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第1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ICT与教育融合:学校信息化主管;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18—06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也进入关键阶段,在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其中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并且明确提出:“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在这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历经二十多年,其间国家也启动多项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在软硬件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步履缓慢,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很多专家指出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又主要体现于学校领导层日常处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学习、管理过程之中,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领导层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境出发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事务进行专业化、专门化的管理。因此,有必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选择那些熟悉教育信息化内涵、方针、规划愿景、实施战略,能够指导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并且具有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或团队来担任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hief InformationOfficer,ECIO)。本文拟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探讨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模式。

一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角色

1 学校信息化主管概念

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 Officer,CIO),也称首席信息官,总信息师或信息总监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作为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政府中,后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把握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通过设置信息主管的职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目标,适时推动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成功地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转变,为提高政府效率,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拓展了新的空间。关于信息主管的定义较多,如:

(1)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的定义:负责一个公司或组织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她的使命是为组织贡献技术远见和领导能力,主动开发和实施IT(InformationTechnology)应用,在持续变化和激烈的市场中创建并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

(2)美国CIO杂志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3)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编的《CIO教程》的定义是:CIO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他负责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和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此外,CIO还负责整个组织的信息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CIO要负责利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Information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IMHT)资源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样,CIO通常还负责建立关于信息和通信及相关服务的绩效和评估指标。

学校信息化主管属于信息主管概念在学校里的延伸。熊才平等提出要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Information Director),并认为: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做好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科研、管理行为中的渗透,学校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四个层面的工作。囿于当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浅层次,所界定的信息主管主要是从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学校领域中的普及以及营造应用氛围的工作。但并没有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角色、任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工作绩效评价以及其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机制等作更加深入的阐述。

如何界定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学校信息化主管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而设置的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校长领导下,从技术层面、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策略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监督、指导和管理,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担任。从宏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是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管理;从中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微观层次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推动和指导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那么,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主要职责有哪些方面?

(1)协助校长积极执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标准,把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上达于校长及上级管理部门;

(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激励政策、规章制度,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学校信息化项目规划:

(4)监控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监控和保障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有序良好运行;

(5)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以激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与学;

(6)提升学校整体以及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7)为学校师生提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上的咨询和服务;

(8)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或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通过学校网站平台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以帮助发展社区教育,为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载体。

二 我国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之演进

虽然在我国原来并没有“学校信息化主管”之称谓,但是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职责的管理者是存在的,并随着时代变迁,所担负的职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根据教育技术媒体融入教育的时间和深度,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末)

在该阶段中,学校使用的媒体主要是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如投影、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CD唱机、电视机等媒体,但是并未普及应用,只有少数精英学校拥有这些电教设备,如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创立了电化教育馆并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随后辅仁大学教育系、燕京大学教育系也相继开始电教课和视听教育课。此阶段中,负责这些媒体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是专门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进入到学校相关决策圈子,也没有对学校的日常教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2 电教人员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

1950年到1965年,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乃至倒退时期,1978年至1990年代初,是我国电化教育大发展时期,我国建立了各级各类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手段在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中应用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精通和维护电教器材、拍摄和编制电教教材的人员,即所谓的“拍片子、录带子、修机子”。而且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购置、使用,以及电化教育教材的摄、录、编各个环节。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人员一方面仍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

3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渐渐接近教育的核心领域。他们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人员成为学校或培训机构领导者的重要助手,在学校信息化决策过程中向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智慧,这便是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雏形。这个阶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承担了学校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做出重要贡献,其次,为帮助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再次,在学校领导作出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部署、管理等方面事务的时候提供专业性的咨询和意见。

尽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个人智慧,但是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比较尴尬的,更多时候只是临时充当校长的业务顾问角色,他们不能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决策,不能直接参与和监控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不能引领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能直接促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难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三 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之必要性

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正式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学校与社会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和20年前相比,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校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个复杂、令人迷惑的地方,甚至充满了矛盾、犹豫不定、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学校面临的任务和目标复杂多变。因此,要推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 CIO)以负责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工作。第一,现在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学校校长只能以宏观的视野去管理学校全面工作。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校长中鲜有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背景,所以迫切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背景的管理者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具体事务。第二,设置信息主管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整,由于学科不同、教师年龄段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将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人员培训、设备、资源支持等方面能够平衡不均衡性;第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设置更为专业的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通过其卓有成效的规划、示范、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第四,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可能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使命已经完成,其职能和角色将自行融入到学校各级领导工作之中。而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低,学校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相对缺失或薄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是一种弥补性的方法,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信息技术从显性状态转至隐性状态,信息化领导力成为透明状态并融入至学校各级领导层的领导力中,并将形成分布式信息化领导力。

当前,我国各级学校校长均不是职业管理者,更不是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专家,他们大都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教学或管理中长期锻炼、培养和选而走上领导岗位,总体上缺乏信息化领导力,因此,通过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有力地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四 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素质结构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必然要求具各一定的素质结构,也即是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要求。根据孙祯祥(2010)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并结合左美云(2004)提出的首席信息官CIO培养知识体系,本文提出学校信息化主管对应于信息化领导力工作需求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具备知识结构体系,见图1。

图1中学校信息主管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图中初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学校主要是对计算机教室、Intemet的连接,基本系统安装与维护等;中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中期阶段,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融入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非常普及,进而要求信息技术能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而高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组织信息文化及氛围。高级模块涵盖初级和中级知识模块,中级模块涵盖初级知识模块。当然这样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信息主管的知识模块,可以动态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以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初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技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使用ICT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解决的是学校教育中ICT的有无问题;中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教学中ICT的教育中全面融合的问题,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广度问题;高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略层面,主要解决学校组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变革,学校ICT的战略规划,学校的信息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事务,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深度问题。信息主管(ECIO)知识结构只是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信息主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理学校教育信息化事务的能力素质。如: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理性认知能力、知识编辑能力、知识收集和传播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等。目前关于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构成,相关论述不多,但是很多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阐述和研究较为翔实,且核心内容大同小异。本文认为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从校长领导力中分解出来的信息化领导力所承担的那部分内涵。孙祯祥(2010)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也可以看成是信息主管能力结构模块,见下表1。

五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我国中小学的实践模式

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展现的是其应具有的一种静态能力,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这一目标。在这过程中,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领导实践,是形成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图2表示的是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业务流程。(图上实线表示教学或管理上的联系,虚线表示教育信息化业务上的联系,虚线框表示信息化领导力执行主体学校信息化主管应该属于副校长一级的领导,向校长负责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事务。)但是关键性的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必须由校长(校长委员会)决定;虚线条表示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业务联系,与之水平方向(副校长)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主要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战略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下方(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后勤、实验室等,各学科教研组,师生等)是在具体项目执行和业务过程中的交流、指导、评价、监督的关系;虚线框内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执行主体,网络中心、信息技术教研组及其信息技术教师是协助学校信息化主管发挥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鉴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繁重,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所以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重要性应与副校长同级水平。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在宏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能够准确地上达于上级主管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智慧协助校长来制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愿景和规划、目标和计划,在与其他学校领导交流、协商、合作、讨论等过程中,通过其信息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工作将有力地促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引领学校信息生态健康发展;其次,在中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参与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事务,如学校信息化环境、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这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实施阶段,由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指挥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去完成,如后勤、教务、财务等。再次,在微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引领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可以直接从教师、员工或学生那里获取一线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和需求信息,把收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信息直接汇报给校长,为之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和网络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进行领导,特别是在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时,将能极大地发挥学校教育技术人员或相关人员的专业特长,并在建设和使用中锻炼和培养了队伍信息化能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信息化事务上具有发言权、建议权以及否决权,否决权可由校长进行进一步确认。在专业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应接受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应的信息化部门领导、管理和培训,以确保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并非是其他学校领导者就高枕无忧,信息化事务一概不沾,而是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协调、沟通、合作等形式的工作,从而渐进式地提升学校领导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人才的来源可以从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中遴选。特别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在学习期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前面所提及的学校信息化主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比较完备。另外,在培养上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与其知识结构相关的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把这些基础理论集中于《教育技术管理》课程进行学习,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要求,而且学校信息化主管必须满足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管理》课程的教育技术专业并不是很多。

第2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广州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

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是遵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开发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学校建立各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日常教育管理、决策咨询、汇总统计、向上级部门上报报表数据等各种教育管理业务。根据规划,该系统最终包括基础教育管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体卫艺管理、思政管理、科研管理、教研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基建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各种教育业务以及运行评价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目前,只完成了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及学校管理的部分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区教育局及中小学统一可实现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学籍异动和学校管理(学校信息维护、学校部门设置、学校班级设置、学生换班、学生分班和内部学号维护等)。

2.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过广州市教育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白云区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电子公文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网公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镇和片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三级公文信息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局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内部办文、基层请示、上级公文传阅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区人保局和财政局的人事及工资管理系统实现公办教师的人事及工资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实现全区中小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上报和统计分析。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化售后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公办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平安校园”管理。在区域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

3.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区内学校除按市教育局统一要求使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外,在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大致有3类:使用2004年市教育局下发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实现校内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统计、科研、教学设备管理,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3%;使用自行采购、开发或网上下载的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11%左右;全区约86%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使用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对城乡二元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白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农村区域广、学校数量多,管理业务量大、管理队伍人数较少,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压力大,教育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的校际差异显著。近年来通过实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建设,通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施,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了管理效能,缩小了城乡差异,体现了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缩小教育管理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教育电子政务方面,白云教育信息网成为我区重要的政务门户网站之一,自2003年该网站改版至今,总访问量超过36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3500人次,对外公开各类政务、校务信息超过12000条。教育局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年均办结公文1112件,公文交换系统为系统内612个教育单位实现公文上传下达,年均传输公文数超过43000件,平均每个用户70件。通过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区近26万中小学生的学籍、招生、考试管理以及1.2万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方面,实现对全区152所公办中小学近6万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年均办结报障信息3000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实现全区中学各年级统测学科和抽测学科的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实现对全区14个直属单位近300个管理部位的视频监控,并与8个街镇派出所建立了警情联动。

在学校管理现代化方面,一部分学校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深入开展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办公、学籍、人事、教务、招生、考评、图书借阅、考勤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借助智能IC卡和短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查询及家校互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特征。

2.提升教育现代化意识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项推动学校革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管理绩效的系统工程,对教育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类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逐步树立了规范管理、科学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新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利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综合数据查询,进行科学决策;利用教务管理模块,规范科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逐步提高,利用成绩统计模块,收集教学评价数据,掌握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等。许多学校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分析

1.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精神,区域基础教育管理的内设机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素必然呈现“以县为主”的特点。以广州市为例,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即以城区为代表的“区、校”两级管理体制,以城乡二元化或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区、镇街(片)、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实践中,由于系统局限在市、区、校三级的学籍、中招管理中,便无法满足区、镇片、学校的分级管理。根据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全市统一应用平台的规划,必然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各区管理业务的需求,基础数据无法与区教育局其他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共享。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提供的管理管理模块无法满足学校各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也不存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各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中小学为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造成业务信息系统重复开发,用户重复操作的局面,进而制约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内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管理软件方面,目前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类型混杂,功能不完善,盗版等问题。一方面软件质量水平难以保障,安全漏洞问题较多;另一方面,数据字段不统一,难以采集与统计分析。在应用水平方面,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缺乏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意识,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则大多数限制在校内;在应用典型方面,目前区内存在一些设备条件较好和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的学校,其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较为深入,但多数的系统都是按照其学校规模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与开发,难以复制或推广到其他学校。

3.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管理数据库方面,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用户数据库相对独立,没有统一的接口,各级用户在不同系统需重复进行用户认证工作,系统管理员的用户数据维护工作繁琐、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互;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区教育局与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割裂,公文上传下达时,大量重复的公文工作减低了工作效率;在区域教育基础数据方面,基础教育信息的收集困难,各业务科室进行数据统计时,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也不能利用已有数据,数据收集工作需反复进行单份报表文件,再进行人工收集统计,工作效率极低。在基础数据开放性方面,各业务科室无法准确掌握各校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难以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思路

根据白云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在城乡二元化地区构建“一个中心,区校联动”的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创新思路。“一个中心”即建立数据标准化和集中管理的区域基础教育标准化数据中心;“区校联动”即以区(县)为主体构建与城乡二元化区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区校一体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1.系统总体架构

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和区端、校端两大系统。区域数据中心与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中心采取分布式部署的形式,实现市与区(县)之间基础数据的同步与异地备份,同时实现区域内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

区端应用系统为区教育局、镇(片)教育指导中心及下辖中小学提供纵向的区域基础教育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学校管理、成绩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区校信息联动、区域基础数据综合查询等子系统,实现基础教育以区(县)为主的三级管理。校端应用系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横向的学校内部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源管理、成绩管理、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教务管理、公文流转、内部邮件、家校信息联动等子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如图1所示)。

2.系统用户及权限

系统涉及系统管理员等7类用户,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职能,分别获得系统相应的管理功能(见表1)。

3.校端应用系统的部署

第3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对策来强化信息化建设。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院系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第一,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齐,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但其经营管理策略比较粗放,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利用及处理能力较低。当前,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系统时,只限于简单的文字输入及报表处理工作,而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处理及等过程仍以传统的手工形式进行,网络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这使得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低下。第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加快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身的教育管理系统,但系统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学校的信息管理软件针对性较强,但各个操作间不能兼容,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有些学校的信息化采集系统不符合教育管理现行信息标准。研发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物力,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信息的传递将受到很大的阻碍。第三,高校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高职学校是技能型学校,其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短缺,学校的总体能力有限,虽然对信息化建设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但仍将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教育培训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二、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虽然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及新管理模式的运用,信息化建设水平必将有所提高。高职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一,提高教育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密切相关,有关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观念,克服使用新技术的恐惧感,应该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努力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工作服务。高校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增加其信息化知识掌握能力,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第二,统一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快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对高校信息化系统进行研发,涉及的不仅是一个系统,而是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信息化软件系统要做到网络化及系统化,应充分结合其他先进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研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系统。此外,设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兼容性、扩展性、规范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第三,政府及高校应加强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是对旧的理念及体制的创新与优化,因此高等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体制,从而适应信息化教育管理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挂钩,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增强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为师生更好地服务。

三、结语

第4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1.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产生的深刻影响而提出的,通常被称为基于网络的教育、电子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一般而言,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技术属性使得教育信息化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基本特点,而教育属性则使得教育信息化具备了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全面性和交互性等基本特征。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继续教育信息化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教学人本化。利用信息技术构造出的教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模式能依据学员的认知水平,针对学员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需求,为其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是二者的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量,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二是功能集成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要求信息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包括能覆盖不同的教学类型、能对师生及管理用户提供服务、能共享系统信息,以及跨越不同子系统和模块实现一体化。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还有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智慧教育奠定基础。三是学习虚拟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环境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良好的学习。通过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讨论小组等形式,可以使学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四是实验实训可视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来完成数字化实验实训,并通过与计算机连续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记录数据来实现时间上细微过程的数据自动记录。由于信息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与作图功能,将实验数据反映成图象,使实验实训过程与结果都更为直观,不仅扩大了实验教学范围,也增强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五是管理自动化。对学员的学籍管理、学习过程测评与记录、学习档案的建立等等都建立在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中,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使教育者对学员的学习过程了如指掌。每个学员通过系统可完成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相应的管理功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论文管理、教学资源、公共服务等。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并可进行对外的信息工作。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动态化、立体化,不但可以包含图画和文字,而且还能配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在这样的教材学习中,人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其对象显然是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因此,继续教育通常以在职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并脱离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它不仅具有一般教育的特征,同时也有与其他教育明显不同的特点,即教育对象广泛、难以集中长时间学习、教育内容针对性强、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需要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双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方便灵活地传递信息,这就使得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拥有着比一般教育更为突出的优势。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手段方便受教育者进行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可以使学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无论学员处于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只要课程及要求相同,就可共同组建课程班,共同学习同一门课程。而不需要抽出时间定时赶往某地,大大节省了路上的时间,方便开展学习。同时在课程班内,可根据学习进度相近、生活居住地相邻以及同行业、同岗位等特点,建立灵活的学习群,以便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互弥补。二是可以使用丰富的信息化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资源蕴藏丰富,学习资源生动立体,除了配有文字教材、辅导教材外,还配有录像、录音、IP课件、VBI课件、CAI课件、直播课堂、微课堂、视频点播、BBS网上讨论和论坛答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为继续教育所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充满实时互动,学员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逐步建立起“以自学为主”的探索性情境学习模式。三是可以充分利用学员的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大都为已参加工作的成人,需要兼顾工作与生活,可用以学习的时间往往支零破碎,难以挤出整块的时间用以学习。而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使得继续教育的学员可以在单位、家中甚至旅程中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学习,充分利用了学员的碎片化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要求

2.1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信息化具有多重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其建设目标就是为教育对象提供一个从招生报名信息到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毕(结)业至后续再教育全过程,并突破时空界限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可见,这是集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结合浙江省科技教育中心的实践,这一系统可由信息、教育教学系统、资源数据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主要由主网站及各站点网站构成,旨在政策法规、招生信息、教务信息、工作动态、公告通知等。为减少无用信息对用户的干扰,通常采用分类的方式。教育教学系统是由课程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线考试、互动答凝等平台构成的虚拟教学环境,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关键,由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协同办公等模块构成的,因而是对整个教育过程所有相关主体的信息进行管理,也是整个系统集成性的体现。以教学资源数据库整体构架及其软件系统为例。

2.2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与要求

2.2.1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主要是基于继续教育与网络教学结合的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基础设施和基于P2P流媒体的多功能网络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平台建设,为继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供新的方式与手段;二是开发适合于成人在职学习的网络软件,主要是网络学习的平台及课件,特别是能在人机交互体验,不仅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而且功能优化,资源丰富;三是创建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资源、课程标准素材、相关文献资料等。创建大容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是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四是完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

2.2.2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必须推动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求制订详细严格的管理流程,还要求管理团队协同协作。基于上述,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更新管理理念,严格工作流程。高标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模式与观念的创新。事实上,继续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促进了管理模式的转变与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为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合力与技术手段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面对日益庞大而又分散受教育者群体,将过去陈旧的以课堂、课本、讲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手工操作”的教学手段代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带来便捷、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继续教育信息化过程就是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又总是与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原来多层分工细化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继续教育的管理信息化需要,这必然引起对工作流程的重新整合和分工重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事先制订的流程,按时完成环环相扣的每一项工作,如从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到教学方案设计,从下达教学任务课程及时空选择,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制订严格详细的工作流程对规范教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运行质量。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信息管理水平,各级和各类相关人员都需要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还要在系统使用中能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系统完善中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系统管理人员还要掌握相应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具有大数据量、实时性强的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能力。要提高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必须强制执行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增强业务决策的水平,提升执行层的工作水平。由于信息的公开化,所有部门、所有岗位的工作及成效都将公之于众,原因或责任也都清晰明了,这就要求全体教员工要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提高全员工作质量。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完善系统建设。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是团队协同协作的工作,既要求各司其职,更要求精诚合作,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由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来完成的,环环相扣才能以保证整个信息化工作及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化系统作为整合信息的一个平台,需要每个工作人员在线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并及时实现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可见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完善的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团队中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培育与呵护。

3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形式与内容

3.1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形式

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解决好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问题。形式上主要是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授课模式,构建互联网平台之上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系统既要包含整个教学支撑体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又要具有完整的教学管理功能,同时具备多种设备多种平台的接入能力。每个学员通过此系统可完成的整个学习过程及相应的管理功能。系统应具备兼容性、开放性、全面性、完整性、共享性、集成性等特性,能覆盖各种类型的教学,针对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调整,并实现教学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分析。在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底层结构设计时要确定功能核心与设计主线,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处于空间上的离散状态,把握围绕学员培养这条主线,实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的收、聚、通、存的基本功能,建设一个集教学与管理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面对如上复杂的功能要求,在系统底层结构设计时要确定功能核心与设计主线,为学员提供一个完整的覆盖从报名、培养、毕业至后续教育全过程的、突破时空界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流的收、聚、通、存的基本功能,形成集教学与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系统平台。

3.2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内容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与影响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教学人员要不断面对多变、更新的知识信息,这就使得教学人员的职责从传统的教转变为教会学员如何学,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形成学习动机。相应地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适应新环境的教学内容。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继续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动态网页编程语言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将以往笔写纸载的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快速、高效地处理、保存、查询和传递数据,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速度慢、效率低、查询难、传递难的弊端,同时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使网络课程动态化。

3.2.2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

第5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信息化管理

随着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管理在各行业中已展现出优势,通过统计详细的数据,渐渐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其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效。所以,实现大学体育的信息化管理,是改变大学体育管理模式的新途径。

一、大学体育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体育信息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仍有部分大学通过人为、手动方式管理体育文献和体育信息方面的资料。因为数量较大,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和物力,管理效率低下。同时,部分资料保存形式以纸质为主,极易损坏,为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教师的基本档案信息、工作计划以及教学科研业绩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出现教学进度慢或对教学不负责等情况。

(二)教学课程不具多样性

部分大学虽然对体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内容依旧以传统体育项目的讲解示范和技术分析为主,对学生的自身体会极不重视,这样不仅导致了学生在课程选择、课程学习及分配等方面缺乏灵活性,而且导致不能很好地完善和变更课程内容,也不能提升教学质量。

(三)学生信息成绩管理效率低下

不同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差e很大,同时随着班级容量的扩大,使得大学体育教师在计算成绩时工作量加大。如此大的工作量通过手动统计,不仅容易出错,更难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影响学生后期成绩的查询。虽然有部分大学进行了改革,开始用电脑计算具体成绩,但成绩整合与核对仍需人工完成,而且,借助电脑对学生信息、成绩进行管理时,不能通过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无法在高效的系统运作下实现有效管理。

二、大学体育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一)大学体育信息的管理方法信息化

要实现大学体育管理的信息化,就应实现管理方法信息化。首先,应对网络媒体和纸质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将现有的体育研究及文献资源数据化,并将这些数据资源共享,以便于及时获取和查阅体育信息;对师资和器材设备信息进行统计,建立相应的师资数据库;统计后合理预测并安排各专业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上课信息,包括场地及任课教师等。为了方便日后进行参考,要对大学体育主要建设的项目和投入资金等进行统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相关信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大学体育科研的管理信息化

大学体育科研活动主要有科研工作的填报、科研信息的统计以及科研工作量的确认等。对科研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采集大学体育教学人员的科研情况,并进行科研统计,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体育科研的质量,并且能够提高科研效率,最终实现体育科研项目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大学体育成绩的管理信息化

运用现代软件系统管理学生体育成绩,能使成绩的管理实现查询的便捷性和统计的科学性。对管理人员来说,要按照系统的要求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及情况准确录入,并且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内容及成绩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缩减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对教师来说,要熟练运用管理系统,方便学生信息的查询和打印,这样可以为确定以后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查询更为便利,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三、结语

大学体育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及易于操作化。在管理制度上,要更具人性化。大学体育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各种设计工作,完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笔者认为,为保证体育管理工作获得高效运行,减少大学体育管理工作的投入,使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运转满足其工作需求,就要实现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袁晓智,刘莉.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

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8): 201-202.

[2]周淑梅.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

计与实施[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邱旭东,刘文浩,梁效平,等.我国

体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134-138.

[4]崔蕾,孙晴婉,季永琪.我国体育管

第6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方法;路径;探索

随着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社会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大学生教育问题必然也受到了牵连。信息化不但为大学生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会,更为其之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现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教育课堂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从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么简单的形式了,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为现如今的课堂增加了许多活力和新意。因此大学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大学生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何使大学生教育管理走向信息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社会和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当今应用信息技术盛行的时代,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代替报纸、广播、电视成为了新媒体技术,个人微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形式慢慢渗透到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18亿之多,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已经上升到45.8%。在这中间,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的网民已经达到了5亿,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手机网民规模的稳步前进促使了手机终端每一个应用的多面发展,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路上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大学生作为其中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反应较快的一个群体,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这就使得这类信息不断涌现,也正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全新的传媒特性,高度的开放性、个体相互影响性、全球交互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倾向、价值观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影响极大。

1.1信息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随着3G、4G网络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在实验调查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机,而且电脑终端在校园内已经基本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决定了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事情能否及时地在大学生中间传播。现阶段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促进大学生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是现阶段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当今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换言之,现阶段的高等院校要思考依靠什么手段来解决培养人才的问题。利用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并不是做些表面工作就能最终转化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追求。要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就要用健康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寄予的历史使命。此类种种都是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全面普及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传播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成熟以及健康发展。

2国内外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第一次提出“信息化校园”这一概念,并且在同一年发起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此项目从发起至今,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为世界各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正式实施,象征着高校已经推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大门,其工作也已经步入正轨。此项目是针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对比较专业的研究数据,从这一侧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是相对顺利的。

2.2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90年代,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晚了好几十年。但是我国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去,并且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可知,某大学现阶段每一个学期已经有700多门课程使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园内还有将近两万多名学生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学习相关课程[2]。

3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当今高等院校的正规化管理教育中,信息化迫使教师作为中心,“黑板和粉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首先,应用信息技术进入传统课堂,新媒体、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这也使得现阶段的课堂呈现生动多样化的效果。信息化不但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的传统教育,同时还使得一些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而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慢慢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已经受到了众多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3.1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理念

在创新教学理念之前要做的就是转变之前的教学模式,营造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首先,要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冲击。其次,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其重视程度,进一步确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要点,创建监督监察体制,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得到正常运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在于全校师生要将信息化系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去。在整个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高校都应该有目的地去营造一个适合每个人运用的信息化环境。

3.2建设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去办最高效、最优质的工作。所以,创建一个具有相对优势和完善化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安全性能是每一个网站、系统等正常运行的基础。一个平台的创建需要考虑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现实的目标能否实现、平台的投资是否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些到最后都决定了该平台的安全性能、实用能力以及可执行力。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的开发过程应该是要将这些科学成熟的技术融入到该平台的建设中去,将校园网作为平台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该要将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相融合,这样才能为教务部门提供更加高效率的管理性能,才能准确地收集到信息,最终实现资源的全方位浏览和共享[3]。

3.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认知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教育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程度以及能力的强弱都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信息平台的创建。所以,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教学力度,更加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性地去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去激励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解决现阶段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还应该主动地去探究和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规律,为之后不断改良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3.4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法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投资力度大的项目。所以,该项目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方便其针对建设过程整体进行规划研究。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设计研发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适应学校特点,以便于更好地运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去,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负责人的决策,最终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在该系统投入运转之后,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该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随时随地依照具体需求针对系统进行改良完善,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此系统的实用价值。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来看,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过程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必须要将现代化教学作为指导思想,确保数据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进一步做好教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管理工作。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创建出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体系[4]。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创建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运用现代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进一步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大难题。

参考文献

[1]潘世祥,包小红,殷立斌.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机构职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化,2011(3).

[2]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5).

[3]杨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点亮孩子们的课堂[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9.

第7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类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48- 02

0 引 言

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给中国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作为高等教育中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类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性还不是很高,作为一名沈阳音乐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师,我通过对于我院优秀的信息化管理成果分析,宣传促进信息化管理在艺术类院校的普及和发展。

1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将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系统之中,例如教育管理软件、教学检查系统、教学课件系统等,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合理有效的在院校的全套体系中最终实现的一系列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1 高效性

高等教育管理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由办公自动化阶段向管理信息化过渡,目前正向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等阶段发展,从而使得高校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高校信息更为多角度化。通过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实施,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办学效益;

1.2 开放性

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可以使得资源得以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育模式伴随着信息的融通而更加开放,也使得教学的内容越发透明化。例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了解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环境来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使教育管理更为人性化,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 统一性

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就是将过去以人的手动操作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平台上来,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建设,做到数据收集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法统一等,从而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管理中的各种教学数据自动处理,得出相关的结论和信息反馈,自动管理统一程度明显提高。

1.4 全面性

传统管理方式用人的管理总会产生一些失误,而信息化管理就是从“面向管理”转向“面向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考虑对象的个性需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例如学生培养管理系统,用户输入口令进入个性化页面后,就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信息,比如考试成绩、培养计划、注册状态和各种表格的下载管理等信息。

2 沈阳音乐学院信息管理的优势概述

经过十二五的工作转型,我院全面施行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置,全部教学体系已经在教学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体现,各校区各部门之间全面通过网络连通,形成了信息管理的完整体系。

(1)我院的教学信息管理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来自于对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实践。学院领导全面研究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正在和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过程,研究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探讨在现代信息平台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技术,为我院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拓宽我院的办学视野和办学思路。另外,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整体管理系统出发,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而变革传统的 “面向管理”这一管理理念为“面向服务”的管理理念,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十二五期间,我院加大高校软硬件投入,加快发展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新兴技术,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成为了我院管理、科学研究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实现了我院由物质型向信息网络型的转变,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3)制定合理、规范、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程序化。要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标准和规范。各项制度必须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可流于形式,要做到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用现代化手段保证管理,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培养能力: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软件、硬件、管理者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关键,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部分高校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软硬件设备,而忽略了管理人员,结果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者是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以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硬件和软件,而且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更应该重视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结合的能力,要做到管理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并重,确保管理信息化深入进行。华南理工大学定期举办的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及教师岗前培训,正是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培训,教育管理者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事务的管理。

3 影响艺术类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教育观念

艺术类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弊端,比如音乐艺术教学中的口传心授,美术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不确定性等,这些都和我前面提到的信息化管理优势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尺度有一定的冲突。所以传统的艺术院校管理模式和方法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重点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一些不能适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变管理观念。

3.2 建设水平

艺术类高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的落后不仅束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多年以来,感觉在行政办公过程中,受到硬件条件影响就很多,经常有信息接收传达不及时的问题出现。我们必须意识到,信息时代,艺术类高等教育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在加强硬件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因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由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决定的。

3.3 管理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艺术类高校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管理活动中,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即使使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所以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需要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还需要引进一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以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结 语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应顺应时代潮流,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必定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是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

[2]宋新江.试论地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7(11).

[3]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陈金艳.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6(8).

第8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体育;体育管理;应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means modernization degree rise ceaseless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ports management in school.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text information, data information, expertise and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ing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computer aided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work, marking the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work to the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 automation developmen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sports faciliti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undertook an analysis, put forward how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sports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tter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sports; sport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高校体育管理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枢纽,应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高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规划、实施、检查与评定。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传统的高校体育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必将进行相应地改进和完善。高校体育科学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体育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它能保证学校各方面融洽的配合,把工作能耗降低到最低水平。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高校体育管理者应当注重的方面。因此,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科学现代化,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辅助管理,对实现高校体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 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2.1 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多形式的,其可以用文字、声音、图像或静态图像、慢动作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技术运用,使动作随机的分解、组合并控制、集成或交互,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和知识库。目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有录像、幻灯、挂图、书本、黑板、图片、多媒体计算机等。

2.2 信息技术的特点

2.2.1 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利用计算机教学调度系统进行排课,教学时间利用率提高20%以上,为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创造了条件。通过教材多媒体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缩短学习的时间,提高教学的质量。不同教师的教材可以共享,而还可以利用网络,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师共享。

2.2.2 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信息的重要性在现代管理中日益突出,可以利用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自动化。通过电子文档(Learning Portfolio)和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实现面向习过程的评价。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存贮和自动检索,把学校体育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排序、加工、整理、存贮,使管理更加有序,文件的检索和信息的等更加迅速和方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减轻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同时,管理队伍人员也得到了精简,过去要多人才能胜任的教学管理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

2.2.3 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在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透度,有利于协调体育教学部门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级部门更清楚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种难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体育教学工作也更容易引起视;间接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2.2.4 加快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信息技术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育者也要用信息来强化自己,体育教育在信息技术刺激下被动地进了变革。其次,出于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改革之路,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体育教育改革。

2.3 信息技术的作用

2.3.1 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单调,学生的学习情绪主要依靠教师的调节。而引入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后,可使学生的情绪主观的调动起来。因多种多样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增,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快了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进程。同时,学生在完成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可对自己感兴趣和想掌握了解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学习、了解。

2.3.2使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但教师的示范、讲解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完全的准确、统一。通过多媒体教学则不同,除教师讲解、示范外,采用录像、挂图等媒体进行教学,一些难度大或较复杂的动作还可通过播放慢动作和正常动作让学生看清楚、听清楚。媒体节目都是权威的机构制作并进行推广的,语言表达可使学生尽快建立动作的表象和领会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

2.3.3多媒体教学可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时可突出解决,;将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着重指出,或播放重点,或分解,或分析,或交互分析。一个动作的关键要领(如一些不易观察的关键要领、部位及中间环节等)可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其正确的理解要领,从而正确的掌握整个动作。通过教师传授多媒体组合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反馈,再学习,直至对技术动作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3.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3.1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体育大纲中理论课内容涉及了许多体育竞赛、生理、心理、卫生知识等,这些内容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上开展的。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排除了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从各项体育竞赛的起源到比赛规则,从长跑时出现的极点到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从如何应对比赛失利时的心理状态到青春期运动生理的特点,都能找到很好的答案。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授一种体育技能的时候,应该划出一定的课时,利用网络和相关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3.2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师业务管理的应用

合理、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体育教师必须有必备的信息素质。体育教师要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能否能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由于客观原因,体育教师对电脑接触不多,往往不太愿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因为多媒体授课与他们平时所用的教学手段还是有一段距离,他们总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任务主要还是靠室外课来完成。具有这种错误观点的体育教师是大有人在的,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需加强对自己信息素质的培养。正如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题为《用技术来支持教育》的报告中所指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可以突破诸如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

3.3 信息技术在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管理的应用

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工作的成果,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上。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管理,对改进高校体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学校也都定期对学生做全面的身体测定。在以往检测后,要人工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并将测定结果逐年登记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卡片上,建立健康档案,入库保存,其工作量非常大。利用计算机管理就可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各种表格进行处理,使得健康档案保存容易,检索极其方便快捷。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对总的检测数据或某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具体改进实施建议。

3.4 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外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3.4.1体育工作档案的辅助管理

高校体育工作档案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搞好档案、资料的积累、整理、统计、分析,发挥其信息储存和反馈作用。在这方面,计算机管理的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高校可以采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及时地对数据自动进行分类处理、快速和准确地评判、提供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指标、成绩排序汇总、各种统计报表的打印等等。对于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各种法令、条理、决定、指示等文件,高校有关体育工作的规则、制度、教学计划、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业余训练计划、工作总结、教师的单元和课时计划、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分类存放在磁盘或刻录到光盘中去,制作成电子档案,这样档案管理就更加有序,查阅就更加方便快捷。

3.4.2体育情报资料的辅助管理

体育情报的储存是高校体育的信息库。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每天都会有大量新的体育信息在网上,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有助于改进高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科研水平。另外,通过扫描仪器把大量的图文体育情报资料输入到计算机,经过分类把各种情报资料存放在不同目录下,以便日后的查阅调用。

3.4.3运动队训练管理

现在有70%的高校教练员仍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去训练运动员,长期形成的经验没有科学地加以总结和提炼。而国内只有几所重点体育院校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管理、各种比赛管理及运动员营养搭配管理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要进行求和、排序、筛选和统计工作。利用数据或编程软件可以对获取的样本特征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为运动员的技术改进和专项素质提高找出科学训练的依据,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可以把所录的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慢放和回放,有助于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分析和掌握,而对于一些运动员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技术动作,可以利用三维软件对动作进行形象和直观的演示。

3.5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设施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体育经费的管理主要是运用校园网,把用于购置体育器材设备和维修、扩建体育场地,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经费,及时、详细向全校公开、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得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透明、严谨。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尤其是器材的管理,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体育器材用品按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三类分别进行管理,并要健全器材的购置、保管、借用、维护等管理制度。如果这些全部依靠人工管理,就会使工作量增大,管理效率低下,并容易出错,但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就会使这些工作事半功倍。首先,计算机可以对总的器材按照类型、采购时间进行分类管理,到期或损坏无法修复的可及时报废,管理的目录使人一目了然。其次,利用校园网可以把向班级和学生出借的器材定期公布,这样就方便了学生的选择借用,使得器材的利用率提高,让高校体育开展得蓬蓬勃勃。

4. 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应用的对策

4.1 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

通过对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使高校体育管理人员对信息信息技术在管理过程中逐步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从根源上使高校体育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提高认识。只有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能把信息技术提高到日常的工作日程上,就能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就能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发展,也就更加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缩短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

4.2 规范信息技术的管理信息标准

相关管理部门及学校应协调一致的管理标准,并且逐渐完善。使信息技术的管理标准统一,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而且,也有利于体育信息技术在交流与共享,也有利于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4.3 加快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的引进与开发的速度

在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及时配套相应的管理软件,这样有利于相关的产业在高校体育的发展,而且,也使得高校体育的管理模式更加与社会接轨,更加融入市场。同时,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管理,结合高校体育的实际,开发出更加适合高校体育发展的相关软件及设施。

4.4 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不得不把提高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上议题。要定时举办培训班,并且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探讨,及时进行评测,适当的进行奖励,通过举行计算机能力评比等方式,把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一个工作指标来评价,促进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辅助高校体育管理广泛得到应用。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体育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管理的运用,有利于体育相关信息的存贮和检索,有利于体育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它标志着高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工作效率、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韩东,曹莉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韦霞,李林峰等.浅析计算机在我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14.

[3]谢彬.“学校体育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学,2000,(6):64-65.

[4]张楠,CAI课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9):69-71.

[5]余千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7,(01):25-26.

[6]杜芸芸.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 武汉体育学院,2008.

第9篇: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范文

核心提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转型。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别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创新。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对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一是参与力量将更加多元。要办好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关键。二是主体权责将更加明晰。在“教育治理”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要更加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其中的功能地位、权利职责,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基础。三是体系运行将更加高效。走向“教育治理”要求体系中各主体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保障。

从当下来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管办评的分离”,其中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由此,管理信息化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印证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论断的正确。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实施,尤其是2013年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以解决中央、地方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无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第一阶段”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已初具规模,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此阶段更加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相比第一阶段着力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此阶段将更加重视通过管理信息化提升各类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化力量最薄弱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相比第一阶段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此阶段将更加注重破解制约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相比第一阶段着力解决教育数据的获取问题,此阶段将更加重视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