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精选(九篇)

个人综合能力素质

第1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综合素质;专业型学社社团;优势

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而越来越受到高校及学生的欢迎。现阶段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功能和作用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其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学科氛围、探索教育教学形式等方面,而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探讨相对较少。本文从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所具有的内涵、现阶段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

一、提高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新,人力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体现。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是我国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阵地。

培养较高综合素质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在高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最受重视的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学生单方面的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陈新景等人的调查研究指出,用人单位对所需要人才的条件排在第一位的是综合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学历、学校名气、性别和证书。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素质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对提高学校就业工作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命运,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体现

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关键,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这几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科技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素质,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德育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方面;要求有学习、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拥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注重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国防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综合素质。

综合来说,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品德等综合一体化的教育。社会愈进步,对人完整个性的塑造要求就愈高。因而,我们必须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塑造和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又有高度事业心和使命感;既有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环境的身体条件,又有能适应紧张激烈竞争环境的心理状态;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德意识,又有很高的人文素质;既有多方面的知识,又有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本领;既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三、目前高校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形成了从综合素质培养到测评的体系和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一体化的综合素质培养载体

现阶段高校主要通过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知识素质,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人文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综合素质培养条块化,这样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割裂了知识、能力、品德素质之间的有机融合,未形成知识、能力、品德等综合素质一体化教育体系。

2.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对象,是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现有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却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3.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存在较多限制

现有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条件要求高且限制较多。不论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这就对学校的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的设置,教学设备、场地等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客观上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及建议

专业型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一般分为专业型和研究型两种。相比较一般的高校学生社团和现有的高校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专业型学生社团具有如下优势:

1.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

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一种类型之一,除具有高校社团的一般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型学生社团以强化专业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而一般社团的主要功能是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丰富校园文化。而专业教育则主要有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践环节来承担。这种培养模式导致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相分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专业型学生社团将强化专业素质、技能与强化人文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综合素质教育一体化的融合。

2.将知识、能力、品德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专业型学生社团通过知识讲座、操作比赛、观摩、义务服务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使大学生了解甚至掌握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自己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情商;同时社团成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开展针对师生、校外群众的社会公益服务,能够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不断培养职业道德,学习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并加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推动道德素质的提升,提升道德素质。

3.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遵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社团成员对于组织的成立、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较高的自和参与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可以依据成员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社会需要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这样通过专业型学生社团这一载体,将综合素质提高的主体能动给了学生自己,提升了综合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4.专业型学生社团灵活性强

专业型学生社团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对学校教学环节影响不大,在开展活动时对场地、设备的要求不高,从而突破了现有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条件要求高的限制。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综合性强、活动设置灵活等特性,这一切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溶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素质教育实现常态化、寓教于乐。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制定相关激励和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以加强引导,重点扶持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其次,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可以将学生参与专业型学生社团作为课外创新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设置一定的学分作为学生参与激励机制。第三,专业教学系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成立与自己系部专业学科相关联的专业社团,使得每位学生都有参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型学生社团的机会。同时,还要制定指导教师激励机制,使专业型学生社团成为科研和教学的有益平台。第四,社团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社团活动监督评价机制,使社团管理规范化。

总之,只要高校加强引导和重点扶持,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就能使专业型学生社团成为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毕洪东.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58-59.

[2]于洋,唐瑞.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反思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8(8):94.

[3]陈新景,等.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调查:基于社会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视角[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94.

[4]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62.[5]陈义彬.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8):24-25.[6]李倬.关于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组织的思考[J].沧桑,2010(6):61.

[7]宋晶.高校学生社团类型与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大学社团情况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8(9):253-253.

第2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综合素质 评价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近几年,高职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问题根源在于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一、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并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素质。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智体几个大方面以及每个大方面下具体的小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很难协调好,导致最终测算出来的分数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效用,这种评价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评价需求。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全面性。在各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评,忽视了能力考评;过分注重了量化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定性评价;过分注重对现实测评指标的考评,忽视了对潜质测评指标的考评;过分注重了对结果的考评,忽视了对过程的考评。

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缺乏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和反馈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然而,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的和功能的认识上,很多学校的认识仍就停留在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就业的等工作提供依据的低层次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对影响学生成才的许多因素并未评价或评价不够,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关于大力推进高职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157号)提出高职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多元化学生综合评价功能。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导向下,高职的学生素质评价必须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和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综合素质学习目标。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它从促进人的智能全面发展的视角,向传统的考查学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从评价内涵、内容、方法上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德纳,2004)。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和对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突出职业特色和高职特点,帮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启示。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多元化是指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包括评价目标的内容多元化和层次多元化。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内容应包括:通过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直接应用与专业的相关理论、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综合素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即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处理工具,使其成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通过综合素质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对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确定内容、选用教学方法等都起着职业导向作用。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将各能力评价点融入工作实践中进行,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多元化包含对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方面评价内容。传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评价学生书本知识掌握情况为主,强调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技术能力的评价,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能够量化的部分。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评价内容,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运用专业基础能力、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建立学生素质档案等各种评价方式,提升综合素质评价质量。例如,采用动手实践、课堂笔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的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解决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通过与人交流、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社会能力。

第3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增长的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毕业=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面临的不争事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强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各方面的素养的综合,包括文化知识、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属于个人自身所独有的,在生理和心理、外部形态以及内在修养方面相对稳定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而在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品德、能力、问题和成绩四部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详细的分类,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七个方面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教学模式僵化、课程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欠缺

当前,由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对自身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没有充分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想要在哪个领域发展,也无法分析所处的环境是否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没有追求长远发展的眼光,影响了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2、集体观念缺乏

在大学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上学生自我意识以及私人空间意识的强化,注重自我保护,在与同学交往时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缺乏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在思想层面上缺乏对于社会的适应力,影响了其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际交往弱化

不可否认,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从上学起,就一直被教师和家长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重点大学出人头地的观念,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提高分数上,严重影响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习惯,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进入社会后,无法与企业领导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快速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点,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心理素质较差

现有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无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很容易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部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自信心,没有努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中存在着说话不诚实、作风不踏实的现象,稍有不满就跳槽,没有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大学教育中,高校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强化专业素质培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所学的专业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走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些专业知识也会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侧重不同,其对于事物的观察方式、思考模式、知识结构乃至个人的性格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都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即不同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以及从业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无数成功的例子表明,许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从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使得其了解到,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知识都能够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运用。

2、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许多消极思想在社会中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包括了诚实、信用、勤奋以及各种良好的品行等,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了最为关键的位置,大学生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基本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公平正义理念,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然后,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相应的实践基地,或者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

4、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教育、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等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促进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应该确保学生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意志,对事物始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释放出去,实现个人的长远健康发展。

5、提高学生求职技巧

良好的求职技巧,是学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也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通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特殊的求职技巧展示出来,才能使得用人单位清楚地看到。求职技巧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了人际交往技巧、书面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设备及软件运用技巧等。在求职前,应该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对材料和语言进行组织,对简历和求职信等进行设计,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展示。良好的求职技巧能够帮助求职者直观、有效地将自身的才能和综合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其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有着良好的作用,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对自身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视和评估,认识到自己对于求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缺陷,督促自身不断进行改进,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综上所述,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需求,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以往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日趋积累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90-91.

[2] 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7)65-66.

[3] 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184.

[4] 赵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才智,2010(22)251.

第4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0 — 0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第5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创造力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从根本上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轻松应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就业冲击,更要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提高职业生涯中的适应性与开拓性。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而且能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身与外界环境要求上的差距,从而实施自我调节、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内涵

自主,即自觉主动之义,与被动胁迫相对。自主学习,即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消极被动、机械式学习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规划、自觉管理、积极实施,并对学习结果主动负责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个体提高学业成绩,最终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缺乏积极的求知欲,没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因而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保持一致。通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多个方面。一般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由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构成,它们共同对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产生作用。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等的认识,学习方面的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它可以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充满目的性,并且有掌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自我规划是学习者对个人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与筹划,它引导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完成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有序展开。自我管理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个人行为的一种自觉调控,通过有意识地调节学习行为而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更高效,更顺利地实现预定目标。自我监控是深层次的自我管理,倾向于以强制性的心理暗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出现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思想或行为时,会自觉主动地制止这种行为,并马上调整,直至产生有利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思想和行为。自我评价是学习者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进行中肯的价值判断,并指导自己不断改进行为,以便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以上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使学习者在自觉主动的状态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清楚而明确的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方案,并积极协调、严格管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中肯的价值判断最终使自己的学习活动高效而快捷,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早已打破过去按部就班、被动接受、唯分数论的模式,而是要求学习者首先树立起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而形成自我求知、自我拓展、自我成长的勇气与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创业不是单凭勇气或精神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以坚实的知识底蕴为依托,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其它领域的相关知识为资本,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转化为某种商业性产品或机遇。因此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将来成就自我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为自己的创新创业夯实基础。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学生自觉主动、自发自愿的学习方式为主,只有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将一切闲暇时间有效利用,才能将校内外各种学习资源化为己有。久而久之,其学习效果将远远超出课堂范围,其知识深度与广度也将突破专业局限,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底,为其将来的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

(二)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有赖于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知识基础,也需要踏实肯干、勇于开拓、敢于尝试的精神与品格。这种品格与每个人的先天气质、性格有关,但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塑造。自主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大学生在长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锻炼出强大的克服惰性的勇气,才能产生积极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持续不断地展开自主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大量的知识,更能锻炼自己的精神、意志与品格;不仅能够训练自己的规划能力,更能够训练自己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善于管理个人活动、调控个人情绪、约束个人行为、做出合理价值判断的一系列品质与能力。这一系列的能力、品格与精神恰恰是一个创新创业者所必须的。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来源于自主学习的经历

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具备从实践中汲取经验的敏锐性。他们善于把握一切有利的时机,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历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创新创业需要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缺乏能力则难以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甚至导致失败,而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本身就具备他人无可比拟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创新创业背景下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只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业真正负起责任,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获得综合素质上的提升。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法指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高校制定出一系列综合素质培养的蓝图时,这一出发点及预期目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否有了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呢?显然,大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综合素质培养蓝图是否产生作用关键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恰恰决定了个人综合素质是否能够得以提升。拥有强大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就会比较强烈,学习的动力也会很强,就能主动地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规划,选择适宜的途径与方法,捕捉提升自我的各种机遇。当这样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所以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

(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目标、方法、途径,也需要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外界环境的支持,但从根本上来说,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其原因有三,首先,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新创造素质,这几个方面的素质都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当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个体会主动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会主动获取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会自觉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创新创造的想法并有意识地锻炼个人能力。其次,只有当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升时,个人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发现自己在素质方面的不足,并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弥补,以使个人综合素质得以完善和提升。第三,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而创新创造本身是非常个人化的一种素质,不是通过简单的大学课程设置或教学改革就能够实现的,最终还是有赖于每个人的自我发现或自我成长,因此这是离不开自主学习的。

(三)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其综合素质提升就会比较快,而且全面。反过来,综合素质高的人一定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笔者通过访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获得过部级奖学金的大学生往往在年级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这种综合排名是将学生的课业成绩、德育赋分、参加校园活动(竞赛、演出、公益等)赋分、实践(实习、见习、社会活动)赋分等方面加以综合而得来的,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其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能力都比较强,这恰恰说明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

四、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素质是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1],它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素质既受其先天生理基础的影响,也与其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及环境影响分不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又离不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构建自主学习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的课堂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内容与程序,但课堂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要完成自我在知识积累上的飞跃,没有完善的自主学习体系显然是不行的。因此高校除了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应该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几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评估个人学习能力,制定科学的自主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制定出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的自主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在一定时间段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目标,就能够引领学生不断前进,不断向着高一级的目标迈进。他们即使离开课堂也能够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久而久之其文化知识的积累将大大超出课堂范围。

2.引导学生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并体现个人志趣

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由学习”,一般不受学校培养目标的控制,但为了增强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避免做无用功。如,列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清单,包括需要探究的一个个问题、需要阅读的书目、需要参加的实践活动、需要完成的书目报告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志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个人志趣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必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协助学生设定个人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加以指导

自主学习是个人行为。为了使这种个人行为更加有效,学校可委派专人帮助学生设定个人学习计划,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系统性,避免毫无章法的盲目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会丧失之前所产生的学习愿望,也可能受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态度上的转变。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意见,这将有助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持续进行下去。

第6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字: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途径

分工愈加细化的时代,各个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职业对单一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但专业能力只能满足该职业的基本需求。现代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是对单一劳动对象产生关系的认定,在整个复杂的社会中,能与任何可能与劳动对象交流合作相处,这种能力也就上升成为综合职业能力,大学生成为理想的社会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同时并存,这种现象揭示了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研究为切入点,构建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方案,探索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模式,具有很强的显示意义。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和分类

对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分类有很多种,在很多地方,综合职业能力被成为关键能力(key skill),在德国,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1)基础能力;(2)职业拓展性要素(3)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4)时代关联性要素等。而劳尔・恩斯特看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为能力应包括三项能力:(1)专业能力(2)方法能力(3)社会能力。

1999年职业证照与课程局(QCA)将关键能力进行调整,也就是现在的英国的主流规定的关键能力,(1)沟通能力(2)数字应用(3)信息技术(4)与他人合作(5)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升(6)问题解决,而令人瞩目的是英国对这个关键能力的描述中,对关键能力有个层次式的结构,也就是说,英国描述关键能力是将其分化为两个等阶的,一个是主要关键能力,另一个是广泛的关键能力,例如最后英国高等教育规定的关键能力也就是主流规定的关键能力,前三项就是其主要的关键能力,而后面的三项就是广泛的关键能力,对广泛的关键能力的要求就比较低。

在美国,美国将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了七个方面也是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波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列举的:(1)表达能力(2)批判性思维能力(3)道德推理能力(4)培养合格公民(5)适合多元文化的素质(6)全球化素养(7)广泛兴趣,美国对此开展了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对心智教育的界定是“一种可以增强并且培养个体解决复杂性多样化和变化的能力”。

而在中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普诚雨描述了综合职业能力,他们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应是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职责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总称,绝不是指某一个岗位的专一技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将综合职业能力中细化出职业道德的分支,将能力也细化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职业知识,一个是职业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副教授徐国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教授雷正光通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认为,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也就是说,和专业能力没有直接联系的其他能力,也就是超出职业技能和只是范畴的能力。

总体来说,可以说综合职业能力分类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将综合职业能力认为是具有普遍性,可转移性的能力。普遍性也就是说,这个能力是普遍可以存在的,后天可以习得的,我们把能力分为两个,一个是先天,一个是后天,而后天的能力就是具有普遍性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其中的能力。可转移性,这个性质是指这些能力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可以和其他任何职业相匹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你离开一个职业接受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的时候,这些能力依旧能够起到和在前一个职业中相同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将职业的专业能力包含在内的分类,即普遍的以德国劳尔恩斯特为基础的分类:1专业能力 2 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这里引用的分类。

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素质是指人祸事物在某些方面本来的特典和原有的基础。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则有着: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或者是指人的思想,文化,身体及心理等方面素质,包涵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主要内容。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而一般来说,人的综合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这个品质内容很宽泛,而综合职业能力也应该包含在这个综合素质之中,因此,不能单纯的将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同起来,综合素质相比较更加广泛,而综合职业能力则是对人与职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下是我的描述。

二.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问卷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认定和总体倾向性意见,本研究团队采取问卷调研方式,以期获得大学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量性研究。本次问卷的总体倾向性意见如下:

本次调研问卷发放152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8.68%,有效问卷100%。本次问卷中男性占59%,女性占41%。在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中,被调研者总体倾向性意见为:

第7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实践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地实施。

一、亲力亲为,强化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大家在“做”、“考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地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解和感悟生活,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从而使这一能力得到自觉地强化。

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它为学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天地,有力地弥补了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对左右脑的综合、平衡开发,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敢想敢做,开发创新意识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见水汽顶锅盖后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把商品当问题研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作用。可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从而开辟新的思维境界。而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了一个上好的大舞台。

巴尔扎克曾说:“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都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同学们就不能确切地了解当前河田温泉的水温,也难以确切地知道当前河田温泉是不能煮熟鸡蛋的!在活动中,或许同学们所表现出的思维仍不缜密、方法仍欠科学、结果还不精确,但是这并非活动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三、互敬互助,培养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合作精神是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其原因就在于任何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新进展,仅靠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当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就应树立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前提是尊重与信任;合作的保障是关怀与互助;合作的途径是彼此分享;合作的目的是创造进步。这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就可以更好的接受相互间的差异;就能学会“聆听”他人的见解、观点,可以得到很多新的启示与收获,有效保证了合作中的沟通、交流,减少了冲突,避免了重复与低效;就能懂得原谅与鼓励;就能培养讲“诚信”的优秀品格,懂得有诚信方有合作的道理。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从容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到日益激烈的未来竞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的贡献。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了书本、课堂、学校,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有力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20年对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时至今日,就有关“素质”与“素质教育”概念的讨论仍未停止。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一个概念可以从多个学科、多种角度去界定,这就必然产生多种不同的表述。“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丰富的动态的概念,因此,对其理解和表述产生歧义是不足为奇的。

“素质”的“素”是指最基本、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素质包括基本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心理品质、体魄以及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劳动技能等等。

回归教育本质,应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无限地夸大素质教育的功能而使“素质”不“素”。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学校的推进与落实。事实上,自推行素质教育迄至今天,不仅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学校的“应试”倾向愈演愈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环境与教育这三种因素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活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教师主导的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特殊社会活动。其中课程是这种活动的载体。也就是说。学生是通过课程学习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这就需要学校为其提供结构合理、内容适中、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成长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课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对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相当的价值,它与学科课程同样重要。从课程形态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着眼于“整体的儿童”而开发的整体、连贯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间接掌握上,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亲身实践,去体验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并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获得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

学科课程常常以间接经验为主,以逻辑性、学科性、简约性为其显著特征。综合实践课则不以单一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严密性,而是以直接经验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生对活动的意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实践才能出人才、出真知,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 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以一定的间接经验为基础,但主要有赖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积累直接经验。

第8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层次分析法;国家奖学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61-03

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想政治觉悟、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健康身心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是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反映在研究生毕业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科学合理地评价不同阶段研究生综合能力,能够有效帮助高校推动研究生素质教育,检验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研究现状

许多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对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美国,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通过课程学习、资格考试、选题、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尤其把重点放在课程结束后的资格考试和论文开题审核这两方面;英国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强调独立工作能力、文献综述、学位论文是否有创造性成果、论文答辩等方面。日本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对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看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德国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不高,但是对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要求严格。这些国家在开展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评估方法和理论:如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以及斯塔克的“应答式评价模式”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很对高校和学者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方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济大学虞丽娟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并将知识、能力和人格三要素扩展为3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才质模糊评价系统;华北电力大学易晓喻等以学校日常单项评价评分为基础,建立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来评定研究生综合素质;宁波大学张云华等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专业理论、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扣分项目4个方面中的9个相应指标,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不同研究,但基本上针对研究生群体总体能力评价方面,没有考虑研究生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因此无法客观地反映某已培养阶段研究生培养效果。此外,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影响因素众多,许多学者均是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研究,评价模型中评价的因素和考评重点各有侧重,很难将某一种体系直接应用到另一个高校。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培养阶段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开展研究,建立一套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动态反映不同阶段研究生培养效果,对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1.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交流、邮件征求意见以及调研走访等方式,开展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调研。(1)问卷调研。本次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100份,调查覆盖硕士生各个年级。(2)与学院教师代表、组织学生组织负责人以及班级代表开展座谈研讨四次。(3)通过邮件征求全体师生意见,收到导师反馈意见数十条。(4)对兄弟院校走访调研。走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调研了兄弟院校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体系和评价指标。

2.确定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根据调研反馈和传统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确立了不同年级研究生综合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针对一年级研究生,指标体系包括学习成绩(GPA)、科研学术成果、社会工作能力及日常表现以及科学技术活动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5个二级指标;针对二三年级研究生,指标体系包括科研学术成果、社会工作能力及日常表现、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突出贡献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5个二级指标。

三、综合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权重构建

综合座谈研讨、意见反馈、问卷调查和数据测算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不同阶段工科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研反馈和教授意见征询,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确定评价体系所包含的指标要素、层级、权重等相关内容;对要素进行排序,对权重进行预估。根据Saaty等建议,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表2)。

对于一年级研究生,一级指标考虑GPA(B1)、社会工作能力级日常表现(B2)、科研成果(B3)以及科技学术活动(B4)四个指标,一级指标对目标层判断矩阵如表3。

权向量及相关检验值计算结果如下表4。

由以上权重值和检验值,利用随机一致性指标(CR=0.09164771

对于二级指标相对于B2层的判断矩阵,同样使用上述方法。判断矩阵表5。

权向量及相关检验值计算结果如下表6。

表中(CR=0.04371

对于研二、研三各年级,一级指标考虑社会工作能力级日常表现(B2)、科研成果(B3)、科技学术活动(B4)以及突出贡献(B5)四个指标,一级指标对目标层判断矩阵如表7。

嘞蛄考跋喙丶煅橹导扑憬峁如下表8。

表中(CR=0.05661698

根据层次分析法所得各指标权重系数,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构建不同年级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公式如下:

研究生一年级:M=B1×70%+B2×15%+B3×10%+B4×5% (1-1)研究生二、三年级:M=B3×70%+B2×15%+B4×10%+B5×5% (1-2)式中:B2=C1×35%+C2×30%+C3×20%+C4×10%+C5×5%

四、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在国家奖学金评审中的应用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采用差额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个人答辩和综合能力展示打分确定。2015年、2016年采用本研究提出的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初选出的国家奖学金答辩候选人,专家打分结果和测评得分吻合度较高(2015年吻合度0.84,2016年吻合度0.92),而2012至2014年未使用本测评体系的吻合度仅为0.77左右。根据结果对比,可以间接反映出本测评体系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4-27.

[2]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8.

[3]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54-57.

[4]张云华,等.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64-67.

Study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Different Stages of Master Students

REN Feng,ZHANG Bing,WANG Qing-fe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BUCT,Beijing 100029,China)

第9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挑战。

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界定与范围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大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首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明确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素质2。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分析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总的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总体概况——从总体上论述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的问题及思考;具体分析——从某一方面描写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挑战,探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方法。

1、总体论述,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彭美云(2004)通过调查问卷从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我国的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将如何面对学习、择业的压力,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较为明显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的问题等等,得出以下结论:上大学目的表现出很强自我性、倡导诚信已被越来越多大学生所接受、男女大学生表现在综合素质上的某些性别差异已明显退化、父母的关爱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们参与课外科研或发明、创新、创业等活动情况目前还处于十分薄弱阶段、大学生们去适应当前“机遇与挑战共存局面”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李善兴、董丁戈(2002)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追求、道德情操、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修养、文化理念等方面做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认为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引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在这方面大学生们表现出个性化、现实化、趋利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准发展的不均衡,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梁顺福(2000)指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强调两点:一要教育学生爱国奉献,二要教育学生创新进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现以“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到深刻转变。陈庆国、张莹(2011)提到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为主要理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我认知智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人际关系智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指导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

2、就具体而言,有明确的指向对象,往往从具体方面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有较强的实用性。

(1)创新意识薄弱。陆顺寿、曹其新(2009)指出如今的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聪明,但是,有些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兴趣意识,包括富有创意的想象力,缺乏创新的乐趣和主动性,视野比较狭窄,更主要的是缺少实践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不高。刘丰林(2012)也谈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的磨砺、创新的培养等较为薄弱。陈伟(2002)面对大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模式,提出了在专业课教学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对策。

(2)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卢铁光(2002)认为利用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本科阶段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的因素。刘长青(2007)指出第二课堂的性质、优势以及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等展开论述,强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第二课堂的指导原则。王瑛(2008)指出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改革,显然不够,必须打破封闭的平面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形成推动育人全过程良性循环的新教学模式。刘宏达(2011)认为实验课、课程实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社会化角度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从素质形成的规律来看,在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内化—外化—内化(调节)”转化的过程。

(3)就业背景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李海燕(2006)认为以素质拓展教育为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陈中平(2010)指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是支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张必涛(2004)谈到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指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该从八个方面进行:即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课程设置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实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类公共课程建设,提高文化课比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4)人文素质不高。王晓勇(2009)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文明素质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从他律到自律,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新途径。周东群(2005)指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片面教育,克服单纯的“功利主义”、“职业至上”等片面思想。宣裕方(2006)谈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缺乏,我行我素流行,文明礼仪涵养贫瘠,个人修养差,老师面前俯首甘从,同学面前心口不一,公共意识较强,实际行动颇少,慎独意识薄弱,侥幸心理普遍等。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自律心理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张英(2009)认为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必将为学生树立理想,规划人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分别从内容、实现机制、保障措施三方面来构建目标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目标教育。

这种具体层面的研究还有许多成果,例如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美育、信息素质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身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

注释:

[1]彭美云.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与结论.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

[2]李善兴 董丁戈. 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调查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3]梁顺福. 关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4]陈庆国 张莹. 多元智能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探讨. 东北师大学学报,2011(4).

[5]陆顺寿 曹其新.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6]刘丰林.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探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

[7]陈伟.21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8]卢铁光. 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9]刘长青. 关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 教育与职业,2007(10).

[10]王瑛.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 梧州学院学报,2008(4).

[11]刘宏达.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12]李海燕. 对自主择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13]陈中平.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2010.

[14]张必涛. 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15]王晓勇. 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 社会科学家,2009(7).

[16]周东群. 加强人文精神培育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成人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