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融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和新的时展相同步的表现,只有充分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引导先进的思想影响高校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理论研究,也是进一步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合理。首先要将理论说服和实践体验两者得到有效结合的原因得到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是群众化以及大众化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离不开理论的说服,同时也要能够将实践体验得到有效结合,将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1]。再者要能将多元并存和一元主导得到协调呈现,要积极的通过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带动和引领其他的一些社会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思想上得以接受。另外,还要遵循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以及普遍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将高校的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并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性质以及发展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并有效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发展课题得到落实,也是对错误的社会思潮的抵御方法,是对高校育人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2]。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让学生明确肩负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能得到有效培育等等。

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和优化策略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分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一些老师的综合知识的缺乏以及专业知识的落后等,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政治老师自身的教学工作量较大,所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将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设计。还有一些老师在政治立场上不坚定,政治的敏感性不是很强,以及有的老师在爱岗敬业的精神上不是很强,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不够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升等等[3]。这些影响因素要及时的进行排除,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首先要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要能得到加强,不断的对教师队伍整体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长期任务,所以要能从多个层面进行实施措施,教师的责任意识要能从几个重要层面进行加强,首先要牢记党和国家的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意识形态的本质要能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坚守政治立场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中央要能保持一致性[4]。再者是要担当对教学质量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传授得以重视,还要能考虑对每个学生的责任等。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堂主渠道的建设要能加强,这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能够主导的作用,要能引导价值的认同,推行知行合一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等。再有就是要能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高校对人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途径,不仅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需要结合新的发展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旨,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这一渠道下加强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第三,在当前的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充分的利用网络渠道,占领网络媒体新的阵地,这样在教育宣传的形式上也能够丰富化。网络时代高校要能占领网络阵地,从而让其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空间,让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5]。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够真正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加上当前的一些微博微信的流行,高校也可建立微信公众号,让学生收听微信公众号,这样就能随时随地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政治内容,供学生阅读,这一方法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上也能得到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树立就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在这一方面也要得到充分重视,积极的应对新的教育发展情况。此次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以及作用和策略等几个层面进行的研究,希望对实际教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刘洋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2]杨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1).

[3]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

第2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阐述得很多,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需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内在机制新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需要,是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尹伶俐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群体的期望,需要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者们都认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只是对每一个方面要突出的内容表述不同。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学者们谈得很少,目前查阅到的只有两种观点,说明这个问题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种观点认为,一是一元指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另一种观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价值目标坚定性原则、精神支撑“双核心”原则、道德准则确定性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大部分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寓其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有学者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围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核心内容,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时代精神这一重要抓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基础工程,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有学者提出“五效应说”: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创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能源效应;二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实大学生思想基础,创造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动力效应;三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创造民族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支撑效应;四是坚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创造时代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催化效应;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才培养中的伦理定势效应。

还有学者认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将其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准确把握大学生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探讨得最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有效平台,网络教育是重要途径。

一种观点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创新形式拓展网络宣传阵地。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充分认识、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实际,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要求。

有学者提出“四融合”,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建设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也有学者提出“四融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

还有学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二要理性教育,情景感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要抓住龙头,示范带动,不断夯实党建堡垒工程;四要多管齐下,培育精典,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五要贴近实际,导灌结合,坚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也有学者认为,要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在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上下功夫,在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陈全成也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此外,徐海祥等人还谈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是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扎根实践与理论研究、突出主题与形式多样。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途径、增强实效性的路径等问题论述较多,但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甚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检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奏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杨学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使命[J].宜春学院学报,2008,(5).

[4]杨军,黄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5]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6]李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东方,2007,(8).

[7]王建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9).

[8]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9]刘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指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王彬,穆春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自正发.试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红河学院学报,2009,(6).

[12]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13]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14]徐园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8,(2).

[15]韩晓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6]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7]张林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6).

[18]朱炎,陈于后,王建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第3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指导教育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主要意识形态。大学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集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大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教育性,这就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浓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式,受到了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配。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拟定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教学指导依据[1]。

(二)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主导地位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指导,使得我国大学生必须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作为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武器[2]。并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指导,引领大学生构建辨别是非的重要能力,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中,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始终坚定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路线。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要指导思想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开展日常教学互动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指导思想,大学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李宁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充分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方向起到的决定性作用[3]。从而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活动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充实教学内容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教师要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节里,引导大学生学会辨别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观点。

(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

我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理向的集中诠释,而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要能够辨别大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从根本不上影响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前景[4]。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使得我国大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现实目标性。

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与时俱进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与时俱进,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指导依据[5],要全面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环节中,从而与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相结合,实现全面教人、育人的教学理念。

(二)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应当积极的整改现有的教学模式,逐步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氛围,将固化、无趣的理论课堂教学氛围向和谐、实践课堂教学氛围转变。要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创建和谐教育环境,以此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师在校园中积极创建文化校园环境建设,使得大学生在浓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精神状态[6]。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使得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赛晓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20):157.

[2]李前进,陈祝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83-85.

[3]黄蓉生,白显良,张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14-19.

[4]王芳,邢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2):38-40.

[5]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57-60.

第4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社会各个阶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基本消除贫困人口,但在经济社会当中,社会收入的差距仍然普遍存在。贫困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他们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在2007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对生活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认定和帮扶,并相继出台了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其中指出,“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基本费用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帮扶的主要方式是为他们提供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而他们却很难与其他大学生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了他们思想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进入高校后,他们会寻找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勤工俭学为家庭减轻负担,许多学生都能够做到学习打工两不误,不但课内成绩优秀,而且能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赋予他们一种特殊的地位,也会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观点、行为举止、人际交往以及应对就业等一些方面。

1.1思想方面

从思想方面来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无法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是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当今社会存在着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他们有时候会感到受到了歧视和嘲讽,他们不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使他们形成了比较狭隘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这样的思想带动下,他们有时候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一些不公平现象表现得非常敏感,甚至驱使着他们做出一些错事、傻事。

1.2心理方面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和城市贫困人群。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缺少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希望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们会感觉到并没占多大的优势,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人,再加之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产生自卑感,导致他们焦躁不安,对现实失去信心。这也让其心理变得特别敏感,会把一些人的正常举动看作是嘲笑和讽刺,有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使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群体割裂开来,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

1.3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由于经济和家庭方面的原因,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交往面就比较狭窄,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在进入高校后,换了新的环境,所以他们一时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另外,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也对一些学生社团有所抵触,长期下去他们就会与大学生群体相割裂,这对他们走向社会设置了较大的障碍。

1.4社会责任方面

由于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自尊、好强,他们有时候会认为社会的帮助是歧视和侮辱,作为贫困大学生,他们在同学中没面子,特别是有一些大型活动,会让他们成为焦点,这也加重了其心理上的负担,让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坦然地接受社会与政府的资助。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受到各种资助,他们独立意识淡薄、依赖心理较强。贫困成为他们的资本,他们利用国家政策,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逐渐失去了靠自己双手来创造人生价值的意识。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贫困生认定当中弄虚作假,得到资助后,不能把资金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另外,随着社会就业成本的加大,贫困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不断增强,迫于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加务实的职业,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生发展的作用

贫困生群体在思想心理和意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供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进行人生定位。而且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大学生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端正贫困生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贫困生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1)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状态,在学习与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别人在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相比较,而不是从经济方面做比较。面对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要学会感恩,并倍加珍惜学习时光,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回报社会,较好地结合起来。(2)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正确认识经济方面的差距,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3)在就业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把个人理想与就业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实现社会价值,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就业并不只是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3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大学生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原因也越来越复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真正发挥出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3.1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贫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要想真正取得教育成果,就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仍停留在书面化、形式化阶段,无法针对贫困生的内在需求,为他们提供思想动力。贫困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其根源都是生活方面的压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励志教育,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最终只能让他们越发反感。贫困生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一味地进行救济并不是好的方法。高校贫困生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学校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积极地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2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个部门的专项任务,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从教学方面来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在每一个学科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学生资助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宣传部门更要密切地关注贫困生问题。但从现状来看,这些工作在高校尚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各自为政,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根本,这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3.3贫困生思想教育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大幅度减少,但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并没有变,这也表现出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爱。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也变得异常复杂,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从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新经济时代的背景,没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生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完善自己,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新经济时代,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对待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做好如下工作。

4.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从该群体内部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表现得千差万别。高校需建立专门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动向,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他们懂得贫富差距存在的历史性和必然性,而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还需要在思想上强大起来,以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自立、自强、自尊的良好品质。把暂时的贫困作为人生发展的动力,用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4.2建立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

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要从物质上入手,适当增加物质资助,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现有国家资助体系基础上,学校还要探索更适合本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学校需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要把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让他们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对于那些不愿接受资助的贫困生,学校要建立勤工俭学体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使他们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同时,对那些非贫困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贫困生资助问题,多与贫困生交往和贫困生成为知心朋友。

第5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 重要性

在经济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重组的新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日益受到关注。自十七大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也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1]

一、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当前我国经济处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灿烂辉煌的经济成绩背后,日益严重地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人的问题。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不少人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高等教育也迷失了方向,被当作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片面注重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求知,掌握技能,以顺应于社会,让功利主义的泥淖模糊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遗忘了高等教育自身。 [2]

高等教育也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突出人的本位,实现从“学会学习”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也就是要求当代教育必须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教育学生关心自我生存本身,关心他人,关心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并在此关心中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满。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眼光投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的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是时代精神的召唤!

2.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从当代大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状况提出的。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年期,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因此,大学生特别渴望心理关怀和人文关怀来缓解或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慰藉他们心灵的孤独。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按照大学生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体现人文关怀,他们才会觉得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得到了真情,得到了关怀,才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接受思想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3.人文关怀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需要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进行地是与大学生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主要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强调学生的记忆,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和冷面的理性教化,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就是要回归生活,倡导人文关怀。不符合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取得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劝导学生真诚地去做与其现实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活动,去献身于个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个目的。学生个人生活本来并非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1.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肯定主体性

一直以来,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而注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主动关注、关心、关爱“现实的大学生”,尤其是要尊重大学生的尊严和自身价值,强调和肯定大学生自由、全面、科学发展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

敞开心扉真诚交流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大学生。理解是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就应换位思考。理解的关键是走近大学生,真正理解大学生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

走近大学生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强化三种意识:一是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带着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实践,并用学到的理论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二是拓展延伸意识,要留给大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三是研究意识,关注、关心、关爱“现实的大学生”的需要、愿望和价值追求,以期大学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合乎他人、社会要求的道德意识和规范行为。

2.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人性

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在满足自身需要、实现愿望和价值追求时,如何才能在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个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性教育,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高校教育者要以职业的敏感去发现和理解学生袒露人性真实一面,充分相信和激励他们人性中的优点,理解和矫正他们人性中的弱点。这样,大学生内心充满温暖和感激,在感动中开始对人生的主动思考,逐步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去树立信念,坚定践行信念,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3]

3.重视人文情感投入,升华情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人格和灵魂。教育者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而且还要唤起和激发大学生对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4]

4.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熏陶品性

和谐、充满人文意蕴的教育情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感染、规范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载体。它直接体现学校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给大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可以引导或者约束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塑造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人格品质。

创设的人文关怀情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络化的教育情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有机地整合人文关怀情境各要素,将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辨性的特点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金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式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朱冬梅;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探析[J];世纪桥;2009。

第6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5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与职业价值标准,其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人们信仰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下简称“融入全过程”),成为我们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作用、实现价值理性转化的一个重要尝试。“融入全过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深入探索之前必须明确把握“融入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和内在逻辑,对于这一基础和原则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融入全过程”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以真正实现价值理性的转向。

一、“融入全过程”运行机制的内涵解读

“融入全过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接受规律为基础,以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追求为目标,促使其内在形成并固化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核心价值意识的系统教育过程。“融入全过程”的运行机制就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影响其运转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因此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及其运行方式。机制的构建具体包括运行路径的选择、运行载体的设计和运行机制的构建。

二、“融入全过程”运行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是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的重要前提,实现路径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融入全过程目标能否实现、效率高低的关键。“融入全过程”的运行路径是一个多种路径共同组成的路径群。根据路径对主体的影响方式将运行路径分为三种类型,即意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

(一)单向输入路径

“融入全过程”的单身输入路径,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方向的进入。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输入,一是方向的输入,二是内容的输入。方向输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是层次性与方向性的统一,既突出了政治方向,又在价值、道德等各层次上规定了新时期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向。在坚持这个方向的基础上,由于人才的群体特征突出,发展方向相对集中,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提炼出人才核心价值观,这既是“融入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方向的输入解决了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把“扶正”作为“祛邪”的根本,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构建,为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内容输入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分别是思想指南、动力支持、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它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标准和科学范畴,规定了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范式。

(二)双向互动路径

“融入全过程”依靠单向输入路径,仅仅是从方向、目标等方面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来讲,在实现双向影响的同时形成互动,才能够确保“融入”的实效性。归纳起来,应该形成三种双向互动路径,即认同与践行双向互动,接受与创新双向互动,言传与身教双向互动。观念认同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于知与行的关系,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以下方面:

第一,认同与践行的双向互动。先进理论从内化到外显,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检验,是一育全过程也正是通过外在的传输和自主建构,首先转化成人才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认识,进而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践行的过程。

第二,接受与创新的双向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首先需要人才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认可,这个过程更多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外在价值观念体系的被动接受,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真正实现,即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践行却更根本地在于学生结合其独特的个性和环境,对其进行内存的认知加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纳入其自身特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更多的是一个创新和建构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创新之间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过程。

第三,言传与身教的双向互动。言传身教者通过言语完成知识的传递,是教育者教书育人的重要部分,“融入全过程”的言传是指教育者通过言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融入全过程”的身教,指的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言传是身教的基础,且言传本身就具有身教的作用,是身教的主要形式,具有“有声”的示范作用。

(三)辐射扩散路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比单向输入路径和双向互动路径是路径的主要类型,但是对于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教育效果不完全通过直接式教育来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扩散式教育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社会合力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供必要的补充。

三、“融入全过程”运行的载体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运行环节中载体的设计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对传统载体的继承和二度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载体,通过二者有效结合,确保运行全过程载体的活力,从而扎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全面“融入”的目标。

(一)继承传统载体

传统载体是指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非当前产生、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的载体。具体来讲,可以分为谈话、会议、理论学习等载体。

1.继承谈话载体。谈话载体的特点是适应性和针对性强,有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动态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从宏大的叙事说教走向细致的人文详解。这种载体形式主要致力于当前个体或某一类群体特殊问题的解决,解决效果直接而具体。谈话载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 “融入全过程”中能够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中及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追求和对自身价值追求的理性思考。

2.继承理论学习载体。理论学习的功能突出表现在于,它是宣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载体。即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利用灌输的方法直接地、面对面地传递到人才之中。理论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研讨班、讲座、学习小组等。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要避免死板、枯燥和乏味,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利用现代载体

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时代特征鲜明、形式新颖时尚的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载体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和运用了许多新的载体,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载体,充分发挥现代载体的优长,增强“融入全过程”的实效性。以下四种类型的载体可以作为“融入全过程”运行的重要依托,分别是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1]。

1.管理载体的利用。管理载体,即以管理单元为主体的载体。在“融入全过程”中,将管理载体作为载体之一,有利于人才进行深入细致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在“融入全过程”中,对于管理载体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主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生活园区两个关键的管理单元。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引导和帮助人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才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指以学生寝室为基本单元,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公寓楼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生活区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c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化载体的打造。文化载体,是指以文化产品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融入全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当代人才形成与时代及国家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融入全过程”中对文化载体的利用,要着重加强对校园文化载体的发展和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一所好的学校总是以创造社会优秀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校园文化的使命。高校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弘扬主旋律,推动形成清闲的校园文明风尚;要培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社团组织,建立一批能满足人才多元文化需要的学生社团,培养一批师生骨干,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科技服务型社团,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形成文明诚信、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2]。

3.大人传媒载体的把握。大众传媒载体,指以现代传媒手段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融入全过程”中,大众传媒载体能够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教育对象树立共同理想;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社会化的需要,促进其不断地与时俱进;能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融入全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加强正确的方向引导,把握“融入全过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一元化”价值观。其次,注重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态势。目前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主要有社区、微信、QQ、博客等。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所接受,切实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现代的传媒手段与教师进行对话。最后,注意大众传媒的局限性,逐渐消除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对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外来文化以及一些社会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人才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不要随波逐流,保持正确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终使得大众传媒成为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3]。

载体设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渗透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载体设计上,要从根本上提高载体设计的实际效果,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变时间效益为实际效益,同时还要克服载体设计过程中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明确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人才的针对性需求,为政治教育中更好地选择和运用“融入”载体奠定基础。“融入全过程”的理想载体形式,应该是现代的载体手段和传统载体形式相结合的特色形式,即将理论灌输与实践渗透相结合的理想模式[4]。

参考文献:

[1] 查国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

[2] 李宏伟,别应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第7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心理学有关原理的运用和创新。这是当前学生思想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客观要求,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也迫切需要高校引进心理学有关原理进行创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要运用心理学理论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原理均以人及人的内心活动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将二者结合为有机的整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内容、新手段、新形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优势,是高校在创新与完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需要认真加以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人的思想观念作为研究和工作对象,并紧紧围绕人的思想观念具体开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揭示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体系。心理学原理基本研究对象是人及其人的心理活动、是从人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去探寻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表现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更多的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化、引导、帮助的实际行为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始终坚持从理想、信念层面入手实施教育活动,必须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避免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心理学原理则更多地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尚未完全表露出来、处于内隐状态的内心世界进行预测、梳理、推导的具体分析过程,这有助于教育者探寻、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由此可见,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可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二者有机融合可以较好地取得相得益彰的整体综合成效。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公民责任感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误认为是思想政治问题,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因此,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学生思想实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经常感到迷茫,加之他们本身又正值心理波动极大的青春期,因此使得高校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事实上,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心理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高校约20%以上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心理上的困惑也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运用心理学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客观要求。当代高校学生,政治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成长成才愿望也很迫切,但在一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政治态度端正,但认识上难免存在偏差;理想信念明确,但价值观明显趋于多元;道德观念向善,但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性特点鲜明,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展开,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最终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也迫切需要高校引进心理学有关原理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必须注意到,进入新时期,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象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理论说教和灌输,而忽略了具体指导和教育对象的自身感受。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如果不加以适时创新就会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改进不足,而要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探索新的方法,这自然需要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切实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运用心理学原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运用心理学理论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一般来说,心理和思想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不同,心理对行为的支配范围较窄,作用时间也较短,而思想对行为的影响则较为深刻持久,作用范围较大。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同时,有的思想问题,仅靠心理咨询是无法解决的,还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来实现,如法轮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与及时可演变为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又可能加重心理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并理解两者的关系、找准它们的结合点,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与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运用心理学原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都大大增强。如何避免大学生对抗心理,而将思想意识传递给学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要相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要实事求是地将大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与进步并能不断克服失误而又不断完美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个体。相信我们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不要把一些个别的事情整体化。其次是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心理咨询理念的应用)。要改变以前思想政治工作盛气凌人的毛病。要明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在大学生能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所以我们的正面灌输要允许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教育者要学会运用生活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不能理解的思想理论、意识浅显化,达到相互认识的统一。不能给提不同意见的学生上纲上线,这样又会回到与学生对立的境地。

3.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体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还相当悬殊。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做到因人而异,使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个体差异理论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即使是同一个学生,能力不同的方面、不同时间的体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问题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注意扬长避短,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第8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体育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立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人性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不断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对策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体育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重任。相对于普通综合性院校,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纵然与社会环境变化、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关,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指导思想也缺乏现实针对性。本文试就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1.机械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本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关于世界、国家、社会等问题的解说,而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或者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体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思想问题、现实需要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其解说难免会因问题宏大而抽象,难以被大学生接受。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需要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关系,不仅会使大学生失去了自觉自愿接受外在思想观念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社会的强制要求,使他们疏远甚至拒绝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有着独特个性的一类,具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表现在个人需要的问题上比普通大学生更感性、更具体、更现实,偏向于生理心理需要甚至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既与他们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有关。竞技体育的爆发效应影响到体育大学生的思想走势,使他们潜意识里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增添功利色彩。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场馆里自主训练专业技能,学生个体本位思想相对浓厚。僵化地理解和利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一味地强调社会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忽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高耸的神坛之上,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容易遭到大学生的漠视,甚至反感、抵触,教学效果甚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限制了体育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是一种理性存在物,但人的理性的获得不是自然生成的,而主要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性是社会规范在教育对象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这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把社会的思想伦理规范传递给他们,作为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因此,理论说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必要方式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并不是单向宣传式的灌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但由于思想认识是贯注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定的思想伦理规范能否被接受,能否转化为个体内在法则,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不恰当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总体上看,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甚理想,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理论素养。一方面,由于政治觉悟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高压式的思想教育在政治观念淡漠的体育大学生面前会遭受冷遇,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或口号式的宣传,难以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会给大学生造成错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只要被动接受就行,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过度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了。这种工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免使大学生同样对其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仅在于获得完成学业所必需的几个学分或成为走向社会的一种政治资本。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离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体育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来看,其思想伦理观念的形成既有学校教育的塑造性影响,也有社会的诱导性和自身习染性的影响。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各专业、各部门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发挥。但长期以来,体育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忽视了体育院校学科的单一性和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游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试图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并以课堂抽象概念演绎与推理的形式去教育大学生,离散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情节浓厚,重视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育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体育专项特长,这是他们的强项和优势,但是他们的弱点和劣势也非常明显,也就是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质不高,大多数体育大学生对文化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和评价标准的专业化,当代体育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观上削弱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众多的体育训练比赛又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这在客观上剥夺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机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体育专业课程多数是技术课,其学习的环境和形式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在广阔的场馆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示范性技法学习,难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学校教学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便不再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直接造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不足。对于体育大学生来说,在运动场上跑惯了、跳久了,回到相对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很难唤起他们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志趣与需要。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由专任教师担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往往由学工部、团委来进行。由于归属不明,两方面的教育者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合作。这就会造成,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渠道和手段的支持,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说教;另一方面,由学工处、团委来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而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活动,不能起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缺乏两方面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智能分离、言行脱节。

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等社会活动,接触社会比较多,直面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和定型,思维方式因缺乏理性深度而呈直观化、表面化和感性化,正确的立场观点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动摇,当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时,学校的应然教育招致社会实然教育的强力消解,大学生在相互矛盾的校内外教育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甚至怀疑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陷入低迷。

二、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人性化。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要彻底改变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说教与大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思想困惑有机联系起来,创造条件,运用各种途径设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实现人性化教育。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院校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切身利益,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自然性需求,而不是采取虚无主义和禁锢主义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实现转型的根据。当今中国处于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表现的过渡时期,折射到价值观上表现为由原先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向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新型义利观转型。个体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个人利益不仅获得了政治合法性地位,也获得了道德价值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应地由强调个人利益的克制转向关注个人利益的保障,尊重关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需求成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使教学内容既有主导价值趋向的先进性内容,也包含适应社会现实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尽可能满足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生理心理需要,从而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个性化。面对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体育大学生特有的张扬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体育院校必须把弘扬主体性、培养个性化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抛弃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单向强制灌输,把学生当做工具来打造、当容器来灌输,实施“非人”教育的思想,建立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双向主动,教师负责价值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立,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在这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思想观念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只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理论灌输的对象。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得以抛弃,教师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沟通,耐心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可看做是个性化教育的一部分,它承认和珍视大学生思想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挖掘、培育和张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弱化、修正、遏制不利于其人生未来发展的不良习性,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体育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自身,正确分析并合理引导体育大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考虑他们的实际思想水平和可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让体育大学生削足适履地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只有适应体育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他们的要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

第9篇:入学思想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 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宣讲理论与现实生活有落差。许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多数是通过报告、宣讲、座谈等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理,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希望以此达到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影响和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教育者的理论和社会现实有着巨大约落差。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和了解的更多的是各级党政部门干部的腐败,社会治安不如人意,以及还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说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等现象。这些现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理直气壮,学生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难以信服。

(二)忽视和谈化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各级领导都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远未得到根本的实质性的加强和改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片面理解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客观上形成了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忽视抓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则表现为重视业务工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客观上削弱和谈化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网络的发展所引发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看人们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进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载体和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沉迷于上网,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信仰产生巨大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性受挫。首先,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当学生出了事时才觉得重要,学生不出事便觉得不重要;其次,存在专业教师礁不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认为没有能力的人才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再者,由于高校扩招,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素质整体下降,问题日益增多,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配备不够,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待遇不见增长,地位反倒降低。这一切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心不稳,积极性和战斗力严重受挫。这样怎么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齐抓共管,增强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心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党和政府应尽快转变社会风气,遏制腐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要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盲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并发扬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指导自己的行动,依据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四有新人”为标准,加强道德、法制、纪律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家长要关心子女的学习及思想表现,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通过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教育者应该主动更新观念,积极迎接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捏网络知识,利用网络交换、传输的思想政治信息,提高自身修养和宗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还要将管理和服务功能相统一。教育者应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确立学生在教官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心向学生主体转移。用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服务影响学生,通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强化服务理念,突出服务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服务。

(三)重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目前,我国正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的时期,但绝不能因为一时的效果不好而认定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职责.认识到新时期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高校稳定。教育者要敏感地把握新时代变化,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指导新实践,抓紧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作用,找推切入点和着力点,进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

(四)满足教育对象的真正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学生的工作,当学生的思想变化时,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话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要积级地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尊重学生的意志,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空洞说教转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通过细致入微的说服教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等实践活动,来刺激和影响大学生,转变他们的错误言行,形成正确言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五)创新方法、追求实效。方法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应停留于以往的简单僵化模式上,而有富有人情味,并不断地加以探索和完善。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对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运用,达到应变及时、有效控制思想舆论阵地。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研究,把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寻求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上,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余地,要启发诱导,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崔昌华.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2006.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