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精选(九篇)

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第1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5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民族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担负起了培养幼儿情感、健全人格,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责任。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更加密切与广阔,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教育也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民族音乐呢?

1.感知节奏激兴趣

民族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幼儿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他们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不断充实。同时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运用音响、节奏、旋律等塑造出艺术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听觉能力,才能去感知音乐艺术的美。据专家研究,孩子从四岁左右开始正式形成旋律感,在针对更小的孩子音乐教育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优先接触节奏。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佤族音乐的特点,我尝试着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将音乐融入打击节奏活动中,帮助幼儿直接感知音乐的节奏,以此来提高这方面能力,设计了打击乐活动-金色的木鼓敲起来。另外,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节奏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像我国的各类号子等。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节奏写出,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模仿学习,然后根据情况慢慢再把音乐加进去,当孩子慢慢熟悉音乐后,再让孩子通过音乐打节奏,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又可以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作为幼儿学习的起点,从而更好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2.寓教于乐促参与

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教师往往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几首歌、会跳几支舞。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幼儿园的舞蹈活动中, 孩子们总是听教师枯燥地讲解,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模仿,无法体验活动中表现创造的快乐。研究表明,如果能让幼儿的音乐活动生动化、游戏化,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自由和欢愉,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音乐世界。 所以,教师应该大胆地对传统音乐教育方式进行突破和创新,积极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用符合幼儿天性的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或者现代教学手段等,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来。如:壮族幼儿歌曲《赶歌圩》内容贴近生活,情节充满童趣,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可将这一音乐素材编成歌曲版和舞曲版,创设音乐欣赏、舞蹈欣赏、学习歌曲、节奏乐等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合作演唱的能力。又如:壮族歌舞《板凳龙》、汉族歌舞《舞金狮》、瑶族歌曲《骑青马》等都是根据各族的体育游戏题材改编而来的,其中有壮族的板凳杂耍、汉族的舞狮、青竹当马愉快竞赛等活动,都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让幼儿对舞板凳龙、舞小狮有亲身的游戏体验,再让幼儿在玩玩、唱唱、跳跳中逐渐学会唱歌曲,进而引导幼儿根据歌词表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对民族游戏及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

3.艺术相融互渗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同时强调"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该领域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又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有着强有力的渗透关系。幼儿对相关民族知识的了解,能使幼儿对民族音乐作品形成更全面、更直观、更多元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将民族音乐融合到幼儿一日生活及其他领域教育中,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作品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一方面提升了幼儿生活中艺术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发展。

由此可见,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学》系列专业教材中讲到文化学前教育有关问题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中反映出来,我国学前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来选择文化。我认为,这种引进方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举措;另一方面,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

参考文献:

[1] 江祥凤.让音乐教学成就幼儿的创新之路[J]. 江西教育, 2010(9).

[2] 陆风桃,雷梅菊.小班幼儿民间音乐教育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02).

第2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师;音乐作用;幼儿需求

一、音乐符合幼儿的需求

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体验,新鲜、刺激,充满新奇的人和事。对于还没有时间观念,唯有“现在”的幼儿,正充实地度过他们的每一刻。即使最小的事件,对他们来说也都是巨大的,在他们的生命经验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幼儿的直觉智能使其对周围鲜活的世界极为敏感,他们具有超凡的吸收能力,而且具有观察最微小事物的天赋与能力。

当我们把音乐当作幼儿全面教育里的一个关键要素时,我们就同时强化了幼儿各个方面的学习。音乐游戏为幼儿们提供了他们生活里最重要的体验:学习认识和控制他们的身体以及学习专注的聆听。研究显示,当音乐、动作和语言整合时,在智能和心理上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幼儿时期的说话或唱歌,都对声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的听觉非常敏锐,但是听觉的自然发展是有限度的,错过了敏锐发展期,将难以补偿。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大约在两岁左右,并会持续成为幼儿的生活重心,直到六岁时发展为正式的语言。

幼儿首先是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实验、探索地学习。歌唱活动中他们需要能够经常听到歌唱的声音,并和别人一起歌唱,这是他们为自己独立歌唱做准备和奠定基础。结合着声音的各种游戏,更增添了轻松的气氛和学习唱歌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需要在不断地动的过程中实现。课程里的动作和活动以多种形式出现,从手指游戏、认识身体、歌谣到牵动幼儿丰富想象力的各种故事,幼儿们可以参与的内容、动作极为丰富。当幼儿有机会扮演角色时,他们乐于积极地参与故事表演。通过体验、认识人物,也认识了自己。对他们来说,表达情感和情绪非常重要,而使用手势、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正符合他们表达和沟通的需要。

当幼儿投入到与环境互动的生成过程时,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生理、情商、人际关系或是认知方面,自然会整合为一体的。为了创造出让幼儿自然学习的条件,我们需要有益的环境――也就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那就是:运动、探索、感官运动经验、语言,以及他们参与的有趣的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幼儿会感觉到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生活隔离的。幼儿们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通道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幼儿时期中的音乐、运动和语言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环境中,耳朵受到各种噪音的轰炸,使幼儿难以在众多纷杂的声音里辨识声音。提高听觉的辨识能力对于各方面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智能上、情绪上、人际交往上以及精神上,都是如此。

动能认知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是肢体运动时身体的意识和感觉,尤其是肌肉和关节在紧张或放松时的感觉。当它们在身体里获得体验时,能够吸收、积累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这些活动是音乐经验的基础:节奏、节拍、段落、曲式。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发声和节奏方面。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们肢体的控制能力、节奏、动作的优雅流畅和发声唱歌的能力。这个时期成人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赞赏幼儿们不断实验的努力,而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对错的判断。

二、学习音乐的目的

我们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吸收,融入其生命的整体之中。教育不简单是传授知识,教育作为一个穿越不同生命阶段的持续过程,必然会促进人格的发展。

当音乐活动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元素时,它会强化学习的各个方面。音乐和运动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部分。运动应该是幼儿所有经验的基础部分,因为运动是他们存在与表达的本能方式。幼儿天生会随着歌曲或乐曲的节奏运动,因为它不但会激发幼儿的情绪,并且帮助幼儿积累感官和运动的经验。

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生活环境中语言里的声调和节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歌曲和歌谣,指导和教育语言形成关键期的幼儿,使其持续成为幼儿们的生活重心,直到其发展为正式语言。学生学唱的歌曲有简短易唱的幼儿歌曲、青年的声乐作品,这些内容不但能够指导幼儿,也对学前教育学生富于教育价值。

三、幼儿音乐的学习内容

幼儿歌曲、音乐游戏、带动作的活动、乐器玩奏、聆听、让学生们表演和创编故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是其主要活动内容。各种类型的音乐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的音乐体验。

从大自然中汲取中心主题,目的在于将幼儿生活带进对音乐、运动和环境的体验之中。因为在这个奇妙的星球上,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有季节的变化和影响。户外环境使幼儿们有机会感觉太阳的温暖,树阴的凉爽,看云朵被微风轻拂。不论是观看忙碌的蚂蚁或摘一束蒲公英,大人和小孩都能一起发掘出平凡事物中所具有的深层的意义,我们给幼儿准备美妙声音带回到自己的生活里,让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丰富的音乐体验。

四、幼儿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

一个好的幼儿音乐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

第一,必须掌握足够的音乐知识和准确的音乐概念,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形象化语言。

第二,必须具备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

第三,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首先依赖于细腻、敏锐、深刻的音乐感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心独特的对音乐的感受和把握能力。

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享有音乐的魅力,才有可能把美好的音乐传达给众多的幼儿们,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通过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各尽所能地共同完成其教育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诸多教育中的一种,它是通过音乐作品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从中获得快乐,帮助他们体会生命中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得到发展成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和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为幼儿全面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丽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师 音乐 教学模式 建议

一、改进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模式的意义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的作用日益凸显。幼儿教师是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学习和研究的范围围绕幼儿教育展开,除幼儿父母外,是幼儿最早接触的老师。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社会经验、科学文化、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等,以最适合幼儿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幼儿,对其思想观念的养成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和教师的职能一样,是培养人,教育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幼儿教师对于社会培养人才起着重大的奠基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的实施,以及人们对幼儿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幼儿教师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其自身要具备许多能够与幼儿进行交流的职业技能,音乐素养作为幼儿教师必修的基本技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可以帮助幼师与幼儿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换句话说,音乐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值得关注的是,幼儿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某些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捉襟见肘,这对幼儿教育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现在幼师教育的教学模式关系甚大,所以如何培养优秀的高水平幼儿教师,如何在教授过程中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以兴趣为中心,发掘幼师潜力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塑造健全的性格,所以在幼儿最早接触外界事物时,音乐的作用不可小觑。幼师音乐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音乐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天赋相关性较大,幼师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掌握音乐必备基础的前提下,优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相关的音乐形式,完善自己的音乐技能。同时,这对于发掘幼师自身的潜力也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热情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发挥最大的能量。

(二)调整课堂教授形式,以表演结合理论学习

传统的教课形式过于单一,幼师的学习兴致不高,从而较难获得预期效果。改进课堂的授课形式,引导幼师多思考,多表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学习过程最初是以语言和肢体的模仿学习为主,所以幼师的表演以及肢体的表达,必须做到规范到位,不然会误导幼儿。所以在幼师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在理论基础的学习上,勤于练习实践,才能在声乐和肢体表达上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样可以调动幼师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师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

(三)利用高新科技辅助培养幼师审美能力

利用与幼师音乐教学相配套的授课软件,或者应用现代的声光技术手段,以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使幼师更好的融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提高了课堂上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幼儿教师的审美观念,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大部分的声乐老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幼师的声音和演唱技巧上,而对幼师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情感的表达最能体现表演者对于演唱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如果声乐的教育仅是机械的演唱,会让人感觉情感不丰富,无法使幼师成为合格的声乐传播者和教育者。所以对于幼师的声乐培养,要充分重视其审美能力和感情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巧妙的结合声乐的表达技巧,使幼师的音乐素养有质的提高。

(四)表演与教学并进,竞赛与考核把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将表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分离,这为幼师更好的掌握与结合两者制造了障碍。音乐老师要灵活处理教学的形式,不能死板的照搬传统模式,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同时,要细心关注每个幼师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技能掌握的情况,要了解他们技能的优势环节和薄弱环节,对幼师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于每一项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一种竞赛的形式,进行考察。

(五)以奖励制度刺激竞争学习,以思想教育促进觉悟提升

对幼师进行合理分组,表演竞赛的目的除考察个人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要对小组整体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施以奖励,利用幼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以思想教育灌输其职责的重要性,幼儿教师是儿童系统地学习外界事物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性格的培养和技能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幼儿教师理解其职责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其对自身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芳.关于高校音乐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23).

[2]韩晶晶,游晋卿.关于高职院校的钢琴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艺生活,2012,(03).

第4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本文首先阐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指挥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接下来从掌握准确动作、培养良好乐感、优美肢体语言表达、形成指挥习惯、勤于练习实践等五个方面详细提出了指挥技能培养的具体途径,最后创造性地提出针对幼儿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和指挥方法的设想和建议。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指挥技能培养的现状和意义 纵观国内,大多高校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设有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但是没有设置合唱指挥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学习专业的指挥教学法以及指挥常识,因此在实际的儿童音乐教学中,缺乏如何训练、指挥合唱队、乐队的技能。可见,作为幼教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目前尚待完善和健全。而实际上,指挥教学在提高幼儿音乐综合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引导幼儿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获得美的熏陶,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幼儿在这些音乐活动中通过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协调,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指挥技能可直接引导幼儿进入音乐教育活动,提高、培养幼儿的兴趣,影响教师对课堂气氛的控制。在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音乐的特点,指挥孩子们唱歌或者演奏,并设计相关游戏。如根据音乐指挥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或认识歌曲结构,分组使用乐器演奏音乐;如果教师的指挥能力不够,必然会降低幼儿的上课兴趣,导致课堂无序混乱、表演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指挥能力是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二、怎样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指挥技能 1.掌握准确的动作教师只有正确、清楚地掌握指挥的各种节拍动作,才能使幼儿迅速理解音乐语言。节拍图示是教师运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把音乐节奏演化成的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借助这种直观的音乐语言,教师把对音乐的要求及演唱的意图传递给幼儿,帮助其正确演唱,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一般来说,右手是掌握主旋律,掌握重拍;左手是感情,提示辅旋律。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从基本的指挥图示开始,将不同拍子的指挥图示练熟、记牢,当遇到具体作品时学生再根据需要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使指挥更具表现力。动作的准确性应为指挥的第一要则,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只有掌握好击拍点,幼儿才能达到整齐和统一。即兴动作也必须慎重,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动作练习基础之上,且忌讳过多。当然,指挥动作应避免单调而机械的重复,这样会缺乏变化与活力。总之,指挥的拍子、图形是基本不变的,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培养良好的乐感 (1)稳定的节拍感和韵律感。准确的节拍感对于教师非常重要。音乐教师如果不具备稳定的节拍感,很容易造成幼儿演唱或者演奏速度越来越快,或忽快忽慢,影响幼儿的节奏感培养。(2)完美表达乐曲感情。只有掌握乐曲的感情,才能把握音乐的灵魂,达到感人的效果。调动幼儿情绪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情况下,幼儿的行为都是与情绪相对应的,有很好的情绪支持,那么幼儿演唱和演奏起来会更加配合、投入。在指挥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歌曲的思想感情、风格、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音乐节奏及对乐器的轻重要求等不同内容将指挥拍子图示以线条化、音乐化的形体语言演示出来,帮助幼儿表现出歌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师指挥的每一个动作和手势都应符合美学的要求,有音乐的旋律感觉,并服从于歌曲旋律的抑扬顿挫所表示的感情变化,以启发幼儿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情境。(3)表情丰富,动作夸张。“眼神是灵魂的窗户”,透过教师的眼神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幼儿可以感觉到教师的喜怒哀乐之情,从而激发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演唱,达到音乐学习的最佳效果。幼儿教师要面向学生,将眼睛的注意力转向学生,善于用眼睛传神,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来启发孩子,这两方面也是指挥的重要语言。指挥的手势是传达教师内心语言的工具,而教师的表情和眼神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架起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例如需要兴奋的地方要让嘴角和眼角都笑起来,进入比较忧伤的乐段适当皱起眉头,身体微缩,让幼儿能直观地感受音乐,然后表现出适合乐曲的歌唱或演奏。指挥讲究个性和风格,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靠在实践中摸索,但是忌讳僵硬、刻板的面部表情。可根据幼儿特点,用一些孩子易懂、有号召力的简单手势指挥孩子唱歌,如在练唱“somido”时,可用下楼梯的手势简洁、有力的提示幼儿,使幼儿明确教师的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3.肢体动作表达要优美流畅 教师在指挥站立时,上身要挺直,两脚自然稍分,略成丁字形,左脚可稍上前一些,要站得稳而美观,将身体倾向被指挥者,用眼睛注视孩子,用体态和表情激起孩子的热情,用动作表现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指挥过程中切忌身体大幅度摇摆。手腕、手指的关节要灵活,并富有弹性,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掌握动作的中心部分是手腕,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现,速度越快,动作越小。大臂主要用于速度慢、力度大、较辉煌、声势浩大的作品,小臂则根据作品强弱快慢的变化起一个枢纽带动作用。 4.形成良好的起止、强弱习惯 幼儿音乐教师要形成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结束”的习惯,把起拍、呼吸拍和结束拍用指挥手势准确表达出来,使音乐的开始和乐句中的换气以及乐段的结束整齐划一,并使自己的动作清楚、明确,易于让被指挥者做出反应。例如“开始”,当教师站定指挥位置后,要首先通视一下全体孩子,这既是对孩子们的站定、注意力以及其他准备情况等进行检查,又相当于一个动作提示,即告诉大家做好最后的准备,安静下来。开始指挥,可以左手心向上、左臂平举的姿势给大家提示,这一动作稍慢且到最高点要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也叫预备拍,这是一个虚拍,即提示准确的速度、强弱的力度、音乐的感情是坚强有力还是优美抒情,无论怎样的作品,当它发出声音的一刹那,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收拍,就仿佛是话说完了,故事讲完了,无论是热情的、激烈的、宁静的、柔和的或是神秘的,指挥需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以完美的结束感。反之,如果不确切、不干净、不适度、不恰当,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收拍是表演成功与完美的关键。同时注意指挥的礼仪,在指挥前要面对观众施礼,结束时再向后转面对观众施谢意礼,礼毕、左转、下台。幼儿的思维是很直观的,如果没有直接显示,幼儿很难明白教师的意思。需要教师适当处理歌曲的强弱,指挥手势的强弱可以通过高低来表示,最高一般不超过头顶,最低不低于“肚脐”,渐强的手势一般是从低往高和向外,渐弱正好相反,最弱时有时指挥还会把眼睛闭上。没有注意到音乐的强弱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很多学生双手永远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变化。在指挥时把手放得很低,表示要唱得轻,把手放得高表示要唱得高,音量大、强,手势轻柔缓慢表示要唱得慢而连贯,双手握拳表示休止,什么时候要唱得轻,什么时候要唱得慢,什么时候要把声音收住,对整首歌曲应该注意的地方只要一看手势就知道了。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第一段描写小花鸭迷路了,非常着急,非常伤心,教师在指挥时要用舒缓的手势指挥幼儿用轻而连贯的声音去演唱;第二段描写小花鸭回家非常高兴,教师应该用跳跃的手势要求幼儿用欢快的声音演唱。 5.勤于练习,提高指挥能力 (1)多学习。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音乐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儿童音乐教学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手势音符教学法对音高的具体表达,就是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方法,可运用于指挥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多看一些高水平的指挥专家或教师,电视上的名家演出,或者购买有关指挥的学习光盘,观摩高水平指挥者的现场表演。 (2)多实践。指挥是一门技能技巧性的学科,只有加强动手能力,积累较多的指挥和舞台表演经验,才能达到收放自如、形美、情真、神契的状态。 三、针对幼儿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创造性使用指挥方法 1.用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来指挥 在打击乐中让幼儿看指挥来练习节奏及演奏乐器,是幼儿园常见的音乐教学活动。我们除了常规的节拍指挥图示法,还可创造性的用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来指挥幼儿,如串铃就用双手摇动,碰铃用有弹性、短促的感觉,鼓用坚定有力的手势来表示,幼儿在演奏中一看到教师的指挥动作就知道是用哪种乐器或者哪个乐器的声部要开始演奏。另外还可通过让幼儿使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的方式,从中深刻的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强弱。教师在指挥的时候也要给予充分的提示,不要出现强弱不分明、速度不均匀等情况。 2.注重多声部教学的指挥技能培养 多声部教学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多声部教学能使儿童一脑多用,通过学习与别人合作,培养和锻炼对自己的控制与把握能力,是一种具有较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高素质音乐素养的教学方式。例如,合唱能培养孩子们的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培养懂音乐的“耳朵”,它也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结构思维能力,使幼儿对音乐结构形成完整的观念。让幼儿学会看指挥,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领唱、合唱、两声部轮唱,如用左右手指挥分声部演唱,双手平甩表示合唱。在音乐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将孩子分成小组,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二声部逐渐进入三声部、四声部,逐步培养多声部能力的指挥方式。 3.有意识培养小指挥 在学前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自己懂指挥,还要注意培养小指挥。由于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而教师在指挥时采用的动作大部分都简单易学,幼儿在教师指挥时通常都会跃跃欲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请幼儿来担任小指挥,让幼儿通过学习看指挥演奏乐器和自己来做小指挥,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又能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愉快,懂得相互关注配合。此外,学习指挥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音乐学习的方式,孩子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音乐的指挥技能。这种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过程,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并且觉得充满乐趣的。事实上,幼儿的身体触感相当敏锐,当幼儿听着一首曲子来打拍子时,他的身体会根据音乐的强弱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反映,这自然有利于幼儿对音乐情感的掌握。《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的“巴学校”就是让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按音乐的节拍走动,并且手上按着节拍来指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音乐敏感度和音乐素质,非常有效。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有内在的情感,让幼儿运用指挥动作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达音乐的方式。 总的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成为未来优秀的儿童音乐教师,掌握帮助幼儿通向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就必须从大学阶段开始,不断学习、实践、掌握指挥技能,为将来的音乐教学工作服务。

第5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氛围;恰当引导;乐在其中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和生活。这就要求幼儿艺术教育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 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 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 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3 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第6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04-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明显。近十多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国家从法律上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教育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而顺应儿童本性的教育,也应该是能够使儿童获得愉快,并且在愉快中成长的教育。天真烂漫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的本性,因而,一种积极的幼儿教育,也就是应该能够使儿童在这种天真烂漫中获得愉快成长的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经把她所理解的幼儿教育,定义为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也就是说,孩子的智能、情绪、社会性、秩序感、安全感等全由一个神秘的泉源发生。在蒙台梭利看来,惟有顺乎儿童的天性,深入了解人类生命的本性,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的价值,使人类的生命能够“开放出更完美的花朵”。于是,对于孩子天性的领悟,正是蒙台梭利,以及所有其他杰出的幼教思想与理论的本质基础。

我们不仅可以从学者们的著述中,来认识与理解教育与儿童本性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可以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来体验与感受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的真正的需要。

一、音乐与幼儿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这种情感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拨动人的心弦,使心灵发出震颤,产生共鸣。而它的教育功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情感。

音乐是儿童成长的精神给养。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儿童在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美好、向上、崇善的心灵和文明优雅的气质风度。然而,过于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我们的音乐教育常常偏离这一根本的目的,成为一种乏味枯燥的技能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失却了音乐教育的灵魂,其实也谈不上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和能力。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主要目标表现在培养幼儿对艺术(包括音乐)的兴趣,或者让他们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式进行表达。

目标已定,如何落实则又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杨立梅教授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一书中提到,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有几个特点:首先,非常注重调动幼儿的情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孩子在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要素,获得音乐知识。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注意利用充满童趣的、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故事及儿歌等内容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魅力。第三,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四,注重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比如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注意倾听并拍出听到的节奏,而且通过拍打幼儿的身体使其通过触觉来感受节奏。

二、幼儿音乐教育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是为了表演,不是为了少数天才儿童,更不提倡让幼儿把童年的宝贵时光花费在沉重的技艺操练上,而是着重于幼儿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创造性和人格的培养。

对幼儿来说,唱准某个音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经验,为其艺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学习的规律,确定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教学策略,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黎巴嫩诗人、画家卡里・纪伯伦说:“音乐陪伴着我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度过生活的各个阶段,和我们同悲共欢,同甘共苦。音乐在我们欢乐的日子里像一位天使,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又像一位怜悯的亲人。”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说:“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音乐水准并不高。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固执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一个保证,一个力量的源泉。”

音乐是最美好的!但让人们走进音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天真无邪的儿童,如何在他们感知音乐最宝贵的阶段获得音乐学习的基础,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通过游戏进入音乐(音乐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甚至不需要别人教就会自己发现和创造。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是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教育。

所谓音乐游戏,就是让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无拘无束的氛围中随着音乐自如地表现。和幼儿的其他学习领域是一样,游戏也是幼儿音乐学习的主要通道。也就是说,音乐游戏是指音乐学习中与歌唱、律动、舞蹈、欣赏、听力练习、乐器演奏等内容相关的游戏性活动。通过游戏来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性,使得幼儿积极参与,并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对音乐能力的提高。

对于小朋友来说,无论哪种音乐学习都需要重复练习,如果没有足够的练习,幼儿就不会形成印象,这和音乐本身的感知特点有关。但是单纯的、重复的练习会很枯燥,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和新鲜感,因此我们需要把各种学习内容组织成游戏,这是幼儿音乐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策略。

音乐游戏通常需要同伴参加,更多小朋友的集体活动增加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对幼儿学习交往、配合有积极意义。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会自己改编、创造游戏,对此教师要给以支持和鼓励。

(二)音乐动作

在婴幼儿的教育时期,身体的动作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自由的律动时,那是一种自我表现,也是沟通、交往的一种表达方式。

卡尔・奥尔夫的理论认为,原本性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在这种具有综合艺术形式特征的音乐中,听的行为经常与动作联系在一起,丰富着人内心的音乐体验。这种结合现在也还在许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以及儿童的生活中存在,所以,必须在音乐教育中保持和继续发展这种统一。

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学教学法的研究中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身体运动参与学习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节奏都是运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所有的运动都需要空间和时间;儿童的运动是纯身体的运动和无意识运动;身体的体验形成意识;身体运动的完善产生清晰有序的智能知觉;控制运动就是培养有节奏的心理。

因此他的结论是,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要素。要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这是达尔克罗兹的重要理论和贡献。

音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同样,缺少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训练是一种不规则的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

奥尔夫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通过动作参与音乐教育的方法: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可以称之为“声势”。

基本的声势包括有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这种声势不需要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技巧,每个儿童都会使用,没有技术负担。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记忆力、创造力有很高的成效。

(三)音乐节奏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学前儿童需要通过动作寻找感觉,而使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节奏,所以节奏是最容易引起儿童兴趣和感觉的音乐要素。

节奏活动紧密联系着各种音乐能力的发展,如听觉的模仿、富有节奏性的活动、身体动作的协调等等。所以说,儿童阶段是直接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也是音乐能力培养的关键起点。

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音乐教育体系都高度重视儿童节奏感的培养,它们在儿童节奏能力的发展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富有创意的指导。

节奏感的培养不但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基础,节奏活动还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因为节奏的形式和表现极为丰富和精细,同时它又是使各种分散的音乐要素加以组织和规律化的一种内在力量。所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从运动的自控能力到节奏的心理素质,都能使幼儿获得有益的锻炼。

三、结语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作品是教育的媒介,审美感动是教育的手段,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游戏性、综合性、整体性是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把握好幼儿的音乐教育,开启幼儿对音乐的积极味,从根本上挖掘每个儿童本质上对音乐的感觉,通过游戏、肢体动作,客观表达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培养幼儿对艺术敏锐的感知力,激发他们创造和想象的热情,创造条件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进入到艺术的世界,亲身参与,充分表现。

参考文献:

1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高岚,申荷水,蒙台梭利教学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 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陈东东,行板如歌――音乐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 林非,话说音乐[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7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9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0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一、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需要生活化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训练。

1、从生活环境中发现节奏感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在培养幼儿时我们应该时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并理解节奏。在自然界里,如流水的哗哗声、小羊的咩咩声、钟表的嘀哒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生活中,有炒菜声、洗碗声、街头的叫卖声等。通过这些幼儿身边的生活环境中的节奏声可启发引导孩子的节奏感。

2、通过语言环境培养节奏感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工具,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因此,从小就让幼儿利用语言来学习节奏,不仅使幼儿容易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幼儿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幼儿节奏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应该通过语言环境来培养。

二、通过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

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

通过律动教学还要提高幼儿音乐表现和感受能力。我们要结合幼儿熟悉的、模仿性强的、感兴趣的动作进行有意识地节奏训练。人的身体天生具有的本能节奏分别是:心脏跳动--无意识,呼息--无意识,但可受意念支配,行走--有意识。它们对节奏的学习,特别是身体节奏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行走是唯一完全受意念支配的节奏运动,同时它是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典型律动。因此,行走是儿童学习节奏的自然起点。

三、通过打击乐器培养幼儿节奏感

各种打击乐音色鲜明有特点,富于色彩性,容易激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用身体表现外,还可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打击乐器。首先让幼儿熟悉乐器的节奏,孩子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有清脆、浑厚,有长音、短音,教会幼儿配音时注意音量小的乐器多配碰铃、三角铁、串铃等,音量大的乐器少配大鼓、锣等,在节奏乐练习中,既可以培养节奏感,同时又激起幼儿对音乐的喜爱,提高幼儿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利用节奏乐,还为舞蹈、唱歌伴奏,造成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培养幼儿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训练幼儿在集体演奏时能互相协调一致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

四、节奏感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节奏感首先是一种感知力,人对于声音音响具有聚合感知力,听火车运行发出的声音自然聚合成的一种节奏定式,到听钟表运行而发出的声音形成“嘀哒”节奏型,都是这种聚合感知力的体现。奥尔夫音乐教育利用人的这种潜能,将其诱发出来并进行训练,发展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音乐的洞察力。这是音乐教学的入门,也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当幼儿的感知能力加强,还会增强音乐记忆力。尤其节奏教学,并不像人们经常看到的就那么几种符号或简单的拍子,世界音乐宝库中的节奏,从最简单到最繁杂的,甚至还有恐怕一辈子找不到那种感觉的都有,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音乐中,人们创造的节奏丰富至极,是接受一般音乐教育的人所不想到的。人们常常在已熟悉比较简单的节奏之后要寻求更加细微,现加繁复的变化,而这些也使得人们的音乐感越加精细,越加丰富。通过节奏感的培养也为幼儿今后发展音乐表演技能奠定基础。在今后的音乐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8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摘要:文章概述了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说明了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的相应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较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第9篇: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范文

主题是针对作品的中心思想而言,教育意义是指利用教材向幼儿进行多方面教育,如,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等。明确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目的在于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幼儿在音乐艺术美的感受和体验中接受教育。二是掌握作品的情绪类型和艺术特点。音乐作品的情绪类型是指情绪的发展变化,如,有的音乐是雄壮有力的,有的是欢快活泼的,有的是安静亲切的,有的是悠扬婉转的等等。

有的作品自始至终只有一种情绪类型,有的随着内容的发展,情绪类型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感受作品的情绪,还应当分析、了解作品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地方特色,以及演唱、演奏形式等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音乐作品中的各种节拍各有表情作用,有的铿锵有力,有的紧凑活跃,有的舒缓悠长,有的具有某种造型性,有的表现某种风格特点。教学中应当对儿童歌曲的节拍、节奏、旋律等进行认真分析,并从中了解它们的表情作用,熟知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和艺术处理手法,从而把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对幼儿歌曲进行艺术表现上的处理。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教学就是某种程度上的音乐表演活动,通过音乐教学,使音乐作品反映的生活、情感能为幼儿理解接受。

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表现上的处理,就是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去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歌唱表演与律动来完成艺术表现任务。速度的快慢。音乐作品速度的快慢与作品的内容情绪有密切关系,如,情绪激动、紧张时,速度往往较快;情绪安静、平和时,速度就会较慢。力度的强弱。音乐作品的力度强弱与作品情绪密切相关,如,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需要用较强的力度突出节奏性;热烈欢呼的情绪需要较大的音量;表现优美安静风格的作品,需要的力度要弱、音量要小、速度也要慢一些。音色变化。音色变化是指歌唱色调的变化。幼儿的音色变化较难,要使儿童做到“用声表现”音乐,就要从欣赏入手,让幼儿模仿变化的音色,如,明亮的音色、优美的音色、暗淡的音色等等,并让他们去听辨、识别、理解和感受音乐,以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歌唱表演与律动。低龄幼儿识字不多,理解能力差,教师应根据歌词内容,设计表演动作,以姿势和面部表情来助唱。在幼儿理解歌词的基础上,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歌舞形式进行演唱,但动作不要过于复杂,应具有幼儿特色。律动就是幼儿随着乐曲的旋律进行有规律的舞蹈表演。为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节奏感,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力,教师在设计动作时应该注意节奏与音乐旋律的吻合,所选表演题材和动作应为幼儿熟悉和喜欢,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示范法最适合运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纯发声练习的技巧示范;二是突出局部机能作用的示范;三是歌曲中重点、难点的示范;四是声与情结合处理的示范;五是侧重歌曲表演、表情处理的示范;六是针对学生声音缺点的模仿示范。凡是幼儿喜欢的歌曲,他们就乐意学习,并会克服困难,尽快学会。所以,教师的范唱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质量,如果教师在范唱新歌的时候,富于表情,而且把歌曲的情趣充分表现出来,幼儿们就会被深深感动,高兴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