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社区服务活动记录精选(九篇)

社区服务活动记录

第1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一、会员的基本条件

    1、个人会员条件。凡年龄在14周岁以上,志愿从事义务工作,承认本会章程,遵守本会组织纪律,履行入会手续,均可成为本会个人会员。

    2、团体会员条件。凡机关、团体、公司、企业等单位10人以上的义工组织,承认本会章程,遵守本会组织纪律,履行入会登记手续,均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

    二、会员入会登记手续

    1、个人会员登记手续

    由申请人亲自到街社区服务中心义工发展中心填写《地区义工发展中心义工登记表》,同时邀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个人小一寸相片2张。

    2、团体会员登记手续

    由团体代表到街社区服务中心义工发展中心填写《地区义工发展中心团体会员登记表》,同时邀交会员身份证复印件1份、个人小一寸相片2张。

    三、会员辅导

    会员辅导分为人会辅导、服务技能辅导二种。

    (一)人会辅导

    1、个人会员入会辅导。个人会员完成入会登记手续后,由秘书处进行入会辅导。

    2、团体会员入会辅导。团体会员完成入会登记手续后,由秘书处在收到登记表10个工作日内安排入会辅导。

    (二)服务技能辅导

    1、会员在开始参加义务服务前,应根据需要接受相关的服务技能辅导。

    2、服务技能辅导由秘书处、服务小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办有关的培训班、讲座等,不断提高义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和参加服务的要求

地区义工服务项目分为五个小组:

1、帮老助残组:为年老体弱和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及残疾人提供长期、稳定的“一帮一”结对志愿扶助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家务、护理等服务。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耐心,有爱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与照顾长者;不歧视残障人士,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投入助残工作。

2.青少年援助组: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开展帮教、课外辅导、法律援助服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耐心、爱心,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3、居委会援支组:帮助社区居委会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宣传墙报工作。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一定的文字水平或书法、绘画特长,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与社区工作。

4、义务工作宣传组:负责义工联对外宣传工作,增加社会对义工的了解,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加。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义务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善于沟通,思维活跃,性格开朗。

5、社会调研组: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将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和媒介呈报。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义感,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加调研活动。

义工的服务项目选择:

1、个人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入会辅导结束后,个人会员可根据个人特长选择服务组参加服务,没有选择服务组的个人会员由秘书处安排小组参加服务。

2、团体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团体会员可自主开展义务服务、参与地区义工联组织的义务服务二种形式结合开展服务。

五、会员的管理

1、参与义务服务的会员应当遵守本会的章程,完成义工组织安排的服务工作,维护义工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2、会员在提供义务服务时,应当佩戴统一的义工标志。

3、会员因个人原因连续6个月没有参加义务服务的,将取消义工资格。本人如需再参加服务的,需重新申请登记注册。

4、团体会员管理:

①团体会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积极参与街义工联组织的大型活动。

②团体会员在开展活动前,应向街义工联秘书处汇报有关活动情况。如果街义工联秘书处认为该活动有违本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可以责成该团体会员单位予以纠正或消除不良影响。

③团体会员不得以街义工联团体会员的名义开展促销等营利性的活动,义卖、募捐等捐款活动必须报请街义工联秘书处批准。违反本条规定的,取消其团体会员资格;如有严重损害义工联名誉的,街义工联秘书处将依法起诉。

④团体会员可以自主吸收本单位志愿参与义务服务的人士加入本团体组织,也可以自主决定对违反本会章程或调离本单位(社区)的人除名,但要报街义工联批准备案。

⑤团体会员应做好本团体内义工的服务记录,并定期向街义工联秘书处上报。

    ⑥团体会员负责人调离本单位或不再负责义务工作时,应向本单位领导申请确定新的团体会员负责人,并将变动情况及时上报街义工联秘书处。

⑦团体会员应及时向街义工联秘书处反馈本团的活动情况。每年年底,各团体会员应向街义工联秘书处上报本年度工作总结。

⑧团体会员的活动经费原则上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或自筹解决。

六、会员档案管理

    (一)个人会员参加入会辅导后,由义工联秘书处对其编号,发放《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并将个人资料纳入会员档案管理。

    团体会员参加入会辅导后,由义工联秘书处发放《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各团体会员负责人保存。

    (二)会员档案包括会员编号、登记表、辅导记录、参加服务记录等。

    (三)会员服务记录

    《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街义工联统一印发,内容包括服务日期、服务地点、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会员每次服务后本人填写并交服务召集人或服务小组组长签名,团体会员在每次服务后由活动负责人填写。记录卡在每季度末25日前上交到秘书处进行统计。

    全体会员于每年12月15日前上交《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街义工联统计当年的服务时间,并换发新的服务记录卡。

    七、会员表彰

1、个人会员表彰:

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义工服务中无重大差错,并符合以下条件者:参加义工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者授予“一星级优秀会员”  ,累计200小时者授予“二星级优秀会员”,如此类推,累计达500小时者授予“五星级优秀会员”。

    2、团体会员表彰:团体中的个人参照个人会员表彰办法。凡成立一年以上的义工团体,拥有10名以上义工,在服务社区方面表现突出、组织优秀、活动经常,授予“地区义务工作者(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3、会员表彰的主要依据为会员服务记录卡和服务小组的推荐。

    4、街义工联每年集中表彰一次星级会员和先进团体会员单位。

    5、街义工联将向区、市义工联推荐优秀个人会员、先进团体会员单位参加相关的评选表彰。

 

 

第2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记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45-01

一、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指愿意贡献个人金钱、精力和时间,在无偿付出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而提供无偿工作的活动。志愿服务突出地表现在公益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志愿服务为全人类社会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发展起来。1993 年年底,开始实施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

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施,志愿服务工作日益壮大发展,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大大提高并接受,广大志愿者积极加入各种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现状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2012年10月23日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对志愿服务记录进行统一部署、规范化的文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性文件,对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民政部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但是当前志愿者们所进行的志愿服务仍然缺乏规范和有效的记录,纵观全国,目前已经有个别地区开展了记录志愿服务的工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是要记载志愿者姓名、工作单位、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志愿服务的内容等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对志愿者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单位和组织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招聘、考录、出国签证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所以,志愿服务记录证明越来越重要,志愿者们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要求,这与滞后的志愿服务记录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矛盾和冲突,倒逼志愿者组织和管理机构开始探索和构建志愿服务记录体系和体制机制。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创新思路与对策

(一)具体工作思路

将个人诚信记录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结合起来,充实了诚信记录研究内容,依托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研究将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使大学时代的志愿服务经历成为其终身的宝贵财富。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尤为重要,这可以解决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志愿服务记录不统一、不规范的现状,有助于志愿服务的进一步推进,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当中,这将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可实施的对策

(1)完善现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体系,使之得到普遍认可和通行。科学记录志愿者提供服务情况,将志愿者的工作具体化、程序化,量化成具体的数据来评价志愿者服务工作水平和参与程度,为用人单位提供科学、公正的依据。

(2)建立并完善“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进行录入、审核、认定,实现志愿服务记录的可查询性、可转移性、可共享性,提供出具C明的相关服务,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

(3)重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回报,培育社会资本理念,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与激励机制结合。改进现有大学

生志愿服务记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记录与个人档案管理结合,建立可操作性强、可追随一生的记录制度。

参考文献:

[1] 付建军,李金华,孙玉伟.青年志愿者服务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许爱花, 顾浩,刘怡.浅析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机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6).

[4] 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1).

[5] 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6]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4).

[7] 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

[8] 梅鲜.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8.

第3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关键词:社区档案;公众参与;社会记忆;文化认同

1 社会记忆的“档案空缺”及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世界记忆工程”,学界越来越多地从“记忆”的角度看待档案。社会记忆已经成为档案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在构筑社会记忆、促进社会认同方面的价值正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然而,现实的状况却并不与此相符。据对大学生档案利用情况的一项调研显示:学生因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到档案馆或档案网站查阅过档案的仅占4.4%,阅读过历史文献资料,如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北京档案史料、档案杂志报纸等仅占26.7%,参观过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的仅占16.3%。[1]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对档案的利用或重视尚且如此令人遗憾,何况社会普通公众了。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为社会精心保存的作为“社会记忆”的档案,为什么很少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档案工作者通过鉴定以及辛勤的档案活动来建构社会记忆的行动,为什么至今不但未受到重视甚至还被忽视?笔者认为,档案及档案工作之所以受到“漠视”,除了社会意识淡薄和宣传不力等外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馆藏总是存在“档案的空缺”。[2]正如特里・库克所言,“那些没有发言权的、被剥夺了公民权的、被征服的或被镇压的群体,没有产生文件,即使形成一些文件,也可能因为特权阶级的干涉而被毫无理由地销毁,因而未被收进档案馆作为“社会记忆”而保存下来”。[3]

一方面,随着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增强,现在“极少数公民会同意将他们交纳的大量税金用于资助其馆藏大多反映政府官僚活动的档案馆。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4]另一方面,“社会记忆本身即是多维的、立体的、广泛的……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集体记忆”,[5]由于已收集的档案绝大部分不过是掌握权力的政治主体和掌握知识的社会精英们英雄事迹的重现,这些档案对于公众来说太过陌生,以致于公众会认为,档案馆里躺着的不是我们的档案和历史,它们与我们无关。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档案工作仍然固守着为主流文化和当权者服务的传统价值观,“偏心于社会权贵,而忽视卑微人群”,那么档案工作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便不足为奇了。

2 社区的引入及社区档案的界定

普通民众记忆的被遗弃造成了档案空缺和不完整的记忆。那么,该如何关注并收集这部分曾经被遗弃的记忆,使整个社会记忆更加完整呢?笔者认为,那就要建立一个关注普通公民生活的自下而上的记忆构建系统。为了使研究范围更明确具体,需要以一个单位为基础将这些公民记忆纳入我们的视野,这个单位就是――社区。

一般说来,“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司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2000)23号)提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选择社区为研究单位是因为:第一,从实际情况来说,为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把研究视野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进行,这样容易使问题明确具体,同时获得详细的资料和密切的观察;第二,在我国,社区是最小的一级基层单位,如今社区成为城市和乡村管理工作的依托和落脚点,社区档案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内容;第三,一个完整的社区包括五个要素: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规模的相对完备的社区设施、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对所属社区的心理归属感。可见,一个社区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记忆构建所需的地域、人文、社会关系、心理情感等基本要素。这与本文进行的基层民众社会记忆构建研究相契合。

确定了社区这一研究单位,接下来便需要对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社区档案进行界定。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推进,除了我们真实生活的邻里和城市社区以外,我们往往还生活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这些虚拟社区的沟通、表达方式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而,这两方面形成的记录都应成为“社区档案”的来源。“真实的社区档案”包括纸质文件、发票、照片、录影带、各类证书、各类账单等,这些都是在社区内部形成、收集并保存的社区民众生活记录。“虚拟的社区档案”主要是指居住在某社区的居民在虚拟社会交往或活动中所形成的虚拟信息,如社区互动、网页文件。许多社区遗产项目就来源于网上的互动交流,“他们往往基于居住位置、职业或共同的身份在一个虚拟空间建立一个虚拟社区,由这些网上互动形成的数字化信息可能是稍纵即逝的,但无论如何它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来源”。[5]事实上,社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形成并利用档案已成为实践中的大趋势。如在英国诺里奇和诺福克的WISEArchive,是网络环境下专门为老人建立的公共档案馆,记录他们的生活并提供有价值的访谈。[6]

3 社区档案在构建社会整体记忆中的作用

事实已经表明,在过去的50多年里,无论学术界内外,历史的实践和焦点已经转变为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档案所保存的记忆应致力于具有代表性和包容性,而不应排除和边缘化社会的某些部分,社区档案在实现这种包容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由于社区档案来源于个人或群体记录与分享文化上多样的经历或故事的强烈渴求,因此,“社区档案、地方历史项目、口述史和视听记录,都会给我们通常前所未闻的声音,阐明在工资和生产统计之外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事情”。[7]社区中的生活和经验极少会在官方记录中得到保存,因此从社区档案中可以获取之前不可能获取的社区信息,减少因记忆控制或缺失造成的损害和信息衰减,填补“档案空缺”。这向我们提供一种用“深描”书写历史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身份,关于过去、关于现在以及关于未来。

同样地,这些社区历史和档案项目提供直接向社区提供记忆并传播这些故事的一种方式。这里存放的是:通过记录你的故事,你将为你所在地区的某个角落的历史作出贡献,不仅仅是现在而且是永远。你的故事将是明天历史的一部分,你的地位和身份也会得到确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你的声音和你所在社区的声音得到了记录并为一个共享的社区身份作出了贡献,而这些得到记录的声音可能在官方记录中并没有得到表现。

此外,对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一群体而言,社区档案所承载的地方性的社会群体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件记录,每一项集体认同与推崇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当下生活的理解与阐释,而且也是引领他们未来生活的资本,具体表现在对人的行动动员与约束,对社区人文气息的营造,以及引领社区民众对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追索与体验。“当他们失去目标的时候,过去给予他们方向;当他们在外漂泊之时,过去给予他们归属;当他们绝望的时候,过去给予他们力量之源。换言之,记忆是一种文化规划,它导引着我们的意向,设定着我们的心境,指导着我们的行 为。”[8]这一点在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传统乡村社会表现最为突出。例如徽州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以文本形态记载传承的系统社会记忆。在城市社区,社区的民众一般都拥有着相近的地位、身份,虽然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影响,社区共同的规约和文化认同已经大大削弱,然而大部分已定居的城市居民,在欢度节假日时仍然偏重选择回老家等等,这表明一种共同的群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反映一个多样的多元化社会,形成一个兼具民主化的和包容性的历史,这个重要观念的核心是这些社区历史不是分开的历史,由于某种原因也不是主流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是具有包容性的全部历史的一部分,是国家这个“社区的社区”的一部分。社区档案和它们所讲述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地方和国家遗产,所有的社区、所有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将包含于内。这种遗产及其用途(出版物、展览、展出以及个人研究)有助于将人们和地方、社区以及传统连接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并使不同代辈之间不同社区之间增加共同理解,并进而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因此,认识到社区档案的重要性,是使我们的档案馆藏更具代表性更具多元性地反映我们的整个社会的重要一环。这最好可以描述为“馆藏档案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

4 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路径

一直以来,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我国档案工作都是由政府单独支持的,社区档案工作也是如此。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使得档案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也带来了诸如筹资渠道单一、无法满足社区人们多样性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打破政府供给的单一渠道,通过动员机制的建立,动员政府主体以外的个人和集团共同参与到社区档案的记忆构建行动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筹资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档案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在行动中增强社区及社会的身份感、归属感以及档案意识。

4.1 政府主导。“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力量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要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还必须借助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失去政府作用的发挥,社区很难自发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运转顺畅的公共服务体系”。[9]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由政府主导,这是由社区档案的特点和政府职能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社区档案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根据公共产品的定义,属于公共物品;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性质决定其主导社区档案工作,表现在:第一,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或者直接生产或者采用服务、出售、协议等方式安排和提供纯公共服务和部分准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二,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者,可以运用合同外包等方式直接签订生产需求合同,购买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第三,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引导者,即政府培育并引导市场和非营利组织,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和激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4.2 市场参与。由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只能由政府来供给,特别是在当前简政放权和市场化改革时期,而且,基层社区财政能力不足,单一的筹资渠道和投资结构难以保证多元的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另外,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它并不是与社区居民的生存相关,但却是社区居民维系归属感与集体记忆所密切需要的。而且,这部分公共服务带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性质和专业性。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政府主导之外再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来解决。

市场参与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社区与其周边企业合作。即社区提供场地和人员、企业提供资金和硬件。这种方式可谓合作共赢。对企业来说,可以节省企业另行办图书馆、档案馆所需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时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树立社会责任感;对社区来说,最大的受益就是获得了财力支持,弥补了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保障了软硬件建设。第二,政府与社区物业公司合作。物业公司为了营造良好的小区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买家,他们大多非常重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因此,可以在较大型住宅小区设立社区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中心,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进行日常管理,由企业负责运行管理中的部分经费。第三,其他可利用的市场方式。如,成立旨在推动社区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专项发展基金,以及给予参与到此项工程中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信贷优惠或税收减免等。

4.3 公益补充。在保证政府和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积极吸收社会团体、民间机构、档案协会以及个人参与到社区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整个过程中,作为第三方力量,他们在守护共同记忆、维护自身记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忽视。

实际经济活动中,人并不都是“经济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因此,人们并不总是“免费搭车”。“希望工程”“公益赞助”以及世界上每年数以亿计的美元捐赠给慈善事业,都是非赢利动机的体现。同样,社会团体、民间机构、档案协会参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效用的内涵不仅仅是财富动机,还有非财富动机,包括社会地位的提升、社会形象的改善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等等。这种基于公益的非赢利动机,充分说明了公共产品供给完全可以引入公益力量的积极参与。实际上档案界一些学者已经存在类似想法,如提出通过建立“公民档案保管员”制度,让普通公民参与到社区档案的创建和服务中去等等。[10]

5 结语

第4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一、党建服务工作 

首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认真学习了重要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并在2018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贯彻落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制度。协助支部书记制定老年艺术团党支部学习计划,组织每月学习,支委会会议记录,党课学习记录,党员固定活动日记录,支部大会会议记录。

其次,在业务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参加各项区委组织部党建工作学习会议,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2018年,独立完成党费收缴工作,党员电子系统管理工作,发展党员档案管理工作,“12日”党代表接待组织报送工作,每月一次;社区服务队巡查管理工作,社区党员微信群、在职党员微信群管理工作,党员台账管理。

共同完成“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的管理工作,与新立社区进行党建工作交叉互检 ,落实流动党员远程学习,走访了解困难老党员生活情况,协助发放慰问;党建各项统计工作整理填报。 

二、综合事务工作

   踏实苦干,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 。除党建工作外 ,还负责政府办,区委办,社管办,纪检委,宣传部,统计局等的各项工作内容。

1.纪检工作:在职党员报到管理,负责党员微信群,活动通知、签到、请假、活动纪实。年底对在职党员考核打分。

记录第一种形态谈话记录,形成情况报告,每月两次。

2.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进行经济普查一次清查,走访辖区内个体商户、企业、单位,填写情况表,并整理录入pad系统中,共计200余家。

3,及时对政府办、区委办、社管办、纪检委、宣传部上报社区各种文字性材料和社区基层统计数据。

4.及时传达并落实区委各部门会议、文件精神,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学习,召开讨论会议。

5.同时认真完成社区党工委书记交办的其他各项临时性工作。

三、网格管理工作

1.平时通过上门登记、入户核查、日常回访,约访居民,及时更新居民住房信息,并认真记录网格日记。居民网格群管理,及时推送政务信息与政策、生活信息、活动通知;与居民互动,及时解答居民疑问。

2.一年来协助其他部门工作进行走访,乱搭乱建情况;商户安全防火;居民用气安全;经济普查商户、企、单位情况调查。 

四、取得成绩

2018年获得优秀网格员。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5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关键词:社区服务;档案管理;探究;措施

社区服务中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不仅真实记录着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也记录着社区服务中心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建设成绩。加强对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意义

将社区活动中具有一定存在意义的信息,通过文字、图像、图表、声音等方式记录下来的承载体即为档案。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又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档案、财务档案、声像图片档案、文书档案以及科研技术档案等,主要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文化活动、教育、私法援助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等状况进行反映。社区服务中心从事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已经逐步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服务中心档案所面对的对象以及档案的内容也随之扩展。社区服务中心在开展有关的工作或者活动前,通过社区档案对社区居民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工作或者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将此次的工作或者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并整理归入档案,为下次提供参考意见。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通过社区人民的有关信息进行活动的组织,促进社区人民的交流沟通,达到服务与社区人民的目的。

2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基本现状

2.1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

在我国目前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以及一些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对档案管理存在不够重视问题,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将记录、整理、登记、装订等内容当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不会主动地对相关的材料进行积极的收集,同时对于档案内容书写的是否规范也并不重视,导致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记录出现书写内容不规范、记录内容不完整或者不准确等现象的出现。

2.2档案管理的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的起步较晚,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多为基层单位选派的新手,档案管理的业务能力不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资料的采集、整合、分类、归档等工作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文件材料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收集和整理,无法及时地建档、存档,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材料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效率不高。

2.3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不健全

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并不充足,甚至可以说很少,导致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的管理负责人除了为档案管理工作中提供一定的档案室、档案架和其他所必须拥有的办公用品之外,再没有其他办公条件建设。

2.4档案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且人员不足

社区服务中心是基层服务的公共组织,进行办公的地点和人力都十分的有限,导致档案的存储空间有限、档案管理人员不足。许多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工作人员年龄出现老化现象,由于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管理技巧,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以纸质版为主,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档案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使用纸质的材料作为档案信息的承载体,不仅不利于资料的保存,资料本身也容易被篡改和泄露,社区居民的隐私受到威胁。许多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建档后的维护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许多档案资料在建档后出现破损、丢失等现象。

3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完善措施

3.1加强宣传,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在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管理者可以采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工作,保证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呈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对档案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提供有力的保障,避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档案凌乱、丢失以及损坏等现象。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参与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学习教育与宣传活动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档案观念,促进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时、突击性的检查,并依据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进行奖励或者批评,以完善的奖惩制度鞭策档案工作人员不断进步,进而提升其整体的职业素质。通过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可以有效促进档案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进而使得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3.2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在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可以保障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全面性,有益于社会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将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对档案管理中资料的收集、登记、归档、保管、保密、借阅、移交以及销毁等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逐步的完善,保证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动态化,保证当出现档案受损或丢失等情况时,档案工作人员能够进行及时的补充,进而保证了社区服务中心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针对范围十分的广泛,导致工作内容也相对繁琐得多,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必须严格落实到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部门之中,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工作。例如,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归纳到社区服务中心日常的工作会议之中,通过会议明确强调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个人,使得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落实得到保证。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加强档案管理部门的自我检查工作力度,保证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建立相关监管部门和社区居民监督系统,在工作的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促进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社区服务中心档案部门以及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使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果,使得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常的运行中就保持一定的规范性。

3.3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的建设

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在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在中,应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档案的存储库房应具备防尘、防潮、防虫、防光、防盗、防火、防高温以及防有害气体等设备,设立独立的工作岗位对这些设备进行专门的维护管理工作。对于档案存储库房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定时的记录,如果发现库房内温度或者相对湿度的数值发生严重偏离正常数值范围的情况时,要及时展开排除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降低存储库房内的安全隐患。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配备专门的照相机、摄影机、扫描仪、打印机以及计算机等设备,这些专业的设备可以提升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立卷、检查、查询、编目、统计以及借阅等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

3.4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档案管理的方式、解放人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区服务中心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还浪费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纸质版存档的方式,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档案资料的保存效果,也解放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电子版的档案与纸质版的档案相比,大大减小了对存储空间和人力的要求。将电子档案以光盘、硬盘等形式进行存储,不仅缩减了存储空间,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维护整理的工作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得到有效的节约,解放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且电子档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档案保管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对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指导与培训,在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后,再实行权限分配式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可以更加便利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例如,电子版的档案管理节省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将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以及每一年的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整体的汇报和总结,方便了上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4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投入足够的硬件设施并且活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东辉,王思南.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3(11):179,181.

[2]李素文.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13):196.

[3]王颖.社区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293-294.

第6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了解某社区高血压人群经过社区干预后的血压控制水平。方法

问卷调查某社区有历史记录的高血压人群,并记录现时血压,与历史记录作对比分析。结果

社区干预使血压高危人群平均舒张压下降15.5mmHg,平均收缩压下降23.3mmHg。结论

高血压人群经过社区干预后,血压有所下降。

【关键词】 高血压 慢性病防治 社区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但因其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很多病人缺乏主动治疗的意识,缺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知识,平时不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因而血压控制不佳。这正是发生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防治必须走社区综合防治之路,主要是对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干预。本社区是开展较早的社区之一,通过控制烟酒,合理营养,糖尿病人管理,健康教育,血压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危险人群血压,收到一定效果。本次抽取一个小样本做一个历史对照。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上海市某社区居民中2005年有历史记录(舒张压≥105mmHg或收缩压≥160mmHg)的高危人群84人,实际调查53人,失访21人。

1.2

资料来源

历史材料采用社区2002年的记录。采用问卷形式,入户调查。询问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等;(2)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史;(3)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4)家族史;(5)健康知识。最后现时测血压。

1.3

数据处理

SPSS 10.0软件。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30人,女性23人;在职人员13人,离退休人员40人;未婚者2人,已婚者40人,丧偶者11人;年龄构成见表1。表1

年龄构成

2.2

生活习惯

被调查者吸烟、饮酒史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被调查者中,女性均无吸烟或饮酒史。表2

吸烟、饮酒史情况

2.3

被调查者平时服降压药情况

见表3。 表3

平时服降压药情况

2.4

既往史与家族史

被调查者中,承认有糖尿病史者6人,脑卒中史者8人,急性心梗史者1人。有家族性高血压史者31人,无家族性高血压史者15人,家族性高血压史不详者7人。

2.5

历史记录与现以血压比较

被调查者中,现况血压与历史记录对比分析发现,就总体而言,舒张压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7);男女分开对比后,男性舒张压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8);女性的舒张压降低和收缩压降低均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4

历史记录与现况血压比较

3

讨论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几年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做高血压人群的社区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社区中建立了社区服务点,每周由医务人员定期服务,开展调查,服务咨询,报病资料收集等工作。在居民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有计划的普及型讲座,开展健康知识智力竞赛,自编自演文艺会等,这对于提高居民有关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的形成有限的帮助。在社区中还组建病人自我管理的高血压俱乐部和其他慢性病俱乐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定期活动,对于病人健康行为的“知-信-行”的一致改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与途径。

第7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1、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九、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第8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关键词:公益积分;志愿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99-02

如今志愿服务活动愈来愈受到各界重视,在各高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情感,为此笔者将“公益积分”运用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中。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太多的约束性,学生参与主要靠自觉、自愿,一般低年级同学占大多数,成员退出志愿者社团或隐性退出社团随年级的增长而显著上升,这在一定方面造成了志愿组织成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阻碍了组织的长效运行。同时,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功利性太强,再加上志愿服务历来重使用轻培养和管理,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对工作职责、服务技巧、服务程序、服务经验的了解欠缺,服务效果不佳。

2.志愿服务项目没有创新。如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多集中于文明创卫、文明交通、生态环保、敬老助幼、扶弱助残、支教助学等几项志愿服务活动,且同一高校的各院系在当地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也较相近,会出现一个服务基地会有好几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因而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相近、相同,没有创新性。

3.志愿服务没有激励机制。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是指志愿者不为物质报酬参与服务工作,也就是说志愿者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个人资源为社会或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义务。因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又因为学校没有固定的奖励措施,因而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没有激励机制。

4.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志愿者的招募主要是通过学长介绍,缺少对志愿者的相关服务技能、服务程序、服务经验、服务标准等培训,导致开展活动时多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

二、建议与对策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献一次血可积累公益积分30分,见义勇为一次可积累600分,而积满300分能成为“一星志愿者”,这就是所谓的“公益积分”。作为一种激励方式,笔者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利用这一机制来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在过程中积少成多,汇滴成流,将志愿服务活动落到实处、落到细微处,切实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情感。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笔者制定了《志愿服务管理规定》:

(一)主要内容

院系非毕业班学生每学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将与该学期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表彰(包括院三好学生、院系优秀学生干部、院系优秀共青团员、院系优秀共青团干部、院系先进班级、院系红旗团支部等表彰)和组织发展等直接挂钩。

(二)具体要求

1.每位同学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并领取志愿者服务证。在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需在服务证上登记并由团总支核实后盖章。

2.非毕业班学生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三次以上者(包括三次)才有资格申请该学期的各种综合素质表彰和组织发展等。

3.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参与活动未达三次者,各种综合素质表彰和组织发展予以一票否决;对院系活动有突出贡献者可视情况再做协调。

4.团总支、学生会、社联、心协以及各班自主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以考勤记录为准。考勤记录一律在活动后两个工作日之内报系团总支秘书部备案、公示。

(三)考勤记录要求

1.活动参与名单(名单需各组织负责人签字核实)。

2.活动集体合影(电子文档形式需有服务地标志和服务旗帜、横幅、绶带标志等)。

3.考勤记录逾期报送一律视为过期作废,后果自负。

4.参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举办的志愿活动,需出示志愿服务组织的证明和活动时照片(证明需有该志愿服务组织的签章)。

5.考勤记录和志愿服务证明如出现弄虚作假情况,一旦查实,将直接取消该学期的各种综合素质表彰和组织发展资格。

(四)操作方法

系团总支在每学期的各种综合素质表彰和组织发展等前期将该学期学生个人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公示并发至各班级辅导员手中。院系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支部等先进集体的评选,也会将班级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整体情况(包括班级志愿活动举办规模、次数、媒体报道、班级个人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评选资格和评选项目。

(五)奖励

按照志愿服务证上的活动登记次数,并参考志愿活动质量评选系每学期的优秀志愿者,作为院级以上优秀志愿者推荐的必备指标。这一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志愿服务活动无人参加的问题,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问题,延缓了志愿者更换的周期。志愿服务贵在坚持,这一做法也为志愿服务的长久性打下了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高校志愿者服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象征,志愿者服务的开展无论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保证高校与社区、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协调性的同时,也要树立起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保持志愿者队伍的健康、持久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2).

[2]庄国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王艳.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的制度分析[J].社会,2003,(1).

[4]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06).

[5]谭建光,余冰,王小玲.青年志愿服务转型与发展——关于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0,(11).

[6]谢泽宪.行政化倾向,发展社会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社会,2003,(1).

[7]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经验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1).

第9篇: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使用

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为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1]。

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部分,其中居民基本信息是通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库中个人信息部分整合而来,通过身份证信息、参保信息、参合信息进行比对来进行有效识别,建立了自动档案"因需建档,随诊随建"的机制,把居民健康档案建成"活档"。笔者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同行们对健康档案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问题

1.1准确率低 健康档案前期输入的基础数据错漏较多,使用范围小,部分为死档。

1.2完整性差 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妇女及慢性病人以前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保健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也无法完整、详细地记录和保留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

1.3查阅人次少 如何利用健康档案提供的基础信息,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还存在许多障碍,医务人员不习惯利用档案,仍然凭经验看病,居民个人不知道利用档案向医生提供病历,健康档案几乎成了死档。

1.4居民知晓率不高 根据对社区服务中心所辖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从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方面对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总居民知晓率仅为53.2%。其中对的知晓率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知识仅达到分别是30.4%。

1.5信息采集难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前提是需要深入居民家庭,逐项核实,逐一登记,采集健康信息和收集相关材料。但居民的居住情况十分复杂,如人户分离,留守老人居多等,对信息采集中涉及的问题只能得到模糊的解答,准确性欠缺;对精神病疾患等健康信息,很多居民更是讳莫如深,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2对策

2.1提高准确性 首先保证身份的准确性,确保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建立在唯一身份识别基础上进行,确保相同个体在不同机构和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准确汇总到同一份健康档案,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数据尽量从业务系统中采集,尽量从客观数据上采集,减少手动填写、人工转录等方式,减少数据上报的差错性。

2.2确保完整性 健康档案内容不仅包括基本信息,还要有医疗服务信息、儿童保健信息、妇女保健信息、慢病管理信息、计划免疫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等,确保居民登录健康网站时,能够看到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机构和不同系统中的健康信息,真正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以健康活动为半径,以生命历程为周期的全面覆盖网络。

2.3做到及时性 将上述数据通过专用网络及时上传到信息平台健康档案当中,可以通过定时或者实时传输两种方式,使居民可以及时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对于已经迁走或去世的居民要及时合理销毁个人档案,减少储存空间。

2.4活页装订整理档案 为了方便查阅和扩充健康档案,要对健康档案打孔活页装订,并使用不同颜色和样式的纸张做好目录,有利于档案检索。另外,保证档案案卷整齐,对于特殊载体材料,要做好编号,分类管理。

2.5使用居民健康卡 一方面通过健康卡的身份识别、信息采集和跨业务系统协同功能提高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健康卡的管理信息和账户信息上传到健康档案,使居民可以登录健康网站查看卡的账户信息,如总额、消费额和余额信息。

2.6加强宣传、广泛参与 一方面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向全人群推广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对那些知晓率低的(如健康档案等)免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予以公示,提高居民知晓率;另一方面,对重点人群的需求做出有效判断[2]。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提高居民的建档意识,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建档工作,努力提高建档质量。

3体会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Healthcare Records/Archives)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3~5]。动态健康档案管理是完善档案的重要工作。定期对居民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利用家庭调查等方式,认真填写居民健康档案,并将居民平时就诊资料进档,逐渐完善居民健康档案。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动态性管理,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调整健康档案内容。

规范社区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兼容性使居民在不同部门接受到的卫生服务信息与健康信息均记录在电子健康档案内,使卫生服务中心内各部门、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共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提高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利用率,减轻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6]。

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要统一信息化规划,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也要实现信息共享。做好相同地区档案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目的。

最后,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实现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只有技术过硬、素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更大更全面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郑振俭.福州市某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医学与社会[J].2010,23(9):53-54.

[2]张成勉,孙永发,吴华章.我困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和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570-572.

[3]沈伟珍,龚幼龙,王光荣,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519-521.

[4]顾英华.关于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几点思考[J].北京档案2013(8):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