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精选(九篇)

耕地治理修复方案

第1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壤修复;农业耕地;修复目标;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22-02

1 引言

早在北京“宋家庄事件”时,土壤修复的概念已经引入中国[1]。2016年曝光的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土壤污染导致的毒地事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土壤修复行业的广泛关注。作为农业大国,耕地土壤是土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土壤的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安全问题。2014年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表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3.7%、2.8%、1.8%和 1.1%,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农药。2016年的颁布的“土十条”中也提到要“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基于以上背景,“十三五”计划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农业耕地是我国立国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及健康,农业耕地污染修复势在必行。

2 我国农业耕地修复探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农业耕地修复领域布局以2014年颁布的《2014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公报》为伊始,以省为单位开展了全国土壤质量的详细调查。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土壤修复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始了试点,尤其是集中于受工矿企业污染的周边区域、特殊地质环境的区域以及湘鄂皖赣区域、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等耕地污染严重的省份[2]。同时学术界也对农业耕地修复领域高度关注。2016年9月份在济源市举办的“2016全国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交流会暨农田修复试点项目考察活动”围绕“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技术”展示我国农田重金属治理技术的最新进展。基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我国在探索农业耕地修复的路上尚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业耕地修复独立于土壤修复的特殊性

从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农药,重度污染的耕地土壤较少,多为轻微的面源污染。在进行耕地土壤修复之前需要进行全面而严谨的污染耕地调查,以防止出现修复目标精准,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因此大面积的耕地污染对调查布点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污染场地修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技术储备,但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都没有将农田污染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已经开展了数个试验田研究农田污染的修复模式。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国情,中国总耕地面积较高但人数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目前农业耕地污染的现状对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走耕地污染修复这条路也是为了保证“米袋子”安全的救赎之路。因此,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大面积农业耕地修复的国家,缺乏修复管理经验和农业耕地污染修复技术也是不争的事实。

2.2 土壤修复市场升温难掩农业耕地修复市场冷淡

近些年土壤修复市场升温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国家层面对土壤污染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导则,如2014年7月1日实施的《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术语》5项导则。细分到各省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土十条”,明确指出以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指标为重心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工作。近些年土壤修复市场的升温一来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完善城市规划布局,二来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火热对土地的需求较大的故[3]。但是农业耕地污染修复没有形成合理的盈利机制,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即便近年来土壤修复企业大增也难以掩盖市场对农业耕地污染修复的冷淡。仅仅依靠中央政府每年的土壤修复基金专项拨款和地方政府的修复资金,农业耕地修复难以达到社会各界的期待。

2.3 目前建立的耕地污染管理方案尚存在缺陷

环保部颁布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提出:立足国情,耕地土壤污染的风险管理要“防、控、治”相结合,对轻度、中度污染耕地以防为主,以控为辅;对重度污染耕地以控为主,以治为辅的管理思路。其存在的缺陷有修复对象不精确,仅以污染物浓度来判定污染场地的危害程度是不科学,也是不严谨的。评判污染场地的危害应综合考虑场地的各种因素,如污染耕地附近是否存在饮用水水源等。此外,优先修复目标以污染物浓度来判定会影响修复项目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利于形成修复―盈利―修复的良性循环。

3 农业耕地污染修复目标的综合评判体系

从目前农业耕地修复面临的来自管理、技术和市场3个层面上的挑战来看,其根本原因还是修复资源的紧缺,合理配置修复资源能相当程度的缓解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选择合理的修复目标则是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评判机制,该综合评价分为技术可行性、市场吸引力和污染危害3个部分。

3.1 技术可行性

鉴于目前修复技术上的局限性,某些污染耕地因污染过于严重,在不具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贸然采取修复行动往往会造成二次污染,导致不必要的修复资源浪费。为了达到较好的修复结果,耕地修复往往需要采取多种修复技术结合的方式,不同的修复计划会在修复周期和修复结果上有较大出入。因此在技术可行性部分提出修复周期、修复结果、修复可能性3个评价因子。

3.2 市场吸引力

农业耕地修复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方可启动,资金投入是修复项目的首要门槛。同时,农业耕地修复项目缺乏市场吸引力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修复投入没有相应的回报,没有形成良好的盈利机制,在此背景下耕地修复后的用途往往对修复项目的市场吸引力大小起主要的影响。此外政府对修复项目是否有提出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和资金补贴也对修复项目的市场吸引力有较大影响[4]。因此在市场吸引力部分提出资金投入、耕地用途、政策优惠3个评价因子。

3.3 污染危害

仅以耕地的污染物浓度来确定修复目标是不科学的,耕地污染的危害不局限于污染物浓度。农业耕地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和农药类有机物,重金属具有生物富集性,能通过食物链将污染物浓度放大数千甚至数万倍,对污染耕地周围的动植物甚至人群都有较大的危害。而农药类有机物很大一部分属于持久性有机物(如DDT),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物造成较大危害,同时其流动性也使其危害程度大大增强,如场地周围存在重要水资源。因此被污染耕地的危害需要在考虑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需要对污染物迁移性以及污染受体加以考查。因此,在污染危害部分提出以污染物浓度、污染物迁移性和污染受体作为评价因子。

考虑到修复目标综合评判的构建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符合我国农业耕地管理实际需要的评估因子尚不能完全选取与确定,而且也没有弄清各评估因子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这种情况下,本文不过分关注细枝末节的内容,主要构建农业耕地修复目标的综合评判体系。

4 结语

农业耕地污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安全提出了挑战,然而管理经验的短缺、修复技术储备不足和农业耕地修复项目市场吸引力的缺乏则是我国农业耕地修复之路上的“拦路虎”。管理经验可以学习国外已有的案例,但我国是第一个提出要大面积修复农业耕地污染的国家,与国外的管理案例尚存在一些区别。修复技术储备依赖国内学者和业界的探索,且需要相配套的污染耕地调查技术的发展。英国场地修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其场地修复机制可以为我国农业耕地修复提升市场吸引力作为借鉴[5]。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的沉淀,如何选择合理的修复目耍在现有的修复资源下做出最优配置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耕地修复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高艳丽, 刘世伟. 城市化引发的污染场地问题详解与分析――看污染场地修复这十年[J]. 世界环境, 2013(2):40~41.

[2]张智楠, 陈小桂, 张文利. 耕地修复的挑战与市场化路径选择[J]. 商业经济, 2016(11):24~26.

[3]余勤飞, 侯红, 吕亮卿,等. 工业企业搬迁及其对污染场地管理的启示――以北京和重庆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1):95~100.

第2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县国土资源局

20**年12月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下,以“干好**5、实现四翻番”为目标,紧紧围绕“两富”(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建设,着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深入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着重强化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为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提供了优质服务、坚强支撑和有力保障。现汇报如下:

一、20**年工作总结

(一)科学配置集约利用

1、深入实施“两退两进”工作。目前上报实施全县盘活用而未尽土地507.6亩,占全县目标任务530亩的95.8%;已验收面积290亩,完成比例为54.7%。腾退土地目前正在实施**84.9亩,占全县目标任务**00亩的106.5%;已验收面积815.8亩,完成比例为62.8%。

2、加快消化供而未用土地。市考开工项目88个,已完成54个,完成比例为61.4%;竣工项目120个,已完成42个,完成比例为35%。

3、大力推进项目报批。截至目前,共上报农用地转用及征收(用)批次14个,项目141个,面积2348.976亩。盘活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批次2个,项目10个,面积109.8345亩,其中盘活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9275亩,两项合计面积2458.8105亩。

4、全力服务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共供应土地111宗,面积2616.6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44.28亩,占总供地面积的20.8%),其中:划拨用地31宗,面积608.93亩;集体使用土地23宗,面积187.84亩;出让土地57宗,面积1819.83亩。

(二)不断优化空间布局

1、规划中期评估修改方案通过省级评审。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部级试点,国土资源部同意追加**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31平方公里,试点成果和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2、完成了县、乡两级整治规划编制及市级评审工作。县、乡两级整治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且通过了县级论证、市级评审等程序,已根据市局提出的修改意见做出修改并已提交市局复核。

3、规划局部调整工作进展顺利。前三季度上半年我们共编制规划局部调整方案6个,涉及22个地块面积850亩,均已批准。

(三)严格管理保护资源

1、及早谋划,全面实施“812”土地整治工程。20**年

全县任务为1000亩,

目前已立项面积1038亩,比例为103.8%;已竣工面积1018.5亩,比例为101.9%;已验收面积624.5亩,完成比例为62.5%。

2、深入调研,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20**年全县目标任务是:完成农村土地整治复垦910.7亩,全面完成2009年和2010年**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目前正在实施复垦面积947.3亩,实施比例为104%;已竣工面积762.4亩,比例为83.7%;已验收面积256.1亩,比例为28.1%。其中2010年的8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复垦任务为473.4亩,正在实施复垦面积471.3亩,实施比例为99.6%;已竣工面积

332.4亩,比例为70.2%;已验收面积208.4亩,完成比例为44%。2009年的5个整治项目已经全部通过省级整体验收,已完成复垦新增耕地面积1006.59亩,其中水田面积761.7045亩,高标准农田比例达到76%,已按时足额归还上级核拨的1006.32亩周转指标。

3、强化责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定出台了**县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文件,签订了县镇(街道)村各级2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对镇政府(街道)考评的内容。开展了全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拟定补偿方案,落实补偿资金。

(四)惩防并举严格执法

1、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今年,我们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79件,涉及土地面积198.21亩,其中耕地面积**6.04亩;目前已经作出退还土地198.21亩、拆除建筑物(构筑物)5.2038万平方米、没收建筑物(构筑物)4.2066万平方米和罚没款331.5407万元的处罚决定。向纪检部门建议党纪处分25件/31人,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50件。同时,我们已选择了二件较典型的案件,在局网站上公开曝光。

2、全力做好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2012年度卫片执法检查疑似违法用地图斑共**8个,共98宗地,面积626.8亩,其中耕地492.38亩。认定为合法的65宗,面积550.7亩,其中耕地421.5亩;违法的33宗,面积76.1亩,其中耕地70.88亩。新增建设用地为2005.04亩,其中耕地1693.85亩,由此得出我县违法用地耕占比为4.18%。

3、建立土地执法监察“两网化”管理系统。制定了一个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一个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体系;建设了一个先进的“两网化”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只精良的“两违”管理工作队伍;了一本工作人员手册;创建了一份“两网化”管理专报。

(五)保障服务强化基础

1、进一步提高信访维稳能力。每月对信访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分析每个信访案件的案情,商讨化解对策,制定化解方案,确保事能化解。截至目前,我局共受理群众信访件203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8.1%。已办结195件,办结率96%。部、省、市领导批示重要信访件4件,已按时办结4件,办结率为100%;部、省、市交办信访件50件,已办结48件,办结率96%。

2、主动服务,切实做好审批提速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切实实行服务承诺制度,进一步缩短对外承诺时限。对申报材料不齐全的项目先予以受理,边办、边补,提高审批速度,减少审批时间。20**年,窗口共受理各类办件8703件(去年同期为3155件),办结8678件,办结率为99.7%,为61家企业办理了土地抵押登记,涉及土地面积2478亩,抵押金额29.3543亿元。为57个企业共减免各类费用84.7057万元。

3、深入推进“阳光”征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制定阳光征迁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重要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召开全县阳光征迁推进会议,实施阳光征迁一张图工作,实行阳光征迁五公开:公开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和补偿标准、公开征地程序、公开实物指标、公开补偿安置结果、公开举报电话。做好征地报批和四项补偿结算工作,完成四项征地补偿结算项目123只,结算征地面积3319亩,支付四项补偿费用25344万元。

4、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我局作为“建设用地报批系统”全市试点单位积极配合市局做好该系统以及“数据中心”本底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与调试工作,现该系统已初步完成并已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同时针对该系统流程在我局相关科室内流转情况,排查相关节点,梳理出该系统与我局“绩效平台”想融合的结合点。

第3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按照《县污染 攻坚实施方案》要求,现将我局2018年度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

我县两区划定工作已完成基础性调查,数据审核待入库。

二、确保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

自2015年起我县按农业部安排已开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到2017年底完成16个乡镇共采检图样562个,设立土壤重金属国控点27个,调查农产品样品千余个,至2018年底基本完成我县农用地基础性调查工作。

三、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管控要求

我县农用地重度污染耕地再我局尚未有备案。五祖垅坪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6个村耕地风险管控方案已制定。

四、控制种植业污染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2018年已试点运行,已制订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方案。2018年底农药化肥较2017年底减2%和10%;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0万亩,达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以上;推广有机肥0.5万吨,结合耕地有机质提升项目,全县免费发放有机肥110吨,红花草籽5吨。

第4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探索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s, rivers, territorial control is the fundamental management,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we must insist for a long time is a basic state policy, because is known for her massive land, water and soil loss is not only area of wide, high strength, and has a complex causes, various types of such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harm hu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nd their six specific cont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discussion.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开展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民生、维护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推动民生水利的有力手段。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不断深入,加强水土保持、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越来越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保障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需求。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共180多万km2,年均侵蚀量约45亿t,有3.6亿亩坡耕地、44.2万条侵蚀沟和20余万座崩岗亟待整治,东北黑土地和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土地资源急需抢救。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以强大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为支撑,因此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发展与成果推广任重而道远。

2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状

通过50余年的水土保持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先后开展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及一系列针对水土保持领域的“973”、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为:

(1)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包括提出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概念,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等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策略,摸清了全国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分布,确定了各地水土保持的类型与分区等。

(2)总体搭建起我国水土保持研究与监测的网络体系。一是建成了由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地方监测分站形成的监测体系;二是建立了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形成了超过4 000人的科研队伍;三是构建了全国1:10万水土流失数据库和重点地区水土保持数据库,批准了49个集防治示范、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同区,组建了一批水土保持实验基地等。

(3)基本总结出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坡面径流调控利用技术、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整治技术、坡改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封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陡坡护岸生态绿化技术、工矿废弃地土地复垦技术、水土保持植被构建与繁育技术等。

2.2 主要问题

随着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挥的效益不断凸现,有力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然而,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仍明显滞后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致使水土流失防治进程距国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3个方面:

(1)与当前水土保持任务相比,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和规模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还有180多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因人为因素影响以每年1O0万hm2的速度扩展,风蚀沙化以每年24.6万hm2的速度加剧,由此造成土地产出下降、湖泊水库淤积、水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势必要求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以便更好地促进水土保持实践、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2)与当前水土保持实践相比,水土流失防治理论和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入,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以前未曾出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土壤侵蚀力学机制与过程、水土流失动态预报与模拟、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与调控等基础理论,以及长时期、大规模水土保持对江河水沙的调控效应,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不同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高效模式和配套技术、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的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技术、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清洁型流域治理、中小河流水土保持措施防灾减灾作用等重大科技问题。这些已成为决定当前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

(3)与当前水土保持发展相比,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推广和社会认知还需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科学,但目前有关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速度偏慢,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普宣传力度不足,公众认知程度不够,尤其缺乏行之有效的辐射、推广、宣教途径和模式。这些成为限制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的主要瓶颈。

3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3.1 坡改梯关键技术与材料

坡耕地是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生产用地,广泛分布于30个省区。现有的3.6亿亩坡耕地虽只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6.7% ,但年均侵蚀量却高达l4亿t,占全国侵蚀量的28.3% ,尤其在坡耕地集中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量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量的70% 以上,成为山丘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在50余年的水土保持实践中,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一直是水土保持科研重点,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农艺和工程为基本类型的防治措施体系。其中,坡耕地梯田改造被实践证明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治理措施。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重点工程,科学、高效开展坡改梯必然成为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坡耕地的类型和特点,有效集成坡改梯关键技术,筛选坡改梯优质材料,从而加快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不仅能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民生,而且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重要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在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据环保部证实,中国面源污染从2002年开始已全面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成为首要环境污染源。由于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农业废弃物无序倾倒已导致全国超过50% 的水体和大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主要城市的水质近一半已不完全符合饮用标准。水土流失过程中流失的水体和土壤,携带大量化肥、农药进入河湖水库,污染水源,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通过构筑水源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集中管理和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从而蓄水保土、净水减污,将水土流失防治与面源污染治理有机结合,成为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新思路。当前,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日益迫切,重点针对我国主要水源区,通过综合规划流域山水田林路,科学处理和利用农村社区废弃物、降低农业生产化学污染、保护修复湿地水质,推广建设生态清洁型流域、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山区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保障水资源安全。

3.3 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通过生态修复,发挥自然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践方略。生态修复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且能以较小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又好又快,费省效宏的目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还能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尽快完成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最佳途径。在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对畜牧业依赖程度高。这些特点要求该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快速防治水土流失,还要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基于此,进一步完善和提炼以流域封禁治理为代表的高效生态修复技术,同时筛选高抗逆性粮饲兼用的牧草,集成其繁育、配置和加工技术体系,并广泛推广应用,从而既促进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又提高农牧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推广与生态理念宣教范式

水土保持不仅是科学事业,更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实践工作。因此,如何将水土保持技术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到水土流失防治的实践中,如何使公众更深、更透地认识和认可水土保持事业的意义和地位,成为最终决定我国水土保持事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取得了大量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也通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点治理工程等方式,使许多成果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发挥出巨大效益。同时,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生态理念宣教范式,使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理念更加深化和牢固,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目标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 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需求的适用技术成果

通过梳理现有技术成果,分析当前治理需求,以下6方面的技术成果应作为目前推广示范的重点。

4.1 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坡耕地梯田改造工程技术;(2)机修梯田快速整治技术;(3)坡耕地径流集蓄与调控技术;(4)坡耕地地埂利用与地力恢复技术;(5)梯壁整治优质材料选择与配置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1)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研究和建立不同类型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区,有效地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2)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合理开展坡耕地机修梯田改造,并配套实施径流调控工程技术、微地形改造措施和小型径流集蓄工程,加快坡耕地改造步伐,提高坡改梯的质量和效益;(3)针对不同土坎的土壤特性,优选高效的水土保持材料和植物品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坡耕地水土资源,形成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4)推广生物篱配置技术,形成适宜不同类型区坡耕地的生物篱配置模式,并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达到保水、减蚀,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4.2 重点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水源涵养地植被封禁修复技术;(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技术;(3)湿地水质生物净化技术;(4)农村社区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以坡耕地整治为重点,以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手段,形成一套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技术;通过科学处理和利用农村社区废弃物,降低农业生产化学污染、保护修复湿地水质,控制水土流失与水体污染;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综合防治思路,优化配置治污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构建城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达到净化水质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

4.3 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不同类型区植被自然修复技术;(2)粮饲兼用作物选育与种植技术;(3)高抗逆性草本带状快速恢复技术;(4)多元饲草配置加工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对高陡边坡采用分级降坡、设置网格、喷播绿化等工程绿化技术,并优选攀爬能力和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实现植被快速恢复,对柔性边坡采用防护网覆盖、喷播植生等生态防护技术,形成水土保持效益高,自然景观效果好的边坡景观;在风沙源区选择抗逆性强、防风阻沙效果好的植物品种,配套布设生态垫、草方格等防护措施,形成风蚀生物防护体系或风蚀生物防控技术;对岩质边坡采用喷浆覆土绿化、锚杆挂网绿化、打孔植苗绿化等工程绿化技术,实现岩质边坡的植被快速恢复和景观优化;对砂质堤防采用生物护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在含水量低、土壤贫瘠、风沙大的砂堤上护坡生物难以生存、生长的技术难题,降低了护坡工程造价,研究出系统的砂堤生物建植、保苗及管护技术;针对河、湖贫瘠岸坡等自然生态脆弱衰退区,利用生态型土工材料岸坡结构与自然种植技术,采用坡型、垂直型岸坡结构进行岸坡加固,实现生态护岸功能。针对不同生态退化区的特点,通过上述生态修复和配套技术,提出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指标、等级类型及其分区,构建不同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区的生态修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4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技术;(2)坡面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测验设施设备;(3)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4)弃渣量快速测算技术。

具体实施方案为:基于“3S”技术,通过多源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结合数学模型,确定区域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计算确定地形因子,利用卫星影像像元计算获得植被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形成区域水土流失的定量监测与预报;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系列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形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自动化测报技术;结合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重点针对人为水土流失和防止成效,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有效的成果机制,形成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采用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堆弃渣土进行快速定位、扫描,测算弃土弃渣变化量,形成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快速、准确测算技术。

4.5 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区建设范式与管理技术

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多功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设计技术;(2)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宣传与中小学生教育范式推广;(3)科技示范园区信息与管理系统建立。

具体实施方案为: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可蚀性、生物多样性和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试验研究和教学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区域代表性、科技领先性、社会示范性的科技示范样板,形成具有防治示范、科技推广、宣传教育和休闲观光的科技园区,积极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中试和转化,使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水土流失防治实践。

第5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重大的创新,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广受生态学专家和环境研究者们的关注,经络许多年的科研和实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已日渐成熟,但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需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探索。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有机地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同时应尽可能低发动广大人民都参与其,共建美好家园、和谐社会。

1 生态修复的涵义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政策、管理和一定的人工促进措施,消除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和发展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景观和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和自身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措施及方法

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技术方法。“封”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造”是“造林”。坡度大于1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和用材林为主,加强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并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有效地保护植被。“建”是“建设0.07hm2高标准农田”,在退耕0.13hm2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0.07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专门的分区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研究适合区域的具体措施。不同的类型区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根据各种气候类型区、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类型区,建立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对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确保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尽量运用现代化技术,确保评价管理科学化。

在东北黑土区,应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采用坡式梯田、水保林、经济林、谷坊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对采石场、采砂场、煤矿等扰动原地貌的企业和单位加强管理,切实制定复植、复垦等方案,保证在项目完工后,被破坏的植被予以恢复。

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来说,传统的对策是修筑拦河大坝、广种植被,建造梯田等来时土地利用与生产体系协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水土流失起到遏制作用,却由于其可利用的范围局限性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新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法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共有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轻微的区域,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迁移原住人口,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2.2 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工修复

该方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积破坏而导致自然的生态系统不能承载高负荷的外界压力,此时就需要人工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2.3 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该方法主要用于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措施

3.1 普及国策宣传,强化环保观念

在此方面应加强水土保持方面国策的宣传力度,普及该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人民意识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民自发地退耕还林还草,圈养畜牧,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也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示范点的建立让人民更轻易地了解到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常识,是人民从小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动各种媒体进行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如发放环保手册、公益广告等。

3.2 坚持防先于治,加强执法力度

应合理运用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在保护现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予与加强巩固,丰富其物种组成,加强其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封山禁牧,使地表植被自然恢复,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适用于未发生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流域地区。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采土取沙、毁林开荒等不法行径的监管和惩罚,强化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3.3 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的状况也差异较大,所以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总理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域特点定制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划定治理区域、统计治理面积、确定修复方案,预算修复成本和年限,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区、分时治理。水土流失发生的种类不同,采取的举措和实施方案也应当与之对应不同,可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的优势,先规划铺设草本植物,结合低等灌木和根系较发达的乔木的种植。总而言之,让不同植物协调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机构,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建立生态试点,发展修复技术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针对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但终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我国专家往往过于看重植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忽略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规律,忽略了对土层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因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科研潜力,因此我国可以多处建立生态系统试点,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试点水土流失的现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试点的研究评价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淡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安全。因此,如何合理整治、恢复、保护生态环境,无疑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2,9(4).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9,8(4).

[3] 施大华等.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J] .科学教育研究,2011,(9)

第6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规划方案;黑里河

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的河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建设[1-3]。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有较多的地区采取了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宜居生态环境打造提供条件[4-7]。河道水生态治理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规划方案对后期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做好规划布局、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8-10]。

1流域概况

黑里河流域内山林茂盛,是赤峰市南部含沙量少的地区,打虎石水库平均水深7.5m,pH值7.6,碱度2.78me/L,硬度3.02me/L,化学耗氧量6.02mg/L,浮游植物生物量1.1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0.60mg/L,水量充沛,Do(溶氧)十分丰富。河水水质肥沃,适于各种鱼类的生长,据相关资料调查,黑里河鱼类有1目2科10种。黑里河现状入河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和内源,其中,点污染源主要为矿产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面污染源主要为农村生活、农业面源及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来源为河道底泥释放。黑里河沿岸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河道下游受农业种植、历史河道采砂、农民耕种等挤占影响,滨岸湿地生态空间不足。应加强黑里河生态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保障河湖健康。

2规划目标及总体布局

通过黑里河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形成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健康平衡、河道稳定通畅、沿岸风貌优美的生态安全格局。到2025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重点段沿河景观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完备。完成乡镇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重点污染源建成在线监控系统。到2035年,黑里河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分类、农村面源污染得到系统治理,河道防洪体系全面构成,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北疆亮丽风景线”整体建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结合黑里河区域现状及发展条件,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采取进行各有侧重的水生态修复布局规划,划分为黑里河生态系统保护区、生态功能修复区及生态资源开发区。

3专项规划方案

3.1水环境保护治理规划

1)污染源预测及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规划年主要污染源为点源、面源和内源,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口,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为农村生活、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社会经济指标,基于基准年污染物治理技术水平,开展规划年污染源预测。依据水功能区划分成果,以水功能区为控制单元,计算不同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及纳污能力,根据污染物入河量和纳污能力计算成果,结合限排控制原则,确定黑里河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2)点源治理工程规划规划立足于排水系统现状,充分利用乡镇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相应的排水管道系统,结合乡镇总体规划,完善污水管网和末端收集管网建设,并针对现状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和改造。规划在右北平镇头道营子村和黑里河镇四道沟村建设污水处理厂2座,采用雨污分流制,敷设污水截流管道12km,截流至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由实施单位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3)面源治理工程规划黑里河流域内河流两侧500m多为平缓地形,对两侧500m范围内自然村进行重点治理。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在村庄附近建设稳定塘,对出水进行处理。经统计,此次规划建设稳定塘58个。4)水质保护规划在黑里河沿线村屯、耕地段修建物理隔离防护工程,防止生活垃圾进入黑里河,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在天然沟道等地留野生动物迁移通道。物理隔离防护采用框架围栏形式,此次规划修建框架围栏55km。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在规划近期开展,在打虎石水库周边裸地、坡耕地退耕处开展水源涵养林、护养林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水生植物、前置库建设工程。

3.2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通过加强水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等功能,充分发挥水体自净能力、污染截留消纳能力,使得水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或遏制退化的功能增强。规划以建设生态湿地、生态河道及水生生物群落恢复为重点的建设工程,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健康河流生态系统。1)生态湿地生态湿地的营造和保护以滨水湿地为主,功能主要为净化水质,兼顾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水景观。采取滨水植物带仿自然模式,利用植物、微生物的过滤合成及生物吸收等净化作用,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湿地建设同时满足景观、居民休闲、生物栖息等功能需要,河道型生态湿地布置如图1所示。黑里河受农业围垦、滩涂开发、乡镇建设等挤占影响,滨岸湿地生态空间大幅萎缩,失去了原有净化水质能力,规划兼顾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水景观的功能,在黑里河因地制宜利用滩地宽阔岸段或荒地建设滨水湿地,用于提升河流水质,截留和削减来水中污染物,构建湿地植物均采用当地优势种或广布种,如芦苇、香蒲等,滩地型生态湿地如图2所示。2)生态河道规划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通过“以结构换空间”的生态修复技术来弥补江河自然河道的缺失,包括生态驳岸建设、滨水缓冲带建设、生物栖息地恢复。为保护黑里河流域渔业资源,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食物网,在河道水生植物缺失带、富营养化河段、藻类大量繁殖等水生态系统失衡河段实施水生生物群落恢复工程。沿河心至岸边依次布置浮叶植物区、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其中,浮叶植物选择睡莲、荷花等,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黑藻等,挺水植物选择风车草、芦苇、香蒲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底栖和鱼类优势种,合理配置放养数量。3)防洪工程生态化改造在河流域周边用地高差较大、河道狭窄、滨水腹地较小的区域,采用垂直型护岸,并设置直立挡墙,墙顶设亲水平台,布置滨水植物及景观绿化植物,形成滨水种植区和微地形种植区,可布置慢行步道,既可节省河道占地面积,降低开挖量,减少征地拆迁量,又可一定程度上保证河道的生态性、亲水性,因此适用于用地紧张的城区河段。

4结语

第7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状况;治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6

1 基本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上游,介于N33°13′~34°01′、E103°51′~104°45′。东西长99.4km,南北宽88.8km,总面积3009.98km2。水土流失面积25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全县现辖2个镇、210个村委会,总人口13.27万人,其中农业人11.26万人,占84.6%,海拔高度1173~4505m,相对高差达3331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800mm,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虽然通过“长治”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县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

2 自然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森林资源开发早,消耗大,生态环境过早过快衰退

县域内由于森林开采早,时间长,森工企业过度采伐,加之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群众因建房生活等需要而大量取用林木,使得境内大多数地方,尤其是白龙江沿岸、拱坝河中下游等人口密集区的原有林木采伐利用过度,林相日益残败,林线不断后移,使森林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据林业区划统计数据,仅舟曲林业局所辖的沙滩、插岗、铁坝、憨班四个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仅仅到1983年的25a间共计划内采伐274.46万m3天然木村,平均年消耗森林蓄积10.98万m3,尽管4个林场对采伐面积0.948万hm2的95%都进行了迹地更新,更新程度很高,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生长量和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量和消耗速度,从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处于失调状态,森林资源永远都难以再恢复到当初的状态,因此,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对舟曲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2.2 超载过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在利益驱动下县域群众大量饲养放牧各类牲畜,导致天然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而日益退化。虽然从数据看草场面积大,但多为退化的劣等草场,实际载畜量极低,草蓄矛盾突出;现在,除少量位于海拔较高处的森林草原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外,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因人口的增长,群众为了生计,长期不合理的采挖药材、开矿修路建电站等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植被保护,都使得境内大量原本有植被覆盖的林草地日益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大块大块,直接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口环境容量不断下降。

2.3 生态基础差,自然灾害频发

舟曲县境内地质结构十分发育,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差异性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一定量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自然资源资源依赖利用过度,对生态自然环境做了过多地干预和影响,使得舟曲县的生态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在县境内,无处不在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极差的荒山荒坡,这类面源性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广范围大,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点源性、线源性流失类型,分布范围遍及全县大部分乡村。据调查统计,全县境内有大小滑坡100余处,泥石流沟道250余条,灾害性较大的滑坡有32处,泥石流沟道有60多条,数量众多、分布极广的这些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近80个村庄、2.12万人的生命和国家及群众财产以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思路及构想

3.1 坡改建设依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舟曲山大沟深坡陡,坡耕地数量多,且坡度都较大,一遇降雨,无论强度大小都会因径流很快从地表汇集而产生细沟状侵蚀,接着变成切沟状侵蚀,最后形成深沟,导致坡耕地被冲蚀下切变得支离破碎,耕地被冲蚀Щ担且坡耕地是舟曲县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类。这使得耕地治理应在继续抓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狠抓宜修梯田坡耕地的改梯工作,以改梯后提高的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和有效解决退耕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减少问题,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巩固。

3.2 不断加强林草措施建设

3.2.1 加强水保生态林建设

舟曲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四荒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因此,要对宜林荒山荒坡进行整地后,有选择性地栽植适应性强的速生水保林树种,并加强栽植后的管护工作,尽快让荒山先绿起来。

3.2.2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

尽管舟曲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但由于受退耕指标、群众观念、粮食压力等的影响,还有许多本应退下来的陡坡耕地还未完全退下来,把林造上去。因此,在巩固好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项目投资,将那些应退尚未退下来的坡耕地进一步纳入治理,尤其是对陡坡地、田块过窄过小十分零散不便耕作的耕地、土地瘠薄生产水平低下的耕地、高山区阴湿地及低洼低产地这些耕种价值过低的土地全面进行退耕还林或还草,实现以林促农、农牧互补。

3.2.3 搞好经果林增收工程

要让群众接纳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需要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做好文章。要充分利用气候温和,适宜多种林果生长的有利条件,将村旁、路旁、靠近水源处闲散地及光照充分的荒山荒坡和小块零星坡耕地,加以整地后栽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经济林果树,并加强后期抚育管护,促其早挂果,早见效,尽快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3 狠抓封禁管护工程

认真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现有植被较好的天然林、人工林及行道树、各类草地的管护,完善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和措施,积极争取管护费用,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强化管护人员工作职责,促使其切实负起保护现有植被的职责。对部分气候适宜有稀疏植被但具备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荒山荒坡在调查确认后结合适当补植补种加强封禁管护,减少人为干预影响,逐步实现自我更新,加快郁闭,增加植被。

3.4 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

国土部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报,完善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躲避防范预案,并经常性深入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对广大村民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在乡政府村委会组织领导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防灾预案的演练,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对于那些小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小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尽早进行科学治理,全面消除隐患,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4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的建议及保证措施

为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促进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届时县上应成立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全面对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协调有关工作,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实施区乡全面搞好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相应职能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农牧、水保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相关工作。

4.2 制定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通过制定有关惠民政策,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如向群众发放有关粮食补贴,解决群众吃粮问题,则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药方能让群众乐意接受;如能通过向群众提供低价煤炭、低价生活用电、太阳能灶和修建沼气池等,发展替代能源,等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能源问题,则大大降低群众对薪柴的需求,同时通过向群众提供补贴价建材,让群众建房不再单纯依靠木料,则可保护现有植被不被破坏,新栽树木正常生长,生态自我修复方可实施。

4.3 强项目及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作用

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杜绝与其他工程项目相交混;项目实施中重大资金支出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集体决定,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下达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违纪违规使用资金。

4.4 立奖惩机制,严格项目考核

对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严格考核,要由上至下,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全程量化考核,实行奖惩机制,切实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

4.5 强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要使项目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除了要在实施过程中抓好工程质量外,还要制定有效的管护制度,安排相应的管护费用,落实人员、制度,切实把完工后各类工程的管理管护,特别是造林管护工作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有效周密管理。如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将宜林荒山荒坡划包给农户经营,再由国家投资治理,让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相应实惠,将大大提高管护效果。

参考文献

[1]舟曲县水土保持局编.舟曲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R]. 2000.

[2]舟曲县统计局编.舟曲县统计年鉴[M].甘肃鑫统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1-66.

第8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卢龙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依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选取原则和条件,在充分调查本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并征求国土、林业等单位和技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2013-2016年坡改梯工程项目区为棋盘山、燕河、双望和潘庄项目区。2013-2016年完成4个项目区建设,共涉及5个乡镇22个行政村,完成投资6668万元,完成水平梯田1775hm2,修建蓄水池、大口井、机井、节水管路、护地堤、水泥路、标志碑等相关配套设施。

2 项目实施成效

通过4个项目区的建设,将坡耕地改梯田,使原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均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1 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委托河北省唐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对工程进行监测与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后,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和沟道泥沙冲刷,减轻土壤侵蚀,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年有效拦蓄泥沙在0.64万t以上,年保水11.39万m3。在有效控制项目区严重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减少了面源污染,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2.2 经济效益显著

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加上水利设施配套等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内新修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180万kg,增加产值360万元,年人均增加粮食333kg,人均增加收入666元。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交通道路等配套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加速机械化进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

2.3 社会效益突出

本h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被县委、县政府确立为民心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的坡耕地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山、田、水、路得到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项目区的粮食产量,从而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同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山区农村小康建设步伐。

3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建设领导

本县成立了专门的坡改梯工程组织协调机构,即卢龙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处,负责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全面工作;下设工程科、财务科、综合科、质量安全科,负责坡耕地建设的相应具体工作。

3.2 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通过市、县电视台,卢龙导报等媒体宣传坡耕地治理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基层群众对坡耕地治理的认识。二是水利职工采取走村入户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三是组织群众参观学习。组织相关项目村群众代表到坡耕地治理现场进行参观,让大家亲身感受到坡改梯的好处。四是树立坡改梯工程标志碑。4年坡改梯工程恰好分布于卢龙县四个方位,利用四个方位交通干道立起了坡改梯工程标志碑,并将国策口号写于标志牌之上,让全县人民真切的感受到了水土保持在卢龙大地上开花结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支持坡耕地治理的良好氛围。

3.3 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3.3.1 项目严格实行“四制”

项目严格执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合同制。卢龙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处为项目建设单位法人。按照省发改委对该项目批复,委托中央投资项目招标机构乙级资质以上的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招标机构,并签订了招标合同,并在河北省招标投标综合网进行了公示。招标过程受市水务局和县纪委的全过程监督。

工程严格执行了项目公示制,工程开工前,在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和项目村对该工程的建设内容规模、投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的开竣工时间等进行了公示。

工程全方位实行合同管理,从编制合同、招标合同、施工合同、监理、监测均与相关单位签订。

3.3.2 狠抓施工关键环节,夯实工程建设质量基础

工程建设中推行精细化管理理念。蓄水池、输水管路、大口井等工程措施建设,从项目选址、材料把关、砂浆拌合到外观质量,均有施工队技术人员、监理代表和甲方代表检查巡视。在梯田田埂制作推行精细化施工。机械整地效率高,平整度好,也存在着不易做好田埂的问题。比如燕河项目区大多数地质情况为砂页岩,有极易风化和较难风化的石块,这样就得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将大的难风化的石块捡出,垒到田坎上,同时当地农民工,使用铁锹、镐、钉耙等农具,纯手工细作田埂,田中机械翻出的小石块也被扒出来,很受群众认同。

3.3.3 强化工程验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工程验收有严格的制度,比如让项目区群众参与验收,本县创新使用工程完验单制度,工程每完成一户都必须有本户群众的满意签字,如本户群众不签,说明该工程没干好,返工重干,直到群众满意为止。现场技术人员、监理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签字把关,做到工程无返工,确保工程质量。

3.3.4 加强财务审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资金使用与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竣工决算与审计。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使用,做到专帐管理,专款专用,没有截留、挤占和挪用情况,并及时足额支付项目资金。财务编制专门的财务竣工结算报告,同时聘请会计事务所对项目进行了审计。会计事务所完成内业审计和现场查勘,出具审计报告,肯定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3.5 加强档案管理,做到规范有序

为了规范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对前期审批手续、合同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分门别类归整档案。档案管理达到了条目清楚、内容翔实、资料齐全、方便使用的目的。

3.3.6 加强工程管理,落实管护责任

项目法人建立产权移交和建后管护制度。工程全部完工后,即移交给管护单位。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处名义同项目村签订工程竣工移交书和工程管护责任书,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落实了管护责任。

4 几点建议

4.1 提高田间道路和排水沟修建标准

通过几年的工程实施,我们发现由于修成水平梯田,田里的水主要从道路和路边排水沟排出,致使田间道路和路边排水沟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增加田间道路和排水沟的硬化十分必要。

4.2 增加配套电力设施

坡改梯完成后,由于该县原农村田间无电力设施配套,农民要改变种植结构,需要解决水源动力问题,增加电力配套十分紧迫。

4.3 地方配套

第9篇:耕地治理修复方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灵裕承”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为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大力实施新一轮“158”碧水蓝天工程,高标准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打造“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地表水水质稳步提升,全市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PM2.5年均值稳定达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各项工作任务。

(二)高标准整改督察反馈问题。根据督察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明确牵头部门,制定整改措施,明确目标、倒排进度、落实责任、限时销号,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取得实质性成效,高质量完成整改。

三、主要措施

(一)以高度负责的政治担当,坚定不移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1.坚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各部门单位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形成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常态化机制。

2.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查考核机制。健全完善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纳入绩效考评,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二)以锲而不舍钉钉子的精神,用最坚决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1.持续打好治水攻坚战。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大力实施治水工程,强化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发挥治水办牵头抓总的作用,全面深化“河长制”,继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深入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开展章店国控断面走航分析,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继续开展入河排污口和不稳定支流整治。定期对镇(街道、区)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预警。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清洁排放改造。

2.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综合施策、重点突破,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整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发挥蓝天办统筹抓总的作用,建设蓝天保卫协同指挥平台,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巩固蓝天保卫三年行动成果,争创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重点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出台实施《五金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严厉打击污染物直排、偷排漏排和不按规定使用废气治理设施等违法行为。健全施工场地扬尘管理机制,推广装配式建筑,着力提高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秸秆换肥”收贮运服务体系,加强禁焚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检查,进一步保障油品质量。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柴油货车超标排放治理,加快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3.持续打好治土清废战。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发挥治土办牵头抓总的作用,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分类实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用途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形成动态更新的全市污染地块名录,开展重点污染地块修复。扎实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健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五步法”模式。全面提升垃圾处置能力,提高餐厨垃圾终端处置利用率,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置中心和资源化处理站处置效率,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容项目。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和监管,深化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方式方法改革,推广小微企业危废处置“12369”模式,在城西新区区块、古山区块新建2个收运中心,建设覆盖全市的小微企业危废收运平台。

4.大力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建好用好“智治”平台,加快推进全市蓝天保卫综合指挥应用建设,完成空气污染智能预警、工地扬尘联网监管、秸秆焚烧高空瞭望等功能模块,力争生态环境数字智治。深化“智慧环保”综合运用,以“四个一”工程推动审批、执法、监管、信访等数字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5.深化环保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紧扣“一窗受理”,落实“代办制”。强化环评中介机构管理,实施信用评价和量化考核。

(三)以最强硬的整治手段,坚持不懈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1.持续推进“美丽工厂”创建。在原创建基础上,再完善、再提升,全面推进“美丽工厂”创建,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全市工业企业环境面貌有效改善。

2.加快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全面实施“低散乱危”块状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培育形成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高效、功能配套完善、服务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园区。

3.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要求,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采取污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综合性措施,有效改善水源水质,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开展8个“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治理,提高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定期进行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入库河流水质考核,落实生态补偿制度。

(四)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面建设美丽永康。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谋求发展与生态的平衡。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的创建。着力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到2021年底,力争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到2024年底,全市生态文明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永康市迎检和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下设协调联络组,负责协调推进、督促落实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到位。各镇(街道、区)及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以“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为原则,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整改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联络组统筹、各部门配合”和“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整改工作格局。

(二)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问题导向,实施清单化管理,对照督察反馈意见,坚持效果导向,逐项明确整改目标和完成时限,实行表格化、清单式闭环管理。对能够立即解决的,立行立改;问题复杂一时无法整改的,明确阶段性目标、限时销号;对需长期坚持整改的,持续发力、务求实效。注重举一反三,在抓好集中整改的同时,着眼常态长效,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工作机制形成制度规范加以落实,切实提升工作成效。

(三)严格专项督查。建立层层跟踪督办机制,确保整改工作无死角、零盲区。市整改协调联络组倒排时间,通过专项督查、明察暗访和“回头看”等工作措施,强化跟踪问效。

(四)严肃责任追究。强化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对整改措施不力、敷衍应付、弄虚作假、问题反弹的,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切实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五)强化信息公开。全市整改方案和整改情况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格局。

永康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措施清单

一、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但对标对表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对标对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殷切期待,工作仍存在短板,一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一)浙江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放松心理,有的工作抓得不够紧,有的工作推进不够实,有的“新官不理旧账”。特别在统筹协调、严格要求、责任担当和久久为功方面还存在差距。(二)近年来,浙江省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治水治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工作开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一些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成为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突出短板。(三)浙江省一些地方和部门落实环保责任不到位,“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机制尚未真正落地,一些领域和行业生态环境问题亟待引起重视,特别是部分生态涵养区毁林垦地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必须严肃查处,加快推进整改。

责任单位: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持续整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补齐存在的工作短板。

整改措施:

(一)出台《永康市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各相关部门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

(二)全面深化治理涉气涉水环境问题,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胜利。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美丽工厂”创建等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环境幸福指数。

(三)依据《永康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要求,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督查机制,加强行政督察、执法检查,通过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建设环境损害曝光平台、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等,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监督。

二、近年来浙江省城市用地普遍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面对这种矛盾,有的地方不是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而是瞄上生态用地,既降了成本,又走了捷径,但牺牲了环境。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目标: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加强日常监管,严格用地审批。

整改措施:

(一)加大低效用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缓解用地矛盾。

(二)推进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日常监管,建立常态化执法监管机制。

三、浙江省地少人多、产业发达,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为主的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整治不彻底,一些新的违规倾倒问题仍在发生。2017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彻底排查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但浙江省有的地方排查整治流于形式,甚至瞒报历史形成的垃圾堆放点,导致污染问题解决不到位。

责任单位:市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永康分局、市卫健局、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1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建设正规垃圾堆放点。

整改措施:

(一)全面完成本轮中央环保督察中发现和信访反映并核实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并加强事后跟踪督查,防止反弹。

(二)深化推广一般工业固废“五步法”和小微企业危废处置“12369”模式,进一步推进工业固废、危废规范化处置。

(三)畅通处置渠道,新建2—4个垃圾处置点,进一步推进规范化处置。

四、浙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深水区,留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各方面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强化责任担当。但一些地方和部门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够,导致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明确,对已关闭废弃矿山进行生态治理,到2017年底,治理率达到90%以上。但原国土资源厅以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未征询意见为由,两年多时间没有推进落实矿山治理任务。直到2016年10月,才对废弃矿山治理工作进行部署,并将治理范围擅自降低为“铁路、县级以上公路、河道两侧可视范围现存1223个废弃矿山”。即便如此,任务完成情况也不乐观,应于2018年底前完成的531个重点治理废弃矿山,至检查时仍有164个未完成治理,其中33个尚未开工。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2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根据《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0年)》,完成已关闭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

整改措施:

(一)根据《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0年)》,对废弃矿山治理情况进行排查梳理,形成问题清单。

(二)邀请专家对未治理的废弃矿山进行实地踏勘,对符合自然复绿要求的出具自然复绿意见,需工程治理的编制治理方案,在整改时限内完成治理。建好“一矿一档”档案。

五、毁林垦地严重破坏生态。2015年4月,浙江省《关于切实加强涉林垦造耕地监管工作的通知》(浙发改农经〔2015〕252号)明确了涉林垦造耕地的有关要求。但检查发现,近年来,全省部分县(市、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还不够坚定,违规在省级以上公益林、生态保护红线、高山顶部等禁止选址范围立项审批涉林造地项目,导致大量林地破坏,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省市两级自然资源部门验收抽查复核把关不严。2018年9月,浙江省原国土资源厅、原林业厅发文要求对涉林造地项目开展全面自查清理,对2018年8月31日前已经立项且已动工但不符合选址要求的涉林造地项目,要予以撤销并做好复绿和生态修复工作。但两部门对清理整治工作督导不够,部分市县继续我行我素。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1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清查梳理,完成问题项目整改。

整改措施:

(一)对照《关于切实加强涉林垦造耕地监管工作的通知》(浙发改农经〔2015〕252号),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自查。对不符合“十个范围”的项目,未动工的调整立项范围;已实施的分类完成整改方案的编制,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森林植被;已验收入库的核减新增耕地指标。

(二)严格垦造耕地项目立项选址审查,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科学施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六、随机抽查衢州、金华、丽水等地33个涉林造地项目,26个项目部分区块位于禁止选址范围。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1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清查梳理,完成问题项目整改。

整改措施:

(一)对照《关于切实加强涉林垦造耕地监管工作的通知》(浙发改农经〔2015〕252号),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自查。对不符合 “十个范围”的项目,未动工的调整立项范围;已实施的分类完成整改方案的编制,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森林植被;已验收入库的核减新增耕地指标。

(二)严格垦造耕地项目立项选址审查,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科学施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七、金华157个和丽水444个造地项目在清查过程中无一因不符合选址而撤销。随机抽查发现,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新宅村等7个项目和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北坑村等14个项目,均存在违规选址问题,部分项目已通过县级验收。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1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清查梳理,完成问题项目整改。

整改措施:

(一)对照《关于切实加强涉林垦造耕地监管工作的通知》(浙发改农经〔2015〕252号),对2015年以来立项的涉林垦造耕地项目进行自查。对不符合 “十个范围”的项目,未动工的调整立项范围;已实施的分类完成整改方案的编制,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森林植被;已验收入库的核减新增耕地指标。

(二)严格垦造耕地项目立项选址审查,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科学施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八、减肥减药不严不实。2015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发文,要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作;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太湖流域等重点区域“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3%以上”。但检查发现,浙江省取土检测数量明显不足,除少量配方肥通过政府招标统一采购供应外,大多数农户仍可购买非配方肥。2019年全省配方肥及按方施肥覆盖率不到50%,但各级农业部门上报覆盖率普遍在90%以上。另外,农药减量工作缺乏资金保障,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数量大幅萎缩。一些地方在上报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时还偷换概念,以规模种植大户自主防治代替专业化统防统治,数据严重失实。2019年,杭州市萧山区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由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实施病虫害防治的不足5000亩,实际覆盖率仅5%,但上报覆盖率却为60%。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2年12月31日前。

整改目标:加大减肥减药工作力度,深入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覆盖率。

整改措施:

(一)深入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推行肥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实行农资购用回全程闭环管理,努力实现减肥减药的既定目标。

(二)扩大“浙样施”规模主体覆盖率,全域推广“浙样施”智慧施肥APP,增加按方施肥、科学施肥覆盖面,转变农户施肥习惯。

(三)出台完善相关补助政策,推广秸秆换肥、水肥一体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等技术,实施省沃土工程项目及标准农田地力培肥项目。

(四)强化农田末端减排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运维质量。

九、浙江省部分区县统计部门在统计化肥、农药数据时未按要求开展“全面统计”,也未会同农业部门组织村级调查,仅由区县统计人员根据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估算,省市统计部门对异常数据也未开展有效审核,导致减量数据长期虚高。

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镇(街道、区)。

督导单位:市委督查室、市府办综合督查科。

整改时限:2021年6月30日前。

整改目标:按国家统计制度,根据省、金华市统计工作要求,实施化肥农药全面统计,科学研判化肥农药增减变化走势。

整改措施:

(一)落实化肥、农药统计制度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全面统计报表制度以及省、金华市统计局工作要求,布置落实农业农村统计2020年年报及2021年定期报表制度,扎实推进基础数据村级起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