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农牧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农牧业的发展

第1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 发展 规划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农牧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求新求变的过程也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须以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总结过去,分析认识现在,规划将来,抓住和利用好一切有利于本企业的机遇。对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而言,应该把“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清本身的发展状况

 

农牧企业的发展状况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企业近年来在前进中取得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抓住有利机遇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生产突飞猛进,各项改革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地看待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差距:我们的发展与同行业的个体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我们的生产管理还是粗放式的,这几年来生产规模上去了,但我们的效益还没有实现最大化,这个差距就差在管理上,差在制度上,我们的管理还不能够做到更有效控制,我们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我们的发展还不是很和谐,企业的观念、机制、规模、产品结构等还很难与社会大市场、大环境取得和谐,企业的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创新机制、技术水平和企业文化等也还没有达到相互融为一体。 

 

二、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农牧企业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农牧企业的产业结构需做大的调整。这就要求农牧企业要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行科学安排自身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企业未来有一个清醒的思考 

 

面对现实的一系列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企业要求生存,要持续发展,要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加快调整与优化资本结构的关系;二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员工承受能力的关系 ;五是资产增值、企业增效与员工增收的关系;七是加快改革与保持企业稳定的关系;八是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互动的关系;九是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变化当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等等。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树立业绩观。 

 

一是要看取得的管理效益与规模效益,在保证适度规模条件下,压缩成本管理空间。要通过开源节流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是考核企业与领导业绩的主要指标。二是要严格收、支、贷考核,保证盈利的真实性,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任用与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到真正创造了效益的标准上来。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针,把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建立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长效机制。 

 

五、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 

 

第2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 2002, (11): 43-45.

[6] 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0] 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 J].农技服务,2007, 24(9): 116.

[21] 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 2006(6): 4.

[22]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11): 118.

[25]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 2003(11): 23-24.

[26] 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485-488.

第3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区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场,10月返回农区进行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尽管大通县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现今农户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加上从事养殖业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逐年下降,导致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通县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近几年,霍林郭勒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隐患大。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市引进,农村规模小、分散饲养的现状,使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发展资金不足。当前,霍林郭勒市暖棚养畜已显示巨大的增收潜力,畜牧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养殖户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业务部门缺乏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科技培训等资金,因此要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二、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为促进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不仅要明确大通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而且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及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带和主导产品群。积极争取畜牧业有息贷款和政策性贷款,多渠道争取畜牧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方法,扩大畜牧业的投资来源,鼓励农牧民投劳投资。进一步实施畜禽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将动物防疫经费支出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2、明确畜牧业主导产业。霍林郭勒市有辽阔的天然草地,环境洁净,土壤、水、牧草均无污染,具有发展高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同时,霍林郭勒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情,畜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草原绿色环保牛肉类制品加工和酸奶、液态奶加工业绝对处于主导地位,使这部分产业优先发展起来,并通过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饲养业、皮革加工业等畜牧业产业及部门的发展,形成整个大通县畜牧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3、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发展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营。霍林郭勒市畜牧业必须充分立足草场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以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突出发展高原牦牛、奶牛、肉牛、肉羊等产业,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扩大鸡场仔鸡生产规模,以满足大霍林郭勒市及周边地区的需求量。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生产供应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实现畜牧业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为基础,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吸引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来投资兴办产业;以科技为本,进行标准化规模生产,以树立自己的优秀品牌为要求来建设龙头企业。

第4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一、 我市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养殖业目前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未进行干湿分离,畜禽养殖业大多以粪便、污水形式排放。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导致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十分紧张,影响社会和谐。

我市生态农牧业处于起步阶段,畜牧局计划今年创建2~3家种养结合示范场,探索猪-沼-果(林、菜)发展模式。面对紧迫而艰巨的治污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关键因素,避免进入发展误区,少走弯路进而实现农牧业经济的洼地崛起、弯道超车。

二、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认知不足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由于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相比较传统农产品有更可靠的安全性。然而,“与普通农产品比较没啥两样,价钱却贵不少”是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直观认识。因此在挑选过程中,公众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普通农产品,这无疑导致了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不透明

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这就不断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透明化。由于生产过程不透明,导致了公众对其认证缺乏了解。许多人认为是普通农产品为了卖高价格,贴了“标签”,增加宣传的噱头而已,对其是否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持怀疑态度。

(三)政府对企业生产环节监管不足

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有严格的限制,而在实际生产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行为不受约束,滥用农药、抗生素等现象分严重,许多无公害产品在认证前都是“临阵磨枪”,最后“压线通过”,这无疑使无公害农产品“水分过高”。

(四)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偏高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企业的前期投入很大,生产成本较高,这就导致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偏高,缩小了消费群体范围,市场狭窄。

三、 生态农牧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对策

(一)增强公众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识

政府可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培训班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知识推广。

(二)生产过程透明化

将“互联网+”工程应用于畜禽养殖,实现产品链条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条形码、动物标识等手段来监控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

(三)政府加强企业生产行为监管

第5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牧业;农牧民;增收

一、黄南州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南州坚持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抓手,立足优势,创新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黄南实际的特色农牧业发展之路,各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和品种,经营规模也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种主要有:核桃、黄果、花椒、无公害蔬菜、大田辣椒、冬小麦、马铃薯、油菜、青稞、饲草料等。特色畜产品品种主要有:黑牦牛、欧拉羊、奶牛、生猪、家禽等。特色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拉动了全州农牧民人均增收约200元。

特色农业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了无公害蔬菜、大田辣椒、冬小麦、马铃薯、油菜、青稞、饲草料等优势产业,以壮大马铃薯、油菜、青稞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逐步扩大优势作物种植比例。“十一五”末全州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3%,比“十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现粮食总产2.76万吨;油料总产0.51万吨,同比增长15.38%。

特色畜牧业方面,按照“突出特色,集中优势”的发展思路,全面发展猪、鸡、牛、羊,草地畜牧业突出发展高繁殖力黑牦牛和欧拉羊,北部地区发展高产奶牛、优质禽蛋肉、牛羊贩运育肥、土鸡、高原瘦肉型猪等。全州规模畜禽养殖户达到4000多户,年末存栏畜禽4.5万头只;贩运牛羊育肥户达2000多户,贩运育肥牛羊25万头只。“十一五”末北部两县实现牧业产值2.5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5%;全州实现牧业产值11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71%;实现肉类总产3.25万吨,同比增长11.34%;奶类总产3.24万吨,同比增长3.25%;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

特色产业化方面,截至“十一五”末,全州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家,共带动5000多户农牧户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占农牧户总数的12%。通过实施万亩黄果特色产业种植项目,扶持培育了“同仁县黄果协会”和“同仁县剑云黄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450多户农户从事黄果种植,进一步推进了特色产业化经营。

特色基地方面,尖扎核桃、同仁黄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尖扎核桃种植面积已过万亩。泽库“黑牦牛”品牌酸奶投入生产,产品远销西安、上海等地。李家峡库区试养大闸蟹取得成功,开辟了库区养殖业新领域。同时,投资60万元新建辣椒种植、热贡艺术、欧拉羊繁育等三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通过基地建设,不断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

特色园区方面,同仁县保安镇东干木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初步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尖扎县直岗拉卡科技示范园区已完成24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主体工程。同时,投资40万元,在马克唐镇麦什扎村建设高标准设施温棚,大棚蔬菜已开始向县城及周边地区供应。通过培育农牧区特色产业园区,不断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

二、制约特色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特色农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生产能力低下。目前,黄南州特色农作物存在“有品种、无规模”现象,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主导产业。全州黑牦牛和欧拉羊在牲畜总量中虽已占到45%以上,但仍以牧户分散养殖为主,影响了规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畜产品销路不畅。再次,科技含量不高,农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黄南州特色种养业普遍缺技术,缺人才,缺乏懂理论、有水平、知行情的技术人员,科技攻关合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集中力量加大对核桃、黄果、花椒、无公害蔬菜、大田辣椒、冬小麦、马铃薯、油菜、青稞、饲草料、黑牦牛、欧拉羊、奶牛、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的培育,加速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

第二,加快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根据州情特点、区位优势和生态条件,制定加快全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搞好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有机畜产品开发规划,加快推进基地和产品认证工作。

第三,培育农畜产品专业市场。依托隆务镇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信息优势,建成占地规模5000平方米,具有交易、仓储、加工、信息、通讯、经营管理、金融及配套服务等多功能的专业市场,来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交易市场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第四,启动同仁、尖扎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抓好蔬菜、鲜食水果、净菜加工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以绿色蔬菜、稻田风光、名优果园和鱼塘等为特色,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北部建设成为全州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物流中心与仓储保鲜基地,形成为首府服务的大型农业高技术综合有机生态产业园区,以此来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五,切实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特色农牧业发展后劲。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州级财政投入项目。三是切实抓好今年已落实的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为农牧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创办3个-5个规范运作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其真正发挥引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

第七,切实抓好农牧民培训及科技服务,提升特色农牧业生产经营能力。一是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计划每年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次),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200人(次)。二是抓好科技入户工程。三是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四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

第八,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有机畜牧业。要精心组织实施好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工程,力争闯出一条建设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有机畜牧业发展路子,实现草原建设与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双赢,也为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第6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包头;发展;现代;农牧业;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没有农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包头的全面现代化。目前,包头市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3%,但加上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这个比重将超过8%,农牧业仍然是现阶段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市有30多万人直接从事农牧业,农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市农牧业经营规模较小,科技含量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不少地方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粗放经营的局面,农牧业仍然是我市“四化同步”的短腿。不去大力发展农牧业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包头市的全面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包头市下辖十个旗县(区),其中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九原区是四个主要农牧业旗县(区),共有47个乡镇(苏木),639个村(嘎查),农牧户数25万户,农牧业人口80万人。2013年农村总收入200.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116元,牧区总收入7.7亿元,牧民人均收入10951元。

二、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

围绕“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繁荣,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创新农牧业经营体系,加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快水务一体化建设,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努力让群众吃得上放心食品、喝得上干净地下水、呼得上新鲜空气、用得上便捷交通、看得见满眼绿色,逐步实现我市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其一,包头市作为工业大市,存在着对农牧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够、投入不足、欠帐多、对农牧业认识不够等问题,依靠农牧业自然、惯性发展的思想依然存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其二,包头市地处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设施农牧业比重小,防灾避灾能力弱,旱涝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山北地区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25%左右,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山南地区节水灌溉面积不足30%,水资源浪费严重。

其三,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大、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蔬菜、马铃薯加工转化率只有10%左右;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不高,全市猪肉自给率不足20%,蔬菜自给率只有50%左右;名优、特色农畜产品数量明显不足。

其四,城乡差距明显。由于我市农牧业比重小,“三农”弱势的状况难以改变,农牧业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94 :1,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四、具体措施和建议

根据包头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农业经营发展研究的经验,下面就如何发展现代农牧业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其一,要从加快深化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创新。在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要稳定农牧户土地草牧场承包权,探索放活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加快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上的扶持力度,目前包头市新引进部级龙头企业2家,新申报批准部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3家、市级10家;在科技服务现代农牧业的创新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将引进、推广优良品种80项,实用技术30项,并争取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在本市建立现代农牧业院士工作站;在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农村合同金融,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其二,用“四个最严”,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把生产环节,从源头上保证安全;要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安全质量监管;要建设可追溯体系试点企业50个,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

其三,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在粮食生产方面,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量保持在110万吨以上;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在土右旗建设从粮食、蔬菜、花卉、饲草种植到奶牛、肉羊、生猪的育种良繁、疫病防控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在九原区建设规划超前、功能齐全、西部一流的绿化农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在昆区、青山区建设都市现代观光采摘农业园区,在高新区、东河区建设沿黄旅游商务、餐饮垂钓休闲园区,在石拐区依托五当召的优势建设生态旅游风景区;在产业升级方面,要在东河区、土右旗、九原区等区旗,建成蔬菜保护地2万亩,稳定20万亩蔬菜生产能力,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3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南繁扩种300万亩,同时在固阳县、达茂旗打造肉羊产业园区,实现全市年存栏400万只,出栏600万只,深加工200万只,并依托伊利、蒙牛等大型龙头企业在土右旗、九原区分别建设3000头和5000头的规模养殖场10个、5个,奶牛存栏达到30万头;在品牌建设方面,要在市区设农副产品直营店50个,“三品一标”认证60个,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示范基地10个。

其四,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招商引资、资金整合和信贷支持和项目争取的力度,促进各级财政和项目资金向示范点倾斜,引导市内外资金向园区聚集,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积极性;

要围绕粮食生产、农田水利、林业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等项目,找准政策扶持重点,加强协调对接,确保今年向上争取资金同比增长15%以上;要按照地区资源产业优势尽快做好项目的前期收集、可研编制;要重点引进粮食、蔬菜、马铃薯、肉禽、乳业、小杂粮等国内前十位的部级上市龙头企业落户本市。

总之,对于包头市来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三农”,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战场也在农村牧区。而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熟悉政策,了解现状,还要求我们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修正措施,提高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让所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参与者,步调一致,目标统一,为共同做好包头市强农、惠农、富农工程而尽职尽责,尽其所能。因此,丝毫不能因农牧业比重小而轻视农牧业,丝毫不能因农牧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牧业。应强化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全市一盘棋”的理念,科学规划,理清思路,加大投入,形成合力,以全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达小康的目标。

作者简介:

第7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一)加强政策法规和科技成果宣传,促进农牧业生产变革

农业科技期刊是宣传党的农牧业方针政策,传播农牧业科技信息,沟通农牧业产供销渠道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政策导航、科技支撑和信息传递的职责。近10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何将党的惠农惠牧政策深入贯彻到生产实践中,促进农牧业生产沿着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轨道持续健康地发展,农业科技期刊起到了很重要的传播引导作用。例如《当代畜禽养殖业》杂志开辟的“政策导航”和“产业论坛”等专栏,针对党和政府最新的农牧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等进行深入解读,近期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农村牧业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研究讨论热点,科学引导农牧业产业化在规模扩展、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带动能力等方面可持续发展,促使农牧业生产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生产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变革,农牧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牧业发展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农牧民对政策解读、管理科学和经营指导等知识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积极捕捉农业发展的焦点,宣传推进自主创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将成为农业科技期刊的重要责任。通过及时准确传播和解读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减少实践操作或运作中的盲点问题,提高实施效率。同时对党的新农村政策的大力宣传,为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促进农牧业生产协调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期刊与科学进步是同步向前发展的,科技期刊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科技信息是科技期刊的职责。农业科技期刊以探索农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促进农牧业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是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实验的总结和贴近生产实践的最新成果报道,是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和特定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新技术展示,也是探索本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规律和农牧业科技推广的风向标,代表着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例如《当代畜禽养殖业》长期与一批业界知名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追踪行业最新科技动态,展示相关的科研成果,为新科技和新成果推广搭建了平台。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科技期刊这一媒介来实现的,所以科技期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农业科技期刊在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还通过转化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经济效益的实现。在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新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牧业经济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明显。农牧业资源单位产出率低,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斤,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农牧业科技普及率不到位,覆盖率低,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构建适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期刊在发挥传播作用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推广队伍素质的提高。广大科技人员以期刊为平台,发表研究成果,展示了自我,同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提高科技能力,从而在以后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面向社会需求,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期刊凭借其独有的传播媒介功能,使刊登的科技知识商品化和情报信息商品化,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显示并发挥其社会价值,也只有使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的价值才会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

农业科技期刊是展示农牧行业成效的窗口,是农牧业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完成以后,绝大多数是通过农业科技期刊的宣传平台被市场认识和接受,并加以推广与应用,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转变,最终推动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例如《现代农业》杂志对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饲用玉米新品种“内单”系列进行了系统的跟踪报道,对该品种的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农业》在一段时间内对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高粱新品种进行推广报道,使其销量大幅度上升,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生产实践中,农牧业人员经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缺乏匹配知识,给运用与推广造成困惑。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的功能及时有效地报道行业的科技新动态,为基层工作者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成果的良性转化。而科技成果经过一个时期的应用,再通过农业科技期刊反馈信息,科技人员获取最新资料后进一步进行研究,以此形成良性互动,提高生产力。例如,《农村牧区机械化》杂志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日益壮大,生产技术问题突出等实际问题,开设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栏目,刊登了系列相关文章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了生产难点,深受基层读者青睐。

第8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一、古牧地镇的基本情况

古牧地镇是一个没有集镇的建制镇,辖15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全镇总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561亩,到2012年底,辖区总户数8973户,总人口34735人,其中常住人口26967人,劳动力人口1573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35户673人,农村五保户53人,登记在册各类各级残疾人598人,面对这样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少,弱势人群多,耕地少的农业大镇,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二、古牧地镇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承包到户的土地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和发展优势,而且种植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从而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科技水平较低

古牧地镇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部分是文化水平低、思想守旧、观念保守的人,因此针对这些镇农科、林业、畜牧、劳动保障所要有计划,针对性地利用冬闲时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提高文化水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掌握技术,实现能走出去务工的务工,能扶起来创业的创业,能留下来用技术种地的种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资金投入不足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收入、高产出的产业,同时也是高投入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而农民自有资金不足,想新建农业设施力不从心,要想大有发展就更是难上加难。

4.经营体制

古牧地镇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全镇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镇只有少数的几家,不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而且还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

1.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要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强化服务;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制动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如对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行补贴,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从而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2.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向导、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3.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设施农业需要全新的耕作方式的理念以及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农民到设施农业示范区实地参观学习,或聘请有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人员介绍经验进行指导,使经营者和农民掌握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

4.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以保持设施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央惠农政策明确提出要实行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乌鲁木齐市政府也制定相关惠农措施,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我镇应抓紧机遇求发展,大力发展我镇设施农业,如大破城村的奶牛养殖、小破城村的辣椒、锅底坑村的豇豆、西工村的韭菜、东工村的葡萄园农庄,投入资金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尽快实现农业转型发展。

5.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6.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6.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第9篇: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地理;经济史;西北农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

汉唐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所以对西北开发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大。它们开发西北的措施与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开发西北的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与借鉴。

1汉唐农牧业开发的措施

汉唐两代对西北农业开发的措施首要是屯田。屯田制度是西汉政府开创的、被历代世袭的国营农业生产方式,它用军事化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为适应边疆地区需要创建。公元前19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西汉政府派军西渡黄河,从朔方郡(今内蒙古伊盟西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在有利水利农耕的地方修渠开田,常年配备五六万人屯田[1]。不久,又在陇西、河西和西域相继建立或扩大了屯田区[2]。东汉时除在河西、西域、金城等地继续屯田外,又新增了汉阳、安定、北地等屯田区。唐朝的屯田主要设于北方三河(河东、河南、河北)和西北地区,“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3]。其中西北的关内、陇右、河西三道584屯,超过全国总屯的半数以上[4]。

其次,畜牧业也是汉唐西北农业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国营牧马业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就出现的牧业经营形式。早在周孝王时,秦非子就被任命在渭之间主持牧马,“马大蕃息”[5]。秦朝建立后,在中央机构的太仆寺下设牧师苑官或牧师官主管西边、北边的马政。汉承秦制,设置了牧师苑和专官,发展国营牧马业。西汉有“牧师苑三十六所,分治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6]东汉“牧师,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中”,是国家战马的主要来源[7]。从627~665年近40年间,唐朝国营牧马业最多时达70.60万匹,民间牧业更多。

2汉唐西北农牧业开发的特点

2.1受军事与经济利益双重因素的驱动。汉唐西北农牧业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西北军粮供应问题与战争用马匹问题。首先说屯田。秦代,为了保证西北边防的军粮供应,内地民众“飞刍挽粟,重千里致粮”,因而引起民众不满和社会动乱[7]。西汉屯田以前的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兵“筑卫朔方,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苦,费数十百钜万,府库并虚。”[8]霍去病两征匈奴,李广利再伐大宛,军粮运输,累车相属以致敦煌,都是费用不资。实行屯田后,屯田卒且耕且守且战,有效地加强了边防力量。西域、河西、河湟地区的屯田,为两汉政府切断匈奴与羌中联系奠定了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基础。史载昭、宣二帝时,汉朝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不再犯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据《通典》卷2记载,当时河陇屯粮每年收入70余万石,可满足当地14万余军半年左右的口粮。天宝元年(742),河西节度(治凉州)所屯凉(治今武威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沙(治今敦煌市)、会(治今靖远县)五州之境,下属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共有士兵73 000人。陇右节度使(驻青海西宁市)所屯鄯(治今青海乐都县)、河(治今甘肃临夏市)数州之境,下属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绥和、合川、平夷诸军,共有士兵75 000人。他们按规定在守卫之地“人给十亩以供粮”,(10)人耕10亩,亩收1.50~2石,岁收15~20石,可以满足自身的食粮需求,而大规模屯田所收的粮食则积贮起来,以备战争与凶年。

其次说牧马。马在古代是人们重视的财富,不仅因为其皮毛肉乳可食用,而且在战争中是是否取胜的重要工具。汉唐养马业的繁荣,特别是在西北的养马活动,成为两代对少数民族战争中决胜的强大工具和军事强盛的重要基础。

2.2政府主导开发。汉政府推行屯田时,发给军士以耕牛、农具籽种、衣物等费用,并建造水利设施、道路、房屋、城郭等。同时通过各种政治、经济等比较缓和的措施,将“罪人”、以役代刑者、私奴婢及普通百姓安置到西北,使其边耕边守,以加强边境防务。汉政府还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和官职,如两汉设西域都护,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防务、行政与各族事务。又如设“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分掌匈奴、西羌等事务。唐代设“都护府”与汉代类似。

可以说,西北的开发是与当时中央政府的政策、经济、军事与政治等各项措施的强有力的支持密不可分的。

2.3汉唐两代都是在历史经历了大动荡、大分裂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恢宏的气度、壮阔的局面、繁荣昌盛的经济文化生活和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构成了西北开发的背景,也为西北开发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2.4汉唐两代西北开发的气候背景十分相似,都是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相对暖湿的条件下进行的,丰沛的降水、温暖的气温为农业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5汉唐时,西北地区与其它地方的差距尚未明显拉大,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地位较高。战国、秦以来,关东(今河南、山东两省)、河北(今河北一带)、关西(今陕、甘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是当时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其俗风雨时节,谷常赋,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11]。唐朝经过100多年的开发,西北经济也居于全国前列。可见,西北并不是有史以来就落后、贫困,它也曾辉煌过,只是由于后来(唐代以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国家对这里的大规模投资大大减少,加上战争频仍以及历代特别是汉唐清三代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环境恶化,才远远落后了。

2.6汉唐两代对西北的大规模开发,都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退化、沙化。据李并成先生研究,汉、唐、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开发西北的历史时期。由于这三个时期过度的农业开发,使河西走廊形成近20块,总面积达4 560多平方千米的沙化土地[12]。而唐代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使毛乌素地区的沙化加重[13]。唐代以来过度的农业开发、频繁的伐木修栈及明清移民的大量涌入是造成汉中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4]。

3汉唐西北开发的经验与教训

今天,正进行着历史上第四次西北大开发,汉唐开发西北的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3.1汉唐西北开发的主要动因是军事安全,其次才是经济动因。今天西北开发的主要动因已发生了变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与军事安全构成了西北开发的复杂的驱动力。如何协调好这些要素,是目前西北开发中面临的十分急迫的问题。

3.2 汉唐西北开发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主持下进行的。今天,中央政府亦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教育方面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方面要多下功夫。

3.3当今的现实与汉唐十分相似[15]:我们亦经历大分裂、大动荡之后的大统一。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力大大增强。目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这些为西北开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今天西北开发的条件已成熟。

3.4今天气候发展趋势与汉唐相似,所以,应以史为鉴,谨防开发规模过大而加剧生态灾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3.5由于汉唐时期将西北置于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高度,所以,西北地区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整体实力没有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变迁,西北地区落后了,在经济、政治与文化上被边缘化了,逐渐丧失了主体地位。今天的西北开发,应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生态安全、军事安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盲目开发是短视的、极其愚蠢的行为。

3.6鉴于汉唐西北开发引发较大规模生态恶化的教训,今天西北开发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一切决策、开发措施应服从于生态安全的大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条件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史记》卷111,《匈奴列传》.

[2] 李清凌.西北经济史[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大唐六典》卷7.

[4] 《大唐六典》卷7.

[5] 《史记》卷5,《秦本纪》.

[6]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7] 《后汉书・志》卷25,《百官二》.

[8]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9] 《汉书》卷24下,《食货志》.

[10] 《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

[11] 《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

[12]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的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关系[M].陕西师大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