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职责范文

教师的职责精选(九篇)

教师的职责

第1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在对课改的反思和回归过程中,有些教师抱住课改之初产生的、一些名校“控制教师讲课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精髓不放,常常谈“讲”色变,讲与不讲似乎是教学改革改与不改的分界线。教师该不该讲、讲多少、讲什么、如何讲,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有效教学的不同理解使教师之“讲”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完全不讲或限制讲的时间,即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放手、放权,只是起到组织、协调、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课改初期,把限制教师的讲作为矫正灌输的手段未尝不可,但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或以教师讲的多与少作为课堂评价的原则则会使教学改革走向歧途。二是重复讲解,即对于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教师还要重复一遍,或对于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越俎代庖,或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浪费时间,时常讲上一段,赶一赶进度。

要弄清楚课堂上教师可不可以讲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讲的含义。有效课堂中教师的讲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学的讲体现了灌输,我说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强调授予;有效课堂上的讲指教师的点拨、追问、指导、启发,强调帮扶。讲,是教师的职责。对于学生不能解决、难以探究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做旁观者,需及时分析和讲解。人们通常把这种讲称为“教”,该出“口”时就出“口”。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教师的讲在释疑解难方面的重要作用,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教师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讲的含义清晰了,教师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以及讲多少、讲什么、如何讲了。有识之士认为:有效课堂提倡教师少讲,那么就要以少胜多,言近旨远,以简驭繁,重点讲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点,讲学生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要做拉动学生思维内需的高手,不做“讲师”做“导师”,讲在点子上,教会学生提炼,给他们一个支点。通常遵循的原则是:学生独学能会的教师不教;互学能会的教师不教;群学能会的教师不教;经点拨能会的教师不教。有人在时间和内容上做了一个大致的规定:教师真正意义上讲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80%的教学内容是不需要教师教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过于教条。(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

第2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体育教师;教学职责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体制与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有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旧观念制约着中职体育的发展,与新《大纲》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现状的分析,试着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使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整体上能取得新的突破。

一、新课改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教学目标实施中的“瓶颈”

新课程改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而是错误的把这五大领域目标照搬照抄,使得体育课程无法达到目标的任何要求。

2.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学内容,已不是单纯的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内容,它覆盖着体质、生理、心理、道德、人口、经济、哲学、美学、健康等学科。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突破。

2.1技术技能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内容以田径、体操和三大球为主,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体质等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没有很好理解,总是以原有教学内容的进度进行授课。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逃课,甚至宁愿留在寝室睡觉。

2.2理论教学内容的转变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增加理论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现实的体育理论教学中,体育教师教授的都是一些理论性偏重的概念,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很少去讲授人体科学相关的知识。而随着中职人数的不断增加,其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学生本来对理论性强的知识都不感兴趣,这对于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的理论授课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职学生的年龄相对集中,他们个性比较强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体育教师们的一个难题。

二、中职体育教师教学职责新要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组织和执行者,其主要职责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备好课,组织还每堂体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保证认真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各项测试工作;努力搞好课余训练竞赛工作;自觉维护场馆器材设施;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培训体育骨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而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人员,结合新课改后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职责,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中职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是人们通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期望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体育的目标则是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结合职业特色,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开设契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教学,按照不同专业、职后不同工种的趋向需求,选用于学生相关联的教材进行教学。把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体育游戏设计,有意于网络知识相联系 ,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是既健康的,又是快乐的。

3.注重学生的年龄、性格等个体化差异

由于中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的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体育课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体育项目。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要在新课改后加强体育教学的整体状况,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从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考虑,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职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中职教育的特色,体育教师要灵活多变的将多样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教学方法上,中职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创新研究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来改革体育的整体教学。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对新课改后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的职责提出一点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秦椿林,张瑞林主编.体育管理学;高等教学出版社 .

[3]陈学勇.让中职体育教学凸显特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17期.

[4]江佳芬.浅议新时期中职体育的特色[J].教学教育论坛.

第3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职责;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容忽视,但是由于职业倦怠、专业素养差、国家政策不完善等方面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能顺利履行其职责。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为了教师享受教学过程,同时也为了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进行界说,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分析了当今国家政策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可以为义务教育发展助力。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界说

1.教材学习的引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教材又被称作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专家学者编写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整个义务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第一参与人,而且是直接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首要职责便是做好学生学习教材的引导者。

2.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敦促者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在义务教育阶段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本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以后中学学习、大学学习,甚至更深层次的学习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者冯伟、方元曾在2011年出版的《21天习惯养成法》中指出数字21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21天的努力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父母,仅有教师可以在21天中持续对学生产生影响,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当前学习规划的指导者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规划的指导者。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会遇到不同的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朝着目标学生可以变得更加优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责的履行

1.课程实施前的职责履行

泰勒评价模式中曾明确提出,如果在课程实施前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以及授课目的,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进行简要系统的说明,并且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学习开始前都清楚地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学生所占有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感性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前通过课前测试、观察等方法全面认识每一个学生,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2.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履行

课程实施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课程的顺利完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为:首先,课程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核心。其次,课程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节奏有序,确保课堂效率最大化。最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天性,确保学生在自由发挥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

3.课程实施后的职责履行

总结性评价一直备受关注,因为总结性评价不仅全面地总结了课程实施全过程,同时还为未来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可以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为单位进行记录,对比不同时间段课程实施后得到的结果。教师应该把总结性评价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确保在下次课程实施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有所成长。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履职的保证

1.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职的根本保证

周而复始、纷繁杂乱的工作会让人产生懈怠,尤其是处于一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更是面临着各种挑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会直接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落后,甚至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要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享受“苦中作乐”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行应尽职责的根本保证。

2.专业素养确保教师顺利履职

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越来越重视专业化,师范教育越来越严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素养越高,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就越深入,可以避免出现课程目标的确定脱离教程、脱离课程标准的现象,课程设计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实施过程就越会流畅自如,课程总结会更全面。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容易发现学校长期存在的教学问题,所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确保教师顺利地履行职责。

3.国家政策是教师履职的动力

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这一改革方案保障了教师的经济利益,教师的地位受到了国家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习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教师绩效工资要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教师履行职责提供了动力。

第4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职责 任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开展歌唱教学,让歌声陪伴学生成长

歌唱教学是义务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比重从低年级50%以上到高年级30%以上),是一切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音乐教师在课堂内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使每个学生产生浓厚的歌唱兴趣。对教唱的歌曲,教师要通过范唱、范奏、分析等过程,充分介绍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有步骤地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联想、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唱、练唱、表演,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尽快熟唱。要在歌唱教学中训练学生唱歌的胆识和技巧,做到人人都能大胆开口歌唱,甚至独唱。技能训练包括唱歌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做到姿势正确、自然、美观,声音流畅、结实、圆润,提高歌唱的表现力。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歌唱,通过歌唱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感情真切、声情并茂地演唱。

歌唱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但教师也应寻找和积累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如把那些有优秀传统或时代感、合乎学生心理特征的歌曲,校歌或其它校园歌曲作为教材。歌唱教学不能变成单纯教唱一首歌曲的课,应将唱歌技巧、音乐知识和识谱能力、审美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唱歌,唱会、熟记了歌曲,形成良好的歌唱爱好和习惯,自然,歌声就能陪伴学生的一生。

2 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教师要摒弃只教唱歌,不教音乐知识、能力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各学段教学要求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但是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也易于遗忘。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掌握相应的深浅度,循序渐进,有所取舍,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先感知、后理性,先分散、后集中,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具体的音乐曲谱相结合,与唱歌、音乐欣赏、视听练耳等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将知识与学生听觉表象联系起来,经常反复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把知识系统化。

音乐技能训练主要是视唱练耳的训练,在教学中应与乐理基本知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识谱等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表现手段、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技能的培训不仅在课堂上,也要在音乐实践中进行。除了训练歌唱的技能外,音乐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习器乐演奏、歌舞表演、节目创编,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更快地学唱新歌,甚至能自学新歌,这样能长久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感受音乐的情趣,从而终身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3 组织音乐课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组织指导好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音乐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育,还要教育学生关心并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音乐活动,巩固课内音乐教学,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陶冶思想情操。

课外音乐活动形式很多,一是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唱歌,形成浓郁的唱歌氛围,让校园经(下转第92页)(上接第77页)常飞扬欢乐的歌声;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办好学校广播室,把广播室作为音乐教育的资源,配合音乐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三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唱、演奏、跳舞、音乐讲座,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四是定期组织歌唱比赛、音乐会、文艺演出,展示学生音乐技能和创造能力,促进音乐教育;五是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家庭和社会音乐活动,延伸、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课外音乐活动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和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以利于发现人才,发展技能,培养骨干。

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利用音乐陶冶情操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兴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通过教唱歌曲、音乐欣赏、音乐故事、文艺表演、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用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学生知道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素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就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在艺术的氛围中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开发音乐潜能。

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科学,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师要按“新课标”要求,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感、合乎学生心理特征的歌曲、乐曲和表演,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情感,用音乐艺术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5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作为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人,应该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明了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应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唯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一名合格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

(一)教师要有专业发展使命感。

一是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对于教学来讲,作为任课教师要结合现状组织教学,汲取多家之长,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才是其最明智的选择,所以,任课教师要及时搜集、积累、分析、总结学生们的意见建议,这将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不断改善。二是教师应有正面的舆论导向。正因为社会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高校才予以培养,虽然暂时还无法看到其很好的就业形势,但是应该对其抱有信心;专业的新兴性,其教材必然不太丰富,教师可在备课时适当补充和完善。

(二)教师要有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

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专业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所提出的高要求,也担心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改良后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担心课程授课教师的不固定性使得自己在一段时间为之付出太多精力的研究与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没有合适的“用武之地”,等等,诸种因素导致了现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诸多尴尬局面。然而,专业年轻,教师也较年轻,这就避免了较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为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并且这也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的精神和思维导向。

(三)教师要有“只有最适合,没有最好”的教学理念。

在原有教学理念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但新兴专业的教学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在开课伊始,任课教师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最适合师生的教学方式是什么,随后教师的教学总结和学生的意见反馈就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征求学生对本次和以往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搜集教学信息,寻求师生教学相长,而不是一味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责所在

有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何其不幸,因为专业不是自己选的;但笔者认为,能够在大学阶段学习该专业,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年轻专业的发展空间随处都在,在教师身上,更在学生身上,这就要看该专业的学生,他的“专业”修为如何了。

(一)生涯方向应明确。

“Career”一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词性的解释:名词被解释为生涯,职业;经历,事业。动词被解释为(犹指失控地)猛冲,疾驰,飞奔。在这里我们特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观方面的受教育规划,具体来讲就是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规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生涯方向主要体现在就业、创业、读研、留学、入伍等五方面,由于专业年轻,使得这五个方向的努力要困难一些,往往这些,才能成为该专业更高研究起点的突破口和指示灯。

(二)专业发展规律要尊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整个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然而在最初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之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学习上,学生要摒弃“专业的就是最好的”惯性思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怨任课教师专业出身的少,主要原因是,客观方面,新兴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人才引进的门槛要求决定了现阶段几乎不可能有专业教师的出现;主观方面,说明该专业部分任课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不好好备课以致漏洞迭出。所以学生们应摒弃“专业的就是最好的”思想,紧跟教师教学进度,做足自己的“功课”,共同进步。

(三)学生素养要不断历练。

第6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55-02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工作,有四个环节特别重要,即: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毋庸置疑,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却令人担忧,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地位。

一、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的边缘化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教师传统职能的基本体现。然而在当今高校中,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

学生从思想上轻视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门类和课时占有较多,这占有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所以学生到课率比较低,以种种理由请假甚至无故旷课。请假或旷课的理由五花八门,诸如生病、放假回家、体育训练、开班会、过各种名目的节日等等。即使上课,说话、睡觉或做其他功课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连授课教师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能够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教师在课下花了很大功夫备课,将课件和课堂尽到最大努力以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学生已经从心理上产生了轻视情绪,所以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笔者在尽力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尽力将最新学术成果介绍给学生,然而自身努力并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笔者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关注学科前沿,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向学生讲述,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科信息。比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目前有较大争议。笔者则力求摆脱一味丑化或美化太平天国的简单研究模式,力求客观公正地评述这段历史,在肯定这场农民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对其消极面也作了冷静的剖析,着重分析了权力争斗、上下离心、事权不一等现象对太平天国战争全局的负面影响。在做全课总结时指出:学术界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上存在两种过激化倾向。一方面,在学术界曾出现评价过高,歌颂过烈的倾向,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话语――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是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提出了革命纲领,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而且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有人为标新立异,又出现丑化、诋毁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笔者在讲课中指出,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上,全面否定有不公允的地方,全面肯定亦不足取,应该一分为二和发展地看待――正确的方面就肯定,错误的方面就否定,不能主观主义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神化洪秀全不够实事求是,鬼化他也是错误的,应当树立人性化的历史观。最后指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它。这样不仅能够正确地评价天平天国运动,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共鸣,甚至有同学因此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兴趣,产生了跨专业考历史学研究生的想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起到良好效果。所谓教学相长,但是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难产生互动,基本上是依靠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更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专业院系的不重视

除了学生从心理上轻视政治理论课以外,专业院系同样轻视。有时学生班干部不上课的原因,即被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调走以召开班干部会议或者讨论问题,甚至做些毫无紧要的学生工作。这就充分说明专业院系教师把政治课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纯属摆设,不但占有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浪费教学资源,抵触情绪很是严重。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根本不知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何物,可见其对政治课的轻视程度。

3.社会的不重视

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的政治理论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央又专门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同志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高校理论课教师相比较其他教师而言,其地位较低。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本身的待遇较低,这与高校教师数十年寒窗如一日的付出严重失调。高学历、高付出和高要求,与其低地位、低收入失去应有的平衡。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理论课的专业性较低,甚至被视为“非学问”。可见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政治理论课的轻视态度。

4.高校的不重视

在高校的大环境下,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担任高出专业课教师数倍的繁重教学任务之外,同样要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而评职称时高校往往把专业课教师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放在一起进行评比,担任繁重教学任务的政治课教师自然居于劣势。虽然有些高校制定的评定职称条件中规定公共课教师的科研条件比专业课教师相对较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将二者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这样政治课教师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即使政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条件相差无几,代表校方的学术委员会并不认为政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而是从思想上就轻视政治课教师,认为后者所从事的科研学术含量低,实际上这是对后者从心理上形成的一种轻视态度。长此以往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理论课教师的地位更加边缘化,也更加重了政治课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心理,从而影响公共课教学,学生也就更加轻视。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高校公共课教师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日益走向边缘化,这种境遇与国家的号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如此,教师本身是个神圣的职业,本着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再接再厉,努力从各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

1.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端庄工作态度。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然而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首先态度工作端正,切忌误人子弟。因而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资料准备翔实、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还要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关注学科前沿,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向学生讲述,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科信息,也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课堂氛围

所谓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手段或者方式。按照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学生主体法等等。根据教学媒体的不同,也可分为多媒体教学法、板书法等。由于公共课教学的固有特点,包括大班授课、学生背景不同等,使得政治课在授课时必须面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背景。因而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一般年青教师习惯于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已经基本普遍地运用于高等院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知识的时候,往往过于关注电脑操作,往往和学生缺乏目光交流和互动。因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学会自我调节,并协调与其他学科关系

面对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地位的日益边缘化,教师本身不能自暴自弃,而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会处理好各种相关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进行自我调节。针对上述情况,政治课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自身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教学事业的信心和信念,把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始终贯穿于思想深处,并将其付诸实践。其次,学会和学生沟通。虽然政治课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但是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相通性。我们可以把自己在上学期间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从中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做到从内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理解学生的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利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再者,与专业课教师协调好关系,让后者明白政治课的重要性,消除后者对政治课的偏见和误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

除了政治课教师本身加强自身职责之外,高校和社会也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其地位,从思想上对其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建立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总之,在、教育部提出加强政治课建设的号召下,虽然政治课教师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但是教师本身本着教育育人的职业道德,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自己的思想认识,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相关部门和高校也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高度重视政治课教学,建立一套对政治课教师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给予其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2]王海燕.高等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3,(9):67.

第7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1 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根据高级中学教师职责技能培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按照《地区高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2 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2.1 微格教学模式: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2.2 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2.3 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2.4 说课模式: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3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3.1 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第8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74-02

目前高职院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凸显了高职院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然而推动其社会责任实现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是高职院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责任的涵义及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一词,就其缘起,是针对企业而言的,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0liver Sheldon)于1924年明确提出。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责任”都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亦即企业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不能仅以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而应同时增进其他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成员的利益,承担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在内的全部责任。这种社会责任观将企业与自然、经济和社会融于一体,体现的是一种企业的价值观念或商业行为模式。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讲,所谓社会责任,是组织“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它包含了一种与单纯的社会义务所不同的道德原则,“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有损于社会的事情”。[1]即社会责任,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对所处社会承担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词,其与社会成员从事的职业有着紧密联系,只要社会成员扮演着一种职业角色,就会有相应的、具体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社会责任是一个有层次、多方面、宽领域的体系。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层次体现为学校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学生的社会责任,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高职院校作为作为一种有别于企业与政治机构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是天经地义的,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关键还是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培养、增强和自觉承担。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必须面对当前来自外部的各种冲击、内部的各种挑战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等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冲击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现象。从政治层面来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分化,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状态;从表现形式看,各种社会思潮庞杂多样,既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的社会思潮,也有新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的社会思潮,还有伴随市场经济滋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各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出现混乱无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对各种社会思潮有着天生的敏锐,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有着更多的关注。应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理性的对待体制转型期多样文化的出现,在思想和行动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多样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淡化、彷徨、怀疑、反对等信仰弱化的现象。[2]

(二)学校内部环境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1.学校层面的因素

作为高职院校小环境来讲,其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各个专业教师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地位。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学校给予的重视和支持的力度都是十分明显的。相较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就明显逊于专业课教师。高职学院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动用大量的资金,对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标评估指标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和经费投入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比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结构比较复杂,没有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教师占很大比重,专业不对口现象更是突出,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因为别的课程讲不了而转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有造诣的青年教师比例较低;对于教师的培训进修、学习考察支持力度较小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学校收入分配政策、规章制度的不公正,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消极思想,得过且过,进而导致教师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2.学生层面的因素

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是认同的,他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思想能力强。但是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如本科生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入学分数偏低,成绩差异较大,这是客观现实。再加上由于各种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体制转型中的不完善和虚拟网络世界的影响等因素,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意识,成为了消极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从而丧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不能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正等现象,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念模糊、人生摇摆等问题;不能正确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暴力、犯罪、色情等扭曲了高职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高职学生的这些思想变化现实,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回应。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既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验,又是对教师社会责任的挑战。

(三)自身因素―教师自身素质缺失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缺失

教师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视或漠视学生的现实变化,一些教师只满足于一种缺乏理论的深入论证和逻辑推演,缺乏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激活,不探索教学改革,仅仅流于机械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政治灌输型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课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说教课;一些教师依托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学科领域优势,以“纯科学”为架构,不涉及价值取向为主旨进行教学,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了其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职责,甚至这种教学理念会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困惑、信仰更加动摇;一些教师生活阅历丰富,熟悉社会生活动态,善于及时吸取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案例,教学语言或幽默或煽情,教学中充斥着故事、段子、俏皮话,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常能博得学生的笑声和掌声。遗憾的是,笑声、掌声过后,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的思想启迪和心灵震撼却不多,个别有意迎合学生、庸俗浅薄的教学更是损害了教学声誉。[3]这些既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的拷问,也是对其社会责任的拷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灵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期必须遵守和履行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治责任、健康人格责任、职业道德责任、就业规划责任、服务社会责任和人的全面发展责任等,其中道德责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和核心。

(一)政治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则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有着很强政治性的课程,教师必须将其政治性作为社会责任履行的指南。

(二)道德责任

传道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灵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从而不难看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之一。

(三)法治责任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法治责任。法治是保证整体社会秩序良性运行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有力举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面对高职学生的现实表现,通过法律讲座、法律实践、法律参与等形式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达到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维护法律权威的目的。

(四)健康人格责任

培养健康人格不仅仅是要求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心理健康。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殊时期,他们比较敏感、冲动、多愁善感、向往成熟,但有时候缺乏理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对其正确引导、耐心指引和细心呵护的职责,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

(五)职业道德责任

高职院校承担着弘扬职业文化责任,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首当其冲的担任着对学生进行岗位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衡量标准。高职学生的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深入顶岗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等途径履行职业道德责任。

(六)就业规划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教育对社会的关怀最根本的是对民生的关怀。在我国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新时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就业实质上就是人与工作岗位的结合”,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教会学生掌握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人;更重要的在于利用高职院校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与岗位的对接。[4] 作为责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需求、社会企业的用人条件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引导。

(七)适应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互生互长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是教学研究的实践对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注重两者关系的有机协调,积极搭建两者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这直接体现出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体现。

(八)人的全面发展责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强调的是“能力本位”,以产业为依托,注重企业对培养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能力训练。在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和院校都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除了基本技能培养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院校的内涵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落脚点和归宿所在。

三、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培养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是重要任务,其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5]

(一)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社会大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具备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严格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在政治素质方面,做到要想让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本身就必须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业务能力方面,教师要坚持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教学理念和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艺术。在师德建设方面,通过学习、自省、慎独等方法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一般认为,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个体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过程,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当一个人将所从事的的职业当做事业来对待的时候,其内在动力和责任意识就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承担着高职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其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具体可操作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治责任、健康人格责任、职业道德责任、就业规划责任和人的全面发展责任等微观社会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职业作为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时候,才能以饱满的精神和激情,投入到每一项具体教学工作中去,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高职院校要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潜力,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宿感。

(三)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

作为高职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与专业课教师一样,要深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深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进行社会调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需要的第一手服务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要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认真贯彻和执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暑(寒)假学习考察活动通知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活动,使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国情,社会发展,开阔视野,在基层第一线体验社会各成员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社会正能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云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

[2]李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发展的理性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3]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内容整合[J].教学与研究,2013,(6).

[4]陈云涛.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4 ).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袁继道.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责任[J].世纪桥, 2012,(3 ).

第9篇:教师的职责范文

关键词:乡镇;教师;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91-01

课题组成员近日对我校及周边城区有着相似情况的学校的教师进行了专项调查。调研期间,共召开了各类座谈会16次,走访了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共80余人次,向教师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4份,回收率94、4%;从统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得出的结论和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本校教师及周边城区有着相似情况的学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如下:

备课花费的时间统计图:

一堂课结束后怎么做:

从上表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认真备课,精心备课且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能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备课。一节课结束后能写好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改进意见,但是这部分老师很少。凸显出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缺失。

在对后进生方面

问题生方面

每天的工作时间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方面都能意识到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且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从调查的情况看教师的关怀有,但是付出的时间很少。在对待问题生方面,缺少的是与孩子的面对面沟通,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多数老师只是在班上这段时间工作,回去以后基本上不在乎学校的事情。从中看出教师的责任感不强。

在工作当中花费时间和精力

教师责任感缺失主要原因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在一天当中花费时间与精力多的是作业批改,而思考教学方法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来使老师关心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当前教师责任感的缺失最大的是金钱的诱惑,有偿家教屡禁不至,老师太多的时间 和精力外移。不能静下心来安心教书。

二、对教师职业责任感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