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精选(九篇)

个人信息安全防范

第1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相关热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

论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并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指南,结合单位现状、需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人防、物防、技防、制防”四防并重的安全防护体系,并搭建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保障信息安全资源的最优利用,最大可能实现重要业务的可持续性。

 

1 引言

 

现在随着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化,信息化已成为各单位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必要工作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信息化带来便捷的同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新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落后的安全防护与新技术快速应用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

 

2 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信息化发展迅速,然而由于在建设初期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和总体策划,诸如不同建设时期、不同需求导向、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系统架构技术路线等建设而成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形成了异构、复杂的系统状态,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数据交换手段,造成的利用率不高、缺乏终端安全防护措施和完善的计算机入网监管手段以及防病毒和防木马的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

 

同时信息化建设是随着需求的改变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安全防护也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这就决定了任何技术或手段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信息安全防护中的所有问题,想要打破以前,重新统一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以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如何在现有复杂异构的信息系统中,建立一个涵盖信息化各层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及时有效地保障当前的信息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3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是由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人、管理、操作等元素有机结合,能够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防护,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只限于技术防护手段上,普遍重技术、轻管理,甚至有的单位还存在以事故推动的现象。本文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指南,结合单位现状、需求和主营业务发展方向,并根据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以及安全体系特点,从人员、物理设施、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建设规范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的安全防护体系,突出“人防、物防、技防、制防”四防并重特点,并以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该安全防护体系搭建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与规范化。

 

3.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及安全防护设备等方面,重点做好主机房等场所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例如采用室内监控技术、用户访问登记以及自动报警系统等记录用户登录及其访问情况,方便随时查看。此外,对于主机房以及重要信息存储设备来说,要通过采用多路电源同时接入的方式,保障电源的可持续供给,以防因断电造成安全威胁。

 

3.2 人员安全

 

人员安全主要是指建立适合自身各级系统的领导组织机构与责任部门,明确岗位设置与职责,完善培训制度,如图1所示,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业务交流、技术考核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各类人员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观念,树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意识,确保在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处置过程中,能够将各类资源优先集中在等级保护级别更高的系统。

 

3.3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发生的事情按等级分类并进行相应处置。根据信息系统级别的差异,有效规划安全产品布局,在信息系统中正确地配置其安全功能,通过身份鉴别、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边界防护、恶意代码防范、密码技术应用等主要技术保护措施确保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安全监测和灾难恢复机制,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监测、灾难备份措施,并不断梳理完善系统的运维监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各类信息安全资源能够按照信息系统等保的级别合理分配,优先监控和保障级别高的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4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指南、系统建设、安全管理、运维、安全检查与评估、应急响应等方面,同时将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工作纳入流程管理机制,确保等级保护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

 

4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

 

本文以等级保护制度与安全防护体系作为基础,信息安全管理为主线,搭建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过程清晰,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高度集成、统一、规范、可追溯、可视化、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化、规范化。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包含信息应用管理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和基础设施管理平台,主要涉及机房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安全风险管理、资产和设备管理、信息安全建设管理、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监测管理、信息安全评估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应急处置管理、密码管理、安全审计管理等功能模块,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通过信息安全管理平台,规范安全保护设施的建设,实现在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信息系统时同步完成对系统的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同时按照预定的等保级别规划和设计安全方案,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建设信息安全设施,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加强信息安全评估管理,定期开展等级测评工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与单位的信息安全基线工作相结合,把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需整改的问题,纳入信息安全基线的范围,通过本单位信息安全基线的定期评估和整改,逐步提升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水平。

 

信息安全防护是一项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充分熟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对系统正确的定级,准确的风险评估,才能实现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的建设和运维。

 

5 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现有信息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并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指南,结合单位现状、需求和主营业务发展方向,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制防”四防并重的安全防护体系,搭建一体化的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平台,通过等级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优化运维管理机制,保障信息安全资源的最优利用,最大可能实现重要业务的可持续性。

第2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1 物流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它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当前,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利用Internet开展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不但提高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客户服务质量,而且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决策效率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物流企业而言,网络和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是经营活动得以正常持续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安全防范技术,建立多道严密的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地保护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种数据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层次结构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系统结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可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管理安全五个层次,各个层次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1 物理层安全

包括机房的安全,各种物理设备的安全,通信线路的安全等。物理层是构建信息网络和进行网络传输的基础,因而物理层安全是一切安全性的起点。但物理层是所有组成网络设施的元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高层网络结构的管理和服务上,却忽略了网络传输的基础——物理层。物理层安全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备的安全性、通信线路的可靠性、设备的防灾害及抗干扰能力、设备的备份、运行环境、不间断电源保障等方面。

2.2 网络层安全

网络层是网络入侵者进攻信息系统的通路和渠道,许多安全问题都体现在网络层的安全方面。网络层安全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安全,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扫描技术,防火墙技术,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网络实时入侵检测手段等。

2.3 系统层安全 2.4 应用层安全

该层次的安全建立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的基础之上。网络应用系统复杂多样,虽然采用特定的安全技术可以解决某些特殊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如对于Web的应用、数据库应用、电子邮件应用等,但由于许多企业的关键业务(如交易、管理控制、决策分析等)系统及重要数据都运行在数据库平台上,那么,如果数据库的安全无法保证,运行其上的应用系统也会被破坏或者非法访问。

2.5 管理层安全

管理的制度化是整个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的人员配置和明确的安全职责划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他层次的安全风险。管理层安全包括设备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贯彻落实、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风险评估、安全性评价等。

3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策略

3.1 身份认证

身份验证又称“验证”“、鉴权”,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完成对用户身份的确认,用户名和口令识别是身份认证中最常用的方式。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户名和口令是管理权限和访问控制的一种安全措施。我们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Windows认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认证和SQL Server认证相结合的混合身份认证模式。

3.2 安装杀毒软件

物流企业网络安全性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利用各种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侵入系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安全防范措施。除此之外,病毒防范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规范,如:不使用盗版软件;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不可靠的网站;对重要文件设置访问权限或加密;特别重要的数据随时备份保护;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并定期查杀病毒等等。在物流信息系统的具体设计中我们选择了诺顿企业版防毒软件,并结合相关的防病毒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系统的安全。

3.3 配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设置在可信赖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是网络安全的保护屏障,也是防范黑客攻击的有效手段,它能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并极大地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限制器、分离器,还是一个分析器,能有效监控因特网和内部网络之间的活动,为内部网络提供了安全保证。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中我们选择的是瑞星防火墙结合其他技术来构建网络防护系统。

3.4 数据库安全机制 3.5 数据备份

数据安全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部分,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逻辑上的安全,二是物理上的安全。前者需要系统的安全防护,后者则需要数据存储备份的保护。数据备份是系统数据可用性的最后一道防线,保证发生故障(主要是系统故障)后的数据恢复。没有数据备份,就不可能恢复丢失的数据,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定期备份数据库是最稳妥也是比较兼价的防止系统故障的方法,能有效地恢复数据。人们经常采用的数据库备份方法有双机热备份、硬盘镜象备份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备份策略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备份周期、使用静态备份还是动态备份(动态备份也即允许数据库运行时进行备份)、使用全备份还是结合增量备份、备份介质、人工备份还是系统自动备份等等。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我们采用了比较经济的异机备份形式,使用MsSQL Server 2000的自动备份功能和异机传送工具来实现数据存储备份,并根据物流企业的业务量或数据重要程度选择合适的备份计划,设置定时(可以是每周、每月、每日或每时)由计算机自动把服务器中数据库的数据传送到另外工作站机的数据库中。此外,还需要定期把某些表或全部数据备份到光盘、U盘中,妥善保管。

3.6 管理层面的安全防范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由技术、管理和人的作用共同决定的。利用技术手段获得的安全毕竟是有限的,而所有的策略、技术、工具的使用和管理都要依靠人,因此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从管理层面的防范至关重要。这需要制定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如:系统信息安全备份及相关的操作规程,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使用授权、网络检测、网络设施控制和相关的操作规程,等等。

第3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 保障新体系; 国家战略;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6)06-0104-04

以当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端信息技术,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近30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成长,取得了丰硕成果。它不仅惠及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而且提升了综合国力,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交往和人民生活日益依赖信息技术,围绕国家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任务也日益艰巨和复杂。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思考和应对。

一 我国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安全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用户爆炸式增长.网民数量急剧增加;数字融合技术,组合、改变和再利用海量信息,并且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信息运作空间;计算机互联网络控制着关键的社会基础设施,将所有的国家、团体和个人都全面联系到同一个世界。对于我国来说,加入WTO以后。这种状况在延续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信息战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而我国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大大低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信息安全强国。2000年,在信息安全度的9个级别中,我国仅为5.5级,处于“相对安全与轻度不安全”之间。2003年,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程度排在等级最低的“第四类”,与非洲某些国家处于同类水平。近年来,我国的交通系统和金融系统接连不断地出现系统故障和网络瘫痪等信息安全事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了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和管理水平,2004年4-5月间,我国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调查了7072家政府、金融证券、教育、科研、电信、广播电视、能源、交通、国防和商贸企业等部门重要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使用状况及8400余家计算机用户计算机病毒感染情况。调查表明,从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被调查单位发生网络安全的事件比例为58%。造成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因为未修补、未防范软件漏洞所造成的安全事件占总数的66%。进入2005年,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仅在第一季度,新发现的针对IM和点对点的网络安全威胁就超过10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400%多.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比去年同期增长271%。2005年上半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共收到国内外通过应急热线、网站、电子邮件等报告的网络安全事件有65 673起。我国各级政府网站在2005年全年被篡改过2027次,比2004年多了近1倍,而且还不包括隐藏的篡改行为。

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出以下严峻特点:

第一,计算机病毒层出不穷.黑客攻击频繁和激烈。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提供的《2004年全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自2001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1年,感染过计算机病毒的用户数量占被调查总数的73%.2002年为83.98%,2003年增长到85.57%,2004年高达87.93%。最近,国内知名信息安全厂商瑞星公司《2005年度中国大陆地区计算机病毒及网络安全报告》指出,2005年,全国共截获新的电脑病毒72 836个,比2004年增长了一倍多。在截获的这些新病毒中,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病毒数量有5 484个。特别是国内黑客编写的“灰鸽子”电脑病毒,成为该年度头号电脑病毒。它有4257个变种,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恶性电脑病毒。

第二,垃圾邮件激增,危害既普遍又严重。中国互联网协会的调查表明。中国互联网的垃圾邮件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激增,并且中间夹杂了大量的计算机病毒。有些新病毒攻击计算机产生了垃圾邮件后大肆泛滥。2003年,国内的邮件服务器共收到l 500亿封垃圾邮件。全国网民处理这些垃圾邮件,每年浪费15亿小时的时间。2004年,国内互联网的垃圾邮件的数量又增加73%。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正常电子邮件5.8封,垃圾邮件7.9封。到2005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就达16.8封。垃圾邮件不仅威胁电信安全,损害用户利益,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散播各种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损伤青少年身心健康。

第三,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犯罪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展而出现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从近期公安机关破获的有关案件看,我国网络犯罪大多表现为诈取钱财和破坏信息。犯罪内容主要包括金融欺诈、网络、网络贩黄、非法资本操作和电子商务领域的侵权欺诈等。据调查测算,从2001年起,我国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遭到犯罪分子攻击的案件,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12月,我国的金融犯罪案件已经累计发生5832起,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2月起,全国集中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全面展开。仅半年时问,公安机关就破获案件16.3万起,抓获涉案人员70.2万名,收缴赌资折合人民币23.3亿元.收缴用于的电脑、电子游戏机7.7万台。

第四,信息政治主导下的网络颠覆活动防不胜防。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信息霸权主义,试图通过信息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的文化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从而称霸世界。为此,它们创建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体系。不约而同地将大众传媒对准中国及其13亿电台听众、电视观众、网络受众。在太空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地球卫星发出的辐射波早已覆盖中国版图。尽管中国的天空在政策上没有开放,但在技术上已经无险可守。因为,“信息海关”至今尚难设立。对于西方电视广播信号“从天而降”、国际互联网信息穿境而人的险势,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积极应对。

二 我国信息安全需要全新保障

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战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我国迫切需要构建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就要充分明确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地位、目标和作用,建立健全信息风险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信息安全的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安全的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搞好信息安全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依靠高素质人才保障我国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

(一)确定信息安全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据此,我们应当把信息安全确定为基本国策,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第一把手挂帅,主管领导亲自抓,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就全国而言,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灵活的、有权威的信息安全组织体制,负责领导、协调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甚至各行业都要有相应的、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和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二)明确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

信息安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是包括技术、管理、法律、政策、文化在内的系统工程。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涵盖从官方到民间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做到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而这样的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可以明确为:以人为本、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所谓积极防御,就是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高隐患发现、安全保障、应急反应、信息对抗等能力,实现对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所谓综合防范,就是坚持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和打击犯罪相结合,处理好保护、检测、反应、恢复、预警、反制这6个环节中的工作;从组织框架、监管、监控、打击犯罪、应急处理、法律、标准、人才、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动员和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筑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

(三)建立健全信息风险的预警、防范机制

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中的预警机制是由能够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网络、制度、举措等构成的系统功能。建立健全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能够打信息安全主动仗的信息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善国际化的信息网络,二是完善信息风险评估制度,三是培育信息风险专业分析队伍.四是设计信息风险指标体系,五是健全信息风险监控体系。当预警机制发出可能发生危机的警示信号以后,接下来就是有效地降低或避免风险,防范与控制危机。根据风险的类型与成因,建立信息安全防范机制,包括建立物理防范机制、技术防范机制、管理防范机制、犯罪防范机制、精神(也称心理)防范机制等。建立以技术防范机制为核心、以管理防范机制为关键、以违法犯罪防范机制为保证、以精神防范机制为前提的风险防范新机制,应当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并且得到政策上、体制上的支持。

(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管理机制

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信息安全问题是由管理原因而非技术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避免或解决的。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搞好信息安全管理,就必须深化改革,全面创新,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新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根据信息网络的性质、特点、运行规律、业务需求和国家有关规定,以一定的制度为基础,加强人事管理、标准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场地管理等,由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协调、保障信息的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整个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它为确保基层网络信息安全创造良好条件。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整个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主导。它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指明方向、规范行为。所以,需要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兼顾宏观和微观,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这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乃至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我国政府下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根据《实施意见》,就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特别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安全等级保护,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研发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有力武器。没有技术保证,信息安全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安全技术中,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从根本上把握信息安全的主动权,就必须拥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当务之急,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增加投入,构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逐步形成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为主的新格局。

(六)加强信息安全的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并且将标准化体系纳入法律体系和法制范畴,赋予标准化体系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使其具有强制实施的法律效力。这是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这样做,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积极探索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以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法规体系和标准化体系,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这方面的重点是综合考虑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立法的整体结构,尽快建成以《信息安全法》为主干、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在和谐、功能合理、统一规范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用来调节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种法律关系。加强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建设,必须根据信息安全评估的国际通行准则,参照国际标准,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系统评估标准、产品检测标准、公钥基础设施标准、电子身份认证标准、防火墙技术标准以及关键技术、产品、系统、服务商资质、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各类管理过程与测评的标准等。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化体系,也要重视现有的信息安全标准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规范性的作用。

(七)搞好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第4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安全 内涵 问题 风险防范 措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报纸、互联网以及电视机成为了现在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类信息的时效性也变得越来的越强。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的现代,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一、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内涵探析

计算机信息安全,指的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保障沟通、交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交流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以及有效性的一种方法。要想更好的解决我国信息安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防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问题

第一点:现在的很多网络计算机技术十分高超的人员存在着不法之心,因为自身利益或者很多其他的原因,会将木马或者病毒等对计算机危害很大的信息已邮件或者是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其他人。这些通过邮件或者网页进行传递的病毒以及木马一旦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被接受,就会造成计算机当中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会造成计算机使用者信息的泄露以及缺损。第二点就是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技术性突破,这些技术性的突破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计算机网络空间,但是为人们提供更加更广阔网络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步伐分子可乘之机,这些不法分子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来制作各种病毒以及木马,利用这些病毒和木马侵入到计算机用户的个人信息当中去,这样就会造成计算机用户网络信息的泄露,降低了人们在网络之间传播信息的安全性。第三点就是一部分的计算机使用者对于计算机的安全性过度的自信,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或者处理的过程当中没有安装任何种类的信息安全防护软件,这样就会给那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第一,由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起步相比较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晚的,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对于互联网这一方面面的法律的建设不是十分的完善,在部分的计算机信息丢失或者窃取的案件当中,没有足够的具体判定标准来进行法律判定,这也就给了很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增加了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第二,在我们日常的计算机信息存储的时候,一般都会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一定的备份,进行信息的备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信息损毁以及丢失的概率,但是如果对信息进行了备份就会避免信息的损毁,可以直接调取备份信息进行使用。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多的信息操作人员并没有在信息存储的时候对信息进行备份,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很有可能直接造成信息的永久性丢失。第三,有一句话叫做意识是行动的先行者以及指示灯,如果计算机使用者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没有任何的防范意识的话,那就说明这个计算机使用者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当中没有任何的作为。现在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十分的淡薄。

三、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第一,能够采用安全性比较高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秘钥管理技术,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时候,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适当的购买一些安全性能比较高的杀毒软件,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电脑对于各种病毒具有更强的防护性,对于信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第二,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时候需要在计算机当中安装必要的防火墙以及病毒和木马的防护软件,特别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在公司或者企业的主机当中安装技术条件比较先进的防火墙以及木马和病毒的防护软件,这样做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公司当中计算机的防护能力。这样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

第5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防范

1 前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其重要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和极大进步,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成为当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计算机网络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日益突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前进,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一个课题。

计算机网络是指由具有独立功能而又通过通信媒介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或信息系统组成,以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或分工协作等,按网络覆盖范围一般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本文所讨论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上存储或传输中的人为的信息数据安全。一般来说,信息安全有四个基本目标:(1)保密性,即确保信息不泄漏或由非授权的人所知;(2)完整性,即确保数据的一致性,防止非授权地操作数据;(3)可用性,即确保合法用户在授权范围内可访问信息或资源;(4)合法使用,即确保信息不被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

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

网络信息安全一直是全球性的重要问题,既面临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数据破坏、假冒、窃取,又面临网络漏洞、软件缺陷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信息泄露和丢失。

2.1 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的漏洞或者安全缺陷对信息、数据进行窃听、获取、修改、破环等,从而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目前网络攻击的对象不仅有个人计算机、企业网络、金融机构、政府网站等,有的还涉及军事网络系统。口令窃取、欺骗技术、后门攻击、指数攻击、端口扫描、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网络攻击的常见形式。近两年随着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提高,网络攻击的技术手段也有了新的变化,如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是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持续性的网络攻击形式。2010年的Google 极光攻击中,攻击者持续数月监听并成功渗入Google内部邮件服务器,获得了特定Gmail账户的邮件内容信息及系统数据。

2.2 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是指对系统软硬件具有破环性的程序代码。由于网络开放性特点使其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因素,具有寄生性、潜在性、可激发性、破环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病毒常利用电子邮件、附件和非法网站等方式实现入侵。近几年,随着防病毒软件和云查杀技术的推广使用,像冲击波、熊猫烧香、机器狗等动辄感染量过百万的超级病毒已几乎绝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统计,木马病毒成为目前流行度最高的恶意程序,其利用游戏外挂、恶意网站、盗版软件和视频等诱惑性网络资源伪装欺骗用户来实现入侵,造成严重威胁。如BMW 木马,全球首例可刷写主板BIOS芯片,能感染硬盘主引导区,控制系统文件加载恶意代码,使重装系统、格式化硬盘,甚至更换硬盘都无法将其彻底清除。如替身盗号木马,它能替换常用软件中的正常文件,在这些软件运行的同时激活木马,从而对一些网络游戏实施盗号。

2.3 系统安全漏洞

系统安全漏洞是指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可威胁网络安全的软、硬件设计缺陷或错误。包括网络协议不完善、安全防护设计缺陷、编程人员故意留有的“后门”等。这些漏洞的存在如不及时进行更新或补丁处理,将成为不安全的潜在隐患,会被非法利用。如2011 年11 月大量MSN 用户反映遭遇盗号,12 月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 的600 多万个账号密码在网上公开,都是网络系统漏洞被黑客利用,入侵数据服务器后“拖库”造成的。

2.4 信息传输安全问题

信息传输安全问题是指传送网络数据的有线或无线通信信道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传输信道上设备老化导致抗干扰能力下降,电磁屏蔽措施不完善导致信息传输过程中向外产生电磁辐射等。常见的安全威胁有窃听、通信阻断、数据注入或篡改、客户端伪装等。2012年曾发生侵入银行的通信传输网络,假冒银行终端的金融犯罪事件。

2.5 钓鱼网站欺骗

钓鱼网站是指仿冒真实网站链接地址及页面内容,或者在真实网站程序中插入危险代码,以此非法获取用户信息数据。由于钓鱼网站只是仿冒、套用正常网站模板,一般不携带恶意代码,难以被传统杀毒引擎识别、清除。钓鱼网站的传播主要通过聊天工具、广告投放、微博、论坛、仿冒邮件、恶意网站下载等,目前虚假购物、虚假中奖、仿冒银行网站、仿冒电子商务网站是其常见表现形式,危害用户的银行账号、密码、个人身份等私密信息。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钓鱼网站成为仅次于木马的第二大网络安全威胁。

3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范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问题,安全防范策略要以“积极防御”和“预防为主”为原则,技术上要针对网络特点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多方面加强安全保护。

3.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结合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两个网络之间的数据流加以控制的系统防护技术。防火墙配置示意如图1所示,它具有几项基本特性:(1)所有进出被保护网络的数据流必须都经过防火墙;(2)只有授权的数据流才允许通过防火墙;(3)防火墙自身对攻击、渗透是免疫的。

所有防火墙技术均依赖于对OSI模型中各层协议所产生的数据流进行检查。检查的数据包越靠近OSI模型上层,该防火墙所提供的安全防护等级越高。按照进行过滤的层次不同,可分为网络层的包过滤、会话层的电路级网关、应用层的应用层网关等三类防火墙。虽然防火墙能提供网络的安全性,但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如对于防御内部的攻击、防范绕过防火墙的连接带来的威胁、阻止被病毒感染文件的传输、抵御数据驱动式攻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了相应的进展,如能大幅提高处理性能的自适应防火墙,可控制内部网络攻击的分布式防火墙等。

3.2 防病毒软件

防病毒技术是通过在系统中驻留程序实时监控内存、磁盘等关键点,通过病毒预防技术、检测技术和清除技术来实施系统安全保护。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有特征代码法、校验和法、行为检测法、软件模拟法等。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类防病毒软件。目前随着防病毒软件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病毒都可以被隔离或清除,但是病毒防范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对新型病毒的防范始终滞后于病毒出现、木马病毒的传播多样化等。今后随着一些新技术融入到防病毒软件中将大大提高病毒防范水平。如采用云技术的云查杀,可以利用功能强大的分散服务器组成的云系统迅速更新病毒样本库,查杀病毒快而准;利用动态仿真系统的主动防御技术可以自动监视、自动分析、自动判定病毒,并在其危害行为发生之前就对其进行拦截,达到主动防御的目的。

3.3 VPN技术

VPN即虚拟专用网,是利用公网网络构建成的虚拟专用子网,使得数据在安全的“管道”内通过公网传输。从目前应用来看VPN主要有远程访问/移动用户的VPN连接和网关—网关的VPN连接两种类型。VPN的安全关键技术包括隧道协议、访问控制、加解密技术、用户与设备身份认证及密钥管理技术等。VPN典型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VPN技术实现了在隧道中传输加密的数据信息,因此安全性得到保证。

3.4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是通过一个单向函数对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的用以认证信息来源且核,信息是否发生变化的一个字母数字串。其有两种方式:对整体消息的签名和对压缩消息的签名。目前常用的签名体制有RSA、DSS、Hash、 GOST、离散对数以及不可否认、盲签名和群签名等。一个签名体制一般包含有签名算法和验证算法两个部分,当信息发出时数字签名也会同时发出,这样只要发生信息变化,就可在验证用户的数字签名时检测出来,从而确保了网络的安全性。数字签名技术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3.5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指采用数学算法变换数据的方法(密钥)对需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在接收端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解密密钥)还原原来信息的技术。加密策略有在网络链路层和物理层实现的链路加密、在传输层进行的结点加密、在应用层实施的端到端加密等。密钥是数据加密的关键,常用的算法有DES、AES、RSA、IDEA、SAFERK64等,一般归为对称数据加密和非对称数据加密两种。对称数据加密技术是指通信双方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采用相同的密码体制,其算法简单且传输效率高,常应用在金融领域。非对称数据加密技术是采取不同的密钥(公钥和私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公钥用于加密,而私钥用于解密,这种算法较为复杂且传输效率低,一般应用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和信息交换等领域。

3.6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攻击,以及时作出安全响应。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和分布式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是一种主动的安全防范,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有IP碎片重组、TCP状态检测、协议分析、HTTP解码、蜜罐和蜜网、文件和注册表保护、IIS保护、文件完整性分析等等。如蜜罐技术,是故意设置诱人攻击的目标或故意留下一些安全后门吸引攻击者,以对其各种攻击行为进行收集、分析来找到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法。

3.7 安全漏洞扫描

漏洞扫描是对网络或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进行检测,以发现可利用漏洞的安全检测技术。其通过漏洞扫描能提前获得可被攻击的薄弱环节,以便能有针对性的对漏洞进行补丁修复,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按照扫描执行方式主要分为基于网络的扫描和基于主机的扫描。其测试方法一般是扫描和模拟攻击。扫描是通过与目标主机端口建立连接并请求如TELNET、 FTP等服务,记录主机应答而收集安全漏洞信息。模拟攻击是通过使用欺骗、DDOS等模拟方法对目标系统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检测以发现问题所在。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几项防护技术的综合运用,还涉及使用、安全管理等很多方面,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网络情况建设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策略,提高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打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燕.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影响因素及优化[J].电子制作, 2013, (02).

[2] 杜常青.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及防范对策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1, (11).

[3] 谭昕. 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01).

[4] 刘建伟,王育民.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吴小毛.基于点对点即时信息交换安全通信协议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4):72-74.

[4] 刘德祥.数码代密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5):15-16.

第6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输技术 提升效率 安全防范措施

通常情况,我们所应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通常是借助光波电子信号来完成的,传输的方式比较多,数字信号传输及模拟信号传输是最常用的传输方式。为了更好的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高效性,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但是互联网属于开放性网络,在使用网络传输技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防火墙、杀毒软件、安全检测等对其进行预防,从而保证网络传输技术的高效、安全工作。

1 提升网络传输技术效率的措施

在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其数据信息传输效率的高低将会直接反映网络用户体验感的优劣,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所涉及到的网络信息比较广泛,而且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降低其传输效率,而且在选择网络传输技术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首先,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并非我们经常提到的网络传输速率,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果对其不清楚很容易混淆。其次,提升计算机网络传输效率,不能只局限于网络信息的准确度和传输速率,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把误码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计算机网络传输速率会对整个系统的传输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就需要研究提升网络传输技术效率的措施,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以更好的提高网络传输技术效率。例如,计算机的传输单位可以准确的精确到bit,而互联网的传输单位是以data为主,从而导致传输设备与传输源头数据存储情况会对网络传输技术效率的传输效率产生影响。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主机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并采用目前应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光纤技术来更好的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自身硬件方面来着手,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技术效率。此外,也可以通过提升传输媒介的质量,来有效降低传输误码率,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精准性。

2 提高网络传输技术安全的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慢慢的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依赖性,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料、资金管理信息和帐户信息等,都可以借助网络传输技术来进行传输,这样一来极有可能因为网络安全问题而导致数据信息的丢失、窃取、篡改,从而影响信息传输的效率和质量,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失。因此,提高网络传输技术的安全至关重要,这样一来就需要对安全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制定一套与之对应的防范措施,在确保其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其网络安全性。

2.1 需要按照要求来安装网络杀毒和防护软件

在网络传输技术应用过程中,安全防护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借助该安全防护软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网络遭遇攻击的可能,而且还能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网络领域出现了大量的高端防火墙软件及木马防护软件等,他们能够对网络上的一些攻击性插件及恶意信息进行有效的拦截,从根本上降低用户的计算机遭遇攻击,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同时,在网络访问过程中,防火墙的应用,还可以为用户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信息提示。例如,当用户在对一些未知网站进行访问的过程中,浏览器的防火Σ寮将会为用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标注网络的安全级别。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网络,通常以红色标注,以告知用户不要对其进行轻易的点击,减少不必要的安全威胁。

2.2 计算机用户自身要具备使用网络的安全防范意识

计算机用户自身要具备使用网络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一些未知网站要尽可能的不去点击,尤其是一些具有色情内容或者以兼职转钱为目的的网站,千万不要随意访问。因为这些访问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风险,而且还会附带有大量的木马和病毒软件,如果对其进行访问,极有可能引发计算机中毒,影响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一些推送信息面前,同样要时刻保持安全防范的意识,严禁轻易点击别人给推送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不熟悉的邮件和软件信息,而以exe结尾的软件通常是可以直接进行安装的,如果不经意间对其进行点击,将会直接自动安装,增加了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过程中,要求用户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从而有效避免诱发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进行。

2.3 在局域网的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机终端遭受干扰

除了要做好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安全防范外,还需要在局域网的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机终端遭受干扰。例如,对于市场上所推出的安全防护路由器,其一般是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的有效分配。此时,如果在局域网范围内按照规范和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防范。实际上,路由器自身属于进行网络资源分配的常用设备,将安全检测的插件安装到路由器中,就能够有效的屏蔽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资源,从而有效避免了来自于其他领域不安全信息的侵人。同时,在进行计算机终端设备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其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筛选能力,这样不仅可以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其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个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传输效率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提升网络传输效率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确保信息源的质量,按照规范和标准来对传输媒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防护技术的应用,做好网络使用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网络传输技术的安全防范理念,为企业信息的安全、高效传输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琴.网络传输技术的效率提升与安全防范措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6,8(05):89-90.

[2]李建龙.安防系统中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11(12):56-57.

第7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安全防范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172-01

计算机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有很多因素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其中,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特点有:以软件攻击为主;方法多样,手段隐蔽;威胁社会和国家安全,损失巨大等。

1、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软硬件的正常运行。而且具有传染性、隐蔽性等特点。计算机病毒是我们应该重点防范的威胁。

(2)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用户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账号泄密或者是IP地址不隐藏等等,都会导致病毒、黑客入侵,信息数据被篡改或者是窃取,给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隐患威胁。

(3)计算机系统、软件漏洞。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不可能是完美的,可能会存在漏洞。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漏洞不仅会影响局域网的网络正常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把局域网的安全性置于危险之地,黑客利用这些漏洞就能完成密码探测、系统入侵等攻击。这些漏洞,在联网之后就会变成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威胁。

(4)外部因素入侵,比如黑客。一些不怀好意的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或者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会造成严重危害。这比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从某方面来讲会更具有威胁性。[1]

(5)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等。

2、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

鉴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威胁,我们应实施具体防范措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其中包含对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一个安全的网络从大体上边讲可以这样理解:非合法用户进入不了系统;非授权用户拿不走信息;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加密,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进入系统或在系统内进行违规操作,就会留下痕迹,走不脱;拿走或篡改了信息,就有相关记录,想赖也赖不掉。具体的防范措施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针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计算机联网之后,一旦有病毒入侵,就可能导致网络瘫痪、中断。一般的使用单机防病毒的产品,很难清除网络病毒,因此,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则应该重视这个方面。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加密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和读写控制等手段,对系统中是否有病毒进行监督判断,进而阻止病毒侵入计算机系统。

(2)提高用户安全意识,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用户可以使用身份验证技术,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防止非法访问。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尤其是重要信息数据,用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用户需要隐藏自己的IP地址,防范不安全因素入侵。[2]

(3)漏洞扫描及修复技术。漏洞的修复分为两种,有的漏洞系统自身可以进行恢复,而有一部分漏洞则需要手动进行修复。在计算机出现漏洞提示信息后,需要及时进行修复处理。并定期检查计算机的网络运行状态。除此之外,要对计算机定期进行安全扫描和漏洞扫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计算机内的一些漏洞。对于系统本身的漏洞,可以安装软件补丁。堵住漏洞要比与安全相关的其它任何策略更有助于确保网络安全。另外,及时地安装补丁程序是很好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4)运用防火墙技术。由于防火墙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防火墙系统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不仅如此,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监视点,它还可以记录所有通过它的访问,并提供统计数据,提供预警和审计功能。以IDS为例,IDS是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3]

(5)做好数据备份等基础工作。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不仅要有防范技术,还需要做好数据备份的基础工作。信息备份及恢复系统,是为了防止核心服务器崩溃导致网络应用瘫痪,应根据网络情况确定完全和增量备份的时间点,定期给网络信息进行备份。以便在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时,利用备份的数据进行还原,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这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对信息保护手段。

3、结语

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可能会由于一个细小的忽略和错误,就会使也可能会被网络黑客利用、攻击,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增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在技术上采用多种先进、有效的手段进行防范,来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总之,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在靠技术手段保护网络安全的同时,也需要正确的安全管理作为指导。如此,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免受重大威胁。

参考文献

[1]张义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6期.

[2]谢秀兰,张艳慧,刘慧文.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16期.

[3]邓春.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浅析.《硅谷》,2010年第22期.

第8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一、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多年来,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信息安全小组《关于调整和充实技术信息网络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建立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制度,明确了信息安全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工作职责。

二、制度健全,管理严格

我院制定补充修订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相关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了《拉萨市检察机关保密规定》、《拉萨市检察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拉萨市检察系统机房管理办法》、《第三方来访人员进入计算机机房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信息保密管理,实行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坚持谁,谁负责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和保密意识教育培训,制定了日常考核监督制度,确保管理监控到位。

三、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工作,加强网络技术管理

1、定期检查,增强防护。我院技术人员定期对电脑、网络进行检查、维护,采取了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技术措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能够及时更新和修复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等实行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网络和系统安全,防范了病毒的攻击。

2、措施得力,防止泄密。本院涉密计算机采用加密、口令等技术措施,防止黑客盗用我院信息及非法侵入我院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存贮于计算机设备中的保密信息,无关人员不得私自调阅。

3、责任明确,消除隐患。对日常办公电脑和专用电脑实行专机专用,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具体操作人员,力争把隐患消除在源头,有效保障了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4、合理使用硬件设备,软件设置规范,保障设备良好运行状态。每台终端机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系统相关设备一直采取规范化管理,硬件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定,单位硬件的运行环境符合要求,防雷地线正常,防雷设备运行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雷击事故;UPS运转正常。网站系统安全有效,暂未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5、通讯设备运转正常。我院网络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配置合理,并符合有关的安全规定;网络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接口也是通过安全检验、鉴定合格后才投入使用的,自安装以来运转基本正常。

6、建立台账,规范设备维护。我院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一是坚持制度管人二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干警计算机技能,使全体干警意识到计算机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在设备维护方面:专门设置了网络设备故障登记簿、计算机维护及维修表对于设备故障和维护情况属实登记,并及时处理。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份和处理情况进行登记,规范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7、按网站安全要求进行网管工作。一是使用专属权限密码登陆后台;二是上传文件提前进行病毒检测;三是网站分模块分权限进行维护,定期进后台清理垃圾文件;四是网站更新专人负责。

8、多项制度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实行网络专管员制度、计算机安全保密制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以有效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我院结自身情况制定计算机系统安全自查工作制度,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系统管理员定期检查机房计算机、服务器系统,确保无隐患问题;二是制作安全检查工作记录,确保工作落实;三是定期组织全院人员学习有关网络知识,提高计算机使用水平,确保预防。

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目前,我院网络运行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二是病毒监控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对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管理还不够规范;四是遇到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侵袭等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够。

针对目前我院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1、进一步加强本院干警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强化本院计算机操作人员对网络病毒、信息安全威胁的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进一步加强对各部门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要求个人移动存储介质与部门移动存储介质分开,部门移动存储介质作为保存部门重要工作材料和内部办公使用,不得将个人移动存储介质与部门移动存储介质混用。

第9篇:个人信息安全防范范文

关键字: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身份认证安全检测

一、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安全的研究

1.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安全己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许多企业、单位花了大量的金钱购买了信息安全设备,但是技术保障不成体系,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二是应急反应体系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三是企业、单位信息安全的标准、制度建设滞后。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在7072家被调查单位中有4057家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占被调查总数的58%。其中,发生过1次的占总数的22%,2次的占13%,3次以上的占23%,此外,有7%的调查对象不清楚是否发生过网络安全事件。从发生安全事件的类型分析,遭受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破坏的情况最为突出,占安全事件总数的79%,其次是垃圾邮件,占36%,拒绝服务、端口扫描和篡改网页等网络攻击情况也比较突出,共占到总数的43%.

调查结果表明,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由于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安全事件总数的“%,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19%.

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80%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2%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有2%的单位请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调查表明,认为单位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较高”和“一般”的比较多,分别占44%。但是,被调查单位也普遍反映用户安全观念薄弱、安全管理员缺乏培训、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也说明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

2.企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

信息安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制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主要是:

从安全技术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正确配置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建立安全认证系统等安全系统。

从安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和机制,切实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安全防范要确保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保障各种网络资源(资源、实体、载体)稳定可靠地运行、受控合法地使用。信息安全:保障存储、传输、应用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可用性(Availability)。其他安全:病毒防治、预防内部犯罪。

二、信息系统常见技术安全漏洞与技术安全隐患

每个系统都有漏洞,不论你在系统安全性上投入多少财力,攻击者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可利用的特征和配置缺陷。发现一个已知的漏洞,远比发现一个未知漏洞要容易的多,这就意味着:多数攻击者所利用的都是常见的漏洞。这样的话,采用适当的工具,就能在黑客利用这些常见漏洞之前,查出网络的薄弱之处。漏洞大体上分为以下几大类:

(1)权限攻击。攻击者无须一个账号登录到本地直接获得远程系统的管理员权限,通常通过攻击以root身份执行的有缺陷的系统守护进程来完成。漏洞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缓冲区溢出,少部分来自守护进程本身的逻辑缺陷。

(2)读取受限文件。攻击者通过利用某些漏洞,读取系统中他应该没有权限的文件,这些文件通常是安全相关的。这些漏洞的存在可能是文件设置权限不正确,或者是特权进程对文件的不正确处理和意外dumpcore使受限文件的一部份dump到了core文件中.

(3)拒绝服务。攻击者利用这类漏洞,无须登录即可对系统发起拒绝服务攻击,使系统或相关的应用程序崩溃或失去响应能力。这类漏洞通常是系统本身或其守护进程有缺陷或设置不正确造成的。

(4)口令恢复。因为采用了很弱的口令加密方式,使攻击者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口令的加密方法,从而使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得到密码后还原出明文来。

(5)服务器信息泄露。利用这类漏洞,攻击者可以收集到对于进一步攻击系统有用的信息。这类漏洞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系统程序有缺陷,一般是对错误的不正确处理。

漏洞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但漏洞只能以一定的方式被利用,每个漏洞都要求攻击处于网络空间一个特定的位置,因此按攻击的位置划分,可能的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四类: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方式。

三、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VPN。通过VPN,将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而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防火墙技术可根据防范的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总体来讲可分为二大类:分组过滤、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