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党,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学校、系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能够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共计完成教学工作量670学时。担任的工作有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辅导等。在教学中,通过认真的授课观摩、自学以及实践,在教学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备课能够做到深入细致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讲解。

三、其他方面:

努力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积极做好实训室管理维护,督促监督学生遵守实训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勤,杜绝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第2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汽车设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特点及问题

汽车设计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总体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汽车底盘主要总成离合器、机械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等的设计方法,在满足汽车性能的要求下,熟练掌握汽车部件结构方案分析主要参数的确定原则,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及其载荷的确定等;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基本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步骤,基本具备分析和解决该领域问题的能力。①

图1 现代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流程

现代汽车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高性能、轻量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系统的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基本设计和强度刚度校核是汽车初步设计的关键步骤,产品优化是汽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掌握样件试制、结构试验和性能试验的技术是目前汽车行业对紧迫需求人才的知识要求。而目前现有的课程教学对汽车设计主要涉及的主要总成或者零部件基本参数选择和校核,以及对零部件优化、试制和试验部分很少涉及,无法满足汽车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仅仅参照教材授课,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全流程,②难以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无法了解汽车设计的先进技术发展和将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需要有总体设计工程师的视野和很强的实践能力。针对每一个汽车总成的设计,都需要全局的认识和具备整体设计观,才能将课程讲解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步骤融合到将来的工作当中。虽然在理论教学后会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但是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设计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形式主义问题。③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全局设计意识和高度,通过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来不断训练学生的总体意识。

另外本课程涉及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体系十分丰富,④仅仅依赖最后的试卷测试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实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的特点,围绕汽车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探索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系统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技术。

2 教学改革

2.1 汽车全流程设计的内容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汽车设计开发的系统能力为导向,紧密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在初步设计和校核部分进行课堂教学后,适当讲解贯穿汽车总成零部件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初步设计后的计算机优化技术、样件试制以及性能试验,建立学生的总体设计意识,掌握汽车总成零部件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现代汽车设计的先进技术发展和同时为将来的职业进行规划,提升学习的兴趣。

对这一过程,老师需要调研、收集和整理汽车产业中各个重要总成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各个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研究区分适合在本科教学中增加的技术内容和适合在职业生涯中培训的技术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添加介绍性和扩展性的设计技术。

2.2 课外大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强化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及知识扩展的一个基本教学要素,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汽车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⑤本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完成各个总成设计结束之后,以10个人为1组,布置一个大作业(课外项目)。要求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一项大作业。比如离合器设计,要求每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教授的内容编制一个离合器设计软件,编程语言自选,可以是MATLAB /VB/VC/Excel/Fortran等。要求每个同学使用的软件或者方法不能相同。小组内的同学需要相互帮助和指导。这样通过合理布置课外大作业,避免抄袭,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教学部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⑥

2.3 研讨式课堂教学

大班教学以组为单位时,学生完成所布置的课外大作业可能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即单个小组只完成某一个大作业,而失去对其他零部件总成(另一个大作业)所教授知识的训练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部分利用部分时间,由同学主持,各个小组相互讲解介绍各章的设计技术和原理,使得其他小组有机会详细了解各个总成的设计技术。用研讨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各个小组成员对不理解的内容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

3 实践与效果

3.1 教学实践

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已在2届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尝试性实践,具体如下:首先给学生阐明本门课程学习特点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选择相应的零部件总成设计大作业和完成的时间节点, 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在每个总成设计后,用2小节课的时间补充现代汽车设计的优化、试制和试验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零部件总成设计全流程和全新技术;在期中后,每周安排一小节课时间,让各个小组主持讲解,研讨各大零部件总成设计的软件设计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成绩评定。通过此过程,可以充分训练和展示学生的才能。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最终成绩评定按照大作业成绩占40%,期终考试成绩占50%,课堂学习占10%进行核定。

3.2 教学效果

通过探索性实践,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学院的督导团听课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网上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成绩超过95分。课堂授课由于有学生参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和主动性,掌握了零部件总成设计的全流程,同时锻炼了同学的软件编程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注释

① 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②④叶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校外教育,2010.2:60.

③ 康元春.基于能力培养的《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科技信息,2011.14:111.

第3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图形创意 课程分析

图形是区别于口语、文字语言的另一种特殊语言,用图形语言与人快速沟通正是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开设原因。

1、图形创意设计的教学是设计专业的必然要求。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现代设计教学培养创意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职业艺术设计师工作岗位应有的艺术素质必修课程。该课程将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设计原创作品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2、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衔接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桥梁。

基础课程:设计素描、构成、字体设计……――学生学习知识与基础技能。

思维与方法课程:图形创意设计――思维与方法。

核心技能设计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视觉语言

图形创意设计是一门思维方法课程,在艺术与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把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通过思维与方法转化成视觉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

1、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平面广告设计师、包装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师、广告创意设计师、CI设计师等。

2、职业岗位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能力目标。a、项目分析策划能力;b、联想与想象的能力;c、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d、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e、图形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f、图形准确表达能力;g、图形创意概念的表达能力h、图形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能力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目标的关系: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决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实现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

3、课程能力目标决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图形的概念与种类;图形创意的思维养成;图形创意的方法与表现;图形创意设计的概念表达;图形创意设计的创作程序。

课程能力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能力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能力目标

4、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综合项目1:公益广告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重组联想;逆向联想:黑与白、前与后等;中国传统图形收集整理。学生可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收集与整理,比如官员服饰、十二生肖等;元素的替换;混维图形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2:企业引入案例相关图形创意设计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方块与游戏;常见事物的联想一扑克牌、条形码等;恩施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同构图形;汉字笔画结构与重构;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综合项目3:设计大赛

活动子项目及能力目标:组建团队与项目的分析(项目分析策划能力)――思维导图(联想与想象能力、图形语言表达的能力)――草图设计与表现(草图创意与表现能力)――备图(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图形的创意与组构(图形的准确表达能力)――正稿的修整与提交(图形创意概念表达能力)――创意的表述(创意沟通与表达能力)――总结(课题总结能力)。

思维训练项目:图形游戏;特定事物联想一比萨斜塔的创意联想;词语与图形的转化一生与死;学生家乡民俗文化与图形收集与整理;传统图形的借用――共形图形训练;拼置图形一张冠李戴;创意表达;团队总结。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思维导图法――一个概念的放射性思维训练,是将托尼・巴赞[英]的思维导图引入图形创意思维训练的一个发展和尝试,它比一个形象多种意义的训练更为进步的理由在于其突破性意义,因为有突破才有创新,创意如果永远在一个套路上徘徊,将缺乏个性,丧失生命活力。采用放射性思维可以开动大脑、活跃思想、让创意丰富多彩。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打破习惯性的横向、纵向思考定式,培养既放得开、又收得住的能力,努力在不同元素之间找到关联,继而发展成若干能回应主题概念的思考路线和创意构思。

头脑风暴法――演绎是学生对创意设计的全程体验。在头脑风暴演绎中,小组成员各尽其责,相互提携,同艰苦,共进步,在作业中消化理解授课内容,尝试合作的愉快与成功

进程评比法――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课程中有要求同学们面对全班的四次亮相:第一次是思维导图评比,挑选总监并分小组;其余三次是各小组在草图、备图、完稿三个阶段的作业进程汇报,有效帮助同学们紧跟教学节奏。由于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小组经历,少了哪个环节或慢了节拍都会在全班亮相中遭遇困难,因此,为了对得起全组付出,同学们不会去抄袭,也不敢怠慢,因为哪个环节出问题,台下都有一群看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雪亮眼睛。

(二)教学手段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常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博客平台、网络环境教学等。

教学效果的扩展――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

以赛促学――本课程组每学期组织图形设计作品竞赛,收集行业竞赛信息组织参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校外项目的引进――校外合作伙伴的建立。

四、优化教学团队。

图形创意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思维方法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团队选择上也要“承前启后”,专任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衔接与沟通。把专业基础课程的老师和专业设计课程老师团队建设中来。

五、考核方式。

(1)创作思维过程的整理:要求学生把平时作业的创作思路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每次课题创作的草稿与正稿),并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4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1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1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汽车设计》这门课程中,制定任务时可以根据每章所讲授的知识点制定具体的设计任务,如“驱动桥设计”一章中,设立“驱动桥壳设计”设计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不同的初始设计参数,在任务实施阶段,各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设计出最佳的设计成果。

汽车底盘中的七个总成和整车设计共计八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再分解成多个小的零件设计任务和总成设计任务。尽量指导学生多利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先计算选择参数,确定设计的基本结构;然后利用三维设计的相关软件如CATIA、UG或者Pro/e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YSYS或者NASTRAN等对零件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分析,针对零件的薄弱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总成设计还可以在完成零件的三维装配后,利用虚拟运动仿真软件如ADAMS进行运动仿真,发现装配干涉和运动干涉,避免设计缺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1.2 将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引入到教学中

原有的《汽车设计》只局限于汽车零部件的参数选择和零件的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而现代汽车设计的流程的还包括结构优化和性能优化、运动仿真和校核以及结构、性能试验,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一体化设计相结合。原有设计知识单一,单纯从静力学角度思考零部件设计,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有较大偏差,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融入实际的汽车零部件设计中去。上课时可以结合某一个汽车零部件的实际设计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际工作中的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1.3 将课程设计融入《汽车设计》课堂教学中

我校的《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授课和课程设计。理论授课在 48 学时,理论教学通常不讲授课程设计的知识内容,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在《汽车设计》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在两周内进行,通过课程设计补充完善一些理论授课中欠缺的内容。

改革后将《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及时穿插到理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各个设计步骤。在理论授课时,按照课程设计的模式先给出一组参数,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例如课程上到悬架章节,就根据所给参数,确定该车型悬架的型式、选择合理的弹簧型式、计算弹簧的各个主要参数等。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课程设计时的负担,还可以改善《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探索需要进一步融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考核等内容,改变目前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形式,建立面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2.1 课外大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强化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的一个基本教学环节。本课程教学改革在讲完各个总成设计后,以 6人为 1 组,布置一个大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至少一项大作业。比如整车设计,老师给定设计书,要求每个人根据设计题目中的具体特点,先进行整车主要参数选择,然后进行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以及车轮的选型,根据所选总成进行整车性能计算,实现整车的优化匹配并绘制车辆的总体布置图课外大作业的布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技能

目前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课堂理论学习轻实践,态度不端正,对所提供的参考资料不加分析,盲目模仿,甚至照搬照抄。

2)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先修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等)掌握不牢,尤其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薄弱。集中表现为:图纸中视图摆放方位不合理,装配图中有的零件无法装入和拆卸、尺寸标注不规范、标准件尺寸随意确定、剖面线和中心线忘记画、标题栏书写不规范、技术要求没有或者乱写等。

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课题从汽车企业实际需要筛选出来,严格按照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实际研发和制造标准要求学生。对于学生课程作业,尤其是零部件图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考评,并选择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指导使课程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技术文件。

2.3 引入先进设计方法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要将现代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应用到汽车设计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出发,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中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要求学生采用CAD软件绘制设计图纸,尤其是掌握三维到二维的转换;引入 CAE设计软件,要求学生能利用CAE软件进行应力应变和运动干涉等方面的工程分析;引入Matlab实现优化设计计算,要求学生初步掌握Matlab的简单使用,使学生加深对优化设计的理解和应用,减轻学生设计中反复优化计算的工作量,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

第5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60-0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LI Ling-hua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strong theorization, the abstractness and the great difficulty to lear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measures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re sta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is explored. Th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experiment course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etting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setting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t is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Key words: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actice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

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

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

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

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

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

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

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 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由三大类构成,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 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晓燕, 袁春风, 张泽生.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 计算机教育, 2013(21):74-78.

[2] 杨泽雪, 闵莉, 王建伟.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5(4):107-110.

[3] 杨欣宇, 李诚, 宋广军, 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3(18):45-47.

[4] 蒋本珊. 计算机组成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第6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28.5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1.5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1.5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19.5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11.5周实践课共3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18.5周的实践课共41.5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28.5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第7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福建省武夷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开设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分列为三门子课程:包括60个学时的理论课程、20个学时的实验课程和1周的课程设计,其中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为实践环节。用倒三角图表示课程结构、学时安排以及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较多,学生普遍感觉较难,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较强。

二、课程教学探讨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上理论课普遍感觉比较抽象、较难理解与掌握,合适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一般本科学生比较合适。教师在黑板写的时间,学生有短暂的时间进行消化和记笔记,有利于对内容的即时理解和课后复习,使得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比如,在讲授到三极管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时,学生对于小信号等效电路画法比较难于掌握,而仅仅用多媒体授课放映效果不理想。教学中可以结合板书,分步画出三极管的H模型,结合小信号等效电路的依据,在黑板上一步步画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就更方便。这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是比较基础的理论内容,基础内容讲透了,有利于后续章节的顺利展开。但是对于某些比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演变过程,使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进行讲解可以更形象生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例如,P、N型半导体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晶体管、MOS管器件中的电子、空穴的运动,电流的运动以及器件的制造工艺过程等。这些内容如果采用板书,画图太多、耗时较长,也很难做到形象表达。若用多媒体加上Flas的方式学生就会更感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切换快,学生记笔记跟不上,授课时注意放慢速度,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适当结合板书对内容作出提纲挈领性的总结。这样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既缓解了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明显不足的矛盾,又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省时、直观、形象的优点,因此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2.营造讨论式教学环境,加强课外辅导。

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结合实际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每节课上教师可以适当提出1-2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之前的教学效果,教材的后面章节,比如反馈、功率放大等,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学习兴趣急剧下降。每周设置1-2个课外的时间段老师给学生们答疑解惑,在学与问的过程中,学生对每堂课的内容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这样学生对整体内容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学会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大纲中包括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总计有8个,选做5个;综合性实验有2个,选做1个。实验采用自编的实验指导书,书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使用仪器、实验操作步骤和思考题等等,要求学生结合实验原理和思考题认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学生在每次实验前对实验项目有基本理解,教师批阅后再根据情况进行讲授。在实验过程中,摒弃传统的“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调试电路和操作实验仪器,独立排除实验故障,找出问题、原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个实验项目。实验报告中学生需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对实验现象做合理的分析及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这样学生能结合理论与实践,动脑动手相互结合,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2.重视课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性本科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为未来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动员和组织电类学生开学初准备基本的实践工具,比如电烙铁、万用表、斜口钳、焊锡等等。学校专门设置1周的时间进行本门课程的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呢?教师可先给学生提出基本要求,给出一些参考题目,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可自拟题目。课程设计分组进行,要求每组限2名学生。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生学会怎样查资料、怎样看资料,如何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结合每年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去实践锻炼,对于学生的科技成果,还应指导学生试着撰写科技小论文,实践联系理论,提高其科研能力。

3.强调专业仿真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验证、设计和分析已成为一种趋势。主要原因有:(1)计算机仿真不局限于地点和时间,比较方便,用电脑装好软件就可以进行电路的设计;(2)其可替代采用简化电路模型搭接实际电路进行验证的传统设计方式,同时可有效地对电路参数确定和方案选择,并在设计初期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可靠预估,从而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时间、节省设计费用,因此成为了现代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利用仿真结果得出电路性能受电路中某些关键参数的影响,可更好地理解电路的特性和性能指标,对实际电路设计和调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电子技术中应用较广泛的仿真软件有Proteus、Pspice和EWB等等。教师对于刚刚接触仿真软件的学生,应先结合实际情况讲解一个软件的基本用法,系统地介绍相关的电子资料和软件安装的方法。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基本上都有个人电脑,挖掘其

自学能力,对引导其触类旁通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课本上难理解的内容,比如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等可通过仿真实现,通过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学习好一门软件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重塑培养方案,改革评分机制

传统的培养方案是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加起来是一门课程,教师评出总成绩,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只是作为总成绩中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改革后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分列为三门子课程,三门课程各给出总评成绩。理论课评分是按照“3+7”的机制评分,实验成绩按照“3+4+3”机制评分,课程设计按照“1+4+5”机制评分,详细评分机制如表1所示。改革前实践成绩比重偏低,很难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实践环节总是马虎、敷衍,心里想着实践成绩不理想,还可以靠期末笔试成绩提起来。评分机制改革后,学生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做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五、总结

1.经过学校上述教学探索和实践,使得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感觉模拟电子技术虽然有点儿难,但是他们觉得能学到许多知识。

第8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线路 项目化教学 立体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TN7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40-01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侧重其实践性与应用性。

《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是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注重实践,将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作过程整合成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并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描述,设计任务单,要求学生从咨询、决策、实施、评估等四个方面开放式学习,梳理任务中O计的理论知识,突出制造工艺要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各种典型的单元电路,能够掌握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和参数,并能够结合电路图及设计要求,具有独立完成电子元件的选型、测试、安装、调试、排故等职业技能。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

项目化课改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整体设计中项目的设定。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注重实践,将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作过程整合成工作任务。每一个项目应该能把知识与技能串联起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来自企业生产或人们生活的实践,选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能够反映企业的先进技术。每一个项目均要求学生从咨询、决策、实施、评估四个方面采取开放式学习,梳理理论知识,突出制造工艺要领和操作技能培养,熟悉典型电路,能够独立完成电子元件的选型、测试、安装、调试、排故等基本操作。其二是完善其考核评价机制。全程进行过程考核,按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职业团队合作五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融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评价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在抢答、表述、5S管理、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上都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是教学过程应用立体式教学模式学习。图书、视频与面包板套件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巧妙融合,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图书是指以教材为主,融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视频是指实践教学视频,手把手教你如何检测元件、组装、调试电路。面包板套件是指面包板、项目所列电子元器件。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条件

“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实训基地指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学校重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多媒体、录像视频等技术支持。实训设备包括面包板、线路板、与项目相对应的电子设备套件等。二是软件设施方面,具有基于Multisim2001等电路仿真软件、电子技术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及技能型“双师”教师队伍。学院图书馆内的电子和纸质版的资料丰富,CNKI(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料全面;学院与多个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可第一时间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

三、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改革主要体现“整体化”教学改革理念:其一是课前精心预设,包括优化的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整体设计是以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最终目标,按照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等几方面展开,确定实施整体性改革方案。优化的单元设计是制作声控闪光电路等5个典型项目的单元方案,过程实施课件、点评课件、理论讲解课件等。其二是课中精彩生成,指具体的实施方案,即结合电子产品职业岗位需求,融入职业行业标准,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信息页、工作页;并结合单元方案,细化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内容。教学中应用动画、图片、视频、影像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边学边做,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其三是课后巧妙延伸,包括学生作品、评价资料及实施总结。学生作品指学生实践环节中八路锁存器等典型项目的实物展示,并且成果中体现教师的评价、评语及学生的实践体会。评价资料是实施过程考核制度,制定项目完成情况考核评分评价表,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记录表,能力测评表等。实施总结包括学生实践阶段性总结及教师项目化课改总结。教师项目化课改总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的排故方法等方面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考核;设计

一、针对课程目标设定考核方案

项目化教学是艺术类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不论是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大的设计项目,还是艺术基础课程中如平面构成中一个小单元的训练,都是基于对美学、设计原理的把握后对素材的加工与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学生学习、构思、制作、呈现一步步表现出来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首先是明确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具体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知识目标。考核内容的架构针对课程目标来设置,目标层次、条理清晰则考核方案的层次条理与之对应,具体确凿,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有较好的检验与鼓励的作用。

二、全面多元考核设置

1.考核内容全面、过程与结果并重。考核是教学环节中起引导作用的指挥棒,因此只有通过全面而缜密的构思、设计,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给出科学综合的评价。考核内容的全面,体现在横向全面与纵向全面两个维度上,横向是针对学习内容,纵向是针对学习过程。横向全面考核需兼顾教学总体目标与能力、素质、知识分解目标的内容,有指向地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纵向全面考核需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每个阶段,如准备、策划、方案、制作、展示、总结各个阶段所应用的具体知识、展现出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都有客观中肯的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正向进步发展。2.教师、学生、行业、家长多元评价。随着各类各级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互联网教育让艺术课程教学评价变得更多元、开放,这也弥补了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单一主观这一不足。我们在教学资源库设计制作过程中,应将教学工作完成后的答疑、交流、作业评判、作业展示总结,设置得全面并可操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除了教师、学生主体参加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同行、家长、企业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网上评价形式可以模仿淘宝网星级评价。通过开放式教学与评价,教学的活动就产生了社会效应,学生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详情,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与学习成果质量,用人工作、校企互动可以提前介入。

三、科学易行激励原则

在教学环节课堂范围,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为师生,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评价内容全面明确、评价形式可以灵活。详细的评价表是学生学习的导向与参照,让学生在进入课程项目之前就明确课程的目的,因此考核评价表在课程整体设计时就应该综合考虑,并科学周密地设计。但在课程真正实施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使用的便捷易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照淘宝网络对商品的评价,设置几个方面,如工作态度与协作度、作品的实用性、作品的创意性、作品的美观度、图纸等制作的精致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素养、作业过程展现等几个方面,分别用五颗星表达的投票法电脑计算整体分值,作为网络平台上的公开作业,企业、家长、学校其他同学、老师也都有端口进入进行评价,再根据权重得出学生的综合评分。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是对学生课程作业的尊重,也包含了教育者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成长的关爱与期许,弹性、开放、易行的鼓励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工作更为积极、更有成效。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