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

第1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目前国内外科技的创新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然而,沿海省份经济增长却后劲不足,最大的瓶颈是科学技术落后,创新力度不够。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促进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快速实施的关键。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沿海区域实现经济向外循环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点,摆脱其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培育区域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沿海区域的内涵及沿海区域科技创新现状

hansom(1998年)把沿海本文由收集整理区域定义为“大陆或海岛周围空气、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区域”。beatley(1994年)提出了一个生态学概念:“它是一个转换区域或是一个群落交错区,位于海洋(湖泊)和地域系统之中”。我国《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给沿海区域下的定义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的沿海区域是新兴增长区域、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科技投入产出效果难以持续增加。我国沿海区域长期以来的发展主要依托初级工业品,兼营商贸、金融、农业等外向型综合性模式,造成不同工业部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雷同现象。这种模式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企业技术积累,技术扩散不充分,产出滞后,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的持续效应,这不仅造成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严重浪费了技术资源,也不利于我国沿海区域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沿海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不足。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投入数额还是投入强度,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特别是种子期科技企业的融资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结构单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高度集中的银行金融体系从体制上把科技创新排除在信贷资金供给之外,从而无法满足企业在科技创新时的融资需求。

缺乏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10年12月,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试点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地方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企业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由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较难适应信息流、技术流转移的需要,加之没有建立功能强大、健全的物流渠道,增加了平台高端创新的难度,而且目前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流通的相当部分信息是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固有特征的软信息,其内部化现象较为严重,即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处理和传递,其信息往往不能进行定量、编码传递,进而造成政府、企业、银行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大大降低。

企业产权不清,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如何让技术和管理等智力要素参与企业产业化的股权分配,虽然政府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执法和违法的查处力度相对较差,造成我国沿海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单一化形式严重、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名不符实。另一方面科技人才缺乏,在当今技术革新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其作用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更为严重的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类问题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技术创新的环境难以净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可能性将大幅度降低。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构建沿海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首先,重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执行好国家支持企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和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财政、金融、人才等重点政策,加强监督和控制。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具有网络化、社会化、专业化特征的科技中介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再次,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科技金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新机制。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科技创新紧密联

转贴于

系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建立协同机制,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实现技术链条与资本链条的双重对接;而企业要进行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对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利用率;科技金融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促进沿海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实现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发展。实现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必须构建沿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沿海区域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的明细化、体系化、层次化。一是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的工业园区,承载国家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增长极和特色产业;二是提高沿海区域产业的聚集发展、通过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汇聚人、财、物等资源;三是加快发展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步入以产业集群促产业特色、以产业特色促产业集群壮大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四是沿海区域产业要发挥重视临港聚集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对接,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在临港地区发展集中、优质、循环、生态、高效的产业及相应服务业,提升产业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平台,首先,需要公共服务机构能够发挥加快技术研发、强化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带动的作用;吸引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技术担保的风投机构,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度;地方和政府共建新型科技中介组织,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和沿海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构建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搞好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共享。第四,积极建设科技招商与合作的保障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沿海区域提供强力支撑。

第2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20年多来,“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域,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截至2012年,“863”计划拥有国内专利超过1.5万件。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考虑,“863”计划以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任务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为重点,以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积极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制高点,大力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

今后几年里,“863”计划选择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安排若干主题项目和重大项目。主题项目以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制高点为导向,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性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重大项目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为导向,以形成原型样机(品)、技术系统或示范系统为目标。项目下设课题,课题为计划任务实施的基本单元。

第3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经验分析;随机前沿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42026-07

一、引言

高科技产业是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其最大特点就是高研发投入、高创新性。高科技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高科技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 322亿元,全年高科技制造业实现总产值58 322.03亿元,同比增长14.1%,自2001年起年均增长23.4%;高科技产品出口4 156亿美元,增长13.1%,实现顺差764亿美元,增长92.6%;高科技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第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近年来,政府将自主创新提升到重要高度,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研发经费从2001年的288.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4 570亿元,我国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之后,居世界第六位;我国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 310万人,总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我国总研发投入的7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也从2001年的95.65万人年提高到2008年的182.37万人年。虽然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其效率问题仍为关键。一个国家或产业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质的问题,不只取决于研发的投入要素,更是与创新活动的效率息息相关,因为效率的低下同样可以阻碍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味增加创新投入而忽视创新效率问题是不符合自主创新的发展要求的,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如果创新的过程本身缺乏效率的话,就弱化了创新的意义。如何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创新效率的研究,Nasierowski和Arcelus用两步骤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并分析了45个国家的创新效率,发现技术创新规模、资源配置对生产率的变化有重要影响;Chen等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台湾新竹科技园中的31家计算机和设备企业的研发效率;Zhang等利用中国33个行业8 341家大中型企业1995年的截面数据,采用SFA(随机前沿技术)分析了研发效率问题;史修松等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孙凯和李煜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池仁勇和唐根年对浙江省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张倩肖和冯根福从区域的角度,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2000-2003年间三类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估,认为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在对特定产业的研究中,罗亚非、焦玉灿应用DEA方法对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岳书敬对长三角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魏芳和赵玉林应用DEA方法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目前,应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文献并不多,而且,在对创新产出的指标选择上,多数学者选择了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进行研究,其实,这更多地反映创新产出的转化率,而申请专利数量是创新产出的基础,只有将以上两个产出指标结合研究,才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全面的考量。同时,目前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分析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是识别无效率项的非参数方法函数分析模型,一般通过线性规划构建出生产前沿面,使用距离函数得到生产单元的效率。但是对于测度问题给数据带来的随机误差,DEA法并没有考虑,而是将所有存在的随机误差认为是效率的不同,从而数据的偏差越多,平均效率的偏差也会越大。因此,为回避已有研究的这些问题,本文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申请专利数分别作为创新产出,采用SFA方法对中国产业创新效率及其产业差异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传统生产函数模型的假设前提为,所有的生产单元都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即生产单元都是完全有效的:在一定的投入要素条件下可以得到最大产出或者在一定的产出条件下使用最小的投入要素。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的生产单元并没有处于生产前沿面上,而是与最有效率的生产前沿面有所偏离,存在着无效率项。识别无效率项的函数模型通常包括两类:参数方法(随机前沿函数法,Sto-ehastie Frontier Analysis,简称SFA)和非参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随机前沿函数法,基本思路是将实际生产单元与前沿面的偏离分解为随机误差和技术无效率两项,使用计量的方法对前沿生产函数进行估计。随机前沿函数模型首先由Aigner,LoveH和Schmid L、Meeusen和Broeck分别独立提出,随后,Jondrow、Lovell和Materov;Battese和Coel-li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拓展和发展,提高了随机前沿模型的灵活性和适用性。SFA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测度问题给数据带来的随机误差,减少平均效率偏差,本文使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作为基本的研究框架。

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5)的模型设定,本文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如下:

(1)式中LnSales表示新产品销售收入(sales)的自然对数,(2)式中LnPatent为申请专利数(Patent)的自然对数。(1)式和(2)式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和第t个年份;LnlnputRDP.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自然对数,LnlnputRDit为研发经费数量的自然对数,β1和β2分别为研发人员全时工作当量和研发经费的产出弹性。Vit,为随机变量,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N(0,σ2v),且独立于Uit。Uit为非负的随机变量,表示创新活动中的无效率项,其分布为截尾正态分布N(mit,σ2it),其中mit越大,表示效率越低下,即同样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得到的创新产出越少。由于随机

前沿函数相对于传统函数的优势在于其对无效率项的考虑,那么如何判断随机前沿函数的有效性呢?如果模型中不存在无效率项或者无效率项不明显,则采用传统函数更为合适。具体要采用下面这个指标来判断前沿函数模型的有效性:γ=σ2u/σ2u+σ2v,其中0≤γ≤1,γ接近1,说明无效率项在生产单元与前沿面的偏差中占主要成分,此时采用前沿函数模型就是合适的;若γ接近0,说明随机误差是主要成分,此时采用传统的生产函数即可。

三、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指标,本文选取了我国高科技产业主要包括的17个子行业。并且由于新世纪我国处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科技产业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益加重要,因此本文设定的考察时期自2001-2008年。

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是研究投入产出效率的常用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同样使用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于产业创新效率来说,研发费用的投入与研发劳动的投入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里采用各产业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和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投入变量,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变量。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8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9)》,以上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值。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此外,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和投入产出之间具有一定时滞性,因此还需要考虑输入和输出指标间的时间差异问题。官建成和何颖认为研发投入到产出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因为由发明的产生到新产品的引入平均需要3-4年的时间,为此,他们投入产出的时间延迟都取4年。王伟光和唐晓华认为,创新投入到底何时能够发挥作用以及不再发挥作用是难以界定的。即使能够确定一个“时滞”,也无法将之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因为不同行业的性质及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可以区别对待不同行业的时滞问题,大量的计算和调整工作也并非一蹴而就。朱有为和徐康宁也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时滞,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的时滞是1年。本文认为,高科技产业创新活动也有时滞问题,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创新活动的时滞也不同,而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考虑到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产出,应用性的多,基础性的少,一般开发周期也相对较短。因此,本文也采用惯例,取时滞为1年。方程中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2 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输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利用Frontier 4.1软件,使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经验模型可获得各项参数和区域创新技术效率,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知γ=0.924,大于0.5,且LR统计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是包含无效率因素的复合结构。因此,对于区域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可行的,模型设定是可以接受的。从经验模型各参数的估计结果看,β0,β1,β2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式(1)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创新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创新活动规模效应情况。创新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和创新活动经费两大投入要索的产出弹性分别为β1=0.363,β2=0.408。科研经费投入弹性略大于人员投入弹性,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新产品产出中科技经费的贡献是超过科研人员投入的。也就是说,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增长1%,新产品产出增长0.363%;科研经费增加1%,新产品产出增长0.408%。将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相加后小于1,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动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这与ACS和Audretsch(1988)、Zhang等学者认为创新活动规模递减的结论是一致的。创新行为之所以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可能是研发活动中某一稀缺要素的缺少,导致投入要素不能按比例增长,从而造成创新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

第二,从各行业研发效率来看,我国高科技各行业间创新效率差距比较突出。效率最高的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01-2008年的平均创新效率达到0.985,而效率相对比较低的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只有0.802和0.828,见表3所示。

计算机制造业及其相关行业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较高,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计算机行业较早的嵌入全球价值链,大量开展代工业务、贴牌生产因而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则被公认为我国最早开展市场化竞争的重要行业,也是由于竞争历练了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而具有相对较高的创新效率。我国在雷达及其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相对比较低,说明我国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仍然存在需求抑制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雷达及其配套设备制造业的投入大、产出小,基本上属于特定技术,应用范围较窄,渗透性较低,市场需求不多,同时对技术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大型企业仅有两家,中小型企业占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绝大多数,技术能力不强,并且伴随着整个电视产业的升级,从制播、传输到接收的多数设备都将更新换代,从终端的接收方式来看,由于数字电视一体机标准不统一,市场推广受阻。

第三,从产业创新动态发展来看,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稳步提高,从2001年的0.879提高到2008年的0.922,但是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输出指标的创新效率值的边际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这一方面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市场需求的影响有关,也显示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投入要素某一方面有不足之处。

3 以申请专利数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利用Frontier 4.1软件,使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经验模型可获得各项参数和区域创新技术效率,具体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从表4中可知γ=0.566,大于0.5,且LR统计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是包含无效率因素的复合结构。因此,对于区域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可行的,模型设定是可以接受的。从经验模型各参数的估计结果看,β0,β2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β1并没有通过t检验。式(2)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创新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创新活动规模效应情况。β1并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科技与研发人员投入对于专利申请数量并没有明显作用,只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β2为1.01,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对于专利申请数量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并且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研发经费量每增加1%,会带来专利申请数量增加1.01%。所以,未来继续加大

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对于提高专利申请效率将有着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第二,从各行业研发效率来看。在以申请专利数作为产出指标的创新效率衡量中,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平均创新效率最高,这是由于对技术和标准的重视使得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行业专利数量居于高科技产业前列所致。而在前文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的创新效率中比较出色的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产业创新效率并不突出,只处在中等偏上水平。这也可以印证我国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产业的全球代工特征明显,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销售收入高,但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缺乏核心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近几年,医药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在申请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的创新效率都处于相对强势,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行业等具有相对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成为高技术制造业新的增长动力,这一点从它们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冲击较小的事实中得到了印证。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仍然比较低,创新效率在0.7以下,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仅达到0.585,见表5所示。而这些都是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命脉的高科技装备制造业,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加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力度,培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三,从产业创新动态发展来看。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稳步提高,从2001年的0.745提高到2008年的0.863,与近年来我国高科技产业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的态势相吻合。但是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相同,以专利申请数量为输出指标的创新效率值的边际增长率也在逐年下降,而2008年又是我国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的一年,只能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投入要素某一方面有不足之处。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本文应用SFA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产业17个细分行业为例,分析了2001-2008年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处在一个上升的轨道之中,无论是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变量还是以申请专利数作为产出计算的创新效率都在稳步提高。但是,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变量计算的创新效率的平均值为0.902,以申请专利数作为产出指标计算的创新效率为0.813。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专利申请中包含有更多的无效率因素,这是由于部门分割、体制封闭,我国在科研投入中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缺乏合理的顶级设计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打击不力,没有完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的结果。而申请专利数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一个产业或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状况的,因此,对我国高科技产业来说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尤为重要。应继续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打破部门分割,合理布局高科技产业中研发投入的方向,并进行有效调控;同时加强科技立法,强化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薄弱环节的建设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保障企业的创新成果。

第二,我国高科技各细分行业的创新效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由于完全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其创新效率总体比较高,而雷达、航空航天、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以及除通讯和计算机外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普遍偏低。这说明我国企业一方面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关系到国家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产业,比如高科技装备制造业,政府应提高产业支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4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关键词:广西 沿海地区 高等教育 若干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广西沿海地区作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区域,要打造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一极、西南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最根本的依托和保障是人才,即以发达的教育为先导,以相应的人才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为依托的靠高等教育开发出来的人才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以来,广西沿海地区依靠区位和政策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广西沿海地区要持续发展成为新的一极,要在海上新丝路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无疑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撑,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发科学技术和从事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等教育为其作依托,以形成人才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决定着该区域在海上新丝路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和今后的发展。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背景

为了促进广西沿海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了一系列规划,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09年1月15日,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提出在沿海地区建立高校密集区。为提高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能级,发挥沿海地理区位优势,2013年1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北海市新建大学科技园区。2011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钦州市在钦州学院基础上建立北部湾大学;2014年1月,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筹建北部湾大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4年1月,全区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加快筹建北部湾大学;2014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修订版)》把“加快建设北部湾大学”列入社会建设内容;2015年,北部湾大学筹建项目列入2018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重大项目,要在沿海地区建成一所以海洋为主要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几年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北海,民办的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升格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引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创办了北海校区,现在发展到了在校生1万余人的规模。在钦州,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加快筹建北部湾大学实施方案》正在有效推进落实,目前,具有浓郁岭南风格和滨海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已建成使用。在防城港市,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办了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防城港市校区),进行全日制“2+1”模式(防城港市校区2年+南宁校区1年)的高职高专教育。

尽管如此,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和解决。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办学起伏问题

北海市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北海市委、市政府曾决定创办北海大学,并为之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探索和筹备,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如愿。2002年8月,北海市决定在风景优美的银滩公园边规划建设“北海大学园区”。2003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北海大学园区建设有关问题的批复》(桂政函〔2003〕114号),同意北海大学园区建设项目立项,并将园区项目列为北海市及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北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北海大学园区的决定》。自此,北海大W园区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发展。

200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下简称北海学院)入驻北海大学园区,并于10月15日开学。北海学院占地1203亩,设置有8个院系,开设了20多个专业,生源来自广西、山西等20个省区。北海学院是以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方式建成的。即北海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大学经济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后改为投资业主陈瑞生)三方合作创办,学校建设具体由企业(投资方)运作。办学后,曾得到较快发展,学生规模一度达到1万多人,但由于办学条件跟不上而被亮红牌,2013年起停止招生,到2015年6月,只剩下1700多名学生,至今(2016年)仍被停止招生。

北海学院办学起伏,其原因既有投资方的问题,又有北海大学园区建设管理的问题。一方面,北海学院成功入园办学后,投资方为了尽快收回投入成本,减少办学的后续投入,以致规模扩大后办学条件跟不上要求,被国家亮红牌,这既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又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而后来形成的投资方与政府的资产转让及合作办学事宜纠纷,迟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致使学校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北海大学园区建园初期,入驻的不是独立学院,就是民办职业学院,办学基础良莠不齐,致使有的院校没几年就办不下去了,如宏源足球职业学院。它反映了北海大学园区对入园大学办学条件的后续投入缺少评估和监督,导致了办学乱象的出现。

北海学院办学起伏的问题告诫我们,引进高校、发展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政府必须注意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教育这个特殊产业,对办大学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投入后的“回报”、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并做好建设发展的预案;尤其是要及时协调解决大学引进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为所引进的大学后续建设和持续发展问题扫清障碍。

三、北海建设高校密集区与钦州建设高教集聚区的问题

早在2009年,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中就提出,建设沿海高校密集区。北海市“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都提出打造广西第三个高校密集区。钦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力争新引进2~3所高校落户,建设北部湾大学城,打造沿海高等教育集聚区。两市都有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都希望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占据优势,利用高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带动城市发展。然而,两市分别提出建立高校密集区、建设北部湾大学城,均有失科学研判。

从广西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布局上看,不可能在相邻不到百公里的两个地方安排建设两个高校集聚区。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重点来看,到2020年,广西的大学在校生从2015年的102万人发展到125万人,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从2015年的2159人发展到2500人;[1]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是高校数量的增加及高校规模的大扩张,其发展方式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学校和学科专业布局,实施强基创优计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看,自治区支持南宁市在武鸣区建教育园区,目前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同意入园的院校已有14所,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等5所院校已经签订入园协议。[2]建设南宁教育园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它的建立,使得北海、钦州难以与南宁竞争,难以吸引广西其他高校到本市落户建设新校区。另外,在广西沿海建设高校密集区的计划,在三年行动过后,自治区没有再提也没有具体行动,说明自治区层面已调整了原布局。

在“十三五”期间,北海、钦州没有必要再建高校密集区(大学城),也不可能建成。如果北海、钦州两市都在建或争着建,势必造成无序竞争,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应该充分发挥本市现有资源和有利条件,围绕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力来努力,把重点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高校的功能提升上来。如北海市应把北海学院的资源盘活,恢复其招生,使它尽快达到原来的规模并持续发展,而不在于引进了多少所高校。因此,沿海三市应充分利用区位地理优势,根据广西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布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出有鲜明特色的地市高等教育。

四、建设北海大学科技园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是转化大学科技成果的载体。为了提高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果,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北海建设大学科技园。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又强调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推动大学科技园区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这对于广西沿海地区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是很好的推进。然而,北海对建设“大学科技园”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和相应的行动。

大学科技园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功能、产业与人才孵化功能、地区带动功能。因此,它必须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才能将大学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及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大学科技园建园的三种模式看,北海建设大学科技园都难以实施。“一校一园”模式,要以一家大学的力量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这类大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如清华大学科技园。而目前北海市尚没有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政校合作”模式,是依托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需要大学出科技成果、研发力量,但北海的大学尚没有较大的科技成果,也缺乏研发力量。“多校一园”模式,是整合多所具有科技实力高校的资源,在政府的协调下,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3]。北海市虽然有几所高校,但都缺乏科技实力,条件有限。

综上所述,可见,依托目前北海的高校力量建设北海大学科技园,实乃难以为之。鉴于此,广西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布局,应创新思路,利用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采取“政校合作”模式,由北部湾大学(钦州学院)与钦州市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同时要利用政府支持筹建北部湾大学的政策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享有的政策,通过筹建北部湾大学引进人才和科研团队,大学出科技成果、研发力量,中马钦州产业园提供土地、资金,与此同时政府财政要支持,将政府和大学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大学科技园纳入钦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马钦州产业园的建设项目,使之逐步建设发展为广西沿海地区高新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I建中的北部湾大学应用型要素建设问题

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将筹建的北部湾大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建设合格的应用型大学,不仅要达到普通大学的办学条件指标要求,还要做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有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然而,目前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应用型大学的特征还不明显,应用型大学的要素有所缺失,如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尚未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校地校企共建平台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项目不多;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也在构建中,还缺乏实质性的融合;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比较有限。这些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借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强化转型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二是通过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依托重点研究机构等学科平台,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和决策咨询报告。三是钦州学院应利用自治区、钦州市各部门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成若干个对接行业企业的学科专业群;抓住重点,打造出若干个应用型高校特征的亮点,凸显鲜明的海洋性等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筹建北部湾大学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htmlcontent/ detail/591d1e3a- 5726- 4bd5- b497- f1835cb7c949.

第5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深入分析并综合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统领和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找准改革突破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为积极赶超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经济主战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将主要力推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项目研究,在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长远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努力攻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系统推进,力争取得重大进展。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选择有望实现突破的重大任务,调整充实重大科技专项。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核心,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物种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技术系统和产业体系。

四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导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是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让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6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因子分析;随机前沿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15-06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Function

DONG Jiea,HUANG Fu-jieb

(a.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b. School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fficiency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collecting the sci-tech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31 provinces panel data from 2007 to 2010 by factor analysis an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and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provinces; Effects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easter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government support plays the most crucial role in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factor analysi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研发活动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 R&D投入大幅增加,由此也引发了对R&D推动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D的投入产出效率,即R&D投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效率,或者R&D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但是,R&D活动并不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R&D投入首先需要转化为科技成果,然后转化为市场化的商品,才能创造经济效益[1]。由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还不完善,使得实际工作中只注重科技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及转化率的提高,而不重视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较差[2]。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 要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增强竞争实力, 除了要重视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外, 还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这一重要环节的作用, 使已有的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社会成本,并创造社会财富。为此,本文通过收集2007~2010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的科技成果投入产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对中国省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可行对策。

2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数据说明

2.1 基本模型

随机前沿分析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方法由Aigner, Lovell和Schmidt(1977),Meeusen和den Broeck(1977)独立同时提出,此后经过Battese和 Coelli(B&C)的研究,于1992和1995年进行改进,引入了技术非效率函数,用来解释引起无效率的原因,这样SFA不仅可以测算每个个体的技术效率,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个体效率差异的具体影响。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基本模型为:

yit=xitβ+vit-uit (1)

其中,yit表示省份i在t期的产出,xit表示省份i在t期的要素投入,t为时间趋势,i=1,2,…,n,t=1,2,…,T。vit-uit是复合结构的误差项,vit表示随机误差,包括观测误差和其他随机噪声误差,服从N(0,σ2v),并且vit独立于uit,uit是一个非负随机变量,用来解释函数中的技术无效率,它服从在0处截尾的正态分布N(mit,σ2u),其中mit=zitδ,zit为影响技术非效率的因素,δ为影响因素的系数向量,如果δ

Battese和 Coelli(1995)用σ2=σ2v+σ2u和γ=σ2u/(σ2v+σ2u)代替σ2v和σ2u。σ2为总方差,γ为σ2中被技术无效率因素所解释的比例,如果技术无效率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引起技术无效率的原因,则γ显著不等于0。

技术效率(TE)定义为观测产出与生产前沿产出之比,即:

TEit=E(y*it|uit,xit)E(y*it|uit=0,xit) (2)

此处,y*it代表第i个省份在第t期的产出,如果因变量为原始值,则y*it=yit,技术效率TEit=(xitβ-uit)/(xitβ);如果事先已经对因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则y*it=exp(yit),技术效率TEit=exp(-uit)。这样,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技术效率的取值将在0和1之间[3]。

当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不是线性函数时,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转换,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生产函数是随机前沿分析中最常用的两种函数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形式为:

lnyit=β0+∑jβjlnxjit+vit-uit (3)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的形式为:

lnyit=β0+∑jβjlnxjit+12∑j∑lβjllnxjitlnxlit+vit-uit (4)

式中,β为待估变量的系数,j和l代表第j个和第l个投入变量,其余变量和误差项定义与前文相同。

这两种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中,前者形式简单但假定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固定,估计时容易引起偏差,超越生产函数能较好地避免由于函数形式的假设而带来的估计偏差[4]。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是否中性,产出弹性是否固定都不能事先确定,因此本文首先假设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而后通过检验此模型的适宜性对生产函数进行选择。检验时所采用的统计量为广义似然率λ=-2[L(H0)-L(H1)],式中,L(H0)和L(H1)分别是前沿模型在零假设H0(随机前沿模型的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备择假设H1(随机前沿模型的生产函数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如果零假设成立,则检验统计量服从混合卡方分布,自由度为受约束变量的数目。此时,如果核算出的广义似然率λ大于临界值,便拒绝原假设,接受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反之,则接受原假设,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更适宜拟合样本数据[5]。

2.2 指标体系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不利于成果转化[6]。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多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同时尽量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或相关性较强的变量重复出现,力争做到简明、概括、实用。据此,从科技成果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三个方面出发[2][6][7],设计和筛选出了由21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因为研究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所以把科技成果作为最重要的投入变量,包括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获部级科技成果奖系数,这些科技成果都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可能性。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产出的指标,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反映着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反映着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综合能耗产出率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

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环境包括科技成果市场化支撑、人力支撑、经费支撑、政府支撑、科技环境支撑五个方面,这些转化支撑条件对参与转化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因此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2.3 数据来源

上述21个指标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2010)。

3 实证研究

3.1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

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成对比较阵来推导每个指标的权重,这样,在构造成对比较阵时易受打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不依赖于专家判断的客观方法,可以排除评价中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而且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8]。因此本文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13个指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以各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综合因子得分作为各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值,对各省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

3.1.1 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各变量量纲的影响, 首先按照公式(5)对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xij-xjvar(xj)(5)

其中xj是第j组变量的平均值,var(xj)是第j组变量的方差。

3.1.2 数据检验

运用SPSS18.0软件, 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方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经计算,所有的KMO统计量均大于0.7,表明2007~2010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都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3.1.3 计算因子得分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并用回归法估计每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最后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每个公共因子赋权,计算出中国内地31个省市2007~2010年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综合因子得分。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按综合因子得分的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好的省份都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东部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中国31个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综合因子得分见表3。

3.2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以投入的科技成果为投入变量,以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综合因子得分为产出变量,以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条件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2007~201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测度,这一效率具有投入产出比的意义。但是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量纲的差异,因此,首先将原始数据用百分制表示,按照式(6)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其化为1~100之间的数:

m′i=[SX(]99[mi-min(m)][]max(m)-min(m)[SX)]+1(6)

对处理后的数据分别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公式(3))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公式(4))用Frontier 4.1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两种随机前沿模型各参数的估计值,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检验结果来看,模型中的σ2、γ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是显著存在的,同时也验证了SFA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广义似然统计量λ=8.947小于临界值12.512,从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回归模型系数参数估计结果来看,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回归模型的各项回归系数参数估计值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因此,在本文分析中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回归模型更合适,用该模型得出我国内地31个省市2007~201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结果值见表5。

表5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进一步用图1刻画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的时间演变趋势。从图1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2008年有所下降,从2009年开始处于小幅上升状态,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略有改善。

3.3 研究结果分析

表4和表5给出了我国内地31个省市2007~201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值及随机前沿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值,下面分别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这两方面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分析。

3.3.1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①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在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中,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四年的均值为0.9064,最低的为甘肃,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四年的均值仅为0.1343,约为上海的七分之一,从全国范围来看,排在前9位的全部为东部省份,中西部省份的排名普遍靠后,结合表1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值可以看出,无论是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还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东部省份都具有明显优势。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较低。从时间趋势看,我国近几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小幅波动,虽然2009、2010年连续两年提高,但是幅度很小,与2007年相比,201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仅提高了0.19%,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未有明显改善;从我国整体来看, 2007~2010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均值仅为0.5272,还有47.28%的改进空间。由此可见,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并未有效地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还很差,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3.3.2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找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原因,下面进一步分析各种关键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程度,以期为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依据。

表6给出了考虑影响因素的参数估计结果,在评价指标体系所列的5个关键影响因素中,人力支撑和经费支撑的系数值为正,说明在当前阶段这两个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负的影响,进一步增加这两个方面的投入并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反而会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下降。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人员和经费投入规模偏大,使得人员和经费投入出现规模效率递减的现象。

在5个影响因素中,市场化支撑、政府支撑、科技环境支撑的系数值为负,说明在当前阶段这三个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正的影响,增加对这三方面的投入可以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①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体现着投入使用的科技成果占获得专利权的全部科技成果的比例[1],只有科技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它才有可能被投入使用进而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如果科技成果中存在着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创新,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②政府可以从经费、政策以及提供服务平台等方面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从表6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政府加大对研发活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③科技环境支撑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等方面的支撑[9]。良好的科技环境倾向于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较强的科技意识会加强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重视程度,从而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无疑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4 主要结论及对策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别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好的省份都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与东部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②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表现为东部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高,中西部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且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2007~2010年间只有小幅提高,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④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存在冗余,而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政府支持、科技环境支撑方面存在不足。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市场化水平、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改善科技环境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结合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鼓励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或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科技成果,控制科技成果数目的虚增,着重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对科技成果质量进行认定,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创新。其次,加强中介平台建设,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需求信息平台,促进各个领域技术成果的信息共享,加强科技研发者的市场意识,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创造良好的渠道。最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大力扶持。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设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改善科技创新的硬环境。

参考文献:

[1]贺京同, 冯尧.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 云南社会科学, 2011 (4): 92-97

[2]柴国荣, 许崇美, 闵宗陶.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 软科学, 2010,24(02): 1-5.

[3]刘和东. 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1,29(4): 548-556

[4]Tim Coelli. A Guide to Fronier Version 4.1: A Computer Program for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and Cost F unction Estimation[Z].CEPA working paper 96/07, Armidale:Australia,1996

[5]李向东.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 52-61

[6]何桢, 韩俊德, 孙冰.基于粗糙集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约简方法研究[J].软科学, 2011,25(01): 28-31

[7]李冉, 刘璇华.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 2009(4):35-37.

第7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海大开发、大开放呈现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底,辽宁沿海经济带42个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超过2200亿元,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沿海六市的1/2以上,占全省1/4以上。沿海六市合计实际利用外资132.2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省63.8%。六市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全部超过1亿美元。辽宁沿海六市完成GDP927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0.7%。

重视产业同构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而且大多发生在石化、造船等传统优势产业,造成产业上游和初加工环节比重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相互竞争资源。锦州市政协主席李玉霞建议。由省统筹协调,对各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新定位,纳入全省总体结构优化评估,在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两大基地”建设布局中,明确各市分工,形成错位配套,相互依托,融合发展。

加大港口资源的整合力度

辽宁是中国海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宜港岸线1000公里。随着沿海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沿海省份从南到北兴起了新一轮港口整合热潮,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内夺腹地、争货源、抢资源、拼投资等问题。大连市政协主席刘俊文认为,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应建立省级港口发展管理机构,研究制定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港口整合推进工作机构,加快港口整合工作的落实。

推进骨干企业重组

丹东市政协主席于国平建议,结合六市产业基础和主导产业,以国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参与为手段,搞好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提高重大装备的自动化智能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整合,积极建设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海洋与陆地的综合立体开发。

加强科研带动技术创新

事业发展,人才当先。营口市政协主席王杰建议加大海洋科研院所及涉海大专院校建设力度,进一步整合全省涉海科技研究力量。引导其以委托开发、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共同开展海洋科研和人才培养,其建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产业创新体系。

有效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盘锦市政协主席刘家升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从辽宁沿海各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充实完善发展规划,制定具有辽宁特点的海洋产业发展、科研开发、海洋服务等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海陆一体发展格局。

建设近海亲水的幸福岸线

加倍珍膳海岸线资源,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葫芦岛市政协主席郑宏伟建议建设近海亲水的共享岸线,把辽宁沿海打造成融景观带、旅游带、休闲带为一体的好去处。整合湿地、滩涂、河口等自然资源和园区、港口等产业资源,实现海岸线的整体设计和特色开发,拉近海与百姓、海与生活的距离。

针对此前沿海六市政协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系统调研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参加会议的邴志刚副省长表示,今年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已有部署,尤其是解决部分园区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问题已提上日程。

邴志刚说,省政府今年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建设上,首先是以科学定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为目标来开展园区规划的评审工作,努力解决产业雷同的问题。

其次,编制辽宁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邀请国内环境、城建、海洋工程、产业等专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做出科学规划。

第三,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扩大招商引资,提升沿海经济带项目的质量,在落地项目选择上要选新兴、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好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而对一些不符合园区特点和产业布局的低端项目要停批,不予财政支持。

第8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术生态环境以研究生为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撑,促成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学术生态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重大,且为直接的作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生态因子,可概括地分为物质资源环境因子、制度体制环境因子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三大类。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特性、强度各不相同,对于研究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旦找到起关键作用的“限制因子”,就找到了研究生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学术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学术生态环境。此外,某个因子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以上所述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三大类因子可以适时调整,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境”类型。

二、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与研究生创新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1.研究假设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共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而言,研究假设1:物质资源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2:制度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3:人文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所有问卷均由学生当场填写,可选择署名或匿名。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评价结果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分值为3.40(满分为5分),标准差为0.829,其中提炼表达能力(2.44)最弱,组织构思能力(3.26)和前沿把握能力(3.26)一般,知识消化能力(3.34)较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为0.865,接近0.9,说明该问卷创新能力测试部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问卷信度较好,如表1所示。2.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1)学术环境各因素对于知识消化能力的影响按照sig.≦0.05为显著相关,从表3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环境因素有招生侧重点、课程内容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招生侧重点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呈负相关,课程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导师作用的发挥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成正相关。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课程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视野及知识面。覆盖面广、涵盖交叉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流。科研训练是知识的重要转化途径,科研训练目的是使研究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合理融入实践中,在实验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发掘新知识。我国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自入学以来,导师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为研究生掌握知识、运用方法提供帮助,而且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影响研究生。导师不仅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科学检索知识、注重积累知识和合理迁移知识,使研究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回归系数显示:招生制度与硕士生的知识消化能力呈负显著相关,这反映了目前高校招生对于知识基础的重视还不够,调查发现,50.9%是侧重综合素质,而16.8%侧重知识基础。对知识消化能力而言,知识基础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前提,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消化能力的总体水平越高。因此,假设2和假设3制度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面、科研训练和人文环境中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效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消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制度环境中的招生侧重点起到显著负影响。(2)学术环境对于组织构思能力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构思能力受到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的影响,均为正相关关系。课程的前沿性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课程面使研究生能够涉及广阔的知识面,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所谓“站得高,望得远”,有了广阔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研究生设计的课题更有针对性,建构的模型或提出的观点更有新意。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前沿性和课程面宽度均处于中上等水平,因此证明了研究生的课程面和课程前沿性与硕士研究生研究构思能力呈正相关。科研训练计划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机会。研究生从选题到组织构思,再到验证,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提出设计并进行某种发明创造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68.5%的高校具有系统的科研训练计划,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人数占到开展科研训练的72%。因此,假设2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构思能力有显著正影响。(3)学术环境对于前沿把握能力的影响由表5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帮助研究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课程前沿性是前沿把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课程前沿性“中等及以上”占78.1%,说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前沿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立足前沿探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研究生教学的常态。随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方式日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小组讨论、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而且通过讨论本专业动态,探究最新案例,使研究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趋势。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的舞台,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还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会实习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把握实践生产中的动态,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研究生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此,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于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影响。(4)学术环境对于提炼转化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前沿性的课程除了促进研究生把握专业前沿,还能够如风向标为研究生科研导航。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接受前沿性强的课程,使他们能够在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专门的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生取得创新成绩的必要环节。在频繁、有效的科研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积极调动创新潜能,以书面论文等形式进行提炼表达,最终形成智力成果。实习实践是研究生能够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动力和源泉。研究生通过实地调研或到一线单位实习,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践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理工科学生创造出发明、专利等。作为是学生的引路人,导师对学生学术创新、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导师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尚的学术品质感染研究生。如果学生没有创新,导师启发研究生再积累、再思考、再探索,直至做出创新成果。因此,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证明。制度环境中的课程的前沿性、教学方式、科研训练以及人文环境中的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其中课程前沿性、课程面、教学方式、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指导及影响、招生制度起显著作用,即研究假设得到了证明。

三、营造和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研究从营造和优化学术创新的整体环境出发,基于学术生态显著因子———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导师育人环境等学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尝试提出优化适合创新的学术环境以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学术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和宽容,营造自主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植根于高校的创新环境。宽松、自由、诚信的学术环境是创新的保障。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应尊重研究生的好奇心,允许他们有不同于导师、权威的观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应保证研究生发表学术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质疑和批判权威不受干涉,保证研究生有权利参与教育管理评议,并能够自由行使参与学术的权利。彻底改变僵化的管理制度,摒弃权威式的管理态度,,使研究生从被命令、被训导、被摆布的地位提升到主体性地位上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目前论文抄袭现象反映了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校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倡导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严惩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面和前沿性,改革教学模式

应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基础课和选修课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课是核心基础和精髓,专业课反映专业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问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多选用反映最新成果的教材,加大学科前沿知识所占分量,拓展国际化视野。多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本领。增设研究方法课程,使研究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加任选课比重,激发研究生个体兴趣和求知欲。开设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等课程,促使研究生提高表达水平。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多种方式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探讨,大胆质疑,勇于批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研训练鼓励风险和创新选题,加强过程管理

在西方,其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如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透明的学术评价程序。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我们也应当借鉴和反思。在选题阶段倡导研究生选择立意新、起点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风险选题要求研究生具有独立的构思能力、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观察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时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论文实施阶段加强管理和监控,按照论文创新的评价标准对研究生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验的考核,针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实行延期答辩。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学术人格。完善研究生学术的激励制度,要针对研究生的层次性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将激励方式、激励内容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的特性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四)导师育人坚持学术和人格引导,发挥集体优势

导师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品质的塑造等方面。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领域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创新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欣赏者。导师要在了解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研究优势,力求使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二,导师的水平不仅表现在学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导师卓有成效的指导风格上。导师应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科研精神正面感染硕士研究生。第三,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与研究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环境。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质疑甚至批判,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人。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与自身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导师选拔聘任方面,应选拨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学历背景的导师,或者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题,使学生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充分发挥个体专长和集体效应。

(五)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和创新基地,促进产学研用

第9篇: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范文

关键词:河北沿海;开发区国;数据产业;SWOT分析

2011年11月国务院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 “以现有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秦皇岛、唐山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明确提出“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园”。早在2008年,河北沿海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提出了建设“中国数谷”的发展战略,并且举全区之力发展数据产业,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而《规划》的出台与实施无疑将有力促进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的发展。

一、数据产业的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数据产业指信息加工与信息服务业,即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制成数据信息产品,运用光盘、磁盘、网络等媒介进行信息服务的产业。随着全球信息产业步入数据时代及数据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转移与发展,数据产业成为了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手段。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台湾“新竹”,还有印度软件产业都是成功案例。从1975年北京文献服务处引进美国GRA数据库开始,到1994年第一家大型数据工厂――北成数据产业有限公司开业,我国的数据产业经历了从初创期的单纯引进到自主性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总体来看,我国当前数据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水平,与国际数据产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10月,顺应国家战略转型要求,河北沿海的秦皇岛开发区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中国“数谷”的概念并设立了全国首个数据产业基地,确立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数据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规模大、特色明显的数据产业集群。截至2012年7月,秦皇岛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已吸引包括IBM三维互联网技术平台、北京大学科技产业园、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工信部电子五所分所、中国动漫集团游戏产业基地、中兴网信“智慧城市”北方基地等多个战略性合作项目以及40余家数据企业入驻。2012年12月,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秦皇岛开发区被评为“2012中国数据产业最佳基地”,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

三、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数据产业的SWOT分析

(一)发展数据产业的优势

1.政策优势。《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建设秦皇岛数据产业园”。发展数据产业符合国家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位优势。河北沿海地处冀东地区,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区内交通便捷,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络发达,通讯与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具有数据产业规划、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良好外向型经济条件。应充分发挥发挥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在数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对接融合,使之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的示范区。

3.先发优势。秦皇岛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数据产业的概念,也是首个以数据产业基地形式组织和发展数据产业的地区。开发区把数据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重视产业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数据产业发展,编制了《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开发区凭借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引进了一批大而强的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抢占了发展制高点,赢得了发展主动权。

(二)发展数据产业的劣势

1.经济基础薄弱。2012年河北沿海的秦唐沧三市人均GDP分别为37797元、76000元、37776元,全国的人均GDP为38354元。秦沧二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秦皇岛开发区引入了一大批资金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但数据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不足以产生规模和品牌效应。此外,数据产业对所在区域内的信息交流、产品流通、消费能力、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等也有着较高要求。河北沿海虽然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也存在如地区经济基础较弱、环境负载能力较低等制约因素。

2.专业人才缺乏。河北沿海实现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数据产业发展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河北沿海没有一所“985高校”和“211高校”,发展数据产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吸引京津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落户数据产业园,为数据产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发展数据产业的机遇

1.国内广阔的数据市场需求。我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我国世界第一的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客观上为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快速走向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继之而来的必将是数据化。数据产业正在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国内数据市场需求广阔、后续增长潜力大、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前景。

2.数据技术尚未形成技术垄断。数据技术以开源为主,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绝对技术垄断。开源技术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开放的,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分享开源的蛋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信息产业一直落后于国外的巨头,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赚取低端的利润。但在新兴的数据处理领域,中外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如果单纯考虑狭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中外差距仅有5年左右。如果考虑数字资产规模以及利用的技术,中外的差距更多体现为意识上的差距。

(四)发展数据产业的威胁

1.潜在产业风险。数据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尚未形成。河北沿海作为数据产业发展的探路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要保持自身在国内数据产业中的先发优势,确保在国内数据产业发展中掌握主动权,就要大胆先行先试,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产业风险。因此,河北沿海不应把“鸡蛋”全部放在数据产业一个“篮子”里,在大力发展数据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其他的主导产业。

2.潜在竞争威胁。河北沿海虽然在发展数据产业上占据了规划的先机和主动,但是地区综合实力较弱。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地凭借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后来居上。例如北京中关村正在抢抓数据产业发展机遇,着手布局大数据产业,已将大数据产业纳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如果河北沿海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之前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可能被取代。

四、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以河北沿海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和河北省更多政策支持

2011年《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使得河北沿海地区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大的政策支持。要以规划的实施为抓手,积极争取中央和河北省更大的支持力度,利用秦皇岛开发区在国内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争取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和制度规范,确保河北沿海在全国数据产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巩固与扩大开发区在国内数据产业的领先地位。

(二)促进数据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使数据产业更好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使文化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要抓住国家和河北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文化引领”战略,借助数据产业的技术力量,运用网络、信息、数字等科技因素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营销环节,促使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河北沿海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格局。

(三)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相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北沿海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平台与人力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如秦皇岛有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等院校13所,有100多所国家、省(市)级、民办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1]。应加快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四)利用河北沿海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

河北沿海依托腹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环渤海的京津两地是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两市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拥有的院士人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虽然河北沿海自身缺乏发展数据产业相关的高层次人才,但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京津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到园区创业,满足数据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2-06.

[2]吕爱国,赵晓冬,郄少健.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

[3]任奕奕.数据产业推动秦皇岛区域发展[N].中国工业报,2012-06-19.

[4]秦皇岛市统计局.秦皇岛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新浪网,2013-04-22.

[5]唐山市统计局.唐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唐山市统计局网站,2013-05-27.

[6]沧州市统计局.沧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沧州新闻网,2013-03-20.

[7]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EB/OL].中国经济网, 2013-02-22.

[8]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的通知[EB/OL].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网站,2012-12-21.

[9]刘胜.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1.

[10]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6-02-09.

[11]王臻,王博.秦皇岛中国数谷[N].计算机世界,2012-07-30.

[12]吴殿庭,陈向玲,刘超等.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的初步研究――以两院院士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6(11).