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个人上课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上课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上课材料

第1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峻峰(1976-),男,四川会理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邱克辉(1955-),男,四川资中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JC02)、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ZY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83-01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传统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广泛应用,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经济。然而这一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大力发展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世界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1,2]因此新能源技术必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置。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3,4]

尽管我国多所高校以前有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方向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但是作为一个进行系统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其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因此设立该专业的各高校均或多或少面临该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尤其较多学校均把新能源材料概论作为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建设好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处于联系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与专业核心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等)的重要位置,也是该专业同学接触专业方向内容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具有联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建立初步专业知识框架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初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如下目的:培养学生建立起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学科知识框架,掌握新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主要代表性新能源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及其关系,了解新能源材料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的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从介绍能源着手,包括能源的定义与分类、世界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现状、能源危机问题等;其次引入新能源问题,包括新能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各种新能源简介等;再次介绍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即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与应用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然后在以上知识基础上介绍新能源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概念、分类、任务与面临的课题等;最后分章介绍目前主要的一些新能源材料如发光材料与半导体照明发光材料、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核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等。在这些新能源材料的介绍中通常以相关新能源器件工作原理入手,通过原理介绍引出相关器件的核心材料,再对所涉及材料的成分、结构、合成与加工技术、性能与应用性能特点等分别介绍。

在上述课程课程内容具体实施中,必须坚持强化“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新和前沿性,以达到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教学目标。根据目前已实施的两届学生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而教材内容又必然反映前期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一门课程的教材都是经过慎重编选,其知识体系合理,内容科学,可以基本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并且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5]从目前现有的几本新能源材料概论相关图书来看,或者内容偏重于专著的形式而不太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使用,或者偏重于上述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且难度较深而不适合刚入门学生的使用,或者编写较早而难以跟上目前该领域发展前沿动态,并且基本上都缺少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相匹配的系统思考题与习题,因此根据目前现有教材难以很好地完成上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笔者已经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在着手编写尽可能适合大部分学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使用的新能源材料概论教材。

对于一个新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新能源材料概论具有联系学科基础、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地位,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除了课程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支撑性、本课程与各学校该专业的特色相结合等问题均应该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必然将不断地关注全国其他院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动向,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生玲,郝宇.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优消费路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37-143.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1):151-154.

[3]安春爱,米晓云,柏朝晖.浅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07-108.

第2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课题;资料;整理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地搜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于2014年5月成功申报了自治州级课题《绿色的化石》,历经一年的研究,现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在课题研究中如何搜集、整理材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指导教师对程序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程序性材料也就是计划性材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我们在课题《绿色的化石》准备阶段时,通过实地勘察,要求课题负责人制定出翔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课题申报表,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保存。因为在以往的材料收集中,课题组教师往往将材料上报过之后就随处堆放,没有保存的意识,在课题结题时,出现材料缺失,到处找材料的现象。因此,本人在课题立项时,就要求课题组教师,将所有的计划性材料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保存,以便于后期修改、补充、完善,保证课题资料的完整性。

二、指导教师对专题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专题性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

1.在我们学校课题实施时,我们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进行了课题专题性研究,根据四个季节特点,材料分别命名为“春之华”“夏之茵”“秋之韵”“冬之恋”专题材料集,要求课题组教师对四个阶段学生的原始作好收集、积累、整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批改后将学生作品进行打印,和学生原始作品一起收集、归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品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学生作品资料的完整性。

2.指导教师对课题的所有图片资料按照课题的四个阶段进行分类、归档、编辑。因为,在四个专题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活动图片比较多,如果不进行分类、编辑,混合起来使用非常麻烦,且如果以后再想使用,无疑于是在大海捞针。所以,将图片资料分类、归档、编辑,做好电子存档,既是对课题研究活动的佐证,也是课题研究活动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要求课题组负责人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洗印出来,合理进行使用。

3.对学生在课题活动中创作的各类手抄报、美术作品等,要求课题组负责教师及时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做好电子存档后,再在展板上展出,保证了资料使用的延续性。

4.对于一些实物性的材料,如彩绘的石头、雕刻的树根等一些难以保存的资料,这些实物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创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够把它们归类到课题材料中,难免有缺失和遗憾。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地分类,用相机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就很好地将实物性的材料转化为文字图片等材料,便于课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

三、指导教师对成果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成果性资料是指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将这些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上升为经验性的可供同行借鉴的材料,最为典型的就是课题论文。

在课题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平时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经验、感受随时记录,然后在撰写论文时进行归纳要点,并佐证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第3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建筑材料”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4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创作意图;解决问题;评价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艺术发展过程越来越朝向综合性及实验性的方向,与此同时,多媒体艺术也走向主流化,这对艺术的创新与开拓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美术创作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原先由油画、版画及水器画所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实验艺术的出现,在我国美术界的成长与发展中,成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越来越多作品的出现,也引起越来越多高校在美术课程设计时加入了综合材料实验课程。

一、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概述

1.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内容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主要是指在造型艺术中,对综合材料的有效应用,从而能够方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综合材料来完成创作与设计的过程,从而做到对造型艺术中材料色彩、形态及质感等搭配问题的解决。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绘画语言、绘画技巧、绘画媒介,唤醒学生的艺术个性,帮助学生明确绘画形式及绘画方向,帮助学生对现代艺术做到有效的认识,弥补当前美术教学缺乏对现代美术有效认识的缺陷。

2.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在绘画过程中,材料越来越重要,使得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重新的认识与学习。而绘画中所讲到的材料,其实就是各种综合材料。对于综合材料来说,其不论是在中方绘画艺术中,还是在西方绘画艺术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其在应用时,是以视觉文化为基础,吸收与借鉴各类艺术,从而在此基础上画出能够满足当代艺术发展要求的艺术作品来。

3.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的意义

综合材料绘画,虽源于西方,但在我国艺术发展中,也在慢慢地得以壮大,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运用综合材料来绘画的艺术作品,目前在艺术潮流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综合材料绘画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其教学过程才刚刚开始,在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在绘画教学当中,综合材料的采用,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对材料应用发展创新的反应,对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再现。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融入绘画教学当中,能够做到对学生绘画语言的创新,从而使学生在创作时更能够展现出创作力,解决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问题,消除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推动艺术发展走向新的动向与潮流,使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立体构成与综合材料构成概念混淆

对于综合材料来说,其构成的是形体空间,对形体空间中的色彩、形态及机理起到一种决定作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运用与加工,能够做到对人们审美要求及视觉要求的充分满足,在包豪斯绘画时代,对立体构成有着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某些领域及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设计与绘画理念起到了影响。但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开展及变化,使综合材料得以出现,并在艺术表现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传统形式的美学审美标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立体构成与综合材料构成存在的相似性,造成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在开展时,很多学生会对这些概念难以区分,从而造成定义混淆的问题出现,最终造成很多学生在实验及设计时表现的设计方案不具有创新性。而事实上,在艺术表现上,综合材料是绘画者及艺术家对各种各样的有趣材料的应用,做到对自身艺术观念的充分展现;而立体构成是艺术家利用各种材质的排列,从而做到对一定视觉效果的表达。此外,艺术家在对综合材料进行使用时,很注重非理之美的体现,在视觉效果追求上,更会做到对反抗色彩与冲突色彩的展现,从而强调人与环境、材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做到对人们精神文化层面上荒唐、匮乏的充分而深刻的解释。

2.难以做好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设置

作为美术专业教学的一门创新性课程,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在平时生活及学习过程中能利用身边的物质材料所具备的视觉空间,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开展综合材料教学时,其所涉及的内容有艺术发展学、视觉艺术学及物质材料学等各个方面,另外由于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及动态发展的阶段,因此造成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会对其构成及设置产生很大的困惑。这些困惑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展现。第一,综合材料的教学大纲具备的规范性与条例性,会对综合材料教学实验课程的作业设计产生较多的不利因素,很多学生在课程设计时,会表现出观念上的限制及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创作受到不良影响,违背了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的初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施展创作空间,更无法做到多样化风格的展现。第二,综合材料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发展阶段,这一现状的存在,与教师教学相矛盾,从而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由于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其个人的一些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存在,对学生知觉与视觉上的敏捷性可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存在保守化、固定化的现象,从而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1.布上材料的教学

在西方绘画材料中,形成了一种以油画材料为主的布上材料,把油画材料当作综合材料的一种,其实是对艺术领域所属范围的延伸及拓展。同时,布上材料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中的出现,也是多样化、自主化行为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将绘画者观念加以推广、将绘画者精神进行传达的有效方式。布上材料会使画布、油画颜色、刀、粉、笔等材料得到有效运用。一般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时,采取的布上材料训练步骤为两步。首先,教师会对各大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学习与分析,从而找出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因素,完成对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概念的学习与区分。其次,就是让学生从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来对画布的材质加以感受,并将画布材料与艺术的表现手法加以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2.纸上材料的教学

绘画时,纸的品类有很多,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纸上材料教学开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纸的颜色及纸质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学习具体的方法。这就要求,综合材料纸上材料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充分了解与掌握绘画中各种表现手法,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材料性能、质感进行重新认识,在综合材料运用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

3.板上材料的教学

与布上材料及纸上材料不同的是,板上综合材料的绘画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素材更加广泛,金属材料、石质材料、木质材料等都会在绘画过程中有所涉及。对于板上综合材料来说,其本身呈现出来的是立体层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厚重感、空间感及视觉效果做到有效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还要在平面成品、半立体板面和石板上绘画出自己的作品。在板上综合材料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组合能力的锻炼,从而做到对多层次艺术形式的有效创造,使学生在学习综合材料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与灵感。

四、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过程

1.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改革方针

(1)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创作意图及观念

所谓的创作意图及观念,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想表达什么,这个表达的思维过程,就是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及意图所在。很多学生对于创作目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总会有较多误区的存在,认为创作者的创作,就是为了反映当前社会问题,正是有这样一个不正确观点的存在,造成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心中存在较大的顾虑,在开展创作的时候,举步维艰,甚至动笔之后,就望而止步。

因此,在开展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时,就需要做到对学生创作观念的正确指导,让学生知道,艺术不仅仅是高高挂起的,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言语表达一样,是一种对人思维的表达手法,甚至是工具。而对于任何一个想法来说,都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创作者有想表达的这种欲望,都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工具来进行表达。这一问题应当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中加以纠正。

(2)培养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显得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表达什么。其实这时并不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还不能做到对他想关注的点进行发掘。因此,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点。笔者此前带学生上“空间综合材料”课程时,学生找不到表达的题材,笔者就对学生平常喜欢做什么的问题加以探讨,从而得知学生喜欢唱歌、跳舞、看杂志,并且很多都是娱乐杂志。于是笔者就对学生喜欢娱乐杂志的内容进行深挖,从而找出学生思维深处所存在的兴趣点。后来学生将这些娱乐新闻绘画在餐巾纸盒子上,以表达娱乐新闻如餐巾纸一样,用过就扔这一感觉。

(3)要求学生能够以纯美学与构成元素来进行创作

这一点与抽象绘画有着共同之处,不论是何种追求,都是独立存在于作品中的。正如点、线、面的构成一样。很多学生对一些抽象元素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从而有研究与表达的诉求。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就需要在改革中融入这些元素,从而鼓励学生去探索这些新的观点、新的素材。

2.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

(1)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当前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城市的学生相较农村学生而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网络的发达更导致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缺失。其次,生活经历相对单纯、局限,使得他们对各类材料的认识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常接触到的物品,这就限制了学生对于创作载体选择的准确性及操作上的可行性。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除了给予合理的建议指导外,更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课堂的评价及评分标准

对于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来说,其属于美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能够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性思维做到有效的拓展。实验性综合材料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能够激发人潜在的创新意识,从而为艺术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课堂评价与评分标准,都应将艺术当作试验场而存在。

综合材料是现代艺术变革所形成的产物,因此,其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方式及技法,都是围绕着传统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当代人对艺术及生活的看法。虽然综合材料绘画仿佛都存在于平面及架上形式,但是其在绘画中的运用,却不止于此。随着艺术观念与材料媒介的多元化、综合化融合之后,综合材料在进行创作时,就会表现出平面与空间、装置综合展现的这一特征及趋势。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时,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施改革,让学生能够了解并研究这一艺术。这一过程需要更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来进行实现。

参考文献:

[1]贺朝无.综合材料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2]王燕,李静.综合材料的运用对现代视觉语言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8.

第6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综合绘画;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和综合性特点。多媒体艺术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为学界开拓架上艺术提供了绝佳时机,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教授就此明确指出:“可以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基于此种背景,当代中国美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版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画种在美术界的长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实验艺术极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美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促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综合材料课程。当前,不止美术高等院校,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将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综合材料绘画课成为绘画专业众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对于传统绘画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绘画可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其在作品上的精细和规整将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展开来说,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内涵指的是,在造型艺术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以便于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确保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从而顺利解决造型艺术中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搭配问题,由此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生成的一门课程。如何有效延伸和拓展传统绘画媒介是综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进行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绘画媒介的内涵及其语言的诸多表现技巧,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个性,准确定位自己的绘画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现代艺术进行洞察时,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内容长期不足的现状予以弥补。本文的旨趣在于,基于高等院校美术绘画专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梳理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将绘画发展史穿插于其中,以便宏观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的文化问题、绘画媒材样式及其人文精神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

以师范类美术院校为例,几乎所有专业都面临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集中性偏低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各类高校均可以尝试采用短期轮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综合材料课程,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实施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围绕于此,该项改革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1.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我国与西方艺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知识、技艺以及项目创新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革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美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Y构,从而取得新的教材建设成果,是衡量高校规模和发展水平,并且直接反映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教材使用,需要尽可能地聚焦于原版教材。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美术高校将国外同类院校所通用的专业教材予以引进,古典绘画、绘画构图学、现代绘画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单靠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编写出比较系统的教材。比如,已有部分省级高校编写出欧洲综合绘画技法实例、油画风景、人体创作与技法研究以及西方美术史等教材,大家使用之后反映效果不错。主干课程的版本要坚持实效性,将时间限定在近三年之内。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从重点教材、画册、教师和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全面入手,从而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2.科学布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群

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将陈旧的课程予以淘汰,同时将优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将其中的新颖内容为教学服务。美术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把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随之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摈弃过时知识,力避重复讲授,有机结合不同课程,使之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设置绘画专业的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在构建核心课程群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油画方面可以将油画头像、半身像和肖像、风景写生和创作,素描静物、半身像、坦培拉、丙烯绘画、绘画构图学等课程进行设置;国画方面可以选择性设置人物速写、构图学、山水写生、写意山水画、色彩静物、素描静物、工笔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基础、写意人物画等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并基于此构建起核心课程体系。

3.科学安排选修课程,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索,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中关于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具体条文对课程门类和必修课所占比重都做了科学调整,使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课程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因此,要积极地开阔教学思路,在当前人体、风景创作等课程之外,积极借鉴国外教学内容,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等课程引入选修课堂。

首先应当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地方高等院校出发,并加以逐步推广,敦促其找准各自特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强化建设绘画专业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4.积极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采用合作交流、国内外联合办学、强力推广实践教学等形式,及时修订、更新和充实已有教学计划,以便于确保其即时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要实现外教走进课堂,踏上讲台,并需对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较为系统地认识其绘画技法和理念,从而实现中西方在艺术文化内涵、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一来,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将西方绘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其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艺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培养热爱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复合型绘画人才。

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方法研究

在探讨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方法时,本文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展开的。依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分为板上材料、布上材料以及纸上材料三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探讨的。

1.板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与纸质材料相比,可作为板上综合材料的元素来源要广泛得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石材都可以应用于板上,供学生进行绘制。从内涵层面来说,板上综合材料是多面的、立体的,并非局限于木板、石板或金属板,也并非囿于平面成品,一切具有明确创作意图,并对建构绘制作品有益的成分都可包含其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空间感、厚重感以及视觉冲击,使其明确有机组合多种材料以使所构建的画面呈现出多个层次,这才是该训练的主要目的。二是将自由和秩序两个要素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在自主化创作理念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教学中将此种观点提取出来,充分将自由发挥、自由联想、自由建构以及自由绘制等特点展示出来。但需要说明的是,需要用将创作理念、形式语言以及个性图式的秩序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不悖于初衷。

2.布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从内涵上来说,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称为布上材料。鉴于扩展其艺术领域的需要,故称作“布上材料”,这就充分强调了油画材料作为一种综合材料的自由属性。在此类材料上使用的丙烯色、油画色、画布、笔、粉、蜡、刀、胶以及各类媒介物质均属于自主行为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传达精神与观念的手段。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熟悉各位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第一感知;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画布材质,充分体验其触觉和视觉效果,从而对布上材质的功能属性和绘画构成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自觉处理好绘画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3.纸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纸质绘画的质地不同,其使用的纸品种不同,在性能上差异很大,表现为视觉、精神感悟和心理感受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由水墨材质开始,使学生能够对宣纸和墨的质能有个初步认识。之后再引导其将构成手法予以实施。之后,将民间绘画和民族传统绘画作为水墨材质训练的必需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三是让学生在水墨构成表现过程中分解组合实验,充分体验笔墨情趣的过程,从而将积色法、洒落法、拓印法、拼贴法、加剂法、晕色法、泼彩法、平涂法等融入画中。四是加强水彩纸、绘图纸等绘图用纸的训练,对其性能和质感多加了解了之后着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构造表现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所蕴含的表现力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于激励学生从个性出发,探寻其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并予以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践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绘画教学思想内核”的理念,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李世萍.综合绘画材料[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7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关键词:能力 培养 《建筑材料》 教学研究

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对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方向,尤其是类似建筑工程这样的实践学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讲的能力不仅仅指学习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就要求建筑材料课程及时加快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建筑材料的特点,采用先进教学工具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生反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学习,建筑材料的学习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整门课程内容广泛,试验较多,常见的试验就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钢筋的拉伸试验、砌体的强度试验,防水材料的试验,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等。《建筑材料》作为大一专业课,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但就目前高校开设的《建筑材料》课程来看,似乎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试验,直接删除试验环节,也不重视视频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建筑材料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加上材料课程内容简单,更是抹杀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二、《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丰富,课时较少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的学科很多,而且实践性、综合性很强,尤其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更是增加了材料课程的内容,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就有水泥、钢材、木材、混凝土、石材、石灰、沥青、塑料等,这些都是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看不出来系统性和连续性,加上高校材料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内容难以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

2.实践不足,流于形式

建筑材料课程有着大量的实践内容,但鉴于材料课程的内容较少,很多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学校干脆砍掉实践环节,只是在课程上进行理论讲解,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有的学校规定只能做5个课时左右的试验,为了不超课时,往往由教师完成试验的取样,备料,演示工作,而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演示填写试验数据,很明显这样的试验只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完成试验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技能培养的失败。

3.缺乏互动,缺少实物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互动较少,老师尽情的讲述理论,但是却很少和学生沟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情,而且诸多的建筑材料很少有真实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学生们更是厌烦这种课程,只能以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应付老师,对建筑材料基础课程的地位缺乏深入的认识,尤其是面对大量的建筑材料,更是心生厌烦,这些都是当前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教学策略

1.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建筑材料的特色环节,在建筑材料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不仅增加实践课时数,还要改革实践课程的开设方法,不能让老师去完成试验,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完成试验的机会,尽量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人才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进行转化,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筑材料》中的试验课程有很多,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认真,严谨求学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用试验数据说话的求实能力,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亲手计算,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见证工地混凝土配合比的把握,让学生自己配置混凝土,测定其强度,通过强度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对试验的重视。

2.加强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

《建筑材料》课程牵涉到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很多人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觉得课程过于简单,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课程的互动,这些互动可以是提问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发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自发查阅材料属性。

比如在讲述沥青路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见到的路面都有哪些,这就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用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述防水材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百度防水材料都有哪些,在讲述木材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的木材有哪些,讲述不同的木材都会有什么作用,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材料课程的兴趣。

3.注重认识实习,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每一个土建类学生必须进行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认识实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带领学生们认识实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比如在认识实习中,学生们看到商品混凝土进场试验时,可以联想到建筑材料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在看到模板时,可以联想到不同的木材的使用环境,在看到钢筋加工时,可以联想到钢筋的拉伸强度试验,在工地可以充分领会到水泥的保存,运输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好办法。

4.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语言。一张旧报纸、一块石头、一块碎布等都可能承载着一段情感或记忆。材料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取得发展的物质载体。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断推进,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将更加具有宽广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综合材料又称复合媒材,在艺术视觉领域,一般指一种混合运用多种材料的创作形式。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利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被一件美术作品所运用,体现材料本身肌理因素、材质因素、构成因素等形成的一种新的材料语言与物质属性。

手工制作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活动中的各种材料是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直接影响到美术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材料直接参与美术活动,对各种形式多样的综合材料的熟练运用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制作课的基础,研究与开发材料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材料不仅仅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构思、联想和行为。综合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多对其认识与研究,从而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使之融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画画和手工制作对于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极其自然的,在幼年时期,孩子用各种材料对手工制作进行初步探索和实验,实际上也是美术教育活动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中小学生在用这些材料获得初步的经验后,动手操作能力取得很大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了解在自己身边各种材料的特性、种类、多种质地、色彩、味道、式样、重量和其他特性等,因为材料内在的视觉特性和触觉特性,使学生对其特别感兴趣,学生经过实践慢慢就学会懂得运用这些材料。

二、综合材料的研究与艺术魅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教学应充分发挥美术课特有的魅力,使材料在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况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呈现出来,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到的材料和物品能够引起他足够的兴趣和胜任感,所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有着巨大的优势。综合材料在美术教育中既能传承和发展知识,又能突破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综合材料制作更全面、更综合地借鉴了工艺美术精华,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更突显出现代的元素和审美取向,将更多的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优点。综合材料制作不仅仅只是把材料简单当作艺术形式的载体,而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彰显材料的个性魅力,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绚烂舞台。

在综合材料制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材料本身所特有的材质语言美。综合材料将留给美术制作课很大的发展空间,材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创造力,同时在动手实践中也训练了脑、手、眼的协调,所以它是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在教学上让学生获得发展形象思维,在制作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现象产生。美术制作课可以让中小学生找到自身的自信和乐趣,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这是材料手工制作学习的乐园,学生对手工制作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且情感易于流露,所做的作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无固定方法可寻,让人惊喜的地方很多。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既可以和绘画相结合,也可以就综合材料艺术的材料运用方面,充分利用材料具有的自由性和广泛性,有助于培养中小学开阔眼界,感受材料本身的材质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综合材料艺术制作教学将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认知自然领域的空间。

三、对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开发与教学实施要切实可行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观察者、实践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两者互联系,教师开发课程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在一起,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需要。现场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班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在课堂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和做好的。每个农村中小学都有自身的教学特色,教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实施根据。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活动时间,把握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充分把握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法。

(三)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发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发展。在广西各民族地区开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在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容易接受,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极大丰富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美术课程真正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不断提高认识。尽可能地少给学生一些套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综合材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由于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礼节都有着各自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美术课综合材料教学比较适合在少数民族广大农村中小学开展,新课标提出,美术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教学资源,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有责任成为美术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深入调查、寻找、研究开发与利用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因此,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充分结合当地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上好美术课,让美术课具有丰富浓郁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第9篇:个人上课材料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ourses in Electronic Materials Specialty

ZHOU Tingdong, SONG Tianxiu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The electronic material as a material professional majors rising star,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while the training class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is also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direction of our hospit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were discuss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erial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curriculum;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materials specialty

1 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方向开设的重要性

首先,要认清科技发展的形势,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材料专业的认识。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国际公认的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是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材料发展到今天,电子材料处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前沿,是当前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材料品种多、用途广、涉及面宽,是制作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础,是获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先进电子元器件和系统的保证。电子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与电子工业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

我院材料专业的设置是以传统结构材料为主。电子材料研究历史短,力量薄弱,课程、实验、实践设计等都还处于初期。因此,学院全体师生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材料新专业方向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新的挑战。

其次,吸取经验,找准定位,抓住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材料方面的专业。在国外,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材料研究中心在电子材料方向办学历史悠久,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诸多人才。此外,欧洲、澳洲、亚洲的日本等一些高校在此方向的办学、科研上也很有特色。在国内,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四所高校在电子材料方向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他高校在电子材料的某一些领域也开设了课程,并进行研究。

四川省作为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近年来逐渐将目光转向民用,使电子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国外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将四川作为西南投资的重点,从而对电子产品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为增加。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唯一的综合性重点高校,“服务地方,面向基层”是其一贯的宗旨。因此,为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的跨越式发展,培养电子材料方向的人才是我们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但是,受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2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结合传统材料学科,研究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实验、设计和实习。对传统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删,保留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等课程,删掉了材料性能学、金属热处理等课程,增加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等物理类课程。即教学中仅保留传统材料的通用理论基础知识,增加或强化了后续专业课程开设所必须的物理或化学知识。

(2)四川的产业特点决定了电子材料是以功能陶瓷及元器件为主,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对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方面有所侧重。《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作为专业必修课,涵盖了电子陶瓷的制备、成型、烧结工艺与原理以及表面和烧后的加工处理,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指导实践,还开设了以电子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同时,还开设了微电子封装技术、电子元器件概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及工艺、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集成电路CAD、微波技术等与元器件相关的专业课程。

同时,也应根据专业特色,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写国家级精品教材。

(3)在实验与实践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对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技术型还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都十分重要。①我们加强实验室建设,结合课程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设必要的实验与课程设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对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工艺工装设计、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方向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训练是我们在实践环节(下转第51页)(上接第44页)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为了体现实验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加大了实验课程的比重,并将绝大多数实验作为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我们还开放了实验室,采取研究生带动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研究课题,在课余时间由专业教师指导,进行科研训练。实践证明,科研训练使学生科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多次在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

为保障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我们加大了对材料学院实验中心的投入。首先,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对设备的采购进行论证,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并在这一原则下采购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和相当一部分实用设备,建立起比较专业的制备实验室和测试实验室。其次,引进专业的实验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制定和逐步完善实验室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与考核制度,以保障实验中心稳定、规范、良好地运行。再次,我们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使我们的学生可以接触企业,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进行生产实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测试与分析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我们可以为其提供此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组织教师编写比较完善的实验、课程设计指导书,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②

3 结束语

电子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外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电子材料方向的同时,西华大学材料学院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设了此方向,并进行重点建设。虽然我们在综合优势上无法与一些重点大学相比,但是我们本着“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宗旨,并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和实践上办出了一些特色。凭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我们一定会抓住四川省跨越式发展的契机,继续加大对电子材料专业方向的投入,争取在教学、实践中办出更多的特色,为四川省,以及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的电子材料人才,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军事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方向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