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民营企业地位精选(九篇)

民营企业地位

第1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一、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二、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 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4、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5、决策盲目, 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6、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2、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3.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4、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6、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3、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第2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 甘肃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2000年以来,甘肃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8169户,2005年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 4%。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04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04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04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

1.2 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甘肃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 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05年,甘肃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04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甘肃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 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甘肃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甘肃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 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甘肃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甘肃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甘肃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06甘肃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甘肃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甘肃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04年甘肃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甘肃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05年,甘肃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甘肃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甘肃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甘肃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甘肃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 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甘肃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甘肃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甘肃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甘肃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甘肃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甘肃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甘肃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甘肃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甘肃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 提高甘肃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甘肃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 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甘肃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发挥对民营企业的引导作用。①应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民营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③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④加强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

(5)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对于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甘肃民营企业的发展。①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明晰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③切实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④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扶持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孟复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3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根据最新统计,2006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占全国12%多。人均GDP为31684元,居全国前三位。浙江以不到全国1.1%的土地和1/26的人口创造出了如此多的GDP和人均高产值,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骄傲,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由于上世纪70年代前,台海两岸形势紧张,国家在浙江、福建不可能有大投入,浙江是获得国家资金最少的省份之一。人少、土地少、钱少,所有经济发展的要素,在浙江省都不具优势。改革开放后,浙江却可以把经济发展的如此又好又快,屡屡在许多统计数字里占据全国前三甲。这之中的诀窍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态势、综合实力、科技助动、外拓经营等14个方面都已经总结出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最根本的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浙江省占19强;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省有4位。这样高的比例,其他区域难以企及。

到2006年底,浙江全省有私营企业40.6万家,带动508.6万人就业,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34.3%。个体工商户走出前几年高位调整的徘徊期,年末总户数达179.8万户,吸纳就业人员364.8万人。民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占全省GDP的79%。

民营经济主要的优势有两点:

一、民营企业不养闲人。即使是七大姑姨,如果对企业没有贡献,也照样走人。老板可以另外出钱养活亲属,但是决不让亲属白拿工资不干事,养闲人就是对其他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打击,就是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二、投资效率高。民营企业花得都是老板自己的血汗钱,所以浪费极少。机构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同样的资本却可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民营企业的优势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无处不在的,然而,许多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不如浙江,这是为什么呢?

国企是老大哥的社会认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在许多地方有所保留。企业不是按效益分层次,而是国企排老大,集体企业排老二,民营企业排等外,是许多地区的习惯作法。民企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扶植政策,是许多地方民企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浙江省历史的原因使得国企较少,民营经济就是浙江的“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就天然地按效益和规模分起了座次,谁也不要争不要抢,以企业的发展业绩争地位,形成了有序的市场竞争。

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环境为主。立足于民,以民为本位,以民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自然而然成为了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习浙江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经验模式归结起来,就是:“领导思想解放、政府开明开放、环境宽松优良、人民敢干敢闯”,充分体现了民有、民营、民享的民本经济特征,这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

在上述因素中更主要的是,浙江省各级政府都自觉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做着他们该做的事。在浙江许多地方,过年节的时候,不是企业老板请政府官员吃饭,而是政府主动和企业团拜。政府官员不是怎么变着法地利用年节从私人企业揩油,而是借此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怎样为企业做点实事。

民营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历史地决定了它在初期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关心、服务、保护,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的根本原因。浙江省各级政府特别是工商、税务部门主动做了如下的许多工作:

成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维权中心。各级企业协会都建立有维权中心,聘请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为民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税务咨询、侵权案件的诉讼服务。

成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强化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加强与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分期组织私营企业负责人赴国内著名大学进行高层次培训,建立私营企业家人才库。

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党、团、工、妇组织建设,政治上不歧视民营企业家,抓好非公企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浙江的基层税务部门征收税务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各种服务,如:提供市场信息;向银行推荐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积极为他们筹措资金;有的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税务员就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他们的困难情况,在政策权限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尽可能地不让个体私营企业破产。他们说的好,个体企业发展好了国家的税收来源也多了。

第4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营科技企业,是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按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依法设立的,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业务的经济实体。

第三条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法律地位平等,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

(一)指导民营科技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的法律、法规;

(二)研究、拟订发展民营科技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三)认定民营科技企业资格;

(四)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项目申报、职称申报、信息咨询、对外合资合作、人员出国出境等服务工作。

第五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单位和个人,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均可依法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第六条民营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经法定机构评估和有关部门确认,可在其注册资本金中占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合作兴办民营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资产中的国有资产部分必须经同级有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政府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事业单位投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国有资产,应加强审计监督。

第八条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由企业工商登记地的县级以上科技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认定。

第九条民营高科技企业资格,由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条件认定:

(一)经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两年以上:

(二)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规定;

(三)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职工总数的20%;

(四)研究开发投入不低于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3%;

(五)技术性收入及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

第十条科技行政部门在收到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应作出是否认定的决定。民营科技企业资格每三年审验一次。

第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依法享有劳动用工权、工资分配权、职工奖惩权、机构设置权、产品经营权、产品定价权等权利。

民营科技企业应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健全财务制度,履行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如实上报统计报表等各项义务。

第十二条鼓励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与其他经济组织联合经营。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依法购买、兼并、参股、承包、租赁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

第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科研设备,并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依法参与对外贸易洽谈和技术交流,可自行选择外贸机构;经依法批准,可在国外、境外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或在国

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销售网点;对出口创汇额*到国家规定数额的,经依法批准,可享有进出口经营权。

第十五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以其动产、不动产或财产权利依法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誉贷款。其资产抵押或质押比例、担保金额与国有企业相同。

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信贷政策,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可以财政出资、企业募集、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民营科技企业担保金。

第十六条民营科技企业在承接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政府采购等项目和承担国家、行业、省的科研计划任务中,具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

第十七条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依照本条例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各项税收优惠。

第十九条民营科技企业合法使用的生产经营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的,建设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安置、补偿。

第二十条鼓励科技人员仓协、领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人员至民营科技企业工作。

民营科技企业引进技术或人才,不得侵犯他人的技术、经济权益;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有关人员不得侵犯原单位、本单位的技术、经济权益。

第二十一条民营科技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按照有关规定接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有关部门应按规定为其及时办理入户手续。

第二十二条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申请存放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其档案管理和工龄计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民营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有关部门应予以办理。

第二十四条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人员因科技交流活动或商务活动出国出境,审批部门应按有关规定及时为其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或科技行政部门对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民营科技企业和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采取虚假手段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从事与其性质不符的经营活动和不按规定接受科技行政部门的资格审验或经审验不合格的,由科技行政部门取消民营科技企业资格,并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科技行政部门不予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或取消民营科技企业资格的决定不服的,可在30日内向作出决定机关的上一级科技行政部门申请复审。

第二十八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索贿受贿、侵害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可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变通办法,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第5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研讨会,目的是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交流情况,探讨问题,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推动民营企业开发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全区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刚才彭建瑜同志就我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几家民营企业介绍了经验,都讲得很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今后十几年的战略机遇期,增创新优势,实现“四大跨越”,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就要求人才工作要跟进、要保障。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知识经济日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明确地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近,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区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决定》强调: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是硬道理,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区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要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在大发展中实现新的提高。”并要求“加强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 茂名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贯彻省的《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

,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我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我区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到XX年止,全区有个体工商户9.7万户,注册资金29.5亿元;私营企业3997户,注册资金38.87亿元。全区民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592.55亿元的74.4%。实现地税收入4.1亿元,占全区地税收入的51.2%。民营经济在促进区场竞争、改善商品流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经济由短缺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区场竞争比过去更为剧烈,我区民营企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制约,其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自身各种局限性,将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也即人们常说的成功进行二次创业,这是我区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区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必须将企业经营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其次,要将企业由家族式企业、类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开放式的现代化企业;再次,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一个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战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转变观念,把民营企业人才的开发使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用人才来改造企业,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力,是我区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民营企业兴衰存亡的一次严峻考验。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加快推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四大跨越”,建设粤西经济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跟上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实现“四大跨越”和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人才去跟进、作有力的支撑。纵观全国和全省,凡

是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重视使用人才的地方;凡是经济发展得慢或者比较差的地方,大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或比较差的地方,亦都是民营企业人才欠缺的地方。从总体上看,我区民营企业分散、薄弱,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这与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明显滞后,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有直接的关系。最近人事部门对全区4000多家民营企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有人才数量为1.1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7%,高级职称人才409人,仅占从业人员的0.4%;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分布呈现严重失衡的现象。总之,人才制约已成为影响我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成为我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障碍。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茂名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茂名的发展,既要*‘工业立区’,更要*‘人才立区’,‘人才强区’”,“从茂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

很重”。民营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是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才能全面落实好张德江书记关于“人才立区”、“人才强区”的指示精神。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立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民营企业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改善服务,千方百计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如何为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呢?我看应当大力优化“两个环境”,重点抓住“三个环节”,致力推进“四个创新”。

(一)大力优化“两个环境”,为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舆论环境。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充分利用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宣传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人事人才政策措施,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人才强区”、“人才兴企”的观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二是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最近省相继推出12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我区要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在优化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茂名区引进人才暂行办法》

、《关于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要结合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制订相应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要从政策措施上为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经济单位工作提供保障。要清理、调整与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符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构筑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平台。

(二)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提升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重用有本事、真干事、能成事的人才。要充分利用好茂石化的300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将其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好茂名学院100多名专家教授的智囊参谋作用,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人才高地。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采取“跑校赶会”、人才招聘、专场洽谈、建立高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实业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我区民营企业工作。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推行“项目+人才+智力”模式,变高薪引才为项目引才,用事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抓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人才素质。要充分发挥茂名学院和茂名石化公司的高级专家、教授这支师资力量的作用,通过办班、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石油、乙烯后续加工、精细化工等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支持民营企业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在职学习, 努力提高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致力推进“四个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一是要创新服务渠道。探索为民营经济单位设立独立人事户头的办法,开辟人事部门为民营经济单位服务的直通渠道。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人才调查机制”,要掌握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收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对各种统计数据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配和引进。二是要创新服务内

容。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服务,为民营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服务,承办专业技术资格初次认定、评审或考试的相关手续,办理工作调动、户口迁移、转正定级以及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解除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人才服务载体。要建立完善人才区场,逐步形成以区和县(区、区)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区场为主体、社会人才区场中介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

人才区场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区场化。要加强人才区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茂名区人才信息网,健全人才信息库,建立完善全区统一的网上人才区场和信息系统,开辟茂名与全国人才联系的信息化“绿色通道”。四是要创新服务机制。体制障碍是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xx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逐步消除体制障碍,提高整个人才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灵活度,进一步完善更为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身份、所有制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影响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提倡合理的人才柔性流动,形成有序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

和工伤保险制度;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在确立人才聘用关系后,为其办理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手续,为民营企业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三、民营企业家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

今天参加会议的70多位民营企业代表,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精英,你们为茂名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区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感谢。最近,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区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既为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又给民营企业家们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全区民营企业家应当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从而把我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在这里,我就民营企业人才问题向各位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好企业人才工作,必须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只有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转变

了,才能真正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民营企业家要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一切从人出发,把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使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要熟悉人才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存、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民营企业家们要多了解多熟悉人事人才政策,与人才管理相关部门多沟通多配合,共同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要营造民营企业吸纳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富有特色、人情味浓厚的企业文化,树立积极向上、创业奉献的企业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人才爱企如家、扎根创业的意识,培养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团队精神。

要注重在企业建立一个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人才在民营企业工作有荣誉感、成就感与自信心。总之,民营企业家们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以赢取人才之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要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人才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经典策略和重要理念。希望我区的民营企业家在这方面有远大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舍得在人才上花本钱,下气力。要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处理好生产与人才培训提高的关系,从时间上、资金上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讲,要坚持从外引进与自身培养两手抓的方针,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是企业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是要拓宽人才视野。茂名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的劣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要在人才争夺战中夺得先机,必须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开发观念,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如绿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十八宝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汉山锁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以至国外专门人才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虚心听取他们在厂房设计、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营销管理等方面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了许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

nbsp; 五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企业家自身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才能领导企业“发大财”。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的商海搏击,成长很快,素质明显提高。今天参加会议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就我区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够理想,还不能适应激烈的区场竞争。部队有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民营企业的“老总”只有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由“土”变“洋”,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才能引领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走向更大的成功。现在全国全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强化学习,提高自我。希望我区的民营企业家也能增强学习的意识,形成学习的风气,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形式,多学一些科学文化以及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家的转变。

四、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摆上整体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问题,为今后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区于8月召开了人才工作汇报会,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总结了全区人才工作的情况,部署了近期的人才工作,对加快全区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是新形势下整体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才工作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全区上下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真正把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长期坚持,努力抓出成效。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区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二)加强协调和指导,形成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抓

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把各方面力量凝聚成推进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立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制定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抓好督促落实工作。人事部门要尽快出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区场,为民营企业开发人才资源提供招聘、应聘、人事等中介、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制度,维护民营企业人才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民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落实民营企业聘用人才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切实解除民营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公安部门要积极放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的落户政策,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做好对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区场管理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工商联、个体劳

第6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海模式;民营企业

一 前言

自从上海定位发展浦东之后形成的上海模式,实质上却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旧城改造的一种城市化模式,有人认为上海经济就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推土机经济,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上海实行异地拆建,即将市中心居民迁至内环甚或中环外环以外的城市边缘地区,运用级差地租理论,在原址建设高档写字楼或公寓来实现土地开发的巨大收益。加上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扶持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和改造,在政府的深度干预和控制下,上海逐渐形成依靠国企、偏向外资、排斥民营企业的经济格局。

上海模式下形成的经济格局对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金融危机给上海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结合上海模式提出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建议。

二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总值增加。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增长11.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3116.49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

其次,民营企业数量和资产总额增加。2008年末,本市内资单位38.2万个,比2004年末下降0.3%。其中,私营单位30.1万个,增长9.7%;2008年末,本市第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额为19.2万亿元,比2004年末增加9.5万亿元,增长98.9%。其中,私营企业1.9万亿元,增长1.1倍。

再次,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增加。2008年末,本市内资单位从业人员783.6万人,比2004年末增长8.5%。其中,私营单位423.6万人,增长29.8%。

(二)上海民营企业发展特点

1 空间结构特点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市私营、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本市的郊区范围内,且以园区的形态存在。

上海郊县各大经济开发区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投资、创业。近年来本市私营企业注册户数迅速增加,投入资金不断扩大,吸纳社会劳动力能力提高,已成为郊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2006年与2007年的“三虚”整治后,2008年郊区新设私营企业户数与注册资本企稳回升,重新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据上海招商网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经济小区、招商中心400余家,吸纳了40余万户私营企业,占了全市私营企业的近80%(见图1)。

2 产业结构

上海民营企业数目在工业中所占比例较大,吸纳的从业人员也较多。2008年末,本市工业企业共有法人单位81002个,从业人员388.9万人,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63729个,占78.7%。

此外,上海民营企业在某些第三产业中占极大的比例。2008年末,本市共有建筑业法人企业单位19313个,其中,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17352个,占89.8%,吸纳从业人员59万,占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7.3%;在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103841个,占87.6%,吸纳的从业人员占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0.7%;私营企业在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占80%,吸纳该行业从业人员的49.4%。

(三)上海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 户数增加较快,规模不大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私营企业的数目增加较多,但和民营企业数目突破60万的浙江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数目的增加与资本总额增加的比例很不协调。可见,虽然上海民营企业数目增加得较多较快,但是规模较小。这样一来,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民营经济很难担当“主角”。

2009年,上海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73.33亿元,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618.6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9.7%;集体经济投资132.3亿元,所占比重为2.5%;股份制经济投资1174.81亿元,增长14.4%,占22.3%;外商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617.9亿元,占11.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海的经济格局还是以外资和国企为主,私营企业的数目虽然增加的很快,但是总资产仍旧不多。

2 在发展环境方面缺少政府的必要保护。

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运营成本过高。从信贷约束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和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中国的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比例也远远低于与我们处在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信贷的比例只占其活动资本的12%,这个比例在印度尼西亚是24%,在菲律宾是28%。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很难从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这也加剧了其融资的困难。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使中国的民营企业难以应对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而且也加大了其实现技术升级的难度(因为技术升级往往需要投入很高的固定成本)。

除了信贷歧视之外,在政策性歧视方面,如政府采购往往只对国有企业放开,而民营企业则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在税负方面,上海的民营企业长期以来难以获得外资企业享受的“二免一减”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在国家层面上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但各个省市为招商引资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陆续推出新的优惠政策。上海对外资企业的返税税收优惠政策最为醒目。

加上“抓大放小”理念的影响,政府对中小民企的政策扶持不足,以及对其融资、技术等支持力度偏弱,使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上海对外资企业和国企的偏重,是原本竞争力较弱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加困难。加上政府缺乏对民营企业的统一管理,市场竞争中的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现象也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3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上海当下的民营企业,就所从事行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制造业民营企业、服务业民营企业和高科技民营企业,这里,数量最多的,无疑是服务业民营企业。而且现阶段,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占较大的比重,而这类企业,往往本小利薄,所以,成本是否有下降空间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压力,通常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二:合理的税收及必要的优惠;更有效的政府和非政府组

织的公共服务。然而,当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并不多,而且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民营企业较多的集中于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建筑、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服务层次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引进技术为主。

4 缺乏企业文化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主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自己及家族聚敛财富当作唯一的目的,而民营企业家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导致经营行为短期化,诚信缺失行为盛行。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受家族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如表现在用人上的保守,非宗族人员难以融入企业,极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金融危机对上海民营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与对策

1 融资更加困难

一方面,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的萎缩导致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绩效的急剧下降,企业不但不能获得经营发展所需的利润,而且亏损额有扩大之势,企业经营业绩的亏损导致中小企业难于通过收益留存的方式获得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恶化和放贷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导致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

面对这一困难,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自身诚信建设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借用民间资本。

2 出口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外经销商采取减少订货、减少库存的策略,致使民营企业生产订单锐减且周期缩短。2009年全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2777.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8%。其中,进口总额1358.17亿美元,下降11.1%;出口总额1419.14亿美元,下降16.2%。其中,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74.04亿美元,下降16.3%。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跟上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其价格优势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价廉商品,同时加强产品品牌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培养,为将来经济好转后扩大规模做好准备。

3 人民币升值

金融危机导致美元汇率大幅波动,人民币不断升值,挤压了一些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跨国企业和规模大的公司对人民币升值不敏感,因为可以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或成本转嫁等途径化解,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汇率变化风险承受力较差。“如果人民币升值5%,我国纺织品出口可能下降20%至30%。”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加上国内通胀预期的压力和劳动力成本攀升,出口企业腹背受敌。”

人民币升值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所以民营企业要早作准备,防患未然。

(二)机遇

1 危机中民营企业的优势得到体现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迅速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规模小却数量多、市场行为直接、信息回馈及时、决策效率快捷、产品调整迅速,这是其最突出特征。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所以,相对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反应更及时,且调整得更快,受到的冲击较小,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2 政府由排斥转向支持民营经济

以往,上海总结当年经济工作、部署来年经济工作任务时,市委全会上出席人员是各级党政领导。但在去年底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时,上海市委首次单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并邀请部分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参加。不少与会代表认为,会议形式的变化,透视出市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创新,也反映出上海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进一步关注。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代表们还专门探讨了社会各界如何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灵活的发展环境等话题。

上海市政府充分肯定,民营中小企业最具有竞争活力,不仅是解决就业、推动增长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许多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四 适应上海国际化环境,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

(一)转变管理理念和模式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使得管理成本减少,一度带来很多好处,但是这样管理模式下往往很难重用家族外人才,严重束缚了企业规模的发展。所以,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要向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化。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外资企业众多,对人才需求竞争激烈的地方,更加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人才管理体系、生产经营体系、资金运作体系、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等,利用组织机制的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

(二)加强企业文化培养,增强国际化意识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加强民营企业文化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团结凝聚企业员工,为企业员工树立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引起员工的共鸣,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使员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形成一种全员认同和监督的外在约束力,使员工在制度管理范围之外也能认真而有效的工作。而且,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管理作风、经营状态、员工气质和精神状态,可以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好铺垫。

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家要善于吸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把自己从纯粹追求利益的角度转向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更加重视企业的长久的发展壮大。二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循序渐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的好和坏与绩效考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建立规章制度,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开展。最后,切忌盲目模仿,要注意培育民营企业的特色文化。

(三)增强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上海依靠外资企业提升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水平,但是外资企业为了以技术优势占有市场,必然会采用技术垄断和控制技术扩散的战略加强技术保密,而国有企业尽管规模较大,技术基础不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其技术创新动力存在不足。所以,民营企业是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的力量。

在上海这个外资企业众多,高度国际化的城市,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拥有大批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才能立足上海。

(二)加强合作,做大规模

与浙商相比,上海的民营企业家有两大不足,一是很多人都不太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比较低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上海民营企业比较普遍,还有就是上海民营企业家的团队意识不足,遇到困难后大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各自为政。所以,在争取政府更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时,上海的民营企业更要突破自己的观念和理念,不能安于现状,要多想想自己应该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7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努力开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在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上的讲话(20__年4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在发展我区民营经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我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刚才,区长宣读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表彰发展民营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民营企业、出口创汇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的决定》。建筑工程公司等六家单位从不同侧面做了书面或口头发言。下面,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就做好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讲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区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使我区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缓慢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历程。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服务业水平、参与改制重组、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__年底,全区民营(非国有)企业已达到1361户,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8042户。20__年,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区GDP的64,与20__年相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呈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民营企业特别是今天受到表彰的企业,勇于拼搏,争先创优,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如:20__年实业有限公司被评选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开创了我区民营企业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的先河。的产品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在我区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等等。这些荣誉,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荣耀,而是全区共同的荣誉。希望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优秀民营企业为榜样,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二是涉及领域逐步拓宽。近几年已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竞价购买等形式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实现了民营企业发展与企业改制重组的有机结合。截止20__年底,全区共有32家民营企业参与了企业改制,盘活资产1.55亿元,既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实现了双赢。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对所购投资20__多万元改造后,成为我市首家通过国家G认证的民营药品批发企业。去年,酒业饮品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到国家放开准入的城建体制改革,参与了环卫作业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的公开招标,并竞标成功,成为河北省第一家介入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的民营企业。前几天,该公司又成功的赢得了两个作业区的清扫保洁权,开创了我省由民营企业介入城市建设工作的先例。

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特别是当我们遇到突发灾情和暂时困难的时候,各民营企业展现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助教、救灾、助残、扶贫等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就在昨天,境内民营企业还为慈善捐助事业捐赠资金万元,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多年来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的民营经济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一般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缺乏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一、二产业中科技型企业较少。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技术密集型产品少、终级产品少,名牌产品少。二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那种开拓进取、追求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个别企业遵章守纪、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法制观念淡薄,政策观念差,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上位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上存在偏见,服务意识淡薄,为民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环境不够宽松等。

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深刻表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抓好“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思想认识的飞跃,推动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进一步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省、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具体实 施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从行业准入、融资、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并制定了对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标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今年,我们更是要把优化环境做为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抓好、抓实、抓出实效。

一是要高度重视,强化服务。各单位、各部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省、市和我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环境。要把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服务监督到位,推进我区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促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涉及民营经济的相关部门,都要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为民营企业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多解决难题。这里,我强调一点,凡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就要努力设法解决,促其健康发展。各乡、街要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职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本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用足用好政策,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发展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依法管理,规范有序。要把强化服务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提供各全方位的服务,关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强化监督和管理,引导民营经济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和自我创业辅导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确保我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形势,坚持“政治平等、决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坚决把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实力,力争使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一是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在多领域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商贸市场建设、社区服务、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所有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的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生产出口创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支持和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便民服务业,推动民营经济向主体多元化、业务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是鼓励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民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联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民营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投资领域,实现民企与国企的在准入领域的平等竞争,通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收购等形式,学习国有企业中的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民营企业“技术为先,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企业素质,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我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第8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高职生;就业

一、民营企业在招聘高职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主要障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才的质和量的问题,人才问题已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然而,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的优势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民企通过校园或者网络招聘吸纳各类贤才,企业已经意识到高职毕业生是其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其吸纳高职毕业生提出了现实需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其在吸纳高职生就业和发挥高职生作用方面一些问题。民企在招聘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就暴露出种种问题: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新生代高职生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高职生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岗位缺口大。近些年,高职毕业生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样,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创新高,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年年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令人关注。

供需有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比如,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愿意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就业,而有很少数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华。

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求职无门”。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高职生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高职生难以就业。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对策

当前,在高职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吸纳高职生就业,储备、培养和选拔高层次人才,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必须将促进高职生就业与市场、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的联动,从人才源头供给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

(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要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保证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高职生相关待遇的落实,构建保护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要尽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心理安全,这样才能将高职毕业生引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二是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指导企业在用工、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及营造企业文化等方面向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吸引高职毕业生来民营企业就业;三是要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对招收高职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保险补贴。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四是要为民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支持,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的长期合作而建成 “高职生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供求匹配、良性互动。一方面,实训基地学校将优先给实习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实训单位则将为高职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局面,进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拓宽高职生就业渠道,实现两者的“双赢”[2]。

(二)高职院校要分析就业市场,为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用人的协调统一,提高就业竞争力,各高职院校要加快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渠道。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最新人才需求,促使高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设置新专业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实现为企业“量身定培”。[3]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举办“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报告会”,“高职生就业服务月”和“重点企业招聘专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勇于到民营企业去就业,以此带动充分就业,尽快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

(三)民营企业应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积极吸纳高职生就业。一是应规范用工行为,改善工作环境,适时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并与他们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要积极维护员工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是要制定人才资源开发与发展规划,强化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从实际出发,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满足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继续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企业中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四是建立起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在政治、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给予员工人文关怀,既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其树立为企业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第9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

据商务部统计,国有企业占对外投资的比重从2003年的43%下降为2006年的26%,私营企业则在2006年上升为占比12%;另外,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来看,私营企业占我国2007年对外投资主体数目的11%(位于投资主体数目的第三位),有限责任公司(包括民营股份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等等)占4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目的首位),国有企业占19.7%(位列第二)。2008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者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占对外投资者的比重上升到50.2%,较上年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位于投资者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者数量的16.1%,比重较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位列第二位;私营企业占9.4%,位于投资者数量的第三位。

一、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

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境外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一方面,这是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身处竞争充分的行业(这些行业均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类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甚至于“残酷”的竞争压力),它们对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政府近期频频出台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有关。我国政府基于对经济全球化和民营企业具体情况的把握和认识,不断出台各种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政策以应对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

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3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政府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境外申报知识产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利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2005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出台了《关于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2007年5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精神,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若干意见》(商合发[2007]94号)。该文件指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文件在行政审批体制,财税、融资、外汇、保险政策支持,对外投资的引导与服务等等方面给予了民营企业广泛的鼓励。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也于2004年5月建立了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常设机制并就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问题召开高规格的专门会议。

财政部和外经贸部早在2000年就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2001年接着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此类企业实际上绝大多数均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006年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2007年初随即又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则进一步便利了个人外汇业务操作,均起到了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效果。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通知》),该《通知》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开发战略资源,建立国际销售网络。支持民营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培育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2010年7月26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这个《通知》虽然是对上一个《通知》的具体分工,但也表明了中央政府为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的决心。

另外,我国许多经济发达省市也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例如,福建省注重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积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排忧解难,制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鼓励政策。具体包括,在财政资金扶持方面,对年带动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企业补贴10万元人民币;对年带动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境外加工小区,给予100万人民币补贴;对境外贸易网点,其办公场所租赁费、设立企业费、工作人员1人往返交通费、1个月内的生活补贴费给予50%的补贴等。再如,浙江省也非常重视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简化了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并专门设立了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专项资金。再有,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带动下,一些地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在考评奖励、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对民营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在各个侧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营造T--个良好的环境,如温州市于2004年的《关于2004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的通知》中就规定:“鼓励我市品牌产品走出去,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凡在境外注册的我市知名品牌及在境外开设专卖店(柜)或开展外经工作有创新的,给予补助。”

二、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中的独特优势

相比国有企业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具有政治上和运作机制上的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许多东道国国家对外来的投资(指由国家控制的国有企业等)抱有极为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担心投资国政府利用投资干预影响东道国本国的政治、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担心会引发民族情绪激烈反应,造成社会混乱,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一般不会触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的敏感神经。其次,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事宜上更是具有产权清晰、经营决策自主迅速的灵活运作机制,能够对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迅捷有效的敏感反应(资源能源类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如不计成本追求政绩、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等明显的缺点)。同时,民营企业因市场而诞生。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经历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其识别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比许多国有企业“技高一筹”。所以,尽管单个的民营企业实力不如中央企业,但只要民营企业战略正确、措施得当或合纵联合,必然能够在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中大有发展。

良好的海外人脉基础。我国海外华侨华人众多,据有关学者研究测算,当前中国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已超过3500万人,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群体(称“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华人”)。以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为例,该地区在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发展。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外温州人和港澳温籍同胞总人数已达42.5万(当前温州市户籍总人口为790万),主要分布在法国、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新加坡等93个国家和地区,温州已经成为我国著名侨乡之一。海外温州人在世界各地艰苦创业,从最初以从事餐饮业为主逐渐扩展到现在的贸易、工业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等多种行业。海外温州人在国外以成立商会的形式团结起来,谋求共同发展,同时以他们拥有的信息优势、市场营销网络优势等为温州民营企业提供了“走出去”跨国投资的良好支撑。可以说,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商会是推动民营企业成功“走出去”的重要人脉渠道。

良好的产业基础。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之后,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门槛不断放宽允许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由此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产业基础更加雄厚,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进行跨国投资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日益增大。据2006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纂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指出,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十五”时期是我国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中国内资民营经济在CDP中的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两者相加约占国民经济中的65%。民营经济还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至2005年在二、三产业中占就业比例高达84.1%,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也已达75%以上。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税收增速快于全国税收平均增长速度。从税收总量看,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80%。民营经济还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到2005年已达77.8%。这里,特别是东南沿海的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一支“方面军”,其中尤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发展更为典型。地处东南的浙江在耕地少、资源乏、国家投资少的基础上成就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世人瞩目。

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林毅夫在论述中国公司海外投资问题时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该以私营企业为主。他指出,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本外逃是投资失败的六大通病。而私营企业大多产权明确,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商务部研究员邢厚媛通过对我国2003年对外投资形势的分析,指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投资力量之一。

三、民营企业境外资源能源类投资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资源能源类的对外投资领域非常积极。以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为例,该地民营企业非常重视对资源能源类的境外投资,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的境外资源能源类投资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独联体、拉美等国家,主要项目如:温州平阳县华原合金材料公司在越南青化省投资设立北海公司开发铬矿资源(中方占股80%);德嘉木业有限公司以投标方式获得刚果(布)63.6万公顷的林地开采权;广寿集团获得朝鲜钼矿的开采权,目前开采顺利并将扩大投资;中日天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300万美元,进行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工及销售等。

但是,从我国的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总体实践来看,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力军地位,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实力所致,同时也和我国政策偏重支持国有企业有关。如,中央国有企业开展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往往能够比较讯速的获得融资,但具体对“草根性”的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担保非常难以实现,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国内的母公司为境外的子公司能够提供的贷款担保数额限制极严,国内银行的境外分行也不能向境外企业发放贷款,使得境外投资企业融资能力非常有限。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末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比重多达81%,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占的比重还很小。当前,我国进行资源能源类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多,个案规模较小。如,在资源能源类境外并购实践中,我国实施跨国并购的民营企业较少,迄今为止,走出国门进行境外并购的民营企业屈指可数,资源能源类海外并购的民企更是少的可怜,比较有名的也仅只2007年9月沙钢斥资约1.08亿美元收购英国斯坦科(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奇河铁矿(SavageRiver)90%的股份一例,算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资源能源类海外收购案了,但与世界同期并购案相比则差距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