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会计职业入门教育精选(九篇)

会计职业入门教育

第1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1.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据笔者调查所知,某地中职学校全部会计专业教师共41人,其中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教师仅为3人,约占7%。接受正规师范类培训的仅为5人,约占12%。可见,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各类非师范类财经院校,本身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师范训练环节。由于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对于如何备课、如何讲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实践知之甚少,完全靠自己的摸索、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往往是事倍功半。与师范类教师相比,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会计专业教师对于教师的基本功,如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等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了。

2.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对国家财经政策、会计法规了解的及时性存在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经政策往往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会有相应的变化。同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及会计的核算方式正在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所以新的财经政策、会计法规会不断地出现、更新或补充。而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由于得到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出去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加之授课任务的繁重以及同时继续教育的目标不对称等,对于了解和掌握信息变化的及时性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3.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更新慢,知识相对落后。中职学生现在所用的教材多数内容比较滞后,知识更新较慢。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新行业在不断涌现,可教材内容却一成不变,已完全不能适应现行教学的需要。同时,一些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甚至有些课程偏难偏深,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教材中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工作脱节,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学了也用不上”的想法。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针对性较差。教育部门的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大都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参加培训,比如每年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也都在各高等院校进行。高职院校很多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虽高,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差不多,尽管培训后教师的理论水平、新知识提高不少,却难以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及条件中职学校短期内无法达到,即使培训了相应的操作技能,返校后也无用武之地。因此,这种培训只是提高了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

2.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性继续教育不能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会计专业教师职称的晋升聘任受人事部门管理,只有参加人事部门的继续教育才能计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而人事部门每年的继续教育内容往往和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并不相关,对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影响不大。例如,山东省某市2011年和2012年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分别为“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和“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等。而财政部门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广大会计人员,有些会计专业教师并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而无法得到财政部门安排的继续教育培训,而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教师虽接受了会计继续教育,但财政部门继续教育计算的学分对职称的晋升没有多大作用。因此。这些规定也大大影响了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由于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要求,会计职称考试须在职在岗人员参加。而会计教师的身份竟属于两非人员,因此,不少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要通过伪造工作岗位来报名考试,致使不少多年辅导会计职称考试的会计专业教师竟没有会计职称。因此,教育部门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就很难全面铺开。另外,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本身也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也就不能参加每年一度的财政主管部门对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4.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机会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要求或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锻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及时间的短暂性,很少有单位真正愿意接受教师定岗实习。教师在企业中也就是接接电话、打打零工,很难真正接触到会计实际操作业务。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和企业,还是学校和教师自身,面对会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办法

1.放开会计专业教师考评会计职称的封口,允许中职院校会计教师考评会计职称。笔者建议,财政部门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不要仅仅只针对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广大会计人员,还应包含各学校财经类的相关教师,并且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上、教师职称的评定及聘任上、费用的报销上给予适当地照顾,这样就可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计专业教师(包括其他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或会计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前后不得重复)课程培训。同时,允许并鼓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财经类的职称考试,作为国家人事部门,将教师职称(财经专业)与会计职称作为近似职称相提并论,在职称评定及聘任上适当政策倾斜。校方也要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多给教师充电学习培训机会。比如,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给教师创造尽量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同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在教学科研、及获得各种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资金上补助,切实打造培养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

2.财经专业教师上岗前必须到师范类院校进修师范教育。学校新进入的非师范类财经教师,包括会计专业教师,在工作第一年的实习期内不允许直接进入课堂给学生上课,必须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到相关师范类院校补修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课程及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比如普通话、板书设计、粉笔字、教学多媒体制作等),成绩达标后方可进入课堂教学。同时,现职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当前80后、90后学生的特点,以定期轮训或以听讲座的形式接受师范类继续教育,以适应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的特点。

3.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教师与企业实践人员的交流,以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所谓“请进来”,就是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聘请有实际经验的财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等形式,让他们帮助指导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促进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使专业教师在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的更新上,在会计实践的操作能力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所谓“走出去”,就是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牵头,切实联系好企业,学校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选派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兼职或任职,通过让教师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理论指导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会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改变多年来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传授学生最新的及实用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济宁市已经走在了前列,例如每年由市教育局出资并联系相关单位,由学校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到厂矿、企业等各单位顶岗实习,这样既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又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2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发生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为节点,将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统收统支、分级管理”阶段(1949~1953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学习原苏联经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的预算财政体制。所谓“统收统支”,是指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地方政府的一切开支均由中央政府统一审核,逐级拨付。所谓“三级管理”,是指实行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三级)分级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所有中职学校的各项经费也都列入国家预算,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形成了“决策高度集中,投资主体单一,以国家指令来调节资源配置,多头管理”的投资体制[1]。1952年3月,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经费,应按三级财政制度,分层负责解决。中央、大行政区及省(市)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应将技术教育经费作为建设资金的一部分列入自己的预算”。同年,教育部制定《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经费,按财政制度由各主管部门拨给,由学校编造预算,报主管部门批准”。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中央政府成为中职教育唯一的投资者。当时,国有企业属于政府附属生产部门,没有自主经营权。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建有隶属于自己的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但其经费均由其主管部门列入年度预算,由财政给予保证。社会其他机构及个人则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无力投资中职教育。中职教育接受者自身仅负担书费、生活费等支出,而且国家通过发放助学金(或称生活补贴)的形式,给予困难学生补贴,其额度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费用。与高等教育一样,全国中职教育近于免费状态,毕业生就业实行国家“统包统分”模式。

(二)“条块结合、块块为主”阶段(1954~1978年)

1954年之后,我国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限逐步扩大,实行了“分类分成”的预算收支办法。地方年度收支预算由中央核定,超额完成预算收入的,按原比例分成,年终结余安排下年度使用,无须上缴。1958年,中央再次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实行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政策。中职教育管辖权开始下放,建立起“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投资体制,增加了地方政府筹措中职教育经费权限,贯彻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2]。195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精神加强协作,共同管好教育经费。文革时期,我国财政体制变动频繁,财政权力又开始向中央集中,中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处于混乱和不稳定状态。

此期,中央政府虽然仍是中职教育投资的主体,但地方政府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三级共管”。作为政府附属生产机构——企业举办的中职教育所需经费仍纳入主管部门预算,由财政核拨。社会其他机构及个人均无经济实力投资或捐赠于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学习者自身仍仅负担书费、生活费等支出,全国中职教育仍处于免费时期,国家继续实行毕业生“统包统分”就业政策。

(三)“支出下移、收取学费”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在1980年、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三次调整和完善。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中央放权给地方,地方也逐级放权,直至乡镇”的教育体制改革。首次规定了“两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强调“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激励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中央《决定》规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扩大了地方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办学积极性。1991年,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厂矿企业等要从财力和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教育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雏形。

此期,虽然国家提出了多渠道办学的方针,但市、县政府成为中职教育投资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国有企业举办技工学校,多数也随着“减轻企业负担“、”企业不再办社会”以及“国企改制”等改革措施的推进而转为地方政府管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或保留、或扩建为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1985年,随着中职学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中职学校开始实施收费政策。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需要在原来自行负担书费、生活费等的基础上,开始缴纳学费、住宿费等,中职教育投资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四)“多元化投资制度初步形成”阶段(1993年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八五”期间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1994年,国务院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中职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也为地方及民间举办中职教育带来了契机。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 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到中职教育中来,出现了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联合投资、新兴经济体投资以及公办学校改制吸引投资等多种方式,民办中职学校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后,中央财政也大幅增加了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等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6年,国务院确定对中职学校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引导青少年报考中职学校。2009年,国家开始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政策。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2012年,国务院将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面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上降低了个人对职业教育的直接投资,使中职教育又趋向于免费状态。

二、现行中职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过程表明,政府、社会和个人是中职教育投资的三大主体。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免费向民众提供中职教育服务,社会和个人投入极少,这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精英教育”状况有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体制,有效促进了中职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但是,随着中职教育“羊皮效应②”的逐步消失,中职教育现行的投资体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尚未满足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1.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总量依然不足

目前,我国虽已初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中职教育投入机制,但行业、企业对投资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不大,个人投资的热情也不高,政府仍然是中职教育投入的主体。国家规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导致出现了“上级出政策,下面出资金”的现象。林小昭等[3] 报道了国家审计署对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个县(市、区、旗)的财力保障调查状况,发现上级政府虽然不断下放事权,但相应的财权并未下放,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县级政府在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刚性支出责任不断增加,而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导致县级财力仅够“吃饭”,发展社会事业财力明显不足,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的难度较大。多数县级政府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普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2.中职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总额的比例偏低

中职教育需要实习、实训设备及相关材料等投入,对资金需求明显高于同级普通教育。现实情况是,中职教育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49.08亿元,中职教育投入为365.20亿元,占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9.49%。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3869.29亿元,其中中职教育投入1408.10亿元,占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5.90%。从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看,2011年全国中职学生平均为6148.28元,仅为普通高校学生的44.30%,为普通初中学生的93.98%,仅比普通高中学生高2.48%。在各种实习、实训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经费紧张所导致的实习、实训材料短缺直接影响到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3.不同办学主体及不同区域间投资不平衡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行中央、省、市、县等多级办学体制,经费分别由相应级别财政负担。现行的“分级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直接决定了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资能力。总体情况是,中央所属中职学校经费状况好于省属,省属好于市属,市属好于县属。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投资明显少于东部地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结果表明,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分别为1.87万元、1.30万元和1.47万元,而湖北省仅为0.38万元,安徽、河南、重庆、四川、贵州、河北等省(市)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均在0.50万元以下。此外,国家规定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不应低于同级普通教育,但很多省市未达到这一要求。2011年,北京、天津、河北等12个省(市)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经费低于普通高中。其中,北京、天津、上海3市中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经费分别低于普通高中34.56%、18.74%和38.12%。

第3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课程计划;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3-002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人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专业设置衔接的基础是课程计划的有效衔接。针对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计划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计划,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

1.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的几个概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3+2”中高职模式指的是中专院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在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再到联合所办学校完成2年课程,拿到大专毕业证,前三年实行中专收费标准、分段式教学,后两年实行大专收费标准。

“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现状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发展前景

《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增长,因此怎样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而会计专业作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一门专业,一直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大力发展中高职会计专业,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之一,而课程计划的设置将是重中之重。

三、有效衔接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3+2”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各种形式的衔接,本人主要提出对会计专业课程计划课程名称及课时的建议:

1.职业基础课。中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会计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与学科性会计专业基础课不同,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如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等。设置会计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会计专业和个性发展。由于中高职衔接学习周期长达5年,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对会计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会计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学习一定要分阶段,由浅入深,前后相连等过渡方法。此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高职类似课程或提高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具体建议见表2)

2.专门化方向(企业会计)课程。即按照会计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通常一个会计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中职学生以考会计证为主,而到了高职对于没过的同学可以继续考会计证,而对于专业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考虑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证,为大学做准备,这样中职一高职―大学三个主要阶段就可以有效的衔接起来。此类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和考证考核要求设计,每个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具体建议见表2)

第4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关键词】赛训结合以赛促改会计教学

系统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30-02

一、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011年教育部分别了《教育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要求高职教育一方面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千余万专门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实务处理技能是现阶段高职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因其专业布点多和会计、财税政策的深入改革以及企业会计岗位零星分散的特点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对口顶岗实习陷入困境。本文拟针对当前现实状况,探讨如何通过“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把高职会计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化为校内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技能。

二、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遭遇瓶颈

1 会计系列课程教改的应用性和系统性较差。“十一五”期间,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较大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和全国新世纪教改课题以及省级新世纪教改课题研究不断涌现,但普遍存在教改成果转化率低,教改课题停留在写论文,写报告等浅层次研究阶段,成果的应用性差等问题。此外,部分院校教改较为深入,完成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十二五”后,教育部开始着力建设教学资源库,同时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研究实践,课程教改成果丰硕。但教改大多针对某门课程展开,缺乏系统性,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势必遭遇与其他课程难以配合完成单门课程教改所需的各种基础和前提,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取得明显的实质性成效。

2 院校教学资源交流不顺畅。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让各个参与主体充分竞争才能提高整个市场的运转效率。西方经济学的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经济市场,在教育领域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院校之间教改成果的封闭使用使高职教育处于小农阶段,院校之间各自掌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程度不一,涉及的层次、角度和深度也各不相同。目前整个中国教育市场缺乏一个展示教师教改成果和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状况的平台,这问题也存在于高职会计教育领域。院校间信息封闭,交流不充分和各自为政不利于促进竞争和教育资源共享及优化,势必带来低效,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向深度发展,把高职教育做强做优的过程中遭遇的平台瓶颈。

3 优质师资匮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转型升级而来的,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使高职师资队伍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等各方面都存在劣势,师资队伍力量与“培养高技能应用性高职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安于现状,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严重脱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结构与我国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外力推动。

(二)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岗位化面临困境

高职会计教育应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将职业岗位技能搬进课堂,使学生在教学中扎实掌握相关岗位技能。实践性教学可在企业相关岗位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或把企业环境搬进校园课堂来开展。但当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岗位化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对学生的抗拒。会计核算的是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企业出于其商业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需要,对初出茅庐、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稳定性的学生天然地抗拒,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的困难巨大。

2 会计岗位分布和学生数量不相适应。与会计专业每年大量的在校生相矛盾的是会计岗位零星而分散的特性。会计岗位的这一特殊性使得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训、顶岗实习等)统一安排学生展开系统的、规范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这一完美设想难以实现。

3 会计岗位化教学存在局限性。在教学上,会计工作过程、业务操作示范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文字、图片或影像的形式进行传授,枯燥的表述难以完成以准确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处理流程”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任务。因此,会计系列课程的岗位化教学往往也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由上述可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成功转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素养,以“赛训结合,以赛促改”为切入点,进行“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具有迫切性。

三、“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构想

(一)改革目标

“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教学改革是以搭建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将实务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过程相结合,以职业技能竞赛搭建的企业环境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系统化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财会专业系列课程进行系统化改革,将岗位技能要求分解到各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技能特色鲜明的课程教育和流程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借助竞赛平台,使课堂教学过程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高职财务会计类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围绕“赛”的导向功能不断完善“训”的方式方法,充实“训”的内容,实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赛”与“训”相辅相成的目标。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1 以工业企业真实的会计岗位标准为要求搭建竞赛平台。基于职场环境,主要涉及企业内部各主要部门、外部单位(如银行、税务、海关等),设置各单位各部门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岗位,并赋予其相应岗位职责,设计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凭证传递流程和会计处理程序,设计仿真经济业务背景资料和环境,制定竞赛内容大纲,明确竞赛规则。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使区域范围内(广西区、西南地区或全国等范围)的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境,熟知业务处理流程,扎实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效的技能竞赛平台,能吸引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积极参与,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院校之间教学教改经验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2 推进会计教学改革,带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改革,构建“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特色引领型教学模式。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和活动的开展,促使院校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系统化、精细化推进。加强院系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联合,引进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在教师队伍中培养行业企业会计业务能手,并努力将行业企业会计业务骨干引入教师队伍,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合,加强校企教学、科研和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深入开展。

3 会计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开展。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并将技能竞赛分为校内会计技能竞赛、校际会计技能竞赛、区域会计技能竞赛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等层次。通过分阶段、逐层递进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强化对学生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并通过比赛检验和反思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改革。

4 在相应课程中引入竞赛元素,确定技能训练与实训教学的方案。将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及会计技能竞赛规程涉及的各项技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拆到会计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加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使学生真正能从实训实践教学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方法,熟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处理技能,建立企业管理全局观,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实现“赛”与“训”有机结合,通过“赛训结合”达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

第5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而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提高财务岗位需求,促进财务人员的充分就业,是职业技术会计教育的目的所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教学,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并存。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教学观念必须及时更新,要不断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职业技术会计教育,要根据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规律,适时进行会计教学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努力探索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适应岗位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的现状

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是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参考学历教育的教学模式,具备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表现如下:

(一)学术教学思想贯穿始终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套用了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的教学思想,沿用的仍是学术教学的教学思想,往往只是简单地在原有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开设一些会计实践课,教学指导思想没有发生相应改变,仍是以学历教育思想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缺乏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分析研究。

(二)教学传统理论指导教学

教学上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的思维方式,让原来没有会计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相对抽象的会计理论。仍然沿用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还是采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还是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授课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最后造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资源浪费严重,教学团队没有配合。因为套用了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模式,所以课堂教学仍是会计教学的中心环节,在传统教学理论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教学模式,导致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同是也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三)教师中心思维突出

和传统的学历教育会计教学模式一样,课堂教学还是强调以专业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讲授课本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学生只会模仿例题,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其实并没有真正会灵活运用,只会参考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分析操作能力,一到会计岗位上,面对新情况,仍是无所适从。

二、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的缺陷

由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对于学历教育会计教学套用过多、缺陷研究不足,结果使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成为学历教学会计教学的精简浓缩版,或普通会计教学的复制加强版。其缺陷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通常会把所学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任职基础课和岗位专业课三个层次,在知识体系的构成上,并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却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财会操作能力和公共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其结果使得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专门人才的多样化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会计教育仅仅是注重课堂财务专业知识的教授,却往往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指导与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难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的目标,当然也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和会计岗位的需要。

同时,在会计课程内容上的设置多存在重复现象,缺乏针对性。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相关的课程内容重视不够。较多会计专业,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如公文写作、社交礼仪、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演讲口才等很少开设,甚至空缺。这样,即使学生在一些简单的会计账务处理上可能越来越熟练,但在人际交往、职业判断、应变能力、总结推理与前景预见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普通采用的会计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往往出现教大于学的现象,即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无法全部掌握吸收,有时只能掌握其中的少部分。同时对于一些学生,还可能会出现有教无学的现象。这种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师生负担过重的情况。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没有科学的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研讨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体系缺乏实效

会计教材的常年不更新,教学内容的陈旧,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政策、新法规不断颁布与更新的时代,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就要求会计教材应当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内容,否则必然导致课堂讲授的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与会计实践活动的严重脱节。

(四)实践教学比重偏低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会计教育观念上的障碍和认识上的发展局限,影响了学校会计实训室的体制、机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会计实践资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教育中实践教学比重偏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

总之,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

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的途径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会计岗位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目标展开的。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会计教学改革,应当以会计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会计岗位模块为体系,以岗为本,以职为据,可以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师素质、联系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加会计实践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会计案例教学法,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好、实践性强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应用操作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只有将会计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掌握会计的原理。

同时,不管是会计案例教学,还是会计实务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学生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归纳方法,会计案例教学必须增加实际单位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在运用模块或具体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身临其境,安排到仿真单位担任会计工作,可将一个教学单位分成几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指导教师应有不同角色分工,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不同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学生在企业真实经济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单位的会计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单位的实际具体经济业务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余,深入体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深入体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发挥。同时,在实践操作的不同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体会不同的工作内容,以便把握不同的岗位技能。

(二)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岗位需求和就业情况来制定,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在教学体系上,会计职业技术教育应构筑其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应当本着拓展知识背景和提高能力基础的原则,注重理论性、实践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实践性,争取做到学会即能用,同时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职业道德教育讲座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时,要注意每当出现会计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老师都应当及时把它们加入到会计授课内容里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会计知识脱节。

同时,要加强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应当加强学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课程的设置。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与创新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操作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和创新的素质。

(三)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会计会计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会计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首先要拓宽会计专业教师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会计专业教师的各类专业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几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任教。

其次制定会计专业教师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会计制度培训。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发展和学生就业趋势的情况,采取专、兼、聘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开通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会计制度及法规的具体内容,跟上会计改革和岗位需求变化的步伐。

(四)健全实训场所

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教学应当建立健全专业实训场所,它是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浓缩于一个实训场所,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学习和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及技能创造了基本条件。设置内容全、案例典型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训项目,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实现会计实训场所的真实化。经过模拟实训,能从总体上了解模拟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机构设置。明确财会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具体职责,熟悉企业和外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掌握企业内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主要业务活动的核算步骤和办法。经过模拟实训,能帮助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工作。

建立一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会计模拟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完全按仿真效果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纸上谈兵练真功”。

(五)强化联系机制

强化会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会计工作岗位的联系。各类会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应积极开设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会计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会计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会计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应大力培养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双证型的会计职业人才。

强化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联系机制,落实会计职业共建项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共建合作,这些单位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会计实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可以随时得到会计专家和专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指导。应当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组织等第三方的优势,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职能。

第6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育;问题;对策一、我国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1998年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教育目标导致一些学校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为培养企业会计人才,甚至是把注册会计师作为培养目标。与西方国家使学生具备会计师的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同,我国是在培养现成的会计人才。而实际上,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更新变化,在学校小环境里是无法培养出现成的高级会计人才,而应该需要更多的从职业思考、会计素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这样学生出去社会可以具备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学习的能力,出去社会面对各个岗位可以从新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1]。

2.会计教师队伍素质问题

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问题:由于部分会计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里学等之类的课程,以及师范类学生一些专门的训练,以及平时教育理论知识积累不够,所以即使他们教师工作上岗前匆匆学习完这几门课并拿到教师资格证,其教学水平也是不足的。教师的实践经验问题:目前我国的会计师资队伍大部分是本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学校教学,很少有从实务中转行搞教学的,也不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其实这种作法是不妥的,因为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实务性学科,如果会计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或者根本不懂实务,那这样的会计教师又怎能算是合格的呢?而在国外大学教师兼职的现象却很普遍的。会计师资队伍人员流失问题:由于会计教师待遇偏低,一些学历较高的老师不愿从教,或是跳到一些企业或是机构,即使从事会计工作,即使也因为兼职而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的现象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会计工作在各企事业单位中负责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属于重要的部门,在某些消极影响下,或是出于利益的诱惑或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其价值观和道德操守出现波动和偏差,出现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目前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高校几乎都没有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4.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会计入门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就主张会计入门课程应强调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懂得使用会计信息,而非编制信息。而我国会计专业的首门课程大多以讲授簿记方法为主,如编制记账凭证、过账、改错等,主要内容是编制信息,如《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等课程。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另外,会计专业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教材内容有重复现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教材也有多处重复,导致不同老师对同一内容多次讲解,造成人力、物力大量的浪费且起不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提高我国会计教育质量的对策

1.明确会计教学的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构建,应该是培养出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才,强调德才兼备,即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会计学生遵纪守法、实事求是。业务能力的培养方面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中专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员,大专应培养中级会计师,本科重点培养高级会计师,而研究生除了具备本科培养的目标,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更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不限于某一行业、某一类型企业的会计工作;还要能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新局面的能力[2]。

2.强化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名优秀的会计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会计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会计实践,应该积极深入到企事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还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密切注意会计发展的新动向,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再者,则是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编制,特别是要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确保教师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3]。

3.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让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互促进。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的规定的各项义务,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这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自省,使会计人员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及时发现、纠正违反道德和法规的行为;通过自律,使会计人员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法执行自己的工作,杜绝出现不良意识和行为的,从而使会计从业人员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4]。

4.科学设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借鉴美国会计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目的:“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精深的专业性的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教育专家和高校教师一起,这样更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时,需要仔细审查各学科的内容,避免重复或遗漏。最后,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将会计职业界的变化传导到教育界,并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样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设置会计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3]。

参考文献:

[1]孙 萍.英美与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比较[J].财会通讯,2011(5):145-146.

[2]穆大常.论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7(3):36-39.

第7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主要专业学历提升路径

1、“专升本”

江苏省的“专升本”是指取得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历之后,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成人高考,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再进行两年左右的课程学习,考核通过可获得本科学历,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各校外函授站学习或在招生学校成教院学习,主要采取业余和函授方式。

2、“专转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职院校的大三在校生符合报名条件可以报名(从2014年开始)参加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专转本”考试,招生院校按照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考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后,专科毕业再进入录取院校学习,学习课程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该种形式是目前“专转本”最主要的形式;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第六个学期,由所在院校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条件和人数向自主招生院校推荐,招生院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三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考考生报考该项目,被高职院校录取之后,先在高职院校学习,到大三高职院校安排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参加当年专转本的报名,由分段培养本科院校审核报名学生的转段条件,符合即录取,录取之后学生在高职毕业之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考核合格之后获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3、“专接本”

江苏省的“专转本”本质上属于自学考试,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可以报名“专接本”,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高职院校根据报名人数组班按照“专接本”教学计划开设学习课程,学生学习之后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4、自学考试

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就可按照自学考试报名的安排报考自己需要学习的专业相关课程,可以通过自己自学或者选择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可以取得本科学历,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的问题

1、职业性衔接不够

职业性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2]。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职业性已经凸显,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和职业资格内容的深度融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主要有“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和自学考试,不管哪一种提升路径,在职业性衔接方面都不够。从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安排来看,自学考试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偏重理论学习,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实践应用性。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存在职业性衔接不够的问题。

2、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高职阶段学习和本科阶段学习是根据两个不同院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实施,所以两个阶段有大量课程安排是重复的,影响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能力提升有限。以会计专业为例,自学考试会计本科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的课程主要有:税收学、公司法与企业法、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都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专接本”课程安排同自学考试,也是如此。“专升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主要: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会计电算化等等,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也重复。“专转本”会计专业各招生院校开设课程大都数与现有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重复。

3、招生人数偏少

高职学生渴望提高自身学历。刘任熊、李畅通过问卷调查,在高职学生对学历的满意度调查中,62%的高职生对学历不满意,高达79%的高职在校生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这种现象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个人接受职业教育意愿还不高的社会现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高职在校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教育能改变命运,或认为学历对改变命运方面有“加速剂”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升学历现有路径中主要是通过“专转本”这个路径。其他路径,“专升本”含金量不高,自学考试又太难,难以通过所有课程学习。

4、学习费用偏高

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现有的学历不满意,想通过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费用提升自己的学历。刘任熊、李畅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表示要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学历的主要方式是专升本、自学考试、自考专接本、成人本科等。63%的高职在校生希望在大专毕业后一年内将学历提升至本科,85%的高职生希望用不高于10000元的花费获得学历提升。在现有制度下,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获取本科文凭的方式并不多,绝大多数提升学历的方式必须在大专毕业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实现;高职生大多数提升学历方式的费用远超过10000元。以江苏“专转本”为例,优秀高职生通过选拔考试后进入本三院校学习,必须接受两年的本科段教育才能获得本科学历,这两年学制期内仅学费就至少需要30000元。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专业学历提升路径的建议

1、加强制度设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同属于国民教育的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将两类教育变成并列关系,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国家的高考选拔录取划定分数线是按照本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专科(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划分,从国家层面转变观念,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地位。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可以在一个类型的教育体系内通过上述路径提升自己的专业学历。

2、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性对接

专业是指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专业标准即专业质量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强制性的各专业的科学规范和基本要求[3]。专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目录、专业的能力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制定专业标准可以理顺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专家参与,制定统一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确立统一的职业能力体系。实施形式可以采用4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也可以采用“2+2”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本衔接教育。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就要充分考虑各阶段的职业性体现和不同阶段的职业性对接,既要安排好各阶段的体现职业性的实践课程,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又要充分的融入职业资格要求的内容,分不同阶段来组织实施。这样就可以避免现有提升学历路径的职业性衔接不够的缺陷。

3、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有了顶层制度设计,职业教育自身成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分为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这样专科学生提升专业学历就可以在这一类型教育内完成。其次,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为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前提。再次,不管是通过哪种路径来提升专业学历,都应在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一体化设置4-5年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而不是每个阶段单设课程体系,这样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递进关系,合理安排授课的学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还要改革现有提升专业学历的招生制度,比如“专转本”的招生,入学考试不能仅仅考核几门文化课程,必须要考核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现有的职业院校学生才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

第8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一、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 年“两则”、两制“的,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并实施了16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加强了会计法制建设,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实施了46 个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基本建立起了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逐步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允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建立合作所和代表处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加入WTO , 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会计的整体水平。

二、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会计资质证书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 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全国大约有1200万人;第二种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全国目前大约有8万名注册会计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第三种是“ 管会计的”,也就是总会计师,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00万人取得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书。但由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7%,因此,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总体上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水平还比较低,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也不近如人意。

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认证各级别的会计资格。因此,从9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完备而又严格的会计考试制度。而且,除了我国国内自己的各种会计资质证书外,从1993年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资格认证) 登陆中国大陆开始,至今我国已经批准了若干种国际会计资格认证在中国内地发展他们的注册学员、会员。

目前,我国国内的会计资质考试可以大体按照难易水平和参加人员的素质分为三个级别。第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是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考试。

1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根据国家现有的规定,在我国所有要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俗称的会计证).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

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两个科目的考试,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 2005年将实务(一)和(二)合二为一,中级资格考试成绩实行单科累计制,单科合格成绩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有效,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均以考试年度当年标准确定。凡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取得以上四个考试科目合格成绩者,均可取得中级资格。另外,目前,我国对已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会计工作满若干年的会计人员,采用评审制来认证其高级会计师职称。但是申报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均需在评审前参加《会计实务与法规》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会计实务与法规》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为3 年,考试主要考察申报人运用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及其相关法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册会计师考试(CPA)

凡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五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一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一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五年内必须考完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4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CPT)

这是一种类似于注册会计师,但主要以税务相关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会计类资格考试。取得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税务相关工作规定年限者均可报名参加。

三、现有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和会计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入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尤其是会计高职教育。

1 、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散乱,未能形成共识;

(2) 教师队伍老、中、青三个层次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

(3) 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

(4) 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

(5) 学生重实务,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等等。

2 、会计高职教育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加入WTO 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和制度层面,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会计高职教育的挑战:科技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使得会计信息取得成本降低,并参与到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中;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能与不同国家的企业领导和雇员打交道;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将使会计职业门槛不断提高。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高职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新型高职会计人才是会计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会计高职教育的冲击:按照W TO的对等规则,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历或学位证书,鼓励在他国办学,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我国会计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财政部自1993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就不断地向国际惯例靠拢,至今已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对此,我国将会加快完善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预见,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而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教育水平。作为大专层次的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要有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四、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和会计高职教育目标

会计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的挑战,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会计高职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2 、会计职业资格直接表现为各种证书: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这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一套会计职业准入制度,这一准入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一格局在中国加入WTO后将被打破,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市场,与国内企业相互争夺。目前,除以上资格证书外,“洋证书”如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到企业求职的“硬通货”。会计职业资格除了以证书形式表现外,还表现为各种经验,比如企业经验、行业经验,或五大国际事务所从业经验等。因此,会计职业资格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而且是变化的概念。

3 、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但目前国内外会计教育界和实业界,对于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认识与概括的层次上并不一致。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认为,会计师的知识和能力有:(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认识和分析才能、人际才能等;(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包括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而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师的能力与知识包括: (1)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5)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激励成员的能力、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6)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这样,与之对应的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通才加专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复合性专门人才。即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包括:(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计算机网络,经济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等;(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财务软件应用等;(3)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4)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五、适应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的会计高职教育

会计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那么会计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教材建设等就都要以目标为导向,其中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关键。

1、会计高职教学模式

(1)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要摆脱行为主义关于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自觉以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头脑中的“意义建构”为教学目标。

(2)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技术应用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叙述思路上要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在课程的叙述结构上,要突破原来以概念、定律、定理为线索的体系,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 双循环”结构、以核心实例贯串的结构和“教、学、做”相结合的“三明治结构”;在课程培养目标上要纠正只重知识和理论的倾向,要大大增加操作考核与项目制作考核的份量;在教材选择上,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后劲(戴士弘,2001. 11)。因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体,跟随教师的引导、启发,参加实训项目,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模式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

(3)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验性和理论性,如果光靠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参与,其教学方式肯定是“填鸭式”的。在高职教学模式中,知识不再由教师直接传授,而是设置一个案例背景,提供相关资料、工具等,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协作和问答中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起到点拨、诱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

2、会计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在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必修课各专业方向统一原则、理论“ 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多专多能原则。以我院2004 级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践实训课、任意选修课它们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4% 、26% 、26% 、20% 、5% .其中有些课程既包括理论讲授,同时也辅之以技能训练。

3、师资要求和教材建设

会计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目前的现实是此类教师还很少,这就要求—方面从企业吸收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校任教,或者采取兼职办法聘请教师;另一方面是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

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除了理论性教材的编写外,高职教材还要突出案例、技能教材的编写。会计专业案例教材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经济法案例。实务教材主要是会计学原理实务、审计实务。技能教材包括电算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工具软件应用等。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目前我国有特色的高职会计教材还不多,建议联合各个院校的力量,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六、会计高职教育的应对措施

应该承认,我国的会计高职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受原来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深。面对加人WTO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会计高职教育界应尽早行动起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会计是一门技术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二者都是办学主体;

第9篇:会计职业入门教育范文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自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职业教育是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窗口,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是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我们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时展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职业教育要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

第二,明确职业教育重点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增加资金投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重点要放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二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三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四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