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精选(九篇)

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

第1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刘高倬及珠海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雷凡培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旨在为国内外航空航天界人士搭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交流的平台,对于深刻认识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趋势,促进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飞速发展,航天产业发展壮大,人类航天文明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航天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成为推動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发展方针,把科技进步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科学规划航天发展战略,大力推動技术创新与工程研制,为航天高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他表达了中国航天愿与世界各国深化交流、携手共进,积极探索和平利用太空的热切愿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丰碑,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为题,介绍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秉承造福人类、航天报国的信念,坚持战略引领、自主创新,全力实施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并取得成效的有关情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红卫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发挥航天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报告。在报告中,高红卫以航天科工运用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服务于流行疾病防治、水利安全、粮食安全等为例,阐述了航天技术是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他指出,以航天技术为基础、以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为载体的航天成果转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

第2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关键词:焊接技术;航空航天工业;应用

焊接技术是链接技术中的一部分,是航空航天工业紧密器件制造中补课或缺的技术。在现代生产中,各种新型焊接技术的广泛引用,极大地简化了航空航天中各类构件的加工,节省了生产材料,提升了生产效率。随着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飞机的重量得到了坚强,同时也为航天飞机及其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带动了航天飞机整体性能的提升。文章将对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1 航空航天工业常见焊接技术

1.1 电子束焊技术

在真空环境下,将高速电子流聚焦后对准工件进行缝接,而这时电子束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将金属工件熔合,这种焊接方法就称为电子束焊( EBW)。它也是一种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与其它焊接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能量密度高、焊接深宽比大、变形小、精度高,还可以自动控制等。电子焊接技术这些优势,使得它在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等产业方面应用广泛。将电子束焊接技术运用于航空制造业中,使得制造飞机发动机更加精密,质量更加先进,也使得很多零件的减重设计、异种材料或者难以整体加工的零件材料的焊接得以实现。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焊接零件具备高强度、低重量和稳定性的特点,而电子束焊接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在航天航空领域,电子束焊接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

1.2 激光焊技术

激光技术首先依靠偏光镜反射装置,将激光束聚焦在工件上,利用光束产生的巨大能量,瞬间就可以将工件熔化和蒸发,这种技术就是激光焊接。激光焊所需的装置较为简单,焊接时能量密度高、精确度高,工件变形小,而且可以焊接难熔零件等,这种技术在室温或特殊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在对飞机大蒙皮和附件进行拼接时,经常用到激光焊技术。早在1970年左右,美国就将激光焊技术运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中。他们制造了一台15kW的CO2仿激光焊机弧光器,在生产飞机的各种零件和材料时运用了激光焊技术,对其进行焊接试验及提高工艺标准。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A340飞机,其零件中的全部铝合金内隔板都是利用激光焊接技术完成,使得机身重量有所,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

1.3 搅拌摩擦焊技术

1991年,英国焊接研究所(英文简称为TWI),研发了一种新的固相连接技术,并将其命名为搅拌摩擦焊技术(英文简称为FSW)。该项技术是世界焊接技术发展史上研究历史最短但传播速度最快的焊接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种非耗损的搅拌头,使其高速旋转,然后压入待焊界面,经过高速摩擦加热被焊金属界面从而产生热塑性。最后,零件在压力、推力和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致密的金属间扩散连接。该项技术的特点是,焊接时无需材料、无飞溅、无需气体保护、零件损伤小等,由此也被称作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焊接技术。例如,波音公司在生产C-17和C-130运输机时,也利用该技术焊接地板来代替紧固件连接,使得地板结构得到简化,生产成本得到降低。总而言之,搅拌摩擦焊技术将在未来的工业应用中发挥巨大的潜力。

1.4 扩散焊技术

扩散焊又称扩散连接,它是指在真空环境或者气体保护下,对母材加热至熔点以下,将两个或多个零件表面施加压力,使界面产生微观塑性变形形成紧密接触,保持某一温度使原子在界面扩散而,最终将零件连接到一起。使用该焊接方法,一次可焊接多个接头,零件的接头质量好、形变小,而且焊后无需机加工。由于这些优点,在直升飞机的钛合金旋翼桨毂、夹层风扇叶片、飞机大梁、发动机机匣、涡轮叶片等零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扩散焊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焊接技术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连接技术,该技术的运用使得飞行器重量有所减轻,发动机质量有所提高,所以大大推动了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很显然,我国航天航空工业在将来的发展中,离不开焊接技术。与此同时,该技术的运用也会推动航天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

2 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以电子束焊接技术为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焊接技术被研发出来,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航天航天结构的重量,更可以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为航天航空飞机、发动机综合性能和整体性能的提升提供帮助。电子束焊接技术则是航空航天工业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焊接技术。

2.1 电子束焊接在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

发动机燃烧室身部主要使用的是不锈钢焊接结构和铜胎上电铸金属。但是,在进行焊接时,由于受各自物理化学性能存在巨大差别,极大地增加了焊接难度,特别是在接头处记忆产生杂质。当存在较大的焊接应力时,接头处容易出现开裂。同时,在高温情况下,电铸层容易出现削弱,甚至剥离。此外,在采用电子束焊接时,也会受到来自电铸金属层的磁性的影响。因此,在采用电子束焊接技术进行焊接时,首先应对电铸金属层进行整体退磁,对电子束的路径进行磁场屏蔽处理。焊接时,主要采用高压型电子束焊机对燃烧室进行焊接。要尽量避免焊接时产生过多热量,避免变形,并尽可能的降低接头的应力,防止易熔夹层的形成,避免应高温而出现的结合力降低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开裂情况的出现。

2.2 电子束焊接在波纹管组合件中的应用

航空航天发动机产品中波纹管组合件是其重要组件之一。同时,也是需要利用电子束焊接技术进行焊接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多层金属波纹管是航天发动机的主要的动密封原件。多层金属波纹管作为动密封原件的主要优势在于不会出现卡滞现象,相对比较灵活。为此,保证运动灵活与良好气密性是波纹管组合件生产的关键所在,而这个环节需要通过焊接来实现。采用电子束焊接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波纹管的接头强度,从而在尽可能避免变形的同时,保证焊接的美观和密封性。

2.3 电子束焊接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工业应用中,压力容器的主要用途在于对各种流体介质进行存储。压力容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空间系统的稳定性。电子束焊接在制造高质量压力容器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推进系统中,燃料储箱与气瓶是关键部件。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压力容器的多发故障主要集中在气瓶焊缝处。因此,在进行焊接时,气瓶处焊接要求极高。采用电子束焊接时,可以通过单面焊双面成形,从设备和工艺的角度控制焊缝内外表面的咬边缺陷的出现。此外,随着近年来复核材料气瓶逐渐增多,其由内外两层构成。其中,内层为金属衬层,而外层的复合材料层。前者的作用在于气密作用,而后者的复核材料则主要承担大部分内压载荷。通过电子束焊接技术主要针对气瓶中的内层,即金属内衬进行焊接,这部分的金属一般采用钛合金或铝合金制作,因而相对比较薄。通过真空电子束可以更加精确的进行焊接,避免气孔缺陷。

3 结束语

焊接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连接技术,它在促进航空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飞行器的减重、高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在突飞猛进的焊接技术的推动下定将取得快速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航空航天工业水平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亚军,卢志军.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建议[J].航空制造技术,2008,16:26-31.

[2]马卓.先进焊接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22.

第3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雷达主要是模仿蝙蝠超声波定位的方式,利用无线电磁波探测目标,实现对空间内物体的定位探测、测距、通信和导航的功能,多用于军事、气象、航空等领域。传统的雷达主要有相控阵雷达与激光雷达,尤其是相控阵雷达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保障国防安全至关重要。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量子雷达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雷达通信与导航的保密性与精确性提供了可靠保障。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是雷达的两种主要应用技术,本文将主要从雷达通信的原理与应用、雷达导航的原理与应用、两者技术综合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探究不同雷达的适应领域,为雷达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以开阔其研发视角。

2雷达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

2.1雷达通信的原理

雷达通信技术是雷达系统与通信系统结合的一体化技术,主要由雷达、发射机、接收机、通信处理模块、信号通道等组成。根据通信媒介的不同,雷达通信主要分为相控阵雷达通信、激光雷达通信和量子雷达通信等方式。相控阵雷达是由大量独立控制的小型天线阵面组成。在通信过程中,地面上的相控阵雷达通过天线阵面向空间中发射带有大量数据信息的特定频率电磁波信号,并被空间内的战机、气象卫星、航空飞行器等设备接收。然后,空间内的设备将需要反馈回地面的数据信息通过其自带的信号发射器发射空间中,并被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接收,然后经过通信处理模块处理后,以实现地面雷达与空间设备通信的功能。

2.2雷达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国防军事领域中,雷达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航母、战机、潜艇等重要军事设备上。航母雷达主要负责为舰载机提供气象保障监测信息、为航管中心提供数据信息、为异常敌机提供驱逐信息等。战机防空雷达主要负责为战机提供指挥引导的空间坐标与敌机坐标、为军事控制中心提供作战数据信息等。潜艇雷达主要负责为战斗群中其它潜艇提供坐标信息、为指挥中心提供数据信息等。目前,军事通信雷达多使用相控阵雷达,但随着量子雷达的快速发展,其高保密性将会使其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中,对提高国防力量至关重要。在气象探测领域中,气象雷达被广泛安装在各山峰、丘陵、盆地等地理位置处,主要由雷达天线、雷达接收机、控制面板、显示器和波导等组成,将探测到的空气温度信息、湿度信息、气流信息和地形信息等发送到气象局的终端控制室,以实现气象监测与远程通信的功能。

3雷达导航技术的应用分析

3.1雷达导航的原理

雷达导航技术又名多普勒雷达导航技术,是相对于传统GPS、北斗、伽利略等GNSS卫星导航技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技术。因为激光雷达具有导向性好、分辨率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所以导航雷达多使用激光雷达。雷达导航是运用多普勒效应对航空器进行精确导航的,首先通过航空器雷达向地面基站发射电磁波,并经过地面基站反射后被航空器雷达接收,因航空器与地面反射点间存在相对运动,航空器上的雷达接收到地面反射电磁波的频率与发射时的频率会相差一个多普勒频率,从而通过相关数学运算,可参考地面基站的坐标位置进行精确导航。

3.2雷达导航技术的应用

雷达导航技术主要应用于测距器与多普勒导航系统中,航空器可通过导航雷达进行远程测距与精确导航。导航雷达进行测距时,需要航空器机载测距机和地面基站的测距器配合工作,主要由天线、收发信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等组成,用于测量航空器与地面基站间的距离。

4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的综合应用分析

雷达通信技术与雷达导航技术是雷达的两种主要应用技术,往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技术相互融合。尤其在国防军事领域中,军用雷达需要同时具有通信与导航的功能,以对战机、航母、潜艇等重要军事设备进行精确控制。雷达通信技术主要应考虑其保密性,而雷达导航技术主要应考虑其导航精确性。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高保密性与导航精确性将使得雷达通信与导航技术也得到高速发展,对提高国防军事实力、航空管制能力、无人机探测能力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第4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对象航空气象技术主要是对气象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从而来保证航空飞行中安全,而空中交通管理主要是指对于领空的区域管理,航空气象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的各个部门都有所应用,以下做简单的介绍:

(1)航空公司,主要是对航空的计划进行制定,因此,必须要对气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航空气象技术在航空公司中应用广泛,航空公司利用气象技术能够及时的了解气候的变化,并且能够根据搜集到相应的气候信息进行飞机航班的调整,防止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意外情况发生;

(2)机场,气候对于机场的影响很大,若是受到了恶劣气候的影响,那么将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飞,所以必须要能够利用航空气象技术来对气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使机场迅速的掌握到信息,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政策,降低造成的损失;

(3)空中交通管制机构,该部门主要是对空中交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的顺畅以及稳定,控制管制人员能够通过航空气象技术了解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对空中的飞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保证安全飞行;

(4)空中区域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选定新航线,所以必须要对选定的航线的气候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能够提供相应的天气情况,对对流层的高度、气流的稳定性进行准确的预算,以此来确定航线是否安全,从而来保障航空飞行的安全性。

二、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的应用现状

1航空天气预报对于航空天气预报来说,气象的探测技术更加的先进,会使得结果更加的精确,并且航空气象预报的周期更加的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航空气象预报主要是对机场的气候进行相应的监测,并且能够及时的提供一些准确的信息,气候对于机场的影响十分的大,地面的风速、空间的云量以及温度都会对航空飞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机场的气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测。另外也能够对飞机飞行航线的气象情况进行报告,在一些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能够有效的对飞行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来保证飞行的安全。3.2报道天气的实际情况对于天气实际情况的报道主要是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能够对整个空中的交通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利用先进的雷达技术能够检测出相应的强对流天气,并且能够对一些天气系统的运动方向进行有效的预测,这样对气象信息实时准确的监测能够保证飞机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行的安全与稳定性。

3提高相应的天气情报一些特殊的天气预报,例如强热带台风、剧烈的冰雹以及气流的剧烈活动等的预报都属于重要的天气预报,这些特殊的气候将会严重的影响到飞机的正常飞行,因此必须要利用先进的航空气象技术进行监测,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中,获取最为精确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输到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管制部门会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对飞机的航路航线进行调整,从而来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航班的正常运行。

4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若是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气象状况,会对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那么航空气象技术将会进行提前预警,从而来警示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将会密切的关注气候的变化,若是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灾害天气,那么将会及时进行航班的调整,若是没有出现,那么将会正常进行飞行。另外,若是遇到了严重的灾害,对于起飞的飞机,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将会及时的管理航线,使其避开恶劣天气,从而保证安全飞行。

5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应用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中交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必须要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对气象进行观测,从而来更好的协助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工作。目前,航空技术将会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区域内部的气象条件,要能够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监测,经过多种方式信息的传递,利用技术处理手段,从而来更好更直观的对气候进行监测,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从而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系统,使得航空各个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得知气候信息,从而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保证飞行的安全。

三、结语

第5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摘要:介绍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主要技术及成功经验,提出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转化;成效

10年来,天水市农业局、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等2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1],并逐步开展了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2]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1 实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种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注重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品种6个,即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茄子品种3个,即航茄2号、4号、5号;番茄品种1个,即宇航3号,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完成了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及航茄4号茄子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颁布《绿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甘肃张掖、陇南和山西3处标准化制种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种面积达到65.4 hm2,年产种子44.5 t;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总产航天蔬菜220万t,平均总增产量40万t,平均总增产值64 361.6万元,平均新增纯收益57 569.9万元,平均科技投资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广投资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2 主要技术

2.1 认真分析研究,准确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点试验研究,应用作物时间稳产性系数(cst)、地域稳产性系数(csr)和综合稳产性系数(csc)分析方法,对航豇1号、2号豇豆、航遗1号黄瓜、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和航茄4号茄子等7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的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网]

2.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农业的先进意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突出标准研究制定及其相应技术的示范推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种的良种繁殖能力

针对种子繁育严重制约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制种基地入手,对甘肃陇南、张掖和山西3个制种基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制定了制种技术规程,强化了对制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完善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采收、加工等技术,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到上市销售的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不仅种子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 立足生产实际,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2.4.1 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结合各地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建设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级蔬菜新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建立县区级蔬菜示范区;在主要乡镇建立示范点。通过在市、县区、乡镇3级开展新品种选育、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大力促进航天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主产区蔬菜品种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在品种布局上,依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科学确定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区域,做到种植区域与品种特性相吻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

项目区围绕《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标准,积极推广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等大棚设施配套技术,各项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1)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冬季低温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温eva膜,遵循“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原理,应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遏制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热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条件,促使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推广合理配制基质、精量播种和催芽、成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幼苗生长快、育苗质量高,提高种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夏秋季高温干旱,利用遮阳网和微喷技术降低光照强度[4],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内温度,营造一个较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遮光降温、保水保温、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效果,促进设施蔬菜正常生长。

(4)避雨栽培技术。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防止雨水冲击和强光直射,可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实色泽,外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明显减少,创造最佳的蔬菜生长环境,保证蔬菜健壮生长,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5)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提高灌溉质量,省工节水,而且肥水同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减轻高温影响和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实现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4.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设施蔬菜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广泛示范推

广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温闷棚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露地蔬菜在虫害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沟高畦、滴灌、覆盖地膜、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示范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安全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4.4 广泛应用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尽量减少单元素肥料使用,实行有机肥与多元复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减少使用硝态氮肥和作物收获前追施化肥;根据不同蔬菜作物,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项目田全部落实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经验

3.1 加强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前提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和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形成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的格局,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技术创新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关键

该项目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应用设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术选育蔬菜新品种,在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航茄2号、4号、5号和宇航3号番茄通过省级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通过对主要示范推广的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总结完善了种子繁育技术,编写了制种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生产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种,保证了种子质量,提高了种子产量,为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协作交流是搞好项目工作的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种质资源,强化育种进程和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协作交流,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种动态,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4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保障

对项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核算账簿,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天水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实行“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为手段,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模式,对外联接国内外销售市场,对内联接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和企业的应得利益,调动了农户和企业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建议

航天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种以其良好的优质、抗逆、增产性能,为安全、无污染、少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中积累了成功经验,随着引种、示范、推广航天(太空)蔬菜范围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对航天农产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依托,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5],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带动和加快现代航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洁.太空育种地上忙[n].科技日报,2001-08-27(8).

[2] 潘连公,陈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种遗传机理与选育成效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3]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初步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169-176.

第6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一、国外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1.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领域较多,主要有通信/数据处理、能源、加工与制造业、医药、消费产品、运输、环境等。

表1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实际效益 最 终 用 途 案例数 增加销售

或节约成本

案例数 实际效益(单位:万美元)

增加销售 节 约 总 额

工业(制造与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由表1可见,大约60%以上的技术转移案例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67个案例是利用NASA技术经过二次开发,创造了一些新产品或新工艺,为企业建立新的生产线,或创建一家新的企业。

2.减少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而隐含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认为经济包含着常态经济与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人类为了把非常态经济造成常态经济的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为此常态经济必须支付非常态经济索取的保险金,这笔资金就作为国家安全和救灾支付。据专家 计算 ,摧毁20个经济脆弱点相当于摧毁最大的44个城市 社会 功能。利用航天技术保护这些经济脆弱点,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天事业发展导致了若干新技术群体的问世与应用

航天技术几乎博采了 现代 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不断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领域和高难度的课题,为一些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若干新技术的问世。

(1)促进 电子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适应研制导弹的需要而诞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尼亚和约榆·艾儿凯克教授,为了适应导弹弹道计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巨型亿次计算机ILLIAC-5也是为美国NASA研制的。可以说没有航天工业的高需求也就没有计算机行业的今天。

(4)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航天事业促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结构材料、烧蚀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机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出来,进而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空间微重力环境又为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的一批航天企业转向海洋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的迅速进展,使美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 ,美国是唯一作好海底开发准备的国家,它已向开采铁锰结核矿的六国国际财团投资,其海洋石油开发也从浅海发展到了深海。

(6)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通信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卫星通信实现了信息传递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传递,全球通信网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上一切旧有的 交通 、通信、联络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业 发展 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促进系统工程管理 科学 的诞生和发展系统工程管理软科学也是伴随着导弹技术、空间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该学科已经广泛地用于政府部门、 科技 、 经济 、军事以及企事业机构的决策和预测工作,对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估,把决策科学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航天事业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 应用 数学、高能物 理学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学、微重力物理学、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医学、信息学、微 电子 学,等等,均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技术,为科学 研究 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学科。我国的航天技术在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应用中,带动了其它新兴学科和 工业 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术对 中国 高技术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支撑技术,因而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拓宽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对于海洋开发和生物技术来说,航天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与实验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如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将开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由于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600多种新材料的国产化需要,以及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诸如玻璃钢、氟塑料、高强度合金和稀有金属材料,以及 计算 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雷达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扩展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有60%~70%转移到了其它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据统计,建国以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见,航天技术产业的辐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2.技术转移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

第7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关键词]航空气象;空中交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V3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06-01

1航空气象技术概述

1.1航空气象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随着各国飞行流量的迅速增长,流量问题成为导致航班延误、返航、备降的重要原因,而复杂天气又是影响流量的重要因素。飞行活动和气象条件之间正在从气象条件决定能否飞行,变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如何飞行。航空气象学的应用也从单一的保障飞行安全扩展到了与空中交通管理有关的其他研究领域。现代航空气象学主要研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对航空技术装备、飞行安全和流量管理的影响。

1.2航空气象服务

航空气象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气象情报和资料,及时、准确地提供航空运输所需的气象情报,为飞行安全和效率服务。空中交通管理包括空域管理、空中交通管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等,航空气象技术可应用于航空公司、机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部门及其他与空中交通管理有关的航空气象部门,为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提供各类气象服务。

2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的应用

2.1航空气象技术的应用现状

现有的航空气象技术是将实施空中交通管制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所需的航空气象情报和资料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以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送给管制中心系统和流量管理系统,包括各类航空天气预报、各类天气实况、重要天气情报、各类天气警报,并提供WEB查询、浏览服务,供管制人员和流量管理人员掌握起降机场、航线及飞行区域的天气情况,另外还可以向飞机提供对空气象广播服务,为飞行安全和效率服务。

2.1.1提供各类航空天气预报

1)机场天气预报

对未来9h和24h之内,本机场各种气象要素或天气现象如地面风向风速、有效能见度、云状云量云高、天气现象、气压、温度、露点、结冰、颠簸等情况做出具体预报。

2)航路天气预报

对飞机从起飞至落地整个航路飞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温度、云状、云顶高、结冰、颠簸等具体情况及其演变趋势做出预报。

3)着陆预报

为即将落地的飞机提供本场未来m内的天气变化趋势,它是附在每小时一次的天气实况报之后一起对外通报,也可直接向空中飞机广播。

2.1.2提供各类天气实况

1)天气实况报

每小时(或每半小时艉供一次本机场的地面观测报告,包括风向风速、能见度、云量云状云高、温度、露点和气压值。从飞行开始前2.5h到飞行活动结束。国际机场要求24h不中断。

2)天气雷达探测资料

在雷雨季节,一般是每隔2h一次的定时观测,如有“对流天气”,则连续开机跟踪观测。天气雷达能探测机场周围半径几百公里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和云雨分布。经过雷达回波自动处理后,可用图像的方式直观显示云雨回波的强度、移向、移速、降水强度、降水分布及云顶高分布等。

3)卫星云图

与天气雷达回波图像相比,卫星云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云的种类、特征、分布及其变化,中小尺度云系和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对远航飞行和海上、山地飞行特别有用,每小时可接收一次。

4)特殊天气报告

各类天气实况信息不仅可让管制人员和流量管理人员了解常规的机场天气情况,还可以提前掌握雷暴天气等强对流天气信息。雷暴天气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极大,会使受影响的空域容量迅速下降,引起流量拥塞,而天气雷达探测资料能够准确地提供雷暴天气的强度、移向、移速、降水强度、降水分布及云顶高分布等信息,便于管制人员和流量管理人员提前采取措施,安排受影响的航班进行地面等待或改变航线,避开雷暴区域。

2.1.3提供重要天气情报

按国际民航《航空气象服务手册》规定,当出现(已观测到)或预计将要出现活跃的雷暴区、热带风暴、强烈飑线、严重冰雹、严重颠簸、严重积冰、显著地形波和大片沙尘暴时都会重要天气情报。重要天气情报中的天气现象都会严重威胁到飞行安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部门和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在收到该报后,会及时安排即将起飞的航班进行地面等待、地面停飞等,对已经起飞的航班则安排进行空中改航、备降等措施。

2.1.4提供各类天气警报

当出现低于“机场天气标准”的天气要素或危及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时,就会天气警报,当其“好转”到标准以上时,还会警报解除报。机场警报是对地面(包括停场)航空器、机场设施与服务有害的气象情报的简要情报,包括发生或预计发生的下述一种或几种天气现象:热带气旋、雷暴、雹、雪、冰、降水、白霜或雾淞、沙暴、尘暴、扬沙或扬尘、强地面风和阵风、飑、霜。风切变警报是观测到的和预期出现的风切变简明情报。天气警报中的天气现象都会危及到飞行安全,例如低空风切变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发生突然的特点,可能对在跑道高度和跑道上空500m之间,在进近航线和起飞航线上的航空器造成威胁,管制人员根据风切变警报提供的信息,就能够在飞行进近时指挥其尽量避开风切变区域,避免事故的发生。

2.2新一代航空气象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的应用

新一代航空气象技术作为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全面、系统地提高天气观测和预报水平,大大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的目标。随着新的空中交通管理的建设理念的提出,航空气象技术要适应这一新理念,需要研究如何改变目前气象信息不能很好地与自动决策工具整合,而需要用户解释和人工整合的现状,气象信息将从主观定性转变为客观定量并与面向决策的自动化系统和人工决策程序相结合,帮助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在各种天气形势下做出更好的决策。本文总结了一些相关技术,包括统一气象信息共享技术、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等。

2.2.1统一气象信息共享技术

对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提供共同的天气情景,实现各部门对所需气象信息的灵活、有效访问。该技术将不同预报模式提供的某一地理区域的天气信息处理、融合成唯一的预报,形成易于理解的四维天气预报产品,并且保证所有需要的用户无论处在何地,所获取的同类气象信息是一致的天气信息。该技术适应天气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天气的急剧变化,并能迅速整合与分发,形成航空气象资料共享平台,这样才能保证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的所有决策基于同样的气象信息。

2.2.2辅助决策支持技术

航空气象的辅助决策技术可为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这里介绍其中的航线五维可视化气象信息技术、航路气象条件燃油消耗的评估技术和数字化全国气象雷达图像拼图技术。

2.2.3提供各类天气警报

1)航线五维可视化气象信息技术

该技术提供易于理解和直观的可视化航线信息,帮助空中交通管理各部门安全有效地进行指挥飞行和制定流量决策j。该技术通过对五维数据集(时间、气象变量和三维空间)的分析来描述航行过程的多个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对航线区域上的风场、温度场、重要天气区域等进行水平和垂直高度上的剖面显示,并可进行不同飞行高度的水平剖面以及航线的剖面、轨迹显示,从实时和预报两个方面多维显示气象信息。

第8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4月9日,柬埔寨首相洪森一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和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潘广学的陪同下,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访问。

洪森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五院和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并对正在研制测试中的多个卫星型号进行了近距离观摩和了解。对正处于测试中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实物,洪森首相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结束后,洪森表示,很高兴也很荣幸参观中国航天的最新技术成果,他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他预祝集团公司承担的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任务为代表的各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雷凡培表示,中柬双方航天领域合作有很深的积淀,双方先后签署了卫星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柬星一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项目的框架协议。他相信通过此访,洪森首相一行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更好地推动双方航天领域合作,将柬星一号项目打造成为中柬两国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典范。(杭文)

黑花江将建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

3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集团公司将与黑龙江省在卫星应用产业领域,共同建设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信息体系,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地理信息企业。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技术开发领域、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及产业合作、产学研联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等方面加深合作。(杭文)

中国将与联合国联合召开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

由联合国外空司(UNOOSA)发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在北京召开。该研讨会是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的“载人航天技术倡议项目(HSTI)”的一部分,旨在推动全球载人航天领域技术合作。

HSTI是UNOOSA在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于2010年建立的项目,曾于2011年11月在马来西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专家会议。此次北京研讨会是上次航天技术专家会议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目的是:交流在载人航天飞行和空间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计划,建立对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的共识,增进微重力研究与教育的能力建设,探索新兴国家参与空间探索活动的合作机会。此次会议还将讨论在HSTI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机会,以促使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航讯)

神舟十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月31日下午,神舟十号飞船顺利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飞船的进场,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全面展开。

神舟十号飞船等飞行产品已按技术流程完成了研制、总装和出厂前测试工作,质量受控、功能性能满足要求。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正在按计划进行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具备执行任务条件。(航讯)

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

3月25日,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大会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座谈会在北京航天城召开。会上,中国航天基金会对2012年度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704所精确制导与遥感技术研究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四部一室等15个先进单位,方旭来、郭玉明、郝冠军等216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杭文)

我国探空火箭首次完成空间环境试验任务

4月5日凌晨5点45分,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获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研制的天鹰3E探空火箭成功发射,火箭搭载的科学探测载荷设备成功获得了有效的探测数据。

天鹰3E探空火箭是用于搭载有效载荷、进行“临近空间环境探空火箭探测与试验技术项目”第一次空间物理试验与探测任务的探空运载火箭。本次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以天鹰3E探空火箭为载体,搭载了朗缪尔探针、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和金属钡释放装置等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并在200千米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金属钡粉。试验获取了电子、离子和空间电场不同高度垂直分布的原位探测数据,观测到了钡云扩散、漂移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对低纬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飞行试验是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一次空间科学主动试验,标志着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杭文)

新型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研制稳步推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日前顺利完成了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原理验证结构整星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平台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均满足设计要求,这意味着全新设计的星体结构顺利通过“大考”。

据悉,该平台结构设计灵活,可扩展性强,能够满足光学载荷、SAR载荷等多种载荷的需求。该试验的顺利完成,为平台原理验证结构的研制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后续首发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讯)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

最近,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这是中国航天出口的第一颗在轨交付的遥感卫星,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

2012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今年3月初,中委双方签署了卫星在轨验收评审会会议纪要。这标志着委内瑞拉遥感卫星正式完成在轨交付。双方认可,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寿命从收取第一幅图像时算起,即2012年10月1日。后续,中方将根据委内瑞拉国内地面站的土建工作进度,完成地面应用系统的正式交付。此后,中方还将支持委方进一步做好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相关工作。(杭文)

航天科工亮相西班牙国土安全展

3月13日,第四届西班牙国土安全展在马德里拉开帷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唯一参展企业,携安保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参加了展览,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让世界更安全”为参展主题,从安保科技、国土安防、应急反恐、灾害监测、无人机应用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等六个主要领域系统全面介绍了集团公司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的雄厚技术实力以及自主创新的特色产品。(航讯)

第9篇: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范文

68.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失重环境训练设备有何特点?有哪些辅助设施?

失重环境训练设备(WETF)是建在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第29号大楼内。这个大楼原来是放置载人离心机的地方,因为航天飞机在发射时的加速度最高只有3g,航天员完全可以耐受,这样就不需要载人离心机的训练,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航宇局将载人离心机拆除,改建成一个大型中性浮力水池。

失重环境训练设备是一个长方形的深水池,水池的大小是根据航天飞机模型的尺寸来决定的,因为在池中要放置一个航天飞机的货舱模型。该水池长24米,宽9.8米,深7.6米,蓄水量182万升,水温可维持在31℃。该水池除有标准的过滤、加氯消毒和水泵系统外,还有一整套辅助设施,其中包括:

①全尺寸的航天飞机轨道器货舱模型和遥控机械臂系统,货舱的两扇舱门可以打开和关闭;

⑦两台气吊,一台为4.5吨,另一台为4.99吨。主要用于吊起航天飞机模型,也可用来吊起水池中的航天员;

④环境控制系统,有一条脐带式软管可以向身穿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在控制室中有一个环控系统控制台,用以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此外还有一个警报系统,一旦空气的流量和压力没有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上系统即报警,如果环境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还有一套应急供氧系统,能提供30分钟的氧气供应;

④通讯系统,所有参加训练的航天员都提供两路通话,通讯线路就包在脐带式软管内,该系统有主要系统和备用系统两部分,如果主要系统发生故障,可以使用备用系统,如果两个系统都发生故障,还有一个由电池供电的应急系统,可提供单路通讯;

⑤服装加重系统,为了抵消水的浮力,还要在训练用的舱外航天服外加上重物,包括前后加重背包、上肢加重袖套和下肢加重膝套,通过对加重物的调节,可以保证全身重量平衡分布,以实现中性浮力,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加重系统应能在5~10秒钟内取下;

⑥闭路电视系统,由两台水下全景摄像机、两台水下手持摄像机和控制室中的电视监视器组成;

⑦穿衣室。分男女两间,此外还有一间储藏室,专供训练用舱外航天服的保管与储存;

⑧医务室,配有2名医助和1名医生,还有一辆急救车,一旦发生情况可以将伤病员及时送到附近的高压氧舱救治。

69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航天员如何在水池中进行训练?

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池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而成,曾经对礼炮号、和平号和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进行过太空行走训练。水池曾装下一些大型载人航天器的模型,以前是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的模型,现在则改成国际空间站上俄罗斯的服务舱模型。

俄罗斯中性浮力水池的主要性能:水池呈圆形,直径22.4米,深12米,水池周围设置观察窗口和照明窗口;水温约30℃;水下生命保障系统提供的压缩空气中氧浓度为17~23%;升降平台长20米,宽10米,升降速率每分钟50厘米、承载重量15吨;10套蛙人装备;在安保方面,配备有防火灾、防水灾、防压力容器爆裂措施。

水池池体由不锈钢板焊接而成,钢板厚度随水深而加厚;在不同深度的水池周围安装了45个舷窗。其中有两个为长方形,作为主监视窗口,其余均为圆形。有20个舷窗安装了投射灯,为水池内提供照明。另外,安装有蛙人出入水平台。水系统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杀菌,用石英砂为介质的机械过滤装置,可滤除水中的杂质颗粒。高压空气系统为训练用舱外航天服和蛙人潜水服提供高压空气。照明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屋顶天棚照明灯、窗口投射灯、水下照明灯和应急照明灯。水下监视摄像及记录系统主要由防水摄像头、放大器、视频分配器、磁带录像机、数字视频音频编辑机、数字磁带录像机以及视频监视器等组成。通讯系统包括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声音有线广播通讯。

航天员身穿训练用的海鹰型舱外航天服,这种服装外形跟真的航天服一样。只是背包内没有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吸和服装内通风都是通过一根脐带式软管进行。脐带式软管的一端与水池上的一台空气压缩机相连,另一端与航天员的航天服相连。这种服装供氧方式跟一般的潜水服差不多。服装重100千克。每套服装可供训练40次,然后进行保养和维修;经过150次训练使用后,就需要送到工厂去进行大修。服装加重系统要求在航天员的前胸、后背、腰部、手腕和膝关节部位加上重物。这种海鹰型航天服在太空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可以自己穿上不需要别人帮助,但是在地面上穿时,则需要工作人员帮忙。当航天员穿好服装后,用安装在水池边的升降机将其下降到水池中。过去每次只训练2名航天员,现在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每次训练3名航天员。每次训练时间是5小时,最长不超过7小时。每次训练都配有6至7名潜水员。对航天员进行帮助和指导。此外还有2名摄影师,负责将整个训练过程记录下来。

每次训练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体检,然后到水池边的穿衣区域穿服装。穿着的顺序是先穿液冷服,然后戴上通讯帽,最后才穿航天服。训练完毕后,航天员可先洗个热水澡,然后参加一个简短的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医生、训练员、太空行走专家和其他航天员。

每次训练课至少有7名潜水员负责安全保护,他们都背着便携式水下呼吸器(即水肺)。水下训练,安全第一。为确保安全,训练负责^要求,在紧急情况下应在4分钟内将遇险的航天员从水中救出来。除了水下有安全措施以外,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辆急救车随时待命,同时训练中心的低压舱还要做好随时接收伤病员的准备。

70.日本的中性浮力水池有什么特别之处?

日本的中性浮力水池位于日本筑波航天中心,这个中性浮力水池主要是为国际空间站上日本建造的希望号实验舱服务的。该水池为圆形,直径15米,深10.5米,能够容纳整个的希望号实验舱。通过过滤系统和加热系统对水池中水的质量和温度进行控制。航天员背上的背包是模型,因此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和服装内温度调控都是通过脐带式软管完成。水池旁边有控制室。室内有视频和通讯系统。水池旁还有应急高压氧舱、供航天员穿脱航天服的设备、1-g试验和训练设备、航天服维修和储藏设备、潜水装具和烘干航天服的设备等。

71.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有何特点?美国航宇局用此技术训练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效果如何?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虚拟环境。这项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尖端科技,虚拟现实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它最早源于美国军方的作战模拟系统,90年代初逐渐

为各界所关注并且在商业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技术的特点是用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维数字模型,并编触到计算机中去生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的综合可感知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得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这个环境的感觉,可以直接观察、操作、触摸、检测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内在变化,并能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使人和计算机很好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改变了过去人类除了亲身经历,就只能间接了解环境的模式,从而有效的扩展了自己的认知手段和领域。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时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以及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它在航天领域的模拟和训练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专业图形处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输入设备和演示设备等组成。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机之间的交互性。为了实现人机之间的充分交换信息,必须设计特殊输入工具和演示设备,以识别人的各种输入命令,且提供相应反馈信息,实现真正的仿真效果。不同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选择这些工具,主要包括:头盔式显示器、跟踪器、传感手套、屏幕式显示系统、房式立体显示系统、三维立体声音生成装置。

美国航宇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这种技术在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中的应用。1993年为了维修发生严重故障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航宇局决定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航天飞机STS-61的航天员进行训练,结果取得良好效果。1997年,约翰逊航天中心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在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的飞行中又使用该技术,也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2005年,航宇局在航天飞机STS-114飞行任务中再次用这种技术对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进行了训练,这次训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航天飞机的维修任务。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虚拟现实技术在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工具,美国航宇局准备继续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这种技术,让这种技术在未来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训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2.什么是遥控机械臂训练模拟器?

1977年美国航宇局建造了一种新型模拟设备,简称为SIMFAC。这种设备可以对航天飞机的遥控机械臂进行实时的模拟和训练,设备建在一间30米×18米的大跨度无菌大厅中,大厅内放置航天飞机遥控机械臂、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货舱和其中的有效载荷。此外还有一个遥控机械臂的控制台,其外形和功能跟航天飞机上的控制全一样,控制台上的显示器能从四个角度实时的显示遥控机械臂、货舱和有效载荷的状态。

73.什么是载人机动装置太空操作模拟器?

为了高保真地模拟航天飞机载人机动装置在太空操作的情况,美国航宇局建造了这台模拟器。这台模拟器能进行6个自由度的运动,由电脑控制,能显示航天员操纵载人机动装置时手的控制输入。航天员可以穿航天服进行操作,也可以不穿航天服;可以在白天操作,也可以在夜间操作。该模拟器还包括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的驾驶舱模型和货舱后部模型。如果航天员太空行走的目的是要维修卫星,在航天飞机货舱中还有一个需要维修的卫星模型。模拟器有一个大屏幕显示器,能够显示载人机动装置在航天飞机货舱周围机动的方向和速度。

俄罗斯也有载人机动装置训练设备,俄罗斯的设备是一种旋转模拟设备,能做3个自由度的运动,用于研究两个方向角运动的速率。

74.什么是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