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精选(九篇)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1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字:声乐教学改革 课程定位 课程内容特色 教学形式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4

一、有效的课程定位

面对新时期的到来,大到国家体系运行的改革小到校园内部的课程改革,紧张的节奏敦促着每位忙碌在一线的执教者在顺应新时展的同时,不断反思创新提出并推动时代前进的改革方案。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 ]

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技能操作。声乐教学作为其中的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唱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在音乐生活中启发幼儿、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专业或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由于其专业的自身特点,高职执教者更需要明确有效的课程定位:培养艺术综合素养较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艺术综合素养不仅只是会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完三年高职教育后能够具有较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感知能力、音乐解读能力、音乐作品处理能力、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演奏表演能力;并且能将这种艺术素养灵活运用于幼儿教学,激发幼儿的音乐感知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挖掘

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声乐课的课程定位,必须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的安排,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提供具有一定实用性和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从演唱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音乐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两方面讨论学前声乐教学课程内容的把握。

演唱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课程定位:培养具有综合艺术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打破以往的强调歌唱专业技巧的传统观念,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歌唱技巧上的有关要求,从音乐欣赏、声乐、视唱以及钢琴弹奏等相关课程中提炼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简单的发声技巧基础上提高视唱和范唱能力,并且能够对简单的儿童歌曲作品进行准确的音乐理解与处理。

与此同时,学前声乐教学中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面对此现状任课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以及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以及音乐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经典声乐作品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挖掘当下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在儿童歌曲的选择上,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上有限的声乐作品,而需要对教材进行纵向的解读和横向的挖掘,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教材中有一首汉乐府时期的儿童声乐作品《江南》,在讲授到此首作品时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横向的延伸,引申出了谷建芬老师于2004年所创立的古诗儿歌系列《新学堂歌》。古诗与儿歌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形式很好的将国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使得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我通过演唱、表演、欣赏等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艺术能力。

音乐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

声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因此声乐教学的课程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唱”上,更需要关注在如何“教”上。科学的音乐教学设计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基本音乐教学设计环节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在歌唱课上通过情景设计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等音乐实践教学内容都是需要执教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内容。

三、特色教学形式的运用

丰富教学内容的挖掘注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打破传统老师教学生唱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定位于学生本身,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歌曲表演唱的展示以及学生弹唱能力的强化两方面丰富教学形式。

歌曲表演唱的展示

所谓歌曲表演唱是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以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姿态和在对歌曲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情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为表达,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的表演唱运用在幼儿歌曲上尤为合适。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表演唱”的展示安排在布置作业和回课环节上,学生在学会一首声乐作品后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随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加入简单的音乐伴奏、舞蹈等形式再次充实表现音乐作品。在此期间,学生们在查阅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编排创作,采用不同的形式完成作品,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回课”环节的表演唱环节并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在每节课5-8人的表演唱回课后,教师和学生会对这几位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设置“小小评论家”环节,让学生们评出他们心目中表演的前三名同学并说明评论的依据;与此同时,我还会将同学们推举出来的第一名以“小小幼儿教师”的身份请上讲台让她教同学们自己编排的表演唱,在课堂上短暂的体验教师的角色,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弹唱形式的融入

如果说表演唱是与舞蹈课程的结合,那么弹唱形式便是声乐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的真实教学多以幼儿歌曲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弹唱能力,因此弹唱形式的融入也是声乐教学特有的教学形式。但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与课程安排的设置,弹唱形式的教学模式通常应该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当学生们经过第一、二学期的钢琴即兴伴奏学习、声乐学习以及乐理视唱等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教学形式中加入学生“弹唱”环节的设置,学生通过对旋律进行不同伴奏音型的编配进行演奏演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学生的音乐实践中打通他们对课程的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8

第2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 恒与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声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声乐教学作为高校综合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中,笔者结合自身已有经验,结合相关专业资料,围绕高校声乐的恒与变展开论述。

一、高校声乐“恒”与“变”的解读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声乐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事业及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有着很多发展的机遇,但是同样面临着巨大而艰难的挑战。机遇是:声乐人才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多,学生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多;而挑战则是:声乐教学是较为传统而沉淀的文化课程,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人们对声乐的敏感程度和鉴赏能力却每况愈下。基于此,作为文化课程的声乐教学来说,要想发展,必须留存好属于自己原汁原味的东西,又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当的进行调整,“恒”与“变”成为声乐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

(一)坚定文化理念的核心,坚定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必然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继承和割舍。作为“恒”的内容来说,一定是留存声乐文化及声乐教学精髓的核心和理念,发扬声乐的魅力,让声乐这一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因此,在今后高校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深度挖掘声乐教学内在的“血液”,通过细水长流,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曲谱中去阅读人文精神,解读历史岁月,掌握乐理对情感的表达。简单说来就是:高校声乐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这门技巧和艺术技能,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利用这些技巧和技能去传播和发散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或者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声乐文化及声乐艺术更具生命力、活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变通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潮流

在传统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部分声乐教学者们可能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误区:即认为利用现代手段和方式展开声乐教学是对这门艺术的亵渎。信息时代的来临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话,不难发现,这些看似高效的途径其实大大降低了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敏感度。我们心灵的容量其实是有限的,信息爆炸的到来,严重阻碍了我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大脑对信息始终处于较为疲乏的状态。因此,作为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坚守文化理念核心,坚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出发点的确是好的,但是依然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对教学方式及途径进行变更,适应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变化和调整,寻找学生更能接受以及学生接受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进行。

二、高校声乐教学变革的主要内容

新的时代形势下,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及教学途径的变革是必然的。结合现阶段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

声乐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新的形势下,依然要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途径。多媒体软件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教学辅助工作,在学习氛围营造以及学生兴趣激发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与价值。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播放一些声乐练习曲目,规范学生的声带发音;小组声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声乐表演或演唱的视频作为教学的导入。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被创造出来。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些新的音乐作品进行适当调整,将它们变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引入这一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时间限定,给予学生部分自学时间,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通讯工具的群组功能对学生喜欢的风格及曲目进行了解,然后综合大家的爱好倾向,选择与学生兴趣及教学目标契合度较高的练习曲目,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有效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三)合理开展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曲欣赏或是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融入到声乐艺术氛围中,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及表演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提升训练。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与乏味,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大的学习空间,任学生自由驰骋的同时,能通过环境和氛围的导入作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此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还应坚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帮助学生去获得舞台经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时展过程中,高校声乐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扬长避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希望声乐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发挥应有的领导与组织作用,不断进行“新”的摸索与探究,为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李勤.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J].音乐研究,2010,(05).

[2]陈晓.高校声乐教学的“恒”与“变”[J].音乐大观,2012,(02).

[3]孙兴友.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凌敏洁.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高校声乐教学[J].北方音乐,2014,(07).

[5]沈思,朱琨.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音乐大观,2014,(07).

第3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34-01

一、高校声乐教育与教学的现存问题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蓍其教焉。”声乐教育对人的审美与感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理论界,声乐和器乐是音乐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声乐又是通过人的声音进行音乐演唱的一种形式。高校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改进现阶段高校声乐教育的不足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声乐创造力,更有利于促使高校的声乐教学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使高校培养的声乐人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目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声乐教育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有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培养方式。专业声乐院校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生的声乐演唱与表演能力的专项训练,针对性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依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并采用音乐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会使声乐教学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众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认为声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忽视了声乐教学的审美与情感价值。而没有感情的声乐表演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过分地强调声乐的表演价值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功利性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导致学生对于声乐的任务与本质认识不深,只能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普通高校忽视学生声乐情感与声乐的文化属性教学,已经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

(二)声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不尽合理

首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设置上,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教学内容片面地追求“贪多贪大”的模式,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声乐素养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声乐基础知识上的严重缺乏。其次,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也相对比较单调,“一对一”“一对多”等教学模式针对性都不强,老师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行教学模式的设计。在声乐的实践课程上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声乐教学都变成了单一的唱歌模仿,老师的教学内容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

二、改进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高校声乐教育与教学的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的设立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在声乐教学上,必须首先培养声乐教学的目标,应确立以培养声乐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与理论知识。声乐教师亦应注重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指导,在使学生多联系声乐曲目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使学生掌握多种声乐表演手法和技巧,同时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努力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与创造能力,用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使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能够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要。

(二)合理设置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声乐教学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引路人”作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达有用的信息。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安排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老师不但要教授声乐的基本演唱与表演的手法,更要透过表演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对声乐作品内部的了解,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人的生活环境,全方位地掌握声乐作品的背景信息。合理设置声乐教学课程内容,使其能够满足声乐人才培养的需要,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能够从文化层面上去欣赏和理解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以及对声乐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努力开发学生对声乐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新世纪关于音乐的基础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针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学生应该增强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高师的声乐人才首先应该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时发声技巧也应该熟练掌握,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不同时代的以及不同风格的歌曲,对于美声以及民族等各种的音乐表达形式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演唱能力。在提高音乐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下去演唱歌曲,才能有正确的演唱技法。关于声乐基础的理论知识一直是高师在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演唱的技法可靠,因此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对于理论知识并不看重,这导致在歌曲处理上缺少知识的积累,因此对于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师应该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之上进行唱歌,也才能在演唱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其次,关于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高师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面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社会上声乐的教学,对理论上的演唱技法进行传授,因此应该对他们着重培养。高师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会做人,之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目前,在高师的音乐课堂上可以看到声乐只是以发声的技巧训练为主,对于学生的上课能力培养不足,很多的教学技法高师的教师只是在讲课过程中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分析,让学生只是了解了演唱的技法,并不了解教学的方法,这让他们以后在教学中很难继续进行具体知识的传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高师的声乐理论课堂上应该增加关于声乐教学的比重,这种通过教学的方式让高师的学生能够边懂边练,在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传授声乐的知识。再次,可以增加高师学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在实习当中锻炼技能,将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为了适当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高师的教师还应该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内外,应该注意学生的言行,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于学生的伴奏、舞蹈、表演、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力求把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教育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培养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师声乐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虑

毋庸置疑,高师声乐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改革需要,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光有声乐教学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高师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唱、讲、教、导等能力。关于声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综合型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唱、声乐实践三门主要课程,另外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还应该让声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伴奏、声乐与表演、声乐与历史等课程。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声乐的技能过多的传授,但是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不看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声乐基础知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基础的音乐教材上,内容主要包含歌曲的演唱、歌曲的欣赏、歌曲理论等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另外课外的音乐辅导能力也是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人才应该不仅有演唱的能力,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声乐的歌曲理论以及声乐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其中声乐的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唱的技法。歌曲的赏析以及声乐的表演等几个部分。声乐的理论课程本应该是每个高师的学生都学习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在通过对于歌曲的赏析以及技法的掌握,提高声乐的欣赏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声乐的演唱课程也是在音乐的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一直在声乐的教学课程上备受重视,很多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声乐的演唱技法,学习好声乐的演唱课程,就全面掌握了声乐的知识,也认为只是声乐学习的唯一途径,因此往往专注于此。但是对于如何分析以及处理个去研究的很少,甚至不去研究,这导致在歌唱的表演方面探索力度严重不够,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演唱技巧而不重视歌曲的处理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否则毫无表现能力,因此,高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声技巧、歌曲处理以及歌曲表演三个方面,高师应该除了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对歌曲的处理方法以及歌曲的表演方面进行讲解,在歌曲的表演方面,比如:歌曲演唱的形式以及演唱的音色和形体表演等重点强调,通过这种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歌曲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关于声乐的实践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高师的声乐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的教学法,以及声乐的排列,其中声乐的排列主要包括自弹自唱自演等音乐作品。除了以上的三种声乐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整个音乐专业的需要,还应该提高声乐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及技巧的培养,发展声乐的表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声乐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教学形式与方法应多样化

第5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作用

一、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升华

艺术歌曲能够展现创作者的内心和灵魂,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艺术表演不仅要重视形式的表现,还要重视自身灵魂及人格的升华。当前,社会环境对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直观影响,而在繁杂的世界中,专业人员要能够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够在高尚情操的影响下,完美地呈现艺术作品,艺术歌曲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净化心灵和灵魂,摒弃外界因素对艺术创作和表现造成的不良影响,追求艺术本身,实现对经典的艺术作品的演绎[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声乐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是相对枯燥的,而应用艺术歌曲开展声乐教学,可以将旋律优美、简洁质朴的教学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音乐艺术的韵律美,学生在学习调节气息、技巧表现等方面也更加简洁,在专业表演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同时,艺术歌曲的题材和类型较为丰富,或热情或恬静或伤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音乐修养

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将声乐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艺术歌曲开展专业教学,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基本功的有效素材,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较为规范,对于刚刚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应用技巧,促进其演唱功底的不断提高。同时,艺术歌曲以文学诗词和音乐作为根本内容,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融合了不同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艺术歌曲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从专业学习视角审视艺术歌曲内容,会对其内容及表演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表演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学思想以及演唱手法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不断提高[2]。

二、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声乐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中国艺术歌曲的问题

艺术歌曲的来源和类型较为多样,而针对目前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声乐专业教学多选用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歌曲作品,而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歌曲的关注。学生进行西方艺术歌曲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也会存在缺乏情感融入的现实问题。

(二)流行音乐的广泛盛行促使艺术歌曲的教学地位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及学生获取音乐素材的方式更为便捷,而在网络空间中广泛盛行的流行音乐,成为当前音乐领域的主流,声乐专业教学也多关注通俗唱法,艺术歌曲在声乐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弱化,很多学生认为艺术歌曲不具有表演价值和空间,因而不愿意进行艺术歌曲学习[3]。

(三)声乐教学过于重视美声等演唱技巧

声乐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促使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将演唱技巧的教学作为关注焦点,美声等体现专业水平的表演技巧教学更成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而艺术歌曲教学价值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表演技巧,更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对于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的感悟能力,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在把握唱词的基础上掌握情感,以体现艺术歌曲的独特韵味和艺术性,过于重视演唱技巧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表演理念,一味炫技而忽视艺术表现,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

三、声乐教学中应用艺术歌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

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学习基础,对于艺术歌曲的文化内容理解相对更为简洁,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把握歌曲的文学及艺术内涵,通过情感交融促进其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如进行《长江之歌》的教学活动时,通过既往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它的流动蕴含着生命,歌曲充分展现了各族儿女对于祖国山歌的情感,作者为进行歌曲创作到长江采风,当作者坐着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长江的广阔以及翻动的浪花也使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激荡,创作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感觉到自身血液的奔腾,情感的触动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歌唱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表现水平的提高[4]。

(二)强调声乐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音色或者音域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在某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表现优势,体现自身的演唱优势是持续保持其专业自信心的重要基础。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时,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寻求适合自身歌曲类型。当前流行音乐的盛行,虽然对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产生直观影响,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歌曲类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各种表演风格,通过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表演,体会其中存在的韵律美和艺术内涵,转变学生对于艺术歌曲的认知,为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教学关系的转化

传统专业教学活动以教师的专业教学为主,而为调动学生进行艺术歌曲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关系的转化,不限定学生的学习和表演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自行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以提升学生的歌曲表现力[5]。教学过程转化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艺术歌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促进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6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教学艺术指导

一、关系分析

上文中已经对钢琴伴奏应用于声乐教学的优势进行了简单论述,而对于声乐教学过程的展开来说,教师应能辅助学生掌握乐理基础、声乐情感、声乐语言等内容,钢琴伴奏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使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为学生创造具体音乐作品所对应的情境,进而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钢琴伴奏的应用能很好地提升声乐表演的连贯性,通过声乐表演与钢琴伴奏的互相融合,两者都将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取得更优的表演效果。

二、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一)声乐气息教学

对气息的调整和控制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学生应能做到通过呼吸节奏的调节来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所具备的情感、风格特点及意境等,若仅由教师口头上进行指导,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气息节奏,进而影响表演的效果。钢琴伴奏能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钢琴伴奏能从以下几方面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气息调整及控制演唱方法:1.引导学生从前奏开始对气息进行调节。前奏部分主要由钢琴演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演唱之前调整气息状态,尽量保持呼吸节奏与音乐节奏的一致性,在钢琴的引导之下,学生将能自然地进入演唱状态,进而通过气息调节来表达出作品情感。2.辅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情感及特点做好气息的调节和控制。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风格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所使用的气息调节方法也各有不同。以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丁香花》为例,这一作品以叙事的手法、抒情的旋律对丁香花与丁香花所处的环境两个主体进行歌颂,作品优美感人、结构宽广舒适,学生应能结合这样的情感对气息进行调整。钢琴自身具备非常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之下,学生将能自主地找到合适的呼吸控制使演唱音色层次丰富,完成演唱过程。3.利用钢琴句法引导学生调整呼吸。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句法主要是指找到音乐的呼吸处,明确每一个乐句的起始、结束,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演奏。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教师能利用钢琴句法引导学生调整呼吸,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根据钢琴句法的起伏来调节呼吸节奏和嗓音气息,进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共鸣教学

对于声乐表演过程来说,声带所能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小,不能有效表达出作品情感,因此,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能借助共鸣来提高音量、改善音质,进而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从定义上来说,声乐共鸣主要是指头腔、胸腔、口腔、鼻腔等与身体产生共鸣,进而促使演唱者的嗓音更为洪亮浑厚。为了确保学生能掌握声乐共鸣的特点和应用方法,教师可以借助钢琴伴奏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其针对声乐共鸣教学的艺术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钢琴自身能通过共鸣箱产生共鸣,即泛音。与钢琴自身的基音相比较,泛音更加饱满、音调更高,色彩也更加柔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灵活的将这一特点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共鸣的特点和优势,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共鸣这一声乐基本发声技巧。2.钢琴伴奏能在声乐共鸣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钢琴演奏的声音进行配合,进而带动整体节奏,促进学生听觉上的生理反应,加深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深度。学生应能掌握气息、喉头、共鸣之间的同步和协调,声音色彩应与作品情感相符,共鸣空间应足够圆润,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演唱。在钢琴伴奏的引导之下,学生自然能更好的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无法正确应用共鸣腔的问题出现。

(三)声乐技巧教学

声乐技巧主要是指演唱节奏、拖音的长短、演唱音量、音质等,对声乐技巧的灵活应用是进一步提升演唱效果的关键,而对于这些技巧所对应的教学过程来说,若教师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很有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技巧,或无法对这些声乐技巧进行合理应用。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之下,这样的状况将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实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利用钢琴伴奏完成花腔装饰音教学。花腔主要可以分为几度跳跃式演唱及音阶上下行演唱两类,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花腔属于高难度技巧,演唱者应能通过花腔的应用来渲染情绪、表达强烈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钢琴伴奏辅助学生掌握作品中情感及节奏的起伏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气息节奏等的调节来完成花腔演唱。

(四)声乐表演教学

声乐表演过程是由乐曲、乐器及表演者等共同完成的,表演者所采用的声乐技巧及情感表达方式则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艺术歌曲,更是由演唱者、演奏者,及诗词作者三方面共同实现其艺术价值的结合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声乐表演方法与乐器、对诗词的理解等相配合,充分体现出艺术歌曲结构精妙、内容丰富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使学生在演唱技术和艺术修养方面均得到有效提高。大部分的艺术歌曲都采用钢琴来承担器乐部分的音乐表达形式,所以,在完整演绎一首艺术歌曲的过程中,钢琴演奏需要做到既能够烘托演唱者的演唱速度、节奏、语气、情绪等方面,又能够结合演唱者的音色与歌词的内容提供和声效果,以达到艺术风格与艺术情感的完美体现,尽可能地丰富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气质,从而更加准确地将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表达出来。

第7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关键词:声乐学科 声乐集体课 位置与意义 课程建设

一、把握发展脉络,认清开设声乐集体课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重新认识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教育音乐课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演唱技能,又要有相应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这就意味着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当由培养提高学生单纯的演唱能力向培养具有演唱及教学综合能力的人才转变。显然,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仅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高师声乐教学要真正切实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就必须把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定位在培养具有演唱与教学能力综合性人才的目标上,定位在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音乐师资上。这样才能有别于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我们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教育人才的特质。基于这种理念,很多高师院校在原有一对一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小组课和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声乐集体课讲授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教育理论、声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文化修养及教育教学能力。

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是对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转变,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历史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的意义在于:它使高师声乐教学由单一的课程结构向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转变,由技能性的学科本位向学科与人文艺术学科整合转变,这不仅符合当今基础音乐教育的全新理念,也明确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声乐集体课的开设,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拓宽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维空间,增设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技能与理论融合,歌唱与表演组织排练融合,作品与背景融合,这些都无疑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有着极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符合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再者,科学性的理论性的欣赏性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由声乐集体课来完成,既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又可以在较大的空间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声乐集体课作为一门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应当和个别课及小组课一起,成为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声乐艺术课程。

二、走出认识误区,确立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各高校逐年扩招,教学压力增大,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一对一模式的特殊性,使声乐课的师资更加紧张,在不能满足个别课师资的情况下,声乐集体课的开设,无疑可以减缓这种压力。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声乐集体课取代了个别课。小组课,仅成为了因师资力量不够而应对填充的一门课程。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声乐小课,而开设声乐大班课,上课的形式与内容采用声乐大课的授课方式,课堂上集体练声,集体唱歌,辅助地讲一些歌唱的知识,还有一些院校的声乐大课只是按教师感兴趣的或者教师本人擅长的方面去即兴授课,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整体声乐素质的培养目的,这种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师生们对这门课感觉是一种不得已情况下的应对。完全背离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和理念。

高师《声乐课程指导方案》指出:高师“声乐教学采取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与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以个别课为主”。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减缓师资紧张的压力,把声乐集体课上成技能大课,作为声乐教师都十分清楚,歌唱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歌唱技能的提高必须由个别课来解决,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歌唱的状态不尽相同,我们把意在提高学生综合声乐素质的声乐知识课上成技能大课,尤其在学生低年级初学声乐的时期,集体练声,集体唱歌,不仅很难提高学生歌唱能力,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发声上的错误,教师却无法查觉。

我们要走出扩招给声乐集体课程带来的误区,在思想上确立声乐集体课在高师整个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要认识到声乐集体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个别课、小组课一起共同构建起整个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它是支撑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三个支柱之一。个别课重点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小组课是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竞争能力;集体课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声乐文化素质。这三种模式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我们不应当以集体课去代替个别课小组课,也不可以个别课小组课去取代集体课。扩招与否,都不能是决定声乐集体课的形式存在与否的条件,它都应是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开设声乐集体课是高师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的需要,它不能仅作为缓解师资短缺矛盾的手段,更不能违反教学规律而上成技能大课。明确了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探索实践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才会使声乐集体课上的有声有色,在声乐教学体系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三、认真探索实践,搞好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

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学内容的扩充,都是为了达到其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搞好这门课的课程建设,我们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利用大的教学空间,把具有共性的声乐艺术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声乐集体课的上课形式作为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大的课堂教学不仅节省了师资,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多媒体等)得以在声乐课上充分运用,使师生最快地了解国内外声乐发展前沿动向和信息,便于引进声乐学科的新成果,不断充实我们的教学。

第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从提高学生整体声乐文化素质的角度,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音乐师资为目的,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的发声知识青少年发声科学知识声乐训练的基本原则声乐心理学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是在个别课和小组课中教师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青少年在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等发声知识,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还是一个空白,而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的教学对象则是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童声的歌唱培养和发声训练知识,是需要我们学生认真掌握的。2.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声乐集体课应当向学生介绍中外声乐发展简史,内容包括美声唱法发展概况;我国声乐发展概况;我国各个民族声乐发展概况以及现代通俗歌唱的发展等,使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和唱法。美国音乐评论家韩德森说:“每位歌唱家应当熟悉音乐历史,尤其是他自己的艺术学科”。学习声乐不仅是唱几首歌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艺术的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而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唱法和风格,学习了解中外声乐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好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声乐发展大的脉络,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和演唱中,具有不断继续学习和从容应对的能力。3.朗读与拼读。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说:“中国文学选读对声乐系的学生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唱的都是诗歌词赋”。声乐的表达在于声音技能和语言的结合,在个别课训练声音技能的同时,学生歌唱的吐字咬字往往是声乐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共性问题。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甚至地方方言较重,在歌唱中对歌词的语音把握往往出现不够准确,对意大利语等语言的拼读更是困难重重,对此,声乐教师都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声乐集体课中,把对中国诗词歌赋的朗诵训练以及意大利语德语等歌词拼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又解决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4.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的提高更多的来自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利用声乐集体课的大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声乐集体课中向学生介绍分析各类风格的声乐作品,通过多听多看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和歌唱家不同风格的演唱,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和歌唱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了一个较为厚重的艺术基础。5.舞台表演实践与训练。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它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不同,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舞台表演与实践训练课程,学生一旦站在舞台上或站在讲台上总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在高年级声乐集体课中,讲授舞台表演理论增加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演唱,会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今后在教学工作中的组织排练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教材建设。从目前来讲,高师声乐集体课在教材的建设上,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要编写一本以声乐基础知识,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的训练,声乐作品赏析与鉴别,舞台表演与训练等为内容的高师声乐集体课专门教材以及相配套的音像辅助教材,是一项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总之,认真的搞好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是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不断探索实践的精神,去搞好高师声乐集体课的课程建设,使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声乐集体课各具特色,相互补充,有序运作,共同构建起高师特有的声乐学科体系,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

[2].(美)韩德森:《歌唱艺术》,程淑安、孙颖译,南京出版社。

第8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受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史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部一直来比较单一,基本是男、女高声部独唱主导了民族声乐界,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框架中,对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中,再加上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曲目风格、演唱技术以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男女声高、中、低音声部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被持续边缘化了[2]。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大音乐工作者也曾一度创作出如《杨白劳》、《嘎达梅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许多优秀经典的中、低声部作品,并涌现出了如刘秉义、杨洪基、德德玛和关牧村等一大批融美声演唱技巧于民族语言风格特点之中的男、女中、低音歌唱家,可惜这并未形成一套规律和系统的经验方法,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低音歌手的培养模式、声型特点、演唱风格及教学方法等也还不具备普遍意义[2]。以高音声部类型为例,中国民族声乐的声音类型一般常见于男、女高音声部的抒情类型,而少见戏剧和花腔声部类型。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发展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大幅提高,在中国民族声乐界出现了以、万山红等为代表的民族戏剧高音类型和以吴碧霞等为代表的民族花腔高音类型,但由于人们欣赏习惯和演唱曲目有限的影响,导致后两种声部类型的发展远不及抒情高音类型,而广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民族民间演唱形式中的多声部重唱和合唱却难以产生和发展,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和演唱艺术的“音色趋同化”不良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高等师范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多样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民族声乐的歌唱形式单一,训练环节薄弱。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基本为男、女高声部独唱的影响,教学中忽视了对男女中、低音声部独唱和多声部重唱、小合唱的训练,削弱了基础音乐教育中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节目编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等。这种教学状况又制约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表现为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内容、演出形式和表演风格比较呆板单一。这也就凸显出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严重不足[2]。

二、壮族多声部山歌融入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设想

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提高,它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承认,因为它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扎根于祖国的音乐沃土之中,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唱上,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笔者认为,壮族多声部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不同歌唱声部所实施的歌唱发声技能训练,还应包括声乐教师对不同歌唱声部进行不同声乐组合后所实施的集体演唱发声训练。民族声乐课程融入壮族多声部山歌教学,有助于声乐教师区分不同歌唱者的嗓音条件,界定各种演唱曲目的艺术风格,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一)发展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

为改变中国民族声乐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状况,推动新世纪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满足当代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地方民族高校在完成“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借鉴西方声乐“歌唱声部划分”理论的同时,可以积极参照和吸收壮族多声部山歌的“多声部唱法”,探索和发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声乐特点的歌唱声部、声音类型、嗓音声音形象、及科学的多声部声乐教学方法[3]。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尽可能准确、简单、灵活、见效,避免复杂化和神秘化应当根据个体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不通的解决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使练习者尽快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语言、风格、表演、音色、感情、修养等方面都要体现民族特色[1]。

(二)改善民族声乐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1.分声部个性化教学

在民族声乐单独课上,教师除了进行常规的发声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部特点、学习悟性和专业基础进行分声部个性化教学。譬如在进行民族声乐发声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强调对各歌唱声部的高、中、低音演唱声区的全面拓展,从而尽可能的挖掘歌唱者最大的嗓音潜能。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培养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地方民歌演唱、民族戏曲和曲艺赏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将当地优秀的民歌手、戏曲和曲艺专家请进民族声乐课堂,对学生就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艺术特色、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进行专门的风格性讲授等方法解决;同时,学校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声乐学生走近民间,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歌演唱、歌曲创作及表演形式进行采风学习。而对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借鉴壮族多声部山歌的表演方式,将歌曲体裁与演唱形式相结合、形体表演与演唱内容相结合,对声乐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动作训练。

2.将壮族多声部山歌纳入民族声乐传统教学内容

多声部声乐集体教学是更具教学挑战性和表现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演唱内涵也更为丰富。将壮族多声部山歌编排成男女声小组唱、表演唱、联唱、对唱、重唱和小合唱等集体演唱形式,还可以加入对这些演唱形式表演动作的编排。通过壮族多声部山歌与声乐课程教学的结合,对现行高师声乐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声乐集体课堂上,具体程序可以是:教师首先根据演唱者相似或不同的嗓音条件进行歌唱声部的分类与组合;其次,选择合适的多声部练声曲或演唱曲目对学生进行发声技能训练或歌曲演唱排练;最后,再根据重唱(重唱是两人及两人以上或两组及两组以上的人同唱一首多声部歌曲作品,各人或各组演唱规定的声部,在艺术上讲究相互协作与整体调和的声乐表演形式.按声部的类型或声音的性质不同,重唱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八重唱,或男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混声四重唱、混声八重唱乃至更多声部组成的重唱等)、轮唱、表演唱和合唱(大合唱、小合唱、同声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舞台表演动作的分配和设计[2]。

三、结束语

第9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高师《视唱练耳》的学习是大学四年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毋庸置疑,学生在视唱练耳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制约着诸如作曲理论(和声、复调、配器、指挥等)、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合唱等)及对于音乐的感悟程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面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高师阶段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就至关重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大学生整体素质需求的提高,不断深入探讨音乐艺术的规律与特征,研究《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及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

我以为,目前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应在如下十个方面加以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调整。

一、 首先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内心听觉

《视唱练耳》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音乐的记忆能力可谓是最具关键性的问题。尽管音乐方面的才能有很大的天赋成分,但想锻造出一副音乐的耳朵,后天音乐的环境与训练无疑更为重要。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要培养一个习惯――背音乐。应指导学生多背音乐――背和弦、背旋律、背节奏、背和声连接。音乐的感觉惟有从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才能获得。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背熟经典的音乐段落之后,其音乐的记忆能力――内心听觉,也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说节奏。节奏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节奏的组合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终究有几种可供提取的最基本的样式,将这些最基本的样式背熟并反复加以组合训练,由简而繁,由易而难,逐步深入,就不难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一个音响节奏的序列。同时,一定要选择相应的旋律以配合节奏的学习,不要让它们彼此分开,要改变节奏与旋律过分分离的教学状况。

二、 要在背音乐的基础上默写音乐

绝不能做音乐上的文盲,要学会“纸上谈兵”。凡是已经背下来的音乐就一定要做到能够默写。音乐的理论部分是通过记谱的方法来体现的。通过默写,不但可以验证音乐记忆的准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将不断积累的音乐的语汇、音乐的经验、音乐的感受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要从会唱、会弹、能听,可就是记不出来的窘状,达到凡是会唱、会弹和听到的音乐就能准确地记写出来的水平。又背又默,这是学好音乐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目前的教学中,对这种又背又默的方法实施得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并严格督查。

三、 要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理论是从音乐实践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在背唱默写音乐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讲授音程、和弦、曲式、风格等等所能够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即从生动具体的实例出发,紧密配合理性的指导,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只有真正理解感悟到并能自如地运用于音乐实践之中的理论,这种理论才有意义,才算是真正学到的本领。因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即从音乐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这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因而迅速提高其音乐理论的水平进而使之指导视唱与听音及各门功课的学习,将极大地推进学习进程。

目前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表现在视唱练耳教师自身的修养、综合能力与教学的方法上(或者理论层面太浅,或者干脆没有联系);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与相关课程设置(乐理课、和声课、复调课、合唱课、欣赏课、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外音乐史课等等)及教学内容进度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沟通。

四、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准确、经典、简约和具有综合性

既然要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培养音乐的耳朵,那么要求学生多背多默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尤为重要了。教学内容的遴选一定要准确、经典和简约。所谓准确:就是要选择最能够集中体现音乐的理论与技法的作品于教学之中;经典:就是要选择古今中外最优秀的音乐经典作品于教学之中;简约:就是选择的材料要尽可能压缩,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少而精。还有一个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就是要从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尽量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如上所述,以及声乐课、器乐课等等)中来选择教学内容,可谓“资源共享”。这些“共享”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迅速提高其理论与技术水平。只有如此经过反复推敲、仔细遴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有限而宝贵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事半而功倍。

目前《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在选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强调技法而忽略经典,曲目不经典,因此不足以引人入胜;教学内容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联系不够,未能做到“资源共享”,举一而反三。再有,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20世纪因新理论、新技法而产生的新作品几乎完全没有引入到教学中来,等等。

五、首调、固定调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最具优势

一直以来,关于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固定调的方法、还是首调的方法、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没有停止过争论,也由此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以为,从唱名体系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完全可以证实:首先,固定调与首调的唱名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各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次,它们从来就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到是互补的。因此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最具优势,而且更适宜在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使用。但是必须注意到的问题是,这种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应首先以一种唱名方法为前提,之后才可以引入另一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唱名思维混乱。聆听音乐时的唱名思维模式是教学选择何种唱名法的重要原则。而就目前高师生源总的状况看,首调唱名法应为首选。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的唱名思维模式根本就是属于首调唱名体系的。

目前多数学生在视唱、听音、记谱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唱名体系思维混乱的情况,这是严重制约学习进步的一个症结之所在。

六、 要用三种律制音高体系进行教学

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三种律制的音高体系,以改变长期以来仅以钢琴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单一律制教育模式的尴尬局面。在多种律制混用的历史与今天,在极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面前,单一律制(即单一音准标准)的音高体系教育已明显滞后,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变。引入三种律制的音高体系进行教学,这是在大学阶段中提高学生视唱练耳的理论与技法水平、提高学生对于音乐更进一步的理解的重要步骤。要让学生认识到钢琴的十二平均律不过仅仅是一种音高体系而已;要让学生在旋律方面感受到五度相生律的优美、在和声方面感受到纯律的协和、在转调方面感受到平均律之便捷。一句话: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钢琴键子缝中存在着的音乐世界,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这个音乐世界中的美妙与奥妙。

目前以钢琴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单一律制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也听不到音高的多种标准;不知道也听不到不同律制的音高在旋律、和声与转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优劣;不知道如何解释乐理中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之间的区别;不知道如何解释和调整多声部中的音高关系;更不能理解微分音乐的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而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已完全可以非常便捷地引入三种律制音高体系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之中。

七、多声部训练是培养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关键

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多声部的训练手段才能够达到。因此,要大力加强多声部的训练,学生一入学即应开始多声部的训练。可将学生编成训练小组,至少四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进行多声部(和声、复调等)的练习,并坚持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唱名法、所学专业(声乐、器乐、理论作曲等不同方向)和程度,以便于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先以单声部的教学内容为主,而后才渐入多声部的内容,这看来似乎是因循渐进,但实际上如果早些加入多声部的学习内容会更有益于单声部教学的进展。因为多声部中包含单声部,特别是属于大小调体系的旋律形态,就是直接从和声中衍生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多声部的和声感觉来支持的话,单声部的旋律也肯定是唱不好的。

八、听写乐曲片段是锻炼音乐综合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这是直接从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综合能力的绝好方法。选用难度适当的曲目(重唱、合唱、重奏、合奏等都可以选择)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从音乐的和声、复调、配器、层次、调性、曲式到作曲的技法等多个方面,学生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收获。事实上,很多音乐家在其成长的道路上都曾有着这方面的锻炼,并从中受益匪浅。

而目前《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这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

九、总谱读法应列入《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之中

高师本科毕业生少有能够阅读总谱的,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计划里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除作曲方向外,其他课程里也均未包括)有关。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里普遍未设《总谱读法》这门课的状况下,责无旁贷,《视唱练耳》应该承担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哪怕是常识性的。因为这部分技能对于学生整个音乐知识结构的构建、对于将来面对的工作都是相当重要的。

十、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多媒体技术引入《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充分发挥这一技术优势,变一个教师一台钢琴为一个教师一台钢琴加一套多媒体系统。这样做不但可以大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实现将成为可能(听辨不同律制的音高、听辨多声部、听辨音色、听辨节奏、听辨乐队、听辨各种风格的音乐等),音乐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学生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必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发掘出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相当普及,遗憾的是并未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