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第1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式课程;建构;实施

案例式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改变单调讲解的课堂方式,转变语文课在同学头脑中的枯燥印象。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行,案例式的教法显示出更重要的位置。为了完善以案例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我们需要探索案例课程的引入、讨论和归纳等环节,并解析各个环节的设置方式。

一、引入案例课程的价值

语文教学包含的案例课程,指的是依据学科的授课目标,把案例当做基础性素材,为学生创设案例探讨的情境。在彼此协作和深入探究的程序中,提升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案例课程的模式,将语文问题视作切入的教学点。语文学科,同时有着教育和艺术层次的价值。教师要选取有助于启发学生灵感、帮助学生感悟生活的优美语文篇目,作为探讨的案例;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提升交流、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技术性案例,体现出语文授课的现实层面价值。

二、建构案例课程的措施

1.选取合适案例

选取适宜的语文案例,是成功展开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适宜的案例要十分典型,可以代表类似的语文问题,具备典型的人物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如果学生解析案例的时候,能够累积语文科目的经验,那么案例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案例的典型成分越多,对学生解析相似的语文问题帮助就越明显。

同时,教师所采纳的案例,应当描述真实的情境,而不要刻意虚构用于语文课的案例。案例的构建,要反映现实中可以找到的语文问题,并引出开放性的思考背景。学生通过解析这一案例,应当能够培育多角度的语文思维,而不是将思考的空间限制在课本框定的体系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孝敬父母的语文篇目时,可以搜集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典型故事等用来与学生分享。学生要拓展思

维,从多种角度提炼孝顺父母的事例,而不要局限于单纯的课本内容。

2.引入课程案例

在探讨语文案例之前,教师需要详尽予以介绍,来引发学生的有关思考。教师可以用视频、音像或文字讲解的方法,来介绍课堂案例。在引入的环节中,需要注重案例本身的情节,紧密围绕本节课的授课目标;要针对所引入的案例,向学生提出针对性强的语文问题。所引入的案例可以具有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充分解析案例

教师引入并介绍了有关案例,并不代表实现了课程任务。要拓展学生的语文思考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新与批判认识,还必须对案例予以详细的解析。

例如,教师在介绍了有关多角度看问题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案例隐藏着怎样的道理?”“从案例之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启迪?”“案例中展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点拨和指引学生,而不应当急于告诉学生主流的答案。

4.反思案例内涵

在解析了课程案例后,学生会形成大致的案例认识;这种认识有可能比较偏激,也有可能全面和客观。在反思案例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指明学生在解析时的方法缺陷,并引导他们反思这一事例背后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生可以在探讨案例的同时,学会如何迅速查到必要的材料,或者如何就某一事例评价其他学生的看法。这样的内化,可以丰富探索的具体策略。

第2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ESP理论;角色扮演和模仿;合作学习法

1ESP理论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1学业和课程安排局限

大部分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准备大学四六级考试,或是准备考研和出国。后续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或双语教学性质的专业课程会因为学生学习侧重点不同(重视临床学习)而受到忽视,因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效果受到制约。

1.2教师临床诊疗教学局限

临床带教教师日常工作量较大,接触的患者多、病种广、患者情况复杂。所以要求教师在耐心细致诊疗和迅速处理处置的同时全程使用英语教学难度较大。

1.3传统教学模式局限

传统教学模式以阅读-翻译式或领读-跟读式为主导,教学设计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师以教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实际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

2ESP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为解决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问题,本文拟从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几个方面探究ESP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2.1前期准备

2.1.1师资方面

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热爱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防止因为教师表达不流利、口音重或没有互动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发生。

2.1.2教学计划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英文水平确定英语教学比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随时调整英文教学比重。选取合适的典型疾病,并根据典型疾病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

2.1.3教学方法

本文将用到几种教学方法:PaulineRobinson[3]根据ESP的不同任务和目的提出了应用ESP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和模仿、案例学习法、项目教学法,还有源于美国的合作学习方法。

2.2听力和口语能力

口语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根据谈话主题与发言者的不同而显示出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听力是指接收语音信息,听者是否专心决定其能力运用的有效性。因为发言者与听者同在现场,发言者的口语随时变化不仅能影响听者的理解,还能丰富双方交流话题的内容,增强谈话交流互动性。针对听力和口语的这些特点,在专业英语临床理论教学实践中就要抓住发言者口语主题多变,强化听者倾听注意力这两点。因此我们建议锻炼临床英语听力口语适用“角色扮演和模仿”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前者能突出主题性,后者能强调发言者和听者的互动。适用的临床教学主题可以是“查房”、“诊断”、“下医嘱”、“与家属沟通”、“病例讨论”以及“手术视频讲解”。采用“角色扮演和模仿”,既能使学生熟悉临床常见诊疗环节,又能使学生习惯英语表达方式,增强语感,从而加快学生进入英语临床教学活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依据,以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在临床理论课上开展英文模拟临床实践练习。“合作学习”是指在英语课上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将学生分为一些小组,学生通过组内的讨论沟通,相互补充,相互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4]。合作学习教学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反复研究和设计。(1)教学内容选择:选取内容丰富、易于拓展、外延较广、适合讨论的知识点,如多发性脑梗死病例讨论就诊过程;(2)学生分组原则:小组内具有不同质要素的学生具有互补性,而同质之间具有排斥性。所以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划分的小组具有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基础[5]。每组以5人左右为宜,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配为辅,调配以英语水平和性格为依据,保证每组实力均等。(3)任务分配原则:性情外向和内向学生任务互换,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主观能动性,防止出现少数学生主导现象发生。在有留学生的情况下,可安排留学生(英语基础好)模拟典型患者,中国学生(英语基础弱)模拟实景问诊。中外学生都可从中获益,各取各自急需技能。此外,在带教临床实习教学中,可以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搭配合作学习。带教教师与患者交流使用中文,带教教师讲授英文示范后,可由中国学生用英语辅助留学生学习,这样中外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4)教师指导原则:教师在此项活动中以参与监督和促进指导为主,课前布置任务,对每组活动进行点评。

2.3阅读和写作能力

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高级阶段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中的认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认读能力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及思想的理解[6]。写作能力指个体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一般包括写作思维、观察分析、选词选句、布局谋篇、模仿范文等能力[7]。而医学英语的特点是专业词汇量大且冗长,不利于记忆;专业文献往往枯燥单调,句式复杂从句众多。要想在此前提下提高医学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的方法。本文建议可以采取“案例学习法”或“项目教学法”来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案例学习法”是ESP理论中极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对真实案例的学习研究,并对某种结论或者决定进行讨论[8]。在临床实际教学中则可以选取典型病例,如“心肌梗死”作为案例/具体问题进行教学。除了通过前述“角色扮演和模仿”完成患者和医生的就诊问诊,完善后续的检查外,还要求学生查阅外文文献资料,查找文献中关于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如心电图特点)以及休克的处理办法,然后结合这个典型病例讨论并作出总结。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阅读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会增强。如果学生的英文基础较差,还可以结合查找对应的中文资料,强化专业知识的双语书面表达。所以,比起单纯的相关专业章节阅读,“案例教学法”能在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英文临床思维能力。“项目教学法”与“案例学习法”比较类似,但学生参与的人员较多,完成项目的时间也较长,几天到几周不等,项目成果一般为报告或PPT作品展示等。例如归纳总结P16、CyclinD1和CDK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研究。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若干搭档进行相关文献查找阅读,并完成研究报告,制作PPT在课堂展示或在课堂开展讨论。这种教学法需要的专业文献阅读量也较大,所以在指导学生做跳读快读和精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用英文摘录、节录重点段落章节,梳理文章脉络,写出文章英文主干。这样,既保证阅读的质量又保证了数量,为制作研究报告做好准备。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前两项教学法的适用中得以锻炼,以建立语料库的形式来学习。在组织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文献中的相关专业词汇的构词法。比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相同前缀/后缀的医学专业词汇,并将自己汇总过的专业词汇按医学二级学科分类(比如消化内科学方向、呼吸内科学方向)。与单纯地背诵专业词汇表相比,根据阅读过的文献,记忆自己整理总结的词汇语料库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要求学生将阅读过的文献中的若干典型段落(语法和专业内容皆有代表性)摘录出来,建立典型句型语料库,同样按二级学科和句型类型分类整理。随后要求学生根据句型语料库中的典型句型和重点词汇,进行句子和段落模仿写作。仿写阶段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听说口语锻炼阶段中的“病例讨论”和“手术视频讲解”的口头讲稿重新加工整理,修改语法,规范专业术语,形成完整的病例报告。这样在原有基础上的二次作业加工,既加深了专业知识点记忆,又强化了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点,进一步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英文病例报告,完善学生的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3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文教学研究主要有三种序列设计:一是以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序,二是以知识(按字词句篇编列训练内容)为序,三是以能力(或“观察、分析、表达”三阶段训练;或“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四阶段体系;或“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等多阶段训练体系)为序,都因为脱离教材、设计繁杂、耗时过多、序列没计仅强渊作文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与作文教学相关的文体、知识、能力等各闻素的整合而不能被大面积范围的师生所接受。

“三位一体”作文研究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研究序列将文体、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割裂开来、各自为阵的弊端,极富整合力、创新力的提山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作义能力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三位”指经典文学篇目、思维、生活,“一体”指生命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日、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是与经典文学篇目相结合、与思维方法相结合、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生命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境界为最终日的的全新作文教学。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经典文学篇目与作文 中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及写作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中经典文学篇目在文体、文章格局、语言运用、写作手法等方而的知识点。把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作为写作的范文,同时推荐相关的课外文学名篇辅助阅读,增强学生对文章、文体知识、语言表达的感受力。

作文教学与经典文学篇目结合有几点好处:(1)学有所州:让学生能从课文学习中得到模仿的范本。(2)学以致用:将教材巾的知识现学现用到习作中。(3)课外名篇能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思维与作文好作文必须有好思路:七至九年级,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课}=多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生活与作文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无论是讲读课文、写作指导,都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亲近作文、愿意作文、喜爱作文。

4生命体与作文阅读和写作都能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阅读滋养人,写作让人学会思考和表达。作文能展示生命体成长发展的轨迹,作文能让生命体不断在反思中提升。

(二)“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方法

1理论方法:文献法(我们查阅近十年的作文教学研究内容,并有文献综述)

调查法(我们有初一新生的作文调查问卷和分析)

2实践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我们有近60节作文教学案例)、归纳法(我们有总结作文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论文)、纵向比较(期中、期末考、初三月考中作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统计数据)

(三)“三位一体”作文研究序列及过程(见文后附表)

(四)“三位一体”作文教学实施步骤、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酝酿(2007/10―2008/7)教师了解学生现有写作水平,做好数据统计、原始资料的积累,纵向比较,分析总结。2008年4-5月,请相关实验教师上公开展示课,课题小组成员评课、交流心得。2008年6月,收集实验教师论文、教学案例,做好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实施(2008/9―2009/7)实验教师在上一年实验的基础上,反思作文教学中的得失,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验教师通过写作专题讲座、公开课展示、学习交流写作教学心得等方式不断提升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积累典型教学案例,通过公开课、集体交流评课、小组交流、外出考察学习、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2009年6月,进一步收集实验教师论文及案例,做好第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2009/9―2010/6)首先,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教师能总结出自己在“三位一体”作文教学方面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课型。然后,完成专题研究报告,接受相关部门评审。

三“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从2007年10月至今)

1学生习作发表: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导报》 《红树林》 《蛇口消息报》等多个报刊上发表习作多篇。

2 学生习作获奖: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南山区现场作文竞赛、“红树林”杂志征文比赛中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3 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深圳市中考作文满分为40分)。

4 作文教学案例:课题组负责人陈芳老师在2009年7月“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年会全国中学作文教学现场课上获得二等奖;课题组有4位教师、共6节作文教学录像课获得“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一、二等奖。

5 作文教学论文:课题组8位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全国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南山区语文教师论文评比中多次获特等、一、二等奖。

(二)成果的影响和贡献:

从2007年起,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组已经积累了近60节作文指导课课例,形成了以“发掘生活素材、开展趣味活动、借鉴经典篇目、引导写作思路、美化文章语言、提升人生境界”为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模式。让荔香中学更多的学生勤于写作、乐于表达,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境界。

在2008年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中,荔香中学学生作文能力居南山区各校前列。

2007、2008、2009年,荔香中学语文成绩较以往有所提高,是课题组老师们齐心协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成果。

课题组教师们的作文教学录像课、现场课,在全国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现场课比赛、南山区作文教学录像课比赛中屡获佳绩。

第4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范例教学 ; 教学设计 ; 技工学校语文课堂

一、范例教学及其产生的背景

范例教学产生于二战后的德国,当时学校间升学率竞争激烈,学生忙于死记硬背片面的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智力活力和创新精神被扼杀。在此情况下,范例教学理论应运而生。1951年的图宾根会议提出,必须加强教材的基础性,通过对“范例”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归纳推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范例教学的原则

“范例教学”通过组织教养性学习,促进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主动地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获得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和自决能力,获得独立性、批判认知和自觉进行继续学习的态度。实施范例教学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

范例教学的关键是对“范例”的精心筛选和组织实施。范例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的兴趣、认识基础和关心的问题为纽带,寻找对学生生活有意义的,蕴涵信息导向的典型范例。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范例教学要求在技工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过程包涵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所掌握的一般知识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新的重要的联结点;二是作为主体的学习者通过“范例学习”改变“自我”,受到教养。

(三)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范例教学”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和道理,使所要传授的内部逻辑关系逐步地显示出来。这就对实施范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了解学生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

三、范例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的适用性

(1)课程特点决定引入范例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与实用性的特点,范例教学正是切合这一特点,在精选的范例中体现知识的有用性;语文作为交流工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知识综合。

(2)学生特点适合范例教学的运用

学习语文课程的学生,可以从众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要素中提取“个例”,并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概括出“个例”的本质,再演绎推理出“范例”的知识。

(二)语文教学案例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教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范例,运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典型范例的学习,了解文章的本质和特征。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让学生领会文章内涵,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作为范例,在教学组织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实现为知识迁移创设必需的起点。

(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从对第一阶段“个”的认识出发,探讨一类文章结构的共同特征,从而达到对同类文章的更本质的关系——规律性的认识。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在对个案学习基础上,对同类文章进行归类,对其本质特征上相一致的诸多现象加以分析、综合,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抽象。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

通过对“个”和“类”的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是关键所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技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也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性的作业,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

(4)范例性地获得知识与经验的阶段

根据学生基础与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进行迁移,可先在相似情境中迁移,然后扩大到不同情境中去。这一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追求。教师给学生展示教学课件及规范答案,帮助学生分析文章重点段落及文章主题思想。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范例教学法,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技工学校语教学大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1999年

[2] 巨瑛梅, 刘旭东.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第5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和合作日趋频繁,与此相对应的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当然在标准上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商务英语语言积累、较强的商务交际技能,还要对商务背景知识及文化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停留在对商务英语背景下英语语音、词汇、篇章理解及相关语言技能的传授和培训层面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文化层面知识的渗透,致使很多学生虽然语言技能扎实,学习成绩优秀,也通过了一些商务英语方面的考试,获得了相关证书,但是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屡遭挫折,感觉交流起来颇为费劲,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必要的商务文化知识匮乏基本的掌握和了解,或是盲目套用本民族的语言交际标准,以致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最终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例如某位即将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奉命陪同六十多岁的外宾来到预定的宾馆,临走时,该位大学生充满关切的对外宾说,“Youmustbeverytired,Sir.Youwouldbetterhaveagoodrestsinceyouareold.”岂料外宾听到这句话后很生气的回答到,“No,Iamnotold,andIamnottiredatall.”这就是典型的由于不了解外宾文化而导致交流失败的事例,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的传授和渗透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教师要明确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文化素质

教师具备明确的教育思想、较高的商务文化素质,这是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商务教学思想和目标,商务教学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在不同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文化因素在涉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进而自觉重视和加强对商务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商务文化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商务文化素质,才能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讲述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

第6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学 双语教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两种语言的),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通常指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的教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南华大学经管类本科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三时开设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入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编写与选择,还是案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

2、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突出的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以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

4、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进来,在案例所描述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案例角色,随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存在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此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

5、结果多元性

案例教学的答案或结论,往往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对同一案例,学生们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三、市场营销案例选择原则

1、突出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双语教学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营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原汁原味的英文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发达国家在市场营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2、案例的启发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内容新颖、具有首创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具有启迪心智,激发创造力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案例的经典性

案例教学应是既能很好地体现市场营销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市场营销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它们典型地印证了相关的营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营销理论知识,这些案例能使学生将营销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知识转化为技能。

4、英文案例应篇幅短小精悍、信息适中

由于受授课时数和课堂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超量的案例。否则,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讨会超出相关理论的学习范围,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一营销理论、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解释理论。对于说明型案例,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外专门花时间研究。将此类案例运用在课堂中,可采用两种基本方法:陈叙式,教师先告诉学生基本原理,然后用简单英语讲解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营销原理;启发式,教师先把案例以及与原理有关的问题告诉学生,并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请若干学生用英文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在学生的相互补充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和掌握营销基本原理。

2、评析案例法

评析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3、讨论案例法

讨论案例法是指对某一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课堂外进行认真的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思想参与交流。教师应认真选取英文案例,仔细阅读并熟悉案例设计的相关问题,课前将英文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生词、短语,弄懂语法结构,并用英语记录下所思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可讲解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用简单的英语口语介绍案情,再用英语提出相关问题供大家分析和讨论。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五、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1、准备环节

课前,教师应对英文案例及其相关背景材料熟悉和准备,记下语言难点,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案进行预测。教师应事先把英文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一个基础环节,要求学生消化解析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为课堂讨论做好分的准备。

2、讨论环节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及能够理解的英文案例,或从比较简单的、易于讨论的英文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教师先用英文对案例的内容及相关情况做简单介绍,然后给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时尽量把不同学习能力和英文水平的学生分在一起,每组要指定或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的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要求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同时学员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此外,进行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

3、请学生回答问题阶段

在分析讨论案例的同时,教师可用英文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本案例说明了什么营销原理;案例中提出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对所学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起到把讨论引向深入的目的。

4、教师总结归纳环节

此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析。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的,不够确切的问题,再次进行评析,并以正面激励为主。搞好总结,有利于内化提升,即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市场营销学双语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托原版教材,兼顾实际需要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保证双语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原版案例的内容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同时,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要克服国内多年来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双语案例教学要以英语为媒介,通过对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的英语情境

在案例教学中,针对英文案例中词汇量较多,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专业内容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困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定义、原理、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深入理解案例的语言障碍。

4、处理好“大案例”和“小案例”的关系

“大案例”是指“哈佛式案例”,其特点是文章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详实,但往往晦涩冗长,结构松散,初学者不易抓住主题和难度较大;而“小案例”是指“德鲁克式案例”,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精炼,观点鲜明,便于阅读和分析,但其难度较小,信息量有限。因此,在双语案例教学中应把“大案例”和“小案例”结合起来,通过德鲁克式案例学习,抓住主题,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哈佛案例学习中,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着手把握本质,深入思考,精辟分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全英文案例教学

双语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勉强使用原版案例,硬性推广双语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双语案例教学的初级阶段,授课要做到由浅入深,对英文案例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进行解释,如此可减少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英文授课而产生的畏惧心理。随着教学的深入,应逐步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用英文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的习惯。

(注:本文为南华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双语案例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06L04。)

【参考文献】

[1] 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

[2] 吾水龙、周运锦、陆音: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 王趁荣: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J].科技信息,2006(3).

第7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1.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对古典范畴的批判而形成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论述了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范畴具有明确的界限,某个概念只能隶属于一个范畴;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范畴的特征是同时具备充分性和必要性的。20世纪50年代,著名哲学家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一词的研究论证了范畴边缘的不确定性,以及范畴内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Rosch(1975)通过实证研究强调了范畴内存在的“原型义项”。他指出:原型是一个范畴内的最典型代表,原型义项是该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原型对于范畴的形成和理解具有关键作用。Reed则认为原型是某一范畴的综合特征和高度概括。因此,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认为,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存在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且地位不平等,处在中心位置最能代表该范畴的成员就是此范畴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2.词汇教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词汇教学研究。1990年,Nation的著作“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尤为重要,词汇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得到关注。经过长期的改革和继承,英语教学法产生了很多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法中,词汇教学始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分析词汇的内部结构,直接译成母语,反复造句练习,这些都是传统词汇教学的手段方法。另外,我国学生运用最多的学习策略是重复/死记硬背策略,反复看、反复写、边读边写、背单词表等等,而其他的联想策略、上下文策略等都比较少用。知其意而不知其使用是常见的现象,更甚的是意义把握不准而导致错用误用。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英语教学问题。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探索词汇的原型意义,强化范畴意识,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二、词汇教学实例对比

通过两种词汇教学方法的实例教案比较,指出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在丰富学生的词义知识和扩大词汇量方面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更有效果。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在所教授的两个班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教案。以人教版高一必修四Unit3的单词为例,设计两种词汇教案如下:方案1:齐声朗读新词汇,逐个领读。重点:depressed/content/feelcontentwith/astonish/enter-tain/charm/pickout/convince/amuse/detective。对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利用造句来强化英汉对应意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中文释义的记忆。学生自由朗读新单词,加深印象。完成课本内的词汇习题。方案2:引导学生归纳词缀意义,根据词缀猜测有关新词意义。将重点词汇depress/astonish/charm/convince/content集中学习-ed/-ing形式,强化理解词缀-ed表被动/修饰生命体,-ing表主动/修饰无生命体的特征,如:astonishedlook与astonishingperformance。homeless/penniless等词将-less词缀解释为“少,无”,再让学生依据此规则联想其他同类单词,如:careless/aimless等等。patient是一词多义,“病人/耐心”,名词为patience,造句:Doctorsmusthavepatiencetothepatients.单词indeed,意为“确实地”,区别于inneed。造句: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词组badlyoff意为“穷困的”,badly的原型是bad,意为“坏的,不好的”,而副词badly的意义为“非常地,很大程度上;拙劣地,不利地”,off是多义词,在这里取义“空闲的,没有工作或不运行的”。进而推导出badlyoff的意思。通过比较两种词汇教学教案,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放在了学生掌握对应的中文释义,机械地记诵单词,对单词的联想及活用显然不足。而基于原型和范畴概念的词汇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联想训练,归纳思维,对旧词新意的推导有很大帮助。

三、启示

将词汇进行简单归类,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加强学生对基础词汇的掌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基础词汇的原型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联想等手段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从基本词汇出发,进而推导延伸意义,拓展了词汇的深度。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不是机械枯燥地记住词性和词义,而是在教词汇的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新词进行理据性解释,促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增强学习词汇的生成和扩展能力。

四、结语

第8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法律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符合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国际、国内急需、紧缺的,具有一般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具备相当专业水准的(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专业+英语”、“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等知识与能力的人才。我校的“法律,外交,新闻,国商+英语”就属于“专业+英语”的形式,而“专业+专业”、“专业+专业+英语”则有更多种类。

在复合型法律人才中,比较常见的有“经济+法律”(培养商务法律人才,包括国际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人才)、“理科/工科+法律”(培养科技领域的法律人才)、“法律+外语”(培养国际性/涉外/跨国法律人才)等。而“法律+外语”占各种法律复合型人才的绝对多数,这是培养国际性法律人才的需要,没有外语则“国际性法律人才”无从谈起。

以下本文所讲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主要是针对我院的情况,仅就“法律+英语”复合型法律人才而言。

一、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

在我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够在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涉外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跨国法律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院的学生毕业时一般都能取得法学、英语文学双学位,即修满教育部1998年指定的14门法律核心课程和其他法律选修课程(中文法律、英文法律课程都有),并取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定位问题上,有两个基本问题是值得思考却一直没有明晰的:

第一,是“法律+英语”还是“英语+法律”?

这看似没有差别,如果采用纯粹的数学思维的话。其实,这里主要是侧重点的问题。复合并不必然是二者均等,那么是侧重法律,还是英语,抑或是二者基本上齐头并进,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相当?

复合的目的是1+1>2,而不是1+1=2;如果复合得不好,可能会1+1<2,亦即法律、英语都没有学好,结果是“四不像”。而好不好的评判标准,不可能用尺子来量,只能是根据法律、英语的办学经验与知识,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论证。在我院的建院专家论证会上,笔者就提出过“本色”与“特色”的问题,即法律是我们的本色,英语是我们的特色,二者不可偏废。复合不是简单叠加,要收到理想的复合效果,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复合的学科同样重视并不意味着对二者在课时、投入量上平分秋色,即便是双学位也是如此。应当更加重视第一学位专业的学习,在可能的情况下,第二学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尽可能地围绕第一学位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即采取“本色+特色”的模式。本色是我们的立足点,没有法律的本色,就不能被称之为“法学院”,否则就名不副实;而特色是生命,没有英语的特色,外语院校的法学院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二者的关系上,虽然几乎无主次,却有先后,即法律是第一位的。一些学生如果实在感觉吃力,可以只拿法律学士学位。但是由于良好的生源和我校的外语强势,一般取得两个学位没有问题。

从课时设置看,目前的培养方案,除公共课程以外,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少,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基础+英语学位课)相对多些。显然不及专业法学和专业英语攻读学位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复合特点又恰恰是专业法学或专业英语毕业生所不具备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如何将这种复合的效益最大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虽然是应用型法律教育,仍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规模小、起点低,北外法学院不可能成为研究型的法学院,所以必须锐意创新,另辟蹊径,找寻特色,才能有市场。

尽管我们培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是偏重实务和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人才的理论素养、人文素质和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注重法律实务教育的同时关注提高学生的理论性和学术品位。其实,法律实务本身就充满着复杂的、深厚的理论问题。只要用心去钻研,在教给学生实务的东西时同样可以起到提升其理论层次的作用。我们不应忽视学生培养目标的学术性、理论性,即使是本科生,否则就成了法律培训学院、法律技术学校了,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多只是“法律工匠”。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学生,没有前沿的理论指导,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其知识与能力都将失之单薄与狭隘。而且,与英美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不同的是,我国的法学本科生来源是高中毕业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专业趣旨在踏入大学校门后不可能很快显现确定,将来究竟是更适合做法律实务还是搞法律学术研究,教师和学生自己都难以把握,因此,过早偏重实务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他们的学术兴趣,降低他们的思辨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知识的“广度”,而重学术的法律人才则更看重法律知识的“深度”,没有一定深度的广度必然根基不牢,从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道路负责的角度看,不应忽略法学教育的学术性。

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的做法只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但是,综观我国其他的高等院校,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双学位,类似于我院的做法。如前所述,具体情况有差别,例如有些是外语院校办法律院系,有些是法律院系强化、增加英语课程并授予学位。即便是外语院校办法律院系,双学位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该法律院系的学生在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以后再攻读英语文学学位,二是其他语言(包括英语、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在取得语言方面学位的同时,再攻读法律作为第二学位。

(2)法律硕士,即本科必须是非法律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获得者,再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考试只考外语(100分)、政治(文)(100分)、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民法学)(150分)、综合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150分)。主要培养有特定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宽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这也是国内一些著名法学院的做法。

(3)法学硕士,其本科可以是法律专业也可以不是法律专业,如果是非法律专业,其培养的人才也应当属于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范畴。

(4)中外合作办学,例如本科的“1+2+1”或硕士

研究生阶段的“1+1+1”等。法学院的学生先在国内读1年,后到合作的外国法学院再读一段时间,并做中、英文两种论文,内容可相同或不同,最终取得国外、国内两个学位证书。

当然,还有其他的复合培养模式。

上述四种模式,第一、三种我院已经采用,但是在第一种当中,尚未启动面向其他院系的作为第二学位的法律学士学位。如果我院能够联合非通用语种的语言优势,进行学科教育的延伸,以“双学位”的形式让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在修满我院规定的学分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或者招收非通用语种的学生作为研究生,进行对象国的法律研究,将是我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第三种是法学硕士的培养,我院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招收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显然是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2008年纳入研究生招生计划。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现在进行时”,我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都已启动合作项目,一般都包括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对实现“法律+英语”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复合型法律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突出“法律英语”与“英语法律”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院着重将“法律+外语”的培养目标狠抓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法律内容,直至大幅度地增加“法律英语”的成分

北外的英语优势是一般法学院,甚至是其他外语院校也无法望其项背的,我院应当充分珍惜、利用、发挥这一优势,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与英语授课教师沟通,融入法律的内容,例如:

(1)口语:增加对抗性模拟角色表演,可以采用“for or against”辩论,并增加法律话题,例如安乐死是否应当合法化、死刑是否应当取消、“同命不同价”引发的法律问题等。

(2)写作:除了专门的法律写作(legal writing)课程以外,还可以在英语课程中增加法律题材的写作内容。

(3)精读与泛读:适当增加法律题材的阅读内容。

将来如果有面向法学院的专门、独立的英语教师队伍,就应当从大一开始全面规划英语课程体系,使之在英语技能课程以外,大幅度地增加“法律英语”的成分,尽早进入“法律+英语”的氛围。

2.提升法律课程教学的英语水平,增加“英语法律”的课程数量,加强双语教学

掌握了“法律英语”仅仅是打下了基础。在国际性法律人才中,大量的工作是需要从事高端非诉业务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英语法律”的理解和运用方面。

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最好途径当然是开英文的法律课,进行“双语教学”。但是法律首先是一种“本土资源”,在中国的法学院学习法律当然首先需要学习中国法律,中国的任何一所法律院系,首先需要完成教育部指定的14门核心法律课程的讲授,其次才可以考虑其他的法律课程。而每个院系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法律课程,它可能是14门核心法律课程的深化,也可能是其他法律课程。作为北外的法学院,我们的特色应当是外向型的法律课程,即涉外的法律。这样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国际法,即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公法。

(2)外国法,主要是指“英语法律”,即英语国家,特别是英美、澳大利亚等国的法律。虽然我们秉承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研究方法等,但是现代社会的国际法和许多通行国际规则适用的主要是英语国家的规则,并且主要采用英语语言。

(3)中文部门法中的涉外部分,例如刑法中的域外管辖权、跨国犯罪、国际犯罪,行政法中的与“WTO”规则内容相关的部分等。

以上三方面,对师资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即需要懂英语、能够用英语讲授法律课程的法律教师,也需要掌握了一定法律知识的英语教师。

目前,对第一项,我们采用了双语教学,课堂上中、英文并用;第二项,即“英语法律”,应当是提升法律课程教学的英语水平的关键点,也是真正体现我院特色的地方,目前我们聘用的都是外籍(美籍)教师讲授,例如“美国法入门”、“合同法”等,效果不错。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外籍教师的聘用合同只能一年一签,其人员流动性强,教师队伍很难稳定,因此很难作长期规划,容易出现“因人设课”的局面,很难形成系统的“英语法律”的课程体系。第三项,即中文部门法中的涉外部分,由于仍然是中国法,所以用中文讲授,但是由于这部分与国际公约、惯例的相同、近似部分较多,因此有时要涉及英文材料,可以部分地用英文讲授,不过所占比例较小。

3.增加经济内容的课程,提升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层次和知识面,增加竞争力

我院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着眼于未来。事实证明,从事法律事务的法律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从事涉外法律业务的国际型法律人才要懂得贸易、投资、税收、公司结构与治理等自不待言,即使是从事国内的诉讼业务,即使是做法官、检察官,至少也需要看懂账本,才知道什么是贪污(刑事)、明晰经济纠纷的性质和各自责任(民事、经济)。对复合型法律人才而言,英语只是一种工具,法律也只是一种规则,而社会的各种内容、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法律调整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经济关系,这也正是为什么商务法律人才日渐炙手可热的原因所在。因此,我院逐步将一些最基础的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并不强求所有的学生都上,而只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

如果有可能,笔者倾向于将来将学制改成五年,增加经济的课程,使学生成为“法律+英语+经济”的更宽口径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考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生或出国进行经济学方面的深造。

四、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适当增加判例教学法

法律本科课程的传统授课方法是采用讲座式,主要或全部是教师讲授,只有很少部分的提问或讨论。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行,“西学东渐”也带来了有关法学教学方式的讨论,特别是判例教学法。

判例教学法,又称为哈佛教学法,是指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实际案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方式是问答式或讨论式,其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广泛的法律知识和规则。它被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院所普遍采用。

我国一些学者也称判例教学法为“案例教学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前者讨论的对象是“判例”,真实并且经典,而案例可以包括前者但是不受此限制,换言之,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需要,为了说明问题,虚构案例展开讨论,这种案例称不上判例,更遑论经典了。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无判例制度,

但是课堂教学仍然应当尽可能选择真实、典型的案例,更具时代性、客观性、生动性,包含的事实、信息量也更全面、客观。

判例教学法相对于我国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法有诸多优势,特别是对于侧重培养应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而言,判例教学法无疑有其独到可取之处,因为它除了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外,从真实、复杂的判例出发,研究、讨论、解决的都是“真问题”,因此总结出来的规则有其现实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对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制定法变动性强,稳定性弱,而判例法中抽出的法律原则却更具有普适性。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法学教学法,因为:

1.法律背景不同

判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是判例制度,主要是在普通法,判例法国家适用,虽然这些国家自19世纪末以来,制定法的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国法律法规的总和,但是这丝毫未削弱其判例法的深远影响,英美法系法学院的主要授课方式至今依然是判例教学法,尽管当中不可避免地有对制定法的解释和引用。将判例法奉为法律的主要渊源,是普通法法系区别于民法法系及其他法系最突出的特征。无论是在民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还是伊斯兰法系,法院先前的判例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并不构成正式的法律渊源,民法法系各国,一般都建立了除宪法外由五部法典(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为主干,辅之以若干单行法规的完整的成文法体系。

判例法最主要的特征是遵循先例。德、法、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前苏联法律是我国法律的主要参照系,我国是典型的制定法,成文法国家――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典和法规的适用要受到法官解释的限制,只有法官加以适用,它们才成为真正的法律。由于传统,法官们常把法典或法规中的规定置诸一旁,而依据判例法处理案件。但是在民法法系国家,法典便是法官们的“圣经”――我国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仍应以解释成文法及其相关法律理论为主,可以启发式地提出问题,却绝无可能完全抛开制定法,采用问答式授课法。

2.判例教学法需要以充足的课时量为前提

判例教学法虽然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但是课堂讨论必须充分,只有层层深入才能揭示案件事实与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提炼出法律规则与精神。如果蜻蜒点水,则很难起到实务训练的效果。而我院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比其他法学院减去了一半(约两年)的法律课时量,因此完成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已经非常仓促,如果再抽出时间进行判例教学,很难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结果学生可能在法学理论与实务两头都没太大收获。

尽管如此,这些丝毫不意味着减弱判例教学法的特殊意义,而是说明,在我院,判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外教讲授英美法课程时采用,在中文法律课程教学中只能是作为辅助手段。不过,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效果,并结合学生毕业后参加司法考试的需要,我们可以吸取判例教学法的精髓,变通采用以下方式:

(1)在教学观念上,应当提倡法律批判的精神――不是随意的“大批判”,而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制定法的缺陷、名家观点的偏颇以及主讲教师的观点等,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讲授前事先给学生案例,让其预习、思考,这样教师在授课时的分析就会便于学生吸收、消化,后者在授课后,留些相关案例让学生课下分析、讨论,下节课可概括总结;

(3)即便是解释制定法,也可以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随时提问;

(4)利用电子资源,建构丰富的案例库,让学生课下自学;

第9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经济法;教学;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61-01

经济法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观察、分析、解决有关经济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笔者现就多年来从事经济法教学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在经济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某个人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经济法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案材料的组织、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等。要想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和书籍加强对所学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概念,让学生借助词典、法学词典,并要求结合实际理解。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举出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举的案例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举一”精讲,引导学生“反三”自学,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课后针对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各自寻找3个对应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

2)要将经济法中的一些法律术语摘抄下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针对经济法中的法律术语,要结合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集中一些经济法中常见的法律术语,再相应地借助于具体的典型案例。该案例的诉讼参与人最好比较完备,组织一些学生充当不同的诉讼参与人,针对案例的焦点进行模拟法庭辩论,以培养学生的法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学生通过组织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上的经济法教学模拟为法庭开庭式教学,通过个案的审理提高学生的个案材料的组织、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典型案例,将课堂变为法庭,让班内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原告方、被告方以及双方的诉讼人,再让3个学生扮演审判长和审判员,针对该案例进行开庭审理。要求双方针对该案的案情,组织材料进行举证,以证明其主张的成立。然后由审判长、审判员概括通过法庭调查可以认定的案件事实,并指出本案的焦点,引导双方进入法庭辩论,通过双方的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要让学生学会撰写状、上诉状、答辩状等司法文书,使学生熟悉各类文书格式,能较熟练地应用各类司法文书进行写作。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班级和学生,寻找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判决书的格式要求书写判决书。这一部分的书写要写明主张的成立与否及相应的理由,引用的法条要准确完备。通过司法文书的写作训练,以让学生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以提高学生辩法析理分析问题和司法能力及书写能力。

5)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搜集一些疑难案件,让学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让学生知道国家的工作大局是什么?政治方向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习3个至上即“党的利益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向人民群众提供经济法方面的法律服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有关的经济法知识,并通过这种活动接触一些疑难案件,了解司法机关如何灵活运用法律。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对家庭所在地周边进行社会调查,关注现实生活实际,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影响家长、带动亲人,促进小范围内的社区法制建设,以提高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灵活运用法律的能力。

6)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法院联系,带领学生去法院观摩法庭,旁听有关经济案件的审理。对法庭的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法庭宣判等全部环节认真观察,掌握法庭审理的全过程,认识法庭审理的严肃性,认识法庭审理重证据、重事实且是法律事实,同时还注重司法程序,是依法依理依程序的审判,引导学生养成对待问题的严谨态度和处理问题有序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诱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把自己亲历或者听到、看到的案例讲出来,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发生这种纠纷的原因、影响、后果,并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现在已经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同学们身上,该怎么去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