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耕地测量方法精选(九篇)

耕地测量方法

第1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耕地管理;现状;问题;耕地保有量

《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指出北京的核心功能,即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通过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海淀区做为全国名校的聚集区、中关村和北京市的核心区,已经具备首都核心功能和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战略,亟需提升绿色北京战略以更好的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如何达到城乡增绿,可以通过拆建还绿,也可以通过耕地转换增绿。文章以耕地转换增绿为切入点,以有别于传统的“耕地数量”管理思维,提出“耕地质量和生态”管理并行的思路。在此指导下分析海淀区耕地资源现状,耕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地方政府应“保多少耕地(耕地保有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海淀区政府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耕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一、 耕地资源的现状

1. 数量较少,质量不高。2014年海淀区耕地面积为2 042公顷,仅占农用地面积17 146公顷的11.91%,土地面积43 076公顷的4.74%,数量少。其中旱地1 034公顷,占耕地总量的50.64%;水浇地718公顷和水田290公顷,占耕地总量的49.36%,优质耕地占耕地总量不到一半,质量较差。

2. 空间分布不均衡,北部多南部少。耕地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的上庄镇,面积为96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7.06%;其次为西北旺镇和苏家坨镇,面积分别为483公顷和466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3.65%和22.82%;南部地区仅有25公顷,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22%。

3. 增减失衡,占多补少。2009年~2014年,海淀区耕地共减少499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383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76.55%;农用地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17公顷,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3.45%。

同时,耕地共增加12.94公顷。其中农用地调整、整理增加耕地10.19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78.76%;建设用地复垦增加耕地2.74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21.20%;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0.01公顷,占耕地增加总量的0.05%。

4. 管理科学,年际变化趋缓。海淀区通过设置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创新土地整治功能单元规划实施机制等,达到科学管理耕地的目标。2014年耕地面积为2 042公顷,异区代保33公顷,总面积为2 075公顷,完成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 067公顷的规划目标。

2009年~2014年,海淀区耕地净减少486公顷,减少比重为19.22%,幅度较大。但从耕地减少趋势上看:逐渐减缓,耕地管理成效逐渐显现。

二、 耕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原有的耕地保护思维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急需转变。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淀区由“承载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区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现国家形象和风貌的历史文化区,首都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区”转变为“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新功能定位为海淀区土地利用管理指明了方向,原有的耕地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应由原来注重“耕地数量管理”转向“耕地质量和生态管理”并重,即把质量高的耕地应保尽保,把质量低的耕地转变成生态用地,实现“耕地明显减少、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的耕地保护新思维。

2. 纯耕地数量少,耕地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规划到2020年,海淀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 067公顷,从政府管理的数据看实现了耕地保护目标。但根据海淀区地籍详查数据,2014年现状耕地中含可调整农用地1 198公顷,占耕地总规模的58.67%;含平原造林283公顷,占耕地总规模的13.86%;实地纯耕地仅有561公顷,仅占F状耕地的27.47,与规划目标相距甚远,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3. 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补充后继无力。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未利用地面积642.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9%,其中89.93%为河流水面和湖泊水面(总面积578.03公顷),只有10.07%为裸地和其他草地(总面积64.74公顷)。即使不考虑土地质量因素和土地转换的可行性,把裸地和其他草地全部开垦为耕地,最多也只能补充耕地64.74公顷,占2014年耕地面积的3.17%,对耕地数量的补充十分有限。

4. 水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耕地保有量与水资源可保数量不匹配。

海淀区农田灌溉定额在7 500m3/公顷~10 050m3/公顷,如按耕地保护目标,则农业需水量须达到1 545万m3~2 070万m3,而近年海淀区年均农业用水仅为381万m3,水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在100%用水保证率下,以现有的水资源供给量测算,估算可保耕地数量为593公顷。

三、 耕地管理的新思路

1. 以耕地现状数据为依据,按用地供给对现状耕地进行核减。以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海淀区耕地详查和遥感影像判读修正数据,对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现势性修正,确定耕地保有量。采用线性求和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来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公式为:

Sf=S0-Sm-Sn (1?燮m?燮10,n?叟1)

其中,Sf为规划年耕地面积,S0为2014年耕地数量,S为土地规划二级分类中的地类面积,m为二级分类数,n为其他需要腾退的耕地数量。

对公式展开为:

耕地保有量=2014年耕地面积-核查非耕地面积(园地、其他农用地等)-平原造林面积-规划占用面积(建设将腾退耕地面积+土地开发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建设将占用面积)-重点水源保护地需腾退面积-地质敏感区需腾退面积。

运用ARCGIS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2014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行坐标变换(北京坐标变换成西安1980坐标),然后擦除2014年地籍详查中的林地、园地、设施农用地等占用的非耕地面积,再核减市级平原造林面积、核减位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面积。

因海淀区没有耕地位于地质敏感区,因此此项核减为0。对京密引水渠矢量图进行缓冲区分析(半径100m),核减位于缓冲区内的耕地面积(结果显示核减数为0),得到规划目标年耕地面积为419公顷,如表1所示。

2. 以耕地变化数据为依据,对未来耕地进行预测。以历年耕地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外推法,结合历年建设用地占耕数据,预测未来耕地数量。趋势外推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来推断未来耕地变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时间序列预测法、移动平均法、平均增长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也称历史引伸预测法,是一种历史资料延伸预测。是以时间数列所能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进行引伸外推,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公式为:

Y(t)=a+b×f(t)

其中,Y为耕地数量,a为常数项,b为待定系数,f(t)为耕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对2009年~2014年耕地数据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计算(表2),得到:

y=-80.229x+2 450.5(R2=0.68)

(2)移动平均法。根据时间序列,逐项推移,依次计算包含一定项数的序时平均数,以此进行预测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消除预测中的随机波动,特别适用于近期预测。

根据预测时使用的各元素的权重不同,可以分为简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移动平均法(表2)。简单移动平均法公式为:

Y(t)=(S(t-1)+S(t-2)+…+S(t-n))/n

其中,Y为耕地数量,n为移动平均的时期个数,(t-1)为前一个时期数,S为耕地面积。

加权移动平均法公式为:

Y(t)=(W1×S(t-1)+W2×S(t-2)+…+Wn×S(t-n))/n

其中,W为权重,其他参数含义与移动平均法相同。

(3)平均增长法。是根据变量以往数据的变化来推断未来变量值的方法。其公式为:

Y(t)=Y0+(Yp-Y0)/P×t

其中,Y为耕地数量,P,t为时期个数,Y0为基期耕地数量。

对2009年~2014年耕地数据采用多项式函数拟合法计算(表2),得到:

y=2 528+(2 024-2 528)/6*12

3. 以水资源数据为依据,对农业水资源作为关键障碍因子预测耕地保有量。借助“木桶理论”思想,以近几年海淀区农业用水量、农田灌溉定额等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以水定田”法来推算耕地保有量。

以农业用水量与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的比值来测算耕地面积。

Sf=Wf/Ia

其中,Sf为规划年耕地面积,W为农业用水量,Ia为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

农业用水量采用海淀区水务局2009年~2013年数据的均值求取(表3),公式为:

Wf=Wi/n (i=1,2,…,5)

其中,W为农业用水量。得到农业用水量为397万m3。

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表4),根据海淀区实际情况,选取水稻、冬小麦和露地菜三种主要农作物,以渠道衬砌和管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一年轮作一茬水稻和冬小麦,全年种植露地菜为标准,求取农作物平均节水灌溉定额。公式为:

I=Ia=(Ii/n+Ii)/(i+t) (i=2,t=1,a=2)

其中,I为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a为土壤类型,Ia为不同土壤类型下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平均值,Ii为水稻、冬小麦节水灌溉定额,It为露地菜节水灌溉定额。

根据海淀区水资源状况、北京市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以及耕地面积计算公式,得到75%水源保证率下的耕地面积为790公顷。为了做到应灌尽灌,100%保证耕地用水量,则只能保593公顷耕地(表5)。

四、 结论

根据耕地保有量管制测算思路与方法不同,得出高、中、低三个方案(表6)。

1. 低方案从政府用地现实供给出发,以2014年质量高的纯耕地数量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正视现实用地情况,照顾了地方政府用地利益;缺点是当耕地资源紧缺时,地方政府为了减少耕地保护压力,有通过减少耕地数量降低耕地管制动力。

2. 中方案从水资源约束视角,以保证海淀区100%供水量的耕地数量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客观认识自然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硬约束,为政府究竟保多少耕地适当提供了客观标尺;缺点是水资源充沛的地方,耕地保护的责任更大,但恰恰也有利于工业生产,造成流失比较利益高的发展机会成本。

3. 高方案从政府用地实际需求角度,以趋势外推法中的三种方法测算的耕地面积平均值作为耕地保有量。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完全借助计算机运算实现,客观且无人为因素干扰;缺点是运算结果受模型精度和特点决定,可能与现实有较大出入。

鉴于北京市耕地资源紧张,海淀区政府有降低耕地保护压力的现实需求,所以低方案已经反映了地方政府意志,耕地保有量将高于低方案;高方案因模型精度问题及不受人为因素扰动,不能完全反映地方政府意志;中方案符合北方水资源较匮乏现实,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提供了较客观评价尺度,建议以600公顷左右做为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义务量(耕地保有量)。

参考文献:

[1] 高峰,叶剑平.新型城镇化时期我国建设用地拓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基于亨利・乔治理论的改进与实践[J].现代管理科学,2016,(8):6-8.

[2] 刘志勇,罗子欣.以科技创新优化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0,(6):81-82.

[3] 吴明发,欧名豪,叶刘刚,等.耕地管制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体制改革,2012,(2):164-167.

[4] 陈美球.耕地保护的本质回归[J].中国土地,2017,(4):12-14.

[5] 蔡燕培,许实,方斌.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义务量配置与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26-32.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号:201511010-04);北京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及区县政府应急项目预启动项目号:Z161100001116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2016M591321);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项目号:C17027)。

第2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9-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此,连云港市各级农业部门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耕地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投入引导、规划指导等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先进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回顾

1.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1.1.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市农委组织成立耕地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落实任务和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1.1.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连云港市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

1.2.1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按照江苏省农委开展耕地等级划分、中低产田类型调查等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会议,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根据基础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1.2.2 初步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连云港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地制度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层次建立农作物土壤肥力、农田环境质量等耕地质量定位动态监测点20个,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壤5种耕作土壤上,基本覆盖连云港市主要土壤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规范操作,严格试验、逐项分析,确保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并分年度撰写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

1.2.3 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农业部门切实履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启动、区域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四县先后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国家、省先后下拨项目资金157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830多次。累计参加人数5.162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逾273.919万份;采集土壤样品38602个,植株样品5616个,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9个项目,累计分析化验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万项次;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3414”等各类试验示范2568个;建设万亩示范区29个、干亩示范片136个、百亩示范方288个,发展示范大户1320多户。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3.75万hm2,研制并推广主体配方28个,推广专用配方肥29.64万t,应用面积47.04万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钾肥利用率提高2.55%,减施肥料总量为82790.208t,累计节本增效14.8亿元。土壤肥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与1982年相比,连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机质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实施“百日增肥”、“补钾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年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200hm2,微量元素叶面肥逾120t。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1.2.6 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范围。截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8.4万t,在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面积为4万hm2,节约纯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2.8%以上。蔬菜作物增产24.3%以上,平均增产增收1473元/hm2,累计增加效益5892万元。同时全市积极积造有机肥,年均积造优质有机肥600万t以上。

1.2.7 高点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云港市农委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强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二是因地制宜,高点定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具体方案;三是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整合最优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严格对照标准,确保项目实施一片、优质一片、成功一片,达到“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粮食为主经作示范、提高标准强本固基”的建设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24%。

2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耕地质置建设需耍

由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耕地质量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时间,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状数据普遍过时。不能代表现今的土壤质量现状;二是全市耕地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对耕地质量宏观监管和分类指导的要求,难以做到对耕地质量进行预报预警和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耕地质量监测投入过低,监测点过少。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20个,与省农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个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耕地监测的需要。

2.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造成质量退化

一是补划与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不相当,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农田,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及复垦的土地质量普遍不高,以劣补优、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综合等级落差在1-2个等级;二是西部丘陵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三是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或隐性下降。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土壤耐旱、蓄水、降溃等抗逆性能,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过量施肥、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积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传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仅增加防病治虫的成本,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据调查,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面积已达10%以上,接近警戒线面积的12%。

2.3 农业投入不足。制约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

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仅靠少量项目资金难以维持,致使田间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沟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影响高标准粮田建设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24%,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措施方面的投入过低,例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投资标准仅为7500元/hm2,与高标准农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远。

2.4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限制土地贡献率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须以农机作业为手段,通过技术与装备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贡献潜能。目前,连云港市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难以支撑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展需要。例如:积造施用有机肥仍以传统的人工措施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机械,难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协调水、肥、气、热功能;缺少反转灭茬、粉碎秸秆等高效还田机械,造成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环境,对交通安全和人民财产构成威胁,而且也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

3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对策

3.1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专项机构,确保农业部门职责履行到位。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验收时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重要的验收依据。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机制。尽快研究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专项资金。三是建立耕地质量护养机制。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监管”的方针,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培肥工作。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使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恢复和改善其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能力。依法严厉查办假肥料、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药”、“安全肥”;防止和减少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的污染;开展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全面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以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连云港市实际,积极争取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地力监测,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四个能力”的较大提高,即尽快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县2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实行常年定位监测,确保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比例达到1:2:3,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目。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警预报;建设市、县2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每个监测站含若干个监测点;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县域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及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建立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站;改造市级土壤肥料化验室。更新和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其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分析化验能力;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市级范围内监测数据计算、存储、传输、汇总和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形成网络健全、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的类型、面积和程度,对主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3.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确保农业部门的职责履行到位,全面推进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改善基本农田田间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功能,示范区田块整理及灌溉设施符合“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设障碍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复垦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尽快出台有关秸秆还田鼓励政策,对完成秸秆还田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对焚烧秸秆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大量秸秆回归农田。

3.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以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增强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和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重点推广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保养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机肥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精制有机肥推广、城肥下乡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土壤改良、熟化、修复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同时扩大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梢等区域。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作面积,扩大早改水实施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旱改水面积2.67万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

加大粮、蔬、果、茶等农业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行整建制推进,并建立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通过精确施肥参数采集体系、精确施肥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体系、科学施肥指导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体系。重点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网络、施肥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及新型农化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确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氮肥用量削减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3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

摘要:本文针对兵团第七师耕地肥力差异及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对土壤改良利用、标准粮田建设及配方施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指导农业生产。

关键词 :兵团第七师;配方施肥;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兵团农七师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开展种植业时间长达50余年,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七师大力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和科学施肥推荐,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通过对耕地地力的准确评价,实现了合理用肥和科学施肥,真正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笔者对七师农田建设及施肥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建议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健全耕地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对土壤施肥的建议

2.1有机肥的施用

七师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多数耕地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相对土壤有机质矿化水平较低,应加强秸秆还田和有机培肥措施,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2氮肥的施用

对氮含量较高和土质较粘重的土壤,氮肥应在作物生育中、前期集中施入,后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适当补充。砂土和砂壤土,氮肥应在全层深施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分期多次施入。

2.3磷肥的施用

高磷土壤适当控制磷肥施用量,中、低水平土壤以全层深施为主。作物生育期内,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追施。

2.4钾肥的施用

七师农田钾含量较高,钾肥的投入应根据作物种类、肥效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

2.5微肥的施用

铁、锰、锌等微肥由于受土壤pH值、灌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应结合植物营养诊断结果进行叶面喷施。

硼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植物体的吸收量相关性较高,可根据土壤有效硼含量及作物种类适量施硼。

3对标准化农田建设的建议

3.1加强耕地地力调查和养分监测

按照《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耕地地力和养分的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师团耕地地力数据库系统,并注重定期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3.2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体系

要建立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以主管农业和耕地的团领导为组长,农业、土管、财务等主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全面负责团场耕地质量的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广泛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功能齐全的化验机构和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做好耕地质量定期调查、监测和技术推广工作,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实效。

3.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养地基金管理制度

以有机肥投入量和残膜回收率为标准化农田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引导和督促广大职工群众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对土地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

第4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8-3

根据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和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的通知精神要求,按照辽源市农业局的统一布置,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9年2月28日,组织土肥科技人员对我市目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开展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研,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耕地质量监督

从目前来看,我市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监督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加重视耕地质量监督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6年6月,由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申报的“沃土”工程吉林省辽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上报到国家农业部。此项目宗旨是检验检测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遭受污染情况,研究探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最佳途径,提供耕地质量监督科学依据。

2 耕地质量保护

我市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土壤肥力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土壤肥力监测点初步形成、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重点体现以下三方面:

2.1 实施有机肥补贴

在2009年实施有机肥直补首先在东丰县进行试点,2010年在东辽县、龙山和西安两区逐渐铺开。实施有机肥补贴的目的是开发现有的有机肥源,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鼓励广大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保护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避免耕地质量下降。具体实施办法是要求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每亩施肥量达到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直补资金10元,农民购买商品有机肥,凭正式发票也可领取直补资金,直补资金发放由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有机肥质量、数量的监督管理由土肥科技人员负责。

2.2 建立肥力监测点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拟在东辽和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组建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总计10个点,其中东辽和东丰两县各有3点、龙山区有2点、民营经济开发区和西安区各有1点。具体有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云顶镇湾河村、安恕镇黄羊村,东丰县大阳镇六家村、三合镇蚂蚁村、二龙山乡屯基村,龙山区寿山镇大寿村、工农乡前进村,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民营经济开发区友谊村;总面积30亩,平均每个监测点3亩;监测项目为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养分动态平衡、土壤受污染程度等。

2.3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近些年,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直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保护耕地质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每年在全市开展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或“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推广面积30万亩左右,因此,缩小了中低产田面积,扩大了高产田面积,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了保证,农业生产后劲得到了加强,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3 耕地质量建设

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非常重视现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针对我市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改良难、周期长和见效慢等特点,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中低产田实施改良培肥。改良培肥重点放在砂土地土壤、坡耕瘠薄地土壤、低洼易涝地土壤及酸性冷浆地土壤等四种类型的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方法是加大农肥用量、实施根茬(秸秆)还田、推广测土施肥、及时深松土壤、采用客良、施用特殊肥料等一些有益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改良培肥面积平均每年在30万亩左右;改良培肥效果达到了中低产田面积逐年减小,高产田面积逐渐扩大,不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初步缓解;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对参与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乡镇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土肥科技人员讲课、发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召开典型经验介绍会或现场会等。

4 耕地质量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着重对广大农民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加以引导,提倡使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破坏土壤降低肥力的农业投入品。

4.1 肥料

在有机肥料选择上,重点选择腐熟完全彻底、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有害物质(汞、铅、铬等重金属和大肠杆菌)含量不超标的有机肥料;禁止使用由城市、医院、工业区等处排放的有害垃圾、污泥、污水等物料制成的诸种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在无机肥料选择上,着重选用养分含量高且全面、有害物质含量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较小的化肥;杜绝使用硝铵类化肥。

4.2 农药

由于农药易在土壤中残留,易造成土壤污染,为此,农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坚决取缔目前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农药,譬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乙烷、除草醚、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等一类的农药。另外,在综合防治植物病虫鼠草害时,提倡“三先三后”的防治方法,即先预防,后用药;先选择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后选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先选用绿色农药,后选择常规农药。

4.3 水源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其重金属、硝态物、氯化物、全盐量等一些污染物质不能超标,例如钠含量应在30-75mg/L以下、氯化物含量不超过2-55mg/L、硫酸盐含量应在4-20mg/L、电导率应在50-300之间,总盐量控制在700-2100mg/L。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水稻种植区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引导广大农民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的水源浇灌农田,杜绝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4.4 种子

大力推广使用抗逆性强的、权威部门审定的、适宜本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比如抗病害、耐贫瘠、抗倒伏的一类品种。其目的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加速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

4.5 农具

农机具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肥料、农药、污水等农业投入品相比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犁底层加厚、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变缓等。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技术培训中,提倡广大农户在小面积农田作业中,最好使用轻便的小型农机具,譬如手动播种器;在农田运输中,尽量减少压地的次数。

5 农业技术推广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的全过程,始终优先考虑保护耕地质量前提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并在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上,侧重筛选适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辽源地区近几年涉及耕地保护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已达到7项以上,其中属于传统的项目有2项、现代项目有5项,且有的项目已经荣获了省政府或市政府的奖励。具体项目有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推广、大豆畦作栽培技术推广、抗旱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及玉米侧垄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等。通过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我市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认识逐渐加深,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逐步完善。

6 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中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尝试,尤其在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上表现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七个转型”。第一,由浅施肥向深施肥转型。在施肥深度上,要求深施肥,深度达到10-15cm之间。具体做法是:在原垄沟浅趟一犁,然后破原垄形成新垄;以前没有浅趟一犁的农业作业程序。第二,由小垄向大垄转型。将原来的小垄(垄宽60cm)变成大垄(垄宽90cm),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每相邻3株玉米构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相邻4株玉米构成等边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第三,由稀植向密植转型。主要体现在玉米种植密度上,过去亩保苗在3000株左右,现在开始趋向亩保苗4000株、4500株或更高密度发展。第四,由耕作向免耕转型。着重表现在灭茬上,过去有除茬这道农业作业程序,现在开始不灭茬,在两茬之间或侧向播种,茬留于农田内。第五,由湿整地向旱整地转型。过去水田在整地时,事先需要大量水进行泡田,然后再整地;现在实施旱整地,采用旋耕机进行旱整地,免除泡田的农业作业程序。第六,由传统播种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播种转型。过去播种实行人工刨埯、人工播种、人工踏实;现在推广机械播种或手动播种机进行播种。第七,由施肥次数多向施肥次数少转型。过去施肥有底肥、口肥、追肥;现在采取“一炮轰”即一次性施肥,免除追肥,个别地方口肥也免除。

7 耕地质量保护的做法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7.1 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造福子孙万代,辽源市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在领导小组内下设四个分组,即砂土地土壤改良培肥组、涝洼地土壤改良培肥组、瘠薄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和冷浆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另外,下设一个办公室。旨在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启动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回访相关农户,报送有关信息。

7.2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网络、发宣传资料、科技人员授课、召开现场会等多形式、全方位、广渠道,向广大农民、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民技术员、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宣传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侧重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及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等。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有”即每户有一名受训人、有一位明白人、有一份宣传单、有一盘录像带或光碟。

7.3 组建专家系统,推动土肥工作

为加强我市耕地质量的监督、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发挥土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辽源市建立了农业专家系统,成员均为在土肥战线工作达10年以上、具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构成。主要研究探讨适合我市中低产田改良培肥的具体方法、增产效果、所需成本等课题,另外,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也进行专项研究。

7.4 完善化验设施,搞好耕地监测

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和化验室进行了初步完善,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修善了化验室,确定了有关专业人员。使目前土肥化验室初步可承担相关土壤化验项目,譬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项目。

7.5 开展肥料执法,确保肥料质量

每年在肥料销售旺季,肥料执法人员对本辖区内的肥料市场开展肥料执法检查,检查对象是肥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检查肥料品种系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混)肥等,重点查处是否已登记,其目的是净化辽源肥料市场,保护肥料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避免不合格或国家禁止使用的肥料产品施入土壤中,避免因肥料使用不合理造成耕地污染,质量下降。

8 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

通过近些年我们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参考外地先进做法,加之开展社会调研,使我们目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8.1 领导重视,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前提

无论做好哪些工作,尤其是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一定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一事无成。耕地质量保护涉及到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土壤化验、肥料执法、化验室建设、技术培训、工作任务落实等,均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落到实处、激发人们积极性。

8.2 技术培训,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手段

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密切的工作有很多,例如耕地质量的监测、肥力监测点的建立、土壤养分动态平衡变化趋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制定与推广、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宣传普及等等,真正让实施者全面地、细致地掌握,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广大农户和土肥专业人员。

8.3 提升水平,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环节

真正把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切实做到耕地肥力不下降,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一定要提高土肥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尤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土壤肥力监测、肥料行政执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综合专业技术的人员。具体方法是让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省或部级部门主办的一些培训班;邀请省或国家知明农业专家来辽源讲课;给专业人员购置相关一些科技资料。

8.4 完善设施,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方法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有效跟踪耕地理化性质变化趋势,正确制定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为此,市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土壤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新添了一些仪器设备,修缮了化验室,配置了一些化学试剂,确定了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试验室档案。现在基本达到了能开展一些化验项目,且化验结果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9 耕地质量保护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近几年,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先进外省市相比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9.1 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文件较少

有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一些规范性文件很少,造成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很难制止一些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解决对策是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威部门,要尽快组织人员着手做好这方面工作,让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及早出台。

9.2 耕地质量保护专项资金不足

具体实施耕地质量保护的单位,目前尚无专项资金用在耕地质量保护,只拿出少部分办公经费注入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这与实际需要的经费相差许多。采取办法是国家、省或地方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开展这方面工作有足额资金。

9.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第5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耕地质量建设为核心,以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为切入点,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降低,地力等级有提高,管护有保证。

二、总体要求

对补充耕地质量进行评定验收与监管是《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委员会《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皖国土资[2012]82号)要求,在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行业标准(NY/T309-1996)的基础上,以《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方案》、《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规范》中所确定的方法、程序,做好补划耕地的质量管理与评定,提出本辖区内补充耕地的改良培肥措施,使补划耕地的质量切实符合耕地质量的要求,促进我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评定耕地质量

各县、区农业委员会负责接受项目单位的申请材料,审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申请材料,并及时报市农业委员会,市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方案》、《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规范》中所确定的方法、程序、技术规范等,开展现场勘察、核实,采集表层和剖面土壤样品送到具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分析化验,取得土样化验结果后,在15个工作日内,形成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提交有关部门,作为编制项目建设质量综合评价报告的重要依据,附在项目补充耕地验收申请材料中,作为补充耕地项目验收的报件材料。

(二)参与补充耕地验收

按照与国土资源部门商定的补充耕地项目验收的程序,参与补充耕地验收,与国土资源部门共同提出对补充耕地的验收意见和耕地质量建设管理意见。

(三)指导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按照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指导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单位,对补充耕地进行改良培肥,及时开展对验收后的补充耕地进行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补充耕地改良投入,建立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定期开展土壤监测评价,并根据监测评价结果提出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提高作物产量的对策措施。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市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土壤肥料站。办公室负责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的组织、资料图件审查、资料收集与建档管理、土壤采集、地力监测点建设及耕地质量建设管护的日常工作。同时成立由耕地质量建设、评估、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指导组,负责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所需的现场勘察、耕地质量评定等工作。

(二)加强协调,确保质量

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扯环节多,各县、区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国土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质量,全力抓好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6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开发;竣工测量;面积计算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土地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使其改造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行为。

近年来,各地通过滩涂围垦、低丘缓坡开发造地,落实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保证了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要,促进了全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保护耕地的角度来讲,同时又必须加强对上地开发垦造耕地项目的管理,准确核实新增耕地的数量,切实保证新增耕地的质量,所以上地开发项目的竣工测量意义深远。

一、土地开发项目竣工测量的前期准备

1. 1资料收集

作业前应在项目所在地国土部门收集各类有关该项目的资料,主要分为政策性和技术性两大类。

1. 2. 1政策性资料

项目立项文件、立项量批表、省统筹委托造地协议书、地方委托造田造地项目合同书、造田造地工作进度计划表、日常检查验收意见、报告等。

1.2.2技术性资料

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控制点成果,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成果,开发前1:500—1:2000现状地形图,规划设计图件、1:1万项目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电子数据。

1. 2实地踏勘

实地踏勘要带着有关资料和图件逐块进行,踏勘时要考虑控制点布设问题、交通问题、地方配合问题和施测方法技术问题,对特殊问题要作过程记录,以便在工作中重点解决。

在实地踏勘中发现造地项目尚未全部完成或质量标准偏低的情况,要及时反馈当地国土管理部门,具备条件后再做竣工测量。

二、土地开发项目竣工地形图测绘工作

(1)土地开发项目的竣工测量,对造地范围线外30 m—100 m地形地物地貌等进行实地测绘,对范围线内进行除地物外的元素测量。把土地开发垦造耕地有关元素信息简单明了的注记在图上,以便数据化地反映造地质量,为编制竣工测量报告提供数据依据。

(2)测图成果比例尺按地块大小选择,一般0 km—5 km为1:500 km; 5—12 km为1:1000;12 km—100 km为1:2000; 100 km以上按1:2000施测。

(3)测量范围在开发线外要有充分余地,要求1:500地形图依据开发范围线向外实测不小于30 m;1:1000地形图依据开发范围线向外实测不小于50 m;1:2000地形图依据开发范围线向外实测不小于80m。

(4)图面要求对人工地貌需重点详细表示,特别是田埂、地坎、斜坎、堤坝等都要作为造地元素来测绘;地坎、斜坎都要有坎顶和坎脚的高程;田坎、田埂也要测注有代表性的高程点。地块中开发整理过的区域宜采用坎类要素表示,高低起伏多以高程数据反映。

三、土地法开发项目配套设施测量

(1)土地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造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竣工验收的重要指标,应认真调查测量。配套设施主要分为二大类,即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

(2)水利设施的调查测量:如水塘、水泵房(站)、水渠、水沟、引水槽等要详细测绘。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砌、预制、泥上等)及建筑规格的不同,应按规定符号测绘并注记在图上,并将各类数据(长度、宽度及深度)列表分别统计。

(3)道路配套设施主要有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种。干道一般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公路相通,内与支道相接;支道一般垂直于干道,设于水田边界上;水田内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供人畜行走和生产。

四、土地开发项目质量元素调查

(1)土地开发项目质量元素调查主要包括:耕作层(含隔水层)厚度调查和区域坡度调查。

(2)耕作层调查取样点要均匀分布,密度按地块面积大小而言,一般要求5 km以下3~5个样,5km-lOkm 8~10个样,10 km以上酌情增加。采样点要测出坐标,点号和上层厚度标注在图纸上,可用分子分母式,如……、,耕作层的厚度应不小于30 cm。垦造水田项目中还要进行隔水层抽样调查,小田块每块取一个样,大田块每块2—3个样,调查时应先开挖量取耕作层,再挖量取隔水层,隔水层的厚度应不小于15 cm。

(3)对选址在山区或半山区的项目需要进行区域坡度调查,山区坡度超过250不宜进行土地开发。在图上选取坡度量取最高点和最低点作连线,量取被选高程点的平距和高差,计算出该地段的坡度,并标注在竣工图上。面积较大的地块应多量算几条坡度线。

五、土地开发项目的面积计算

土地开发项目的面积量算分为竣工面积和实际新增耕地面积两大类。其中竣工面积就是红线范围内的面积;实际新增耕地面积是竣工面积扣除开发前耕地面积和开发中不能如期开发或达不到开发验收标准的部分上地面积。

土地开发项目的面积计算主要是确认新增耕地的数量或通过等价折算后的新增耕地数量。竣工面积中有下列情况的,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面积。

(1)1:10000更新调查图上已确认为耕地范围的面积应扣除,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2)竣工范围内,尚未达到造地质量要求的面积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3)竣工范围内,零星散坟或裸岩地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4)竣工范围内,主支干道、田间道、生产路等宽度超过2m的,保留2m作为新增耕地认定,超出2m部分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5)竣工范围内,水渠、田坎、堤坝等宽度超过2m的,保留2m作为新增耕地认定,超出2 m部分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6)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地都不能认定为新增耕地。

第7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 湖北省;农用地使用权征用;成本收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03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0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基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国家安全等目的的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现象越来越普遍。而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也层出不穷,其中争议的焦点大多都是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补偿问题,如用地补偿费过低、补偿费分配不合理等。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农用地使用权产权主体的农民在此过程中面对多方面的损失而负担沉重①,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及合理的补偿②,从而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征收征用程序的制定、征地范围的界定以及征收补偿的合理测算及如何分配等问题[1-3];涉及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极少,且仅限于政策理论研究方面的初步探讨[4-5]。本文试图通过典型区域的随机抽样调查对农民在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面对的成本、收益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从而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界定和量化,最终对农民在此过程中的利益得失做出判断,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公平合理的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补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1 农用地使用权征用内涵界定

2004年国家公布实行并生效的《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6]。此次修改将原来的“土地征用”扩充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对征收和征用概念严加区分,从而相应地产生了我国当前的土地征用概念。在这次《宪法》修改中,相关法律对以前概念做了相关的调整,修改后土地征收的内涵继承了之前所使用的土地征用的含义,即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施征收并给予合理补偿。而土地征用的内涵界定为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实行一定期限的征用并给予补偿,征用期过后土地使用权仍归还原农民所有,此过程中不涉及土地所有权变化的问题。

在土地征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将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内涵界定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农民的农用地使用权实行一定期限的征用并给予补偿,征用期过后农用地使用权仍归还原农民所有,此过程中不涉及农用地所有权变化的问题。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地处北纬29°35′-33°08′,东经108°41′-116°17′。现有人口6 070万,其中城镇人口2 078.53万,约659.85万户;乡村人口3 991.47万,约1 015.72万户;全省共有各类农用地994.85万hm2,其中耕地为322.66万hm2,占农用地的32.43%[7]。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量土地征收的同时引发了许多农用地使用权的征用。

3 研究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界定首次出现于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称为“社会的改良”。随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了这一概念。至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用于研究各种条件约束下的潜在行为选择与预期结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他社会科学在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时也常用到成本收益分析方法[8]。

在成本收益分析[9]的基础上,运用分解求和法逐项测算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的成本和收益。分解求和法是目前国内外环境成本收益评估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10-14],即首先利用结构分解将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成本或收益细分为若干单项,然后分别采用适宜的评估技术对各单项进行货币化计量,最后将计量结果之和作为总的成本或收益。该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要确保各分解项的穷尽性和独立性,避免因重复计算或有漏失项而导致的结果高估或低估[15]。农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成本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C=∑ni=1Ci

(1)

式中,C 为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负担的总成本;Ci 为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负担的第i种成本,i=1,2,……,n。

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获得的收益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R=∑mj=1Rj

(2)

式中,R 为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获得的总收益;Rj 为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获得的第j种收益,j=1,2,……,m。

4 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耕地为例农民是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为农用地使用权的产权主体,在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不但没有享受到自身权力应带来的收益,反而负担了沉重的成本。在此过程中,虽然不涉及农用地所有权的转移,但农民在一定时期内被剥夺了农用地使用权,这将给农民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与难以估量的非经济损失,这两项损失构成了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所付出的成本。

具体地讲,耕地使用权征用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①由于耕地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转移,农民无法继续耕地种植经营而导致的农业经营收入损失;②由于农民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先前购置的农机农具闲置及折旧等损失;③农民库存的农药、化肥、种子等过期、腐坏而造成的农业生产备用品损失;④农民由于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而导致的农副业损失(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⑤部分农民因无其他劳动技能导致其待业在家而造成的待业损失;⑥由于耕地在一定期限内被用作非农用途导致土壤质地下降和结构破坏,致使在耕地使用权归还后土壤肥力下降所造成的土壤肥力损失。而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非经济损失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非经济损失还包括农用地规模经营机会成本损失,但由于相关数据收集的困难性和考虑到当前湖北省实施农地规模经营可能性较小,所以本文将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的农用地规模经营机会成本损失忽略。:①耕地使用权征用对周围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一定范围的环境影响损失。②由于被征用耕地用途发生改变而导致相邻耕地肥力下降、产出受到影响的损失。③耕地征用导致耕地原有提供开敞空间、提供美学景观、保留乡村生活特色等功能灭失而造成的景观娱乐文化损失。相对于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遭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损失,其“收益”仅仅是耕地使用权征用期间少的可怜的部分耕地使用权征用补偿和青苗补偿这里忽略了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给农民带来的间接性收益,主要是由于这种间接性收益的效益在征用初期难于表现,后期表现也不太显化,难于定量分析,所以本文将其忽略。。

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付出的“成本”与其获取的“收益”极不相称。农民虽身为土地使用权的权益主体,却因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难以抗衡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而导致其权益缺乏应有的保障。

5 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的成本收益测算方法:以耕地为例通过详细界定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所承受的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来衡量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中所负担的成本。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将农民获得的耕地使用权征用收益界定为用地补偿与青苗补偿之和。针对不同的成本收益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算。

5.1 经济损失的测算方法

基于以上成本收益分析,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收益损失、农机农具折旧损失、农业备用品损失、农副业损失、农民待业损失和土壤肥力损失。由于耕地使用权征用后的用途不同可能导致农民面临的各种损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数据获取及分别测算困难性,这里取调查所得各用途的均值来简化研究。

耕地的农业经营收益损失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即用耕地经营的经济收益扣除相应的物质成本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机械、水电费等)和劳力投入(种植业产品单位用工标准求取),再加上国家各种补贴计算所得这里将国家各种耕地补贴计入耕地使用权征用成本是由于再农民的耕地种植过程中每年可以固定的得到国家的耕地补贴,这可以看作是耕地种植的一种额外收益,但耕地使用权征用使的耕地补贴停发,给农民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将其计入成本。。农机农具折旧损失、农业备用品损失、农副业损失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求平均后折算成单位面积耕地分摊损失。耕地使用权征用到期后,归还给农民的耕地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民如果想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则需要投入资金恢复耕地的种植功能,如平整耕地、剔除杂物和土壤肥力恢复等等。这项资金投入虽然发生在耕地使用权征用到期归还后,但是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补偿时也应考虑在内。土壤肥力损失以当地耕地使用权征用的复垦保证金来计算。农民待业损失是按照每户的劳动力人数,将湖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折算成单位面积耕地分摊金额来计算。

5.2 非经济损失的测算方法

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所承受的非经济损失主要是环境影响损失、相邻地影响损失和景观娱乐文化损失。而当今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通过构建假想市场获知人们对于非市场物品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是目前唯一能够全面获知环境物品相关的全部价值,尤其是非市场价值的方法[16]。因此,这里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选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17-19]来测算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所承受的非经济损失。

5.3 收益的测算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的收益主要是用地补偿和青苗补偿。用地补偿各地区实行的标准不一,青苗补偿各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获得的收益选取代表性的样点地区测算。

6 实证研究

6.1 调查区域耕地使用权征用情况分析

6.1.1 调研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到12月之间,调研组针对湖北省耕地使用权征用多发地段选取武汉市江夏区、新洲区和麻城市进行典型抽样调查,武汉市江夏区现有农村人口37.05万人,耕地资源42.9千hm2,农业产值24.54亿元;武汉市新洲区现有农村人口70.73万人,耕地资源48.29千hm2,农业产值23.69亿元;麻城市现有农村人口91.44万人,耕地资源53.98千hm2,农业产值18.61亿元[7]。调研组在武汉市江夏区抽样调查了12个村,在新洲区抽样调查了7个村,在麻城市抽样调查了4个乡镇的9个村,共获取有效样本274份。调查涉及的耕地使用权征用时间主要是从2006年到2009年之间,用地项目主要包括武汉到广州客运专线建设、武汉市城际铁路建设、麻城到武汉高速公路建设、大广北高速公路建设和武英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由于调查时各大项目都正在建设或即将完工,所以75%以上的征用耕地处在复垦期。

6.1.2 耕地使用权征用用途分析

调研组调查的耕地使用权征用主要选取由一些重大建设工程的土地征收而引发的耕地使用权征用,这类案例发生比较集中而且样本量大,便于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所涉及到的征用耕地主要用于材料堆放场、临时建筑占地、预制梁场、修建施工便道、取土挖沙用地、职工宿舍等。

通过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发现用于修建施工便道的耕地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5.30%,其次是预制梁场占29.20%,材料堆放场占21.55%,取土挖沙占10.20%,临时建筑占地和职工宿舍占3.75%。

6.2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的成本收益测算

6.2.1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面临的经济损失测算

针对不同的经济损失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测算,农民承受的耕地农业经营收益损失如表2所示。农机农具折旧损失、农业备用品损失、农副业损失和农民待业损失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6.2.2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面临的非经济损失测算

对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得到农户的平均支付意愿值WTP,依据相应的公式计算求得调查区域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面临的非经济损失。如表4所示。

6.2.3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面临的总损失测算

依据湖北省规定土地使用权征用期限一般为两年,则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付出的总成本为农民的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之和再乘以征用期限(2年),最后再加上耕地复垦保证金(依据湖北省规定耕地复垦保证金为12 000元/ hm2)。具体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6.2.4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获得的收益测算

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获得收益为用地补偿和青苗补偿。根据武汉市江夏区、新洲区及麻城市的调研资料,各地区实行的补偿标准不一致。武汉市根据相关法规制定的耕地使用权征用补偿标准为:青苗补偿12 000元/ hm2,用地补偿每年15 000元/ hm2。湖北省麻城市针对武麻高速建设过程中耕地使用权征用规定:用地补偿比照麻城市内其它重点工程标准,按每公顷52 500元进行补偿,用地期限为二年(其中青苗补偿15 000元/hm2,土地复垦费保证金12 000元/hm2,国土部门规费10 500元/hm2)。据江夏区实地调查,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只有青苗补偿农民能够如数拿到手,其余补偿不同程度的都有折扣。如江夏区乌龙泉街长岭村农民拿到的征用补偿每年为12 000元/ hm2,而新洲区汪集街宝龙村农民拿到的补偿每年为7 500元/ hm2。

因此,通过对实地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农民在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平均总收益等于各地平均青苗补偿与两年的年均用地补偿之和;测算结果如表6所示。

6.2.5 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的成本收益比较

通过以上测算分析得到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总成本和获得的总收益,以及成本收益之间的差额,如表7所示。

7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实地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研究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农民负担的各种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并且根据调查数据进行了成本收益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耕地使用权征用中农民负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存在显著的差距。调查区农民由于耕地使用权征用两年每公顷耕地的成本收益差额分别为:武汉市江夏区是16 652.20元/ hm2,新洲区是29 753.82元/ hm2,麻城市是35 602.06元/ hm2,平均值是26 255.77元/ hm2。通过以上对调查区域被征地农民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在耕地使用权征用过程中,各调查区农民所负担的成本要远远超过其获得的收益,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公平及效率、主观随意性大、各地施法不一致,导致农民作为权益主体一方其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S在耕地使用权征用收益测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隐形收益,一方面是由于隐形收益表现不明显难于界定与计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发现合适的测算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测算该收益。在耕地使用权征用成本收益测算过程中,隐形收益的忽略可能是导致收益远低于其成本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江龙,曲福田.土地征用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征地制度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2,(2):55-59.[Chen Jianglong, Qu Futian.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d Requisition and Reformation of China Land Requisition System[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2002,(2):55-59.]

[2]严文萍.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2):75-78.[Yan Wenping. Analyze the Institutions of Land Requisition[J].Journal of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05,(2):75-78.]

[3]李集合,杜小卫.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宪法学分析[J].法律适用,2008,(3):41-47.[Li Jihe, Du Xiaowei.Land Expropriation and Requisition of Constitutio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2008,(3):41-47.]

[4]穆向丽,张安录.农用地使用权征用中的行政补偿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2010,(5):40-43.[Mu Xiangli, Zhang Anlu.Study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Land Requisition[J].Rural Economy, 2010,(5):40-43.]

[5]张雯佳,赵森.农用地被征用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2009,(1):45-46.[Zhang Wenjia, Zhao Sen. Gam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 Requisition [J].Agricultural Economy,2009,(1):45-46.]

[6]黄志华.土地征收征用之我见对《宪法》修正案征地制度修改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4,(10):14-16.[Huang Zhihua.My Opinion on Land Expropriation and Land Requisition:Thinking of Modific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Constitution Amendment System [J].China land, 2004,(10):14-16.]

[7]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Hubei Provincial Statistics Bureau.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Countryside 2007[R].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8]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Sheng Hong. Economics Spirit[M].Guangzhou: Guangdong Economic Press,1999.]

[9]Loomis J B, Walsh R G.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 (2nd) [M].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7.

[10]Pretty J N, Brett C ,Gee D, et al. An Assessment of the Total External Cost of UK Agricultur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0, 165(2):113-136.

[11]Tiezzi S. External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Italy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9,13(4): 459-472.

[12]Hartridge O, Pearce D. Is UK Agricultru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Economic Accounts for UK Agricultrue[EB/OL].cserge.ucl.ac.uk/AGNNP.FINALFINAL.pdf

[13]李季,靳百根,崔玉亭,等.中国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估算:湖北、湖南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9),1474-1483.[Li Ji, Jin Baigen, Cui Yuting, et al. Esti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 Hubei and Hunan Case Study [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9),1474-1483.]

[14]向平安,黄璜,燕惠民,等.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87-2193.[Xiang Pingan, Huang Huang, Yan Huiming, et al. Environmental Cost of Rice Produc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of Hunan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5,16(11),2187-2193.]

[15]宋敏,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理性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Song Min, Zhang Anlu. Study on the Externalities and Socially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D].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9.]

[16]张翼飞.CVM评估生态服务价值的经济有效性和可靠性理论述评[J].生态经济,2007,(6):34-37.[Zhang Yifei.Theoretical Analyses on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of CVM Applying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 [J].Ecological Economy,2007,(6):34-37.]

[17]Mitchell D C, Carson R T.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M].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1989.

[18]Hanemann W M. Welfare Evaluation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Experiments with Discrete Response Data: Reply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9, 71(4):1057-1061.

[19]杨开忠,白墨,李莹,等.关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在我国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探讨:以北京市居民支付意愿研究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420-425. [Yang Kaizhong, Bai Mo,Li Ying,et al. The Feasibility of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in Economic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y in Beijing[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2, 17(3): 420-425.]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and Requisition

ZHANG Xiong1 ZHANG Anlu1 SONG Min2 Yan Min1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第8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耕地估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44-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深化和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耕地经营制度的缺点逐渐显现,农户耕地一户多块、一块多户的现象,制约着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得耕地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尚没有完全形成,阻碍了市场对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构建耕地流转机制,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可持续利用,一个很关键的措施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耕地评价制度体系,而耕地估价是这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对土地价格,尤其是耕地价格评估的研究和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耕地价格评估的现状

1.耕地价格评估专业化程度薄弱。具体表现为:执业标准不规范,存在人为操纵评估价格的现象,行业公信力不强;监管力度不够,评估执业人员的执业素质和执业操守有待提高。

2.耕地价格评估作为政府支农投资的参考手段应用不够。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助力度,如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划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但是对耕地收益价格评估的投入和重视不够,使得耕地价格评估对政府投资方向的确定和投资计划的参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耕地价格评估未能充分服务于农业经济活动。随着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耕地经营权的流转日益频繁,各种形式的农地转包、租赁经营、作价入股等已在不少地区涌现.但一些地区由于没有开展耕地估价工作,使得耕地经营权的流转缺乏科学计量依据,耕地流转中的利益分配、补偿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二、耕地价格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前提不明确

对耕地收益价格进行评估前,应明确评估前提,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考察耕地的收益能力。目前,很多评估人员工作中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评估基准日不能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地价格也在不断变化中,评估基准日不能合理确定,估价结果必然会产生误差。其次,作物种植制度不明确,这对估价结果影响很大。作物是一年一熟制还是一年两熟,是连作制还是轮作制,对不同作物产出价值影响很大。再次,耕地开发程度不清晰。耕地外几通,耕地内场地是否平整,是否已具备种植生产条件,这些都影响者评估结果的确定。

(二)缺少深层次数量分析

目前耕地估价中采用的估价模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过分简化,缺少深层次的数量分析。部分估价人员运用收益还原法求取耕地纯收益时,直接采取近3年耕地实际纯收益的平均值,忽视各年耕地收益受作物种植制度、自然条件、集约利用水平等影响而应综合考虑的调整因素。这种计算方法虽然简化了计算过程,但也造成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另外,选取土地还原利率时,也有直接选取一种利率而不考虑市场经营风险因素的影响的现象,这些评估过程的简化违背了土地评估机构作为中介服务机构所应有的谨慎性与专业性,对本行业的公信力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三)参数选取主观性强

近年来,我国耕地估价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参数选取主观性和随意性表现于以下方面。

1.客观总费用的计算存在问题。一是漏掉了一些项目的费用;二是对一些费用的测算不合理,导致许多地区的农地呈现负收益状态,为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耕地价格设置了障碍。

2.纯收益测算存在的问题。当前测算农用地纯收益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即直接求取耕地近3年纯收益基础上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地价测算,可能产生由于种植作物不同而引起地价不同的现象,往往出现“高收益高地价、低收益低地价”、“同一块土地,收益大相径庭”等不合理现象,进而导致耕地使用权资产价值的流失,这势必影响了地价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还原利率的确定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实际估价中通常是直接选取一种利率法来确定资本化率,但采用此方法误差较大,应该在已选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市场和风险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四)信息的收集缺乏科学性和动态性

实际估价工作中,耕地估价的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影响耕地质量及价格的因素很多,要使耕地估价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耕地质量情况,必须广泛收集有关的社会、自然、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另外,信息和资料要收集和采取多年的连续的数据,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误差使评估结果更科学。然而,部分估价师考虑到资料收集的烦琐和困难,仅收集和采用近几年的数据信息作为评估资料,这样计算出的评估结果科学性和合理性很值得商榷。

三、完善耕地收益价格评估的对策

(一)耕地估价前提必须要明确

1.明确估价基准日。估价基准日是土地价格的定义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由于地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涨落和变化着的,如果不明确所评估的价格是哪个时点的价格,则所评估出的价格就毫无意义。因此,明确估价基准日是明确耕地估价的必要前提。

2.标明作物种植制度。由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因此在符合可持续利用和合法利用的前提下,耕地的利用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主要表现在作物种植制度上。由于同样土地种植不同作物会产生不同的生产能力,进而产生地价的差异,因而为了使耕地估价更加科学、准确,必须标明待估耕地作物的种植制度。

3.揭示耕地开发程度。不同的耕地开发程度,对耕地种植作物的选择和投入产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视耕地是否平整、水利通电设施是否齐全,可综合考虑评估种植水田还是旱田更为适合,是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获利更大。

(二)加强深层次数理分析模型的应用

运用适当模型估算土地纯收益。通过对各种评估方法的综合比较,目前收益还原法是耕地价格评估的首选方法,因此土地纯收益的合理测算至关重要。耕地纯收益系统中,由于部分信息时明确的,部分信息不明确,对于这样一个灰色系统,可以借鉴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收集4—5个年份数据为样本,即可计算得到估价年期的预期纯收益数据。

运用合理方法测算土地还原率。目前,比较常用的较合理的还原利率确定方法是“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它是在安全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农用地收益的风险大小,加上一定比例的风险调整系数,以此作为还原利率。由于农用地风险难以确定,风险调整系数的确定对评估师的专业性和经验性要求较高。另外,采用Monte Carlo模拟法确定还原利率也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运用概率密度函数模型。根据影响耕地价格的各种因素的变动范围和趋势选择适宜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计算机通过产生的随机数,采用模糊数值迭代法计算得到预期还原利率值。

(三)选取参数时要遵循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应全面分析确定还原利率的方法。目前在评估实务工作中可以使用的还原利率的测算方法,包括土地纯收益与土地价格比率法、安全利率调整法、现实投资收益率排序插入法和Monte Carlo模拟法。土地纯收益与土地价格比率法对成交案例的可比性要求较高;安全利率调整法对风险调整值的确定方面要求评估师将其专业性和评估经验相结合;现实投资收益排序插入法需要较高的技术性,将搜集到的各种类型投资收益率排序、分析对比,根据经验综合分析确定还原利率;Monte Carlo模拟法对数学模型的应用要求较高,但测算结果更有说服力。评估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选择合理的还原利率确定方法。同时,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在经济学中是指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耕地估价过程中风险的表现有两方面:由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导致各年间耕地产出剧烈波动;安全利率调整法中风险调整值的确定直接影响还原利率,进而影响最终评估结果。因此,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要考虑和重视。

(四)科学、连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1.掌握作物的常年产量和平均价格。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和产量会出现上下波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收集资料时应剔除非常因素的影响,取得作物的常年产量。由于经济环境、宏观政策以及供给关系的变动,每年作物的价格都会有所浮动,应该求出平均价格作为本次评估中年总收益测算的基础。

2.年总收益测算时要考虑财税政策的影响。财税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耕地的经济产出量,但可以通过粮食补贴政策、农机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影响耕地净收益。在一些粮食生产大省,农村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耕地生产的净收益。另外,土地政策对耕地价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规定了土地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从而决定了耕地所能带来的收益量,最终影响耕地收益价格。

3.资料的收集要尽可能齐全且有一定时间跨度。年总收益是农用地按现用途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所取得的持续而稳定的客观正常年收入。年总成本费用是指农用地的使用者在进行生产中所支付的年均客观总费用。由于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应全面收集有关投入和产出的资料,并保证所收集资料有一定时间跨度,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数据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何育忠.加强我区土地评估行业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11,(6):41-42.

[2] 路婕.农用地价格评估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6).

[3] 刘萍,付梅臣.收益还原法评估农用地价格有关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78-82.

第9篇: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力;调查;评价

1 材料方法

1.1 技术路线 通过原始资料收集,确定野外选址布点及样品采集、处理及测定,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在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滦县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化规律,建立县域耕地肥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滦县耕地肥力进行评价。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2.1 耕地肥力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分为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单因素评价模型采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用聚类分析法、累加模型法等。

1.2.2 布点和采样方法

1.2.2.1 布点方法 按照采样要求,我县平均每个采样点代表面积200亩左右,确定采样点总数量在4000个。野外补充调查,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调查各种作物施肥水平、产量水平、经济效益等。将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分布图叠加,形成评价单元。

1.2.2.2 采样方法 大田土样在作物收获前取样。野外采样田块确定,根据点位图,到点位所在的村庄,首先向农民了解本村的农业生产情况,确定具有代表性的田块,田块面积要求在1亩以上,依据田块的准确方位修正点位图上的点位位置,并用GPS定位仪进行定位。

调查、取样:向己确定采样田块的户主,按调查表格的内容逐项进行调查填写。在该田块中按旱田0~20cm土层采样;采用了"S"法,均匀随机采取15个采样点,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kg。采样工具用木铲、竹铲、塑料铲、不锈钢土钻等;一袋土样填写两张标签,内外各具。标签主要内容为:样品野外编号、采样深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等。

1.2.2.3 调查内容 在采样的同时,要对样点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栽培管理与污染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1.2.2.4 分析项目与方法 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一油浴法;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2 结果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 全县平均含量为17.14g/kg,最大值为61.429g/kg,最小值为3.71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一至六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四级,面积549159.3亩,占总面积的68.13391%;最少的为六级,面积5530.8亩,占总面积的0.6862096%,没有二级。

2.2 土壤全氮 全县平均含量为0.72g/kg,最大值为36.83g/kg,最小值为0.19g/kg。全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一至六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五级,面积312733.9亩,占总面积的38.80072%;最少的为一级,面积7377.3亩,占总面积的0.9152995%,没有二级。

2.3 土壤有效磷 全县平均含量为32.24mg/kg,最大值为87.26mg/kg,最小值为8.23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一至四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二级,面积456662.6亩,占总面积的56.65796%;最少的为四级,面积694.9亩,占总面积的0.08621928%,没有五、六级。

2.4 土壤有效铜 全县平均含量为0.97mg/kg,最大值为4.45mg/kg,最小值为0.21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铜含量处于一至三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三级,面积499285.4亩,占总面积的61.94608%;最少的为一级,面积21848.4亩,占总面积的2.71072%,没有四、五级。

2.5 土壤有效铁 全县平均含量为74.07mg/kg,最大值为148.80mg/kg,最小值为6.69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铁含量处于一至五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一级,面积654279.2亩,占总面积的81.17612%;最少的为五级,面积12.1亩,占总面积的0.001505902%,没有四级。

2.6 土壤有效锰 全县平均含量为21.85mg/kg,最大值为34.58mg/kg,最小值为3.48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锰含量处于一至四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二级,面积413115.5亩,占总面积的51.25502%;最少的为四级,面积9736.8亩,占总面积的1.208038%,没有五级。

2.7 土壤有效锌 全县平均含量为3.19mg/kg,最大值为12.21mg/kg,最小值为0.75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一至三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二级,面积429105.6亩,占总面积的53.23891%;最少的为三级,面积4539.8亩,占总面积的0.563252%,没有四、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