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精选(九篇)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第1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办学特色 特色产业 校长 学校文化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院校在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等的稳定的特性。既可以表现为院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表现为学校的整体风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特色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志,它对创办特色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院校核心竞争力,树立学院品牌,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都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众多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校长、教师、学校文化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高职院校要从所在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并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生源大都来自本区域,毕业后也大部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体制和结构。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说,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即不同的区域经济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业群,这就出现巨大的、多元的特色人才群,出现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为人们在选择职业上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为高职院校特色化提供天然的条件。

二、校长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既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校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学识、威望和作风。一个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宗旨、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的特色,校长起着主导作用。办学特色的形成,校长素质就成了主导因素。

高职院校校长们应该具备的素质:首先,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功底,透彻理解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其次,有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素养。热爱职业教育,有厚实的职业教育理论,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再次,校长有浓厚的学术身份。高职院校的校长职务身份结构应是以学术身份为强势,如果校长学术身份的剥离就会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的薄弱、个性化思想的微弱、创新管理的淡化,也就没有了与其先进理念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育理论的力度和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生互长,就会没有创新和个性,学校特色建设就无法实现。最后,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路等。

三、教师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体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皮阿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会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的个性特色突出的教师理当是创办学校特色尤其是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前提。

特色出自于个性。当代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要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就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一般优秀教师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培养创新机制,造就一批有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专业特色、个性特色的教师,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内核

大学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学最大的特色,也是一所大学最具吸引力的名片。

大学文化包含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往往以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师生产生导向、教育和熏陶的作用;是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培养和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当今世界上一切有特色的大学均拥有优秀的大学文化,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

大学文化不仅是制约和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政治和经济所赋予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它不仅对大学的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技术等产生影响,而且以“桥梁”的姿态直接制约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可以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都打下了不同大学的文化烙印,这种相异的大学文化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往往比专业知识所赋予的影响更宽、更深、更远。

我国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建设的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的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较浅,大多表现为大学文化的缺失,特别是人文文化的缺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以至于在特色兴校中,一些高校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人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重视不够;教学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育人”,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硬件、设施,相对忽视观念、制度,对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的研讨、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学校的整体文化形象、文化气质的设计、培育重视不够。因而在深层的、全局的方面加以设计和操作的少,缺乏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应当具有的高度、深度及广度。这一描述对广大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更为恰当一些。这种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影响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除上面因素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重要影响外,还有社会评价、政府的政策、学生家庭、学校传统等因素也影响着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特色是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有效的途径,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而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27.

[2]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17-18.

[3]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研究, 2001,(4):71.

第2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特殊;特点;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3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与困境

经过作者市场调研、资料查找、专家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与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在学科上有一定联系,在知识的结构、学习的内容、就业岗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致使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冲击,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关系网

财务与会计对非专业的人,认为二者是一体的,区别不是很大,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无论从内容,还是岗位职责、学生就业方向都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职业的岗位、分析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教师规划学生学习的内容,从内涵的角度,生存空间角度,财务管理专业受到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挤压,生存有一定的困难,要克服困难,改变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

二、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定位与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知识面宽,不如会计专业要求的具体,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主要应该是研究型的人才,理论知识丰富、知识面广、实践综合能力强、操作业务能力熟,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大学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教育与职业、专业与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高职高专主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本科要求理论与技能并存、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瓶颈、研究生主要强调学生的理论层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理论知识比较雄厚。无论那个层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学生。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财务管理主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会计更注重技能培养、金融专业更注重综合业务培养。

综合分析,财务管理专业从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专业属性、就业方向、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都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大的方向看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从就业岗位群、岗位职责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同的,财务管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雄厚,技能强,素质高的一批高级人才的培养,主要适合一些研究型、学历高的层面,高职高专类的层面建议最好不开设本专业,开设一些会计等对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适应岗位群的需求。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4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层次分析法;权重

作者简介:袁雄军(1978-),男,湖北武穴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白泽朴(1983-),男,天津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助教。(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20113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3/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07-03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而据相关部门统计,[1]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因此,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为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设计

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要先明确职业安全素质的内涵。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必须侧重职业安全相关内容,而不必涵盖大安全观的所有内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2-7]设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职业安全意识、职业安全心理、职业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应急能力、职业危害识别7个方面,共涉及60个问题,采用的形式为选择题。

(1)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性别、年级、有无实习经历等。

(2)职业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危险性的认知及职业风险的规避意识。

(3)职业安全心理主要包括对将要从事行业的职业安全心理准备、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的认知等内容。

(4)职业安全技能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

(5)安全行为主要包括对行为安全的认识及不安全行为与事故之间关系的认知情况。

(6)应急能力主要包括对各种突发事件、危机、事故的应对处置的认知情况。

(7)职业危害识别主要包括对将要从事行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认知能力情况。

2.权重的确定

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构权法),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排列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整体,然后在各个评价项目之间进行两两的比较、判断,计算各个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即权重,本文采纳其单准则构权法,[8]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判断矩阵A。通过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评价,进行两两比较,其初始权数形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A中第i行和第j列的元素aij表示指标ai与aj比较后所得的标度系数,一般以5种判别等级表示事物质的差别。关于如何确定aij的值,Saaty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表1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第二步,计算职业安全素质,判断矩阵A中的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记作wi。

第三步,将每一行各标度数据的几何平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是利用公式(1)来计算,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1)

本文将职业安全意识、职业安全心理、职业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应急能力、职业危害识别6个方面作为衡量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指标,根据以上方法,求得其权重为W={0.25;0.15;0.1;0.2;0.15;0.15},每个指标按100分计,乘以相应权重后并相加即可得到职业安全素质的总分,满分为100分。具体计算方法见式(2):

(2)

3.数据统计与来源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考虑到文科类专业涉及的职业风险性较工科类低,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以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工科类行业学生为主,随机在各类专业学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回收问卷均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抽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基本情况统计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参加问卷的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20人和70人,行业涉及人数分别为机械44人、化工52人、纺织35人、机电27人、建筑32人,有实习经历的72人,无实习经历的118人。具体如图1、图2、图3所示。

《问卷》中衡量各项指标得分情况,按照每个指标100分计,根据分类,各个指标评价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性别分析。从性别上来看,男生与女生总的职业安全素质得分相差不大,大部分指标男生略高于女生,但部分指标表现出性别差异性,如安全行为指标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而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指标得分男生则明显高于女生。具体如图4所示。

(2)行业分析。从行业分类上分析,不同行业学生职业安全素质不尽相同,危险性较大行业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略高于危险性较小行业,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化工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安全素质高于其他行业,这说明学生对本行业的职业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分布来看,各项得分均不高,尤其是职业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职业危害识别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3)实习经历分析。实习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有较大影响,实习过的学生普遍比未实习过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要高,且有一定差距,说明实习对提高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很有帮助,实习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职业风险和接受到企业现场职业安全教育,从而促进其职业安全素质的提升,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4)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分析。从职业安全素质各项指标得分情况来看,总体上分数均不高,从图7可知,当前高职学生急需提高各项安全素质,尤其是职业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应急能力和职业危险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根据行业差别性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安全素质教育。

三、调查结论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笔者初步掌握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情况,具体为:

1.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普遍偏低

总体上,高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职业安全素质更为欠缺。根据调查数据,大多数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得分未超过80分,这说明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存在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基本技能水平低下、缺乏处理基本安全问题的能力、无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等薄弱环节,与企业所要求的高安全素质人才还存在较大差距。

2.职业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意识是衡量安全素质的重要指标,从统计数据来看,该指标是当前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且也是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难点。职业安全意识薄弱也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基于大安全观的基础安全素质培养上的不足。

3.职业安全心理和应急能力等安全素质较为欠缺

根据调查,职业安全心理和应急能力两个指标也属于薄弱环节,这说明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职业风险的准备,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教育和应急能力培养。

4.不同专业间职业安全素质差异明显,但普遍缺乏职业危害识别能力

根据统计数据,化工和建筑两个行业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综合得分最高,反映出对于职业风险性大的行业,学校和学生在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上都较为重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专业间安全素质教育的不均衡。而缺乏职业危害识别能力则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性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四、结语

笔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部分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职业安全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初步掌握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基本因素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对高职院校开展多层次的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207-208.

[2]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亟待加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5-148.

[3]陈燕华.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J].职业时空,2009,(5):180-181.

[4]陈仙,史晓虹,郭晓宏.高校学生安全素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安全,2010,(2):9-12.

[5]梁晓瑜,谢正文,袁昌明.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134-136.

[6]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4):94-95.

第5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能力素质模型;就业与创业能力;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马长世(1961-),男,甘肃天水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温贻芳(1975-),女,四川资中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创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148),主持人:马长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73-03

当前,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并在承担高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评价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的效果,并借此衡量创业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与提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拟根据麦可利兰博士的能力素质模型,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与实证研究,构建高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数学模型,确定了创业就业能力评价的权重,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评价实验,以证实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一、能力素质模型理论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1]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是国际上公认的能力素质模型方法的创始人。麦克里兰将“能力”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能力素质模型”被定义为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麦可利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动机(Motives)。他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

麦克里兰认为,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因此,麦克里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型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ies),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为鉴别型素质(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

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需要按基准型素质和鉴别型素质进行界定。“以创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经过对苏州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合作企业、有创业经验的校友和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分别对40项就业能力指标和26项创业能力指标进行赋分、排序,分别得到能力指标序列[2,3]。根据各指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能力核心指标。通过对核心指标的分析,建立起就业能力素质模型和创业能力素质模型。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门化知识的学习、专项技能的训练、身心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积累起来的,为获得工作机会、适应工作要求、应对工作变化、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本领。

对照40项就业能力指标,按照五个水平进行赋分后,按分值高低排序,得到20项高于平均分的指标,将这20项指标作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核心。核心指标有四大类,分别是学习、自我认训、品质和基础。四大类为就业能力一级指标,20项核心指标为就业能力二级指标。

基础包含的指标较多,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简单的技能训练。品质包括了企业、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意识、诚信、自信的期望。结合课题组对专家的访谈结果,课题组统一认为,自我认知、品质和基础,包括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个人性格的特质和基础能力,区分学生就业能力属于优秀还是一般的重要标准,当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自我认知,表达了学生对知识、技能、自我的正确认识与定位。麦克里兰认为,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以外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均是可以习得的,可称为基准型素质。

建立起的能力素质模型见图1。

三、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模型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将相关知识、信息或技术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情感和智力总和。

对照26项创业能力指标,按照五个水平进行赋分后,按分值高低排序,得到16项高于平均分的指标,将这16项指标作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指标,进行聚类分析[4-5],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核心。核心指标有六大类,分别是学习、战斗、合作、创造、品质和基础。六大类为就业能力一级指标,16项核心指标为就业能力二级指标。

基础和品质包含的指标也较多。同时,在创业过程中,单枪匹马是难以创业成功的,在某种程度上,合作的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成败。结合课题组对专家的访谈结果,课题组统一认为,合作、品质和基础既展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社会对创业人员提出的必要条件,是创业所需的最基本技能,当属鉴别型素质。而学习、战斗和合作,均是创业过程中知识和技能习得的方法与手段,为基准型素质。

建立起的能力素质模型见图2。

四、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评价研究

(一)确定创业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评价问题的特点,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届毕业生、学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等开展了问卷调查,就前述核心指标的权重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召集7-9名专家进行专门研讨,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见表1和表2。

(二)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评价

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回答了“评什么”的问题。而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各个体的能力提升情况如何,还需要回答“评价谁”、“谁来评”、“如何评”和“如何用”四个问题。

评价谁: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评价对象,需要做到分类分层,不能一成不变,整齐划一。一是需要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类别进行评价。如普识性阶段的创业教育,侧重于学生基准型素质的培养,而创业模拟班训练,侧重于学生鉴别型素质的培养,需要分类进行评价。二是需要按照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评价。如刚入学的学生、接受过工学交替的学生、参加过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孵化的学生,也需要进行分类评价。三是需要参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等进行评价。

谁来评:需要坚持自评、互评、教师或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以企业社会评价为主导,重视自我评定的原则。

如何评:评价的指标较多,既包括单项评价,也包括整体评价。评价的组织单位一般是各高职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各辅导员需要参与其中。

如何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对于评价结果的使用,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对参加创业教育全过程的全体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反馈。第二,对参加创业教育中部分模块的部分学生进行踊跃评价,并及时反馈。

五、评价试验研究与结论

根据所建立的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素质模型,为了验证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的效果,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了就业与创业能力评价试验研究。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形成“金字塔”状。最下层是普及型,主要针对全院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第二层范围缩小,主要针对部分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设凸显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和网络课程。第三层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主要针对选的具有优秀创业潜质和基础的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创业模拟实训。

试验主要采取比较法进行,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数评定。评定结束后,赋以权重,计算得分。并据此评价各个项目内容是否有提升。

根据课题组试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这反映在金字塔形的最下层,也即普及型创业教育对学生整体就业和创业能力均有提升,但提升的数据变化并不是非常明显,个别数据没有大的突破。这说明仅仅通过大班化的教学,对于改变高职学生的鉴别型素质帮助并不太大。

二是创业模拟实训班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部分指标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这反映在金字塔的最上层,也即经过创业教育模拟班的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这说明小班化、有资金投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拟班培训,对学生创业方法和创业技能的掌握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说明创业模拟实训班在学生基准型素质和鉴别型素质方面均有突破。

三是选修课程和网络课程在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部分指标方面有选择性的提高。理论上,选修课程应该起到“缺什么补什么”的作用。但由于高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教育前后就创业能力基本持平。

通过对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评价试验,既可以衡量高职学生个体的能力变化情况,也可以衡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成效。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非常必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秦杨勇.能力素质模型设计五步法[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

[2]宋东林,付丙海,唐恒.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5).

[3]杨伦超.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4).

第6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是当前各类学校教改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对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探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第7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 钳工基础实训 课程建设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越来越多的受到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刚从职业院校毕业的毕业生,企业更为看重这一点,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对专业技能本身的重视程度,企业认为一个有着良好职业素养与习惯的学生将是值得培养并且是可以培养好的,而一个有着一定的技术但职业素养或职业道德不好的人是不值得培养或是难以培养的,职业院校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又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居多,对如何进行职业素养、职业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教育却重视不够,总感觉职业素养是个软指标,不怎么好量化与评价,通常讲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就是上几堂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课,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实是很有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存在以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倾向,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比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视。

二、本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院《钳工基础实训》课程开设多年,是一门传统的技能训练课程,在机械类各专业与近机类各专业都开设了相关内容的课程,只是教学的具体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别。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一种加工方法,在现代机械产品加工中传统的钳工加工方法已应用得较少,由此造成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大部分为手工操作训练,学生会更加感到没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为此,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以及学院位于部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根据学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如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对人才的需求,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确立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机械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机械装配维修和一般的机械产品设计、机械零件加工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机械产品装配、检测,设备安装、调式、维护维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钳工基础实训即是一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三、突出职业素养的《钳工基础实训》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掌握锯、锉、錾、孔加工等操作方法与技能。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在学习情境和项目教学实践中,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设置相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软硬件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物体现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技能,通过完成项目理解工作过程,通过过程检查和项目结果评比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吃苦精神,学习常用量具、工具的使用与人保养,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训练进一步巩固机械制图、机制制造技术的相应基础知识,为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专业能力

1、掌握钳工常用工具、量具的使用方法;

2、能读懂和绘制钳工常见的零件图、能读懂一般部件的装配图和简单机械的装配图;

3、能读懂简单零件的加工工艺;

4、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和简单的立体划线;

5、能合理使用工具,并做好保养工作、能够正确使用和保养常用设备和钳工专用设备;

6、能够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等常用量具检验工件加工质量;

7、能在同一平面上铰2-3个孔,并达到以下要求:公差等级IT8,位置度公差φ0.2mm表面粗糙度Ra1.6 ,能攻M20以下的螺纹,没有明显的倾斜,能够刃磨标准麻花钻;

8、锯削φ40mm圆钢,达尺寸公差0.8mm的要求;

9、在100mm×30mm范围内锉削平面、曲面,尺寸公差0.04mm,表面粗糙度Ra3.2 。

(二)课程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提高可信度的能力;

6、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三)课程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目标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训场地与教学环境建设中努力建设具有深厚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现场管理中引入企业的6S管理,制定了《钳工基础实训》课程教学6S管理规范,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与安全地教育、课堂讲解、实训过程管理(包括学生出勤、遵守劳动纪律、工具、量具、设备、安全等)以及卫生打扫与设备保养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使课程教学有了标准与依据,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在教学中的训练与练习,有效训练与培养了学生相关的职业素养,将看似比较抽象的职业素养具体化、形象化与明确化,从而有效的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机的统一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资助课题《突出职业素养的钳工基础实训课程建设研究(KY11B3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汤华东.谈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3.

[2]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 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众多课程考核都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不符合该专业特点,应将考核形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三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第9篇: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

作者简介:陶功美﹙1966-﹚,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集团图书馆,馆员。(江苏 扬州 2252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21-02

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定位问题

一般认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和农村中学及其他高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但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是由各自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一是为社会提供就业准备,二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即所谓普通高中的基础性和选拔性。普通高中的基础性和选拔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要学习的是有用的有效的基础性知识,要传承的是有普遍意义的大众的内容,即所谓的通识性。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2]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强调的特殊性是“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或者称“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或者简单地说强调的是技术操作型一线劳动者。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通识性,同样也有别于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如此,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还肩负有服务“三农”、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这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有别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也将直接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城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梳理。第一,作为中等教育,或者说作为高中阶段教育,应有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相共性的东西,要培养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能力,即通识性;第二,作为中等的职业教育,应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操作型一线劳动者,即技能性;第三,作为农村职业学校,要根植于农村,适应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村区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服务,要开展创业教育和新农民基本能力的教育;第四,中职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能力,为受教育者的继续学习和深造作准备,因而要兼顾升学。

基于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定位是:首先应紧紧围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应围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最后应围绕区域经济和“三农”的发展,来确定自己的办馆方向和定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功能,创新服务理念、服务面向和服务手段,以适应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知识技能高速更新的特点,支持农村中职校的创新发展和实现农村中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中的服务定位应该是:树立和端正服务意识,走出去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专业积累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向社会及行业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引进来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建言献策、搭台唱戏,做区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幕后英雄和幕后服务者。

二、围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图书馆服务面向

围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馆定位,对图书馆重新进行结构调整,划分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实现特定的服务面向。

1.通识教育服务区

本功能区主要是为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石,为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提供教育服务。通过职业学校图书馆的促成和助推使通识教育的目标能更好地达成,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走出去学习和借鉴普通高中的办馆经验和做法,研究青少年心智成长的规律和德育教育科学。并为从事通识教育的文化课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准备辅助于通识教育的参考书、影视资料和课件等。面对学生读者群体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守株待兔”式服务方式,走出去了解学生的需求、爱好和兴趣,要多与文化课教师和班主任沟通,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要提供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馆藏资源。同时,针对学生的需求、爱好和兴趣创建读者俱乐部、读者协会、英语俱乐部等学生社团组织,并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读书征文、专题讲座、勤工俭学、新生培训和开设文献资源课等社团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社团活动中,获得相应的锻炼、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可以掌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方式、在读书月活动中可以集中精读一批推荐的精品图书等,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图书馆还应通过馆际交流活动、网上信息资源及提供职业技能大赛信息、企业招聘信息、职业资格考试用书和资料等资源吸引和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技能教育服务区

本功能区主要是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一线的技术操作型劳动者提供教育服务。在为专业教师提供服务方面,图书馆馆员首先要走出去,为专业技能型、“双师型”教师寻找靠教师个人难以找到的服务区域内“三农”骨干行业和企业的最新技术与技能信息、情报,通过走访或者与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的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了解服务区域内“三农”和重点行业企业的状况和信息,同时了解和及时获取部级及省、市级技能大赛、教学竞赛等相关资料和信息,了解师生到农村“三农”行业企业学习或实习实训所需的新内容、国内外最新技能教学方面理论或译著等。建立专业联系人制度(专业联系人不一定由馆内职员担任,图书馆可以聘请专业方面知名的人员做名誉馆员,并担任相关专业的联系人),以相对专业的角度与各专业带头人建立紧密联系,定期或不定期提供专业最新的图书目录、理论创新、专业发展、行业状态、技术进展等专业资源和信息,促进专业教师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立技能竞赛影像资料库和服务区域内“三农”重点行业企业的技能岗位要求资料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新的技能教学资料的检索服务。定期邀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部门的技术人员来馆开展岗位技能讲座。建立服务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的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的资料档案,与企业联手挖掘整理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的成长事迹资料,集结成册,从而为技能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

3.“三农”教育服务区

本功能区主要是为培养根植农村、适应农村、服务“三农”的新生代农民提供教育服务;除为本校全日制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外,还兼有开放式服务功能,也要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三农”发展这一历史使命,即包括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企业转岗培训班及各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农村自主创业企业的业主提供教育培训与技术咨询的服务。

第一,与服务区域内骨干行业企业的图书馆、资料室、技术档案室、人力资源科等建立馆(室、科)际业务协作关系,资源共建共享,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实行联网共享,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或数据库建设成果及联机检索技术、光盘检索技术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提供远程文献检索服务。企业员工在企业图书馆网络终端选择点击所要书目后,学校馆可以送货上门到企业,同时,学校教师也可以选择查阅企业的相关岗位技术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发挥校企各自的图书资料优势,实行优势互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第二,向区域内各行业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发放借书证、免费借阅和查阅图书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并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与地方政府积极共建“农民书屋”工程,建立流动图书馆为农村和社区居民服务等。

第四,对本校全日制在校生开展“三农”专题教育活动,定期展示学校所服务区域内“三农”发展趋势和建设成果,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域经济建设和“三农”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方向。

第五,定期开展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同采集编写本地《创业之星》文集,建立创业之星资料库,邀请创业之星来校开展“创业沙龙”讲座等。

4.升学深造服务区

本功能区主要是为受教育者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教育服务。为实现本功能区目标,应着重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为参加升学深造的学生和负责备考辅导的教师准备充足的备考应试参考资料和信息,积极和招生高校取得联系,采集招生高校及其招生专业的相关信息,邀请热点招生高校知名专家来馆举办热点招生高校咨询会,对当年考试大纲和文化基础素质要求进行解读。

二是为教师教研和专业发展服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条件,为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提供多角度支持,应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需要、课题研究、双师型教师成长等角度,为教师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由馆内专业联系人定期向专业带头人或教师传递和教师培训、专业教研研讨、对口升学考试信息和研讨、教学改革论坛、各种教学竞赛信息与研讨、专业技能大赛论坛、行业企业年会、企业技术研发与专利申报、企业兼职招聘信息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也同样是更好地为学生升学深造服务。

三是为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服务。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的实施离不开服务的主角——学生,为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服务就是要从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的角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即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这些如果没有图书馆的配合,仅仅依赖教师一人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实现的。因此,这为图书馆预留了用武之地,职业学校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相配合,从而为教与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0]1号)[J].教育部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