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第1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根据主客观的条件,结合现实情况,利用社会提供的各项资源,做出新的就业选择。这种选择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也为他人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原因

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地增加,2011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高达640万。阜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普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教育类学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积极鼓励和引导师范类院校,使得师范类院校的发展日益蓬勃,招生人数也随着扩招不断增加,师范类院校的毕业人数也不断地激增。

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阜阳师范学院是以培养师范类人才为主,因而学生们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如何在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阜阳师范学院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素质能力锻炼情况的调查,见表1。

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所设置的科目与课程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当4年后大学生毕业之时,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已经难以迎合社会的需要,当年的热门专业在今天人才需求也已经饱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所学专业难以对口,从而导致了“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状况,阻碍大学生就业。阜阳师范学院以提供师范类人才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其他各类人才,如高级技师等的需求加大,而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日益提高。阜阳师范学2008届师范类毕业生所学习的是旧版高中课程知识,然而安徽省自2008年起实现高中课程的改革,新课改后高中知识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梳理,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瓶颈。

用人单位多重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人员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他们往往把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安徽省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统计,见表2。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的要求高学历、不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思想与能力,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挡在了学历的门槛之前。更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户籍壁垒,实行地方保护。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法律法规的的实施是规范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就业中权利的维护未有明确的法律维护,并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难以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及就业的过程中常常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严重打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的创业的优胜点:政策优势,见表3。

除了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外,很多省市也在当地开办各种创业培训活动,例如:上海市成立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宁夏省提供的各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知识保障:大学毕业生拥有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进行自主创业的知识,保证创业的实现。技术是进行自主创业的关键,大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又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储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知识保证。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充满着激情,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全身心投入;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对未来充满憧憬,敢闯敢干,这些都有利于进行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只有有勇气去挑战才能真正的成功。

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自主创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进行自主创业是就业压力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是利国利民的。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不足之处: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八成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

大学生的创业培养措施

为使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能够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渠道,进行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满足就业需要,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激发起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意识。其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各项能力。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奋斗。不仅要有着眼于社会的眼界,更要有进行创业的能力,保证创业能够顺利的进行[3—7]。

从国家方面来说,优化和维护好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在法律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这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国家应积极了解现今的创业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中会遇到的问题,以此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国家也应积极树立创业榜样,将成功创业者作为教育实例,让大学生受到鼓舞,有信心及勇气开启自己的创业道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摒弃落后的思想,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应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能将对大学生的观念停止在之前的“天之骄子”之上,而要看到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有利方面。让社会上的人们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就,转变对其看法。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主创业这一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动力和知识支持,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能力[8—10]。

从学校方面来说,实行创业教育:在学生踏向社会之前学校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是不断教育培养的结果,创业对于在校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如何实现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拟创业实战,体会创业环境。①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及能力: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向导,因而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个人的思想意识。这需要学校不断地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和更新。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知识学以致用。阜阳师范学院的就业创业协会就曾举行办过关于创业培训的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征集具有创业意义的新观念、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等等。这是面向阜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征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的创业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拓展职场道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不但认识到创业的现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也为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规避了风险[11—12]。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进行自主的创业学习。除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努力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主动地接受创业理念,积极的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地转变就业意识,将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主创业。大学生应浏览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上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当今就业的严峻趋势,认识到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的重要渠道。其次,应积极地接受学校的创业教育。再次,参加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进行自主创业的能力。当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了解到一定的创业知识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试炼才能最终成功。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地适应社会,不断地挖掘社会中所隐藏的创业机会,把握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遏待解决,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然而任何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阜阳师范学院只是一所普通院校,各种师资、设备还不齐全,在创业教育及实践的过程中遭遇不少的阻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来保证自主创业的顺利科学合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2]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创业比例达76.7%.

[3]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4]郑春燕,胡继东.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5]赵燕.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9).

[6]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13).

[7]张亚芳,董青,杨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高校创业教育策略探讨[J].社科纵衡,2011(9).

[8]罗燕.大学生自主创业特质分析[J].成才与就业,2011(7).

[9]梁艳,冷霓.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17.

[9]罗公利.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2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 C3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困难,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大学生毕竟经验不足,创业成功率很低,而且大学生创业意识也不强,这时候大学就要相应的开设部分课程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意识。究竟大学生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大学又该开设什么课程呢!这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问卷调查目的及人群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数据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建议相应的大学机构开设对应课程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开办的企业也可以解决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但是大学生待在学校时间太长了,只会学习,对于做生意就欠缺很多能力了,社会经验也不足,所以我们要针对性开办一些课程,提高创业能力,继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国家也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大学生创业。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安徽理工大学14个学院所属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此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收回问卷312份,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87.65%。调查对象分别情况如下:女生95人、男生203人;团员253人、党员45。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以及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2、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3、大学生了解创业的途径;

4、大学生创业的阻力;

5、大学生创业需要什么素质;

6、大学针对性开设的课程以及创业活动――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

7、大学课程该如何改进;

8、男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有何差异等。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不全面

对于创业的定义,学生中30%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35%的认为是创新项目、27%的是开创事业。很多人理解的创业就是开公司、开店、当老板,实际上创业并非如此,当老板只是其中一个方向。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只要我们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就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社会空间,所以创业不仅仅是经济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种理解是局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开设一系列课程,从而纠正同学们对创业的理解错误。

(2)大学生创业热情有待提升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创业兴趣高的并不多,创业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世界,我们习惯了学校生活,出去后也更希望找一份工作,比起创业来说工作就轻松很多。虽然创业诱惑很大,但是困难重重,所以大学生就望而却步了,就像彩票,奖项丰厚,但是概率太低了。

对于大学生我们要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政策进行激励,大学中开设相应课程使学生们消除顾虑,并提供相应法律保护,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或者对创业有更大热情。

(3)大学生从媒体中了解创业较多

53%的学生了解创业是从社会媒体中,媒体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在网上很多关于创业的信息,比如国家政策、创业需要的条件、创业技能培养等等。

(4)大学生创业阻力大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几乎所有创业的大学生都是白手起家,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以达到创业的目的。除了资金问题,还有经验的缺乏,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进入社会经营事业很难生存下去。还有就是创业本身存在的压力很大,大学生很难应付这种困难。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家人希望孩子少点磨难,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些方面的问题的阻力达到了76%,所以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供资金以及经验支持,大学生提供想法和技术,而对于家长也要普及教育,改变以往的安于现状的情况,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发挥。然而考虑创业存在的风险的仅有7%,同学们对创业的考虑还是很多欠妥。

(5)大学生很多创业能力还需提高

市场洞察力、较强的专业知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方面也是同学们选择最多的,但是也是非常难培养的,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经营。没有平常的日积月累,很难有很大的改观。除此之外,对于创业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却很少有同学关心,可见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还是不甚了解,创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经营下去。对于市场洞察力的有268位同学选择了,达到了近90%,还有交际与社交能力,也是同学们觉得非常重要的。

(6)大学针对性开设的课程以及创业活动――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

从安徽理工大学收集的数据中看出,学校针对创业意识的培养还有有所欠缺。在关键的四个方面都差不多,没有完整的课程和知识支持,为学生提供的设计实践机会太少,缺乏专门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等等。这些都是很多高校都缺乏的,对大学生创业重视力度不够,多关注的是就业,这是大学当前课程出现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安徽理工大学已为此举办的很多关于创业培训班,如:GYB培训(又称创业意识培训)和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培养了数千人,已改变了很多学生的观念,激发了创业热情,但创业意识仍需提高,社会实践机会需要更多,指导老师也需要有很大增加。

(7)大学课程该如何改进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通过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较少,大家都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经验,如果单单只凭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需要丰富的创业经验,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的想法是教授都没有创业又怎么指导我们创业呢?的确,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选择通过创业者讲授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以及创业模拟分析的较多。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和创业经验。但是某些必要的创业指导还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我们调查了同学们更重视哪些技能,以此为例,可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持。

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市场营销比例都达到了80%左右,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的发现市场营销以及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是非常受欢迎的两个课程,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也挺关注,而对于其他课程同学们就没有很大兴趣。在创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都不容忽视,所以这些课程对创业者来说都很有必要,可能我们需要变换一种方式来使同学们接受这些内容,比如对财务税收我们模拟公司运行,从中加入税收环节。

(8)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较男生创业热情更低,几乎95%以上的女同学都趋向于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女生期望更低,只求安稳工作的更多,这是非常保守的观念,在创业过程中,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思维和男生不一样,取长补短,这对创业非常有用,而且女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交际能力,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针对性的辅导女生,以提高女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安徽理工大学本科生的创业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学生对创业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就是挣钱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对于创业的激情逐渐的减弱,大一大二有很大热情,大三大四就趋向于找一份安稳工作了。面对创业路上的各种艰辛,学生们也做了很多思考,认识到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并且渴望拥有它们。但资金短缺、经验不足成为他们创业路上最大的障碍。我们的建议是:

1、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某些方面,打好基础。

2、针对自己某方面的不足,重点改进。

3、多参与社会实践,获取经营管理的经验,多和他人交流,多接触一些人,管理好自己的人脉。

4、学校应多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的活动,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

5、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帮扶大学生创业,创办创业基金组织,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5):151―153.

[2]董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中国就业,2007(7).

[3]陈学峰.综合大学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

[4]李晓峰,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2,(2).

第3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s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i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trength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us to provide entry poi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huma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 students;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strategy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地区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欠缺创新意识的民族会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1、具有创新认识但缺乏创新信心

当前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都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将创新看成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创新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信心,对于知识只是接受,而缺少了深思后的怀疑。有一些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完全地接受,一些大学生虽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来,这说明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要创新,有创新前的“知”,但不能将“疑”作为创新的起点。因而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怀疑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较强的创新信心,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能源基础。

2、具有创新动机但缺乏内部动机

学生对创新都有参与的期望,想过要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希望从事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或创新活动,但一些学生忽视了问题意识恰恰是内部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内部动机开始。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内在创新动机。

3、具有创新好奇但缺乏创新兴趣

大学生有着创新好奇心和创新动机,小发明、小创新很感兴趣,但在兴趣深度方面,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够专注。在兴趣的稳定性上,大学生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大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但一些学生没有将自己创新动机转化为浓厚的创新兴趣,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广、专、稳的创新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动力基础。

4、具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

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或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都能意识到情感在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做事浮躁,缺乏创新意志。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的创新意志,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创新人格、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人才。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自安、保守、循规蹈矩、从众和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强化自我意识,克服从众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触及大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塑造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的创新意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核心,全面发展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高校应站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树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构建知识、活动、创新等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教育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性,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的学习、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方法的掌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发挥创新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

3、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师资发展机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构建学校创新机制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良好的素质素养、崇高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个性品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创新的引导者,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良师益友。

4、搭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助学助研活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学和实验,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

其次寻找丰富多彩的实践突破口。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在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如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

最后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实践新模式。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推开的。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新模式。高校应做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培训班。在学校相关网站上提供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文化课考试成绩,通过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在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0.

[3]林晓风.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3.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第4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一改革创业培养理念,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

1.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深化创业培养理念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毕业后选择一个稳定和安逸的工作就业,毕业生为将来谋一个好职位选择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深造,但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子女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导致自主创业和创业意识淡漠。虽然我国各高校也相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缺少创业基础设施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基地,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和应用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在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和教育部的推动下,正在经历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择业教育到就业教育、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经验,改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美国创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其内容不仅只是教育和研究二元化的传统结构,在结构中增加了外部拓展活动部分,学校倡导创业活动的理论教学法,简称TBA法。欧盟各国形成和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共识,在中小学时期就开始鼓励创业思维;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创业家的独立性,鼓励学生、教师创办企业,让学生通过创业的实例进行实习;而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广创业教育与培训。加拿大的办学非常灵活,专业设置始终盯着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根据社会急需来制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2、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得着重培养他们有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的竞争能力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校应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不断优化教育方式和创新方法,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深化到学生思想中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素质塑造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和个性潜能的发挥为根本,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引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完善创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平竞争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创业型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越多,说明这样的高校是优秀的人才摇篮。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创业思维培养定位:目前我国创业素质提升教育正在发展过程中,从教育的实际来说,创业素质培养只是在提高学生的商业价值认知力,在创业思维模式培养中还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经验。许多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失败就对创业想法失去信心,加上社会对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也障碍了学生的创业视野,使学生误以为创业培养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忽略了创业素质提升的真正意义和塑造职业品格的本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倾向、创业激情;培养学生从心理上具有一种创业欲望和具有一种识别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高屋建瓴,全局思维并进行战略规划和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有一种创新的理性思维来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不同认知和实践知识的不足,突破创业心理障碍因素,克服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在大学毕业以后成为我国所急需的理性的创业者。创业能力培养定位: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培养学生具有认识机会把握机会能力、决策事物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培养学生以较高的质量和效率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从业与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有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洞察形式创造机会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适应变化和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具备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能力等。创业知识培养定位:大学生在具备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创业知识。首先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其次是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再次是应具备多种专门的综合性知识,如法律、法规、政策、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各种风险预测和评估等知识。2、以专业为优势的培养特色大学生素质提升计划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充分体现实用性、新颖性、通用性的特点。它

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平衡发展。该专业大学生素质提升培养,依托机械行业为研究活动背景,增加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心理与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教学组织以课堂讲授、讲座、研讨、参与竞赛、社会调查与实践等多种形式,强调“引导式”、“启疑式”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师生互动,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个性和实际情况自主定位,培养一技之长扬长避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品味、道德素养,通过一系列的培养,使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和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实施与保障

1、以专业为依托的创业素质课程设置

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构建创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针对学生创业素质提升教育采用三种形式:⑴开设跨专业的理论课程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进行专题授课,设置比如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现代管理知识、投资与理财等课程,将各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创业教育着重向学生介绍创业经验体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采用集体授课形式,学生不限年级,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由报名,然后由班级导师组成面试小组,根据笔试和面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素质。分学期进行开课安排,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课时,统一由教务部门归口管理,保证一至四年级学生均可参加。⑵机械类专业可让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考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设一系列专业素质提升类课程,比如:有经营与管理类、创业研究类及学科前沿知识课程等。⑶为让学生更好地走向市场,学校在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链接,带动学生进行实用项目创业训练,通过专门化的创业教育,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了创业项目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各类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通过科研带动创业激情,提升创业能力。

2、加强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必须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并选派能够培养创业人才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有效教学来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效果。基于此,学校在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组建了一支既注重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型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既有企业兼职的教师也有自己成立了工作室的教师,还有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教授,按照学科交叉的形式聘请了知名企业的老总和创业成功人士来当兼职教师,邀请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来现场传授经验,同时还组织有创业激情和有创业才能的师生一起交流,通过开展一系列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了引导地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运用启发式、实践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安排如下:⑴课堂讲授,主要由校内教师主讲,可采取同一门课由多个教师共同主讲。⑵讲座,主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杰出校友主讲,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和深度交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⑶参与科研、创新实验等,选配学院教授、博士进行指导。

3、利用产学研优势为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作保障

学校充分依托地域优势,以株洲工业行业为主体,先后在校外企业中建立了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和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平台、导师的工作室、学科性公司、博士教授工作站等资源,成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班,并取得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通过这些模式的运作,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学有所用、为用而学”的大舞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科研和创业意识,为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提供了可靠保障,搭建了创业平台。

第5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1.创业型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力。创业型大学兴起于欧洲,1965年创立的英国沃里克大学,在建校初期的20多年为走出发展困境,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创新之路,后被高教专家概括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经验。①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内亦日渐兴起。应该看到,创业型大学建设将会是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创业”也将继“教学”、“研究”之后成为大学的第三个中心。如同“研究”成为大学的第二个中心一样,“创业”成为大学的第三个中心,其真正的驱动力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组织转型的一种实践,也是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变革共生的产物。②只有从这个层面来认识,才能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创业型大学代表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要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探索部部、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③创业型人才培养将教学、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力举措。培养目标上,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于更新教育理念,强化自主意识,激发创业潜能;知识应用上,创业型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知识向经济财富的转化,体现知识内在价值;培养方式上,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倡校企合作,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3.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破口。就业难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求就业,并逐年递增,2014年已达727万。如此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涉及民生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尽管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客观因素,但不可否认,实现就业的关键还是大学生个体的综合实力。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实现就业的根本保证。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在开发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还具有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潜在作用。④毋庸置疑,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快和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4.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炼金石。培养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大学阶段是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已趋于成熟,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具备实现自主管理的基础条件。⑤在这一阶段,强调并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不仅仅对于拓展大学生个体的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让大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瞬息万变的社会实践中去,将创业意识和技能投入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与学习活动中去,使大学生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更具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有效提高对融入社会的适应性。

二、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人才培养应注重把握的几个要点

1.坚持党的领导。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既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借鉴了千百年文明的优秀成果,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首要前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站在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突出意识培养。卢梭认为,每个自由的行为都是由道德上和物理上的两种原因使其产生。道德上的原因,即是决定行为的意志;物理上的原因,即是执行行为的力量。⑥创业行为亦是如此,对学生个体而言,要实现创业这一行为,首先必须要具备创业的意识,这是前置必要条件。不难看出,创业是一个主动行为,是机会驱动的,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识,需要捕捉和把握住机会。更应该看到,创业型人才只是一个潜在的创业人才,其区别与创业人才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还未创业或者说是即将创业。因此,高校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培养创业人才,其着力点应该是培养即将创业的人才,或是准备创业的人才,关键点即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培养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打开视野,将创业作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选择,并激发创业热情和坚定创业信念。

3.重视创业引领。创业是一个具体而又复杂的过程,既依赖于创业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富于挑战的勇气,敢于决断的魄力,把握机遇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也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包括前期的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流程,进驻孵化器等等。特别是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需要进行创业引领。做好创业引领,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加强创业教育。教育是引领创业行为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启发性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等各种创业基本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安排有实际创业经历或有企业兼职背景的教师来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抓好经验传承。既要注重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创业课堂上来宣讲,进行创业实际问题的答疑、解惑,为大学生打开创业的新视野;也要注重安排已创业成功的毕业生,重返校园,进行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坚定创业信心。

4.强调因地制宜。服务地方是高校的一大职能,无论是高校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还是学生个体创业的成功,都极大地依赖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每一个实际创业行为的出现,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休戚相关。因此,切实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注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紧密结合地方区域政策,以地方经济政策为指导,深入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寻找创业机遇;二是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关注当地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顺应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中不断产生的商业机会,选择正确的产业行业进行创业。此外,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并深入研究总结大学生创业成功新的做法与经验,实现创业过程的与时俱进。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

1.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这一表述进一步阐释了我国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育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切实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坚定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创业型人才培养,即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4年一贯制的做法,采用联合培养的模式,在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体系4个方面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理念上,要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浓厚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上,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启发性的创业教育作为教学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促进,着力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培养制度上,要抓住关键环节,建立起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培养评价体系上,要以是否具有创业潜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作为评价的首要因素,突出社会评判、市场选择。

3.与产业行业深度融合。通过向产业转化知识成果取得经济收益,同时对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大学。⑧知识成果通过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也决定了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行业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是要注重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依靠高校一方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与产业行业进行联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产业行业内的创新型企业进行联合培养,采用“3+1”或“2+2”的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培育应用能力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注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积极依托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等方式,与产业行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共同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平台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第6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 大学生创新能力 涵义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on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ENG Yu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hen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college tour College Students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prompted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research, and then vigorously strengthen training college tourism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tourism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nnotation; cultivate

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1.1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 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 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 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3] 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第7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创业意识;开发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内涵是其适应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创业追求[1]。卫校学生在其专业岗位上,具有高度责任感、具备救死扶伤的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职卫校采取必要的运行机制,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过硬的职业能力、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沟通协作的工作能力及开拓创新的创业意识,并大力开发和提升,是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职业能力、创业意识与运行机制浅议

职业能力是个体胜任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并能在从事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个体职业能力除了可以通过实践磨练来不断提高外,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条途径最直接、最有效[2]。中职卫校学生就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来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这对其今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创业意识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人创业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构建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

运行机制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原理。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运行机制包含所有开发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成为沟通各种相互关系的桥梁,以了解自身与其关系的状态并做出反应;其次,建立各种机制以保证各关系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而达成开发的各项目标。

2.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创业意识教育开发的思考

当前,卫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开发理念、教学培养模式、指导机构、健全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是结合问卷访谈我校学生和实习协作单位所给予的启示,提出现阶段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卫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影响很大,需要关注和解决。

3.中职卫校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运行机制

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开发就是通过学生入校职业认知教育、理实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典型创业事例激励和创业实践活动、有力的组织机构指导等方面机制和运行,最终使卫校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而增强竞争力。

3.1开发的理念先行

首先应确立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的理念,让大家认同和理解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能力的开发在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理念先行的内涵包含以先行的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改变学生的内心和日常生活的姿态,从而使学生与学校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开发理念相互影响、情感互动、和谐统一。只有在正确的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协调各项教学活动、开发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目标可以确定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创业理想和创业意识开发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突出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而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2构筑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

卫校学生在其进校伊始就对其大力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环境中工作,将职业情境与学习情境融为一体,大力开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教学环境。针对教学内容构筑起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全面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形式[3],。采用多种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现代先进教学理念,提升个体发展所需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开发工作更富成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4]。

3.3建立职业需求和创业理想的评价系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教学质量

注重建立职业需求和创业理想的评价系统,采取由知识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目标评价和创业理想评价为主,积极探索体现具有卫校育人培养特征的考核评价方式。教学考核的重点从成绩考核、学科性考试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目标、创业理想对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质量管理由校内评价为主转向多元评价为主。强化实训、见习、临床实习、毕业专业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依托实习协作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以综合性的实习项目作为评价学生教学成效的主要指标,重点地把实践教学基地临床考核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构建立体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4突出创业意识教育理念,构建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提升职业与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意识的开发要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着手,突出创业理念教育。以创业理念为先导,积极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强调学生自我谋职能力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开创性的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在常规的教学中,注重以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来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建立创业型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毕业后的劳动需要为本,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和学科课程融为一体,同步进行。

总之,中职卫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开发和养成,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高尚医德品质、沟通协作与终生发展能力意义重大。中职卫校应注重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创业意识教育培养的组织指导机构,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开发理念和培养新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业意识,达到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7(455):5-10.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职教通讯,2007,24(1):24-26.

[3]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第8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了创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后, 文章阐述了创业意识培养的内容:自主创业意识、合作创业意识、市场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最后,文章对高校开展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1 引言

教育部最近的一项报告也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就大学生创业来说,政府是给了大量的政策上的扶持,且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知识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员工,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创业不是做学问,不是坐而论道,它需要艰苦的精神,需要较好的协调能力,需要较强的团队意识,而这些方面正是大学生所缺乏的。这一瓶颈的打破,需要通过创业教育中的创业意识的培养来完成。

2 创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2.1 创业意识的内涵: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它集中表现在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创业行为的方向力度,因此正确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是培养具有敢于独立开辟人生道路、自主创造人生价值,勤于实践、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坚忍不拔的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新时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如今,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大众化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毕业人数在增加,而所现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

的就业岗位,供过于求,单靠政府,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岗位的创造者,不仅能缓解当前就业的压力,更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而创业意识作为创业素质的内在因素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强有力的内在动力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创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尤为关键。

2.3 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存在认知误区:随着各种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创业的存在。然而目前,不少大学生还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和想法。有的认为自主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有的热衷于职业的稳定与舒适,有的视创业高不可攀,对自己的创业缺乏信心和勇气。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存在下列问题:(1)虽有一定的创业意识,但缺乏主动创业意识。(2)虽有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但缺乏创新的创业意识。(3)虽有创业想法,但缺乏创业风险意识。(4)虽有创业的心理准备,但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5)虽能认识团队的重要,但缺乏团队形成的氛围。

2.4 创业意识是理性创业的前提: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失败率很高, 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对创业缺乏心理预期和足够的经验。由于媒体对于某些创业神话的过分渲染与炒作,使得大学生认为创业能轻易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估计不足,盲目的选择创业最终导致以失败告终。因此科学引导、树立良好创业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和提高创业能力,是高校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与保证。

3 创业意识培养的内容

根据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有如下内容:

3.1 视创新创业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素质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创新创业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没有工作岗位要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利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工作岗位主动就业。有工作岗位也要在岗位中不断创新,摒弃一劳永逸的就业观。因此要让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形成一种应变的意识。

3.2 市场意识和善于发现商机的意识:研究发现, 商机意识、市场意识的缺乏是学生创业失败的关键因素。应该教育大学生综合自己的特长和自身素质理性的选择创业,学会分析市场,抓住商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3.3 团队合作创业意识: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支撑一个企业,企业的成功需要团结起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出每一个人的能量。在弘扬追求个性的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将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风险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创业是以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这就要求创业者做好思想上充足的准备, 明白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风险, 初创业者会遭受更多的失败。必须加强创业者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4 高校开展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高校应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4.1 将创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体系:高校要将创业意识的培养目标的之一,视自主创业为学生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作为创业意识培养得目标。

4.2 加强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大力挖掘和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通过标语、校园网、文化墙等媒体宣传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典型,在学校营造氛围,建设矢志创业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创业成为大学生高度共识和共同志向。

4.3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要培养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及教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一是高校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增强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二是高校对外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企业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4.4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建成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在专业学科中渗透创业意识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除此之外, 要根据专业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如创业通识课模块、专业课程拓展模块和创业教育强化模块。

4.5 丰富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创业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这条根本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创业园,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施展才华。同时走产、学、研的道路,创建创业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研发培养创业意识。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无不是创业意识培养得极好机会。

4.6 建立创业教育考核体制:创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高校必须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考核机制加强对创业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 只有把握实践动态,及时发现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使创业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增强师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高校要把干部、教师、学生参与创业的实绩,作为其考核、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对那些积极参与成果或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和表彰,对在创业教育中表识强、创业素质好的学生,要宜传、表彰和大力推广。高校只有高度重视创业教育,调动师生的积校、教师、学生形成合力,才能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岳泳.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2 18

[2] 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第9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 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及创业性人才的培养不仅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整个教学的课程体系。还应将培养创业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文章阐述了培养创新性创业人才的意义及做好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人格。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力度。

高等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中,通过营造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开办公司,创造企业。当老板,而是培养大学生不断地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掌握创业技能,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综合素质,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在就业的道路上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2、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创业教育而言,国家有关部委早有明确的文件,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就说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培养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紧缺型人才的教育,而是为了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莫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要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1世纪的发展靠人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如果高等教育还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过大,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程度,高等学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速度。

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教改力度,把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首先,高等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师对人才培养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通过对教学大纲的修订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上着手,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真正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整体教学思路贯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真正了解创业教育的真实意义,了解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培养师资队伍,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为了做好创业教育,必须培养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不仅能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方法,还能在该领域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营造创业氛围,对创业教育的连续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了稳定的创业教育团队,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创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2)培养学生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沟通,不断渗透创业意识。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法上,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创新性改革: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案例“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教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法。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实习。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通过以上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单位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日是通过当地的科技孵化园区,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构想、一个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等等,这都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竞赛中选拔出来的部分应用性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A].教育发展研究,2003(2)

2.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3.吴长,范安平.高师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