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声乐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声乐技术培训

第1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 声乐 整体教学法 心理素质 文化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对于训练歌唱者自身的嗓音生理条件、声乐技巧、心理构成、艺术修养都应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统一整体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在高校声乐教学使用整体教学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声乐教学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在声乐训练中引导学生们将生理、心理和情感结合起来,并训练学生们将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与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对音乐准确表达等得以配合和协调,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佳状态。

一、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的意义

(一)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有助于教学中对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在常规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们都比较注重对于学生们在声乐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呼吸、吐字、共鸣等,它们可谓是声乐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在注重这些环节的同时,高校声乐教学还需要一个整体的教学理念来做出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知识获取等的统一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能力点,为高校声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声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是声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们歌唱水平的真正提高。高校声乐的整体教学法的重点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发声技巧,还格外注重对于学生们在歌唱时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把握。高校声乐的整体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对于自身气息、共鸣、音色等方面的控制,还通过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在歌唱中的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并强化训练学生对声乐内容的艺术感知、想象和理解等能力,达到与所演唱的作品之间的情绪交融。可见,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们歌唱水平的真正提高。

(三)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歌唱的最高境界应当是 “用心来唱”,因此,只会声乐技巧而没有音乐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更无法表达出音乐中的内在美,何谈能唤起倾听者的共鸣呢?所以说,艺术修养的培养是成为一个成功出色的歌唱者的关键,而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为此,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在对演唱者在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于演唱者在文化环境中的熏陶,使得他们在最终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审美感知能力并修成高尚的艺术修养。

二、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的培养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声乐艺术在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声乐教学也应当相应地对学生在声乐技巧、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全面培养。高校声乐整体教学法的培养内容如下:

(一)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声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和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和各种歌曲演唱方法以及技巧训练等。当然,声乐教学内容中最核心的应当是正确引导学生们把歌曲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更加生动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是高于演唱技能和技巧之上的“灵魂”。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们一定要对歌曲情感、意境、艺术风格融入到其教学之中并使之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在生理条件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嗓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以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为基础并注重个体性差异的训练,帮助学生们进行歌唱语言和歌唱心理等处理的训练。指导学生们在开始练声的初始阶段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们的乐感,指导学生们在音程、音阶中的练习,重点把握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以上这些训练要素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必须整体性把握和训练。

(二)声乐演唱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演唱应当体现出富有情感的艺术性,它是以声音为媒介来唤醒艺术生命力并得以升华,而声乐教学则是要将这种艺术生命力得以激发。因此,如何激活演唱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就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教师们在进行声乐课教授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去体会歌词的内容,这是与作者情绪共鸣的有效途径。所以引导学生们进行歌词朗诵,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并充满激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们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头脑中将歌词内容予以体会,感受音高、节奏、发音以及内容表达,引导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歌唱,真正做到“以情带声”的歌唱。当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文化修养来对歌曲细致分析并深加工,效果会更好。

(三)声乐演唱中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前所述,歌曲演唱的精髓在于对于其内容和情歌的表达,而演唱者个人的文化素养对于此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声乐演唱中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品格、知识和生活体验都有涉及,因此声乐教师就需要以此方向做出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积极开朗、热爱生活、帮助他人的积极人格,这是自然修养艺术观和审美观的关键。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声乐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们对于歌曲创作者的背景与艺术历程的了解,掌握歌曲的艺术风格(个人艺术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等都是构成艺术风格的必要环节和要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要注意诸如历史、文学、哲学、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的引导和培养。

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整体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演唱技能和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学生们的整体音乐素质和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第3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

文化馆是负责组织和辅助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社会事业单位,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建设我国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声乐培训是文化馆内提供的文化培训服务之一,作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必须保证全面性、开放性以及普及性,要懂得根据不同的群众层次开展相应的声乐培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文化需求的增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都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重技巧而轻情感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文化馆声乐培训的方法,与时俱进,就必须创新声乐培训工作形式和内容,只有不断适应时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改变的审美和思想,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文化馆传统声乐培训现状分析

由于文化馆是国家开办的社会事业单位,因此在各种文化服务和群众教育方面都是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的。一方面,文化馆的这种社会事业单位属性为人民群众免费接受文化培训和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同时,文化馆内工作的声乐培训教室能够通过接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声乐技巧,而人民群众则在接受免费声乐培训的过程中学会了另一门技能,并享受着文化带来的熏陶,陶冶着自己的情操。但是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表示,文化馆的文化培训服务从一开始推广以来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在声乐培训辅导内容的设置方面没有足够的深入到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中去,一些兴趣盎然老年人在声乐培训中无法接受到全面深入的讲解教学,同时辅导教师声乐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传授也受到阻碍。

在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辅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人认为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和不足。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方法一般都是辅导教师以口授的形式将声乐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到学员的头脑中,这种辅导形式经常被大家称作“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从某些角度来看,这样单一传输声乐理论知识确实对学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有影响,学员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一味地接收知识,失去了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活跃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手法不是毫无道理。声乐学习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练习,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这些实践之前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如果理论基础不夯实,那么学员就无法理解声乐的深刻内涵,更难以向高深的方向发展。

实践同样是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人认为实践比任何教学手段都更加重要,这无疑是有争议的。因为长期以来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能够得以传承,大多部分都是依靠书籍等媒介所记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一代又一代反复的实践。一些文化馆培训教室过度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基础弱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技巧也只是片面地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强调理论或是实践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思想。但总的来说,传统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并不全是糟粕,一些精华之处还是值得在改革和创新中加以借鉴的。针对现阶段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现状,需要我们吸收传统声乐培训方法的长处,与此同时印上时代的标签,将教师技艺的发挥和学生潜能的挖掘有机结合。

二、文化馆群众声乐培训方法创新

(一)注重通史与专史的有机结合。通史即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系统理论知识,专史指的是音乐流派等音乐理论分支。在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将通史和专史有机结合起来。通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专史的产生过程,将整体的音乐知识脉络了然于胸,专史的学习则是深入研究和掌握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由于所有的音乐在基础理论方面都是想通的。以基本音乐理论为基础,再去研究音乐分支也就不是很难了。

(二)保持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共存。允许声乐培训中“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共存是促进学生加深声乐理解的重要途径。首先,民族歌曲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某些方面歌曲之间是想通的,知识核心内涵和重点侧重不同而已,因此,一些教师常常过分强调歌曲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在学生之间的差异上,一些学员由于长期自主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音乐路线和唱法,教师不能一味地去限制这些学员的自由发挥,而是发展其特色,挖掘其内在的潜能。

(三)创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培训手段。文化馆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场所,文化与科技大多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要与时俱进,追赶时代的脚步就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声乐培训教学。在理论学习课程上,可以借助小视频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多种版本的演唱示范,让学员能够直观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和演唱方式、技巧。尤其是歌词背后的含义,对学生是否抓准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的创新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既有的声乐基础规律,尊重艺术实践规律,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针对传统声乐培训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求异,保持戒骄戒躁的心理状态。文化馆是国家开设的社会事业单位,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多,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打造适合大家发展的声乐培训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柳俊英.浅谈业余成人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大舞台.2010(10).

[2]王伟丽.浅谈声乐文化教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第4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音乐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音乐技能的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掌握某种演唱、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而且也要教会他们如何教别人,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成审美观点,并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使他们在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

二、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声乐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会唱和教唱的能力。由于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高师声乐教学模仿其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教唱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从教后发现自己在校期间学的知识过于专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有所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较少,特别是范唱、教唱及教学组织能力有欠缺,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的多元化教学和多样化的音乐课外活动。

(一)教材内容单一

声乐教学的教材选择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由于不能完全摆脱音乐专业院校的一套知识、技能训练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选择较为单一。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这套教材集一些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和歌剧内容为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相对于音乐能力起点较低的师范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套教材中的大多数声乐作品艺术性很高,对演唱技能技巧有比较高的要求,真正适合师范生选用的作品很少,因此在演唱时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与实际的教学目的相差较远,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以及曲目的选择上,存在与中小学音乐课本内容相脱节的现象,失去了它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虽然有些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自选教材,但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规格,满足于对内容与形式上的简单重复,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形式、方法陈旧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大都是采用“师灌生受、我示他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种直面单人的教学方式能因材施教,针对性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创造出高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并把它发展提高。但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相对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师范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明显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独立思维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有一对一的训练形式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将来的中小学音乐班级集体课的教学示范也会有所影响。

(三)训练的质量不高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声乐+文化”的形式考入大学的。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相对于音乐专业院校学生来说,平均水平较差,嗓音条件、演唱技术等声乐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比较差,这就更增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难度,再加上声乐课时不足,学生训练的量得不到保证,从而使训练的质受到影响。尽管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提出较高的训练要求,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些老师担心影响教学进程,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歌曲演唱要求进行详细地剖析和具体的指导,以致造成多数学生的声乐训练在量和质上均未达到所定的要求,长期如此就会造成不少学生得过且过,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按教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四)忽视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课内声乐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自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然而就现状看,很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不少学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据调查,很多学生都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声乐课外实践,但这样的机会很少,有的学生甚至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都没有上台表演过。缺少课外实践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声乐学习表演和演出机会少,缺乏声乐教学环境的实习,那么他就不可能发现自身发展不平衡的方面,也就没有去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各方面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为重视,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具有高的音乐文化素养,而且在学科综合、民族文化、知识面即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也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施教材内容多元化

过去的中小学音乐课主要以唱歌、欣赏为主,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会唱或者会弹就可以,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后,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强调要尊重了解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需要的是多能型的音乐师资,因此高师声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也要实现多元化。无论是学习哪种唱法,歌曲的内容都应该涉及各个方面,各个时代、各种风格,既有艺术歌曲、也有经典的民族民间歌曲,特别是当代著名声乐作品,此外还应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和生源特点,适当的增加具有地域色彩和风格的一些原生态声乐作品,通过多元音乐风格作品的接触,了解作品相关的文化,掌握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演唱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校不少声乐教师进行大胆实践,根据学生个体的声音特点和优势,采用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训练学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形式

目前高师声乐课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遭到更多声乐教师的质疑。毋庸置疑单一的教学形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表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影响很大。因此高师声乐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声乐教学中的发音机理、发声基础知识、歌曲分析、嗓音保护常识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教师集中讲解的集体课形式,这样既避免了无意义的教学重复,节约时间和师资,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如对学生选择针对性声乐曲目训练,就应该采用个别课的形式,对其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和纠正发声、呼吸、歌唱的身体状态等问题,以达到扩充、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对于声区的统一问题则适用小组课的形式,如对女高音声音存在的气息较浅,喉咙放松打开不够,声音挤、紧的通病就可利用同声部的小组课来进行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种授课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努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能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声乐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例如利用电脑技术制作视听影像资料、幻灯片等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声乐教学中有许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和示范,学生也许一时掌握了要领,可能一下子又忘记了,例如歌唱时的呼吸要领,不同唱法有不同的呼吸技巧,随着不同的乐句呼吸的方法也在时刻变换。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诸如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播放训练的技能内容,让学生反复听看,自我分析,找出缺点和问题。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教师或中小学生,进行某一内容或某一课堂环节、某一项专业技能模拟,然后反馈评价。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简短、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强化技艺训练

新课标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综合技能,不仅要会歌唱、演奏、伴奏,而且还要会范唱、教唱,同时要掌握音乐教学的技能及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例如音乐教学设计、音乐课堂组织能力、音乐课外活动指导能力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意强化对学生的技艺训练。从技能上说要训练学生歌唱的基本方法,掌握歌唱的呼吸、气息的控制方法,还要训练学生的范唱和教唱方法,从艺术上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品,用真情去唱,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内心的歌声来传达美的情感体验。通过高质量的技艺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符合新课标对音乐教师的要求。

(五)注重艺术实践

第5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一、 重技能、轻理论

长期以来,声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歌唱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往往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发挥理论对技巧的指导作用。此外,对何谓声乐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所谓的声乐理论就是研究歌唱方法的,学习声乐理论的目的就是学会怎样歌唱。然而声乐理论不仅包括歌唱理论,而且还包括声乐艺术、声乐发展史、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社会学以及声乐教育与教学等多种理论。

二、 重技巧、轻情感

歌唱是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和掌握歌唱技巧,最终还是为了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演唱的情感训练,而将绝大部分精力花到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上去,结果当学生演唱歌曲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情投入,使歌唱成为不能触动人们心灵的苍白表现,从而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和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情感因素加入到技巧训练中去,才能让演唱技巧得以充分发挥。

三、 重技术、轻文化

声乐不仅是一种发声机制和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艺术。事实上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声乐文化。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文”的倾向。首先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发声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而没有从文化形成方面去阐述歌唱艺术的本质。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但由于缺乏音乐文化方面的修养和其它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制约了他们歌唱技能的提高。事实上,学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底蕴欠佳,就难以很好地表现作品的境界。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受声乐技法的困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艺术生源的选择、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技巧和文化的对立。而文化知识的贫乏必然会抑制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四、 重声音、轻语言

声乐是语言的音乐化,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声乐语言学以语言学为基础,包括声乐语言在行腔中的表现规律,发音、正音、吐字、引长、归韵、收声等基本技巧训练,声乐语言的高位置念白训练,声乐语言专业敏感性的培养及声乐语言的性格化训练等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只注重歌唱呼吸、发声、共鸣等演唱技能与技巧方面的生理技能训练,而对声乐语言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对于声乐语言的机制和其在声乐艺术中的创造功能的探讨则更少。据了解,目前高师教学计划中很少设置声乐语言课,即便设置了,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有的院校仅把它看成一般的“正音”课,认为能掌握拼音字母,学会普通话就行了。另外,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沿用美声唱法的元音训练方法,使演唱者在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必然与中国语言有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好中国语言特有的发音吐字规律和其独特的声调、节奏与韵律,即使演唱者有很强的发音能力,也会产生吐字不清、有声无字、音包字等弊端,更谈不上完美地表现歌曲了。

通过以上我们对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师范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己任,这就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演唱的技能技巧、理论知识和教学等三方面的能力为发展方向。

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师声乐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一是思想素质,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二是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质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三是文化素养,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应该了解和熟悉与声乐有关的语言学、文学、美学、生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 扩展声乐理论教学内涵

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要打破以往声乐教学的单一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的新的教学内容。高师声乐理论课应包括声乐理论、声乐心理、声乐表演、声乐语言、声乐美学和声乐教育等课程。

四、 更新声乐教学形式及大纲。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指出:高师声乐教学应采取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与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以个别课为主。以个别课为主并不意味着个别课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我们需要在以个别课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声乐集体课的学习,把声乐技能与技巧训练、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的讲授贯穿其中。声乐集体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声乐集体课可以讲授普遍的带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也可以解决带有共性的技能问题;其次,声乐集体课可以让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演唱,进行示范讲解与分析,从而可以使学生观摩学习教师上课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高师声乐教材应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突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第6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 音乐素质; 培养

1.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课程,由于学习对象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必须因材施教,而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的素质是教学的宗旨,是能否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材的重要保证。在教育大概念中,我们十分重视把提高素质做为教育的目的,而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样值得我们研究和注意。与其他方面的素质相比,声乐学习的素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音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相同的作品对不同的人来说,有千差万别的感受和理解,而同样的歌曲由不同的人来演绎也会有差距较大的效果。这些差别不仅仅来自于歌唱者的声音,更是学生对音乐专业技能、理解能力、文化底蕴的差别。当然,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良好的声音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在演唱者的全面素质中,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以及音乐涵养等,决定他是否具有完美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一些嗓音较好的学生片面地追求高音和响亮,歌唱不动听,而也有学生很"乐感"但缺乏良好的声音,当然有些学生确实受到声带条件的制约,但是有一部分声音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遗憾的是往往不能两全其美。这是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同时,声乐教学又具复杂性。声乐教学中素质培养是重中之重,每个人的自然嗓音条件、并不能完全适应唱歌,即使是条件最好的嗓音,也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调教,才能够自如地运用,而更多的学生嗓音条件需要经过耐心的教学和刻苦的练习,才能够完成歌唱所需要的能力训练。声乐教学最复杂、最艰苦的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方法的教学,也是声乐教学的成败关键,因为纵然学生有无比的敏感的音乐表现能力,如果不建立在良好的声音之上的话,美丽的歌唱只能是理想和心愿。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歌唱发声的技术而忽视其他有关的素质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一般指学生必须具备的音乐专业方面的基本才能,主要包括音准、节奏、音乐记忆、音乐修养、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理解和表现能力等方面。

2. 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和全面性

要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与声乐学习有关的所有音乐知识课程的学习兴趣,现在许多学生学习声乐作品时,往往是依靠录音或唱片学会的,当然,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学习手段比起自己在钢琴上通过读谱掌握的往往要粗糙些,尽管可以通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进行模仿,但容易造成学生乐谱不能仔细研究,所以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节奏不讲究,考试前合伴奏也常常出错。虽然这些课程是在其他基本乐理课中完成的,但是,作为声乐教师,同样有必要在声乐教学中强调这些。从最初的发声练习和最简单歌曲开始,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教育。不能将声音训练和歌唱脱离开来,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进行情感教育,其实即使在最简单的练声训练中,也同样存在着声音美的认识和追求,音乐的情感表现无所不在。

3. 声乐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人才个人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在国外,以德国的赛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学生亲身去实践,主张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师注意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认真学好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音乐历史的发展和特点,同时尽可能地熟悉一些音乐资料,包括不同时期的艺术精神、作者人生观、作品的背景等,这是音乐素质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演唱者的艺术品位,需要有相对的审美眼光,这同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声乐不只是所谓靠前靠后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声音的高度和强度来评判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品位决定音乐素质,我们常常会觉得等掌握了发声练习再讲其他的内容,其实许多歌唱的技术是属于歌唱审美的一个部分,它不能独立地存在于歌唱的整体之外,同样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时候在发声练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流畅连贯的歌唱中迎刃而解了,学习音乐不能只是学习本专业,一切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一切能创造美好的事物都值得学习和探讨,这才是学习音乐的精神所在。

4. 声乐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是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唱能力与歌唱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视奏也同样要求"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最后要培养声乐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而且,学生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4.2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牢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作品风格四式结构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就是理解能力。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表现。

学生在歌唱中表现出来的敏感性、理解和表现才能,常常被笼统地称为"乐感"。"乐感"应有两个层面,一是天生的律动感、协调性和敏感性,这种感觉会自然地表现在歌唱过程中。其实,"乐感"更重要的部分是培养的,是审美意识的理智表达,是风格、思想、情感和技巧的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这方面就必须是经过良好的教育,精心研究和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才可能表现出来的艺术意义上的"乐感"。

比如《黄河颂》,第二个乐段中出现的三个"啊",哪个是几拍?哪个是有装饰的,许多同学往往搞不清楚,似准非准,有的唱二拍,有的唱三拍,很不严谨,只知道一个大概,却经常不够仔细,我们会不经意地在教学中重视声音的教学,而忽视这方面的严谨,简单地认为只要声音好了,就算是了不得了,出了错也不知道,养成了松懈放任、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学唱新歌曲要反复仔细视地唱乐谱,并找出歌曲中的音准节奏特点,列出容易出彩的地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再仔细加上歌词。至于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根据乐句和歌词的文学性,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呼吸口,哪里需要声音强些,哪里则需要轻柔些,哪里需要渐快或渐慢,多研究几个方案,严谨练习,形成相对固定的适合于演唱者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途径逐步地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强奏学生喜欢的乐曲乐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与学生"讲"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于儿童口味,学生喜欢多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声乐学生来说,除了多欣赏不同风格的中国歌曲外,还应该多欣赏一些外国歌曲。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高尚的。尽力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4.4 培养学生的歌唱记忆能力。从记忆与歌唱的错综复杂关系上看,记忆规律始终是制约人类歌唱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想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歌唱审美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歌唱发声技术水平、歌唱表演能力和歌唱鉴赏水平,就应当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歌唱记忆水平。

歌唱记忆包括形象记忆训练、情感记忆训练、逻辑记忆训练、运动记忆训练等,形象记忆是歌唱记忆的重要内容。"所谓形象记忆,就是以感知过的人、事、物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帮助记住对象与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形象,也可以是味觉、嗅觉、触觉的形象"。在各种形象记忆方面与歌唱活动参与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听觉形象的记忆,其次是视觉形象,运动觉形象和触摸觉形象的记忆。形象记忆本身的复杂性虽然为这类记忆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只要我们能注意合理调节记忆的方法、手段,注意加强针对性记忆训练,所有客观存在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妥善解决。

情感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歌唱是情感艺术,歌唱离不开情感体验的交流与表达,而情感的交流、表达又离不开情感体验的日积月累,因此情感记忆就显得格外重要的必要。情感记忆训练重点应当放在日常生活之中,应当到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揣摩、品味各咱情感情绪。

逻辑记忆训练就是以概念、规格等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形象,而是关于事物性质、关系及事物发展规律等方面内容,并且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重复性的反复记忆,复习性的回忆、想象、联想机制的运用,相关逻辑记忆的关联性记忆等,都是提高逻辑记忆的好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运动记忆训练,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运动,一种身体的机能运动,一种混合着生理、心理活动的智慧者的运动。所谓运动记忆就是过去做过的运动和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在歌唱训练中,声乐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要清醒地认识和正确理解记忆的规律,要深入了解歌唱训练中记忆的特点并通过正确的识记、保持、再现、再以来支持歌唱学习。准确的识记和正确的反复练习是记忆的关键。学习中要更多地注意训练有意记忆,注意加强对事物的分析、比较、鉴别,注意相关识记对象间的表面联系和内在的本质规律联系。对于某些表象应通过大量的感觉、记忆使其变成一种固定的观念,给歌唱活动提供更多的稳定的信息保障,促进训练的顺利发展。

歌唱是一种技能,而技能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技能学习的特点是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反复进行操作实践。歌唱学习中,没有正确的理论对操作进行指导,歌唱技术操作训练就成了无的放失,更不用说取得成功;而仅有理论知识,知道应该怎样操作和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但若不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把理论转化为技能,同样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歌唱技能。从歌唱学习理性认识到实际演唱技能的掌握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练习和熟练的过程。因此,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是在歌唱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又一思想原则。如何正确估价自己的,根据自己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实际歌唱水平、歌唱能力,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其实也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正确地面对复杂的情况,采取学习方法,设计合理的进度计划进行并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各方面注意自己音乐素质的培养。

声乐始终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怀的一种方式,成为伴随着人们历史、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审美意识而发展演变的。

声乐演唱艺术发展至今,歌唱发声技巧与表演的实践经验已不再是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代代相传,而是从发声生理科学的理论出发,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歌唱发声方式,专业素质训练和以指导歌唱实践和声乐教学。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洋美声演唱艺术的科学发声方法,培养自己的音乐素质和技能,使我国的声乐艺术更具有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俞子正.声乐教学论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2] 陈永明,钟启朱.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第7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 理论教学 技能教学 实践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论在综合课程改革上,还是在实体教学形态上都发生了本质性变革,也直接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根本性要求。传统意义上的高师声乐教学长久以来深受专业院校范畴内声乐教学的影响,在声乐理论、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表演实践等方面出现各种不良偏颇,与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也始终存在。基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在传统教学模态根深蒂固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大变革突如其来洗礼的大环境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园囿,寻求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个课题摆在了教改的前沿。本文从高师声乐理论教学的基础出发,并以此为着眼点,着力探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的新形态,从而在开辟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新理路上探寻策略节点。

一、高师声乐理论教学分析

理论教学是基础,是科学掌握声乐技能,应用于实际,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出发点。然而,传统和当下的高师声乐理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重视或因条件限制过于偏重纯理论问题,离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声乐理论教学目标尚有差距。因此,学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理论教学及其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声乐理论教学的属性要求,我认为科学开展声乐理论教学有如下必要性。

一是音乐文化的宏观需求。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宝贵的音乐文化知识财富,现代音乐的长足发展也正是不断汲取音乐文化营养的结果。要全面掌握好声乐技能,首先必须从音乐文化中厘清脉络、吸取精髓。此外,没有文化底蕴的音乐存在犹如空中楼阁,不仅没有存在的根基,而且没有发展的生命力。现代的音乐创作与表演离不开传统、古老的音乐文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少声光电技术代替了某些声乐的表演,掩盖了技能的不足,但声乐始终以自身的文化根基为立命之本,其核心始终无法为现代科技取代。不过,理论的学习和对音乐文化的弘扬,最终体现为声乐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注意“唯理论”、“唯文化”的偏见。

二是声乐专业的中观要求。高师声乐理论的学习本质在于指导声乐实践的科学发展,并为基础教育的声乐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因此,高师院校的特性对声乐专业的理论教学提出了中观要求。同时,“声乐理论教学理应凸显声乐专业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深厚的发声、表演、声音控制,以及各种相关的生理保健知识,为声乐技能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1]教学经验证明,跳过或没有夯实好声乐理论基础的学生最终都要回归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方能实现声乐艺术的高成就。综观可知,声乐专业的理论学习不仅是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更是提高声乐艺术家综合素养和修养的需要。

三是声乐技能的微观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是一种歌唱技能,最终要通过表演者配合调整喉、咽、口、舌、腭等腔体,与表情、形体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的综合技能。人体高级神经如何指挥自己的嗓音器官,如何实现各类肌群的紧密配合,如何克服自身不足从而实现更完美的表演,这些微观的技能诉求都需要不断从声乐理论中汲取养分,学习声乐先哲的宝贵经验。

综合而言,这些必要性必然把高师的声乐理论教学引入发展的多维空间,在教学内容上至少涉及如下几个层面。

一是重视音乐、声乐史的教学价值。高师的声乐理论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声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命脉,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牢固掌握艺术的生命力源泉;要深入学习前辈艺术家的宝贵经验和艺术规律,以及他们奉献艺术的精神品质;要从经典的声乐历史作品中提炼精华,探寻作品的风格特征和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二是重视声乐知识的积淀和声乐教学法的把握。全面学习和掌握声乐专业知识,在理论指导技能上下工夫,在理论提升声乐素养上求发展,在声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处理上打好基础。高师学生承载着发展基础教育中声乐教学的重任,必须努力掌握好声乐教学法的系统知识,特别是曲目教材选用原则,学生教例分析,喉音、鼻音、“羊鸣”等常见发声毛病的解决方法,以及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训练等知识。

三是重视声乐技能理论的教学。包括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技能的基本要领和理论知识;声乐歌唱语言的训练和基本理论;歌唱器官的生理与保健,如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器官的构造性能,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特征、保护等。

声乐理论教学不是空虚的“纯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能理论和艺术指导。只有将学生理论修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声乐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现代教育和声乐艺术发展的需求。

二、高师声乐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技能教学

不可否认,高师声乐技能教学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尚未触及教改的根本,依然存在着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宏观操控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最终导致高师学生声乐的综合技能难以提高,并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对此,在当前声乐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声乐技能教学应着重突出如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是注重呼吸训练。“气”是声乐发声训练的载体,直接决定着声乐技能和准确性。《电影戏剧表演术》中有言:“发音必须吹气,所以练习发音的人,第一应当注意他的呼吸。”声乐训练中的呼吸,要求快速从口腔往外吹气,且气息集中,力下行,小腹收缩。送气动作结束后,小腹自动反弹,整个动作要自然完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加强学生呼吸训练,采取缓吸缓呼、急吸缓呼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努力做到:一要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吸气方法,保持呼吸的连贯畅通;二要训练学生在力与气的配合能力,特别是腹部、腰间的力量对于呼吸的作用,以及保持整个呼吸训练过程身体的舒适度,力求身心和气力的自然舒畅。

二是注重开腔训练。如何打开口腔,以及如何保持口腔科学地动起来,同样对声乐的发音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在开腔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训练:打开下颌骨训练,动作柔和,切忌僵硬;提起软口盖训练,要训练通过吸气和扩张鼻孔的动作使软口盖提起。此外,在打开喉头方面也是训练的重点。喉头位置的稳定是每个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基本功。“国外的很多声乐表演艺术家,从练习之初,一直到成名之后,都非常重视正确的歌唱喉位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2]科学的歌唱喉位不仅有助于帮助喉咙充分打开,而且能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肌肉,保持喉头稳定的特性,从而夯实基本功。

三是注重发声训练。在发声训练中,通常使用的元音有i、u、e、o、a五个,在日常训练中可通过加上“L”辅音而成Li、Lu、Le、Lo、La进行练习。这些发声是最基本的训练,而且人在生理的变化过程中,发声也在不断变化,应时刻加强发声的基本训练,夯实基础。此外,在通过曲目练习发声方面,应以中速、快速发声训练为主,掌握音速的变化和不同音速的节奏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喉头、口腔在发声方面有机配合的协调作用,注重发音的完整性和身心的自然流畅。

在日常的声乐技能训练中,还要注重曲目演唱的练习,特别是要选择如《在那遥远的地方》(D调)、《二月里来》(G调)、《半屏山》(F调)等这样的曲目,在完整的乐曲中对声乐进行整体上的技能把握。

三、高师声乐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类艺术表演活动日趋丰富。不论是高师院校的师生,还是基础教育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社会各类文艺演出中。因此,实践教学受到了声乐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基础教育需要不断加强声乐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单就高师声乐教育而言,未来的声乐人才培养方向是集理论、技能、素养、编导、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培养模式,最终都要通过实践得以检验和证明。基于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始终注重实践教学的现实和长远价值。

通常而言,开展声乐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践和课外实战实践两种方式。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和条件的限制,首选第一种方式。

课堂实践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种声乐训练和培养活动。这是学生练习和成长的舞台,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训练地。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实践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为学生创造尽情表现的舞台空间,满足学生的各种声乐艺术诉求;要采取配合、点评、讨论、集体训练、个体训练、分布训练等各种方式,扎实打好学生的声乐基本功;要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应用、声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表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全面历练学生的实践和实战能力。教师还应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表演积极性,以鼓励、表扬为主,为学生的课堂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在不断开展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课外实战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历练自己、表达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表演经验。这要求学校和院系各方面应积极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造条件,如在学校举办各类丰富的文艺晚会,联系社会艺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让学生多参与一些艺术活动。当然,在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要立足校内,辐射校外;二是进行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学习锻炼的秩序性;三要突出练习和培养的实践目标,着力在技能训练和适应实践上下工夫;四是适当注意培养高师学生满足基础教育所需求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美感意识 教学 培养 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9篇:声乐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那么,这一层次的音乐教师应当具有哪些教学能力呢?在2015版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声乐作为独立的专业方向只存在于音乐表演专业中。音乐教育专业不再将声乐或任何一门器乐作为独立专业方向。这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的目标有着显著的不同。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性、均衡性和适应性特点的“多能型”教育人才,才能更好的体现师范优势,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服务社会。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新的专业设置里,声乐和器乐的比重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决定的。面对着三岁到十四、 五岁的教学对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发现学生的天赋所在,如何引导学生拓展音乐技能。避免“一专”,发展“多能”,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这一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必须要同时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能和一门器乐演奏。歌唱和钢琴应用最广,也最为实用,而其他乐器可根据个人能力有条件的选修,方能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要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技术超群,而是应当具有丰厚的音乐基础知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和在声乐和器乐都有涉猎并掌握一定水平技能的全面音乐教育人才。声乐和钢琴是音乐老师的基本教学手段,需具备比较完整并且灵活的弹奏与歌唱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和本科招生同步完成,只是用分数高低加以划分本、专层次。考取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仍是只会唱歌或者只会一门乐器。这一招生模式还是为高师“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的。没有兼顾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师资须具有“多能型”教学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对于报考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考生,从招生环节就应有目的进行筛选,招考科目里应将声乐和器乐技能考核放置同一水平进行测试,按专业特点设置招考科目。也就是,若兼报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术科加试,需另外单独进行。因为高职高专和高师培养的方向是不同的,高师突出学术性,高职突出应用性。

现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是沿用本科的模式,根据专科的学制和教学要求略作调整,很显然,根据社会对音乐教师要求的变化以及职业类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教学设置就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高师培养人才侧重学术性,偏重理论课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实用性。所以高职高专的课程安排上,实践课多于理论课,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声乐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应就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包。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能力培养出发,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力的培养依托行之有效的大纲设计,大纲设计的核心就是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优势。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而且实践重于理论。

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活动应着手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独唱能力

独唱能力就是个人演唱的技术技巧能力,包含演唱技术和情感表达,谓之声情并茂。在演唱技术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这样的考核标准,应依托一套相对固定的考核曲目库,该曲目库可根据实际教学状况运用一个阶段后做适当增删,形成动态调整模式。曲目库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学状况来制定。曲目库中的曲目首先应以单个学期为分割,将男女声曲目混合在一起编制,根据不断上升的年级学期,逐级提升曲目难度。其次每学期的曲目应分为必修曲目和选修曲目,用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必修曲目的任务后,选修曲目也可由教师从曲目库以外自由选择。这就要求从学校教务管理层面和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形成互动交流。定期向学校反馈教学状况,作为调整声乐课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实践环节,除固定的期末考试外,还应鼓励学生开独唱音乐会或合作形式的演唱会。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充分了解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开拓学生视野。一方面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来更好地完成工作。艺无止境,专科学习只有三年,但尽量的提高专业技术技巧能力,多适应未来多变的教学环境会有极大的帮助。课程设置应作如下安排:任何音教专业的学生每周一节的一对一声乐专业课。着重训练声音演唱技术技巧。在实践课环节,开设声乐小组课,模拟教学课堂,让同学分组模拟教学设计幼儿园或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组织音乐活动,老师最后总结并提改进意见。

二、自弹自唱能力

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需要声乐课和即兴伴奏课相互配合,即兴伴奏课的教学内容应安排相当部分的声乐曲目伴奏作为教学内容,并在课上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上报曲目,即兴伴奏老师根据每人的上报曲目,单独辅导有针对的训练,以提高同学的自弹自唱能力。在期末考核时,邀请声乐教师一同观摩,提出意见,实地指导学生的自弹自唱中出现的问题。自弹自唱水平的考核,也应编制一套曲目库,作为考核参考标准。就全国音乐教育专业而言,自弹自唱课已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并在一些院校有开设,而且相关的部级比赛也有设立。但该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这多是由于师资不足造成的。自弹自唱能力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基本能力,是十分实用的。应配合声乐课,在三年学习中都有开设。笔者认为,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在《即兴伴奏》课程中,加入同等比例的《自弹自唱》内容,更为合理。

三、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的培养教学能力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同学,要面对层次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搞好教学活动,呈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能力。幼儿园及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时期,从三到十几岁年龄的学生,嗓音会呈现多阶段的变化特征。主要分为童声阶段和变声阶段。也有发育较快的,会基本结束变声状态。每个人的声音变化会有一些不同,但变声期间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保护好嗓音,注意休息。童声阶段大概会从四岁左右开始,到十岁左右。之后会有个别学生进入变声初期,延续至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的样子结束变声。童声阶段的声乐教学,应注重以音乐为中心,轻技巧,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处于童声的小朋友在理解能力和声音耐力方面远不如成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记忆力好,一旦正确的演唱习惯养成不容易变形。对于儿童声乐的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要比单纯的声音训练能力有时候更重要。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对旋律节奏的把控能力普遍而言都不是太强。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一方面要控制作品难度,选择三到六岁小朋友的嗓音承受范围内的作品。不应过多练习,以兴趣训练为主。另一方面,除个别歌唱天赋较突出的小朋友可做专门训练,进行独唱。多选择合唱的作品,用以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以及对嗓音的控制力,尽量做到旋律、节奏准确即可。小学阶段,是童声比较容易出成绩的阶段。孩子的身体进一步发育,嗓音的机能会有较大的提高,对旋律、节奏的控制力会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还应以合唱训练为主,但要进行一对一的声音训练,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发掘学生的声乐天赋。适合合唱的同学可组建小型的合唱队,相对较多的进行训练。优秀的童声合唱团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阶段也会涌现出较多的有较强个人演唱能力的学生,应重点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童声合唱和个人展示都是比较容易普及并且出成绩。中学阶段,多数学生的声音趋向成熟,处于变声期。这一阶段以保护为主,但也要因人而异。女声的变化相对男声在这一阶段较小,部分女声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混声教学,从而过渡到成人声乐阶段。如若变声期声音沙哑情况突出,必须要让学生休息。

针对教学对象多种情况,笔者认为应给同学们加开一门《儿童声乐演唱训练》课。介绍童声的生理特点,注意事项和训练手段。这门课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特别能帮助同学提高就业的适应力。同时开设《音乐教学法》,学会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巍厦,《高等职业院校声乐演唱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