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第2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91-02

众所周知的是,初中历史的主要教育目的在于传授与历史有关的基础性知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力。加强历史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很多老师认为初中的历史课比较好教,学生也都认为历史课比较好学,但是最终的学习成效却很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待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历史教师来讲,应该致力于探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历史再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他们,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几种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肯定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综合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常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以及讨论法和图解法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哪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分析,历史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知识的累积程度,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力性格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同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具体的历史讲授方法的介绍:

1.1 讲述法。 讲述法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内容时非常有利的,比较适用于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复习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叙述、描述和概述是三种不同的讲述方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运用叙述和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而相对来说较为次要,但是必须要讲到的部分则需要采用概述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以便于描绘出整个历史的全貌。[1]

1.2 谈话法。 谈话法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谈话的方法或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1.3 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使用讨论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最后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例证来向学生阐明观点。

1.4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中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自行归纳出各个学派的观点,让他们再进行历史体验,譬如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用百家争鸣时代某一个学派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2]

除过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还有讲解法、图示法等很多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譬如说如果能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呈现出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使用讲述法就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擅长表达但是却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师来讲,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涉及到的历史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对于现时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再配合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举个实例来说,在教学《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好以下相关资料准备,首先是准备好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资料制作成PPT;其次是有选择性的摘录网络上的电影片段,图片与声音以及视频结合起来,向学生们展示辛亥革命发生时的立体情况。再或者说教授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中美建交时的相关历史与电影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会比教科书中单纯的图片文字效果要好的多。[3]

事实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优势,并且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以历史学科来讲,教师在准备历史课程的相关资源的时候,多媒体教学会因为其信息含量比较大、使用方法比较简洁灵活、而动态性也非常的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本身比较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原本比较复杂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使深奥难懂的历史问题变的逐步的明晰化。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多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他的现代性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依靠黑板来教学的方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获得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成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教学探讨.2011,(7)

第3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知识 掌握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8-0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初中历史是一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曾说:“记忆乃智慧之母。”准确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往往很多学生把掌握变成了死记、硬背,浪费了大量时间,记住的知识却很少,学习效率很低。要使学生高效、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眼、鼻、耳、口等各种器官作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力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以人教版部分历史知识为例,谈一谈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 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词,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 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利用歌诀结尾,“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26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鸦片战争”一课中,在课堂总结时,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 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 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第4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技巧 探究

初中历史受新课改的影响,教材内容变得十分简洁、美观,不少师生众口一词,都认为历史课相对以前好教好学了许多,但是,每次的质量检测成绩却还是让人大失所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笔者看来,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尽最大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通过分析学案,引用古代诗歌,有效地利用好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等等,来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高。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问题教学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世界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是通过与学生之间的问答来完成各项教学的。当下科技更加发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背景来营造问题教学情境,问题教学已经逐步被各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因为问题教学主要强调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前提,通过教学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教学中的探究型教学是大致相同的,教学的目的并不单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很多,一般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来进行直观创设。例如,在讲完殖民主义知识后,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殖民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协调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准确客观地对事物做出正解的评价。

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讨论教学也就是目前的小组合作探究型教学,也是目前十分流行的教学技巧,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更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点去对新知识进行评价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具有新的思想和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这也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实现了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建造金字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磨光的石块和监工们手中的鞭子打在奴隶和农民们的身上时,见此情此境,教师就可以提出许多与金字塔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后各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由其他小组进行讲评。通过这种合作讨论和交流,既提升了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正确认识,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慢慢了解教材内容的本质,从而就会认识到金字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三、利用“学案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教学”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案,在具体教学中实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时进行。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课前编制出一套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来,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案来自觉进行学习,并能把相关的学习过程记录在“学案”上,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借鉴对比,通过对比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巩固。例如,在讲到南京临时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时,学生该如何理解这一做法呢?教师可以事先把教材内容设计成以下情境:一种是支持这种做法的,美其名曰是一种作战策略;另一种就是强烈反对这种做法的,认为南京临时政府的这种行为是卖国。然后让学生从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各种政治力量实力的对比上来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了解到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采用“学案教学”,使师生之间做到了真正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更能做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四、引入诗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初中生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诗歌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再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中的语言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巨大的发展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封建制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诗歌来导入课题。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学生一想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封建制度下艰难活着的农民,从而也体会到封建制度的残酷。

五、巧用多媒体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许多人物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无意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讲述奴隶贸易时,可以播放《根》的影片,让学生了解男主人公被掠为黑奴的悲惨生活,从而激起对奴隶社会的痛恨。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师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和各种教学技巧,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稚拙美 巧 拙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禅典有云:“古德有初时山是山,水是水。向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向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三个阶段、次第。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稚拙”作为美的一种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我以为,稚拙之美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三个境遇与这三种境界有相似之处。

1 稚拙美的初级阶段——看山是山

原始美术、民间美术有一个共同的美学品质,即稚拙之美,即在幼稚而又笨拙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一种原始而又纯真的情感。原始人通过模仿自然,大胆流露出自我意识,用率真、质朴、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具有朴素的情感意味的稚拙美的世界。这些绘画作品看上去幼稚、有趣,如儿童画一般,是人类思维和艺术水平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稚拙之美的初级阶段。我想就这一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 精神层面

原始岩画和儿童画都来源于“本真”,未经修饰,显示出原始的生命状态。原始人的艺术特征是感性观照的方式,即以感性形象化的形式把现实的景象,呈现于意识,继而物化在创作活动中,在这个过程里没有过多理性的介入,是与他们当时的生存方式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天然性。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简单、直观的,是一种本能,他们还没有能力对物象作深入的分析,仅是凭感官来认识和判断事物。

从史前人类的绘画遗迹可以知道,原始人类的巫术礼仪活动和图腾崇拜是原始思维影响下的最直接的产物,原始绘画则是这种反映的图式形式,而也正是由于原始人旺盛的生命力和理性辩识力低,才创造出了简单、真挚和纯朴的稚拙美的世界。如果说原始人和儿童在思维上都指幼稚、不成熟,其艺术表现源于本性,其“真”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那么,民间美术的“真”则是体现在本性的“求生、趋利、避害”上,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老百姓总是用寓意的形式来寄托对美的追求。

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均反映了无意识的原始冲动,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或“原始模型”,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根植于人类生命的本体。从民间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存在形态来看,它秉承了原始文化的性质,与上层文化相异,它的目的和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低级阶段。

1.2 表现形式

原始人和农民没有经过专门而严格的训练,没有线条、明暗的转换以及色彩的构成等所谓的绘画法则可遵循。原始绘画产生于洪荒、神秘的远古巫术时代,民间绘画表现的则是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不同的目的使他们的绘画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却具有相似的思维特征和共同的稚拙美表现,以夸张变形、设色大胆、构图奇特为特征:a造型上,带有强烈的直观性,不拘泥于物象的比例,具有符号性,不合常理、简约却感人至深。b色彩上,认识简单,只关注鲜艳的颜色,很少注意到灰色调,夸大色彩的纯度,常用原色,不经调和的并置,形成明快、艳丽的视觉效果。c构图上,多采用平面构图,装饰性强,有动感,没有边框意识,极富趣味性。d创意上,想象力丰富、奇特,经常以神秘、天真和浪漫的主题来描绘万物。

原始绘画和民间绘画没有所谓绘画法则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都是发自人类天性的艺术,不讲技法、画理,逾越了透视,构图等一般的常规,用炽热的情感,特殊的形式展现着非凡的魅力,创造了一种稚拙的美。

2 脱离稚拙美形态的阶段——看山不是山

2.1 精神层面

“《庄子》所谓‘淡’,‘游心于淡’(《应帝王》)的‘淡’乃是自然无所饰,也就是他向往的朴。但凡属创造出的朴,《老子》曰:‘复归于朴’,《庄子》曰:‘既雕既凿,复归于朴’,皆是经过雕凿而‘复归’。《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皆不是游戏式的,也不能‘一超直入’,仍然需要一定的苦功。”[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80]凡事皆如此,绘画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到成熟期,人们的绘画技巧也愈发娴熟,在追求技艺熟练的过程中,人类某些真挚的情感可能就丧失了,稚拙之美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的“看山是山”的境界是无我的,自然、自觉、表象的状态,第二节“看山是山”的境界是我在的,把山附加了人的观念的境界。稚拙美在这里被掩盖了,人为的因素增加过多,象“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倡导,人张扬本性的方面被减少了,反映到绘画中就是技巧上追求精细,工谨,易流于媚俗。

2.2 表现形式

如果以稚拙初期的作品和脱离稚拙形态的作品相比较来看,原始人类没有关于线条、明暗的转换等绘画法则,绘画只是他们意识的产物,是原始人类巫术活动下的产物,由于理性辩识力低,没有系统的绘画法则和先进的绘画工具,也没有能力进行细节的刻画,所以,描绘出来的形象就比较简单、具有符号性特征,如同剪影显得较笨拙,优点是生动,表现了原始人热爱自然、旺盛的生命力。界画和院体画(如图示)较原始人的写实能力大大提高,造型准确,技法娴熟,表现对象丰富,注重细节刻画,但是用笔过于精细、严谨,构图繁而重复,画面显得实而板,工巧有余而生动不足,缺乏感人的震撼力。

荆浩《笔法记》提出品评绘画作品优劣的“神、妙、奇、巧”四个品第。巧是最低的一等。“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王镛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边款上刻有:“巧,艺之大忌也。印亦然。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巧”就是卖弄技法。巧与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各有其审美价值,扬巧抑拙或扬拙抑巧都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由拙到巧说明从能力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惟熟才能巧。然而,巧到何种程度才是最高境界?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巧”与“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被书画家不断提出来的,巧后再求拙,是艺术创作再一次质的飞跃,这“拙”已不是最初的力不从心、无所能时的“拙”,而是有能之时、心手双畅、无意于佳乃佳之“拙”,是“真巧”“大巧”,是大朴不雕之“拙”。

3 稚拙美的回归阶段——看山仍是山

禅典“看山仍是山”的境界是剔去过多人为因素的境界,此时,山的本性得以还原,是圆融无碍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第6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弄清楚怎样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感兴趣的且乐于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首先应弄清楚哪些地方才能产生问题

一个教学问题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Q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怎样提问的技巧

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

第7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字】初中历史教学;教师提问;技巧;注意问题

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课堂提问对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宏观角度来讲,有效的课堂提问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在这种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优势,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一)问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由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组成的,教师提问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问题一定要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渗透在问题中,教师再提出问题,有利于问题的直接解决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初中历史是由很多知识点组成的,这些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系统的联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

(二)提问方式要富有变化

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课堂提问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提问的方式应该富于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没有了提问的新意,课堂自然变得乏味,比如说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只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提问,在讲美国内战时,教师就提问:“第一,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其导火线是什么?第三,其结果是什么?第四,有什么重要意义?”一连串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枯燥无味,也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式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同样的知识的教授,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采用设问的方法: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不仅能找出问题的答案,还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问题的设置要对学生思维起引导作用

课堂提问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起良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注意采取对比性值得学习办法,要在内容的对比中逐步发现每一部分知识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分析出不同或者相同的原因,通过对比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两个知识点掌握的清晰度,可见,提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时,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往往是问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这种这种角度来分析原因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目的,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可以把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进行详细对比可以画出清晰的表格将不同点列入其中,然后给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这种对比分析的引导方式下自然而然的就会联系到变法的背景、现实条件等等因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应该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

有的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按照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设置问题,虽然表面上来看,课堂效率较高,教师讲课的进度也较快,但实际上能跟上教师思路的只有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成绩中等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差距会越拉越远。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较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设置问题。一般来说,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应该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入难的规律,学生可以先把简单的问题理解透彻,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教授元朝社会矛盾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从蒙古人的地位是否平等引入问题。

(三)课堂提问和与课堂评价结合起来

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完问题之后,我们一线教师一定不要忘了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因为,及时的课后评价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更加明确,课后评价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对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激励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结: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没有限度的,教师提问时还是应该从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同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层次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国岚.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问——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好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9)

[2]曹凤霞,刁永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例谈[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

[3]邱静.学问并进 教学相长——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第8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提问技巧 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从中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今中外历史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和概况历史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学生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方面。要达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思维品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通过历史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阶梯提问、层层设疑,开启深刻的思维

针对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阶梯,以恰当的问题为投石,激起学生思维中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深究其义。如笔者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这个问题时,根据阶梯提问的方法,出示1925~1949年美国失业率的图表,同时分层设疑:①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年份是哪年?②1929~1933年失业率呈现什么趋势?呈现出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③1933年之后失业率呈现什么趋势?原因是什么?利用阶梯的问题设置方式,使学生顺利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阶梯提问、层层设疑,充分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利于拓深学生的思维。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中的思想措施时,笔者提问:①汉武帝在思想上大一统的措施是什么?②你知道当时有哪些“百家”?为什么不采用墨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呢?③回忆儒家学派的思想是什么?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一样吗?④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呢?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提问突出重点,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质,拓深思维。

二、联系旧知,贯通认知,拓展广阔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是指思维发挥的广阔程度。历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广度性。大多数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往往眼光咫尺,立足局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旧知,贯通新知,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拓展思维的目的。如讲述郑成功时,笔者联系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中的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人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新知联系旧知,更深刻地理解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已经悄然变化,对“危机从海上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为近代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还可与学生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结合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主要知识内容,由已知引向未知,实现思维的充分扩展。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时,笔者出示语文课堂学过的联合国门口安放的雕像“铸剑为犁”的图片,然后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在联合国门口安放这么一个雕像,他表达了世界人民的什么愿望?目前引起国际战争的因素有哪些?有什么办法能够早日实现铸剑为犁应有日,战争不再的愿景呢?这样,通过联系旧知、贯通新知的提问技巧,既可以实现思维的扩充延伸,又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目的。

三、巧妙设问、变换角度,诱导灵活的思维

灵活思维是指变换角度地考察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巧妙设问,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切入,从而获取较佳效果。如讲授“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时,笔者在多媒体上罗列了重庆谈判前与来往的三封电文的历史史料后,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邀请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接受邀请?”换个角度提问:“假如去重庆,会怎么做?假如不去重庆,会如何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到了独裁内战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角度设问,有利于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用语言描绘等形象化的手段巧妙设问,充分表现某个历史情境,使学生身在其中,感同身受。这样,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主动的。比如在讲述秦朝在经济上巩固统治的措施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秦初一位商人,你从邯郸到秦朝的都城咸阳贸易,在咸阳想置办一些布匹回去,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创设情境的提问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样,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巧妙设问,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与人们的认知规律相符,从而很好地激活了思维。

四、评价提问,开启争论,培养批判的思维

所谓批判的思维就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辨别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可适当使用评价式提问开启学生的争论。如讲授“拿破仑帝国”时,笔者设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有人说他深翻了欧洲的封建土壤,有人说他穷兵黩武,给欧洲被侵略的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你认为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同前者,有的人认同后者。在学生的认识存在分歧时,笔者及时点拨纠正,指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实,应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应分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深刻理解知识,又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批判思维,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以上几种提问技巧,是比较常规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力求做到精确、清晰、扼要;第二,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遵循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原则。具体实践,我们需要更多地去探讨,去探索,需要根据工作层面的需求发挥长处,展现个人的教育技巧。

参考文献:

[1]殷海华,杨丽华.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提问技能指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严永全.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名师工程系列丛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这是现代授课方式的一个挑战,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原因。新课程改革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前单纯的教历史教材,转变为用历史教材教书,设计趣味性的“导入”,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适当采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达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历史学习的基础,为高中历史学习培养学习技能。下面就谈谈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的几点思路。

一、设计趣味性的“导入”,将学生引入课堂

俗话说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应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历史故事、诗歌、名言、图片等巧妙导入新课;或以提出问题寻求解答的方式;或者以创设情境激起想象的方式;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的方式,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要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采用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走近历史

什么是历史情境教学法?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是由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还不成熟,需要通过巧妙设置形象化的历史场景来理解较难的历史概念。情景设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历史影视作品的视听渲染,教师语言描绘的言语渲染,用文字设置历史情景,运用音乐做背景的听觉渲染以及设计表演情境的体验感悟。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感悟历史的情绪中,与历史产生交集与共鸣,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触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发展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三、适当引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悟历史

历史课本剧就是学生在教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在课下搜集史料,编写历史剧本,自主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并在课堂上表演具有戏剧冲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从而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规律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课本剧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既可以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又可以锻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懂历史,学会知识;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体验历史,学会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感悟历史,学会评价。历史课本剧将会使学生走近历史,探索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构建起教与学的良好平台。

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巧妙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引导教育,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