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农牧民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农牧民教育培训

第1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近年来,xx县紧把时代脉搏,以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积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省市文件安排,结合全县农牧产业发展和农牧村劳动力队伍建设实际,研究制定了年度《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全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组织、人社、财政、发改、农牧、国土、工商、金融等30个部门单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采取以会代训、远程教育、集中办班等方式,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科技副乡(镇)长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了专题培训,增强了各责任单位做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主动性。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全面落实相关责任人的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开展。

二、突出重点,认真开展遴选调查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从高山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设施蔬菜栽培、玉米制种、药材、红提葡萄种植、小杂粮生产等优势产业和农业机械维修,畜禽繁育员、村级防疫员,农村合作组织经纪人等服务领域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遴选调查工作。经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审定,先后从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中遴选从事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龄在5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950名,并以乡镇为单位,同步建立了遴选台账。

三、结合实际,科学实施培育培训

按照“农民自愿、逐级审核”的培育对象申报程序,通过村、乡(镇)、县三级审核,对遴选的950名培育对象从培训需求、主体产业、经营规模、收入现状、务农意愿、发展策略等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建立培育对象档案资料。先后详细制定了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对象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办班、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等形式,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分段式的开展了系统培训。2013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160人,占任务数的160%;2014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441人,占任务数的112.5%;招收中职生70人,占任务数的140%;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307人,占任务数的102.3%;修订完善了《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主体,先后完成新型职业农牧民资格认定634人。同时,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培训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及时了解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保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

培育工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和学习特点,分类分层实施培训,不断提升培育培训实效。一是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升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7个乡镇重点开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饲草料配制、疫病防治、农机维修、农作物、中药材种植技术、电子商务、合作社运营等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课堂搬进农牧村院落、田间地头和牛棚羊舍,现场示范,现场解答,让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直通农牧村、直达农牧户、直送农田棚舍,并与700名新型职业农牧民签定培育联系卡,建立跟踪服务关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农牧业信息平台,帮助群众找信息、觅商机,使农牧民的“手”更巧,“心”更亮,科技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二是在确保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生产经营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指导、赴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农牧业高新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中药材种植、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细毛羊标准化生产、农机维修、牛羊育肥为主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了农牧民运用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产业致富带头人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引领能力。立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发展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合作社打造成新型职业农牧民提升培训的主阵地。利用各类专业合作社采取入户指导、集中办班、“菜单”选学、典型示范、现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并抽调合作社技术骨干、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深入牛棚羊舍为职业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职业农牧民解决生产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在创新工作特色上下功夫提升培育培训实效。紧紧抓住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一业一训”、“一技一训”,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确定培训对象,在坚持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以会代训等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教 “派出去”学的方法,做到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赴外实践培训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培训服务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科技培训服务与职业农牧民的零距离对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求职业农牧民参加培训”向“职业农牧民要求参加培训”的有效转变和长足发展。

五、多措并举,详细制定扶持办法

为了更好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制定出台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制度。我们在广泛征求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的共同酝酿探讨,制定了具有我县特点的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成长发展的《xx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扶持政策》,并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六、完善措施,不断夯实培训基础

立足我县区域特色经济、农牧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师资库、培训示范基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大培训师资力量建设。通过聘请省、市、县农牧、科技等部门单位和甘农大、河西学院专家教授组建“专家师资库”;聘请农牧村致富能人、科技能人、产业带头人、农牧民合作经济领办人组建“乡土师资库”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涉及各行各业的县级部门、乡镇、村三级培育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在现有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确定皇城镇细毛羊改良及标准化生产培训基地、白银乡设施葡萄种植实训示范基地等23个示范基地作为我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劣实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的基础。三是结合我县农牧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细毛羊标准化生产、舍饲养殖、疫病防治以及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蔬菜栽培、设施葡萄种植、农机具维修等实用技术和涉农政策法规,编印了《肃南县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用技术手册》,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质量。

第2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Wang Qing

(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岛 266109)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设立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是新时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把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出贡献,是高等农业院校应承担的责任。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研究分析了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思路与意义。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modern development of husbandry at new period to set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o run well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for advancing modern development of husbandry. Tak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new idea and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in 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关键词:农牧教育培训 高等农业院校 新农村建设 工作思路

Key words: farm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working ide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09-02

0引言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道路,也必将带来一场农牧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牧业科技水平、生产加工经营组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在山东省范围内,东部沿海地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又一直走在全省最前面,涌现出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农科高等院校,不仅是农牧业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积极有为的参与者、拉动者,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与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加快促进山东省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农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科技水平、综合实力,同时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东部地区优势资源,面向全省乃至我国西部省份输送推广先进的农牧科学技术、生产经营模式和经验,促进东西部农牧业的共同发展、同步发展,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在农业部直接领导下具体实施和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目的和意义

在党中央十七大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等战略决策指导下,通过优质、高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积极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国内商业经济和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地区,也是今后探索和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地区,迫切需要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现代农牧业发展理论和具体实践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指导。高等农业院校立足于东部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把先进的农牧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运作经验向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省份辐射,从而实现东、西部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牧业生产得到稳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它合作性农村经济组织,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运作经验。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农牧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具有巨大的区位资源优势。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既有农学、果树、动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也有蔬菜、合作社经济等新建学科。在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上,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干部到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从而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技术知识、理论学术水平又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骨干。通过积极主动承揽、承办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建立并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经验。青岛农业大学坚持“面向三农、矢志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方针,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技术问题,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合作社组织的创建与规范、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兴起与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组织开展了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济阳县农民辅导员培训以及种养大户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以及蔬菜栽培、畜牧养殖、果树栽培、水产养殖等专题系列培训。通过系列培训,不仅搭建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对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其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按照培养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受训人员科技示范教育,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引导学员掌握以农民为中心,以现场为课堂,以参与式为依托的农技示范推广方法,从而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在我省东部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有实力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承担和开展农牧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

3农牧业系统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生产与经营方式先后经历了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化升级转型和国际化发展阶段。置身于市场竞争之中的企业组织及其个体成员,出于人力资源开发和自身提升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培训需求骤增,并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培训需求市场。在农牧业领域也是如此。农牧业领域里的党政领导、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教育培训,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中小企业、职工、合作社经济组织成员也需要教育培训,广大农民更是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就业的能力。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的落实和开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必然会给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来根本变革,必然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成和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实现。在此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农牧业系统对于现代农牧经济发展改革、理念以及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与发展、合作社经济、新型农民创业等教育培训需求尤为迫切,而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4高等农业院校农牧系统培训基本工作思路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部属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后,教育培训基地将以继续教育学院及其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教师为班底,在农业部直接领导下面向省内外农牧系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工作。

4.1 主要培训对象①县市级以下农牧系统党政领导干部;②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主管及其骨干职员,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其产品加工等专业大户;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④具有创业和发展潜能的优秀新型农民等。

4.2 主要培训内容①工商管理类教育培训,包括工商管理精品课程研修培训,农牧业企业经营发展理念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培训;②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培训;③农牧系统党政领导和农民企业家品质、能力等素质素养培养培训;④农牧领域实用性新技术培训以及特殊岗位资格认证类培训等。

4.3 主要保障措施为保证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能够更好适应并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培训基地将以“讲求质量、注重实效”为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灵活多样的办班方式,坚持贴近农牧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办班,立足于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市场的实际需求办班。

①把过去主动承揽或被动承接培训项目,尽快扭转为主动开发和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市场,投入组织教师深入农牧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使之真正具备全面了解和解决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研发形成培训课程的能力,以此提高办班的质量水平和实效。

②立足我省东部地区,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海外培训资源,提高农牧系统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水准。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与日本、以色列以及英、法、美等农牧业发达而且可资我国农牧系统借鉴学习国家对口院校建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下一步计划依托海外高校建立海外培训站,开发形成与海外考察学习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并组织业内人员走出国门考察学习、接受培训。

③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和收费,正向引导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和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④以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搭建农牧领域经济组织的合作平台,促进省内外农牧领域各类经济组织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编印内部期刊,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牧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法规、政策、方针,推广介绍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经验和科技信息,传播农牧系统优秀的生产与经营文化理念。

总之,设立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出贡献,是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正洲,王鹏,杨道兵,余斌.谈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第3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一、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农牧区妇女的基础文化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已走上社会实现就业的农牧区妇女加强继续教育,让广大妇女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妇女学校对妇女进行培训,在提高广大妇女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业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使她们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她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水平。目前已建立妇女学校(班)318所,各级妇女学校注重规范运作,增强实效,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师资队伍落实,办学场地、设备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内容落实。初步形成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网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进展。各级妇女学校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妇女,以开展普及性培训为主,围绕产业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农村妇女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了标准化棚圈建设、奶牛、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獭兔等养殖和麻黄、玉米制种、特色蔬菜、蘑菇、芦荟、小弓棚西瓜、冬季温室小瓜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绿色证书、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普及性的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每年对5万多农村牧区妇女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又把农牧业标准化知识纳入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1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增强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为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截止目前,各级妇联通过联合“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等各种形式累计举办培训班13283期,培训16—45岁农牧民妇女近70万人,使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牧民妇女达到15万多人,全市有11849名妇女入学农函大,157750名妇女获得农牧民技术员职称,培养了一支农牧民妇女科技骨干队伍。

三是注意抓好高、精、尖妇女人才的再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农牧区致富女能人的培训,使她们具有建设新农村新农牧区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合理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动和影响整个农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使大批农牧区妇女都能求学有门,学艺有师,学有所得,生财有道。做到不仅能够提高妇女素质,还有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妇女科技大户、龙头项目、示范基地负责人。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组织她们学习农牧业高新技术、经济管理、wto有关知识等,开阔她们的眼界,提高她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妇联在20__年和20__年举办了全市养殖、种植、龙头项目负责人培训班,150多名妇女接受了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市妇联又组织她们到陕西杨凌高科技园、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和林格尔县和包头蒙牛养殖小区、市内种养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上项目。

四是全面推进农牧区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__市妇联结合实际,将农牧区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联合培训,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市妇联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在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上出实招,见实效,形成妇女劳动力输出和接收工作的良好格局。东胜区妇联把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广泛争取服务妇女教育培训的各方资源,在巩固已有阵地的基础上,采取自办、联办、依托企业办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广覆盖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妇女学就业技能、学法律知识、学文明生活常识等,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20__年以来,东胜区妇联已经组织了包括驾驶员、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厨师、纺织等类培训,共有860名妇女接受培训,帮助619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了72%。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妇女劳动力6693人。

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广大农村牧区妇女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科技素质,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果显著,带动妇女科技致富,勇闯市场的农村牧区妇女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一线,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有的被当地乡镇聘为专职技术员。准旗沙圪堵镇伏路村的段秀英,经过几年努力学习领取了农函大养殖、疏菜种殖、果树栽培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自家先后建起了5栋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5亩,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建起了18栋蔬菜日光温室。当时不仅解决了沙圪堵镇吃菜难的问题,而且也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她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双学双比”女状元和区级劳动模范,从20__年开始,她每年被旗科技局、科协聘请为蔬菜种植技术员,指导蓿亥图乡蔬菜温室和万亩覆膜西瓜种植,同时被乡妇联聘为科技指导队队长,近几年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单覆膜西瓜每亩纯收入800元,双覆膜小弓棚西瓜每亩纯收入1100元,农户户均增收500元,群众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亲切的称她为段老师。

二、开展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牧区妇女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__农牧区妇女在生产、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明显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型女农牧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提高农牧区妇女素质等工作方面成效不明显。

二是农牧区妇女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__市农牧区妇女文盲比例高于男性,受教育的层次低于男性,影响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创收,及妇女自身的进步,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牧区妇女培训力度,提高农牧区妇女的素质,是当前妇联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各级妇联无专项培训经费,致使培训内容单一,规模较小。

三是有限的妇女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农牧区妇女培训体系还在起步建立之中,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妇女培训工作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还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建立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农牧区妇女培训规范有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农牧区妇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的不适合农牧区妇女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

三、做好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从__市的实际出发,大力弘扬、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区妇女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更新观念,建设一个美好富足的新农村新牧区。充分发挥妇联的宣传、引导、组织和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律规范,宣传妇女的“四自”精神,宣传新时期的妇女典型,使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祖国观、民族观。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广大农牧区妇女提高紧迫感和使命感。二要把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工作列入妇联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常抓不懈,有计划、有重点地切实抓出成效。

二是齐抓共管、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各级财政、教育、科技、农牧、林业、科协等部门要把加强农牧区妇女的教育培训、创业就业、经营等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部门培训规划,保证农牧区妇女在各类培训中受教育培训的比例,并鼓励扶持农牧区妇女兴办和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牧区妇女经济队伍。

第4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以及科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代远程教育受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和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覆盖面非常的广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化,可有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市场发展之需求。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远程教育在部分高校中已开始尝试,同时也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职业和技能帮助,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教育发展模式。比如,阿合奇县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走向了致富之路,从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着手,通过送政策、技术和信息,全面提高农牧民致富的信心与能力。①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通过远程教育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扶贫先扶志为基本原则,在远程站点开展“一家人”结对子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宣传党的各项惠农、惠民好政策。农牧民理清了发展之路,并制定了合理的发展计划,很快便转变了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②引导农牧民拓展致富渠道。以远程站点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向农牧民送技术的方式开展订单培训活动,建立技术信息资料库,让每一个困难农牧民至少掌握1到2门专业技术。③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远程站点的远程教育资源之优势,建立和完善农牧民信息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及时为农牧民送信息,上门送学、导学,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活动,引导青年农牧民积极地走出大山。

2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现由村入户的有效延伸

据调查显示,富裕的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将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应逐步提高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尤其要保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西北地区的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机遇与条件,但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低等问题,成为当前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对西北地区的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就业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在成人教育问题上投入非常的大。对于当前西北地区的富裕农牧民而言,不可能同时进城务工,就业形势也非常的严峻,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笔者建议一方面以城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对现有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再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全面提高西北地区农牧民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3通过创新远程教育,实现农牧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乡镇成人学校是当地农民科技教育的主要阵地和知识传播场所,多年来培养了很多有知识、善经营的知识型农牧民,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农牧民实现了终身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在于为“三农”发展服务,即实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产以及农村的稳定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农牧民素质低下、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远程教育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西北地区农牧民的远、大、散困难,将科技知识送到了农牧民的手中。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时节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以实用性、有针对性的内容为主,围绕着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和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等主题,创新远程教育,实现农牧民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改变,提高技能与服务水平。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引导本地区的农牧民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并有效掌握当前的市场经济知识,对经济发展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参与到市场交流与农牧区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去,从而对其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有效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站点、市场、基地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实现了远教教育的实效性。在农业部制定的三段地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旁边,还建立了农牧民培训中心以及远程教育网点,以市场和基地为依托,利用每周集市交易时间,对进入市场交易的农牧民进行集中教育与培训,并进行现场教育教学和相关技术指导,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对当前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新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据调查显示,通过农牧民培训站点,使80%以上的该地区农牧民掌握了至少1~2门专业技术、发家致富之道。

4依靠政府支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致富作用

从实践来看,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具有投资少、操作方便、信息容量大以及灵活实用等优点,逐渐成为当前西北农牧民发展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远程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客观要求,而且在提高农牧民自身素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有居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实施远程教育可谓是公益性基础建设事业,因此应当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投资的重要价值。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远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远程教育快速发展资金短缺上的桎梏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向农牧民集资的形式,拓宽远程教育发展资金筹集渠道。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农牧民成人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优势,将农牧民确实需要的技术,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传送到农牧民的手中,使他们第一时间尝到远程教育惠农富农的成果。在远程教育创新发展与应用实践中,只有将其切入到当地政府的工作进程中去,深入到农牧民致富奔小康领域,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第5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甘肃省肃南县创新远程教育形式,坚持以会代教领学、政策理论带学、指定内容促学、集中培训帮学 “四法”联动, 使站点学用活动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以会代教领学法。把远程教育与“”、党员活动日等党组织活动相结合,在开展 “互帮互促、共建联建”活动时安排相应远教内容,让村干部带头学习远程教育, 以联动促进优势互补,以共建实现同步提高,调动广大农牧民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政策理论带学法。充分发挥各站点远教网络信息覆盖广、领域宽、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干部包村、支部联带的办法,组织党员群众学习政策、法律法规、农牧村卫生常识、社交礼仪等,发现和培养本地“学、用”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例、典型教育和引导身边的人 ,倡导文明新风,共建和谐新牧区。

第6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__*农广校20__年对县(市)农广校业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__年3月4日—9日,在__*农广校校长的带领下,由科技培训科及学历教育科的负责人组成成员,根据地委扩大会议、地区三级干部会议及地区农业生产会文件精神的要求,对__*县、__*县、__*县农广校20__年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所到之处,认真听取农广校汇报,同时受到当地政府及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情况全地区六县一市农广校除__*县具有独立的农广校体系建制外,其它分校都已合并到党校,__*县分校与当地职业培训中心合并,业务上仍接受农业局的领导、监督。二、培训工作情况 20__年各县农广校都积极围绕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在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上级校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培训文件精神为指针,积极与涉农部门联合进行农牧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培训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农牧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三个月以来,各县(市)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之夏”进村入户开展各类培训,充分了解农民培训需求,按需培训,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人数:实用技术培训4451人次;扶贫培训、致富技能培训达1996人次;引导性培训、沼气培训达396人次;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2080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354人次;发放各类明白纸4080份,图书资料442册;科技入户及三进村工作已下派教师28人次,共培训246名农户。并与当地农业局、组织部、人事局、扶贫办、党校、培训中心联合培训种植、养殖、农作物栽培技术、电焊、电工、烹调、《中央一号文件》、作物栽培达3441人。20__年农广校系统申报阳光工程培训任务4450人(任务未正式批准),各县(市)分校均承担任务。三、学历招生工作情况被调研的各县农广校在招生工作中,全体动员,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部的支持,对各自乡、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干部的学历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实行全面统计,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开设专业。各县(市)工作情况如下: __*县校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的支持,并在组织部基层办的协助下,对全市乡村摸底调查,共同协商招生事宜,并包干进行招生,将招生工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量化指标中。到目前为止,已有142人报名。 __*县校在根据当地情况对村干部及社会招生进行了宣传,但基于本县生源的欠缺及村干部、村委会的改选,致使20__年春季招生未尽如意。 __*县校委托县委组织部、财政局、乡党委出台文件,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和广度,争取完成今年的村干部招生工作。相对于社会招生来说,福海县校今年已基于饱和,中专学历已达到不到当地人民的需求,故招生情况不佳。四、存在的问题 1、农民科技培训中,缺乏哈语言农牧业技术资料。由于我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哈语言材料缺乏,在科技培训中遇到了许多不便。 2、没有经费举办“双语”培训,致使农牧民在劳动力转移及致富技能培训中受到严重限制。在县农广校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由于受到语言的障碍,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3、县(市)校办学人员民汉比例失调,专职(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及科技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农广校系统专业教师的数量少, 不易满足农牧民培训的需求。 4、以往中专学员欠费较多,影响了农广校工作的正常进行。 5、部分村委会落选,部分学员要求退学,影响了村干部学历工作的正常运行。五、建议一是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各县(市)农广校及其他培训机构要将农牧民培训的政策要求、目标任务、实施措施、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全面向当地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汇报,主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工商局、税务局、农业局、阳光工程办公室、扶贫办等有关部门搞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切实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农牧民培训纳入项目培训工作中去。二是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领导。各县(市)农广校及培训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虚心接受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领导,全面加强内部培训工作的管理,保证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三是强化培训机构的培训管理工

作力度。各培训机构在工作中加大管理,强化工作环节连续制度,在培训的师资、教材、市场信息等具体工作中都要加大管理,落到实处。四是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应得到及时的更新。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使用的各类培训教材一部分知识老化,整体更新较慢。 __*农广校二oo八年三月十五日

第7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作者:张淑华

根据现阶段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状况,如何寻找和确定现阶段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重点从党组织和党员自身两个方面来考虑。

就基层党组织来说,应该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着重解决好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向问题。党组织要根据现阶段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认真总结农村牧区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引导党员明确现阶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要求和前进方向。当务之急是要及时引导广大党员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带领群众共同完成好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着重解决好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问题。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农村牧区基层党员提升能力的新途径。要加强阵地建设,确保有“地”培训。切实把嘎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作为开展农村牧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活动的主阵地,积极推进嘎查村级活动场所学习教育、文化活动、信息传播、便民服务和村民议事“五个中心”建设。二是实行分类培训,确保农村牧区基层党员综合能力有新提高。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农村牧区基层党员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现实需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对年轻农牧民党员侧重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对外出流动党员侧重进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务工知识培训,对嘎查村组党员干部侧重进行加快发展、依法行政等执政能力培训,对老党员侧重进行政策理论、党性教育等方面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结构的农村牧区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牧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要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基层出一点、培训机构减一点、项目扶持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牧区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投入。

第三,着重解决好农村牧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问题。一是全面开展“双服务”试点创建活动。全面推行“两线一卡群众点题、联诺联动合力解题、政府加大投入破题”的做法,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创新农村牧区党组织设置形式。着眼于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服务功能、引领功能,进一步完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推广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为农村牧区基层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按照发展嘎查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总要求,以“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为原则,根据农村牧区无职党员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让农村牧区无职党员上岗理事,真正实现“有岗有为”。

就党员自身来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群众,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运用先进思想教育群众。农村牧区基层党员要在新形势下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思潮和观念。当前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并以此为武器,通过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潜移默化来教育群众,做传播和践行先进思想的榜样。

第二,置身时代前列感召群众。农村牧区基层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必须以超前的胆识和气魄,将自己置身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之中,置身于时代的前列,面对各种新思潮、新思想、新观念,明辨是非,不怕风险,敢于打破常规,开创新的伟大事业。对党组织号召的、广大人民盼望的和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应该积极地去倡导、去经营、去开创,对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悖的,要率先站出来去揭露、去批判、去抵制,这样才能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8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意见》对2013年农村致富技能培训重点提出了要求:一是围绕“再造一个和田绿州”的开发进程,配套跟进对新建高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加大对结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三是加大对宗教人士、女农民技术员和妇女“科技明白人”的培训工作。四是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总体上要巩固规模、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使劳务输出能够健康、有序,以更高的效益向前推进。五是加强特色林果和人工红柳大芸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培训,林果业要坚持“特色、绿色、规模、品牌”的要求,认真落实“修剪、嫁接、施肥、植保”四项技术措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六是围绕设施农业和山药等特色种植业,切实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开展新科技、新技术致富技能培训。七是围绕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的要求,深挖科技潜力,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行林粮间(套)作等立体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的科技培训和指导,确保粮食丰收。八是要紧紧结合“三化”(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建设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和培训力度,通过“科普惠民社区行动计划”等方式全面提升各族居民的科学素质。九是要继续做好“感恩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第25届“科技之冬”培训工作,各县市将根据地委、行署办公室下发的《意见》精神,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对农牧民和富裕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培训,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需求式”、“菜单式”培训,2013年全地区计划培训农牧民35万人次以上。

入冬以来,各县市科协针对本地实际结合农事需要已经组织开展了大棚的消毒、保温、蔬菜的育苗、嫁接移栽、果树的冬季修剪等培训工作,目前正在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实施方案将全面组织实施第25届“科技之冬”培训工作。计划到2013年3月前全地区培训农牧民达到20万人次以上。

第9篇: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一、我区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区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整体不高,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根据2005年我区1%人口抽样调查,全区人口中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达65.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21%。远低于发达地区。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为96.85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1.3人。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导致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就业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进为2006年的13.6:48.6:37.8,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由2000年的52.2:17.1:30.7变化为2006年的53.8:16.0:30.2,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牧业,成为制约工业化和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三)农牧民素质不高与产业发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远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要求。一方面,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占整个农村牧区人口的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比重偏低。2005年全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仅占乡村从业人员的1.38%。从其内部结构看,技术型人才相对较多,经营、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少,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分别占总数的59.61%和25,56%;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面向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

(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总量不足。工人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重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呼包鄂地区一些新建项目招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现象尤为突出。二是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匹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2005年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仅占全部专业技术人才的7,13%。四是职业工种构成不合理。现有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通用职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紧缺。五是分布不合理。分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重偏大;分行业看,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偏低。

(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与经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与国内外大公司相比,我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一是总体数量偏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缺乏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高战略眼光和战略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有待提高。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熟悉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紧缺。四是分布不均衡,生产性企业缺乏市场经营人才,贸易型企业缺乏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人才,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尽管集聚了相当数量的经营管理人才,但在企业主营业务中这样的人才却很缺乏。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发展滞后

一是投入不足。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2006年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95亿元,仅占生产总值的1.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6%。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由于认识不清晰、基础薄弱、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等原因。我区的职业教育恰恰是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三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严重不足,而按传统方式培养的专业人才有些过剩,造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亟待加强

一是技能性培训比例较低,我区每年一般引导性培训人数偏多,而专业技能培训偏少,不利于劳动力输出由劳力型输出项技能型输出转变。二是技能性培训时间短,致使农牧民工对技能掌握不准。三是有组织输出比重偏低,而农牧民工多数为自发靠友输出。四是宣传不够,尚未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舆论氛围。

(三)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一是户籍、档案、身份仍然是阻碍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在地区、城乡、不同所有制流动的主要障碍。二是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市场提供的用工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时效性差,甚至存在不公开、不对等、稳定性差的现象。三是政府有效利用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市场,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能力有待提高。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每年都要从本单位正常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人才专项经费,有计划地用于人才培养与引进、杰出人才奖励等专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资金和智力资源。四是加强对人力资源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人力资源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多元开放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优化调整旗县、乡镇中小学校布局。通过落实扶困助学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辍学情况监控。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教

育网和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完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改变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调整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学科专业。三是突出发展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使全社会人才价值观念逐步从学历人才观转向能力人才观转变。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就业与再就业、劳动者素质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编制指导性和针对性比较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以地区为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统一调整。将各种资源向办得较好、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集中,促使专业学校办专、办精、办出特色。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联合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由就业教育体系、短期培训体系和适当的升学教育体系组成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

(三)紧紧围绕自治区的发展战略和部署,全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围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企业自主培养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吸纳,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市场驾驭能力强的高素质企业家,着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战略决策能力、防范风险能力、跨国经营能力和识人用人能力。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强具有市场意识、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基本能够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定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四是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依托农牧业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网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一大批我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农牧水产养殖、动植物防疫、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畜渔产品贮运与加工、经营管理、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实用人才。

(四)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利用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出台的关于做好农牧民工培训工作的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努力实现村村建册、户户建卡、人人登记在册。三是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劳动社会保障机构为依托,职业中介组织为补充,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体系。四是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建立基地,搞好协作,扩大劳务输出面。五是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