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金融危机的理解

第1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字:税收公平理念 金融危机 个人所得税 物业税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税收自然是应对危机的利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在金融危机中能对我国经济起到什么样的实效?是否合理?在危机过后仍然值的我们深思。税收公平理念能对税收政策制定和实施作出合理的评判,从而指引税收策的运行按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在经融危机中真正成为刺破危机阴霾的利剑,在危机过后起到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一、税收公平理念解析

理念是一个定义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的哲学家和法学家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理念顾名思义,就是理性的观念。人类的发展成就往往是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尽量克服感性认识而取得的,而灾难也往往是错误的理念引导的结果。"法理念着眼于是所有法学范畴中仅次于"法"的范畴它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它必须通过实在法而存在它对法学来说具有绝对的真理的性质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它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①法律理念直接将法律观念与精神转化为法律原则与规范,指导法律实践。法理念可分为既有法理念和新生法理念。既有的法律理念是法产生的前提,具有稳定性、滞后性。新生的法理念具有适时性.也可能具有超越性。所以新生的法理念可以指导并影响具体法规范、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但不能代替法规范、法制度,这是法理念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公平,与自由、人权、正义等准则一样是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税收的公平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社会问题,税收的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动乱,纵观历史,中国的历次农民大起义、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部分动因也在于税赋的苛重和不公"。②税收公平是税制合理性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税收公平理念能对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出合理的评判,从而对和谐社会的公平的指导思想重要内容之一。

税收公平的涵义与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西方税收公平思想从17 世纪发端,历经三个多世纪的演化,逐步形成了能力赋税和利益赋税两大公平原则并日益融合。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却表现出牺牲公平换取效率的重大变革趋向。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更加注重公平的和谐税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从多个视角税收来解析公平的内涵:1.以规范的对象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不仅是指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公平。同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税收权利义务分配公平。2.以领域维度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税收政治公平、税收经济公平与税收社会公平。税收政治公平就是征税人、纳税人均享有对税收活动统治与管理的权利。税收经济公平指课税制度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公平地进行,公平自由地进行要素分配和收入分配。税收社会公平指利用课税机制达到社会有序发展的目标,包括教育机会公平、就业机会公平、社会保障权益公平等。3.以实现过程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补偿公平等。4.以实现过程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补偿公平等。5.以时间维度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税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此实现代际公平。6.以税收价值为解析对象,税收公平包括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的审视

(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税收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在四个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由于我国出口商品有很大一部分售往美国,此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的消费信心与消费实力,从而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次,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受到巨大的市场风险的考验。再次我国境外的有关上市公司的市值有大幅下降趋势。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流动性收缩,影响了一些企业款项支付能力,使来自境外的欠款、赖账现象日益增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国有涉外业务的企业的收益,资金想抽回本国较难。第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是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利率的不断调高。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也将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下一步的走势产生影响。

我国政府在税收政策上一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1) 国务院决定从2008 年10 月9 日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同时规定,从即日起,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也比照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2)2008 年,根据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国家三次调整了房地产的税收政策。具体来说,第一次是2008 年3 月,当时为了支持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国家减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运行当中涉及的有关税收。为了鼓励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国家又减免了住房租赁涉及的有关税收。2008 年11 月,为了减轻个人购房者的负担,促进个人住房消费,第二次调整了房地产税收政策。将个人首次购买90 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统一下调到1 %。同时还规定个人住房买卖的时候可以免征印花税,个人销售住房还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第三次调整就是2008 年12 月出台的国办131 号文,规定对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这次税收政策调整和原来执行的政策相比,调整了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的征免期,同时加大了税收优惠的力度。通过这次营业税的政策调整可以降低住房转让交易成本,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这些措施大部分是扩大内需来保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税收政策的审视

可以看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积极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看到其在出台政策时仍有不足之处,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些矛盾。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重视社会的公平问题。美国此交金融危机源于次贷危机,但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④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认为, 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 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 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非常容易发生危机。 首先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自由化的金融监管取向背离了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要严格监管的本质,给金融危机产生培育了温床。其次,新自由主义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gdp 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克鲁格曼在《美国怎么了--个自由主义良知》就美国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导到美国人所称道的机会均等实质已不存在,由于结果不平等而导致机会也不平等,"为了拼命把子女送进好学校数以百计的中产阶级不顾支付能力购买住房,背负危如累卵的抵押贷款。⑤"这些都是导致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税收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在调节收入差距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更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审视主要包括对我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和目前热点的物业税开征的审视。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我国虽然通过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对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取得的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也比照储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金融危机期间拉动一定的内需,促进投资,但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方面的扭曲并不能真正起来长时间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采用分类所得税制难以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这样的分类所得税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会造成收入来源丰富且不在法定范围内而综合收入高的富人群体却可以缴纳较少的税甚至可以不缴税,而综合收入较少、来源比较常规和单一的工薪阶层反而要缴纳更多的税款。这在总体上是难以体现税收负担公平原则的。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采取比例税率与累进税率并用的方式,还设计了两种超额累进的税率制度这种方式在世界各国是不多见的,与国际上减少税率档次的趋势不吻合。费用扣除标准有失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过于简单,没有区分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必要费用和为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及家庭开支所发生的生计费用。另外,我国费用扣除标准中也没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健康状况等所引发的不同开支水平,以及通货膨胀、医疗、教育、住房等不同情况,而是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这对于那些收入相同但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多的纳税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纳税人的生计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过低的费用扣除额体现不了对维持最低生活必要费用的保护,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社会公平原则。减免税有的不合理,比如我国附加福利在个人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同行业的附加福利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垄断行业和利润率比较高的部门的附加福利比重较大;此外,附加福利与地位、权力等因素联系紧密。

由此可见, 个人收入福利化侵蚀了税基, 也加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利税收公平的体现;同时资本利得也没有列入征税范围,而近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股票转让所得已成为个人收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我国房地产税房面的调整,可以看到政府初衷促进普通消费。可是现在房价以普通百姓购买力仍是难以承受。在一些大城市房价虚高,国家的政策更为高房价推波助澜。政府为什么会越调,跟其预想的目标偏离越远。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税制不公平造成的。政府成为高房价的推手之一,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房价过高把中国80%以上的居民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让许多贷款购房的居民成了一生难以摆脱的"房奴"。与此同时,却让少数人用国有土地要素在短期内聚集及掠夺社会财富、牟取暴利。房地产泡沫四起。⑥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审视主要国税税制不公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对称,进而影响税收征纳公平及税收政治公平的实现在我国,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税权划分。

物业税的征收,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价格,引导大众更加理胜地进行不动产投资;可以通过税种的整合,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而提高居住成本,从而使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可以减少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价格泡沫,降低房地产信贷的金融风险,更加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物业税的巨大税源,也为地方财政收入带来不小的收益,为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支出积累更多资金。国家可以用法律的方式对社会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财产差距做出一定调节;还可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职权上做出更进一步的划分;对土地使用权收益进行更长期、更合理的管理等等。当然中国的实际情物业税应该如何实施还要深入研究但要以税收公平的理念来指导。

三、在税收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以税收公平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政策看纳税人之间的形式公平,忽视实质公平,如何得到实质有效的公平也仍值得,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改革现行税制设置比较重视形式公平,但在税收的实质公平方面体现不充分。"在现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下,收入来源少、项目单一的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力军,而收入来源广、项目多的高收入阶层则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红利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消费、购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⑦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存在对纳税人具体情况考虑不足的弊端。近年来进行了诸多涉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但大多数改革重点都放在强化征管、增加纳税人的义务上,个人所得税制的内在缺陷始终不在改革之列。、依公平原则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构想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扣除费用充分体现纳税义务人实际负担能力、建立严密有效的征管机制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二)以税收公平理念指导物业税开征

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基本适应我国国情的税制框架,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基本原则在房地产税制方面没有得到贯彻。时至今日,其问题日益凸现,集中表现在房地产保有阶段税制改革缓慢,存在严重缺陷,表现为:立法滞后;内外税制不统一;租税费体系混乱;房地产税制结构、税种设置不合理,在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税负重,保有环节税负轻;征收范围狭窄、税基覆盖不全;计税依据和税率设计不合理;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物业税的征收可以健全财产税体系,规范财产税制度;调节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引导公众更加理性的投资,优化房地产资源的配置;物业税的巨大税源也为地方财政带来不小的收益,为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支出积累更多资金;同时还可以公平社会财富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税务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物业税"空转"工作在部分地区试点了6年多之后,将推广至全国。这一信息表明,物业税开征步伐将大大加快了。在物业税的开征过程中我们遵循税收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将有利于我国税制公平,同时对完善我国税制有重要的意义 。

注释:

①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1页。

②杨秀琴:《国家税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③秦蕾:"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的演进及对建立和谐税收的启示",载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④参见(美) 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载于《海外视野》,2008 年第13 期,第32页。

⑤(美)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第2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社会党国际;金融危机;策略主张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党、工党及其他政党的国际联会组织。目前,它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170个政党和组织。由英国工党发起,于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会议上宣告成立。为成员党加强联系,交换情报和经验,表明共同立场的组织,其决议对成员党无约束力。纲领为民主社会主义,宣称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多党制和分权主义,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人人平等的福利国家”,实现民主、自由、人权和“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标。在国际上拥有超过60个成员党,在超过5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些政党目前正在执政或参与执政。

社会党国际历来很重视国际事务,社会党国际十分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强调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该部门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政治领导人,部长和知名专家,他们正在努力制定一项全球革新应对这场危机的计划。要求基于渐进民主和完全透明的原则,要符合社会公正和团结的价值观。

一、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主张

2008年9月26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社会党国际主席团会议的中心议题进行讨论。社会党国际及其各成员党领导人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主席团主要讨论了这次金融危机的规模和程度,强调在一种以不负责任的经济贪婪结合差劲的政治管理和调节为基础的模式下,这种全球金融脆弱性的警示标志都已经非常明显了。主席团成员在他们的交流中呼吁要摆脱只基于货币繁衍货币的社会从而回到健全的实体经济中去。与会者强调明确而透明的金融规则是必需的,并且要求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加强国际规管和问责。同样,与会者一致认为积极应对就必须采取一种全面的办法,金融、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会议还强调,虽然今天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动荡也不应该降低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次会议上,社会党国际主席团决定成立一个关于全球金融事务的委员会,为摆脱这次危机出谋划策。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这次会议上社会党国际发表了一个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声明。其主要内容如下:“对于全球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来说,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范围衰败的迹象已非常明显,就像以前社会党国际多次申明的一样。过去三十年,一直奉行的以自由放任政策为中心的经济模式毫无道德指针,这种模式是不负责任的贪婪与的政府干预和调控缺失政策相结合。在当前管理体系下少数人在政治沦丧和问责缺失的背景下决定着关乎数以百万计公民的金融政策。市场投机的横行与金融系统监管的缺乏已经导致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不是实体经济在增长而是货币自身创造货币。对于全球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而言,这个时代是决定性的时刻,用政治议程指导我们解决摆脱危机应作为优先选项。这不是一个改变的时代,却是一个时代的改变。金融、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应该作为整体统一解决,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新的模式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南北之间和地区间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巩固推进合法的政治进程解决国与国之间共同关心的问题,诸如食品价格上涨、能源费用走高、抗击自然灾害等,以寻求新的模式和真正的解决方案。同样,他们必须为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付出代价,也必须认真考虑以解决居民对于健康,社会安全,教育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作等问题的实际需要。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在政策上保持连贯性,不是政策上的实用主义,长期以来,这就是发展中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衰败产生了两个需要克服的特别挑战。首先是应对危机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另一个是这种衰败并不一定会导致积极政策的加强,但可以看到由于恐惧和边缘化极右的极端主义政策会有所抬头。因此社会党国际致力于推进一种责任,政治和调控的全球视角。认为不应该导致持续的利润私有化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应该通过透明的和持续稳定的金融调控去恢复人民的信心,包括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

社会党国际,在本届联大继续支持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上,突出强调紧迫需要不偏离正处于全球金融不稳定的现实。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呼吁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在卡特尔举行的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上要产生出具体的结果,因为国际社会在努力解决贫困和全球不平等问题上正处于衰退的危险中。由于为解决本次金融危机设定指导方针和路线图的明确目的,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同意成立一个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事务的委员会去制定明确、及时的建议。重申了积极的政治在为全球公民建立一个公正、切实可行、文明的经济中的作用。”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上,社会党国际呼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应该有一种新的关系。2008年11月3日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关于全球金融问题的首次会议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全球社会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指导原则。鉴于此次危机已经影响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天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很紧张这种情况,社会党国际提出了五个具体措施帮助那些直接受危机影响的国家和人们。就是呼唤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种新关系。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强调指出,除非通过综合全面和强有力的调控和监管使行为改变,并伴随着国际金融体系意义深远的改革,否则金融市场的信心就不会恢复。

考虑到人们毫无准备的做了金融危机的牺牲品,失去了住房,工作,养老金和社会服务。社会党国际提出要设立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去援助社会保障计划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一种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合适体面的工作岗位。因为这些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雇用了工人中的绝大部分,同时也贡献了GDP;设立一个金融基础设施基金以帮助刺激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快速便捷的短期流动资金链:通过寻求新的金融资源,借贷设施和更加根本地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来解决多边机构和区域发展银行的金融资源的短缺问题。这些提议统称为“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呼唤一种新的关系”。

2008~E11月17―18日,来自各大洲的社会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在墨西哥开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全球社会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出共同解决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社会民主化建议。委员会会议高度强调了政治,政府,和监管在确保一个可持续和公平的全球经济上的关键作用。突出了需要一种全面的方法处理危机,不仅要解决金融问题还要处理气候变暖,环境能源,消灭贫困等问题。委员会会议着重认为新的责任和机遇己对

全球的社会民主运动打开大门。将其关注的核心议程放在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上面一就是重点放在就业,养老金,卫生,教育和民主管理方面。委员会认为,政治回归是必不可少的,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民主原则的新金融架构。

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看法和主要措施如下。

(一)社会党国际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主要看法

社会党国际把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缺乏道义指针,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失败;差劲的政治管理和调控,政府对市场调控监管的缺失:缺少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监管,金融规则的不透明,导致金融投机的横行,金融系统监管不力;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增长而仅仅是货币产生货币。

(二)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张

社会党国际通过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措施主张:要改革全球金融市场,改革全球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要有明确而透明的金融规则,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管理和问责金融市场,以此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解决金融危机要有一个全面的方法,与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一并解决;政治的回归,社会党国际强调政治在解决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强调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调控;呼吁恢复实体经济的增长,虚拟经济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金融危机的危害,使发展中国家尽早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分析

总的来说,社会党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其全球治理政策的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一)在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问题上,社会党国际一向认为政府不加干预,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金融政策是金融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党国际于200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23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资本投机的放任,诱发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南美洲,俄罗斯和土耳其等一系列金融危机。2006年以来源于美国市场的次贷危机已经牵连到大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并减少了经济增长的机会,导致各国失去工作的人数增加,而那些负责任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早就预测到这种危机的发生。这表明《华盛顿共识》的金融秩序已经遭到失败。然而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有效的全球民主治理机制来保护世界免遭这样的危机之害。按照自由主义的金融逻辑,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因此,全球化提出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民主政策贯彻于全球层面的福利国家。为此必须在国家层面,超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全球层面实行负责任的多层治理。在以上所有层面上,同样的价值观,原则和方法应具有绝对效力。”[1]社会党国际曾经强调, “两大金融组织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市场传统彻底决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摆脱新自由主义“市场至上”的观念,重新思考发展的基本观念。所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党国际仍然认为缺乏政治监管和道德指针、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是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自由放任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仅仅是货币繁衍货币。从而社会党国际呼吁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种新的关系,强调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二)社会党国际强调政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社会党国际认为,“政治的责任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实现自由与平等,具体包括:缔造国际新秩序等。为实现上述目标,社会党国际提出了建立全球的经济和金融新秩序的计划”。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社会党国际认为,“全球经济发展正遭遇到结构性限制,这不仅表现为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剧,而且也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政治体制根本不能克服这种结构性限制。最近发生的金融和原材料市场的两次重大危机,就是缺乏一个促进有效,公平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认为政治层面解决金融危机的主张由来己久。所以社会党国际认为,用政治议程指导我们解决摆脱危机应作为优先选项,要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政治回归必不可少。

(三)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调控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一贯认为,这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时,社会党国际就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缺陷,要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就需要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地区银行”。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党国际在2008年6月6日,社会党国际经济委员会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要改革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第23次雅典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全球化进程影响着金融市场。要使市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就必须首先对目前的金融秩序予以改革。美国不再是世界货币无可争议的提供者。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流入,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整个东亚地区。因此,当务之急是改革全球金融体制和国际金融组织。社会党国际强调有必要举行全球财政问题会议,以寻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都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社会党国际又进一步指出:“金融市场最近的危机加强了在金融体系内实行新规则的必要性。一方面,私人信用机构系统的周期行为需要更加严格的公共监管干预,比如由国际清算银行进行监管;另一方面,金融手段和产品的复杂性需要一个独立机构进行监管,以避免在信贷市场上出现难以估计的风险。监督机构应负有对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进行程序核准的责任。”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问题上一向主张对全球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设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调控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党国际主张认为要使金融市场恢复信心,就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透明,可持续,综合全面,强有力的调控和监管。

三、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评价

(一)策略主张的进步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党国际就十分重视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社会党国际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社会党国际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金融政策的批判;对全球金融市场缺乏政治监管和金融投机横行的批判;认为一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都缺乏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去监管。这些分析都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这对近三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金融政策来说,不管西方主流是否赞同这无疑都是一针清新剂。

社会党国际除了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外,还对应对解决金融危机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社会党国际通过对危机原因的分析,提出要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改革,设立明确透明的金融规则,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世界性金融组织去调控全球金融市场。并以此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呼吁市场与政府之间要有一种新的关系,强调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作用;

反对仅仅是依靠货币繁衍货币的金融发展模式,强调实体经济的恢复与增长。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张对摆脱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有些已经被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党国际提倡应对金融危机要有全面的办法,在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同时,要把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协同解决。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社会党国际很重视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破坏,提出了一些特别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认为在世界范围金融动荡的背景下也不应该降低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仍对弱势对民生的关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二)策略主张的局限性

1 理论层面的局限性

社会党国际批判新自由主义主导的金融政策,重视政治的作用,主张政府要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和规管。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和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主导了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倡导的金融思想在与新自由主义或明或暗的争斗中,总体处于弱势。就连社会党国际自己都不得不坦承,新自由主义金融政策的衰败并不一定会导致积极金融政策的实施,反而是极右的极端主义政策的抬头。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党国际的金融策略有其先天不足的一面。

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很难协调国家间的金融利益。首先,社会党国际一直在呼吁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但由于全球金融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其规则符合他们的利益,社会党国际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时,就会相对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对。正是因为众多的利益难以协调,所以导致改革的呼声大而力度小。其次,虽然社会党国际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利益进行保护但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社会党国际建议设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调控,这就有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弱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的金融资源下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其要求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方案,近几年在国际社会呼声颇高,社会党国际的方案只不过是国际社会多种政治力量所提方案的大综合。并无太多新意。

2 实践层面的局限性

第3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法律制度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也是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在防范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比较英、美、韩等国家以及巴塞尔协议中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有关法律规定还过于原则、零散,尚不够完善。我国应建立健全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涵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以及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依法规制行政权力一是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通过立法减少公权力对金融市场的违法和不当干预:二是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危机;四是完善行业协会立法,发挥自律监管作用;五是建立跨国性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制度。

第4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

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

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 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

[15]金歌2009年金融风暴下的中国[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27。

第5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第6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金融安全 风险控制 危机预警模型

国家安全始终是世界所有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独立、领土完整以及现存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不受破坏(高鸿桢,2005)。从现代意义上看,经济安全也包括其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由于这场危机发生之突然、传播之快速、传播面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纷纷质疑,为什么对金融危机及其预警已做了长期研究的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没有能够事前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呢?为什么那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这场金融危机也没有能够预先加以防备而束手无策呢?这一方面说明了金融危机预警的确还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世界难题,另一方面也更加突显出建立完备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是多么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国外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

金融安全预警系统(financial security early-warning system)在国外的研究中又称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或早期预警系统,即early-warning system,简称EWS。伴随着各种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危机影响的日益扩大,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国的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机理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金融安全的相关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国家背景不同,所研究的时期又有差异,以及各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存在差别,各种影响金融安全因素的作用机制又在不断变化,因此至今在金融安全影响因素的判断、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以及金融安全预警方法等方面还难以形成共识。

对于危机问题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甚至更早的文献,其后的马歇尔、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也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有过详细论述。

马克思将货币危机划分为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危机和独立的货币危机两种类型,并将危机的成因解释为:货币出现时的商品买卖在实践和空间上的分离,导致货币与商品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从而为货币支付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则以“不确定性”来说明和理解金融危机的出现。他在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危机的形成机制在于人们一旦意识到存在“过度乐观引致抢购风潮的市场”,觉醒的力量将势不可挡,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受到冲击,则可能使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倒退。

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危害日益扩大,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得到建立和发展。然而对各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加以统一梳理较为困难。由于金融安全预警本身存在方法悖论,在应用样本上差别较大,使得金融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更千差万别。在此可以主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对各类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演进作初步的归纳:

以Kaminsky等(1997)的经典论文为界线,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1997年以前和1997年以后两个主要时期。

(一)1997年以前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归纳起来,1997年以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发展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第一种结构的危机预警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危机识别模型,这种模型主要是通过分析各种预警指标在危机发生前后的数量特征,检验其是否存在着被我们捕捉到的异常来事先预警的,其中的预警指标基本来源于相应的理论模型对危机的解释。第二种结构的预警模型则将金融危机事实以潜在的金融危机作为被预警的直接对象,如以货币压力指数EMPI为标准识别的金融危机,通过判断指数波动是否超出相应临界水平进行金融危机识别(贾彦东和张红星,2006a)。此类模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利用新的计量分析工具对安全因素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方面。

(二)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因素分析式模型的改进和拓展。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在危机界定方面和指标覆盖范围方面有新的发展,预警模型选用的计量经济工具和统计技术也有了明显的飞跃。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有:Burkart和Coudert(2000)运用专家评判法进行的危机界定与原有界定的比较研究;Ghosh(2002)引入货币危机深度测评的危机识别方法,对货币危机的界定研究;Zhang(2001)的研究采用了单一指标判断再综合判断的识别方式,即选用汇率、外汇储备、国内利率等变量,认为只要有一个变量超出临界水平则表明发生了危机。

二、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及应用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学者开始真正重视金融安全方面的研究。从国内看,研究的焦点主要在金融安全理论及其相关方面。目前国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很多研究都集中于探讨安全理论与中国安全现状,即对可能造成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体制变迁下的金融安全变化进行描述,而真正实证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第7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摘要]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因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是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的一种暂

>>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媒介呈现 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再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期合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浅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院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生就业心理援助机制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7-01.

②.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24.

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EB/OL].,2009-04-29.

④冀玉然.大学生创业基础研究[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6.

第8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会计准则;关系

一、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纵观历次经济危机,分析其原因时,多少会有会计的因素,只不过不同的学者认为会计承担经济危机的责任权重不同。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人们认为各国遵循的会计准则不统一, 会计信息披露混乱、不充分, 导致决策失误和信贷关系紊乱是触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成了受攻击对象,备受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主因。目前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与此次金融危机关系的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 公允价值会计引发金融危机

该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不当使用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为金融危机承担主要责任。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众多次级贷款债券投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没有得到体现的直接证据。以公允价值反映计量日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并将计量形成的差额计入损益,无疑将影响利润的质量,使利润信息的相关性降低,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是得不到现金流支持的。在经济繁荣时,资产往往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当泡沫破灭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

美国金融巨头们指责说,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这些“账面损失”造成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头寸,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这又加剧了次贷危机。公允价值会计的这种“反馈效应”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公允价值无关

该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并非公允价值惹的祸,不管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还是危机发生以后,公允价值计量都为投资者及时提供了最透明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提供在危机发生前,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价值;在危机发生以后,同样帮助投资者更及时有效地了解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以FASB和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就是一位坚定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支持者,但强调它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才是应用得最好的。他说明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并表示,公允价值会计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在危机下要求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非理想的替代方案,而是因噎废食的倒退。另外,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也态度鲜明地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金融危机的动态、规模和影响。

我国著名会计学者黄世忠教授认为,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会计界并非金融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金融危机面纱的功臣。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所谓的公允价值“反馈效应”是本末倒置的逻辑。

3. 公允价值会计并非源头但放大危机

该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虽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危机的起因是利率调高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及由此导致的次贷违约,再进一步传导至股市和债券市场。但公允价值计量对危机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体现在它的相关性,即是指公允价值是与市场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恐慌性抛售,使得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市价大幅下跌,而公允价值会计要求按照这种不合理的跳楼价来计提损失,就造成了比实际损失更大的减记损失。这些减记损失还没有引起现金流的流出,是企业的未实现损失,但它会引起市场的进一步抛售,放大市场的损失。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在危机中也暴露出使用过程中的缺陷,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保罗•肯乔斯基在一次听证会上明确表示“这种会计准则会将问题自我放大。它已经产生巨大的、让人完全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恶化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肯乔斯基声称,“我们相信逐市计价原则不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且修改这一条款也不会结束这次危机。但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改变一下这个会计准则,会有一个很大的扭转作用。”

二、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影响

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下的,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动态过程,因而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尤其是经济危机会对会计制度建设造成冲击,纵观历次经济危机,每次的经济危机过后,会计制度总会有改变。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及改革都与经济危机有关。

1. 80年代金融危机促使公允价值会计产生

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在没有预警情况下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社会公众开始对美国银行体系可靠性产生担忧,对历史成本计价使用产生疑问。职业团体与管理机构认为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不能预防、反映以及化解金融风险。危机使FASB相信,公允价值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因此一反以往审慎的态度迅速做出反应,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了关于远期合同会计的第80号公告。随后几年支持者从理论方面、实证方面以及审计实务等方面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信息质量方面优于历史成本计量,但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一直持反对态度,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缺乏可靠性,还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并会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之后,公允价值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FASB也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这个由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公允价值”概念已被会计实务所采纳。

2. 2008年金融危机引起公允价值会计修改

2008年10月4日,在各方压力之下,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以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同时要求SEC在90天内提交相关调查报告,以决定是否中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并了《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允许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金融资产价值。SEC随后进行了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提出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迫于政治的压力,FASB在2009年4月2日投票决定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金融机构在使用公允价值方法对金融资产进行估值时可拥有更大的自主判断空间。在金融危机中争议最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终于成了平衡美国各方利益的牺牲品。

FASB对该项准则做出了两方面的明显改变。一方面是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不流动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用其他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此项改变,实际上是对那些有价无市、甚至是无价无市的金融资产,给予了有别于“公允价值”的另一套定价准则,从而使这部分资产不至于因为股价模型导致的价格偏低而造成过多的资产减记。另一方面,FASB同时表示,如果一家机构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只有在资产到期后才会出售,而不会用作交易来投机,那就不需要根据“非暂时性损失”原则来进行减记。根据这一规定,银行可以通过预估持有的这些资产的时间长短来进行价值评估,如果不需出售这些资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产,则不必进行非暂时性损失减记。这样在金融危机中价格大跌之时,银行可以通过认定部分资产为持有至到期资产,而避免用市值计价,以避免大规模减记的发生。因此新准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确认的资产损失减少,但对改善银行的实际盈利能力却没有什么意义。

FASB对会计准则做出修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给了金融机构重新调整和喘息的机会。今后一部分交易性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将不会以目前不断下跌的价格计价,对资产大幅减记的风险得以控制,并大幅降低了由此引发现金流枯竭的风险。资产负债表的改善将提高资本市场中的贷款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较长时间影响看,会计准则转变的结果最终会传导至银行信贷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这些转变连同美国政府的种种经济刺激措施,或将使得美国经济恢复的时间大为提前。

三、金融危机下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反思

1. 需要客观看待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2009年3月12日,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伊始,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保罗•肯乔斯基说,“之前我的想法是国会不应该介入这么具体的会计准则的讨论,但是我们拒绝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这种会计准则会将问题自我放大。这个准则已经产生巨大的、让人完全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恶化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当然,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可能靠它解决经济危机。正如80年代银行危机出现时,许多人认为这是70年代的会计准则15号公告的后遗症,它并未消除危机,只是延迟了危机。

2. 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准则的缺陷

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被认为比历史成本更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但30多年来,关于公允价值是否客观真实,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这一缺陷暴露无疑。金融业的利润在经济形势好时,由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资产的市场定价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数据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这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

相比其他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仍然是目前更优选择。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对它的一场考验,说明它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完善。经济与会计准则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个更相关和适合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过程中与之出现的各种摩擦反过来又促使准则的反思和完善。

3. 需要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在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的立场很可能屈从于政治需要。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助于FASB更能体现公众利益。从理论上讲,通过CF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集中,这样也避免了在每次经济危机中,会计准则都成为危机“替罪羊”的尴尬局面,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FASB于1978年至1985年期间陆续颁布了6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形成了较为完整CF,但其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完美、有效,依然存在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一致性和重要概念模糊的严重缺陷。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可以发现,CF内部的一贯性的缺乏是对现行实务遵从的结果,概念框架体系内容上的不完整以及重要概念模糊主要是为了避免与实务产生冲突。这导致在具体准则的制定和解决有争议的会计问题上,CF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需要构建更科学和严密的CF。

参考文献:

[1]赵鹏飞.次贷飞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9):22-25

[2]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务通讯•综合版,2008,(11):11-15

[3]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N].证券市场导报,2009,(l):16-19

[4]秦学斌.经济危机下会计准则发展的思考.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8):102-103

第9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范文

一、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关系

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希法亭从《资本论》出发,把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借贷资本、虚拟资本等思想拓展为关于金融资本的理论体系。在希法亭看来,起源于货币经营业的银行,通过资本信用、股份公司创建、股票发行和交易所投机等业务,日益取得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作用,成为君临社会生活过程的力量;取得了这种地位的银行资本,就转变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资本的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

金融资本是从银行资本发展而来的。银行从货币经营业开始,逐步转变为经营商业信用和资本信用。银行信用业务的扩展在股份公司的基础上发生了质变。股份资本在股票形式上取得了虚拟资本的形式。实际生产资料所有权由个人转归一个法人公司,而股票现在则只代表收益的要求权,成为一种单纯的收益证书。这种收益证书也可以在交易所中作为商品来交换,因而可以通过这种特殊商品的转让,收回现实的货币。因而,虽然这种收益证书对社会来说代表一种虚拟资本,但对股票持有者个人来说,却潜在地代表着他的货币资本,代表着他的货币收入和支付能力。股票价格的决定是按照收入资本化的方式决定的,也即由预期的股息收人除以利息率来决定。股票价格具有极大的灵敏性,预期的股息收入和利息率的变动会以数十倍放大的效果表现在股票价格上,因而股票成为投机的理想对象。在企业股票发行时,预期利润的资本化会使股票价格远远超过股票实际代表的资本价值,因而给企业的创建者带来数额庞大的创业利润。创业利润或发行利润,既不是利润,也不是利息,而是资本化的企业主收入。创业利润是一般股票投资者向企业创建者支付的一份贡赋。

资本家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的努力,现在表现为追求更大的股息和更高的股票市场价格。在股票发行业务中,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银行对社会的全部货币的支配,使银行具有动员资本的职能,这使银行逐步掌握了企业股票的发行业务。虚拟资本被出卖,银行实现了由产业资本向虚拟资本的转化中所产生的创业利润。银行不仅掌握着股票发行的业务,还操纵着股票在交易所里的买卖和投机过程。交易所对资本的动员,在法律上不过是所有权的转移。交易所投机具有的性质。但是,对于行家里手来说,这种成为有把握的。有利于投机的氛围可以由大投机家们所制造,实际上也是由他们制造的。对于交易所的资本的动员来说,投机是必要的,而对投机来说,同路人、局外人和公众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局外人和公众是必须承担损失的人。在股票投机中,大银行占有特殊的优势,它可以控制股票市价的发展,影响投机方向,利用别人的资本在细微的和短期的价格波动方面进行投机。证券价格的形成以及由证券价格涨落所实现的财富转移,是一种独立于产业积聚过程的财产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完全脱离所有者的领域并以极其神秘的方式决定他们财产的命运。

为了更稳定地占有创业利润,更有把握地通过证券价格的涨落转移其他投资者的货币财富,银行需要控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创业利润依赖利润的水平。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的资本化约定了特别高的创业利润,刺激银行参与和促成这样的生产部门。银行的干预促进了产业资本的集中。在高涨时期,垄断企业实现了大量的超额利润;在萧条时期,实现了正常利润,而竞争者被排除了。当垄断企业支配了更有利的自然生产条件,从而在经济垄断之外又拥有自然垄断时,垄断组织对市场的控制力就更加巩固了。专利权的占有为垄断联合提供了作为经济垄断支柱的法律垄断。垄断组织保证了垄断利润;这种被提高的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被银行资本化和占有。因此,银行不仅作为信用机构,而且首先作为金融机构,对生产的联合和垄断发生了利益关系。

为了掌握垄断利润,银行需要更稳定地控制产业的所有权,扩大对产业的资本信用,尤其是固定资本信用。资本信用要求银行资本长期固定在企业中,因而要更多地依赖银行的自有资本。自有资本的扩大意味着更大规模地占有发行利润,更长久地参与和最后支配产业企业以及更强烈地影响商品投机和证券投机的可能性。在自有资本日益增大的基础上,银行的业务除包括支付信用、资本信用和发行业务外,还参与企业的创建和领导。这对银行说来具有多重意义:第一,可以使银行参与瓜分垄断利润;第二,可以使垄断利润资本化,从而得到很高的创业利润;第三,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操控股票市场,得到很多投机利益。

按上述目的和途径投入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希法亭称之为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中,生产资本和虚拟资本被融合起来了。金融资本控制实体经济,是为了更稳定地控制虚拟经济中的创业利润和投机利润;而金融资本通过虚拟经济对货币资本的动员能力,又使之更容易实现对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控制。在金融资本中,产业巨头和投机巨头融合为金融巨头。产业利润合并了商业利润,自身又被资本化为创业利润,而这些利润都

落入金融资本之手。“产业资本是圣父,它生下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作为圣子,而货币资本则是圣灵。它们是三位,但在金融资本中却是一体的。”

综上所述,在希法亭的理论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统一于金融资本的,虚拟经济是金融资本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一个手段。对实体经济中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控制和对虚拟经济的控制,是金融资本的相互促进的两个手段。在分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时,也有学者发掘了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认为希法亭拓展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但这种观点也只是把金融资本理解为虚拟资本的一种新形式。。而实际上,金融资本不是指资本的虚拟方面,而是资本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形式包含着实体经济垄断和虚拟经济控制两个方面,也包含着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如果把金融资本仅仅理解为虚拟资本,那么从这种抽象的金融资本理论出发,或者直接从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虚拟经济理论出发,必然不能理解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现实,也不能理解由金融资本的运动所导致的金融危机。

二、虚拟经济膨胀危机论的局限

虚拟经济危机论者认为,资本虚拟化带来金融产品规模的膨胀,放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虚拟资本价格泡沫破裂,支付链条断裂,金融机构大批倒闭或巨额亏损;金融危机就是金融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以及由此引起的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来源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来源于资本虚拟化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这种虚拟经济危机论没有在金融资本的整体活动中来分析虚拟经济的运作机制,没有把虚拟经济理解为金融资本的一个方面,而只是理解为与实体经济抽象对立的部分,因而在解释金融危机的某些方面的原因时,也屏蔽了金融危机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

虚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金融资本自身的运作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过程,并非某一个人的阴谋。虚拟经济自身,是金融资本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积累领域。所谓虚拟经济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证券化以及证券市场的买卖活动。金融资本通过对证券的控制,一方面控制产业链的核心所有权,另一方面通过证券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剥夺中小投资者的货币资本。虚拟资本可以从两重内涵上来理解:第一,股票等等自身所代表的资本已经转入法人公司,股票自身只是代表一种收入凭证。第二,股票的价格是按照收入资本化来计算而形成的虚拟价格,在这种价格上体现出来的资本是虚拟的。虚拟经济的矛盾在于,证券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的实现条件存在着矛盾。证券价格的形成是按照预期收入的资本化来形成的,在经济形势高涨或者利率降低的情况下,证券价格不断走高,吸引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进入证券市场,这又进一步推高了证券价格,而证券价格的提升自身又成为推动价格进一步提升的原因。这时,社会所能动员的所有货币资本都会涌向证券市场。金融技术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进一步为证券价格的提高机制扫清道路,使证券市场对货币资本的动员能力提高到极限。证券价格日益膨胀,但总会遇到一个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上,被推高的证券价格没有充足的货币来实现。这或者是由于利率提升,或者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抑制了货币扩张政策,或者是由于银行信用紧缩,不再向投机者提供新的货币供给,等等。一旦证券价格不能实现,预期价格开始下降,证券抛售就会开始,证券价格直线跌落,而价格跌落本身会促使价格更快跌落,金融危机因此爆发。证券作为资本动员的手段和投机的对象,是始终留在市场上的,而证券价格的周期性涨跌却不断改变着货币资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无论是证券价格的高涨过程,还是跌落过程,对大货币资本家都是机会。证券市场的危机对中小资本的货币流影响比较大,从而使实体经济中的中小资本陷入经营危机,但是与金融资本相联系的大产业垄断资本,货币信用的获得却有保障得多,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虚拟经济的危机中,也是金融资本兼并、控制中小资本的好时机。虚拟经济的危机会打击金融资本的某些业务,会打击金融寡头中的某些个人,但作为一个整体,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危机中是壮大的,而损失则落到中小产业资本、一般股民以及拯救危机的政府身上。

虚拟经济危机论遮蔽了金融资本对危机的利用。虚拟经济是金融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之外创建的货币积累机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过剩危机日益增强并在形式上从产品过剩、产能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无法为产业所吸收的过剩资本,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凭证为筹码,创建了一个以投机既成货币财富为目的的积累体系,这就是由多级证券市场构成的虚拟经济。虚拟资本不是去追逐股息,而是去投机由股息资本化所决定的股票价格涨落。控制股票发行权的金融机构能在一级市场上占有创业利润,而各种资产的证券化以及各种证券在二级市场的自由买卖,使各种货币持有者都有机会参与虚拟经济的。不仅过剩资本,而且企业的流动基金、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积累基金和劳动者的生活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都被卷入虚拟经济之中。虚拟经济的膨胀可以为利润前景看好的产业迅速募集资金,扩大银行的信用业务,从而暂时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手段,造成虚假的繁荣。但虚拟经济越繁荣,对货币财富的吸收速度越快,而一旦货币财富的来源枯竭,虚拟经济的泡沫将不可避免地破裂。在虚拟经济泡沫破裂时,那些已经投入虚拟经济的社会生产基金和生活基金就会在一夜之间蒸发,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条件和社会各阶层的正常生活条件就会遭到破坏。金融贵族所操纵的虚拟经济虽然不提供任何新价值,却改变着社会关系的性质。越来越多的市民社会成员、生产机构甚至政府,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抵押给金融贵族了。

把金融资本理解为单纯的虚拟资本,并把实体经济和虚拟资本对立起来的分析框架,屏蔽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核心部分的控制。实际上,金融资本不仅控制着虚拟经济,还通过股份公司及其层层子公司形成庞大的控制体系。金融资本的这种垄断地位和自然垄断、经济法律垄断等结合起来,就使金融资本能够支配管理者阶层薪金收人以外的绝大部分企业正常利润、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对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控制,是金融资本巩固自身经济统治地位的基础。例如,高盛这样著名的金融机构,并不是只活动于虚拟经济之中,对实体经济中产业链高端的控制是其业务拓展的一个基础方向;甚至像中国的养猪业这样一个行业,也已引起了高盛的兴趣。高盛当然不会真的养猪,它真正感兴趣的是从饲料到肉制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上市、股票发行和炒作,也即猪肉产业链的高端以及由此派生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是被控制在金融资本手中的,金融资本把自身所控制的实体经济证券化,并通过证券的发行、操纵等来动员和搜刮市民社会中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也会通过自身搜刮来的货币资本,反过来加强对实

体经济核心部分的所有权控制。因而就其实质来说,金融资本是一种垄断资本。这种垄断是一种流动的垄断,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垄断和资本市场垄断的统一和相互支撑。金融资本的这两种垄断,是通过对证券市场的控制来实现的。金融资本既控制着证券的一级市场,也控制着证券的二级市场以及各种衍生品的运作。虚拟经济的膨胀和破灭,证券价格的高涨和跌落,正是大资本吸引中小投资者然后又使他们的资产突然缩水的途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金融寡头也可能有所损失,但总体上金融寡头阶级在危机中是得到加强的。正是在危机时期,资本集中进展得最快。

掌握了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垄断利润的金融资本,靠虚拟经济来动员和兼并其他社会各阶层的货币财产,虚拟经济的危机就包含在金融资本的这种机制中。金融资本在虚拟经济中对资本的动员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危机的必然性;虚拟经济的膨胀正是金融资本动员社会资本的手段,而这种膨胀必然会遇到临界点,从而陷入危机。危机虽然会给金融资本带来局部个人、局部业务、局部机构的危机,但总的来说,危机对金融资本的壮大也是一个机会。可见,金融资本自身就是金融危机的原因。

三、分析美国金融危机需要从金融资本的当代形态出发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不应仅仅理解为虚拟资本,也不应该理解为一国之内的金融资本,而应理解为国际范围的金融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是全球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美国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的积累危机,应该联系国际金融资本的积累机制来阐释。在历史的发展中,资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形态变革,18世纪末是从商业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19世纪末是从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20世纪末又发生了金融资本向国际金融资本的转化。这每一次的形态转化都是资本发展史中的结构性质变,因而不能简单套用前一个时期的理论来理解后一个阶段的现实。

在19世纪末的欧美等国,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以希法亭和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再以产业资本而是以金融资本为核心来分析资本主义。但19世纪的金融资本还是早期形态的金融资本,那时的金融资本还被分割在殖民帝国的相互壁垒之中。殖民帝国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了,而资本主义的基础保存了下来并获得新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利用民族独立国家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危机,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国家体系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从属于金融资本国际积累的世界经济体系,金融资本也由此转化为国际金融资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走向海外。一般的生产任务由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廉价的新兴经济体如拉美、东南亚、中国等来承担,而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先进技术的研发、核心部件的制造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则操控在跨国公司手中。在低端加工制造业的推动下,边缘国家先后以“两头在外”的经济形式融入了世界市场,并在低端产业展开激烈竞争。新兴经济体作为低端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中心的成长过程,加强了中心国家的金融资本势力。

美国金融资本的全球积累带回大量利润,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其获得从各国征收铸币税的特权,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储备于美国,巨额的货币财富助长了美国虚拟经济的扩张势头,股市、网络和房地产泡沫相继产生,信用消费膨胀。美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逆差,自身不生产却为新兴经济体的生产提供消费动力。新兴经济体不但向美国进贡产品,还进贡资本,而美国正是利用这些资本来投机边缘国家的优质资产、原料、地产、能源、汇率等等。在美国享有金融资本霸权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积累起来的过剩资本都涌向华尔街这个投机中心。正是世界体系的这种新结构,把规模宏大的过剩货币财富汇聚到全球金融中心以供投机。美国的各种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正是为了吸收这种全球规模的货币财富。由次贷危机引爆的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虚拟经济利用全球过剩资本进行过度投机的结果,而美国又可借助自身的金融霸权把危机输出到全世界。

美国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为国际资本积累中心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但是,后发国家要想摆脱跨国公司对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的控制,避免国际金融资本对本国垄断产业的兼并和控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摆脱美元霸权和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控制,还要依赖于后发国家的制度特性和发展战略。美国金融危机只是意味着美国削弱了而并非失去了金融霸权。国际金融资本的基础是对国际产业链和国际证券市场的控制,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美国金融资本失去了这两项控制权。美国金融资本的力量就是体现在美国金融资本身上的世界经济的力量,美元的力量就是体现在美元身上的世界贸易的力量。世界经济格局不改变,试图通过加强金融管制、将虚拟经济限制在合理化的限度内来避免危机就是不可能的。

美国金融危机不能用一些个别的因素如华尔街的贪婪来解释,不能用孤立的虚拟经济来说明,也不能仅仅从一国之内的金融资本来说明,而应该用世界经济的体系结构、用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来说明。如果离开国际金融资本、离开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体系来理解美国金融危机,那么危机就成了不可理解的了。例如,美国制造了那么多的垃圾证券,为什么能够找到买者?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为什么全球融资能力还如此之强?美国实体经济萎缩,为什么还能生产出如此多的过剩财富和过剩资本可供虚拟经济来投机?这些问题如果离开国际金融资本的积累结构,就无法解释。我们在开篇提到的那种纯粹虚拟经济危机论,脱离了金融资本的内在关系,脱离了金融资本国际积累的结构,只能借助虚拟化程度过高、投机过度等表面原因来解释金融危机,因而无法解释高度虚拟化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也无法揭示金融危机对金融资本和国际金融资本影响的限度问题。在这种理论中,好像只是虚拟经济没有把握住“度”,结果就陷入危机,好像这种“度”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是偶然的;但实际上,不断超越限度,正是虚拟资本动员资本的方式,因而虚拟经济必然陷入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正潜藏在美国金融资本对全球货币资本的动员方式中,危机只是这种动员方式的一个必然结果。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就在于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机制,就在于国际金融资本自身。套用我们前面所说过的话,关键不在于美国金融危机是什么,而在于美国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机制是什么;理解了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机制,也就理解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性质和意义。理解美国金融危机,也就是把危机作为一个必然环节来理解美国金融资本的国际积累机制。因此,对分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来说,不是虚拟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及其当代形态即国际金融资本,才是适当的理论工具。

注释

①高鑫:《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当前金融危机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