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管理会计智能化精选(九篇)

管理会计智能化

第1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第2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

1 建筑智能化概述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领域的进步,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智能化建筑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建筑智能化,建设部门给出明确的定义,即“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是在传统建筑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建筑体系,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学科,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内容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形成一个先进技术的综合体。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和推广,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

2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很多智能化建筑的工程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建筑设计的定位不清晰最为突出。对于智能建筑,相当一部分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对此并没能深入的理解,加上传统建筑思想的根深蒂固,对智能建筑设计的重视度不高,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传统弱点系统的层面上。在建筑需求上,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来对建筑需求加以明确,建筑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做到系统、全面,缺乏整体考虑、统筹兼顾的思维。另外在对建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涉及往往在建筑施工设计之后,施工设计时智能化系统却还没有进行选型、订货,导致土建设计与智能系统设计相脱节,弱点管线预埋一楼、电缆通道缺乏或者过小的情况时有发生。设计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2.2 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存在的诸多漏洞导致很多管理人员是依托关系进行工程管理部门,不完善的准入制度使得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工程管理的执行中,分工不明、全责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管理方式不科学,工程管理与人员管理严重脱节,管理随意性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2.3 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理念

很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简直不能够做到深入的理解,以致于经常从单方主观意识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加上建筑工程的承包单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理念,工程管理部门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常常导致只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有效性。

3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

3.1 智能化建筑设计合理化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时建立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建筑方案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而制定。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必须根据项目所在地域、性质以及规模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设计。建筑设计师与建筑相关的各专业的工程师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够设计出理想的建筑方案。建筑相关的各方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总体设计时建筑工程整体的基础,必须以高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建筑设计方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集成,这也是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2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改善工程管理水平

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用正确科学的管理方法,改善工程管理水平,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建筑智能化需求的基本保障。对于工程管理人员而言,提高专业素质,从整体上对管理加强重视,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智能化建筑一般规模较大,而且结构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无论是人力操作还是设备施工都非常重要,绝不能敷衍了事。工程管理人员要加强与施工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定期对施工人员组织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3.3 建立和完善组织保证制度

首先实行目标管理模式,采取责任制,将工程分部分项落实到人,明确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奖惩分明。其次,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全面控制各分项工程质量。最后,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作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搞好图纸审查,严格控制进场原材的质量,合理配备施工机械。

3.4 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后期检查

施工工序在现场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哥哥按照工艺流程jinx 施工,严格控制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智能化管理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加以利用,在施工给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重要作用,提高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同时,工程管理方面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和监督系统,使建筑智能化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建筑工程竣工后,要重视竣工剪彩工作,尤其是对建筑的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严格检验,保证建筑性能满足建设要求,符合建设图纸的规划要求。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行业也随着快速发展,智能化建筑逐渐成为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的主流。智能化建筑使建筑功能得以拓展,同时也对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智能化的兴起使得工程管理技术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智能建站的管理需要,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进一步的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与现代建筑智能化要求相一致。本文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熙明.试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J].才智,2012.

第3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1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1、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1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1种潜在的、wu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2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wu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1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3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2、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1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1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1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3、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1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1)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5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1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1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1个重要里程碑。

(2)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1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1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1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4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1.04.1+1.31.710+2.02.1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1.446.0+2.02.1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1.44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3个方面:1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2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3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1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第4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1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1、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1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1种潜在的、wu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2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wu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1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3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2、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1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1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1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3、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1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1)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5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1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1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1个重要里程碑。

(2)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1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1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1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4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 1.0 4.1+1.3 1.7 10+2.0 2.1 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6.0+2.0 2.1 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3个方面:1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2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3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1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第5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93-03

[作者简介] 文桂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建筑电气。

(广西 南宁 530003)

一、引言

中国西部地区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加速,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也带动了西部地区房产业和智能建筑的发展。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网络等技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楼宇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体现[1]。

西部地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起步较晚[2],发展历史短暂,使当前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能同时具备技术、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再加上智能建筑工程项目在设计管理流程、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和设计参与者等方面均与土建、安装等工程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更为困难。

二、西部地区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智能建筑是由各智能化子系统构成的,其工程总造价亦就由各子系统的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组成[3]。由于建筑智能化在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智能系统的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以及工程的施工大多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或由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协助设计院来完成,这使得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4]。

(一)盲目设置系统功能。业主在项目论证阶段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对自己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在“智能建筑”热面前,贪多求全,盲目接受技术支配,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多多[5]。或受管理人员的水平限制,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功能,致使智能建筑建设趋于形式,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计价依据不完整,计价过程不规范。西部地区的省市大多能根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设置本地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定额分册,能进行智能化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用计算,这对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调试上,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许多工程报价习惯采用在设备材料价的基础上,按照行业惯例取一个比例作为人工费、机械费、附材费、管理费和利润,这使得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相差非常大。

(三)招投标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除了一些大型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外,相当多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因业主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工程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就算是同步进行,设计也仅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部分管线预埋,无法提供较为准确的材料设备清单。于是投标人只能根据各自优化设计结果统计工程量清单,其中项目各不相同,评标人难以判断是否多算、少算。

准备工作的不足还表现在对系统选型和设备材料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智能化工程各系统的配置方案各异,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单价差别很大,这也导致了不同投标人之间的报价会有很大差异。

(四)评标办法和评标过程不尽合理。目前许多智能化工程是完全或部分参照机电安装工程或土建工程的招标程序和评标办法,简单地将各子系统或设备按“搭积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采用合理最低价的评标办法,忽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特点。由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缺乏,评标委员并不都是智能化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在评标过程中,要求评标人既要完成设计方案、设备材料选型的评审,又要进行技术服务和报价方案的评审,由于时间仓促,评标人难以对某一方案的性价比作出准确判断。

(五)承包商主导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招标完成后,承包单位要根据设计院的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图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5],受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单位往往借此机会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如盲目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以供货周期过长等理由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不合理地堆砌设备、不合理配置备品、备件等等,使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出中标价,造成投资失控。

三、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特点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特点与其设计流程密切相关,其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设计、优化设计和深化设计。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工程设计的基础,智能化工程需求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业主提供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按业主提供的要求进行设计;二是设计单位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业主的情况,提供相应的需求分析方案供业主评审。

该阶段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投资与收益分析,按建筑的使用要求进驻相关的智能化子系统,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完成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要求分析。

在该阶段需广泛调查研究,比较同类项目。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从而计算出较为准确、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系统的设备选型还没开始,设备安装方式、接线方式和电源供应方式还没明确,使投资额较难准确确定。

(四)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投标人根据系统设计和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选择系统设备的型号和具体技术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得出最经济的方案。

(五)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在优化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或承包商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

智能建筑工程一般采用类似EPC(即设计――采购――建造)的工程承包模式[6],此模式又称之为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其造价管理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品牌、型号之间的设备材料价格相差悬殊;

2.系统调试、接口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的二次开发费用占工程费用的相当比例;

3.承包商是系统优化设计、深化设计的主要完成者,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设计方案和工程变更;

4.在符合系统设计图和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承包商主导设备材料选型。

四、 智能建筑建设各阶段的造价管理要点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最终编制设计任务书。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该阶段,影响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合理规模与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由于目前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缺少智能化工程方面的人才和工程经验,所以在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或有关主管部门,尤其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必须广泛组织行业内的有关专家,会同业主方一起,根据市场调查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合理地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标准水平,使项目建成后真正达到好用、够用,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可以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将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实施全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和偿还责任落实到人。要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比例估算法和指标估算法。在进行估算时,要注意套用指标的换算或调整,同时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不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定期相关的数据和指标,以供参考。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阶段对项目的功能、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决定的工程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型号等都对工程造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或细微的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目前从事智能建筑专业设计的技术人员非常欠缺,造成设计人员不能充分地理解并做出满足业主需求的设计,把大量的工作留给系统集成商在二次深化设计时解决,造成投资者心中无数。因此,在项目初期应引入工程咨询,或聘请有经验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顾问公司,担负在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的责任,监督设计质量、进度,检查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协助业主组织初步设计的技术评审。

只有在深化设计通过设计评审后,才能正式签定合同。在深化设计评审中,要严格控制承包商以各种理由变更设备选型和其他关键材料的品牌、型号,若原投标方案中确实存在没达到技术要求的地方,需要调整设备、材料的品牌和型号时,要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部门、投资控制部门的审批才能变更,尽可能不要超出原招标文件推荐的材料设备清单范围,防止承包商通过变更设备材料的方式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三)计价过程的造价管理。随着建设工程造价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智能建筑系统的计价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其基本思路就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消耗量,彻底放开价格,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同时要注意报价的合理性、产品的技术优势以及系统调试方案、施工调试工艺的先进性。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量清单计价在个性化方面比传统定额模式计价处理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计价的起步一般是源于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经消化吸收变动过来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有关游戏规则的影响。对具体工程项目的个性特点的体现,尤其是满足如体育、医疗、别墅住宅小区智能化等特殊施工调试要求,仍然相对缺少。

(四)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在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招标方的造价控制;另一方面是投标方的报价策略。

对于招标方来说,目前很多项目通常都采用合理最低价中标法,但是,由于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如果实现低标价的技术方案没有经过充分的专家论证,离开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其表面上的低价便毫无实际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还是采用综合评分法较为公正、客观,其设计评分标准除了要考虑技术方案、投标报价以外,还要综合考虑运行维护费用、保修、售后服务和使用寿命等因数,这种方法会增加评标过程的工作量,但对整个项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智能化工程使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价模式能较好地提高承包商的积极性,鼓励承包商积极地优化设计方案,减低工程造价,缩短项目工期,同时这也要求业主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设计预算和施工预算等环节精心筹划,准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

作为承包商来说,选择投标策略至关重要。常用的投标策略有以信誉取胜、以低价取胜、以缩短工期取胜、以改进设计取胜等,投标策略中最主要的还是报价技巧。承包商应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类别、施工条件、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综合考虑而采用不同的报价方式。

(五)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变更的管理;二是工程索赔的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工程的变更修改。设计变更后要及时跟进发生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对比与原来的工程量,是否影响原来工程成本的计划、目标,如果超过时,要采取经济、技术、组织、合同等措施,确保工程成本目标、工程工期、其他费用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的有关经济、技术资料,为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如果工程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工期延误等,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和工期索赔。

索赔出现会导致项目的造价发生变化,索赔的管理也是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索赔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合同和法律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现代工程承包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执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工程支付与结算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工程是优化设计、深化设计、设备材料供应与安装一体化的项目,较为合适的工程款支付方式分为四个阶段,合同签订后业主预付10~30%,设备、材料进场后支付30%左右,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并验收合格后支付至合同总额的90~95%,剩余的价款在保修期满后一次结清。这种支付方式既可解决承包商设备材料集中到货的资金压力,又可防止承包商在完成责任前获得超额利润。同时承包商本身也可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程进度情况,尽可能优化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序,降低成本和资金占用,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陆伟良.中外智能建筑发展动态及21世纪展望[J].智能建筑,2001,(2).

[3]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 韩国华,荆成.智能建筑弱电项目管理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3,(3).

第6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I)又称为机器智能,John McCarthy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化机器的相关科学和工程”[1]。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能否实现、如何实现这样的智能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著名研究型大学MIT的温斯顿解释为“人工智能是解决如何让计算机完成之前由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2]。其实许多研究者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基本上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内涵与思想。简单的说,人工智能就是“关于研发人工构造出的可以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计算机系统的理论和应用,这些系统可以取代部分目前人类正在做的工作”。

二、会计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人力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作为服务型的会计行业,因为它的人力资源通常表现为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可以说它是决定本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由于企业逐步迈向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所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会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都越来越高。虽然会计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现阶段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归结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1600万的财会人员,而注会人数仅有16万。在这1600万人中,只有13%的人员经过专门的会计培训,10%左右的人员受到过大学或者专科以上的教育[3]。

(二)部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现有会计人员大多知识内容单一、结构老化、层次不够丰富,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以及对本职工作感到枯燥、缺乏热情和敬业精神等使得业务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素质不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操守是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法规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甚至造假作假等,造成账务混乱,带来财务和税务的风险,降低了行业公信力。

(三)会计人员队伍能力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现状是队伍能力结构失衡,而且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边是会计行业中普通的核算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几乎达到饱和。另一边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有很大的市场缺口,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4]。虽然我国已经引入管理会计几十年有余,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和全面推广。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适用于会计行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可以适用于会计行业的部分工作,会计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将是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为主。目前的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和核算手段日新月异,它经历了从早期的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再到如今在审计、会计和税务等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如知名企业家李开复所言,在未来的几年里,机器不仅仅只是取代一些低技能的低端工作,它可以完成人类大部分的工作,这里我们用“冰山模型”解释人工智能适用于会计行业的程度,如图1所示。

如同上升的冰山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引入会计行业。目前只有财务会计人员所做的部分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例如帮助员工阅读乏味的合同和其他文件将被善于记忆与运算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审计、税务等基础的财务人员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审计、智能税务等人工智能系统。随着人工智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结合,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支持财务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人类将构建出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5]。但是冰山不会无限上升,因为人工智能是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执行程序的,它没有感情,不能彻底地实现灵活思考,例如在涉及人的方面――处理组织与人员、组织与组织和组织与人员的问题时,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完全智能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财务会计人员。

(二)人工智能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及时引进并利用其高性能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等优势,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1.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失误。会计行业在现阶段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实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巨大的数据量造成的人为失误,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内部人员为了以权谋私而对信息进行了数据造假或者更改。人工智能系统的引入,则可以有效避免手工编制询证函而造成的潜在失误[6]。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会计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减少了会计信息混乱和财产流失的风险。

2.人工智能可以使会计行业的业务效率得到提高。其实自助银行的ATM存取款机其实已经取代了银行人员的部分工作,同时提高了服务的效率。例如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统在对相关的科目、交易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进行风险评估和挑选样本函证。财会人员将不必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类似普通核算这样简单而费神的工作上,转而有机会去处理更加复杂的事情。

3.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可以处理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跟踪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对建模分析、对投资预测,相对于人类有限的信息存储量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具有更加齐备的信息和高速的运算能力。同时,人工智能可以结合专家决策系统识别并提出消除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习来识别财务风险,化解安全隐患,建立预警模型。

4.释放人力资源和减少用工成本。现在的会计人员大多按照基本流程来划分工作职能。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会计人员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审核、记载、报告和存档等基础工作,现在人工智能的引进可以大量解决这种日常的、标准的、高频的工作,从而减少财务核算型人员,减少用工的成本。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1.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迅速处理许多以前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处理的事情,从枯燥乏味的合同阅读和一些其他文件的审查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在复杂的文件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让业务的处理流程和程序得到简化,同时极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拓宽人类的专业知识。结合互联网技术,会计可以实现集中的财务共享模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亲身感受到公司财务的运营。

2.人工智能将改变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人工智能释放大量的会计人力资源,这部分人力资源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从自身实现转型,由普通核算人员向管理会计人员转型。即使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智慧,但是始终达不到和人类一样的智慧,因此会计行业中广泛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等的管理会计将是财会人员的生机。人工智能会集中各种数据,管理会计将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来综合后发挥管理智能。

3.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由于人工智能裁减了部分普通核算人员,企业的行政管理层次也得到削减。和以前相比,引入人工智能后的组织结构精简干练。

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目前会计行业中使用财务软件、税务软件和审计软件等就是人工智能迈向会计行业的第一步,这些软件像机器人一样提高工作效率。会计行业中的战略、顾问和服务三项职能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中呈现为金字塔形[7]。随着会计行业的一部分服务由人工智能系统去完成,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服务被一分为二。如图表2所示。

四、启示

(一)人力资源规划

科技的进步使人工智能正逐步取代部分会计人员,会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逐步下降,虽然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智慧,甚至可以超过人类,但是人工智能并适用于会计行业的每一个领域。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细分工作职能,挑选适合的“人”去担任相应的职能。

(二)人才招聘与薪金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算化的普及,作为会计人员,应该持续关注那些可以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加之现在人工智能的引用,财会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只单单注重其会计业务能力和从业资格证书,还应当考查其IT等相关技能,优先选取综合型人才。针对不同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员工应制定相适应的薪金体系,合适的薪金体系才能留住和吸引人才。对于综合型、管理型的人才的薪金应高于普通核算型人才,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引进,应逐步扩大两者的差距。

(三)人才培训与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会计企业也必须要加强员工的再教育。一方面会计行业应培养员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员工在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和财务会计软件之外多了解一些其他业务技能,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会计行业应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让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做出取舍,准确预测,做一些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四)企业文化整合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概念被引进,势必会在会计行业造成新观念、新思想与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冲突。从组织内部来看,对已经遵守若干年的企业文化,尤其是老员工,总是沿袭自己习惯的做法,不愿意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一味地抱残守缺,只会阻碍组织的前进,甚至陷入“第二曲线理论”。因此,会计行业必须本着平稳过渡、充分沟通的原则对两种文化进行融合升华和重塑创新。

(五)完善信息系统

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财会行业的信息系统化水平,加快完善运行平台等系统设施,在财会工作中加入电算化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只有适合自身领域的人工智能才是最好用的,必须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会计行业的具体业务。因而为了制造出可以被本行业所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会计人员必须参与相关的技术开发与研究[8]。

第7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一、相关概念

1.云计算。云计算的到来无疑会给IT行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浪潮,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能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同时可以实现自我维护,动态管理庞大的数据资源池,向用户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交付方式,用户对其提供的服务采取按需付费无需高额的硬件租赁费,这为用户大大的节约了运营成本。

云集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以往技术和计算模式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当然云计算也未必是计算模式的终极结果,而是适合于目前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一种模式其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主机系统与集中计算、效用计算、个人计算机与桌面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

目前不同资料和文献对云计算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云计算是一种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统,由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构成,能够根据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事先商定好的服务等级协议动态地提供服务[1];云计算是一种可以调用的虚拟化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使用的目的。用户和服务提供事先约定服务等级协议,用户以用时付费模式使用服务。纵观国内外企业和学术界对云计算的定义,比较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来自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对IT资源的使用模式,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的、方便的、随需的网络方向。

2.智慧企业。2008年11月6日,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了“智慧地球”一词。 “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就是要利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把电脑芯片和传感设备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 甚至包括所有家用电器, 如电饭煲、 热水器等等,形成比现代互联网更为宏大的“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智慧地球”意味着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在智慧地球的提出之下,智慧城市建设已逐步得到各国的关注,而作为构建智慧城市的关键力量――智慧企业,是推动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地球建设的强劲动力。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企业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智慧企业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根据各行业对智慧企业的理解主要有一下几种定义:

2010年宗平,朱洪波,黄刚等在《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 智慧企业”》一文中将智慧企业定义为: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等技术将企业的硬件资源与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 智慧企业”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企业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二为企业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2011)智慧企业高峰论坛"中,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做了《智慧企业--大型企业网络转型战略》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对智慧地球做出了如下定义:"智慧企业"就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特征,充分、敏捷、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内外部资源,处于价值网的关键节点,实现有效管理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014年龚炳铮在《关于发展我国智慧企业的思考》一文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智慧企业是利用智能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工具,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智能化(工业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机械装备智能控制)、经营管理、决策和服务智能化、企业各种资源获得智能调配和优化利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工作流的高度集成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企业。智慧企业是数字化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结果,是实现高度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是具有创新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是有智慧的领导和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基业长青的企业。

通俗的讲,智慧企业主要是指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企业模型构建

在智慧企业模型中,可以将智慧企业从基础设施到顶层的智能化目标实现划分为三大层级:感知层、联通层、智能化。

感知层:在强大的硬件基础(主机、服务器)的支持下,建设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SOA的企业网络,私有云品台及应用软件平台,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充分感知。

联通层: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将从企业内外感知的信息传输到企业的云端,实现云管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关键信息为企业智能化管理、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化:核心业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与装备智能化、主营业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经营服务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商务、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管理智能化。

三、智慧企业特征

智慧企业的一般特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

数字化: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推进下,产品设计及研发的数字化、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将逐步在企业内推广普及,并不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应用。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数字传感器, RFID及其读写器将迅速发展。

集成化:在智慧企业中各个方面将更加趋向于集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控一体化,企业资源规划(ERP),柔性生产系统(FCS)集成;产销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系统由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等模块组成;供应链企业集成,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过程和供应链的全面集成。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信息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集成、供应链集成、价值链集成,应用集成的基础之上的。

网络化:在智慧企业构建中物联网、无线互联网、外联网、内联网、以太网等多种网络更广泛地应用。

智能化:智能化可以说是智慧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企业核心业务的智能化,产品、设计、控制、调度、管理、决策的高度智能化。

敏捷化:智慧企业对市场需求、客户要求反映快速,能够实现市场定位、业务调整、经营决策、供应链运行的高敏捷性。

绿色化:智慧企业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最高效运用和动态分配,实现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低碳经济,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能源消耗最低。

四、加快发展智慧企业的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结合现有十二五有关规划、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将智慧企业的建设纳入到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扶植智慧企业建设的试点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智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多种管道筹集资金,建立智慧企业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加大对智慧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各地区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智能技术研究、各类软硬件产品的开发与商品化、应用示范及推广等工作。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氛围,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高新技术示范企业,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产品化、市场化。

第四,建立智慧企业示范企业。培育各行业可推广的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典型,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智慧企业、智能工厂。在示范企业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不断吸收高科技人才、培育智能化人才。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企业领导的智能化决策水平、培育员工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企业综合人才素质,使智慧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在行业内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建立并完善智慧企业测评考核机制,对行业、地区智慧企业试点项目,按期进行考评,加强对试点工程的监督,确保试点质量与效果。促进智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8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智能电网;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19-03

1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变革趋势

电能计量是国家电力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基础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电力管理及电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是电力行业正式运行的先行官,而且是电力行业及与电力相关的民生建设项目正式运转的技术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对电能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量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实施,电能质量监控和无功计量的应用,预付费、网上处理电费、接电和断电等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力生活中的发展,使得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作为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电能计量未来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电能计量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一批采用智能技术的电能计量产品将会产生,旧有的电能计量装置和检定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会因此得到解决,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将会大幅提高。此外,电能计量室内检定、现场检验、量值传递、实验室管理、资产物流及计量器具管理的全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形成智能检定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人工管理和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偏

差和漏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1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电能计量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构建起一套以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将主要由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以及相应的智能检定、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电能表、互感器用以采集数字化计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信息分析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之传送给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就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智能支撑。它通过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准确实时、翔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同时可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搭建起一个连接用电客户与供电公司交流的平台,并从遍布整个电网系统的各个计量节点处获取计量信息,有助于管理电网中数量众多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实现电网安全、高质量地运行。

2.2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带来的影响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的室内检定,将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环境,并且使得资产管理、物资配送和标准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精细。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和操作存在的弊病,将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能电网的不断升级及新技术的诞生,加快了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电能计量系统的不断发展变革,使一批新颖的计量产品应运而生,老旧的电能计量设备不断被淘汰,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在升级过程中得到完善解决,最终会使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和设备实时监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问题,使电能计量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

3 智能电能计量发展变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3.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存在的问题

(1)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对于技术的生疏经常会导致电能计量的失准,这其中测量准确度的温度漂移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比较差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量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管理能力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及时进行操作人员培训不可或缺,计量人员要能够轻松胜任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2)新型智能计量设备使用全新的检定技术方法和新的改进标准,相应的全套改进案也要同步进行,智能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制造标准和功能等都力求设备的完善和统一。此外,如何处理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批更换下来的老旧计量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3.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的改进

(1)关口计量的改进。关口计量要实现设备的生命周期全管理,并及时传递和反馈监督信息。这一改进有利于实现动态监督管理,从而促进关口计量监督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子系统实现关口计量设备的流程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其主要有流程管理、运行监督、库存处理、查询统计等功能。

(2)不断完善标准装备器。电能计量装备器是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其审批和考核都要一定的流程,要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也就是对各种计量器具装备进行专业的台账管理,装备的编写、修改、查询、删除都要有具体功能体现。

(3)质量监管。首先,现场检校。现场检校包括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现场检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中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校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的质量。其次,将信息管理实现标准化。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设备的资产,包括各种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化设备的历史记录等。最后,监管统计报表。这项监管工作主要是针对电能计量装备的统计数据、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分类账目等进行的全局管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年度、季度清单,工作流程计划表等,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管理。

(4)注重计量人员培养。培养计量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将计量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比结合起来,以对计量人员做出综合评估。利用电能计量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计量人员的统计,计量人员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信息管理中体现出来,这在监督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人员的培养。

4 结语

电能计量技术的变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奠定了电能计量在计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深化的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手段和管理模式更新换代,进一步对计量统计工作作出贡献,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改进建设,有利于提升操作和管理水平,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变革是电能计量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以全新姿态迎接电能计量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2009,(1).

[2] 刘冀春,陈伯朗,刘敏.浅谈电能质量与节能[J].四川电力技术,2008,(6).

第9篇:管理会计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人工智能应用

前言: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部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所衍生出一门独的特技术科学,其实质上是对人意识与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为了能够代替更多的人力操作,将信息技术转化为高效生产力,也正是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信息的处理与编辑特征而实现,其与计算机网络在应用中存在着相对较高的可融合性,而两者之间的协调也将会产生更为全面与高新的技术,为此特在本文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展开了全面研究。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实际意义

计算机网络中的海量数据与信息普遍是用数字、符号、文字等文本形式进行展现,在此过程中需要其达到较高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的标准,而人工智能为加强计算机网络的该方面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人工智能的出现,能丰富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表达能力,凭借其独特的编辑、处理、操作技术以及超高的分析能力,实现了自动对信息进行翻译、管理、处理等多方面的工作[1]。人工智能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表达的图表、图像、影音等形式,依托于人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实现了人的行为,同时由提升了人的谨慎、全面与系统等方面相关能力;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开拓了计算机网络在处理信息的空间与路径,将计算机网络所涉及到的众多工程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了集中控制的目标,完成智能化的操作。

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2.1计算机网络多种渠道信息的处理与集成

网络与计算机等现代高新技术参与到计算机网络之后,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种可能,为此改变了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与实现方向。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由传统的定向处理,逐渐向大批量、高密度、高频率数据信息处理的工作所转变[2]。人工智能的这一转变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在现代网络运营安全管理中,可实现预先在人工智能管理中输入防火墙功能,如此能够实现将网络中流传的不良信息等进行自动拦截,且能够对来往传递信息进行自动识别与判断,将存在问题的信息递交到检测中心,对信息进行判断,实现了高等人工智能技术。

2.2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网络管理一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网络的实时动态以及变化速度快等特点为网络管理工作行程了一定的难度,而为实现更为高效的网络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效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能够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知识库、问题求解技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综合管理的效果。专家系统是一种相对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将某种领域中的专家知识以及经验进行累计,将其进行有效的汇总并录入到相关系统中,由此在某特定领域中汇集多为专家的知识与经验,实现系统的高效性与全面性,完成对此领域内各种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析[3]。

2.3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与教学方面的应用

现代普遍企业管理中均会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参与了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中则更为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人工智能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自动防御系统与健康系统,是企业管理实现高度智能化。在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库,在知识库中定义教育知识内容,并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是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接受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

结论:综合上文所述,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办公安全、信息化教学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有效应用,推动了计算机网络向高效智能化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与保障。

参 考 文 献

[1]熊英.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