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

第1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1、体系结构

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成员。解决设计信息管理的安全,就是主要解决产品设计信息在存储、传输和访问控制上的安全性。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为数据或通信信息流提供机密性。同时,对其他安全机制的实现起主导作用或辅助作用。

加密算法是对消息的一种编码规则,这种规则的编码与译码以来与称为密钥(key)的参数。用户使用编码规则在密钥控制下把明文消息变换成密文,也可以使用译码规则在密钥无法实现加密脱密操作,从而使非授权用户(没有密钥)无法还原机密信息。通常编码和译码也称为加密和脱密。加密算法通常也分为两类:传统密码和公钥密码。

不论是公钥密码算法还是传统密码算法,一般假定密码算法是公开的,即假定对手知道密码算法。在使用范围较大的情况下做到算法的保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只假定密钥的保密性,而允许加密算法与脱密算发公开。

加密技术的使用提出了密钥管理的需求,从而派生出了密钥管理技术。

3、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包括两个过程:签名者对给定的数据单元进行签名,接受者验证该签名。

签名过程需要使用签名者的私有信息(满足机密性和唯一性),验证过程应当仅使用公开的规程和公开的信息,而且这些公开的信息不能计算出签名者的私有信息。

数字签名算法与公钥加密算法类似,是私有密钥或公开密钥控制下的数字变换。而且通常可以从公钥加密算法派生出而来。签名是利用签署者的私有密钥对数据单元计算校验值,而且验证则利用公开密钥检验该签名是否由签名者的私钥所签署。只有掌握了私钥的人才能计算得到签名值,从而实现了防抵赖的性质。

数字签名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如电子印章、商务合同等应用中主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签名所讲的虚拟专用网(VPN)协议族、电子邮件安全协议族、Web安全协议、安全电子支付协议等密钥分发都采用了数字签名技术。

4、身份认证技术

4.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鉴别通信对方的真实身份。

信息验证:信息的验证是指利用前述的秘密密钥、公开密钥和信息摘要等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解密,都可以实现对信息完整性验证。目前最常用的信息完整性验证的算法是信息摘要算法。

用户鉴别:用户鉴别是验证通信对方真实身份的过程,以防范恶意主动攻击的冒充者,常用的用户鉴别方式有:

(1)基于公开密钥的鉴别:A用B的公开密钥加密自己的用户名和标识后发送给B,只有B能解密该消息。B再用一密钥,和用加密后送给A, A通过可确认B,然后用B给的。密送B, B通过该就可以确认A收到自己的消息了。

(2)基于信息摘要的鉴别:信息摘要的使用过程,能够方便地完成了用户的鉴别。

4.2采用公开密钥技术的数字签名技术

在文件上手写签名长期以来被用作作者身份的证明,或表明签名者同意文件的内容。实际上,签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保证:(1)是可信的。(2)名不可伪造。(3)名不可重用。(4)名后的文件是不可改变的。(5)名是不可抵赖的。而要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字签名并使这些保证能够继续有效则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即使某人的签名难以伪造,但是将有效的签名从一个文件剪辑和粘贴到另一个文件是很容易的,这就使这种签名失去了意义。其次,文件在签名后也易于修改,并且不会留下任何修改的痕迹。但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密码算法对整个文件签名效率太低。为了提高效率,数字签名1办议常常与单向散列函数一起使用。A并不对整个文件签名,而是只对文件的散列值签名。散列值是用散列函数对指定的文件进行计算得出的,即在公开密钥密码系统中,消息摘要产生时所用到的算法是单向的不可逆的Hash算法。其特点是:1)公开的。2)单向性的。3)不同的两条消息不能得到相同的消息摘要。

在下面的协议中,单向散列函数和数字签名算法是事先协商好的。

(1)A产生文件的单向散列值:

(2)A用他的私人密钥对散列值加密,以此表示对文件的签名;

(3)A将文件和散列签名传送给B;

第2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可以通过分类、文号、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几方面的实现:一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数据处理;二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和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的信息平台和结构化的信息模型,实现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可动态维护的林业工程造价及相关指标信息数据库,为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各种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更深层次地推动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信息化作用报告[j].it经理世界.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2005,(11).

第3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这也直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随着“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战略性转变,要求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而对实施“人才强企”乃至“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性。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很多企业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而且也在探索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要影响的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比较薄弱,应当进行实践和探索。

1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分布、传送、应用等诸多功能,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步入科技信息化轨道,进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高,比如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未来需求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使人才招聘、管理、培训、任用等诸多方面得到加强,因而企业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还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价值,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以及融合性等诸多特点,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总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能够形成“价值链”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效能性,不仅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而且对企业战略发展十分重要,企业在这方面应当给予重视,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信息管理体系。

2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制约因素

从当前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在这方面都给予了重视,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企业科学和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深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理念缺乏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否则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以取得实效。从当前一些企业来看,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因而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一些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人”,只有管好人就可以,还没有从传统的“从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因而缺乏对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有效投入。还有一些企业尽管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加大了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同时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应用和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认为信息技术并不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应用领域比较单一。信息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既可以收集信息,也可以整理信息,更可以分析信息,而且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从当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应用领域比较单一的情况,比较突出的就是很多企业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据录入、收集、存储等简单领域,还没有将其进行有效的拓展,特别是在分析和决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比如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还没有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缺乏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需求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还有一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与企业其他管理模块进行对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拓展性。三是应用体系不够完善。健全和完善的应用体系,对于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因而企业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从当前一些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管理创新,但仍然存在应用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用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比较落后,“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开放性和融合性,在人才引进、培育、管理、考核等诸多方面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不高。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重视信息技术管理平台的构建和管理,但由于缺乏系统思维,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系缺乏整体性,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就人力资源管理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第4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一)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管理信息的一种系统,而且它也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必然要求。信息管理系统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功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计算机为数据处理工具,这也就注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处理功能上的决定性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搜集到的数据在进行计算、传输、存储、加工和输出上,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数据的准确性。

2.预知策划功能。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外,还可以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数据计算公式,分析和预测数据未来的发展走势。

3.计划功能。在对信息的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对已知数据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需要提供详细的管理计划。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管理效率便得到大大提高。

4.控制功能。当信息管理人员设定计划目标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这一既定的目标,对计划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的跟踪,之后将跟踪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利用系统对计划的进度进行监控,对能够及时处理突出情况,这是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的具体体现。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立足于现代通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实现通信信息的及时、高效处理,同时也要完成对整体网络的运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还要实现这些数据信息的正常通信。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就需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引入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主要处理的是数据通信,不同于移动终端的普通定义里的通信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中也会有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等其它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技术中,通过CSMA/CD来侦听网络中的空闲时隙,并在网络空闲时向通信系统中发送信息。依据数据通信中的误码率等指标来进行通信水平的评定,优化编码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二、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特点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运用,实现了信息的连通性与共享性,更实现了不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连通性是指计算机网络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则提高了信息数据的透明性,避免任何违规现象的出现,实现了管理者之间的有效监督与资源共享。与电话通信系统相比,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具有多样化的通信模式与通信语言等特点。纵观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一)高通信质量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物理层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追求的是准确性。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窄带数字调制方式、跳频扩频调制系统等方式,不断提高物理层的频谱效率,从而保证物理层的通信质量,为管理者提高了良好的通信环境,促进数据的及时、有效传递,利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计划能够及时传递至管理者。

(二)高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数据搜索、计算、传输、加工、输出、储存等数据处理工作。例如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100Mbps,能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高速通信,所以时延较低。计算机通信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三)实现有效管理控制

计算机通信具有丰富的通信形式,实现了信息数据的传输与再现,适用于多种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的MAC子层,是实现有效控制与管理信道使用的控制层,确保数据传输需要。MAC子层可以实现管理者之间的多地址访问,利于管理者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管理者也可以运用此进行一对多的通信,提高管理效率。

(四)实时监控反馈

计算机通信系统根据计划目标要求,实时跟踪相关数据信息,实现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数据信息动态,及时处理出现的突发情况,及时解决潜在问题。例如新型电力工程调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沿线各控制性建筑物等的远程监控、集中监督和统一管理,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为各级生产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数据。其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选择了基于SDH(同步数字传输)的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 技术作为组网核心。

三、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要点分析

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诸多优势,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其应用效果并扩大应用范围,我们应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从目前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通信物理层技术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是进行数据传输的重要通道,为了把纵横物理层能够可靠工作,我们应注意物理层的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蜂窝环境的适应性。为了提高物理层的通信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采用窄带数字调制方式,

2.采用扩展频谱调制方式,

3.采用直接序列扩展频谱的方式,

4.采用跳频扩频调制系统。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保证了物理层的通信质量和通信效率。

(二)计算机通信MAC子层技术

MAC子层主要是媒体访问控制层,这一层的任务主要对信道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信道能够充分利用,满足数据传输需要。MAC子层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多地址的访问,能够实现一对多的通信。这一子层技术的要点主要集中在MAC子层协议的设定上,目前来看典型的随机访问协议是ALOHA和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

(三)计算机通信数据链路层技术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相邻两个结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帧,相邻两个结点之间用一条电路连接,中间没有分组交换机!经过物理层的作用,这条电路已经数字化,故称作链路,加上数据链路层协议后,链路上能较可靠地传输数据帧,形成所谓的数据链路,协议在数据链路层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大多使用选择重传ARQ协议,因为连续ARQ浪费了有效带宽。

(四)计算机通信网络层技术

计算机移动后,其地址也变化,由传统域名服务器给出的只是计算机的归属地址,不能反映计算机的当前地址,这样,移动计算机如何动态寻址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通信中的计算机在不同子网间漫游时,如何保证数据通信对移动的透明性,使应用进程感觉不到移动的影响,是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在网络层中得到解决!网络层中的移动管理部分实现移动用户的动态跟踪,移动切换部分可保证用户在不同子网切换时通信的可靠性。

第5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5

1 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

1.1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管理信息的一种系统,而且它也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必然要求。信息管理系统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处理功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计算机为数据处理工具,这也就注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处理功能上的决定性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搜集到的数据在进行计算、传输、存储、加工和输出上,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数据的准确性。(2)预知策划功能。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外,还可以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利用数据计算公式,分析和预测数据未来的发展走势。(3)计划功能。在对信息的管理中,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对已知数据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需要提供详细的管理计划。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管理效率便得到大大提高。(4)控制功能。当信息管理人员设定计划目标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这一既定的目标,对计划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的跟踪,之后将跟踪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利用系统对计划的进度进行监控,对能够及时处理突出情况,这是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的具体体现。

1.2 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立足于现代通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实现通信信息的及时、高效处理,同时也要完成对整体网络的运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还要实现这些数据信息的正常通信。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就需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引入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主要处理的是数据通信,不同于移动终端的普通定义里的通信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中也会有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等其它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技术中,通过CSMA/CD来侦听网络中的空闲时隙,并在网络空闲时向通信系统中发送信息。依据数据通信中的误码率等指标来进行通信水平的评定,优化编码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 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2.1 实现数据有效传输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传输是这一系统运行的重要功能。而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准确,这就使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是未来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根据标准协议的指导,完成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

2.2 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在信息管理系统多种优势功能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功能就是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加工数据和参考决策。而这以功能,也是评定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要想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就必须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能正常有效的运转。

2.3 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计算机数据间的互相通信。如果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势必会提高系统对于数据的传输效率,自然而言地会缩短系统的运行时间。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得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

3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数据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被传输,是因为有数据传输需要的存在,而由上面介绍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可知,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传输的效率,并且还能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质量。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这一优越性,成为支持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因此在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 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是以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获得这些数据就需要以数据传输为主要特点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因此,要满足这一现实的需要,就必须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中,以协助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

3.3 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同他的预测功能一样,都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参与。满足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数据的需求,就必须有一种可靠的信息传输工具作为媒介,而计算机通信技术恰好能够达到满足信息管理系统对这一方面的需要,这就必定会进一步加深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3.4 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对象依然是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也就是说信息管理系统要想实现控制功能,就必须依据计算机通信技术对数据的实时监管,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后,其具体的运作达标率被大大提高,这也使得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依赖程度加深。

3.5 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辅助决策功能是信息管理系统极具价值的功能。而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地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功能的实现,也可以说,没有计算机通信技术,就必定不会存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另外,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全面的处理和传输,提高了系统对数据处理、传送的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辅助决策功能的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时效性。因此,计算机技术必然会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4 有关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技术分析

4.1 物理层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要想实现对数据的有效传输,就必须通过计算机通信中的物理层,这一通道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性途径。这也就是说,要想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率,就要明确物理层的频谱率、误码率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物理层对于蜂窝环境的适应性。经研究调查发现提高物理层计算的通信质量可以采用窄带数字调制、扩展频谱调制、直接序列扩展频谱、调频扩频调制等方式,以保证物理层的通信质量和效率。

4.2 MAC层技术。作为控制媒体访问的MAC层,其主要任务是就是控制和管理信道,然后最大限度的满足数据使用者的数据传输需求。要想继续发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功用效果,也必须保证MAC层的工作环境要求的实现。

4.3 网络层技术。传统计算机技术当中,域名服务器所给出的地址是计算机的归属地址,这就使得计算机在移动条件下,无法准确的找到访问地址。然而通过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使用,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使用者的动态跟踪,从而实现用户不同子网的切换。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在运行时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准确性,而且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此外,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广大用户的呼声。总之,引入计算机通信技术后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套高效、完整、科学的管理信息的系统,并且这一技术的引进,也将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芳.刍议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于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0):90-91.

[2]刘运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煤炭技术,2013(5):36-37.

[3]杨亮.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2011(18):44-45.

第6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公路;信息技术;项目信息管理

公路建设项目线长点多面广、规模大,参建单位人员复杂、人数多,文件资料档案多(如图纸、文件信函、通知、合同、各类报告、记录等),信息量巨大,管理难度高。传统的项目信息管理是以纸为载体,其传输方式是与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经向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层次多,效率低,费用高,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速度慢,极易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个成功项目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行业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1.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处理、,并辅助决策的技术的总称。公路项目管理中推广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解决是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利用的问题。即使各部门都应用了计算机网络,如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仍需要纸介质来进行,就不能说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化。

基于公路项目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不少项目规模长达数百公里,合同段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工点可达数千个,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快速、有效、自动而有系统地储存、修改、查找、传递及处理大量的工程信息,而且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受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施工进度、质量、费用进行及时跟踪管理。

2.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公路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应用范围较窄,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缺乏科学性;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费用控制方面的应用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化;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未能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缺少信息互动;效率较低;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

公路行业大范围应用了计算机,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了工具软件,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省高速公路项目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试验检测系统、质量评定系统;计划进度管理子系统;合同费用管理子系统、日常信息管理子系统等),80%的建设项目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国外公路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

国外或我国一些地区公路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较早,成功的经验很多,值得借鉴。在香港,主要应用有:采用因特网和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管理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等信息)等。在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即CALS/EC。

其特点是: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用。达到降低费用、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公路行业竞争力的目的。

4.提高公路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对策

4.1制定公路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原则

通过调研,借鉴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经验,从宏观角度制定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战略和指导原则,对公路管理软件开发企业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技术创新,评审监督项目开工前信息管理规划,审查工程样表制定等情况,为公路项目管理信息应用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基层化、快速化奠定基础。

4.2制定信息化应用方案

公路行业信息化程度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化施工的特征是: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技术、IC卡技术)、信息存储自动化(光盘存储、DBMS)、信息交换网络化(局域网、万维网)、信息检索工具化(DBMS、搜索引擎)、信息技术集成化(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信息利用科学化(基于数据的各种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化(管理信息系统MIS、主管支持系统E等)。业主应根据以上信息化的特征,结合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各类施工管理信息集成系统。

4.3重视基于因特网和局域网的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开发

公路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离不开电子商务、网上项目管理(如试验检测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工序控制系统、工序能力分析系统、质量月报系统、质量评定系统等)系统,通过广泛应用集成系统建立基于局域网、因特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办公系统,实现项目管理全过程信息自动化处理。

公路行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是采购信息化起步较早、系统集成能力强的专业工具软件;或开发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查询、视频会议、网上材料采购、信息共享等。

4.4加快和提高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开发应用水平

加快公路建设项目信息化进程,必须推进项目管理“五控二管”(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环保控制,合同、信息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如在进度控制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线路、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控制进度,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目前这类软件已较为成熟;在质量控制方面,工程质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具有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特点,质量管理软件与人手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时间短,结果可靠性高。

5.结语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公路项目管理手段,为公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公路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在公路项目管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运维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35-01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l86”工程深化应用工作的持续推进,电网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决策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已成为信息运行管理部门的头等重要工作。建立信息运行多维管理系统,规范现有的运维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开展信息运行管理工作,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三大部分。第一,信息管理是指具有新概念、新元素的消息,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决策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是时效性、影响和决定组织的生存、获取和使用信息管理有效提升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源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科学,知识是信息深加工的产品,更加先进和完善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管理是应用信息技术为基础,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中的海量信息处理是一段位于基因上游,能够被聚合网络识别并与之结合的数据序列,是网络表达调控的重要元件,它决定着数据何时转录、转录频率及何时何地如何表达。第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本描述工具,系统设计人员在收集数据信息,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是至关重要。信息管理中的数据预测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包括数据统计分析,模拟分析等。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能及时给出正确而满意的解决方法,有效帮助各个阶层的管理者做出决策,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

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维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完善。大多数运维工作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而业务部门在运维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由于大多数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凭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有时很难区分是归属于业务类还是技术类,究竟应该向哪个部门上报,往往产生很多疑问,不利于问题的统一收集和整理。其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把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造成运维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期不能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无法准确把握系统中所采用信息技术。

(二)运维机制不健全

运维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申请机制不完善。工作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通常穿线系统变更需求,当操作人员发现了与实际工作相违背或不符的情况,要提起需求申请,却上报无门,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汇报。(2)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运维中技术人员处理故障时通常是以解决问题为原则,没有及时反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没有对避免同样问题出现提出建议,基层工作人员通常按部就班地操作,难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这种无谓的重复,不仅影响了正常工作,也花费了各级运维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3)缺少数据质量监控手段。采取数据质量定期通报制度,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数据质量的监控和考核,但都是事后监督,没有做到事前预警。事后监督的方式,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又不理想。而且,数据质量通报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可能造成疏漏。

三、信息运维管理创新思路

(一)完善运维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在推广应用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公司信息质量保障与运维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公司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使得系统运行率达到国内同业的领先水平。重点做好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全面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从管理上完善运维服务体系。确保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管理、故障管理、辅助分析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维护通畅,各类应用系统运行平稳。

2合理地设置岗位职责。针对基层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合理设置岗位职责,由熟悉业务和精通技术的人员担任,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对本级和下级提交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类,所有的问题都由该岗位人员进行汇总、筛选再分流,保证提交问题描述和定性的准确性,缩短问题流转的时间。

(二)建立健全运维机制

1.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各级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自由沟通、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体会,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维经验的共享。

2.建立运维知识库,打造技术支持的重要支撑平台。定期对运维系统中上报的各类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类汇总后予以,及时反馈给一线工作人员,便于操作人员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水平的提高。

3.建立数据监控中心,实时地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充分利用省市两级中心的技术资源优势,建立技术与业务结合互动的数据分析和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方便、快捷的分析,加强数据监控,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运维能力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全省运维能力。针对省市两级数据集中模式下的运维工作特点,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落后地区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弥补基层技术力量的不足。

2.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省、市两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运维主动性,形成高效的系统运维管理技术支持体系。

第8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系作战;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X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448-03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WANG Hao

(Artillery Academy PLA,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are the bottlenecks which restrict the capability building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At present, for our military, to cultivate talents possessing high-level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badly in need of s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he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By discussing the training concept, training plan,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methods concerning about 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 forth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 -based operations.

Key words: system Oper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1 概述

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瓶颈。所有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因素都将围绕人才这一中心运作。只有信息化管理人才达到军队总人数的一定比例,才能真正提高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质量。因此,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才是当前军队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着眼人才特点,科学树立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实质是实现军队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影响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必须从确立新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指导观,明确方向,加强指导,使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需求。

2.1 确立人才为本的理念

要牢固树立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是我军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之根本的思想,把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党委的任务和政治责任,把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衡量领导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指标。要强化选拔、培养人才的意识,把培养和使用信息化管理人才作为建设好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2.2 确立信息主导的理念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装备、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要素有机融合的过程,其中信息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把科技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把掌握军事高科技知识作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提升人才的科技素质。

2.3 确立效益至上的理念

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的周期不断缩短,而人才成长和管理能力生成的周期较长。为改变我军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必须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我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使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3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规划

启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战略工程,需要调查研究国家和军队进行信息化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与资源分布情况,特别是军队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国家对军事教育的资金投入能力与数量指标,结合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近期和中、长期需求,确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使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定位和设计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问题,以确保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在更高层次上健康、持续地发展。

3.1 全面把握人才总体需求

应对现有信息技术力量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数质量情况进行摸底、评估,划分等级,按系统确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层次需求。要客观地分析外军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素质及信息力量编制等情况,借鉴外军先进的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和经验,科学预测各军兵种部队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所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储备。

3.2 科学确立新的人才标准

以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总目标,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在评估现状、弄清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军政融合、指技合一、兵种兼通的总体要求,以科研开发队伍、建设队伍、管理队伍、使用队伍为主体,具体确立各级各类人才的量化标准,以增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3.3 逐级制定新的培养规划

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遵循“立足现实、着眼发展,通盘设计、分步推进”的原则,即区分教育层次、把握教育重点、兼顾当前与长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官兵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意识,搞好部队信息普及教育;二是抓好院校教育,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三是分层次培训,满足对某些信息技能和信息管理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四是将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战略中,即走预备役军官与现役军官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只有逐级制定规划,人才培养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操作性,使其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

4 科学合理设置,系统完善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求军事人员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其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军人不仅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还应是善管理、懂技术、会指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着力建设以信息知识武装起来的、既精通本职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4.1 拓展院校培训功能,加强指挥管理人才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

应在现有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拓展相关专业院校的培训功能,培养信息作战指挥管理人才。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设置信息技术概论、信息作战指挥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等相关学科,形成以信息管理与指挥为主体的军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

4.2 改革教学课程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军事理论素质

我军目前的信息专业人才基本上是从军队信息工程、通信、电子等技术院校毕业或从地方高校毕业生招来的,到部队后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军事作战理论用不到、懂得少,难以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这些人才军事理论的提高,使其掌握作战指挥学、军事运筹学、信息作战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基本理论。这些课程既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又体现了信息科学和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行为等人文方面和军事作战理论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其军事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4.3 更新教官知识结构,加强信息化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前沿化

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完整的培训教学体系还不够,军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官能将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只有教官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素质水平达到了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才不是 “无根浮萍”。因此,军队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官培训体系,通过择优选送、在岗培训、挂职实践、人才引进等方法,大力培养教官骨干,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结构,是专业教学更加生动新颖、贴近部队实际和专业前沿,满足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需要。

4.4 创新教学训练方法,加强开发专业虚拟训练系统为主的应用训练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的特定需求,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以虚拟训练系统为主的“模拟浸没式训练、虚拟现实式训练和分区交互式训练”。通过训练,首先使信息技术人员了解武器装备系统的构造和运用原理,熟悉指挥系统的组织运行程序,并在实践中检验新装备和新技术的性能;其次,能最大限度贴近实战,使受训人员得到全面训练,达到战训合一的效果,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信息作战的综合能力。

5 注重实践创新,大胆尝试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当前,尽管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与矛盾,但只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掘潜能,就能够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才的信息能力。

5.1 军地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科学文化层次和信息专业水平

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广泛性和规范性,决定了依托国民教育是培养知识型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军地共育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力度,增加招收地方大学生入伍的数量,重点加大理工科学生,特别是信息专业人员的比例,扩大总体规模,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起点。要增加选送在职军人到地方深造的人员数量,分批选送有发展后劲的各类指挥人才、技术人才等到地方院校接受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育,全面提高知识层次。要建立区域性的军地协作关系,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和科研单位雄厚的教学与技术资源,联合举办各种中短期培训班,建立完善依托国民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使之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各类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质量。同时,增强军队院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各类院校均应增设系统性的信息专业知识与技能,初、中、高级指挥院校还应设置相应的信息化内容。应加大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院校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生成提供平台。同时,军队院校还要加快推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实现由注重积累知识向重视提高能力的转变。

5.2 学练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信息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可设信息技术等课程,增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又要把信息专业技术训练和加强信息管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内容。西方军事强国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上主张“虚拟实践”论,及运用“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创造模拟未来战争的“人工合成环境”。我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信息运用能力。秉承军事训练的先进性和实战性,建设先进的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是提高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采取集训、轮训、代训等各种集约化训练方式,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效用,扩大信息化装备训练的辐射面。同时,进一步加大军兵种之间、部队与院校之间交叉培养的力度,信息化建设落后部队的指挥、管理及技术人员要分批选派到信息化建设领先的部队对口学习,为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储备更多的人才。

5.3 远近结合,确保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

在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需采取远近结合的发展战略。既考虑近忧,又不忘远虑;既重视抓好当前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一些方式短期内培训信息管理人才,使部队保持相对稳定有序,又着眼未来,从长计议,针对远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建设问题,注重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构建;信息安全

随着电力在企业与生活中的应用,电力信息安全成为电力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安全的负面影响已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的多个方面,对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构建安全、稳定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必行。

一、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整体结构

构建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目标是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加强电力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根据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它包括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技术体系和系统组织运行等。其中管理系统主要有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系统管理与运行等;技术系统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OSI安全技术、审计、系统密钥、安全管理等;组织系统包括机构、岗位、人事组织等内容。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能够确保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兼容性等,能够有效的的实现主体对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模型图如图1所示。

二、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信息系统运行周期进行管理的过程,管理过程主要分为:初始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和废弃阶段。管理过程根据这五个阶段的要求,形成现代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在对电力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过程,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模型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每一次循环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完整的PDCA的过程,在进行一个过程的管理之后,ISMS的有效性、信息的安全性就能提高一个新的台阶,这样通过不断的执行PDCA过程,就能提高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管理水平。

三、电力信息安全系统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主要是为信息安全系统提供技术保障,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分析和解决,主要包括物理安全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两大类。物理安全是通过强制的手段要求相应的硬件能够满足系统安全的要求;系统安全技术主要是通过为系统平台选择合适软件技术、插件、组件等相关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结合ISO安全体系结构的相关协议,与系统的安全服务、系统单元之间的安全、协议层之间的关系。

作为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系统,首先要根据电力信息安全所涉及内容以及系统单元的不同要求,确定单元所需要的安全服务和需要的技术支撑,再确定安全服务的技术在网络的哪些OSI层次进行实现实现。通过图3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系统所对应的具体OSI层次,为相应的层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有效的保证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组织体系

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组织体系主要是通过组织体系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它通过机构设置、岗位聘任和人事管理等相关的手段来实现信息安全的管理。机构设置分主要是通过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行维护层来具体的负责整个电力安全系统的有效运行。决策层由电力公司负责信息安全领导进行管理,由各级的安全职能管理部门、技术负责人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各种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管理层主要是通过对通信、调度进行管理管理,一般由安全管理的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方案,协调各个部门的管理方式,保证信息管理安全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安全事故的处理,实现信息安全的连续管理。运行维护层是对安全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群体,主要有各级安全工程师,负责特定安全事务处理的工作人员组成。安全管理岗位是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根据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而设定,主要用于负责特定的电力安全事务的职位,保证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够及时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岗位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兼任,以提高电力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电力安全系统的管理岗位由安全管理机构设定,并由人事机构进行管理和负责对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安全培训、业绩考核等进行管理。

五、小结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管理与完善需要电力部门进行不断的努力,必须将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电力管理中,采用积极的、创新的、发展的思路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动态变化的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形成一个综合、多维、动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戚宇林,刘文颖,杨以涵,等.电力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是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J].电网技术,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