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第1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韩非;教育思想;反思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于韩非是否有教育思想,教育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韩非是否定教育、否认道德的”[1](p.165)。但更多学者认为韩非“基于其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改革;并从其德治(礼治)不如法治的思想出发提倡法治教育,主张培养法治人才”。[1](p.165)总结反思韩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韩非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韩非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群雄纷争的战国,地主阶级的立场使他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同时这个身份使他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表现为他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从哲学的角度看,韩非的思想中有一定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因素。韩非反对“前识”即先验论,主张“虚以静后”即要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此外,他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政策。韩非持性恶论的人性假设。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勿害、喜利畏罪的。即使在父母子女之间亦存在“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2](p.87)的利害关系。因此他认为寄希望于人们自觉为善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法令对人们加以约束才能达到统治者治国的目的。这种人性假设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二、韩非的教育主张

(一)“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

“因人情,反民性”就是在满足公利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私利,以俘获民心使民众为统治者服务。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教育的作用就是借助赏罚的手段,以“利”引导人民,促使人们将私利与公利相统一,从而实现统治者管理民众的目的。

(二)培养智术能法之人的教育目的

韩非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使他主张培养法治人才为封建的建立服务。具体而言要培养具有以下特征的三种人才:“‘智术之士’见识远大,明于事理”、“‘能法之士’立场坚定,敢于斗争”和“‘耿介之士’为人正直、刚正不阿”[3](p.91)。

(三)“威”、“严”并用的教育措施

韩非认为人不可能自觉为善,必须要通过强制的管教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教育中他主张“威”、“严”并用,用强制的手段对人民进行教育和管理。

1.废先王之教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欲以先王之教治当时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在法先王这条路行不通的前提下,他提出“美当今”,要求以与国情相符的法令来教育民众,这样才能使民众更好地服从统治者的管理。

2.禁二心私学

面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认为,于国家统治而言那些私家学派是有二心的,他们的存在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只有取缔私家讲学,由国家控制并对人民进行统一的教育才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和维护。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和“吏师”的主张,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要求官吏充当民众的老师,把国家的法令教给民众。以此培养遵守国家法令,服从君主统治的百姓。这是韩非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韩非教育思想的反思

韩非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反思总结韩非教育思想的启示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韩非的教育主张与他的政治抱负密切联系,可以说他的教育主张是实现政治抱负的辅助措施。韩非的教育目的是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服务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人民接受的法治教育是为了引导人民将私利与公利统一起来,优先实现所谓的公利,同时把人培养成建立封建国家的工具。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协调统一。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有无私的一面也有自利的一面,单方面的强调公利,会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立起来。但如果单方面强调人的发展,就会造成个人主义风行,集体主义被压制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让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在教育目的中协调统一。

(二)教育要解放人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使得法家韩非的思想得以存在和发展,而韩非“禁二心私学”主张的发展壮大又使诸子百家的思想受到冲击,甚至消亡。在群雄纷争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禁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来统一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但长远来看,“禁二心私学”的思想禁锢是一种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并不利于国家尤其是文教事业的长远发展。长此以往将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因此我们发展教育事业,要注意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比如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多种知识和思想,再用其中好的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已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新思想的不断迸发,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教育改革要随国情变化避免走极端

韩非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此教育的发展也要根据国情的变化及时调整。韩非“禁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在群雄纷争,亟待统一的战国时代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但在统一实现之后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则会使教育走上极端,将人民与国家对立起来,阻碍国家的长治久安。韩非教育主张的极端化还体现在他基于性恶论提出“威”、“严”并用的教育方法上。这种以法令、惩罚为教学方法的主张会将受教育者与施教育者对立起来,走向了教学方法的一个极端。因此教育改革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但在调整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走向极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虽然韩非的阶级立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教育主张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教育主张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这些古典文化,才能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成宪 崔运武 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蔡元培;政治思想;民主文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2-02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他一生追求进步,活跃在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他不仅投身革命实践,致力于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而且在思想领域,特别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的长卷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

一、蔡元培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家庭背景

1.优越的经济环境

家庭的经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及思想的形成尤为重要,蔡元培的家庭背景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很深刻的影响。1868年1月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一户世代经商的小康之家。蔡家先世最初以伐售柴木谋生,后来转而经商,主要从事绸缎运销。蔡元培生长在这样一个人丁兴旺、三世同堂的商人世家中,因此他从小很少接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蔡元培的思想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不善于把革命活动与广大群众结合起来,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容易脱离人民群众,产生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自发的激愤情绪,这些与其家中良好的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父母良好的品行

蔡元培的父亲为人宽厚优容、一生清廉慷慨,供职钱庄往往有贷必应,对拖欠者亦不忍索还,以至家人常以“爱无差等”相揶揄,而友人则赞其“接己待人,都要到极好处”[1]7,这一秉性对蔡元培影响至大。蔡元培十一岁时父亲病逝,使家里的经济情况急转直下,渐入困顿,亲友们拟议集资救助,却为刚强的母亲婉言辞却,她凭借乡人主动还回的欠款,并不时变卖首饰衣物,克勤克俭将蔡元培兄弟三人养大,常以“自立”和“不依赖”勉励他们[2]1。父母的言行,对蔡元培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勤奋,为人宽厚和不苟取,就是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潜移默化养成的,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与这种“宽厚”与“不苟取”有一定的联系。

(二)文化背景

1.中国文化的熏陶

蔡元培饱读经书,年少通经,自幼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思想上留下了儒家学说的深刻印记。蔡元培六岁时,由父亲延聘塾师到家中教读。父亲去世后,便在别处附读,曾在叔父铭恩的指导下,阅读了《史记》、《汉书》、《困学纪闻》诸书[3]4。十四岁起受业于王懋修约四年,在其影响下,深受传统儒学熏陶,蔡元培崇拜宋儒,讲究孝道。儒学的仁爱、忠恕、信义、平等思想,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道德自觉、政治上施仁政的主张,对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影响极为深刻。十七岁,蔡元培考中秀才后,开始自由阅读,涉猎广泛。这段时间,他读了清代思想家俞理初的《癸巳存稿》和《癸巳类稿》[4]298,书中初步反映了一些男女平等的理想,这是蔡元培最初的民主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提倡民权是有一定影响的。

2.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使人们擦亮了眼睛,醒悟到中国的政教不仅不及西方各国,甚至赶不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仅仅“师夷技”而不图政治上的革新改良,不足以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随之兴起,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在中国广泛流传,从这时起,蔡元培开始接触新学。“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2]4。蔡元培逐渐走出思想的牢笼,感到循着封建主义的老旧道路,不能找到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三)时代背景

1.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蔡元培生长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把独立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对日本的巨额赔款和大片领土的割让使举国为之震动,帝国主义由此掀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期,义和团反帝运动遭到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强盗们签订了卖国丧邦的《辛丑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处于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

1919年,爆发前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新民主主义革命使蔡元培的政治思想不断发展。蔡元培的政治思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期的产物,它兼有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历史特点,既向往资产阶级共和,又追求社会主义,为工农大众的利益呐喊。反映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趋势和历程的曲折,也透露了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辛。

二、蔡元培政治思想的内容

(一)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蔡元培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其坚决反帝反侵略的举动上。早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就力主抵抗,反对屈辱议和。战败后,清廷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蔡元培悲愤地写道:“上决与倭议和,合约十事,其大者,割台湾,割奉天辽阳以东,遵海而南至旅,给兵费二万万,定七年毕给,乃退兵,皆允之矣。日蹙百里,且伏祸机。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3]7爱国忧时之情,跃然纸上。1903年,蔡元培和王小徐、汪允宗开展全国拒俄运动,出版《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警钟日报》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反对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目的”[3]24。1919年2月,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坚决主张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欧战期间中日两国所签订的密约及合同,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开展爱国的宣传鼓动,并致电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要求他们据理力争。1927年10月,他撰写《五卅殉难烈士墓碑文》,愤怒地控诉“英帝国主义在华残酷凶恶”的罪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进攻上海、蚕食鲸吞华北,蔡元培反对不抵抗政策,显示了蔡元培民族革命的浩然正气。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5]432,卧病中,他还盼着“把野心军阀尽排除,齐努力”,“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5]433蔡元培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从二十世纪初投身政治活动开始,就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期望有朝一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消灭各国势力范围,建立一个强盛的能影响世界的中国。

2.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面对中华民族被列强宰割的境况,为寻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蔡元培不懈努力。他的一系列举动都显示了坚定的爱国之志,启发民智、教育救国思想是他爱国主义思想中另一重要方面。1898年,蔡元培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发民智,这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萌芽。他告诫学生:“现在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地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要了解国际,要知己知彼。”[2]8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蔡元培一直努力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教育中首倡德、智、体、美四育。为了改造国人的旧思想,稳固民主共和制度,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思想。1915-1916年,他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号召并组织青年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形成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他任北大校长后,针对学校腐败的状况,大力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大力倡导爱国民主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斗志,培养了一代人,影响了无数的后代人。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办学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蔡元培的基本思想。

(二)强烈的民主思想

1.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

民主和爱国犹如孪生兄弟,总是紧密相联的。蔡元培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早在1902年,蔡元培编成《文变》一书,收录反映民本思想的的著作[6]163。失败后,蔡元培撰写《上皇帝书》一文,指斥清廷中误国害民的当权者。此时,他已明显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在民的思想。为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谋求中国大多数人的自由、平等与幸福,蔡元培全力以赴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在参与革命活动过程中,蔡元培始终是基于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反对清王朝封建特权与专制统治的先进分子。蔡元培反对北洋军阀的军事独裁。孙中山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昙花一现后,又是漫长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蔡元培仍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的专制独裁。

2.文化上坚持推陈纳新

教育是蔡元培毕生的事业,是他反封建的主战场,在教育界的反封建斗争实践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民主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所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即允许不同学说并存,自由争辩。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全面改革,充实了具有新思想和真才实学的教师,聘请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和鲁迅等一些新派学者到校任教,同时对某些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也加以延揽,让各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争鸣,开创了学术民主的新风。

三、总结

蔡元培的政治思想包括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主思想,兼收并蓄的“社会主义思想”及进步的法治思想。蔡元培的爱国主义思想鲜明可鉴,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蔡元培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民主自由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均是蔡元培一生奋斗的目标,他的民主思想伴随爱国思想贯穿生命的始终。他痛陈封建专制的罪恶,热情呼唤民主自由。为了实现真正的民主,构建其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国,蔡元培致力于消除满族特权,封建君主专制。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蔡元培同当时的军阀势力以及各种独裁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参考文献:

[1]张晓唯.蔡元培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2]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上)[M].北京:新潮社,1920.

[3]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高平叔.蔡元培政治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6]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蔡元培.蔡孑民自述[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第3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档案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培训,查摆存在问题,集中加以整改,使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富裕、平安、文明、开放、生态、活力的“新兰山”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总书记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施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体现,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灵魂,是确保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想基础。原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的客观需要。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司法行政机关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结合我局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做到五个坚持:既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性,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一致性;坚持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推进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步骤

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共分五个阶段,即:动员和培训阶段、集中学习教育阶段、查摆剖析整改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一)动员和培训阶段(5月下旬至6月初)

5月27日局党组组织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使全体干警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端正态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

(二)集中学习教育阶段(6月初至9月下旬)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区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件;学习全国、全省、全区政法工作会议文件;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认真研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及《辅导教材》。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每名干警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精读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对五个专题逐一进行讨论,干警要紧密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上狠下工夫,认真清理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认识和做法,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对每一个专题,人人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总结,包括思想认识、学习收获。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理论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全体干警普遍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三)查摆剖析整改阶段(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1、查摆问题。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指示精神,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摆: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树立的强不强,有没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二是执法(执业)为民的理念树立的准不准,有没有对“为谁执法(执业)、靠谁执法(执业)、怎样执法(执业)理解得不准的问题;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的牢不牢,有没有执法(执业)不公的问题;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树立的实不实,有没有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树立的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党性观念不强的问题。各单位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着重从涉法涉诉案件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投诉和反映中查找问题,从人大、政协及社会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查找问题,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执法不公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以及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执法(执业)环节、重点执法(执业)岗位和工作人员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查找问题。

2、剖析思想。对照查摆出的问题,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都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形成思想分析材料。凡查找问题不认真、思想分析不深刻、整改措施不扎实的,要推倒重来。

3、整改问题。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及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单位要根据查摆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从源头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逐一列出台帐,明确整改的时限和责任人。所有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整改措施,要分层次在本单位以适当形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要向区司法局审查备案。在整改期间,要对照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的问题看有没有还没整改的,或还没完全整改的,要结合这次教育活动一并彻底整改。

4、警示教育。利用反面典型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中开展一次警示教育,通报一批干警及执业人员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中旬至11月底)

全员考试。根据省市区政法委的安排,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中央政法委统一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考试,并采取适当形式对考试成绩予以通报。

检查验收。活动结束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区司法局要对各单位的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看组织领导是否得力、学习教育培训是否扎实有成效、查摆和整改问题是否彻底、思想剖析是否深刻、制度规范是否健全、成效是否明显。主要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验收。检查要走群众路线,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对干警、执业人员的执法(执业)行为、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评判。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补课。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将自查报告于11月1日前报区司法局政工科。

(五)巩固提高阶段(12月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好政治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单位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原创: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在教育活动的后期,要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针对查摆整改问题台帐,看有没有还没整改好的问题。要进一步查摆问题,看近期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做到查漏补缺。要继续学习有关领导讲话、有关会议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三、基本要求

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统一执法(执业)思想,提高执法(执业)能力,理顺执法(执业)关系,加强执法(执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本单位工作全局通盘考虑,建全领导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和责任机制。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各职能科室处所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局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联络点和定期巡查制度。

2、突出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单位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好本单位的教育活动,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带头学习培训,带头清理整改。领导班子成员,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本单位在法治理念和执法(执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作出表率。

3、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四个结合”。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先进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学习相结合,统筹安排,互相促进;与开展“忠诚”教育结合起来,始终抓住忠诚政治本色教育,把全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一支忠诚可靠,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司法行政事业,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能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能征善战的钢铁队伍。与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结合,围绕司法行政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开展教育,在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执法(执业)实践活动,解决工作中背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工作,检验教育效果;与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执法(执业)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4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政治魅力;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法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基本意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公民教育

随着新教材、新课标的运用和新的课程结构的施行,教师在教学中首遇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了有别于旧课标重双基的三维教学目标。所谓“三维”,是获取知识、养成能力和培养情感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但在很多老师看来,这似乎是三个目标,一节课同时实现是很难的。但是,我认为,目标只有一个,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三维”过程。作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学生军训一样,不是只为了学会如何走、跑和整理内务,而是要讲究对学生形成军人作风和吃苦耐老观念的培养。养成军人作风与素质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三维”的培养。明确了这一问题后,再读2011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政治生活)》就会发现本书最终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三部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和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这三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最基础的是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堂中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从新课改看,《政治常识》到《政治生活》的变化就直接传递出要重视公民意识培养的信息。“常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论证的科学性,而“生活”则更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对生活的指导性。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关心国家和社会是自己的权利与责任。

其次,从近几年高考看,试题深刻地反映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彰显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的重要反馈,而中学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人文性与价值取向。所以,高考内容会直接反映这样一种思想与价值取向,并进一步强化。

再次,从学生现状看,公民意识的缺失或淡化。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法律观念淡漠,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作为教师有责任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明白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从而关注国家、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最后,从教师的职责看,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政治色彩,不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公民教育是为了使社会公民具有良好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活动。

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一)有效选择教学素材,引领学生感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政治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展开。“生活现象”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真正接触、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不足,所以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政治生活氛围”。

(二)教学设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探究生活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新理念带来设问教学的新要求、新变化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 由单纯教师提问转变为师生互问探讨、生生互问交流的双向式和多边式设问形式。

2. 由单纯训练理解书本知识的设问,扩展到培养和强化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式设问。

3. 由单纯从书本上寻求答案的设问方式,转变为寻求学习价值的探究式设问方式。

4. 由单一答案或固定答案的设问内容,转变为多角度获取多种思维能力的多层次设问方式。

5. 在评价上,由单纯从答案正误上评价转变为发现学生的亮点,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给予评价。

总之,把公民意识培养转化为优质教学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验、创新,相信各位老师认真反思后会总结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秦树理,王东虓,陈垠亭. 公民意识读本[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德治;法治;道德问题;启示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中国古代,德治是指依靠统治者的修身和道德垂范,通过推行道德教化和以民为本的德政来实现国治邦安的一种治国方略。

(一)以德为政的政治理念。为政在德是孔子提出的为政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暴露统治、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孔子的有耻且格,孟子的以德服人,荀子的教化都是为政以德思想的表现。

(二)德教为先的社会目标。传统社会将三纲五常奉为真

理,其中的礼义原则更是儒家奉行的有效治国方略。孔子的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的就是在治理社会方面,必须自觉遵守道德的束缚,使人对守法的理解由知其然进入知所以然。德礼成为教化的重要手段。刑罚手段略逊一筹。

孔子认为施政即推行道德教化,提出君臣父子之礼作为德教内容。实际上,涵括了仁义礼智信。德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从生到死都依循于礼,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董仲舒强调“教者, 政之本也;道者, 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他首次完整地提出“三纲五常”作为德教内容,为后世德治思想强化封建纲常伦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修身为本的个人理想。儒家德治尤其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枢纽。大学属于大人之学,大人包括君主与士大夫。他们能否修身垂范直接决定了德治能否成功地实现“化人”的目标,直接关系到社稷安危。

传统德治思想提倡君有君道、臣有臣道、民有民道,并主张提高君德、士德以化民德。

二、传统德治思想的利与弊

(一)传统德治思想的利。传统社会都是一个以血缘为纽

带、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法社会,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是家的放大,君权是父权的放大。德治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治国方略,适应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心理结构,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传统宗法制社会和君主专制政治。因而得以顺利推行,并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1)传统德治思想主张推行关注民生的德政,与民为善,通过养民、富民和省刑、慎罚政策相对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及压迫,有利于缓解民众的生存危机。(2)传统德治注重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从而一方面增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通过削弱人民的反抗意识而防止了严刑峻法造成的“民怨”。这就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3)传统德治思想注重统治者的修身和垂范,主张以道匡君、以德正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和行为的约束,使统治者不能为所欲为,从而包含某种主义的因子。当然,这种所谓的“”远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因为依靠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自己约束自己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毕竟注重君德、士德对保持政治清明、防止暴政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政治的健康发展。

(二)传统德治思想的弊。(1)传统德治过分夸大了道德在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把国家的治乱兴衰完全寄希望于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导致德治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而且是十分危险的。传统德治思想依循以主体为中心进行政治思考的思维路径,仰赖圣德明王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的德治梦想。而一旦皇帝昏庸残暴,官吏就必然腐败,人民就难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2)传统德治思想鼓吹并强化了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并使人们自觉地服从腐朽的封建统治,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久而久之,传统德治思想造就了中国人的“臣民”性格,对于后世乃至当代中国的民主化建设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3)传统德治强调修身为本,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治的根本性内容。这导致古代中国人片面注重“私德”,每个人都把道德修养转向自身,而很少关心社会公益,久而久之,我们这个民族普遍缺乏“公德”意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公益冷淡、自私冷漠的道德难题,跟传统德治的这种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传统德治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启示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同时并重。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的两手,本不应分轻重、缓急。但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给道德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同步发展起来,存在偏废的弊病。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道德滑坡,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德治建设,重新恢复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平衡。

依法治国法律是基本,但通过以德治国来提高人的素质才是当务之急。马斯洛说,“任何社会系统,无论其法律多好或多高尚,最终还是要以好的人为基础。今天世界上一些最无人道、压迫性最强的国家与最文明的国家一样,都同样有漂亮的写在纸上的宪法和法律。从来没有一个好的政治体制仅仅是靠写出来的或是规定出来的。相反,它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取决于执行这一制度的人。”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当代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德治中的“德”以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而社会主义德治建设中的“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新道德。

(二)大力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是当代德治的基础任务。首

先,以教育为基础。在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同时,弘扬传统德治思想中的义利、尊重、诚信、仁爱、廉洁等美德,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这些道德规范植入人心,从而外化为行动。其次,注重完善政策、法律和规章等制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支持公民道德建设,以强制力保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履行。在司法实践中,尤其要避免再发生如“彭玉案”之类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再次,要通过物质、精神、组织、舆论等多种激励手段诱导人们发扬“三德”,形成向好人好事看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三)加强官德建设是当代德治的关键任务。我国传统德治思想十分注重治吏和官德,认为官德状况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到德治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在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代中国,必须把加强官德建设摆在德治的首要地位。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奉公、作民表率,才能带动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好转。

当前条件下加强官德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教育措施,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另一方面,必须以治贪倡廉为重点,加强对掌权者的监督和制约,改革用人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依法严厉惩治腐败。只有有力地发挥道德和制度的双重作用,使腐败得到有效遏制,才能使官德建设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夏伟东主编.以德治国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优化

[作者简介]张冠文(1982- ),女,河北邯郸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卜金超(1974- ),男,河北邯郸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郑灵燕(1977- ),女,河北邯郸人,中共邯郸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河北 邯郸 056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52-02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种种问题,其突出表现是:在宏观环境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社会分配机制严重失衡;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民主法治不够健全;文化引领作用不强,氛围不浓;社会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风气不正。在微观环境方面,物质投入不足,新闻媒介重心偏移,网络媒介管理混乱,职业道德缺失,学校重智轻德,制度建设缺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坚持“横向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宏观环境的优化,又要做好微观环境的完善;既要综合治理社会环境,又要努力营造“小气候”,以更好地协调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其对受教育者产生系统、一致的影响,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总体目标的优化。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能够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境界和政治立场。社会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受教育者就容易接受社会统治思想,反之则会使人们丧失动力和目标,社会统治思想受到挑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确保收入分配制度的公正与合理,理顺国家与集体、国家与个人、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割关系;其次,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竭尽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囊中羞涩、经费欠缺、软而无力。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就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走正路、走好路、走新路。要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积极倡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和睦,为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从而营造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第一,必须尊重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差异性。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瑰宝,保持开放进取、平等包容的良好心态,加强交流和沟通,不断推进我国灿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政府责无旁贷。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更新观念、认清形势,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确立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加大各种资源的投入,倾力发展各种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着力发展主导性的文化产业,确保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备的前提下,使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第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下,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决反对和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和影响,确保主流文化占据主流,确保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抑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以正面宣扬社会优良品质为主,鼓励、支持、激励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恶劣影响,坚决反对和抵制色情、暴力、、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负面效应。第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倡导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倡导高尚,反对低俗媚俗庸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提升公民的精神品质。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绿色生态工业文明实践基地、爱心敬老综合实践基地以及法制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等,定期让教育客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邀请红军老战士、见义勇为英雄人物、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等。第四,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动员和组织文化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大力整治,有效强力治理歌厅、网吧、洗浴中心和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有效整治文化娱乐市场的秩序,加大对音像、图书市场的管理,打击光盘和黄色图书等。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1.加大投入,改善物质环境条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第一,注重人财物力的注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建设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积极改善教育条件,切实创造优雅舒适的物质环境,使其富有教育意义,让人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切实增强教育效果。第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逐步实现对互联网等信息媒体的控制水平和能力,占领信息调控的主渠道,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加强媒介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介体环境。第一,各主体媒介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调整到与当前政治氛围、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状态上来。各报刊、图书、杂志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等要不折不扣地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原原本本地宣传下去,把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要抓住工作的重心,对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和方针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的问题,各传媒主体要倾力引导,保证宣传效力。第二,各主体媒介要认清形势,把握重点。进行宣传教育时要看宣传的方法、途径和内容是不是有利于让公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不是有利于引导公民有效弘扬社会良好风气,是不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各个主体要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多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渗透,多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多抵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严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等不良思想。第三,各主体媒介要以团结、稳定为大局,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让人民群众在光明、积极和健康的环境下、氛围中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方向和社会生活的良好本质。

3.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形成健康、有序的“虚拟环境”。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民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规范网络秩序,加强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对不良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从而形成健康、积极、有特色的“虚拟环境”。

4.创造和谐家庭,优化家庭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只有大力提倡温良恭俭让,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才能在民主、平等和友好的氛围内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才能凝聚人心,融洽感情,受教育者才能在循循善诱的良好的熏陶中和良好的言传身教中逐步提升精神层次。构建和谐美满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努力发展自己,尽力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年长者一定要带好头,做好表率,当好榜样。家庭中的长者要尊重孩子的自,争取和子女可以成为朋友,共同探讨问题。孩子要尊重父母的建议与意见,听从父母的教诲,感恩家庭的帮助与爱护。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化工作环境。第一,要努力构建一个互帮互助,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的工作空间,确保工作起来能感受到公平和民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能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形成融洽、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第二,要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促使人们的思想朝着健康、进步、向上的方向发展,提升职业道德,为单位成员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6.优化学校环境,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第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无一例外地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的教学,还是进行社会科学的教学,教师都应该高瞻远瞩,破除就教学而教学、就知识论知识的陈旧观念和做法,注意悉心观察、精心提炼深藏于课本中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观点,于知识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师更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的同时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科学的训练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第二,强化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充分发挥集体风气的积极作用。校领导和班主任等相关成员要针对自身集体成员的具体情况,加强指导与沟通,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培育正确、健康的舆论,反对、压制消极的、不健康舆论,使各自集体以良好的风气和崭新的面貌接受和践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五花八门的知识竞赛和趣味高雅的文艺活动,促使教育客体锤炼思想、升华技能,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成长成才。

7.加强制度伦理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首先,变人治政治为法治政治,建立政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坚持科学的决策原则,采取先进的兴理论和方法,决策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的决策环境,群策群力,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其次,给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平等的博弈地位。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不同利益主体平等的博弈地位,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再次,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兼顾各方主体利益,要发挥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最后,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加强权力之间的制衡,强化立法权,限制行政权,保证司法权的独立和权威。权力之间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协调各种环境因素

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传媒等各种环境因素,是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和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舆论氛围,坚决抵制各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反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毒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不是社会的独角戏,也不是家庭的独角戏。单靠任一方,或单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不会把思想在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搞出实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来关心和支持,需要多方的齐抓共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该树立新观念,运用新办法,打破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建立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和社会为平台的三维综合德育网络体系。

第一,要尊重和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更新学校育人观念,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优先的理念,通过教师综合素养的培育来提高育人质量,让教育客体都能全面健康成长,为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学校要正确、积极地引导家庭教育,为教育客体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发挥主动性,尽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做好家庭教育。学校要建立家校教育互动档案,建立家校沟通信息平台,认真记录,深入分析,保持联系,强化协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学校要增强与乡镇、乡村、社区和政府的互动,争取群众和社会的帮助,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外环境。第四,家长要尊重学校和社会的引导、关怀和支持,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本领,转变教育观念,摈弃简单粗暴,运用教育新法,促进子女健康快乐成长。第五,政府要致力于净化社会环境,积极创造和构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为教育客体的健康成长清除社会毒瘤,消除负面影响。第六,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说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凝聚合力,共同行动,再创辉煌。

综上所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各教育主体和每个教育环节有机地加以组织、结合和整合,形成一个风雨不透、纵横严密的全方位的网络体系,从而创造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蒋静茹.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华中人文论丛,2010(6).

[2]卢书月.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传承,2010(12).

[3]袁力,高杰.谢辉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4]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5]陈成文.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造过程[J].理论与改革,2000(1).

[6]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7-02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民办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院校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四有”新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个根本入手,以开阔的胸襟、宽大的胸怀、全新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来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

一、建立领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龙头”,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否得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调控,形成党政都重视的“大政工”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杜绝 “大政工”变成“大而空”的现象发生。

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实行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办院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和业务“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明显。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各部门只注重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导致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渗透。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必须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方向正确,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情况,按层次、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照最近层次和最高层次的顺序循序渐进加以实现。第三,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成一个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体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纳入评教内容,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不灵,甚至由此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各部门和人员都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从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对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反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对教育的调控和再决策实施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个畅捷的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反馈信息收集少。对教育内容、受教育人员落实情况要求多、抓得紧,而对教育方法学生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报喜藏忧现象突出。即“只报喜、不报忧”,对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绩重墨浓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即使反馈存在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反馈渠道不顺畅。反馈方法滞后时展,反馈渠道比较窄,导致信息反馈不上去。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机制。要设置以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为专(兼)职调研机构或调研人员,建立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反馈机构,确保各个层次的信息都能及时反馈上去。要健全反馈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反馈调节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调节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系统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灵活反馈 方法。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设立邮箱等方法,及时收集大量信息,为科学决策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信息汇总处理是整个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整个后继反馈调节的水平。由于受众的反馈信息比较零碎、分散,不利于调节,必须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信息汇总处理要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对获取的原始信息加以汇总,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解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细审思,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实施有效调节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信息调节机制。依据信息处理得出的科学性数据和信息,采取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等多种方法,及时对教育进行调节。

三、要建立评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主体主要由教务部门人员担任,缺乏其他部门人员参与;而且评估主体只有机关干部,缺乏作为受教育者和基层人员的参与和监督。第二,评估标准、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评估过程中,各单位评估的标准、评估内容不统一,评估标准比较随意的现象多。第三,评估方法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运用,以定性考评为主,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对策建议:首先,科学确立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其次,科学选择评估主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只有教务人员进行教育评估的现状,广泛吸收各层次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估中来,做到既要有机关人员,又要有基层人员;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第三,科学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四,科学设定评估内容,既要评估教师队伍,又要评估教学制度;既要评估教育内容落实,又要评估教育实效;既要评估教学方法,又要评估经费投入,做到评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第五,科学确立评估方法。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坚持“硬标准”和“软标准”的统一,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考核、精确与模糊、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运行。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人才保障匮乏,由于民办院校兴起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年轻老师多,兼职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的“两多一少”现象比较突出,教学经验缺、精力难集中、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二,规范保障约束力不强。在立法上,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离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法规制度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步骤少,静态描述的制度多、动态组织的规定少。在执法上,凭经验、拍脑袋作决策,“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随意定标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监督上,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面上了解得多,走马观花、听一听、看一看、转一转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具体细节关注的少;在群众监督上,虽然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信箱,群众对操作的程序参与少,举报的人员少。第三,外部保障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主要由个人承担学校的建设费用,经费有限,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缺乏,特别是图书馆各类书籍储量较少。

对策建议:第一,队伍保障。要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选拔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切实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人才支撑。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培养,通过解决待遇、生活等方面的难题,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通过送学深造、在职函授、专家辅导等方法,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到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培养,使之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制度保障。强化法规意识,使广大师生牢记政策这个“生命线”、制度这个“保障线”、纪律这个“警戒线”,使制度体系成为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考评奖励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依法加强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第三,经费及物质保障。要改变过去只靠“嘴皮子”的做法,加大经费投入,购置投影仪、音响、多媒体等设备资料,改善教育条件,确保学习有资料、教学有设备、活动有经费。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刑瑞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微[J],求实,2003(8)。

[2]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继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本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而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方法是否得当,对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方法论的研究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好最恰当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达到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是在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发展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方法的提取

我国古代的封建伦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使得儒学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的教育主张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他非常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他们各自的特长很清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能力、志向、爱好、品德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实施德育应从实际出发,对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等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一味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二、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两大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要从国情出发,从党的中心任务和群众思想状况的实际出发,安排教育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反对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二)三大基本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疏导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是在时期提出的,是主席在深刻总结了中共党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行这一方针能够达到既能弄清思想、又能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从此,使党的建设更加兴旺发达。疏导方针是我们党在80年代初期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情况所提出的方针,基本要求是对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要坚持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反对堵塞和压制的方法,既要坚持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又要反对放任自流,疏而不导。

(三)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

三、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成果的借鉴

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人们似乎觉得这是“中国特色”,但其实在其他的国家也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资源和方法,他们无一例外的培养着属于自己国家的优秀公民。

(一)隐性渗透式教育法。在国外许多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变为公民教育、服务教育等字眼,但本质上都是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的。而无论是公民教育还是服务教育,他们都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隐性渗透。在美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协作性强,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塑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充斥在每个美国人的身边,不管是课本教材还是通俗小说,不论是流行歌曲还是热映电影,都体现着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更有遍布全国数也数不清的博物馆、纪念地,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

(二)实践式教育法。美国的大学允许学生依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组织学术、文化等社团,锻炼能力,并支持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公益项目,如为伤残人员服务、为移民子女提供外语训练等。发展得最为成熟的便是美国的社区服务。这种实践机制是由社区组织和学校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而学生则由专门的老师带队,通过事先调查、分析问题、制定方案、执行方案、总结成果、反思经验等环节,在实现服务的同时获得教育意义,帮助自身成长。通过这种实践式教育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

第9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一、行政法治思维的内涵

(一)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以“法治”为前提,很多学者对法治作出了不同的诠释。《牛津大辞典》对法治的定义是:法治意味着对立法权的限制;制止行政权滥用的措施;获得法律咨询;帮助和保护平等的机会;个人和集体的权利和自由的适当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调控方式和治国的方略,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治还是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即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过程,是根据法治的内涵衍生出来的,可以用来进行情况把握、价值判断和统筹安排。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法律精神、法律知识、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公平正义作为其价值追求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二)行政法治思维

行政法治思维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运用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精神与逻辑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蕴含行政法治理念、价值和精神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依良法行政理念、权力制约和权利本位思想、民主行政精神、正当程序意识、责任行政观念等思维品性,是行政主体分析问题、综合决策的逻辑思维活动,是官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需要恪守的理性要求和逻辑准则。

(三)行政法治思维和行政法律思维的区别

行政工作人员依照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就是行政法律思维。行政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是行政活动的应有之意。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所做出的行政行为具有正当性和公正性,应将依法办事的结果与社会效应和社会效果相结合,不仅追求形式上的正义,更追求实质上的正义。行政法治思维是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要求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行政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

二、行政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一)行政法治思维是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

政治文明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状态,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程度。廉洁政治建设表明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用法治手段推进廉洁政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刻践行。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过道德治国、宗教治国、法治治国等治国方式,其中法治是最有效和实用的治国之术。法治是划分政治文明成熟与否的标准。

(二)行政法治思维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

腐败问题是难以攻克的政治毒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来解决腐败问题。中国曾经采用多种方式治理腐败,如“运动反腐”“权力反腐”“法治反腐”等。中国的反腐工作日益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法治中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应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法治中国和政治文明的建设要求行政工作人员具备行政法治思维,这种思维是预防腐败的思想前提,是廉洁建设的关键。

(三)行政法治思维有利于推进国家民主进程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惩治腐败,单靠宣讲和理念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民主实践必须靠制度来保障,而制度要想真正得以执行,必须靠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及执法者的法治理念。民主是法治的应有之义,行政工作人员及相关执法者的法治思维就是一种民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与专制思维、人治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应通过法治思维的培养约束公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系,预防腐败、打击腐败,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三、行政法治思维的内容

(一)法律至上思维

法律至上思维是行政法治思维的根本要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又是良好的法律,这样的国家就是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全体国民信仰法治、尊崇法治,法律应该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具有绝对的权威,具体表现为法律的优先适用性和普遍实用性。优先适用性是指对行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同时采用多种社会规范进行调整时,优先选用法治规范来解决问题。普遍适用性指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一旦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承担法律义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权力制约思维

“政治”这一活动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实现和平衡才出现的。在这一活动中,权力与权利在博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衡。如果不将权利加以制约,那么大多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实现,“政治”这一活动就失去了其产生的意义。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应该明白:权利来源于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授予行政工作人员行政权力,权力是有边界的,权力如何行使是由法律明确授予的。因此,行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具备权利是本源、权利是目的、权力是手段、权力有边界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以权谋私和侵害公民权利现象的发生,才能预防和杜绝腐败。

(三)人权保障思维

行政工作人员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人权,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状况。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和侮辱人格。行政思维与法律工具思维一度在我国比较盛行,一些行政主体在处理法律与权利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时可能会走向法律工具主义。我国的人权保障包括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人权保障是行政法治思维的应有之义。

(四)正当程序思维

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办事是扼制腐败的屏障。行政工作中的工作程序是由法律制度规定的,只有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其处理结果才能公正,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正当程序表现为程序的公开性、中立性、合法性、参与性和时限性。合法性是指程序合乎法律的规定;中立性是指程序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参与性是指案件或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参与到办案程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及意见;公开性是指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防止办案不公或暗箱操作,让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时限性是指程序的运行必须有合理的期限,符合时间成本和效率原则的要求,不得无故拖延。

四、行政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遵从思维养成的规律

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思维把人类的实践经验以知识的形态固定下来,用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并能得到自觉的控制和调节。一种思维的形成不仅依靠各种形式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同样需要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检验思维模式的结果。法治思维的形成也是通过实践不断强化理念的过程。在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和法治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如把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指标,这样可以推动行政工作人员行政法治思维的养成。

(二)加强法治理念教育

依法办事、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是每个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原则。那么,为什么很多行政干部仍然违反法律、违反法定程序办事,甚至知法犯法、以权代法、贪污受贿、恣意用权呢?这不是因为行政干部不懂法律,其中涉及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思维和工作理念问题。行政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只是行政法治思维养成的前提,如果没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即使有丰富的行政法律知识,也会在行政实践中形成人治思维和人治管理方式。在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培训时,在培养行政干部法治思维时,应该重视行政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

(三)加快推进反腐败立法工作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积极开展了国际反腐败合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我国的国内法仍然缺乏与国际反腐败公约相互协调的平台性、对接性法律,不利于深入地展开反腐败合作。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反腐败法律是对行政工作人员的一种威慑和约束,对其形成行政法治思维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加快推进专门的反腐败法及相关的立法工作。

(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