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第1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畜牧业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由于畜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及时把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畜牧业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使我市畜牧业担当起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畜牧;发展现状;前景

一、畜牧业在我市越来越重要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

1.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

据调查,我市居民每天从动物食品中获取的蛋白质总量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40g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推动畜牧业继续协调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畜牧业是农民就业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长治市2011年农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在750元,但是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到30%,所以,畜牧业在我市发展空间还很大。

3.畜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畜牧业是一个与其它产业高度关联的产业,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1/3,足以看出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畜牧业对食品加工业、畜牧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发展畜牧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1.区域化布局

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生猪生产已形成了以店上镇、潞华办为主,向东南方向逐步扩散的趋势;肉牛生产已形成了以辛安泉镇为主的产业带;奶牛生产形成了以潞华办、店上镇、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蛋鸡生产形成了以成家川办事处、潞华办事处、翟店镇为主的产业带;产业化布局区域明显。

2.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我市把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店上镇兴弘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合同养殖户200余户,史回乡绿佳园林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合同兔养殖户560余户,成为我市西部发展畜牧业的亮点。

三、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主要表现在:

畜牧产品供应总量和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增长。

1. 2011年,我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2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560元,比2010年增100元;肉、蛋、奶总量可分别达到5600t、4900t和2500t,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0%和130%;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万头、6500头、7.3万只和150万只。

2.市、乡、村各级政府对畜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

在抓农村经济发展中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乡镇办都有专人分管畜牧,确定了工作任务指标,研究了具体工作措施,制定了岗位责任制。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激发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3.畜牧小区建设蓬勃发展

全市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畜牧产业开发的突破项目。2011年全市畜牧小区达到20个。

4.绿色畜牧业开始迈出新步伐

全市把发展绿色畜牧食品作为我市畜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点工作。经过考察学习,制定了《潞城市绿色畜禽及其产品发展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了四个绿色畜禽饲养基地,即下社村奶牛和南关奶牛饲养基地,去年生产绿色鲜奶1500t;西南绿色肉鸡生产基地,绿色肉鸡今年要发展到200万只;神泉村蛋鸡场绿色饲养基地,蛋鸡饲养量达到20万只。

5.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畜牧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市养牛饲养量超百头的达6户,千头以上养猪场户25个。生猪基地在规模饲养和质量提高上有长足的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今年预计超15万头。目前全市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比重已达90%以上。

6.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畜牧业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市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行政经费紧张。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现有的龙头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三是畜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畜牧业的投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我市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畜牧业具有投入小、风险小、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我市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就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而言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新增长点也在畜牧业,从发展的角度看,畜牧业将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产业。因此,全市各级都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建立起强有力的指挥服务系统,真正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并应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以推动畜牧业不断发展。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实施畜牧产化经营是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关健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因此,要把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批“大高外”型龙头企业。

3.积极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使产品能够打入国内外市场。抓好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4.落实产业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为促进我市畜牧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够研究和制定加大促进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第2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奈曼旗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奈曼旗的有关部门要从农牧民的实际出发,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形成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农牧民联合组织相结合的服务网络.畜产品的产销和流通,要改变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状况,发展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牧科教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先进应用技术的推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要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提高畜牧业生产率、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提高畜牧业饲养数量和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2合理规定饲养模式而且发展规模化畜牧业

饲料是畜禽食物的总称.即能够为畜禽提供营养物质,能被畜禽吸收利用形成畜禽产品并对畜禽的健康状况、生产力及产品的质量无不良影响的物质都叫做饲料.它包括营养性的物质,又包括非营养型的物质.有毒物质经过去毒处理后也能成为饲料.①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牧草、饲料作物有其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并将各种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其生产过程.因此,畜产品产量的增加,畜禽产品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有赖于对牧草、饲料作物的生产性能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善、调整和控制,有赖于对自然力的利用和控制.人们进行畜牧业生产,采取各种生产措施,都要有利于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才能获得高产,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经营实现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要想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特色产业标准化,必须在提高特色农畜产品上下功夫,特别是特色农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针对目前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民自主经营土地的实际,各级政府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本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大批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培树特色畜产品品牌,构建紧密的产业链.奈曼旗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只强调数量转变成既强调数量又提高质量.既要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要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以现代化经济生产观去构思畜牧业经济发展;要增加农牧民收入;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破坏少,环境污染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畜牧业经济.

3提高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水平

“人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们要在改造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发展现代化的草原畜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如果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使具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具备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也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②这里所说的人,是指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对奈曼旗的农牧民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培训,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用以指导特色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要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农牧民是建设新农村牧区的主体(主干力量).如果没有农牧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牧区的现代化.因此,要巩固和普及农村牧区的义务教育,要加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提高农牧民知识化和知识更新的能力,生产改善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通过对农牧民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将先进观,道德规范,良好品质的农牧民的真正品质提炼出来.不仅如此,基层党组织要指导和带领农牧民,遵纪守法,积极参政,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有觉悟、能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发挥生产者主体积极能动的作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扎实健康发展.

4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而且加大对畜牧业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改善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投入为引资渠道,要积极争取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此外,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拓展筹资渠道.要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增长经济内在收入的潜力,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要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利于增长的牧业新畜产品,力求达到每个村、嘎查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特色畜产品,并完成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的构想.不仅如此,还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求实,避免形式主义,力求创新,创新走向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这种新的发展观,不仅能够拓宽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区域,也能够走农牧民外出打工、经商的路子.要很好地利用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调整和优化乡镇资源,促进城市、乡镇共同规划发展,要优先利用政府调控这种“看得见的手”,坚持“多给,少拿,搞活”的方针,把重点放在力求创新,合理利用,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5提高畜产品的市场化速度

产业化是草原畜牧业实现与市场运行规则接轨的最佳途径,也是草原畜牧业之最佳未来出路.③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草原畜牧业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④很多国家已不再局限于利用天然草原来生产畜产品,而是转向通过提高草原的生产力来生产畜产品的目标,使牧畜和草原牧草资源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在采用改良草地、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对草原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草原畜牧业的形式利用草原资源不同的一种现代化产业—草业.草是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覆盖面最大,更新速度最快的生物资源.它具有可作饲料、肥料、燃料、工业原料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美化、防污等多种功能.如作物秸秆、渣屑,可以先用来作培养基料,栽培食用菌,用食用菌的废料生产菌糖饲料,喂养畜禽,再把畜禽粪便收集起来,利用甲烷菌作为“转换器”,转换成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有机物和氮磷钾,再作肥料归还土壤.⑤奈曼旗通过产业化发展,形成农牧业经济合理的分布.对此,要以人为本,增加农牧民收入要以“多给、少拿、搞活”为方针,要以新的思路去寻找各种有益的经营模式.如;增加相关投资,合理扶持,充分发挥农牧业生产的潜力,提高畜牧业收入,使得农牧民的收入稳定增长.

6结束语

本论文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畜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奈曼旗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思路.奈曼旗农牧民对草场进行不合理的开垦、开发,使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许多农牧民因之而贫困.游牧生活不能使人们聚落而居,更不能将草场分割为大小不同的条块占为己有.随着移民的大量流入和农田范围的不断扩大,奈曼旗经历了游牧牧农并存半农半牧农业的变迁过程.这种变化,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讲,“在经济上……走了下坡路”.他说:“移入的汉人越多,农田越多,日子越难过.”这是“引起民族矛盾的经济基础.”“靠天种地的粗放农业对牧场草地来说是一种破坏力量.而且凡是丢荒之地,在天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很快就会沙化,农耕所及,草场荒废.”现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支持系统———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问题.因此,处理好草原畜牧业与农业的矛盾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⑥

第3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上下特别是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畜牧业在大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1.39亿元,同比增长8%;占农业总产值的22.7%。二是畜牧业为农增收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去年,我市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1385元,同比增收40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10.47万吨、4666吨,同比分别增长2.6%、10.47%、75.4%。四是畜牧业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使我市良种猪、蛋鸡、肉鸡、羊的生产性能同比分别提高0.3、0.2、0.1、1.2个百分点,畜牧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五是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畜牧业“土专家”。总之,这五个方面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市畜牧业已由传统畜牧业跨向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门槛,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不懈追求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市畜牧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畜牧业总量小,发展慢。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2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养殖大镇、大村、大户总体上发展迅速,但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少、规模养殖量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慢,带动性差、辐射力弱,制约了畜牧业发展。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畜产品出口创汇的比率小,全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只占总量的5%左右,畜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不足10%。四是没有形成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有些地方认识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奶业生产发展不快等。对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尽快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相当比例的情况下,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当前,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在需求,畜牧业都面临着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概括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广阔。据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肉类不到25公斤,奶类不到6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37公斤和112公斤,其中美国分别为120公斤和230公斤。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阶段,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将逐步增加,这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物质条件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的供给能力和为畜牧业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三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加入WTO后,畜牧业是主要受益行业之一。从畜产品价格看,我国猪、牛、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和54%,禽肉加工制品也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之入世后国外低价饲料进口将大量增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畜产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宏观政策有利。一方面,我市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胶东半岛无疫区畜产品出口基地,这等于取得了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利于我市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今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有利于饲料工业的发展。五是我市气候条件好,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又有无与比拟畜产品出口区位优势。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全市上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多年来,我市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粮油、水产、水果、蔬菜发展迅速,但畜牧业发展力度不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标志。世界上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高的达到70%以上。畜牧业是最具竞争力和挑战力的产业之一,入世后要从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更多地是要依靠发展壮大畜牧业。全市各级必须把培植壮大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推动畜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由于市场和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减缓,增收渠道窄。从农业经济内部看,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种1亩粮田,一年收入200—300元,如果在这1亩地上建大棚养鸡,养得好一年收入2—3万元;养1头高产奶牛,年可获利5000元左右,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另外,发展畜牧业易于使各种地域条件的农民共同致富,山区可以搞,平原也可以搞。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潜力点挖掘好、培育好。今年,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于建成市长、李敏副书记都强调要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抓住机遇,认真总结,科学把握,切实增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畜牧业这篇大文章,要抓的工作很多,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规模养殖、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服务四个重点。

(一)以奶业生产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鲜奶的消费渐成时尚,鲜奶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发展奶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据了解,仅市区日消费鲜奶50多吨,市百货大楼、市区伊利专卖店年销售外地鲜奶2000多万元。若我市有1/3的人口每天消费半斤牛奶,则全市年市场需求量为8.4万吨,需要年产6吨鲜奶的1.4万头高产奶牛来生产。而我市目前存养奶牛只有1000多头,奶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一是从饲草饲料资源看,发展奶业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市青粗饲料资源比较丰富,年产可饲用农作物秸秆、饲草180多万吨,粮食80多万吨,可饲养50万头奶牛。奶是饲料转化最高的畜产品。奶牛能将饲料中能量的20%、蛋白质的23—30%转化到奶中。用1公斤饲料喂奶牛所获得的动物蛋白质比喂猪所产生的至少高20倍。因此,奶业不仅是食草节粮型产业,而且也是高回报率的产业。

二是从振兴农村经济的角度看,奶业是粮食作物转化增值,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普遍把奶类的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看,奶类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并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钙含量高、且易吸收。奶类被誉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消费比例是0.4:0.06:1,我国是6.6:2.7:1。我国人均畜产品中脂肪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5%,蛋白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营养平衡失调。日本站在提高民族和人口质量的高度,几十年来一直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为口号,进行奶业发展的战略宣传,一段时间内人均牛奶占有量由10公斤提到68公斤。发展奶业,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奶业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强壮民族,从孩子开始”,“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的口号。2000年11月由农业部等九部委局联合启动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方式,通过专项计划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生产的学生饮用奶。

五是各地启动了奶业发展的快轮。在国际国内奶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地掀起了奶业发展的热潮。辽宁省率先在沈阳推广“学生奶”,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加餐补助。xxxxxxxxx,推行公司+农户+基地“一体化经营”。奶牛存栏6000多头,日产奶100多吨,年为群众增收5700多万元,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xxxxxxxxx从2001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奶业生产,很快由1300头奶牛发展到现在的1.3万头奶牛,3万只奶山羊,奶人均占有量500多公斤。

综上所述,从国际、国内奶业发展趋势看,奶业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我市的奶业只处于起步阶段。对此,各级一要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奶业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要进一步发挥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加快奶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主的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二要抓好奶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良种高产奶牛繁育及黄牛奶改技术,努力扩大奶牛群体数量,提高牛奶产量;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省内外知名的奶业集团来我市投资建乳品加工厂或设牛奶收购站,鼓励群众发展养奶牛的积极性,促进我市奶业发展;四要大力推行种植制度改革,改粮-经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种植,实行种草养畜,加快我市高效食草型畜牧业发展。

(二)以建设养殖小区为重点,突出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扩大畜牧业总量、提高比较效益、实施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又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养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规模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开发区奎山街道大岭蛋鸡养殖小区,xxxxxxxxx。但全市规模饲养量所占的比例仍不高,仍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在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畜牧养殖由厚利转向微利经营的形势下,推行规模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基地,求得规模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要在稳定农户养殖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完善鼓励扶持规模养殖的政策,在养殖用地、信贷、科技信息、小区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办场,扩大规模,在上档次、上水平上下功夫。规模大场发展起来了,就能发挥出带动效应,带出一批大场大户,建成养殖小区、养殖大区,形成养殖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经济。

(三)以实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了养殖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牧一体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实践证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畜牧业产业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畜牧业外延增值的“路”。近年来,我市发展起了xxxxxxxxx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缺乏象诸城外贸、得利斯,临沂的金锣、益膳房,威海的恒大、恒盛等大型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因此,要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作为挖掘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培强产业的“龙头”。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抓住培强、培壮“龙头”,建好载体,就抓住了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殖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要落实好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使我市畜牧龙头企业尽快扩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要理顺产业化的利益机制。不论哪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其核心都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这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要认真研究探索龙头企业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衔接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象碑廓养鸡协会、户部乡的特养协会、莒县奶业协会、时代公司的经济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保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要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实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也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政策法规四大配套体系,加快完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搞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畜产品质量检测,特别是要解决好畜产品的兽药残留、畜禽疫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突破畜产品走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质量瓶颈和绿色壁垒。要坚持关口前移,抓好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以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为重点,以生产基地为载体,强化标准推广力度,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尽快建设市县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搞好畜产品质量检测,从产地环境到包装上市的全过程都要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为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第五,要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饲养什么。要立足产业、产品和产地优势,进一步搞好市场区划布局,引导外贸企业组织畜产品货源,扩大出口规模,开拓国际市场。要瞄准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需求,发展高档次畜产品生产加工,促进畜产品进城出境,要积极培育畜禽品种名牌和产品名牌,引导和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搞活市场营销,扩大城镇市场,抢占农村市场,要积极培育农村集贸市场,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区域性畜产品交易中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多种形式,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要尽快建立起准确,高效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畜产品生产和销售。

(四)以科技兴牧为重点,突出提高畜牧业科技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仅能使潜在的资源显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特别在当前发展生产由过多地依靠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增收的形势下,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更加重要。因此,在今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针,提高畜禽良种和畜禽产品质量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二级繁育场、配种站(点)五级良种推广体系,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同时抓好地方良种的保种选育和扩群。二是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年内建设1—2处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导向性的畜牧科技示范园,引进、嫁接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畜禽良种。三是强化畜牧科研机制创新。要对重要攻关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创办、领办技术企业等方式,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四是搞好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牧科技推广网络,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向群众传授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进一步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营造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4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是突出生态优先,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总要求,突出海南特殊的生态地位,把绿色、生态、安全理念贯穿于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倡导绿色、生态、循环农牧业,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全面启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海南特色鲜明的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全力打造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区。继续实施好三江源二期、草原奖补、退牧还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做到保护与建设并举。

二是突出转型升级,实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按照“突出优势,各具特色、突破创新”的思路,依托“五大”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鼓励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区,全力实施提质扩面工程,打造牛羊养殖、高效养殖、冷水鱼养殖、特色种养、饲草粮油、休闲农业等不同规模、各具特点的新型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特色种养殖基地,建立园区+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发挥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动农牧业转型增效。

三是突出集约发展,实施农牧业经营机制转化工程。以深化农村为契机,加快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向各类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优化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经营体。大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紧、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牧户、合作社以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推进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带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格局。

四是突出结构调整,实施农牧业基地建设工程。依托我州丰富的草资源优势,以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和农牧结合地区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提高设施化水平,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产业,形成牧繁农育、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再造一个畜牧业大州。以黄河河谷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区为主,调优种植业结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种植业基地。重点建设优质青稞、高产油菜、冬小麦、豆类、马铃薯、露天蔬菜、优质燕麦、饲用玉米、特色果品及有机粮油和饲草等特色种植基地。

五是突出融合发展,实施农牧业链条工程。积极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促进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贵德县围绕创建部级旅游休闲度假区为契机,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扶持特色种养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形成集种养、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产业循环链条。共和县以恰卜恰、曲沟、龙羊峡地区为主,充分利用地热、库区、光热、水草等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特色畜禽养殖业,形成种、养、食、宰、运相结合的产业链;努力打造曲沟至龙羊峡特色食娱旅游经济走廊,形成新型旅游品牌。贵南、同德、兴海三县沿黄地区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特色畜禽养殖基地,促进农牧结合,延伸产业链条。

六是突出资源优势,实施畜牧业草畜联动工程。充分利用全州土地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以人工草地建设、高产饲料种植为核心的草产业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产业,提高草资源转化利用率。依托草资源优势,以环湖地区、半农半牧区和农牧结合地区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提高设施化水平,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及屠宰加工产业,形成牧繁农育、农牧结合、草畜联动的发展格局。

七是突出质量安全,实施农畜产品品牌工程。依托全州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以高原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为品牌,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在做强做优做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做文章、树品牌,打造省内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推行质量追溯管理。

八是突出项目投入,实施农牧业生产强基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牧区,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持续增加农牧业投入,并适当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的针对性、精准度。配合财政部门切实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补合一”政策落实,维护好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精心组织实施三江源二期、退牧还草、草原补奖、园区建设等一批强基础、增后劲的重大项目,提升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

第5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现代畜牧业是作为一个新型产业而提出的,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包括怎么饲养动物与市场学、经济学、生物学、植物学等多门学科,相互间有紧密的关联,它是以现念和管理,以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工业加工带动的畜牧产业化,它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载体,以经济为中心,具体表现在畜产品的工化业。超市—物流—食品加工—屠宰—农户—饲料—兽药—研究为一体的庞大的产业链条。

畜牧业是特定的、传统的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荷兰丹麦在80%以上,欧、美、日、韩都超过了60%,而我国仅占33%,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世界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综观世界各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约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典型代表;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这种模式以日本和中国为典型代表;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特征的自然畜牧业,这种模式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

新疆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从国内外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畜牧业要有自然、地理、人文条件。新疆有7亿亩草原,4.5亿亩优良草场,人均土地3.11亩,地理环境相对独立,三山夹两盆地,自然防护区,建立无规定疫病创造了良好条件,从畜产品生产指标看,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为52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42公斤,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美国分别是468、399、137、100,我国禽蛋人均占有量为19公斤,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2公斤,我国牛奶人均占有量为27.5公斤,世界人均牛奶占有量为100.6公斤,最高的新西兰高达3450公斤,荷兰约600公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类生产的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由此可见,发展畜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一、__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市畜牧业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20__年全市年末牲畜存栏达到63.15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40.2万头只,出栏率达到63%,商品率85%肉类总产量2.16万吨,产绵羊毛1355吨,牛奶产量1.6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市畜牧业依然存在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较低(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的20%左右,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20%),农民与牧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以水利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牧区生产结构单一,农牧结合不紧密,良种化繁育体系不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不足,畜牧业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畜牧业提融资源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市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__年8月2日,自治区畜牧厅召开了第三次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把农区畜牧业作为重要产业,提到与粮食、棉花、林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20__年1月12日,__市召开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推广高新节水、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陈地建设”农村四项重要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工作,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突破口,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全面振兴我市农村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改造传统畜牧业,紧紧围绕农村农牧民增收,树立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中心种植业,围绕畜牧业来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两大(奶类、肉类)一强,(优质肉羊)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对畜禽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

二、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布局

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着重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两个转变”的原则,一以完善饲草饲料地为重点,实现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农区畜牧业转变;二以发展农区畜牧业为重点,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草原畜牧业以配套饲草料地为突破口,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加快饲草饲料地建设力度,落实牲畜饲草饲料需求,加大牧民定居力度,提高入住率,以饲草料地建设为依托,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变四季放牧到两季放牧,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

到2013年出栏优质肉羊达到40万只,肉牛2万头(羊肉25元/公斤)年创产值2.4亿元。

以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为重点,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布局、奶业片区到2013年全市优质高产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日产鲜奶240吨,(按每公斤2元计算,每月产值为1440万元,十个月产奶期)年创产值1.44亿元,企业加工鲜奶每公斤增值4元,企业年创产值2.88亿元,农户与企业共创产值4.22亿元。

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情况到2013年优质生猪出栏达50万头(每公斤15元计算100公斤的猪出肉60公斤,每头猪为900元)创产值4.5亿元。

牛、羊育肥到2013年牛羊育肥出栏20万头,(2万头牛、18万只羊每公斤25元计算),年创产值1.5亿元。

家禽养殖业,到2013年家禽达到1000万羽,蛋鸡存栏达到50万羽,年产鲜蛋8000吨,(禽肉15元/ 公斤,鸡蛋每公斤3.5元计算,禽肉创产值1.5亿元,禽蛋创产值0.28亿元,养禽业总产值为1.78亿元,畜牧业累计总产值达到4.575亿元)。

三、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1、标准化规模化

以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专业村队为重点,加快推进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结合,我市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养殖,重点抓好哈图布呼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吉尔格勒特乡、甘河子镇和八十四户乡两个1000头牛八个500头高产奶牛养殖小区(场)和四个奶牛专业村队建设,甘家湖牧场铁架子、古尔图牧场车达、赛力克提牧场查干奥娃,巴音沟牧场、塔布勒合特、西大沟镇和吉尔格勒特乡七个肉羊集约养殖小区建设,八十四户乡、夹河子乡及周围乡镇五个牛羊育肥区建设,西大沟镇、百泉镇、甘河子镇等十个生猪养殖基地(场)规模化建设,到2013年规模化养殖户占养殖总户的比例达到40%,牲畜养殖数量占养殖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养殖户采取统一标准集中饲养,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积极完善养殖小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规模化养殖发展。

2、种植业结构调整

把草料基地建设作为饲草料业发展的重点,提高饲草料有效供给和储备能力,要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种植业,次易棉区要坚决退出棉花种植,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积极发展草国轮作、复播、间作套种,扩大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推广优质高产牧草种植技术加快建设高标准的饲草料生产基地,牧区围绕牧民定居建设,依托水利工程开发建设10万亩人工草地,农区玉米种植面积要达到20万亩,苜蓿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推动饲草料种植业快速发展。

3、状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外向型畜牧业。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进驻__,组建大型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现代化屠宰、肉类精深加工、皮革制品、乳制品的产业集团,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有影响力、有牵引力的产业群体,把我市建成为牛奶、优质牛羊肉、猪禽出口加工基地,企业实行畜产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扶持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开拓区外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占有率,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出2—3个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2个国有牧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引导企业建设好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的原料供给,积极推行企业集中开发,农户分散承担经营的模式和企业与农户以资产、资源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模式,现顺企农关系,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连接企业和农户,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围绕产品营销,扶持组建直接面对向市场,这行独立的畜牧专业合作社,创立自有品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竞争力。

4、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措施。

加大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从20__年起,每年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800万元,并逐年增加,各乡场镇每年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10—20万元,用于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品种改良,村级防疫员补助及畜牧业抗灾防灾等,科技三项费、抗震安居、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水利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要向畜牧业倾斜。

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吸引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牧业信贷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提融资渠道,农村信用联社要进一步加大农牧民小额养殖贷款力度,延长贷款期限,生猪养殖贷款为1—3年,牛羊育肥贷款为2-3年,奶牛养殖贷款为5—8年,采取农户联保,财产低押、按揭贷款、保险公司保险担保等形式,对农牧民信用户开通信贷绿色通道,支持农牧民发展畜禽养殖,市农业发展银行要对畜牧产化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础建设要给予重点支持,形成由银行贷款、保险公司保险担保,政府赔息、企业帮扶、农户发展的五位联动的信贷新模式,保险公司要根据国家政策不断拓展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提高畜牧业保险覆盖面,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大牧民豁居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从畜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250万用于牧民定居住户、暖圈、草料地建设补助,对牧民划拔的定居饲草料地,又没有一帮一帮扶的市财政在前三年每亩补贴100元土地改良费。

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由各乡场镇政府解决小区用地及水、电、路等公益设施,市财政每年从畜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200万元对养殖小区中存栏30头奶牛,年出栏400只肉羊或400头生猪,5000只家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新建标准化圈舍(300平米以上给予每栋补助1—2万元)。

继续加大奶价补贴政策,20__年起将吉尔格勒特乡、八十四户乡纳入到补贴范围。

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__元,用于缴纳村级防疫员养老统筹。

加大牧业抗灾防灾力度,市财政拿出100万坡建立抗灾基金,用于畜牧业牲畜越冬、抗旱、草原虫鼠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第6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2013年农牧业运行情况分析

根据前三季度的情况看,我区农牧业整体呈现:“粮丰畜稳、加工好,食品安全、生态优,一产稳健、农(牧)民富”的运行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牧业总体经济稳步发展

在国家和自治区整体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我区农牧业经济总体保持稳步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15.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种植业丰收增产已成定局

今年,我区春播底墒足,生长期降雨充沛,出现了历年少有的利好自然条件,加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高效节水、高产创建等大范围农业科技应用的推动,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有望实现连续十年丰收增产。初步预测,全年粮食产量将达550亿斤,增产43亿斤,比2003年翻了近一番。

(三)畜牧业有望实现“九连稳”

今年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819.76万头只,连续9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羊存栏首次突破9000万只大关,肉牛、生猪存栏继续增长,奶牛存栏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全区肉类产量191.3万吨,同比增长3.29%;禽蛋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3.0%;牛奶产量633.2万吨,同比下降4.7%;牛肉、羊肉、生鲜乳市场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5.5%、13.1%、9.4%;生猪价格走出低谷,截至9月末,主产区仔猪、待宰活猪和猪肉价格环比连续3个月小幅上涨。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运行良好

随着“8337”发展思路的深入破题,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各项工作摆上日程,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农牧业产业化迎来了新一轮机遇期。在发展定位和利好政策的双重拉动下,农畜产品加工业投资环境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60家,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1.6%。下半年是农畜产品加工的旺季,我区主要农畜产品供需两旺,预计第三、四季度的各项指标均会有更好的显现。

(五)草原生态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9月底,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4021万亩,提前完成2013年初的既定目标。今年,我区草原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总体上好于往年同期水平,预计全年植被平均盖度将达到43.3%,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草原“三化”速度进一步减缓。

(六)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相关部门及时安排部署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行动,有效地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证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我区实现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通过我区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假劣农资、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兽药质量、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抽检和风险监测力度。前三季度,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惠农惠牧政策进一步拓展

国家和内蒙古对“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国家除继续实施好已有的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外,分别在促进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畜产品流通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有利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引导和扶持政策。内蒙古在落实好国家各项政策外,本着改革创新、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的政策指引下,已经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80个县域旗县中基本都属于农牧业旗县,非公经济已经成为这些农牧业旗县的经济主体。因此,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改革、发展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对农牧业资源丰富的旗县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的鼓励和扶持。

尽管农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农牧业基础薄弱、种粮和养畜收益下降、农牧业劳动力结构性问题突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和草原生态建设滞后等诸多的发展瓶颈和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加以解决。

二、2014年农牧业环境分析及趋势判断

国家和自治区将“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我区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加,但各种风险和挑战也在叠加中凸显。如果没有大的、突发性气候等自然灾害发生,按照今年前三季度农牧业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结合总体农牧业生产形势,预计2014年农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主要农畜产品价格将保持稳中略升,农牧民收入继续实现稳定增长。

(一)运行环境分析

总体上,2014年我区农牧业经济运行环境利大于弊,非常有利于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从宏观环境看,国家惠农惠牧政策强力实施,党的十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和“五位”一体建设是推动农牧业弱势产业快发展、可持续的总体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健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自治区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将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定位之一,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绿色、特色现代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内蒙古农牧业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微观发展看,国家、自治区逐年加大“三农三牧”的投入,截至2013年8月底,全区农林水事务性支出219.2亿元,增长40.3%,在及时、足额兑现中央各项惠农资金的同时,自治区在已有的4400万元马铃薯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5600万元,全区补贴脱毒种薯面积达到了100万亩。2013年前8个月,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3亿元。全区加快农牧业投资建设力度,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46.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8%。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转变,预计2013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将达到28000家左右,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0万亩以上;全区有212.6万户农牧民通过转移就业、土地、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60家,比去年年底新增80家,销售收入和实现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1%,预计2013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2%和16%左右,今年在工业经济整体疲弱的情况下,成为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产业之一。

从市场趋势看,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业化争粮、城镇化争地、环境污染等发展问题的凸显,国内外主要农畜产品供需偏紧的矛盾短期内很难扭转,特别是对我区无公害、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加,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来,内蒙古生产的小麦、玉米常年收购价均高于周边省区,牛羊肉市场价格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具有内蒙古标识的绿色牛羊肉价格是国内其他产地普通牛羊肉的4—6倍。预计2014年,我区主要农畜产品市场前景比较乐观,整体价格将会稳中有升,但因产品不同而异。

(二)发展趋势判断

生产经营方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2014年国家和自治区将继续加大对农牧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好节水灌溉、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等工程,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出台更加有利于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性举措,赋予农牧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预计2014年粮食产量仍将稳定在550亿斤左右,牲畜存栏量将达到1.2亿头只左右。

产业化发展方面,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实现农牧业增收增效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的正确指引下,自治区将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招商引资、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并实施更加有利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预计201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2000家左右,销售收入和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3%和16%左右。

农牧民收入方面,在国家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大力实施,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生产经营方式良性转变等前提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基础更加牢固,虽然农牧业生产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稳中有增的趋势仍然占主导;由于国家、自治区整体经济将保持稳中趋缓,导致外出农民工收入增长幅度不会很大。预计2014年农牧民来自转移性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来自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2%左右。

三、主要对策建议

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背景下,针对我区农牧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结合区内外农牧业相关形势分析,为实现2014年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如下: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一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引导和强化耕地管理,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推广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种植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要抓好农业科技项目工程。继续实施好“高产创建示范工程”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项目,建立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田500万亩以上,带动推广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5000万亩,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72%。四要加大设施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标准设施农业园创建活动,提高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和效益。五要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由于农业用工价格5年内涨了2倍多,推动农机需求旺盛,特别是大型拖拉机增速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生力军。

(二)大力发展建设性养畜,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总体思路,兼顾草原生态保护和肉食品有效供给,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一方面,实施家庭生态牧场建设工程。按照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标准,继续安排下达500个生态家庭牧场和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任务。配套建设暖棚、畜圈、节水饲草料基地、人畜饮水井、储草棚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牲畜“吃”和“住”问题。另一方面,扎实推动畜牧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实施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国家畜禽标准化建设、“菜篮子”畜产品生产和“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等重点扶持项目的落实。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坚持家庭经营在农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一是推进土地草牧场规范流转。保持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不变,依法保护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牧业效益的土地草牧场流转办法,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牧业。加快培育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流转信息,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开展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依法设立旗县级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仲裁委员会,培训和选聘仲裁员,健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积极组织开展部级示范社建设行动的同时,继续开展自治区级示范社建设工作,扩大范围,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开展合作社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领头人和业务辅导员队伍。支持金融机构加入合作社,鼓励组建合作联社。三是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争取出台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10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5个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品牌、打市场,完善产业链,培育肉羊、马铃薯、羊绒等优势产业。四是深化农牧业投融资体系改革。赋予农牧民对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使用、收益及抵押、担保权能,鼓励金融机构业务更多地向农村牧区拓展,允许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资金互助、赊销赊购、联户贷款、农信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信用合作。利用政府性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四)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保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基本保护制度。结合落实国家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在牧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权属和承包确权工作;在全面总结半农半牧区试点旗县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基础上,推进半农半牧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持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继续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做好禁牧、草畜平衡、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补贴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同时认真总结前三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经验,为建立长效机制打牢基础。三是做好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大草原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在做好2013年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验收总结的基础上,着力抓好2014年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的充实完善工作,加快现代草业发展步伐。四是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抓好乱开滥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等执法工作,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对开垦草原的查处力度,依法规范征占用草原行为。

(五)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机制,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依托专业科技团队和科研基础,做好内蒙古优势品种的保种和改良工作,探索、研发适合草原生态的改良物种。二是突出抓好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自治区、盟市农牧业推广机构工作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理顺苏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深入推进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没有列入国家支持规划苏木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和畜牧业苏木乡镇的机构给予覆盖,提高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三是创新农牧民培训方式。以阳光工程、农技推广示范县、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等为抓手,促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加强科技和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培养职业农牧民。四是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跟进后期综合配套技术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12316“三农”服务热线坐席室坐席,完善扩充12316语音数据库信息内容,提高热线的服务能力。

(六)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7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农业;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做出重要贡献,肉类和蛋类食品是居民日常生活刚需,所以畜牧业有着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畜牧业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畜牧业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4个方面

1.1 粪便污染

大型畜牧场禽畜所排放的粪便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污染源,也是畜牧业一直被诟病的地方,畜牧也粪便的堆积会使土壤富营养化,这反而不利于农业作物生长,同时粪便一般呈酸性,加快了土地板结,硬化加快。同时造成土壤中大量堆积重金属等等有毒有害物质,经过长时间后会对地下土壤和地下水构成污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磷,帮助藻类大量繁殖,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粪便一旦让进入地下水,就难以治理和恢复,对农业使用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地表水质的污染

禽畜的尿液,以及冲刷养殖厂的污水,以及雨水流入地表水系统会对地表水系统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因为被污染的水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水质中含有大量有毒的磷,让很多水中生物中毒死亡,严重的阻碍着水产农业的发展中,同时水中的含氧量逐渐减少,水体生物死亡腐烂,逐渐造成水体发黑,变臭。无法利用在农业灌溉方面。

1.3 气味污染

养殖厂的粪便产生的恶臭味能传播很远,对周围的居民环境产生影响,恶臭味道使人心情急躁,工作效率下降,阻碍农业发展。同时有些作物是依靠蜜蜂和蝴蝶等昆虫传粉的,恶臭味道掩盖了农作物花朵味道,造成作物没有得到良好的传粉,引发大面积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1.4 激素药物残留

现在畜牧业采用的都是饲料喂养的方式,这些饲料中几乎都掺有促进禽畜生长的激素,同时一些兽药,消毒药品等都会在动物体内堆积。当禽畜死亡时,一般养殖场会直接丢弃在农田或者农业水渠中,影响了农田作物的质量。

2 畜牧业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农业和畜牧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向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向农业提供有机肥。两个行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和畜牧业之间越来越远,这种相辅相成的行业关系被逐渐分离开来,造成了畜牧业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2.1 分散化经营逐渐变为集中化经营

畜牧业的受到市场的竞争之后进行改革,小型养殖场成本大,利益低。所以在发展中逐渐被大型养殖场所垄断。从养殖方式上说,从原来的自然放养式转换为一定空间内的舍饲管理,因此粪便等废物也就被集中起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处理废物的难度也不断增大,所以造成了现在的粪便污染现象。

2.2 畜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畜牧业提供的肉类、蛋类食品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销售更容易,也更容易形成规模,所以畜牧业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外迁移,这样产生的粪便等废物对于与农业时会增加很多费用,所以很多农业都不采用有机肥料。这是经济发展的产能结构的一个冲突,虽然畜牧业在城郊地区有利于禽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但是在废物排放上却被忽视,不利于我国持续发展的趋势。

2.3 农业化肥的大面积使用

有机肥虽然有着效用时间长的优点,但是在施放过程中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有机肥气味大,不好操作,不利于大面积使用,同时随着畜牧业向城区发展有机肥成本变高。同时化肥因为价格低廉,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效果明显逐渐取代了有机肥。

3 畜牧业对农业生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畜牧业生态保护的领导

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要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止的教训。将畜牧业生态保护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按照国际惯例组织畜牧生产,加强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与质量认证。

3.2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对畜牧业环境污染进行污染监测,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3.3 建立人工生态型畜牧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采取以“中心畜牧场+粪便处理生态系统+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畜牧场模式。利用粪便处理生态系统产生沼气,并对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直接再利用。利用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将畜牧场的废水及尿水集中控制起来.进行土地外流灌溉净化.使废水变成清水循环利用。

4 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4.1 合理配制饲料

准确测定畜禽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更准确地配制出符合不同生产阶段和目的的畜禽饲料,减少养分的过得供给.降低畜禽养分的排泄量,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4.2 使用环保型饲料

应用环保型饲料。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量,提高饲料的品质及养分的利用率,降低猪、禽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减少排泄物的数量。

4.3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大多数植物性饲料及副产品尤其是豆类及饼粕、麸糠中含有大量的抗营养因子,这些因子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加排泄量。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如膨化、制粒等.可降低日粮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和磷的排出量。

4.4 采用多阶段饲养法

多阶段饲养法是指将畜禽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再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量进行饲养的方法:畜禽随着时间和体重的增加,其营养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整饲料配方。

5 总结

畜牧业发展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畜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尤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在畜牧业的发展中要做到创新,积极与农业合作,控制畜牧业的排放,同时与农业建立立体的经济模式。采用绿色的饲料,同时把畜牧业的粪便作为农业肥料,以及控制畜牧业的药物的使用,让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畜牧业在发展中,不仅要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同时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畜牧企业的企业建立排污染的新措施,比如建立沼气池等,还能帮助企业创造额外收入。

参考文献

[1]朱娟,胡加如,冯新民,沙文锋.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第8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大力发展畜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一方面可以拉动粮食、饲料等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粮食消费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平衡粮食供求关系;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地方品种资源消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给畜牧业地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增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紧迫性

1.1 农户饲养畜禽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生产中,农民分户小规模饲养和粗放经营等仍是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户饲养畜禽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不仅影响了畜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养殖环境差、管理水平低、畜禽发病率高。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和经济调控上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实行科学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1.2 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有所重视,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防控工作时紧时松的问题。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是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确保认识到位、投入到位和工作到位。

1.3 畜牧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

由于农户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畜牧业科技推广进程缓慢,先进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转化;加上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和不配套,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1.4 对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未得到高度重视

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对畜禽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未得到高度重视,许多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处于濒危境况。如“云南白鹅”虽已被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但近年来保护不力,已有退化变质的迹象。因此,国家应就畜禽品种资源得保护建立一系列法规制度,重视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

1.5 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

一些地方的畜禽饲养者受利益驱使,出现了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更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与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6 环境污染

发展畜牧业,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集中的地区,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切实抓好环境污染治理。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2.1 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要加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畜禽养殖场的建设,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2.2 现代畜牧业是技术密集型、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

要建立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使用优良畜禽品种,采用先进的饲养、兽医、加工技术以及排污治污技术设备,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2.3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的畜牧业

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必须优质、高产,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高效益。同时,必须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既要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更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

2.4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在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3 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的战略措施

3.1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农村生产快速发展

建设和改造一批畜产品加工企,制定和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与农户连接机制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指导,尽快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强、带动机制好、带动农户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向跨地区、跨行业、跨集团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养加销一条龙和商工牧一体化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

3.2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合理布局区域发展目标

总体上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重点抓好奶牛、肉牛羊、生猪和肉鸡等产业。要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稳定山羊数量,大力发展优质肉羊生产;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肉鸡生产。依据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区域性畜牧业发展。

第9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新西兰;中国

中国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25―03

一、新西兰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外向性

1.新西兰农牧业起步发展阶段。新西兰畜牧业是在特殊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新西 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将新西兰定位为英国发展毛纺 织工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在北岛东南 沿海的怀拉拉帕地区建立了首批养羊场,从此揭开了新西兰 畜牧业发展历史的序幕。随着英国毛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 羊毛需要量剧增,进一步刺激了新西兰养羊业的迅速发展,羊 毛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1905年,羊毛在肉类、羊毛 和乳制品出口总值中已占到55.2%,高居榜首。

2.新西兰农牧业稳定增长阶段。1907年,新西兰脱离英 国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并在英联邦国家内享有 特惠权,这对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畜牧业仍 作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得到了更快发展。1920-1940年,全国 羊、牛养殖数量分别增长了30%和45%。同时,由于国际市 场对乳制品需求的增加,再加上起步阶段新西兰人工草场建 设已初具规模,以及北岛具有适合奶牛饲养繁殖的得天独厚 的气候条件,使国内奶牛业的发展比养羊和肉牛更为迅 速[2],到1945年,新西兰的奶牛数已占全国养牛总数的 65%,乳制品出口额占到畜牧产品出口总值的46%,跃居全 国出口产品首位。

3.新西兰农牧业调整转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化纤工业发展,国际市场对羊毛的需要量下降,以及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食物结构有明显变化,因而 对肉类特别是牛肉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迫使长期依赖国际市 场的新西兰畜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调整和创新,即肉牛、 肉用羊及肉毛兼用羊迅速发展,肉用牛占到全国总牛数的 60%左右,肉用(罗姆尼羊)和肉毛兼用(考力代羊)新品种代 替了原来专门产毛品种(美利奴羊)的主导地位[3]。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肉类出口占羊毛、肉类和乳制品出口总值的比重 上升为40%,居于首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鹿产品国 际市场需求增长和养鹿比较效益提高,鹿饲养业得到迅速发 展。1980-1990年,鹿养殖数由10.4万头上升为97.6万头, 增长9.4倍,一跃成为继养羊、养牛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新西兰农牧业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1月加入WTO 后,新西兰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变化,注重发挥林产品和园艺业的比较优势,逐步由单一的产 品竞争转向多元化的农牧业竞争格局。1995~2002年新西 兰农牧产品出口总额提高63.1%,其中园艺产品、林产品出 口额分别增长60.6%和66.8%。在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的同 时,继续强化畜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鹿、奶产品的竞 争力。1995-2002年新西兰奶类出口增长了1.14倍,适应国 际畜产品需求竞争局势的变化,新西兰畜牧业首先推进战略 性结构调整,奶牛和养鹿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2004年,奶 牛和养鹿数据分别增加107.2万头和46.5万头。

二、新西兰农牧业经营的机制与创新性

新西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及生产集约化水平的 提高,主要依赖于农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根据全球 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新西兰政府提出了重点发展生物技术、 创新产业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三个科技创新的目标,全面 实现由传统的农畜牧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农牧业经营机 制创新呈现出鲜明特点:

1.完备的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体系。新西兰有比 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农畜牧业科研被 列为政府科工部重中之重项目,并且联合农业部门所属的实 验室、台站一起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 个农牧业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专业性研究人员。农渔部 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拥有5500 多名科技人员。还有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 园艺系和环境系,研究机构和院校科研人员本身保持着紧密 的业务关系,资源与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研 究与创新的能力。农业、畜牧、林业和园艺科技是新西兰传统 的科技强项,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政府投资预算导向的影响,农 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水 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2.便捷的农牧业成果推广与服务合作机制。新西兰政府 所属农牧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术团体都具有明确的“科研定 位”,强调需求、实用和高效原则,与农牧场主保持着紧密的 业务关系。农业科技人员也经常举办类似国内“科技下乡” 活动,直接向农场主推广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新 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农场主迅速接受和推广,新西兰政府采取 了很多办法,同时严格规定了牧场主从业资格,在新西兰从事 畜牧业人员至少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只有具备了较高专业 文化素质的业主才可能容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新四 兰农业科研机构为推广技术专门建立开放的示范农牧场,而 且与中国远离农民的示范园区不同,新西兰示范牧场通常建 在大牧场之间,方便于周围的牧场主学习、参观新技术产生的 成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西兰畜牧业较高的 专业化水平还表现为农牧场股份制联合、经营规模及其明确 分工。

3.高效的农牧业管理与技术调控模式。20世纪90年代 以来,新西兰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挖潜的模式,依靠新技 术应用,通过提高单产来扩大规模和增加效益,农牧产品优势 强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农牧产品出口额呈现出显著增长态 势。奶产品继续保持出口强势,园艺、林产品后来居上,发展 十分迅速。新西兰农牧业生产与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主要依 靠新的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机械化技术革命,加大牧草种 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以及加工、运输、冷 冻等现代机械设备的研制与推广力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通过生物化技术推广,不断培育优良牲畜品种,增强牲畜生产 对各种气候条件和牧场环境的适应性。

4.长期的畜牧业科学养殖示范与推广。新西兰注重农牧 园艺产品专业研发、科学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尤其是牧草新 品种培育,促使人工草场快速发展,人工草场面积占到草场总 面积的65.7%,大型养殖场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态势。 优质牧草的长期科学培育和扩大大大增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4]。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场当家的草种是禾本科植物 黑麦草和豆科植物三叶草,这是经过100多年研究试验后才 确定的两个环保、优质的品种。据试验资料,人工草场配以科 学管理,平均产量达到4995~15000 ks/公顷,平均养羊19.5 -24.0只/公顷,而在国内养羊1只/公顷才能保证草场不退 化。草场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性与可持续性。

三、国内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与战略性

2004年底,我国有牧草地2.63亿公顷,其中天然草地2. 58亿公顷,分别是林地、耕地面积的1.1倍和2.2倍,是世界 上第二大草地国家。但由于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不到5%,天 然草地的“三化”问题相当严重[5],草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 重不足5%。面积优势、生产劣势,生态恶化,这与新西兰畜 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基于实地考察和专题性分 析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新西兰发展生态畜 牧业的经验,破解一个国土面积狭小、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成 为畜牧业大国的秘诀,从而着眼于全局性、战略性,着力打造 加入WTO后中国畜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 势。

1.树立经营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和 “生态”是新西兰国土景观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公共绿地,还 是私人牧场都做到了精细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而这一景象 完全是“人地和谐”的产物。在历史上新西兰也曾因追求产 量、过度放牧而产生过严重的草地退化和水上流失等问题,但 是问题的产生很快引起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 过制定分区管制、税收调节和集中治理的措施,促进了退化草 场的生态恢复。在吸取教训之后,新西兰政府更加重视支持 人工草场的建设,并且确立了“草畜平衡”或“以草定畜”的经 营原则,即确保草场产草能力与家畜牧草需求总量之间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作为新西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准 则。可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西兰政府真正起到了宏观调 控和适时管制的作用。而在国内,草地面积的优势、生态退化 的劣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弱势已持续了几十年,目前仍有90% 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过牧过垦的现象仍在继续。 对比之下,国内农牧业的出路何在?新西兰的政府导向下的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2.确立扩大开放与农畜产品国际竞争战略。在变革中求 发展,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新西 兰农牧业发展的外向性与阶段性给我们的启示: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国内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力 度,理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农场主之间的权益与协作关 系,为农牧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 扩大开放力度,按照“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 农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形成国内产品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 竞争能力。为了适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清洁化生产的新 趋势,2002年,新西兰在国家农林部增设了“新西兰食品安全 局”,其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国家协调本国农产品进口渠道,监 督各类标准的执行情况,认证企业的出口资格;在管理机制 上,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同 时,新西兰政府十分重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严格实行市场准 人制度。长期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国内标准基本上与国际通 行标准接轨,这是新西兰农畜产品一直畅销于国际市场的原 因,这也正是加入WTO后我国国内农牧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 主要障碍因素所在。

3.科研支持与科技创新。依靠农牧业科技进步及其创新 研究,保障农牧业发展的持续性与竞争性,成为新西兰政府部 门、学术团体与农场主的共识。正是管理体制和科研机制的 不断创新为新西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量。我国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像新 四兰国家的这种产业定向投入、管理与创新机制,特别是与农 牧业科研投入不足和成果推广不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实现 中国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的全面振兴目标,必须首先在 农牧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普及领域有所突破。主要包括:(1) 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综合技术创新。建立草地畜牧业生态与 经济产业链的科技攻关与示范,人工草地建设与现代化舍饲 养畜的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动物防疫技术集成等;(2)畜 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开展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试点与 示范研究,加强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试验和无公害基地标准化 生产,完善“超市+公司+基地+农产”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机 制与模式;(3)农区种草与规模养畜创新技术。推广草畜配 套种植模式,建立一批省级草畜配套的大型示范基地和草食 畜禽生产基地,选育优势牧草产品,建立加工龙头企业介入良 性机制,形成草产品开发配套技术与产业化体系;(4)畜牧业 高效优质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畜牧学、特别是动物营 养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畜禽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示范 与推广;(5)农畜品种改良与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奶牛牧 场化养殖,实施清洁化、优质化、机械化生产,推进生物工程技 术和园艺技术创新,实施优势农产品的园区化、规模化种植和 产业化经营。

4.着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竞争能力。我国人 多地少,各业用地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加入WTO后农 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规模的“压粮扩经”和“食物安全”的 严峻形势,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缓减粮食供给压力成为国家中 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6]。目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 粮消耗了粮食总产量的30%,因而成为冲击我国口粮保障自 给的重要因素。然而,像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主要 依赖于饲草,而不是直接消耗粮食。事实上,我国畜牧业以草 代粮也是可行的,谷物是用稀缺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换宋的,利 用大量谷物作饲料也是非常不经济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草地畜牧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是牛羊生产大国,产量各占全世界的第三位和第一位。 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牛羊肉加工只有5.9kg,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再从牛羊肉的出口贸易来看,也只有5万吨左右。 加入WTO后牛羊肉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牧区的 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国内肉类外贸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 市场,我国的牛羊价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出口创汇的效率仍 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学习新西兰的经营策略,重视创品牌、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大力提高出口品的附加值。

5.建立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调控良性机制。新四兰作 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农牧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外 向性,因而不断地经受着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市场波动的影响 甚至打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新西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也经受过新的压力,既有来自出口 农产品的结构性制约,也有来自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梭疫、食品 安全、质量标准严格要求的技术门槛约束。为了有效地应对 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新西兰适时地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体制改革和贸易政策调整,并选择了彻底的市场化道路。 早在1984年新西兰取消农民补贴,就是为了促使农牧产品直 面全球市场,努力保持畜牧业生产及产品出口优势,扩大在全 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由于政府减少了对企业、农场经营的 直接干预,培育了农场主自主经营的观念和积极参与国际贸 易的竞争意识,再加上新西兰农牧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维 护企业利益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成为企业连接政府与 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温州人”经商与此有些类似, 利益直接,风险自担。但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经营迄今仍没 有建立起这种良性运作的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农 业贸易竞争,中国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走出了可喜的一 步,但实现政府角色的根本转变和按照市场规律塑造农牧民 的主体地位,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Sarah Johnsen. Contingency revealed: New Zealand farme's experiences of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Sociologia Ruralis, 2003,43(2) :128 - 153

[2]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Dairy Product Process- ing in New Zealan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st Supplement 2,1981.

[3] Simm, G., Genetic hnprovement of Cattle and Sheep. Fann- ing Press, 1998.

[4] New Zealand Dairy Board. Dairy Statistics 2001 -2002, 2003.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