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建筑结构设计学习精选(九篇)

建筑结构设计学习

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建筑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原理和结构形式的概念及选择。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结构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结构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因此,教学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意义重大。结构专业水平体现在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在教学方法上,单纯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效果很差。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讲授的同时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实例讲评、大作业等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特点

(一)题目大,涉及的内容宽泛

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形式和规模上与学生以前接触的问题不同。在数学、物理或力学等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练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题目往往很大,即使将题目限定在一定范围,学生在完成小范围知识点的练习时,仍难以理解与其关联的整个过程。例如,混凝土的构件设计,小范围内容的练习题是给定构件的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等条件,求解钢筋面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内力、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如何得来。而内力的求解过程包括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是一个大的过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等问题也涉及规范、构造及经验等诸多因素。在小范围的练习中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题目大,内容宽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讲授显得枯燥乏味,如果一部分内容没学好,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内容难度较大,在有限学时内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

构件设计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讲得太浅学生有可能理解不透,听不下去;讲得太深学时不允许,对于建筑学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选择概要式地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似懂非懂,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深度很重要。

(三)内容范围广,在短学时内难以掌握到一定的宽度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涵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大跨度设计、结构抗震等内容,是多门课程的组合应用,内容范围非常广,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全面掌握。

(四)内容涉及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在有限学时内达到技能培养的难度较大

结构设计从方案到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及施工图绘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杂、涉及面广。解决这一题目涉及建筑使用要求、力学知识、结构构件设计、结构设计理论及众多设计规范。对学生来说,难以全部理解,弄清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改革措施

针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的上述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实例介绍、强化实用训练,改进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运用结构知识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建筑结构与选型涵盖的内容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区分轻重和深浅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会直接参与结构设计,但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会有密切配合,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结构知识对于建筑学学生有很大帮助。基于此再次调整和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1.有主有次

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的内容多讲,次要的内容少讲。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结构设计原理次之。对于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掌握,对基本设计方法应有一定了解,但不需要达到结构设计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对与建筑学联系不多的结构内容作简单介绍或不讲,对建筑设计能够产生影响的结构知识重点介绍。对概述、构造知识、结构布置力求掌握,对结构设计过程做到了解,而对于截面设计理论则省略不讲。例如,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虽然由结构专业来完成,但是该问题对建筑设计甚至方案设计有影响,因此选择重点介绍,从“构件设计的构造要求”到“截面尺寸初步确定的方法”,全面讲解截面尺寸的确定过程和影响因素。再如,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内容多,难度大,而建筑学的学生只需作简单了解。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只需介绍查表法如何利用《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做截面设计,内容简练,方法简单实用。

2.把握内容的整体性

把握内容的整体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入手,因此例题和练习题都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入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范围的例题和练习题不能让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内容的繁杂与学时的限制使得教学的系统性不强,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讲好概述部分。概述是对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知识体系的全面概括,从全局入手介绍了课程的作用、地位和基本概念,讲好概述能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概述中,从建筑设计过程、阶段、专业配合的介绍中阐明建筑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2)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构件设计原理、公式推导则作简单了解。强调实用性,重点介绍构件设计的程序、基本方法、实用设计方法并辅以贴近实际的练习。注重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配合能力的培养,将荷载汇集、内力计算及截面设计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理解。(3)从构造的特点入手讲解结构形式,用力学的方法理解结构形式。重点介绍结构形式的概念、特点、选型条件及结构布置原理,并在实例及练习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结构意识,加大内容的横向联系,拓展综合运用的思路。(4)注重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交叉与融合,拓展内容的广度。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广泛运用力学原理、概念来指导设计,但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与选型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将刚刚结课的建筑力学运用到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难度较大。这当中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学生还不熟悉如何将力学的概念及方法运用到建筑结构中去。例如,在建筑力学中讲到的约束形式有铰和固定端两种,而实际的建筑有的只是接近这两种的约束形式,因此,需要将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再如,学生在建筑力学中掌握了在给定的计算简图中计算结构内力的方法,也就是说计算简图作为已知条件,但是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中需要学生将已有的设计条件加以简化,得到计算简图。针对此,在教学中设置了接近实际的练习,将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交叉与融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实例中理解设计过程。例如,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内力、材料强度等作为已知条件,而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条件并非已知,需要设计者自己确定。为了让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将例题和练习题的范围放在实际结构设计的环节,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状态确定练习内容。例如,给定建筑平面图,确定梁的荷载及内力并设计梁,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荷载汇集的方法和计算简图的确定方法,然后运用力学知识计算结构内力,掌握构件设计内容及与前面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二)课堂提问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单纯的讲授使课程变得枯燥,改变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最直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提问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问题中得到新的问题。因此,将学生课堂提问的效果计入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与闭卷考试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得到正确答案。在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堂提问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记录,收效良好。课堂提问主要安排在每次课开始,提问内容以上次课讲授内容为主。这样学生对每一次课都很重视,改变了平时不听讲,期末突击考试的现象。提问的范围也比通常的考试范围更广,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主动回答与被动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每次提问开始时不指定学生回答,以主动回答为主,并对主动回答的学生在计分时给予鼓励。

(三)变考试为大作业

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特点不适于闭卷考试,以往采用开卷考试。然而两个小时的开卷考试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实际是将考试内容限定在教材的范围内抄写答题。这样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时按照教材答题过关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学校的能力考核方式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别。实际工作就是开卷考试,它既可以看书、查阅资料,还可以与他人探讨、请教,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比较大,制约因素多,可以有多种方案,答案不唯一。为此,采用接近实际工作的“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每学期根据学生完成“大作业”的情况确定成绩。根据结构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大作业”划分为荷载及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布置、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和大跨度结构选型。同一类型的“大作业”可以有不同的题目,例如:“楼板荷载及单向板内力计算”“悬挑雨棚荷载及内力计算”“高层框架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等等,尽量避免题目雷同。在“大作业”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资料的查阅,荷载汇集、内力计算、构件设计、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等内容。阶段性的“大作业”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内容具有“多、难、散”的特点,学生难以适应,进度跟不上,影响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大作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教学周期,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的现象。在自主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

作者:高明涛 庄金迅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邓雪松,周云.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52-53.

第2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系首先从实践教学课时数上保证学生具有较多地动手机会,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比例定为1∶1。其次,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课程包括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建筑构造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

我们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由过去重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调整为以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和熟悉构造的知识为主。例如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在过去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直到完成全部的建筑设计,现在是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定设计方案,只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组合,不要求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作图,使学生熟悉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为今后照图施工打下基础。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试读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后保留在教研室,以备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时使用(即谁的图纸发给谁,使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同样结构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后继续保留,以备学生进行基础设计使用。

通过这三个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完成一套建筑结构施工图。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和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课程设计时,学生继续针对自己的图纸进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经过这些调整和安排,便于学生理解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项目的设计内容,学生反复进行识、读图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识、读建筑和结构图纸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能力。

在学生专业实习方面,我们用建筑构造实习替代了原来的认识实习,实习内容由原来的了解建筑物的类型、认识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和构件的形状,变为深入地认识建筑物的构造,实习时间由原来安排在开学三四周时间调整到课程学完后的期末,实习时间为一周,将学生所学的构造知识通过和建筑实物对比,深化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理解。对建筑测量实习,一般分测定和测设两个实习项目,一是学院地形图的测绘,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学院一区的测绘,最后将各组的测绘结果拼成一张完整的学院地形图。二是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每组学生根据建筑施工图纸和设定的条件,完成放线方案和放线工作,实习时间为两周。学生通过两周测量实习,熟悉了测量仪器,强化了理论知识,培养了施工放线的能力。施工实习安排在五六月份,此时正是施工繁忙季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实习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换心得体会,升华感性认识。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结合学生的就业组织实施,即实行“预就业制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就是未来的就业单位。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就业单位和毕业生通过实习互相了解;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实现零距离上岗;三是学生还可以得到一些劳动报酬。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实训场所的硬件,以及实训的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建立好实训场所是关键。实训场所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专业实验室,应能进行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性能试验。施工模拟实验室,分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施工演示区。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主要陈列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器具,供学生认识这些施工设备和工器具,并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用法。施工技术练习区,做一个小型的施工现场,有常见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进行基坑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以及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装饰工程、防水工程的施工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状态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施工的方法、组织和管理的内容与措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施工演示区,主要通过精选的施工项目进行各个专项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校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为依托,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建设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双赢”。如果学校没有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企业和学校就没有合作的基础,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也解决不了,那么企业就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只有在合作中,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和师资力量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企业的职工提供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企业才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才愿意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在合作中教师得到了锻炼,学生也受了益,一是教师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二是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熟悉一线生产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我系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有了好的出口,学校也就有了社会声誉,系里也就有了发展后劲。为不断巩固和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我系几年来为企业培训职工30多次,解决技术难题6项。目前,我系已有60多家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基本上满足了600多名学生的实习需要。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高职学院而言,“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我系一直将师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安排教师接受专门培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学,聘请企业教师等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现在我系已有注册建筑师两名,注册结构师两名,注册岩土工程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5名。我系这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3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收稿日期:2013-10-27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JJ5022);湖南省住建厅2012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KY201205);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L1223)

作者简介:肖敏(1976-),女,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研究,(E-mail)。

摘要: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学习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文章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构造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构造;综合能力;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64-04

建筑构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建筑科学,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构造形式以及细部构造。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综合考虑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经济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确定“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构造做法[1]。

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相辅相成,是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支撑与补充。建筑构造的综合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因此,推进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滞后

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教材大多是将建筑物分为六大组成部分――基础、墙柱、楼地层、楼梯、门窗、屋顶,并以此编排教材章节和组织课程内容。然而,建筑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一些过时的构造做法已逐渐被淘汰,甚至随着新建筑技术标准和规则条例的颁布,一些“经典”教材的内容早已滞后于实际情况,有时学生还未出校门,其所接收的课堂知识就已经落后于实践了[2]。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筑构造课程课时少,内容繁多,实践性、技术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笔者所在学校建筑构造课程开课时间较早,在大学二年级就已开设。此时学生还未接触学习该课程需要掌握的很多专业基础知识,如建筑设计、结构、物理、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众多的设计、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标准图集等。由于学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的认知和感性体验,对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不了解,所以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很多内容如材料和节点构造等很陌生,课堂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气氛较沉闷,许多学生在被“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知识后,仍感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相关知识严重脱节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互不联系,各自为政,学生难以掌握系统连贯的知识。而且师生往往都存在“重艺轻技”的意识,注重建筑功能组织、建筑空间布局和造型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建筑构造组成要素,学生脱离构造进行设计,使得设计方案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脱离实际。而建筑构造课程则偏重于构造原理和节点详图的理论讲解,脱离设计讲构造,构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得构造课的教学处于被动的地位[3]。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构造课程是纯理论课或技术课,与建筑设计课毫无联系,而且枯燥难学,因而消极厌学。

实际上,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初步设计的继续和深化,而不仅仅是绘制详图,因其技术含量高,与建筑设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建筑创新设计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建筑技术和构造知识,在进行建筑设计尤其是高层和大跨度等空间造型,以及与建构体系联系紧密的建筑设计时,才不会导致形似而神不似,才能做到结构构造与造型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

课堂上纯粹的技术图片和文字的讲述,对于未下过工地、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工程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更谈不上设计并创造新的构造形式。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封闭单向的知识信息传递手段和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学生也觉得构造课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筑构造课程有别于其他建筑设计课,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教学改革中着力构建以理论+实践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见表1)。表1 以理论+实践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传统教学改革目标改革的成效课程教学目的掌握建筑物的六大构造组成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整合理顺教学思路,加强了与建筑设计专业课之间的横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建筑物的六大构造组成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相互关系;新技术理论和建筑发展的前沿性知识调整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增强了与实践的联系课程教学手段以板书+讲解为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课堂上以多媒体+讲解为主,课后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交流互动,教师启发与学生思考+动手的互动式教学编写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课程教学侧重点技术角度的教学结合建筑设计与构造设计的整合性教学调整课程作业设置课程教学课时课堂理论教学结合理论教学,阶段性的增加实践教学调整了教学课时计划,使之更合理课程作业各构造作业独立,不具备综合性结合建筑设计,布置各构造做法的综合性训练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掌握各构造组成的内在关系课程设置与专业后续设计课程的关系建筑构造课程练习与设计系列课程教学脱节整合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加强与建筑设计专业课之间的横向联系密切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基础及后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关系,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技术理论类培养模式,缺乏实践工程的认知和感性体验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练习作业,注重专业特点与特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课堂练习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课程学习方法的改变偏重于原理和理论的讲解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现场教学多用鼓励与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和制作模型的学习方法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为主重视培养实际能力,避免死记硬背考试与作业相结合的评分方法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手段和方式,强调课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实践教学,使得教与学更科学合理,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强化学生建筑构造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实施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各种材料、技术和信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涌现,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要把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终生学习才能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而获取新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学习,自己钻研,帮助他们不断实现知识内容的更新和知识领域的拓展。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而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和改变思路,从以往“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换成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目前的材料和构造技术更新速度快,如果只掌握现有的构造节点详图,很可能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知识已不适用了。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给学生“金子”不难,而教会学生“点金术”才能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掌握了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后,才能真正理顺构造设计思路,在日后的建筑设计中才能创新。教学中不只是给学生讲解建筑构造的做法,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构造原理,对建筑构造做法进行系统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既不应局限于课本,也不能封闭于课堂,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主动自学,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学互动,注重学生分析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和演示教学内容;课后则通过网络教学平成作业的布置和提交,师生在线交流互动,从而形成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程答疑方式,即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师生见面答疑。对这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往往收效甚微。在采用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后,教师的辅导和答疑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在这个网络空间充分自由地交流互动,师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明显好过传统的答题方式。

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在网上实时提交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则及时予以解答。教师也可将整理的问题放入“常见问题列表”,方便更多的学生随时查阅。这样的交流都是在公共区域进行,是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有别于以往师生在教室或办公室一对一进行答疑的状态。

另外,“课程讨论区”也可被有效地利用,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有争论性的问题转贴到此处,或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组织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课堂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课堂知识并理解掌握,是一个充满创造性而且参与性极强的学习过程。

(三)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通过绘制施工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布置课程作业,如绘制墙身节点大样、楼梯设计计算及节点详图、屋面排水设计及节点详图等。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专门安排一次课集中给学生讲解,并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同时也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2.加强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教学中引入对工程实例的调研与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实践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然不如现场教学那样直观。另一方面,实习虽然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直观的印象,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密切联系,其结果是,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遗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布置实践性教学任务,将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穿行,使学生从理论进入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

如学习建筑装饰构造后,要求学生对校园建筑或某个商业圈内的建筑进行调研,或针对某种装饰构造不限定建筑进行调研;在学习隔声和吸声构造后,要求学生自己选定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并评价其隔声或吸声构造做法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诸如此类的作业都要求学生提交调研分析报告,并制作电子讲稿,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和展示,然后同学之间互评,最后由老师讲评。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而今由学生自己来讲解,转换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关系,让学生处于课堂主角地位,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选题灵活,往往不局限于教师给定的范围,作品的形式也不拘泥于传统,不少学生的成果常给教师带来惊喜。学生在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新事物,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经验,而且视野得以拓展,设计创作的灵感也更容易被激发。同时,学生对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会更主动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并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总体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整合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

第4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关键词】建筑构造 实战化 拓展化

一、问题的缘起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步入高年级的建筑学学生要很好完全的进行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就必须整体、灵活的掌握并且能运用到实践的建筑构造基础知识。“建筑构造”课相对于其它设计理论课来说,更贴近现实,讲起来学生易懂。但放下书本真正让学生独立进行构造节点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以“建筑构造”课堂为主线,结合建筑构造认识实习,充分利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在详细掌握建筑构造原理与方法的前提下,融会贯通的把理论知识活用到实际工程当中,以成为当前“建筑构造”课需要解决的面临问题。

目前建筑设计院对建筑学毕业的学生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学生刚入职就能独立设计完成各项包括构造节点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项目。而这样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并强化对建筑学学生构造方面设计能力的培养,体现建筑学学生对构造理论与方法的灵活运用,达到真正自如的进行综合方案设计的目的。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应整体构建与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工地认识实习等实践内容的横向教学体系,这对“建筑构造”教学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问题的展开

1、“建筑构造”课设置特点

(1)“建筑构造”课涉及的知识广泛,研究对象可点可面,各部分关联程度较高。

“建筑构造”课的涵盖内容会涉及建筑相关的其它知识领域。非建筑领域的内容包括生物学知识、化学知识、气象学知识等,建筑领域的包括建筑力学、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在“建筑构造”的学习过程中,会把相关的知识融入到建筑构造课当中,构成构造课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关联。充分利于其它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多学科涉猎并以构造课为主线的“活学活用”中掌握构造原理和方法。

建筑市场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技术也不断的被推广,建筑构造设计手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建筑构造知识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并和相关专业的发展相协调,比如高分子墙面涂料的应用,带来了建筑墙面面层构造的发展,要运用好这一构造就必须了解高分子墙面涂料的材料性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受力特征,施工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构造手段等。如果没有考虑材料的性质特征和适应环境而盲目进行构造设计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失误。所以仅从构造学本身记忆构造要领而忽略专业发展现状很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

“建筑构造”课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不同材料性能用途、不同构造连接的方法。而“节点”便是材料与材料之间连接的部位。以建筑防水构造为例,其中房屋的防水部位有墙面(包括门窗)和屋面防水,这里包括不同的部位(屋顶、墙体、门窗等)、不同的防水材料(门窗的玻璃和框、墙面灰浆和石材等),房屋的各部位防水节点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防水构造设计。

(2)“建筑构造”课知识内容琐碎庞杂,更新迅速

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建筑的围护系统(防水、防火、保温、防潮、隔声)的构造做法和建筑装修构造做法,以及建筑变形缝、隔墙、隔断、门窗、楼梯的构造做法。这些构造内容看似简单,但具体到某一构造部位(如楼板吊顶构造),则要根据材料性能、构造做法、具体部位特点采取不同的构造形式,要想在“建筑构造”课上掌握所有的建筑构造做法是不可能的。应依据《建筑构造》教材章节内容指导建筑构造课的授课内容,但要学好建筑构造必须在掌握建筑构造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形式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刚刚在课堂上讲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便会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解决办法。比如建筑幕墙构造是目前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构造形式,在工艺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大量新构造形式不断被推广,想要拓展“建筑构造”课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比重,就必须把它引入课堂。通过现场实习和模型展示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其基本构造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组成部位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新构造形式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构造问题的能力。即一旦学生很好的掌握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及如何灵活实际应用,以便在具体的设计中做到思路流畅,效率高。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讲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分析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中不同材料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何组合拼接。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讲解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构造设计,而是所讲解的构造为什么这么做构造设计,其构造原理怎样,以此用掌握的构造原理解决新的构造问题。如果每学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弄清楚其背后成因,那么对每次新构造形式分析就不断强化了建筑构成原理。而利用实际项目中的构造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构造原理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项目工程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举一些生活中随见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的构造知识。如用墙角结露、长毛、泛霜的例子解释冷热桥现象的成因;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生活常识解释在中庭利于“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的方法;用水的热容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构造原理,进而分析屋面构造层次的安排;在讲设计楼梯时联系盘旋而上的麻花卷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晾衣服线;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形态等等,这样能从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中解释生涩的构造原理,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授构造原理和方法时,首先把当前实际工程常见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分析,再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绘制对应的构造节点。当真正遇到没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和构造原理方法进行类比,设计出符合构造要求的新构造节点来,让学生自觉做到构造知识的“活用”。;而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各有特点的,不能只靠书本的基本原理知识解决所有实际工程问题,但书本上的原理和方法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达到“活学活用”的要求就应该既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又积累工程上的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将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实践真实原样的引入到课堂,在学校便进行工程实践方面的强化,也许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学习过程的拓展化

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构造做法时,温故而知新,以旧构造对照讲解新构造,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是一个螺旋提高的过程,同时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仅仅在课堂上的45分钟讲全听懂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构造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其的理解拓展到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当中,理解起来,更形象具体。

在建筑设计课中可以增加“建筑构造”的知识内容,设计课上学生在设计完方案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方案做墙体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面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这样能让学生运用在“建筑构成”课上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针对自己的方案特点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在设计中遇见问题时,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和纠错,学生自觉自主的构造设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工地现场认识实习会为学生提供构造设计的实物参照,其作为“建筑构造”课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建筑构造设计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工地现场认识实习中所见的构造做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从施工的角度构造做法更方便施工,从造价的角度更为经济,从使用的角度更为实用、美观和安全。学生可以在现场的实际工程中透过各种构造现象分析出其构造原理的本质,在将要遇见的工程实践中可以借鉴或复制已有的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拓展化实际上就是对已经掌握的构造原理和方法的重新构建,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自觉形成一套符合构造原理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在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收获的乐趣,愿意探寻较深层次的背后问题,在难点处得到教师及时指导,一点点的建立起个人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得以延伸拓展。

三、问题的结论

实际工程当中的建筑构造设计形式各有不同,要掌握所有具体的构造设计样式是不可能的。教师在传授“建筑构造”课时,应该首先强调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然后经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不断自觉的目标构造设计过程,来实现对建筑构造课“活学活用“的理念。建筑构造设计能力的训练是建筑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在学校阶段学生能通过课程在实践自主设计中对建筑构造知识“活学活用”,会有效的提高建筑学学生应付未来设计工作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 [M]. 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 [M].长沙 :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第5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1、大一:建筑设计基础 、数学、英语、 计算机基础 、建筑制图、 建筑摄影 、视觉设计基础、 建筑模型、 地球科学、 素描实习、工地实习;

2、大二:建筑设计基础 、视觉设计基础、英语、 建筑力学 、建筑构造、 中国建筑史 、数字化建筑基础 、数字技术与建筑 水粉实习、 认知实习;

3、大三:建筑设计、 建筑物理、 建筑造型、 特种构造 、土木工程概论、 建筑设计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外国建筑史 、环境心理学 、园林与景观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 环境科学导论 、建筑物理环境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室内设计 、建筑结构、选型与力学、 建筑画实习;

4、大四:建筑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 现代建筑理论、 居住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建筑工程经济分析 、建筑法规、 建筑施工及管理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专业英语 、建筑节能 、建筑遗产保护 ;

第6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网名: 邱凉风

性别: 男

年龄: 32

身份: 某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

个性描述: 想象力丰富,直率,善于沟通

我是一名建筑师,毕业于建筑学专业。我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

设计好看又好用的房子

一栋房子吸引你的理由可以有千百种,但外观好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肯定能够跻身理由榜的前三甲,而这个,就是建筑师的功劳。举个例子来说,一幢公寓楼的设计,建筑师关注的首先是它的外观、功能和布局,建成什么样的风格?采用什么颜色或色调?建几层?层高多少?每个楼层几套公寓?公寓的客厅、卧房、厨卫怎么安排?停车场建在哪里?……这些就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阶段――方案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不过我想但凡建筑师都会跟我一样,更喜欢做方案,这也是建筑学专业大学期间主要的学习内容。方案设计是把一纸抽象的建筑设计任务书形象化,使人们能够一眼就对这个建筑形成明确印象的过程,建筑师的想象力和美学功底在这个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只要能够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建筑设计成各种稀奇古怪的样子,比如上图的积木块公寓(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只要你觉得那样更符合你的美学理念、更能够吸引人就行。这正是这个职业的成就感所在,也是当年我选择学建筑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但是,并不是有了方案,建筑设计就完成了,因为――

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一个人的活

从初步设计开始,结构师、给排水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等都会加入到设计的团队中来。

对水电、通风、采暖大家比较好理解, 但结构师是做什么的呢?建筑师不是已经把哪儿该建什么都设计好了么?其实,结构师要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决定一个建筑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住宅大都采用这种结构)、钢结构(一般工厂比较多用)、还是木结构,梁、柱的大小位置如何安排,建造中使用的钢筋的规格、数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设计的方案可以说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结构师来考虑这个设计方案的实现。

如果结构师认为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无法实现设计方案,或方案的某个部分存在问题,又或者该方案造价太高投资方不能接受的话,建筑师就必须和各方反复磋商,调整方案。因而――

拿出一个好方案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说过,建筑师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尤其是当你的设计真正成为屹立在大地上的一栋建筑的时候;但建筑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出一个好的方案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责任。

近期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一个住宅项目的施工图设计。这个阶段,我们――设计委托方、建筑师、结构师、给排水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等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并把各方面成果反映在图纸上。建筑师的任务是要拿出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图……一个建筑的具置、朝向、绿化等的布置,以及地形、地貌等内容,用总平面图来反映;而像楼梯这种联系上下各层的通道,无法在各层的平面图中加以体现,所以需用剖面图来表现。

整个上午我都在对着电脑不停地画图。效率很关键,但中间的停顿和思考是必需的,因为哪怕一条线的错误或是极小尺寸的偏差,都会使得施工无法顺利进行,给之后的工作徒增很多麻烦。

手头的另外一项工作是一个博物馆项目,下午约了设计委托方开会讨论。这个方案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因为委托方提出希望多设几扇门将博物馆分成几个小馆,但我们认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应该提供一个主要的出入口,否则将会给参观者带来困扰。我想今天的会上要努力使双方达成一个共识。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否则没人接受,设计就永远只是个想法。

开完会已是收工时间,老总出现在我的办公桌前:“我请了几个专家一起讨论前一段你们组做的写字楼方案,6点到会议室来。”

晚上9:00,走在回家路上。“……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个方案还不够完善。”看来,今夜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只是,哪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呢?不断的修改,才是让一个方案更臻完美的不二法则。更何况,设计好看又好用的房子,本就是我的理想。

专业点击

专业名称: 建筑学

专业方向: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技术

本科学制: 一般为五年制

主干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系列,建筑设计系列,建筑美术与摄影、模型系列,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原理系列,建筑历史系列,建筑力学与结构系列,建筑材料与构造系列,建筑物理环境与设备系列等

实习实践: 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等

就业去向: 建筑设计院、设计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政府主管部门等

第7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因此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 高职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造价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达到上述目标,必需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所以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和教师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

(一)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

1、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通过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应用、建筑材料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建筑CAD制图、测量实验、建筑制图大作业等。

1)建筑材料实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试验方法。其内容有水泥样品的鉴赏和水泥试验(包括水泥细度的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水泥浆凝结时间的测定、安定性试验及水泥胶凝强度的检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砌墙砖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钢筋样品辨别和钢筋试验(拉伸及冷弯试验)。

2)建筑CAD制图:掌握Auto CAD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操作环境,掌握Auto CAD软件系统的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文字标注、图层使用、图块使用及三维命令的一般操作,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培养建筑工程图的计算机绘制能力。其内容包括:建筑CAD设计概论、Auto CAD绘图命令、Auto CAD编辑命令、Auto CAD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三维图形的绘制及实际应用部分。

3)建筑制图大作业:了解、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熟练阅读建筑施工图,掌握较扎实的绘图技能。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

由任课教师编制计划书,记录在每学期教学进度表中,其实训方式可采用现场参观与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行。

3、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

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情况、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或设计电子图纸等综合打分,并按一定比例(20%)记入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二)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大作业、建筑素描、房屋建筑学设计、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具体安排如下:

1、工程测量实训:(时间2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两周测量实习,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基本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任务是:

1)通过测量实习,使学生对测绘和测设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护公物的优秀品德和作风。

具体实习内容和计划如下:

实习动员、领仪器、仪器检校1天;水平角测量1天;水平距测量1天;水准测量1天;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计算1天;地形图测绘1天;地形图测绘1天;建筑物的放样1天;圆曲线测设1天;写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天。

2、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1周,施工设计1周)

1)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及编制依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案;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及程序安排;重点工程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法、临时设施的规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内容及步骤;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总平面图编制原则、内容、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风险预测和安全目标。

2)施工组织设计的课时安排

模块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针对北京某实际工程项目,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2)图纸会审实训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分组模拟进行图纸会审仿真实训

模块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4 )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平面图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平面布置图

模块3 施工组织总设计 6)编制网络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网络计划7)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工程预算大作业:(时间1.5周)

1)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目的

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后所进行的专业实训,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根据详细图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利用定额计算各项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间接费、规费、利润、税金等;进行工、料、机分析、编制工、料、机用量汇总表;编制工程造价汇总表并计算综合单价造价。

4、建筑素描:(时间2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素描课内容要求:构图完整,造型准确和素描关系表现合理,质感强烈,空间感强,并能应用它辅助学习水彩、速写、表现技法和专业设计课程。

5、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1周)

房屋建筑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⑴平面设计

①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动空间要求确定使用房间的平面尺寸

②根据使用人数确定辅助房间平面尺寸

③根据消防要求确定垂直交通的数量及位置

内容包括:使用房间平面布置图、卫生间布置图、底层建筑平面图、标准层建筑平面图、顶层建筑平面图、屋顶排水平面图

④据建筑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进面进行平面组合

⑵剖面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质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净高,进而确定建筑层高和空间组合。根据图纸的表达情况绘制1~2个剖面图

⑶立面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及处理手法确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及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绘制主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

⑷总平面设计

根据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知识,进行总平面布置,绘制施工总平面图

①确定场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

②场地道路布置及绿化布置

③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及消防间距、日照间距等其它安全距离的确定

④人流、车流的组织

⑤建筑构造详图

根据建筑方案的特点、准确表达设计构思,将相关构造绘制建筑详图

6、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钢结构48学时,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48学时)

钢结构实训的主要内容有:

(l)屋盖支撑布置一一说明布置原则和根据。

(2)设计一个普通钢屋架:节点荷载计算,杆件内力计算,杆件内力组合,杆件截面选择,设计四个典型节点,全部计算书。

(3)按给定比例绘制一张2号图,内容包括支撑单线图;屋架单线图,图中要求注明杆件计算内力和选定的截面;画四个典型节点大样图:支座节点、上弦一般节点、下弦拼接节点、屋脊节点。

(4)要求辅导教师讲解桁架内力图解法。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的教学要求有:

1)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结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图的绘制;

2)掌握砌体结构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征与截面设计方法,及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技能训练由系部统一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各实训过程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1-2名,进行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

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考核内容分日常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两部分,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训练能力。

(1)日常考核

实训期间,学生必须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实训;

学生必须按实训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实训任务;

考察其动手协作能力和团结能力。

(2)训练成绩考核

训练成绩的考核工作由系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单独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综合技能实训

1、毕业综合实训(时间18周)

1)毕业综合实训的目的

毕业综合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综合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全局观点和经济观点。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毕业综合实训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测量实习,时间5周;第二阶段为结构设计与结构计算,时间为6周;最后一阶段为制图,时间为6周;最后一周让学生总结并准备工作面试。

具体要求有:熟悉制图规范和相应的建筑规范;了解和掌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正确进行多(高)层房屋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及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掌握用工程图纸全面而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的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的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由系部各专业组织和管理,并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4)毕业综合实训的考核

分日常考核和成果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指毕业综合实训期间要求学生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必须严格遵照时间安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成果考核是指应按毕业综合实训中的规定完成工作量,所绘制的工程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应有完整的设计说明及完整的计算书;考核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综合实训期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果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毕业(顶岗)实习(实验阶段)

1、毕业(顶岗)实习

1)、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要求学生实习过程中,能阅读施工图和内业资料;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了解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了解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措施并参与各工种的施工,完成实习报告。

2)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

实习单位的落实由系统一安排和学生自己解决相结合;由实习单位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现场指导,并由系指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

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在第六学期进行。前几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后一周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3)、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

实习考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的表现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实习结束后应按实纲的要求做实结。根据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作出鉴定,并由主管部门签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小组,根据上述资料给出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学习成绩。

三、课时分配:

公共课理论学时424, 实践学时160,占总学时比例21.69%;基础课理论学时176,实践学时176,占总学时比例6.54%;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306, 实践学时102, 占总学时比例15.16%;专业课实践学时126,占总学时比例20.95%;专业实训实践学时360,占总学时比例13.37%;实习实践学时600,占总学时比例22.29%。合计理论学时占总学时比例49.93%,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0.07%

参考文献

[1]郑彦.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研究的内容分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第8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一、注重专业课与建筑构造课程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的关系,一般只安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三个课程设计,但这三个课程设计只包括了建筑构造组成的主要几部分,并没有包括整个建筑的构造设计。当然要实现包含全部建筑的构造设计,建筑构造的实践学时应提高。在做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同学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为了防止这类现象,应当让学生结合的建筑设计课方案图做构造设计。由于建筑类的学生在二年级会做到建筑方案设计,那么我们的建筑构造课就可以结合每位同学的建筑方案做进一步的建筑构造设计,对构造进行创新设计尝试,这样既避免了同学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也可启发同学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做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建筑设计课的方案图的基础上做一套施工图设计,这一套施工图设计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如在基础、墙体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即开始进行剖面图的设计,同学可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及方案的结构形式选择基础构造方案及进行墙身剖面构造设计;在对楼梯的第一节进行学习后,就可计算楼梯尺寸及当楼梯平台下作通道不满足净高时如何处理进行构造设计;对楼梯的第二、三、四节进行学习后,进行楼梯构造设计及踏步、栏杆扶手的细部构造设计。这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做构造设计,课程结束时也基本完成了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和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的基本方法的教学目的。

二、增强实践课程训练

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与空间建构课程有较强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靠图示加老师的口头讲解来说明建筑构件的构造做法,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甚至会出现老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以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建立立体直观的构造模型。让学生制作建构模型,在学生做完课程设计后,指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构造做成模型,通过模型制作过程加强对构造原理、构造做法以及空间建构关系的理解;同时,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对建筑构造的设计创新。建立建构模型实验室将楼地面、墙体、屋盖、装修等常见构造做法制作成实体模型放在建筑构造模型实验室里供同学们参观;同时,将建构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对施工的过程有所体会,更能加深对构造做法的理解。学生也可将自己设计创新的构造模型在建构模型实验室里进一步完善再展示出来,并与老师同学讨论,也提供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还应注意与模型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与空间构成。

三、采取现场教学模式

虽然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建筑构造的图片、照片、录像、动画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较直观形象的给学生展示建筑构造层次、施工过程等,但也存在受拍摄范围、图片清晰度等方面的局限,那么,更好的直观学习的方法就是到建筑工地现场去,学生在工地现场不仅能直接的看到各建筑构件的构造组成、位置,更能了解到建造的过程,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采取在建筑工地现场教学要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选择的工地要与理论课授课计划安排的章节一致,这样学生在参观工地时针对性更强,更容易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也存在不容易找到与教学内容同进度的工地的情况,这时应多选择几个工地做到尽量与教学内容相符,但这可能需要占更多的学时;其次,在时间安排上不要把到工地的时间放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效果不明显,因为在期末学生对前面的所学内容可能都忘,这样学生去了也就是粗略的看下,达不到目的;再次,应注重现场对照构件对学生的讲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现场多提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在每参观完一个工地后应提交相关的照片,画出本次参观的建筑构件的构造层次,写明做法,并对本次工地体验有一定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建造过程的了解,对构造做法的思考等。

第9篇:建筑结构设计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但有些根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涉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较多的特点,导致了其定位的复杂性,对高层设计课程做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专业定位多元化的因素,使其难以找到各学科间的平衡点。

2、针对高层设计具体环节的单一训练比较多,比如屋面这个学期的高层分成五个部分来教学:结构、造型、标准层、裙房地下车库以及设备层,每个部分教学过程时间不等,但是连贯性、整体性较差。

3、高层建筑设计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学当中更多的偏向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少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忽略了设计的感性因素,缺乏学习激情。

4、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分为理论、案例和设计实践三大部分,从整体教学思路上看是合理的,但其中隐藏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课程的科学发展,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当中比例不高,和理论环节的交叉不够。

二、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首先,课程的重新定位

建筑设计课程带有鲜明的教学特色,高层建筑设计课程的定位,除了传统的学科特点之外,还要体现出定位的明确性。而从教学效果方面分析,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高层理论的基本知识,并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观摩建筑现场之后,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从而了解设计过程的细节和方法,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意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2、课程内容的重新安排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的分支安排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在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进行拆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单元进行训练,以增强具体环节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内容要整合,从整体入手,从调研分析,平面与功能系统进行学习。三是建筑造型与空间,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在设计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包括立面设计、内外部空间构成等,并鼓励创新。最后是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检验。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较目前实践教学结果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体系环节的交叉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教学课程,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更多的实践环节,交叉的环节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参观调研,三是模型制作,四是设计实践。应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比重和顺序,引导各环节交叉进行,保证连续性。

扩展学习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引用现有的工程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对多案例的对比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评价: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程的改革确定细致的评分标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注意积累。再是成立评图小组,在每个单项设计完成之前进行评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定位与模块构建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的工程人才,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构建,其基本指导思想见图1。

( 一) 工程能力的确定

教学目标即能力定位: ( 1)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 指国家关于结构工程设计的各种规范的总称,以下同) 手工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 ( 2)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一般变更设计问题的能力; ( 3) 具有熟练使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高层结构的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布置特点、结构内力分析方法、构造要求; 掌握建筑结构CAD 技术。此模块共5 个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 学分,上机教学1. 5 学分,实践教学1. 5 学分。整个模块的学时数分为教学( 包括学习指导) 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两部分学时数的比例为1∶ 1。

( 二) 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

“模块化”教学改革对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来说是全局性的,不是局部的。构建不同的“能力―知识”体模块时,应将能力所需的知识内容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调配,避免相同的知识内容重复出现。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讲究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模块化”教学体现的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追求的是达到能力的要求。值得强调的是应将有关规范内容与设计理论有机结合,避免把理论和规范割裂成“两张皮”; 既要重视设计原理的普遍性,也要重视设计的特殊性。要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使“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更有针对性。

三、教学规划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讲解教学、上机操作教学、工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考核五个教学环节。

( 一) 课堂讲解教学

课堂教学以讲解基本设计理论、有关规范等内容为主,加强案例对比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精讲结构体系的力学性态

对结构体系的性态分析要充分,既要分析结构体系的性态的一般性,也要分析性态的特殊性。重点讲解结构性态反应、理论建立的基本思想、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的意义,公式推导可简略一些。通过同一结构体系、不同结构布置方案案例的结构性态对比,学生很容易把握设计中所涉及的重要参数对结构的影响。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最好。

2. 重视对规范要求、条款的理解把握结构体系性态反应以及一个构件的性态反应表现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是可以接受的或是不可以接受的,这都必须引入规范加以阐释。判定一个结构是否能用,也必须依靠有关规范做出判断,所以应重视对相关规范的学习理解,而不能仅仅掌握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规范对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至关重要。

( 二) 上机操作教学

上机操作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高层混凝土结构工作性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 讲解、练习结构布置

除了强化学生的建模技巧外,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规范关于结构布置的要求。如对抗侧力构件、特殊构件( 如短肢剪力墙) 、结构传力途径等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

2. 讲解、练习结构计算参数的输入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输入计算,理解各参数的工程意义。

3. 掌握参数的调整和对结算结果的分析通过对结算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结构的性态。

( 三) 工程设计教学

工程设计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手工计算高层结构主要构件的结构设计; 第二阶段是利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体型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四) 学生自主学习

在模块构建时,应明确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知识扩展内容、小型设计项目等。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的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完成。要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还要走访工程现场,也可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由此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设计课程随着行业的需求和模式的发展更新,之前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要重新定位课程,并重新安排课程,从建筑认知、平面与功能,造型与空间、感知与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三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成,郑利军. 新时期建筑学专业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