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第1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第2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会计目标的定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导向之一,目前国内外会计目标定位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后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制定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将会计定义为“确认、计量、传输经济信息的过程,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判断和决策的需要”。使用者目标问题受到更多的重视。而此前在1953年会计术语公报第一号中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以货币单位来记录、分类和汇总至少部分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并解释其结果的艺术。”《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列出了四个会计目标:对有限资源使用做出决策、有效管理和控制资源、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会计信息的四个标准是相关性、可验证性、无偏见性和可定量性。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采用了使用者导向方法,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其作用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数量化信息,主要是关于经济实体的、具有财务性质的信息。”有关会计目标部分与《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内容相似,相适应的“定性特征”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时效性、可比性和完整性。1973年Trustblood委员会了关于财务报表目标的研究报告,列举了12个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之后Anton,Sorter等将12个目标分解为五个层次:基本目标、使用者及需求、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满足需要的企业信息、财务报表。从这五个层次可以看出使用者导向已经完全建立。Trustblood委员会报告关于报告质量特征的提法以《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的标准和指南以及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定性目标为基础。1978年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1”,吸收了Trustblood报告的大部分观点,提出企业财务报告总目标是:为生产经营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1980年FASB的SFAC的No.2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可验证性、陈述真实性、中立性、谨慎性、可比性、一致性、重要性等,其结构层次为大多数学者认同。

1989 年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使之在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2001 年IASB 开始修订该概念框架,指出会计信息应有利于大多数使用者做出决策,并将信息质量特征表述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是及时性、成本效益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

2009 年,IASB决定继续使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如实反映的构成要素包括中立、完整和无差错,继续将可验证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作为辅助特征,继续将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约束条件。2010 年,IASB保留相关性质量特征,取消可靠性质量特征代之以“如实表述”,同时放弃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这两个可靠性质量特征的指导性标准。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

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相对较晚,没有提出层次结构但借鉴了国外的成果。1985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中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全面性、重要性等九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信息特征包括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谨慎性、重要性等。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它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可追溯,以‘受托责任论’为理论基础;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它要以事态发展趋势为依据,来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为,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以‘决策有用论’为基础。”实际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定,提出了两个层次结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1)和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2)。

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以受托责任观为主的思想。其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没有明确规定信息编报的约束条件。

三、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差异比较

从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中可总结差异如表1所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目前,IASC和FASB基本实现了趋同,特别是关键特征如相关性、如实反映,没有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究其原因:第一,这种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是受会计目标定位的直接影响,即决策有用的目标定位产生了“相关性系”的质量特征,受托责任目标定位下产生了“可靠性系”的质量特征。第二,会计环境对不同质量特征体系有根本影响,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也是基本不同的会计环境而立的。梁爽(2005)认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强,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投资环境决定了我国目标定位应该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以受托责任为主,同时将决策有用作为辅助目标定位,不排除在未来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的可能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和准则制定是在不断权衡中发展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和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其发展轨迹是有差别的,国际会计信息质量趋同中也可能趋而不同。

一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是学者研究最多的,一般来说,决策有用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受托责任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可靠性为首要特征。这种权衡关系,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很好的阐释,董盈厚、侯铁建(2011)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类:(a)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b)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c)可靠性对相关性的完全替代;(d)可靠性对相关性的有限替代。其替代均衡的经济学诠释如图3所示。

图中,U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无差异曲线,L为约束曲线,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组合曲线,L 上每一点代表两者的不同组合。E点是均衡点。在图3 (a) 中,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层次,且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约束曲线平行于横轴,AC 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b)中,在相关性由B 点到A 点对可靠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 点,则增加相关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损害可靠性减少的边际价值;(c)中,BC 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d)中,在可靠性由A 点到B 点对相关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 点,则增加可靠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降低相关性减少的边际价值。

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确的非误导性的信息,是一个效能指标;相关性是要披露尽可能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效率指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关的信息会产生越好的效果(效果=效能×效率);但如果信息是虚假的(效能为负数),那么会产生负面效果。同样,如果信息对决策越相关有用(假设可靠性不变),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虑效能符号),但如果信息是完全无关的(效率为0,但考虑信息成本后效率为负数),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要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能量。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受托责任观为导向,可靠性仍为首要特征,相关性处于次要地位。IASB将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是强化相关性的表现。

二是谨慎性与可靠性、相关性的权衡。IASB取消谨慎性后与FASB保持了一致,这是决策有用观指导下的变动,决策有用观要求扩大信息披露范围,提高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谨慎性的降低,使相关性提高,可靠性下降,在决策有用观下实际上是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图3b中B向A点运动),虽然在这个替代过程中会计收益上升的可能性较大,但要注意现时在BA中所处的位置,权衡是否超过了均衡点E,否则会计信息披露收益反而会下降。我国的谨慎性原则从无到有到根固,也是受到客观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受托责任观下如果降低谨慎性,会导致如图3d的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由于斜率大于1,B向A替代过程中更容易超过均衡点E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的下降。如,某项资产市场价值上升,降低谨慎性原则披露该信息是必要的且相关的,但通过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等主观性会计计量会使得信息可靠性程度降低。这又要取决于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和发达程度,也即与客观会计环境相关。

总体来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并不高,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市场弱势有效,反应灵敏度弱,同时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体系,存在很多超出盈余管理的机会,这些都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要适度谨慎。因此,谨慎性仍然是我国会计质量特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是成本与效益、重要性、完整性、可理解性的权衡。虽然“无成本的信息是无害的”(斯蒂格利茨, 1984),但信息通常都是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并且使用者在消费信息时会不断做出价值判断,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会产生某种效果,可以表示为信息效益。信息的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通常发生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成本1)。间接成本是信息消费中的成本,实际上是信息的负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开信息会产生竞争劣势(成本2),如果准则要求披露核心技术进展和企业主要客户等信息,这显然对竞争者十分有用;另一个间接成本是信息对使用者的可理解性(明晰性),缺乏明晰的信息可能会导致负面经济后果的成本(成本3)。

信息的收益取决于价值判断,虽然增强信息可理解性可能增加直接成本(成本1),但如果缺乏可理解性使相关性降低导致价值判断失败可能会有更高的信息成本(成本3)。这是在增加信息可理解性的成本和价值判断失败成本的权衡,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做出 “明晰”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显然需要更多的成本(成本上限),重要性则规定了信息披露中最起码的信息数量(成本下限),竞争劣势成本(成本2)会使信息披露者在上限与下限中做出成本权衡,准则制定者则需要在权衡中找到“完整”与“重要”的标准,在权衡中制定信息的“数量约束”。

四是相关性与及时性的权衡。相关性与及时性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且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都得到了理论界的公认,但两者直接的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相关性内在地包含了及时性特征,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FASB,1980)。但如果放松时间限制,信息会更完整、准确而相关;反之则反。因此,在及时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之间权衡也是必要的。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制定“时间约束”。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在权衡中不断完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要立足国情,认清所处会计环境,在国外会计趋同甚至统一形势下谨慎行事,权衡利弊得失。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管理系统,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会计运行的优劣。特别是在关键信息质量特征的去留问题上保持高度理性,在变化过程中不可越过均衡点,导致低质量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失败会导致管理系统的失败,对企业产生巨大危害。“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不仅仅是IASB的质量特征之一,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会计环境下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会计目标课题组:《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第3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印刷生产管理系统分析

1.流程分析

印刷生产管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①收集生产信息:业务部提供客户订单,订单上记录了客户需求,生产部根据客户需求从不同渠道收集生产信息,并进行汇总;②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对汇总的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业务部提供的客户订单和企业常规计划要求制定工作单,并上报生产总监进行审批;③组织生产: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排程,并由质量部为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综合部保证生产原料与所需物质的供应;④生产控制:生产管理人员对生产过程、生产进度、物资供应等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协调;⑤生产总结:生产工作按计划完成后,对整个阶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并将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2.系统架构分析

本文将客户端Flex中的Cairngorm框架与服务器端的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和容器框架Spring以及手部特征认证技术、分布式技术进行了整合,开发了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诸多优势:①从整体上看,不仅在客户端而且在整个应用系统上真正实现了MVC的设计模式,彻底做到了显示与逻辑的分离;②Flex作为客户端,具有应用反应快、交互性强、易于部署及维护等优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客户端资源,有效平衡系统两端的负载;③容器框架Spring拥有良好的扩展性,为Flex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使Flex可以顺利地融入到主流的开发应用中,同时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可移植性;④持久层框架Hibernate将关系数据映射成对象,使开发者无需考虑数据库的底层以及SQL语句,加快了系统的开发速度。

在分析框架技术以及系统生产流程的基础上,本项目先用startUML5.0设计用例图,用来描述用户、需求、系统单元之间的关系,接着用axure6.5设计系统原型,然后用Powerdesigner15设计表结构以及表之间的关系,最后以Tomcate6.0为Web服务器、MyEclipse8.5为开发环境开发整个系统。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依照印刷生产管理流程,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RIA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分为表示层(Web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数据库层,如图2所示。在分层设计中,各层提供的接口是进行层间通信的基础,遵循的原则是层间严格的独立、分离。此外,在用户登录验证模块加入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保证系统的网络应用安全性。

2.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RIA分布式印刷生产管理系统功能如图3所示,因此系统应包括以下主要功能模块:用户选项及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基础数据、工作单管理、生产任务排程、生产日报管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此系统中,Java作为服务器端,整体上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相关操作的分离。Flex的Cairngrom MVC框架作为项目的客户端,将数据的显示与处理分开,如图4所示,View(视图层)负责read(读取、显示数据)和Dispath event(派遣事件);Controller(控制层)的Command通过execute方法接收事件,执行相应的操作;Model(模型层)存储的数据通过Command来Update(更新)。客户端整体遵循MVC设计模式,提高系统开发效率、质量以及代码的重用性。

3.基于手部特征的身份验证

手部特征身份验证的集成框架的基本原理为:框架分解为一个认证管理器和若干认证服务提供者,形成一个以令牌认证为中心的两层结构,如图5所示。认证管理器负责令牌认证,各个认证服务提供者则分别负责不同的生物认证以及传统的口令认证。为了把口令认证、令牌认证与手部特征认证技术集成起来,我们设计了一个用于支撑整个框架的认证协议,使得认证管理器可以在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支持下同步完成令牌认证与各种生物认证。集成框架的支撑协议是一种非对称型挑战应答协议。该协议既可以采用公钥加密技术,也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本系统以作者多年来开展的掌纹识别研究成果为基础,出于对系统安全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的考虑,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手部特征认证的解决办法。身份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第4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水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等八项质量要求。这些质量要求,既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也保留了我国原有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但尚未提出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探讨如何进一步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从事会计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强调可靠性;后者则认为:会计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一般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会计目标倾向于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兼顾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应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追求的质量标准。与普通产品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人们常用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相关等标准作为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认为,会计目标应包括并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过来维护或服务于会计目标,为实现会计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即具备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能促使目标的实现。如FASB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将决策有用性置于最高层次,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种主要质量标准——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状况。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此后,国际会计组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美国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下面,以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加以分析。

1.美国。美国会计学会(AAA)首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此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均未提出完整的框架体系。直到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NO.2),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2.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归类为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不同层次。

3.英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各部分又由不同的质量特征组成,其关系表示为图2所示:

(三)研究成果的比较综述。将上述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以比较不难发现,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比较接近,都是在财务报告框架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三者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其主要的质量特征,并且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以“利益大于成本”作为普遍约束条件。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并行列示的,没有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但是,上述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都没有包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等特征。事实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是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其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增强财务报告透明度应成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想

(一)我国的会计环境。我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选择也有差异。如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份由众多投资者拥有,公司由专业经理人员管理,加以活跃的接管市场和经理市场,形成了强大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其会计信息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不够完善,股权主要由国家和法人控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应以客观真实作为基本的质量要求,并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说明。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我国仍要坚持真实有用,即在讲究客观性的基础上,兼顾相关性。这里,客观性比真实性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了真实、可靠、可验证等含义。至于相关性特征,可以借鉴FASB的解释,不再详细阐述。在客观性和相关性的关系上,不能将二者对立,相反,只有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才更具有相关性。将可比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辅助的质量特征,对主要质量特征加以补充,共同支撑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

第5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董事会作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不仅对公司经营决策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也能产生重要影响。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都从董事会规模、勤勉度等方面研究了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然而,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还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出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是研究时所选样本数据的差异和所选时间的差异等。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自然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视角考察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我们试图从董事会特征、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述评。

二、董事会的特征研究

关于董事会特征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勤勉程度、董事会独立性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文献回顾。

(1)董事会规模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规模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其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联来展开的,有学者认为小规模的董事会更加有效,如Andres(2005)认为,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产生负向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Dalton(1999)发现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成正相关,尤其是在小规模公司中更为突出。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近似的结论,如蔡志岳 (2007)认为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容易发生违规行为。李彬等(201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董事会会议频率的研究

董事会会议频率反映的是董事会的勤勉程度,一般而言,董事会勤勉程度越高,公司绩效越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董事会勤勉程度对公司高管的影响。对于二者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呈负相关。如Vafeas(1999)认为,会议的内容并没有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督,因此建议少开董事会会议。我国学者向锐、冯建(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司经营绩效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会勤勉程度对公司高管也有一定的影响,郭葆春(2008)发现董事会会议频率是CFO变更的主要影响因素。

(3)独立董事比例的研究

关于董事会独立性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董事会独立性和盈余管理、高管薪酬水平之间的关系。

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正相关,如Lin等(2000)发现,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也越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如江维琳等 (2011)认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越多,越能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关于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盈余管理、财务舞弊以及稳健性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1)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

Klein (2002)认为,提升独立董事占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比例有助于减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栾驭,黄谦(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人数对盈余管理程度呈负向影响;王昌锐,倪娟(2012)也支持栾驭等的观点。

(2)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间的关系

董事会规模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认为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Lipton(1992)的实证结果表明,小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更及时地发现经理层的舞弊行为,并对其进行干预和控制。与他们看法不同的是,有些学者根据董事会的不同特征,分别研究了其对财务舞弊行为的影响,如黄世忠 (2002) 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扭曲以及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缺失是席卷美国的财务舞弊案风暴事件颇为重要的原因。James F. Waegelein (2007)研究了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设置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对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呈负向影响。

(3)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间的关系

在国外,董事会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主要从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持股以及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Krishnan等 (2008)发现,增加审计委员会中的会计财务专家的人数,可以促进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提高,但是,审计委员会中的不懂财务的专家以及懂财务但非会计的专家却不会对公司会计稳健性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学者对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的看法基本都是呈正相关。赵德武等(2008)发现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会计稳健性越来越好。王鹏等(2009)也支持他们的观点。

四、结论

从现有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展虽然落后于国外,但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尚未发现关于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的研究。我们期望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来探讨董事会特征中的哪些因素对会计信息可比性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何不同。(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De Andres,P,Azofra,V&Lopez,F.Corporate Boards in OECD Countries: Size, Composition, Functioning and Effectivenes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2):197

[2]Dalton,D,Daily,C,Johnson,J.etal,A.Number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Meta一analysis[J.AeademyofManagementJ0umal,1999,42(6).

[3]蔡志岳、吴世农. 董事会特征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7,10(6)62

[4]李彬,张俊瑞,马晨. 董事会特征、财务重述与公司价值[J].当代经济学,2013,35(1)

[5]Vafeas, N. Board Meeting Frequeney and Firm Performance[J]. Joumal of Finaneial Economies,1999,53(1)

[6]郭葆春. 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总监变更[J]. 财经科学,2008,(3)117

[7]栾驭,黄谦.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性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4)3

[8]Lipton,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Lawyer, 1992.

第6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审计定价;客户特征;审计师特征:公司治理

一、引言

审计定价即审计服务定价。

从字面上看,它是供需双方对审计服务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它是一个过程概念。是一种决策行为。

从决策过程来看,对审计师提供的服务如何确定价格,不仅涉及到审计服务成本、审计服务质量及供求状况,而且涉及到供需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审计定价是一个审计师与客户就审计服务这一产品的博弈过程。

从经济含义来看,审计定价指审计服务的价格。它是审计服务市场供需双方均衡价格,随着审计服务市场供应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市场需求量的减少而增高。同时,审计定价也受审计产品质量的影响。除此之外,审计服务产品价格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审计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源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对审计定价的关注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忧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的审计市场结构或者激烈的价格竞争是否损害了审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质量。与其他服务不同的是,独立审计的直接付费者是被审计单位,而不是审计服务的需求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社会公众),这样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依赖性是否损害了其独立性,进而降低了审计质量。正是这种依赖性,常常招致人们对其服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质疑,审计服务定价的合理性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是什么决定了审计服务价格?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又有哪些?虽然学术界对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模式,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审计定价在中国审计市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之一:中国的独特背景与监管特征

在中国,价格管制制度的独特背景导致审计服务收费不同于西方国家。首先,与国外审计服务市场高度集中相反,中国审计服务市场比较分散,参与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其次,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恶性的低价竞争,财政、物价部门对审计收费制定了最低标准,实行价格管制制度。

从审计收费的政策实施和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收费的实践看。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收费基本呈现出两种方式:计件收费和计时收费。从年度报表披露的审计收费来看,计件收费使用较为普遍,而且其依据多以资产规模作为收费基础。在计时收费方式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以审计人员的审计服务时间为基础,并在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工时成本,加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证券市场审计收费独特制度表明,中国实行的是价格管制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事务所恶性的低价竞争,其手段是制定最低审计服务收费标准,具体的方法是按照资产规模分段制定不同的审计收费标准。

三、影响因素之二:客户特征

(一)客户规模

客户规模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现有的文献提供了几种替代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证券与投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子公司数量以及外国子公司数量等。客户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私人公司、上市公司。也表现在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审计定价中。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审计费用也在增加,且审计费用与规模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资产规模不仅显著影响审计费用,而且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率。

(二)复杂性

越复杂的顾客,其交易的性质和组织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因而在对其审计时涉及到更多的审计时间或者更多的资深审计师,或者两者均涉及到。随着客户变得更复杂,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计划、调整和实施审计程序;再者,客户越复杂,导致完成审计的困难的数量和水平越高。因此,客户复杂性增加,审计费用也越大。

(三)风险

审计公司由于错误的表示了B审计财务报告,给法律上的第三方造成损失审计公司应承担风险。随着客户承担损失的能力的减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风险的存在。审计师可能因为诉讼失败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作为保险预期,审计收费时会考虑这种预期的风险损失,由此导致审计定价与审计风险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四)其他因素

客户行业差别、所有权控制、公司上市状况等都对审计费用有一定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之三:审计师特征

(一)审计师规模

公众会计服务特别是审计服务的市场结构受到来自监管者、从业者和研究者详细审查,主要的焦点是供应者(审计公司)规模。审计师规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产品差别。产品差别主要通过审计公司的质景差别反映出来。伍利娜(2003)认为,国际“正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其品牌往往是较高审计质最的象征。其审计收费相应也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高。

2、规模经济。就审计成本而言,某种行业专业化的审计公司能够体验到规模经济。当审计公司对大客户竞争时,规模经济的影响更明显。

3、非竞争性定价。关于审计定价,研究者做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小客户市场是竞争的,这一市场大量的审计生产者支持了这一假设。大客户市场的竞争性是研究者更为关心的,在大客户市场,超过90%的公司由“五大”公司审计。因此,在大客户市场有更高的审计费用是非竞争性定价的依据。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师变更

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师对某一特定客户的审计效率也在增加,从审计师学习中节约的成本让渡给了客户,即审计费用和审计任期是负相关的。王振林(2002)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审计师对客户首次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收费显著低于后续年度的审计费用。

(三)审计师行业专业化

现有的研究表明,行业专业化并未引起审计费用溢价,然而这些研究忽视了审计定价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客户能够对审计师的服务进行估价,那么审计师因为存在较少的竞争而处于较强的讨价还价位置。对于审计师而言,小客户可能是不重要的(与大客户相比),因而更可能是审计价格的接受者。大客户利用其对审计师的重要性,可以与之商榷其审计费用。因此,具有专业化的审计师,更可能实行差别化战略而提升其竞争优势,导致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审计生产成本

影响审计生产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审计师实施审计的时间、地点和客户人员的状况。审计环境可能对审计费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审计地点可能影响到雇用审计人员的成本。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效率依赖于审计师和客户努力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如果客户人员发生了频繁变更,审计师将可能产生额外的成本,因此客户人员的变更与较高的审计费用相关。

五、影响因素之四:公司治理

(一)董事会特征

一个独立、勤勉和专业的董事会。出于保护自身的声誉资本、避免法律责任和保护股东的利益,需要更高质量的审计(更多的保证,为此需要更多的审计努力)。由此可见,审计费用与董事会特征(独立性、勤勉和专业技能)显著正相关。李补喜、王平心(2006)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和审计费用率的相关性,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规模和非独立董事的规模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率。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相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支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绝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更可能改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

在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日益增加了监管者兴趣而成为一个主题。审计委员会通过行使其决策权和执行公司治理的职责,能避免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而快速完成任务。

(三)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在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始于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审计报酬的披露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的研究较少,夏文贤、陈汉文(2006)研究了审计委员会、审计费用与外部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外部审计师发生变更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与审计收费变化显著负相关。谢永珍(2006)以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调查为依据,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观察,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在维护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维护关联交易的规范性以及确保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性等方面未发挥显著作用。

六、结论与意义

(一)结论

在中国独特的监管背景之下,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客户特征(客户规模、复杂性、风险、客户获利能力以及盈余管理等)、审计师特征(审计师规模、审计任期与审计师变更、审计师行业专业化、审计生产成本以及非审计服务等)、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等方面。虽然现有的文献对某些方面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但这些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定价。

(二)研究意义

由于本文是从审计师和客户两个方面研究审计定价的成因,因此主要从独立性出发阐述其在行业监管和公司治理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天生在矛盾中生存,在对立中发展。一方面,审计要保持超然的独立,独立于客户,同时又依赖于客户,从客户获得赖以生存的收益。审计定价与审计独立性的矛盾日趋突出,研究隐藏于审计定价背后的审计师的某些行为,有助于审计师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市场的良性竞争。

第7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 实证研究

一、西方国家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研究

(一)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特征指标的研究从目前国外研究状况看,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预警信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术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问卷调查的方法归纳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和非财务特征。Romney等(1980)根据公开案例找出一组潜在舞弊的共同特征,作为预防舞弊或白领犯罪的早期预警信号――“红旗”,包括机会红旗、个人特征红旗和状态压力红旗;Loebbecke等(1989)对当时8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根据其审计私人和公众公司的经验就公司重大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归纳了与公司舞弊存在环境、管理当局舞弊的动机和管理当局舞弊的伦理价值观念有关的公司特征和业务特征;Heiman-Hoffman等(1996)通过对130名执业审计师的调查结果按顺序列出了前30位舞弊预警信号,其中客户的不诚信被视为最终要的红旗指标,控制环境的薄弱紧跟其后。安然财务丑闻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布了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取代了SAS88,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舞弊,SAS99从动机,压力、机会、合理化借口三个角度,提出了识别财务报表舞弊的42个风险因素(黄世忠,2006)。Tel-berg(2004)指出业绩重述(Financial restatement)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预警指标。Cheng和Warlield(2005)为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来自股权激励的解释。Bedard(2006)考察了SOX法案关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规定提高了应计质量。

(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的特征。研究证实,与正常财务报告相比,虚假财务报告常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特征。Lee等(1999)通过建立模型发现,财务报表舞弊越甚,会计收益与经营现金流量间的差异越大。COSO(1999)在“财务报告舞弊:1987―1997'’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多数舞弊行为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来实现。Walls(2000)认为:绝大多数舞弊财务报告往往对资产、重大事项、管理舞弊、会计政策变更、关联方交易这几类事项故意遗漏。Wells(2001a)还指出,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法不外乎虚构收入、滥用时间性差异科目、少计漏计费用、欺诈性资产评估,这些舞弊行为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状态。舞弊财务报告指标特征有:存货上升幅度超过销售收入、存货周转率下降、运输费用(销售费用),存货比率下降、主营业务毛利率上升。

(3)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内部公司治理)的特征。公司治理分内部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是国外实证研究讨论的热点。学者们主要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方面来展开相关研究。在股权结构方面,主要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隧道效应”是比委托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新兴市场上表现尤为显著。RMael LaPorta等(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在股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性地位,将上市公司的现金资源和利润转移到大股东及其附属公司中,从而侵害小股东的利益,这便是Johnson(2000)所提出来的利益输送的概念。在董事会特征方面,BeaBley(1996、1998)对75家舞弊公司和75家非舞弊的公司的回归分析发现,舞弊违规的公司董事会在构成、任期、持股水平、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方面与一般公司有着明显差异:财务舞弊公司的董事会的外部董事比例显著低于其配对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越可能发生财务舞弊;舞弊公司的公司创始人与CEO为同一人的比例较大。Beasley的实证结果发现了一个与人们常识不一致的结论,即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并不能显著地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Dee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古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等,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处罚。Bell等(2000)研究认为,薄弱的控制环境、管理层对盈利预期的过度偏好、管理层欺骗或逃避审计师、不合理的所有权结构都是公司可能发生舞弊违规行为的风险特征。Carcello等(2002)通过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公司治理机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Sharma(2004)发现独立董事和机构性股东在防范舞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董事兼任CEO的比例越高,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大。Father(2005)使用1982年至2000年间SEC确认财务报告舞弊的87个公司样本与控制样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弱。Bushman等(2006)认为国家层面的法律系统、证券法规、政治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会对公司经理人、投资者、管制者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并最终形成所观察到的报告盈余质量特征。Ahmed等(2007)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帮助董事会降低公司成本。

(二)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这类研究重点是利用一些关键性财务指标识别公司是否存在着财务报告舞弊嫌疑。Summers等(1998)基于内部人交易与舞弊之间的关系,运用分层逻辑(Logis-tic)回归技术建立识别模型表明可以通过内部人交易变量和公司具体财务特征,区别舞弊与非舞弊的公司。Wells(2001b)通过对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和“清白”公司进行比较,于2001年设计了一套崭新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体系,提出了以下财务指标可用于识别公司是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比率;销售毛利比率;资产质量比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资产增值率。DcFond等(2003)发现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量预测有增加的趋势,他们以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考察,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更可能被分析师现金流量预测:应计项目较大;会计可比性较低;盈余波动性较大;资本强度较高;财务状况较差。最近,DeFond等(2007)将考察范围扩大到36个国家,结果表明当盈余反映公司真实经济业绩的准确性越低时,分析师越有动机提供现金流量预测。(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模型。鉴于财务舞弊行为日益复杂,学者们开始求助于统计识别模型。Calderson等(1994)指出利用统计分析程序(如建立回归模型)比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更有利于发现舞弊;Persons(1995)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成功判别了大部分的财务舞弊,并指出会计数据包含甄别财务舞弊的有效信息,舞弊公司具有高财务杠杆、低资本周转率、高流动资产

比例和较小规模。Hansen(1996)建立了一个综合Loglt和Probit技术的模型,用来预测企业财务舞弊的概率;Beneish(1999)以1987-1993年间受到SEC处罚的74家公司为样本,选用8个财务指标,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识别模型。总体判别成功率达到75%。Beneish同时也指出了该模型的缺陷:财务数据的歪曲必须是产生于盈余管理而非其他因素;该模型只能鉴别增加收益的盈余管理,对于减少收益的行为则无能为力。Bell等(2000)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证明了基于财务数据的预测模型在判别舞弊公司方面比经验丰富的审计师表现出色。由于舞弊样本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困难,统计判别模型始终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预警效果,财务学者不得不探索更有效的复杂模型。Eining等(1997)根据审计师不情愿依赖于过度定量决策方法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审计师对话和Logisdc模型的整合专家系统,实验表明这个系统可以帮助审计师大为提高对于财务舞弊的判别成功率;Green等(1997)基于公开财务数据,以财务指标为输入变量,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财务舞弊预测模型,发现其预测成功率显著高于统计预测模型,并建议审计师在审计初始阶段使用该模型。Fanning等(1998)运用Logit回归、直线判别、二次判别、神经网络四种方法,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比其它方法更具预测能力。Lin等(2003)根据会计收益指标和会计收益趋势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NN)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FNN模型融合了模糊回归(Fuzzylogic)、神经网络(Networks)及其他的方法来模拟人类理性中的不确定性,以提高模型的评价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减少审计师的偏见或弥补审计师的不足。

二、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研究

(一)关于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特征的研究我国对企业财务舞弊的研究主要起因于资本市场一系列舞弊案件的发生而逐步展开。主要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类。(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预警信号研究。2002年7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制定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详细列示了各种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因素,以及表明公司存在财务舞弊风险的“红旗”。主要包括:因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主营业务不突出,或非经常性收益所占比重较大;会计报表项目或财务指标异常或发生重大波动;难以适应技术变革、产品更新或利率调整等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等。黄世忠等(2004)将财务报告舞弊的一般预警信号系统地归纳为:管理层面的预警信号;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预警信号;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预警信号。(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的特征。阎达五等(2001)对利润操纵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以下操纵利润的手段在上市公司中有普遍性: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企业利润;通过增加投资收益提高利润;采用与关联单位进行交易提高利润;通过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搞虚假销售增加营业利润;通过其他应收款提高利润。张龙平等(2002)的研究指出,舞弊公司财务报告指标特征还表现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不断增长,但经营活动没有带来正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获利能力过高或增长速度过快。胡玮瑛等(2003)研究发现营业外项目、资产减值准备正成为微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陈关亭(2005)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资产负债率、以前年度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等因素对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重大影响。孟焰等(2006)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吴联生等(2007)指出,1998-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现金流量管理行为。(3)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内部公司治理)的特征。2002年后,国内研究者强烈意识到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开始将公司治理因素纳入到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的研究中。唐清泉等(2005)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只要是第一大股东作为绝对控股股东,无论持股比例大小,他们都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渠道挖掘,没有发现利益协同效应。张翼等(2005)发现以下治理特征与公司制造丑闻的概率有关: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类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水平、董事会主席的持股比例、监事会中领取报酬的监事比例。陈晓等(2005)研究结果表明,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张祥建等(2005)以1998年至2002年间的配股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投资效率、大股东资源侵占和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价值效应三个方面考察了大股东的掠夺行为,结果表明股权再融资之后大股东通过各种“隧道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雷光勇等(2006)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能力越强。罗党论等(2007)研究了市场环境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二)关于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和模型的研究我国学者多采用静态界面指标作为舞弊财务报告的特征指标:具体有:(1)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方军雄(2003)以我国1993-2004年间被查处的财务舞弊公司作为样本,发现能够显著显示财务舞弊征兆的财务指标包括:应收款项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率、资产质量、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率。使用这6个指标作为变量,分别Logistic模型构建了财务舞弊鉴别模型,结果误判率小于36%。刘立国等(2003)从股权结构、董书会特征两方面,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薛祖云等(2004)的研究表明董,监事会会议频率,持股蘸、监事的数量和比例,独立董事数量,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梁杰等(2004)的研究结果发现内部人控制度、国家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正相关,法人股比例、股权集中度、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陈国进等(2005)用Logit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和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作用,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有利于约束违法违规行为,公司业绩与上市公司舞弊概率显著负相关,但是声誉机制的作用甚微。(2)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模型。汤立斌(2004)选取了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处罚的82家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Wilcoxn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在股权结构特征、规模特征、行业特征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表明:流通股的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而公司规模和行业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王化成等(2006)的研究调整了盈余反应系数基本模型,加入与控股股东有关的研究变量,使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控股

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袁萍等(2006)通过采用大样本Panel数据,片引入年份虚拟变量,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董事会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而监事会对公司业绩无显著影响。秦江萍(2006)以沪深股市1998至2004年间39家舞弊公司的51份年报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发现营运资金与总资产的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净利润现金保证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占总资产的比、每股未分配利润、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股权集中度8个指标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模型有显著的解释力。陈国欣等(2007)的研究回归模型表明实际上只需盈利能力、管理层持股比例、独立董事规模、审计意见这四个变量就可以较好地识别预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而且通过Logistic回归技术建立的模型整体识别正确牢已达95.1%,可以说效果相当显著。

三、财务报告舞弊评价与启示

(一)国外文献研究评价一是舞弊特征比较一致。已有文献主要关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和特征,重点研究了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外部审计师)应该关注的财务报告舞弊症兆,可以利用的分析特征指标与识别技术,基本形成了一些综述中归纳的相对比较一致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与启示,并且从总体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二是研究结论普适性不够。现有的主流财务报告舞弊特征主要是针对发达经济国家而提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适用性,其对不同经济体制国家的普适性问题尚待解决,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更是如此。三是特征研究尚缺乏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己经初成体系,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普遍缺乏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理论框架,只是简单揭示了有关财务报告特征与企业舞弊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第8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REP系统 创造价值 集团管控 能力提升

一、引言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控能力,很多大企业都选择采用REP系统以期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但是即使很多企业都抱着极大的热忱更换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却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企业在利用REP系统之初就偏离了REP系统应用应有的方向,且大都企业都没有正确掌握如何正确利用REP系统提高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另外,由于目前的理论研究也并未能就REP系统如何提高企业集团管理能力做出详细阐述,因此企业在利用REP系统提高自身企业集团管控能力方面也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针对以上状况,本文从REP系统与一般电算化系统的区别出发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合理运用REP系统进行企业集团管控能力给予合理的建议。下面笔者就从REP系统与一般电算化系统的特征差异进行探究。

二、REP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征差异

REP系统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型财务管控系统,它不仅具有传统会计电算化的自动化功能,同时还较传统电算化系统多出了三项更独特的功能,下面笔者就从这三项功能出发简述REP系统优于传统会计电算化的地方。

(一)顶层设计

一般按照建设目的的不同可以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两类:操作型和管控型。这两类系统因为不同的建设需要,两者统筹高度,建设规划以及系统实施效果都有差异。一些操作型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电算化及企业资产管理等都仅仅是为某些特定对象、管理和需求而建设的,其本身统筹度仅局限在操作层面,因此该类系统统筹程度并不高。而若要建设以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为目的的系统就要将建设视角提升到集团管理顶层。REP系统建设就是以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为目的管控型系统。它具备顶层设计的特征,即能够综合考虑系统与企业商业模式、管控模式、治理模式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顶层设计,管理者可以将集团管控向产业链和作业层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同步发展。同时若能合理利用顶层设计这一系统特征,管理者就可以将企业管控的统筹能力提高到同时进行操作和管理的高度。由此也可看出,相较于仅局限在操作层面的电算化系统,REP系统具有更明显的竞争的优势:

1、系统集成性,合理利用REP系统能够提升企业集团内部信息的集成性,在未使用REP系统之前,大型企业内部一定有适应其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且有些系统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利用效率,例如传统会计电算化就可以利用自动化这一特征高效处理企业财务数据。但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以难将这些高效率的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因此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关联互动很少,即使有少数系统之间存在联系也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衔接,仅限于交换结果数据。而利用REP系统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REP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所有业务单元都视作自身子系统,在REP系统设计阶段,管理者可以就各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将各个信息模块联系起来,通过有效规划各个系统之间信息流转,避免信息死角的出现,从而增强集团系统内部的集成性;

2、业务流程标准化是会计核算标准化的基础。而REP系统可以让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标准化。企业在发展自身业务时会包含多个从事业务相同的分公司,但是由于这些分公司历史不尽相同,因此即使从事同样的业务,不同子公司之间具体业务流程也不同。总公司在得到分公司经营数据时很难对不同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成果进行比照。传统核算系统仅仅是为了实现核算流程中的自动化,它是根据不同子公司核算体系研发的,因此每个子公司之间肯定存在制定标准差异的问题,不同研发系统之间也会出现较大的兼容性差异。而若能将REP系统合理利用在公司业务流程化管理中,就能够就各子公司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流程。在REP系统系统建设时,总公司可以将会计科目及编码在内的会计核算工作、重要制度建立以及财务报表编制等问题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各子公司标准差异的问题,让总公司能够享受管理规模效应;

3、REP系统以就源输入为原则,企业在使用REP系统进行集团管控时,企业所有原始数据录入都要在业务发生的源头,并由相应的业务经办人员录入系统中,在输入之后,就不允许其他人员在其他环节对原始录入数据进行更改。另外这些原始数据存储在统一数据库中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及分公司在对录入数据的业务进行后续处理时都必须按照原始数据进行。这种“就源输入”可以有效保证所有部门和企业的数据都具有一致性,同时它也能保证所有会计信息都能够正确反映原始经济业务事项。因为电算化系统具有其独立的数据库,且数据库中内容都是会计人员录入的会计凭证,这种数据储蓄不仅本身分散性较强且每建立一个应用系统都必须建立单独的数据库,这样每个数据库的来源、数据编码和标准信息都有差异,这样的分散存储不仅会导致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也会给数据管理上带来麻烦,因此相较于电算化系统的数据管理,REP系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侧重对手工会计核算的模拟,它仅仅加快了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效率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家”的状态。可以说,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业务核算只注重财务结果而忽视了业务过程对财务核算的要求,这种核算方式由于并没有参与进业务过程而导致本身可靠性就不高。例如,采购员和销售员一般都是在月末将单据交与财务人员入账,这种业务流程不仅滞后了财务管理中业务经济情况的反映同时也给业务人员和财务预留了对数据进行调整的时间,从而导致核算结果不真实。而REP系统就改变了这种状态,它在关键业务的操作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财务流程交互的控制点,这样人性化的设置让财务部门可以随时从这些控制点获取业务生成会计信息以便解决管理问题。这种建设关键点的方法能够将财务融入业务流程的操作中,从而做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例如在采煤业务中,若能利用REP系统就可以改变之前只能在月末进行财务上的制造成本的汇总的不足,因为REP系统能够将采煤业务进一步细分为落煤、装煤、运煤、支护等一系列小流程,通过在这些小流程中设置财务流程交互的控制点就可以对每个环节上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段计算。

(三)管控平台

要想保证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企业就要加强自身的集团管控能力,一般集团管控能力强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断:是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以及各项业务是否相互协调。而REP系统的运用就为企业管控提供了管控平台基础,因为REP系统本身就具有顶层设计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特征,因此利用REP系统进行集团管控远远优于传统会计核算平台。另外利用REP系统可以建设横向业务共享平台,即企业所有分公司都能够进行业务共享,这样每个分公司都可以对业内部的采购、生产、成本、费用、存储、销售、运输、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达到企业总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REP系统还可以建设相应的纵向业务,即建设企业管理共享平台,这一平台让企业总公司可以对每个分公司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解并对集团产业链进行及时评价,通过对企业整体资源进行了解来实现企业以最大利润为目标的资源配置。通过这种横纵向双向掌握的平台管控,在促进分公司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加强总公司对内部资源的整体配置。在利用REP系统进行平台管控时还要注意,REP管控平台做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系统中各模块的匹配程度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使用水平,因此REP系统时还要知道它不同于其他系统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无论在理论数据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证明只要掌握应用REP系统的关键要素,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三、REP系统对打通价值链的作用

价值链是否畅通影响着企业集团管控能力的发挥,一般一条价值链的基本价值活动包括外部物流、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物流、公司市场销信、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新产品研发及企业的基础设施,这些基本价值活动是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影响价值链畅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链本身是否容易被理解;

2、价值链中的基本价值活动是否按照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而彼此衔接;

3、每个基本价值活动所产生的消耗和利润能否被准确、及时的计算;

4、每个基本价值活动是否都是最精细、难以被继续分解的独立个体。

为什么REP系统具有打通价值链的作用?因为较传统电算化核算系统而言,REP系统具有辅助会计核算打通价值链的独特特征。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REP系统打通价值链的作用进行理解:

1、REP系统具有系统集成性的特点,它能够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帮助总公司从整体上对所有基本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总体规划,这样所有分公司的价值活动都能按照公司的业务流程被衔接起来,从而提高各个公司基本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系,提高总公司对基本价值活动衔接的掌控,方便企业打通价值链;

2、RE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流程的标准化,利用REP系统企业可以按照统一标准对企业所有基本价值活动进行标准划分和精确计量,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透明性从而让总公司提高对价值链的理解和分析;

3、REP系统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及就源输入的特性,这两项特征可以帮助总公司财务对每项事务的损耗成本和创造价值都能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每个事务都有多个基本价值活动,REP系统通过创建财务流程交互的控制点让财务及时了解事务过程中的中间业务,通过这种控制点的设置可以让财务准确计量每一个基本价值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且详细反映出企业业务内部的流转过程;

4、利用REP系统具有管控平台这一特征可以促使分公司对业务信息进行更详尽的记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每项业务基本活动价值的精细化管控同时也可以提升分公司的管理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REP系统的合理利用对打通企业价值链具有很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单一自动化核算功能,REP系统特有的三项特征让其能够从各个方面促进企业对价值链中基本价值活动的掌握和计量,从而把握打通价值链的各个重要环节,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

四、畅通价值链对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的作用

保证价值链畅通对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具有何作用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帮助企业识别竞争优势

企业集团是由一系列基本价值活动组成的经济实体,但是这些组成企业集团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价值活动产生的价值都是相同的,只有一些消耗企业内部稀缺资源的价值活动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样的基本价值才能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边际利润。因为价值链本身可以清楚显示每个基本价值活动的成本和创造价值,因此畅通的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多个基本价值活动中的“特殊”价值活动,这种识别特性让企业能够明确自身竞争优势,从而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围绕优势协调企业内部发展做铺垫。

(二)深入管控价值活动

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深入管控价值活动。因为畅通的价值链具有反应每个基本价值活动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从企业基本价值活动内部对构成竞争优势的价值活动进行经营优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这类价值活动做出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其竞争优势。另外,利用对价值活动的基本计量可以帮助企业加深对集团总体产业链的理解和掌控。价值链通过这两方面对价值活动的管控改善集团对价值活动消耗的掌控能力以及价值活动发生异常的追溯能力。

(三)协同价值活动

畅通的价值链可以在帮助企业反映基本价值活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呈现不同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而对这些关联关系的有效管控可以是提升企业创造协同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畅通的价值链可以帮助企业顺利疏通和优化这些关联关系从而让集团总部可以以提高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促进各价值活动的协调运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化的企业协同价值。

五、结语

本文从REP系统与传统电算化会计核算区别特征入手,就REP系统的独特体征及其在打通企业价值链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旨在探究会计核算下REP系统在集团管控中的价值创造。另外通过打通价值链对企业集团控制能力的作用也间接说明REP系统在企业集团管控能力提高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民.实施ERP信息系统提升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财务实施应用ERP系统体会[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8

[2]郭长城.在ERP平台中实现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8

第9篇: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