们通盘考虑战术选择的基础。2003年的中美贸易纠纷,美国采用散打战术,分别对彩电、纺织品、家具和人民币汇率发难。散打有利于美国在国内加强制造舆论的频率和强度,能鼓惑民心,为竞选服务。散打战术也容易使中国措手不及,乱了方寸。我们在应对的时候要有通盘的计划,把这一系列问题互动起来,放在一揽子的框架中去和美国谈判。首先各种议题是可以挂钩的,我们要采购你的飞机,你就应该在彩电上手下留情;其次,政治、外交和经济要挂钩,在美国扩大对华贸易制裁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中美两国在外交、军事、反恐和朝鲜核问题等重要领域的谈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深入,我们甚至看到政治关系步入“蜜月”与经贸关系争吵加剧同时并存的现象,其实,我们更应该利用政治上的“蜜月”来促进中美贸易关系。

第三,主动出击。我们在处理这些散打案件同时,也应估计未来纠纷可能爆发的领域,积极去避免纠纷,或利用未来矛盾解决现实问题。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美国最垂延的中国市场是农产品市场。美国副贸易代表Josette Shiner在前不久访问中国的时候,强调了农产品贸易问题,表示了对中国分配农产品配额,使用卫生与检疫措施,禁止某些谷物进口等措施的不满。实际上,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领域冲突也可能会在近期爆发。2003年10月31日,美国音像产业协会在国会听证会上,要求美国政府不惜动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未来贸易争端可能发生在农业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领域这一点不难得出结论。美国还有什么制造业可以保护?出来告中国彩电倾销的原告都是那么勉强凑出来的。最近的制造业保护案件最大目的是为政治目的服务。但是,贸易纠纷本身不可避免地更具有经济实质,因此,在农产品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领域爆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不可低估。如何主动出击保护农业和知识产权,是我们战术上应考虑的下一个出手点。

第四,争取余地。中国应从长远的战略目标考虑,在处理当前争端中,充分争取战术上运作的余地。例如,中国应切实履行入世承诺,这样既可不授人以柄,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再如,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还应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共识,联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为中美双边贸易的运行制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贸易摩擦实际上是战略战术的较量

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上是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较量,单纯地把贸易纠纷看作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在实践上会导致无所作为。单纯地把贸易纠纷解决寄希望贸易规则,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没有认识这种“公正”规则往往是由发达国家操纵的。中美贸易摩擦的最终解决要看谁的战略和战术更高明。

我们不能仅仅把美国看作是一个经济强国,也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固执执行单边主义的大国,在处理中美贸易关系上,我们首先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和炉火纯青的战术的成熟的大国,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研究它的战略战术,学习它在战略上的成熟和战术上的熟练。

第4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俗语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问题是中国品牌拿什么“挡”?大家知道,这场贸易战是美国发起的,为什么美国要发起贸易战?它的底气在哪里?它到达什么样的真实目的?我们如何办呢?搞清楚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企业家品牌化决策,以变应万变。

在此,围绕以上几个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进一步阐述,欢迎大家讨论。

一、 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

很多人认为,美国发起贸易战是错误决策,信奉“美国优先”的不地道行为,其目的就是捞取选票。还有人认为,贸易战其实质是一场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较量的捍卫战……等等。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观点都对,但是,我们仍然不完全透彻美国的战略意图。关键是我们是否站在美国的角度,结合美国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军事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当前美国的人文历史、政治生态和国家战略,我们从中得到更多启发。

从人文历史来看,美国建国二百多年,帝国梦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在此之前,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百业待兴。我们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引发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辩,最终在英国人、犹太人的强势游说和帮助下,自由主义赢得了胜利,实现了全球化市场经济,使美国经济迅速复苏。

随着二战结束,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取代了没落的英帝国,全球经济中心也从欧洲向北美洲转移,后来发生的“美苏冷战”,由于安全问题,加速了欧洲向美国靠拢,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比如WTO、世界银行等组织。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美国一枝独秀,美国更加强盛,到处教训不听话的小国,主动发动战争,使美国财政空虚,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雪上加霜,欠下巨额债务,虽然后来美国制定了政策,人为创造了股市繁荣,但没有真正解决债务危机和民生问题,造成了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复辟,太跌眼镜的特朗普上台,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不仅打破了美国传统政治精英统治的历史,而且造成了保守主义取得话语权。

从当前政治生态来看,“美国优先”深入美国人心,再加上美国人骨子里本来就是保守主义者,经过几十年捞取自由市场经济最大好处后,由于“金砖国家”崛起、欧洲衰落,主导管理世界秩序的美国,变得有心无力了,而国内问题如就业、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等问题突出,美国政治精英们又不接地气,它确实需要变革。

而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先后“退群”的举动,令人不可思议,但从美国来看,特朗普国内民调上升,经济增长强劲。这种以“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标签的商人总统,不断地执行新的”美国优先”战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全方面出击,先从经济着手,服务国家战略,对内创造就业,对外扼杀美国认为的威胁。

目前,美国政治生态改变,保守主义者盛行,可能会很长时间,我们不要寄望于贸易战短时间结束,也不要片面认为边打边谈将会迎来“曙光”。我们面对这次贸易战,将是长时间的双输消耗战,中国品牌应该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市场、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全新布局,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做强自己品牌,才是制胜之道。

二、 美国的底气在哪里呢?

很多人认为,美国贸易战的底气不足,注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家不要忘记,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俗语说“烂船都有三分钉”,何况美国现在不是“烂船”呢!

笔者认为,无论从市场、技术,还是美元和军事实力来看,美国都有竞争优势,他们的底气很充足。我们不要像我国媒体鼓吹的“新四发明”一样而孤芳自赏,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差距而要迎头奋进,我们只要守住尊严和底线,赢得宝贵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就有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市场、技术来看,美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技术创新领导者,技术优势明显;它也是第一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很大。 2017年,中美贸易额达5000多亿美元,大部分是农产品和消费品,而高科技产品占比小,如果美国放开高科技产品管制,那么,两国贸易额每年达10000亿美元是容易实现的,为何美国不这样做呢?反而利用“贸易顺差”、“知识产权”等原因,发动贸易战,这是美国战略焦虑呀,也是美国战略主动改变,把中美合作变为中美竞争,看来,美国战略“忧郁症”己经爆发,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美元、军事来看,美国具有绝对的优势。几十年来,以美元为本位的结算体系,主导了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美国胆敢“剪全世界羊毛”,连盟友都不放过,就是基于这样的底气。而美国的军事实力,无人能比,每年6000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傲视全球,从伊拉克、乌克兰、叙利亚、东海、南海等地方,世界各地都有美军的身影,它是“美国优先”战略的急先锋,也是美国霸权和利益的捍卫者,军事实力给美国发动贸易战带来绝对的霸气。

当前,中美贸易战不断地加码,从500亿、1000亿、2000亿,后来又高喊5000亿,这种“不到目的不死心”的战略欺诈,美国确实有足够筹码,它是有备而来的,绝不是简单的狮子开大口,如今的贸易战己成为美国扼杀中华民族复兴的工具,我国要高度重视,以中华文明的智慧,化解这场战争。

正如说“品牌强则国家强”。虽然中国品牌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但是,贸易战毕竟是可控的,只要中国品牌真正做到“关注消费者”,不断地创新及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痛点”需求,就可以冲抵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强自己品牌。

三、 美国贸易战目的是什么?

几十年来,美国领导了全球化,为何今天美国又逆全球化?很多人不理解,美国主动打贸易战的目的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浩浩荡荡,以新技术推动的全球化趋势不可挡,任何人也阻挡不了,这是客观事实。上世纪八十代,中国加入了全球化,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尼等众多国家,先后加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羊群效应现象明显,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少,比如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等问题,创造了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复辟的土醸,造成一股逆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发酵壮大。同时,欧洲的衰退,美国债务危机等问题,这也是客观存在。

人们常说“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世界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经济秩序不合时宜,必须进行改革,但美国领导力在下降,恐怖主义严重,如今的美国战略焦虑、保守主义、民粹主义等多股势力汇合,造就了“美国优先”特朗普上台,世界一片哗然。

同时,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当然知道贸易战没赢家,他也知道全球化发展的利弊,从特朗普的言行举措来看,他不是坚定的反全球化,而是一位善变的现实主义者。

而美国敢于主动发动贸易战,是有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一是利用美国优势和时机,主动战略收紧,根本上改善美国经济结构,从“虚”到“实”的华丽转变,确保经济动力,有效地解决就业和债务等实际问题,从而赢得民心,提高政治资本等多层野心。二是利用新旧世界经济秩序动荡时期,美国主动“洗牌”,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美国主导的“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比如,欧美最近达成的贸易共识,就是例证,美国贸易战目的初见倪端。

为此,贸易战只是表象,其本质就是新旧经济秩序“主导权”之争,美国“唯我独尊”,采用“听话”的合作,“不听话”的扼杀。可见,这次贸易战,事关中国国运,我们不要轻视美国的险恶用心。

而美国设计的新秩序是有层次的,核心层当然是美国主导,往外层是同盟国,比如欧洲各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最外层是发展中国家,包含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由此可见,美国贸易战主动出击的目的,就是建立“美国优先”分层次的新秩序。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美国的国家意志显然是太自私,没有道德制高点和号召力,用强权和粗鲁的手段,能征服全人类吗?当前新技术驱动的全球化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给世界新的选择,我国付诸实践的“一路一带”战略,赢得越来越多国家认同和参与,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和坚定,用理性对待美国的贸易战。

因此,中国品牌也一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我们跟随国家战略,更加开放地“走出去”,开拓新的市场,迎接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市场的残酷洗礼,才是品牌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

四、 中国品牌如何应对呢?

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精髓在于“变”,中华民族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善于包容与融合,《易经》中的“太极”,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不间断。如今,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新技术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佳时机,只要中国人“包容与融通”的基因充分发挥出来,将会是大同世界之福!

而中国品牌应对贸易战的方法,就是审时度势,以变应万变。由于每个品牌的发展不同,“变”得方法也不同,只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适合发展策略,这样才会接地气,但万变不理其宗,做品牌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修炼好内功才是上策。

老祖宗告诉我们:修心养性。品牌塑造也是一样,如何“修心”?如何“养性”?成为当前中国品牌及企业家们的必修课。

实战中,我们发现:中国很多著名品牌文化建设十分滞后,也不会向世界宣传品牌故事,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京东等著名品牌,品牌文化仍是短板。甚至有些品牌核心价值观,想改就改,没有核心理念始终如一地指导品牌营销,何谈品牌资产累积?

再比如,前段时间,“XXX医院”引发的诚信危机,牵连了百度品牌信用度,其消极影响至今犹存。为此,只有正能量的品牌价值观,一脉相承地制定品牌战略和战术,就会容易形成叠加效应,品牌才会有生命力,所谓的品牌“修心”,就是要做好品牌文化。

人们常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其实,做品牌没有捷径,更不要被“弯道超车”误导。近来发生的“中兴事件”,己经打醒了中国品牌,如果没有核心技术,那么“命门”就会掌握在别人手里,即使品牌规模再大,也会被人牵鼻子。为此,品牌“养性”就是做好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这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品牌是国家经济晴雨表。确实如此,它是赢得全球消费者认同的重要载体。这场中美贸易战,归根到底就是国家之间的品牌战。目前,中国全球化品牌很少,品牌含金量也不高,同美国品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美国的底气如此足,就是众多强势品牌为依托的,比如苹果、通用、谷歌、微软、宝洁、麦当劳、星巴克等上千个世界品牌,中国品牌建设任重道远呀!

第5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贸易关联性 对外贸易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双边贸易迅猛增长双边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上升。在美国对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更为显著,据美方统计,2007年与1994年相比,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7.3倍,中国成为其超过墨西哥和日本、略低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美国对华贸易持续逆差且呈不断增加态势。世界范围的贸易不平衡,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得到充分体现,中美两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相关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供给因素与美国的需求因素共同作用,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与美国进口贸易的依存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向作出建议。

二、实证分析

1. 数据与变量

本表采用的是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与美国国际经济研究局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货物出口、服务出口总额以及美国货物服务出口总额。

表1:数据汇总(单位:亿美元)

2.平稳性ADF检验

(1)美国进口总额ADF检验

(2)中国出口总额ADF检验:

3.回归分析

从上述数据Tau统计量的P值显著大于0.05可知,这些序列非平稳,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可以对它们做回归分析。回归的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得出回归方程:Ai3=1043.1+0.10099*Ce3, (Ai3为美国进口总额,Ce3是中国出口总额)并且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远小于0.05,系数显著有效。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货物出口与美国的货物进口关联性比较大。由此在发展国际贸易中,我们应继续加大和美国的贸易往来,建立对美贸易发展的长远规划,促进对美贸易结构升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政府方面继续实施对外贸易优惠政策。鉴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极大推动性,应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给广大的我国贸易市场和商品需求增添吸引力,但是需要注重的是,企业在使用优惠政策上要规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助推器,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等贸易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做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依。

3.加强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与外贸相互促进”的思想,实现绿色贸易。企业要努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打品牌战。同时也要重视贸易市场战略战术。

参考资料:

[1]郭鹏辉.对外贸易辉煌成就背后的冷思考[J].经济理论研究,2009.14

[2]王绍媛. 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05)

第6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二、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理想的理论模型之上的,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同时信息是对称的,由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价格的差异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而这种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来决定的,一国使用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便具备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即认为在报酬不变和完全经济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从事的是“小麦式的贸易”。比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国内大量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进口那些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次优的不完全竞争状态下运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是处于此种状态,但成效确是显而易见的,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

克鲁格曼在《重新认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中阐明了关于规模报酬递增导致国际贸易的新理论。他在书中论述到:“为什么飞机会在西雅图制造,其原因很难说是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具有制造飞机的经济特征,与之相反,其关键先是报酬递增这一定律使飞机制造肯定会集中在一个地点。而西雅图又偶然使这个转盘上转轮所停住的地方。”指出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7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战略调整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长期面临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实现贸易双赢的贸易关系,也不有利于国民福利的获得,所以改变新疆贸易不平衡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1新疆对外贸易失衡的表现

1.1进出口失衡

长期以来,新疆在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指导下,出口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新疆对外贸易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出口增长速度较快,2003~2013年新疆出口贸易增速平均为77.6%,进口增速为13.7%,贸易顺差由2003年的3.12亿美元扩大至2013年的169.8亿美元,2013年出口、进口与贸易顺差间的比例关系为4.2:1:3.2,贸易不平衡表现很突出。

1.2贸易方式单一

新疆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占主导地位,2013年新疆边境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52%,加工贸易占比1.8%,一般贸易占比34.5%,其他贸易方式占比11.3%,边境小额贸易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疆边境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近年来新疆与周边诸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新疆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与文化认同,相互加深了解,促进了新疆与边境贸易对象国之间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发展。由于边境小额贸易在贸易形式上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太适合现代国际市场商品交换的客观需求。尽管一般贸易的比重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依然较低,加工贸易与其他贸易方式发展落后。

1.3贸易对象集中

2013年新疆与亚洲国家贸易额为232.95亿美元,占比84.5%,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为190.34亿美元,占比为69.2%,与欧洲的贸易额21.86亿美元,占比7.95%,与非洲的贸易额为5.45亿美元,占比为1.98%,与拉丁美洲的贸易额为3.77亿美元,占比为1.37%,与北美洲的贸易额为9.09,占比为3.3%,与大洋洲的贸易额为2.49亿美元,占比为0.9%。新疆已经与202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尽管近年来新疆贸易伙伴国数量连年增加,但是市场过于集中在亚洲,尤其集中于中亚五国的现象并无改变。贸易对象集中,并不有利于新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新疆建成国家向西开放陆路通道与新疆丝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要求。

1.4贸易主体发展不平衡

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新疆的贸易主体中私营企业所占份额已经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新疆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00亿美元,占当年贸易额的72.7%,但是,新疆私营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大多数私营进出口企业贸易额较低,规模小。2013年新疆三资企业贸易额占比为0.4%,进出口额仅为1.1亿美元,比重低,规模小。应该通过积极调整新疆的对外贸易战略,鼓励新疆私营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向西开放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精神,简化通关手续,提高贸易便利化,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也要鼓励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

1.5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2013年,新疆出口的产品中,前十位产品主要是:鞋、纺织品、番茄酱、地毯、肠衣、电视机、药材;进口产品主要是:原油与成品油、皮革、原木、钢材、肥料、羊毛及纸与纸板、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进口以原料资源型产品为主。新疆出口额较多的产品主要是鞋、番茄酱、纺织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

2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失衡的原因

2.1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与贸易顺差的快速扩大以及进口贸易增速较低,有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因,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对新疆确实对许多产品有较强的市场需求,而周边国家在新疆需求产品的供给上又存在不足,导致出口增速远远高于进口增速。但是,新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是自由贸易,市场作用只是一个方面,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导致新疆进出口失衡的重要原因。重视出口忽视进口的贸易战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导致出口快速增长,重视出口的政策导向又抑制了进口。

2.2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不足

技术落后是造成新疆贸易困局的原因。由于新疆科技投入不足,产品不能够以质取胜、不能够获取核心竞争力,只能够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当价格缺乏竞争优势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达到出口价格优势的目的,必然会造成以低价、数量型出口的贸易增长方式。之所以会造成此类边境贸易的长兴不衰,有贸易政策、双方商业信用的原因以外,更大原因是由于新疆在贸易方式方面技术投入不足造成的,企业不能够选择更加适合的贸易方式。造成新疆贸易对象集中与贸易品结构单一的原因是新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市场也就只能够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出口产品的多元化才能够带来出口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中、高、低端产品及花色品种供给的多元化,市场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才能够成为现实。

2.3缺乏产业支撑

核心技术产品的供给需要有完整的产业支撑,无论是贸易通道建设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培育与发展符合新疆经济与社会现实的特色支柱产业都是关键。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是理想也要兼顾现实,理想是我们希望建成面向中亚与欧洲的五大核心区,现实是新疆的产业水平还较低,缺乏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不仅需要科技投入的增加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有人才的引进。需要形成从原材料的供给与加工、产品的工艺设计与生产、装备的生产、零部件的供应与生产,产品的营销与品牌建设,售后服务都需要发展。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几大困境

3.1地理位置是优势也是劣势

新疆的地理空间位置为新疆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贸易通道优势,成为国家向西开放重要门户,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也就是这一地理位置凸显出新疆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劣势。新疆周边国家大多经济落后、社会政治不稳定、文化复杂,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地广人稀,消费能力与市场容量有限;如果有,也是潜在消费与市场需求,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新疆地理空间的优势也是劣势所在,新疆距离欧洲发达市场距离遥远,运输距离长,而且途中所经国家较多,通过性不便利,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欧亚关系还存在许多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3.2理想与现实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史机遇,但是,新疆目前面临较多的尴尬,人才匮乏,经济发展落后,地广人稀,市场容量小,民族、宗教、文化复杂,还处在一些极端宗教等社会不安定因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理论界都知道很重要,但是从何下手,是本地创新还是东引外联,是靠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支持,是依靠政府推动还是市场主导?支撑五大核心区建设以及担负起联接欧亚两大经济区域的重担过于沉重,至少从目前来看有些力不从心。

3.3进出口关系

对外贸易利益是进口与出口共同作用的结果,出口的国家利益是由进口反映的。如果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贸易利益是无从体现的。如果企业的出口利益来自于由于税收减免带来的成本下降实现的利润空间出现,而不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升值,一方面是大众税收利益被少数人获取带来利益的挤占;另一方面财政的支持带来的低价出口导致利益输出,福利被国外消费者获取。另外,进出口平衡不仅有利于国民利益的实现,而且有利于贸易双方互利双赢。但是,进出口平衡虽然有利于国民福利的提高,但可能要牺牲经济增长的数字,是要高速增长的政府政绩还是要缓慢增长下的国民福利?

3.4陆路通道与海洋通道

向西的陆路通道长期被海洋贸易通道抑制,而且长期海洋贸易的习惯,培育了海洋贸易通道的便利性、与贸易方式的选择习惯,贸易通道不仅取决于地理位置的通过性,更取决于贸易通道的技术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海洋贸易通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在港口建设还是在仓储、运输、通关、贸易融资与服务等软硬件都早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庞大产业链。尤其是选择习惯,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不是短时间可以更改的。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以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如何实现?这与陆路贸易通道的建设和需求关系紧密。

4新疆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应该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4.1关于出口导向型战略

对于今天的新疆来说,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已经完成了它阶段性的历史使命,新疆必须依据国家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整体思路,适时地调整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实行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开放的贸易通道与平台战略。按照国际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所谓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就是适度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扶持,对成熟的竞争行业放松进口管制,适度增加进口,使消费留在本地。

4.2技术进步与产业支撑需要政府支持更是市场行为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间的关系是中国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难题,政府正在接受时间的考验。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需要政府支持更是市场行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像一个孩童的成长与父母的关系一样。在他不会走路、对社会与自然以及自我缺乏认知的时候,需要成年人尤其是认知度较高的父母去关心、教育、影响、培育他成长,当他成长以后,父母就该放手由他自由发展与成长,但时不时地提醒与点拨还是应该有的。但无论如何,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最终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就像孩子的成长最终要靠他自己一样。所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首先是市场化,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其次是一个过程,市场培育需要过程,产业升级也好、产品结构优化也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康•瑟拉耶什金,陈余.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及其对中亚的影响[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4).

第8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协议;战略

一、自由贸易区的涵义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相关协定,相互更进一步开放市场,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并且成员国或地区保留了他们对贸易区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各国仍各自独立地实行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自贸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除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外,还可能包括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更多领域的内容。

二、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在建设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开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初步形成了包括跨洲多边合作论坛、地区性国际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互惠协定等多层次、多取向、多种方式的合作体系。

在多边合作论坛方面,中国在1996年与日本、韩国、东盟和欧盟领导人共同参加首届亚欧首脑会议。2000年,中国又首先发起并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2001年有中国参与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方面,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六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SCO),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逐步推进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合作、东北亚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但是以上只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较浅层次的合作交流,并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贸易协议,从2001年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多边贸易安排《亚太贸易协议》开始,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较高层次的贸易合作组织,参与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中国已签协议的自贸区有:

第一,《亚太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正式成员包括孟加拉国、中国、印度、韩国、老挝和斯里兰卡6个国家,到2006年9月,中国已经根据《协定》实施了三轮关税减让,已向其他成员国的1717项8位税目产品提供优惠关税,并且中国享受《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关税待遇的进出口商品总值为3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1.1%。

第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和东盟10个成员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其中有关货物贸易(《框架协议》)在2004开始实施,到2010年与东盟6国先建成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与东盟新4国成立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于2007年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服务贸易自由贸易区协议。到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8亿消费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每年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

第三,2003年与2005年,中国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分别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这两个《安排》是中国国家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香港、澳门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旨在于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取消相互间货物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逐步消除服务贸易中的各种限制,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相互间贸易投资的增长。《安排》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第四,2005年11月,中国同智利签署了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10月双方就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检验检疫、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以及相关法律和技术问题达成一致协定。

第五,2006年11月,中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根据《中巴自贸协定》,中巴两国将分两个阶段对全部产品实施降税,目标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照顾双方各自关注的基础上,使各自零关税产品占税号和贸易量的比例均达到90%。

第六,2008年4月,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内容,新方承诺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其中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进口产品关税,其中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此外,双方还就服务贸易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并对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员流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七,2008年9月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该协议内容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双方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展了双边自由贸易关系与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第八,2010年3月1日,《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在货物贸易方面,中秘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可以说自贸易协定实施后,中秘两国携手迈入了“零关税时代”。与此同时,双方还在知识产权、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等众多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到目前为止,中国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中国-挪威、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据统计,中国目前在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等的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

三、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战略选择

(一)有效利用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建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战略体系

首先,以亚太经合组织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轴,把东盟作为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依托和主要突破口。亚太经合组织目前虽然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经济论坛,但该组织的成员涵盖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总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5%,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组织。亚太各国家对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强烈,相信将来一定会成为亚太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心。

东盟是亚洲最早、运作最好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且中国已与东盟在2010年建成自贸区。

另外,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开展湄公河澜沧江次区域合作将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能源安全的战略保障。将亚欧首脑会议以及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自由贸易区双边协议作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机补充,成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有效载体,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内容,扩大双边交流的领域。

(二)着眼长远,逐步塑造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格局

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自由贸易区组织,但是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主导建立起亚洲自由贸易区。而中国目前的做法是可以先在亚洲、在中国周边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双边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再逐步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自由贸易区。

首先,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为契机,在中国周边的不同方向,以中国为中心,分别建立区域性自贸区和双边自贸区。其次,积极促进中韩、中日、中印双边自贸区建设。再次,积极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建立自由贸易园区性质的经济区域。大陆可对台湾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通过建立“两岸经济合作区”等具有自由贸易园区(FTZ)性质的特殊区域,积极推进延边地区进一步开放,规划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园区,例如在条件较成熟的云南、广西、内蒙、黑龙江、吉林的边境地区可先试行,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以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领域,加快边境地区的发展。最后,将两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主要的四个双边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中国-韩国、中国-日本、中国-印度联合起来,组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自由贸易区。

(三)开拓新兴市场国家,争取与发达国家自贸区建设取得进展

开拓新兴市场,就是要积极和中国经济和其他利益一致的新兴工业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确定的自由贸易谈判对象基本是在亚太经济圈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方面,从中国的进出口对象来看,与发达国家建立区域贸易合作太少,这不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济一体化理论证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自贸区可以更好的发挥贸易创造效应和动态经济效益,因此,中国应该积极争取与发达国家的自贸区建设,优先考虑与中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的发达国家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

(四)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环境还不够完善,国际上还有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由于新的自由贸易协议随着贸易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加深,中国政府要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自贸区来促进中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市场经济的监管和相关法律体系,从而为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的开展创造更好的宏观环境。同时,政府要加快产业升级,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取缔或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认真研究国际市场多元化特点,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熟悉自贸协定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它的原产地规则和相关商品的减税免税条款,及时办理原产地证书,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本企业产品的出口种类和额度,避免因为不熟悉自贸区相关条款而遭受损失。

(五)正确应对美国、日本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美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的超级经济强国,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因此,中国在施行自贸区战略的同时,也应考虑美国、日本的自贸区战略因素。从总体上看,美国在东亚的战略考虑的主要利益有:第一,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维护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和支配地位;第二,维护美国在东亚的政治、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第三,东亚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扩大了美国市场的同时,也是美国潜在的对手。而中国在此地区主要只要是为了争取未来20年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够获得能源资源、货币金、贸易投资、技术对发展的支撑和保证,并实现统一和保障领土完整。因此,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继续实施韬光养晦的做法,避开主要矛盾,争取和平发展环境,同时还应利用美国内部矛盾,发展合作和制衡能力,避免主要矛盾激化,另外还要处理好。在对日本的自贸区战略中,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中日关系虽然有一定的缓和,但是还存在很多棘手问题,日本实施以攻为守的自贸区战略,并在对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在印度等地方施行对等的投资,中国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和日本在能源、产业、技术、资本、中小型企业以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日本也需要从中国在市场、能源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上获得帮助。因此,中国应以市场、资源、规则和标准为条件,同日本进行谈判合作,可同日本就上述领域达成单项协定。

参考文献:

1、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宇文.中国不断扩大自贸区建设[J].大经贸,2009(4).

3、黄鹏,汪建新.对中国潜在自贸区伙伴的选择战略研究[J].中国经贸,2009(10).

4、郑继忠,于清.中国FTA的战略选择[J].经贸论坛,2006(7).

5、王华锋,闻洁.中国FTA发展及其国际比较[J].商业经济文荟,2005(3).

第9篇:中美贸易战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 竞争优势 外贸对策

当代国际贸易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张五花八门,尤其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这种现象表明,在今天甚至相当长的时期里,贸易自由化仅仅是趋势,并不是现实。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policy)产生于2o世纪7o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于2o世纪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1)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2)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

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并完善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四个因素是:(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4)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度。

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

1.积极转化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

3.发展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

4.发挥政府作用,重视市场保护。(1)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即使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也可以缓冲风险,避免国内产业受到冲击。(2)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政府给予适度保护,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三、面对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我国外贸对策研究

1.改变“加工制造”的单一功能,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服务,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出口加工区,实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坚持内需为主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在外需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个人消费,民间住宅投资,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激活国内市场。

3.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业升级的实质就是技术进步,提高效率。目前我国要积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较高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合作,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

4.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我国应该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即要立足于周边国家市场,并大力向其腹地推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北美、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贸体的贸易关系; 尤其要以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为契机,努力强化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两岸三地、一国四方(祖国大陆、港、澳、台)的贸易合作。

5.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我们应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重视产品开发战略,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着力于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重视科研研究和开发,为保持产业持续的竞争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发挥大国规模优势,坚持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只有这些方面做好了,国家的竞争力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2]lee.mcnight and joseph p.bailey. intemet economics[m].london:the mti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